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张爱玲《倾城之恋》有感

2024-06-02

读张爱玲《倾城之恋》有感(精选7篇)

读张爱玲《倾城之恋》有感 篇1

读张爱玲《倾城之恋》有感

婷婷

在还没有读到张爱玲的《倾城之恋》前,我不喜欢张爱玲的作品。因为张爱玲爱的太卑微,以至于对她有深深的误解,一个传奇的女子,怎么可以爱上一个汉奸,还爱得那么“卑微”,“见了他,她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但她心里是欢喜的,从尘埃里开出花来。”所以我认为一个爱的这么卑微的人,作品再怎么传奇也不会有吸引我的地方。

《倾城之恋》让我重新认识了张爱玲与她的作品。她喜欢用“苍凉的哲学”去创作,因为她认为“苍凉”有启示性,揭示朴素的真理,所以她的很多作品都笼罩着世纪末的荒凉感。《倾城之恋》又是她作品中,一个“美丽而苍凉的手势”.《倾城之恋》主要是讲上海和香港两座城市的一段华丽的苍凉的传奇爱情故事。

“倾城”的结局看似皆大欢喜的喜剧,白流苏最终跟范柳原结婚,实际上更烘托悲凉之味。婚姻只是一种交易,体现了白流苏的苍凉的人生。《倾城之恋》的苍凉揭示了女性无法突破生存困境,当白流苏在面对“谋生”与“谋爱”的选择时,把生存放在了首位,用自己的未来去作赌注,去捕获富家公子范柳原。苍凉是在现实面前,爱情只能成为神话。也刚好体现了张爱玲的创作小说“爱情观”——笔下的现实,是悲凉,揭示爱情只是一种女性对男性经济的依附关系。白流苏因为范柳原的钱,想要用婚姻绑住他,也由于迫于无奈当过范柳原的情妇;而范柳原只想得到白流苏,并不想结婚,他渴望的是古典的爱情。如果不是战争刚好爆发,就不会有这么一段“炮火里的简约婚姻”.或许,白流苏只能当情妇。

张爱玲曾经说过:“我不喜欢壮烈。我是喜欢悲壮,更喜欢苍凉。壮烈只有力,没有美,似乎缺少人性。悲剧则如大红大紫的配角,是一种强烈的对照。苍凉之所以有更深长回味,就是因为它像葱绿配桃红,是一种参差对照。”这是她的观点,刚好可以诠释《倾城之恋》。风流浪子范柳原,孤独的寻找心中向往的“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古典爱情,“流浪”多个国家的他,却没有一个真正的家。从侧面反应了,悲剧的不仅仅是出生封建家庭的白流苏,还有,这个在英国长大,得不到家族承认的私生子。白流苏与范柳原的参差对照,有悲剧,更多的是苍凉。是一座城市的毁灭,才成全了白流苏的传奇爱情故事。就像文中最后的一句“说不尽的苍凉故事——不说也罢!”

最触动我心弦的一段话是“他不过是一个自私的男子,她不过是一个自私的女人。在这兵荒马乱的时代,个人主义者是无处容身的,可是总有地方容得下一对平凡的夫妻。”在那苍凉的年代,有“爱”的爱情,是多么的可望而不可即。“废墟之爱”,他与她都不过都是为了寻求安稳,渴望有一个属于他们自己的家,带着一种淡淡衰伤的压抑与时代有关的感情。忽然我懂了,张爱玲为什么可以爱的那么卑微,因为胡兰成懂她,给了她所渴望的爱情。

《倾城之恋》不仅从内容、情节上体现了苍凉,还用了很多手法去写苍凉。用环境烘托,悲凉的气氛胡琴、月、蚊香、镜子、空房等去营造苍凉的意象。有大量的心理描写,去描绘那个时代的荒凉。还有张爱玲的一贯写法,参差对照。

