习武心得体会之基本功

2024-05-08

习武心得体会之基本功(共3篇)

习武心得体会之基本功 篇1

[习武心得体会之基本功]

习武心得体会之基本功

通过练习武术截拳道我发现:基本功太重要了,习武心得体会之基本功。教练教会了我好多个技术,能用吗?能,体重比我小的,没啥问题,可是如果碰到体重比我大的,就发现成功不了,比方抄腿摔,踢不倒,此时我在想力量足够大,一定小ks,问题就在这:有心无力。是这么踢的技术动作,力量不够才踢不动的,到此我也只能说基本功不够。武术重在巧劲儿,但是足够的力量又是必须的,就是再巧,一个五岁小孩更多的情况下是不能单靠巧劲儿战胜成年人的。武术可以以小胜大,以弱胜强,但基本功力决定了自己技术的效果,这点也是最重要的。

基本功力体现在那些方面呢,力量、平衡性、速度、爆发力、耐力。有力量击打效果才显著;平衡稳定性越好,才能在最佳时机发出最佳效果;速度越快力量越大;爆发力也一样;耐力则是延长战斗力的时间保证,心得体会《习武心得体会之基本功》。而功力的深厚程度不是一朝一夕练就的,也是人与人不尽相同的,练了一年和十年又怎会相同呢?!

基本功的练习,完全是日积月累的,相对同一个人来讲是成正比的。功力越高武功越高,当然,必须采用科学正确的训练方法和技术,需要专业的教练做指导,修行又完全取决于个人。两者缺一不可。

基本功要想在实战中得到很好的体验,必须活学活用,也是需要悟性的。离开扎实的基本功,一切技术又都是花架子。

基本功同时也是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的最佳途径。

张项波2010.11.29

我的习武心得 篇2

我自幼爱好武术,在电视上看到那些人飞檐走壁,用内功把人打飞!常常幻想自己什么时候能像他们那样成为一代武林高手劫富济贫。经常把自己的零花钱拿去买武术“秘籍”一个人研究!

1991年时,当我遇到吴秀建师傅时。我才真正的明白武术是什么?中国武术是一种中国特色的文化,是在长期的生产劳动、与大自然的搏斗和冷兵器时代的战争中逐步形成与发展起来的体育项目。它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武术主要包括套路和散手两种运动形式:武术套路,由风格各异的技术动作组成,具有攻防内涵、蕴含哲理,有很高的观赏价值,给人以美的享受。武术套路形式有拳术、器械、对练和集体项目。拳术主要包括长拳、南拳、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通背拳、地躺拳等。器械有刀、剑、棍、枪、双刀、双剑、九节鞭、三节棍等。对练项目分为徒手对练、器械对练以及徒手对器械的三种类型。集体项目是多人进行拳术、器械演练的形式。这些不同的套路形式,不仅体现了武术的攻防格斗内涵,同时又具有优雅美观、节奏鲜明的风格特点。武术散手是徒手格斗运动的一种形式。武术又分为竞技武术、传统武术。让我明白了武术不再是小时候那样!我跟着吴师傅练习了南拳、南棍认识到武术不再是打打杀杀!在跟吴师傅学习这那几年让我进入了武术的大门,在那几年我真真正正的认识到了练习武术的枯燥、乏味、血与汗水的交融!甚至开始怀疑自己越来越差,想到了放弃。曾经以为,在大师的指导下,不出几个月我就会成为同龄中的佼佼者,但是没有想到路途却是那么的艰难。不过,师傅及时的看到了我的心里变化,多次找我谈心,解开我的各种疑惑。师傅说:“这种心情是正常的,我从前习武的时候也有过这样的过程,但是这并不意味这你不行或者在退步,而是一种进步,坚持下去,过段时间你就会尝到甜头的„„”,果不其然,不出一个月,我就渐渐感觉自己的功力比以前进步了很多,身法、协调性等方面都比以前强了许多。我很高兴自己能有这种进步,也暗自在心里感谢师傅的关心。这说明,每个人只要付出了辛苦,都不会白费的。从那以后,我更加相信师傅的指导,相信自己,每天都勤奋、认真的学习,就会有收获!

