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行政案例

2024-06-02

林业行政案例(精选7篇)

林业行政案例 篇1

试论林业行政违法行为及其法律适用

内容提要:林业是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是生态建设的最根本、最长期的措施,法律为保护林业资源提供了有力武器,同时也为广大农民积极投身于林业建设事业提供了有力保障,本文对盗伐、滥伐林木;非法收购林木;买卖林木采伐许可证;毁林开垦和擅自改变林地用途;非法运输木材等常见的几种林业行政违法行为进行了界定,对认识中的问题进行了剖析,并提出了法律适用的意见。为林业执法机关决定某项行为是否违法,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是否可以行使某项行为,以及判定某些林业行为接受的法律后果提供了参考依据。

一、林业行政法律责任

林业法律责任包括:民事、刑事和行政法律责任,这里林业行政法律责任是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拒不履行林业法律法规规定的义务,或者从事了林业法律法规所禁止的行为,并具备了违法行为的构成要件,所应接受的不利的法律后果。即仅限于林业行政处罚部分等。

(一)林业行政责任的主要特征:

1、是一种不利或者否定性的法律后果;

2、必须有违法行为;

3、必须具备违法行为的构成要件;

4、林业行政法律责任确定的基本原则:“责任法定”、“过错责任”和“责任自负”。

目前,由国家法律、行政法规、规章设定的林业行政处罚行为共 94项,其中,涉及的行政处罚种类主要包括:通报批评(标准化的规定);罚款,没收财物或者变卖所得;吊销特许猎捕证、狩猎证、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证等;责令补种树木等。与行政处罚相关的行政措施:责令改正、责令限期限改正或者恢复原状、责令停止违法行为(申请法院强制执行)等。行政强制措施:责令补种树木,如违法行为人拒不补种树木的,由林业主管部门代为补种,补种的费用由违法者承担的规定,扣押等。

(二)林业行政责任归责条件

1、主体:行为人要有承担法律责任的能力或资格。

2、主要方面:行为人主观上要有过错(故意和过失)。

3、客体:侵犯了林业法律法规所保护的社会关系。

4、客观方面:实施了与林业有关的法律法规所禁止的行为,且这种行为和所造成的危害结果之间要有必然的联系。

时效抗辩:违法行为在二年内未被发现的,不再给予行政处罚。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前款规定的期限,从违法行为发生之日起计算;违法行为有连续或者继续状态的,从行为终了之日起计算。(持续犯、连续犯)

(三)法定免责

1、不满十四周岁的人有违法行为的,不予行政处罚,责令监护人加以管教;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人有违法行为的,从轻或者减轻行政处罚。

2、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为时有违法行为的,不予行政处罚,但应当责令其监护人严加看管和治疗。间歇性精神病人在精神正常时有违法行为的,应当给予行政处罚。

3、违法行为轻微并及时纠正,没有造成危害后果的,不予行政处 2 罚。

4、其他法定免责情形(处罚法27条)

(四)林业行政处罚案件中的民事责任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因违法受到行政处罚,其违法行为对他人造成损害的,应当依法承担民事责任,依法赔偿损失。例如:森林法第三十九条 盗伐森林或者其他林木的,依法赔偿损失;由林业主管部门责令补种盗伐株数十倍的树木,没收盗伐的林木或者变卖所得,并处盗伐林木价值三倍以上十倍以下的罚款。

(五)行政移送刑事案件

违法行为构成犯罪的,行政机关必须将案件移送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林业行政执法机关包括:各级林业主管部门以及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如:森林植物检疫机构、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森林公安机关。

行政执法机关在依法查处违法行为过程中,发现违法事实涉及的金额、违法事实的情节、违法事实造成的后果等,根据刑法、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的司法解释、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的追诉标准的规定涉嫌构成犯罪,依法需要追究刑事责任的,必须依照本规定向公安机关移送。

行政执法机关向公安机关移送涉嫌犯罪案件前已经作出的警告,责令停产停业,暂扣或者吊销许可证、暂扣或者吊销执照的行政处罚决定,不停止执行。依照行政处罚法的规定,行政执法机关向公安机关移送涉嫌犯罪案件前,已经依法给予当事人罚款的,人民法院判处罚金时,依法折抵相应罚金。

当前行政执法中案件移送 存在的问题:一是行政执法机关中以罚代刑现象较为严重。二是执法人员缺乏司法学理论基础。三是减少行 3 政相对人提起行政复议或者行政诉讼的机会。四是面对市场经济活动中层出不穷的新情况,新问题,尤其是一些新类型的违法犯罪活动,客观上增加了行政执法的工作难度,致使较难把握行政处罚与刑事处罚之间的合理界限,这也是导致行政执法案件移送出现问题的客观原因之一。

不依法移送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 :隐匿、私分、销毁涉案物品的,正职负责人,降级以上的行政处分;逾期不将案件移送公安机关的,责令限期移送,正职负责人或者主持工作的负责人,记过以上的行政处分;对应当向公安机关移送的案件不移送,或者以行政处罚代替移送的,正职负责人或者主持工作的负责人,记过以上的行政处分;对前款所列行为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比照前款的规定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二、几种常见的林业行政违法行为及其法律适用

(一)盗伐森林、林木行为

1、盗伐林木行为是指行为人违反森林法和其他保护森林法规,未取得林木采伐许可证,以非法占有为目的,擅自砍伐:(1)国家、集体或者他人所有的森林、林木的行为;

(2)本单位、本人承包经营的国家或者集体所有的森林、林木的行为;

(3)在林木采伐许可证规定的地点以外采伐国家、集体、他人所有或者他人承包经营管理的森林或者其他林木的行为。

2、盗伐林木行为的主要构成特征:(1)行为人具有非法占有林木的目的;

(2)未取得林木采伐许可证(包括在采伐证规定的地点以外)(3)行为人采伐的是属于国家、集体或者他人的森林或者林木。

3、认定中需要注意的两个问题

(1)不以占有为目的,泄私愤采伐不属于自己所有的森林、林木,应当认定为毁坏公私财物行为,按情节的轻重承担民事、行政或者刑事法律责任。

(2)将国家、集体、他人所有并已经伐倒的树木窃为己有,应当认定为盗窃;

(3)(法条竞合):偷砍他人房前屋后、自留地种植的零星树木,数额较大的,定性为盗窃。不作为盗伐林木行为进行处罚。

(4)对于一年内多次盗伐、滥伐少量林木未经处罚的,累计其盗伐、滥伐林木的数量。

4、承担法律责任的主要形式(1)罚款

(2)没收财物或者非法所得(3)强制执行:责令补种树木;

(4)强制措施:拒不补种或者补种不符合国家规定的,由林业主管部门代为补种,由违法行为人支付补种费用

(二)滥伐森林或者其他林木行为

1、滥伐林木行为是指行为人违反森林法及其他保护森林法规,(1)未取得林木采伐许可证,任意采伐本单位所有或者本人所有的森林或者其他林木的行为;

