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有灵犀游戏规则

2024-12-09

心有灵犀游戏规则(共10篇)

心有灵犀游戏规则 篇1

告别“病秧子”

石博文小时候经常生病,三天两头跑去看医生,身体素质极差,是个名副其实的“病秧子”。当他第一次走进拉丁舞的课堂时,就被深深吸引住,情不自禁地走到学生队伍后面,跟着欢快和动感的音乐跳了起来。父母见他如此有热情,就为他报了名。就这样,7岁的石博文成了一名小舞者。每天还没放学,他就开始惦记着练习舞蹈。他对舞蹈有一种天生的悟性和灵性,一点就透,进步神速,身体素质也不断增强。现在,当你看到他飒爽的舞姿和强健的腹肌时,谁又能想到眼前这个气宇轩昂、身姿矫健的气质少年曾经是医院的常客呢?

“送上门”的蹩脚舞伴

刘诗萌学拉丁舞的目的,很是特别。最初她来到拉丁舞班,纯粹是为了给石博文当舞伴!二人是姨表兄妹,从小一起长大,不仅是最好的玩伴儿,年龄和身高也都很合适做舞伴。

第一次去学舞,刘诗萌是被妈妈哄着、骗着去的。课上,老师让她练习站位,其他小朋友们都能站得很稳,唯独她两脚像踩在棉花上一样,左右乱晃,老师一松手,她就摇摇欲坠。在班上,她年龄最小,每次练舞都哭哭啼啼,一百个不情愿。全家人一起开始了动员工作,爸爸妈妈不断地开导,姥爷姥姥还动手做起了比赛服。两人在搭档不到一年时,一起参加了全国青少年国标舞比赛,勇夺冠军。虽然这块金牌让刘诗萌异常兴奋,她也不再像以前那样抵触跳舞了,但也达不到痴迷和热爱的程度。

刘诗萌态度的大逆转发生在学舞的三年后。兄妹俩的舞蹈水平不断提高,来到开封市彭辉舞校进行系统、专业的舞蹈训练,专业院校毕业的年轻教师们深受孩子们的喜欢。刘诗萌的舞蹈激情被彻底点燃了,练舞的劲头也越来越足。

拿痛苦当糖吃

跳舞当然不能仅凭兴趣,石博文遇到了一个新的难题:形体训练。当时他已经10岁,下腰、劈叉、压腿,这些动作对这个年龄的男孩来说有点晚,想拉开较硬的筋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班上许多男孩年龄比他小,基本功却比他好,每次形体训练,总有一些男生嘲笑他。

石博文暗下决心,要做就做最好,要争就争第一。兄妹俩一商量,强烈要求调去专业班上课,他们和家长有约在先,无论再苦再累绝不后悔,绝不放弃。形体课上,石博文经常被压得满眼泪花,可他洗把脸,擦干眼泪后继续,连老师都佩服这个小男孩忍耐力。家长都不敢去看,怕听到他们那斯心裂肺的喊叫。

可是,他俩都挺过来了。有了身体的柔韧性的专业训练,二人舞蹈动作的速度、力量感和艺术审美水平不断进步。他们先后获得“雅美杯”亚洲体育舞蹈公开赛业余少儿拉丁舞、标准舞A组第一名,“爽歪歪”童舞大赛开封最具魅力奖,河南省体育舞蹈锦标赛拉丁舞自选动作13岁以下组、标准舞自选动作15岁以下B组、自选动作青少年B组、青少年四项全能组、十项全能组冠军等等。每当看到兄妹俩在赛场上的迷人风采时,老师和父母都不禁感慨,台上一分钟,台下多少“功”。

天生有默契

相互埋怨和不理解的现象从未在这对兄妹之间发生过。由于从小就在一起生活,石博文和刘诗萌之间的信任感和默契度令其他舞伴羡慕不已。记得一次比赛前,老师临时为他们改编了一些动作,由于时间紧迫,二人一起练了三四次就走向赛场。比赛时,石博文出了一些小差错,刘诗萌看他没有按照规定的套路来跳,灵机一动,用一个漂亮的旋转弥补了动作缺陷,石博文也随即衔接上后面的动作。看台上的观众们丝毫没有察觉。比赛下来后,他俩问看出什么问题没有,家长们异口同声地说:“没有啊,看起来很好呀!”结果二人有惊无险地获得了第一名,这其中的“秘密”恐怕只有老师才知道!

尽管兄妹俩对体育舞蹈充满热情,又有极好的天赋,但考虑到一定的文化修养和知识能让他们对舞蹈有更深刻的认识,他们坚持走文化、舞蹈两不误的道路,曾多次被评为省、市、区级的三好学生。他们合理安排时间,该学习的时候认真学,该放松的时候就借舞蹈来放松,而不是把舞蹈当成一种负担。8年的练舞生涯练就了坚强、自信、刚毅和刻苦的优良品格,然而兄妹俩的目标很简单也很明确:“我们要做全面发展的好学生!”

石博文妈妈

挖掘潜力软硬兼施

无论是在体育舞蹈的训练中,还是在文化知识的学习上,我都要求他向表现优秀的孩子看齐,分析原因、找差距,这样才能激发他内在的无限潜力。比如:形体训练是我儿子的弱项,我和老师互相配合, 选择严格、科学的训练方法,力争把动作做得最好,我相信功到自然成。每次训练回来我还会帮助他做放松按摩或者拿热毛巾热敷疼痛部位,他只要有一点进步我都会表扬他、激励他。将这种激励和赏识继续下去,孩子会带给你更多的惊喜。

彭辉老师

让学生品艺兼修

心有灵犀无线通 篇2

在通讯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电话早已是我们日常生活最离不开的联络工具。固定有绳电话限制多多,但手机的普及也一度引发了辐射对身体危害的社会议题。数字无绳电话的推出,犹如一颗闪耀的新星,让我们在固定电话与移动电话之间,有了一个更时尚、更环保、更健康的选择!

西门子电话这个通讯界巨头在去年10月份更名为GIGASET,以强劲的姿态推出更具时代感的产品——3款德国原装进口的数字无绳电话S910、E710、C510,在国内数字无绳电话市场再次掀起强劲浪花。

数字无绳电话不仅令我们摆脱了电话线的束缚,在辐射方面也远远低于手机,也因此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青睐。然而,GIGASET数字无绳电话的优势绝不只是这样,其时尚的外观设计、全方位的功能优势,不仅得到成熟用户的垂青,更受到一群爱好潮流、追逐数字化生活品质的年轻人的青睐。

作为数字无绳电话市场最顶级、最奢华的产品,S910专为追求高品质生活人群量身打造,炫目流畅的机身外形、金属质感的视觉设计,使其尽显奢华气质,并一举获得IF设计大奖。

蓝牙通话、资料同步

S910首次革命性地在数字无绳电话中融入蓝牙功能,不仅能够通过蓝牙耳机通话解放用户双手,还能随时利用蓝牙下载电脑中的图片与铃声,并能使话机与电脑或手机进行通讯录互传。

通话录音、四项免提模式、免打扰功能

针对日常生活中的通话需要,S910在功能性上融入了更多人性化设计。比如通话录音功能,可以轻松记录通话中的重要信息,无需手忙脚乱临时寻找纸与笔;包括普通模式、特殊模式、会议模式、老年模式在内的四项免提模式,使免提功能应对各种不同环境都能游刃有余;分时免打扰功能,只要你愿意,在任何时候都能拥有一个安静空间而免受电话铃声的侵扰。

越来越多人认为,数字无绳电话不是单纯的通话工具,也是点缀现代家居的时尚元素之一。E710主打时尚全能牌,其摩登而简洁的外观设计、流畅的机身线条,以及独特的四色彩屏设计,堪称为时尚人士量身打造的通讯精品。

