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教学评估需要建立长效机制(精选8篇)
本科教学评估需要建立长效机制 篇1
本科教学评估需要建立长效机制 浙江工业大学副校长:肖瑞峰
作为教育部正在实施的“质量工程”的一个重要环节,五年一轮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已于去年正式启动,并将最终形成制度。与此相应,各种类型的本科院校都遵循教育部提出的“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基本方针,正在扎扎实实地展开迎评工作或评后的整改工作,从而不仅进一步明确了学校的定位和办学指导思想,加强了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而且全方位地深化了教学改革,促进了办学条件的改善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实践已经并将继续充分证明,教学评估,是从机制上促使高校高度重视并努力提高教学质量的一种有效手段。它对于提高教学质量所发挥的效能,至少体现在以下方面:
其一是强化了质量意识。近几年,中国高等教育日渐走向“大众化”阶段,各类高校、尤其是地方高校不断扩大招生规模,以适应日益增长的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但与之俱来的是,在部分地区、部分高校,办学条件捉襟见肘,质量意识有所松弛。这样,势必造成办学规模与办学水平、招生数量与教学质量之间的反差,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校的社会声誉,并削弱学校的发展后劲。目前,社会各界对高等教育质量之所以十分关注,有的甚至提出质询或质疑,原因是多方面的,但部分高校教学质量的不尽如人意显然是主要原因之一;而教学质量的下降,在很大程度上又可以归因于质量意识的淡薄。如今,五年一轮的教学评估制度的建立,不啻于对一部分质量意识有所弱化的高校领导的当头棒喝,迫使他们正视质量问题、并进而高度重视和深入研究质量问题。事实上,教学评估工作启动以来,各高校普遍强化了质量意识,真正开始将质量视为高等教育的生命线,将提高质量视为高等教育快速、健康发展的前提,从而努力树立先进的质量观,把提高教学质量放在突出位置。
其二是明确了质量标准。如何来检验与衡量教学质量?如何来判别各高校教学质量的高下?在开展教学评估以前,对这些不可回避的问题的答案,是歧见纷出、莫衷一是的。随着教学评估方案的出台与实施,开始有了一个统一的、部颁的质量标准,供各高校对照与依循。这一评估方案本身是充分酝酿、反复斟酌、广泛协商的结果,兼具科学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它所囊括的7个一级指标、18个二级指标和38个观测点,涉及教学质量的方方面面,构成了完整而又严密的国家质量认证体系,因而各高校基本都能接受与认可。这也就意味着,教学评估制度建立以后,各高校开始明确了原先不甚明确的质量标准,可以更有针对性地狠抓教学质量,并依照评估指标体系进行教学质量的自查、自测与自评。
其三是保障了质量监督。大到每一所高校,小到每一位高校教师,如果缺乏必要的监督,教学质量恐怕难以得到有效的保证。我们从不怀疑绝大部分高校和绝大多数高校教师对教学质量的自律意识与自律能力,但这种自律意识与自律能力一旦与监督机制相结合,必将释放出更大更强的效能。当前,高等教育界普遍呼吁建立教学质量的保障体系。我们认为,在这种保障体系中,监督即便不是最重要的环节,也是不容忽略的重要环节之一。而开展教学评估,从本质上说,正是把监督这一环节落到实处。教学评估所起到的监督作用可以从两方面来体会:一方面,教育部派遣的专家组驻校进行为期一周的评估,对照指标体系,严肃、认真地核查与教学质量、教学水平相关的所有环节,据此评定其成绩等第,并最终向社会公布,这本身就是一种强有力的监督,谁也不可能对这种监督无动于衷或置之不理;另一方面,这种国家级的监督的存在与延续,又必将催生与强化省级、校级、院级、系级等各级监督,完善上下呼应、前后衔接的监督机制。
其四是推进了质量工程。无可否认,几乎所有的参评学校都期望得到专家组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并最终获得优良成绩。唯其如此,他们以教育部公布的评估方案为导向,倾其全力,实施与推进质量工程,以求大面积改善教学条件、大幅度提高教学质量,达到评估指标体系的基本要求。本着“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指导方针,各高校大多“软硬兼施”,双管齐下,即软件建设与硬件建设齐头并进,在采取多种举措、努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与毕业设计质量的同时,千方百计筹措资金,加快教学基础设施建设,使学校总体面貌焕然一新。据有关部门统计,各参评学校当年投入建设的资金,仅实验室一项,往往就高达几千万元。许多高校,被评前后,教学条件判然有别。有的专家组在形容被评学校的前后变化时,使用了“天翻地覆”、“脱胎换骨”这样的难抑惊叹之情的成语,这恰好印证了教学评估对质量工程的推进之功。
对于教学评估的效能,各参评学校都有实实在在的体会,而且这种体会几乎都是正面的。在许多场合,他们都现身说法,强调教学评估的巨大效能——时至今日,这种效能早已毋庸置疑。不过,在实施教学评估的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其中比较突出的是,个别高校抱有“毕其功于一役”的想法,为了学校的荣誉,迎评时全力以赴,软件建设与硬件建设均卓有成效,几经动员,师生们在专家组进校后也呈现出最佳精神状态,万众一心,志在争优。但专家组离校后,某些暂时得以抑制的不良倾向(如重科研、轻教学)又故态复萌,教风与学风也出现严重滑坡。这就启示我们,必须以求真务实的精神,建立教学评估的长效机制,确保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
要建立教学评估的长效机制,除了在思想上对评估的终极意义要真正认识到位以外,关键是上下联动,制订长远规划,完善相关制度,落实配套措施。既然教学评估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推进质量工程、提高教学质量,那么,无论是在迎评期间,还是在评后的整改阶段,我们都应当倡导以下做法:
一是全面提升,整体推进。要把迎评工作当作一项系统性强、覆盖面广、影响力大的质量工程,从学校战略发展的全局着眼,进行总体规划,致力于全面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和全面改善学校的办学条件,从根本上解决制约学校发展的若干瓶颈问题,使学校的各项工作(包括评估方案未曾涉及的工作)迈上一个新台阶。在实践中,我们可以看到,在大兴求真务实之风的今天,明显的弄虚作假现象已经基本绝迹,热衷于搞形式主义、做表面文章的高校也已稀如凤毛麟角。但无须讳言,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一些高校采取了“拾遗补缺”的做法,即对照指标体系,缺什么,补什么。这本身倒也无可厚非。问题是,学校工作头绪纷繁,总有一些指标体系未能涵盖的内容,对这些理当纳入建设范围的内容,他们却有意忽略了,或者说暂时放过了。这就很难收到全面提升、整体推进的效果了。
二是长期坚持,不断推进。专家组进校评估只有短短的一周时间,但建设与整改却是一项长期的任务。绝不能把迎评当作一种突击性的工作,评前全民皆兵,奋勇参战,一旦专家组撤离,便马放南山,而迎评工作也就画上了一个永久的句号,尽管这个句号也许并不圆满。应当强调,迎评与整改,是质量工程的两个相衔接的环节,从某种意义上说,后者的重要性甚至超过了前者,所需时日也更为长久。从前者到后者,既是一种过渡,也是一种推进。“提高教学质量是高校工作永恒的主题”,我们已经习惯于这样说,但对“永恒”二字的理解往往或有偏差,或欠深刻,这就导致了短期行为的屡屡出现。我们呼吁建立教学评估的长效机制,正是为了杜绝这种短期行为。另一种可以讨论的做法是,一些高校在迎评时强调“优化”,要求各项工作在专家组驻校期间能“呈现最佳状态”。既然是“最佳状态”,自然就不是“平常状态”,此前与此后都不如此时,那是不言而喻的。所以,这一倡导本身似乎就很容易让人产生某种隐忧。事实上,为了呈现“最佳状态”,有个别高校采用超常规的铁腕手段来整肃教风与学风,一时也收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但过后学生上课迟到、教师随意调课的现象又卷土重来。这也就反证了长期坚持、不断推进的必要性。其实,长期坚持,不仅仅是对高校的要求;它的另一层含义是,作为国家教育主管部门,教育部应当把教学评估制度化,最好用立法的形式把它固定下来,以避免因人事的更替而终止或中断。
三是确立目标,大力推进。迎评或整改都应当有明确的目标,这个目标主要不是指“保良”或“争优”,而是指学校在近、中、长三个时期内分别能达到的以教学质量为核心的总体发展水平。这也就是说,迎评及整改工作必须与学校的中长期发展规划相吻合、相协调。换个角度说,学校的中长期发展规划应该把迎评与整改工作作为不变的主干。这样,质量工程既有总体的目标,又有阶段性的目标,有利于不间断地跨越阶段性目标,一步一个脚印地去实现总体目标。诚然,对于“目标倒逼法”的利弊,人们可以有不同的认识,但目标不明确,便会失去前进的动力,或偏离前进的方向,却是不争的事实。只有不断确立新的更高的目标,教学改革才能一浪高过一浪地向前推进,教学质量也才能在原有的基础上“步步高升”。显然,也只有这样,教学评估的成果才能得到巩固与发展。所谓“长效机制”,此其一也。
四是加强督查,稳步推进。要巩固评估成果、形成长效机制,加强督查,也是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督查工作,可以从两个层面来展开:在评估结束后的半年或一年时间内,由教育部抽调几位专家对参评学校进行必要的回访,重点调查整改措施的落实情况,从而有效地促使学校对整改工作予以高度重视,改变一部分高校重迎评、轻整改的现实状况。这是一个层面。另一层面是,以文件的形式,要求各高校建立教学工作的校内自评制度,在教育部颁行的评估方案的框架内,结合本校的具体情况,形成校内自评的指标体系,同时组建校内外专家各居其半的工作小组,定期(窃以为每年一次比较合适)对所属院系进行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边评边改,重在实效,以此推动教学改革的逐步深入和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这样日积月累,在迎接五年一轮的国家级评估时,也就可以做到更加成竹在胸,从容不迫。
本科教学评估需要建立长效机制 篇2