2010年,来到大学里面我又跟随赵通强师傅练习松溪内江拳。真真正正的接触到了中国武术的精髓。赵师傅常常给我们说内家拳的特点、攻防体系。内家

拳讲的是内劲,外柔内刚,以柔克刚,注重养生和技击并重,甚至养生高于技击,在练功中就可以养生。尤其注重桩功。而外家拳从外表刚猛,动作灵活,以刚克刚,技击重于养生。松溪内家拳宗秘传于民间,据关于内家拳的文献资料《王征南墓志铭》、《宁波府志.张松溪传》、《内家拳法》等记载和本门历代师祖相传,内家拳起于宋之武当张三丰再传至明嘉靖时有浙江宁波技击家张松溪为最著,世称为“松溪内家拳宗”,为武当内家嫡传正脉。张松溪,明代鄞县(属浙江宁波)人。师事孙十三老,自言其法承宋代的张三丰。嘉靖年间以内家拳享名于宁波府。金庸小说《倚天屠龙记》中的张松溪是张三丰的第四个徒弟,武当七侠之四。张松溪,鄞人,善搏,师孙十三老。其法自言起于宋之张三峰。三峰为武当丹士。徽宗召之,道梗不前。夜梦玄帝授之拳法。厥明以单丁杀贼百余;遂以绝技名于世。由三峰而后,至嘉靖时,其法遂传于四明,而松溪为最著。内家则松溪之传为正,其法主于御敌,非遇困厄则不发,发则所当必靡,无隙可乘,故内家之术为尤善。师傅常给我们说内家拳讲究的是:“圆” 一 动作走弧线处处含圈;“连” 一势势衔接、连绵不断;“慢” 一 练功以慢为本、呼吸自然;“内” 一 内练精气神为主;“柔” 一以柔克刚、借力发人、四两拨千斤。重点追求松、稳、静、圆、均、沉、从外到内,由浅入深的原则,着意于炼体、炼气、炼神。内家拳将道教性命炼养之旨融于拳法中,具有贵柔尚意的特点,以心息相依、运行匀缓、意到气到、动静自如、以柔克刚、灵活婉转、莫测端倪为行拳要领。内家拳本意 内家拳之为言者,求以柔胜刚之谓也。得其精妙,则虽赤手空拳,而无刚不摧。敌虽有大力,无不披靡。遇任何强悍狂妄之人,勿生怖心;心神沉着不乱,乃能举动得当,气定神全,于此即先胜了一着。内家拳于平时,便须时时静观默察;以参证原则,若能融会要诀,通解其义、则寡可胜众,弱能制强。譬如泛舟于海,乘者虽多,惟司舵驾船者一人,已足司全船之定向。吾之技艺精详,犹司舵者之*纵船只,成竹在胸,一人足当众乘客,此岂多寡数量上之比较。以寡胜众,以弱制强之理,乃存乎此。习艺之时,必宜潜心体会,若凭蛮力,绝不得窍诀。而须心如垂杨,意随流水,四肢轻灵,中节作主。若能如此,则能捕捉好机,刹那发劲,捷如闪电。人之能者,谚称三头六臂,然必须一心作主。若心有所偏,则此手动,则余手皆弛。手多亦成无用,我如神气布满全身,全身灵劲,毫无间隙,人发而不能制我,我发而即能制人,皆赖神氧满注之功。修习武技,当求练历,故对练之事为习武要事。切勿自以为技术末精而气馁。务于对练锻炼技巧,娴熟技巧,领会要诀,与固定养气定心各耍则,如此身体力行,学会破敌工夫,而后百战不殆。对练时,如心存惧畏,便已输了七分。往往见技术过人者,竟意外大负,是必心中怀惧故也,过后方悔敌技平常,已无及矣。故对练时,不宜轻敌,但亦不妨放胆引敌。一着未善,即当变化,力求得势,自信力自能油然而生,恐惧便消,藉此努力修练,不厌不倦,练历既多,境界自高。“夏练三伏,冬练九寒”!

通过这两年对内家功的练习,使我身体变得精力充沛、身法轻盈,通过吞吐纳气可以缓解一天的疲劳。内家拳的腹式呼吸,这一呼吸方法的改变,对于促进血液循环,增加氧气吸人,扩大肺活量都十分重要。我在以后的日子里将继续跟着师傅练习内家拳,并把中华的传统武术精华流传推广,是我们这一代习武之人的责任和义务!

习武心得体会之基本功 篇3

太极拳以“用意不用力”为主的旧功拳,是中国固有的一种健身拳术。但不等于不具有攻防含义,它和其它拳术一样,具有健身防身的双重作用,因此攻与防仍是太极拳运动的核心;是太极拳运动的最高阶段表现形式。所谓攻,就是指太极拳运动员和对方搏斗时,打击对方的活动;防,是指太极拳运动员和对方搏斗时,防御对方的攻击活动。所以太极拳运动,特别是太极推手;就是围绕着各种攻防动作,组成没有固定程序和范畴的搏斗动作。一旦进行实战,除了掤、捋、挤、按、采、挒、肘、靠八法外,还有打、踢、拿、摔等攻击方法;架、格、闪、挂、扣等防守方法。在攻防过程中,还讲究攻防的战备战术。如“指上打下,声东击西”,“彼实则避之,彼虚则击之”。随机应变,攻防转化自然,运用自如。由此可见攻与防是对立又统一的。进攻、防守、再进攻、再防守,攻中有防、防中寓攻的辩证关系,对提高运动员攻防效果,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每个人开始学太极拳,老师一定教诲要放松,但是因自己思维方式不同,不能很好接受,甚至怀疑太极理论的真实性,往往产生不用力、劲等怎么能把人轻松的扔出去,所以在练拳时手臂用着僵硬的力,结果造成全身紧张,各关节转动不圆,每个动作为了好看而故意摆姿势,从练拳劲路上分析产生了断劲,和外家拳没有什么两样,与健身和技击不利。

首先,学拳开始,动作要规范,每一势要做到位,通过摆好姿势检查脚手是否和身体正中线方向(鼻尖)一致,看能不能产生的合力为原则,通过把脚手骨骼调节顺,便于保持攻防最佳间架。在此基础上注重以外形带动身体转动划圈,注意外三合的协调配合。

