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微课教案

2024-06-23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微课教案(精选14篇)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微课教案 篇1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微课教案

一、片头:动态花开。(转场)

二、引入课题。

1.播放德国风光视频。

(师解说词)遥远的欧洲,有个德国,哥特式教堂,繁华的都市。起伏的群山覆盖茂密的森林,平缓的山坡是绒毯般的草地,漫长的海岸线波涛翻滚。青山绿水、繁花似锦,夕照下的河流如此妩媚。大教堂威武静穆,天鹅湖幽静、浪漫。种满鲜花的街道整洁安详,古老的建筑就像积木搭建的城市,美得虚幻。几百年历史的雕像充满了传奇色彩,见证城市百年沧桑和新旧更迭。

2.出示课题。

这节课我们学习的课题是《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作者季羡林年轻时曾经留学德国十年,对这个美丽的国家念念不忘,后来出版留德回忆录《留德十年》。在他眼里,德国不仅有秀丽的自然景观,更有让人称赞的人文精神。

三、赏析词句,体会“景色奇丽”

1.季羡林在文章结尾写到他对这个国家的评价:“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现在我们轻声读课文,找一找描写“景色奇丽”的句子,划出“景色奇丽”的词语。

(师读):“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2.理解“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词义,感受花的美。

(1)哪个词描写了花的多,花的美?(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2)“花团锦簇”是一幅什么样的景象呢?我们来欣赏一下。(播放图片)

花团锦簇:就是一朵花挨着一朵花,密密麻麻的,不透一点空隙。(3)“姹紫嫣红”又是一幅什么样的情景呢?(播放图片)

姹紫嫣红:就是花儿有的红,有点黄,有点粉,有点紫,五颜六色的,好看极了。

(4)让我们带着美美的心情一起朗读这些句子吧。(师读第二遍句子)3.理解“任何”“家家户户”“许多”,体会城市花多,景色奇丽。

(1)如果单独一处花景,可能不足为奇。在德国,大街小巷都种满了花。哪些词可以看出来?是的,“任何”“家家户户”“许多”。这到底又是一幅怎样的奇观呢?(展示图片)

(2)美丽的德国不仅让季羡林为之称奇,也让我们为之赞叹,让我们再好好地感受这个国家奇丽的景色吧。(师再读第三遍)

四、拓展延伸,诗中感受。

是啊,如此美丽、如此浪漫的国家,繁华交织,温馨迷人,多么富有诗意。我们把这些句子简单分行,就变成一首美妙的小诗。

“走过任何一条街 抬头向上看 家家户户的窗子前 都是花团锦簇

姹紫嫣红

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 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 让我们看的人 如入山阴道上 应接不暇”

让我们走进这个诗意的世界吧。(师读第四遍)

五、学习小结。

德国,这个神奇的国家,如此奇丽的景色,有朝一日,我们一定去领略、见识一下。(转场)

六、动态花开。(结束)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微课教案 篇2

师:课前,我看了同学们的自主学习记录卡,发现不少同学对这几个字词还有疑惑,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出示:莞尔一笑)

师:谁来读?

生:莞尔一笑。

师:读得很准确。你知道“莞尔一笑”是怎样一笑吗?

生:微微一笑。

师:对!微微一笑就是莞尔一笑。

师:谁能到讲台上来表演一下莞尔一笑?

(生纷纷举手)

师:机会难得,举手的同学真不少!很多男同学都把手举得挺高,可是王老师还是决定请一位女同学来表演。这可不是王老师重女轻男,我这样做是有理由的。谁知道是为什么?

生:这个词是指女子的。

师:准确地说,这个词现在多指女性微微一笑。(指名表演)

师:莞尔一笑,微微一笑,她表演得怎么样?

生:很好!

师:其实,描写笑的四字词语还有很多,你还知道哪些?

生:哄堂大笑。

师:那是怎样的笑啊?

生:整个屋子里的人都笑了。

生:捧腹大笑,是指捧着肚子笑。

师:为什么要捧着肚子笑呢?

生:太可笑了,笑得肚子都疼了,所以要捧腹。

生:嬉皮笑脸。

师:这又是怎样一种笑?

生:嘻嘻哈哈的,不严肃的笑。

师:大家积累得真不少!这些词语同样都是写笑,意思却有差别。我们的汉语就是这么有魅力!学新词的时候,我们可以试试把新词和自己已经掌握的熟词归类来记,这样不仅记得牢,而且分得清,便于在表达中准确运用。

师:再来看一个字。(出示句子: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颇”字标红。指名读。)

师:这个句子里有一个生字“颇”。这个字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可以换个什么字?

生:可以换成“很”。

师:对!那“颇耐人寻味”就是———

生:很耐人寻味。

师: “ 颇有感触 ” 就是 ———

生:很有感触 。

师: “ 颇有意思 ” 就是 ———

生:很有意思 。

师:在文章中,经常可以见到这个词。(出示: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朱自清 《荷塘月色》)这里的“颇”读起来就很有韵味。

师:假如你今天身体不舒服,你妈妈很关心地问你:“孩子,你哪儿不舒服啊?”你回答:“我的头颇疼!”感觉怎么样?

生:不合适。

师:是啊!你妈妈肯定在心里说了:“这孩子病得不轻,开始说胡话了。”有的同学就不明白了,“颇”就是“很”的意思,为什么这样说不合适呢?

生:这个词可能适合用在文章里吧。

师:你的感觉很敏锐。“颇”是书面用语,生活中我们和别人说话的时候,一般不太常用。所以我们在使用词语时还要注意其使用的场合,才能取得好的表达效果。

师:来看第三个词。(出示:脊梁)注意,“脊”读三声,“梁”单独念时读二声,在这个词里读轻声。再读一遍。

生:脊梁。

师:你知道自己的脊梁在哪儿吗?摸一摸。

(学生有的摸自己的前胸,有的摸自己的后背。)

师:这位同学摸对了,脊梁就是后背。人的脊梁是人的后背,那花的脊梁就是———

生:花的后背。

师:花有后背吗?应该说花的背面。

师:我们看看这个“脊”字的演变。(师演示)很明显,金文的脊字像什么?

生:像是鱼背中间这根粗粗的骨头。

师:对!人或动物背上中间这根又粗又长的骨头就是脊,也叫脊柱。后来引申到其他物体上像脊柱这样中间高起的部分,也称为“脊”。比如:山中间高起的部分,叫作———

生:山脊。

师:屋顶中间高起的部分,叫作———

生:屋脊。

师:书中间被钉住的高起的部分,叫作———

生:书脊。

师:真好!学字学词就要这样举一反三。

【评析】

这节课的词语教学,教师在充分调查学情的基础上,抓住学生学习词语时容易发生错误、容易忽视、需要深化理解的三个重点词语,进行点拨和指导,层次分明,学生在积累词语的同时通过表达内化了语言。

第一个词“莞尔一笑”。在学生已经粗知词义的基础上,通过表演设置一个悬念,巧妙地让学生理解了“莞尔一笑”现在多指女性的微笑这一习惯用法,学生的理解加深了一层。然后教师又引导学生调动自己的积累,说出其他描写笑的四字词语,并引导学生注意辨别它们之间的差别。最后教师点拨归类记忆的方法,以准确运用词语。这既是识记方法的指导,也是积累、运用方法的指导。

