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梦想

2024-09-29

江南梦想(精选6篇)

江南梦想 篇1

“江南梦想”爱心支教心得体会

不知不觉一个月的支教生涯已经结束了。爱心支教过程中那一幕幕难忘的镜头不时浮现在我的脑海中。回顾整个支教生涯,我主要是给三年级的小朋友上班会课。每次上课对我来说可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有一句话说得好:当一名老师难,当一名小学老师难上加难!是的,因为小学生不像高年级的学生注意力可以长时间集中,大部分时候一旦你的讲课稍微乏味点儿,他们就不耐烦起来,便各自为阵耍起来了。所以我每次都尽量在讲课内容中加了些有趣的部分,比如我在讲感恩的时候,会教大家唱一首感恩的歌曲。这也激发了小朋友们对感恩的理解。

此次支教,可以说是我本学期投入精力最大、准备时间最长的一次活动了。虽然付出了很多时间、精力,但我觉得爱心支教活动非常有意义,在支教期间我不仅仅通过备课自己受到了教育,还感悟到了当一名老师的不易,现在对老师——这一神圣的职业更为尊敬了。这就是所谓的教学相长吧。

在这次支教的过程中,我进入了小朋友们的世界,传授知识的同时,也和他们一起嘻嘻哈哈,一起做游戏,切身感受到了孩子们的那份童真,那份无忧无虑的简单的快乐,我也认识了很多“兄弟”:邓钦、万宜绿、宋家鸿、闵横虎、陶荆湫、陶辛。。。还有很多很多,他们那张张稚嫩的脸庞,活泼可爱的动作,幼稚而有充满天真的言语在我脑海里依然清晰可见。

最后我借此机会感谢孔目湖文学社,感谢它给了我这次宝贵的机会圆自己从大一一直以来的一个梦想——成为“江南梦想”爱心支教的一员!我还要感谢我的队长李莎在支教过程中的充满激情与活力的配合,更要感谢我的搭档——张文生在活动期间对我的大力支持与帮助!希望孔目湖文学社能将“江南梦想”爱心支教办的越来越好,能给小朋友们带去更多的知识与快乐!

江南春:因梦想而转身 篇2

然而,今天的江南春以一种释然的态度面对昨天的成功。2009年,36岁的江南春结束单身生活,与凤凰卫视的主播陈玉佳携手步入了婚姻殿堂。经历了商界风风雨雨的江南春将婚姻视为人生的一次蜕变:“人生最重要的是生活,其他的东西,比如金钱、名誉都是附带的。”2010年,江南春出现在媒体上——他还是那个江南春,如今却把对于事业的极致梦想,转换为对于家庭生活的尽心经营——转身亦然梦幻。

专注子梦想

江南春始终是在追求极致的道路上不断前进的梦想家。他的成功,不仅因为他把自己的天地变成了世界的大舞台,更因为他把这件简单的事做到了极致:“我做的事情很简单,只是将电视挂遍了楼宇、终端卖场,中国生活圈媒体群就逐步形成了。”在他的行业里,分众占据了全国98%以上的市场份额。

十年过去了,在大风大浪中一路走来的江南春开始对梦想有了更多的反思,”曾经我是一个喜欢大开大闽的人,但现在我平淡多了,”在昔日江南春的带领下,分众迅速扩张、高歌猛进,而在今天的江南春看来,分众今后应该走”精”和“专”的路线。在20lO年分众的年会上,江南春向全体员工阐释了他的新思路,在24页PPT的最后,他用最大号的字体写道:第八年,我们从零开始。

“未来5到10年我都还不会退下来,我还可以做得更好。”江南春重又上路,“人生以服务为目的,即使开一个面馆,想的就是如何把面做得更好吃,让客人更开心。而如果一开始只想着把面馆开成连锁店,那么就一定不会取得最终的成功。”如今专注于电视广告市场的江南春,时刻注重服务的质量而不在乎公司扩张的脚步——做回纯粹事业的江南春,已经洞悉了经营之道。

为梦想而转身

婚姻生活对江南春来说是全新的天地,在他看来,之前所做的一切都无法与“丈夫和父亲”这两个身份相提并论:“在我这个年纪当上了丈夫和父亲,本身就意味着人生航向的转变。”曾经把全部心力都灌注在事业之中的江南春如今明白丁属于他的那份家庭梦想,转身之后从家庭生活中得到了更多的幸福和满足。江南春认为自己能找到陈玉佳很幸运:“我太太跟我是同一类的人,虽然在两岸三地,成长和工作经历不甚相同,但我们的性格、价值观,处事原则几乎都是相同的。“妻子对江南春的影响很大,他们之间的默契让他悄然发生着改变。江南春的大学师兄,分众传媒现在的副总裁嵇海荣就说:“结婚后他有了柔情的一面,懂得把周末的时间交给家人了。”