《倾城之恋》是张爱玲所有“苍凉手势”中,带着暖流的华丽苍凉爱情故事。用了圆满的结局去烘托属于那个时代无法表达的苍凉。她用她悲凉的爱情观,去呼吁女性要有独立的意识和独立的经济。读完《倾城之恋》就会喜欢上,张爱玲的“苍凉爱情观”,会有发自内心,想去读懂,“倾城”当中的苍凉。

读张爱玲《倾城之恋》有感 篇2

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要遇见的人, 于千万年之中, 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 没有早一步, 也没有晚一步, 刚巧赶上了——张爱玲的《倾城之恋》就演绎了这样一段喧嚣中的浪漫, 不算惊世, 却也骇俗。

张爱玲笔下的角色一般都非常的悲惨, 全无救赎的余地, 所有的痛苦都白受, 所有的牺牲都白搭。可是, 在《倾城之恋》中, 她让白流苏修成了正果, 使她的爱情在乱世中盛开出洁净的莲花, 虽然她得到范柳原靠的全是运气, 虽然她得到的爱情只是一时半刻的, 女人总是对爱情执著些, 我觉得有这些已足够, 人生这样变幻, 还求什么。

白流苏和性格暴虐的丈夫离婚后, 在娘家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即便有老母的婉言袒护, 也不免横遭其他大大小小的嘲讽奚落, 气急之下, 跟随热心的徐太太到香港与只有一面之缘的范柳原碰面, 并最终走向了完美的结局。

两个人在城市的荒落之间、生命的虚实之间徘徊不定, 仿佛彼此经了那勇敢的向对方一掷, 便石头落了地, 感情由哀矜到窃喜, 最后, 她微笑了。

虽然流苏为了生活而投靠“爱情”, 可是她的世故只是在生活的层面上, 再深一点就没有了, 她其实是个憨厚踏实的人, 范柳原对她有一点爱意, 却不足以让他承担起婚姻的责任。范柳原是机智的, 伶俐的, 可是没有热情, 他的机智和伶俐使他成为透明, 放射着某种光辉, 却更见得他生命之火已经熄灭了。结婚需要虔诚, 他没有这种虔诚, 他需要娼妓, 也需要女友, 而不需要妻。范柳原是一个寻找存在的孤魂野鬼, 他爱流苏, 然而他无法将自由交给女人以作承诺, 生命的孤独与怀疑, 在他身上从未稍离。他曾对流苏说:“这堵墙, 不知为什么, 使我想起了地老天荒那一类话——有一天, 我们的文明整个地毁掉了, 什么都完了——烧完了, 炸完了, 坍完了, 我们再在这堵墙底下遇见了——流苏, 也许你会对我有一点真心, 也许我会对你有一点真心。”战乱使他们走到了一起, 这也是男女间的一种透彻, 这种透彻原不只是在乱世, 盛世亦然, 盛世里满满的物欲将感情隔得愈加荒芜。但凡有些头脑机智的都在找寻试探着, 不肯轻易交付自己, 但总有交付的那一天, 或一刹, 当遇见合适的那一人。

男女之情有时就是内心都孤独的两人, 在动荡中寻一些现世的安稳。

手指冻久了, 冻木了, 总需要一点可以取暖的东西。

“死生契阔, 与子成悦;执子之手, 与子偕老”, 这是一首最悲哀的诗——可是世间总有地方容得下一对平凡的夫妻的。

读《张爱玲传》有感 篇3

——题记

谈起张爱玲总让人心中不由生出些感慨来。在众人眼中,她就像是从风花雪月的民国里款款走出来的一个清瘦女子,身影孤寂,不沾一丝凡尘俗气。但在我细细打开这一炉沉香,品味其中的故事,才明白,那冰冷坚硬的外壳,只是为了掩饰她的纤弱与敏感。

她出生在落没的贵族家庭,虽不比先代,但日子总算是富裕舒适的,自小张爱玲就在阅读写作方面表现出巨大的天赋。可惜不幸遭受家庭破碎,又受尽父亲的虐待,使仅十二岁的小张爱玲表现出超出同龄人的冷傲与悲凉,那种凉是渗到骨子里的。所以才能说出“生命如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虱子”这样的话来。