个性先行,操作便捷

在拥有时尚的机身外观之余,E710秉承人性化的设计理念,强调功能性与操作的便捷性,无论是在按键或是操作界面上,都尽显“以人为本”的产品特质,而这也使其在被誉为“国际工业设计奥斯卡”的红点大奖中脱颖而出,一举摘获殊荣。

四色彩屏设计

E710采用四色彩屏设计,不仅为话机注入了更多个性元素,使用户能够根据喜好选择不同颜色,而且可以根据不同的来电号码,为其设置对应的屏幕色彩,不妨为VIP们设置一个专属颜色,令重要电话一目了然;中文菜单与150条通讯录,更加符合中国市场的使用需求;按键背后增加Metadome,令按键灵敏如初。

为了考虑全家各个年龄段的不同需求,主打温馨与亲情概念的C510应运而生。拥有多元化的四色机身与简单的操作界面,加入舒适、环保、健康的产品理念,C510堪称全家适用的理想选择。

中文菜单,全家适用

应对中国用户的实际需求,GIGASET首次在同价位德国原装进口话机中推出中文菜单功能,令整个界面一目了然。黑色、白色、橙色与黄色的四色不同外壳,不仅在外观上给人一种温馨的视觉感受,而且辨识度更高,在大家庭中,不同房间配备的话机,再也不会轻易弄错,同时每部子机可输入不同通讯录,实现家庭成员各自拥有专属的话机。

绿色概念,界面友好

心有灵犀游戏作文 篇3

无论在学习、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都跟作文打过交道吧,借助作文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相信写作文是一个让许多人都头痛的问题,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心有灵犀游戏作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心有灵犀游戏作文1

今天老师让我们做了一个“心有灵犀”的游戏,这是什么呀?只听过成语,我疑惑不解。最后当老师把游戏规则贴在黑板上时,我茅塞顿开,原来就是“你演我猜”啊!

老师先让我们来个“热身赛”,有两位同学自告奋勇地站上了讲台。两人经过一番商量,最后决定吴同学猜,袁同学演示。词语是“弹钢琴”,袁同学一看,这容易呀,他的手指便在桌子上来回敲着,嘴里还发出“嗒嗒”的声音,十分形象,可能是因为动作幅度太大,使吴同学看懂了,便脱口而出“小丑!”全班哄堂大笑,顿时吴同学那自信的眼神没了,一脸懵地看着全班同学,好像在说“不是小丑啊?!”袁同学把动作表演得轻柔了点,吴同学似乎懂了,说:“钢琴。”“接近了!”全班同学大叫。“弹钢琴!”吴同学自信地说出了正确答案。他们居然只猜了三次就猜出来了,如果换成我,我怕是只会在前面发愣呢。

第二轮就是正式比赛。我知道班上还有一个女生也姓沈,便拉着她上台,我们一锤定音,我猜她演。卡片还没有拿出来,全班起哄:“一家人,心有灵犀!别说!别说!”当她看到卡片时,整人人愣了一下,说:“一个我们会在一、二年级玩的游戏。”“嗯……斗鸡?”我第一个想到这个,“不过不是五个字呀。”她说:“年轻的反义词是什么?”“年老呀!”我毫不犹豫地说,“等等,老?老……老……老鹰捉小鸡!”我迅速说出了这个词。“对了!”我开心地笑着,心想:“双沈合璧”就是不一般!姓沈的一家人真是心有灵犀啊!

这次游戏我与沈同学的默契配合,让我感受到词语的含义需要精确的表达,文字的魅力也可以通过生动形象的动作、眼神表现出来。这也许就是我与文字的心有灵犀吧!

心有灵犀游戏作文2

星期六下午,老师带着我们在教室里玩了一场游戏——心有灵犀,我们高兴得一蹦三尺高。

游戏的规则是:老师从1-100中想一个数字,同学们每人猜一个数,老师会不断提醒:“大了,小了。”超出已提示范围的同学“违例”,需要学动物叫或背古诗。最后猜对的同学可以得到一枚甜蜜蜜的糖果。

比赛开始了,老师想了一个数字。第一个同学说:“92!”老师说:“大了。”第二个同学说:“72。”老师说:“恭喜你,答对了。”我和其他同学还没开始猜,糖就被这个同学给抢走了,我的心里很失落。

第二局开始了,第一个同学说:“90”。老师说:“大了”。第二个同学说:“72”。老师说:“大了”。到了第三个同学又错了……轮到了我,我听见老师说:“78大了,75小了。”这次的答案不是76就是77。我的心咚咚跳个不停,不管三七二十一,我大声说:“76”。老师无奈地说:“大了”。到手的糖果跑了,我只好眼睁睁地看着别人手里的糖果,我像跑了气的皮球一样,焉了下来,心里难过极了!

到了第三局。第一个同学说:“100”。老师说:“恭喜你!”此时我的.心里十分紧张,以为这个同学猜对了。老师笑嘻嘻地接着说:“答错了”。过了一会儿,终于轮到我了。我说:“66”。老师说:“对了”。老师给了我一颗牛轧糖,我心里像是喝了蜜一样甜滋滋的。

今天真是快乐的一天,心有灵犀这个游戏又好玩又有趣。

心有灵犀游戏作文3

盼望已久的六一儿童节终于到了,我们班搞的活动项目是“心有灵犀一点通”,这是一个考验朋友间是否有心心相通的一个游戏,可好玩啦。

我愉快地玩了许多项目,还到教室里当了一回小小工作人员,你瞧,我还真有工作人员的气派呢。我将工作人员的牌子往脖子上一挂,坐在凳子上,文件夹朝胳膊弯一靠,变成了一位工作人员。这个游戏的规则是,两个好朋友面对面站着,一个人靠墙一个人看工作人员指的词语,只能做动作,不能发出声音,让另一个人猜,猜到了再两人换位子,继续猜,通过即可盖两个章。

刚开始以为他们会像我和翁欣琳一样,没过几分钟就ok,没有想到,他们把我搞的快out了。刚开始,我给他们出了几个简单的词语,就来“馒头”吧,那位同学顿时呆若木鸡,一个动作也做不起来,转过头来,愁眉苦脸的望着我,这可如何是好啊?豆大的汗珠从他的额头上滚落下来,我有些替他着急,就脱口而出:你早餐吃的,软软的,白白的圆状物体是什么?我几乎都快把答案告诉他了,他还是一脸木纳地回答:“发糕”。妈呀,才这么几个快把我累晕了,接下来肯定还有很多难关呀,老天爷,你救救我吧。

还有一位男同学,简直笑掉牙,我脚,华帝,折纸舞蹈,那男孩瞬间蒙了,慢慢的伸出五根手指头,然后跳了一下,对面的男孩,竞猜成了“跳”,我又忍不住了道,那个“五”字的谐音,他才吞吞吐吐的道:“老虎?”大家都笑了。

心有灵犀游戏作文 篇4

游戏的规则是:老师从1-100中想一个数字,同学们每人猜一个数,老师会不断提醒:“大了,小了。”超出已提示范围的同学“违例”,需要学动物叫或背古诗。最后猜对的同学可以得到一枚甜蜜蜜的糖果。

比赛开始了,老师想了一个数字。第一个同学说:“92!”老师说:“大了。”第二个同学说:“72。”老师说:“恭喜你,答对了。”我和其他同学还没开始猜,糖就被这个同学给抢走了,我的心里很失落。

第二局开始了,第一个同学说:“90”。老师说:“大了”。第二个同学说:“72”。老师说:“大了”。到了第三个同学又错了……轮到了我,我听见老师说:“78大了,75小了。”这次的答案不是76就是77。我的心咚咚跳个不停,不管三七二十一,我大声说:“76”。老师无奈地说:“大了”。到手的糖果跑了,我只好眼睁睁地看着别人手里的糖果,我像跑了气的皮球一样,焉了下来,心里难过极了!