为满足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 高等教育从1999年开始进行了大规模的扩招, 普通高校本专科在校生规模从1998年的340.87万人增至2006年的1, 738.84万人, 增幅达到410%, 2006年高等教育在校总人数超过2, 500万人, 毛入学率达到22%, 总规模跃居世界第一。从专业数量来看, 大部分高校为了给大规模扩招提供支撑, 也加快了新专业设置步伐, 很多高校设置的专业也是翻倍增长, 以经济学类和工商管理类本科专业为例, 据教育部调研, 专业点由1998年的1, 276个猛增至2004年的2, 866个。但是在高等教育规模急剧扩大的同时, 教育资源投入相对不足, 由此引起的问题逐渐显现出来, 如师资队伍数量短缺, 整体素质下降;实验室、仪器设备、图书资料、实习基地等教学条件不足;人才培养模式僵化、落后, 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等。这些都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引起社会对高等教育质量的担忧。教育部对此非常重视, 于2003年启动了五年一轮的普通高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 通过对高校本科教学工作的全面综合评估, 促进高校加强内涵建设, 建立长效机制,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专业建设作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基本建设的主要任务和重点内容, 涵盖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条件建设、课程建设、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等重要内容, 是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考察的主要内容, 加强专业建设无疑成为了迎接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保障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因此, 借鉴其评估的形式, 各高校纷纷开展校内专业评估。一方面可以作为对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的一次“预演练”, 使全校师生对评估的工作程序和检查内容有一定的了解;另一方面, 通过专业评估, 全面摸清专业建设情况, 有利于学校找准问题、“对症下药”, 可迅速解决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同时在专业评估中建立起来的档案材料也为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支撑材料提供了基础。
2 广东药学院本科专业评估实践情况
广东药学院是一所省属医药院校, 在解决了多年来因校园面积狭小而制约学校发展的瓶颈问题后, 于2004年开始扩招, 与众多地方院校一样, 学生规模及专业数大大增加, 普通本专科在校生规模从2003年的6, 143人增至2006年的18, 287人, 本科专业从2001年的3个增加到2006年的21个。为贯彻落实教育部“以评促改、以评促建、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20字方针, 我院于2005年正式启动了评建工作, 开展了一系列教学内涵建设, 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建立了4年一轮的本科专业评估长效机制, 并于2006年开展了对所有本科专业的第一轮评估。尽管近年来各高校纷纷开展专业评估, 但也都处于摸索阶段, 且各校情况不同, 做法也不尽相同, 下面将介绍一下我院开展本科专业评估的实践情况:
评估目标。开展专业评估, 既为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作准备, 也使学院能全面摸清专业建设情况, 发现存在问题, 并在总结建设经验的基础上, 进一步理清专业建设思路, 更好地进行专业建设。因此, 我院确立了“了解现状、查找差距、总结经验、理清思路、突出特色、全面达标”的专业评估目标, 以评促建, 使3个省级名牌专业在具备名牌专业标准的基础上, 专业特色及优势更加突出, 其它专业建设达到《广东省高等学校新增专业建设基本要求 (试行) 》的标准。
评估标准。我院21个本科专业 (数据截至2006年) 中, 有3个老牌专业均被评为省级名牌专业, 有16个专业为2002年及以后设置的新办专业, 有2个专业因专业目录调整等原因曾停止招生, 近年才恢复招生, 也视同新办专业。因此, 对名牌专业采用《广东省高等学校名牌专业评估方案》进行评估, 对新办专业采用《广东省高等学校新增专业建设基本要求 (试行) 》进行评估。此处介绍一下《广东省高等学校新增专业建设基本要求 (试行) 》, 该指标体系包括专业设置背景及招生情况、专业建设计划及人才培养、教学建设与教学基本条件、师资队伍建设、教学管理与教学基本文件建设、教学改革教学研究与科学研究、教学状态与教学效果7个一级指标及1个特色项目。每个一级指标下面又包含2-6个二级指标, 总共28个, 其中有3个属关键项目, 7个属核心项目, 其它18个为一般项目。评估专家根据检查掌握的情况, 对照评估标准, 对每个二级指标给予A、B、C、D其中之一的评分。最后根据结果给予优秀、良好、合格或不合格的评估结论。
评估专家。由学院聘请包括督导组专家在内的18位责任心强、经验丰富的教授担任评估专家, 并根据学科专业性质分为药学组、医学组、经管组和其它组共4个小组, 每个小组配评估工作秘书1名, 负责记录及后勤服务工作, 学院领导、教务处领导及学院评估办领导参加检查工作。
评估过程。我院专业评估工作历时逾一年, 大致可分为以下6个阶段:
自查自建阶段。2006年2月至9月, 学院启动了本科专业评估工作, 召开评估动员会议, 各二级学院根据评估标准, 开展自查自建工作, 并准备专业评估有关材料。
检查推进阶段。2006年10月中旬至11月中旬, 由主管教学工作学院领导带领教务处、评估办领导到各二级学院检查及推进专业评估工作, 听取二级学院在自查自建阶段取得的成效及存在问题的汇报, 共同讨论专业评估的方式及程序。并根据检查调研的情况, 形成正式的专业评估工作方案下发二级学院执行。
专业自评阶段。2006年11月下旬至12月上旬, 在自查自建的基础上, 根据学院的评估工作方案, 每个专业对照评估标准, 进行自我评估, 按照统一格式撰写自评报告, 提交教务处, 同时整理专业建设文件档案, 建立专业评估支撑材料。
专家评估阶段。2006年12月中旬至2007年1月上旬, 评估专家认真阅读了各专业的自评报告;到二级学院进行实地考察, 包括听取专业负责人的专业建设情况PPT汇报、提出有关问题由二级学院进行答辩、检查专业办学条件和专业评估支撑材料、初步反馈检查情况等;实地考察后召开专家小组会议及全体教师会议, 沟通检查情况, 讨论专业建设取得的成效及存在的问题, 形成初评结论及书面检查意见。教务处将专家检查意见整理后, 对于需要学院层面解决的问题, 提交学院领导决策, 对于可由二级学院层面解决的问题, 反馈给各二级学院进行整改。
专业整改阶段。2007年1月至4月上旬, 各二级学院根据专家反馈意见, 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整改方案并上交教务处审核, 教务处同意后按照整改方案开展专业整改工作。
评估复查阶段。2007年4月中旬, 教务处组织原评估专家进行评估复查, 重点检查二级学院是否按照反馈意见及整改方案完成整改工作, 并形成专业评估的最终结论。
3 对专业评估的思考
专业评估为我院顺利通过2007年11月份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和12月份的全国药学本科专业试点评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以下是作者对专业评估的一些思考:
3.1 专业评估对专业建设的促进作用
经过实践, 我们认为专业评估是高校促进专业建设的一种有效手段, 通过建立专业评估长效机制, 发挥以评促建的作用, 确立专业建设在众多繁杂的教学建设事务中的中心地位, 有利于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专业评估对专业建设的促进作用体现如下:
专业建设得到进一步重视。通过专业评估工作, 使各级领导进一步重视专业建设工作, 学院、二级学院多次召开会议讨论专业建设工作, 各级领导深入基层, 了解专业建设情况, 解决专业建设中存在的困难。各个部门也切实将专业建设作为教学内涵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 树立起了专业建设的中心地位。
推进了专业教学条件配置。专业评估是对所有本科专业的一次彻底摸查, 专家检查意见将专业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完全呈现在各级部门和领导的面前。学校领导更是深入一线, 多次召开现场办公会议和专题会议, 研究解决了一些专业建设中存在的困难, 如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专业实验室的建设、专业图书资料购买、跨学院实习基地共享等问题, 有效地推进了专业教学条件的配置工作。
理清了专业建设及发展思路。各专业建设负责单位通过专业评估, 对本单位专业建设工作进行了认真的思考, 出台了一系列的专业建设规划包括师资建设规划、实验室建设规划、实习基地建设规划、课程建设规划、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计划等, 进一步理清了专业建设和发展的思路, 有利于该专业的可持续发展。
促进了专业的规范管理。通过在专业评估中发现的问题, 促进学院进一步规范和加强对专业建设的管理, 如针对新办专业开办前的人才需求调研报告和设置论证报告不规范的情况, 学院出台了《广东药学院本科专业设置与调整管理规定》, 要求专业的设置与调整应以学校定位为出发点, 适应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需要, 在进行深入调研和充分论证的基础上进行, 规范了本科专业设置与调整管理工作。
确立了“分类建设, 分层达标”的专业建设思路。对在专业评估中获得优秀成绩的专业, 学院将其认定为重点建设专业, 并投入专项建设经费。学院形成了由名牌专业、重点建设专业和普通专业三个类别构成的建设体系, 对每类专业确立不同层次的建设目标:第一层次为名牌专业, 通过实施名牌专业建设工程, 进一步挖掘和总结名牌专业的优势, 发挥名牌专业的辐射和带动作用;第二层次为重点建设专业, 通过加大投入和重点培育, 使其尽快形成更大的特色和优势, 争取向名牌专业水平靠近;第三层次为普通专业, 注意做好教学条件的配置及各项工作的规划, 并通过若干年的建设, 逐渐形成一定的特色和优势。
建立起完善的专业建设材料档案。在我院专业评估的初评中, 很多专业评估结果不理想, 主要原因是对专业建设材料档案工作的忽视, 工作开展了却没有形成相应的总结性的档案材料或材料质量不高等。通过评估, 各专业对材料档案工作给予了足够的重视, 均完成了专业建设材料档案“盒子工程”, 每个专业都建立了一整套共几十个盒子的材料档案, 使专业建设材料档案更加规范和完整。
交流了专业建设经验。因我院部分二级学院开办时间不长, 专业建设经验较少, 通过专业评估, 能有效地促进各二级学院专业建设经验的交流分享, 有利于专业建设整体水平的提高。
3.2 进一步完善专业评估的思路
通过对我院专业评估工作的总结、分析及思考, 作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完善:
提早计划, 分批开展。我院首次专业评估因所有专业同时进行, 专业数量较多, 工作量大, 专家在评估时因时间问题无法对各专业进行详细的检查, 可能导致检查到的问题得到解决, 但没检查到的问题依然存在。因此可以采取分批评估的办法, 提早做好评估计划并公布, 给二级学院以充分的准备时间, 将所有专业错开评估, 减少每次评估的工作量, 从而有足够的时间对专业建设情况进行深入的了解。
丰富形式, 全面考察。作为评建工作的一项内容, 当时开展评估的初衷主要是查找师资队伍、实验室等教学条件的差距, 同时为校级评估进行材料作准备, 因此首次专业评估主要是采取阅读自评报告、听取专业汇报、考察教学条件、查阅支撑材料等形式进行, 仅这些形式对专业建设情况的了解是不够全面的。可以借鉴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及全国药学专业试点评估的一些做法, 增加教师学生座谈会、实验技能考核、知识点考核、听课等形式, 确保对专业进行全面考察。
统一尺度, 保证公平。采用专家分组进行评估, 尽管标准相同且召开专项会议进行讨论, 但仍不可避免因各组专家评估尺度不一致而导致不公平的情况。在分批开展、分散每次工作量的基础上, 可以从始至终由相同的专家进行评估, 保证评估的公平性。同时, 可以引进校外专家评估的办法, 一方面减少人情分、印象分;另一方面可增加与其他兄弟院校的交流, 共同促进。
参考文献
[1]郑鹰.地方高校新办专业建设及评估[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06 (10) :55-57.