我想,所谓传奇便不过是经历的比常人更多了。张爱玲亦是如此。好不容易逃出那个冷漠的家,与甚是崇拜的母亲生活在一起,在校内过着独守一片宁静的日子,若一直如此,其实也未尝不是人生一大乐事,多出些老庄的意境来。但就在这时,传奇又戏剧的人生又开始了——遇到了战争。战争使她不得不暂停学业,但她又怎知道这一停竟成了悲剧的开始。

想必是人性所趋,使得人们总认为镜中花,水中月才是最好的。胡兰成便是这样。他深深地迷上了张爱玲的才气,傲气与伸手不可触了。于是他想尽办法望一睹她的风采,深入她的生命中。孤傲的张爱玲心中总还是单纯的,不出数月,她已对他卸下所有的兵器,而显然他已没有了当初的热情。其实,聪明如张爱玲,心中怎会不知她就是他的一根烟,在盒子里躺久后,幸运地被抽到。而待到最后一缕生命燃尽时,也就只剩下了厚而无用的烟嘴被掐灭在冰冷混杂的烟灰缸里了。然而她是不甘于平凡的,有颗炽热的心让她决定疯狂一回,所以即使明了这一切,还是选择义无反顾地爱着,直到被抛弃,被厌弃,被嫌弃。对此,怎能不发一句“唱不尽的浮世悲欢,道不完的风尘悲凉”的感慨来呢?她当年的一句“因为懂得,所以慈悲”至今仍在耳畔。

之后,愛玲也曾再次打开千疮百孔的心去接受桑弧,这个她生命中第二个男人。但结果终是不好的。

既然情场失意,那张爱玲也就不得不从其文思才情里寻找解药了。或许是受爱情的影响吧,使她的作品自此少了份孤傲,而多了份幽怨来。她不再从烟火里提炼出有深意的地方用如珠如玉的文字串成珠玑之文,而是多发对爱情观的阐释。其中一句我印象颇深——娶了红玫瑰,久而久之,红的变成了墙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还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沾的一粒饭黏子,红的却是心口上一颗朱砂痣。其中深意,想必再没有她自己更清楚的了。

说来也奇,谈到张爱玲,脑中便不觉浮出李清照的影子。或许是因为二人皆有满腹才情吧。然而比起李清照的家国恨来,张爱玲的儿女私情反倒显得有些真实,更有感触写了。一直觉得爱玲就像一朵盛开在废墟里的花朵,太过艳丽,更显悲凉。若要论其人生唯一的温暖,恐怕就是这之后遇到的赖雅了。他对她来说是丈夫,更是父亲,之间并没有与胡兰成般的热烈,而这份平静也正是这段婚姻得以延续直至赖雅去世为止的原因。

赖雅走后,爱玲的世界又只剩下冷色调了。终究还是与世隔绝了。她静的厉害,若不是陆续有几部作品的发表,世人早已遗忘了这位女才人的存在了。她静的厉害,就连死也是那样安静,就睡在精致的地毯上,旁边沁着墨香。她终于获得自由了,怪不得嘴角会有一抹久违的笑意。

张爱玲的时代结束了,她的到来,如夏花之绚烂,她的归去,又如秋叶之静美。

读《倾城之恋》有感 篇4

张爱玲的小说,无论结局是好是坏都给人以一种悲凉的感觉。张爱玲文笔冷静,小说常用第三人称即“他”来描写,以一种全知的视角来叙述,小说中虽然没有掺杂太多作者个人的情感,但是感情基调悲凉。而张爱玲的人生,也如她的小说一般传奇。

春运到了,春节还会远吗?大家这几天是不是都在备贺礼、挤春运、往家赶。春节说到马上就到了,贺岁电影也是轮番上映,看了这么多部贺岁电影,对圣诞档期的一部电影《倾城之泪》挺有感触,原因之一就是它让我想起了《倾城之恋》,让我想起了著名女作家的张爱玲。

