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五年级下册)

2024-09-13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共9篇)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五年级下册) 篇1

第1课时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当中有谁到过国外去旅游?

生:没有。

师:想不想了解异国他乡的风土人情?

生:想。

师:今天,老师带着同学一起到德国去领略一下德国的美景吧!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师:从题目的“让”字你体会到什么?

生:从 “让”字我体会到养花的人为别人着想。

生:我体会到养花的人舍己为人。

生:我体会到养花的人无私奉献的精神。

师:接下来我们先来读一读课文,看看德国有哪些风俗习惯?

二、初读课文,直奔主题,整体感知。

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画出生字新词以及优美的词语,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学生朗读课文)

师:读完了课文,你想说什么?

生1:德国人很爱花。

生2:在德国,家家户户都养花,所以说德国是个爱花的民族。

生3:德国人把花养在临街窗户的外面,他们这样养花是给别人看的。

生4:德国有奇丽的风景,德国是个奇特的民族。

师:是啊,我们中国人喜欢把花养在屋子里,而德国人却把花养在外面,他们自己养花是为了给别人欣赏,所以,季先生在重游德国时发出了内心的感叹。请同学们在课文中找出相关句子。

(课件出示句子: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生(齐读):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板书:奇丽?奇特?)

师:到底德国有怎样奇丽景色,为什么德国是个奇特的民族呢?

三、品词品句,深入探究。

(学习第二、三自然段)

师:我请第一、二组的同学读第二自然段,第三、四组的同学读第三自然段,边读或边听边画出描写景色奇丽或民族奇特的相关语句。

(学生朗读课文第二、三自然段)

师:读完了课文第二、三自然段,你有话说吗?

生1:德国人爱花之真切让我感到吃惊。

生2:德国人养花是为了给别人看 ,多么无私呀!

生3:德国的街道很美,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生4:德国人有一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思想境界。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大家读书读得很仔细、很认真。让我们一起进入文本,欣赏德国奇丽的风景吧!

(课件出示词语:吃惊 家家户户 花朵 脊梁)

师:谁来给我们读一读这些词语。

(请几名学生读词语)

师:读着这些词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1:我仿佛看到每家每户的窗前都开满了鲜花,那景象美极了。

生2:我仿佛看到一位德国妇女正在给花浇水,她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

生3:我仿佛看见作者在德国的街上散步,他看见满街的鲜花,心情十分高兴。

师:季先生为什么吃惊?

生1:德国爱花之真切让“我”感到吃惊。

生2:因为德国家家户都养花。

师:这是吃惊的原因之一。

生:德国人养花不像中国人,他们喜欢把花养在外面,这是为了让别人看自己的花。

师:这是第二个原因。

师:是啊!德国的确有着与众不同的民族风情,季先生之所以吃惊,是因为--

(课件出示句子:家家户户都在养花。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学生读以上句子)

师:德国人把自己养的花让给别人看,而在屋里养花的人看到是什么呢?

生:花的脊梁。

师:什么是花的脊梁?

生1:花的梗。

生2:花的脊梁是指花的枝干。

师:德国人真奇怪,自己养的花却没法欣赏到花的美丽,为什么还要养呢?

(课件出示对话)

我曾问过我的女房东:你这样养花是给别人看的吧!

她莞尔一笑,说:“正是这样!”

(师生分角色读对话)

师:“正是这样”中的“这样”指怎样?

生:指的是自己养的花是给别人看的。

师:女房东为什么 “莞尔一笑”?

生:季先生猜对了,她养花确实是给别人看的,所以她才“莞尔一笑”。

师:从女房东的笑,你看出了什么?

生1:女房东是个性格开朗、大方的人。

师:你真会读书!

生2:德国人有着善良、纯洁的心灵。

师:你的体会很深刻。

生3:德国人总是为别人着想。

师:德国人真够意思。

师:谁能说出关于“笑”的四字词?

(生众说纷纭。如:哈哈大笑、喜笑颜开、笑口常开、笑逐颜开、眉开眼笑、笑容可掬、笑里藏刀……)

师:透过女房东这“莞尔一笑”,我们看到了德国人的不同寻常的民俗风情,那就是把自己劳动创造的美让给别人分享。让我们带着敬意再次走近女房东吧!

(生再读对话)

师:爱花的德国人在屋子里看到的只是花的脊梁,那么行走在街上的人们看到的又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呢?

(请第一、二组同学朗读读课文第三自然段)

师:德国的街道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生1:很美。到处开着鲜艳的五颜六色的花。

生2: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生3:花很多,大街上成了花的海洋。

师:听你们这么一说,我仿佛看出了鲜花怒放的街头,好美的景象啊!

(课件出示四幅花的画面)

师:你想用什么形容词来形容这些画面?

(生各抒己见。如:五颜六色、五彩缤纷、五彩斑斓、万紫千红、百花齐放、百花争妍、春暖花开)

生:我想用花团锦簇来形容这些花。

师:你为什么会想到这个词?

生:因为这些花很多很美,一朵挨着一朵,互相拥挤,十分鲜艳。

师:说得真好。

生:我想用姹紫嫣红来形容这些花。因为这些花五彩缤纷,艳丽多姿,美丽极了。

(板书: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师:说得太好了。同学们积累的词语真多,看来你们平时读书的时候很注意积累一些优美的词语。课文的作者季先生就是用花团锦簇、姹紫嫣红来形容这些美丽的花的。

(课件出示词语: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师:谁来读一读这些词语。

(指名读词语,及时正音)

师:许多鲜花争奇斗艳,簇拥在一起,这奇丽的景色!走在这满是鲜花的大街上,我们会感觉到了世外桃源。让我们起来欣赏这美丽的街头吧!

(课件出示句子: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学生齐读以上句子)

师:多美的街道啊,你怎么一点儿也不高兴呢?你不喜欢花吗?

生1:喜欢。

师:那么朗读的时候,应该怀着怎样的心情读呢?

生1:高兴的心情。

师:说得对。你再来读一读,读出高兴的心情。

(生1再读句子)

师(问其他同学):他读得怎样?

生:他读得很有感情。

师:你们认为该怎样读这个句子?

生:带着愉快的心情读。

生:用舒缓的、委婉的语气读。

师:看来你的感悟很深呀!

生:放松的语气,声音平稳稍慢。

生:声音要柔和,读出赞叹的语气。

生:读出惊喜的心情。

……

师:你们说得很好。在朗读时,要读出作者的喜悦的心情。

(情境引读)

师:多美的大街啊!放学后,孩子们走穿过街头,他们看到的是--(生齐读)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师:工作了一天的人们,下班回来,走过街上,他们看到的也是--(生齐读)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师:年轻的留学生季羡林初到德国,走在街上,他看到的还是--(生齐读)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师:正因为德国家家户户都养花,所以--

(课件出示句子: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

(生齐读句子)

师:你们喜欢这个句子中的哪些词语?

生:花的海洋、应接不暇。

(板书:花的海洋)

师:什么是花的海洋呢?

生1:形容花很多。

师:花的确很多。

生2:五颜六色的鲜花簇拥在一起。

师:花的颜色也多。

生3:缤纷艳丽的鲜花争先巩后地开放,连成一片,才形成花的海洋。

师:是啊,极目所致,都是五彩缤纷的鲜花。我们可以想象,花一定很多、很美,也很香。

师:你们怎么理解“应接不暇”这个词?