第二个字“颇”。首先引导学生用其近义词理解了它的意思,然后出示其他作品中含有“颇”的句子,通过读,初步体会其表达的韵味。接着教师设置了一个很有趣的情境,点拨学生发现这个词的书面语色彩,知道它适用的场合。至此,学生的理解又进了一层。这必将引导学生在今后的阅读中关注词语的运用,在习作和日常交流中提高准确使用词语的能力。

第三个词“脊梁”。这个词非常容易读错,所以教师第一步先正音。第二步用摸一摸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脊梁”的正确含义,从而理解“花的脊梁”这个难点。第三步出示“脊”字的演变历程,知道“脊”字的本义。第四步由本义延伸开去,知道它的引申义,并扩展出“山脊”“屋脊”“书脊”一组词。最后教师引导学生:学字学词要举一反三。这也是学习字词的重要方法。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说课稿 篇3

季羡林先生在《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这篇文章中用娓娓道来的语气先点明了德国人爱花,然后讲述了1935年他在德国求学时看到德国家家户户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情景。道出了一个意味深长的哲理“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最后讲述了1980年他再次来到德国,再次看到这番情景,抒发了作者的赞美之情。

二、学情分析

學生经过五年多的培养,已经有了自学能力。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能抓住文章主要内容并揣摩文章的表达意图。但教师仍要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培养阅读情感,明白做人的道理。

三、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作者所介绍的德国风景和风俗特点,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积累文中优美语言。

2.体会“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崇高精神境界,对学生进行“授人玫瑰,手有余香”的德育教育。

四、教学重点

了解作者所介绍的德国风景和风俗特点,积累文中优美语言。

五、教学难点

体会“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崇高精神境界,对学生进行“授人玫瑰,手有余香”的德育教育。

六、教法和学法

这节课我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是“自读感悟、合作交流、教师点拨”。将引导学生用“自主质疑、以疑促读、读议交流”的方法来学习。

七、教学准备:课件,风光片

八、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

预习是课堂教学的基础环节。为保证本课教学目标顺利完成,学生依据提纲自己认真思考完成后小组合作交流达成共识。要求如下:

1.自学生字、新词。

2.把课文读通顺。

3.收集有关“季羡林生平、季羡林和德国、德国风情”的资料。

4.解决根据教学重难点预设的问题。

①为什么说景色是“奇丽的”民族是“奇特”的呢?理解相关句子。

②“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为什么说这种境界颇耐人寻味?

③“变化是有的,但美丽并没有改变。”“美丽”指的什么?什么没有改变?

④“这是一个花的梦,是一个思乡的梦”到底是怎样的梦?

(通过课前预习使学生了解了学习这篇课文的目的,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实践能力。又拓宽了学习的领域,构建了开放而具有活力的语文课堂。)

(二)课堂纪实

1.导入新课

教师边播放德国的图片边描述:德国是一个爱花的民族,有美丽的街景。今天我们就随着季羡林感受德国人爱花的情怀。(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德国对于我们的学生是一个极其陌生的国度。播放图片使他们对德国有了一定的了解,产生强烈的向往,促使学生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之中。)

2.学生汇报生字、新词。然后指名读,齐读,读准字音。特别强调“脊”的读音。并说出“莞”的三种读音。(这一环节考察了学生自学时字词掌握的情况)

3.自读感悟,合作交流

我把季羡林先生整体评价德国的句子“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作为把握全文的要点。先让学生画出文中这句话读一读,然后画出文中体现了“景色奇丽!民族奇特!”的句子。小组派代表汇报,其他组同学认真听后可以补充,可以发表不同的见解。教师适时出示课件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并在交流过程中要注重指导朗读。

(1)“家家户户都在养花”。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在临街的窗户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体会德国人养花的与众不同。

(2)“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利用课件让学生理解“花团锦簇,姹紫嫣红”两个词语,使学生通过欣赏图片直接理解本课重点,体会德国街头的美。

(3)“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感受德国人家家户户的花太多太美。突出了花既多又美,而且不吝惜给别人看。

(这一环节让学生讲给学生,学生更容易接受。既提高了课堂效率,检测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又培养了学生良好表达和倾听的习惯。)

4.领悟真谛

通过问题:“除了景色美,作者还感受到了哪些美?”引出本课难点“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1)利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组织交流,理解德国人将最美的花给别人看,自己走到街上又欣赏到别人种的花,这种境界是多么高尚无私,因此耐人寻味。

(2)学生通过讲述生活中的“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事例,体会当我为别人付出的时候,别人也在为我付出,这就是“授人玫瑰,手有余香”。

(德育无处不在,从感悟“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含义入手,对学生进行“授人玫瑰,手有余香”的德育教育。)

九、总结

十、板书设计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板书是课文内容的浓缩,既有利于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又有利于让学生体会文章蕴含的道理。)

(作者单位 辽宁省辽阳市白塔区宗舜小学)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案 篇4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

2.感受异域风情,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人生境界。

3.认识3个生字,会写7个。理解“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耐人寻味”等词语的意思。

学习重点

1.理解词语的意思,读懂课文,有感情朗读。

2.体会“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并从中受到教育。

课时安排

1~2课时

课前准备

1.德国风光片

2.“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画面。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在这色彩斑斓的世界,有许多美的东西。例如我们的祖国,有让我们引以为豪的锦绣山河;有远远流传的中华文化。当然,还有许多我们还不太了解的外国风光,异域文化。从今天开始,让我们同作者一道到国外的一些地方走一走,看一看。第一站──德国(板书)

1.播放录像:德国风光片

2.谈谈观后感受。

3.揭题:德国,有迷人的蓝色多瑙河,有梦幻般的莱茵河畔,有神秘的黑森林……总之,德国是一个极富魅力的旅游城市,它不仅风光无限美好,这个民族还有一道十分奇丽的景色。(板书:奇丽)打开书本,读一读,你就明白了。

(1)生自由读课文。

(2)交流,补充板书──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二、再读课文,质疑批注

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完成:

(1)质疑。(画出不理解的词语,对不理解的内容质疑。)

(2)文中哪些地方最令你感动,请将自己的感想批注在文中。

三、汇报交流

交流批注阅读后的感想与收获。(最让自己感动的地方)

1.词语质疑:文中较难理解的词语有:脊梁、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耐人寻味、应接不暇。

2.学生可能会提出的主要问题:

(1)爱花的民族有很多,为什么德国在其中占重要地位?

(2)“我做了一个花的梦,做了一个思乡的梦。”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3)为什么说“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四、以学定教,品读课文

1.导语:是呀!爱花的民族很多,为什么德国在其中占重要的地位?德国人种花有何独到之处?请快速浏览全文,用“──”画出相关的答案。

2.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当学生从第二自然段找到答案时,教师可相机展示重点句:

“家家户户都在养花。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1)请生个别读。正音:“脊梁”读作jǐ

liang;理解“脊梁”的意思。

(2)德国人种花有何特别之处?(从“家家户户”一词可见德国人人爱花;而他们将花栽种在临街窗户外面,将最美的花给别人看,这种做法实在令人感到惊叹。)

(3)理解“莞尔一笑”的意思。

(爱花如此真切的德国人却将最美的鲜花给别人欣赏,这在我们看来是多么不可思议,而在德国人看来是如此的平常。你从文中哪个词看出来了?──“莞尔一笑”(轻轻一笑)

2.学习第三自然段。

当学生从第三段中找到相关答案时,教师相机展示重点句:

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1)自由朗读。

(2)谈谈读后的感受。(花多,花美,爱花之真切。)

(3)理解“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课件展示一朵朵、一簇簇,许许多多鲜花竟相开放的画面,理解“花团锦簇”;课件展示五颜六色鲜花竟相开放的画面,理解“姹紫嫣红”。)

(4)有感情朗读,并背诵。

(5)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当你来到德国,漫步在这花的海洋,你一定会惊奇地发现: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走在街上的时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真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境界呀!

