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教学改革(精选12篇)
本科教学改革 篇1
摘要:本文论述了我国高校本科教学评估主体的现状及缺陷, 旨在从优化本科教学评估主体的角度来保障本科教学评估的质量。从优化评估专家队伍和建立中介机构两个方面对本科教学评估主体做了评析, 并提出需要建立评估专家资格认证制度以及对中介机构的独立性要有法律保障。
关键词:本科评估,主体,中介机构
本科教学水平评估是国家教育部对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高低进行评判的一种形式, 是依据一定的教学目标与教学规范标准, 通过对学校教学情况的系统检测与考核, 评定其教学效果与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度, 并作出相应的价值判断以期改进的过程。我国的高等学校教学评估工作始于20世纪的80年代中期开展的学科、专业、课程教学评估, 历经20多年的发展, 逐渐形成了5年一轮的评估制度。虽然目前的评估制度很不完善, 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 反对之声不绝于耳, 但纵观评估的整体效果和国际评估的实践, 实施高等教育评估是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进入“大众化教育”时代保障高校教学质量的必然要求。所以如何完善评估制度, 提高评估质量才是当务之急。
1 评估主体的不合理性
我国《高等教育法》第44条指出, “高等学校的办学水平、教育质量, 接受教育行政部门的监督和其他组织的评估。《普通高等教育评估暂行规定》第六章第十八条规定, “在国务院和省 (自治区、直辖市) 人民政府领导下, 国家教育委员会、国务院有关部门教育行政部门和省 (自治区、直辖市) 高校工委、教育行政部门建立普通高等学校教育评估领导小组, 并确定有关具体机构负责教育评估的日常工作。按照规定, 我国教学评估由政府主导, 评估专家由教育部高等教育评估中心组织遴选和委派。在遴选环节, 一般由评估中心将专家名额分配至各省 (自治区、直辖市) , 由所在地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统一推荐, 然后进入评估专家库。评估专家的构成基本是高等学校的校领导、教务处长、教授和高等教育专家。据统计资料, 2005年确定了1369名专家作为第一批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专家库成员。他们分别来自559所本科高校, 31个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其他相关单位, 其中有教授职称的占95%, 有教育管理工作经历的约占97%。2006年7月又对原专家库进行了扩充, 在部分专业领域增聘一批专家为专家库成员。在组织对高校评估时, 由评估中心从专家库中遴选专家委派到相应的院校, 委托的专家一般由9-15人组成。 (1)
由上述可见, 我国高校评估主体存在以下不合理性:
第一, 外部性。我国目前开展的评估工作, 是政府组织的, 具有明显的外部性, 体现的是国家或政府的意志。而在我国现有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下, 政府既是办学者, 管理者, 又是评价者, 即“管、评、办”三位一体, 外部评估的结果是政府自己评价自己, 不仅难于摆脱立场及其价值偏好, 而且容易将评估活动及其信息只局限在政府与高校内部, 社会参与度低, 客观性和开放性不够。
第二, 单一性。我国的评估专家都是由来自高等教育系统的教学人员和教育管理者构成, 基本没有企业或行业专家及其他社会机构的专家。一次评估的专家组成员一般为11~13人, 人员相当有限, 不具有广泛代表性。评估专家组成员只是精通某个领域的专家, 他们中的许多人对评估理论知之不深, 仅凭评估者的个人知识和经验难免受局限。
第三, 不稳定性。评估专家组是根据某项评估的需要临时组织起来的, 没有一个稳定的组织和团体从事某类高等教育评估的专门活动, 由于缺乏稳定的队伍, 我国的高等教育评估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无法形成体系, 一些评估者也无法潜心于评估的研究。 (2)
2 优化评估主体的措施
2.1 现有模式下优化评估专家队伍
我国的《普通高等学校教育评估暂行规定》是1990年由教育部颁布的, 距今已有二十年。它强调的是政府对高等学校的管理, 能够比较充分地体现国家的教育价值观, 引导评估客体按照国家的要求办学, 对高校有较强的约束力, 权威性高。但他毕竟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 高等院校也历经了飞跃式的变化, 仅仅依靠政府单一主体进行的高等教育评估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对高等教育越来越多样化的要求和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但在政府主导的评估模式在相当长时间内仍会运行, 对评估方案的设计和优化是目前保障评估质量的重点。
评估专家队伍的构成是否科学合理, 直接关系到评估结果是否权威, 是否能够反映我国当前本科教学质量的真实水平。西欧发达国家的评估机构在遴选评估专家时、注重专家来源的多样化, 其成员包括社会的教育专家、学者、工商业人士等。如匈牙利高等教育院校认证机构拥有一批专业的、高素质的认证专家, 分属于不同的专业委员会, 在社会、人文和宗教神学领域, 生命科学领域, 以及技术和自然科学领域设立了19个专业委员会。于2002年设立了匈牙利顾问委员会, 以帮助匈牙利认证委员会与工业、农业和商业领域建立更紧密的联系, 从而避免了纯学术认证方面的倾向。完善的认证专家体系对顺利完成认证工作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3) 我国目前在评估专家队伍建设方面还处于初步阶段, 没有形成比较完善的体系。所以, 建立专家认证体制、从多渠道、多领域来建设评估专家人才库是现有模式下优化评估主体的重要措施。
2.2 建立中介机构开展评估
政府参予评估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确保了评估的权威性, 但这种自己评价自己的模式毕竟不是最佳选择。明智的办法是政府摈弃事必躬亲的做法, 权力下放, 由第三方评估机构对高校进行评估。政府负责把握大方向, 一方面为第三方评估机构的建立创造条件, 另一方面对第三方评估机构进行元评估。这样既顺应了当前的国际趋势, 也符合近年来大众对政府职能转变的要求, 即变管理者为服务者。 (4)
评估中介机构可以由政府委托、授权, 经费以政府拨款为主, 社会捐资和自主筹资为辅, 但政府与机构之间不存在领导和被领导的关系。另一方面, 这种中介机构每年必须接受教育行政部门的评估与认证, 包括考核其评价标准是否合适、评估程序是否科学、能否保证评估活动的客观公正的进行等。
高校教学评估是一项专业性较强的活动, 需要评估主体具有系统的理论知识和熟练地评估技能。中介组织进行的专业性评估, 在政府的宏观管理和社会各界的监督下, 其评估工作会更具客观性、科学性和公正性。中介组织在性质上是具有独立地位的法人实体, 更加具有中立性和客观性, 不依附于政府也不归属于高校, 既能体现政府意图, 又能传达高校的意愿, 因此是高校与政府、社会之间沟通的桥梁。
我国现阶段已涌现了不少社会评估形式, 如以国际权威刊物发表论文的数量为依据的“学术榜”和各种“大学评价排行榜”, 引起了较大争议和社会各界的关注, 但其存在评估指标体系不科学, 受商业利润的诱导等不科学性, 但这些机构是代表未来发展趋势的新生事物, 政府应加强扶持、规范和约束, 促进这些中介性评估组织的健康发展, 促进多元评估主体的形成和完善, 共同保障高等教育质量。
3 优化评估主体的制度保障
3.1 建立评估专家认证制度
在我国现有的高等教育评估模式下, 评估专家进校考查是评估过程中十分重要和关键的一个环节, 直接影响着评估的结果。我国评估专家主要由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挑选确定, 而仍定标准主要是其研究和从事教学、管理的经历, 且只在高等教育领域范围内进行。这种认定的方式缺乏社会公认的科学的客观标准, 容易造成主观随意性, 不利于选拔高素质的专家人员, 实行评估专家资格认证制度则可以有效提高专家成员的专业水准, 从而保障本科教学评估质量。
评估专家认证制度可以借鉴其他行业如律师行业、会计行业的从业资格证书制度。具体做法即由国家教育部组织统一的资格考试和相关考核和鉴定而取得高校本科教学评估资格证, 实行持证上岗。持有合格资格证的专家都可纳入评估专家库, 每次评估则可以根据相关要求随机挑选, 按照年龄、来源、专业等组成科学的评估队伍, 从而保障评估的公平性及社会公信力。实行从业资格证书制度还可以吸纳社会各界的优秀人才加入到高校评估队伍中来, 使社会上有志于从事高校本科教学评估的优秀人员都能参与, 从而拓宽本科教学评估人员的来源和渠道, 进一步加强高校和社会的联系。
此外, 由于本科评估工作并不是常年性的工作, 从2003年开始我国形成了5年一轮的教学评估制度, 因此对评估专家要举行定期的培训, 以提高其专业水平。随着高等教育的大力发展, 高等教育评估中会不断涌现出许多新问题, 必修用新的知识和新的办法去解决, 否则将很难适应高等教育评估发展的要求。另外, 还要加强对评估专家的职业道德培训, 使其提高自我约束力, 免受社会上不正之风的影响。 (5)
3.2 立法保障中介机构独立性
高等教育评估中介机构是介于政府、社会和高校之间的、独立的对高等教育质量进行客观评判并作出权威性鉴定的专门评估组织。它主要通过接受委托的方式、对高等学校的教育质量作出评判和鉴定, 为政府提供咨询决策、为社会提供公正, 从而促进高等学校教育质量的提高。它具有中介性、独立性、公正性和专业性等特点。
我国目前建立的教育评估中介组织多依附于政府部门, 成为从属于政府的职能执行机构, 没有自己的社会独立性, 其教育评估结果地信度会大大降低。为保证高等教育评估中介组织的独立性, 政府必须重新划分和规范政府、学校和教育评估中介组织各自的职能、功能, 从根本上改变政府包揽一切的传统管理体制。政府除依照有关法规对教育评估中介组织进行登记、日常管理和监督外, 不应直接干涉其具体事务。
笔者建议, 应该在我国的《高等教育法》中对高等教育评估中介机构作出专门规定。法律应该承认中介机构作为独立的公共服务机构在高校评估中的合法地位, 并对中介机构的使命、任务、资金来源等方面作出详细规定。使其既不受政府控制, 又独立于学术界, 从而保障中介机构在本科教学评估中有法可依, 从而避免受政府机构、高等教育机构和其他社会团体的干预或影响, 保证本科教学评估的公正性。
参考文献
[1]曾冬梅, 刘冰.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重在机制的完善.黑龙江高校研究, 2007 (6) :117-120.
[2]黄爱华.高等教育评估主体及其行为研究.现代教育科学, 2004 (3) :82.
[3]张德启.借鉴匈牙利院校认证经验完善我国本科教学评估制度.中国高校研究, 2009 (3) :33.
[4]杨铭.欧洲高等教育质量评估探析.理工高校研究:92.
[5]张智利.关于高校本科教学评估专家队伍建设的思考.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 (1) :55.
