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法案例探究(精选10篇)
行政法案例探究 篇1
一、问题的提出
行政管理学作为政治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随着政治学的恢复、重建与发展也得到了恢复、重建与发展, 并成为20世纪80年代我国政治学科发展中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1]。行政管理学是揭示政府有效管理社会的规律性的科学, 也是一门需要理论结合实际发展的学科。行政管理学在社会的发展中运用非常广泛, 行政管理问题已经深入渗透到日常事物中, 涉及到社会管理和企业管理的方方面面, 要求政府需要完善自身的职能之外, 还需要培养一批具有管理、协调、领导、沟通和创新能力的人才。
理论和实践是“车之两轮, 鸟之两翼”,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改革方向已经由传统的“灌输式”教学转换为“引导式”教学, 更加侧重于以知识、 能力和素质为目标的培养方式, 侧重于构建开放和灵活多样的课堂学习氛围, 强调教育内容的基础性、针对性和教学过程的引导性和应用性, 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和主体性地位, 强化案例教学和情景模拟教学的改革。为了能够实现“师生互动式”的教学目标, 增强“双主体”课堂学习的参与性, 在教学过程中创新教学方法, 将教学内容的实施过程以培养与引导的模式转换为学生易于接受的知识, 具有积极的意义。当前, 行政管理学的教学方式仍然成为这门学科发展的瓶颈, 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 一) 教师参与式课堂角色转换的意识缺失
参与式课堂应是一个多元化, 民主化的课堂, 课堂上应该由学生参与完成课堂案例分析环节, 教师在案例分析课堂中应该充当一个教学引导者的角色。长期以来, 受到陈旧的讲课方式的影响, 教师在案例分析课堂上仍然难以转换其教学角色, 一方面, 教师在行政管理案例教学中缺乏角色转换的意识, 并且让学生参与案例讨论观念薄弱, 授课过程全程都是采用单一渠道讲授教学方法; 另外一方面, 行政管理学案例分析课堂上教师虽有引导学生参与讨论的意识, 但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已经成为一种习惯, 再加上教师受到固有思维的影响, 认为无法改变现状的情况下采取自问自答的讲授方式, 对行政管理学的案例学习无疑产生很大的影响, 当前, 许多高校的教学模式仍然以讲授为主, 这与行政管理人才培养的方向是不相匹配的。
( 二) 学生主动参与案例分析的积极性缺乏
“顾客导向式”的教学模式认为: 学生愿意参与课堂学习主要是出于实用性和趣味性两方面的原因, 听课学习的学生的需求也是非常重要的。[2]第一, 在行政管理案例教学中教师未能选择跟社会具体行政问题相结合的案例, 大部分行政管理案例跟社会严重脱节, “行政”实践意义较低; 第二, 行政管理案例是行政管理学教学理论的延伸, 教师是行政管理课堂精神的核心, 教师在课堂中除了选择具有针对性的案例之外, 给予参与学生足够的案例分析的时间远远不够, 一般说来, 从展示案例回答问题的时间只有短短的几分钟, 对于需要从各个角度来考虑解决方法的学生来说时间非常紧迫, 许多学生无法做到快速参与作答; 第三, 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 学生在课堂上不仅被动参与案例分析, 害怕出错被同学议论, 心理承受能力较差, 教师缺乏相应的鼓励的情况下往往积极性不高。
( 三) 行政管理专业课堂参与式学习教学能力单一
政府工作相对于一般组织工作具有程序复杂、涉及利益众多、公正、 严谨的特点, 这就使得实践机会提供得比较少, 降低了大学生从事这类工作岗位实践的可能性。[3]提高课堂质量, 提升教学能力是教师的基本职能, 教师在行政管理专业案例分析课堂中的学习质量课堂中控制能力不强, 教师教学的形式单一, 教学过程只是拘泥于教师问, 学生回答的单一渠道的参与式的传统模式中。教学方案的设计缺乏多样性和自主创新性, 远远不能满足行政管理案例分析中学生的需求, 和实际案例模拟教学设计相差甚远。
二、基本概念的界定
参与式教学法是20世纪50年代应该社会学家提出的一套社会学培训方法。著名教育学家杜威非常注重学习主体的参与, 认为“个体的发展本身是最终目的, 能使教育主体在教育中成长才是真正的教育目的, 而不是传统的‘灌输式’教育”。布鲁纳对认知发展的研究极为重视, 他认为, 教师应该“发现教学”, 引导学生发现自己头脑中的思维, 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而此后如罗杰斯和布鲁姆等一批教育学者在研究中都提到了让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方法。直到80年代中期, 学生参与理论已经发展成熟, 90年代在西方的学校已经非常普及, 该教学方法在20世纪末引入中国, 为中国教育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参与式教学法是指教学师生共同构建一个开放性、民主性、激励性的学习氛围, 教师通过对课堂的合理设计, 引导学习主体高度参与教学过程, 是“双主体”协同合作的教学方法。参与式教学法主要以心理学中的内外激励、需求层次理论和弗洛姆的期望理论作为理论依据, 因此, 巧妙地运用内外激励和弗洛姆的期望理论对学生的课堂参与产生重要的影响。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和知识结构的情况下, 尽量采取激励的措施, 鼓励学生参与, 让学生从多角度挖掘自身的想法, 抽丝剥茧, 产生“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和人境互动”的学习体验, 使学生获益良多。
三、行政管理案例分析运用“参与式”教学法的设计步骤
参与式案例教学法是师生参与与案例教学的巧妙融合,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选择近年来具有代表性、实践性和科学性较强的行政管理案例, 如政府的服务能力、政府绩效、网络监督和公共责任等案例。由教师引导, 学生参与, 得出结论并进行对比反馈的过程, 具体实施步骤分为: 参与教学前期准备—学生参与案例分析—“双评”模式的评价和反馈。
( 一) 参与式教学前期准备
