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五年级语文《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案

2024-06-26

小学五年级语文《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案(共12篇)

小学五年级语文《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案 篇1

师:注意!谁的花?又是让谁看的?请,再读!

2.扣紧课题,引出主线。

(1)题目往往是文章的眼睛,请你回忆回忆,当你第一次读到这个题目,你的内心是怎样的感觉?如果让你用一个标点符号来表达当时的感觉,你会用什么符号?拿笔写在课题的旁边。(?)

(2)作者一开始也像你们一样有疑问,但多年后却发出了很大的感慨(板书“!”),请快速浏览课文,找出作者感慨的句子。(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如果让你从这个句子中找出两个关键词,你会找哪两个?(指名答并板书:奇丽、奇特)

过渡:这究竟是怎样的奇丽景色,怎样的奇特民族,能让作者如此感慨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探索一下吧!

二、抓“美词”,品读“奇丽”。

1.合作探究一。

快速默读课文,找出描写奇丽景色的句子,用笔画出关键的词语,组内互相交流从这些词语中体会到什么,并试着带上感情读一读句子。

2.小组汇报(句子、关键词、感悟、朗读)。

课堂组织: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一寸金。

句子: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上,应接不暇。

词语: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学生汇报时相机板书)

(小组汇报后,相机引导学生认识生字“姹”“嫣”,并理解词语,出示图片,让学生判断哪个用“花团锦簇”,哪个用“姹紫嫣红”,然后结合图片把“花团锦簇”和 “姹紫嫣红”说具体。“花团锦簇”体现花多、花茂盛、侧重写花的形态,“姹紫嫣红”体现花五颜六色、十分艳丽,侧重写花的色彩。“应接不暇”的 “暇”是指空闲,“不暇”就是“没有空闲”,就是说:这里的花非常奇丽。看了左边又想看右边,看了楼上又想看楼下,看了近处又想看远处,看了怒放的,还想看含苞欲放的,看了这条街,还想看那条街,看得眼睛都忙不过来了,这就叫做——应接不暇。)

引读:走在哥廷根的街道上,抬头向上看,你总能看到——读句子; 走在柏林的街道上,抬头向上看,你依然能看到——读句子; 走在德国的任何一条街道上,抬头向上看,你都能看到——读句子。好一片花的海洋啊!谁愿意把这么美的画面读给大家听(指名读)。

三、抓“文点”,训练文笔。

过渡:如此美的画面,作者是怎样描写出来的,谁发现了其中的奥妙?

1.用不同的线划出观察与想象的部分,让学生说说你发现了什么?(生答后教师总结:写景,无非就是观察加想象。板书“观察、想象”)

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上,应接不暇。

2.迁移习作(学以致用)。

(1)试着用上“观察加想象”的写景方法,用一段话描绘一下你课前准备好的风景图,时间5分钟。写好后在小组内交流。

(2)小组汇报

课堂组织: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小结并过渡:观察加上想象就能巧妙地把一处风景写得更具魅力,而这篇课文不同于一般写风景的文章,作者这里的描写不仅仅是为了把景色写美,他更大的目的是——(通过描写德国的奇丽风景,表现德国的奇特民族风情——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板书)

四、抓“佳句”,感悟“奇特”。

1.合作探究二。

自由读课文,找出描写奇特民族的精彩句子,认真读一读,仔细想一想,把自己的体会写下来,在小组内互相交流意见。(经过思考的语言更精彩,注意组织好语言,把话说清楚,把体会说具体)

2.小组汇报(说句子,谈体会,感情朗读)。

课堂组织: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相机出示句子

(1)家家户户都在养花。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接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A、花的“脊梁”是哪?(花的背面,只能看到花的枝干、叶子)

B、如果你是作者,刚到德国,看到德国人这样养花,你会有什么感受?(奇怪、不理解)好, 就把你的这份惊奇读出来吧。

C、是啊,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创设情境)现在你们就是德国的养花人,老师当记者,采访采访你们(注意,我要开始讲德语咯)

—— 你好,你喜欢养花吗?(老师这是中国式德语,呵呵)

——生答

—— 你好,你是怎样养花的?

——生答

——你好,你们这样辛苦养花,自己只看到枝枝叶叶,这不是白费功夫了吗?

——生答 (预设:在家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

——(嗯,我要采访一下我亲爱的房东太太,注意房东太太的表情哦)房东太太,你养花也是给别人看的吧?

——生答(正是这样!)

你刚才为什么笑了?(理解“莞尔一笑”,注意“莞”是多音字)

——生答。(预设:一是你发现了花是给别人看的,所以我发出了会心的笑、和蔼的笑,二是我为自己的民族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精神而自豪地笑、快乐地笑。)

(2)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理解“耐人寻味”,生活中有这样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吗?联系生活举例说明。)

师:是啊!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才是生活的真切境界。真正爱花的人不是把花养在屋子里孤芳自赏,而是要让更多人欣赏它。这就像诗人说的,“我付出了一缕春风。收获的却是整个”——(春天)

3.小结:其实,不同的地域有着不同的民族风情,不同的风景也许就蕴含着不一样的特色。(你们从搜集到的异国美景图中了解到什么样的异国风情了呢?指名说说)

五、借“书库”,拓展延伸。

1.师推荐阅读异域风情丛书(要想了更多的异国风情,就去找找“异域风情丛书”吧)

“异域风情丛书”是一套集历史、文化、地理于一体的旅游知识丛书。每一集以国家、地区或城市名称为书名,详尽介绍了当地的风光名胜、历史背景、文化渊源,内容新颖独特,信息丰富完整,文笔生动流畅,图文并茂。

2.师推荐阅读《留德十年》。

当一样风景成为一种习惯、一种传统、一种风情,它就会变成一种永恒的美丽,永远定格在你的心中。

课文最后,作者说“我做了一个花的梦,一个思乡的梦”。这梦里会有什么呢?今天学习之后,大家不妨去找找季羡林先生的作品,(课件出示《留德十年》)《留德十年》记载了作者在德国十年来的点滴,读了这部作品之后,你就能够明白,他的梦境里究竟有什么。

3.学生推荐阅读并说明推荐理由。(鼓励学生推荐关于异域风情的书籍)

结束语: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季羡林先生的(《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了解了德国(奇丽的风景)和(奇特的风情),即(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民族精神,学会了通过观察加想象去写景体现一个地方的民风民俗。其实,这篇文章的构篇很独特,作者巧妙地把自己的情感变化贯穿于全文,想去探究吗?好,我们下节课再继续探究。下课!