(6)小练笔,用自己的语言,也可以适当运用课文语言:

假如我们来到德国,看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心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理解“颇耐人寻味”。

人们走在这样的街道上,看到自己种的鲜花被别人欣赏,不由地产生了各种各样的想法。像这种引起人们思考、值得人们回味的情形,我们可以称它为“耐人寻味”。

3.学习第四自然段。

(1)德国人爱花,还有哪些地方与众不同?

完成小练笔,用自己的语言,也可以适当运用课文的语言:

四五十年后,我又到了德国,我发现很多东西变了:

________________

,可当我走在街上,抬头一看,又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是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始终没有变。

(2)理解句子:“我做了一个花的梦,做了一个思乡的梦。”

四五十年后,作者漫步异乡,置身于花的海洋,他被这个民族的崇高境界深深感动了,此时,作者心中有一个美好的梦想,猜一猜,是什么?

(答案是多元的:可以是,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优秀文化,各国人民可以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可以是,希望祖国人民学习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可以是,希望祖国人民也能像德国人民那样,“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五、联系生活,拓展延伸

你有没有发现自己身边也有“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举例谈谈。

(人永远不可能一个人生活在世界上,总是与别人一起构成这样那样的关系。一个人总是经常为别人做事,为他人服务,别人也在经常为这个人做事,为这个人服务。在一个家庭里,爸爸工作挣钱,养活全家;妈妈为爸爸洗衣做饭;我们有时也为爸爸妈妈端茶捶背。在社会上,无论从事什么行业,你总是在某一方面,为别人服务,而在许多方面,你都在接受别人为你服务。)

六、书写生字,听写词语,运用词语

1.重点指导“脊”的笔顺。上半部的笔顺是先两边后中间。

2.听写的词语有:脊梁、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颇耐人寻味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案 篇5

“山阴道上行,山川自相映发,使人应接不暇”,这是东晋王献之的妙句。山阴道:绍兴会稽城西南郊外一带,是绍兴西南通向兰亭的一条官道。自此西南迤行,远山近水、小桥凉亭、田园农舍,相映成画。画中游而身亦入画,晴日风雨,无不相宜。

其实,这就是走在德国大街的感觉!看这里的花非常奇丽。看了左边又想看(右边),看了楼上又想看(楼下),看了近处又想看(远处),看了怒放的还想看(含苞欲放的),看了这条街,还想看(那条街)。我们的眼睛――应接不暇啊!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微课教案 篇6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是季羡林先生写的一篇精美隽永的短文,为我们讲述了“我”在德国读书时,发现德国家家户户都把花养在邻街窗户外,他们的花是让别人看的。多年后,“我”又回到德国,发现变化很大的德国,“美丽”依旧没有改变。在奇特的风景里,抒发了内心真实的感受:“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崇高境界。

教学目标:

1、抓住主要内容,了解作者所介绍的德国风景与风俗特点;

2、品评重点词句,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感悟“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三自然段。积累优美语言,并从中体会蕴含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感悟“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

教学准备:

利用媒体的辅助功能,使学生更直观地感知课文内容,为品味课文内涵而服务。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熟读了课文,跟随季羡林游览了德国的城市哥廷根,知道了在德国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这节课让我们继续跟随季老,一起走进这爱花的国度。请大家打开书第25课。(板书课题: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用文中的一句话来德国留给季羡林老先生的印象。

出示:

多么奇丽的景色

多么奇特的民族

二、感受奇丽的景色

1、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奇丽是什么意思?

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文中体现景色奇丽的语句,画出句中体现景色奇丽的词语。

2、交流,说说你从哪句话中感受到德国“景色的奇丽”?

(1)“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一起把这句话齐读一遍,你勾画了哪些词语?

预设一: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1)、“花团锦簇”是怎样的一种感觉?(花很多,很茂盛)你眼前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体会到花多、花茂盛、侧重写花的形态。)

2)、“姹紫嫣红”呢?(看出示的几幅图)(体会花五颜六色、十分艳丽,侧重写花的色彩。)

3)、应接不暇:就是说:这里的花非常奇丽。看了左边又想看右边,看了楼上又想看楼下,看了近处又想看远处,看了怒放的,还想看含苞欲放的,看了这条街,还想看那条街,看得眼睛都忙不过来了,这就叫做——应接不暇。

4)这两个词就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那“奇丽的景色”,谁能把这美的画面读出来。(练读,特别指导要把“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读好、读慢一点,慢慢回味。)

3、请大家闭上眼睛,听老师朗读这段话,边听边展开想象然后说说自己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又闻到了什么?

大家所描述的就是这样的景色,人们每天沐浴在花的海洋里,闻着花香,听着鸟语,望着窗外一朵朵,一簇簇,竞相开放,姹紫嫣红的鲜花,真是一种美的享受。

4、好一片花的海洋啊!大家已经充分感受到这奇丽的景色。谁来把这么美的画面读给大家听(指名读)相机指导朗读声音有底有高,有轻有重。其他同学闭上眼睛静静地听,并想象画面。(配乐朗读)

5、此时当你走在这样的街道上你的心情会怎样?(高兴、愉悦、神清气爽、舒畅。)看到如此奇丽的景色,作者发出了由衷的赞叹。读:多么奇丽的景色!

三、感受民族之“奇特”:

1、师:同学们,在这奇丽的景色背后又折射出一个怎样奇特的民族呢?我们接着交流。

出示:“家家户户都在养花。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接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1)花的“脊梁”是哪?(花的背面,只能看到花的枝干、叶子)

(2)他们养花和我们有什么不一样呢?我们养花是为了自己看,给自己和家人带来美的享受。而德国人养花花朵都朝外开,是让别人看的。德国人在家里看不到妩媚动人的花瓣,看不到争奇斗艳的花朵,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2、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因为他们很高尚、无私、为别人着想,把最美的花让给别人看。

3、从哪里看出他们为别人着想?

出示: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1)为什么说这种境界让人“耐人寻味”呢?这种境界是指什么?

他们把花给别人看,心里想的都是别人,这是种多么美丽的情怀,这是一种多么崇高的境界。那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高尚的、无私的精神境界,让我们耐人寻味。

2)生活中有这样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吗?(学生畅谈,指导联系二、三、四自然段的句子和实际生活中的事例谈。)

学生轮流做值日、每人拿一本书到学校建立班级图书角、无偿献血

3)我们理解了这个问题,明白了每个人要先为别人奉献,在为别人奉献的同时,也能得到很多,这确实耐人寻味呀!