[2]李志义.对高校本科专业建设中若干问题的进一步思考[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 (3) :35-40.
[3]龚政, 刘鲁庆, 王建珍.实施专业分类建设与管理,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J].高等理科教育, 2005 (4) :76-79.
[4]王守宏.对建立高校本科教学评估长效机制必要性及措施的思考[J].现代教育科学, 2006 (1) :87-88.
[5]张彦通, 李茂国, 张志英.关于我国高等教育专业评估工作的若干思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05 (3) :37-40.
[6]胡桃元, 肖海.高校本科专业评估方案的构建与实践[J].华东交通大学学报, 2006 (6) :117-121.
本科教学评估需要建立长效机制 篇3
关键词:教学评估;长效机制;教学质量
一、教学评估长效机制的必要性
院校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的方针是“以评促建、以评促改、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目标就在于积极鼓励院校建立起内部教学质量监控机制。从近年来院校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的情况看,院校普遍高度重视提高教学质量,以评促建、以评促改效果显著。但是,仍然存在重硬件轻软件、重结果轻过程、重迎评轻整改的现象,在评估指标与教学目标的关联性、评估材料准备与教学管理规范性的关系以及如何建立教学评估的长效机制等方面缺乏系统的研究,以致出现评估时轰轰烈烈,评估后难以坚持的现象。因此,院校内部教学评估长效机制的建立并不仅仅是准备接受教学工作评估的一种外在要求,而是院校为适应时代发展的步伐主动坚持改革,保证自身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院校要进一步明确办学目标、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教学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推动学校各项工作迈上新的台阶,就必须建立一种高效和长效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与教学质量监控机制,而院校内部教学评估长效机制的建立,正是为了建立和完善这样一种体系和机制。通过经常性的自我评估与监控,不断发现问题、找出差距、加强整改,使评估与建设工作和日常的教学工作紧密结合,把有效的“应急”措施变为“常规”措施,把“临时”管理变为“长效”管理,努力提高办学质量,不断巩固教学成果。
二、教学评估长效机制的意义和作用
培养人才是院校最主要、最根本的任务。随着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学校发展千头万绪,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不能仅仅停留在口头。建立院校内部教学评估长效机制,通过经常性的对学校办学理念、办学思路、办学水平、教学质量、管理水平等各方面进行综合性、系统性的自我评估,不仅可以促使教学管理职能部门和各级教学单位关注和重视教育教学各个环节的质量水平,也可以促使院校领导定期开展教学调研,了解学校教学工作状况,倾听各方面的意见,及时解决教学工作的重点和难点问题,确保教学优先投入,真正落实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
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实际上是对教学工作进行全过程、全方位、全员性质量管理的一套操作系统,是保障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加强自我约束的长效机制,而教学评估是实施这一保障体系的重要手段。建立院校内部教学评估长效机制,可以促使院校建立校、系部、教研室三级监控组织,根据管理的职能,在不同层面上实施质量监控、使校内质量评估规范化、制度化和经常化,不断完善提高教学质量的各种措施,建立全校内部质量监控和保障体系。
三、教学评估长效机制的主要措施
首先,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正确的思想观念是建立内部教学评估长效机制的前提和基础。院校领导首先要明确认识、加强领导,给予政策上的支持;广大教职员工也应该正确认识到大家都是围绕促进学校的建设这一共同目标来开展各项教学评估监控工作,在实施过程中要密切配合、做到上下联动。只有转变思想观念,全员参与教学评估的积极性才能高涨,教学评估工作才能健康有序地开展。
其次,设置常设专门机构,成立专家队伍。设置直属校领导的校级教学评估常设机构是建立教学评估长效机制的前提。该机构主要行使对教学评估工作进行规划和组织实施的职能,并负责制定各类教学评估方案和评估标准,收集并公布校内各教学单位的教学工作状态数据和评估结论,负责对学校的各项教学建设与教学改革工作开展经常性的专项评估、监控和协调。对于教学评估常设机构,院校应像“迎评”工作期间一样,给予较大的权威性和人、财、物等各方面的支持,在实施评估监控过程、总结评估监控结果等方面确立其独立地位。
最后,为了使院校内部教学评估工作走上科学、规范、有序的轨道,应从以下几方面建立一套科学、合理、规范的内部教学评估运行机制:
第一,整体规划,明确责任。教学质量的保障和提高,不是学校某一个部门或某几个人的工作,它涉及到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因此,教学评估长效机制的建设,应结合学校实际情况进行整体规划,认真制定较为全面的工作方案与计划以及开展各种评估监控工作的规章与制度,明确评估监控工作的内容、方法、程序、要求与目标,严明纪律,明确职责,形成学校与各部门的积极互动机制,使评估监控工作有序地开展。
第二,完善规章制度,严格规范各项教学管理工作。按照院校教学评估方案的要求,不断完善和创新教学管理制度,深化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加强教学建設管理、教学改革管理和教学过程管理,使日常各项管理工作与教学评估体系相结合。
第三,建立客观、全面的评估标准,完善各项评估制度。按实际需要,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院校内部各项评估工作,将评估与学校日常教学建设和改革紧密结合在一起,充分发挥评估的导向、鉴定、诊断、预警、改进等功能,使院校的各项工作在教学评估长效机制的推动下不断深化和提高。
四、结束语
院校要把影响教学质量的所有要素全部纳入教学评估的范围,大胆运用和发展教学评建工作的经验,抓住机遇,从学校实际出发加强教学管理,建立内部教学工作评估机制,使内部教学评估成为保障和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1、刘凤泰.高度重视、不断完善、建立中国特色的高效教学评估制度[J].中国高教研究,2004(19).
2、沈玉顺,陈玉琨.运用评价手段保障高校教学质量[J].中国地质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2).