小学五年级语文《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案 篇2

以跟随季羡林先生展开“异域风情之旅”的课堂展开形式, 贴近作者视角, 选择“变化是有的, 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一句中的“美丽”为切入点, 以“寻找美丽———感悟美丽———内化美丽———升华美丽”为贯穿课堂学习活动的线索, 引导学生品读文本, 在感情诵读、角色体验、情境想象、句式变换、联系生活、延伸阅读、随文练笔等形式多样的语言文字训练中感受德国风情, 体会异国文化, 领悟“人人为我, 我为人人”的人生境界, 实现语言与精神的同构共生。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 寻找“美丽”

师:上节课我们已经对《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这篇课文的内容有了初步的了解, 领略了德国的奇丽风光。这节课, 我们继续跟随季羡林先生走进德国, 去寻找他眼中不变的美丽。

二、品读文本, 感悟“美丽”

1. 师:

作者两次到德国, 第二次的感受是怎样的?自读课文, 画出描写作者感受的句子, 读给同桌听, 并说说自己的理解。 (学生画出“变化是有的, 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2. 师:

想象一下, 作者说的变化会是什么?不变的美丽是什么呢? (城市的道路变化了, 建筑物增加了……。不变的是“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点评:以作者第二次到德国的感受为切入点, 直接拉近了作者和学生的距离, 让学生和作者一起体验那种久违的欣喜。)

3. 师:

在作者的眼中, 这种不变的美丽究竟指的是什么?默读课文, 想想你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了这种美丽?在书上做标记。

(点评: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自读、自悟,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

4. 师:说说你找到的美丽。

学生汇报:

(1) 走过任何一条街, 抬头向上看, 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 姹紫嫣红。

师:在你心目中什么样的景象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各种鲜花争奇斗艳, 吸引来大批的蝴蝶, 围绕着各家各户的窗台翩翩起舞;家家户户的窗台上, 鲜花怒放, 色彩艳丽, 千姿百态, 芬芳迷人。)

师:你能带着你的感受读读这段话吗?

师:还有哪些美丽让你仍然沉浸其中?

(2) “走过任何一条街……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 应接不暇。”

师:这又是怎样的景象呢? (郁郁葱葱的枝叶从窗台上垂落下来, 遮蔽了窗户, 多么的浪漫;窗连着窗, 花挨着花, 叶挤着叶, 看着这家, 又怕错过那家, 真是人在画中游。)

师:此时的你, 置身这花的海洋, 心情如何? (吃惊、激动、兴奋) 老师也和你们一样, 被这美丽所打动, 让我们一起放声朗读, 释放我们的激情。 (教师范读, 指导学生朗读, 学生互相评价, 最终完成背诵。)

(点评:创设情境, 通过启发学生想象, 理解“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等词语所描摹的景象, 适时范读, 相机指导, 使学生陶醉在语言的魅力之中。)

5. 师:

多么耐人寻味的景色,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 自己又看别人的花。”这正是——— (学生齐说“人人为我, 我为人人。”)

师:是的, 这是一种境界。你能结合上下文或者是生活实际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吗? (德国人自己种花给别人看, 给予别人美的同时也得到别人赋予他的美。)

师:不只在养花中如此, 在生活中也是这样, 为别人着想, 这已经形成一种美好的品质, 进而形成一种高尚的人生境界, 形成一种可贵的民族精神, 因此作者说这是个奇特的民族。!!!

6. 师:

让我们再读读这两句话:只有 (人人!!!为我) , 才能 (我为人人) 。只有 (我为人人) , 才能!!! (人人为我) 。!!!!

这两句表达的意思有什么不同?从中品味到什么? (只有自己先付出, 才能得到别人的回报;其实替别人着想, 就是为自己提供方便。)

(点评:通过对比, 使学生进一步明白, 虽然“人人为我”放在前面, 但是实际上“我为人人”!!!是前提, 深化了学生对这种人生境界的理解。)

7. 师:

“人人为我, 我为人人”, 我们何尝不是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呢?让这种感动重临我心。

课件出示, 结合生活实际说一说:

在家庭里

在学校里

在社会上

(点评:在引导学生感悟美丽的同时, 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 进一步体会这种境界, 既体现了语文教学的以人为本, 又激发了学生交流的愿望。)

三、情感共鸣, 内化“美丽”

师:作者在结尾写道:“我仿佛又回到了四五十年前, 我做了一个花的梦, 做了一个思乡的梦。”这会是一个怎样的梦呢?他会梦到些什么呢? (这梦表达了作者当时在德国留学时, 企盼我们的祖国也能有这样美的境界;这梦寄托着季先生想让我们中国人, 也拥有这种自觉的“人人为我, 我为人人”的愿望;他想尽早学习德国的优秀民族文化, 早日回到自己的祖国, 让自己的祖国也这样和谐。)

四、延伸阅读, 升华“美丽”

1.介绍资料。 (略)

2.总结。

师:“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其实, 每个人都是一朵花儿。让“人人为我, 我为人人”绽放成最美的风景, 在自己的心里, 在别人的眼中。

小学五年级语文《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案 篇3

1、整体感悟,抓住单元主题直奔重点,层层突破。

在教学中我先让学生质疑,然后抓住单元主题,即了解不同地域的民族风情特点,也就是作者四五十年后到德国故地重游发出的赞叹“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一句的学习,进而突破其他内容的学习。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重点问题──作者在德国看到了一种怎样奇丽的景色时,我注意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进行体会,感悟到生活在德国的人们每天沐浴在花的海洋里,闻着花香,听着鸟语,望着一朵朵、一簇簇的鲜花,真是一种美的享受。走在这样的街道上会令人心旷神怡、心花怒放。同时让学生闭眼听朗读想象奇丽美景。我在引导学生学完这一部分后,再放手让学生自学民族奇特这一部分,还相机引导学生感悟并结合生活实际理解第3自然段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然后抓住第4自然段中的“变化是有的,但美丽并没有改变。”让学生感悟美丽背后更深层的含义,体会作者的梦究竟寄托着他什么样的期待。这一思路是按照由景到人再到理的顺序层层展开的,体现了由形象到抽象的认识过程,从而引导学生潜心思考,

2、以读为本,层层推进,读中激情。

“以读为本”是阅读教学的基本特征,教学中我围绕中心问题反复研读课文,将重点段句的朗读与悟情有机融为一体,努力遵循在理解的基础上读,在品位的基础上读,在读中进行想象,通过这种“层层推进”的“阶梯式”感情朗读训练,力图使学生融入作者的情感,把学生领进浓浓的诗意境界,让学生把心境和感受读出来,做到入情入境,有滋有味。

3、延伸梦的内容,再次感受德国人无私的境界。

课文的结尾季羡林爷爷说:“我仿佛又回到了四五十年前,我做了一个花的梦,做了一个思乡的梦”。我抓住梦让学生畅所欲言,让他们明白这不仅是季老仿佛进入梦乡,陶醉于鲜花艳丽之中,沉浸于思乡情绪之中,更是寄托着季老想让我们中国人也拥有德国人民的这种境界,希望祖国人民也相处得这样和谐。让他们明白在美丽的鲜花背后还隐藏着这么多美丽的东西,还隐藏着作者的一种殷切希望,难怪三十五年后季老再次踏上这片土地时会感慨万千。