(2)虽然取得了林木采伐许可证,但违反林木采伐许可证规定的时间、数量、树种或者方式,任意采伐本单位所有或者本人所有的森林或者其他林木的行为;

(3)超过林木采伐许可证规定的数量采伐他人所有的森林或者其他林木的。

5(4)林木权属争议一方在林木权属确权之前,擅自砍伐森林或者其他林木,数量较大的。

2、滥伐林木行为的主要构成特征

行为人采伐的是属于本单位所有或者本人所有森林或者林木。简单地说,就是没有持有林木采伐许可证采伐属于“自己”的森林或者林木。[案例] 王某是某村的护林员,多年看护本村的集体林地400多亩,2001年8月至12月期间,根据县林业局的批准,对其所看护的林地进行抚育采伐。在实际作业过程中,违背了抚育间伐设计书的要求,超过了抚育间伐的强度,造成滥伐林木89株,折合木材材积3.8立方米。林业局在处理该案时,有两种意见:第一种意见认为,王某在进行抚育采伐作业过程中,违反规定进行采伐,构成滥伐林木行为,应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实施条例》第三十九条的规定,对其处罚林木价值3-5的罚款,责令补种滥伐株数5倍的树木。第二种意见认为,王某在进行抚育采伐作业过程中,虽然违反规定进行超强度采伐,但他是为了进行林木抚育,并办理了林木采伐许可手续,在主观上与一般的滥伐行为不同,不宜按滥伐处理。[观点概括]超强度进行抚育采伐,造成滥伐的,应当严格依法予以处罚。

3、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1)罚款

(2)没收财物或者非法所得(3)强制执行:责令补种树木;

(4)强制措施:拒不补种或者补种不符合国家规定的,由林业主管部门代为补种,由违法行为人支付补种费用

4、盗伐和滥伐的区别

[案例]某县干渠两侧一片杨树林已经进入采伐期。当初造林时,6 县水利局与乡政府、村委会及护林员签订了合同,合同规定,水利局负责林木的处置,收益分成水利局占20%,乡政府占10%,护林员占10%村委会占60%。由于当时修干渠时土地征用补偿问题没有处理好,村委会与县水利局产生矛盾。因此,林木成材后,县水利局一直不申请采伐。2002年1月有,村支书、村主任商量以还村里为由,以每棵170元买给木材贩子100棵,并于当晚实施采伐,被发现举报。盗伐与滥伐的区别――关健在权属一是合同虽然未规定林木权属,但应当推定为共同共有,而且属于不可分的共同共有。二是根据共同共有的特点,共有人其中1人处置共有财产,应当征得其他共有人的同意。三是据此,村委会在未征得其他共有人的情况下,对共有财产即林木进行了非法采伐,应当定性为盗伐林木行为。

5、关于大树移植

大树移植是近几年比较热点的问题。为了有效地规范管理大树移植行为,国家林业局于2003年下发了《关于规范树木采挖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明确规定 :一是办理林木采伐许可证后方可采挖。二是经营(加工)采挖树木必须经县级以上林业主管部门批准。三是运输采挖树木的,要依法办理木材运输证,实行凭证运输。木材检查站要加强对采挖树木运输的监督检查。

(三)在林区非法收购明知是盗伐、滥伐的林木的行为

1、非法收购林木行为是指:行为人违反森林法的规定,在林区非法收购明知是盗伐、滥伐的林木的行为。

2主要特征:(1)非法收购的行为在“林区”,如果行为人非法收购的行为不在林区,则不能适用森林法第43条的规定进行处罚;“林区”的界定,根据森林法及其实施条例、森林防火条例的规定,“林区”可以以省级行政区域为单位划定,也可以以县(市)或者自治州为单 7 位划定,具体由各省区市根据本省的实际情况划定;地方性法规对林区有明确有规定的应当执。(2)非法收购在是“明知”,是指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视为应当知道,但是有证据证明确属被蒙骗的除外:①在非法的木材交易场所或者销售单位收购木材的;②收购以明显低于市场价格出售的木材的;③收购违反规定出售的木材的。

3、应当承担的责任

由林业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没收违法收购的盗伐、滥伐的林木或者变卖所得;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四)买卖林木采伐许可证的行为

1、买卖林木采伐许可证的行为是指违反森林法等有关法律的规定,非法买卖林木采伐许可证的行为。

2、构成特征:

(1)主体:是一般主体。

(2)客观上具有买卖林木采伐许可证的行为。(3)主观:故意。

3、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

(1)买卖林木采伐许可证的一是由林业主管部门没收违法买卖的证件、文件和违法所得,并处违法买卖证件、文件的价款一倍以上三倍以下的罚款。二是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按照买卖国家机关公文、证件罪定罪处罚。

(五)没有按照规定完成更新造林任务的

1、没有按照规定完成更新造林任务的是指采伐林木的单位或者个人没有按照规定完成更新造林任务的行为。

2、构成特征:

8(1)主体:采伐林木的单位或者个人。

(2)客观上具有没有按照规定完成更新造林任务的行为一是连续两年未完成更新造林任务的;二是当年更新造林面积未达到应更新造林面积50%的;三是除国家特别规定的干旱、半干旱地区外,更新造林当年成活率未达到85%的;四是植树造林责任单位未按照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的要求按时完成造林任务的。

3、承担的法律责任

(1)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责令限期完成造林任务;(2)逾期未完成的,可以处应完成而未完成造林任务所需费用2倍以下的罚款;

(3)发放采伐许可证的部门有权不再发给采伐许可证,直到完成更新造林任务为止;

(4)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六)与林地有关的林业行政违法行为及其法律适用

毁林开垦行为、擅自改变林地行为、毁林行为、毁林开垦和擅自改变林地用途行为。

1、毁林开垦行为即违法开垦林地的行为,是指行为人违反森林法规的规定,未经批准,擅自开垦林地,将林地变为其他农用地的行为。毁坏是指:林木不能正常生长或者死亡等到情形。毁林木价值是指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林地包括有林地和无林地。

2、擅自改变林地用途行为:是指未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审核同意,擅自改变林地用途、将林地转变为建设用地的行为。

两者的区别:

1、适用的对象不同。(1)毁林开垦是指将林地变为耕地等其他农用地;(2)擅自改变林地用途是将林地改变成为建 9 设用地,包括征用占用林地、森林经营者在经营范围内修建直接为林业生产服务的工程设施和将林地改为宅基地的情况。而且临时占用林地,逾期不归还的,也按擅自改变林地用途来处罚。两者的区别

2、处罚适用的条款和处罚的结果不同。(1)毁林开垦――适用森林法44条和条例41条第2款的规定:致使森林、林木受到毁坏的,责令停止违法行为,补种树木,罚款;对森林、林木未造成毁坏或者被开垦的林地上没有森林、林木的,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恢复原状,罚款。