其次,当手与脚、肘与膝、肩与胯外三合基本能协调配合后,意念开始以身体带动外形练拳,手臂等上肢意念上要慢于身体,身体通过节节贯穿保持气血传递,从外形上看人的身体有蠕动感,使身体的每一个局部都能够转动,手落下时自然松垂,如衣服架上挂了一件服装,袖子下摆自然,如无垠树上挂着三尺罗衣,随风荡漾。手臂上摆时,手指向上,手臂尽量和身体中垂线保持平行,身体以脊柱为轴保持左右对称,上下协调,能通过身体把圆圈转出来,一切动作都是为了转圈,并且通过身体传递,下至脚底甚至穿过地下循环再反传至头顶而完成身体大循环即大周天,有利于气血流畅,能很好的增强人的身体健康,对防身技击更有实效性。

最后人才能在一种自然态中练拳练功,一切功夫都体现在日常练拳当中,如拳论中云:“长拳者,如长江大海滔滔不绝也”。如书法行书到草书的过渡,要的是一种气势,也体现了拳道的一种艺术,从拳道之小道而得大道。在实战中,一切随对方的变化而变化,不和对方有一丝的抵抗,一有对抗就转动变化,而意识始终在先,始终在松空中控制对方,才能做到发放人随心所欲。

练武术练的是对自已身体的敏感程度。有二层意思:1,对自己身体内部的敏感,可以灵活支配自己的肢体,2,对外界刺激的敏感,当受到外界打击时,身体会自发的作出动作规避伤害。这就需要大量的练习。人是一个重心支撑体。

前不久看了一个叫功夫天下的论坛和徐世煕网站。其中有很多关于功夫和太极拳和论述,看后感觉受益很多。

关于太极拳:很有争论,自己也知道练的是太极操。徐老师的这就是太极拳的视频一下子让人明白了。棚捋挤按,以前看都不看的东西,一下子就记住了。这也说明徐老师是有很多体会的。

基本功很重要,招式是下架子,必须要靠基本功才能发出来。这些基本功包括:力量,速度,稳定性。最起码的练习:站桩,俯撑之类。不管练什么,基本的东西都要有。

有了点进步,别显摆。不招不架,就是一下。没功夫,别人会忽略你。别给自己找麻烦。

老师的悉心点拨下我对太极拳有了更深的认识,也有了更大的兴趣。太极拳借力打力,“四两拨千斤”的招法既体现了武打的技击性,又体现了其本身的艺术性。它要求顺随舒适,以柔见长,自然轻灵,松沉圆满为宜,而又强调用意不用提力,动则如行云流水,连绵不断,伸屈刚柔,于似松非松之间,当达到一定程度,须求意与气结合,即在有意无意之间。

因此,我觉得我们应该更用心的学太极拳,应该更全面的了解它,做到以武强体、以武养神。让“提高全民综合素质”的口号从我做起。

陈老师留给我的印象是他身体发胖后的形象。和我一般高,1米63左右,属小个头,当时的体重已有一百六十斤。然而这并非是他愿意的结果,他让我看过他在南京长江大桥上照的像片,判若两人,属清瘦型。那时他是在高运动量中度过每天的时间,一起床先出去跑五千米,跑完后洗漱、吃早点,上午进体育宫一口气练十趟拳。然后再做一小时的单式练习,下午教拳。文革一开始,上海抓了顾留馨,他马上感到”这次运动不一般”,即刻悄悄返回北京。他走后不久,上海的造反派去抓他,扑了空。回到北京,也是文革中,无法正常设场地教拳,但生活又无别的经济来源,就在北京几个不引人注意的地方又教上了拳。半隐的生活使动动量骤减,但消化呼收能力仍很强,于是身体开始发胖起来。心情不好,常抽一个大烟斗,老母亲的逝世对他打击很大。他给我的信中称:”这事对我精神影响很大,血压突然增高„„”这一切对他的健康都构成无法摆脱的危害。

他是个极有科学精神的太极拳大师,他教的拳是低架,为了增大运动量及技击实用,他还教了一套活步(增加步法)太极,很吃功夫,一趟活步比三趟普通的要累。他拿师爷陈发科的拳照给我看,说这是老人家晚年的架子,为省点力,不愿意往低放,其实他家传统的架子是很低的。在教我们时,他极严格认真,先示范讲解,再领着大家做,估计大多数人掌握了就一个一个让大家做一遍,从中纠正。个别不会的,再另教。我因1959年跟崔毅士老师学过杨式太极,六十年代还学过八卦、形意及三皇炮捶,肢体尚受头脑支配,另外画画的人对形象感受得快,也容易准确。所以陈老师对我还满有兴趣。后来他让我去他家,这给我和老师的关系提供了更多接近的条件。在家里多半是教推手。

在学拳期间,我给老师完成两套推手资料,老师对我有了更多的了解和信任,他把自己的一些拳学资料让我阅读和笔录。他对神秘而玄的观点持否定态度。在上海教拳时,一位”空打”专家投至门下学拳,其人还要弄玄,老师为使他清醒,一次讲拳时让他出来接一个俯靠,已说清楚”击地捶是一靠法”,让做好准备,结果还是一靠打得连滚带爬出去了。事后其人为挽回面子,请老师吃饭,陪席的有他的弟子若干人。他在席上对陈老师说:”您练拳时,我看见您身上有一尺多厚的气!”陈老师没接受他的这一捧法,和我说这人还是个大学副教授呢,怎么会没有科学态度?这位能隔墙发功倒人的功夫家,经不住一靠的事实,真假功夫泾渭自现。