在教学中我认为还有待改进的地方:

1、在指导朗读上,自己只注重齐读,没有给好学生提供表演的平台,也没有给差学生锻炼的机会,学生朗读的水平是参差不齐的,因此有的学生在“滥竽充数”,应该多给优秀学生和潜能生搭建施展才能的舞台,以提高学生整体的朗读水平。对于朗读的指导,自己做得还不到位,体现德国奇异景色的那一部分,我虽有范读,但我在让学生齐读时,学生把我标出的重点词读得声音非常大,以示重读。但我们知道重读不只是只有大声读,只要能体现出这几个词语,体会到景色的美,轻声也可以。这与平时自己对学生的训练不到位有很大关系,以后应多注重对学生进行朗读技巧的指导。

2、自己的语言还没有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没有行云流水般的自然与洒脱,有时甚至有些罗嗦。有些过渡的语言还不是很自然,有些牵强。对学生说的话,我的评价性语言不够准,不够活,有时干脆什么也不说,没有适时地将学生的心灵唤起,适时地激励和唤醒学生的求知欲。我想我应该丰富自己的内涵,不断学习、读书,积累自己的语言。还要倾听学生的回答,尊重学生、理解学生,用宽广的胸怀和博爱去引导学生的思想。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人生境界。

2、理解课文中的重点句,联系作者生平,感受作者故地重游时别样的心情。

3、认识本课3个生字,抄写课文中描写花买美的句子。

课前准备:

课外了解季羡林生平轶事,阅读季羡林作品。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外引入,揭题质疑:

1、出示一张德国哥廷根的照片:

这是德国的城市哥廷根。这个城市因一座大学而成名,那就是著名的哥廷根大学。这个大学已经孕育了三十位诺贝尔奖的得主。早在职1935年,我们中国也有两位有志青年带着祖国的期望和自己的宏志求学于歌廷根大学。其中一位就是我们今天所学课文的作者——季羡林——当时他才二十五岁,满怀雄心壮志在哥廷根大学留学十载,至1945年才回归祖国。1980年,三十五年后,当他再次踏上古地—第二故乡,感慨万千。后来,季老先生写下了今天我们所学的这篇课文。——《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2、读课题,质疑问难:“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是什么意思?季先生为什么要写这样一篇课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读通课文。

2、指名读通课文,对学生读得不准,或没有读通的地方进行指导。

3、想一想:作者在德国看到了一种怎样的景色?

4、自由交流,让学生通过第二、三两段句子进行自悟,不求完备。

三、细读课文,感悟“美丽”: 1、1980年,当季老先生在阔别哥廷根三十五年后,迎接我们的主人问他:“你离开德国这样久,有什么变化没有?”季老先生是怎么回答的?

2、出示季老先生说的话:“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

3、自由读,季老先生说的“美丽”并没有改变指什么?课文中哪些地方写出了花之美?

4、读第二自然段。哪里看出德国人爱花?他们爱花的独特之处是什么?请读这一段,好好体味体味。

5、交流指导:“真切”、“脊梁”是什么意思?哪些行为说明人爱花之“真切”?德国人爱花仅在于此吗?

当你和季老先生一样看到这奇异的异国情调时,会怎么说?会怎么想? 引出描写女房东的话:“莞尔一笑”是怎么样一种笑?

6、补充材料:当时,季老先生在哥廷根租住的房子,房东姓欧朴尔。女主人欧朴尔太太大约五十多岁,是一个典型的德国家庭主妇,善良得像慈母一样。他们只有一个儿子,在外地上大学。季先生就住在他们儿子的房间,就像一位家庭成员一样,一住就是十年。

听了这个介绍,你觉得女房东是怎么一个人?简简单单的“正是这样”说明了什么?

德国人爱花,爱花就把花的美丽全部展示给大家一起享用,他们内敛而不张扬,淳朴简单的人生境界,就像花儿一样美丽。

7、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8、读了这一段,你觉得哥廷根之美,还美在什么?

第二课时

一、复习课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2、说说哥廷根的美丽指什么?

二、品读课文,再感“美丽”:

1、引出第三自然段:

出示:正是这样,也确实不错。

这句话前后半句都指什么?这样反复写的目的是为什么?请用肯定的语气读一读。

2、让我们真真切切地到哥廷根去感受德国人爱花之“真切”吧!再读第三自然段:

理解:“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体会花之多,花之美。

3、每天沐浴在“花的海洋”里,闻着花香,看着花语。身处异国他乡的青年季先生,会有怎样的感受?

(怀念祖国和故乡,思念亲人)

4、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读出花之美。

5、仅仅是花美吗?出示句子:“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理解:耐人寻味。这种境界指什么?你怎么理解这句话?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当我为别人付出的时候,别人也在为我付出;互帮互利,互相赠予,共同享受生活的美丽。这就是一种人生境界。

花,使季羡林想到如何做人,这本身也是一种境界。花很美,人也美。

6、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三自然段。背诵这一段。

三、前后呼应,三感“美丽”:

1、再出示第四自然段中“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一句。读了第二、三自然段后,你对这句话又有怎样的理解?

2、当作者再一次踏上他生活了十年的哥廷根,踏上他曾经留下生活的痕迹和情感的哥廷根,他会想起什么呢?

3、补充阅读《季羡林先生》一书中《再返哥廷根》一文。(附后)

4、你从文中了解了什么?正是这样的情绪,使得季羡林在文中这样写道:“多么奇异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我仿佛又回到了四五十年前,我做了一个花的梦,做了一个思乡的梦。”

5、有感情地朗读这一句话。

四、总结全文,激发阅读兴趣:

1、配乐朗读全文,说说读了文章的感受。

2、推荐读书:《季羡林散文》、《季羡林先生》等。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案 篇5

1、体会对“爱花之真切”感到吃惊。

a .“家家户户”都养花。

b.体会“脊梁”。

①花的脊梁是哪?先摸摸自己的脊梁。(背部中间的骨头)(花的脊梁简单地说就是花的“枝干”。)

②那为什么要说成“脊梁”呢?这是什么修辞手法?由“脊梁”一词你体会到了什么?讨论一下。

③你脑海中出现的花是怎样的姿态?(极力向前倾)由此你感受到这些花都在极力地表达什么?(我多好看哪!)

④总结:你看,这就是德国人养的花。读着“脊粱”,脑中马上浮现出花极力朝路人盛开怒放的形象,妙不妙?

c、联系上下文理解“莞尔一笑”的意思。(微笑)

①女房东“莞尔一笑”的表情和 “正是这样!”的话语让我们体会到了什么?