张爱玲,中国现代作家,本名张瑛。1920年9月30日出生在上海公共租界西区的麦根路313号的一幢建于清末的仿西式豪宅中。张爱玲的家世显赫,祖父张佩纶是清末名臣,祖母李菊耦是朝廷重臣李鸿章的长女。张爱玲一生创作大量文学作品。类型包括小说、散文、电影剧本以及文学论著,她的书信也被人们作为著作的一部分加以研究。1944年张爱玲结识作家胡兰成与之交往。1973年,张爱玲定居洛杉矶,1995年9月8日,张爱玲的房东发现她逝世于加州韦斯特伍德市罗彻斯特大道的公寓,终年75岁,死因为动脉硬化心血管病。

作为一个女性,张爱玲是不幸的。胡兰成给了她爱情,赖雅给了她婚姻,最终爱情背叛,婚姻被带进了坟墓。张爱玲将自我人生的凄惨爱情移植给她笔下的都市男女,十里洋场的光怪陆离中尽是一幕幕爱情的悲剧。《倾城之恋》似乎是个例外,“到处都是传奇,可不见得有这么圆满的收场。”她却赋予《倾城之恋》一个完美的结局。这,或许是她对自己爱情的一种真心的寄托,抑或是对心中那份情怀的眷恋与不舍。

在电影《倾城之恋》中,张曼玉和梁朝伟将这段硝烟战火中的都市爱情演绎得近乎完美,张曼玉优雅的气质和忧郁的眼神亦将女性主义的光辉和人生命运阐释得淋漓尽致。但小说中所蕴涵的苍凉的人生味被电影华丽的视听觉冲击力所颠覆,只有回归到小说文本中,小说中所承载的沉重的人生境遇才能被揭示出来。张爱玲研究者刘川鄂指出:“张爱玲写小说,不论有其本,还是无其本,她总是把人生味放在第一位的。她是一个品位纯正的作家,探索人性,拷问灵魂,揭示文明与人性的冲突是她在小说中孜孜以求的目标。”但这种“人生味”无关乎幸福,而是“对于人生热情的荒谬与无聊的一种非个人的深刻悲哀”,这种悲凉的人生味在《倾城之恋》中表现最深刻的是人性的自私。

在白公馆,三爷盘光了白流苏的钱就欲将她扫地出门;四奶奶算盘打得比谁都响,算得比谁都清,却反复标榜自己的“高尚人格”:“我是有点人心的,不能靠定了人家、把人家拖穷了,我还有三分廉耻呢!”如此欲盖弥彰更突显了其卑劣的自私本性。在爱情中,范柳原不过是个自私的男子,白流苏不过是个自私的女人,两方面都是精致的人,在和平的日子里相持不下,却是硝烟战火成全了他们。乱世飘摇中相互的扶持和勉励能够增添生的勇气和希望,因此从人性层面上说,这段乱世之恋实质上是为了满足各自活着的自私。人各有私己之心,张爱玲用漫不经心的笔调和高度的艺术技巧将躲藏在慷慨面具下的自私揭露出来,这种人性的自私看似被虚构夸大了,而实际上却是其自身真实的再现。张爱玲笔下的饮食男女千姿百态的情爱世界无非是为了满足一己私欲而相互利用罢了,这是一种看破红尘的悲凉。

无论是张爱玲自我的人生经历还是其小说的艺术风格,都有一种孤独感始终伴随其中。张爱玲采取一种孤绝的生活方式,如同死亡,也正是这孤独的生命现象成就了她绝世的才华,让“一个远年的上海风韵犹存”。张爱玲将《倾城之恋》置于公馆洋场里,在炮火轰鸣中演绎,更突显了人物内心深处的孤独。相互的关照和偎依能够消散乱世中无所凭靠的漂泊感,但孤独是无法抚慰的,甚至切入骨肉无法言说。张爱玲以绝望抒写孤独,用生命默默地承受孤独,这是小说叙事中的悲凉人生,更是作者现实人生的真实写照。