陈老师精于拿法,陈式太极拿法很丰富,基本原则是”顺人之劲,背人之节”,在被拿人还没发现自己被拿时,拿法已经进行上了,等拿上后才发觉”上当”,为时已晚。拿与解互为关联,许多拿法都是反拿,这符合太极拳原理,后发先至。陈老师绝对没有传授过什么”绝招”。我在呼和浩特曾从一些老拳师处学得几手拿法,什么”湘子挎篮”、”铁拐李抱葫芦”、”秀女抱金瓶”之类,被说成是无破的绝招。老师让我施拿,并让我认真做。我一使劲,他一抖,将我从地上弹射到床上。他说”再来!”第二次再拿,他顺劲一走把我崴在地上动弹不得,我情不自禁叫声:”妙!”他说:”再来!”我第三次拿住,他另一只手向被拿手一拍击,把我弹射到墙上,时空关系掌握得极精妙。

我说教我的人说这些是绝招,没破,陈老师笑笑说:”没那回事!手法都是相生相克,哪有没破这一说!”一次讲拿法的撅腕,我说我的手腕很软活不怕撅,老师说:”我看!”双手撅双手,我一松软,老师一转圈,我立刻疼痛难忍,蹲在地上。听师兄弟们讲还有公安部的同志,专门来学拿法。陈老师没给自己归纳有多少种拿法,不是没想到或没来得及,而是规定的本身就是限制和束缚。只要从根本上懂得拿法,应该能千变万化。

对”松开”,陈老师特别重视,我辈常犯的病是”没松开”或”没松好”。他常用”松开”而不用”放松”这词汇,是有意让学员理解,”松”的要求和日常生活中的不使劲、耷拉像的区别,陈老师所说的松绝不是软了就成了。一次他给我讲”松开”,把一只臂膀放在我的右肩上,我站在桌子旁,他一给劲,我有些经不住,便顺手扶托桌面支撑。他笑笑,又一给劲,我便被压的坐在地上,肩部痛了两三天。又一次他以高马步站在那里,让我推他胸部。我弓步前脚踏入老师的裆内,双手推挤,不能动。换了使劲的方向,向上、向下或左右,都动不了。我难以理解,老师说这就是”松开”。我当时的手头感觉是无法推动,像推在墙壁上。他讲无松则不能活,没有松活则无法弹抖,”松、活、弹、抖”便无法实施。

陈老师运用弹抖则更是一绝。弹抖能在最短的时间完成化发的转换。对速度,他认为练可以有快有慢,用就是要快,要”一稳二快。”乒乓球的威力是速度和旋转,拳也是。在上海听顾留馨先生谈杨澄浦要求发劲要脆,像把一只玻璃杯突然摔到硬地上,而不是慢慢扒拉下去(从桌上)。想想拳论中,”发劲如放箭”、”发之至骤”、”突如其来,人莫知所以然”、”来宜听真,去贵神速”、”静如山岳,动如电发”、”发手要快,不快则延误”、”起手如闪电„„击敌如迅雷„„”等等,确也都说的是快。王宗岳的”„„观耄耋能众之形,快何能为?”绝不是反对出手快。太极拳的快是由松活弹抖与依着何处击决定的,这和慢练并不矛盾。就像说”四两拨千斤”一样,绝不是说小力可打大力,这打也肯定不是打得上、打痛的意思,是打动的意思。”拨”是形容,不是准确的动词,是”„„我则从旁击之,以我顺力,击彼之横而无力„„”,陈鑫这样说就清楚,人好理解。接手后出击之点,双方的劲力关系,绝对是我力大于彼力,否则打不成。其实如果真的不需要力量,何必下功夫练内劲。”拳无功,一场空”是实践经验谈,不是想象推理。王宗岳指的是力小的人可以打动力大的人,但必须用”四两拨千斤”之法,不是小力可以打大力。陈老师对劲力要求是必须具备一定基础,”手无缚鸡之力是绝对不行的”。如果技术好,可以打动力量超过自己一倍的人,这是实在人的话。

当你被他轻飘飘地打起时,他让你检查自己在松、重心、力的关系方面的错误处理,绝不是给你个”神、意、气”之类的囫囵概念,那对初学者简直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有一次,一位学员以右臂挤逼陈老师右臂,而且他是竖位,老师是横位,老师腰间一抖带动右臂一弹,学员原地蹦起一尺多高,而且伴有一声急叫:”哎哟!”陈老师讲推手时提到,知道他推手的人很少,这和他为人处世的态度有关。我体会陈老师推手中常用的是控制人,一直到你失去反抗能力,算完成一次推手。大部分是拿着你的劲施行劲法制控,绝不是让跳一跳或退出去几步就算完事,他和我完成的一套推手资料基本上是如此。他讲推手时,常常把推手玩玩和技击实战分开,两方面都告诉你。