本科教学改革 篇2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对于会计这一职业的需求量也在不断增加,因此我国的会计教学现状也随之发生了一些可喜的变化。会计教育的层次有所提高,会计专业的设置更加合理,会计课程内涵逐步完善,会计教学教材内容逐渐充实,教学规模不断扩大,教学质量在这些基础上有很大提高,教师教学水平也通过不断地培训而提升。但我国的会计教学并不完善,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也只有这些问题得到有效的解决,才能使会计教学得到更好的发展。基于此,本文结合理论分析和实地调查等研究方式,对新形势下,大学本科会计教学改革的相关问题进行了系统的分析,主要包括会计教学改革研究的目的和意义、我国会计教学的主要问题、对于大学会计改革的建议三个部分的内容。
关键词:会计教学;大学生;教学内容
处在现代的市场经济新形势,大学本科会计教学在迎来了更多发展机遇的同时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大学本科会计教学质量在日渐提高的基础上同样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例如会计课程教学内容跟不上会计制度的更新换代,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目标模糊,各层次之间界线混淆;教师队伍水平需提高,教学方式、考核方式单一等。此外,会计专业学生知识面较为狭窄,适应能力不强,接受新鲜事物能力较差,课外实践机会少,经验缺乏;会计教师的教学习惯一直是偏向于进行课本基本概念的满堂灌,教学过程中可供分析研究的时间案例较少,合作讨论情况也不乐观。而这些问题的存在确实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国大学本科会计教学工作应有价值的体现,加快对其的改革力度势在必行。基于此,本文在研读了相关学者和专家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多年的实践经验和所掌握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对新形势下大学本科会计教学的改革这一问题进行了如下研究与思考。
一、会计教学改革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一)研究目的
会计教育改革的初衷是希望能够通过多种教学方式,发掘新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通过改革,增强教学的趣味性,同时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化的扩展和深化,使学生产生学习会计课程的兴趣和积极性,在认真研究和探索的过程中努力不断完善会计教学改革的教学模式和各方面内容。
(二)研究意义
1、努力调动学生在会计学习方面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会计教学改革更加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体验和反馈,课堂中,学生的地位提高,教师成为课堂的引导者,学生在课堂上居于主体地位,学习更加主动,积极参加教学活动,积极参与问题的研究与讨论,认真思考。从各方面都可以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效率和学习成果。
2、重视对学生各项综合能力的培养,尤其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
在会计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开展丰富有趣的教学活动,不仅能使学习氛围更加活跃,还能为学生以后开展创新活动打下基础,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在会计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应该尽可能收集最多的资料多阅读相关书籍,关注学术动态,认真学习会计改革的相关内容。通过这种方法,可以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层次更加深,使教学更加吸引学生。学生在这期间积累知识和经验,为以后论文撰写打下基础,锻炼多方面的能力。
3、推动会计教学改革向更深层次发展,促进教师能力的提高
多开展课外会计活动,增加学生在课堂上无法学到的知识,使教学内容得到拓展和深化。教师在课外多参加一些提高自身水平的学习培训,提高自己的能力,使自己更加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
二、我国会计教学的主要问题
就目前情况来看,现阶段越来越多的高校逐渐意识到了会计教学工作的重要性,并且也试图通过完善相关的教学体制,提高教育工作者的综合素质,改变既有的会计教学方式等方法来提高新形势下大学生本科会计教学的效率和效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与预期的效果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依旧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会计课程教学内容跟不上会计制度的更新换代,课程设置不合理
我国的会计课程设置不完善,有些课程在内容上有缺失,有些课程之间有重叠,有些课程不符合其出现的时间,过早或过晚。加之新的会计制度随着时间不断更新,需要不断将新的内容加到书中,也导致了会计专业课本更新频繁,加重了学生的知识学习压力,而且容易造成思维上的混乱。相反,有些课本更新时间很慢,内容与新政策相比不全面,有所缺失,导致学生学习的内容不符合当下的会计学习要求,知识的缺少会使其达不到行业要求。
(二)教学目标模糊,各层次之间界线模糊
我国的教育系统已经形成了专科本科硕士博士的等级体系,会计教育也在此体系之中,并且本科硕士博士的培养目标都定位为“高级人才”,本科与硕士博士之前缺少层次性的区别界线,培养目标模糊,课程设置大都相似,区别较小,教育目标也就无法定位准确。因此大学会计教育是应培养“专才”还是“通才”,存在较大争议。培养“专才”的资源投入较多,并且本科四年时间有限,培养“通才”会使资源浪费,是对学生的不负责任。
(三)教师队伍水平需提高,教学方式、考核方式单一
目前会计教师中高职称高学历教师所占比例较低,并且有大多数对于计算机多媒体等应用并未掌握。部分教师不了解新发布的会计准则。会计讲授方式是会计教学的常规教学方法,有利的方面是可以在段时间内将大量教学内容教授给学生,保证了教学进度,但是学生对于知识的吸收效率低下,而且缺少学习的兴趣,导致失去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案例教学作为一种比较新式的教学方式,运用得较少,应用范围较小,层次较低。在会计教学过程中,缺少对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缺少会计实践和学生的实际工作实践。考核方式是采用传统的闭卷考试,无法避免有部分学生在考试前死记原理,顺利通过,但既不明白原理,也很容易忘记,无法真实反应学生的学习情况,不利于以后对所学知识的运用,也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表现,
(四)会计职业热度持续上升,专业招生人生不断增加,就业形势严峻
由于国家经济的不断发展,商业越来越成为抢手的行业,与之相关的职业例如会计业的就业需求也不断增加,各学校不断扩招,但就业岗位毕竟有限,盲目增加招生人数会导致毕业生就业困难,也容易使教学资源得不到合理分配,降低教学效率。
三、对于大学会计改革的建议
现阶段,大学生本科会计教学过程中问题的存在确实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会计教学工作的绩效,不利于学生今后的发展和就业生涯的开始,所以,笔者结合自身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经验和自身所掌握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从大学会计教学观念、教育工作者的引导、学生自身的努力三个层面就如何有效的缓解和解决上述问题,提高大学生本科会计教学工作的绩效提出了几点建议和意见,具体内容如下所述:
(一)改革大学会计教学观念
1、关注素质教育,全面学习各种技能
作为会计专业的学生,应该也学习其他各种知识,不光要应对会计考核的各种考试,也要努力提升自己的相关素质,为以后在会计岗位上更好工作打下良好基础。例如要主动掌握收入成本观、数据信息利用观、经济效益观等相关知识,在未来的就业过程中有更大的优势,支持学生利用学校各种资源自学相关内容,在使用过程中加以指导,提高资源利用的效率。支持学生合理运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并在班级内进行推广,资源共享,共同进步。
2、逐渐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的教育观
会计的基本知识较为固定,但在实际工作过程中,会计不仅要有强大的业务能力,还要能够根据企业的特性,制定适合企业的内部管理方式。还要根据社会上会计制度的改变,及时协调更改企业内部的会计使用制度。因此在授课过程中,不仅要教授基本内容,还应该教给学生创新的各种方法,为以后的实际工作打下良好基础,通过了解其他学校的创新方式,努力从中找到启发,进而形成自己的创新思维方式。
3、进行教学互动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该根据会计教学的各种内容,和学生进行互动,可以进一步了解学生对于会计的理解和学习情况,还可以拉进老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学生成为朋友,有利于引导学生进行各种专业学习的探索,也有利于学生及时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让老师和学生共同进步,更高效的达到教学目标。在互动过程中,找到自己的不足并加以改正,不同思想的碰撞也可能会有新的火花,发现新的创新思维。
4、同时重视理论和实践
会计专业在学习过程中需要积累大量的经验,才能在日后更好的为企业服务,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在重视基本理论知识的同时,也要抓住一切机会进行有利积累经验的实践活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学习内容,开展一些相关的实践活动,学生应该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不断反思,对于得到的经验进行记录,分类整理,为日后的工作实践积累经验。
(二)提高会计本科教育的`引导
1、重视政策的改变
国家相关部门应关注政策改变,及时调整会计课程的内容,保证会计知识的即时性。增加对本科会计学习的考察,完善各种考核制度。会计这一职位关系到企业的存亡,是重要的部门之一,要保证会计从业人员拥有优良的品格,增强对于从业人员的思想品德教育,保证从业的质量。
2、对于不同年级的课程重新合理编排
目前大学中会计的课程安排存在一些问题,设置不合理,理论课与实践课相分离,大一大二大三时都只是学习理论课程,对专业课程接触较少,并且在大四实践课时,也都在段时间内进行,无法保证实践的成效。大一大二是兴趣的培养时期,这个时期应该加入实践,可以增加学生对自己专业的感兴趣程度,会使他们在日后学习过程中更加积极。
3、创新考核模式,将课程考核与技能评定相结合
对于学生的课程考核,应该将公共课与实践活动相结合进行考核,课程是基础,实践是补充,缺一不可,并且应该支持课外实践活动,给予额外加分,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对于考核模式还可以询问学生意见,搜集更多的考核方式,集思广益。
4、提前提供实习机会
在讲授完全部实际课程后,可以由学校联系相关单位,提前给学生一个实习的机会,让学生对以后的实习生活有所准备,也能积累一些实战经验。如果学校没有联系其他公司的能力,也可以模仿企业建立一个实习实训基地,假设出一个企业,让学生在其中模拟实习,完善实训基地,增加对实训基地的投入,鼓励学生进行实践实习活动。
(三)学生个人进行的努力
学生在学习会计期间,应该合理安排个人时间,基本理论内容要完整掌握,对于各种实践内容应该积极参与。在教学过程中,要几时提出自己的疑问和想法,方便教师得到及时的信心反馈,以改正自己的教学行为。对于改革内容也要及时反馈意见,以便教师之间及时讨论,得出解决办法。学生要积极主动学习各种相关内容,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的发现与自己学科有关的内容并加以分析。努力进行学科创新,可以从其他学科中寻找创新灵感,提高自己的创新思维能力。
四、结束语
大学本科期间的会计教育是会计教学的基础阶段,扎实的学好本科阶段的内容,可以为以后深造创造条件。因此大学本科会计教学的改革是不可或缺的改革活动,但在此过程中,应该根据出现的新情况,不断完善改革内容,使其更加顺应实际情况,推动大学本科会计的长足发展,不但要勇于发现问题,还要敢于提出、解决问题。通过国家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使会计的职业水平不断提高,从而间接推动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傅兴,刘方.我国本科教育存在的问题与改进思路探讨[J].科教纵横.(06)
[2]王建民.职称在会计用人单位中的角色[M].北京:经济出版社.
[3]刘琨,代荣云.关于会计本科人才创新培养的探讨[J].人力资源管理.2014(05)
医学检验专业本科教学改革初探 篇3
关键词 医学检验;教学体系;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489X(2012)09-0048-03
Discussion on Educational Reform in Undergraduate Course of Laboratory Medicine Specialty//Bai Xuefei, Guo Jingyu, Pang Xinyue, Gao Weina, Yang Jianying
Abstract This article analyzed the situation and tendency of laboratory medicine, suggested that the medical colleges should deepen educational reform and cultivate potential students in laboratory medicine fields in order to fulfill the needs of society.
Key words laboratory medicine; educational system; reform
Author’s address He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uoyang, Henan, China 471003
检验医学(Laboratory Medicine)也称实验室医学,是现代医学中临床医学与实验室科学技术相结合的一门学科。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它综合各基础医学、经典实验和最新技术成就,渗透在临床医学、基础医学的方方面面。临床医学的需要推动医学检验的发展,医学检验应用技术的不断创新又促进了临床医学的发展。我国的高等医学检验教育是在实验室技术快速发展,并不断地向临床医学渗透的背景下成长起来的。随着医学理论的发展和技术方法学的创新,作为临床医学重要分支学科的医学检验,其工作内容及其在临床诊疗中的地位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不仅要为临床提供充足的检验项目和可靠的数据,还要结合临床进行学术交流和信息沟通,参与到临床的诊断和治疗中去。因此,医学检验专业对人才队伍及素质的培养有了更高层次的要求。
1 医学检验发展的现状
随着医学科学的飞速发展和高新技术在医学领域的广泛应用,检验医学进入了崭新的时代,从而给检验人才的培养提出更高的要求。
1.1 检验人员结构和素质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我国自从1983年首次在高等医学院校开设医学检验本科教育以来,培养了大批高层次的医学检验人才,彻底改变了过去检验科以中专生为主的学历结构。目前,全国共有26所院校设有检验系,有3个博士点和17个硕士点,每年毕业的学生上千人,已经彻底改变过去检验专业主要以中专生打主力的局面。在岗的检验人员也逐步通过成人教育达到专科和本科学历,人员素质得到普遍提高。
1.2 新技术、新仪器发展迅速并得到广泛应用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经济实力的增强以及与国外技术交流和信息沟通加快,促进检验仪器的大量引进和运用,使医学检验实现了自动化、微量化、标准化,结果更加快速、客观、准确,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时,随着新技术的发展和方法学的改进,新的检测项目不断增多,原来无法测定的项目得到准确测定,以疾病为中心、以人体器官为中心的检验组合项目的综合运用,广范围、多角度地为临床提供了丰富的诊断信息。着眼未来,由于计算机网络的广泛使用,将可以实现实验室与临床,实验室之间,区、市、省乃至国际的信息交换,进而实行远程的实验室诊断系统[1]。
1.3 形成较合理的质量控制管理体系
我国的质量控制管理虽然起步较晚,但某些学科已形成较合理的质量控制体系,“全程质量管理”的概念近年来在检验界备受重视,也是检验指标数据标准化的重要保证。对于检验专业来说,质量控制管理体系主要包括3个方面:1)分析前的质控,主要包括测定方法的统一,仪器、量具的标定,统一标准品,标本标准化等;2)分析中的质控,主要包括分析过程中干扰的识别,插入质控标本进行检查,以发现仪器、试剂及操作过程中可能产生的问题,以便及时解决;3)分析后的质控,将检验结果与参数间的关系同临床质量进行相关性分析,随时收集临床反馈信息[2]。
2 21世纪医学检验发展的前景和趋势
2.1 自动化和集中化
目前国内医院检验科各类自动化分析仪器一般都是单机的自动化,国外检验仪器发展的趋势是将几台相关的自动化仪器串联起来,构成流水作业,形成大规模的全实验室自动化,即标本采集后由传送带或机器人送到检验科,通过条形码分类,自动送到各检测仪器分析,结果经仪器的接口送到科室的电脑储存,并进入全院的电脑网络,提供给临床科室。同时,由于芯片技术、干化学测定技术的发展,各种微型便携式分析仪器也会不断增多,给长期随访病人和家庭使用带来极大方便。
2.2 信息化和科学化
实验室的产品就是信息,未来的检验医学将向信息检验医学发展。因此,及时可靠的信息技术、信息的综合分析、完善的信息服务将是检验人员面临的主要任务,主要表现在实验室将采用更多的自动化方式执行和传递结果,通过计算机网络、国际互联网实现多方位的信息交流、资源共享。每个病人的各项检验结果也可被收集、索引,存入数据卡由病人随身携带或存入联网的保健机构的特定数据库内,便于系统随访和病人了解自己的健康状况。检验人员不再仅仅从事分析工作,而是要将实验数据有效地转化为更高层次的临床信息,提供临床咨询服务。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的应用,将使实验室管理步入科学化、系统化和法制化的轨道[3]。
3 医学检验教育的现状
从本科教育来讲,现有的医学检验教育也已不适应临床医学与技术飞速发展的新形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 培养目标