第一, 教学设施的准备, 行政管理工作讲究时间、空间和岗位的设置问题, 在实际应用比较广泛, 注重一定的流程性、有效性和团队性。因此, 在学生参与行政管理案例分析的前期, 首先强调的根据教学的需要来准备教学设备、教室; 其次, 政府的工作相对于一般的组织来说相对复杂, 关系到社会的公共利益的实现, 政府工作团队要通过团队协作来完成各项工作。在教学活动中, 要尊重学生中的“非正式组织”的作用, 由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来进行分组, 建立起高效率的团队。
第二, 行政管理案例筛选, 行政管理案例的筛选是参与式教学的核心。教师在透析教材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找案例或者鼓励学生根据教学内容自行编写案例, 首先选取与课本知识相切合的案例; 其次, 注重选择案例的时效性, 行政管理工作不仅是复杂的, 管理过程还具备动态性, 因此, 教师和学生应时刻关注社会时事; 再次, 案例选取的特色化和本土化, 有助于学生了解身边的实际问题。
第三, 理论知识学习, 著名教育家杜威曾说过: 最好的一种教学, 就是牢牢记住学校教材和实际经验二者相互联系的必要性, 使学生养成一种态度, 习惯于寻找这两方面的接触点和相互的联系。[4]扎实的理论是进行案例分析的前提条件, 是学生参与行政管理案例分析的基础, 学习针对性的指导思想和案例分析思维方式, 让学生对实践内容具备理论参考。
( 二) 学生案例展示和分析阶段
一是案例展示前, 教师实时监控学生的准备情况, 不定期进行检查, 在学生案例展示前教师应该给予每个小组意见和建议, 保证作业的质量; 二是案例分析小组在案例展示过程中, 其他小组应该做好相关问题的笔记, 以便为之后的问题分析做准备; 三是案例分析展示后, 引导其他小组的学生对展示小组比较异同, 形成“生生问、师生问”的互动模式, 学生在此过程中既能借鉴其他小组的创新性, 同时也能迁移和拓展更多的知识, 此阶段是学习主体发挥学习能力的体现, 参与式教学过程是集开放性、灵活性和动态性的过程, 不少学生积极融入其中, 小组成员积极参加, 在小组长的带领下自觉分配任务, 并在规定的时间内以课堂展示的方式呈现。
( 三) 实行“双评”模式进行评价和反馈
建立参与案例分析的考评体系, 从学生参与行政管理案例分析的仪态、表达、思路、应变、创新能力等五个维度作为考评体系的标准。“双评”模式是在主管活动的老师的引导和学生参与评价和总结。一是由学生自我发现问题, 分析不足和提出见解, 实行“双评”模式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同时, 提升学生的理论理解能力和抽象概括水平, 也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二是教师围绕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 提出针对性的改进措施, 实行弹性的考核制度, 对积极参与的小组成绩纳入平时成绩中, 或是教师可以通过分数累积的方式, 对每次参与的小组累计分数, 当分数累积到一个设定数值时, 小组即可获得奖励, 以此鼓励学生参与的精神。评价完成的最后, 由小组进行反馈, 改进不足, 优化案例分析思维和方法。
四、“参与式”教学法在行政管理案例分析应用中需注意的问题
(一) 参与式课堂教师引导精神的转变
教育强调“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参与式课堂中教师引导精神的转变是教学的瓶颈。首先, 教师自己在课堂教学中应摒弃陈旧的教学观念, 在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 把三分之二的课堂时间留给学生讨论, 锻炼学生的参与意识; 其次, 教师对参与课堂引导的把握, 行政管理学的涵盖非常广泛, 教师的引导精神要以行政管理学的目的相切合, 主要是培养具备行政管理能力的实践性人才, 因此, 教师应引导学生“以听为主”转变“以讲为主”的习惯, 这是对教师的一个很大的挑战, 也是教师在教学中应肩负的责任。
( 二) 学生参与案例分析的积极性的调动
期望理论认为, 人总是希望通过一定的努力能够达到预期的目标, 如果个人主观认为通过自己的努力达到预期目标的概率较高, 就会有信心, 就可能激发出很强的工作热情。在案例分析课上, 教师扮演着“掌舵者、引导者和启发者”的角色, 教学过程中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拓展学生思维, 引导学生找出问题的深层原因进行分析, 探寻针对性的解决办法。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和激励下, 产生学习的热情, 增强自信心, 通过参与案例分析, 来获得更多的肯定和鼓励。教师在评价时找出学生分析存在的缺点, 褒奖为主, 建议为辅, 旨在肯定学生的优秀的一面, 增强学生的期望值和效价。
( 三) 参与式课堂学习教学质量的控制
参与式课堂是一个培养学生学习思维的过程。教师应打破固有的传统思维, 站在全局性的角度, 在学生案例分析时注重从多方面启发学生, 将头脑风暴法、小组讨论和构造情境等多元方法运用到行政管理案例分析学习中; 此外, 还可以经常邀请一些政府经验人士走进课堂, 在学生展示案例的过程中提出针对性的建议和分享心得, 这是参与式教学 “以学论教、以学定教”的内在本质。
( 四) 网络“参与式”案例分析课堂平台的构建
随着网络时代的蓬勃发展, 集网络教学、数字资源管理、在线视频课堂和学习社区诸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网络平台———网络课堂正日益成为高等学校应对网络时代的重要举措。[5]网络课堂是学生学习的第二课堂, 是传统课堂的补充和延伸, 网络课堂内容的丰富和多样性, 便于学生展开拓展性的学习。教师可以利用网络资源, 在教学平台上展示热点问题, 然后设立讨论平台, 让学生参与发表见解, 锻炼能力; 或者设立交流区, 邀请专家解答疑难问题, 学生也能从中得到启发。发挥网络平台对教学的辅助作用, 是参与式教学的创新, 同时使学生能够参与到第二课堂中, 受益匪浅。
参考文献
[1]郭小聪, 陈瑞莲, 蔡立辉.中国当代行政管理学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分析[J].中山大学学报, 2003 (4) :97-128.
[2]苏文平.顾客导向式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社科版) , 2005 (3) :77.
[3]刘慧.基于实践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教学改革路径研究——以大学行政管理专业实验教学的改革为例[J].中国教育学刊, 2014 (09) :169-170.