讲到脚下生根,陈老师形象地说:”站在高速驶行的汽车里,一个急刹车,什么人也站不住;站在地毯上,突然拉地毯,谁也得倒!”人的稳定性是相对的,不可能生什么根。他常强调劲,常和松开并提。受外力后绝不能失掉劲,这时的劲表现为松开后的支撑劲;发人时劲表现为松开后爆发的弹射劲;走化时劲表现为松开旋转的缠丝劲;按采时表现为松沉的坠劲。劲是拳的整体和局部都具备的劲,也是太极拳的根本劲。为充实绷劲,老师教我转丹田、甩丹田以及肘、肩、腕等单式发劲练习。一次谈到文革中内蒙打”内人党”我的腰被弄坏,腰椎长骨刺时,他教了我站桩,说:”能产生热力对你的腰有好处。”后来我又专门学了大成拳的站桩功和别的桩功,这与那次老师的指导有直接的因果关系。

在讲到”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动”时空的辩证关系时,他示范,身肢有一点和他接触便是我被控制的出击处,我稍有动意,劲路便被控制。谈到不沾身的突然攻击,我动右腿欲施踢技,腿刚提起,老师 的脚已踢到我的右腿根部。他说:”目标是裆,这样是为了既说明问题又不伤人。”出脚之快是我没料到的。脚像猴皮筋一样弹射了过来,真没想到他那么胖出腿那么迅速。

在和他接触多年中,从来没听他说过或透露过太极拳和道家、神仙、武当山有什么瓜葛。把亿万人民群众以千百年积累传承下来的武术,硬说成是和尚、老道创造的才了却心愿的心态他没有。由此想到,现在市面上冠以武当和太乙的拳与功,有点雨后春笋的样子,何止太极!此种心态使得有人把太极拳的创始人推寻到老子。反正是神仙就非凡,这当然和市场经济有关。为了和” 道”或老子挂上,许多人引用老子的的”道德经”欲以阐明太极拳理,用意不能说不佳,有些也确是用得恰当,只有许多是断章取义,根本不是原意,实是欠妥。如有人想给十三式找个正源出处,引《老子第五十》中之片段:”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于死地,亦十有三”。

老子原意本是论生死关系,生者、死者和该生而动之于死者都各占十分之三,整个一章节都和十三扯不上,可是引用者非要把十有三理解为十三,然后再说:”领会老子’第五十章’,那么’太极十三势’就不难理解了”。再如本来八门五步或说八种劲法五方步法的总称是很明白的,干吗要往老子”道德经”里挤呢?如果和八卦五行拉关系,还上谱。还有引第三章”„„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几句,原意本是治国安民手段。引用者非要说是:”用虚灵平静为心,使上身保持虚静,这样才能阳转为柔,实其腹,即气沉丹田„„”。引用经典,当然重要,但先不带主观意愿的正确理解全篇意义后,再引用部分句字,尚不失对古圣先贤的尊重。《老子》和每章节都有一个独立完整的意思,不同的意思列为不同的章节述之,我们不该切割后按自己意愿先取一截而伤其全章本义。越是看到这类文章,也越感到朴素、诚恳,不故弄玄虚的可贵,也越感到陈照奎老师的可敬。所惜者,目下弄玄者众,求实者寡 陈式太极拳的练习步骤与方法--陈正雷(一)熟练套路 明确姿势

所谓“套路”是指太极拳的整套架式。所谓“姿势”是指每个架式的动作结构。初学时主要重于套路熟练,方位正确。同时适当注意姿势的规范。经过一段

时间练习后,套路已熟练,这时就必须侧重于姿势的正确,这样才能产生内气, 发挥健身及技击上的效果。现分两个方面,谈谈这一阶段的练习方法及注意事 项。1.动寓静之内,静寓动之中。练陈氏太级拳必须保持思想上的清静,排除一切 内外干扰。只有这样才利于收敛内气,引动鼓荡。《拳论》说:“静养灵根气 养神”。所谓养根的“根”,就是根本,也就是肾脏。中医学认为“肾为先天 之根”,内藏元阴元阳,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静则养根”,也就是说, 只有在意识清净的条件下,才能有助于肾气的旺盛与收藏,从而使五脏健运, 内气充沛,神得所养,动作矫健。

2.注意身法。初练太极拳,不应要求过高,操之过急,就和初学写字一样,能 写成横平、竖直、点、钩等笔划,组合成方块就行。初学练拳,身法上只要求 头部自然端正,立身中正,不偏不倚。步法上只要能做好弓步、虚步、开步和

收步,知道方位即可,至于不可避免出现的毛病,像挑肩架肘、横气填胸、呼

吸发喘、手足颤抖等现象,不宜深究。但运行方位、角度、顺序必须绝对正确, 力争做到姿势柔软、大方顺随。

每天坚持练10遍左右,两个月即可将套路练熟。这时要进一步考虑动作要求, 从头至足,一招一势进行纠正。在动作速度上尽量放慢,以利于揣摩思考动作 的正确与否。每天坚持10遍拳,再练习一个时期,就可以通过这一阶段而进入 第二阶段了。(二)调整身法 周身放松