(2)擅自改变林地用途――适用条例第43条的规定:责令限期恢复原状,罚款。

勘查、开采矿藏和各项建设工程的范围: 根据森林法第十八条的规定,凡纳入建设用地审批管理范围的,都应当依法办理审核审批手续,并缴纳森林植被恢复费。

森林经营单位的涵义:是指依法从事林业生产经营活动的组织和个人,即包括从事森林生产经营活动的单位,也包括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个人。

其他毁林行为除了毁林开垦以外,森林法及其实施条例规定的毁林行为还包括:

1、毁林采石、采砂、采土以及其他毁林行为。

2、毁林采种和违反操作技术规程采脂、挖笋、掘根、剥树皮及过度修枝的毁林行为。

3、违反森林法规定,在幼林地和特种用途林内砍柴、放牧头行为。

在适用以上规定时,要注意 以下几点:

1、与毁林开垦行为相比较,这几类毁林行为都必须以造成森林、林木毁坏为构成要件。

2、非法采脂、挖笋、掘根、剥树皮及过度修 10 枝等行为要以违反技术规程为前提,否则不构成此违法行为。

3、这几类毁林行为达到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林地司法解释的量刑标准,则构成非法占用农用地罪。

(七)非法运输木材行为及其适用

非法运输木材行为是指违反森林法规的规定,未取得木材运输证或者虽然取得木材运输证但未按规定运输木材或者使用伪造、涂改的木材运输证运输木材的行为。

构成要件

1、客观上实施了无证运输、超范围运输、假证运输的行为。(1)非法运输木材有以下几种形式:一是无证运输,即无木材运输证运输木材。二是超范围运输,又包括两种情况:一种是运输的木材数量超出木材运输证所准运的数量;另一种是运输的木材树种、材种、规格与木材运输证规定不符又无正当理由的。三是假证运输。即使用伪造、涂改的木材运输证运输木材。

(2)行为人没有木材运输证的,即使补办了木材运输证,也属于非法运输木材,应当依法处理。理由:森林法及其实施条例的规定,从重点林区运出木材,并须持有林业主管部门核发的木材运输证,并必须随货同行。

(3)使用过期的木材运输证运输木材的,属于无证运输木材行为,应当依法处理;但是对于货主能够提供木材来源合法证明的,根据《行政处罚法》的规定,可以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2、违法主体是一般主体。但其处罚对象都是非法运输木材的货主。对非法运输木材的承运人,也应当依法给予行政处罚。承运无木材运输证的木材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没收运费,并处运费1倍至3倍的罚款。

(三)承担法律责任的方式

(1)没收非法运输的木材;没收的是与货证不符或者超出部分的木材,不是全部。

(2)罚款;(3)没收运费。(4)法条竟合

刑法修正案的规定:非法运输珍贵树木的行为,构成犯罪。

林业行政案例 篇2

1 林业行政许可的概念

林业行政许可通常称之为林业行政审批, 是指林业行政管理机关 (或者其委托部门和法律授权的其他单位) 根据当事人的申请, 依法对申请人进行审查并赋予符合法定条件的申请人从事某种活动的法律资格或实施某种行为的法律权利的一种具体行政行为。

作为国家行政许可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林业行政许可是国家对林业管理使用最频繁、最普遍的手段之一, 与个人或者组织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 贯穿于林业建设和管理的各个方面, 而《行政许可法》的颁布使林业行政许可的法治化、制度化又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

2 林业行政许可所遵循的原则

2.1 生态基本规律的原则

森林是陆地上最大的生态系统, 是人类生存和发展不可缺少的物质基础。根据生态学的观点, 森林在物种数量与物种消亡之间存在着临界阀限现象, 它遵循着“物物相关律”等生态学的基本规律。例如:长白山森林生态系统因引进了原来没有的有害生物———美国白蛾, 且没有捕食者, 造成美国白蛾种群大暴发而威胁该森林生态系统;又如长江、黄河上游的森林生态系统其功能主要是水土保持, 是绝对禁止采伐的, 而苏南的森林生态系统则可以适当提供木材。因此, 在森林资源和林业管理中, 必须按照自然生态规律的要求, 科学确定林业行政许可的审批事项, 对许可行为进行全过程监管, 以防止生态悲剧的发生。

2.2 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社会在几千年的探索实践中找到的一条维持地球生态系统繁荣稳定的发展道路, 也是对现代生态学、环境经济学以及环境伦理学思想理念的归纳。对林业而言, 就是要合理地开发利用和保护森林资源, 不要超过森林资源的承载能力, 以实现森林资源的永续利用, 只有这样才能保障人类以后从森林资源利用中获得收益的权利和机会。并通过保障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保证人类自己的可持续发展, 同时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 在林业行政许可的设定和执行过程中, 要将生态、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作为所要实现的理想目标, 用新的发展观取代旧的发展观。

2.3 强度“行政干预”原则

随着我国市场化进程步伐的进一步加快, 自由竞争、自由经营等各种从事创造财富活动的程度也进一步加剧, 然而这些活动大多数是以疯狂掠夺自然资源和严重污染环境为代价来获取高额利润。在这个制度下, 人人只图急功近利, 不顾长远后果, 对利润的贪婪导致了对大自然的严重破坏, 造成了“共有物的悲剧”。

为防止利润趋使下对森林资源唯利是图的掠夺, 保护有限的森林资源, 维持森林生态系统的平衡, 当行政权对市场调控为适度干预时, 对林业行政许可应实行更为严格的“强度干预”原则, 以克服自由经济所无法触及的个人权利的滥用和资源破坏之流弊, 防止“共有物的悲剧”的发生。

除了以上的原则外, 林业行政许可还应该遵循许可法定原则、许可公开原则、许可公正原则、权利保障原则和及时便民原则等行政许可的一般原则。

3 林业行政许可的种类

开发利用森林资源的行为许可, 是指当事人被许可从事某种开发利用森林资源的行为或从事某种可能威胁森林资源安全的其他行为。一般来说, 林业行政许可中被许可行为具有短暂性和期限性, 有时还是一次性的。目前我国的林业行政许可大多属于这种类型, 这种许可又大致可分为以下3种:

3.1 森林资源利用许可

森林资源利用的许可往往是对森林资源的直接开发利用, 是以消耗森林资源为代价的, 主要包括林地征用、占用许可, 森林公园、苗圃、自然保护区等的设立和规划许可, 野生动物捕猎许可, 林木采伐许可, 野生植物 (含野生药材、天然种质资源) 采摘许可等。这些对森林资源的利用技术含量少、水平较低, 是对森林资源利用最多的许可, 也是在今后的林业行政许可中应最严格控制的许可。