到了第三局。第一个同学说:“100”。老师说:“恭喜你!”此时我的心里十分紧张,以为这个同学猜对了。老师笑嘻嘻地接着说:“答错了”。过了一会儿,终于轮到我了。我说:“66”。老师说:“对了”。老师给了我一颗牛轧糖,我心里像是喝了蜜一样甜滋滋的。

今天真是快乐的一天,心有灵犀这个游戏又好玩又有趣。

心有灵犀游戏作文 篇5

家有趣事?什么趣事?别着急,答案马上揭晓。

今天星期二,我们一家三口吃完饭在客厅玩起了“心有灵犀”。游戏规则很简单:一人说成语,听的人猜成语。开始了,只见妈妈悄悄地对爸爸说了什么,爸爸听了大吃一惊,但只能硬着头皮做。之间老爸摆出一副好像中了大奖一样的表情一会跳起来对着天,一会儿对着地,我一看大叫一声,“兴高采烈”,爸爸对我摇了摇手,我思量一会儿,说:“欢天喜地”。只听爸爸突然叫了一声:“耶!对了!”接着就轮到我来说了。我小声地对妈妈说:“鼠目寸光,”妈妈听了,不假思索地做了起来。她先问爸爸什么动物偷米?“老鼠。”接着妈妈指着自己的眼睛,“眼睛,”“不对!”“目。”妈妈竖着大拇指对着爸爸。然后妈妈就说:“一什么阴,一寸金?”“鼠目寸光。”“猜对了。”妈妈高兴的说。最后就轮到妈妈来猜了。爸爸也小声地对我说:“女娲补天。”我听了指着自己对妈妈说:“我是什么性别?”“女”“古代神话有一个叫女什么的?”“女娲,”“女娲做了一件什么事?”“是女娲造人吗?”妈妈半信半疑地回答。我听了使劲地摇手,连声说不对不对。“哦,是女娲补天吧!”“耶”我边喊边和妈妈击掌,表示心中的喜悦。

这就是星期二,我们家发生的趣事。

心有灵犀游戏规则 篇6

一、何谓“点”

江苏省东光小学陈素兰的《尝试点拨教学法程序》, 从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出发, 认为“点拨教学, 是根据教学目的要求, 从学生和教材的实际出发, 通过铺垫、引导和尝试练习, 启发学生比较发现, 教师在关键处加以点拨, 帮助学生掌握规律的一种教学方法”。[3]

浙江武义金穗民族中学雷岳文的《关于点拨法教学的几点思考》重在运用各种方法解决学生的学习障碍, 提出:“语文教学点拨是根据语文科教学的特点和规律, 针对中学生学习语文实际, 在贯彻启发式教育原则基础上, 对学生学习语文过程中存在的知识障碍、思维障碍与心理障碍用画龙点睛法加以指点和消解障碍的过程。”[4]

呼兰师专的刘家龙《浅析点拨式教学法》一文谈到:“所谓点拨式教学法, 就是引导、启发学生利用已知的原理和知识, 经过逻辑推理, 把错误的想法和结论纠正过来, 得出正确结论和答案的教学方法。”[5]教师在点拨过程中要把握住学生的心理及智力活动的水平, 随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 实现教与学的统一, 学生掌握知识与发展智能的统一。这里的点主要指引导、启发、指导;拨主要指纠正错误, 得出正确结论即拨错反正。点和拨相互依赖、相互制约, 要点中有拨, 拨中有点, 层层深入, 使教学很自然地进行下去, 保持连续性。

蔡澄清老师认为:“所谓点拨, 就是教师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知识障碍与心理障碍、思维障碍等, 用画龙点睛和排除故障的方法, 启发学生开动脑筋, 自己进行思考与研究, 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法, 从而达到掌握知识并发展能力的目的。所谓‘点’, 就是‘点’要害, 抓重点;所谓‘拨’, 就是拨疑难, 排障碍。它是运用启发式引导学生自学的一种方法。”[6]点拨教学是针对传统教学的“满堂灌”提出来的。它强调中学语文教学只需要教师的“点”与“拨”, 而不能搞“先生讲, 学生听”的“一言堂”。

我认为, 点拨无非就是经人指点然后畅通。人们在认识世界或者是学习知识的过程中, 难免会遇到一些棘手的、难以解决的问题, 产生一些疑惑, 导致自己绞尽脑汁也百思不得其解, 于是思维受到阻碍, 认识停滞不前。这时, 经智者从旁指点, 便茅塞顿开, 一通则百通, 于是认识就有了新的进步和提高。这一经人从旁指点而达到畅通的过程就是点拨。

二、为何“点”

(一) 历史传承。

“点拨”并非蔡澄清的创造与发明, 点拨教学是一个古老但又年轻的教学法。说它古老, 是因为无论是中国的孔孟、程朱, 还是外国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他们的教育实践都无不闪耀着点拨教学的光辉。

孔子说的“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的意思是:启发的最佳时间是学生处于思考却想不明白, 想表达却不知如何遣词造句的愤悱状态。当学生处于思维活跃状态但又词穷时, 这个时候就需要老师采取恰当的点拨, 助学生临门一脚而解决他们的困难。《论语·子罕》中颜渊说:“夫子循循然善诱人。”讲的就是老师应当有步骤地进行教导, 在适当的时候进行点拨。《礼记·学记》的“导而弗牵, 强而弗抑, 开而弗达”强调的“诱导”“举例”都是最初的“点拨”。《孟子·尽心下》主张教学者“言近而指远者, 善言也”, “君子之言也, 不下带而蹈道存也”。这实际上是主张用近在眼前的平常事物点拨学生, 使其明白意义深远的大道理。荀子《劝学》说的“故未可与言而言谓之傲, 可与言而不言谓之隐, 不观气色而言谓之瞽。”指的是教学要相机诱导, 适时点拨。

苏格拉底的“产婆术”, 是指教师在与学生谈话的过程中, 并不直截了当地把学生所应知道的知识告诉他, 而是通过讨论问答甚至辩论方式揭露对方认识中的矛盾, 逐步引导学生自己最后得出正确答案的方法。苏格拉底方法包括讽刺 (不断提出问题使对方陷入矛盾之中, 并迫使其承认自己的无知) 、助产 (启发、引导学生, 使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 得出结论) 、归纳和定义 (使学生逐步掌握明确的定义和概念) 等步骤。这一教育理论, 是西方最早的启发式教育, 也可以说是西方最早的“点拨”。

说它年轻, 是因为点拨教学在中国的20世纪80年代末, 由特级教师蔡澄清研究并推介, 点拨教学自此汲取了现代教育理论的精华, 从一种简单的教学方法和技巧, 上升成为一种深刻的教学理念和原则。

蔡澄清老师并没有单纯地停留在对传统的继承上, 而是既立足于传统, 又融入各种现代科学理论, 在语文教育教学过程中, 不断探索, 总结经验, 思考悟化, 勇于创新, 力求使点拨教学成为一种现代化的语文教学理论。在实验研究中, 他不但汲取了中国现代语文教育家叶圣陶等人的先进教学思想, 还吸收了一大批卓有成效的语文教育改革名家涉及点拨思想的先进经验。更为重要的是, 他结合中国语文的特点和规律及中国中学生学习语文的实际情况, 运用心理学、现代教育学等对点拨理论和经验进行了全面整合, 使之在传统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发展与提高。就此而言, 点拨教学又是年轻的。