江南春现在的日子悠闲了很多,过上了在台湾和大陆之间来来回回的两岸生活:“以前我每周都是干满七天,从没有周末的概念;现在我一定会把周末两天留出来陪老婆,陪孩子,享受家庭生活,”随着重心的转移,江南春经常抽出时间陪伴家人,而一贯做事专注的他在生活中的一些小事上也希望给家人最好的享受。他台北的客厅里就摆放着一台仅有0.79厘米的三星C9000 LED电视,在他看来,作为目前世界最顶级的电视,三星C9000不仅能给自己带来逼真震撼的视觉享受,更是让一家人共同享受温馨幸福时刻的礼物。“该把最好的东西带回家了。“现在的江南春不愿再错过陪家人一起看电视、吃晚饭。逛商场的分分秒秒,这也让江南春对再熟悉不过的“电视”有了新的认识。”电视之于我,已不仅仅是商业拓展的工具了。与家人一起看电视的时候,我感觉很幸福,很满足。”

固始:北国江南,江南北国 篇3

“山绕绿城城砌玉,城裹碧水水飞虹’正是固始风貌的真实写照。“华灯阑珊绕诗意,山水园林赛江南”的信阳固始山水秀丽,风光旖旎,豫皖交界的安山,山上风景秀丽,遍布奇峰怪石,美不胜收。楚风豫韵在这里交融,人文景观和自然风光交相辉映,名山、名水、名寺、名茶相互映衬,素来有“江南北国、北国江南”的美誉。

在今天固始县根亲文化园,入口处的牌坊两侧就能看到“欲善其终,必固其始”这八个大字,其于如今固始,已具有地标性意义。

“寝丘之志”

固始是离省会郑州最远的直管县,没有之一。火车不能直达,大巴要坐上7个小时,以省会的眼光考量,算得上地处偏僻,但历史上,固始却是兵家必争之地。

古书记载,西周时期,固始县境是蓼、蒋、番等国地。春秋时期,楚灭此地诸国,于北部建期思县,南部建雩娄邑。期思县当时的面积很大,包括番国旧地潘乡,潘乡又名寝丘邑。

如今,在固始县城最繁华的蓼北路与古城路交叉口,仍存有东周时期的番国古城遗址,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古城内曾发现多座楚墓,分内外两城,外城周长13.5公里。不过,掩映在高楼与车流之中,如今能看见的只是两处不大的土丘,为当时的土城墙,长满了杂草与小树,难觅古意。而蓼国故都,在固始县东北存有蓼城岗遗址。

春秋后期,楚、吴、越、秦等南北势力在固始一带的反复折冲,使得地名纷繁变化,也使当时最知名的几种文化得以在此激荡沉淀。上世纪70年代,固始县境内不仅发现了番国古城遗址,还在遗址东南1.5公里的侯古堆发现了吴王夫差夫人(勾郚夫人)墓。

夫差夫人墓是近年才发现的,而在春秋战国时期,与固始最有名的传说是跟楚国名相孙叔敖有关的。孙是期思县人,年少以斩杀双头蛇闻名,后来官居楚国令尹。如今还有个成语,叫“寝丘之志”,说孙叔敖功成名就,临终时却告诫其子,千万不能接受楚王所封的肥美之地,要封只要瘠薄的寝丘,以保长久不失。后世便以与世无争、知足知止之心为“寝丘之志”。

“坚固初始”

从字面看,固始以固为名,取有巩固坚守之意。

从字形结构来看,“固始”二字都是形声字。“固”字最早出现于战国时期,从古至今,该字字形变化不大,均从囗(wei)古声。只用为偏旁的“囗”,是一块围起来的地方之象形。从囗,表明“固”字的意义大概跟区域或界围有关,或认为其本义是指地势险要之地。在本义上引申,“固”又有坚固、固定、安定、坚决、固执等意义。“始”字,“始”字本义可能是指“女之初”。“其始播百谷”(《诗经·豳风·七月》)中的“始”指当初、开始,或用其引申义。而有些西周金文中的“始”应该读为姓氏之“姒”,如“孟始作宝鬲”(《孟始鬲》)。姒氏,伯鲧之姓。

直至西汉,固始这两个字,还没有作为县名来命名今天固始一带。西汉时,此地又被分为寝、期思、蓼、阳泉、安丰、雩娄6县。东汉开国后,建武二年(公元26年),光武帝刘秀封李通为固始侯,县名由寝改为固始。

《汉书·地理志》记载:“汝南郡,高帝置,领县三十七,有期思、寝。”东汉学者、老家就在汝南郡的应劭对“寝”的注解为:“孙叔敖子所邑之寝丘是也,世祖更名固始。”

固始县现存最早的县志——明嘉靖《固始县志》,记载了这次重要的更名:“史记正义曰,孙叔敖以寝丘土寝薄取为封邑,李通慕叔敖受邑,光武嘉之,改名固始。”

这被认为是如今固始以“欲善其终,必固其始”为县名的依据。查阅资料,“固始”二字来源,还有“欲善其终,先固其始”“坚固必先通始”“固久之固,当自此始”等说法,均由李通封固始侯演绎而来,还有说系光武帝临别赠言的,真伪却已不可考。

戎马一生难忘“固始秀民乡”