生1:花很多,看不完。

生2:花的颜色很多,眼睛都看花了,还是看不过来。

生3:每一朵花都很美,看得眼花缭乱,还是不知先看哪一朵才好。

师:你的想象力很丰富。说得好极了。

师:行走于花海之间,如同徜徉于一幅幅美丽的画卷中。想把所有的花尽收眼底,可是眼睛却“应接不暇”。谁会用“应接不暇”这个词来说一句话?

生1:今天是街日子,许多行人走在街上,我的眼睛应接不暇。

生2:鸟的天堂里有许多鸟,游人们真是应接不暇。

生3:校门的公路上,车辆来来往往,行人们应接不暇。

生4:校园的花坛种着各种各样的花,我想一饱眼福,可一时间却应接不暇。

……

师:同学们的说话能力很强。老师很高兴听到这么多同学精彩的发言。

师:假如你正走在这如花的街头,你会有怎样的感觉?

生1:我会很高兴。

生2:我的心情一定很愉快。

生3:我会被这美丽的花所陶醉。

生5:我想把德国的花搬到我国。

师:老师喜欢大胆想象的同学。

生4:这花真香啊,要是我们学校也有这么多的花,那该多好啊!

……

师:美丽的鲜花静静地绽放,浓郁的花香扑鼻而来,我深深地呼吸着花的香甜气息,尽情地享受着花恩赐予我的快乐,我陶醉了。

师:在德国,就有如此美妙的享受。

(课件出示句子)

学生齐读: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师:这一种境界指什么?

生: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师:你真是一语道破了天机。美丽的大街,花香醉人,令人心旷神怡,这样的奇丽景色离不开人们崇高的思想境界,这种境界就是课文中说的--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师:在这一段话中,你们从哪些句子看出“人人为我”,又从哪些句子看出“我为人人”呢?

生:“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体现了“我为人人”;“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体现了“我为人人”。

(板书: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我为人人;自己又看别人的花--人人为我。)

师:如果给“颇”换一个词,可以怎么说?

(学生说了很多,如:很、非常、格外、十分、特别等)

师:什么是耐人寻味呢?

生:耐人寻味就是意味深长。

师:不错。可作者为什么说“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四人为一组交流,合作)

生1:因为德国人每个人都为别人着想,别人的快乐就是他们的快乐,所以说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生2:德国人觉得把自己的劳动成果让给别人分享,那才是真正的快乐,所以说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生3:大家的快乐才是自己真的快乐,我也觉得这一种境界是耐人寻味的。

……

师:我为人人,这是在奉献美;人人为我,这是在收获美。原来在奇丽的景色背后,竟隐藏着如此崇高的思想境界呀!老师把这八个字调换一下位置,你们知道为什么?

生1:只有每个人做到“我为人人”,才有可能营造“人人为我”的美好世界。

师:你很会表达。

生2:首先自己要为别人着想,别人才会为自己着想。

师:说得没错。

生3:“我为人人”是“人人为我”的前提条件。

……

师: “我为人人,人人为我”其实包含了我们为人处事的态度。“我为人人”,表面上看,似乎是别人受益,但其实最终受益的是自己。就像课文中,如果人们不把鲜花种在窗外,那我们又怎能欣赏到如此奇丽的景色呢?所以,要想人人为我,首先必须做到我为人人。

师:如果每天精心地护理着一盆盆鲜花,可你只能看到凌乱的花枝和花朵的背影,你的心情会烦燥、糟糕吗?

生1:不会。因为别人看到了我那美丽的鲜花,别人高兴了,我也会高兴的。

生2:不会。我能看见别人灿烂的笑脸,我能不能看到花,我都不在乎。

生3:能用自己的劳动换回别人的快乐,我会很快乐的。

……

师:如果你每天走在街上,都能看到这些怒放鲜花的景象,你又在想什么呢?

生1:我会想到那些为我们养花的人,我很感谢他们。

师:你有一颗感恩的心。

生2:养花的人真善良。

师:会赞美别人的人更应该得到别人的赞美。

……

四、小结。

师:为别人养花的德国人们心灵无比纯洁高尚,他们心中有他人,真心为别人着想,他们在努力构建和谐美好的社会。让我们再次走进德国,伴随着季先生重温旧梦--

(引导配乐情境朗读,过朗诵边播放理查德克莱德曼的 钢琴曲《思乡曲》)

漫步在

花团锦簇的大街之上 温馨惬意

遨游于

姹紫嫣红的楼宇之间 流连忘返

沐浴着

芬芳的花海之香 遐想联篇

编织了 四五十年的童话

倾刻间 梦想成真

第2课时

一、听写生词,温故知新。

师:学习课文之前,我们先来听写词语。

(学生听写词语:真切、吃惊、脊梁、家家户户、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耐人寻味;教师边念词语边巡视)

师:同桌互相交换,帮助对方圈出错别字。

师:你们认为哪些字比较难写?

(大部分学生认为“脊”、“嫣”比较难写。教师指导这两个字的写法。)

师:同学们把你认为难写的字再写一两遍,把你写错的字重写一遍。

二、引导背诵第三自然段。

师:让我们再来读一读第三自然段,把它背下来。(学生自由读文)

师:你们是怎样背诵的。

生:边背边想象这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画面。

生:还要体会“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崇高思想境界。

……

三、学习末段,感悟美丽。

师:十年的德国生活给季先生留下许多美好的回忆,多年以后,当他重返德国时,再次发出内心的感慨。同学们,让我们入情入境地朗读最后一段,把季先生对德国的特殊情感读出来。

(学生齐读第4自然段。)

师:阔别几十年后,重游德国的季老先生漫步在德国的大街上,他看到了什么?

生:又是家家户户的窗口上都开满了鲜花。

(课件出示句子:抬头一看,又是家家户户的窗口上都开满了鲜花。)

生(齐读):抬头一看,又是家家户户的窗口上都开满了鲜花。

师: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怪不着季老先生会说(出示句子,生齐读)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

师:同学们猜猜,这几十年来,德国有哪些变化?

生:增添了许多高楼大厦。

生:花比以前更多了,更美了。

生:街道比以前更宽了。

师:课文中的“美丽”包括哪些东西?

生:家家户户养的花,还有人们纯洁美好的心灵。

生:每个人都为别人着想。

生:“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崇高的思想境界。

师:时隔四五十年,当季先生再次来到德国,他感慨万千,(生读句子)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

三、升华主题,情感共鸣。

1、师: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四五十年了,德国也在日新月异地发生变化,唯独不变的是--

(出示句子,学生齐读)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

师:正是有了这样的一种境界,德国才成为季先生魂牵梦绕的第二故乡,才会发出这样的感叹-

(出示句子,学生齐读):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师:感叹之余,作者内心又涌起另一种情思。请读课文的最后一句。

(生读句子:“我仿佛又回到了四五十年前,我做了一个花的梦,做了一个思乡的梦。” )

师:作者陶醉于鲜花之中,触景生情,沉浸于思乡情绪之中。这是一个怎样的梦?梦中他在思念什么?

生:一定是美梦。他在思念德国的花。

生:他在思念祖国,思念家乡,思念家乡的亲人。

……

师:十年的德国生活给了季先生无限的回忆,他回国,德国的生活经历成了他丰富的精神食粮。后来他写了一本书,叫《留德十年》,他在书中写到这样一段话:

(课件出示:当我再次走在自己曾经生活过的街道时,那一条整洁的街道依旧整洁如新。从前我经常看到一些老太太用肥皂来洗刷人行道,现在这人行道仍然像是刚才洗刷过似的,躺下去打一个滚,决不会沾上一点尘土。)

师:看了这段文字,你有什么想法?