②总结:这在我们看来是多么不可思议,而在普通的女房东看来是如此的平常,一点也不吃惊,只是莞尔一笑,微微一笑,那么的平平常常。

③指名读、分角色读、齐读对话。(指导感情朗读)

预设(二):

出示课件四:

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1、生读句子,谈体会。

2、体会“花的海洋”。哪些词语最先跳入你的眼帘,使你兴奋,令你心动。“花团锦簇”“姹紫嫣红”是什么意思?(看课件)花成团,一簇紧挨着另一簇,十分茂盛,这就叫――“花团锦簇”,这些花有紫色有红色,五颜六色,十分艳丽,这就叫――“姹紫嫣红”。(板书:花团锦簇 姹紫嫣红)

小学五年级语文《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案 篇6

一、教学定位——关注 学生发展

教改之路何其艰难, 又一次提“创新”, 究竟怎么创新? 十年的教改之路, 百花齐放的语文课堂出现了很多显而易见的问题, 热热闹闹的语文课堂, 学生的语文素养却在明显下降, 诸如此类现象值得深思。华东师大李政涛教授告诉我们, “一切教育都要以孩子的发展为中心!”的确, 语文课堂万变不离其宗, 必然是要关注学生, 激活思维, 发展语言。回首语文教改之路, 我们清楚地意识到语文课堂需要静, 需要真, 需要实, 需要效!笔者领悟到这次所提的“创新”或许就是让我们准确定位语文教学, 找准语文教学的切入点、发散点、提升点, 让教学实效最大化。我们的教学思维不应该是停留在研究如何教学一篇课文上, 而应该从一堂课让人有所感悟——语文课, 教师究竟应该怎么教?学生究竟应该怎么学?思维再开阔一点, 就应该是如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学会学习语文的方法。如何通过循序渐进的教学引导, 让孩子们乐学, 善学, 语文素养不断提升。

2011修订版《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这些提法表明, 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互促的过程, 是焕发师生生命激情、激发师生生命潜能的过程。华中师大杨再隋教授也呼吁, “回归本色语文, 重塑语文本色。”语文课经历了轰轰烈烈的艰难改革历程, 沉淀下来的宝贵经验便是我们新的起点。对于这堂课, 我便有了两点设想, 其一就是课堂教学应该顺应学生的思维逻辑, 以学定教, 因势利导;其二就是让语文课堂“回归语文本色”, 努力实现课堂实效最大化。语文, 顾名思义, 学“语”习“文”, 以课文为范例, 教给学生学习语言、运用语言的方法, 以达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这篇课文, 教者可以从课题入手, 展开教学。从儿童的认知角度来看, 这篇课文的课题——《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就是一个极好的切入点。学生通过质疑问难, 会梳理出一个最有价值的问题, “自己的花为什么是让别人看的?”带着这个问题走进文本, 能迅速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教学时, 从学生感触最深的感悟——“德国就是美丽的花海”为切入点, 顺应学生的思维重点学习第三自然段。由浅入深, 引导学生品味语言、学习语言、积累语言, 逐步提升。选择这篇公开课执教较多的课文, 意在通过一篇熟悉的课文, 找到语文教学的一个突破口, 在教学实践中, 重新审视“本色语文”的精髓所在。

二、教学方式——师生 有效互动

一切教育都要以孩子的发展为中心, 我们的教育就是为了培养健康、主动发展的一代新人。作为教师, 需要深入解读文本, 全面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 对课堂教学需要充分预设。在课堂上, 更需要教师关注课堂生成, 师生有效互动, 善于从学生童真童趣、原汁原味的思维中发现鲜活的东西, 发现有价值的教学资源, 并进行精准的引导和点拨, 这样才能真正激活学生的思维, 逐步发展语言, 提升能力。

按照教学设想试教了一次, 却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学生不能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 课堂较难控制。这让我对这堂课的构思产生了怀疑, 重新构思, 基本上推翻了之前的设计思路, 设计思想又从“教师顺应学生思维”变成了“学生顺应教师的思维”。按照第二份教学设计试教, 从表面上看, 课堂的确热闹了几分, 容易调控, 但是却迷茫了, 不知道这堂课学生的语文能力究竟有几分提升?教学思想走窄了, 与最初的设想发生了较大的偏差。我重新审视自己的设计思路和试教过程, 语文课不应该单单停留在一堂课的教学上, 而应该拓展到研究一类课文的教学上。语文教学应该是通过一堂课的深入研究, 弄明白同类语文课究竟应该怎么去学, 这才应该是语文课的魅力所在。通过各个环节的精心设计, 如果无法让学生领悟到一种学习方法, 如果不能提升几分学生的语文素养, 那么这堂课注定是无效的。这篇文章的语言娓娓道来、语言优美, 浅显易懂却又意味深长。教学重点就是让学生能抓住重点词句“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等引导学生品词析句, 深入体会文章内涵, 发展语言、积累语言。

这些提法表明, 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互促的过程, 是焕发师生生命激情、激发师生生命潜能的过程。

且教且思, 教学思路日渐明朗, 教学环节的处理就显得有根有据了。明确了教学目的, 教学就不盲目。在这个时候, 大家提出了一个问题, 课文究竟是应该用“演绎法”, 还是“归纳法”?对于这两个专业名词, 我也真的没有细致思考过这两种教学方式的区别。经过深入思考, 终于发现了其中的奥秘。所谓的“演绎法”, 就是先拿出结论, 再根据结论去深入探究。“归纳法”则恰恰相反, 学生先进行探究, 再根据探究内容得出结论。本堂课的纠结就在于文章的中心句的处理——是应该先让学生找出 中心句, 再围绕中心句展开教学?还是先品读文章, 最后根据学生的理解提炼出中心句? 表面上只是教师提问方式的一种调整, 实际上是对学生思维训练的一种调整。特别是对学生思维方式的引导, 有了明显的改变。结合这堂课的设计, 我认为“归纳法”是期望达到一种水到渠成的教学效果。根据各位专家的意见, 最终选择了“归纳法”, 但是“演绎法”也是一种好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 根据课文的结构和脉络, 顺其自然选择切入点才是最合适的。

三、教学实践——学习 语言运用

一堂语文课是否有效, 关键在于教学细节的处理和适时的引导与点拨。作为教师, 要想让课堂散发生命的活力, 就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素养, 才能领悟到教师的“引导”如何体现, 才能在反复的探究中明白如何做到顺应学生思维, 又能较好地调控课堂。

每一次的深入思考, 都能彻悟到每个环节, 每一分钟的教学都是有目的, 有侧重点的。当然, 教者也会为细节的拓展问题反复纠结, 不知是否应该拓展更深入一点?如这堂课关于“山阴道”的理解设计。有人认为应该挖掘更深入一点, 让学生彻底明白何为“山阴道”, 包括典故、背景都可以挖掘。也有人认为, 山阴道没有必要讲得太复杂, 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后就能明白这里指的就是一种如入山阴道的悠闲、自在的感觉, 挖掘过于复杂会适得其反。经过反复思考, 又查看了修订版的课标, 终于找到了一句支撑——“逐字逐句的过深分析和远离文本的过度发挥的倾向, 是应该防止的。”如果“山阴道”挖掘过深, 正属于发挥过度之举, 这样容易支解文本, 脱离整体感知, 会把学生从顺理成章的思维中牵引出来。