烟雨蒙蒙中,来到陈元光的老家,固始县城东北20多公里的陈集镇。陈元光祖祠又称陈氏将军祠,就在镇中心,现存正殿、厢房、耳房等,为四合院结构,清净古雅,门前一方水塘,雨水点点。

将军祠为陈元光嫡孙陈酆于唐天宝年间由漳州回故乡所建,现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清代经过整修,大殿的石质廊柱及其下狮子底座等应为沿用旧基,年代很早。

“第宅参文武,姻连半帝王。珠楼帘结绮,花苑水流香……”戎马一生的陈元光心中也有一片柔情,这首《故国山川写景》与如今故乡之景颇为应照。浮光峰是固始县安山的主峰,天晴时,在将军祠就能遥望。

固始县根亲文化协会副会长张立先生老家就在浮光峰下,“小时候,远近居民都是靠观察浮光峰来判断雨晴。峰顶有乌云并且往西走,我们就会说,大山放云了,马上要下雨;云往东走则叫收云,代表雨要停”。这种奇特的现象,也被列入“固始八景”,为“大山雨信”。陈元光幼时当也常目睹此景,但征战入闽,故国山川从此只在梦中。

而陈家留在家乡的传说,更具传奇色彩的要数陈元光的祖母魏敬夫人。浮光峰上有座云霄庙,便是为魏敬夫人所修,始建于唐天宝年间,几经废兴。魏敬夫人喜兵法战阵骑射之术,丈夫陈克耕原在隋朝为官,在她劝说下率兵投奔李唐。陈政兄弟三人跑到福建平叛后,魏敬夫人也坐不住了,举家南下,以70多岁高龄指挥作战。今天固始县博物馆内,还辟有“魏氏夫人出征”展栏。有说,佘太君的原型就是她。

“能帮忙找一找固始县魏陵乡祥福里三井村吗?”

“光州府固始县传庆乡海下里,现在哪里?”

从上世纪90年代起,时任固始县史志办主任的张立先生等人开始频繁地接受这样的求助,接待来固始寻根的人。

这些地名,如今在固始早已不存,却因为写进了唐代跟随陈元光、王审知入闽的诸姓族谱中,成为后世寻找祖根地的遥远线索。但再遥远、再渺茫的线索,也阻挡不住找寻的脚步。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先后已有闽、粤、台等省和东南亚及欧美10多个国家近70个姓氏3万多人次回到固始寻根谒祖。

更多的寻根者,则因为固始本地族谱的缺失而无法直接对接。不過,这丝毫不影响他们对固始作为根祖地的崇敬,每逢固始根亲文化节,去拜一拜带先祖南徙的陈元光、王审知的祖祠、故居,也如谒祖般虔诚。

江南梦想 篇4

一、 文字里的江南

江南是个诗意的字眼,上海师范大学都市文化研究中心的刘士林教授,是最早对江南诗性文化做成系统研究的学者,至今已有成果问世。即使是在书店中,我们见到有“江南”字眼的新书都会忍不住驻足多看几眼。央视导演指出,每个中国男人潜意识里都想娶一个江南美女。江南已经成为中国人魂牵梦绕的所在,在传统的以文字传承的文化中,我们对江南的印象来自诗文,由此就有了文字里的江南。“日出江花红似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白居易),“春风又绿江南岸”(王安石),“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柳永)……由古至今,关于江南的意向,在中国人的审美里总是代表着柔情、敏感、细腻,同时也是最脆弱的神经。

文字里的江南,历经几千年岁月提炼、积淀与历代文人的讴吟,不断丰盈,成为中国人的集体无意识,是中国人怀乡的落脚点,梦中的桃花源,使人在柔性化的艺术审美当中,感受到蛰伏在人们心灵深处的那种生命的潜流,以及由此所带来的人生哲理的诗性启迪。正如19世纪的唯美主义运动与现代主义审美乌托邦的出现一样,这种诗意的构建也曾为世代中国人提供了心灵的庇护所,并在现当代一批作家笔下被赋予“启蒙”这一与江南轻灵印象极不相称的沉重任务。

在《江南之恋》中,无疑也利用了国人的这种集体无意识,然而,从更现实的背景,随着现代化、城市化的发展,人类产生了日益突出的环境问题,人与自然的关系日益紧张。昔日的山清水秀、天人合一和谐之美已成为逝去的记忆,同时,随之而逝的是宁静淡远的古典生活方式,人与人之间的单纯、和谐关系,优游自在的生活态度,这些缺失却在《江南之恋》中得到视觉性的满足。

二、 图像里的江南

我们越来越生活在一个图像爆炸的时代,早在上个世纪30年代,本雅明就对摄影、电影等艺术形式表达了关注,海德格尔也有“世界成为图像”的论述,60年代当代美国学者丹尼尔·贝尔断言,当代文化正在变成一种视觉文化,到了70年代又有波德里亚的“图像”,德波“景观社会”,麦克卢汉 “媒介人”等理论,有关视觉转向的研究方兴未艾,上述学者的论述影响至今。如果当初认为学者的小众话语有些“书面”和超前,那么如今这却成为每个人都有的切身感受:我们通过声情并茂的动漫、电影、电视来娱乐身心,根据铺天盖地的广告来选择商品,借助图文并茂的电子书籍、杂志来汲取信息……

视觉之“转向”,是指图像对文字霸权的取代,成为主要的信息载体。“转向”之由来和数字技术的发展,新媒体的推广,消费社会的到来,大众文化的普及,当代人生活方式的变迁等等因素相关。在文艺学研究中,我们关注的是作为语言艺术的文学文本面对视觉霸权咄咄逼人之势,将何以立身?