3.2 经营、开发森林资源的资格许可

经营、开发森林资源的资格许可, 是指当事人的申请经审查同意后, 就可以在法律法规的允许下, 较长时期地从事某种经营或开发利用森林资源的行为。这种对森林资源的利用, 不再停留在对森林资源原始、直接的开发利用上, 走出了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子。主要包括:木材经营 (加工) 许可, 收购野生动物及其产品许可, 野生动物驯养繁殖许可, 林木种子生产和经营许可, 自然保护区、林场等开展旅游等活动的许可等。

但这些方面的许可在制度上往往不够建全, 应该按照遵循生态规律及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不断完善上述审批事项, 规范利用许可, 维护森林生态平衡和实现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3.3 森林资源保护许可

森林资源保护许可是指为了加强对森林资源的保护和管理, 林业法律法规规定对一些有可能危害森林资源安全的行为实施许可管理, 主要有动植物检疫许可, 林区用火 (含可能引起森林火灾的其他活动如实弹演习等) 许可, 购买猎枪、弹具许可, 外国人进入自然保护区的许可等。

4 林业行政许可存在的不足

改革开放以来, 虽然我国加强了对森林资源的开发利用管理, 并修订了《森林法》及其配套法规, 但是, 现行的林业行政许可制度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 主要表现在:一是许可证的实施范围还不能满足森林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需要;二是多数许可证的发放程序还很不规范, 对许可证颁发程序监管不力;三是对依据许可证采取的行为还未建立起相应的管理与监督机制等。

正是由于我国林业行政许可制度还存在着以上缺陷, 加上其他方面的原因, 目前我国森林资源不合理开发利用的现象十分严重。不但毁林现象时有发生, 违法批地、占地屡禁不止;而且滥伐盗伐林木、非法捕杀、贩卖国家珍贵野生动物案件接连发生, 重特大案件还呈现上升趋势, 一些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旅游开发活动规划管理不当, 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严重等。以森林资源为主体的自然资源不合理开发利用是造成当前我国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因此, 必须完善林业行政许可制度, 加强对森林资源开发利用的生态环境保护, 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5 对林业行政许可的思考

为了加强对森林资源的保护, 林业法律、法规规定对一些可能危害森林资源安全的行业实施许可管理, 这无疑是必要的。1973年, 联合国颁布的《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中指出:“认识到许多美丽的、种类繁多的野生动物和植物, 是地球自然系统中无可替代的一部分, 为了我们这一代和今后世世代代, 必须加以保护。”而随着现代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和人类对生活品质要求的提升, 森林资源的开发利用也呈现出了新的特点:开发利用水平提升, 技术含量较高, 不再停留在对森林资源原始的、直接的开发利用层面上, 尤其是随着贸易性和非贸易性 (如交换、赠送、随身携带种苗进境) 引进种子、苗木的批次、数量增多, 国外危险性病、虫、杂草等有害生物传入我国的机会也相应增多, 潜在威胁越来越大。这样的例子在国内外已不鲜见, 如白千层 (Melaleuca quinquenervia) (为了重新造林, 1906年从澳大利亚引进, 现在已经占领了包括佛罗里达在内的广大地区) 、女贞 (Ligustrum robustum) (为了烧柴而引进, 现在已经取代了毛里求斯的Masc-arene群岛和Reunion的本土森林) 。而现行的林业行政许可制度在这方面往往不够健全, 应该按照遵循生态规律和可持续发展为导向的原则, 根据需要将活动依法纳入林业行政许可的审批事项, 同时不断加强引进林木种子、苗木及其他繁殖材料的审批和监管管理, 不断健全林业行政许可制度。

同时, 也应该欣喜地看到, 作为一个对森林资源利用要求越来越多的国家和生物入侵的重要受害国之一, 国家对林业行政许可进一步加大了完善措施, 规范了森林资源开发利用行政许可, 如国家林业局森林资源管理办公室于2003年3月1日作了《关于进一步明确国家森林公园申报及审批程序的通知》;《林木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证管理办法》已于2002年12月15日起施行;国家林业局于2003年4月14日首次发布了“林业危险性有害生物名单”, 公布了233种林业危险性有害生物, 2003年5月30日下发了《引进林木种子、苗木及其他繁殖材料检疫审批和监管规定》, 加强了对国外 (含境外) 引进林木种子、苗木及其他繁殖村料的检疫管理。这些措施的实施不仅是对林业行政许可制度的完善, 且在更大程度上保护了森林资源, 维护了生态利益, 促进了林业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 应当认识到林业行政许可制度在保护森林资源、保障林业的可持续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更清醒地认识到要实现森林资源的永续利用, 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自然资源基础, 就必须加强林业行政许可制度建设, 不断完善林业行政许可制度。

参考文献

[1]罗文燕.行政许可制度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2003.

[2]陈泉生.可持续发展与法律变革[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0.

[3]金瑞林, 汪劲.中国环境与自然资源立法若干问题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9.

[4]金瑞林.环境法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5]贺庆棠.森林环境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

[6]李雄华.论林业行政许可[J].林业经济问题, 2002 (5) :274-277.

[7]张鹃.关于行政许可制度若干问题的思考[J].安徽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3 (7) :118-124.

我国林业行政执法现状分析 篇3

关键词 林业产业;行政执法;历史渊源

中图分类号:D922.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90X(2015)15--02

要探讨林业行政执法,首先要明晰行政执法的历史渊源。

现代意义上的行政执法是资产阶级革命的产物,建立在国家权力分立的基础上。17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进一步发展洛克的分权学说,主张把国家权力划分为立法、司法和行政,并分别由立法机关、司法机关和行政机关共同行使,以实现国家权力相互制约、制衡的目的。

我国最早的“行政”二字出现在距今超过2 000 a的古籍《左传》中,但其“行政”的含义是指与国家无关的个人或者组织的活动,与现代意义上的行政是有着本质的区别。20世纪初,在社会大变革的背景下,中国传统的社会体制快速向近现代文明体制过渡,我国近现代意义上的行政执法体制和理念逐渐形成。在建国以后很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我国用命令、指导、政策代替行政执法。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作为建立在经济基础上的上层建筑——行政执法得到了跨越性的发展;同时,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也对我国行政执法参与度和行政执法理念完备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

1 我国现行林业行政执法存在的问题

回溯历史,我国古代一直奉行中华法系。由于国内外不同的法律发展理念、发展历程,我国业已消亡的中华法系和当下兴盛的大陆法系和欧美法系在法律内在精神、阐释和理解均有较大的差异[2]。近代以来,我国大规模地移植西方国家的法律体制、法律制度,其中就包括了建立在西方资产阶级革命兴盛和权力分立基础上的行政执法;同时,我国行政执法理念受到中华法系的影响,使我国行政执法的立法完善程度、执法的规范程度仍存有较大的不足。相对于一般意义上的行政执法,我国的林业行政执法由于林业行业的特殊性,其不完善性也有自己的特点,纵观我国林业行政执法,其欠缺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1 立法上的缺陷