建立健全长效机制 篇4
炉山镇人民政府
关于印发《炉山镇建立健全约束、惩治、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长效机制工作意见》的
通 知
各党工委、镇直各部门、各村民委员会:
为推进我镇廉政建设进程,加大对行政权力的监督力度,密切党委政府同群众的联系,提高政府办事效率,实现政务及村务公开的规范化、制度化,做到任务明确、责任清晰、重点突出、措施具体,增强行政工作的透明度,经党政联席会研究,特制定炉山镇建立健全约束、惩治、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长效机制工作意见,现印发给你们,望遵照执行。
二O一一年是月二十日
报:县委、县政府
送:威宁自治县环境建设年领导小组办公室
(共印45份,自存3份)主题词: 印发 建立健全 长效机制 通知
发:领导班子成员、各党工委、镇直各部门、各村
炉山镇人民政府
关于建立健全约束、惩治、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长效机制工作意见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以下简称《实施纲要》)和贵州省、毕节地区、威宁县相关文件及会议精神,深入推动我镇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结合我镇实际,制定以下具体意见。
一、建立反腐倡廉教育长效机制,筑牢反腐倡廉思想基础
1、目标和要求
全镇反腐倡廉教育要以人为本,立足和贴近各级领导干部和广大干部职工思想和工作实际,不断创新教育的内容、形式和方法,做到每月有学习主题、每月有学习计划、每次有学习考勤,努力形成反腐倡廉宣传教育制度化、经常化、规范化,建立起行之有效的反腐倡廉教育长效机制,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
2、重点对象
根据《实施纲要》中反腐倡廉教育以领导干部为重点的要求,结合我镇实际,在确保人人受教育的前提下,确定以下人员为教育的重点对象:镇直各部门负责人;各岗位的党员干部。
3、主要内容
重点开展“五个方面”的教育:
一是党性党纪教育。坚持开展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优良传统等教育,使每个党员干部时刻牢记党的宗旨,坚定党的理想信念。巩固先进性教育成果,开展“学习党章、执政为民”为主题的专题教育,提高广大党员干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自觉性,充分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二是法纪条规教育。今年是新一轮普法教育的第一年,要有计划地安排学习教育活动,重点学习《宪法》、《党章》、《实施纲要》、《公务员法》、《党员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党纪处分条例》、《党内监督条例》、《行政许可法》、《行政处罚法》、《行政赔偿法》、《行政诉讼法》、《刑法》等法纪条规,增强广大干部职工遵纪守法、依法行政、公正执法的自觉性,努力形成“学法、懂法、守法、护法”的良好氛围。
三是廉洁从政教育。经常开展廉洁从政教育,使广大党员干部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弘扬艰苦奋斗、廉洁奉公精神,增强拒腐防变能力,更好地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要把廉洁从政教育贯穿于干部的培养、选拔、管理、作用等各个环节。对有问题苗头的干部要及时谈话、提醒、诫勉,对新任的干部必须进行任前廉政谈话,使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能够清清白白为官、堂堂正正做人。
四是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教育。经常进行职业道德教育,使每个干部职工了解掌握相关的职业道德规范,牢固树立服务社会、服务群众的观念,自觉做到爱岗敬业、无私奉献、依法办事、勤政为民,形成良好的职业习惯,树立高尚的行业新风。大力开展社会公德教育,积极投入社会文明建设,学习《公民道德实施纲要》,激发广大干部职工的社会责任感、单位荣誉感,为建设文明、和谐的新江都贡献力量。
五是正反典型教育。坚持以正面宣传教育为主,定期组织党员干部学习英雄人物的先进事迹,经常组织观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先进事迹影视片,培养和树立身边的先进典型,充分发挥榜样的示范引导作用,激发广大党员干部积极向上、争先创优的热情。同时,要以反面典型为教材,采取案例分析、以案说法等形式警示教育,使广大干部职工时刻保持清醒头脑,做到警钟长鸣。
4、主要形式和方法
反腐倡廉教育应围绕目标,突出主题,创新方法,注重效果。灵活运用课堂灌输、座谈讨论、参观考察、文化活动等各种形式和方法,把教育搞得有声有色,达到教育的最佳效果。
(1)着力抓好主题教育。每年要集中一段时间,进行法纪条规学习和党风廉政警示教育,有针对性地开展主题教育。组织学习相关理论书籍和文件,邀请专家、领导辅导讲课,开展讨论,研究解决实际问题。
(2)抓好集中教育培训。结合形势、任务和本系统实际,利用“三会一课”进行教育。坚持上好党课,坚持党组中心组学习制度,坚持镇直各部门学习制度,坚持对任职干部和新进人员进行廉政教育,抓好集中教育和培训工作。
(3)适时进行提醒教育。每逢重大节日或遇有党员干部升职、乔迁、婚丧、嫁娶等事宜时,单位领导要及时进行廉政提醒教育,防止铺张浪费和借机敛财。对出国考察、培训、参加外事活动的党员干部,要提醒注意遵守外事纪律,坚守国格、人格。
(4)抓好廉政文化建设。把廉政文化建设作为党风廉政教育的重要内容,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灵活多样的方法,通过各种廉政文化教育活动,营造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氛围,促进党风、政风、行风的不断好转。开辟廉政教育专栏,征集廉政格言警句,唱廉政文化,参观廉政教育基地,经常组织观看廉政电影、电视、录像片。
5、落实反腐倡廉教育机制
(1)建立健全反腐倡廉教育组织领导机制。局党组把反腐倡廉教育作为党建工作和政治思想教育的重要内容,做到有计划、有检查、有落实。镇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要具体抓。纪委、机关党支部、办公室等部门要协同做好教育的实施工作。
(2)建立健全反腐倡廉教育部门责任机制。反腐倡廉教育由各级领导班子负责,主要领导为第一责任人,其他成员对各自分管部门的党风廉政教育负责。各有关职能部门的责任是:纪检监察室负责反腐倡廉教育的协调工作,对各职能部门的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并负责学习考勤;机关党支部要结合党建工作和政治思想教育,制定教育计划,具体组织机关各部门实施反腐倡廉教育;办公室要在党员干部的选拔任用、日常管理、培训等环节中,贯穿反腐倡廉教育内容,把反腐倡廉教育列入培训计划;同时要做好教育的后勤保障工作,保证教育的正常开展。
二、建立反腐倡廉制度体系,发挥制度的保证作用
1、目标和要求
根据中央、省委地区、县委要求,全镇要以党和国家相关政策、党纪条规和国家法律法规为依据,以“必用、管用”为原则,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初步形成反腐倡廉制度体系框架,逐步建立起现代管理制、符合本镇规律的比较严密、配套、有效的制度体系,形成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的有效机制,努力创造干部职工不能腐败的环境。
2、建立健全对领导干部实行有效监督的制度(1)建立健全决策制度,规范决策行为。坚持民主集中制,建立和完善党内情况通报、情况反映、重大决策征求意见等制度。坚持“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原则,正确处理集体领导和个人负责的关系,领导班子成员分工合理、权力配置适当;规范领导班子议事范围和决策程序,做到依法决策、民主决策、科学决策。
(2)建立健全对领导干部实行有效监督的制度。有效落实《党员领导干部民主生活会制度》,不断提高民主生活会质量。落实领导干部个人重大事项报告制度、述职述廉制度、廉政谈话和诫勉谈话制度。
3、建立健全工作人员从政行为规范制度
贯彻执行中纪委和省纪委关于领导干部廉洁自律的各项规定,认真落实食品药品监管系统工作人员从政行为的“十一个不准”、“禁酒令”、“首问负责制”、“服务承诺制”等各项制度规定。
4、建立健全人财物管理的制度
(1)推进从源头上防止腐败的制度改革和创新。实行干部选拔任用、教育管理、教育监督制度。严格按照《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及其配套制度规定的条件、程序选拔任用干部,认真落实领导干部公开选拔、竞争上岗、任前公示、任职试用期等制度,并在干部的提拔、任用中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一票否决制”。建立领导干部、重要岗位干部交流制度,加大交流的力度。
(2)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完善财务内部监督机制。继续严格执行部门预算、集中支付等财政改革制度,全面落实县委、县政府关于罚没和预算外资金实行“收支两条线”的管理规定,规范收费项目,严禁乱收费和设立“小金库”。加强经费开支管理和审计监督,及时纠正发现的问题,推进财务管理的规范化。认真落实政府集中采购、基本建设招投标等项制度,缩减会议,压缩支出,努力建设节约型机关。
5、强化责任意识,把反腐倡廉各项制度落到实处 强化责任意识、制度平等意识、制度约权意识,认真实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完善责任教育、责任追究等具体实施办法。要下大力气抓好反腐倡廉规章制度的贯彻落实,保证其规范作用的充分发挥。要加强制度学习和培训工作,明确职能部门的职责,强化检查和考核,并把规章制度建设的执行情况作为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考核的重要内容。
三、建立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控机制,确保权力正确行使
1、目标和要求
全系统要认真贯彻执行《党内监督条例》以及省委关于对党员领导干部行使权力实施有效制约和监督的意见,抓住领导机关、领导干部特别是领导班子主要负责人这一重点监督对象,对行政审批、稽查执法、干部任用和财务管理等容易产生腐败的重点部位和重点环节,整合监督资源,创新监督方式,形成监督合力,使制约和监督收到明显成效。在全镇逐步建成包括分权制衡机制、测评预警机制、过程监控机制、跟踪反馈机制、内部监督机制、层级监督机制、综合监督机制和奖励惩处机制在内的权力运行监控体系的基本框架,形成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权力运行监督机制,做到权力运行到哪里,监督就跟进到哪里,确保把人民赋予的权力用来为人民谋利益。