首先,我们从考察二者不同的存在形态说起。无论是抒情还是言志,古典文学作品借助的情景相融、虚实相生的意象系统,抒发性灵,将作者活生生、不可重复的生命体验付诸笔下。而图像本质是冷冰冷的技术制作和符号运作,它是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的,商业逻辑犹如达摩克斯之剑,时刻在制作者头顶高悬,制作者个人的性灵、情感投射不是直接而必须的。

《江南之恋》“乱花渐欲迷人眼”中的影像背后,是其作为工业制品的商业法则。形象片其目的是树立企业良好形象(无论多么突兀,片中必然出现企业明显标识,片尾男女主角“穿越”到现代,身穿优雅礼服扬帆出海,预示着走向世界的某品牌,这一镜头着实太“跳跃”)。

文化工业有一些固定的配方,按照这些配方排列组合就可以生产出不同的产品。结合央视三套另外几则企业宣传片《康美之恋》《爱到春潮滚滚来》《青梅竹酒》来看,会发现众多江南元素的运用具有程式化特点,尽管这几个是为生产不同产品的不同企业做的形象片。但是同质化现象非常突出。

企业形象被转换成广告的“能指”:片中的人物、表情、动作、心态等场景化的符号,优美的音乐,精美的画面,动人的歌词,故事的叙述方式直接作用于消费者的内心,带领观者,即消费者走进电视广告制造出来的场景和仪式,观者受到情绪感染,投入到情境之中,体会体会到一种“诱人”的消费意境。

三、“语—图”互文的江南

《江南之恋》把握住了企业定位,把诸多配方化合生成了一个有序整体,而不是一个个唯美元素毫无逻辑的频频闪过,刺激眼球之后,变消失殆尽。

企业形象片《爱到春潮滚滚来》,与品牌连接点只有一个空洞的“春”字,而《仙林青梅》揪扯出来一个青梅竹马的故事,与品牌的联系是生硬、谐音、无序的。《江南之恋》制作精良,调用摄像、美工、灯光、道具、服装各种手段,营造了唯美意境,故事好看,人物好看,画面精美。悠扬婉转的音乐和古代静观、缓慢的生活节奏相得益彰,在可感可视可听的氛围中,大量江南诗性元素的运用带给人们的极大的视觉冲击力与视觉愉悦。最重要的是它抓住了致力于美丽事业与唯美江南的异质同构性——江南给人的温润感觉与获得某产品滋养的皮肤。同时,《江南之恋》有连贯的故事情节贯穿始终,不至于沦为碎片化的江南景物的堆积。而歌曲所起的作用则相当于巴特所说的“锚”,具有命名的作用。

可见,图像的制作不是简单的拿来主义,也不是关起门来闭门造车,充分利用文字和图像的互文共生关系,能使“图”“文”并赢。精美的图像,能将文学作品内含的图示化外观直观呈现,而图像大行其道之前,文字一直是文化和民族的共同生活经验的传承载体。所以中国人之所以能受到这个片子的感染,与我们通过文化传统积淀下来的对于江南的诗意想象、对江南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集体无意识有关,而这些无不依赖于我们的书面文字的积累。

当前对视觉形象的泛滥,学者们表示了极大忧虑,认为它彻底抛弃了语言文化中的深度模式,必然带来传统“韵味”的消失,审美距离的消融,艳俗之风大行其道,视觉污染的泛滥成灾。其实,这只是大众文化语境下视觉被过度迎合、语言传统被冷落,形象被过度复制的结果所致,并不是视觉文化的必然图景。

所以,好的形象片,通过对传统诗意元素的运用也可以造成一种诗意笼罩的美感。而人们要想领略一种艺术的至美至乐,需要调动起记忆里的传统文化经验,否则,所领略的只能是一晃而过的肤浅愉悦,局限于感官刺激。当然,由于商业逻辑和文化逻辑内在的龃龉,《江南之恋》并非无可指摘的,例如片中对民俗的运用有随意拼贴之嫌,三个故事场景的转换有混搭之感,多少破坏了该片的内在完整性。

四、 被遮蔽的江南

“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刘勰这句用来说明文学作品与时代关系的名句同样可以用来解释江南。无论是文字里的江南还是图像里的江南,其出现、兴废都与特定时代背景有关。也就是说,江南在东晋后期被发现并在历代文人笔下得以升华,在现代文学中被赋予诗意启蒙的教化功能,以及当代背景下,江南元素大量充斥于企业形象片、城市形象片、国家形象片以及各类专题形象片,例如申博片宣传片、申奥宣传片,都是一种历时形态的话语“建构”。江南从来都是被遮蔽的存在。这也许就是马克思所说的——自然的人化。