1.1.1 程序不透明

我国因袭“重实体、轻程序”的法律传统,对林业行政执法实体法比较重视,对程序法则是长期的忽视,所制定的程序性规范大多零星分散于成文实体法中,没有形成一部系统的、独立的林业行政执法程序法。英国古有法谚“迟到的正义非正义”,程序正义是司法正义的底限,看不见的程序就如同永不能触及的正义,毫无意义可言。近年,虽然我国加快了林业行政执法程序法的制订和建设,但是制订的法律、法规多为抽象性、原则性的表述,在实际的工作中不具有可操作性,致使在实务中,林业行政执法主体有过大的自由裁量权。

1.1.2 缺乏强有力的外部监督

在我国,林业行政执法监督机构大多为林业部门的内部机构,其本身隶属于林业部门,人、财、物都依靠林业部门,自身独立性弱,执法和执法监督机关一体,既起不到监督的作用,也不符合监督的本质要求。“这种不足使我国林业行政执法的内部无论其监督内容、方式如何公平合理,仍极有可能流于形式。”[3]此外,由于缺乏相对独立的林业行政执法外部监督和行之有效的舆论监督,加之我国林业资源分布广泛,林业行政执法的广泛性、隐蔽性强;同时,有错综复杂的利益牵绊,使得内部监督对于林业行政执法的效用微乎其微,而外部监督不管从介入时间和范围都不足以对其进行行之有效的约束。

1.1.3 行政主体分散、职能重叠

林业行政执法的职能分散在森林防火、森林公安、林政资源等多个职能机构中,缺乏对整个林业行政行为进行统一管理的执法队伍。同时,每一个林业行政执法职能对应的是多个的行政执法岗位,换句话说,就是一个行政主体行使两种以上的行政职能。这种现状使我国林业行政执法权过度分散,且在内容和权限存在交叉重叠的现象。这种林业行政职能的交叉重叠非常容易造成林业行政执法的不到位和不作为,降低行政效率[4]。

1.2 执法上的缺陷

1.2.1 执法队伍素质偏低

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林业产业发展最快的国家,我国的林业行政执法面广、执法任务重、执法要求高,这对我国的林业行政执法队伍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而与这种高要求相对应的是我国林业行政执法队伍整体素质偏低的现状4]。同时,部分执法人员不具有行政执法资格,这也是我国林业行政执法的一大不足。具有法定的机构编制和人员编制是行政主体资格取得的要件,非法定机构和人员是不能取得行政主体资格的[5]。目前,我国林业行政执法队伍当下的机构编制、人员编制和执法能力均不能保证高质量、高效率地完成林业行政执法任务[6]。

1.2.2 行政相对人法律意识淡薄

我国的林业行政执法相对人大多数是林农和农民,其法律接受力相对薄弱,且其关注的最多的还是自身的温饱和个人利益问题,对于林业行政执法的目标持不理解、不支持或者对抗、抵制的态度[7-9]。相对人法律意识的淡薄对我国林业行政执法工作的开展造成了的较大的阻力。要从本质上完善我国林业行政执法,必须要在立法层面和执法层面进行有针对性的改革,多管齐下全面推进。

2 结语

林业行政执法对于保护森林资源、促进林业产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但也必须看到,我国的林业行政执法还存在许多亟待完善和改革的地方,比如缺乏独立的外部监督机构,重实体、轻程序,执法行为不规范等问题。我们要充分认识到问题的严峻性,对症下药进行改革。

参考文献

[1][美]e·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哲学及其方法[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

[2]姜明安.行政程序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3]赵坤元.林业行政执法问题研究[D].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2005.

[4]应松年.制定统一的行政程序法——我国行政法治的必由之路[J].中国司法,2006.

[5]储跃进.林业行政执法存在问题及综合执法模式分析[J].安徽林业,2008.

[6]周生贤.林业综合行政执法以一抵十[N].中国绿色时报电子报,2005-09-07.

[7]马广仁,孙富.林业法规与行政执法[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2.

[8]詹长英,缪宝明,林锦华.推进林业综合行政执法改革若干问题的思考[J].林业建设,2009.

[9]沙海民.浅谈依法治林与林业立法、执法、执法监督[C].中国法学会环境资源法学研究会论文集[A].2004.

林业行政处罚决定 篇4

性别:男

出生日期:19xx年x月xx日

身份证号码:

工作单位:xx家具加工厂 现住址:xx县xx街道xx社区xxx厂

被处罚单位名称:xx家具加工厂

营业执照注册号(或组织机构代码证代码)

法定代表人: 彭xx 职务:法人代表

单位地址:xx县xx街道xx社区xxx厂

经依法查明,你(你单位)20XX年6月23日,我局正和林业工作站执法人员在工作中发现彭xx经营的xx县xx家具加工厂的加工场地堆有用于家具加工的木材,其中部分木材xx家具加工厂无法提供合法手续证明,与20XX年6月25日移交到xx林业局综合执法队。20XX年6月30日,经我执法队现场调查核实有5.88立方米木材无合法来源证明,其中杉木0.179立方米、松木1.563立方米、杂木4.138立方米。

上述行为及事实有 违法行为人的陈述、证人证言、现场勘验笔录、照片等证据为证,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实施条例》第三十四条第二款之规定 的规定,已构成违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第四十三条并结合《xx县林业处罚裁量基准》第四条第二款第二项 的规定,本机关决定对你(你单位)处以下行政处罚:

1.责令立即停止违法行为;

2. 没收非法收购的木材5.88立方米并处罚款人民币4000元整

本决定书中的罚款,限你(你单位)于收到本决定书之日起,十五日内到 xx县农业银行(账号: xxxxxx04000xxxx )缴纳。到期不缴纳罚款的,每日按罚款数额的百分之三加处罚款。

如对本林业行政处罚决定不服,可于接到本决定书之日起六十日内,向 郴州市林业局 或者 xx县人民政府 申请行政复议,也可以于三个月内直接向 xx县 人民法院提起诉讼。逾期不申请行政复议或者不提起行政诉讼,又不履行处罚决定的,本机关将依法强制执行或者依法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行政机关(印章)

完善林业行政执法内容的策略分析 篇5

1 林业行政执法现状分析

1.1 行政立法与林业发展现实相脱离

近几年, 林业行政立法受到广泛重视, 各类林业行政法规层出不穷, 林业立法逐渐深入到林业行政管理的各个方面, 但林业行政立法中一些具体的内容和程序并不完善, 与林业发展的实际情况不符。林业行政部门在日常管理活动中, 尤其是在行使权利的同时, 没有很好地履行义务。而林业社会参与有很强的广泛性, 林业主体多样性也十分明显, 关于林业社会参与和林业主体的定位也十分模糊, 针对违法乱纪事件的规定也不够明确, 各类违法行为的惩治规定较为模糊, 使执法时相关单位难以有效打击林业违法活动[2]。