2、权力运行监控机制的基本内容和方法(1)建立健全公权制衡机制。加强对领导班子、领导干部特别是党政主要负责人的监督。要认真检查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议的执行情况,监督民主集中制及党组议事规则和办公会议制度落实情况,凡属重大决策、重要干部任免调配、重大项目安排和大额资金的使用,必须由领导班子集体做出决定,坚决防止和纠正“一言堂”和个人说了算。认真执行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制度,领导班子成员分工要合理,主要领导一般不同时分管人事、财务工作,稽查、法规工作原则上不由同一位领导分管。
(2)建立健全测评预警机制。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定期走访基层村寨,开展问卷调查和民意测评,定期召开行风评议座谈会,积极参加“政风热线”活动,结合信访举报、查办案件等情况,对干部队伍和机关作风建设情况作出综合评价,获取预警信息,提出改进建议。
(3)建立健全过程监控机制。在日常审批、执法工作中,各岗位、各环节要严格按照工作标准、工作时限履行职责。加快电子政务建设步伐,逐步推行岗上受理和审批,为形成相互制约、相对独立、简捷高效的专业化过程监控机制打下基础。
(4)健全建立跟踪反馈制度。继续执行检查遵纪情况反馈制度和执行公务廉政情况反馈制度,建立处罚案件回访制度、行政审批重大事项和稽查执法重大案件及时向纪委通报,纪委视情况采取事中参与监察或事后跟踪检查。(5)建立健全内部监督机制。严格民主生活会制度。坚持会前广泛征求意见,会中认真批评与自我批评,开展谈心,及时交流沟通,相互帮助,相互提醒,会后在一定范围内通报情况,提高民主生活会质量。(6)建立健全层级监督机制。按照“谁主管、谁负责”和“下管一级”的原则,建立健全巡查制度;认真落实廉政谈话制度,及时指出和解决党员干部存在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按照一岗双职,将已量化的责任目标,分级落实到班子和各办公室,每年对领导班子和领导班子成员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情况进行检查考核。
(7)建立健全综合监督机制。充分发挥各监督主体的积极性,形成监管合力。加强纪委的监督,纪委要认真履行职责,加强对财务工作的管理。办公室要严格执行部门预算、集中支付、政府采购、资产管理、工资福利发放、收支两条线。主动接受人大、政协的监督。认真办理议案提案,邀请人大代表、视察工作,听取意见、建议等。充分发挥行风监督员的监督作用,定期组织活动,通报情况,听取意见,为行风监督员开展监督创造条件。加强社会监督。全面推行政务分开,建立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保障人民群众对食品药品监管系统工作人员的批评、建议、控告和检举等权利。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信访条例》,坚持镇长信访接待日制度。完善岗上举报制度,及时处理群众反映的问题。
(8)建立健全奖励惩处机制。继续在全镇统积极开展文明创建活动;开展“公正执法、廉洁勤政、热情服务”争先创优活动,积极创建“团结、开拓、廉洁、高效”的好班子、“三优三满意”文明科室和人民满意的药监工作者,发挥榜样和带头作用,营造见贤思齐的氛围。加大查处违纪违法案件工作力度,严厉惩处腐败分子,以查办干部滥用权力、谋取非法利益的违纪违法案件为重点,严肃查处利用审评审批、认证发证、检测检验、执法稽查等权力贪赃枉法、徇私舞弊的案件;查处在监管工作中不作为、乱作为等严重渎职以及严重损害管理相对人利益的案件。注重巩固办案成果,对典型案件进行认真分析,查找发案原因,总结经验教训,发挥查办案件在治本方面的作用。
四、加强领导,齐抓共管,把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任务落到实处
1、坚持党组统一领导
把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各项任务纳入到全镇发展总体规划,列入党组的重要议事日程,认真部署落实。研究新情况,掌握新特点,总结新经验,逐步建立反腐倡廉教育、制度、监督的长效机制。
2、充分发挥纪委组织协调作用
纪委要以更大的精力、更大的力度,协助党组抓好反腐倡廉体系建设各项工作,研究新情况,探索新方法,加强督促检查,组织协调各部门落实任务,落实责任,落实措施。
3、落实责任,加强督查
建立行评长效工作机制.(模版) 篇5
2006年,为巩固民主评议政风行风的工作成果,确保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回头看”工作取得新的进展,我委精心组织,周密安排,加强领导,狠抓落实,以稳定低生育水平为重点,以群众满意为追求目标,不断创新服务理念,在安排部署和深入开展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回头看”工作中,通过不间断地以评促纠、以评促建,初步形成了一整套有利于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健康发展的政风行风民主评议的长效机制,有力地促进了全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发展。
(一)认识到位,措施得力,保证了政风行风“回头看”工作顺利进行。2006年,我委被列为民主评议政风行风评议“回头看”单位,为确保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回头看”工作如期运行,我们加强领导,不断创新服务理念,转变工作作风,坚持以人为本,把建设一个行为规范,运转协调,服务优良,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计生机关作为今年人口计生工作的头等大事,抓紧、抓好、抓落实。在安排部署和深入开展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回头看”工作中,做到了“五个子:(1)思想上有位子。我们把行评“回头看”工作纳入全委工作的重点并列入工作计划。年初,签定了市人口计生委2006年《党风廉政建设目标管理责任书》,制定了《落实2006年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任务分解》以及《纪检监察工作要点》,及时召开委系统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回头看”动员大会,统一大家思想认识,坚决纠正和克服“四种情绪”,即克服“比上比足、比下有余”的自满情绪,克服“已经评过,万事大吉”的过关情绪,克服“形式主义和本本主义”的应付情绪,克服“怕得罪人、怕误工作、怕暴露问题”的畏难情绪。思想认识统一了,把大家积极参与行风建设的积极性变为自觉行动,为行风评议“回头看”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2)组织上有班子。成立了由党组书记、主任江尚群任组长、班子其他成员任副组长、各科室及二及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十堰市人口计生委 “回头看”工作领导小组,健全了领导机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挂靠监察室,并组成调查督导组、宣传报道组、综合组三个专班。做到工作有专班、有专人、有专室、有专用电话等,确保日常工作有人管,具体事务有人办,违规乱纪有人查,制度建设有人抓,为行评工作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证。(3)部署上有盘子。为确保人口计生系统行风评议“回头看”取得实效,我们召开了五个会议。一是召开党组扩大会,提出了“思想不松、班子不散、人员不减、工作不停”的具体要求,进一步明确了班子成员和专班人员的工作责任。二是召开科长办公会,组织机关各科室和委直属单位负责人座谈,发动大家找差距、提建议。三是召开党员大会,要求全体党员进一步关心、支持机关建设,在行风评议“回头看”活动中起带头作用。四是召开市直计生系统干部职工大会,对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回头看”进行动员,要求克服厌烦情绪和自满情绪,将去年在行风评议工作中取得的成绩作为新的起点,上下联动,团结一心,开拓进取,务求实效。五是在全市县市区人口计生局长参加的2006年半年人口形势分析会议上,进行了再动员,再部署,要求领导上阵,强化措施,细化责任,硬化作风,深入查找问题,明确努力方向,确保目标任务和行风评议“回头看”工作两手抓、两不误。(4)措施上有点子。一是年初制定下发了《十堰市人口计生系统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回头看”实施方案》和《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回头看”评分细则》,进一步强化和明确了行风评议工作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评议内容、方法步骤、目标要求、评议标准以及考核办法;市计生药具站制定了《政风行风评议“回头看”专项治理方案》;市计生服务站结合“回头看”制定了《医德医风专项治理工作方案》,在全站开展以“廉洁行医、诚信服务、一心为民”的争创活动,职工的服务意识明显增强,服务质量明显提高。二是建立领导干部工作联系点。结合行评整改抓责任制落实,委领导、正副职调研员及各科室分县包片,均建立了工作联系点。三是大力开展“两禁”宣传,动员全社会力量关心支持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2006年5月30日至6月3日,由市委市政府统一安排,开展了“两非”专项整治活动,先后对8个县市区的160家医疗保健机构、计生技术服务站、个体门诊和药店进行了抽查,及时下发了检查督办通报,指出存在问题,将“两非”专项整治活动不断推向深入。四是大力加强服务站机构形象规范化建设,为育龄群众提供优质服务。近年来,我们采取各种形式深入基层,为育龄群众送技术、送服务、送温暖,先后到达96个乡镇,853个村,接受咨询27万人次,接受B超检查的育龄群众达14万人次,开展生殖保健服务42985例,共做节育手术3107例,指导培训基层节育技术服务人员25286人次,专业技术队伍的整体素质得到提高。(5)监督上有路子。一是我们从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继续聘请了12名有行风评议经验的行风监督员,对我委政风行风进行监督,帮助我们查找工作中的问题和不足;二是对外我们设立了举报箱和举报电话,调整充实了行评监督网,开通网上行风评议邮箱;三是开展了“请农民兄弟姐妹评计生”活动,采取召开座谈会、发放征求意见表等形式,面对面征求意见、建议;四是进一步建立健全了举报制度,包括出生人口统计水分举报、“两非”案件举报、计生乱收费举报、做假节育手术举报等;五是进一步加大了全市人口计生信访工作力度,借行风评议有利时机,制定了《十堰市人口计生委信访工作制度》,成立了信访工作机构,指定了专职信访工作人员,建立健全了信访接待制度、登记、立案、交办、催办、回访、结果反馈等制度,今年共受理群众来信来访538件(其中举报103件),结案531件,结案率为98.70%。