所谓“身法”,是指练拳时对周身各部位要求的原则。要调整身法,首先必须

在放松上下功夫。为了使骨节松开,伸筋拔骨,可选练些动作,如“金刚捣碓”、“掩手肱拳”、“摆脚跌叉”等,但要尽量放松,不要用拙力。

这一阶段练习出现的主要毛病是立身不正,横气填胸,挑肩架肘等,产生这些 毛病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对“放松”这个含意理解不够;二是腿的支撑力不 足,难以放松。《拳论》说:“身必以端正为本。以周身自然为妙。”也就是 说套路架式的练习,身法上要以立身中正为根本。所说的“端正”,也有两种 含意:一是指躯干四肢及头的位置中正,即身体不偏不倚之意;另一种是身体 在歪斜情况下,保持相对平衡,如开步时的上引下进动作。所谓“放松”就是 说在腿的支撑下,全身各部自然协调地松下,气沉丹田。初学时由于对这些问 题没有理解和注意,加上功力浅薄,所以不可避免地会发生上述毛病。可通过 增加练拳遍数放低身法,加大运动量,并且做一些单腿或双腿下蹲运动及站桩 功来克服上述毛病。同时注意松胯、曲膝、圆裆,保持立身中正。随着腿部力

量的增长,身法的放松,可使胸部、背部,肋部及膈肌自然下沉,体内的气机 升降协调,呼吸自然,肺活量增强,其毛病就会消除。

这一阶段练习,需有3至4个月时间。届时,身法已得到调整,姿势已基本正确, 并且随着练习质量的提高,已有内气活动的感觉。(三)疏通经络 引动内气

经络遍布周身,内联脏腑,外系肌表,从而沟通人体上下表里,是调节机体和

内气运行的通道。“气”是构成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精微物质,是极其微小 的物质微粒,很难直观察觉,只能通过人的感觉器官,根据事物的各种变化而 体现它的存在。人体的气,来源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禀赋于先天父母之精气, 二是饮食物化生的水谷之精气,以及存在于人体内的精气,通过脾、肺、肾三 脏的生理功能综合作用而生成。《拳论》说:“气者,生之本,经者,气之路, 经不通则气不行。”又说:“以吾本身自有之元气,运行吾身”,“以气运形, 一气贯通”。说明气是本身固有的本元物质,只有在经络畅通无阻的情况下, 才能引动与鼓荡,达到一气贯通,从而产生防病健身和技击效果。

前面已经说过,在“调整身法,周身放松”阶段后期,体内已有内气流动的感 觉,练拳也有兴趣。但是这个感觉如波浪起伏,时有时无,时隐时现。经过一 段时间,甚至会全然无有。这是经络之气通流不畅,气机运行不利,内气引动 不力之故。因此,在这一阶段练习中必须重于意念引导,在大脑意识的指挥下, 以意运形,使内气节节贯穿。如有不顺之处,可以自行调整身法,以得劲为准。练习速度宜慢不宜快。一招一式要精力专注,活泼无滞。外形尽量与内气意 识保持一致。这样进一步练习一段时间,内气就会自然畅通,僵劲拙力也会慢

慢克服,逐渐达到周身相随,连绵不断,内气会按拳势要求,产生有规律的鼓 荡,达到一气贯通。(四)形气结合 如环无端

所谓“形”是指形体,也就是拳式动作的外在表现。“气”即指内气。从医学 角度讲,“形”、“气”是统一的,是相互依附,相互为用的。《拳论》说: “以心行气,务令沉着,及能收敛入骨”。又说:“以气运身,务令顺随。” 就是要求每招每势,都要注意以意引气,以气运身,顺其自然,催动外形。通 过形气结合的反复练习,使内气周而复始,如环无端的在体内运行。努力做到, 周身一致,内外合一,外形在内气的催动下,一动则周身全动,一静则周身全 静,动静开合,起落旋转,无不顺其自然。在练习过程中,身与手、内与外某 一部位不够协调,某一部位即产生矛盾,就会影响内气的贯通,从而使意气与

形体难以结合。如动作运行速度的快慢,以及身法位置角度掌握不够,难以适 得其中,在套路架式的练习中,就会产生身慢、手快、眼不随等散乱现象,不

能身手一家,动作协调。谚云:“手到身不到,击敌不得妙;手到身也到,击 敌如摧草”。说明形气结合,身肢顺随的重要性。

这一阶段的练习,要注重于意念与形体姿势的结合,也就是心到、意到、气到、形到,使内气一气贯通。同时应当理解,某一部的开合,是全身整体开合的局部表现,全身总的毛病,也可以从局部反应出来。因此,凡是调整局部姿势时,务必注意整体的调整,从而达到意气合一。这一阶段的具体表现为:肌肤发胀, 手指发麻,足跟发重,丹田有发沉之感。(五)周身相随 内外一致