[4]徐艳晴.案例教学在行政管理教学中的应用[J].南昌高专学报, 2012 (3) :94.
[5]李妙然, 杨月君.网络课堂应用的实践与思考——以《行政管理学》教学为例[J].黑河学刊, 2013 (5) :152-154.
行政法案例探究 篇2
某市规划局为A公司颁发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同意A公司将其临沿江大道的二层楼房改建为三层楼房。其后A公司又申请增建两层,但未获批准。一年后,A公司建成五层楼房一栋,命名为A商厦。规划局察知,即向A公司作出了行政处罚决定。其中认定:A公司超出批准范围建成A商厦,属违法建设;商厦所在沿江大道是历史名街,该市城市总体规划对沿江大道景观之保护规定要求“从整体环境出发,使新旧建筑互相协调,保证完美的风貌”,而商厦第4—5层遮挡了沿江大道的典型景观武陵阁,严重影响了沿江大道的完美风貌。根据《城市规划法》第40条规定,限A商厦60日内整体拆除商厦的第4-5层。A公司复议请求减少拆除面积,遭到拒绝后,遂诉至法院。法院经现场勘查确认:A商厦第4-5层只有一小部分遮挡了武陵阁,只需要部分拆除即可。法院判决拆除A商厦4-5层的遮挡武陵阁的部分,其余部分处以罚款若干代替。
思考问题:请评价法院的判决中变更市规划局处罚行为的部分。
参考意见:法院判决是符合行政法上的比例原则的。本案中A公司的违法建设行为的确是存在的,应当对其违法建设物进行处理,但是根据法院的现场勘查,违法建设的A商厦的4—5层只是部分遮住了武陵阁,只需要将遮挡部分拆除即可。而规划局要求其全部拆除,其实现行政目的的手段与行政目的之间明显不成比例,造成不必要的社会资源浪费。因此法院将原行政处罚变更为部分拆除,其余部分用罚款替代是合乎比例原则要求的。
案例二
从1994年1月至1996年10月,该局收取劳务管理费、劳务服务费、县内临时工管理服务费、临时工培训费和劳务市场收入等共计578698.40元。1996年11月29日,被告地税局向就业局发出限期申报纳税通知书,12月2日和7日又两次发出限期交纳税款31394.71元的通知,就业局均未按期履行。12月13日,地税局依据《税收征收管理法》第46条的规定,以某地税字第1号税务处理决定,对就业局作出处以应缴未缴的营业税、城建税、教育费附加31394.71元的3倍罚款计94184.13元,限于12月18日前入库。就业局不服,提起行政诉讼。
思考问题:地税局的行政处罚决定主要存在什么问题?
参考意见:地税局在作出行政处罚违背了正当程序的原则。首先,行政机关在作出行政处罚决定前,应当依照【行政处罚法】第31跳规定,将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事实、理由及法律依据告知当事人,并告知当事人依法享有陈述和申辩、申请行政复议合体期行政诉讼的权利。同时根据第42条的规定,在涉及较大数额罚款的时候还应当告知其有要求举行听证的权利。本案中的地税局在行政处罚过程中仅仅告知了具体处罚的内容,并没有处罚的理由、权利告知等相关内容。其次依照行政处罚法第三十六条的规定,收集有关证据,依照第三十七条的规定,制作调查笔录。地税局在没有经过相应的调查取证措施便径行作出行政处罚,显然违背了法律程序。所以地税局的该行政处罚决定违背正当程序原则,应当予以撤销。
案例三
某市原有甲、乙、丙、丁四家定点屠宰场,营业执照、卫生许可证、屠宰许可证等证照齐全。1997年国务院发布《生猪屠宰管理条例》,于1998年1月1日生效。该市政府根据其中“确认并颁发定点屠宰标志牌”的规定发出通告,确定只给甲发放定点标志牌。据此,市工商局将乙、丙丁三家屠宰场营业执照吊销,卫生局也将卫生许可证吊销。乙、丙、丁三家屠宰场对此不服,找到市政府,市政府称通告属于抽象行政行为,需遵守执行。三家屠宰场遂提起行政诉讼。
思考问题:市政府的通告属于何种类型的行政行为?在抽象行政行为和具体行政行为的分类中,如何确定“通告”这类行为的归类?
参考意见:市政府的通告属于具体行政行为。具体行政行为是行政机关针对特定对象所实施的处理行为。对象特定有几种情形:第一,就特定事项对特定人的处理;第二,就特定事项对可以确定的特定群体的处理;第三。就特定事项对不特定人的处理。本案满足特定对象的第二种情形。
在行政行为的分类中,如何认识“通告”这类行为的归类,也即抽象行政行为和具体行政行为的划分,今年来的司法实践中也有争论。本案内,市政府的行为虽是“通告”的形式,具有抽象行政行为的表象,但却直接影响了乙丙丁三家屠宰场的市场主体资格及相应的权利义务,故他们属于处于已经发生的法律事实中的特定的行政相对人,所以,本案中的“通告”应归类为具体行政行为。
案例四
1995年,甲受雇驾驶五菱小货车至乙县某乡,在等待顾客返还时,乡公安派出所认为甲的行迹可疑,将该车扣押。十几天后,甲根据公安派出所的通知,领回被扣车辆。但因车辆被扣押期间,乡派出所使用该车辆,使用时发生交通事故,致使车辆碰撞受损坏。乡派出所对损坏的车辆进行小修后,才通知予以返还。甲向乙县公安局提出赔偿申请,后者在法定期限内没有作出赔偿决定。甲遂以被告违法扣押并使用车辆,致使在交通事故中发生车辆碰撞而损坏严重为由,向乙县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赔偿诉讼
思考问题:乡派出所所做的是何种强制?该派出所作出行政行为的程序是否合法?