(二)强化管理,树计生良好形象。我们把干部作风建设作为加强机关党风廉正建设重要工作任务之一,始终坚持以禁“三乱”,刹“三风”,克“三难”为重点,不但增强党员干部的宗旨意识、公仆意识、服务意识和群众意识。先后出台了《关于机关作风整顿工作的实施意见》、《关于在全市计划生育系统开展行风建设工作的意见》和《关于禁止各种奢侈浪费行为的规定》,大力促进本系统干部作风的转变。广大党员干部认真按照“八个坚持、八个反对”和省人口计生委提出的“十要十不要”的要求,努力改进工作作风,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广泛听取意见,从根本上认真解决在人口计生工作中损害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和解决“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等问题,机关服务质量和办事效率有了显著提高,为树立计生良好形象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警钟长鸣,抓好“党风廉政建设宣传教育月”活动,强化了干部职工的参与意识。在“宣传月”期间,结合我委实际明确教育内容,做到警钟长鸣,在全体党员干部中广泛开展警示教育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教育,积极购买有关学习材料,包括《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反腐倡廉理论学习纲要》、《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手册》、《党纪政纪法规汇编》等,组织机关干部进行系统学习;同时,还组织大家集中观看全国人口计生系统警示教育片《拒腐防变
警钟长鸣》和《作风建设先进事迹演讲报告》、中纪委制发的党内参考片《居安思危——苏共亡党的历史教训》、《忏悔录》、以及省纪委、省监察厅制发的《全省“廉洁从政
建立科学考核的长效机制 篇6
按照中央要求和省委部署,在我省建立和推行促进科学发展的考核制度,使之不断走向规范化、系统化、科学化,逐步形成以科学考核推动科学发展的制度保证和长效机制,是深入学习和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巩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成果的重要举措,是贯彻落实胡锦涛同志在陕西讲话精神和中央“一意见、三办法”,总结三年来的考核实践经验,努力提高考核工作科学化水平的关键所在。当下,建立以促进科学发展为根本目的,以目标责任、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党风廉政建设三位一体考核为基本格局,以考核干部的工作实绩和德才能力状况为重点内容,形成思路清晰、布局明确、重点突出、特色鲜明、操作规范,便捷高效的考核制度,构建有机联系、相互配套、有效运用、持久稳健的考核评价机制,已成为我们坚定不移的努力目标。从我省实践和长远发展需要看,要真正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价机制,使之成为推动科学发展,富裕三秦百姓,建设西部强省的制度保障和长效机制,建立健全以下六个方面的机制十分重要。
一是建立健全考核的目标任务机制。合理制定目标任务和建立科学的指标体系是考核的第一导向。目标任务的制定,要充分体现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充分体现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和不同区域的发展功能与特点,充分体现人的主观能动性与创造力,充分体现人民群众的愿望与呼声。目标任务的提出要依据可靠、程序规范、结构合理、重点突出、特色显明、权重公平、协调配套、便于操作。要既注重考核经济发展的速度,更注重考核经济发展方式和发展质量;既注重考核经济建设情况,更注重考核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履行和维护社会稳定第一责任等实际成效;既注重考核发展指标,又注重考核控制指标;既注重考核已经取得的显绩,又注重考核利长远、打基础的潜绩;既考虑全面发展,又注重经济、文化、科教等强省指标的发展。市区“五大指标”的设定,要研究不同区域、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对象考核指标设置的合理性,根据资源禀赋、基础条件、地域特征、区域功能、发展潜力等情况的不同,合理设置关中、陕南、陕北各市区的考核指标及权重分值,形成既符合客观实际、又刚性化的可操作的指标体系。省直部门主要看职能作用的发挥和服务中心、服务基层的情况。制定目标任务要准确把握空间,实事求是设定指标,防止“低定高超”,不能让“跳起来摘桃子”的老实人吃亏。审核指标,首先是以当年省委工作要点和政府工作报告为主要依据;其次是看上年和前几年实际完成的基础,鼓励每年有积极的推进与合理的增幅;再就是要与全国同行业横向比较,努力争先创新多贡献。考核评价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要坚持以考实为主,全面客观公正。对领导干部的考核,要以提高领导科学发展能力为目的,既看勤政,又看廉政和德政。领导干部既要述职述廉,又要述效。对领导干部个人目标任务完成和工作实绩考核,可试行过失扣分的办法,增强操作性和针对性。要按照中央新的考核办法的要求,完善市(区)和省直部门指标配套分解,做到目标明确,逐级分解,责任到人,岗责配套。
二是建立健全考核的评价标准机制。建立与时俱进的评价标准体系,是衡量各项事业科学发展的标尺,是精细化、标准化、集约化管理的必然要求。只有目标任务体系而没有评价标准体系的考核是盲目的、残缺不全的考核。要认真学习研究和吸收消化中央考核《意见》中的新思想、新观点、新理念、新要求;认真吸收消化中央考核《意见》中体现科学公正考核评价的新内容、新维度、新标准和新评价点,明确引领考核的新境界、新视角、新标尺、新导向。全省宏观的评价点和考核标准,就是要实现治懒、治庸、治散,实现各行各业科学和谐发展,把富民强省的阶段目标变为现实,在全国敢于争创一流。要下功夫研究各类专项指标考核的衡量标准、认定依据以及考量计算的正确方法,研究对本体指标如何考准、考实。定量指标的考核要注意质量,定性指标的考核要把握评价要点。制定专项指标的评价标准要左右权衡、上下衔接。干部的考核要细化出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具体考核标准。要按照中央考核《意见》的要求,注重对领导班子的工作思路、工作基础、精力投入、作风转变、效能提升、制度完善等方面进行全面综合分析,突出对领导科学发展实践中创造精神、创新能力和创业成效的考核,突出对各领域综合改革效益和长远效益的考核。制定“五大指标”中发展指标的考核标准和计算办法,要尽量综合考虑增幅、增量及人均值、难易度、贡献度等各方面的因素。对人口资源、社会保障、节能减排、环境保护、安全生产、社会稳定、党风廉政、群众满意度等约束性指标的考核,要由职能部门根据当年实际,认真研究提出体现科学发展的操作便捷的评价标准和考量计算方法,提出体现拉开档次的评价点和评价刻度。班子队伍建设方面共性指标的考核评价,要注意不同考核对象的特殊性、差异性。要与时俱进,不断完善和采用新的评价维度,拓展反映时代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取向的新的评价要点,善于吸收借鉴东、中部地区专项指标的考核评价标准与方法,形成**独特的评价标准体系平台,构建共性要求与岗位职责特殊要求相统一的考核内容和评价标准,增强评价的全面性、系统性、准确性和导向性,为科学准确考核评价班子和干部工作实绩提供科学化、规范化的依据。
三是建立健全考核的方式方法机制。这是关系考核目标能否有效实施的重要保证。首先,抓好平时考核,坚持平时考核与年终考核相结合。对于被考核单位来说,平时考核主要是按时有序抓好工作落实,做好监督检查,实行月报告、季通报、半年检查小结或观摩分析点评,记好专项指标和工作考核台账,搞好自查总结,实行专项指标完成目标责任制和问责制。全省主要是建立专项指标档案、信息库和门户台账,开展工作检查和专项调查,收集积累好专项指标管理、巡视组巡视、督查工作、经济责任审计、民主生活会、述职述廉述效、个别谈话询访、廉政建设、突发事件处理等重要信息和基础性资料,尤其注意对造成重大不良影响的事件、完成重大任务和涉及个人利益时干部的表现等情况的收集积累,为年终考核全面评价分析提供依据。其次,不断完善考核制度。每年的考核办法、配套文件及实施方案,要把握不断发展变化的新形势、新特点和省委的新部署、新要求,认真组织修改完善,不断调研和总结探索,真正做到有的放矢、简便易行、务实管用。第三,实行定量考核与定性考核相结合。实行量化考核,把定量分析作为重要手段运用到考核的各个环节,采用纵横比较和看人均等方法不断优化、改进有关重要指标的量化评价方法;对不可量化指标、共性指标和整体工作情况,要结合可量化内容综合进行定性分析考核,着重对完成目标任务的速度、质量、效益、成本、廉洁度等评价要点进行考评分析。在年终考核的综合分析环节,一定要对被考核单位全面履行职能、完成重点目标任务的状况,对工作创新、创业、创优和打基础、利长远的潜绩状况,对存在问题与过失状况以及各方面评价、征求意见情况等进行综合比较分析,防止简单地以分定考。社会评价要注意评价主体结构的合理性,以服务对象和知情者为主体,增强评价的准确性、科学性,防止出现“印象评价”、“趋利评判”和“以评定考”,避免把干部的精力吸引到拉票上去。第四,加强整体统筹和调控管理,按照公开公平、便捷实用、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的要求,对年终考核的人员组成、时间安排、工作范围、方式方法等,逐年做出相应的改进和调整,完善对省直部门的趋近分类考核制度。第五,强化激励、严明奖惩。要从科学和谐发展需要和实际情况出发,合理确定优秀等次比例和奖金额度等差,最大限度地调动和激发被考核单位和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
四是建立健全考核结果的运用机制。这是关系考核工作能否具有权威性、保持长效性、体现人本性的关键举措。要逐步建立和完善考核结果与干部使用和干部工作全程对接、全面结合制度,完善我省考核办法中成果运用的落实程序、运作方法等相关制度,明确建立考核结果入库建档、交接反馈、沟通衔接、结果使用和信息资源共享等制度,使考核结果真正成为推进领导班子建设、进行领导干部选拔使用、培养教育、管理监督、激励约束,班子换届考察、重点研判和干部任用考察的重要依据。要对历年的考核结果进行延伸性消化运用,结合对县(市)区一把手的考核,认真培养和积极发现特别优秀的年轻干部。对自觉坚持科学发展、善于领导科学发展,坚持原则、勇于负责,敢抓善管、真抓实干,实绩突出、群众公认的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要认真予以表彰奖励,着力形成注重品行、科学发展、崇尚实干、重视基层、鼓励创新、群众公认的用人导向。建立完善结果运用、奖优罚劣、与干部使用挂钩的配套机制,防止出现考用“两张皮”、失去考核的权威性。
本科教学评估需要建立长效机制 篇7
院校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的方针是“以评促建、以评促改、评建结合、重在建设”, 目标就在于积极鼓励院校建立起内部教学质量监控机制。从近年来院校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的情况看, 院校普遍高度重视提高教学质量, 以评促建、以评促改效果显著。但是, 仍然存在重硬件轻软件、重结果轻过程、重迎评轻整改的现象, 在评估指标与教学目标的关联性、评估材料准备与教学管理规范性的关系以及如何建立教学评估的长效机制等方面缺乏系统的研究, 以致出现评估时轰轰烈烈, 评估后难以坚持的现象。因此, 院校内部教学评估长效机制的建立并不仅仅是准备接受教学工作评估的一种外在要求, 而是院校为适应时代发展的步伐主动坚持改革, 保证自身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院校要进一步明确办学目标、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教学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 推动学校各项工作迈上新的台阶, 就必须建立一种高效和长效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与教学质量监控机制, 而院校内部教学评估长效机制的建立, 正是为了建立和完善这样一种体系和机制。通过经常性的自我评估与监控, 不断发现问题、找出差距、加强整改, 使评估与建设工作和日常的教学工作紧密结合, 把有效的“应急”措施变为“常规”措施, 把“临时”管理变为“长效”管理, 努力提高办学质量, 不断巩固教学成果。