生:这是多么奇特的民族啊!

师:是啊,他们不仅把自己的花让给别人看,还经常用肥皂来洗刷人行道,实在是奇特。

师:季先生在德国得到了许多热心人的关心和帮助,包括他的老师和房东,十年的德国生活让他刻骨铭心。因此,(生朗读)我仿佛又回到了四五十年前,我做了一个梦,做了一个思乡的梦。

四、总结。

1、师:今天,老师领着同学们浏览了德国奇丽的风景,了解德国了与众不同的风俗习惯后,你想说些什么?

生:我想赞美德国。多美的景色啊,我真想到德国旅游。

生:德国人太纯洁、太善良了,我要向他们学习。

生:我喜欢德国人那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思想境界。

……

师:让我们再次品味这种“颇耐人寻味”的崇高境界吧(生齐读)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师: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以后希望怎样做到“我为人人”?

生:我想为我们班打扫教室。

生:以后哪位同学有困难,我一定会帮助他。

生:如果我见到地上有垃圾,我会自觉地捡起来。

生:我会为班里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

师:看来同学们的收获不小啊。

师:读着课文,我们仿佛身临其境,那优美的景色深深地吸引了我们。你觉得作者怎样才能写出这么好的文章呢?

生:平时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

生:认真观察,认真思考。

师:如果作者没有到过德国,而仅仅听别人说起德国的风景,能写出这么生动的文章吗?

生:不能。要亲身经历过,才能写出来。

生:写文章时要写真人真事,抒发真情实感。

生:还要多读书,积累好词佳句。

师:你们说得非常好。如果作者把在德国见到的所有景物都写在文章里,你还会喜欢他的文章吗?

生:不喜欢。

师:为什么?

生:因为如果把所有的东西都写进去,文章就没有中心,也就不吸引人了。

师:那么要写一个地方的民族风情特点,要注意些什么事项?

生:抓住能体现这地方特色的景物来写。

师:说得对。还要抓住景物的特点来写,用上一些修辞手法,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才更生动、更具体、更感人。

师:感谢季先生让我们了解了异国五彩斑斓的文化,现在让我们来认识一下季先生吧。

(课件出示季羡林的简介)

师:如果你想对季羡林有更多的了解,请到图书室或上网找季羡林作品读一读。

《季羡林文集》、《季羡林散文集》

《谈人生》、《留德十年》、《病榻杂记》

五、拓展练习,读写结合。

师:请同学们结合你对作者的了解和对课文的感悟,以《梦见了》续写一段话。

(生写话,然后展示)

生:我做了一个奇特的梦。梦见我漫步在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大街,我轻轻地哼着《思乡曲》。突然,前面走来了一个白发苍苍的老太婆,近了,更近了。我大吃一惊,这面孔是那么熟悉。我想起来了,原来是我几十年前住在德国时的女房东西。她见了我,立即招呼我进家里聊天。她还是那么热情。我们聊了很长时间……

生:我梦见自己在花海中飞翔,身有许多五颜六色的小鸟在动听地歌唱。我的恩师突然出现了,我和他走在花丛中谈笑风生……

师:你们的想象力太丰富了。老师也自叹不如啊!我要向你们学习。

六、布置作业。

师:课后,请把《梦见了》写在小作文本上。另外,把课文中的好词佳句抄写在你的读书笔记本上。能做到吗?

生:能。

师:好!下课!

板书设计

25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奇丽? 花团锦簇 姹紫嫣红 花的海洋

自己看别人的花--人人为我--获得美

奇特?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我为人人--奉献美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实录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五年级下册) 篇2

以跟随季羡林先生展开“异域风情之旅”的课堂展开形式, 贴近作者视角, 选择“变化是有的, 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一句中的“美丽”为切入点, 以“寻找美丽———感悟美丽———内化美丽———升华美丽”为贯穿课堂学习活动的线索, 引导学生品读文本, 在感情诵读、角色体验、情境想象、句式变换、联系生活、延伸阅读、随文练笔等形式多样的语言文字训练中感受德国风情, 体会异国文化, 领悟“人人为我, 我为人人”的人生境界, 实现语言与精神的同构共生。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 寻找“美丽”

师:上节课我们已经对《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这篇课文的内容有了初步的了解, 领略了德国的奇丽风光。这节课, 我们继续跟随季羡林先生走进德国, 去寻找他眼中不变的美丽。

二、品读文本, 感悟“美丽”

1. 师:

作者两次到德国, 第二次的感受是怎样的?自读课文, 画出描写作者感受的句子, 读给同桌听, 并说说自己的理解。 (学生画出“变化是有的, 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2. 师:

想象一下, 作者说的变化会是什么?不变的美丽是什么呢? (城市的道路变化了, 建筑物增加了……。不变的是“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点评:以作者第二次到德国的感受为切入点, 直接拉近了作者和学生的距离, 让学生和作者一起体验那种久违的欣喜。)

3. 师:

在作者的眼中, 这种不变的美丽究竟指的是什么?默读课文, 想想你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了这种美丽?在书上做标记。

(点评: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自读、自悟,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

4. 师:说说你找到的美丽。

学生汇报:

(1) 走过任何一条街, 抬头向上看, 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 姹紫嫣红。

师:在你心目中什么样的景象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各种鲜花争奇斗艳, 吸引来大批的蝴蝶, 围绕着各家各户的窗台翩翩起舞;家家户户的窗台上, 鲜花怒放, 色彩艳丽, 千姿百态, 芬芳迷人。)

师:你能带着你的感受读读这段话吗?

师:还有哪些美丽让你仍然沉浸其中?

(2) “走过任何一条街……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 应接不暇。”

师:这又是怎样的景象呢? (郁郁葱葱的枝叶从窗台上垂落下来, 遮蔽了窗户, 多么的浪漫;窗连着窗, 花挨着花, 叶挤着叶, 看着这家, 又怕错过那家, 真是人在画中游。)

师:此时的你, 置身这花的海洋, 心情如何? (吃惊、激动、兴奋) 老师也和你们一样, 被这美丽所打动, 让我们一起放声朗读, 释放我们的激情。 (教师范读, 指导学生朗读, 学生互相评价, 最终完成背诵。)

(点评:创设情境, 通过启发学生想象, 理解“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等词语所描摹的景象, 适时范读, 相机指导, 使学生陶醉在语言的魅力之中。)

5. 师:

多么耐人寻味的景色,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 自己又看别人的花。”这正是——— (学生齐说“人人为我, 我为人人。”)

师:是的, 这是一种境界。你能结合上下文或者是生活实际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吗? (德国人自己种花给别人看, 给予别人美的同时也得到别人赋予他的美。)

师:不只在养花中如此, 在生活中也是这样, 为别人着想, 这已经形成一种美好的品质, 进而形成一种高尚的人生境界, 形成一种可贵的民族精神, 因此作者说这是个奇特的民族。!!!

6. 师:

让我们再读读这两句话:只有 (人人!!!为我) , 才能 (我为人人) 。只有 (我为人人) , 才能!!! (人人为我) 。!!!!