参考意见:乡派出所扣押车辆的行为是行政强制措施。派出所在扣押车辆后使用该车辆并造成其损坏的行为违反了法律的规定,不符合法定的行政强制措施程序。依据案情,其他程序没有发现违法之处。
案例五
某年,甲申请审批在某饭店屋面上设置“雪津啤酒”的商业广告牌。数月后,乙市建委同意甲设立该广告。随后乙市城建监察大队向甲发出收费通知,征收原告广告占用费七万余元,并限定原告于特定日期前一次性缴纳,原告不服,诉至法院。法院审理查明:乙市城建监察大队是事业单位。该省【城市建设监察条例】规定,城建监察大队被告除对未经有关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在城市规划区内挖取沙石土等五大项行使行政处罚权外,不能行使其他行政职权。同时,乙市建委此前发文明确规定:因特殊情况需要占用、挖掘城市道路的,审批、收费权收归建委统一审批和收取占道费和挖掘修复费。
思考问题:乙市城建监察大队征收甲广告占用费7万余元的行为是否合法?为什么?
参考意见:乙市城建监察大队征收甲广告占用费7万余元的行为不合法。根据案情,从乙市城建监察大队本身拥有的行政职权来看,其仅有一定的行政处罚权。从行政征收权来看,有行政征收权的建委不能将职权委托给其他组织行使。所以,乙市城建监察大队既不能以自己的名义作出行政征收行为,也不能以被委托者的身份作出行政征收行为,它在案件中所做的征收甲广告占用费7万余元的行为是违法的。
案例六
某市居民张某违反计划生育法律规范,连续超生两个孩子。该市计划生育委员会以张某剩余的第二个孩子不符合规定为由责令其缴纳6万元。张某认为该市计划生育委员会在作出较大数额的罚款钱没有依据【行政处罚法】的规定举行听证,并以此为由提起行政诉讼。
思考问题:本案中,该市计划生育委员会所做的责令张某缴纳6万元的行政行为是不是行政处罚?是否需要根据【行政处罚法】的规定举行听证?
参考意见:【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第41条的规定:“不符合本法第十八条规定生育子女的公民,应当依法缴纳社会抚养费。”计划生育部门所做的责令违反计划生育法律规范的公民缴纳一定数额金钱的行为是行政征收。因此,本案中,该市计划生育委员会所做的责令张某缴纳6万元的行政行为是行政征收,不是行政处罚,当然也就不需要根据【行政处罚法】的规定举行听证。
案例七
某村村民甲在1984年第一轮农村土地承包时,承包了该村5.4亩土地,并取得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1996年,甲外出打工,该5.4亩土地由村民乙耕种。1999年该村土地调整时,将该5.4亩土地登记在乙的名下,并给乙发放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乙一直耕种至今。2004年,甲回村,要求乙返还该5.4亩土地。遭乙拒绝。2006年2月,某镇政府作出土地权属确权决定书,将5.4亩土地的承包经营权确权给乙所有。甲不服,于2006年12月16日向人民法院提出行政诉讼,以政府无权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权属争议进行确权为由,要求撤销镇政府的确权决定。思考问题:镇政府作出土地权属确权决定书的行为是否属于行政确认?镇政府是否有权实施该行为? 参考意见:镇政府作出土地权属确权决定书的行为不属于行政确认,而是带有确认性质的行政裁决。行政裁决与行政确认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一般而言,行政确认是行政裁决的前提。两者的区别在于,行政确认不已发生争议为前提,其一般在争议发生前进行;而行政裁决则是为了解决当事人之间的民事纠纷,依当事人的申请,由行政机关依法作出的处理。在本案中,镇政府作出土地权属确权决定书的行为是对村民甲与村民乙的承包经营土地权属争议进行的裁决。因此该行为是行政裁决。
行政裁决的主题必须是法律、法规授权的主体。行政机关享有一般意义上的行政管理权并不意味着享有行政裁决权。行政裁决权的行使必须以法律、法规的授权为依据。在本案中,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承包法】第51跳和【国土资源部土地权属争议调查处理办法】第14跳的规定,镇政府对农村承包经营土地权属争议不享有行政裁决权。因此,镇政府无权事实该确权决定。
案例八 甲系某摩托车配件商店业主,因涉嫌造假被技术监督局查处。某日上午,该局告知甲拟作出的行政处罚决定内容,但因甲未到场而甲母在场,故有甲母代为领取处罚告知书,并于不久后做出行政处罚。甲不服,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提出被告在进行行政处罚前未依法告 知处罚的内容和依据,被告的告知程序不合法,并请求人民法院撤销被告作出的行政处罚决定。技术监督局认为,自己在进行行政处罚过程中进行了告知程序,故程序合法;因为告知程序当天,甲母在场,实际代表甲听取告知,事后甲又写了认识材料和申请减免报告,说明甲明确知道技术监督局告知的行政处罚内容,同时技术监督局也听取了甲的申辩意见,并减轻了对甲的处罚,因此技术监督局进行的行政处罚程序合法,请求人民法院依法维持该决定。
思考问题:本案中,甲母在未得到行政相对人甲的明确授权时能否代替甲接受技术监督局关 于处罚理由的告知?如何认定本案中说明理由的告知程序效力?