1.2 执法强制力度不够

林业是我国产业结构中重要的一部分, 林业行政执法是保证我国林业健康有序发展的重要前提, 因而林业行政执法活动是我国林业产业运营中不可或缺的环节。但就目前看来, 我国林业行政执法工作虽有一定的法律支撑, 但没有统一稳定的行政执法体系来支持林业行政执法活动, 这就造成相关部门在开展执法活动时缺乏一定的约束力, 造成林业行政执法力度不足。另外, 执法过程中暴力执法、暴力抗法的行为时有发生, 强制执法权力缺失, 执法人员依据不足, 行政执法无章可循, 制约执法权力和打击违法活动的缺失, 使林业行政执法活动受到严重制约, 不利于和谐社会建设。

1.3 执法部门权力分配不清, 执法效率低

目前, 我国林业行政执法队伍发展迅速, 执法队伍规模有所扩大, 部门也有所增多, 但很多部门存在权力交叉重叠的现象, 影响了林业行政执法工作效率。林政部门属于林业行政主管部门, 进行总体的执法活动, 但其他行政部门诸如森林公安机关、森林植物检疫站。野生动物保护站、林业工作站等单位都有一定的行政执法权力, 这些单位所拥有的权力有很多重叠的部分, 且很多时候, 这些单位是共同执法的, 因而在执行任务或履行义务时, 很容易出现互相推诿、扯皮的现象, 从而降低了行政执法的效率。

2 完善林业行政执法内容的策略

2.1 完善立法, 结合实际健全林业法律法规

林业行政执法是保障林业产业健康稳定发展的前提, 而林业立法是林业行政执法的重要基础, 是整个林业行政执法体系的根基。因此, 新时期, 要想完善林业行政执法的工作内容, 必须在总结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结合实际完善立法, 提高林业立法水平。林业立法对林业社会参与的广泛性和林业主体的多样性进行充分地考虑, 在林业立法的过程中明确林业社会参与和林业主体的定位, 既要发挥政府行政执法的主导作用, 又要对社会上各组织、团体予以尊重, 充分发挥各种组织、机构和角色的作用, 提高行政执法工作质量[3]。

2.2 提高执法强制力, 保证执法权威性

正如前文所述, 由于缺乏合理的执法手段, 暴力抗法等行为时有发生, 阻碍了林业行政执法活动的开展, 而由于缺乏合理执法依据, 有些执法队伍也存在暴力执法的行为, 因而提高林业执法部门权威性是完善林业行政执法内容的重要工作。一方面, 林业行政部门要贯彻落实上级对执法活动的各项要求, 加强对执法队伍的约束力, 坚持合理执法、合法执法、文明执法;另一方面, 林业行政执法部门要积极和地方公安机关相互配合, 与公安机关联动, 坚决打击暴力抗法的现象, 维护我国森林资源, 促进林业产业健康发展。

2.3 建立健全综合执法体系

2.3.1 健全行政执法体系, 合理分配职能

各级林业主管部门都应按照规定建立、健全林业执法体系, 统一划分各单位各部门职能, 统一执法标准与体系, 从而堵住执法漏洞。行政执法单位应建立内部考核与评价系统, 坚决贯彻落实规定的各项工作, 对工作效率和质量进行综合考评, 为提升森立执法效率创造条件。另外, 各地应建立由林业主管部门领导的各单位、科室组成的完整的林业综合执法体系, 合理划分不同单位职能, 更好地发挥行政部门在林业产业中的积极作用。

2.3.2 完善林业执法工作监督体系

各级林业行政单位应大力完善林业性质的监督管理办法, 加强对林业单位行政执法单位工作的监督与管理, 约束行政执法人员行为, 提升行政执法效率。一方面各级林业行政单位应建立有效的内部监督制约机构, 对林业行政人员工作进行严格监督与考察, 提升内部工作效率;另一方面, 行政单位要将执法工作置于阳光下, 接受媒体与群众给的监督, 保证林业行政执法单位工作的透明性与公开性, 提高林业行政执法活动的科学性[4]。

3 结语

林业行政管理部门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 是我国社会建设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随着新时期我国社会建设的逐步深入, 林业行政机关必须要做出一定的改革, 以适应社会的变化, 这就对我国林业行政机关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提高林业行政执法内容的科学性, 提高林业行政执法工作效率, 才能更好地实现自然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推动社会全面进步。目前, 我国林业行政部门工作的改革取得了初步成果, 但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提高我国行政执法水平之路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彭海波, 李秀龙.浅析林业综合行政执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法制博览, 2013 (1) .

[2]谭天玲, 陈辉, 沈丽.林业行政执法存在的问题与解决策略探讨[J].绿色科技, 2012 (9) .

[3]郭碧艳, 李鲜竹.浅析林业行政执法存在问题及解决对策[J].陕西林业, 2011 (2) .

林业行政案例 篇6

关键词:森林资源行政许可证

1森林资源及森林资源资产

1.1森林资源《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实施细则》规定:“森林资源,包括林地以及林区野生的植物和动物。森林,包括竹林。林木,包括树木、竹子。林地,包括郁闭度0.2以土的乔木林地,疏林她,未成林造林地、灌木林地,采伐迹地,火烧迹地,苗圃地和国家规划的宜林地。”根据该规定的精神可知,森林资源是以多年生木本植物为主体并包括以森林环境为生存条件的林内动物、植物、微生物等在内的生物群落,它具有一定的生物结构和地段类型并形成特有的生态环境系统。森林作为自然资源的一种,在进行科学管理及合理经营条件下,可以不断地向社会提供大量物质产品、非物质产品及发挥其经济、社会和生态功能。

森林资源按其物质形态可分为森林生物资源、森林土地资源以及森林环境资源。①森林生物资源。包括森林、林木及以森林为依托生存的动物、植物、微生物等资源。②森林土地资源。包括有林地、疏林地、宜林荒山荒地等。③森林环境资源。包括森林景观资源、森林生态资源等。因此,森林资源是生物和非生物资源的综合体。

1.2森林资源资产森林资源是不是商品,有没有价值是林业经济学界长期以来讨论的核心问题。森林资源的价值与价格这一问题的理解与认识在我国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

1.2.1资产与资源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发表的财务会计概念第三辑中,对资产的定义是:“资产是可能的未来经济利益,它是特定个体从已经发生的交易或事项所取得或加以控制的。”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对资产定义为:资产是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能以货币计量的经济资源,包括各种财产、债权和其他权利。因此,资产具有3个重要特征:①资产是一种经济资源。②为某一特定个体所控制。③资产可以用货币来计量。