“周身相随,内外一到”的意思,是指全身形成一完整的运动体系。陈长兴在《十大要论》云:“太级拳者,千变万化,无往非劲,势虽不侔,而劲归于一。夫所谓一者,自顶至足,内有脏腑筋骨,外有肌肤皮肉,四肢百骸,相联而为一者也,破之而不开,撞之而不散。上欲动而下自随之,下欲动而上自领之,上下动而中部应之,中部动而上下和之,内外相连,前后相需,所谓一以贯之者,其斯之谓欤!此段论述,具体阐明了周身相随、内外一致,以及一气贯通 的整体表现。在周身内外相随一致这一阶段,内气虽已贯通,但很薄弱。在练拳时,稍不注意或运动不当(如疲劳过度或精神欠佳),都会影响内气的贯通和运行。在前一阶段,如身、手、内、外产生了矛盾,可以用调整身法的办法去解决,使姿势顺随,内气贯通。而在这一阶段,就不许用调整身法的办法去解决。这一阶段,要求周身相随,以内气催外形。气不到,外形寂然不动;气一到,外形随气而动。以心行气,以气运身。每招每势,气由丹田发起,内走五脏百骸,外行肌肤毫毛,运行周身而复归丹田,缠绕往来,圆转自如。动作以缠丝劲为核心,以内气为统驭,形成一个完整的运动体系。“缠丝劲”发源于肾,起于丹田,遍布全身,处处有之,无时不然,衍溢于四体之内,浸润于百骸之间,达四梢通九窍,增长内气无穷,使内劲收敛入骨。伸筋壮骨、气血流通,消化饮食, 祛病延年,皆缠丝内劲之功效。“缠丝系劲”为陈氏太极拳之精华。此段时间,每天除坚持练架式套路以外,可以结合练习推手,从而体会沾连粘随,挤按的劲别,校正拳势运动的正确与否。每天还可以增加练习几遍炮捶,用来增强耐力和爆发力;练习刀枪剑棍等器械,以检验手眼身法步的配合。从而使在练拳时,能够做到不加思索,不犯疑意,不期而然,内外一致,周身相 随的程度。完全掌握太极拳的要求和运动规律。通过这一阶段练习,已经有了自我纠正的能力,可以脱离老师的指导,不走弯路。继续深入研究,就可逐步进入奥妙境界。陈鑫说:“理不明,延明师;路不清,访良友;理明路清,而犹未能,再加终日乾乾之功,进而不止,日久自 到。”(六)稳固根基 充实内气

所谓“稳固根基,充实内气”,意思是指在上一阶段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地扎稳下盘,以促使内气的充实和饱满。《拳论》云:“根本固而枝叶荣。”培其根则枝叶自茂,润其源则流脉自长”。练习拳架,就是培根润源的方法。这里所指的“根”,具有根其之意,也就是下盘。《拳论》云:“下盘稳固,上肢自然轻灵”。所说的“下盘”,就是指体的下半部分“腿”而言,“靠腿的支撑力,以两足为基础,裆劲圆活自然、沉稳。另一咱说潮“根本”指元气。元气藏于肾、肾气足则精力充沛,即为“根本固”。所谓“润其源”,源指根源,即本源。元气为诸气之本,根源于肾通于丹田,禀赋于先天,又称先天之本,五脏六腑之根。肾藏元阴元阳,元阴以养五脏之阴,元阳以养五脏之阳,周身之阳得以温、阴得以养,故生机旺盛,则又反过来益助肾气,充盈丹田。这样 相互资益,周而复始,从而使根本固,源流润。经过以上几个阶段,练拳时周身已形成一个完整的运动体系。但在配合呼吸上不能恰当自然和细腻。在第一至四阶段,由于动作姿势的僵硬不协调,及内气外形不结合,要求动作配合呼吸是做不到的。到了第五阶段,虽然周身相随,内外结合一致,但在动作加速、疾变,或者快慢相间时,动作与呼吸就难以配合。在这一阶段的练习时,随着练拳质量的提高,动作与呼吸必须严密配合。要特别指出,此阶段的腹式呼吸形式与医学上的腹式呼吸

恰恰相反,就是要做逆式呼吸。在正常的生理条件下,人们的呼吸方式和过程,是由肺、胸膜、肋间内外肌、隔肌等来参与完成的。主要表现以胸式呼吸为主,同时在腹肌配合下完成。在胸腔脏器病变时,由于胸式呼吸受到限制,则代偿性地使腹式呼吸加大加强。这咱腹式呼吸的运动表现为:吸气时膈肌收缩,腹腔脏器下移,腹内压升高,腹部向外突出;呼气时膈肌舒缓,腹腔脏器上移回位,腹壁收敛。太极拳中的“腹式逆呼吸”与上述情况恰好相反。其表现为吸气时、小腹内收,膈肌上升,丹田之气由小腹上升,胃部自然隆起,胸廓自然扩张,肺活量加大;呼气时小腹外突,膈肌下降,内气下沉至丹田,胃部与胸廓自然平复。由于腰肾旋转,气沉丹田与丹田内转结合一致。发劲时呼吸的配合,是用短促的一吸 一呼来完成的。在呼吸配合一致以后,除了正常的套路练习外,还要加练些辅助功。如:练站桩,采用大马步、弓步、丁步都行,练拳前后坚持20分钟,练习稳固桩步,呼吸行气,发展力量和耐力;练抖杆子,用后尾直径6——8厘米,长3米的白蜡木杆,每天用拦、拿、扎的方法抖100下。另外还要把拳式内的单势发劲分别 抽出练习,以增加在根基稳固、内气充实情况下的蓄发力。(七)触觉灵敏 知已知彼