根据1999年教育部高教司颁布的《普通高等院校本科专业目录(100304)》,医学检验专业的培养目标为“从事医学检验及医学类实验室高级专门人才”,其在临床应该担负起“检验医师”的职责。但国内至今尚无“检验医师”这一岗位编制,使得检验医学专业因缺乏高水平医师,落后于临床其他学科,检验专业的学生由于受到师资和岗位设置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得不到系统、规范的临床培训,往往难以胜任检验医师的职责。因此,要实施这一培养目标在具体教学和临床应用实践中存在一定困难。
3.2 课程体系
现行医学检验教育仍沿用医学二阶段论即由基础课、专业课、临床实习三部分组成。它的优势是循序渐进,注重学科的系统性、完整性。但是在生物学、医学飞速发展的今天,医学学科越分越细,医学课程越来越多,继续按医学二段论教学必然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引发对学习的厌恶。另外,以学科为中心的二段式教育将基础教育与临床教育截然分开,相互脱节,片面强调学科的系统性,造成教学内容的相互重叠甚至矛盾。必修课程学时过多,以致学生没有时间了解检验相关学科的知识,能力、智慧、素质、知识得不到协调发展。
3.3 教学环节
检验专业课程采用的教材内容大多陈旧、滞后,与科技的发展、新技术的应用相去甚远,不能够让学生了解本学科的学术前沿与最新成果。在教学方式上,也多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容易导致学生盲目被动地吸收课堂灌输的知识,无法很好地与检验实践相结合。这样既难以提高专业素质,又不利于发展心理素质、身体素质和思想品德。
3.4 实验室条件
医学检验专业实验设备的价格较高,受设备费投入的制约,先进设备仪器台(套)数较少或缺乏,导致医学检验教学设备明显落后,使实验教学及检验项目受到限制,很大一部分教学实验内容已不适应临床检验实际的要求。
4 教学改革思路与方法
根据现代医学检验发展的需要,建立适应社会多样化需要的宽口径医学检验本科人才的培养目标,即培养掌握医学检验知识并能加以应用的复合型人才,必须全面加强课程建设,更新教学内容,建立符合医学检验教育规律,有利于创新人才培养的教学体系,以达到加强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的目的。
4.1 立足专业需要,转变教育模式
现代医学检验靠的是先进的技术和仪器设备,检验人员不仅要熟练利用自动化仪器提供可靠的实验数据,更重要的是能对实验结果作出相应的分析解释,正确有效地将实验资源转化为更高层次的临床信息。因此,培养现代检验人才,必须改变现有的基础教育观为大基础教育观,培养厚基础、宽口径的检验人才。一方面,增加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知识的学习,改变医学检验教育模式,其目的是使检验人才不但要精通检验操作,而且要会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了解什么样的疾病需要做什么项目的检验,可能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以及各种检验结果的临床意义。这样培养出的学生才能成为为医学提供“侦察信息”的“高级参谋”,而不单纯出检验结果的“高级机器”。另一方面,要大力提倡学科选修,加强或增设生物医学工程、计算机语言及应用、专业英语、现代检验仪器及实验室管理等相关课程,特别应加强人文社会科学的教学力度,拓宽学生专业口径,改变现有专业口径过于狭窄、知识面过于狭窄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和适应能力,从根本上促进检验医学的发展[4]。
4.2 着眼未来发展,抓住两个关键
首先,抓住教学内容的侧重点。过去的医学检验靠的是检验人员繁杂的手工操作,知识含量不高,操作技能的训练显得十分重要,学校教育也偏重实验操作教学,这是由当时的专业发展水平决定的。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近年来检验专业基本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的比例仍保持不变,与临床实际需要出现一定的偏差。笔者认为,动手能力的训练固然重要,但随着检验仪器自动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检验工作的重点已不再是手工操作,而更多地转向了对仪器的操纵以及对检验数据的准确性、可靠性和临床意义的分析。此外,检验仪器越先进,其操纵就越简单,而各医院仪器的型号和产地都不尽相同,其操作步骤、性能及对实验数据的质量控制、信息化处理,需要有宽厚扎实的理论基础作后盾。因此,教学的侧重点不应该是过去的操作技能培养,而应该侧重于运用基本理论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评价、组合利用并转化为更高层次的临床诊断信息。对于传统检验教学内容的取舍,也应该侧重于教授传统检验的基本原理在现代检验中的应用价值,以及如何由原始的检验步入现代检验的思路和思维方法。
其次,找准素质教育的切入点。培养适应未来发展的高素质现代检验人才,关键在于能力的培养。如何围绕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设置教学内容,更新教学方法,是素质教育的切入点。一方面,应开设能提高学生特殊能力的一些课程,如学习方法学、科研方法学、文献检索等,教给学生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方法。在学校教育的有限时间里教给学生知识的量是有限的,而教给学生方法,就等于为其插上了腾飞的翅膀,从这个意义上讲,设置方法学教学非常重要。另一方面,应将方法学教学内容渗透到专业课教学中。在专业课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主动思维、勇于创新的能力,启发学生对现有理论深入思考,对现有检测方法和检测仪器进行评价和反思,从而诱导学生进行新的检测方法的尝试和新的检验仪器的研制。教学的重点应放在对学生学习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上,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应现代化检验发展和挑战的高素质检验人才[5]。
4.3 加强实践教学,加强科研素质的培养
根据医学检验技术教学特点,检验专业可将原来分散的实验教学加以整合、优化,形成更加规范、系统的实验教学体系,完善实验室设备,强化实验室管理,促进实验室建设,充分发挥仪器设备的作用。注重对实验项目进行整合,优化实验教学,使实验教学具有验证、综合和探索功能,加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建立开放式综合练习实验室,建成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有机结合、相对独立的实验教学课程新体系;改进实验方法,强化基本技能,注重理论教学与强化实践教学相结合,更新实验内容,保留基本操作技能训练及经典方法和技术,逐步增添方法学评价、自动分析仪器和实验结果讨论等内容,使学生既掌握本专业有关实验的基本知识,又锻炼了分析观察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另外,还要加强实验课多媒体教学的力度,充分利用现代化的辅助教学手段开展模拟教学,增加实验内容信息量,缩短实验时间,节省人力物力。努力培养基础宽厚扎实,动手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具有创新竞争意识的一专多能复合型医学类实验室高级人才[6-7]。
近年来医学检验新理论、新技术和新方法层出不穷,日新月异,医学检验教学改革成为永恒的主题。应该积极探索,不断实践,真正构建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先进的教学体系,以保证医学检验教育的质量,促进学生创新素质和综合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徐霞,吴爱武,陈柏铭.把握检验医学发展趋势,培养高素质现代人才[J].西北医学教育,2002,10(3)140-141.
[2]张悦,袁丽杰.构建医学检验专业技能培训体系的规划与设计思路[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06(9):127-128.
[3]申子瑜.我国检验医学质量保证未来发展之探讨[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04,10(6):5-6.
[4]陈章权.对检验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西北医学教育,2006,14(3):319-320.
[5]黄定德,李前伟,刘广元,等.加强实验课教学改革,培养合格医学检验人才[J].医学教育.2004(1):49-50.
[6]冯文莉,涂植光,尹一兵,等.医学检验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的探索[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6(2):45-46.
[7]张梁成,李双全.医学检验专业本、专科实验教学管理体系的建立研究[J].检验医学教育,2002,9(4):27-29.
本科教学改革 篇4
1. 通识教育理念贯穿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的整个过程。
当今社会的发展对大学毕业生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需要具有一技之长的专业人才,而且需要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解决问题的能力、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等。北京大学和复旦大学近年来一直在推进通识教育,培养跨学科人才,促进本科生全面发展。其中能力建设、知识传授和人格的养成必不可少。
2. 注重创新。
江泽民同志曾说:创新是一个民族永葆生机的不竭动力。在本科教育教学中坚持创新,可以给教学改革带来活力,提供发展的动力。武汉大学在本科教育教学改革中将“创业教育”、“创造教育”和“创新教育”相结合,通过创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拔尖创新型人才,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自主研发的科研能力。
3. 本科教学改革中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
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作为有思想、有独立人格的个体,尊重其首创精神,调动其主观能动性。重庆大学、清华大学等高校在本科教育教学改革中以人文本,以学生为本,教学相长。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发挥主导的作用,重在“循循善诱”。在教学活动中,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作用,提高教学质量。
二、人才培养方式的改革
1. 坚持多样化人才培养方式。
在本科教育教学改革中,人才培养方式的多样化符合“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可以促进本科生的全面发展,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另外,采用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方式,有助于培养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拔尖创新型人才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重要前提,也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保障。高校要集中整合各种优质资源,如高水平师资、实验室、基础设施等,形成多种办学优势,培养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养。
2. 为本科人才培养构筑多元开放的平台。
如东南大学为本科生创建自主研学平台,学生自主选题参与科研、参加学科竞赛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开展研究型学习。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坚持“产、学、研”相结合的办学特色,依托国家农业高新示范区的优势,推动本科生教学、科研、实践与农业示范区紧密合作,理论联系实际,从实践中既学到新的理论知识,又增强动手操作能力。
3. 本科生教育国际化趋势明显。
一些高校加强与世界一流大学的合作,鼓励本科生跨国参与科研、互访、参加国际会议、留学生教育、联合培养、交换生、暑期学校等多种办学模式。鼓励学生接触最前沿的信息,加强学生对不同地域文化的理解和包容,培养具有国际视野、世界眼光的高素质人才。
4. 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华中科技大学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努力倡导学生参与课外实践活动;90年代初开始在课堂教学中探索推广开放性实验室,课外鼓励学生参与各类学科竞赛及其他科技活动。目前,有创业大讲堂、网络创业教育平台、创业精英训练营等创业教育模式。
三、本科课程建设
1. 注重本科课程建设,提高本科教学质量。
如“北京大学长期坚持‘加强基础,淡化专业,因材施教,分流培养’的十六字方针,建设形成了以主干基础课、大类平台课和素质教育通选课为核心的多层次本科课程体系。并在这一过程中注意监控教学质量发展,坚持教授担任本科生课程,保障教学水平”。[1]浙江大学重视本科生公共课、精品课、双语示范课等课程建设,为推动本科教学改革及提高本科教学质量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 加强对本科课程教学环节的管理。
通过加强对本科课程的管理,增强教师责任意识,为教师教学创造良好的平台,鼓励教师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借助于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加强师生课堂互动,打造高水平师资队伍,提高本科教学水平。
3. 重视研究型课程开发与建设。
高校重视本科生研究型课程建设与开发,加大对研究型课程的投入力度,鼓励本科生参与科研创新项目,为本科生提供创新项目及经费保障。
四、本科教学改革
1. 加强教学体制改革,突出重点。
从教学管理角度来看,我国“985”大学本科教学管理工作要转变观念,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去行政化,尽可能减少行政手段对正常教学工作的干预;提高本科教学管理水平,注重能力建设;实施教师教学岗位责任制,强化教师教学责任意识;教学管理要注重细节,适时督促教师调整教学计划,加强对本科生的学籍管理,优化高校公共课选课排课系统和考试成绩管理系统。
2. 加强制度保障。
一些高校实施本科生助教、助管制度,加强对本科生的日常管理;在本科生学习方面,推行本科生导师制,优化学习辅导模式。“985”高校逐步建立起了本科教学质量管理与监控制度。从2011年开始,教育部要求“985”高校率先公布年度《本科教学质量报告》,到2012年,要求“211”工程高校逐年公布上一年度的本科教学质量报告。通过这一要求,督促高校自我评估、自我监督,逐步建立和完善高等学校质量年度报告发布制度。另外,一些高校近年来加大对本科教学投入力度,尤其是经费投入力度。
3. 加强教学质量文化建设,创建良好的教学和学术氛围。
如中国海洋大学从2007年开始成立了教学支持中心,主要目的是整合丰富的教学资源,分享教学经验,倡导教学学术和质量文化。吉林大学努力营造自由民主、锐意进取的教学氛围。另外,一些高校在本科教学中努力改变“重科研,轻教学”的局面,认真协调好教学与科研的关系,明确强调教学与科研并重。教学与科研融合,是培养拔尖创新型人才的有效举措。
五、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
1. 一些“985”高校重视对本科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将文化素质教育贯穿到整个本科人才培养的全过程”[2]。
加强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适应社会的能力、与人协调合作的能力;要注重培养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知识、能力、素养兼备。本科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在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中具有基础性地位,大学要努力培养具有自由思想、独立人格的高素质人才。对于学生而言,文化素质教育是学生培养健全人格不可或缺的;对于学校而言,人文素质教育是探索培养卓越工程师、拔尖创新型人才的突破口。
2. 一些高校致力于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如武汉大学把“优良的爱国传统”、“优秀的学术传承”和“优美的校园风光”相融合,营造“三优”的育人环境,让学生在开阔视野、增长见识的同时,也陶冶情操,净化心灵。以此作为借鉴,高校要充分挖掘整理本校的历史文化,建立校史博物馆,以本校优质的文化资源激励和鼓舞学生。
摘要:本科教学工作是高校日常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科教学水平关系到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及高校的声誉, 从长远来看, 影响到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本文根据对我国“985”高校2011年度《本科教学质量报告》的文本分析, 分别从教育教学理念、人才培养方式、课程建设、教学改革、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五个角度重点阐述“985”高校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的特色。
关键词:“985”高校,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特色
参考文献
[1]北京大学.北京大学2011年度本科教学质量报告[EB/OL].http://dean.pku.edu.cn/notice/inform_show.php?id=1354846970.
[2]湖南大学.湖南大学2011年度本科教学质量报告[EB/OL].http://jwc.hnu.cn/Files/download/2011年度湖南大学本科质量报告定稿.
[3]李卫江.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J].江苏高教, 2006 (2) .
[4]欧阳康.新时期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及其实践导向[J].教育研究, 2012 (2) .