二、教学评估长效机制的意义和作用
培养人才是院校最主要、最根本的任务。随着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 学校发展千头万绪, 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不能仅仅停留在口头。建立院校内部教学评估长效机制, 通过经常性的对学校办学理念、办学思路、办学水平、教学质量、管理水平等各方面进行综合性、系统性的自我评估, 不仅可以促使教学管理职能部门和各级教学单位关注和重视教育教学各个环节的质量水平, 也可以促使院校领导定期开展教学调研, 了解学校教学工作状况, 倾听各方面的意见, 及时解决教学工作的重点和难点问题, 确保教学优先投入, 真正落实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
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实际上是对教学工作进行全过程、全方位、全员性质量管理的一套操作系统, 是保障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加强自我约束的长效机制, 而教学评估是实施这一保障体系的重要手段。建立院校内部教学评估长效机制, 可以促使院校建立校、系部、教研室三级监控组织, 根据管理的职能, 在不同层面上实施质量监控、使校内质量评估规范化、制度化和经常化, 不断完善提高教学质量的各种措施, 建立全校内部质量监控和保障体系。
三、教学评估长效机制的主要措施
首先, 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思想是行动的先导, 正确的思想观念是建立内部教学评估长效机制的前提和基础。院校领导首先要明确认识、加强领导, 给予政策上的支持;广大教职员工也应该正确认识到大家都是围绕促进学校的建设这一共同目标来开展各项教学评估监控工作, 在实施过程中要密切配合、做到上下联动。只有转变思想观念, 全员参与教学评估的积极性才能高涨, 教学评估工作才能健康有序地开展。
其次, 设置常设专门机构, 成立专家队伍。设置直属校领导的校级教学评估常设机构是建立教学评估长效机制的前提。该机构主要行使对教学评估工作进行规划和组织实施的职能, 并负责制定各类教学评估方案和评估标准, 收集并公布校内各教学单位的教学工作状态数据和评估结论, 负责对学校的各项教学建设与教学改革工作开展经常性的专项评估、监控和协调。对于教学评估常设机构, 院校应像“迎评”工作期间一样, 给予较大的权威性和人、财、物等各方面的支持, 在实施评估监控过程、总结评估监控结果等方面确立其独立地位。
最后, 为了使院校内部教学评估工作走上科学、规范、有序的轨道, 应从以下几方面建立一套科学、合理、规范的内部教学评估运行机制:
第一, 整体规划, 明确责任。教学质量的保障和提高, 不是学校某一个部门或某几个人的工作, 它涉及到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因此, 教学评估长效机制的建设, 应结合学校实际情况进行整体规划, 认真制定较为全面的工作方案与计划以及开展各种评估监控工作的规章与制度, 明确评估监控工作的内容、方法、程序、要求与目标, 严明纪律, 明确职责, 形成学校与各部门的积极互动机制, 使评估监控工作有序地开展。
第二, 完善规章制度, 严格规范各项教学管理工作。按照院校教学评估方案的要求, 不断完善和创新教学管理制度, 深化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 加强教学建设管理、教学改革管理和教学过程管理, 使日常各项管理工作与教学评估体系相结合。
第三, 建立客观、全面的评估标准, 完善各项评估制度。按实际需要, 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院校内部各项评估工作, 将评估与学校日常教学建设和改革紧密结合在一起, 充分发挥评估的导向、鉴定、诊断、预警、改进等功能, 使院校的各项工作在教学评估长效机制的推动下不断深化和提高。
四、结束语
院校要把影响教学质量的所有要素全部纳入教学评估的范围, 大胆运用和发展教学评建工作的经验, 抓住机遇, 从学校实际出发加强教学管理, 建立内部教学工作评估机制, 使内部教学评估成为保障和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1]、刘凤泰.高度重视、不断完善、建立中国特色的高效教学评估制度[J].中国高教研究, 2004 (19) .
本科教学评估需要建立长效机制 篇8
关键词:基础建设;教学质量;保障与监控;长效机制
本科教学是高等学校的中心工作,本科教学质量关系到高校的生存与发展。进入新世纪,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化,尤其是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高等教育发展已进入以质量提升和结构调整为主要特征的新阶段,为此,高等学校必须加强基础建设,健全和完善一整套教学质量保障与监控体系,形成既有严格、科学和规范的教学管理,又有利于充分调动教与学两个方面积极性、创造性,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长效机制,确保高校本科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
江苏大学于2004年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取得优异成绩以来,将提高教学质量的工作重点落实在建立长效管理机制上,系统地构建了以“围绕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为中心,实行教学质量二级管理、三级监控,进一步推进‘四位一体’综合教学改革,完善‘五制并举’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教学质量保障与监控长效机制,该机制的有效运行,推动了学校整体办学质量的提高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为学校创建本科教学质量名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建立教学质量保障与监控长效机制的思路
(一)通过对教学运行全过程的研究,构建教学质量保障的长效机制
影响教学质量的软环境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现代化的教学管理体制;二是科学可行的人才培养方案和模式;三是优秀的师资队伍;四是良好的教学基础资源。本校正是从这四个方面着手构建教学质量保障的长效机制。
(二)通过完善教学监控体系,构建教学质量监控的长效机制
在本校“五制并举”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基础上,通过建立校、院两级管理机制,加大对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检查与指导,着力加强教学全过程的监控,完善教学质量评价与监控体系,形成评价、监控、反馈与激励相结合的教学质量监控长效机制。
(三)通过制定教学管理工作规范,确保长效机制运行有效
教学管理工作规范主要包括各级教学委员会工作条例、各级教学管理人员工作职责、教师教学工作规程以及各项教学工作条例,通过管理工作规范和教学工作条例的制定,可以使教学管理协调有序,各项措施落实到位,确保教学质量保障与监控长效机制的有效运行。
二、教学质量保障长效机制的构建与实施
(一)实行教学质量的二级管理、三级监控制度
在教学质量管理上,实行校、院两级教学委员会的二级管理,其职责分别为:校级教学委员会主要负责对学校教学工作的宏观指导,从组织和体制上保证学校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进一步提高教学工作决策的科学性。院教学委员会主要负责学院的各项教学建设和管理工作,依据学校的办学目标和指导思想,对所属专业的教学计划、各个教学环节的安排、教学检查等进行统一领导和管理,并指导各系对所属教师和课程以及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有效的管理。
在教学质量监控上,实行校、院、系(教研室)三级监控,其职责分别为:教务处代表学校行使全校的教学质量保障与监控职责,主要负责制定教学质量保障与监控方案,建立健全教学质量保障与监控工作制度,开展经常性的教学质量调研,对各院(部)系(教研室)、各专业教学工作进行质量评估等。学院(部)教学督导员负责对学院各专业教学运行过程实施全面监控,他们深入教学第一线,对各位教师的课堂教学和学生学风进行监督、检查与指导,并协助教学院长做好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青年教师过教学关”等工作。系(教研室)同行相互听课,交流教学经验,积极开展教研和教学改革,反馈教学信息,并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辅导和管理。
(二)完善教学质量管理制度,提高师生质量意识
2005年以来,江苏大学在原有的教学质量管理规章制度基础上,借鉴国内外教学管理理论研究成果,配合教学质量保障和监控体系的完善,重新修订、制订了一系列教学质量管理规章制度,编印了《江苏大学教学管理文件汇编》,《江苏大学实验及设备管理制度汇编》、《江苏大学教师教学工作规程》、《江苏大学教学运行及管理工作规程》等。形成了一套包括教学法规、教学建设、教学运行、教学质量、实践教学、学生管理、师资队伍、管理职责在内的教学管理制度体系。这些教学质量管理制度的完善与规范,一方面使教学质量管理更加规范,另一方面为培养全体师生员工的质量意识营造了良好的制度环境。
(三)全面修订教学计划,建立灵活多元的人才培养机制
按照“培养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适应新时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研究型、复合型和应用型人才”的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确定了“两年一小调,三年一大调,四年一修订”的教学计划修订工作规范。并且在总结2003级本科培养计划实施和推行学分制工作的基础上,依据“强化基础平台、推进大类培养、加强实践环节、优化课程体系、实施分类指导”的原则全面修订了06级本科培养计划,有效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