因其古老, “点拨教学”深深扎根于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教学理论的沃土中而酝酿;因其年轻, “点拨教学”伴随着各种现代科学理论的朝阳而成长。正是在传统与现代、古老与年轻的交汇融合中, 蔡澄清才得以构建起较为完整、严密的语文点拨教学理论体系。

(二) 理论积淀。

点拨法从提出到确立, 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教学实践过程。蔡澄清从20世纪50年代起开始工作, 先后经历三次比较完整的教学改革实验:50年代, 二年制的高中文理分科教改实验;60年代, 初高中的五年一贯制教改实验;80年代, 初中语文的年段分科教学改革实验。这三次实验可以说是蔡老师对教育事业苦苦的追寻, 他不光为此呕心沥血, 还因此染上严重的肺病。但是, 他的追寻是值得的, 这三次实验成为蔡老师点拨教学思想的基础。

蔡老师意识到, 我国教学存在三大弊病:重知识传授, 轻能力培养;重课内讲解, 轻课外训练;重教师灌输, 轻学生自学。很显然, 这些都不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不利于培养适应时代潮流的创新型人才。为了改变这一状况, 蔡老师在改革实验中致力于更新教学理念, 改变教学方法, 努力实现从僵化模式到灵活点拨的转变。在改革教学方法时, 注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引导并点拨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习。通过对改革实验经验的总结, 蔡老师终于在1982年的《重在点拨》一文中正式提出了点拨教学法。

“点拨有‘法’而无‘模式’。点拨之‘法’, 求其灵活、实用、高效而已矣。”[7]点拨教学既然是方法, 就可以运用, 而运用也就是操作。在教学实践中, 蔡澄清老师和他的同仁经过反复实践, 多年探索, 形成点拨教学法的三个阶段六个操作步骤[8]。

WENJIAOZILIAO

三、何为“点”

“点拨法”的着眼点在于解决学生学习语文的知识障碍、思维障碍和心理障碍。在中学语文中教学构思精巧别致的人甚多, 但像蔡澄清老师这种将娴熟的构思技巧融于字里行间, 不显山露水, 臻于艺术的极少。运用点拨教学法施教, 就是为了让学生从繁杂无序的材料中理出头绪, 体悟出诸如行文结构、段落布置、思维联想、语言特色等构思的技巧, 从“山重水复”走向“柳暗花明”。

(一) 点方向, 拨角度。

学生学习的材料往往是繁多而复杂的, 老师无论是阅读课文还是讲解知识点, 都需要分出轻重, 分清主次。学生在学习一篇文章的过程中, 往往对课文中的问题认识不到位, 究其原因, 并不是学生对问题不理解, 而是因为思考问题的方向发生偏差的缘故。学生进行顺利学习的首要前提应是学生在课堂上必须明白本节课要达到哪些具体的教学目标。这时老师“点拨”的作用就得到了体现, 在学习新课前, 老师要告诉学生们这节课要学习什么, 怎么学, 为学生们竖起航行中的指明灯。这样, 学生确定了学习的侧重点, 便能够选准角度, 进行切入, 才能按着正确的轨道、切题的思路进行学习。

《故乡》的教学中, 蔡老师针对小说人物闰土设计了一系列的问题, 点拨各类各层次学生的思维, 其中一个问题是这样的:“作者对闰土从童年到中年, 从‘小英雄’到‘木偶人’是如何描写的, 并渗透了作家的什么样的思想感情?”通过这样的提问, 蔡老师着力引导学生体会鲁迅对旧社会的憎恨, 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以及对创造新生活的渴望。蔡老师运用点拨教学法, 选取比较分析的角度, 突出重点, 相机诱导, 适时点拨, 点拨学生深挖作品的主题所在, 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二) 点障碍, 拨兴趣。

有时, 学生在学习时, 往往会碰上模糊不清的概念, 令人费解的问题, 思路上的“绊脚石”等, 这些学习障碍经常会导致学生认识发生错误, 从而产生畏难心理。这时, 老师必须对学生在学法上做出具体的指导, 清除他们的学习障碍。学生对问题了然于心, 再加上教师的引导与激励, 就能有效减轻紧张感、消除盲目性, 进而激发学习兴趣, 提高学习效率。

《察今》是《吕氏春秋》的名篇, 学生本来就惧怕“文言文”, 该篇题材又与学生的生活世界相去甚远。蔡澄清老师便由研讨题目“察今”入手;接着, 让学生对照注释翻译课文, 知晓文中几则寓言的大意。这些都是本文所展示的故事情节, 也是学生通过阅读所能掌握的外在现象, 至于本文的主题, 即作者写作的意图, 是学生学习本文的重点、难点所在。蔡老师略加点拨, 教会学生要透过现象看本质, 于是学生认识到, 本文表面上讲的是寓言故事, 实质上是昭示人们:时代在前进, 历史在发展, 客观事物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 人们的主观认识必须随着客观事物的变化而变化。在点拨过程中, 恰到好处的深度, 提高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使学生能够在老师的点拨之下, 清除一个个障碍, 并经过自己的思考和努力, 品尝到亲自摘取知识果实的快乐, 兴趣也随之得到了激发。经过蔡老师的“妙手回春”, 古老的文化遗产放射出时代的光芒。

(三) 点思维, 拨想象。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因为知识是有限的, 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 推动着进步, 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语文教学中, 要想帮助学生改掉不求甚解、浅尝辄止的毛病, 就要养成多思、善思、深思的良好习惯, 就要从培养学生思维发展入手, 启发学生宽处理、深处理。因此, 老师在教学中, 应通过多种方法对学生进行想象点拨, 使学生摆脱思维定势的束缚, 拓展知识的宽度与挖掘知识的深度。

《病梅馆记》是一篇难度较大的文言文, 课文以梅喻人, 托梅议政, 采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蔡老师让学生思考:“课文是怎样写病梅的产生及其根源、又怎样写疗梅的, 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学生通过对课文的仔细分析, 抓住了文中展示的“病梅”与“疗梅”这一根本矛盾, 从而揭示出了社会现实与作者理想之间的矛盾, 体会和认识了作者所表达的反对封建统治阶级束缚人才, 要求个性解放的深刻社会意义。本文是一篇关于人才问题的文章, 蔡老师指导学生联系当前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问题, 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 联系今天的实际, 展开想象, 生发议论, 写自己的读后感想。这样, 一则巩固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二则联系实际谈看法, 学会凭借一定材料写自己所想, 表达自己的见解, 让学生在大量阅读的剖析中累积种种奇思妙想。

(四) 点细节, 拨理解。

蔡老师根据课文当中人物的肖像、行为、心理等点点滴滴的细节, 行云流水般地进行点拨引导, 通过提问或是自由发言, 让学生表达看法和见解。

讲《香山红叶》时, 蔡老师通过让学生“五读”的方式, 对课文细节进行反复揣摩, 加深了理解, 并巩固了记忆。蔡老师在解决“课文是如何表现劳动人民的精神美”这一问题时, 引导学生注意从几个方面的细节描写认识刘四大爷的形象特点。身世:“过去是苦的”———出身苦难;肖像:“腰板挺直”———刚正不阿;举止:“慢言满语”、“不紧不慢”———老练稳重;心情:有说有笑、愉快轻松———情操高尚。这些细节描写反映了刘四大爷作为劳动人民的敦厚、朴实、健壮、开朗的特点, 是一个可敬可爱的劳动者形象。正因如此, 也让学生们理解了刘四大爷在作者的心里是“一片更可贵的红叶”:“这不是一般的红叶, 这是一片曾在人生中经过风吹雨打的红叶越到老秋, 越红得可爱。”蔡老师的提问, 要求学生仔细研读课文、深刻思考问题, 这种对细节的强调, 使学生不仅解决了问题, 还很好地对文章进行了分析和整合, 加深了对课文的认识。