本科教学评估 篇5
1.什么是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是国家教育部为加强宏观管理、施行分类指导对本科院校办学水平、办学条件、办学质
也是贯彻《中华人
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的重要举措;是教育部对普通高等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师资队伍、教学条件与利用、教学
建设与改革、教学管
理、学风、教学效果和办学特色等进行全面评价的一项评估活动,旨在加强本科教学基本建设、深化教学改革、促
进科学管理,提高本
科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
2.为什么开展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
第一,是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贯彻落实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实施教育部《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
动计划》、办人民
满意的高等教育的需要。提高教学质量,一靠深化改革,二靠评估。评估是一项最有效的措施,可以起到检查、督
促作用。
第二,要促使高等学校更加重视教学工作,把主要精力放在教学上,放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上。近10年的实践证明。评估工作确
提高教育质量的作
用。
第三,是适应世界高等教育发展趋势的需要。欧美从事高校评估工作有近百年的历史,而且他们越来越重视评估。评估已经成为
引导高校科学办学、深化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成为社会民众了解高等教育运行状况、了解教育质量、从而选择高校学习的重要渠道。量、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根据高等教育发展及运行规律,严格按有关评估指标、标准对高校办学进行的综合测评,实能够起到促进学校进一步端正办学指导思想,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强教学管理,改善办学条件,深化教育改革,3.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的依据是什么?
以党中央、国务院召开的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关于深化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教育部召开的全国
第一次普通高等学校教学工作会议提出的《关于深化教学改革,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高质量人才的意见》和《关
于进一步做好普通高
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评价的若干意见》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为依据。
4.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的主导思想是什么?
“三个符合度”。即学校确定的目标(学校的定位、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要求、人才的全面发展和学校实情的符合程度;学校的实际工作状态与确定的目标的符合程度;学校所培养的人才质量与自定目标的符合程度。
5.教育部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对普通高等学校教学工作的主要作用是什么?
(1)促进教学思想、观念的转变;(2)确保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3)加强对高校的宏观管
理和规划;
(4)确定明确的办学指导思想;(5)促进高校教学建设;(6)提高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
(7)摸索和建立高校评估指标体系和操作经验。
6.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的原则是什么?
“以评促改,以评促建,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
7.教育部对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指标体系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指标体系分为7个一级指标和特色项目,19个二级指标。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1.办学思想1.1 学校定位
1.2 办学思路
2.教师队伍建设2.1 师资队伍数量与结构
2.2 主讲教师
3.教学条件与利用3.1 教学基本设施
3.2 教学经费
4.教学建设与改革4.1 专业
4.2 课程
4.3 实践教学
5.教学管理5.1 管理队伍
5.2 质量控制
6.学风建设6.1 教师风范
6.2 学习风气
7.教学效果7.1 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
7.2 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
7.3 思想道德修养
7.4 体育
7.5 社会声誉
7.6就业
特色项目
注:用黑体字标明的为重要指标。
8.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的步骤是什么?
评估工作主要分三步进行:
第一步,学校自评自建。依据评估方案所列指标体系,实事求是地进行自评。同时找出问题,进行整改,加快建设。然后学校根据评建情况,写出自评报告,报教育部。
第二步,专家组到校考察。教育部评估专家组将用一周时间检查学校教学设施建设、管理工作等情况,同时听取校领导汇报工作、听课、召开师生座谈会、查看材料、进行学生基本能力测试和走访教学单位、图书馆、宿舍、食堂等活动,在此基础上综合分析,形成专家组意见。教育部根据专家组的考察意见和评估专家委员会的评议结果审定评估结论。
第三步,评估后的整改。学校认真研究专家组的意见和建议,制定整改计划,建立和完善本科教学质量保证措施,逐步解决办学的深层次问题,促进教学工作向更高水平迈进。
9.专家怎样进行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检查?
专家组进校之后,将本着认真负责的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精神,通过四个环节来开展评估工作。
第一,认真听:听取学校领导关于办学指导思想、教学工作思路和教学工作评估的自评报告;随机抽样并至少听取部分教师、部分课
程的课堂教学;分别召开老、中、青教师、管理干部和学生代表等各个层次各种类型的人员的座谈会:利用各种不同的场合随时随地与师
生进行个别交谈,谈及的内容广泛;从不同侧面到各教学单位听取领导和师生对有关自评情况的介绍。
第二,仔细看:专家组将全面审阅学校和各教学单位的自评报告及有关的背景材料,考察学校的教学基础设施情况,包括图书馆、计算
中心、现代教育技术中心以及所有实验室等的运作情况,考察校、院(系、院、中心)两级教学管理及教学各环节的运行情况,考察教风、学风的情况等。
第三,全面查:专家组在对所有的评估指标全面了解的基础上,也有所侧重。例如,可以调阅学生的学籍档案,以此反映教学计划的执
行情况、课程设置合理程度、教学质量和学生素质以及教学管理的水平和质量;可以抽查学生的考试试卷和毕业论文、实验报告、实习
报告,以此反映教师的命题质量和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教学技能等;可以抽查平时各级领导的听课记录以及教师课堂教学质量问卷调查
通过学生座谈、课
堂讨论等方式,考察学生掌握所学专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及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等。
第四,全面议:专家组将对所获得的信息和材料,对照评估指标体系,按照评估指标内涵,以实事求是的态度,严肃认真地对学校教学工
作进行全面评议,得出初步结论,并分别与学校领导和学校的上级主管部门交换意见。此外,学校的发展态势,学校建设过程及进展情况和
取得的成效也是专家们考察的重要方面。表、教师某门课程的教案等,以此考察学校、院(系、部、中心)教学管理的规范化程度以及教师平时对待教学的态度;
10.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结论及其标准是什么?
(一)评估结论分为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四种,标准如下:
优秀:A≥15,C≤3(其中重要指标A≥9,C≤1),D=0,特色鲜明。
良好:A+B≥15,(其中重要指标A+B≥9,D=0),D≤1,有特色项目。
合格:D≤3,(其中重要指标D≤1)。
(二)评估指标体系中,二级指标19项,其中重要指标(黑体字)11项,一般指标8项。二级指标的评估等级
分为A、B、C、D四
级,评估标准给出A、C两级,介于A、C级之间的为B级,低于C级的为D级。
注:要达到优秀标准必须在19个二级指标中有15个以上指标要达A级,其中达到A级的重要指标要大于9个;达到C级的指标
要小于等于3个,其中重要
指标要小于等于1个。19个指标不能有一个评为D级。且一定要特色鲜明,否则不能评为优秀
金融学本科实践教学改革探究 篇6
关键词:实践教学;金融学;商业银行
一、 金融学本科实践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实践教学本是将理论知识和业务技能相结合,实现两者融会贯通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目前,国内大多数高校的金融学专业在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的教学基础上,通过多种途径让学生掌握更多的专业技能,从而推动了国内高校金融学实践教学的形成。
在通过对近几年金融学本科毕业生就业状况进行调查中发现, 60%~70%的企业反映应届毕业生到岗工作,实际知识应用率不足 30%,而且大多数学生对所学过的知识应用能力不强,对新工作的适应周期仅在 1 年左右。由此可见,实践性教学和理论教学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两者不可偏废。金融学专业的学生在就业时面向的主要是银行、证券、保险等几大领域。在现代信息技术的告诉发展的今天,金融产品也在不断的创新,金融业务操作的技术含量越来越高。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角度来看,金融学本科专业课程的实用性是非常强的,与实践紧密联系。那么传统的单纯式的课堂理论讲授极易导致教学气氛沉闷、学生失去学习兴趣,通过增加案例分析、课程实验以及金融模拟实验室对学生进行实训联系,不仅可以使学生加深对金融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而且能够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增强学生学习金融学科各门课程的热情和兴趣。另外,学生在校外实习基地实习和参加社会调研活动,可以增强学生对于社会、金融背景和用人单位的认识,使学生了解用人单位对人才的市场需求情况和对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从而有的放矢地培养学生就业前所需掌握的实际业务操作能力,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由此可见,对金融学本科开展实践教学建设和改革,是金融市场发展的要求,是现代金融学科建设的要求,是实现金融本科学生培养目标、增强学生就业能力的重要环节。
二、 实践性教学在《商业银行柜台业务》课程中的应用
(一) 以就业为导向,建设课程理念
《商业银行柜台业务》课程以面向学生未来就业的岗位为依托,以工作流程工作任务为课程的中心内容,从银行基层工作岗位的需求出发,以银行存款、结算、贷款、代理等各项临柜个人业务操作为主体,制订课程教学目标。根据应用型本科金融学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和培养特色,在教学过程中采取业务操作流程展示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完成具体的银行临柜业务项目过程中构建相关理论知识,提升学生对银行柜员岗位的适应能力。
(二)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建设课程内容
《商业银行柜台业务》课程本着银行一线业务岗位处理的主要业务内容和岗位所需要的基本职业素养,全部教学内容具体划分为8个教学模块:商业银行综合柜台业务基本规范、个人储蓄业务、个人贷款业务、个人外汇业务、代理业务、支付结算业务、企业基本业务和电子银行业务。每一个教学模块都包括了模拟银行实际工作的实训流程,根据银行业务内容的细分,每一个教学模块又涵盖了若干个子学习活动,形式上相互平行、稳定,内容上层层递进、密切相关。在与金融企业专家共同研讨课程内容建设的思路和内容。将现实工作任务的背景资料来运用,将新知识、新产品、新技术、新方法、新流程引入教学内容与组织形式,真正反映银行临柜业务岗位工作与社会实践的需要。
(三) 以情景为导向,建设教学模式
《商业银行综合柜台业务》课程每个教学活动的学习与实务操作都按以标准业务操作流程为载体设计的活动来进行,以每一项工作任务为中心整合理论与实践,实现理论与实践的一体化教学。教学过程中所涉及的每一工作任务模块都以相关的银行业务制度法规为基准,按照业务操作流程顺序逐项学习各项临柜业务的操作要点,借助银行真实操作设备、仿真业务凭证、业务印章、业务操作程序,通过情景模拟、角色互换等实训练习,结合真实案例分析,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
《商业银行柜台业务》课程以搭建仿真教学实训平台为基础,教学环境完全营造职业环境氛围,在与行业合作建成的能完全模拟银行真实环境并综合银行出纳、储蓄、会计、银行卡、中间业务和外汇业务等各项业务的全真化校内实训室——金融模拟实验室,设置客户休息区、大堂经理区、现金业务高柜区、非现金业务低柜区、后台业务处理区等,配备服务器、小型机、电脑、票据打印机、捆钞机、磁码机、假币识别仪、银行业务软件、身份证鉴别仪、复点机等主要银行设备,满足学生在真实环境、真实情景、真实业务流程下进行银行各项业务的实训操作。
三、 金融学本科实践教学改革的启示
(一) 关注行业、企业发展变化
经济的高速发展与企业行业的日益变革对高校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基础,因此对行业企业业务的发展变化,岗位的需求转变,职业需求的变更这些信息应该是高校教学最先扑捉到的,也是最先反映在教学内容的变化上的。《商业银行柜台业务》授课教师在授课的基础上对各家金融机构进行调查研究,并且利用寒暑假的时间到商业银行相关业务部门进行实践锻炼与业务培训,密切关注行业企业的业务岗位的各种发展变化,及时在教学内容上进行调整,努力做到与行业岗位业务操作的零距离。
(二) 重视行业、企业的信息反馈
以校内实践教学为基础平台,教学内容的选择、方式方法的运用、教学过程的创新是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质所在,但是与此同时,外部评价才是检验改革意义的标准。教学效果的评价主要反映在已就业的学生在用人单位实际岗位操作的适应情况,对所学、所练的业务内容的具体检验。这些反馈信息来自企业,授课教师应及时对这些信息进行收集、整理、整合,并将其融入到今后的课程改革实践中去,以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用度更加提高。
(三) 完善课程教学评价指标体系
《商业银行柜台业务》课程为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课,该课程主要以商业银行实际业务操作过程为教学内容,因此在课程评价的同时应进行全面的系统的针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掌握和综合能力的提高的评价。例如在评价过程中结合课堂提问、平时测验、实验实训等考核方式,尤其要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的分析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对在学习与应用相结合上有独到见解的学生给予鼓励。(作者单位:吉林工商学院金融学院)
参考文献
[1]董瑞丽.高职院校实务类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以金融专业国家精品课程《商业银行综合柜台业务》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2010(23).
[2]黄萍,陈金金. 浅谈金融学本科实践教学改革. 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10(7).
[3]陈建新. “校店合一”办学模式下对银行业务课程改革的研究.科技创新导报,2010(08).
[4]朱维巍,董瑞丽. 高职“商业银行综合柜台业务”国家精品课程开发与建设, 职业技术教育,2011(23).
[5]邢天才,刘丽巍.金融学科建设中的实验教学改革问题探讨[J].航海教研究2009,(01).
[6]葛开明.培养应用型金融人才的探索[J].黑龙江教育,2009,(01,02).