1.2.2资源与资产资源与资产是两个不同的范疇,资产,首先必须是一种经济资源,资产与资源分属不同的管理范畴。两者的物质内涵具有一致性。但又有显著的区别。①资源揭示财富的物质属性,主要以实物管理和数量管理为基础;资产要揭示财富的经济属性,目标是对资源进行经济补偿或价值实现、以价值管理为核心。②取得的方式不同。资源的取得或者是天然形成的,或者是人的劳动与自然环境共同作用形成的。而资产的形成可以有3种渠道:一是由人们认定渠道,将一些资源作为资产;二是由人们通过自身劳动创造的;三是由买卖、租赁等产权交易实现的。③作为资产的资源,具有法律上的独立性,资产总是个体者的资产,主体对其具有控制权。④计量单位不同。资产应能够以货币计量,而资源主要以实物单位计量。

1.2.3森林资源资产森林资源资产是在现有认识和科学水平条件下,进行经营利用,能给其产权主体带来一定经济利益的森林资源。

森林资源资产的分类:①按其形态可划分为林木资产、林地资产、森林景观资产和森林环境资产等。②按经营管理的形式划分为公益性森林资源资产(如防护林)和经营性森林资源资产(如用材林资产、经济林资产、薪炭林资产和竹林资产等)。

2森林资源和林业管理理论基础

加强对森林资源和林业的管理是基于森林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下,对具体森林资源和林业的管理的抽象与概括,同时又反过来指导一般管理规则的制定。可持续发展战略作为一个全新的理论体系,正在逐步形成和完善,其内涵与特征也引起了全球范围的广泛关注和探讨。各个学科从各自的角度对可持续发展进行了不同的阐述,至今尚未形成比较一致的定义和公认的理论模式。尽管如此,其基本含义和思想内涵却是相一致的。

可持续发展是一个涉及经济、社会、文化、技术及自然环境的综合概念。它是一种立足于环境和自然资源角度提出的关于人类长期发展的战略模式。这并不是一般意义上所指的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连续,而是特别强调环境承载能力和资源的永续利用对发展进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它的基本思想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2.1可持续发展鼓励经济增长它强调经济增长的必要性,必须通过经济增长提高当代人福利水平,增强国家实力和社会财富。但可持续发展不仅要重视经济增长的数量,更要追求经济增长的质量。这就是说经济发展包括数量增长和质量提高两部分。数量的增长是有限的,而依靠科学技术进步,提高经济活动中的效益和质量,采取科学的经济增长方式才是可持续的。因此,可持续发展要求重新审视如何实现经济增长。要达到具有可持续意义的经济增长,必须反省使用资源的方式,改变传统的以“木材生产”为特征的经营模式,实施在可持续前提下的经济发展。环境退化的原因产生于经济活动,其解决的办法也必须依靠于经济发展。

2.2可持续发展的标志是森林资源的永续利用和良好的环境

经济和社会发展不能超越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可持续发展以自然资源为基础,同环境相协调。它要求在严格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和保护环境、资源永续利用的条件下,进行经济建设、保证以可持续的方式使用自然资源和环境成本,使人类的发展控制在地球的承载力之内。可持续发展强调发展是有限制条件的,没有限制就没有可持续发展。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使自然资源的耗竭速率低于资源的再生速率,必须通过转变发展模式,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如果经济决策中能够将环境影响全面系统地考虑进去,这一目的是能够达到的。但如果处理不当,环境退化和资源破坏的成本就非常巨大,甚至会抵消经济增长的成果而适得其反。

2.3外在性所谓外部性,是指在经济活动中产生了超越于进行这些经济活动的主体以外的外部影响,即不通过价格机制反映的影响,进而会产生不能全部反映到私人成本中的社会成本。外在性可分为正的外在性和负的外在性。

3森林资源管理的行政许可制度

实践证明,我国林业以木材生产为中心,重采轻育的传统的体制和理念,是使采育比例失调,森林资源大幅度减少,我国生态环境遭受严重破坏的重要原因之一。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森林资源在林业经济的发展中是最根本的基础性资源,它的优劣直接激励或制约着我国林业的发展。因此,对森林资源实行资产化管理是十分重要的,在明晰落实森林资源资产产权前提下,实行森林资源资产价值量与实物量的综合管理,实现森林资源资产的价值补偿,科学的管理模式的构建,是使森林资源资产走上良性循环、持续发展的道路,促进我国林业经济快速、健康、协调发展的关键。

3.1森林资源和林业的经济性管制经济性管制主要是指政府对个体在价格、数量、进入和退出等方面的控制。具体到森林资源和林业实行的经济性管制,主要是行政机关行政许可。

林权证制度:林权证是依法经人民政府登记核发,由权利人持有的确认森林、林木和林地所有权或使用权的法律凭证。按照《森林法实施条例》规定,林权证式样由国务院林业行政主管部门统一规定。林权证书中详细记载了地块范围、面积、林木蓄积置等山场情况和森林资源状况,明确了林地所有权或者使用权拥有者、地上森林或林木所有者、地上森林或林木使用者等权属内容。当权属中任何一项内容发生变更时,如林地使用权依法发生流转等,需要依法及时办理变更登记手续。依法持有了林权证,权利人就拥有了该林权证记载范围内的森林、林木、林地所有权或使用权。人民政府颁发的林权证,不仅是森林、林木权属的法律凭证,而且也是林地权属的有效法律凭证。

林业行政案例 篇7

如何加强和规范林业行政执法,组建相对独立、集中统一的林业行政执法机构,解决林业行政执法中存在的多头执法、交叉执法等问题,是进一步搞好林业建设,实现建设秀美山川奋斗目标的一项紧迫任务,也是当前摆在林业行政部门面前的重要课题。

一、目前的林业行政执法体制已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

我们应清醒地看到,由于历史和体制的原因,当前林业行政执法仍然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1、执法机构多头,职能交叉。由于林业执法受制于林业行政和事业单位机构的设臵框架,造成法律法规赋予林业主管部门的行政处罚权分散在多个分支机构中,没有形成统一、权威的职能,既无法高效地履行执法职责,也有损林业部门的执法形象。如目前我区参与林业行政执法的部门有:资源林政、野生动植物保护、森林病虫害防治、林地管理、基层林业站、木材检查站和森林公安机关,共有林业行政执法持证人员130多人。执法队伍庞杂,造成大盖帽满天飞,被老百姓形容为“几十顶大盖帽,管着一顶破草帽”。由于执法队伍多头,有些职能交叉、重叠;由于执法风险大,利益小,执法部门对某些违法行为互相推诿、踢皮球;对某些含金量高的违法行为,执法部门又相互争权,竞相处罚。

2、执法体制不顺,执法行为不规范。在现有的林业行政执法单位中,既有专门执法队伍,比如,森林公安机关,它不具备林木采伐、木材运输、木材经营(加工)、征占用林地审批、办证以及野生动植物的经营、繁殖、加工、运输等审批办证职能,其职能是按照国家法律、法规的规定查处案件;又有其他林业行政执法部门(包括资源林政管理部门和野生动植物行政管理部门以及乡镇林业站),具有一定范围内的行政审批职能,同时又从事执法工作。这就往往导致由自己去查处和纠正因自己审批出现问题而引发的案件,既当裁判又当运动员,影响了执法的公正性和权威性。