张爱玲生活的世界是悲凉的,“长的是磨难,短的是人生”,多舛的命运,苍茫的身世让她对世道人心有了深刻的感悟和认识,奠定了她悲凉的艺术风格。夏志清先生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中这样评价张爱玲:“她能和简-奥肆汀一样的涉笔成趣,一样的笔中带刺,但是划破她滑稽的表面,我们可以看出她的大悲。”身世,命运,人性,戏里戏外都散发着苍凉的人生味。

小说对故事的描述,对人物的刻画,对人性的揭露,都必须以艺术手法为载体。张爱玲以其独特的眼光观察现实,敏锐地捕捉生活灵感,用奇特精致的语言将内心感悟提炼升华成惊艳的意象,达到了高度审美的艺术境界。

在《倾城之恋》中,张爱玲对于景物的描写是独一无二首屈一指的,由其独特的艺术风格雕琢而成。她写海岸边的房间“像暗黄的画框,镶着窗子里一幅大画,那澎湃的海涛直溅到窗帘上,把帘子的边缘都染蓝了”。取景化的视觉观察,暗淡的色彩渲染,将一幅静态的风景画绘成一个动态的影像。张爱玲善于将采截的景致重组构建,颠覆其原有的形貌,赋予其丰富的想像和联想,以满足艺术上的审美要求。于是“海浪波涛溅到窗帘上并将其染蓝”的夸张意象也就宛若天成了。

小说中的景物描写并非单纯的意象,它们烘托社会历史环境,揭示人物性格命运,涵盖着丰富的寓意。“轰天震地一声响,整个世界黑了下来,像一只硕大无朋的箱子,啪得关上了盖,数不清的罗怨绮恨,全关在里面了。”这是张爱玲对香港沦陷的描写,给人强烈的视听觉震撼。她将世界比作关了盖的箱子,人置于黑暗中孤独绝望,一切的怨,一切的恨,一切的执。一切的妄,都成了记忆中的一场场闹剧。曾经繁华又如何?由此伸发了乱世之中苍茫的身世之感。

读《倾城之恋》有感 篇5

第一次听说张爱玲是看《倾城之恋》,很喜欢里面的一句话:他不过是一个自私的男子,他也不过是一个自私的女人。在这兵荒马乱的时代,个人主义者是无处容身的。一对平凡的夫妻,刚开始喜欢这句话,是觉得很配《倾城之恋》的主角的性格,而到了后来当我真的读了白落梅为她写的传,我知道这个天才的女人有一次命中了自己的爱情。

胡兰成果真是一个自私的男子,而张爱玲却不是一个自私的女子,但在那兵荒马乱的年代,岁月静好,现世安稳都只是一个梦,终有醒来的那天。张爱玲让柳原和流苏过上了平凡的生活,而现实却没有让他和胡兰成在一起。她说:我只是枯萎了,我感慨:幸运的只是枯萎了,若是她和胡兰成真的在一起,恐怕是要把心连根拔起吧,又是枯萎也是一种幸福,一种美好。

张爱玲是一个骄傲的女子,我常常这样想着,他仿佛年龄永远停留在了25岁之前,梳着6岁就想梳的可爱头,穿着淡紫色的旗袍,她可以赤手打败所有拿着笔的人,但是这样一个女人,却有着致命的伤——骨子里的悲凉。

我不知道是不是这样,也不知道该不该这样。

太骄傲的女人内心太脆弱。

25岁以后的张爱玲过得不幸福,也确实不幸福,生命这袭长袍上蚤子多的掩盖了华美。

我从来都觉得他真的是一个天才,她为自己料定了一切,甚至死亡。晚年时她独居美国,与外界完完全全的隔离,她自己说她在躲蚤子,我想着蚤子大概是躲不掉了,会一直跟着她到死。

读张爱玲有感 篇6

———读《张爱玲文集》有感

外语系 08级 4班 柴静 电话:*** 隐去贵族后裔的家庭背景,褪去风靡旧上海十里洋场浮华香艳的女作家名衔,剥去那一袭华丽裹身的袍。张爱玲,一个乱世的平凡女子,一个人性的冷静观察者,一个以细腻深邃的笔锋剖析着人性的女人。