(五) 点层次, 拨灵犀。

教师设置点拨, 应由易而难, 由浅及深, 步步设坡, 逐步提高, 一方面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另一方面引导学生的思维逐渐跟着所设置的问题难度“爬坡”。蔡老师说:“教师一石激起千层波浪, 学生往往就会浮想联翩, 进入一个别有洞天的知识世界。”课堂提问是教师有目的的设疑, 引起学生积极、定向思考的一种方式, 是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有效控制手段。提问中的点拨方法多种多样, 教师只有掌握了灵活多变的方法, 才能解惑释疑, 学生才能更有效地拓展思维、迁移能力, 活跃课堂、激发感情, 培养兴趣、提高效率。教师提问时, 问题要一个接一个地逐渐扩大, 要与学生的思维和谐地统一起来, 让他们连贯思考, 使他们的思维逐步展开。

《孔乙己》最后一句是:“我到现在终于没看见, 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蔡老师便问:“孔乙己是怎么死的?”大家七嘴八舌:“被丁举人打断腿后慢慢地死的”, “冻死的”, “饿死的”, 等等。这时, 蔡老师把握时机, 引导、组织学生讨论孔乙己的身世和悲惨遭遇, 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个有姓而无名, 穿长衫却站着喝酒的人, 读了半辈子经书, 却半个秀才没捞到, 又不会营生, 因而穷困潦倒, 常受别人嘲笑, 成了别人的玩物。为了活命, 偶尔窃书偷笔, 因而常被人吊打, 其中最凶残的要数丁举人, 打断了孔乙己的腿, 把他逼上了死亡的道路。这时学生认为孔乙己的死应该是丁举人造成的。接着, 新的疑问产生了:“假设孔乙己中了举人, 小说的结局会怎样?”这一“点”, 如同投石激浪, 立即使学生的思维进一步展开、扩大, 他们认为如果孔乙己中了举人, 那么就会有张乙己、王乙己等都惨死在孔举人的手下。由此文章主题得到揭示, 即封建科举制度使人死读书、读死书, 扭曲人的灵魂, 吞噬人的肉体, 毒害、摧残知识分子, 暴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与冷酷。最后得出结论, 孔乙己是封建教育制度的牺牲品。围绕孔乙己的死因, 由于教师的相机点拨, 使学生摆脱思维误区而进入了深层思维的情境, 让学生在讨论、思考中求得了问题的答案, 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李商隐《无题》诗:“身无彩凤双飞翼, 心有灵犀一点通。”指双方心意相通, 对于彼此的意蕴都心领神会。比喻恋爱着的男女双方心心相印。用于语文教学, 喻指师生、课文、作者三方彼此的心思都能心领神会。正如中医理论所云“痛则不通, 通则不痛”, “度”要把握好, 才能避免过犹不及, 把握火候, 恰到好处, 从而帮助学生攻坚克难, 逾越障碍。

参考文献

[1]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0:56.

[2]蔡澄清.我的语文教学观与方法论[M].芜湖: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79.

[3]陈素兰.尝试点拨教学法程序[J].北京:中小学教师培训 (小学版) , 1995 (2) .

[4]雷岳文.关于点拨法教学的几点思考[J].太原:太原教育学院学报, 2004 (6) .

[5]刘家龙.在浅析点拨式教学法[J].哈尔滨:呼兰师专学报, 1995 (2) .

[6]柳斌.中国著名特级教师教学思想录.中学语文卷[M].苏州:江苏教育出版社, 1996:757.

[7]蔡澄清.点拨碎语[J].太原:语文教学通讯, 1993 (12) .

心有灵犀好偷诗 篇7

李嘉 之“水田飞白鹭,夏木啭黄鹂”句,王维将其改作“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此为偷语,只在字面上玩花样。

韦应物之“西施且一笑,众女安得妍”句,白居易将其换为“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此为偷意,有脱胎换骨的手段。

偷势是最难的,神而化之,不知不觉,所谓妙不可言也。比如苏东坡《题西林壁》诗,其曰:“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而王安石《登飞来峰》诗,其视角是由此超越趋势而上的,其云:“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两下比较,不难发现诗歌联系中的变化,并体味其中的妙趣。

唐代的皎然是著名诗僧,常有许多朋友去拜访他。一个夜晚,友人依依惜别竟至于泣下。皎然抬头望月:“千里万里心,只似眼前月。”宋代苏东坡写下《水调歌头·中秋》,“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婵娟”成了传世名句。殊不知东坡是脱胎于皎然的。

杜甫是一位忧国忧民的诗人,被人尊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史诗”。他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推己及人,提出了美好的愿望:“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其后的白居易也有一样的胸怀,他的《新制布裘》咏叹:“丈夫贵兼济,岂独善一身。安得万里裘,盖裹周四垠。稳暖皆如我,天下无寒人。”从“千间厦”到“万里裘”,可谓千古不朽的诗篇。

嵇康遭司马氏政权之害,在刑场奏出《广陵散》绝响,他的《琴赋》中曰“齐万物兮超自得,委性命兮任去留”,这就是嵇康的遗言,他是无所畏惧的。千余年后的谭嗣同为变法献身,他在狱中留下绝命书,诗曰:“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他视死如归,同嵇康是心心相印的。

范仲淹有《苏幕遮》一词,云:“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王实甫写《西厢记》一剧中“长亭送别”,崔莺莺的唱词是:“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司马迁《史记》中说道:“高岸为谷贤者退,深谷为陵小临大。”说明了时代的变迁与人物的命运,所以必须有远见。唐人张籍《北邙行》诗云:“千金立碑高百尺,终作谁家柱下石。”也是一样的道理,智者所见略同。

俞樾是清代朴学大师,书斋曰“春在堂”,其名来自他当年应试作文的一句诗“花落春仍在”。孰料此句为考官所青睐,遂得功名而传作佳话。俞平伯是其曾孙,从小受家学熏陶,故诗文亦佳,后来成为红学大师。他写过许多诗,最出名的一句是“空枝闻鸟啼”,真是祖孙心有灵犀,遥相呼应呀!

宋词大家周邦彦,风格以清真著称,其《一寸金》云:“望海霞接日,红翻水面,晴风吹草,青摇山脚。”毛泽东《七律二首·送瘟神》诗中,有“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之句,显然是巧妙演化过来的。

阳明先生的遗言是八个字:“此心光明,亦复何言。”他的心学流传极为广远,可谓功垂千秋。弘一法师的遗言也是八个字:“华枝春满,天心月圆。”此“明”者,太阳和月亮也,他们的思想光明将人间的黑暗一扫而光。

心有灵犀的班会游戏作文 篇8

“哈哈!”这是哪儿传来的欢笑声?瞧!是220班的班会课,他们正在玩一个游戏——心有灵犀。

主持人龚成恺开始讲游戏规则:“每两人一组,一人背对黑板,一人正对黑板,我在黑板上写一个词语或一个成语,正对黑板的人向背对黑板的人说词语的意思或动作来提示他。背对黑板的人只有25秒来猜,在这25秒里如果猜错了了,就请下去,如果猜对了,就给他加一分。明白了吗?游戏现在开始,有请陈思逸和陈茂松上场!”可他们还没搞几个,就失败了。