西医院校护理本科针灸教学改革 篇7
1 改革教学内容
针对护理教学的特殊性,从改变原有的教学内容顺序、强调针灸过程的基础护理和整体护理等方面着手,进行改革,不仅增加了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而且加强了针灸教学与护理专业的相关性。
1.1 改变教学内容的原有顺序
西医院校的护理本科针灸教学包括经络学说、腧穴理论、针刺原理和治疗规律等理论以及腧穴取穴和定位、针灸操作和临床诊治等实践,这两大部分内容。为了避免造成理论和实践的割裂,首先,改变了以往分别讲解经络、腧穴、刺灸、治疗的教学顺序,而以经络理论为基础,在理解腧穴主治规律的基础上,以腧穴的主治为主线,将取穴、操作和辨证治疗融为一体,使理论和操作紧密结合;其次,将腧穴定位、经络循行分布与现代医学的局部解剖紧密结合,不仅提高了取穴的准确性,而且增强了记忆效果。
1.2 强调针灸过程中的基础护理
基础护理是满足患者生理和心理上的基本需要,使患者在治疗期间处于接受治疗的最佳心理状态,而早日康复的护理措施,他既包括了一些护理技术操作,也包括了依据患者基本需要提供的护理措施[1]。所以,强调针灸过程中的基础护理对提高疗效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如在针灸教学中,首先,强调进针前的心理护理,告知患者针刺是安全的;提醒患者如出现晕针不用害怕,只要及时发现,便可以恢复正常。其次,强调出针时的护理,在出针时患者常会出现皮下出血,轻者皮色青紫,重者皮肤高肿,甚至可有深部组织压痛,所以,出针时,要及时按压止血。第三,强调起床时的护理,针灸治疗结束后,应注意正确的起床方式,如医务人员右手或左手扶住患者肩背部,不要松开,顺势将患者扶持为坐姿;密切观察患者有无不良反应等[2]。
1.3 注重针灸过程中的整体护理
中医整体护理是在中医整体辨证观指导下的护理方法,即从整体出发,通过观察病人外在的变化,了解机体内脏病变,从而提出护理问题和采用护理措施的过程。在针灸过程中,注意对患者的整体护理,以保证治疗的顺利实施及提高治疗效果。如腰椎间盘突出的针灸、推拿按摩时,要强调体位护理:治疗期间患者应卧硬板床休息,侧卧时屈膝屈髋;加强功能锻炼:腰痛缓解后,可进行肌力训练,及腰部的伸展运动和屈曲训练以增加腰背肌力量;要注重心理护理:向患者耐心做好病情解释工作,使其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3]。
2 改革教学方法
要提高教学质量,不仅需要符合认知规律的教学内容,而且需要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经过多年探索,放弃了原有单一的、填鸭式教学模式,而采用精彩导入、重点突出及不同的教学方法等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
2.1 精彩导入,激发兴趣
俗话说: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所以,精彩的导入是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之一[4]。我们精心为针灸教学准备了精彩的导入,例如,在“针灸总论”的教学中,不仅从著名电台主持人刘海若车祸昏迷、苏醒及恢复健康的救治过程入手,说明针灸疗效的真实性和重要性;而且向学生介绍美国、日本、德国等对针灸治疗的重视及相关研究成果[5],使学生们感到学好针灸的迫切性,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2 突出重点,增强效果
由于课时少,内容多,使得突出重点,提高教师授课和学生学习效率,显得尤为重要[6]。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发现如果课堂上教学内容多,会出现教师什么都讲,什么都没讲透,学生什么都记,什么都没记牢的现象。所以,授课时重点突出与实际应用有关的内容,以提高教师授课效果和学生学习效果。如突出作用广泛、取穴简单、操作方便、不易发生危险的穴位:足三里、曲池、合谷等穴位的主治、取穴和定位;突出简单、容易和使用率高的技术操作,如各种进针法、行针法、单式补泻手法等;而对复杂的、难度较大的操作技术,如烧山火、透天凉、阳中隐阴等复杂的技术操作,则作为了解内容;突出针灸的治疗原则,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如选穴过程中的近取法——在病变部位及附近取穴,如治疗肩关节疼痛选用曲池、肩髃;远取法——根据辨证归经和循经取穴,如治疗腰痛选委中、太溪;远近结合法——在病变部位和附近及根据辨证归经和循经取穴相结合的方法:如治疗咳嗽时,采用近取中府,远取尺泽和列缺等穴位。
2.3 改进方法,提高效率
针灸的实践操作性非常强,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加深学生对抽象理论的理解和提高其实际的操作能力[7,8]。首先,西医院校的针灸教学安排在大学三或四年级,此时学生已学完解剖、生理和病理生理等基础课,所以,在讲授穴位的定位时,以解剖定位为主,实际操作和具体点穴为辅,同时让学生们了解定位准确时,针刺部位产生的酸、麻、胀重,或传导等针刺感应。第二,引入病例,加深理解。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在教师的监督下,通过彼此施针,体会针感;在见习课时,针对不同患者进行辨证、选穴、取穴、施针、补泻等针灸治疗。第四,应用 CAI (Computer assisted Instruction ),即计算机辅助教学,对课堂上难以理解的、抽象的问题进行讲解,如经络的循行分布、腧穴的定位、解剖层次、针刺手法等内容。
3 改革考试模式
考试不仅是考核教学质量、考察教学效果的手段,而且是学生学习的指挥棒,为了增强学生对实际操作的重视,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在理论考试的基础上,设立了操作考试:在每次实践课后,随机抽取学生,每两人为一组,考核所练习的内容,作为平时成绩;学期结束时,每个学生再进行一次操作考核,采取随机抽题的方式,作为学期考核成绩,与平时操作成绩结合,作为最终的技能考核成绩。
总之,针对护理教学的特殊性,不仅通过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考试模式,而且要求教授护理本科中医教学的教师了解相关的护理学知识,如基础护理、专科护理和中医的整体护理等内容及护理专业的特殊性等方式,提高了教学质量,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罗红霞,张晓苇.实施基础护理的重要性[J].中华现代临床护理学杂志,2007,2(3):277.
[2]蔡利群,余涛,李观荣.针灸教学实习中加强基础护理教学的体会[J].西南军医,2008,10(5):141-142.
[3]罗蝉清,郭惜珍.综合康复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护理[J].现代护理,2006,12(11):1107-1108.
[4]柯一琼,曹中兵.中西医结合讲解带动基础护理实验教学[J].时珍国医国药,2007,18(3):766-767.
[5]赵岩,刘孟安,李治淮,等.西医院校针灸教学探讨[J].时珍国医国药,2005,16(11):1152.
[6]王红明,石玮,孙杨,等.《基础护理学》课堂教学设计[J].护理研究,2007,21(1):173-174.
[7]郑为超.西医院校中医学几种课堂教学方法的尝试[J].西北医学教育,2005,l3(3):322-323.
[8]周爽,张荣华.针灸教学临床带教的实践与探讨[J].检验医学与临床,2007,4(5):440.
会计本科教学体系改革探讨 篇8
关键词:教学目标,课程体系,教学方法
在全球经济国际化背景下, 会计国际化的核心是运用国际上通用的先进的会计思想、管理方法和技术方法, 促使各国会计事务处理的协调化、标准化和规范化。现实中, 人们获取先进的会计思想、管理方法和技术方法的主要途径是接受大学会计教育, 为了促进大学会计教育符合会计国际化及社会需求, 大学的会计教学体系亟需从方方面面发生根本性变革。
一、我国现行会计本科教学体系存在的问题
1. 会计本科教育目标存在缺陷
(1) 缺乏明确的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目标。“夫学识经验及才能, 在会计师团无一项可缺, 然根本上究不若道德之重要。会计师之为职业, 实为工商企业保障信用而设, 苟有不道德行为, 而自丧其信用测此职业, 即失其根本存在之理由, 殊背国家期望之厚意, 可不慎哉。”在会计教育目标中, 有必要提出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具体目标, 来指导职业道德教育活动, 体现职业道德教育对会计人才培养的优先性和重要性。
(2) 忽视了会计职业界的需求。在市场经济时代, 用人单位普遍要求选用具有一定经验的会计人员, 希望会计专业毕业的学生具有较强的实务操作能力, 能立即进入角色, 独挡一面。但在会计教育目标中, 并没有反映出职业界对学生在会计专业技能方面的较高要求。
(3) 目标定位过高, 不合实际。学生在大学四年本科教育中所学的会计知识是有限的, 毕业后只能说是基本能胜任会计实务工作, 还不能适应会计教学、研究工作的要求, 也没有具备成为高级专门人才所必需的能力, 这需要学生在以后的会计工作中不断学习和积累, 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
2. 会计专业课程体系不尽合理
(1) 专业课内容重复较多。在各门专业课程建设中过多强调单科内容的完整性, 而忽视整体专业教育课程内容的系统性, 如基础会计与中级财务会计在会计理论体系、会计目标、会计要素方面, 管理会计与财务管理在决策方法、存货管理等方面, 管理会计与成本会计在成本控制、成本管理等方面, 财务管理与成本会计在产品成本计算与管理等方面, 都有不同程度的重复。
(2) 专业课与基础课比重失调。我国目前各高等院校会计专业教育中, 过分强调政治理论课和专业化程度, 不注重提高知识结构的通用性;专业基础课内容也很局限, 对相关专业课程如企业会计准则、会计前沿问题、税法、统计学或计量经济学、专业外语等缺乏必要的重视。
(3) 课程设置存在一些遗漏。第一, 缺少新兴会计分支学科的课程或专题性质的课程。随着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和现代化管理的加强, 对一些新生事物的细化会计研究, 已经形成了许多相对独立而又相互联系的分支学科, 如人力资源会计、无形资产会计、环境会计、养老金会计等。而我们目前的会计教育中, 大部分院校都没有设立相关选修课程或专题性质的课程。第二, 缺少国际会计准则、国际经济法、国际会计信息披露等涉外课程和双语教学课程。第三, 案例教学、角色模拟、实验室教学等实践性课程有待加强。第四, 不重视职业道德教育类课程的建设。会计行业是一个对职业道德要求严格的行业, 会计人员在会计信息的披露、经济契约的签订与执行以及有关财务管理、资金结算、劳动工资、对外投资等方面都面临着法律、职业道德规范的考验。目前我国高校往往偏重于对学生进行专业教育, 而忽视了对会计职业道德和法制的教育。第五, 缺乏资料查询与信息检索方面的课程。我们现在处于一个信息化时代, 这就要求会计人员具备从大量信息中及时发现有用信息并进行有效处理的能力, 而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的选修课程中很少开设信息检索技术、数据开采工具和知识发现技术等课程。
3. 教学方法单一
从教学方法来看, 各高校普遍以单一的“填鸭式”的课堂讲授为主, 教学内容的进一步讨论和研究缺乏深度。近几年来一些高校在这方面进行了一些大胆的尝试, 比如由单向讲授转向双向讲授, 在案例模拟教学等方面也做了大量的努力, 但这些尝试还处于一种探索阶段, 虽然课堂气氛活跃很多, 但从掌握知识和培养能力的角度来看是不是真的有效还有待进一步验证。怎样创造更多、更有效的与教学目标紧密结合的教学方法, 并尽可能地发挥其作用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
二、会计本科教学体系改革的思路
1. 明确不同培养阶段教学目标, 系统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美国会计学会的会计教育委员会明确指出:会计教育的目标不在于训练学生在毕业时即成为一个专业人员, 而在于培养他们为未来成为一个专业人员应当具备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使其终身学习。有研究表明, “通才+专才”是大多数学生公认的最佳会计教育目标。
(1) 强调以培养能力为主。会计高等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使受教育者学会学习, 甚至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传授学生如何学习会计, 如何思考和分析问题, 如何利用获取的知识来合理配置资源及动手分析和决策, 提升学生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技能, 培养和激发学生的自学能力。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 社会对会计人才需求呈现出多层次的特点, 现代会计教育已进入素质教育的新阶段, 尊重学生个体差异, 强调自主学习和快乐学习, 注重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注重学生自学能力及实际动手能力的提高应成为各高校今后会计教学改革的方向。有鉴于此, 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 培养面向新经济环境具有坚实会计专业理论和广博相关知识且具有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应成为高校会计教学的基本目标。
(2) 鼓励学生进行批判性思考。20世纪80年代, 美国的会计教育机构呼吁未来会计人员必须具备批判性思维 (critical thinking) 能力。如今, “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未来成功的会计专业人员所必备的重要条件”, 这一观点已达成共识。因此, 教会和鼓励学生进行批判性思考, 使学生学习过程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获取知识、运用知识。目前, 以Richard Paul为核心的研究小组所设计的“三因素”——批判思维模式被认为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
批判思维有三个相互联系的特征: (1) 批判思维以清楚、正确、关联和逻辑标准为基础, 并可以形成准确的判断。 (2) 标准可以连续运用到“自我纠正”过程中, 并有利于学生在动态活动中充分发挥学习的主体性。 (3) 学生利用自我评价标准, 可以自觉提高思想行为, 并能意识到一个人的学习过程的基本方法与学习本质的基本方法是不可分的。由此可以看出, 批判性思维教学法所要达到的目的, 就是学习者对所学问题或所遇到的事实清楚地进行主体判断, 并由此形成一种清晰稳定的思维模式, 而这恰恰是未来会计教育所要达到的终极目标。
2. 科学设置会计专业课程体系
(1) 进行通识教育。通识教育注重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的平衡即应该包含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三方面的课程。通过通识教育使学生了解国内外文化、懂得历史研究的重要性、具备文学与艺术欣赏能力、树立良好的道德理念、掌握量化推理技能、具备社会分析能力。会计人才所应具备的知识不应当仅局限于财会、审计知识, 还应包括管理学、经济学、法律、金融等学科的综合知识以及人文、自然等方面的基本知识。
(2) 突出特色教育。将“强能力、高素质”作为人才培养的核心目标, 增大实训课程和实践性强的课程的比重。实践教学体系通常包括三大环节, 即认知环节、课程实践环节及综合实践环节, 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认知环节增强学生对有关专业知识的感性认识。课程实践环节旨在培养学生运用专业知识分析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同时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理论教学内容的认识, 形成初步的职业技能。综合实践环节通常和毕业实习结合在一起, 以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 这一环节重在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来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完善专业知识体系。专业知识是会计人员知识结构的特色所在。现代会计业务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综合性, 这一特征又要求会计人员所掌握的知识不能仅限于本专业, 会计人员比较理想的知识结构应是以博促专, 以专取博, 专与博相结合。会计人员的知识结构好比一座金字塔, 塔尖部分是专业学科知识, 塔的中间部分是专业学科的基础知识, 塔的下半部是运用专业知识所需要的其他知识, 如数学、外语、逻辑学、心理学等会计人员必须具备的基础文化知识。