文学和图像不同的存在方式改变了我们的阅读方式,由古典的沉入式到投入式,由对韵味的回味、涵咏到对视觉奇观的走马观花式的浏览,这种短平快的方式适应了现代社会的快节奏和现代人紧张的心理压力,而这反过来又张扬了图像的辐射力,也许这是一个鸡生蛋、蛋生鸡的问题。

无论怎样难以承认,当代人已经生存在一个视觉文化主导的时代,如果我们承认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现代化建设的有效性,那么视觉转向就不可避免。当前明智的做法恐怕是,厘清传统的文学意象,挖掘其深层内涵与意蕴,恰如其分而不是生搬硬套进视觉传播的框架中。而这需要学者们贡献自己的学识,因为作为精英文化的代表,他们才是知识的占有者。

结语

江南的冬景 篇5

但在江南,可又不同;冬至过后,大江以南的树叶,也不至于脱尽。寒风——西北风——间或吹来,至多也不过冷了一日两日。到得灰云扫尽,落叶满街,晨霜白得像黑女脸上的脂粉似的清早,太阳一上屋檐,鸟雀便又在吱叫,泥地里便又放出水蒸气来,老翁小孩就又可以上门前的隙地里去坐着曝背谈天,营屋外的生涯了;这一种江南的冬景,岂不也可爱得很么?

我生长江南,儿时所受的江南冬日的印象,铭刻特深;虽则渐人中年,又爱上了晚秋,以为秋天正是读读书,写写字的人的最惠节季,但对于江南的冬景,总觉得是可以抵得过北方夏夜的一种特殊情调,说得摩登些,便是一种明朗的情调。

我也曾到过闽粤,在那里过冬天,和暖原极和暖,有时候到了阴历的年边,说不定还不得不拿出纱衫来着;走过野人的篱落,更还看得见许多杂七杂八的秋花!一番阵雨雷鸣过后,凉冷一点,至多也只好换上一件夹衣,在闽粤之间,皮袍棉袄是绝对用不着的;这一种极南的气候异状,并不是我所说的江南的冬景,只能叫它作南国的长春,是春或秋的延长。

江南的地质丰腴而润泽,所以含得住热气,养得住植物;因而长江一带,芦花可以到冬至而不败,红叶也有时候会保持得三个月以上的生命。像钱塘江两岸的乌桕树,则红叶落后,还有雪白的桕子着在枝头,一点一丛,用照相机照将出来,可以乱梅花之真。草色顶多成了赭色,根边总带点绿意,非但野火烧不尽,就是寒风也吹不倒的。若遇到风和日暖的午后,你一个人肯上冬郊去走走,则青天碧落之下,你不但感不到岁时的肃杀,并且还可以饱觉着一种莫名其妙的含蓄在那里的生气;“若是冬天来了,春天也总马上会来”的诗人的名句,只有在扛南的山野里,最容易体会得出。

说起了寒郊的散步,实在是江南的冬日,所给予江南居住者的一种特异的恩惠;在北方的冰天雪地里生长的人,是终他的一生,也决不会有享受这一种清福的机会的。我不知道德国的冬天,比起我们江浙来如何,但从许多作家的喜欢以Spziergang一字来做他们的创造题目的一点看来,大约是德国南部地方,四季的变迁,总也和我们的江南差仿不多。譬如说十九世纪的那位乡土诗人洛在格(Peter Roseggerl843—1918)罢,他用这一个“散步”做题目的文章尤其写得多,而所写的情形,却又是大半可以拿到中国江浙的山区地方来适用的。

江南河港交流,且又地滨大海,湖沼特多,故空气里时含水分;到得冬天,不时也会下着微雨,而这微雨寒村里的冬霖景象,又是一种说不出的悠闲境界。你试想想,秋收过后,河流边三五家人家会聚在一道的一个小村子里,门对长桥,窗临远阜,这中间又多是树枝槎丫的杂木树林;在这一幅冬日农村的图上,再洒上一层细得同粉也似的白雨,加上一层淡得几不成墨的背景,你说还够不够悠闲?若再要点景致进去,则门前可以泊一只乌蓬小船,茅屋里可以添几个喧哗的酒客,天垂暮了,还可以加一味红黄,在茅屋窗中画上一圈暗示着灯光的月晕。人到了这一个境界,自然会得胸襟洒脱起来,终至于得失俱亡,死生不同了;我们总该还记得唐朝那位诗人做的“暮雨潇潇江上村”的一首绝句罢?诗人到此,连对绿林豪客都客气起来了,这不是江南冬景的迷人又是什么?

一提到雨,也就必然的要想到雪:“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自然是江南日暮的雪景。“寒沙梅影路,微雪酒香村”,则雪月梅的冬宵三友,会合在一道,在调戏酒姑娘了。“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是江南雪夜,更深人静后的景况。“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又到了第二天的早晨,和狗一样喜欢弄雪的村童来报告村景了。诗人的诗句,也许不尽是在江南所写,而做这几句诗的诗人,也许不尽是江南人,但假了这几句诗来描写江南的雪景,岂不直截了当,比我这一枝愚劣的笔所写的散文更美丽得多?