终于轮到苏晨和我了,苏晨猜,我给他提示。开始了,龚成恺在黑板上写了“干杯”,“看清楚了吗?”他说。便把“干杯”擦掉了。我对苏晨说:“就是……就是……”我满脸通红,实在不知道怎么说。啊!我知道了,我说:“就是你爸爸出去和别人喝酒的时候,会听到“砰”的一声。”我说完,两手握成拳头,相互碰撞了一下。

“难道是?是干杯?”苏晨刚说完,教室里鼓起了热烈的掌声。

“好,下一个。”龚成恺说。他在黑板上写了“企鹅”两字。哈!这太容易了,苏晨一定知道。我心想,便说:“这是一种生活在南极的动物,它不怕冷,动物之间很团结。”我怕苏晨不理解,双手向下张开,手和脚一摇一摆的。

“哦!我知道了!是企鹅!”苏晨肯定地说。“对了!”龚成恺说。我脸上带着自豪的笑脸,表示苏晨真棒!龚成恺又在黑板上写了个“天天酷跑”,我一拍手,大声说:“这个,我会”然后给苏晨提示:“它是一种游戏,现在许多人玩。”我说着,摆出跑步的样子。“神庙逃亡?”“错误”龚成恺说,我又说:“这里面有宠物,还有工具。”

“是天天酷跑。”苏晨垂头丧气地说。“对!下一个。”苏晨听了,又充满了活力。龚成恺又在黑板上写了“口语100”,我见了,说:“太容易了。”大声说:“英语老师天天都让我们回去读那个。”我说完,以为苏晨不知道,可苏晨自信满满地说:“是,口语100吗?”“对!”教室里有再次响起了雷电般的掌声。龚成恺说:“贺嘉熙,我相信你应该在书上看过这个词语。”他神秘一笑,在黑板上写了“坐月子”三个字。“啊!这是什么意思?”下面的同学也跟我一起问。我顿时成了热锅上的蚂蚁,原来的自信全美了。这时,李姝婷说:“你出什么题呀!谁知道这个词的意思!换一个!”下面的同学也大声说道,龚成恺只好换了个“导航。”

**总算过了,可我心里却一点都不舒服。有气无力地说:“你爸爸出去旅游时,不认识路,就可以开起那个。”

“是GPS吗?”苏晨说,“错了”龚成恺说。“是啊!GPS是导航的英文啊!”“回答正确!”苏晨笑了,笑得那么灿烂。那么可爱。

心有灵犀词汇 篇9

第一套

1、策马奔腾 闭月羞花 狼吞虎咽 爸爸去哪儿 麻辣烫 洗衣机 画蛇添足 长江七号 皮蛋瘦肉粥 心 电热毯 黑天鹅 抛砖引玉 煎饼果子 自由女神像 变形金刚 步步惊心 自相矛盾 王婆卖瓜自卖自夸

2、饼干 黑猩猩 大熊猫 电脑 天津麻花 暖水宝 神经大条 沙琪玛 胆小如鼠 考拉 奶茶 啄木鸟 油条 流氓兔 轮滑 酱香饼 时间都去哪了 见缝插针

3、摇尾乞怜 重庆火锅 冰箱 麻雀 马到成功 刀削面 电热毯 雪豹 掉渣饼 吸尘器 画眉鸟 京剧 愚人节 乌鸦喝水 消费者 浏览器 惟真求新 忐忑不安 香菇油菜 旺仔小馒头

4、小台灯 插座 北京烤鸭 挤眉弄眼 微波炉 长颈鹿 臭豆腐 三心二意 收音机 骆驼 画饼充饥 吹风机 电视 母猪 守株待兔 风雨操场 充电器 空调 五马分尸 来自星星的你

第二套

1、滑雪 蔬菜 飞机 拉面 都教授 西安 米汤 三心二意 火星 干洗 炸酱面 守株待兔 南瓜 目瞪口呆 泥石流 埃菲尔铁塔 酸葡萄 演讲 文章 此地无银三百两

2、手抓饼 香蕉 手机 冰淇淋 闹钟 高数课 鼠标 感冒药 上网 拍照 旅行 南辕北辙 导游 打草惊蛇 潜水 东京 衣橱 奶茶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3、橙子 桃花 交谊舞 梦游 跆拳道 嫦娥 月球 张冠李戴 毛笔 单车 钞票 汽水 书架 大象 冰糖葫芦 塑料袋 月食 医生 白云 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4、熊猫 小溪 狂风 玫瑰花 贝壳 日食 晾衣服 出国 看电影 纽约 醋 手舞足蹈 宋丹丹 沙滩 火箭 婴儿 麦克风 菠萝 淘宝网 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

第三套

1、牛头马面 林冲 画饼充饥 我是歌手 情不自禁 年夜饭 泪流满面 捧腹大笑 愁眉苦脸 指手画脚 千颂伊 狗急跳墙 呼风唤雨 鼠目寸光 火烧眉毛 羊入虎口 稻草人 肉包 绿箭侠 从容不迫

2、篮球 游泳 跳马 吊环 火凤凰 足球 乒乓球 自行车 如狼似虎 狼心狗肺 气喘吁吁 炒菜 坐井观天 农民工 矿泉水 玉米 两会 油价 虎毒不食子 金融危机

3、香蕉片 梨花带雨 棒球赛 会呼吸的痛 跆拳道 鸡蛋 榴莲 宣纸 笔下生花 龙门客栈 挤眉弄眼 人民币 可乐 面若死灰 东北虎 雪糕小品 面巾纸 魔术 有钱能使鬼推磨

4、手电筒 忍者神龟 排球 隐形眼镜 蜡烛 超市 二手交易 进口 锦绣年华 金沙滩 海底隧道 跨海大桥 中山公园 烤肠 图书馆 评剧 猫哭耗子 行路难 左右开弓

第四套

1、钱包 充电器 雪地靴 无与伦比 泰迪熊 电视连续剧 甄嬛传 肿么了 献血 八宝粥发带独一无二 餐巾纸陛下 蘑菇 香奈儿 大明湖畔 烟熏妆 牛奶布丁 宰相肚里能撑船

2、朝天椒 风筝 月亮 吵架玩电脑 编辫子 洗衣服 玫瑰花 照镜子 U盘愤怒的小鸟唐伯虎 周立波 美加净 隐形眼镜 橡皮擦 照相机 充电器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人字拖

3、便利贴 稻草人 晨光 悠嘻猴 阿狸 迷你裙 茉莉花茶 士力架 大白兔结婚戒指 海报 心理健康联合会 收音机 优酸乳叠被子 君子一言驷马难追 宿舍 户外心理测评 蝴蝶结 行李箱

4、天气晴朗 傻乎乎 背单词 三轮车 珍珠项链 香蕉 辩论赛 草莓奶茶 百度 韩寒 瑜伽 CUBA 淑女 羽绒服 睡莲花 海绵宝宝 心肝 狗不理包子 驴唇不对马嘴 剪头发

第五套

1、火车毒药 跳高 洗衣机 棉花糖 大明湖 英语课 大海 金鸡独立 我爱你 笔记本电脑 给力 神马都是浮云 坑爹 大象 蜡笔小新 猪八戒 旺仔牛奶 金沙滩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2、三级跳 苹果 游艇 蚯蚓 运动裤 马上有对象 MP5拈花惹草 火星人 泰山广场 兰州拉面 守株待兔投石问路 泥石流 苏格拉底 IPHONE 心理知识竞赛 心健联 杨幂

3、大摇大摆 愤怒的小鸟 肉夹馍 淡定 体重秤 西装 眼影 电池 霹雳舞 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游乐场 项链 王老吉 上海滩 牛饮 冰棒 塑料袋 山东科技大学 小珠山 康师傅