(出示:正是有了这样一种境界,使我们见识到了这样奇特的民族:家家户户都在养花。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放,在屋子里只能看见花的脊梁。)

正是有了这样一种境界,也才有了这样奇特的景色: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四、重寻乡梦,品味“美丽”:

1、师:正是有了这样一种境界,让我们见识到这样奇特的民族。这奇丽的景色,奇特的民族深深地打动了季先生。那么这奇丽的景色,这奇特的民族,这“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崇高境界会长久吗?我们再看看当季老先生在阔别哥廷根三十五年后,再次踏上这块土地时还能看见这满窗的花朵吗?

出示:我抬头一看,又是家家户户的窗口上都开满了鲜花。

他们的国家有变化吗?

2、在文中找出来,一起回答:“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

3、季老先生说的“美丽”并没有改变指什么?想象,交流:读了这句话,你又有怎样的理解?指那里的环境美,德国人的心灵美,还指那种无私境界的美。

4、师:对,德国街头还是那样的美丽--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花的海洋、山阴道上,应接不暇;几十年过去了,德国人这种美好的心灵却从来没有改变!再读这句话。学生齐读:“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

五、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四五十年过去了

美丽

依然没有改变

家家户户

依然__都在养花___

迎接我们的主人

依然__莞尔一笑____

满街的窗子前

依然___花团锦簇 姹紫嫣红 汇成花的海洋

这境界

依然__没有改变___________

那就是__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2、希望我们在今后的生活中,都能懂得奉献,懂得付出,只有自己付出了,才会有回报。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微课教案 篇7

文中有“人人为我, 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一句, 而“人人为我, 我为人人”在中国当代的道德语境中, 则往往被理解成助人为乐的最高境界。它的道德寓意在于, 如果每个人心中都有他人, 自己也必在他人心中。便有教师据此教育学生, 要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觉悟, 发扬“人人为我, 我为人人”的良好风尚。

更可怕的是, 还有教师据此得出德国人如何如何伟大、如何如何了不起, 瞧, 德国人做到了“人人为我, 我为人人”, 比较起来, 咱中国人就不行了, 这种境界在中国还没有实现呢。中国人如何如何自私、如何如何缺乏道德感和责任感, 所以, 中国人要向德国人学习, 从“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这些小事、这些身边的事情做起, 努力实现“人人为我, 我为人人”的道德境界。

这实在是典型的主题先行, 一叶障目。

文本细读, 绝非在肢解文本、嚼碎文本之后随心所欲的滥读、误读, 细读之“细”, 绝非细碎、细小、细枝末节之“细”。细读必须基于文本整体, 必须从整体的视角加以分析和把握。季老的《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就整体语境和语义看, 其意图和主旨显然不在“人人为我, 我为人人”的道德说教上。理由如下:

第一, 文章的起笔即已开宗明义, “爱花的民族也很多, 德国在其中占重要的地位”。行文间隙, 季老还不止一次地提到, 自己在德国留学期间, “曾多次对德国人爱花之真切感到吃惊”。德国人爱花, 一如泰国人信佛、中国人爱面子一样, 自是这个民族的独特风情和文化, 这一点, 毋庸置疑。

第二, 文章浓墨重彩地描写和刻画了德国人爱花之真切、之奇特。行文中, 季老又不厌其详地强调那样一种养花方式 (把花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 花朵都是朝外开的) 在哥廷根是“家家户户”的, 花的奇丽景色在“任何一条街”“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能看到。正是这种奇丽的异域风情让季老吃惊, 觉得颇耐人寻味。

第三, 文章的时间跨度长达四五十年, 在结尾处, 季老特意点出“美丽并没有改变”“又是家家户户的窗口上都开满了鲜花”。这是对爱花成为德国人的一种习俗、一种文化最有力的诠释。难道不是吗?只有在时间中慢慢沉淀的东西才是这个民族的传统和文化。

第四, 文章还在看似不经意的地方写到了一个细节:当季老以“你这样养花是给别人看的”询问女房东时, 她的表情则是“莞尔一笑”。女房东的莞尔一笑, 分明在告诉读者, 这不稀奇, 也没什么, 在哥廷根, 这样养花实在是太平常、太普通了, 就像人们排队上车、去教堂做祷告那样自然。没错, 只有深入到每个普通人的血液和骨髓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观才是活的文化。

这是就文本整体的语境看, 再就该单元的整组课文看, 将季老的《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解读为“人人为我, 我为人人”的道德说教也是违背编者初衷和意图的。

正如该单元的提示语所讲:“五彩斑斓的世界里, 既有让我们引以为豪的祖国的锦绣河山、优秀的中华文化, 也有我们还不太了解的外国风光、异域文化。本组课文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幅多姿多彩的异国风情画卷, 就让我们同作者一道, 到世界上的一些地方去走一走, 看一看。”也确如编者所言, 本组的四篇课文《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威尼斯的小艇》《与象共舞》《彩色的非洲》集中反映了亚洲、欧洲、非洲的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独特而吸引人的风情、文化。

无疑, 异域风情、异国文化才是解读和把握本文价值的唯一钥匙。我以为, 金蓓蕾老师执教的《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一课, 其突出的价值和意义即在于此。

一、景色之上———解读景色的风情密码

毫无疑问, 在哥廷根, “家家户户的窗口上都开满了鲜花”是一道独特而奇丽的人文景观。金老师执教的这一课, 则将这道独特的风景贯穿于整堂课的教学之中。在这里, 风景经历了一个由形象到意蕴的认识过程。

第一步, 执教者以一句“变化是有的, 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统领起全文的整体感知。在学生通读完全文之后, 教师有意强调了文章结尾的那句“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这一安排, 显然是对“风景”的顾盼生情。

第二步, 紧扣“奇丽”这一关键词, 引导学生仔细品味这道风景的奇特和美丽。在这里, “美丽”的感受融入到了“奇特”的赏析之中。风景之“奇”, 奇在“把花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 因此,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奇在“走过任何一条街, 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因此, 让人看得如入山阴道上, 应接不暇;奇在哥廷根人对“在屋子里的时候,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 自己又看别人的花”早已习以为常, 因此, 女房东对中国留学生的询问也不过是“莞尔一笑”。

第三步, 由“奇丽的风景”深入探究“奇特的民族”, 或者说, 奇特的民族风情。显然, 风景的背后, 是风情、人文的密码。在哥廷根, 为什么会有如此奇丽的景色呢?执教者引领学生在深入细读“家家户户”“任何一条街”以及女房东的“莞尔一笑”中, 感悟到原来“美丽”一词的涵义, 除了上述看到的“风景”之外, 还有德国人的美丽习俗在内。

将景色和民族的风情联结起来加以赏析, 这是执教者的明智之举。

二、风情之后———体悟风情的文化意蕴

其实, 就单元主题和文本主旨看, 解读至奇特的民族风情也算是大功成矣。无论如何, 让我们颇为担心的那种“人人为我, 我为人人”的道德说教在此课中并未出现。

但是, 执教者的识见和勇气并未到此为止。让人眼前一亮的是, 随着教师的“先生留学德国时期, 德国正处于怎样的情况”这一问, 一个更为广阔而深刻的背景逐渐进入学生的解读视野。

首先, 当学生了解到那是在“二战”时期出现在哥廷根的奇丽景色时, 其惊奇、惊讶和惊叹之情是自不待言的了。我们从执教者精心创设的两次引读情境中, 是不难体会其良苦用心和别具匠心的:

师:是啊, 德国人爱花之真切确实让人感到吃惊。一面是饥寒交迫, 一面是鲜花满街, 这是———

生: (齐读) “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我仿佛又回到了四五十年前, 我做了一个花的梦, 做了一个思乡的梦!”