有几年,在江南,在江南也许会没有雨没有雪的过一个冬,到了春间阴历的正月底或二月初再冷一冷下一点春雪的;去年(一九三四年)的冬天是如此,今年的冬天恐怕也不得不然,以节气推算起来,大约大冷的日子,将在一九三六年的二月尽头,最多也总不过是七八天的样子。像这样的冬天,乡下人叫作早冬,对于麦的收成或者好些,但是人口却要受到损伤;早得久了,白喉,流行性感冒等疾病自然容易上身,可是想恣意享受江南的冬景的人,在这一种冬天,倒只会得到快活一点,因为晴和的日子多了,上郊外去闲步逍遥的机会自然也多;日本人叫作Hiking,德国人叫作SpazierSang狂者,所最欢迎的也就是这样的冬天。

发现江南春 篇6

江南春自己也说,如果他坚持保留学生时代那份纯真的话,今天会是一个很好的诗人。江出生在一个极有文学素养的家庭,"江南春"这个名字就是酷爱中国古典文学的父亲取自于宋词的词牌名,而且深深地影响着他的思维取向。

然而,忽然暴露在媒体聚光灯下的江南春,并不是因为他创作了什么声名显赫的诗作,而是因为一件看起来于文学根本不搭界的事情:创办分众传媒并成功登陆美国纳斯达克市场,成为中国内地身价随着超过20亿人民币的又一个富豪,据称甚至超过了中国首位数字英雄搜狐的张朝阳。

时变际迁,中国少了一个文学家,却多了一个企业家……

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大的偏差?

据记者的采访了解,分水岭应该是在1992年,正是那年的一个机缘巧合改变了这一切,在此前,江是一个沉醉在文学的世界里的充满着梦想的诗人,此后,他开始逐渐放弃这个身份和梦想,跃身投进了那场席卷全国的市场经济浪潮,成为资本和创业世界的弄潮儿。

上篇:“文学青年”的创业路

“学生诗人”

1973年3月出生于上海的江南春,乍看上去并没有上海男人的细腻,魁梧得稍显富态的体形让人感觉更像是北方的汉子,加上长期接受厚重的文学熏陶的缘故,使得江南春更显出印象中“文化人”所特有的那股子成熟和稳健。

江南春之所以有“诗人”的称呼,主要是因为他手里有两个“硬件”:其一,大学时代,他是颇有名气的华东师大“夏雨诗社”社长;其二,他个人出过一本诗集《抒情时代》。这让他和其他的富豪老总很容易地区别开来——虽然也有不少老总在商业上成功之后热衷于将自己的经历、思想、感悟成文成书,但像江南春这般“真玩”过文学的老总并不多。

虽然江南春并不认为自己能“被称为诗人”,因为他还不能“把世界的苦难当作苦难,并且日夜不安”,但对自己深厚的文字功底,他却有足够的自信,“我是一个不爱到处跑的人,中学6年,我的所有课余时间,几乎都用在看书上了,而且常常拿着别人的范文模仿写作,作文水平比较好,拿了一些奖项。”高中时代江南春拿到的最高奖项是上海市中学生作文一等奖。正是有了这份才华和这些红证书,使他在1991年免试保送进了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就读。

回忆起那段如今已经感觉久远的纯真年代,江南春仍然隐约回味着幸福和惬意,“我会用整个下午留心前桌的女生……待到月黑风高之时,我一定独自回到寝室,轻轻松松写起小诗。”

然而,诗人的身份和“夏雨诗社社长”的头衔并没有让“虚荣”地巴望着成为众人关注焦点的江南春满足,大二那年,他开始谋划参选校学生会主席,成为学生领袖,以便让自己“成为女生追捧的中心”。

据江的师兄嵇海荣(现任分众传媒公司公关总监)介绍,在师大历史上,竞选学生会主席一般都是大三的学生,江不仅提前了一年,而且顺利地当选,“胜利主要得益于他的口才,以及事先准备工作的充分。”嵇回忆道,在学代会举行的竞选演讲上,江南春别出心裁,是惟一一个采用了脱稿演讲的候选人,而且他第一个上台,这给后面的竞争者造成了很大的压力,甚至乱了手脚。可以说,让江在日后的创业经历中受益匪浅的“说服别人”的感染力和“创新创意”的能力,此时已经开始崭露头角。

只是,当时并不为外人知的是,由于准备这样一个竞选过程“需要和许多人沟通,拉选票,吃饭,一下子欠下了160块钱的债,这在当时可是大数目”,江南春并不是个天生有钱的主。现实逼着这位诗人要想着法儿去赚钱还债。

为了还债,江南春帮人做过家教,也干过每天挣7、8块人民币的体力活。真正改变江南春的命运的是一个机缘巧合。在江当上学生会主席不久,上影属下一家广告公司到学生会来招聘兼职,一个月300元,于是近水楼台的他便前往应聘,这一去,让江的命运彻底发生了改变。