参考意见:行政机关对行政相对人实施行政处罚时,应当严格按照【行政处罚法】的规定执行。该法第31条规定,行政机关在作出行政处罚决定之前,应当告知当事人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事实、理由及证据,并告知当事人依法享有的权利。本案技术监督局在对甲进行行政处罚前,虽然进行了告知程序,但是未通知行政相对人亲自到场听取告知。甲母虽然到场听取了告知内容,但她不是当事人,也不是委托代理人,同时技术监督局亦无证据证明甲授权其母去处理行政处罚相关事宜,因此,该局依此认为甲母的行为属于代理张某的行为,证据不足,不能采信。只有对当事人说明处罚事实、理由及证据方符合说明理由制度的程序规定。本案属于说明理由对象错误,未向行政相对人说明理由,属于程序违法,该行政处罚不生效。
案例九
2009年6月2日,某交通支队五大队接到报案:高碑店北路115路车站口处发生一起交通事故,有人员受伤。交警于凌晨四时十七分赶到现场,只有出租司机和两名乘客,3人均受伤。奔驰商务车未悬挂车牌,且司机不在场。某交通支队对这起事故进行认定做出了处罚:奔驰商务车主李某为主要责任,因超速、逃逸等交通违法行为合并处罚后,共被处以五日行政拘留;罚款2000元;并被记20分扣留驾驶证。接到这一事故责任认定和处罚决定后,李某表示不服,拟向A区人民政府提起行政复议申请。同时,李某向某交通支队递交了【暂缓执行行政处罚申请书】,并依法办理了相关手续。某交通支队按照有关规定,依法作出了暂缓执行行政拘留的决定。其他行政处罚及强制措施仍依法执行。
思考问题:本案中交管部门接受李某的“暂缓执行行政拘留的申请”并作出决定是否合法?这一做法是否违背了复议不停止执行的原则
档案行政监督检查案例分类评析 篇3
关键词:档案行政监督检查;案例;评析
在档案行政监督检查实践中,由于执法人员对法律规定理解存在误差和实践经验不足,往往会造成档案行政监督检查具体行政行为的无效和错误,进而影响档案行政执法整体工作开展。本文试图结合档案行政监督检查实践中的一些具体案例进行分类评析,以期引导档案行政监督检查依法依程序健康开展。
1 行政执法主体方面的案例
案例一:
案例描述:某县档案局在年终工作总结中写道:一年来,为落实《档案法》及其实施办法、《河南省档案工作条例》,促进全县档案事业的健康发展,我局先后联合县委办公室、县人大办公室等部门,组成档案行政监督检查组,对全县的档案管理情况进行了2次联合检查,共查处档案违法行为18起,并对7起较为严重的档案违法行为下发了《责令限期改正通知书》,及时纠正了个别单位在档案管理中的违法行为,有力地促进了全县档案事业的健康发展。
存在问题:县委办公室、县人大办公室是档案行政监督检查的主体吗?
案例评析:依据我国法律规定,行政执法必须由行政执法主体来执行。那么,何为行政执法主体呢?根据行政法学原理,所谓行政执法主体,是指依法成立并享有国家行政执法权力,能以自己的名义从事行政执法活动,能独立承担由此而产生的法律后果的机关或者组织。国务院印发的《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将此类机关和组织分为三类:一是行政机关;二是经法律、法规授权的非行政机关的组织;三是经行政机关委托的非行政机关的组织。《纲要》明确提出,要建立健全行政执法主体资格制度,行政执法由行政机关在法定职权范围内实施,非行政机关的组织未经法律、法规授权或者行政机关的委托,不得行使行政执法权。
本案例中,某县档案局联合县委办公室、县人大办公室组成档案行政监督检查组,查处档案违法行为的具体行政行为,明显是一种档案行政执法具体行政行为。根据行政法学原理和《纲要》要求,上述三个执法主体必须是档案行政主体,或者必须经法律、法规的授权。那么,县委办公室、县人大办公室是否具备上述条件呢?首先看地方人大是否具备上述条件。根据《地方各级人大组织法》的相关规定,地方各级人大是地方的最高权力机关,不是权力执行机关,也就是说不是行政主体。虽说其具有保证档案法律、法规贯彻执行的监督职能,但这种监督职能是法制监督,是对权力执行机关的监督,不是对具体行政相对人的监督,不具有对行政相对人实施具体行政执法行为的资格。再看地方党委是否具备上述条件。按照我国政治体制原则,地方党委是地方各项事业的领导机关,是党团组织,其领导职责主要是方针政策、组织上的领导,并不是行政主体,也不具备法律、法规所规定的行政执法主体资格。综上所述,地方党委、人大既不是档案行政管理的行政主体,也不是法律、法规授权进行档案行政执法的执法主体。案例中,县委办公室、县人大办公室是县委、县人大的内部协调办事机构,其机构性质从属于县委、县人大,自然也不是档案行政执法的主体,不具备档案行政执法的主体资格。其直接参与档案行政监督检查的做法,是与法律的规定和《纲要》的要求相背离的,是一种无效的行为。
案例二:
案例描述:2006年7月,某县档案局法制科电话通知所辖各乡镇,为加强汛期档案安全保管,确保档案安全度汛,县档案局法制科将组织人员对全县所有乡镇综合档案室档案保管情况进行监督检查。检查中发现有两个乡镇综合档案室库房存在漏雨现象,当即下发了《责令限期改正通知书》,要求这两个乡镇在15天内改善库房保管条件,确保档案安全,并将整改情况书面报档案局法制科。《责令限期改正通知书》落款是某县档案局法制科,并加盖了某县档案局的公章。
存在问题:某县档案局法制科是档案行政监督检查的主体吗?
案例评析:按照行政法学理论和法律、法规规定,行政机关必须依法设定,是重要的行政主体,代表国家或地方独立进行行政管理。行政机关的内设机构是行政机关的内部组成部分,虽然具体履行着行政机关的职能,但其并不是行政主体,没有对外的行政管理权,也不对外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在具体的行政监督检查活动中,行政机关的内设机构可以代表行政机关进行执法,但只能以行政机关的名义进行,而不能以内设机构自己的名义擅自作出。由此可见,行政机关的内设机构非经法律、法规的授权,是不具有行政执法主体资格的。
本案例中,某县档案局法制科制发的《责令限期改正通知书》虽然盖的是档案局的公章,但其电话通知、《责令限期改正通知书》落款均是法制科,应视为此次行政监督检查是法制科以自己的名义做出的具体行政行为。而法制科是档案局的内设机构,按照法律、法规的规定,依法不具有对外进行档案行政监督检查的职权,也不具有进行档案行政监督检查的主体资格,因此,某县档案局法制科以自己名义进行的档案行政监督检查和制发的《责令限期改正通知书》,是违法的行政行为和无效的执法文书。
2 行政执法人员方面的案例
案例三:
案例描述:河南省某县档案局、馆合署办公,是县委、县政府直属的文化事业单位,履行全县档案事务的行政管理和全县档案的安全保管双重职能。局馆共有工作人员13名。其中,只有甲、乙、丙三人通过考试取得了行政执法资格,拥有省人民政府统一颁发的《行政执法证》。在每年例行的档案行政监督检查中,该县档案局一直采取由甲、乙、丙三人分别带队,另外调配其他三名工作人员,组成三个监督检查组(每组两人)的形式开展档案行政监督检查工作。
存在问题:其他三名工作人员参加行政监督检查组合法吗?