这个平凡的真实的女人与一个乱世相遇,成就了一种神秘凄艳的风景,一部中国式的传奇。

如果我最常用的字是“荒凉”,那是因为思想背景里有这惘惘的威胁。

张爱玲《〈传奇〉再版》

荒凉,是张爱玲文字永恒的主题。她的小说大部分有浮华绚烂的背景,旧中国豪门大院里生活着的人们外表高贵,生活奢华,内心却无一例外的遭受着空虚无奈与冷漠的折磨,压抑了的扭曲了的灵魂,一颗颗都是迷失的孤单的心。

如《多少恨》中的夏宗豫太太,如《留情》中的米晶尧的前妻,如《小艾》中的五太太。最是《金锁记》中的曹七巧,一个平凡的单纯的香油店老板的女儿成为大户人家的二少奶奶,表面上完成了一个旧式女子人生的成功飞越,风光无限,给娘家争了面子和富了里子,实则守着一个久病的丈夫,在一树枯木旁,消耗着如花的生命。在家族斗争中丢弃了善美的灵魂,最后唯有守着一分争得的财产带来的最后安全感,吸食鸦片,亲手破坏了儿子的婚姻,毁掉了女儿的前途,在灯尽油枯的最后,荒凉的离开。

张爱玲不似鲁迅体会到的先知者的思想家式的荒凉。

也不似卡夫卡恐怖的荒凉。

张体会到的是从一个普通的女性化视角,从生活中的小细节里捕捉到的荒凉。她将对历史与社会的观察浓缩到一个个小的场景里,在一个个荒凉的故事里,社会的荒凉,人性的荒凉,让人惊鸿一瞥,便印象深刻。

晚烟里,上海的边疆微微起伏,虽没有山也像是层峦叠嶂。我想到许多人的命运,连我在内的,有一种郁郁苍苍的身世之感。

张爱玲《我看苏青》

因荒凉而真实,因真实而荒凉。

或许有的人会觉得张爱玲是怪异的乖张的甚至是残忍的冷酷的。对于人性的自私,慢条斯理的一点点剖开,这暗红的丑陋的瘤,不加粉饰。甚至乐于透过繁华的人性世界,以及许许多多美好形容词点缀的现实空间,呈现出人的真实面目:自私,猥琐,空虚,无助。

但这正是张爱玲真实之所在,这些都是人类最真实的生活状态,她剥去人性的遮羞布,还原了真实的人性,难免残酷。因为她指向了你,我,他。如年轻的时候里那个小商人的儿子与俄国少女的爱情。有梦幻的前奏,“他习惯在书头上画小人,不由自主的,勾出了一个人的脸的侧影”,有偶遇的缘分,“她的侧面就是他从小东涂西抹画到现在的唯一的侧面”,更以快乐的相处,“他教她中文,她交他德文”

然而这样一份浪漫开头的爱情却匆匆以悲伤收场。张爱玲从容的,仿佛是一针入骨般的写出了,生活是怎么样冷酷的剥蚀掉这些片刻的浪漫与诗意。甚至于她对这种诗意与浪漫,也是值得怀疑的。

张的作品最让人触目惊心的就是这种真实。她决意将人置于真正的人性的位置上,将传奇式的浪漫还原成真实的人生。

或许这种触目惊心来源与她跌宕的人生。从小因痛恨父亲糜烂挥霍无度的纨绔子弟的生活态度,连夜离家出走,逃离了富人家小姐的闺房,开始了飘荡坎坷的生活。后来好不容易争取到的上学机会,战争使她的留学计划两次落空。坚持下投奔了从小缺乏的母爱,但发现自己和母亲已经有了很深的隔阂。经历的两段婚姻也是悲伤的痛苦不完满的。直至老年多病,独自在异国的公寓里与世长辞。

她的一生都是在为自尊而主动或者被动的放弃,逃离。她想寻找安定,却一直生活在这种生活之外,永远摆脱不了飘零不定的梦靥。在颠沛流离中,或许张才会如此冷峻的看待人生的冷漠与残酷。这 也是真实的生活。