师:一面是炮火连天, 一面是鲜花满街, 这是———

生: (齐读) “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我仿佛又回到了四五十年前, 我做了一个花的梦, 做了一个思乡的梦!”

原来, 在如此恶劣、如此残酷的生活背景下, 德国人依然如此真切、如此奇特地爱着鲜花, 这就不能不引发学生的深入思考。

其次, “只砍有记号的树”一文的拓展, 进一步延伸了理解这一奇特风情的背景。我们清楚, 拓展是为了反哺, 拓展是为了将哥廷根的这一奇丽风景置于一个更为广阔的背景来理解。这背景, 便是德国人的民族性格和文化意蕴。这一点, 对执教者来说, 是高度清醒、高度自觉的。我们从其中的两个细节就能窥斑见豹:

生:我觉得他们很善良。

师:为什么说他们“善良”?

生:因为他们只砍有记号的树。

师:不要忘了, 有记号的树都是些老弱病残的树啊。说他们善良的话, 那么, 这些树就不该去砍了, 是吧?其实, 这跟善良不善良倒没有必然的联系。还有别的看法吗?

当一个学生将德国人只砍有记号的树这一行为解读成“善良”的时候, 执教者进行了“归谬式”的点拨和启发, 但并未直接给出结论。

生:我不得不为德国平民的环保意识感到吃惊, 他们虽然处于寒冷的冬季, 但有一颗火热的心。他们要把一片绿色留给下一代。正是因为他们认真对待每一个规定, 所以经过了两次毁灭性的世界大战后, 德国重新站了起来。

师:其实, 真正让人吃惊的, 并不是他们的环保意识, 而是你刚才所讲的“认真对待每一个规定”。老实说, 中国人做不到, 美国人做不到, 和德国紧挨在一起的法国人也不一定做得到。这是这个民族长期形成的一种习俗、一种性格、一种文化。

当另一个学生已经朦胧意识到这是民族性格使然的时候, 教师则不失时机地加以引领和提升, 通过与不同国家的人的比较, 最终使学生明白这就是民族的性格和文化。

如果《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中这一奇丽的景色还只不过是一道奇特的异域风情的话, 那么, 拓展一文的引入和比照, 则将风景、风情和德国民族文化的解读融为了一体。

的确, 只有更多地了解异域风情和异国文化, 才能更好地理解和传承我们民族的风情和文化。正如方文山所言:“主观上的文化差异是客观上比对出来的, 假设世界上只有一种民族、一种语言、一种建筑形式、一种风俗、一种价值观, 那就没有所谓的文化了。”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微课教案 篇8

关键词:主旨;教学侧重点;把握文章主旨;价值取向

《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的作者是著名语言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北京大学教授季羡林先生写的一篇精美短文。作者通过回忆在德国留学期间所见所闻,亲身感受到德国人对花的喜爱,他用生动的文笔描述了德国家家户户窗口鲜花盛开的场景,并发出了“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感慨,作者通过再次去德国依然发现情景依旧,随即发出对德国的这种风俗习惯的赞美。

季羡林先生在文章中说德国人把花种在窗子外是一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境界。笔者认为:所有人养花都是为了装点自己的空间,德国人把花种在窗子外边,是适应植物趋光向风的特性,让花更好地生长,也与民宅建筑结构有关,是独特的民族风情的体现。在自己家里享受花的芬芳,走在街上看别人的鲜花怒放,爽心悦目,的确是一道亮丽的风景,但上升到“人人为我”的哲学高度未免有点儿牵强了。

《语文教师教学用书》依从了作者的情感倾向,说选编本文的意图之一就是“使学生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中潜移默化地受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教育。”同时还把“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从中受到启示与教育。”确定为教学目标之一。“意图”和“目标”决定了文章的价值取向,同时也确定了教学着眼点。主旨定位偏颇,教学着眼点已无从谈起,更何况让小学生接受“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教育本身就有揠苗助长之嫌了。

那么,《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主旨究竟是什么呢?我认为以下两个方面更为恰当。

1、赞美了德意志美丽的民族风情。500多字的小短文,直接描述德意志民族风情就占了很大的篇幅,“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德国人独特的养花方式独特的风情,造就了花的海洋,美的世界,作者称这是“多么奇丽的景色!”夸赞得无以復加。接着又说“多么奇特的民族!”近乎夸张。连续用了两个感叹号,更看出先生对那里的民风民俗乃至那片土地用情至深。

2、表达了先生故地重游,萦绕心头的淡淡愁绪。文章结尾写道“我仿佛又回到了四五十年前,我做了一个花的梦,做了一个思乡的梦。”非常明显,作者重返哥根廷,陶醉于鲜花艳丽之中的同时,又沉浸于思乡的情绪之中。怎么会有这样的心境呢?1935年,清华大学派先生去德国留学,为期三年,因为战乱,滞留德国长达11年,祖国之思和亲情之念在《赋得永久的悔》和《怀念母亲》等系列作品随处可见。故地重游,睹物伤情,当年归心似箭的情感体验浓浓的糊在心头,梦一样挥之不去。另外,先生回到祖国后,对哥根廷又是魂牵梦萦。这种真切情感在作者的《留德十年》里,表述得淋漓尽致,先生回忆往事,真情自然,言词质朴,毫无矫矜造作,故地之情故人之思,以及物是人非的感怀虽不浓烈似酒,却也足以让人感受至深。先生在《余音袅袅》中说道:“回忆的滋味决不是美好的。我咬紧了牙,生活过来了。但愿以后无需再把以前已经干枯了的快乐与痛苦重新回味。”淡淡的愁绪是怀恋、是伤感、是思旧,更是先生十年间在异国他乡的举手投足朝朝暮暮。作者在文中说德国 “‘美丽’指的东西很多,其中也包含着美丽的花。”句子里的“也”字能让人看出花之外美丽东西的美丽程度不逊色于美丽的花,那就是他留学期间生活的比花还要美丽的点点滴滴,它们与美丽的花一样,已经成为先生生命的血肉与性格气质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离开哥根廷的几十年间,美丽的花和花之外美丽的东西伴他进入一个又一个缤纷的梦。现在,他又回来了,又一次置身花的海洋,乡音已改,鬓毛亦衰,数不清的酸甜苦辣咸一起涌上心头。

明确了文章的主旨,那么教学的着眼点迎刃而解了。宏观上讲语文教学的着眼点要放在语文素质的培养上,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针对于本课,可以通过阅读---整体感悟,培养学生文字感知能力;理解---体会境界,拓展学生对异国风情想象空间;领悟---作者淡淡忧愁感情,提升学生品味语言功底。总之,关于语文教学的性质,早在20世纪就定性为“语文是人们交流思想的最重要的工具,语文是人们学习、工作和生活的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篇9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这篇课文向学生展示了德国这个奇特的国家的与众不同之处,在本课教学中我首先抓住 “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这句赞叹,提出贯穿全文的大问题,引导学生去研读课文,通过朗读去欣赏感受奇丽的景色,去理解体会德国这个民族的奇特,然后再理解“我为人人,人人为我”使学生从中受到启发,有所收获。