案例评析:根据行政法学原理,行政执法工作必须由具有行政执法资格的工作人员来履行,不具备行政执法资格的人员不得从事行政执法工作。河南省《〈行政执法条例〉实施办法》(以下简称《办法》)规定,行政机关应当按有关规定对行政执法人员进行培训,定期考核,经考核不合格者不得上岗执法。经考试和考核合格,取得《河南省行政执法证》的,方可上岗执法;未经执法培训或者经考试、考核不合格,未取得《河南省行政执法证》的,不得上岗执法。而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实行持证上岗亮证执法的通告》(以下简称《通告》)则更明确地规定,《执法证》是行政执法人员行使执法权的资格证明。未依法取得《执法证》的,无权从事行政执法工作。从上述行政法学原理和河南省的地方法规、规章规定看,行政执法是一种职务行为,只有具备行政执法资格的工作人员,才可以进行行政执法活动。不具备行政执法资格的工作人员从事行政执法工作,则是一种不合法的职务行为,应当严令禁止。
本案例中,另外调配的其他三名工作人员与具备行政执法资格的甲、乙、丙三人搭配,组成档案行政监督检查组,虽然符合每次档案行政监督检查不得少于两人的规定,但是,另外调配的其他三名工作人员既没有接受过行政执法培训,也没有取得《办法》规定的行政执法资格和《河南省行政执法证》,按照该省《通告》的规定,另外调配的其他三名工作人员是不具备从事行政执法资格的人员,无权在其辖区内从事档案行政监督检查工作。由此可以看出,某县档案局由甲、乙、丙与不具备行政执法资格的其他三名工作人员组成档案行政监督检查组的做法是错误的。
3 档案行政相对人适格方面的案例
案例四:
案例描述:某县档案局在例行档案行政监督检查时,发现人民银行某县支行1992年~2000年的文书档案没有依法向该县档案馆移交。该支行不移交档案的理由是:人民银行是金融特殊行业,实行行业垂直管理,保密性强,按照上级规定,其档案不移交当地档案馆。监督检查人员要求该支行提供不移交档案的上级行文件规定。该支行提供不出具体文件。监督检查人员合议后认为:该支行提出的不移交理由不成立。按照《档案馆通则》和《各级国家档案馆收集档案范围的规定》,该支行的文书档案属于向该县档案馆移交范围内的档案,应当依法按时移交。责令该支行立即纠正错误做法,并据此下达了《责令限期改正通知书》。《责令限期改正通知书》中写道:人民银行××县支行档案室:2013年9月13日上午10点,我局对贵档案室进行了例行监督检查,经检查发现,贵档案室保管的1992年~2000年的文书档案没有依法向××县档案馆移交(具体案卷情况见《清查档案清单》),此行为违反了《档案馆通则》和《各级国家档案馆收集档案范围的规定》的有关规定,特责令贵档案室在一个月内(2013年9月13日~2013年10月13日)纠正违法行为,依法向××县档案馆移交附件《清查档案清单》中的档案,并将整改情况书面报××县档案局。人民银行××县支行接《责令限期改正通知书》后,经请示其上级行郑州分行和济南中心行后,按时移交了应移交的档案。
存在问题:某县支行档案室是档案行政管理机关的行政相对人吗?
案例评析:行政主体和行政相对人是构成行政法律关系的主体,双方相互作用,促使行政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和消灭。基于行政法律设定条件的行政关系主体,是一种相对稳定和平衡的法律关系。只有当行政主体就是法律所规定的对行政相对人发生作用的“那个”行政主体,行政相对人是法律所规定的行政主体必须针对的“那个”行政相对人时,行政法律关系才能实现相对的稳定。行政相对人包括个人或组织,在行政法律关系中,行政相对人与行政主体相对应而存在,是行政法律关系中的重要“一极”。如果一个行政法律关系中的所谓“行政相对人”并不是法律所规定的行政主体可以或者必须针对的当事人,则这个行政法律关系就可能立即崩溃。换句话说,就是行政执法中,行政主体找错了对象,虽然也在行政主体与错误的对象之间产生了行政法律关系,但这种行政法律关系的稳定性却是无法保证的。如果行政执法中张冠李戴,就意味着对行政相对人主体的认定不合法律规定,意味着整个行政执法行为认定事实不清,属于违法行为。
《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第六条第二款规定: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档案行政管理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的档案事业,并对本行政区域内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的档案工作实行监督和指导。由此可以看出,基于《档案法》基础上的档案行政法律关系,其档案行政主体是各级人民政府的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其行政相对人是本行政区域内的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具体到本案例中,档案行政监督检查的主体是某县档案局,其针对的“行政相对人”应该是人行某县支行,而不是人行某县支行档案室。人行某县支行档案室作为该行的内设职能机构,可以代表该行行使其一定的职能活动,但不具有机构法人地位,不能成为某县档案局档案行政监督检查的“行政相对人”。其职能活动当中产生的法律责任只能由具备机构法人资格的人行某县支行承担。案例中,某县档案局监督检查人员制作的《责令限期改正通知书》,将人行某县支行档案室认定为“行政相对人”的做法,属于张冠李戴,认定事实不清的违法行为。
4 行政执法程序方面的案例
案例五:
案例描述:2009年6月20日,河南某县档案局行政执法人员张某、刘某到所辖乡镇监督检查2008年文件归档情况。张某、刘某来到C镇时,负责C镇档案工作的主管领导镇党委办公室主任吴某接待了他们。执法人员张某与吴某相互认识,双方相互寒暄后,吴某向张某、刘某介绍了该镇2008年文件归档的大致情况。随后,吴某陪同张某、刘某对该镇档案室2008年文件归档情况进行了现场检查。检查中发现,该镇文件归档不全,缺少2008年的《干部职工统计年报》、《党员统计年报》、党委会议记录等应归档的文件材料。现场检查结束后,张某、刘某向吴某和档案员通报了现场检查情况,要求将缺少的《干部职工统计年报》、《党员统计年报》、党委会议记录等应归档的文件材料收集齐全,及时归档。
存在问题:张某、刘某进行的此次监督检查程序是否完善?