4、木瓜 月亮代表我的心 跑操卡 面膜 西施 郁闷 阿甘 冰激凌 飞信 武汉 北京爱情故事 投石问路 清明时节雨纷纷 冲浪 火箭 美女 志愿者 冰岛 奥林匹克运动会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心有灵犀一点通” 篇10

诺瓦利斯只活了二十八年,死后一百年里众说纷纭,无有定论,他的长篇小说《奥夫特丁根》甚至为歌德所贬,也把“梦里的兰花”、“朦胧的月光”、“古堡的废墟”归于中世纪朦昧意识,是神秘主义和唯心主义的体现。然而,历代爱戴他的人声称,作品中的神渝和宗教色采并不能简单地和笃信上帝者的迷醉相提并论,瑞士现代学者弗德利希·西伯尔(Friedrich Hiebel)在《论诺瓦利斯》一书中就认为,主人公最后“体验到了人类内心里的神性乃是一切自由和爱的统辖本质所在”,正是探索个人发展停滞不前的问题。显然,要全面阐释和评价诺瓦利斯绝非易事,也不是本文目的。这里仅以诺瓦利斯《夜的颂歌》为例,从一个中国读者的角度谈谈些微断想。

诺瓦利斯(一七七二——一八○一),本名弗德利希·封·哈登堡,是一个贵族家庭的独生子,曾在耶那和莱比锡攻读法律,一七九三年在符腾堡完成学业,但他自幼喜爱艺术,早在中学时代就开始写诗,一直到逝世未曾中断。一七九六年后,他遵父命任盐场查帐员,令人奇怪的是,枯燥工作和文学创作竟能并行不悖,正象奥地利现代重要作家赫尔曼·布洛赫(Hermann Broch)所分析:“诺瓦利斯懂得,如何以毕达哥拉斯式的方法在艺术逻辑和数学思想之间找到亲缘关系”。

诺瓦利斯和他所属的德国早期浪漫派文学一样,很长一段时间在德国文化界受到冷落。他死后一百年,他的后辈作家黑塞为德国早期浪漫派文学“翻案”,写了不少文章,其中对诺瓦利斯评价最高,只是遗憾于作者英年早逝,以致“我们从他那里获得的几乎全都仅仅是片断,……严格说来,我们并未拥有诺瓦利斯任何完全完整的著作”。《夜的颂歌》比起诗人大多数死后才出版的作品来,可算是较为完整之作。

《夜的颂歌》写于一七九九到一八○○年间,起因是诗人的未婚妻苏菲亚之死。一七九七年三月二十二日,诺瓦利斯在爱人死后第四天写信给一个朋友说:“当我还看见眼前一抹红色晨曦时,周围已是沉沉黄昏。”同年,诺瓦利斯几度祭奠苏菲亚的坟茔。诗人在五月十三日的日记里写道:“我去看了苏菲亚。我在那里感到无法形容的愉快——闪电般的狂喜瞬间——我把坟墓吹走,好似一片尘埃——几千年过去了,却像一瞬间——你感觉它们就在近处——我相信它们会不断出现。”五月十九日的日记更记载了随爱人而去的思绪:“在墓旁突然想到——通过我的死把一种刻骨铭心至死的忠诚引导给人类——也许我引导给他们的也就是一种刻骨铭心的爱。”

《夜的颂歌》缘起于爱情,实写的却只是基督之死和复活,作为一个充满生活情趣的青年基督徒,《夜的颂歌》正是他本人精神的写照,

《夜的颂歌》全文发表于一八○○年,由六篇严格押韵的诗和散文组成。第一、二、三篇是散文,第四、五篇是穿插着诗句的散文,第六篇是一首诗歌。第一篇描写主人公感到广袤世界处处存在光明与黑夜,而地下的爱人好似将长生于“黑夜的可爱太阳”,鸣响了愿永与黑夜为伴的作品忧伤基调。第二篇描写时间和永恒,觉醒和入睡的关系,主人公问道:对于每一个个人,难道“清晨必定会重临么?”同样,“尘世上的暴力岂能永无尽头?”主人公向往的显然只是具有永恒价值的东西,亦即“黑夜”。第三篇以生的孤独感和死的新生感为主题,描写一个人在承受十字架前对自己这最后一次考验的体会,那些奇兀的诗句立即让人联想到作者日记里的记载,仅仅文字上略有更动而已。诗里写的是:“坟茔化为了尘云”,“千载万年已坠落远方,像一场风暴。”第四篇写歌加塔之死,诗人以极端个人体验的语言描绘了耶苏基督甘愿为世人承受重刑的感情,好似是诗人亲眼目睹了这场通向博爱的死亡,其中最后一行诗句具有总结性:“我生活在白天,充满信仰和勇气,我死亡在黑夜,在圣洁的激情之中。”第五篇写耶苏的埋葬和复活,黑夜原本只有恐怖、罪恶、魔鬼之意,由于基督复生在黑夜,像闪光照亮黑暗,于是黑夜不仅令人狂喜,还是“一首永恒的诗”,因为人人都感到上帝的脸就是“自己的太阳”。(这譬喻不禁令人想起第一篇里把苏菲亚喻为诗人自己的“太阳”。)第六篇是一首颂歌,也是六篇中唯一有标题的篇章:《对死亡的渴望》,实写的却是基督升天景象。对“死亡”一词的解释,多少年来无有定论,我以为从“升天”主题之赞美“爱”和“忠诚”(恰是作者日记里所写:把刻骨铭心至死的爱和忠诚引导给人类)到这首诗的最后一行:“一个梦扯断了我们的纽带,让我们都沉入父亲的怀抱”,人们不难领会到“死亡”乃是“回归”、“重返”或者“新生”之意。全诗前四篇都是第一人称,第五篇是客观描述,唯独第六篇采用的是复数“我们”,诗人借一个“梦”字所表达的是一种超越个人的、唯有圣贤们才能够企及的“游心于千载”的精神自由境界,这“境界”使我不由得想到两个可以类比的中国说法:“冥忘物我的天机”或“物我默契的妙谛”。倘若要求分析得更具体、实际些,那么瑞士学者西伯尔的《论诺瓦利斯》一书里对全诗所作的譬喻式结论还是颇有说服力的:“它返回到一切事物的原始意义和开端(Ur-Sinn und Ur-Beginn)。这就是《夜的颂歌》所宣告的;因为新圣经的开端也就是新时期的开端。耶稣基督是新的亚当。”

我读诺瓦利斯获得的主要感受是:东西方精神之颇多共性。而《夜的颂歌》启发我找到的第一个融通点是:宗教性的热烈追求。一九八八年我在当时的东德访问时,在一个图片展览室看见人们把黑塞列入了“宗教作家”类,心里颇为疑惑。谈到宗教,我原以为世上唯有圣职人员(不论何种宗教)以及一般的虔诚者才可能是单纯信仰意义上的皈依者,至于作家,尤其是大作家,大半是想信教而不能(如托尔斯泰),尽管他或她的著作具有宗教性的热烈企求性质,甚至写了宗教题材(如诺瓦利斯和黑塞)。我赞同德国当代诗人恩岑斯贝格尔对宗教和文学关系的一个见解:“思想深邃的作家由于强大的自我超越之道很少有皈依一种宗教的。”(见《我对新文学的若干老套论》)