反思这节课,我觉得主要有以下的收获:

一、精心进行教学设计,架起学生与文本之间的桥梁。

首先,合理利用课外资源,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了解德国的风光与文化,加深感悟。通过音乐渲染,资料补充,感受德国民族的“美”。

1、抓关键词句,通过朗读感悟和图片的渲染,感受德国的民族风情特点。

2、对关键词语的理解,使词语教学鲜活起来。首先对“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理解,采用朗读感悟,联系上下文理解,借助画面,再次渲染的方法。这种由“形”到“意”再到“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对语言文字的感知、领悟和积累,使词语教学鲜活起来

3、通过自由朗读课文,抓重点词句的方式,领略德国的奇丽景色和感受德国民族“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崇高精神境界。

4、在体会“自己的花让别人看”和“自己又看别人的花”的意境中,进而将文章主题升华为“人人奉献美”和“人人收获美”。

然而,在这堂课中还存在着一些遗憾,还有很多的地方需要改进如:

1、在重点句的理解上还不够透彻

2、“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在理解这个句子时,其中的“变化”和“美丽”,学生的表述不够准确。尤其是美丽,此处的美丽,不只是德国的花美、街道的景色美,更有精神境界的美,而学生理解时过于表面化。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说课 篇10

思考再三,我还是决定在教学时尽量少讲,把课堂的时空让给学生,启发学生自读自悟,充分感受语言的美,想像文中的情境之美,进而感悟作者的微言大义。

首先是让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初步领略文章大意,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文本的欲望。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去查找资料,各组交流资料。一是有关德国民俗风情的资料,对德意志这个“奇特的民族”有初步的感性认识,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二是查阅作者季羡林先生的资料,了解季先生在德国留学的.历史,进而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微妙心理。

接下来,组织学生通读全篇,理清文章思路,明确文章中心,找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个中心句,借以概括全文,把握全篇。然后,再由中心句展开,让学生浏览课文,思考作者是通过哪些内容具体表达这一中心的,并找出文中精彩的词语和句子,交流欣赏。重点理解“莞儿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等词语,感受文章的语言之美。这是对文章中心的展开,由点再回到面,借以对文章进行细致的揣摩和研究。学生在个体研读的基础上,再在小组内讨论交流,加深对课文的认识。

重点感受和理解“看花”一段。教师朗读,学生想像。想像鲜花的美丽,体验美好的情感,加深学生的感悟。在集体讨论的基础上,让学生深入领悟“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思想境界。最后,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结合对课文的理解,写下自己的阅读感悟。小组交流评改,再全班展示。

下课后,总觉得意犹未尽。短短一节课,很难把文章的全部魅力展示给学生,由于朗读指导不到位,渗透在字里行间中的美,蕴含在文章的思想和情感,始终没有能够让学生更加充分地去领略。名篇的教学总是带着缺憾。也许,缺憾也是一种美。毕竟,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不能代替学生去感受和想像。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微课教案 篇11

这是一篇很美的课文,它写的是德国人把花种在窗户外,在房子里是看不到花的,而只能看到花的枝干,最美的花儿却是让别人看的。人们走在大街上就能看到所有的窗户上、阳台上各种各样的花儿,就像到了一个花的海洋。作者季羡林通过这一篇文章说出了“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意境。

在教学这一课时,我注意教学重点段——第3自然段。这一段中有两个描写花儿的词“姹紫嫣红”“花团锦簇”,刚好这一课所学的新字也在这两个词中。

在教学中,我是这样处理的:

我先让学生读课题,再让学生说说通过初读了课文之后,对课题的理解,我就顺势提出来:自己辛苦种出来的花,自己在屋里却看不到,只能看到花的脊梁,这是不是得不偿失?当学生回答到大家走在街上时能看到许多的花时,我就让学生闭目听我朗读,想象走在大街上看到的情景。听完后让学生说说自己看到了什么?等到学生说了许多自己的感受之后,我再引导学生看课文的插图,让学生说用一些词来形容看到的花儿,学生说出许多的词如:五彩缤纷,繁花似锦,绚丽多姿等,还有的提到了“姹紫嫣红”“花团锦簇”,这时我就随机引导学生形象地理解了这两个词。

当学生有了形象的理解之后,我就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朗读的形式我采用了很多,如分男女读,分组比赛读,领接读,等等。在学生多次反复的朗读的基础上进行背诵。开始学生背不出来,后来,我就进行领背。这样,学生就很快很顺地把课文背出来了。在学生读背课文之后,我就让学生找一找自己喜欢的句子,在两分钟内把它们摘抄写下来。

学到这里我就问学生:这时你还会为在屋里看不到自己种的花而后悔吗?学生说,不会了。

这时,我就出示了重点句:“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让学生先联系课文来说说,哪里体现了人人为我,哪里体现了我为人人。再联系生活实际来说,这里有的学生说到了:我们班建图书角的事,自己为班里献上一本书,就能看到四十多本书。这就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最后,我又引导学生联系社会上的扶贫济困的事情来说。

课文的尾声中我让学生说说自己对德国及德国人的印象,相机板书出“奇丽、奇特”,再追问作者对德国及德国人的印象,学生说:“变化是有的,但美丽却没有改变。”学生说出:人变大了,变老了,风景变美丽了,房屋变好了,道路变宽了,等等;但没有变的是人们的为别人着想的思想。当学生读到“我做了一个花的梦,做了一个思乡的梦”时,我就问,此时作者想到了什么?学生也能说得出:他想我们的祖国人民也能达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样的境界就好了。总体来说,我这一节课教学是成功的。它成功在于:

1、以读为本,我用各种方式来带动学生的读。

2、以生为本,我在这节课上,能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充分地想象,充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

3、充分利用教材,当学生说出想到的在大街上看到美丽的花海后,再让学生看课文中的插图,帮助学生理解“姹紫嫣红、花团锦簇”这两个词。

4、由易到难。在背诵课文时,我通过领前句让学生背后句,背重点句的方法,使得学生很快就背诵了课文第三自然段。

5、在这节课上,我还有动笔的时间,如当学生读背了课文后,我让学生把自己认为好的句子,摘抄了下来。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微课教案 篇12

一 教材理解清晰透彻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八组第一篇课文。本组教材是以“异国风情”为主题,目的是为学生打开一扇异国文化的窗口,向学生展示一幅幅多姿多彩的异国风情画卷。学习本组课文一是要让学生抓住文章主要内容,了解不同地域的民族风情特点,增长见识;二是要让学生揣摩作者是怎样写出景物、风情特点的,学习运用作者的表达方法;三是要注意积累文章中的优美语言;四是课外运用各种途径尽可能多地搜集资料,丰富对异域风情的感受。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是本组的第一篇精读课文,是我国著名语言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北京大学教授季羡林先生写的一篇精美的短文。文中作者先点明德国是一个爱花的国度,然后回忆了自己早年在德国留学时亲身感受到的德国人非常爱花的情景并抒发了自己的感慨:“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种境界颇耐人寻味,最后讲述作者四五十年以后再次来到德国,又看到这番情景,表达了自己旧地重游的感受,即对德国奇丽风景和与众不同风俗习惯的赞美之情。这是一篇语言看似通俗易懂,实际上却包含深刻内涵的文章。它不同于一般写景物风情类文章,不是纯粹的描写景物,而是像拉家常一样娓娓道来,在讲述德国风景民俗的同时,用精练概括的语言点明了通俗易懂但又意味深长的哲理,让我们读后既开阔眼界,又回味无穷,同时受到思想启迪。教材选编本文的目的,一是让学生了解一些德国的民族风情特点,积累优美的语言;二是使学生在语言文字训练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思想教育。