(4) 整合课程内容。整合课程内容是指课程设置的名目不变, 但相关课程的目标、教学与操作内容、学习的手段等课程要素之间要互相渗透、互相补充。课程整合的内容主要包括同一教学内容中涉及到的相关学科和知识、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一个学科应包含另一个学科的内容、学科本身的整合、学科内容的借用等。整合课程内容在同一教育层次和不同教育层次上都存在, 如财务管理、管理会计, 以及成本会计等课程就存在着教材内容的重复或教学实践环节的交叉、遗漏现象, 从而需要整合。
(5) 调整课程体系的构成。合并、压缩必修课程, 克服专业课程间的内容重复现象, 如《中级会计学分和《成本会计学》、《财务管理学》和《管理会计学》。拓展会计相关学科教学, 如经济学、金融学、法学、管理学以及应用数学。同时, 为了适应未来经济发展的需要, 还应增设诸如人力资源会计、网络会计等新兴选修课程。以及国外会计制度法规和国际会计发展趋势会计专业知识国内会计制度改革动态等前沿性的专题讲座, 使学生选择课程的空间大大增加, 以适应知识结构多元化的人才培养目标。
(6) 强化诚信教育。通过设置相关法律课程如《会计法》、《公司法》、《证券法》、《税法》等, 以及传授相关的经济法律法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 对会计道德产生结构性影响。通过会计职业道德教育, 将其思想精髓深入到学生的心中, 使他们认识到忽视会计职业道德可能会付出沉重的代价, 而重视会计职业道德能够产生巨大的荣誉感和自尊感, 帮助他们形成内在的自觉需要, 并使其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自觉自愿地遵守和履行这些道德要求和规范, 并能够承担起其道德行为选择的结果, 达到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理性的自觉, 情感的自足, 意志的自愿”的目标, 使会计高等教育成为“塑造会计行业未来典范的摇篮”、“造就会计道德楷模的圣殿”。
3. 全面改进会计教学方法
经济环境的变革对未来的会计人才提出了知识和能力的新需求, 那么如何在大学的课堂教学中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对教师的考验就主要体现在教学方法的改进上。教学方法应以“教师课堂授课”为主转变为以“学生自学和体验”为主。
(1) 推进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课程论文、小组作业、实验和实践、案例教学等新教学组织形式, 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思考及动手操作, 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在讲课过程中多提几个“为什么”, 启发学生思考, 鼓励学生得出新见解和大胆质疑。可就授课内容与社会经济生活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布置写作小论文。教师可给出参考资料, 也可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调查, 锻炼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写作能力, 为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针对一些有实际意义的理论和实务问题, 让学生查找有关文献资料, 提出自己的观点, 教师在其中给予适当的提示、指导和总结。具体形式可以通过小组作业和课堂演讲。对一些专业课进行模拟实验, 可以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采用案例教学时, 可以设计多种可能的结果, 以期与经济生活的复杂多变性相符。引导学生展开讨论, 激发学生的探求欲望, 进而达到提高学生职业判断能力、处理问题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的目的。
(2) 利用计算机作为辅助教学工具, 通过老师和学生在计算机网络上的互动和反馈, 鼓励学生及时提出问题、讨论问题, 并不断进行演练和实践。
在大学会计专业教育中, 学生要成为学习的主角, 需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及能动性, 这要求老师在学生的学习中起到指导、引导和辅助的作用。利用计算机作为辅助教学工具, 老师要主动研究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能动性的具体教学方案, 如在老师讲授会计某一专题问题前, 事先要了解和阅读许多与某一专题相关的文献, 并把文献列表发到网上, 要求学生提前阅读, 课堂上老师要引导学生陈述、讨论, 并利用文献提出问题, 解释、证明或深化某一专题问题的讲解。
(3) 作为教学活动的输出反馈过程, 教师还应该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反思与自我评价。由学生分析学习过程、总结其学习体会, 将学习的知识进行分类和串联, 记录了解并掌握的研究方法和学习技巧, 以及对自己改进学习态度与学习方式有何启发与帮助。学生通过总结与自我评价, 能在较低的督促下获取较高质量的思维成果, 它是形成终身学习能力的重要手段和基础。
参考文献
[1]邹 敏:谈有效实施高校会计教学活动——会计教学组织、教学方式、方法改革.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4, 6
[2]孟 焰 李 玲:市场定位下的会计学专业本科课程体系改革.会计研究, 2007, 3
[3]底萌妍:对本科会计教学模式创新的探讨.商场现代化, 2007, 6
[4]胡世强:高等会计教育目标与会计本科教学改革初探.成都大学学报, 2009, 1
本科教学改革 篇9
关键词:新建本科院校,评估,体会
本科教学合格评估始于1994年, 主要是对1976年以后新建的、本科教育历史短、基础比较薄弱的学校, 目的是使这类学校基本达到国家办学水平和质量标准, 并帮助学校进一步明确办学定位, 加强学校的基本建设, 提高教学管理水平。
新建本科院校一般是由原来的专科层次的学校合并、升格而成, 这些学校主要位于地级市、具有办学时间短、办学条件薄弱、师资队伍整体水平不高等特点, 因此, 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中, 新建本科院校面临着许多问题和困难。笔者有幸亲自参加评建工作, 在工作中, 有一些初浅的体会。
一、统一思想, 树立全体教职工的主人翁意识是做好评建工作的基础
本科教学合格评估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 涉及学校各个学院、各个部门和办学的方方面面。本科教学合格评估是对学校的办学思想、办学条件、行政工作、党务工作、管理工作、教学工作、科研工作、教师队伍建设、学风建设及人才培养质量等进行评估和检验。因此, 评建工作必须得到各学院、各部门领导和教职工的全力支持和配合, 必须统一教职工的思想, 树立全体教职工的主人翁意识, 使顺利通过评估成为大家自觉的行动追求。在评建工作中, 我们的做法如下:一是多次召开评建工作动员大会, 号召全校师生员工认清评建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让教职工认识到评建工作对进一步确立教学中心地位, 明确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和目标定位, 加强教学基本建设, 规范教学管理,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提高教学质量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其结果关系到学校的社会声誉和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甚至关系到全体教职工的前途和命运。二是鼓励教职工以主人翁的姿态积极投身于学校的评建工作中来, 树立“校兴我荣, 校衰我耻”的意识, 为评建工作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三是紧紧围绕本科教学人才培养定位, 组织教职工开展教育思想大讨论, 开展“校领导说办学、二级学院领导说教学、专业负责人说专业、教师说课程、学生说学习”的“五说”活动;四是邀请校内外专家举办讲座, 组织教职工外出参观学习等, 统一了思想, 进一步明晰了培养高层次应用技术人才的目标定位, 并内化为一种自觉的行为。五是加强评建工作宣传, 利用评建专题网站、发放宣传册、倒计时牌等使学校的评建工作家喻户晓, 形成了人人了解评估、人人关心评估的良好氛围。
二、深入研究, 全面理解评估指标体系内涵是做好评建工作的前提
评估指标体系代表的是政府、社会对高校办学的一种期望, 是评估工作的重要依据, 是专家进校的评估标准。可见, 对评估指标体系的理解、研究是做好评建工作的前提。只有充分理解评估指标内涵, 评建工作的思路才会清晰, 目标任务才会明确, 才会少走弯路。在评建工作中, 学校高度重视评估指标体系的内涵解读, 校领导带头深入研究指标体系, 增强对评建工作的领导能力。评建办公室相关人员对指标体系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 对一级指标二级指标和观测点反复琢磨, 深入分析, 科学认识和理解各个观测点的要求、量化数据及存在的差距等。为帮助广大教职工理解评估指标体系的内涵, 学校采取多种形式, 如专家报告会, 评建知识讲座、集中培训等多种方式, 在全校范围内组织开展学习评估指标体系, 帮助教职工准确理解指标体系的内涵, 切实提高评建工作水平。通过学习, 学校评建办制定《评建工作任务分解表》, 将各项任务落实到部分, 责任到个人, 分解表就7个一级指标, 20个二级指标, 39个观测点中的每个观测点的内涵解读、关注点、支撑材料、目前学校与指标的差距、评建思路等进行全面剖析, 为评建工作提供有力指导。
三、增强内涵,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做好评建工作的核心
新建本科院校无论从硬件还是软件上都比不过老本科院校, 本校自升本以来, 遵循高等教育的办学规律, 按照教育部规定的普通本科院校办学标准和要求, 增强内涵建设。在评建工作中, 坚持“硬件合格, 软件过硬”的原则, 重点抓师资建设、专业建设、教学管理、改善办学条件等环节, 提高学校的内涵建设。
(一) 强力推进学校转型
为进一步深化和落实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 本校按照教育部对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发展的要求及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学校的办学实际, 经过充分调研和论证的基础上, 作出了由传统师范类院校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发展的战略决策, 并在贵州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中, 率先实现了转型发展, 并加入了全国应用技术大学 (学院) 联盟, 成为应用技术大学 (学院) 联盟成员单位, 使学校的办学特色更加鲜明。
(二)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高质量的教育教学水平, 离不开高质量的教师队伍。在评建工作中, 本校强化“办学以教师为本”的理念, 坚持“引进、培养、转型”的发展思路, 采取实施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工程、教师能力提升工程、青年教师导师制、开展教学技能大赛、实施教师“下基层” (到企业、到中小学) 等措施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建成了数量充足、结构合理、能力较强的能适应应用技术培养的师资队伍。
(三) 强化专业建设
本校主动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行业需求, 按照“内涵提质、培育特色、突显应用、增设方向”的思路, 以专业群对接产业链, 不断优化专业结构, 形成了服务地方教育的教师教育类专业群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产业、支柱产业工科类学科专业群。为确保质量, 实施专业预警机制, 调整专业结构, 适度减少部分专业招生计划或停办部分专业。完善《学科专业建设发展规划》, 修订人才培养方案, 进一步完善课程教学大纲, 构建课程实验、技能实训、专项实习、综合实践等多阶段与理论教学体系有机结合又相对独立的实践育人课程教学体系, 实践育人教学课程体系。加强重点专业、特色专业建设。
(四) 深化教学改革
一是全面推进学分制改革。二是全面推进公共教学改革, 实施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教学范式改革、大学英语分级教学、公共体育课程俱乐部制、师范专业课程体系、基于能力培养的公共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第二课堂教学体系等一系列教学改革。三是全面推进课程考核方式改革, 加大形成性评价比例。四是全面推进教学方法改革, 提倡参与式、讨论式、探究式、启发式等多种方法结合的教学方法改革。五是鼓励教师积极开展教学研究。
四、精心组织, 周密部署是做好评建工作的关键
清晰的思路是做好每项工作的前提和基础, 是评建工作科学、规范、高效、有序运行的关键环节。在评建工作中, 本校以“全面推进、重点突破、解决疑难”的工作思路, 周密计划, 精心组织, 求真务实, 真抓实干, 采取切实有效措施, 广泛深入地开展评建工作, 具体措施如下:
(一) 加强领导, 健全组织
组织机构是保证工作开展的前提条件。为了确保了评建工作扎实有序地进行, 使评估工作指挥有力, 上下配合默契, 加强领导和建立健全组织机构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评估期间, 本校成立了由校长任组长的评建工作领导小组, 负责从宏观上领导全校评建工作, 对带有全局性的重要问题进行决策、布置、检查和总结。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 抽调专人负责评建日常工作。成立了师资队伍建设、经费投入、教学条件、质量控制、数据与材料统筹、产学研合作教育工作组、服务保障等7个工作组。另外, 各学院、各部门也成立了评建工作领导小组、材料组, 对评建工作进行安排部署。
(二) 科学谋划, 落实责任
本科教学合格评估工作是一项时间长、涉及面广的巨大工程, 所以必须善于决策, 精心组织, 科学谋划, 落实责任。在评建工作中, 我们在学习、研究指标体系内涵的基础上, 制定了迎评工作方案, 明确了评估工作的总体任务及各阶段的工作重点、内容及进度安排。同时, 我们还制定了评建工作任务分解表, 把指标体系中每个观测点的内容层层分解, 逐项落实, 确保评建工作的每一项任务都落实到各学院、各部门, 责任到人。此外, 根据在评建工作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 我们还制定了阶段工作计划、月计划和周计划。
(三) 加强检查, 狠抓整改
在评建工作中, 我们坚持教学过程与专项检查相结合等方式, 根据评估指标体系的要求, 积极开展评建检查工作。本校采取“看、听、查、访、测、议、评”等多种方式, 了解各学院、各部门评建工作状况, 全面摸清各学院办学特色及办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制定整改工作计划并逐项落实。同时, 我们还通过教学督导、学生评教、领导干部听课、学生信息员等方式对教学过程进行监督和检查。另外, 通过毕业论文、试卷、实验室、专业评估等专项检查, 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 并促使其在教学中成为一种自觉行动。
新建本科院校正处在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 合格评估工作的成败直接关系到学校的生存和发展, 关系到每位教职工的切身利益, 应高度重视本科教学合格评估工作, 以评估工作为契机, 以通过评估为抓手, 牢固确立教学工作中心地位, 凝心聚力, 开拓创新, 不断规范教学管理、改善办学条件,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提升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从而提高学校的综合竞争力, 使学校快速、健康、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振天.新一轮高校本科教学评估工作应担负的三重使命[J].中国高等教育, 2009 (21) :28—3O.