这两句表达的意思有什么不同?从中品味到什么? (只有自己先付出, 才能得到别人的回报;其实替别人着想, 就是为自己提供方便。)

(点评:通过对比, 使学生进一步明白, 虽然“人人为我”放在前面, 但是实际上“我为人人”!!!是前提, 深化了学生对这种人生境界的理解。)

7. 师:

“人人为我, 我为人人”, 我们何尝不是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呢?让这种感动重临我心。

课件出示, 结合生活实际说一说:

在家庭里

在学校里

在社会上

(点评:在引导学生感悟美丽的同时, 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 进一步体会这种境界, 既体现了语文教学的以人为本, 又激发了学生交流的愿望。)

三、情感共鸣, 内化“美丽”

师:作者在结尾写道:“我仿佛又回到了四五十年前, 我做了一个花的梦, 做了一个思乡的梦。”这会是一个怎样的梦呢?他会梦到些什么呢? (这梦表达了作者当时在德国留学时, 企盼我们的祖国也能有这样美的境界;这梦寄托着季先生想让我们中国人, 也拥有这种自觉的“人人为我, 我为人人”的愿望;他想尽早学习德国的优秀民族文化, 早日回到自己的祖国, 让自己的祖国也这样和谐。)

四、延伸阅读, 升华“美丽”

1.介绍资料。 (略)

2.总结。

师:“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其实, 每个人都是一朵花儿。让“人人为我, 我为人人”绽放成最美的风景, 在自己的心里, 在别人的眼中。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五年级下册) 篇3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自然段。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言。

2,感受异域风情,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人生境界。

3,了解作者所介绍的德国风景与风俗特点,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从中受到启示与教育。

通过自主阅读、讨论交流、展开丰富的想象、有感情朗读的学习过程,使学生体会“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并从中受到教育。

1,理解课文内容。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

2,体会“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并从中受到教育。

一、自由读课文,找出中心句

1,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北京大学教授季羡林爷爷写的文章,请大家齐读课题《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2,请同学们自由地读课文的最后一小节,看看作者四五十年后到德国故地重游发出什么样的感叹?

(教师出示文字课件: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二、围绕中心句。理解全文

1,请同学们自由地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从课文的哪些句子中体会到景色的奇丽,又是从哪些句子中体会了民族的奇特?你们可以圈点、标画、批画,要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有了感受之后再和同桌交流交流,然后把你的感受说出来。

(学生自由读课文,教师巡视)

(1)小组之间交流。

(2)全班交流:

①好,我们一起来交流,你从哪些句子中感受到景色的奇丽?请一位同学说,其他同学认真听,可以补充,可以发表自己不同的见解。

a,教师出示文字课件:“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b就这句话,你是怎么感受到景色的奇丽的?

(学生抓住“家家户户”、“任何”谈了自己的认识和理解)

c,课件打出红色字: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在你眼里,“花团锦簇,姹紫嫣红”,是怎样的景象?

d练读这句话。

②就这一段,你还从什么句子中看出景色的奇丽?

a,教师出示文字课件:“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b,能否说说你的理由?

(学生从“花的海洋”“应接不暇”和“山阴道”这几个词谈了自己的理解)

c,练读这句话。

(3)下面听老师朗读这两句话,大家一边听一边看文字,一边展开想象。通过这些语言文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会儿请你描述一下。

①教师在轻柔的音乐声中朗读。

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

(学生展开想象说话)

③教师出示景色奇丽的相关课件:大家所描述的就是这样的景色,人们每天沐浴在花的海洋里,闻着花香,听着鸟语,望着窗外一朵朵、一簇簇、竞相开放、姹紫嫣红的鲜花,真是一种美的享受。请你们用朗读把老师带到这美丽的奇国风光。你们想不想美美地读一读?

a,一名学生读。

b,齐读。

c多么美的异国风光,你能背下来吗?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背一背。

d,学生背诵。

2,刚才我们感受到了景色的奇丽,你从哪些句子体会到了这个民族的奇丽?让我们接着交流。

(1)教师出示文字课件:“家家户户都在养花……他们把花都栽种在外面,不像我们中国人把花养在屋子里”

(学生谈自己的理解)

(2)唉,原来他们也喜欢花,养花也是很美妙的事情,我们中国人养花与德国人养花有什么不同?

(3)我们养花是为了自己看,那季爷爷初到德国。看到德国人这样的养花,花朝外开,把最美的花让别人看。心里很吃惊就不难理解了。就让我们把这种感受通过朗读表达出来。读出吃惊和不理解。

(4)自由练习朗读。

(5)他们这样做我们也很不理解,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呢?你从文中哪里看出他们为别人着想?

三、联系生活实际。突破重难点

德国人这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精神境界,给当时的季爷爷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那么为什么说“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1,结合课文内容,联系生活中的例子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2,分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

四、深入理解内容,感受作者心境

1,在德国我们能看到漂亮的花海,能闻到花儿绽放的清香,让我们感受到他们“人人为我”的境界。奇丽的花,奇特的民族,深深地打动了季爷爷,所以他说:“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齐读)

2那我们再看看,当季爷爷再次踏上这块土地时,又有了怎样的感受?

“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中的“美丽”到底指什么?

3,四五十年后,作者漫步异地,置身于花的海洋,他被这个民族的崇高境界深深感动了,此时,作者心中有一个美好的梦想,猜一猜是什么?

(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来谈)

4,这到底是一个怎样的梦?需要同学们读季爷爷的作品,了解他的心境。课下,同学们可以读一读有关介绍季羡林先生的文章,就会对这句话有更深的了解。

板书设计:

25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景色的奇丽

景美

民族的奇特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五年级下册) 篇4

鲁教版五四制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七组第一篇精读课文《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2.目标确立

(1)教材分析。走向世界的中国,既大力弘扬丰厚博大的民族文化,也注意从全人类优秀文化中吸取营养。基于这种思想,本册教材安排了“异国风情”这个专题,选编的四篇课文情真意切,文质兼美,从不同的角度折射出异域的风情美,学生在阅读中既能学习语言,又能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享受美好的情趣。纵观全册,整组课文在理解上的难度不大,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极好凭借。因此,教学本组教材,要综合运用本学期学过的阅读方法,进一步提高学生自学能力。在阅读策略方面,根据课标对第三学段提出的“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这一要求,结合本单元主题和教学重点,《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的一课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多形式“读”,理解、体会文章内容、情感;通过圈画重点词句品析文章语言,领悟表达方法;通过搜集资料、拓展阅读,促进知识迁移,提升语文能力。这是本组的第一篇课文,学生如果很好地把握了这篇课文的学习方法, 那么必将对本组的其他几篇课文的学习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在语言表达方面,抓事物特点的表达方法在写景课文多有体现,学生不再陌生。而本文不同于一般写景物风情类的文章,不是在单纯的描写景物,而是寓情于景中,点出耐人寻味的哲理,通过阅读,学生既得言又得意。

(2)学情分析:受生活经验所限,课文描述的德国街头奇丽的风景对学生来说遥远而陌生,但是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不少学习写景状物类课文的阅读经验,在此可让学生运用学过的方法—— “图文结合、读想(想象)结合”等来感受、领悟景色的美,此外考虑到学生学习过程中专注力持久性不足,合理利用多媒体资源可以更好地吸引学生的关注力,激发学生的情感,并适时鼓励邱雅洁、唐静雯、周子程等有朗读专长的学生进行个性化朗读,带动其他同学主动参与,从而更好地感悟词句的意蕴和运用的精妙。另外,受社会因素的影响,加上本班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在家备受宠爱,许多孩子自我中心意识膨胀,惟我独尊,自私妒忌心重,不愿与伙伴分享成果。而本文在介绍德国的风景民俗的过程中所传达出的为他人着想,与别人分享劳动成果的思想,正是当下少年儿童最为缺乏的。故在带领学生学习课文时要使得学生在理解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汲取丰富的精神营养,长期坚持必然会在学生心中积聚道德的力量,提升他们高远的精神境界。