又如, 关于“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理解, 如何让学生从这两个词语的理解入手, 再发散到进行语言训练, 积累语言呢?同时, 又怎样与理解课文巧妙结合起来?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 经过反复思考, 我觉得这是一个度的把握问题。关于词语的理解, 不需要分析得过透, 但是学生必须从字面理解开始, 再结合具体的语句深入理解词语的内涵。同时, 发散相关词语的积累, 并想象画面, 这既是发展语言, 也教给了学生理解词语的方法, 同时帮助学生理解了课文。所以想象的内容不能偏离, 得围绕这两个词语进行有目的的想象。这样既达到了理解词语、训练语言的目的, 也帮助学生感受到德国花海的魅力所在。在透彻理解之后, 学生再通过感情朗读来表达自己的感悟, 熟读成诵, 积累精美语言。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完美结合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思考透彻了, 在课堂上, 我们的引导就很明确, 学生的思维也是很顺畅的一环套一环, 最终达到了从浅表认识直到深度理解的提升过程。对于阅读教学, 作为教师, 唯有找到了学生理解、教师引导、感情朗读三者的融合点, 三者一脉相承, 这样方能彰显语文课堂的魅力。

小学五年级语文《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案 篇7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25课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教学目标:

1.理解“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耐人寻味”等词语。2.有感情地朗诵课文,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言。

3.了解作者所介绍的德国风景与风俗特点,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从中受到启示与教育。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读通、读懂课文,读出感情。2.体会“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从中受教育。教学准备:

1.课前,教师反复读课文,达到读通、读熟、读出感情。

2.利用课件媒体的辅助功能,使学生更直观地感知课文内容,为品味课文内涵而服务。教学过程:

一、品读语言,感悟精神

(一)导入:今天我们继续走进季羡林爷爷笔下的《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这就是德国的独有的风情。其实早年学习于此的作者就已经感受到了,当四五十年后,作者再次踏上这个异国他乡时,眼前的一幕幕又再次的映入作者的眼帘,于是作者不禁发出这样的感叹:(课件出示: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那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的第三段。

(二)、出示课件

“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1)透过这些句子,你看到了怎样的景色?用书中的一个词(奇丽)哪些词看出奇丽的景色?

(2)理解词语,并感悟奇丽的景色 交流:花团锦簇

是啊!花团锦簇就是花很多,一簇堆在另一簇的上面,那就是„„ 交流2:姹紫嫣红

看,形容花的颜色很多,开得很艳丽,非常美!这种景象就是姹紫嫣红。交流:应接不暇

是呀,德国的花不仅多,颜色还很鲜艳。成了花的海洋,让人眼睛都忙不过来,这就是应接不暇。

(3)其实中国的语言特别丰富,你们的积累也很丰富,你还知道哪些描写花的词语?

(百花齐放、百花争艳、花香四溢、花香醉人、繁花似锦、山花烂漫)师:大家的词语积累可多啦!

(4)(听音乐)师:五彩缤纷的鲜花汇集成团,各种花儿争奇斗艳的美好景象,就可以称之为──生接说:花团锦簇、姹紫嫣红。漫步在这样的大街,两边的楼房都成了开满鲜花的山壁,就让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左边是花,右边也是花,前方是花,后方还是花 .花朵从四面八方迎面扑来,你的眼睛才会—— 生 :应接不暇。此时走在这样的开满鲜花的山阴道上,你的心情会怎样?带着这种感觉想象画面自己读读(自由读)。(5)创设情境读 读着读着,我仿佛来到了德国的大街小巷,不管走到哪一条街都会看花的海洋花的世界。不管走进哪一条街都闻到了花的清香。同学们,我们现在来到了德国,走过东街——(引读)(生:“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地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我们走过西街————生读:抬头向上看„„ 我们走过任何一条街 ——生读:抬头向上看„„

(三)、交流: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1)这境界不仅愉悦了我们的眼睛,更愉悦了我们的心灵,德国人都把最美的花留给别人看,他们无私的境界深深地打动了我们,他们的这种境界就是(指读)“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让我们带着这份赞叹一起读一下这句话。(齐读)

(2)其实我们的身边也有类似的境界,你感受到了吗?举例说说自己身边的例子。

看,每个人值日的时候都是尽心地为别人服务,反过来,别人值日,也是尽心为我们服务;同学们每人带课外书到班上建立图书角,既是给别人提供了书,而别人也为你提供了书阅读。

(3)小结:是啊,“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正是有了这样一种境界,使我们今天见识了这样一个奇特的民族,正是有了这样的境界,才有了这样奇丽的景色

(四)总结:今天,季老先生带着我们去了一趟德国,让我们收获了满街馨香的愉悦,更让我们收获了“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其实,每个人都是一朵花儿,让我们绽放成最美的风景,在自己的心里,在别人的眼里。

二、作业超市:(二选一)抄写课文中描写花美的句子或对自己启发很大的句子。2背诵第三自然段。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篇8

一、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新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自然段。2.感悟德国的民族风情特点,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理解含义深刻的语句。3.初步领悟以小见大的表达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

了解作者所介绍的德国风景与风俗特点,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从中受到启示与教育。

三、教学准备

学生:预习课文。

教师:研读教材,精读季羡林著作《德国印象》、《留德十年》、《季羡林文集》,品读“以小见大”课外小品文。

设备: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引出课题。

1.前一段时间,我们学习了一篇访谈录《小苗与大树的对话》。其中的大树指谁?(季羡林爷爷)

2.是的,季羡林是我国著名的国学大师,他精通12国语言。同学们知道吗?1935-1945年,季羡林爷爷在德国留学整整十年,德国人民爱花、养花的民族风情,给他留下了特别深刻的印象,四、五十年后,当他再到德国时,感慨万千,不禁写下了这样的名篇。一起读!《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课件出示季羡林的资料)

3.齐读课题。(强调:注意!谁的花?又是让谁看的?请,再读!)

(二)学习新词,读通课文。

1.请同学们打开书第150页,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课件出示初读要求)

2.这些词语大家会读吗?(很自信!我们请这个小组的同学大声的开火车读。)课件出示新词:花团锦簇 姹紫嫣红 应接不暇 莞尔一笑 脊梁 颇(指名读、齐读。教师随机指导。)读得好!字正腔圆,莞尔一笑是怎样的笑?哪个女孩来表演,来,你试试,面向大家,好,精彩即将发生,莞尔一笑是?(很好,甜甜的淡淡的,莞尔一笑多指女/性这样微微一笑。谢谢你!全班的女孩,一起试一试。漂亮!)