这样平凡却又浮华,香艳又质朴,爱慕虚荣又真实之至的张爱玲,注定是一朵乱世中绽放的凄艳玫瑰。

读张爱玲《倾城之恋》有感 篇7

张爱玲的一生像是一部剧,一部包含人间悲喜的剧。从她本人的家庭出身到她自身复杂性格的形成,从年少时亲情的淡漠到成年后爱情的凄苦,她的一生可谓是历经沧桑,像是昙花,开时美得惊艳,凋时落得离魂。她笔下的白流苏正如她自己所说“传奇里的倾国倾城的人大抵如此.处处都是传奇 , 可不见得有这么圆满的收场。[1]”白流苏有一个圆满的收场,但是这个不受男人支配,有着强烈自立精神的特殊女性,也是因为一座城的沦陷才有的一个看似像样的结局。在真正对比两个女人的人生时,才明白现实和小说的相映才是完美。

二、身世相映——旧式家族的悲哀

张爱玲出身名门,为李鸿章的曾外孙女,家世着实显赫。但其父张廷重整日抽大烟,过着放纵的生活,母亲黄逸梵虽出身世家大族,思想观念却受“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两人终是走不到一起。所以在张爱玲年幼时,她的母亲黄逸梵和父亲张廷重离了婚。而张爱玲的母亲,一个新式的女人也并没有给张爱玲以一丝一毫的温暖,虽然离婚后他的母亲偷着把她送都到黄氏小学读书,但并没有给她更多的帮助,当张廷重因为新娶的妻子孙用蕃对她拳脚相加时,她的母亲也只是说“万一他打你,不要还手,说出去总是你的错。[2]”母亲也以自己生活拮据为由,三番五次的让她或是回张廷重的家或是找人出嫁,并对她说“女孩子不能当女店员,女打字员,做女结婚员是唯一的出路。[3]”在之后的生活里她亦是没有感受到任何来自母亲的温暖。

《倾城之恋》中的白流苏也是出生于旧式贵族家庭的女子,小说的开头就是“我们用的是老钟”,可见白家公馆也是十分典型的清末守旧贵族家庭。而同样,在这个家庭中的白老太太也是完全的守旧思想的执行者,同样也没有给予自己的女儿流苏一点的母爱,当哥嫂对她恶语相加,逼迫她回唐家时,白老太太不但没有替她说话,还袒护她的哥嫂,劝她回唐家公馆 ;当徐太太要带流苏去香港时,白老太太便叹了口气道 :“到香港去一趟,谈何容易!单讲——”[4],话虽未说出口意思已经是很明白,白家是没有钱让她出去的。单单从这两个细节也可以看出,在这样的家庭中亲情是不存在的。

张爱玲和白流苏在家庭上的遭遇是同样的,先不说《倾城之恋》是她笔下的小说,自然带有作者本人的情感,且说当时的旧式家族中就有两样东西几乎可以支配一切,一是思想,二是金钱。这两者的结合造成了两个女人同样的悲剧,也是小说和现实中悲剧的重叠。

三、性格相映——矛盾的集合体

张爱玲和白流苏作为两个世界的女人,却都有着那个时代下新型女子的特点,她们都渴望寻找人格突破,都以一个柔弱的女子之躯撑起了性格上的坚强。

张爱玲在香港上大学直至后来回到上海成名时一直以奇装异服称艳学校与上海滩,而白流苏却在一个旧贵族不许学跳舞的家庭毅然舞技惊四座。表面物质上的追求却都凸显了两个女人内心深处渴望的突破,冲破旧世界,傲立于世俗之外。张爱玲在自己唯一在香港大学投过的稿《天才梦》中说到“我是一个古怪的女孩,从小就被视为天才,除了发展我的天才外别无生存的目标。[5]”同样,《二十世纪》的主编梅涅特也曾这样说“她不同于她的中国同胞,她从不对中国的事物安之若素,她对她的同胞怀有的深邃的好奇心,使她有能力向外国人解释中国人。[6]”而白流苏则是一个真真正正的赌徒,在一个完全没有任何女性生存地位的时代,她寻求了突破,为自己的前途命运而赌。“流苏的手没有沾过骨牌和骰子,然而她是喜欢赌的,她决定用她的前途来下注”[7]。在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中寻求一点突破,即使是为了自己的生存。