(3)自我背景性经验剖析。《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当我看到这个题目时,我就被深深地吸引了。细读文本,心中有一种憧憬的感觉,真想走进德国的小城哥廷根,感受那份沉淀于城市甚至民族底色的美丽。再读季老的《重返哥廷根》,觉得作者曾对这个寄居十年的“第二故乡”又有着太多的感情。课文中“颇耐人寻味的境界”也的确让我沉浸其中。根据本文特点,我采用由景到人再到理的顺序进行教学,这一思路体现了由形象到抽象地认识过程。在教学中,我以“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一句为突破口,层层深入,辐射全文,通过朗读、想象、欣赏、品味等感性体验,让学生在优美朴素的文字中,获得心灵的触动,激发情感的共鸣,接受人文熏陶,发展语文能力。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批注法”是我多年来一直所坚持的行之有效的一种方法,这一方法在这节课中也有所体现。

依据本单元教学的目标,再结合本课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知识与技能:以随文识字的方式学习本课的生字,指导书写难点生字“脊”“嫣”,让学生能正确读写有关的生字词。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自然段,积累文中的优美语言。

过程与方法:抓住重点内容了解德国独特的民族风情,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理解含义深刻的语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异域风情,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人生境界。

3.教学流程

第一环节:读题激趣,检查预习

首先读题目引发学生自主提问,让学生初步感受到德国人与我们养花的不同之处。

接着,检查学生的朗读情况,扫清字词障碍。

之后组织学生谈读后感受,引导学生用书中的句子谈。

【设计意图】让学生围绕课题质疑,旨在“以疑促学”“以学定教”。在检查学生朗读的同时,指导本课比较难读的词句“脊梁”““如入山阴道上”等,并指导“脊”“嫣”的写法,可谓“一举两得”。之后引导学生抓住书中的句子谈读后感受,从而培养学生根据需要迅速捕捉信息的能力,“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这个句子就成了打开文本的钥匙。

第二环节:自主研读,想象画面,品味“奇丽”

第一步:浏览课文,找到文中描写景色奇丽的句段,再细细读,一边读一边在脑海中想象画面。第二步:充分交流后,多媒体出示德国街景的展播,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体会景色的特别之处。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把文字转换成画面,再把画面凝集成精炼优美的文字,通过自由读、指名读、齐声读、配乐读、引读等多种朗读形式,并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让学生深切感受到德国街头景色的奇丽。同时培养了语感,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对异国风情的感受,还积累了丰富的语言,使学生与作者、文本产生共鸣。

第三环节:推想内涵,感悟“奇特”

首先,教师提出“从课文的哪些语句中感受到德国民族的奇特?”这一问题。

然后,学生静思默想,进行批注式阅读,展开与文本的深层对话。

最后,反馈交流,顺学而导,让学生在品词析句、感情诵读、联系生活等形式多样的语言文字训练中理解课文,感悟道理。

【设计意图】本环节我重视培养学生借助“圈、画、批、注”的方法,读出个人的理解、感悟。在引导学生感受“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时,先联系“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自己欣赏别人的花”这种奇丽景色、奇特民俗初步理解;再联系发生在学校、家庭、社会里的事情,谈自己的体会。由课文至生活,从景的欣赏,联想到人的思想、行为。初步感受本文既写景又讲理的写法。这样,学文与悟道有机结合,巧妙渗透,教学难点得以突破。

第四环节:点拨提升,拓展阅读

回读全文,从内容上、主题上或者作者的写法上谈谈自己的的发现。然后交流对作者的了解,读补充资料《留德十年》片段,引发课外阅读季羡林作品的兴趣。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着眼于体会作者的言语艺术和激起学生课后读书的兴趣。课堂不是戛然而止,而是把学生引入到更广阔、更美好的阅读境地。

4.精彩片段

故事一:在美的意境中徜徉

在学习“景色奇丽”这部分时,学生一下子就找到了“奇丽”的句子:“走过任何一条街,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当学生汇报时,我是这样引导的: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读着这两句话,你的眼前会出现怎样的画面?

生1:我仿佛看到了到处都是花,颜色也十分丰富,有红的,白的,黄的,紫的„„

师:是呀!白的如雪,粉的似霞,黄的如金,还有紫的„„真是五彩缤纷,这就是——姹紫嫣红。

生2:我仿佛看到了这些美丽的花一堆堆的,让人眼花缭乱的。

师:是呀!漂亮的花你挤着我,我挤着你,你挨着我,我挨着你,一团团,一簇簇,这就是"花团锦簇”。

生3:山阴道我曾走过,总是不停地有花映入眼帘,仿佛进入了花的海洋。

师:你体会得真美,让老师想到了一句诗:“人在街头逛,似在花海中”!

„„

从学生回答中我发现他们的定位只是在“花美”上,而在我们看来,这份美至少每个国家都会拥有,但不同的是在德国是在任何一条街上,家家户户,只要你一抬头就能看到这“美”的景色,奇就奇在这里。于是我继续引导孩子去发现,感悟“你看看插图,再读读这个句子,想想这里的美丽“奇”在哪里?”短暂的读书思考后,学生说出了“奇就奇在 ‘任何一条街’、‘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我顺势引读:“走过这条街,抬头向上看„„走过那条街,抬头向上看„„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音乐起,展现德国街景)学生不由自主地啧啧称赞。德国人特殊的窗台和窗台上花儿展示着自己美丽的身姿,也在默默地诉说着“我为人人,人认为我”的意境。在优美的音乐声中,学生个人读、集体读。背诵自然是水到渠成。并为后面理解“奇特”的民族悄悄垫上漂亮的一笔。

故事二:不动笔墨不读书

如果说阅读是一种精神的旅游,那么作批注就是把这种旅游的收获记录下来。学生在读悟——批注——交流(倾听)——批注的过程中,其思想、认识、情感比初读时必然会有新的提高和深化。

第三环节,我让学生带着问题——从哪些语句可以体会到“民族的奇特”呢?认真默读课文,边读边把关键语句标记出来,反复读一读,并把自己的感想、评论、启迪甚至联想,简明扼要地写在书中留白处。

我在巡回指导的过程中,发现王茜划出了“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句话,并在旁边标注: “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民族,那么无私!”我便请其与大家交流汇报。

听完这一观点,安静了几秒钟后,学生中发出一声轻轻的议论: “世界大战好像是德国挑起的,它又怎么会是一个无私的民族?”