3.指导书写。

同学们,这一课当中啊,有七个要求我们会写的字,贾老师提醒大家,特别注意脊梁的脊字。看!规范的写法是先上后下,上面又是先两边,后中间,下面要写的窄一点,看清楚了吗?(请在书上脊的边写两个,学生写字)

4. 同学们写得又快又好。好!同学们,接下来请大家快速地浏览课文,找出能概括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的关键句子,用波浪线画下来,开始。

5. 找到了吗?我们交流交流。

(多么绮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抓住关键词语,来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这是一种非常好的学习方法,那么从字面上理解绮丽和奇特这是什么意思呢?随机板书:奇丽

奇特

(绮丽的意思是说特别奇特而美丽,而奇特的意思是特别与众不同和其他国家都不一样。)

(三)自主研读,体会“花美”。

1. 同学们,在这篇课文中,奇丽和奇特又是什么意思呢?不着急,请大家默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景色奇丽的句子,在句子中画出能体现景色奇丽的词语,开始——(出示阅读提示)

相机课件出示: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全班一起读)

2.亲爱的同学们,你们划记哪些去体现景色奇丽的词语呢?让我们深入到字里行间去。

(1)“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板书:花团锦簇 姹紫嫣红)“花团锦簇”、“姹紫嫣红”描绘的是怎样一番景象?请同学们闭上眼睛,边听老师读这两个词边想象画面。指名自由说(课件再现词语所描绘的画面)许多花儿成团地簇拥在一起,这就是----花团锦簇 许多娇艳的颜色,花开得特别好看,这就是---姹紫嫣红

(2)你还从哪个词体会到景色奇丽的呢?

①山阴道指的是什么?(学生谈)

②小结:山阴道是地处我国的一处山清水秀,令人陶醉的风景名胜。(课件出示)

(3)“花的海洋”

①这里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把什么比作什么?

②小结:作者把大片大片,没有边际的花儿比作浩瀚无边的海洋。

③这段话中还有用得非常贴切的词语吗?说出理由。

(4)“任何”

任何一条街,你体会到了什么?

同学们,走过任何一条街,也就是走过这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走过那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也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5)“家家户户”

“家家户户”指的什么?能去掉吗?有更贴切的词语替代吗?

(6)“应接不暇”

①请学生谈什么是“应接不暇”。在哪见过这个词语?

:同学们,应接不暇这个词在哪篇课文中见到过,鸟的天堂,鸟的天堂中指什么?请你说

(比如在《鸟的天堂》这篇课文中见过,课文中的“应接不暇”就是指眼前的花儿多得看不过来。)

②“应接不暇”在这里还包含着看花人怎样的情感?(喜爱,生怕错过)

小结:作者用词多么贴切啊。正所谓增一字嫌多,减一字嫌少,改一字嫌不当。真让人折服!(4)“任何”

任何一条街,你体会到了什么?找3个人回答

同学们,走过任何一条街,也就是走过这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走过那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也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走过每一天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户前同样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随机出示课件)

这是我们从哪个词体会到的呀?(任何,应接不暇)

同学们,让我们穿越时空,追随作者的脚步,走进德国的大街小巷,一起来观赏这奇丽的花景,好不好?

播放课件:现在的我们沐浴在花的海洋里,闻着花香,赏着花景,望着家家户户的窗外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同学们,这是一种怎样的享受啊!谁能用朗读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指2到3人朗读,并评价。

同学们的朗读激发了李老师的表达热情,我来读一读。可以吗?好的,请大家把课文拿好。(师配乐朗读)

同学们让我们再次用独特的情感一起美美地读一读这段话。走过任何一条街,预备起。(齐读配乐)

接下来让我们不看书,试着用课文中的语言来描述这奇丽的画面,一起读。(课件播放画面,生美读并背诵)

(四)合作探究,感悟“人美”。

同学们真了不起!刚才我们通过想象画面。品读关键词语的方法,体会到了花美、花多的奇丽景色,那么奇丽的景色与奇特的民族又有什么关系呢?不着急,前后左右四个人一个小组自由地讨论讨论,找出文章中描写民族奇特的句子,说一说让人感到奇特的理由是什么。(课件出示学习要求)

好了,我们请小组来交流,让我们共同分享你们的劳动成果。

相机课件出示:

① 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的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他不仅找到了句子,而且还给它叙述了理由,同学们,这段话写出了这个民族奇特在哪儿呢?他们为什么要这样种花呢?(学生自由答)

是呀,德国人养花的目的和我们不同,他们----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带着这样的理解请女生齐读这段话。

②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说得多好啊!同学们,他找到了是这一段话,对吗?我们一起读。

奇特在哪儿?(学生畅谈)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解释的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中的哪四个字。(师随机板书:我为人人)

那么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解释的又是哪四个字呢?(板书:人人为我)

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让我们大声地说出来,这就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耐人寻味的崇高精神。

③我走在街上,抬头一看,又是家家户户的窗口上都开满了鲜花。

德国那种奇特的民族风格,高尚的品质,四五十年后还是没有变。所以那种奇丽的景色还停留在德国人的窗前。我们再来读读这句话。你从哪个字可以看出四五十年了,德国人种花的习俗还是不变。(又,都)

不变的仅仅是艳丽的鲜花吗?,还有什么没有变?(生自由说)

同学们,假若今天我们再去德国,看到的又会是怎样的景象呢?

是呀,不论时光如何推移,不论世事如何变迁,这种精神境界一直不变,永远耐人寻味,那就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面对此情此景,我们会由衷地发出这样的感叹

课件出示: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板书:奇丽的景色 奇特的民族)

(五)总结学法,拓展延伸。

同学们,这一节课 我们体会到了多么绮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那么我们体会到,这绮丽的景色指的是花多,花美,花几十年如一日常开不衰。这奇特的名族指的是,他们养花的目的很奇特,一代又一代的传承这种养花的思想境界也很奇特。季羡林爷爷用绮丽的花来赞美德国,让我们懂得这奇异的景色,源自于德国人民养花的习俗,那就是——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

源自于这个民族的伟大精神,那就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养花是件平凡的小事,但作者通过写“花美”和德国人民种花习俗的特别来赞美德国人民“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思想境界美;通过写德国人民一代又一代传承这种爱花、养花的习俗,这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美德来赞美德国民族精神的伟大,这种写作方法就叫──(板书:以小见大)

六、板书设计

25、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奇丽

花团锦簇

姹紫嫣红

奇特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花的海洋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推荐) 篇9

一、教学内容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是人教版实验教材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八组的一篇精读课文。