二 教学目标定位准确

依据课程标准和本年段教学要求,以及本单元教学的目标,再结合本课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1)知识与技能: 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积累课文中优美词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自然段。了解德国风景与民俗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课前预习,课堂朗读,课后搜集资料等,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从中受到启示与教育。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异域风情,理解“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思想境界。 其中教学重、难点确定为:了解德国的风景和民俗特点,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在语言文字训练过程中受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思想教育。

三 语言文字训练扎实有效

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对五年级学生来说虽不是教学重点,但也不能忽视字词的读音、书写和理解的指导。对易读错的字连同词语,如“脊梁、莞尔一笑、应接不暇”等,我采用课件出示后让学生反复认读准确;对易写错的字,如“脊、暇、嫣”等,让学生跟着我一起书空,运用多种方法来识字。如“暇”:是空闲的意思,和时间有关,所以是“日”字旁;也是左形右声的形声字,由表形旁的 “日”和表声旁的“叚”共同组成。“嫣”也是左形右声的形声字,由表形旁的 “女”和表声旁的“焉”共同组成。特别是对词语的教学,我更是根据情况采用多种方式引导学生理解和运用。如,教学“脊梁”一词,我引导学生说出词的本意 “人体后背中间的部分”,再让学生结合文中的意思理解花的“脊梁”是指“花朵的枝干和叶子;教学“莞尔一笑”时,让女同学用“莞尔一笑”做动作,从而了解这个词的意思是 “轻轻一笑”(多指女性);而对“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理解出示鲜花盛开的图片让学生直观去感受,再重点理解“锦”原多指古代有彩色花纹的丝织品,结合词语理解到花团锦簇“锦”指的是花的颜色美丽。引导学生直观看图来理解“团”“ 簇”是花很多很挤的意思。之后再对这个词做一个整体的理解。还让学生通过想词来帮助理解,如:你看到这样的画面,你还想到了那些词?学生交流到:(万紫千红、百花齐放、争奇斗艳、五彩缤纷、繁花似锦、鲜花怒放、千姿百态、、、)文中用“花团锦簇” 写出了花形态美,用“姹紫嫣红”则写出花的色彩美。这样既对词语加深理解,又丰富了学生词语。在教学“应接不暇”时,先理解“暇”是什么意思?再引导理解文中“应接不暇”的意思是花很多很美,眼睛看不过来,没有空闲。。我趁机列举生活中的事例:走进商场,一件件商品琳琅满目,眼睛看不过来,没有空闲,是“应接不暇”。爷爷80大寿,家里来了很多客人,爸爸妈妈忙的招呼不过来,也是“应接不暇”。 让学生说自己在生活中已有的这种体验:除夕夜放烟花,美丽的烟花在空中绽放,让我看得“应接不暇”。走进森林公园,一棵棵树木,让我看得 “应接不暇”。火车开动时,一列列车厢快速向前,让我看得 “应接不暇”。在书店里有很多的书,让我看得 “应接不暇”。来到服装店,很多漂亮的衣服,让我看得 “应接不暇”。这样既可以很好的理解词语的意思,也能达到积累语言的目的。

四 注重朗读训练的指导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换言之,就是要通过学生的朗读来理解语言文字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领悟重点语句的作用和表达效果,在此过程中学习语言,培养语感,进行人文熏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言”是本课的教学目标之一,而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来“了解德国的风景和风俗特点,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从而受到人文教育”又是本课的教学重难点。在教学时,我运用自由读、指名读、齐声读、配乐读、示范读等多种朗读形式,让学生读得绘声绘色,整个课堂上回荡起琅琅的读书声。并教给多种读书方法,如:自由读把握主要内容、默读思考、快速浏览提取重要的信息、品读理解感悟、有感情地朗读。尤其是在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语句、段落进行品读时,使之读出形、读出意、读出情、读出味,真正调动学生的朗读激情,真正让学生进入文本。比如,在教学重点段第三自然段时,当学生找出了重点句子“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后,用课件出示这几个句子,我设计了以下环节进行朗读指导训练:(1)学生自由读这些句子,看看那些词语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你是怎样理解的?(2)教师点击学生抓住的重点词语“家家户户、都、花的海洋、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使之变成红色再让学生体会读;(3)学生汇报交流读出的感受;(4)让学生听教师配乐朗读展开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怎样?(5)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读句子;(6)让学生在品读的基础上尝试背诵。这样几个来回,让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一步步到位,对异国风情的感受一步步加深,朗读的情感一步步得以深华,使课堂达到高潮,让学生与作者、与文本产生共鸣。同时,通过朗读学习语言、积累语言、培养语感。

五 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和习惯

在组织本单元教学时,要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尊重世界多样文化的教育,受到审美情趣的熏陶。同时,还要考虑本组课文作为本册最后一个单元,注重培养学生体会文章思想感情和理解含义深刻语句等重点项目的训练,从而提高学生自能阅读的能力。所以教学本课时,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对第三学段提出的“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这一要求,结合本单元的主题和教学重点,力求做到以学生为主、以读书为本,充分利用一切教学资源,通过广泛的阅读实践来培养学生阅读兴趣、习惯,提升阅读感受、理解能力,感悟人间真情、学会做人,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注重引导学生在课前课后对资料的搜集与整理。(1)课前鼓励学生运用多种途径查阅有关德国的风情民俗以及作者季羡林先生的资料,对德国风情民俗有个初步的感受,对作者写这篇文章的背景有所了解,有助于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2)教师也要广泛地查找有关德国风情民俗和作者的视频、图片和文字资料,筛选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和感受课文的资料,如视频《德国风光》及各种德国风景图片等资料制做成课件,上课时提供给学生,帮助学生理解和感受课文内容。(3)课后作业中鼓励学生查阅季羡林先生写的《季羡林散文》等作品,进一步丰富学生是阅读感悟,更深入地走进作者季羡林。搜集德国风光图片、文字等资料,进一步领略德国的风情,让学生开拓视野,增长知识。此外还在教学中,教师及时提醒孩子正确的读书姿势,在学习中划句子、圈词语、作批注等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的培养。对于学生的课堂发言教师及时恰当的评价,如:你很会读书。想象很丰富,说出了自己的真实感受。说的很完整,你也很会学习。老师最欣赏你的自信。你能把自己学习成果分享给大家。你很有责任心。你真是一个乐于助人的好孩子。百善孝为先,你真是一个孝敬父母的好孩子!你长大了!懂事了!你是一个很有公德心的人!这样激励性评价语言让学生对学习充满了兴趣,也让课堂变得无限精彩。