这篇文章记录的是季羡林先生留学德国期间的见闻,当时季羡林先生是抱着一种游历的心情穿梭于德国的这一小镇,不关世界政治的事,只关心灵触动的事。我适时参与交流: “这个民族到底奇特在哪里?我曾问过我的女房东:你这样 养花是给别人看的吧!她莞尔一笑„„学生一边倾听一边在“莞尔一笑”下面标记,一阵小声自由议论后,学生继续作批注。交流时,有学生说: “莞尔一笑,说明女房东很含蓄,因为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对这个德国小镇的人来说是很平常的事,这是他们的习惯、风俗。”又一学生说: “在别人看来很不平常的事看作很平常的事,就是这个民族奇特的地方。”学生们脸上洋溢着深思的表情,默默回味着„„

5.自我反思

(1)准确深入地理解文本。第一次上《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时,我把本节课的教学主题定位在感悟一个“美”字上,抓住文句“我说:‘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 ‘美丽’ 指的东西很多,其中也包含着美丽的花。”,让学生逐步品味那里的花美、人更美。然而当我再回过头来看这篇课文时,发

现这一次教学线路虽然也可以达到目标、突破难点,但似乎过于强调了人文性。编者把这篇课文安排在第七单元中,其目的是让我们感受异国风情,品味他国的民俗民风,细细地读一读课文便会发现文本中就有值得我们去感受去品味又与本单元的教学主题相匹配的内容——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当我把教学主题定位在感受奇丽的景色,感悟奇特的民族时,我带领着学生去异国他乡尽情地畅游在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花海中,感受着德国这个民族特有的风情,学生由衷地发出感叹“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创造了多么美丽的奇景啊。由此我的思考是:当我们拿到一篇语文课文时,切不可草草地束缚了自己的思想,觉得中心是什么就该是什么,应该把此文放在一个单元中,细细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想,又要照顾到编者的设计意思,再加上自己的独特体验,如此才能够把课上得深刻、丰厚。

(2)落实语言文字的训练。我本着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学语文的主旨,对学生进行了语言文字的训练。对易读错的字连同词语,如“脊梁”等,我让学生反复认读准确;对易写错的字,如“脊、嫣”等,让学生跟着我一起书空。课文第3自然段语言精妙,所描绘的景美情也美,学生在这样的文本中徜徉时,难免会有沟通的障碍。于是课堂上,我在静态的文本世界和学生丰富的生活世界、内心世界之间架设起一座沟通的桥梁,引导学生抓住 “任何”、“家家户户”、“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等关键词语,想画面,说画面,将静态的语言文字转化为生动活泼的立体画面,而且在说的过程中将课文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语言的积累和运用无痕地融为一体。随即课件展播德国街景,帮助学生们提升脑海中对词语的理解。这样,学生们结合文本字面上的词语,结合脑海中的想象、课件中的实景展现,词语的意义就轻而易举地深深地植入学生心里,这样的语言训练,不但语言训练有效,而且非常有效地使孩子们的想象思维能力得到了拓展和落实。

6.专业点评

常言道:“牵一发而动全身”。遇老师抓住进入文本的钥匙“奇丽”、“奇特”、“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等切入点来丰富学生的阅读空间,串起了读背,品悟、想象、迁移的心智活动。

(1)、走过花街阅尽美

尽管这篇课文只有五百来字,但作者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多彩的街景。遇老师充分挖掘其中美的元素,对教学流程进行了审美设计。通过感知“花美”,探寻“花奇”,领悟“花境”,品味“奇特”等环节让学生由浅入深体会花之美、街之美、人之美,获得丰富的审美体验。在课上,遇老师运用图文结合、读想(想象)结合、读议结合等多种方法将学生带到“德国的街道”上,让他们“目睹”这奇特的民族创造的奇丽的景象,整堂课上呈现出丰富的美感。此外,还运用艺术手段,将画面、音乐等艺术语言与文本语言相融合,使文字中的美感充分显现出来,变得亲切可感。这就在课堂上营造出一个审美场,学生在其间充分体会到了徜徉于德国花街时那种诗情画意、美好温馨的感觉。

(2)、“读”贯穿整个课堂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换言之,就是要通过学生的朗读来理解语言文字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领悟重点语句的作用和表达效果,在此过程中学习语言,培养语感,进行人文熏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言”是本课的教学目标之一,而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来“了解德国的风景和风俗特点,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从而受到人文教育”又是本课的教学重难点。在教学时,遇老师善于把握学生的独特思维,采用自由读、指名读、想象读、品说读、齐声读、配乐读、引读、等多种朗读形式,让学生读得绘声绘色。尤其是在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语句、段落进行品读时,使之读出形、读出意、读出情、读出味,真正调动学生的朗读激情,真正让学生进入文本。

(3)、用心灵触摸语言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案 篇5

杨艳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8个。理解“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耐人寻味”等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

3.感受异域风情,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人生境界。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词语的意思,读懂课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体会“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并从中受到教育。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创设情景,谈话导入。

1、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季羡林先生两次到德国,时隔四五十年,那儿的景色依旧。因此,在文章的结尾,季羡林先生不禁这样写道:“多么神奇的景色!我仿佛又回到了从前。”

2、出示“(句子:多么神奇的景色!我仿佛又回到了从前。)”(指名读)师:这个从前指什么时候?

二、研读感悟,品味神奇。

1、师:那时候的德国,有怎样神奇的景色呢?让我们在时间的河流中踏上季羡林先生读书时的德国吧,去寻找那片让季羡林先生感到神奇的景色。

(出示自读提示,学生齐读:

默读2、3自然段,思考:

1)、作者在德国街头看到了什么样的景色?

2)、为什么说这些景色是神奇的呢?

3)、作者是怎样写出这个景色的神奇的?运用抓重点词句理解课文的方法,找出重点词句认真体会。)

(学生读书、找重点词句、思考,师巡视学情。)

2、师:找寻到那片神奇景色了吗?(指名说,相机出示句子: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片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仿佛走在林荫道上,应接不暇。)指名读

预设一: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3、师:你从这两句话中的哪些词感受到景色美丽?指名交流,板书: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课件点红这两个词: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1)指名说你对词语的理解。

(2)(出示图片)师解说:花成团,一簇紧挨着另一簇,十分茂盛,这就叫“花团锦簇”(齐读“花团锦簇”),它侧重写花的形态;

这些花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五颜六色,十分艳丽,这就叫“姹紫嫣红”(齐读“姹紫嫣红”),它侧重写花的色彩。作者用词多么准确呀。

(3)像这样描写鲜花盛开的词,你还知道哪些?(百花齐放、争奇斗艳、)

出示句子,指导美读: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片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仿佛走在林阴道上,应接不暇。

预设二:花的海洋、应接不暇

4、还有哪些词让你感受到美丽?交流:花的海洋应接不暇

师:花的海洋说明花(多),(出示句子:不光这条街是这样美,任何一条街都是这样呀!放眼望去——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片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仿佛走在林阴道上,应接不暇。)

(1)理解“应接不暇”:指名说你对词语的理解。这里的花非常奇丽。看了左边又想看(右边),看了楼上又想看(楼下),看了近处又想看(远处),看了这条街,还想看(那条街)。看得我们眼花缭乱,眼睛都忙不过来了,这就叫做——应接不暇。

花多而美,让人眼睛看不过来,这就叫——应接不暇。

鸟语林里的鸟儿真多,我们眼睛都看不过来,这也叫——应接不暇。

(2)生活中,你还有“应接不暇”的时候吗?(指名说)

大街上的车川流不息,我们眼睛都看不过来,这也叫——应接不暇。

集市上来来往往的人真多啊,我们眼睛都看不过来,这也叫——应接不暇。

(3)师:(出示

6、鲜花盛开图及词语: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这里的鲜花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我们仿佛来到了花的海洋,到处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就像走到了林荫道上,两旁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看得人眼睛都忙不过来,满眼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4)(出示句子)齐读: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片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仿佛走在林阴道上,应接不暇。

(5)你在哪儿见过“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场景?(指名说)

(出示公园花展图片)展现在同学们眼前的,是老师国庆节期间去公园拍的照片,这就是公园里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景色。你能用两三句话把这么美的景色写下来吗?(用上“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花的海洋、应接不暇”等词语。)

(出示

7、小练笔:学生练笔。指名交流。评价:用词准确、句子生动、抓住了特点、能把今天学到的词运用到写作中去,真了不起!)