这一阶段,主要是练习全身空灵,身体皮肢感受的灵敏性,也就是接受信息传递采取行动的应激反射。练习太极拳的人,随着功夫的加深,这个应激反射过程也随之加强,直至接受信息传递如闪电,应激反射如雷霆。人体的反射活动基础称反射弧,包括五个基本部分:即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简单地说,反射过程的进行,是由一定的刺激被一定的感受器所接受,感受器发生兴奋,兴奋由神经冲动的方式经过传入神经,传向神经中枢,通过神经中枢的分析综合活动产生兴奋。兴奋又经过特定的传出神经到达效应器。这一阶段主要是练习加强加快这个反射过程。练好这种功夫,必须以充实的内气做中流砥柱,使内气充盈丹田,贯注全身,内至脏腑经络,外至肌肤毫发,周身各部如电充身,触觉极其灵敏。格斗时才能做到:“动急则急应,动 缓则缓随”。“彼微动,已先动,后发先至”。这一阶段,仍应按前段练习套路和辅助功,还应经常练习推手竞技,在实践中,锻炼听劲、灵劲,周身上下结合劲。在练习拳时,功应内收,气行于外的表现和缠丝劲的外形动作,也庆内收与缩小。也就是由大圈到中圈的练习方法。拳架练习,应缓慢柔和,平稳舒展。陈复元说:“学时宜慢,慢不家痴呆,习而后快,快不可错乱;快后复缓,是为柔,柔外刚自在其中,是为刚柔和济。”这段练习,就是“快后复缓”阶段。积功日久,就可做到静如山岳,急如闪电。就象射箭一样,慢拉弓弦开满月,力聚弓背,松弓弦,矢疾出,威力大,其 快无比。这一阶段后期,可以做到:眼神如捕鼠之猫,动作如翱翔这鹰,身形轻灵矫健, 意识反应及皮肢触觉十分灵敏,运动出于无心,鼓舞生于不觉。(八)得机得势 舍已从人

“得机”就是利用最恰当的时机。“得势”就是得到已顺人背的形势。“舍已从人”意思是舍掉自己,以顺从别人,随顺化解,不顶不抗。对方控制住我的手(梢节),我以肘肩来化解;控制住肘肩,我以胸腰来化解;控制住胸腰,我以裆劲与手臂来化解。陈鑫在“单鞭”一势中写道:“击首尾动精神贯,击尾首动脉络通,中间一击首尾动,上下四旁扣如弓„„。”形象地说明要周身相随,蓄发相变,舍已从人,顺随化解。所谓“借力打人”或“四两拨千斤”,就是利用杠杆、滑轮、离心力、向心力、摩擦力等力学原理,使对方之力又加 于对方之身,以我之小力击倒对方。这一阶段,是由中圈到小圈时期。《拳论》云:“要想拳练好,除非圈练小。”在这一阶段练习时,外形要求轻松自然,舒展大方。内劲如行云流水,连绵不断。应用时劲由内换,一般人难以看出。这些内劲在体内的表现,象是一股热流发于丹田,随着意识的引导,由根到梢;由内到外,绵绵不断地遍布全身。每时每刻都有肌肤发胀,手指发麻、脚跟发重、拳顶发悬、丹田发沉,膀胱发 热的感觉。对敌时得机得势,舍已从人,以得人为准,以不见形为妙。(九)身如火药 一动即发

“身如火药,一动即发”是内气充实饱满阶段技击的形式表现。此段是太极拳的基本成功阶段,功夫已基本达到刚柔相济,周身肌肤充满了内气,已具有强 大反弹力。只要对方之力一加我身,犹如火药见火,烘

然而发。达到了这层功夫,周峰内外已成为混圆一体,犹如太极这象。在这个充盈的太极圈内,有纯厚的真气为根基,有旺盛的机能之气为动力,有十二经络联系内外,在意气鼓荡的作用下,使一切外业之力无法加于自身。不但不能使这个混圆的太极整体遭到丝毫破坏,反而由于太极内气的无穷威力,产生强大的反弹作用,使进击者得到相反的效果。这好象去击打充满气的皮球一样,用力越大,它跳得越高。另一种是太极混圆一体的球形圆滑作用,遇有外力接触其身,就会象旋转着的圆球将它引化落空。如陈发科在北京教拳时,弟子们纷纷传说,陈老师背部有弩弓(所说的弩弓即是反弹力)。有一天,发科公便对几个好奇的弟子爽快地说:“来,你们一摸便知。”说着面壁而立,让两个身强力大的徒弟,分别按住背部,只听“哈”的一声,将二人发出2米多远。发科公则屹然而立,脚步丝毫未动。接着又叫徒弟们往他身上撞,不但丝毫不能撞动他,反而被他在两脚未动的情况下,将徒弟们发了3米多远。这说明太极内气充盛了, 就可以“遭到何处何处击,我也不知玄又玄”。在这一阶段练习时,除了保持适当的运动量外,主要以培养本元为主,陈鑫说:心为一身之主,肾为性命之原,必清心寡欲,培其根本之地,无使伤损。根本固而枝叶荣,万事可作,斯为至要。”所谓“清心寡欲”,“培其根本”,“无使损伤”等,都说明在此阶段,更应注意:心静、神安、精固。只可培其不足,不可伐其有余。《素问上古天真论》说:“恬瞻虚无,真气从之;精神 内,病安从来。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十)变化无方 神鬼莫测

上一篇:环保专业知识考题下一篇:镇信访工作试行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