“下海”

前往应聘那个300元钱的职位时,江南春其实只准备干一个月,把外债还了,然后继续过学校里那悠闲惬意的“诗人生活”。可后来的事实证明,江注定成不了“纯粹的诗人”。

“其实就是去拉广告”,江南春向记者描述自己的第一笔生意。江用他出色的口才说服了客户给了1500块让他筹拍一个广告。当时并不懂什么是广告的江南春凭着自己才干,琢磨出剧本,“客户比较满意,很快,他们就投入十几万拍广告和播放”。

第一单生意的成功,很快让江南春改变了“打短工”的想法,他发现原来还有这么一个既可以发挥自己文学专长,又可以挥洒他从商天赋的天堂。而下海之后的亲身所历,更让江南春明白,原来在校园后门卖水产的个体户比他这个所谓的诗人还要受女孩子的欢迎。于是,江开始把学校的工作放下,全身心干广告。

1992年的上海,经济开始快速启动,淮海路上新商厦一栋接着一栋,很多商厦都希望重新树立形象,于是江南春适时推出了一个“淮海路重建”的运动,用时兴的新影视设备做形象广告,这些广告单子最后几乎让年仅20来岁的江南春“一锅端”。 江南春回忆起当年的小聪明时依旧得意洋洋:“我采取了心理攻势,走进一家商厦,告诉他们‘人家都做了,你做不做?’”而在后来分众传媒的“圈楼”运动中,江这次的实践的经验成为了分众成功的战略之一。

靠着重建淮海路形象的项目,1993年,江南春所在的广告公司一年收入400万,150万来自江南春的贡献,而江南春在公司内部的地位也迅速上升,“那个时候,老板对我的信任达到巅峰状态”。江南春自己则成了“早在1994年就在校园里带着4万多元的移动电话上课的同学”。

创业

1994年,不甘寂寞的大三学生江南春自己成立了永怡广告公司,成为了最早一代的大学生创业者,开始了四处打拼的创业苦旅。

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大学里出尽风头的江南春,毕业以后“感觉到了压力”。于是,1995年甫一毕业,他就与一位志同道合的朋友合作,成立了东广广告公司。这个公司的运作成功,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体现了两个年轻人的创意和远见。那时,江南春受到上海南京路的启发,希望到无锡创办灯光工程,提出“让无锡亮起来”的口号。结果他们一举成功。

随后,江南春回到上海,把业务重心转到永怡,开始专心做大永怡。

1995年末,永怡与IDG通过协议合作,开始拓展IT媒体市场。倚靠着IDG这棵大树,永怡很快发展成为上海滩上IT界最大的广告代理商。一路下来厮杀下来,到了1998年,永怡已经占据了95%以上的上海IT领域广告代理市场。

在IT代理上尝到甜头的江南春并没有就此将自己的业务局限在IT领域。文人的敏感让江感觉必须"两条腿走路",而不能“一棵树上吊死”。从1998年起,永怡开始尝试多元化综合发展,不仅做IT产品广告,还开始拓展消费品、金融保险和通信等行业的广告。正是由于江南春敏感地确立了"两条腿走路"的方针,2001年那场互联网的冬天并没有成为永怡的噩梦,尽管互联网客户全线消失,IT广告市场大受影响,但永怡传播的总体营业额并没有大幅跌落。

不过,面对着由于网络经济的回冷,广告代理业“微利时代”的到来,江南春开始思考自己的转型。

下篇:“像陈天桥一样抢一辆空车绝尘而去”

“创意带来生意”

2001年12月的某一晚,当时还是永怡广告公司总经理的江南春约见了老朋友陈天桥夫妇,此前,陈天桥还在运营一家小网站stame.com,而网站推广广告的代理商就是永怡广告。在香樟花园的茶座里,几个月不见的陈天桥告诉江南春,自己已经不做那个小网站了,现在改做网络游戏,游戏同时在线达到11万人。

“11万人同时在线,意味着拥有至少70万收费用户,每个用户每月35元,一个月就是2450万元”。这个数字让敏感的江南春受到了不小的刺激。

江一直还记着当时陈的一个比喻:所有人都在等公共汽车,当一大群人在为挤上一辆人满为患的车而厮打,并为自己最终能够挤上,赢得一点空间而自我感觉良好时,有人却已经坐上一辆没人抢的空车狂飙而去,令你望尘莫及。

在江南春看来,陈天桥就是这样一个聪明的人,有着超人的商业天赋,对产业的理解过人一筹,早就清醒地看到了网络游戏的未来。而且“他是那种知道怎么整才赚钱的人。”江南春清晰地意识到,自己所处的广告行业,“已经像极了一辆拥挤的公共汽车”,要想挣大钱,必须要学习陈天桥,“看看旁边是不是有空的车辆可以坐”,发掘一个别人没发现的产业模式,而不是和别人在一起费力地挤。