案例评析:行政执法程序是指行政执法的管辖、过程、步骤、顺序、时限、方式等内容和环节的总称。程序正当是依法治国对行政机关依法行政提出的最基本要求。其主要作用是:规范行政执法行为,防止行政执法的随意性;保障行政相对人参与国家行政管理,监督和制约行政机关依法办事;协调行政机关和行政相对人的关系,达到消除对立情结、构建和谐社会的目的。虽然我国还没有制定一部完整的行政执法程序法律,但各单行法律、法规和规章中对行政执法的程序性规定,无疑是行政执法中应当严格遵守的原则。行政法学原理将各单行法律、法规和规章中有关程序性的规定归纳为以下几种:一是执法公开制度;二是表明身份制度,三是告知制度;四是听取陈述和申辩制度;五是听证制度;六是回避制度;七是时效制度;八是说明理由制度;九是调查取证制度;十是行政执法文书制度。在具体的行政执法实践中,行政机关和行政执法人员必须按照相关单行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的执法程序进行执法活动,否则,就会造成执法程序违法,承担因程序违法而造成的法律后果。
本案例中,张某、刘某进行的此次监督检查违反了表明身份的程序规定。按照行政法学原理,出示证件,表明身份是行政执法的重要环节和步骤,凡是与行政相对人直接打交道的行政执法活动,都要遵守、不得省略。不出示证件表明身份的,属程序违法,行政相对人有权拒绝。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实行持证上岗亮证执法的通告》也规定:《执法证》是行政执法人员行使执法权的资格证明。行政执法人员开展行政执法工作,必须向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出示《执法证》,以表明身份。不出示《执法证》表明身份的,属于行政执法程序违法的行为,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有权拒绝,并有权向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法制机构投诉,也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诉。案例中,虽然张某与吴某相互认识,也不能违反法律、法规和规章所规定的程序,否则,一旦有不良后果出现,就会造成此次档案行政监督检查行为程序违法,使档案局陷入被动局面。此外,该案例中,张某、刘某进行的此次行政监督检查,没有制作《现场监督检查记录》,没有将C镇文件归档不齐全的违法事实记录固定下来,也是一种不符合行政执法程序的违法行为。
5 行政执法文书方面的案例
案例六:
案例描述:某县档案局在对该县林业局进行例行监督检查时发现,有3卷涉及机构编制、干部职工年报、花名册的永久卷不知去向,查阅该局《档案借阅登记本》,也没有此3卷档案的借阅登记记录。询问档案员时,档案员也说不出档案的确切去向。据此,某县档案局当即对林业局下发了《责令限期改正通知书》,要求该林业局在15天内追查出档案的去向,并将追查结果书面报告县档案局。逾期不报追查结果,将立案查处,追究有关人员的行政责任。在规定的整改期限内,该林业局书面答复称:去向不明的3卷永久档案,系该局会计在办理局机关人员工资调整时借出,遗忘在了县财政局工资福利股,现已收回,并对相关人员进行了批评教育。
存在问题:此次行政监督检查的执法文书完善吗?
案例评析:行政执法文书是行政机关在行政执法活动中制作的,用以记载和证实行政执法过程的各种材料,是记录行政执法过程情况、认定事实、内容的法律文书载体。根据行政法学原理,在具体的行政执法活动中,有些具体的违法事实,在没有书证、实物、影像的情况下,必须通过制作相应的行政执法文书,来记载违法事实的情况,使违法事实得以固定,以支撑行政执法后续行政处理的开展。制作行政执法文书,也是行政执法程序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只有完备的行政执法文书,行政执法的过程才能完善,才能善始善终。
本案例中,档案行政监督检查人员在发现林业局3卷永久档案去向不明时,通过查看《档案借阅登记本》,询问档案员,下发《责令限期改正通知书》的执法过程是完整的。但是,从整个行政监督检查的程序来看,此次监督检查还需要两个执法文书来支撑。一是制作《现场检查记录》,将林业局3卷永久档案去向不明的违法事实记录固定下来,作为林业局违反档案法律、法规的证据,以支撑下发《责令限期改正通知书》的必要性;二是制作《询问笔录》,将对档案员的询问用文字记录的方式记录下来,与《现场检查记录》形成一条完整的证据链,用以证明林业局3卷永久档案去向不明的法律证据,确保此次行政监督检查程序的完整。程序合法,是对档案行政监督检查的最基本要求,也是衡量档案行政管理机关是否依法行政的重要指标。案例中,档案行政监督检查人员不依法制作行政执法文书的做法,虽然没有对此次行政监督检查造成一定的不良后果,但并不是说这种错误做法导致的严重后果每次都能幸免。因此,这种现象必须引起档案行政监督检查人员的高度重视,做到依法行政,依程序执法。
*本文为2013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依法治档研究》(项目编号:13BTQ068)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行政法案例探究 篇4
纵观新中国法学教育历程, 法学教育的繁荣自20世纪90年代始, 与社会对法律人才的需求有关, 法学教育规模急剧扩张, 法学一时成为显学。与此相伴的是法学教育的尴尬:法学教育借助的学术研究、知识体系和传授方式, 与实践严重脱节。有问题就会有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培养应用型法律人才为目标的法学教育改革全面展开。而这场改革的必要元素之一就是教学方法的创新。在诸多新教学方法中, 案例教学法可以说是最为基本、运用最多的。在此背景下, 行政法案例教学也应运而生, 而且基于如下事实, 在以后的行政法教学中, 案例教学还将更受重视, 在更广泛的范围内被普遍运用, 呈现欣欣向荣的态势。