[2]钟秉林.让本科教学评估在再认识再思索中再完善[J].中国高等教育, 2006 (7) :4—7.
本科教学过程评价研究 篇10
一、过程评价的理论基础
(一)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constructivism) 最早是由瑞士认知心理学家皮亚杰 (J.Piaget) 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 后经维果茨基 (Vygotsky) 、奥苏贝尔 (Ausubel) 、布鲁纳 (Bruner) 等人的完善, 理论得到进一步发展。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个体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 这意味着学习是主动的, 学生不是被动的刺激接受者, 他要对外部信息做主动的选择和加工, 因而不是行为主义者描述的S—R (刺激—反应) 过程”[1]。建构主义学习观强调学习过程中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主张学生在教师、同学、知识资源、学习活动等的帮助与影响下, 发挥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性, 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 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选择、加工和处理, 从而获得基于自身的而非他人灌输的对事物的理解。建构主义强调评价的作用, 认为评价应与学习的真实环境和实在过程融合, 将评价视为学生知识建构过程中的重要工具。
(二) 形成性评价理论
形成性评价理论 (Formative Evaluation) 是由美国教育家斯克里芬 (Scriven) 首次提出的, 后经美国教育学家布卢姆 (bloom) 在课堂教学中引入, 成为布卢姆教育评价理论的精髓。与传统的终结性评价理论相比, 形成性评价理论强调“知识是过程而不是结果”。形成性评价是一种通过对学习过程的信息进行采集、反馈, 而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成绩、学习策略及心智发展提供帮助的发展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关注结果不同, 形成性评价关注学习过程, 其评价的目的不是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一种评定或证明, 而是帮助教师和学生发现改进学习的主客观条件。
二、过程评价的四维分析框架
基于上述理论, 所谓过程评价就是从学习本身出发, 通过经常性的、多层次、多角度、多种方式的评价, 采集并反馈学生的学习信息, 以激发教学反思, 改进学习为目的的一种评价方式。认识与把握过程评价的真正内涵, 需要从四个维度展开分析。
(一) 评什么
终结性评价以学生的学习效果为评价重点, 而过程评价的评价内容有三个基本点:在哪里、去哪里、怎样去, 即在评价过程中通过信息的采集, 了解学生学习现状, 明确学习目标, 探索改进学习的方法。用日本京都大学田中耕治 (Tanaka Koji) 教授的话来说就是:首先, 必须确认, 学生已经拥有的学习经验与生活经验之类的已知知识;其次, 具体地把握这种已知知识与学校提示的未知知识, 在学生身上是如何引起“冲突”的;第三, 学生自身关于这种已知知识与未知知识之间的往还过程, 以及用怎样的接受方式变换认知框架的判断[2]。这三个基本点是过程评价有效开展的关键, 评价内容的偏差会使过程评价在实践中陷入传统评价思维的怪圈, 难以实现教学改革的目的。
(二) 谁来评
在传统的评价中, 教师是评价主体, 学生则被置于评价之外。20世纪80年代, 美国印第安纳大学教育学院的库巴和林肯创立了“第四代教育评价理论”, 该理论反对把评价对象排除在外的“管理主义倾向”, 把评价视为评价者与被评价者“协商”进行的共同心理建构过程。第四代教育评价理论强调评价的多元价值性、全面参与共同建构, 认为评价是一种民主协商、主体参与的过程, 而非评价者对被评价者的控制过程[3]。在过程评价中, 为了确保评价信息的客观、合理, 需要多元评价主体的介入, 除了教师, 学生本人及其同伴也应成为评价者, 利用他评、自评、互评相结合的方式形成三方一体的协同评价模式。
(三) 怎样评
传统的评价方式通常采用考试的方式, 这种方式标准性有余而灵活性不足, 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 也难以对学生的学习动机、兴趣、态度、综合能力等做出评价。过程评价不强调评价的标准性, 即不用统一的标准来检测每一位学生是否达标, 而是强调评价的促进性, 即能够通过评价改进学习。过程评价的对象是学生个体, 而不是学生群体, 因此, 其评价方式的选择要求具有灵活性、多样性和针对性。在过程评价中除了考试评价法外, 还可以选择表现性评价法、日常行为观察法、情境测验法、问卷评价法、访谈评价法等对学生的显性成绩、隐性心智做出评价。
(四) 为什么评
美国教育学家布卢姆强调“反馈”的作用, 将评价看做一个反馈———矫正系统。传统的终结性评价也提供信息反馈, 但这种反馈滞后于学习, 聚焦于成绩, 采用定量评价的方式, 大大降低了信息的有效性, 对学习过程的矫正缺乏足够的影响力。威金斯 (G.Wiggin S) 指出, 反馈是关于某人做过什么的信息, 是根据此人的行动意图与结果, 对现实表现与理想表现进行比较得出的[4]。因此, 反馈并不意味着某种判断、表扬或批评, 也不仅仅是指导, 过程评价对反馈有四个基本要求:即时、具体、能被接受者理解、允许学生通过自我调整得到改进[5]。这就要求在过程评价中, 反馈要包含着对学习表现的说明, 对学习目标的阐释及改进学习的建议, 也就是说, 反馈要给学生下一步学习留足改进的空间。
三、实施过程评价的教师策略
(一) 制定过程评价方案
评价方案在过程评价中起着规划、指导整个评价过程的作用。在制定评价方案的过程中, 教师应给予学生充分的发言权、参与权与决策权, 因为一项方案的有效开展需要建立在方案参与者共同认同的基础上, 缺少这一心理层面的准备, 方案实施就会流于形式, 达不到效果。评价方案的设计与制定过程实际上就是师生在协同合作的基础上对过程评价的一次认知旅程, 在此过程中, 教师与学生将就过程评价的理论基础展开学习, 对过程评价的四维分析框架进行深入领会, 进而达成对过程评价实施的理解、认同与期待。
(二) 引导学生参与评价
过程评价的成效取决于学生内因的变化, 学生亲自参与其中将有助于学生对问题的深入认识。学生参与评价, 一方面要求整个评价过程向学生开放, 保证学生对评价各环节的知情权、参与权和建议权, 更多开展自评和互评活动。自评和互评可以分为正式和非正式两种。所谓正式的方式就是在课堂中设置特定的评价环节, 由学生按预先的安排展开评价, 如开展学生学习心得的汇报会、学习作品点评等。所谓非正式的方式就是在课堂或课余时间, 教师和学生以较为灵活和轻松的方式讨论相关话题, 各抒己见, 畅所欲言, 此种非正式的方式能够使更多的学生参与其中, 得到评价训练。
(三) 提供有效反馈
有效反馈由两方面要素构成, 一是教师提供反馈, 二是学生接受反馈。教师在反馈过程中, 为确保反馈的有效性, 应从学生可接受的角度出发, 反馈内容、方式、程度、时机等均不能刻板化, 应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和灵活性。此外, 教师在进行反馈时, 也要充分考虑到学生自身的见解, 避免采用单向度的反馈方式, 应与学生开展交互式的沟通。再次, 教师反馈应针对学习本身, 避免对学习能力进行评价。最后, 反馈要面向全体学生, 培养学生自我反馈的习惯与能力。
(四) 转变角色
教师是整个教学活动的核心, 教师角色的转变对过程评价的有效展开至关重要。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 教师是整个教学过程的设计者、安排者、组织者;是教学内容的选择者、传授者;是课堂教学的管理者、监督者;是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价者、考核者、鉴定者, 整个教学过程以教师为本位。过程评价是为了实现教学向学生本位回归, 以促进学生学习、能力发展为目的, 这就要求教师角色的跟进性转变, 实现由“操作者”向“指导者”、“帮助者”的角色转换。在过程评价中, 教师的职责应转变为向学生提供清晰的可理解的学习目标;帮助学生达成“优秀”的共识;向学生提供及时的描述性反馈, 帮助学生把握现有的学习状况并提出改进策略;培养学生反思的习惯, 与学生一起分享学习体会。
参考文献
[1]冯忠良等.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6:42.
[2]钟启泉.教育评价改革:视点与方法——与日本学者田中耕治教授的对话[J].全球教育展望, 2004, (11) .
[3]陈玉琨.教育评价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9:65.
[4][美]威金斯;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促进老师发展与学生成长的评价研究”项目组译.教育性评价[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5:41.
本科教学改革 篇11
关键词 教学改革;教工活动;工会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5)22-0114-02
Research on Teaching Model Reform of Universities based on Union Activity//LYU Chao, JIANG Bo, SHANGGUAN Chunxia, LI Juntao
Abstract The promoting function with the union role and teaching activities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s the starting point, the current university staff union activity influence on teaching work is studied, new measures are presented, analyzed and correlation analysis of undergraduate teaching model reform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multi-angle analysis provides a reference for university undergraduate teaching reform.
Key words teaching reform; staff activities; unions
1 前言
工会活动对教工的身心有一定的影响,通过工会活动带动教工与学生的进一步联系,为多角度教学改革起到促进与推动作用。本文将以工会文体活动对教学模式改革的关系与影响进行初步探讨。
目前国内外对于工会开展文体活动的研究尚不多见。岳伟对文体活动的创新性展开研究,指出创新开展职工文体活动能够不断推动企业文化建设,并给出了几点建议[1]。张庆莲分析企业举行的工会文体活动,提出对当前工会组织开展文体活动的调研实践思考,指出文体活动对企业员工的重要性[2]。王其军针对教职工活动平台建设进行了研究,提出教工活动平台建设的步骤以及具体方法,目的是把开展文体活动统一到一个平台中,便于更多人参与,并针对高校工会教职工活动平台建设给出建议[3]。孙曙光针对企业员工,就关于加强职工文化建设的调研与思考给出几点建议,其中包括工会在开展文体活动中对文化建设的作用[4]。徐倩基于十八大精神,提出高校工会工作创新发展的思考和方法[5]。赵志昌面向新时期,提出创新高校工会工作的几点思考[6]。
综上,现有研究缺乏基于工会组织文体活动对开展高校教学改革的影响分析。
2 教学改革与教工活动关联性分析与存在的问题
工会组织开展职工文体活动,能够活跃广大职工的业余生活,提高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增强职工的团队意识和凝聚力,有效地促进学校健康快速持续和谐发展;开展文体活动是宣传校园文化的良好形式,是促进团队建设的良好途径;开展文体活动是职工强身健体、愉悦身心的必要手段;开展师生文体活动,有助于教学方法改革,提升教学质量。伴随着新形势下员工需求,开展教工与学生文体活动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缺乏完善的制度,上层领导对文体活动不够重视,没有完善的制度保障和必要的经费支持,工会开展文体活动存在诸多不便与困难;
2)涉及面较窄,统一组织难度大;
3)文体活动氛围不能持续,部分活动竞技性、专业性过强;
4)开展文体活动缺乏骨干力量,协会组织人员的工作有待加强;
5)协会组织是否完全符合员工的需要,有待进一步调查研究;
6)文体活动组织分散,不能形成统一串联模式,缺乏与学校主体大型活动的紧密联系,比如校运动会、青年联谊会、科研教学组织等的关联关系,有待进一步分析研究;
7)各学院分会对各协会组织的文体活动支持力度有待提高;
8)基于全校范围的兴趣调研有待展开,进一步开设文体协会、增强文体活动的多样性有待进一步挖掘。
在调研分析报告的基础上,提出并實施文体活动的新思路、新举措是急需解决的问题。上述问题的解决有助于工会更好地开展文体活动,更加深刻地体现出文体活动对学校职工的作用,为适合新形势、新任务、新需求而提出新的思路与方法。
3 增强文体活动,推动多角度教学改革
为增强文体活动的实际效果,切实增强工会在开展文体活动中的作用,促进员工身心康健、团队和谐,更好地为学校发展贡献力量,同时更好地为教学工作服务,可以采取如下措施。
1)各文体协会加大宣传,工会组织多方努力,对各级部门、学院开展文体工作的重视加大宣传,努力争取校领导、部门领导对工会开展文体活动的重视与支持,在现有文体活动制度的基础上,创建完善的制度体系与管理方法,在校工会结合各部门工会的双重支持下开展各项文体活动,一定程度上加大活动经费的支持。
2)改变文体活动组织方式,为发展丰富多样的文体活动,在现有基础上培养每个协会、每个文体活动组织中的主要骨干力量,注意新员工的培养,依据现有活动协会,创新文体活动的组织形式。在各文体协会开展各自活动的基础上,要结合各文体协会活动,积极融入校级大型文体活动中,开展大小适宜的活动,尽可能多地吸引职工参加,使集中活动向分散活动转变,把大型活动与中小型活动有机结合。
3)调研其他学校开展的文体活动,丰富文体活动的内容,既要包括传统的各种球类竞赛、游园踏青、棋牌竞技、趣味运动会等,又要开设新的文体协会,比如徒步旅行协会、自行车协会等。
4)创新文体活动的内容,坚持竞赛与趣味相结合,坚持大型活动与平时健身相结合,坚持统一组织与群众性相结合,做到提早宣传提早融入的方式,使得更多的员工得以参与。
5)结合新形势、新任务、新目标,采取联动的机制,营造文体活动的大氛围,形成小型活动协会办、一般活动工会与协会联合办、大型活动工会统一办的工作格局。比如部分文体活动与校运动会相结合,在基于现有分会活动较好的基础上,将活动内容加入到校运动会竞赛当中去,以部门为单位,结合学生体育团体配合,进行竞赛,可在运动会前期几天完成。每年也可以举行大类运动赛事,同时提升运动会的内容与趣味性。
4 结语
高校教职工对于本科教学质量提升、教学方法改革以及教学模式改进起到重要作用,而多方式工会活动,能够促进本科教学改革。以高校工会文体活动举措对职工教学活动的促进推动作用为入手点,分析目前高校教职工工会活动对教学工作的影响,给出新举措,分析对高校本科教学模式改革的关联,为高校本科教学改革多角度分析提供帮助与参考。■
参考文献
[1]岳伟.创新开展职工文体活动不断推动企业文化建设[J].视窗,2014(35).