二、教材简析

《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一文是作者对异国他乡的所见所闻所感。当作者再一次来到德国街头,此情此景,对照早年的留学经历,文思泉涌,脱口这篇点小精悍的散文。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认识3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理解“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耐人寻味”等词语的意思。

过程与方法: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德国奇丽的景色以及奇特的民族风情;能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来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异域风情,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人生境界

四、教学重、难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是怎么写出景物、风情的特点的是本文的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是: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五、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复习词语,导入新课,整体感知

1、读课题

师: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25课——《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板书课题,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2、复习词语

师:上一节课,我们已经读熟了课文,学习了生字、词语。请看,这个词你还认识吗? 出示:脊梁(提示“梁”字读轻声)(指名读)出示:莞尔一笑(“莞”字读三声)(指名读)

出示: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要求:一边想象,一边读这两个词)(指名读,齐读。)分别出示:应接不暇、耐人寻味 指名读

3、整体感知课文

出示句子: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师:这两个感叹句谁能读好它?(指名读,齐读。)

4、导入新课

师:这就是季羡林先生走在哥廷根大街上发出的赞叹,究竟是怎样奇丽的景色,怎样奇特的民族让它发出由衷的赞叹?让我们一起去课文中寻找答案吧!请同学们打开书,自由朗读课文,读完以后想一想,你可以画出有关的句子,还可以在这些句子旁边写上自己的感受。

二、创设情境,展开想象,涵咏美景

1、整体感知。

师:首先我们交流一下,你从哪感受到哥廷根景色的奇丽?(指名答)

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生齐读)

2、细节感知

谁能具体谈一谈,你从哪个词或哪个细微的地方感受到哥廷根的景色奇丽? 预设一:

“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① 齐读这两个词

② 想象:透过“花团锦簇、姹紫嫣红”,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呢?

③ 理解词语 师:透过“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这两个词,我们仿佛看到了一朵朵、一枝枝、一团团、一簇簇的花,挨挨挤挤地聚在一起,同学们,看哪!窗户上——摆满了花;阳台上——堆满了花;街道上——开满了花;楼上是花,楼下是花;横着看是花,竖着看是花;这里简直就是花的世界,花的海洋。这就是——(师生齐读: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出示窗台、阳台、街道)

这么多的花,会有玫瑰,会有——(生答)这么多的花聚在一起,一定是——(生齐读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这么娇艳的花,我想肯定有大红的,有深红的,还会有——(生答)这就是——(生齐读花团锦簇、姹紫嫣红)④ 引读这段话

师:这么多的花,像天空的彩虹那么绚烂,像织不完的锦缎那么绵延,走过任何一条街——(生接读)预设二:山阴道上

从“山阴道上“感受到走在哥廷根的街头,就仿佛走在——,就仿佛置身与大自然的怀抱中,你能读读这段话吗? 预设三:

师:你还从哪感受到哥廷根的景色奇丽? 应接不暇、花的海洋、家家户户、任何

3、回归整体

① 一条街开满了花,两条街开满了花,哥廷根的条条街道都开满了花,谁来读读这段话?(指名读)

② 让我们一同徜徉在这花海之中(齐读)

③ 刚才我们从文字中感受了哥廷根奇丽的景色,现在我们亲眼目睹一下它的美景。(播放哥廷根美景)④ 师配乐朗读

⑤ 如果此时你就在哥廷根的街道上,你的心情怎样?那就带上这样的心情,我们再来读这段话。(齐读)

⑥ 听你们朗读真是一种享受,哥廷根的奇丽景色既是一段优美的文字,有时一幅绚丽的画,还是一首清丽的小诗,请看(出示:文段变诗行)(指名读)

⑦ 不仅读出了韵律美,还读出了画面美,同学们,让我们一同走入哥廷根大街,沐浴花香,遨游在花的世界里!(生齐读)

三、联系课题,读思结合,感受民风

1、整体感受 师:看来大家被哥廷根奇丽的景色深深地吸引了。(板书:奇丽的景色)那么从哪感受到这是一个奇特的民族呢?

(生读有关语句并谈感受。)(出示:家家户户都在养花,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师:他们如此爱花,却把花种在窗外,让花朝窗外开,自己却只看到花的脊梁,花的枝叶,花的背影。这真是一个奇特的民族!(板书:奇特的民族)让我们再读读这段话,再来感受一下这个奇特的民族!(生齐读这段话)

2、读思结合

师:面对如此奇特的民族,季羡林也曾不解,也曾吃惊,也曾问过他的女房东:“你这样养花是给别人看的吧?”她莞尔一笑,说:“正是这样!”正是这样,只是简单的四个字,却明白的告诉我们什么呢?(自己的话是让别人看的)女房东就是这么认为——

(出示拓展材料:她是一个平平常常的德国妇女。我初到的时候,她大概已有50岁了,比我大二十五六岁。她没有多少惹人注意的特点,相貌平平常常,总之是一个非常平常的人。——季羡林《我的女房东》)

师:就是这么一个平常的人,她就理所当然地认为——(指课题,生齐读)在哥廷根,还有谁这样养花呢?(指名答)

师:家家户户都在养花,家家户户都把自己的花给别人看,就是这样一个奇特的民族!他们把美丽带给每一个陌生的路人,每一位观光的游客,每一位驻留的异乡人。

四、层层铺垫,反复诵读,感悟哲理

1、层层铺垫

师:正是这样(出示: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生齐读)

师:这里有一个词“耐人寻味”是什么意思?同学们,查字典也是帮我们理解词语的好办法。耐人寻味在字典的解释是(出示:经得起人们反复的探索,体会其中的意味。形容意味深长。)(生齐读)

师:让我们把这个词再送回到句子中,用心品一品这种耐人寻味的境界。(指名读)

2、诵读悟理

①师引读:第一家,第二家,第三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 走在街上的时候——

②联系前文悟理。我为人人,让我们见识到这么奇特的民族!(出示:家户户都在养花,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男生读)

人人为我,让我们欣赏到这么奇丽的景色!(出示: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女生读)③齐读

只有我为人人,才有人人为我(板书: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出示: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生齐读)

④ 只有我为人人的付出,才有人人为我的幸福。(生齐读: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要有有人人为我的幸福,就必须以我为人人为前提。(生齐读: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3、联系生活悟理 师:同学们,在我们生活中,有过类似的“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境界的小事吗?(生答)师总: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们会有温暖的班集体。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们会有温馨的家庭。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们会有和谐的社会。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们会有幸福的世界。

五、拓展延伸,读写结合,升华美丽 1、35年后,季羡林再次踏上这块熟悉的土地时,他又说了些什么呢?