3、行政权力膨胀,利益驱动明显。各执法分支机构极力争取行政处罚权,一方面是为了表明自己部门的重要性;另一方面,拥有行政处罚权也能给部门自身带来一定的经济利益。这样,既造成某些林业行政机关行政权力膨胀,又滋生了林业执法领域的腐败现象。大多数执法部门经费短缺,依靠罚款返还资金来弥补。更有一些执法部门的经费实行自收自支,直接靠罚款收入返还来维持。如木材检查站,作为行政执法单位,但工资体系为自收自支,这种财政保障体制就必然导致了趋利执法和自费执法的现象。一些部门不是重在纠正违法行为,而是罚款了事。有的部门甚至希望、鼓励当事人违法,因为这样才能有钱可罚,由此形成了“靠违法养执法”的现象。

4、执法队伍素质参差不齐,执法水平低。据统计,全县林业行政执法人员中,非法律专业人员占总人数的80%以上。大多数林业行政执法人员“半路出家”,法律专业培训不够,素质不高,执法水平低,致使执法过程中不时出现违反法定程序执法,适用法律法规条文不当,法律文书填写不规范等现象。

5、执法经费困难,执法手段落后。除森林公安局已基本列入地方财政预算,其他林业行政执法部门相当一部分未列入财政预算,执法经费得不到保障,执法检查、人员培训及必要的交通、通讯、勘验取证、装备所需经费无法落实,严重制约了林业行政执法工作的正常开展。同时,目前除森林公安机关拥有对人、对物的行政强制权外,其他林业执法机关一般不具有这种行政强制权。而现行行政处罚过程中,又不能没有上述权力的保障。诸如现行林政案件的相对人作伪证;向行政机关提供假证;拒不提供有关材料、信息;拒绝行政机关检查;拒绝接受行政执法机关的行政调查等诸多现象,在现有行政处罚体制中运用现有行政权力都不可能合法有效的予以解决,寻求司法支持又缺乏可操作性法定程序,导致行政执法人员采取非法手段行使行政权,或渎职、失职不作为。

事实证明,目前现有的林业行政执法体制已不能适应新形势下依法行政、依法兴林的要求,必须从创新体制入手,进行重大的改革。实行林业综合行政执法,是加强和规范林业行政执法的必然选择,势在必行。

二、实行林业综合行政执法改革,是规范和提高林业行政执法水平的内在要求

1、实行林业综合行政执法,是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实行综合行政执法指示精神的政策要求。2002年10月11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中央编办关于清理整顿行政执法队伍实行综合行政执法试点工作的意见》(国办发 [2002]56号),明确了综合行政执法的重要意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为各地组织实施综合行政执法指明了方向。2003年召开的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进一步强调:“改革行政执法体制,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推进综合执法试点”,将实行综合执法体制改革纳入了各级党委的重要议事日程。

2、实行林业综合行政执法,是践行科学发展观和实施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的需要。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明确将“生态良好”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赋予了林业新的重大使命。2003年6月,中央对新世纪社会林业需求的变化和林业的战略地位、指导思想、基本方针、主要任务以及加速推进我国林业由以木材生产为主向以生态建设为主的历史性转变的政策措施作了全面、科学的阐述。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确定了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2004年3月,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实施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

3、实行综合行政执法,是加快林业产业化、解决“三林”问题的现实需要。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充分利用本世纪头50年的发展机遇,努力把江西逐步建成林产工业发达、市场体系健全的林产工业贸易中心和生态环境良好、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全国生态示范区,基本实现山川秀美、生态环境步入良性循环的目标。林业,是我县区域经济的一大支柱产业,要将林业作为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加快农民脱贫致富步伐、促进“三林”问题解决的突出重点来抓。做好林业、林区和林农工作,解决好“三林”问题,对加强和规范林业执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整合现有的林业执法力量,实行综合行政执法,将分散的执法职能相对集中,提高林业行政执法的整体实力和执法效率,实现执法人员的专职化和提高执法人员的素质,增强林业行政执法的公正性和权威性,才能真正做到代表广大林农群众的意愿和根本利益。

三、实行综合行政执法改革,是提高林业行政管理法治化水平的有效途径

2003年以来,国家林业局先后在江西、湖南、湖北、广东、福建等10省开展林业综合行政执法试点工作。试点效 果明显,取得了五大成果:一是解决了多头执法和重复执法的问题;二是提高了行政执法效率,降低了执法成本;三是加大了行政执法力度,提高了行政案件质量;四是林区治安状况进一步好转;五是执法监督体制和执法保障体制初步建立。试点工作表明,在林业行政执法中,森林公安机关比其他林政执法力量更具有明显的优势。

1、具有执法的权威性。执法程序规范。由于森林公安机关是一支专业执法队伍,在具体的林业行政执法行为中,从报案登记、立案调查、证据收集、事实认定、案件研究、案件审批、案件处罚到案件归档都有一套严格、规范、成熟的管理程序且处罚到位。森林公安机关具有森林刑事案件、治安案件、行政案件的管辖权,在办案过程中,可以视案情依立案标准分别立为刑事案件、治安案件和行政案件,给违法犯罪者相应的惩罚。执法形象严肃,森林公安机关实行准军事化管理,纪律严明,着装规范,在行政执法过程中相对于其他林业行政执法部门更具严肃性。

2、具有执法的公正性。森林公安机关是国家林业部门和公安机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具武装性质的兼有刑事执法和行政执法职能的专门保护森林及野生动物资源、保护生态安全、维护林区社会治安秩序稳定的重要力量,森林公安机关在执法过程中,有专设的法制员、法制机构把关,其处罚标准统一。森林公安机关的任务就是执法,其职能是按照国 家法律、法规的规定查处案件。而其他林业行政执法部门都具有一定范围内的行政审批职能,这就往往导致由自己去查处和纠正因自己审批出现问题而引发的案件,既当裁判又当运动员,很难做到公正执法。

3、具有执法的社会性。森林公安机关在执法活动中注重“文明执法,热情服务”,注重打击与教育相结合,不仅考虑对个案的处罚效果,更考虑到通过个案的处理教育广大群众自觉遵守林业法规,提高群众的法律意识。不仅在打击毁林违法犯罪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而且在林区社会治安的综合治理方面同样取得了显著成效。

实行林业综合行政执法,从根本上解决了过去长期得不到解决的林业系统内部执法机构重权轻责、职能交叉、滥用职权、执法扰民、以罚代刑等弊端。

四、全面推行林业综合行政执法,必须解放思想、与时俱进,走体制创新的路子

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林业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是一项重大改革,意味着打破旧的体制格局,对执法权和原有执法人员进行重新调整、整合。在坚持推行综合执法时,要抓好五项重要工作,妥善处理好四个关系。

上一篇:读张爱玲《倾城之恋》有感下一篇:车展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