坚强,对于张爱玲和白流苏来说,坚强就是即使在战火纷飞,狂轰滥炸中也可以躲在箱子间看书,也可以平静的张罗吃的。战争在两个女人的内心早已经不算什么,张爱玲在这之前因父母的离异而遭受的孤独与无助,白流苏与丈夫离婚后受尽的白眼与谩骂早已经使她们撑起性格上的坚强与孤傲。

人格的独立是不分界限的,无论是一个小说人物,还是一个现实中人,张爱玲是现代社会的个人主义者,她笔下的白流苏也是个独立、为自己做主的女人。白流苏的身上有着淡淡的张爱玲的影子,享受现实,冷冷的观望着毫无血色的世界 ;而张爱玲的身上也淡淡的印有流苏赌徒的气质,用文字为自己在上海滩赌一个绚烂的前程。

四、情感相映——爱情的遗憾与无奈

胡兰成,汪伪政府文化部的官员,一个因为张爱玲才出名的男人。他喜欢张爱玲,第一次相见便有知己之感,后来张爱玲更是写下“见了他,她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但她心里是欢喜的,从尘埃里开出花来”[8]。可是他真的爱她吗?那句“愿始岁月静好,现世安稳”的婚书的有效期也就只有仅仅的一年。之后的长期分居,再加上原本就不牢固的动机和两人相异的性格,胡兰成在武汉又和周训德结婚,完全忘记了张爱玲的存在,后来他又娶了自己同窗的庶母范秀美。而在他的心里又有多少真情给张爱玲呢?应该就是胡兰成自己在《今生今世》之中说的吧 :“唯对爱玲我稍觉不安,几乎要惭愧,她是平时亦使我悚,洛神赋里有翩若惊鸿,西厢记里有惊艳,红楼梦里林黛玉初见贾宝玉吃了一大惊——我从爱玲才晓得人世真是这样的令人惊,但我当然是个蛮横无理的人,愈是对爱玲如此。[9]”就是这样一个蛮横无理与令人悚的男人式自私断送了这般美好的倾城之恋。

范柳原,一个华侨的私生子,从小经历了各种冷漠与苦难,早已经认识生命和情感的虚无空洞,当他对白流苏说 :“我看那是最悲哀的一首诗,生与死与离别,都是大事,不由我们支配的。比起外界的力量,我们人是多么小,多么小!可是我们偏要说 :‘我永远和你在一起 ;我们一生一世都别离开。’——好像我们自己做得了主似的![10]”可见范柳原并没有真正的想和白流苏在一起结婚,因为他相信自己是支配不了这一切的,他并没有真正的付出一点真心为爱去尝试,他并没有真正的想去尽自己的责任,也只是一时的喜欢那种他自己口中说的“真正的中国式女人”罢了。而最后真正的结合仅仅是因为兵荒马乱中世俗的毁灭和个人主义的无处容身吧。

纵观两个女人的爱情,无论是一个小说中平凡的女人,还是真正惊艳世事的才女,都逃脱不掉一种男人式的自私,也逃脱不掉现实所已经织好的世俗路线。正如《倾城之恋》说的 :“有一天,我们的文明整个的毁掉了,什么都完了——烧完了,炸完了,坍完了,也许还剩下这堵墙,如果文明那时候在这墙根底下遇见了,也许你会对我有一点真心,也许我会对你有一点真心。[11]”当世俗文明荡然无存的时候,“真心”二字之前还有一个词叫做“也许”,这大抵便是男人式的自私吧。

五、现实与小说的相映——双重交叠,亦真亦幻

上一篇:小学生必背古诗词鉴赏题西林壁下一篇:林业行政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