指名读:“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我说“美丽”指的东西很多,其中也包含着美丽的花。

3、师朗读:(出示拓展资料:我坐在从汉堡到哥廷根的火车上……我哪像母亲一般的女房东,她那慈祥的面容也呈现在我眼前。那个宛宛婴婴的女孩子伊尔穆佳德,也在我眼前活动起来。那窄窄的街道,街道两旁的铺子、城东小山的密林、密林深处的小咖啡馆、黄叶丛中的小路,甚至冬末春初时分从白雪中钻出来的的小白花雪钟,还有很多别的东西,都一齐争先恐后地呈现到我眼前来。——季羡林《重返哥廷根》

火车一停,我飞也似的跳了下去,踏上了哥廷根的土地。

小城几乎没有变。

我知道,我那母亲般的女房东早已离开了人世。但是房子却还在。那条整洁的街道依旧整洁如新。从前我经常看到一些老太太用肥皂来洗刷人行道,现在这人行道仍然像是刚才洗过似的,躺下打一个滚,绝不会沾上一点尘土。

我走到住过的房子外面,抬头向上看,看到三楼我那一间房子的窗户,仍然同以前一样摆满了红红绿绿的花草,当然不是出自欧朴尔太太之手。——季羡林《重返哥廷根》

2、生齐读:“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我说“美丽”指的东西很多,其中也包含着美丽的花。

师:这没有改变的美丽的东西指什么?(生答)

当季羡林故地重游,虽已物是人非(纸板书,生齐说)奇丽的景色没有变!奇特的民族没有变!自己的话是让别人看的,风俗没有变!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也没有变!

3、写话,升华美丽

师:我蓦地一阵恍惚——(出示:我仿佛又回到四五十年前,我做了一个花的梦,做了一个思乡的梦。生读)梦中会有什么呢?请你用笔写下来。交流,师评价

4、认识作者,提供阅读书目。

这到底是一个怎样的梦呢?须要我们走近季羡林,了解他的心路历程。(出示:季羡林先生照片)这位睿智、削瘦的老人就是季羡林先生。(出示:哥廷根的图片)这就是他留学德国的城市哥廷根。(出示哥廷根大学的图片)这座城市因哥廷根大学而成名。季羡林在这里求学整整十载。时隔35年,当他再次踏上这第二故乡的土地时,感慨万千,后来写下了我们今天学习的课文。课下我们还可以读一读他的《我这一生》、《留德十年》,(出示《我这一生》、《留德十年》)就会对这个梦有更深的了解。

六、板书设计:

小学五年级语文《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案 篇10

这堂课上下来,我觉得做得比较成功的地方有:

1、思路清晰,努力营造轻松紧凑的教学氛围。在学生初读感知时就要求学生找出本文的中心句“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重点学习指导“奇丽的景色”的句子,简略地教学“奇特民族”的句子,引导出重点句“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 “颇耐人寻味的”。使整个课堂围绕一个主线设计,板块清晰、简约,营造了一种既轻松又层次鲜明的教学节奏。

2、坚持以读为本。我们每一位语文老师都清醒地认识到读在阅读教学中的重要作用,然而在具体操作的过程中总是会把读放在一边,熟视无睹。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也常伴有这个毛病,但在教学《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这一课时,我通过抓住“景色奇丽”这一重点语段,引导学生先从自由读--指名读—男生读—女生等多种形式,让他们在读中思考,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读中品味,真正发挥了读是我们语文教学中第一法宝的作用。

3.每个环节的设计比较新颖。主要表现在:突破了以往从头到尾进行教学这一习惯,我是引导他们先找中心句,再让他们去探索原因,去感悟。

课堂教学是一种艺术,这堂课下来,我觉得自己还存有许多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如:

1、教学中还没有找到行云流水般的自然,尽管在课堂中我努力地让自己自然,尽量做到感情丰富,但始终还是没有很好地将学生的心灵唤醒,一同感受那情那境,并达到情感的共鸣。

2、课堂上还未能很好地展示那种随意、大气、果断、挥洒自如的教学风采。特别是在评价表扬学生方面,对于学生的表现评价得的方式过于单一。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评课稿 篇11

第二回,被我们“砍毛柴”后第一次上场。这是王老师第一次听小吴同志上课。看得出,小吴紧张极了。一不留神,话语就说成了哆嗦。整节课都显得拘谨有而拖沓,有点混沌初开的感觉。王老师评课意见是:教师首先要清楚自己教的是什么,教的是不是语文,又有多少价值。对于课时的定位要心中有数。还对板书、课件、背景音乐、教师的站位和态势语、评价语言等细节均提出了建议。对我的启发是:教师是上课的引领者,首先对自己的课要有信心,只有放下,才能拿起。

第三回,导师引领后第一次上场。小何说,王老师很少听一位老师的同一课超过2次。小吴同志何其幸运也。比之前一课,思路清晰了许多,课文的点也都走到了,但是有匆匆过场之嫌隙。王老师评课意见是:肯定进步,提出最大问题是:所选择的教学内容,过多关注些了些什么,即文本内容的本身。语文教学要走一个来回,从文本到思想,再从思想到文本。语言要学的是形式,即怎么写的问题,要尽可能运用还原于比较等方法将文本分析与文本感受相结合。对我的启发是:“写作本位”的意识如雷贯耳。只是,我更觉得混沌而彷徨,何其难也,这写作本位!

第四回,小吴同志说,再“死”这最后一回。王老师说,得把这课磨好了。于是乎,开场。这一课,小吴完全放下了包袱,上得很松——轻松,自信,自然。一开始,导入叶圣陶先生《荷花》、朱自清的《春》中写花的片段,耳目一新,也是深刻领会了导师的意图。在课的展开中,关注了写作本位,在情境创设上,也做足了文章,高低错落,研读比较到位。最后回应课始,对三课的写花片段进一步解读,完满的结局。我的两点小想法:课一开始,可以对出示的这两段名家的文本进行解构,再到课末进行回应,这样更自然。教师的站位决定教师在课堂中的地位,教师应该走下来,走到学生中间去。对我的启发是:自信创造美!只要放下,就有拿起!

读《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有感 篇12

前天,我学习了一篇课文,叫《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讲的就是关于分享的事情:德国人喜欢把花种在临街的窗台上,阳台上。德国的任何一条街,抬头看,总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文章赞扬了德国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高尚品质。看完课文,我想,生活在这样一个地方,该多么快乐呀!

课文中有一个重要的句子: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想,就像俗语说的“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每个人都要付出才会有所获。这是一个大家都懂的道理,我们更应该学会分享、付出。

我们班的班级图书架,原本空荡荡的.。现在,每个都捐出一本书,有的同学还捐出几本书,所以,每个同学都有许许多多的书可以阅读了。不断地有同学捐书,每个同学都很快乐。因为,我们只要分享一本书,就能阅读几十本书了。这不是一个“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美好境界吗?

每个人把自己的花让别人看,社会就变得更美丽。如果每一个人都付出一点,分享一点,我们的生活就会更美好。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是永恒不变的美丽。

上一篇:别样国庆作文下一篇:最新教师节新闻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