于是,2002的大年初一,江南春一个人去了常去的汉源书屋,闭门整整7天,反思广告业的未来走向。此时,江基于文学的敏感思维和对浸淫行业数年带来的透彻理解力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最后总结出了几条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用高科技手段提升传媒表现能力,细分市场将广告信息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里精确且带强制性地传送给特定族群。

之后不久的某一天,在徐家汇太平洋百货乘电梯时,当电梯门合上之后,抬头望见的粘贴广告让等电梯的江南春在脑海中涌现出一个无比激动的创意——“要是换成电视机,那不正好符合自己反思所得的几条结论?!”2002年3月,江南春决定另立门户,干这个没有人干的事情——“在新开市场上,你就是当然的大哥大。”

“第一步是找人设计生产机器,那东西市场上没有。”江南春一边指着会议室摆放的样机,一边向记者介绍,“3月份,我将自己的想法告诉了一家台湾液晶厂商,7月份,第一台样机才来,拿到写字楼,人家物业不让装,因为5厘米太厚了,后来才改成了3厘米。”

“一开始想的是在上海最好的50栋写字楼装上机器,然后播放广告收钱。”江南春开始和各处物业谈判签约。半个月之后,江南春初步计划完成,300台价值8000多元的液晶电视先后进驻50栋高级写字楼。

与此同时,相关的广告销售也开始进行。在广告界已经混迹多年的江南春显然有独特的优势,很快,“招商银行信用卡、轩尼斯洋酒等几个牌子第一批下单。”2003年还没有到,江南春手里已经拿着200多万元的广告订单了。

带上“资本”和“孵化器”的轮子飞驰

初尝甜头的江南春开始试探将更多的播放器向更多的楼盘扩展,并在2003年3月份首次走出上海,进军北京。“虽然广告收入继续在增长,但投入毕竟更大,到了2003年4月,开始感受到资金压力,”将自己的家底全部拿了出来的江南春,这时候才发现自己一不小心玩大了。江意识到,分众要发展,就迫切需要加大投入增加规模,而他要做的事只是一个——借助外力。

于是,在2003年5月,江南春成立了分众传媒,专注于这个新产业。

恰逢此遇,上海市长宁区在“数字长宁”的发展战略规划下,创立了国内首个多媒体产业基地——上海多媒体产业园创业有限公司(MPVC)。刚刚成立的分众传媒成为了首批入驻上海多媒体创业园孵化基地企业之一。正是这个以“创业投资”与“企业孵化”相结合的创新性孵化器,为“嗷嗷待哺”的分众装上了企业腾飞的双翼——“资本投资”和“孵化环境”。

与之前10家登陆纳市的中国企业,包括日后的两位首富丁磊和陈天桥,早期几乎都有过犹如热锅蚂蚁四处找投资商的经历相比,“在孵化器温暖坚实的翅膀cover下”的江南春则要幸运得多——

2003年5月,“看好江南春身上所具有的创业激情和他对传媒产业的深入理解”的多媒体产业园的董事长,也是当时软银中国的负责人余蔚造访江南春,洽谈投资意向。双方仅用3个小时就达成了投资的基本框架。2004年4月,再一次感受到资金压力的分众又在孵化基地的牵线下,适时地从鼎晖国际等6家投资机构引入1250万美元的第二轮投资。半年之后的11月份,高盛等三家机构3000万美元的资金投向分众。

同时,在孵化器的帮助下,分众建立起了专业的团队和人力、财务、管理体系,开拓市场销售网络,进行新技术的研发;同时,借助孵化器丰富的业界资源,获得了政府支持,得到了极为有利的成长空间。

有了财力,有了专业团队,又有了一个极佳的成长环境,踩上“资本”和“孵化器”这两个风火轮的分众开始极速扩张,占据了全国近7成的市场份额,成了行业的“大鳄”,也开始风光的上市之旅。

江南春是幸运的,很难想象,如果他没有碰上“资本”和“孵化器”,分众还会像今天一样“飞驰着”,成为“从纳斯达克凯旋的英雄”?

或者,不是现在短短的2年,而是像陈天桥一样的5年,甚至是更漫长的10年、20年……

勤奋的“工作狂”

但是,江南春的成功,却没有丝毫的侥幸,是踏踏实实的勤奋的成功。

接触过江南春的人都知道,江是个不折不扣的工作狂——创业者必须具备这种勤奋和执著,甚至狂热。

分众公关总监嵇海荣告诉记者,“只要江总人在上海,他都是9点准时到公司上班,一直工作到晚上,早则晚上11点12点,晚则次日凌晨一两点,而且回家后洗个澡清醒一下,还可以保持至少1个小时的精力继续工作。这是他向我们宣传的工作方式,希望我们向他学习。"看得出,嵇对老板带着崇拜的色彩。

江南春自己认为,他并不比别人聪明,只是把几乎所有的时间都用来工作和思考,这一点很像陈天桥。而这种几近疯狂的状态使得他“衣柜里面找不到休闲的衣服,全部都是衬衣和西装。因为没有周末休息、度假休闲的概念,生活里好像只有工作。”

上一篇:三营镇关爱女孩行动实施方案下一篇:初一英语写作教学课例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