配合学分制建设,学校又配套推出优培制、主辅修制等,积极探索人才培养的创新模式,自2007年开始实行本科人才培养的“三大计划”,即“提前选拔免试攻读硕士学位预备生”计划、“复合型人才培养计划”、“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着力发掘优秀学生的潜力,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真正做到优才优育。
(四)以青年教师过教学关为基础,建设优质教学团队
针对青年教师在本科教学工作中所占比重逐渐增加的情况,2003年起在全校实施“青年教师过教学关计划”,该计划将教学工作分为岗前培训、相关水平测试、跟班听课辅导、备课、试讲等16个重要环节,要求青年教师在必要的指导和帮助下,完整地经历所需的各个教学环节的培训,并在相应的考核中达标。该项工作由各学院教学院长负责,作为年度考核目标之一。2005年起,还规定申报讲师(含专职政工、临床带教讲师)职务者,必须取得“青年教师过教学关”考核合格证书,否则不得申报高一级职称。截止2009年7月,全校共有675名青年教师(助教)顺利地过了教学关。该项工作的有效实施,促进了青年教师教学质量的提高,大幅度提升了主讲教师队伍的整体教学水平,学生评教满意度逐年提高。
2007年,本校提出了青年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培养的重点是将青年教师过教学关的培训工作与建设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以及教学团队建设紧密结合的工作思路,着力构建了以教学名师领衔,由专业带头人、课程负责人负责,年龄、学历、职称结构理想的专业建设团队和课程教学团队,对提高教学质量形成了强有力的保障作用。
(五)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确保教学质量稳步提升
1.实施“教师脱稿授课”计划。为了使广大教师能够在“走上讲台、立稳讲台”的基础上,以更高的标准“站好讲台”,本校推出了“教师脱稿授课计划”,其基础是教师要写一个好讲稿,在课堂教学中有“讲稿”而不唯“讲稿”,做到准确、熟练、高水平地讲授教学内容,提高课堂教授水平。学校通过成立校、院二级“教师脱稿授课计划”工作领导小组,采取了加强领导、加强考核、分部落实、责任到系(教研室)等一系列措施,截至2006年底,全校主讲教师基本做到了脱稿授课,新开课教师做到了在开课两年内达到脱稿授课要求。
2.提倡教学手段的改革,把好多媒体课件使用的质量关。针对课堂教学中多媒体课件数量越来越多而质量却良莠不齐的现象,首先推出实行“多媒体课件准入制度”,对即将进入课堂教学的多媒体课件进行严格的审核,要求只有被评为优良并获得使用证书的课件才准许进入课堂。第二,加大投入,立项支持多媒体(网络)教学课件的建设工作,提高多媒体(网络)课件制作质量。第三,建立校优秀多媒体(网络)课件评奖制度,产生良好的示范效应。
3.进行“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审核”。通过成立校、院二级“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审核”领导小组,逐项审核全校各专业、各课程开设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进一步丰富、充实和完善实验内涵,将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落到了实处。2005年本校完成了13个校、省品牌、特色专业和全校主要公共基础实验中心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的审核与整改工作,2006年,完成了老专业和新建专业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的审核与整改工作。
(六)实行“四位一体”综合改革,夯实人才培养质量基础
在学校“四位一体”教学综合改革研究与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以学科带专业,以课程促教学,从人才培养的基础工程抓起,实施‘课程建设162工程’,狠抓‘两精一品建设工程’,将‘特色打造’和重点建设相结合,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人才培养工作思路。
1.专业建设方面,结合办学历史和自身优势,针对社会需求,高起点创办新专业,多学科协调发展,并全力打造品牌特色专业。2005年以来,本校顺利完成了20个新办本科专业的学士学位授权评审。截止2007年,共有73个本科专业,其中有4个省级高校品牌专业,1个省级高校品牌专业建设点;9个省级高校特色专业,4个省级高校特色专业建设点;19个校品牌专业,7个校特色专业。
2.课程建设方面,通过实施重点课程建设、优秀课程和课程群建设、精品课程建设工程,有效推动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的优化。先后建成了校级优秀课程110项,校优秀课程群13个;省优秀课程52门,优秀课程群3个:机械制造课程群、机械设计系列技术基础课程群、医学检验主干课程群等。2007年《电路》课程荣获国家精品课程称号。
3.教材建设方面,首先通过建立教材评价体系,提高教材的使用质量。第二,专门设立教材建设专项基金,加大教材投入力度,资助教材建设。第三定期进行教材评优工作,促进教材改革与更新,提高教材质量。2005年以来,我校8本教材获省高等学校精品教材,3本教材获准省高等学校精品教材重点立项,21本教材入选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教材规划选题。
4.实践教学方面,坚持以创新人才培养为目标,以转变观念为先导,以教学改革为主线,以项目投入为形式,以实验教学平台建设为内容,以管理体制改革和运行机制创新为重点,整体规划,分布实施创建高水平教学实验室,为提高学生的实验教学质量提供了有力保障。目前,本校共有6个省级实验教学中心建设点,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全校开出的实验项目基本技能训练占30%,综合性实验占50%,专题研究性实验占20%。2006年,学校确定“机械产品设计开发能力综合训练项目研究”等26个校现代工程训练项目以及20个工业中心现代工程训练项目予以资助立项。
三、教学质量监控长效机制的构建与实施
(一)进一步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
1.在本校“五制并举”(包括学生评教制、同行教师和干部听课评议制、教学检查员听课指导制、教学信息员信息反馈制和教学质量动态信息收集制)教学质量监控网络的基础上,引入教学管理人员、教学辅助人员、用人单位、学生家长等评价,构建了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型、开放型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2.在教师课堂教学水平评价的基础上,制定了学院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专业评估和课程评估指标体系以及评估方案,确定了教学质量全面评价的指标体系,实施对教学工作各环节、各部分的全面评价。
3.依托教务管理信息系统平台,在学生网上评教的基础上,开设了学生评语窗口,全体学生在对所有任课教师授课情况进行定量评价的同时,可以通过给教师留言,对教师教学进行定性评价或提一些建设性的意见。该窗口不仅适用于对课堂教学的教师评价,也适用于对实践性环节(如实验、课程设计等)指导教师的评价。
4.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监控中引入督导全过程跟踪检查制度。督导组通过对实习阶段、选题阶段、设计或撰写论文阶段、答辩阶段和后期督察阶段这五个贯穿毕业设计(论文)全过程的阶段进行检查,对提高毕业设计质量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从2003年起本校每年从各专业共评选出优秀毕业设计(论文)百余篇,并将摘要汇编成册用于交流。通过加强检查和开展百篇优秀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评选活动等,有效保证了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2005年以来,获得省优秀毕业设计(论文)29篇。
(二)建立灵活的信息反馈机制
1.多渠道收集教学质量评价信息,并及时反馈。首先,教务部门将学生评教和教师评教结果每学期按学院反馈给教学院长,监控电话和信箱收集到的信息及时予以答复和处理,其他各渠道收集到的信息分析、汇总后反馈给相关学院和部门。其次,各学院、系将收集到的教学质量信息反馈给教师本人或相关部门。通过多种渠道的收集与反馈,从而形成一个循环往复的动态信息闭合系统,为教学过程中的及时纠偏和正确决策提供了及时、全面而准确的依据。
2.在教务管理信息系统中,设定不同权限查看学生评教结果,形成动态反馈。在每学期末学生评教结束后,任课教师有权限查看学生对自己所授课程的评教测评分以及评语,教学院长有权限查看本学院所有教师所授课程的评教测评分以及评语,而教务处则负责监控全校教师的教学情况。这为师生及时交流和教学管理部门及时收集、处理各种教学信息提供了良好的交互平台,使本校的教学质量监控处在一种良性的动态过程。
(三)完善教学激励机制
1.引入质量系数。学校从2003年起对校核心课程任课教师的年终考核引入质量系数,根据学生评教结果,结合教学检查员的测评成绩,即测评成绩=学生评教*0.8+教学检查员评教*0.2,将排在前10%的任课教师的质量系数确定为1.1,课时津贴按标准的110%核发,将教学质量效果较差的教师采用0.9的质量系数,真正将教学质量的评奖、考核与相应的奖惩工作落到实处。
2.落实教学条线评奖制度,奖励时做到教学与科研一视同仁。将优秀教学研究成果奖、优秀教学质量奖、教师讲课竞赛奖、优秀教材奖、优秀多媒体(网络)课件奖等10项教学条线各类奖项落实到实处,将教学得奖与科研得奖一视同仁,以此激励教师的参与积极性。2004年以来“地方高校电气信息类专业主要技术基础课程改革与实践”等18个教学科研项目获省级优秀教学成果奖。“高等工程教育开放型工程训练体系的研究与实践”获2005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
3.实施了教师晋升职称的教学质量一票否决制。要求晋升中级职称的教师必须过教学关,各项教学评价成绩必须为优良以上;晋升高级职称的教师各项教学评价成绩达不到优秀的不能晋升高一级职称。2005年以来共有5位助教、4位讲师以及2位副教授在晋升高一级职称时由于教学考核未达标而被一票否决。
四、结合“质量工程”的实施,大力推进长效机制建设
全面长效的机制在于不断创新改进,为了使本校的教学质量保障与监控机制真正长久有效,学校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及江苏省教育厅“质量工程”有关文件精神,及时制定出适合本校的具体措施和办法,拟发了《江苏大学关于实施“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文件,将学校的“质量工程”分设5个子工程和20个具体建设项目,全面部署如何结合我校“十一五发展规划”和具体工作进展来推进和实施本科教学“质量工程”。
参考文献:
[1] 张昆仑.强化本、专科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的若干意见[J].中国高等教育评估,2009,(3).
[2] 陈玉琨.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