(6)让我们通过朗读再现这神奇的景色吧!(男生读)

作者优美的语言,将我们带到了德国。(女生读)

同学们,我们就在德国,到街上去看看吧!(齐读)

7、过渡:为什么在德国会有这样神奇的景象呢?联系课文第二自然段,静下心来读一读,找找原因吧!学生自由读,找出相关语句。

(1)指名交流:为什么在德国会有如此神奇的景象?出示:家家户户都养花......在屋里只能看到花的枝叶。练习朗读。

(2)正是这样的与众不同,才会形成德国街头那神奇的景色。

出示句子:

家家户户都养花......在屋里只能看到花的枝叶。

走过任何一条街......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在一起......应接不暇

指导学生用因果关系的句式将两部分连起来。

学生自由读、指名读,师生配合读:因为德国人......,所以走在德国的任何一条街......(3)是呀!就在一次次置身于这神奇的景色中时,作者很自然地有了这样一种感受,一种境界。出示句子:每一家......耐人寻味。齐读。

(4)这种境界指什么?我为人人,人人为我。

是呀,我为人人,人人为我。这多么有意思呀!所以作者觉得(齐读——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很耐人寻味的。)

(5)理解“耐人寻味”的意思。(人们走在这样的街道上,看到自己种的鲜花被别人欣赏,不由得产生了各种各样的想法。像这种引起人们思考、值得人们回味的情形,我们可以称它为“耐人寻味”。)

(6)同学们,自己在心中默默地再读读这个句子,想想,我们从文中哪里可以体会到“我为人人,2 人人为我”的境界?(指名说,出示相应句子我为人人: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人人为我: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为什么说这是耐人寻味的境界?(美好心灵、无私奉献、和谐友好相处、帮助别人,快乐自己)

同学们,带着自己的体会,再来读读这个句子。齐读: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我为人人,人人为我。我觉得这种境界是很耐人寻味的。

是呀!我为人人,人人为我。这种境界是很值得我们学习和思考的。

(7)在你们的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事例呢?有没有让你感受到“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境界?人与人间的互相关爱呢?指名说。(打扫街道的清洁阿姨,他在为我们带来洁净的环境时,也给自己带来了干净、舒适的环境;做清洁卫生、帮助同学;我为人人,不乱丢乱扔;走在任何地方都是干净的,也是人人为我;献血;过马路车让人,人让车;坐公交车先下后上;排队;)

(8)看来,这样一种“我为人人,人人为我”关爱他人的境界的种子已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悄悄开起。这么美的景色,这么美的语言,你们想不想把它记在脑海里?那我们就先练习一下,试着把它背下来。(出示第三自然段,学生练习背诵)

来,带着我们的感受齐背诵第3自然段。

小结:这里花如海,总也看不够啊!通过抓重点词,我们理解了内容,读的次数多了,自然就能背诵了,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熟读成诵”,也是我们惯用的读书方法。

三、品味美丽,感叹神奇。

1、时间飞逝,四五十年后,季羡林先生再一次踏上德国街头,又一次看到了这奇丽的景色,当朋友问他德国有什么变化吗?他说:(齐说)——(出示句子:

10、句子:“美丽”指的东西很多,其中也包含着美丽的花。)这个“美丽”打上了引号,请同学们结合课文想一想,这美丽指的什么?(心灵美、种花的方式、情感、景色、品质精神、民族魂、“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境界)正因为德国人独特的养花方式和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无私奉献的美好心灵,才会有这美丽的景色。(板书:美丽景色、美好心灵)

2、这多年不变的美丽震撼着我们每个人,作者故地重游的时候,已由青年成了老年,当他再次看到这多年不变的景色时,发出了这样的赞叹,“(出示句子:

11、句子:多么神奇的景色!我仿佛又回到了从前。)齐读最后一段。读到这里,你对神奇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指名说)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一朵花,让我们绽放成最美的风景,在自己的心里,也在别人眼里。

四、作业设计(出示

13、作业设计:)

1、抄写文中的好词佳句。

2、继续练习背诵第三自然段。

3、推荐阅读:季羡林爷爷的回忆录《留德十年》。

板书设计: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花团锦簇

姹紫嫣红

我为人人

人人为我 美丽景色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案 篇6

5.有滋有味地自由朗读,读出语言的情味。(自由读、指名读)

6、体味语言表达:作者是怎么写得让我们身临其境的?(运用比喻,以 “山阴道”引发我们的联想。)

7、角色体验:

①假如我是一位背着书包的小学生,走在这如花的的街头,我会 。

②假如我是一位工作压力大,非常烦闷的青年人,看到这怒放的鲜花,我会

③假如我就是留学在此的季先生,闻到这温馨的花香,我会 。

8、再来美美地读读这段话,让我们一起走进画里吧!(全班齐读)

预设(三):

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1、如果给“颇”换一个词,可以怎么说?(很;相当地)

2、理解“耐人寻味”。(意味深长,值得仔细体会琢磨。)

3、这种 “境界”是什么?(板书: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5、“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结合上下文,并联系生活实际谈谈对这两句话的理解吧。(评:你结合上下文理解很好。你联系生活实际来理解,谈得好。实际上,生活中这样的例子很多,请大家充分联系生活实际谈一谈自己的理解。你谈得很深刻。)

4、创设情境,感受“境界”。

①我想问问这位女士,在屋子里的时候,你每天只能看到凌乱的花枝,花朵的背影,难道你不觉得厌烦吗?

②我想问问这位先生,走在街上的时候,你每天都能看到这些怒放的鲜花,你又在想什么呢?

5、讨论:现在你明白德国人为什么这样养花了吧?这才叫爱花的“真切”境界呢!就像诗人汪国真说的:“我付出的是一缕春风,收获的却是整个春天!”

5、理解了这段话,再来读,大家就一定会读得更有感情,更“耐人寻味”了。(配乐指名读,分男女生读、全班齐读)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五年级下册) 篇7

第一重境界:“花”只是花。

人自打来到这个世界, 一切都是新鲜的, 鲜花怒放, 清纯美丽。懵懵中, 知道了这是花, 于是对花有了一个感性的认识。看花是花, 很单纯、很真实的。

《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是一篇500字的美文, 篇幅不长, 全文直接描写花的“奇丽”更是惜墨如金。课文第三段仅用了两句话:“走过任何一条街, 抬头向上看, 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 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 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 应接不暇”, 来描写花多、花美。教学中, 可抓住关键词“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花的海洋、应接不暇”等词语品读、感悟。

第二重境界:“花”不是花。

花喻人, 笑看百花争芬芳;看落花, 心扉不禁伤感而来;花中百味, 借喻了多少人生坎坷事, 包含着多少人生五味情, 诠释了多少坚贞、落寞、凄美、明艳、不折、富贵、淡泊、默默、无奈的无语精华。此时看花, 全然没有了花是花的简洁明了, 全然没有了花是花的单纯天真了, 也隐去了花是花外在的表象。看花看出新境界, 赏花明了真性情, 也许因为物是人非花落去, 也许因为落寞潦倒无奈心, 也许因为人生得意须尽欢, 也许因为繁华落尽伤感意。