事实上,诺瓦利斯不仅写诗,也写哲学和宗教著作,但是他的见解却是:“写作是一种附属工作——我认为它们远逊于我的主要工作——实际的生活。”(诺瓦利斯一八○○年致友人约斯特信)《夜的颂歌》糅和世俗、宗教和哲学思想,把世俗情爱溶入宗教和哲学是以深厚的德国宗教和哲学土壤为基础的。本世纪初两位重要德国作家莉卡达·胡赫(Ricarda Huch)和赫尔曼·黑塞都对此有确切分析。胡赫在她的《浪漫主义的兴盛时期》一文中说:“诺瓦利斯给哲学下了一个定义:哲学就是渴望故乡、天生欲求、四海为家。他好似是为这一哲学而生的。……他的哲学和他的诗成了他的生活:凡是在生活中学到的都又回转生活之中。”而黑塞在《诺瓦利斯的生死情况资料集》后记里说的是:“人们可从中了解德意志的思想历史,……这位人类灵魂的亲眼目睹者,他在他那个时代就已经远远遥想到与梦幻到数百年后德意志思想文化的理想所在,是的,他把人类根据科学思想和精神经历获得的理想从整个形式和内容角度进行了极其强有力的综合,在这点上,唯有歌德才可与之相比拟。”黑塞甚至举了一个有趣的实例:“一些匿名者把诺瓦利斯的若干诗歌也收进了教堂歌本,因此,直到今天还有某些传教士在自己的星期日布道辞里不自觉地受到了诗歌里具有危险性热情的影响。”显然,包括《夜的颂歌》在内,诺瓦利斯的诗歌又同时是一个纯洁无瑕可爱青年吐露的温馨心声,由于在热烈的宗教性企求里注入了世俗之爱,字里行间飘逸出的气息才更具魅力,甚至骗过了最虔诚的信徒。

《夜的颂歌》给爱情染上宗教色采,让我联想到许多中国诗词,第一想到的例子就出自中国文学的光辉源头《诗经》。《唐风·葛生》也是一首悼亡诗,也写祭坟所思,从头一句起头“葛生蒙楚,蔹蔓于野”到结束句“百岁之后,归于其室”,总共才五节诗,却一节比一节更深沉地唤起读者思考人、自然和社会三者的关系。荒郊、孤坟和未亡人的孤独感既为三位一体,便突出了人与自然、人与客观环境的相互感应和作用,与前述《夜的颂歌》第三篇主题和意境相同,人鬼虽异处,在心灵上却无“重壤永幽隔”之感,因此必然能够熬过“冬之夜,夏之日”这一强大的自然力量,最终达到“归于其室”的超自然境界,和《夜的颂歌》的结束句“沉入父亲的怀抱”所趋目标完全相同。

我把《唐风·葛生》里女主人公的渴求“同穴共圹”称之为中国式的宗教性追求。可以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中也存在许多与西方文化类似的宗教性因素。我想到的另外两个例子是《洛神赋》和《长恨歌》。当然,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角度给读者造成的效果也许不大相同,却在以打破人神界限而感人至深上异曲同工,请看《洛神赋》描写男女主人公诀别的诗句:“虽潜处于太阴,长寄心于君王”(洛神对陈思王),“忽不悟其所舍,怅神宵而蔽光”(陈思王对洛神);而《长恨歌》用客观笔法写的是:“排空驭气奔如电,升天入地求之偏,上穷碧落下黄泉,……但教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中国历代写爱情的诗何止千万,流传千古而家喻户晓的毕竟不多,正是这种带宗教性的向高远之处的热烈渴望才使少数诗歌永生不灭。至于作品中的神秘色彩,并不能和任何宗教划上等号。同时,我们还可以“流传”得到反证:“凡夫俗子们”也全都倾向于超越自身的精神境界,即使往往并不自觉。

我从《夜的颂歌》找到的东西方第二个融通点是:深入内心世界,也就是罗贝尔格教授说的追求“内在精神”。它和宗教性内容的区别在于色彩,在于诗意化的手段,在于以譬喻方式一层层深入人的内在世界,它的艺术特点是难解,中国的李商隐就是典型。说来凑巧,两年前我读《夜的颂歌》时,一位中国作家发表了一篇谈《锦瑟》的文章,我惊讶于其中许多形容词完全适用《夜的颂歌》,促使我对两者作了进一步阅读和比较,发现它们的内在联系较之我能想像的更为深广。为什么《锦瑟》难解呢?因为它写海写田,写珠写玉,写日写月,而究其实只写了(他人难以进入的)内心这一方寸之地。从第一句“锦瑟无端五十弦”到终句“只是当时已惘然”,整体和谐地(语言、形式、意境、形象等)表达出了一种没有明写,但是让你确实感到的刻骨铭心之爱。(和《夜的颂歌》相同。)同时,更重要的是,这种爱情是与作者对自然、人生、宇宙的内心感受完全溶合的,因而它们也不是单纯的爱情诗。我年轻时认为海涅的《宣告》中所写:“我用强大的手,从挪威的树林里,拔下最高的枞树,把它插入爱特纳的火山口,用这样蘸着烈火的笔头,写在黑暗的天顶:‘阿格纳丝,我爱你!’”(引自冯至译文)乃是写爱情的登峰造极之句。过了三十多年再读,便觉得气势虽好,却失之外露,给人的感受比较浅层次。《夜的颂歌》没有这般恢宏气魄,却深入到诗人内心世界的最幽深处,为爱与死,宗教与诗情,永恒与短暂之间划上了无数连接线,能够把读者携往更深更高的艺术殿堂。论《锦瑟》一文对李商隐的“深”作了如下分析:“经过了种种别人无法知晓今人更无法知晓的个人的感情经验内心经验之后的李商隐,当他深入再深入到自己内心的深处再深处之后,他的感受是混沌的、一体的、概括的、莫名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因而是略带神秘的。”

无独有偶,德国作家胡赫和黑塞在大半个世纪以前对诺瓦利斯所说的话,在内涵上与此几乎完全相同。莉卡达·胡赫在《浪漫主义的兴盛时期》里说:“他(诺瓦利斯)的爱好就是按照自己的方式去观察事物,也就是他亲自去体验每一事物的来龙去脉,他好似沿着一张绳梯往下、往深处而去,他认为这么做才能造就真正的哲学家。让他仅仅附着停留在一件事物的外部,对他来说是绝不可能的。他属于非人间的人,他总是让自己的灵魂时时处处都闯入事物最内在的深处。因而他是一个哲学家,无时无刻,永远是一个哲学家。”而黑塞在《<诺瓦利斯生死情况资料集>后记》里说的是:“每一个严肃的读者都会被他那惊人的、生气勃勃达到了危险地步的精神思想,被他那燃烧般的灵魂生活所深深感动:和诺瓦利斯的每一次相逢都意味着对于某种有价值思想的一次深刻而有魔术性的体验,也就是一次独创精神的体验,一次进入神秘精神殿堂的体验。……我们能从这些文字的声调中体会到某一种巨大、神圣而又充满神秘气息体验的深沉的回响。”

古人和今人,东方和西方的这种相似,并非巧合,而是由于《锦瑟》和《夜的颂歌》在深入内心世界上的共同艺术特征。与《锦瑟》写海写田,写珠写玉,写日写月,却只写了内心这一方寸之地一样,《夜的颂歌》写死写生,写神写人,写史写实,真正写的也只是这同一方寸之地。我们还可以从这两位伟大诗人自己的言论作出反证。诺瓦利斯说:“每个人都是从一棵古老帝王树枝上萌生而出的”,和李商隐的名句:“心有灵犀一点通”之间,我们似乎看见了一道时间和空间都抹不掉的等号。因为它们包含的是同一内容:“人同此心”。毕竟,人在世界上只有一个族类,那就是人类啊!

上一篇:2023最新的元宵节祝福语大全 字字是真情下一篇:教师作风整顿自查自纠回报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