[2]张庆莲.当前工会组织开展文体活动的调研实践思考[J].东方企业文化,2014(14)
[3]王其军.高校工会教职工活动平台建设的思考[J].山东工会论坛,2014,20(6):34-36.
[4]孙曙光.关于加强职工文化建设的调研与思考[J].工会理论研究,2015(1):35-37.
[5]徐倩.十八大精神下高校工会工作创新发展的思考[J].高校科技,2014(35).
浅析独立学院财会类本科教学改革 篇12
一、独立学院的定义及教学特点
(一) 独立学院的定义
目前关于独立学院比较流行的描述为:由部分本科高校按新模式新机制举办的本科层次的二级学院。教育部2008年“26号令”将独立学院定义为:“实施本科以上学历教育的普通高校与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者个人合作, 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举办的实施本科学历教育的高等学校。”
(二) 独立学院的教学特点
独立学院属于高等教育中的新生事物, 起步较晚。其诞生、发展的历程与普通公办高校不同, 有其独特性。因此, 其性质和政策环境也就决定了独立学院具有如下教学特点。
1. 教学水平较公办本科院校低
独立学院本科在第三批次招生, 录取分数线远低于二本和重本院校。大多数独立学院的学生英语和数学基础低于其他公办本科院校学生。同时, 学校起步较晚, 没有国家财政经费投入, 硬件设施较差。在师资方面, 因无固定编制, 待遇不稳定, 教师流动性大, 主要以刚毕业的青年教师和离退休教师为主, 教师科研和教学水平与一、二本院校有一定差距。
2. 教学规模不断扩大
近年来, 独立学院的办学规模和硬件条件得到较大改善。规模的不断发展主要得益于国家政策的支持以及较高学费的支撑, 在高校招生录取中, 独立学院借助母体高校的品牌效应, 生源情况较普通民办高校好。2008年四川省的独立学院共12所, 在校生人数达11.1814万人。根据教育部公布的最新名单, 截至2012年3月29日, 全国独立学院共有303所, 其中, 四川省增为13所。
3. 平均班级人数过多
独立学院在创办过程中由于经费紧张, 教师人数和政治辅导员人数相对欠缺, 所以不得不压缩行政班级数量, 每个班的人数较大。每个班级的教学和管理压力增大。
4. 教师以教学为主, 科研任务较少
由于生源质量、硬件条件和师资力量的综合影响, 独立学院不可能从事大部分的科学研究。其主要任务是教学, 老师把大部分精力放在了教学上。从事科学研究的机会, 时间和精力也就相应减少。
5. 对学生重知识传授, 轻科研能力培养
由于独立学院的特殊情况, 其教学偏重于对学生的知识传授而淡化学生的科研能力的培养。根据有关数据显示, 在每年全国主要的学科知识和创造发明竞赛中, 独立学院的获奖数远低于一、二本院校。
6. 学生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较差
独立学院的学生自觉性和学习主动性没有公办本科学生好。大部分同学缺乏科学合理的学习方法, 没有养成合理的学习习惯, 自控能力差。对课堂教学依赖性大, 对老师的课堂教学要求高。
二、独立学院财会教学现状
(一) 财会专业分布较广
独立学院在创办专业时倾向于母体高校专业, 热门专业和低办学成本专业。由于财会人才需求量大, 办学成本不是太高, 所以该专业较受欢迎, 每年录取人数较多。以四川省独立院校为例, 在13所独立学院中, 8所有财会专业, 占62%。
(二) 部分院校招生人数在经管类中占比大
以某院校为例, 在2012招生简章中, 财务管理和会计学专业计划招生人数达240人左右, 占本校经管类专业人数比达48%, 位居第一, 而且实际招生人数远高于此。主要因为目前社会的需求量相对较大, 所以招生规模较大。
(三) 招生和专业设置模式多样
独立学院的财会专业的招生和专业设置模式有以下几种:第一, 大类招生 (如: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 , 进校后学习一段时间后选择方向和专业, 其优点是可以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增强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第二, 分专业分方向招生和培养 (如四川大学锦城学院) 。划分专业便于招生, 学生方向明确。同时不同方向的基础课程相差不大, 可以统一教学和管理, 划分方向适合社会对专业化人才的需求。第三, 分专业不分方向 (如四川师范大学成都学院) 。这种模式的特点是各专业在招生时规模人数已明确, 学生的知识面较广泛。
三、独立学院本科财会教学的成绩和问题
(一) 教学取得的成绩
为社会培养了大批财会人才。部分院校依托母体院校的专业优势, 推动了财会教学的发展, 如西南财大天府学院在财会教学方面具有一定优势。该校使用双语教学模式提高了财会学生的外语水平。部分院校还成立了相关研究所。
(二) 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1. 培养目标定位不合理
部分独立院校没有根据自身发展水平和学生现状, 对学生的要求过高或过低。培养目标缺乏科学性, 忽略客观实际情况, 不适应教育教学发展规律, 使得学生的水平和能力脱离了实际需求。培养目标过于笼统, 没有针对性, 从而缺乏特色和竞争力。
2. 课程设置不科学
首先, 基础理论课开设不够, 部分独立院校过于强调应用而忽略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其次, 课程设置的先后顺序不恰当, 重复和交叉的内容太多。比如证券投资中的股票知识在各个学科中重复的次数较多, 这样就会浪费学时, 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同时, 部分独立院校选用的教材不合理。盲目地以一本、二本院校的教材作为参照标准, 教材知识点难度过大或较陈旧。最后, 课程结构缺乏灵活性和针对性。部分独立学院的课程设置没有针对本校的培养目标和现实需求盲目开设, 导致学生不能够学到有用的专业知识。
3. 财会教师队伍结构不完善
在教师队伍中以青年教师和退休老教师为主, 中年教师比重小。专职教师的比例小于兼职教师的比例, 生师比不合理, 大部分介于20%~40%。
4. 财会实践教学环节不完善
第一, 校内模拟实训中, 实验硬件设备较差, 实验设备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第二, 模拟实训过程设计不科学, 当前许多独立院校都有会计实账训练和会计电算化实验。两种方式使用的数据和背景材料不一样, 学生在实训过程中不便于将两种实验结果进行对比, 这样学生不能够正确认识到二者的差别和各自优势, 不利于熟练地掌握相应的操作技能。第三, 在财务管理专业中, 实验过程偏重于会计实账操作而忽视财务管理各个环节的训练, 如筹资环节、投资环节等。第四, 校外实习存在许多障碍和困难。财务管理和会计涉及到企业的商业秘密, 很多企业和单位不愿意为在校大学生提供有关财会的实习岗位。
5. 课堂教学环节存在许多问题
第一, 专业教师之间交流和沟通力度不够, 造成知识点重复讲授或漏讲。如有关支付票据的知识, 货币银行学中会出现该知识点, 财务管理中也会提到, 中级财务会计中也涉及, 基础会计也有。这样老师之间如果不做好沟通就会误以为该知识点已经讲授, 就会漏讲, 有时又会重复讲授。第二, 部分老师在课堂教学中轻能力的培养, 与学生的互动时间较少, 填鸭式教学。第三, 财会教学中会出现两个极端:老师只顾讲授知识不注意互动;为提高学生积极性完全背离教材讲笑话或故事, 虽然学生的积极性高, 但是不能够通过课堂教学获得必要知识, 从而浪费了学时和精力。第四, 不能够根据教学计划处理好讲授知识的难度。
6. 缺乏对财会教学质量的有效评价
独立学院和其他重点本科院校一样, 对学生成绩的评估和考核重点在期末考试。虽然, 都将平时成绩纳入课程成绩考核中, 但更多的是流于形式。
四、独立学院财会教学改革的主要举措
(一) 合理定位, 树立科学的培养目标和教学目标
培养目标定位是教学的基础和前提。就财会教学而言其培养目标包含两个层次:第一:独立学院宏观层次的办学定位;第二:财会人才的微观培养目标。
1. 合理确立学院办学方向
当前高等学校数量众多, 只有找准属于独立学院性质特点以及学校本身的办学状况, 才有利于独立学院的竞争和发展。独立学院在定位过程中, 要分析自身特点, 找出在硬件设施、师资力量、生源质量和环境条件中所具有的优势。第一, 找准合理的专业定位。第二, 注重社会发展尤其是地方经济的需要。每个省份的经济发展情况不一样, 对人才结构的需求和重点不一样。与地方经济发展相适应才能够满足社会的需要, 同时有利于毕业生的就业, 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
2. 建立科学的财会人才培养目标
社会对财会人才的需求种类和层次不尽相同。有理论研究型的, 有双语型的还有技能型的。独立学院的财会人才首先应定位于应用性。但应用型这一概念较宽泛, 在定位过程中应进行细化。第一, 注重优势和特长培养。比如英语、计算机、普通话和经济法知识等。在大多数院校的财会教学中, 这些都作为基础课程进行培养, 但是学生的实际能力并不强, 更多的是应付考试。例如学校的英语教学实力强, 可招收选拨英语基础好的学生, 开设针对财会专业的双语教学实验班。第二, 避免与其他高校趋同。当前许多学者将独立学院财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研究型和职业技术性之间。但是培养目标的建立要结合学校的总体定位, 找出培养差异和侧重点。第三, 将财会人才培养方案落实到实处。提出了合理的培养目标还不够, 还应将目标落实到教学计划的制订上, 融入到课程设置里, 纳入到教师的绩效考核指标中。
(二) 设置科学的课程体系
首先应遵守国家和教育主管部门对课程设置的相关规定和要求。第二, 避免照搬一本、二本的财会课程, 同时不能够只顾应用而忽视基础课程的设置。第三, 要根据主干课程的需求进行专业基础课的开设。第四, 注意课程开设的先后顺序。应尽量优化顺序, 注重知识的前后补充和照应。
(三) 完善实践教学环节
第一, 加强规划, 完善实验硬件设施的配置。第二, 优化实验课程设计。财会实验包含很多层次的实验, 这里仅分析专业实验课程, 不分析计算机基础技能实验。专业实验课程应有基础会计模拟做账实验、会计电算化实验、财务管理实验、成本会计实验、ERP沙盘实验等。学校应注意理论课和实践课的衔接。有针对性地开设实验课程, 可以将成本会计实验融入到基础会计实验中。同时要编写出适合独立学院需要的实验教材。第三, 改善实验课堂教学。实验需要学生多动手操作, 更需要老师的合理引导。在会计实账模拟中, 可以增加情景模拟环节, 划分小组, 分岗位分角色进行账务处理。这样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在实验结束后注意总结, 实账模拟中, 手工账本一般要上交存档。老师可以在账本上交之前让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分析, 总结实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和不足之处。第四, 加强实验课程之间的衔接和比较。手工账和会计电算化数据对比性强, 这两门实验课程应同时开设。同时尽量使两门课程的实验数据一致, 从而便于学生和老师分析两种方式的优势和缺陷。第五, 加强校外专业实习。独立学院可以和企业合作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合作的企业要有一定规模, 具有行业代表性。企业出于自身利益需要, 不愿随便公开财务信息, 那么基地要尽量模拟企业财务操作环境和流程供学生进行实际操作。
(四) 改善课堂教学
第一, 加强教学互动, 融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体。通过对某独立学院某届财务管理专业学生的抽样调查显示, 62个调查样本中54名同学认为教学趣味性最重要, 比重高达87%。第二, 加强专业教师之间的沟通和交流。避免知识点的重复和遗漏。第三, 加强学生能力培养。鼓励创造性思维和发散思维, 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第四, 处理好财会知识的讲授难度。
(五) 组建良好的财会教师队伍
改善聘用机制, 在聘用过程中有针对性和灵活性, 有些课程需要教师理论功底好, 有些课程侧重于实践经验和工作背景。如教授会计模拟做账的老师最好有企业会计从业经验。完善激励机制。针对独立学院财会老师流动大的特点, 应提高福利待遇增大工龄奖在薪资中的比例。严格教学监督机制。教学领导应及时收集学生对老师的意见和建议。通过一线调查、巡视、听课了解教师的教学动态。
(六) 科学设计学生学业评价体系
要改变学生平时不学习、期末突击的状况, 加大平时成绩在期末成绩的比重。将教师的命题权利分离, 从而提高考试的评价质量。
五、结论
培养目标的改革是前提, 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结合是改革的关键, 师资队伍的完善和优化是保障。独立学院财会教学改革要建立在认真分析独立学院的特点和性质基础上, 同时应结合社会发展需求和自身办学定位。这样, 其改革才符合客观规律, 具有针对性、灵活性和可操作性。
参考文献
[1]王本陆.中国教育改革三十年——课程与教学卷[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1.
[2]王运来, 李国志.高校教学质量评价与保障[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0:3.
[3]张勇.大学生实践教学指导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5.
[4]冯文广.独立学院发展战略研究——以四川省为例[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10:6.
[5]马良渝, 钟建华.会计专业实验室的规划和建设[J].会计之友, 2007,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