德国二战战败后城市满目疮痍, 人们只能用大片的植物来掩盖城市创伤, 也藉此来抚慰心灵的创伤, 于是养花种草就传播开来。这种奇特的现象, 造就了德国无论大小城市都有连片的绿茵草地, 家家都花草繁盛的景象。初来乍到的外国人看后都惊叹并赞赏不已。但老一辈的德国人都知道, 这满目繁盛背后的辛酸与无奈。季羡林笔下虽未对此背景进行介绍, 但教学时可引导孩子对这段历史有所了解。此可谓季老笔下“花”的第二重境界:看花看到的是德国民族一段心酸的历史。

第三重境界:“花”还是花。

看花的第三境界就是看花依然是花。经历了许多事情, 淡泊了许多情怀, 放弃了许多不属于自己的东西, 去伪存真了多少自然, 净化了多少儿女情长, 突然茅塞顿开、大彻大悟, 体味了一种返璞归真、回归自然、悠闲自得的真感觉, 明了缘由心生随缘而安、身无挂碍一切随缘的大悟, 于是, 一切复归于真实、自然, 不去造作, 不去修饰, 还自然以真实, 还心境以淡雅, 一种大智的容纳溢满周身, 天地合一, 周贯融通, 九九归一。

细读文本, 不难发现季老笔下的德国民族爱花之情是深入骨髓的, 是真实的、自然的流露。文本多处提及:“爱美大概也算是人的天性吧”;“四五十年以前我在德国留学的时候, 曾多次对德国人爱花之真切感到吃惊”, “天性”、“真切”突出反应了德国人爱花是本性的体现, 是深藏在骨子里的喜爱。“家家户户”在全文反复提及, 一共出现三次, 作者反复强调, 不是一家一户, “每一家都是这样”, 用意何在?这更能说明花在德国民族心目中的重要地位, 这种爱花之情已经融入每一位德国民众的血液。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五年级下册) 篇8

关键词:主旨;教学侧重点;把握文章主旨;价值取向

《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的作者是著名语言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北京大学教授季羡林先生写的一篇精美短文。作者通过回忆在德国留学期间所见所闻,亲身感受到德国人对花的喜爱,他用生动的文笔描述了德国家家户户窗口鲜花盛开的场景,并发出了“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感慨,作者通过再次去德国依然发现情景依旧,随即发出对德国的这种风俗习惯的赞美。

季羡林先生在文章中说德国人把花种在窗子外是一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境界。笔者认为:所有人养花都是为了装点自己的空间,德国人把花种在窗子外边,是适应植物趋光向风的特性,让花更好地生长,也与民宅建筑结构有关,是独特的民族风情的体现。在自己家里享受花的芬芳,走在街上看别人的鲜花怒放,爽心悦目,的确是一道亮丽的风景,但上升到“人人为我”的哲学高度未免有点儿牵强了。

《语文教师教学用书》依从了作者的情感倾向,说选编本文的意图之一就是“使学生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中潜移默化地受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教育。”同时还把“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从中受到启示与教育。”确定为教学目标之一。“意图”和“目标”决定了文章的价值取向,同时也确定了教学着眼点。主旨定位偏颇,教学着眼点已无从谈起,更何况让小学生接受“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教育本身就有揠苗助长之嫌了。

那么,《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主旨究竟是什么呢?我认为以下两个方面更为恰当。

1、赞美了德意志美丽的民族风情。500多字的小短文,直接描述德意志民族风情就占了很大的篇幅,“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德国人独特的养花方式独特的风情,造就了花的海洋,美的世界,作者称这是“多么奇丽的景色!”夸赞得无以復加。接着又说“多么奇特的民族!”近乎夸张。连续用了两个感叹号,更看出先生对那里的民风民俗乃至那片土地用情至深。

2、表达了先生故地重游,萦绕心头的淡淡愁绪。文章结尾写道“我仿佛又回到了四五十年前,我做了一个花的梦,做了一个思乡的梦。”非常明显,作者重返哥根廷,陶醉于鲜花艳丽之中的同时,又沉浸于思乡的情绪之中。怎么会有这样的心境呢?1935年,清华大学派先生去德国留学,为期三年,因为战乱,滞留德国长达11年,祖国之思和亲情之念在《赋得永久的悔》和《怀念母亲》等系列作品随处可见。故地重游,睹物伤情,当年归心似箭的情感体验浓浓的糊在心头,梦一样挥之不去。另外,先生回到祖国后,对哥根廷又是魂牵梦萦。这种真切情感在作者的《留德十年》里,表述得淋漓尽致,先生回忆往事,真情自然,言词质朴,毫无矫矜造作,故地之情故人之思,以及物是人非的感怀虽不浓烈似酒,却也足以让人感受至深。先生在《余音袅袅》中说道:“回忆的滋味决不是美好的。我咬紧了牙,生活过来了。但愿以后无需再把以前已经干枯了的快乐与痛苦重新回味。”淡淡的愁绪是怀恋、是伤感、是思旧,更是先生十年间在异国他乡的举手投足朝朝暮暮。作者在文中说德国 “‘美丽’指的东西很多,其中也包含着美丽的花。”句子里的“也”字能让人看出花之外美丽东西的美丽程度不逊色于美丽的花,那就是他留学期间生活的比花还要美丽的点点滴滴,它们与美丽的花一样,已经成为先生生命的血肉与性格气质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离开哥根廷的几十年间,美丽的花和花之外美丽的东西伴他进入一个又一个缤纷的梦。现在,他又回来了,又一次置身花的海洋,乡音已改,鬓毛亦衰,数不清的酸甜苦辣咸一起涌上心头。

明确了文章的主旨,那么教学的着眼点迎刃而解了。宏观上讲语文教学的着眼点要放在语文素质的培养上,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针对于本课,可以通过阅读---整体感悟,培养学生文字感知能力;理解---体会境界,拓展学生对异国风情想象空间;领悟---作者淡淡忧愁感情,提升学生品味语言功底。总之,关于语文教学的性质,早在20世纪就定性为“语文是人们交流思想的最重要的工具,语文是人们学习、工作和生活的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五年级下册) 篇9

语文课唯独不能少的就是语文味,最能体现出语文味的教学方式就属朗读了,因为朗读是学生学习语文的重要手段,在教学时,我运用自由读、指名读、齐声读、配乐读、示范读等多种朗读形式,让学生读得绘声绘色,整个课堂上回荡起琅琅的读书声。那么教师的范读能更好地让学生走进文本、走近作者,从而产生认知和情感的共鸣。在让孩子们闭着眼睛倾听教师范读“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之后,让孩子们展开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一阵清香飘过,你仿佛闻到了什么?一阵微风拂过,你仿佛听到了什么?通过有层次地几次想象,学生的思维也迅速地得到拓展,学生有了独特感受,自然能读出心中所感。图片的欣赏让学生水到渠成的吧课文内容背诵下来。

朗读指导设计的有层次,但教师对学生的指导和情感的调动还是有所欠缺,效果不明显。在学生感受到德国这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的高尚境界之后,我,引导学生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之中有没有发生过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美好事情呢?学生从身边助人为乐的小事谈到512汶川大地震、西南干旱、玉树大地震等国家、社会、民族的大事。可见课堂的适当迁移,还能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在理解重点句子时,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有些泛泛之谈,没有说出深层次的内容,没有让学生深刻地去认识,去理解。以后我要讲究方法,深入地引导学生理解课文。

上一篇:雨水的话题作文下一篇:历年大学英语四级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