六 力求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当我把教学主题定位在感受奇丽的景色,感悟奇特的民族时,通过让学生在文中去尽情地体验异国他乡的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奇丽景色,感受德国这个民族特有的风情。并由衷地发出感叹--德国人用“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美好思想,创造了多么美丽的奇景!这是多么奇特的民族!在体会“自己的花让别人看”和“自己又看别人的花”的意境中,进而将文章主题升华为“我为人人是奉献美”和“人人为我是收获美”。再联系自己生活实际,说说你是怎样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 学生思维活跃,积极发言。在生活中也有很多这样的事例,在学校、家庭、社会里,选择你最熟悉的、最有感触一个事例写下来。学生感受深刻,如:轮流值日,建立班级图书角,照顾父母,主动做家务,帮助他人,爱护环境等,这些具体的事例就一一在课堂上呈现出来。再通过对季羡林先生人生经历的介绍,引导学生想象:他会梦见什么?你对自己的祖国又什么样的希望?细细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想,又要照顾到编者的设计意思,再加上自己的独特体验,这样就把课上得深刻、丰厚。从而体会季羡林先生的人格魅力,把文章的思想内化为学生自己的思想。使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更加和谐统一。

老师的高度决定了课堂的深度、广度,如何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优秀教师教育技巧的提高,正是由于他们持之以恒的读书,不断地补充他们的知识的大海。”在课堂教学中我还有很多不足:对学生整体的关注还不够,给他们的空间还太少。为了课堂的完整性,学生还在老师的调控中亦步亦趋地探索;为了课堂的完整性,没有给他们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为了课堂的完整性,也没有给更多的孩子发言的机会来表达自己的感悟理解、、、、、、总之,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正因为这些遗憾,才让我们每一位教师总是在不断的探索中追求完美,走向成熟。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微课教案 篇13

教学设计(本案中有借鉴网友及教案的设计,在此说明)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正确掌握“脊”、“嫣”的笔顺;正确读写“天性、宇宙、真切、脊梁、家家户户、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耐人寻味”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自然段,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言。

3.了解作者所介绍的德国风景与风俗特点,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从中受到启示与教育。

u教学重点:

1. 理解词语的意思,读懂课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体会“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并从中受到教育。

u教学难点:

了解作者所介绍德国风景于风俗特点,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从中受到启示与教育。

u 教学准备:

德国风光影像及“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画面;一盆花;课件。

u 教学流程:

一、身临其境,看题质疑

1.教师担任导游的角色,播放德国风光影像,请同学观看,并讲解。

2.德国人家家户户喜欢把花栽种在临街的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你们知道他们这是做什么吗?(板书课题: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3.当你看到这样的课题时会有怎么样的疑问?

二、初步阅读,学习生字词

1.带着刚才的问题,阅读课文,并努力写好批注。

2.检查预习,学习生字词,并着重学习“脊”、“嫣”的笔顺。

三、品读课文,理解文本

1.指名读第一段

2.为什么德国在其中占重要的地位呢?德国人种花有什么特别之处呢?(学生寻找语句)

3.待学生说之后出示“家家户户都在养花”和“他们是把花都栽在……只能看到花的脊梁。”指名朗读。

4.让学生试演“德国人种花时怎么安放花盆的”。引导理解“脊梁”。

5.理解“莞尔一笑”。爱花如此真切的德国人却将最美的鲜花给别人欣赏,这在我们看来是多么不可思议,而在德国人看来是如此的平常。你从文中什么词语看出来了?--“莞尔一笑”(轻轻一笑)

6.季羡林爷爷当时惊讶,而房东却平常,你能理解作者心情吗?用朗读来体会下。

过渡:让我们走出房屋,来到街道欣赏美丽的花朵吧!请闭上眼睛,听老师朗读课文第3自然段,大家边听边展开想象,然后说说仿佛看到了什么。(教师在轻柔的音乐声中朗读)

1. 示范朗读。

2. 学生发言。

预测发言

生:我仿佛看到家家户户的窗子上鲜花怒放,红的似火,粉的像霞,白的如雪,五颜六色,千姿百态,美丽极了。

生:我仿佛看到在这些奇特房子的窗台上的花连成一串,汇成了一条条花的彩带。我感到逛街成了一种美的享受,真香真美。

生:我仿佛看到主人们正在把一盆盆快枯萎的花搬下阳台,换上一盆盆正在开放的鲜花。

生:我仿佛看到各种鲜花争奇斗艳,吸引来了大批的蝴蝶,围绕着各家各户的窗台翩翩起舞。主人闻着花香,欣赏着蝴蝶翩翩起舞;行人不时驻足观赏,真是“人在街头逛,似在花海中。”

生:……

3.总结:谈得真好,想象丰富,谈出了自己的感受。通过想象,大家已经充分感受到了这奇丽的景色。让我们看看课文中的插图,再通过我们有感情的朗读把这奇丽的景色表现出来吧。

4.观看德国街道的图片,感受这奇丽的景色。

5.随机理解“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意思。接着抄写并练读本段中自己喜欢的语句。

6.有感情地朗读自己抄写的语句。

7.现在,你还会不会为你刚才在屋内没有看到自己种的美丽的花儿而后悔呢?(学生谈自己的体会,明白人人都把自己美丽的花奉献给大家,才能欣赏到如此美丽、奇特的风景。)

8.随机出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1)联系课文内容谈谈你的体会。(每个人都把自己种的花儿展示在窗外,自己也能看到多于自己的更多、更美丽的花。)

(2)学生联系实际举例说明。(如:学生轮流值日打扫教室卫生,每人带课外书到班上建立图书角等等,都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3)再读读这句话,谈谈你明白了什么。(“我为人人”是说每个人心中要有他人,要有社会责任感,要用实际行动为大众着想,为社会尽到自己的义务。如果大家都这么想这么做就必然会换来“人人为我”的结果。虽然“人人为我”放在前面,但实际上“我为人人”是前提,只有“我为人人”尽到责任和义务,才会实现“人人为我”的美好愿望。)

9.学到这里,你觉得德国或德国人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街道景色奇丽;德国人懂得为他人无私付出。)

10.季羡林再次来到德国,说:“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谈谈你的理解。(德国沿街的奇丽风景没有改变,依然是“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同时,也许作者言下之意还在赞扬德国人民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美好境界。这种境界是更令作者欣赏的,也是更“美丽”的。)

11.理解“我做了一个梦,做了一个思想的梦。”

作者漫步异乡,置身于花的海洋,他被这个民族的崇高境界深深感动了。此时,作者心中有了一个美好的梦想,猜一猜,是什么?

四、拓展延伸,总结全文

1.引导交流:人永远不可能以个人生活在世界上,总是与别人一起构成这样那样的关系。一个人总是经常为别人做事,为他人服务,别人也在经常为你做是,为你服务。你有没有发现自己身边也有“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试举例谈谈。(出示课件)

在家庭里,

在 里,

2.总结全文:德国风景奇丽,民族奇特,在季羡林爷爷的笔墨下,你记住爷爷什么话了?

3.出示作业:

“爱花的民族也很多,德国在其中占重要的地位。”这是第一段里的一句话,学习课文后,你赞同作者这样说吗? 说说理由。

板书设计:

25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景色奇丽 景美

民族奇特 人更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微课教案 篇14

金庄小学

李建华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对第三学段提出的“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这一要求,结合本单元的主题和教学重点,我教学时力求做到以学生为主、以读书为本,充分利用一切教学资源来培养学生阅读兴趣、习惯,提升阅读感受、理解能力,感悟人间真情、学会做人,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上一篇:情系“315”_征信进万家人民银行征信宣传新闻稿下一篇:观舞阅读答案王连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