首先, 卓越法律人才培养计划的实施必将促进行政法案例教学的开展。2011年12月23日, 教育部和中央政法委联合发布了《关于实施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 指出实施该计划的主要任务包括“分类培养卓越法律人才”、“强化法学实践教学环节”, 提出“强化学生法律实务技能培养”、“搞好案例教学”等要求, 并于2012年11月23日, 教育部办公厅和中央政法委办公室联合发布了《关于公布首批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名单的通知》, 标志着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正式实施。在此背景下, 行政法案例教学的进一步开展已是必然。
其次, 依法治国方略的全面落实亦需进一步开展行政法案例教学。自党的十五大以来, “依法治国,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成为治国基本方略。“建设法治中国, 最核心的是执法问题, 即法律的实施”[1]。“法之不行, 自上犯之” (1) , 因而, “推进行政法治还是要靠不断完善的制度和具备良好素质的公务人员”[2]。2010年11月8日, 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强法治政府建设的意见》, 明确要求“提高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依法行政的意识和能力”。近年来, 国家公务员考试对法学人才需求数量最多、比例最大, 相应的, 报考各级机关公务员也已成为法科生就业首选。所以, 为了培养适应法治政府建设需求的公务员储备也需进一步开展行政法案例教学, 毕竟“教授法律知识的院校, 除了对学生进行实在法规和法律程序方面的基础训练以外, 还必须教导他们像法律工作者一样去思考问题和掌握法律论证与推理的复杂艺术”[3]。
二、注重学生参与是案例教学法的应有之义
首先, 从形式上看, 案例教学法传承了苏格拉底的“催产术”, 是一种注重学生参与的教学模式。其另一个名称———苏格拉底式教学法———显示了其与古希腊哲学家、教育学家苏格拉底的渊源。“苏格拉底主张教育不是知者随便带动无知者, 而是使师生共同寻求真理。这样师生可以互相帮助, 互相促进”, 因此, “苏格拉底从不给学生现成的答案, 而让学生自己通过探索去作结论”, “只有通过无止境的追问”去“激发学生对探索求知的责任感, 并加强这种责任感”, 这就是苏格拉底的“催产术”[4]。关于由哈佛法学院院长兰德尔先生首创的“案例教学法”, 卡弗斯作了这样的描述:“采用判例教授法的法律教授, 虽然课堂内学生多至150或200人, 也很少正式授课, 他/她利用试探式问答和提出一系列难题的方式, 引导学生对当日指定的司法意见作详尽的分析。教授设法使学生掀起热烈的辩论”。参加讨论的学生“不仅需要对法庭的理论了如指掌, 他/她还须能够对它进行批判。他/她不能接受法庭的判决, 认为必然是带有权威性的”[5]。可见, 注重学生参与正是案例教学法在教学模式上对苏格拉底教育方法的传承。
其次, 从本质上看, 学生的有效参与是案例教学法成功与否的表征。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学习不是对知识的被动接受, 而是学习者主动的建构活动, 是通过学习者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 实现同化和顺应来逐步建构有关外部世界知识的内部图式, 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以转换和发展。诚如雅斯贝尔斯言:“知识必须自我认识, 自我认识只能被唤醒, 而不像转让货物。”[6]案例教学法正是教师提供案例为学生营造生动的问题情境, 通过师生间互动, 形成矛盾冲突, 学生在解决矛盾冲突的过程中, 实现同化和顺应的更替, 最终完成个人的理论建构。如只有案例情境而无互动, 则不能很好发挥学生在知识内化过程中的自主作用, 无法实现认知发展的自发完成。可见, 互动是同化和顺应过程的关键, 是唤醒自我认识的关键。欲实现案例教学法的工具价值, 学生参与就不可或缺。
三、案例行政法课程教学的学生参与障碍原因
目前, 作为一门专门的课程, 案例行政法在我国法学院系的开设虽不普遍, 但已开始尝试, 且如上文分析, 以后会有更多的法科生修习该课。“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 (2) , 如何促进学生参与, 积极思考, 勇于交流, 避免冷场、沉默现象则成为承担该课程的教师应考虑的问题。治病求治本, 分析案例行政法课程教学中的学生参与障碍原因成为首要。作为一名案例行政法课程授课教师, 笔者认为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 行政法的难学致知识储备与动力不足。在国外, 行政法被认为是一门令人苦恼的课程, 这可从西德尼.A.夏皮罗教授著名的《法科生不喜欢行政法的十大原因及其对策》一文中得以佐证。在我国, 行政法同样是让法科生头疼的课程, 历年司法考试中行政法考题得分低即可见一斑[7]。行政法理论抽象、内容繁杂, 客观上要求教学注重循序渐进、体系完整, 但在法学专业课程设计中, 行政法课时极其有限, 授课教师根本实现不了循序渐进、体系完整的诉求, 只能进行选择性授课, 这势必造成学生的学习困难。当然, 应看到, 案例行政法学的开设正是为弥补此缺陷而作的努力, 但另一面, 行政法学习的不足也会影响案例行政法课程的良好开展。而且, 正如夏皮罗教授分析, 行政法是“要求学生了解他们从未经历过也知之甚少”的内容, 这导致许多问题“对学生来说显得非常乏味”。同样, 学生们会将这种对行政法的厌恶带到案例行政法课程中, 我们同样无法要求“学生带着热情来学习这门课程”[8]。
第二, 惯性的听课模式造成自觉意识不足。毋庸讳言, 虽然案例教学等许多新的教学法已在我国法学教育中占了一席之地, 但传统的课堂讲授方式由于有利于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法律知识, 仍在我国法学教育中占主要地位。在此模式下, 教师依教材和大纲编写讲义和授课, 学生只是被动接受和记忆, 无须其积极参与。与此相对应, 学生的听课模式就演变为用耳听, 用笔记。由此带来的惯性, 使得学生在案例行政法学教学过程中, 不仅课前不充分准备, 而且课堂上不愿意主动与人交流, 教师被逼“抓壮丁”现象时有发生。
第三, 现有的班级设置和考核机制带来的压力不足。诚如英国病理学教授贝弗里奇所说:“人们最出色的工作往往在处于逆境的情况下做出。思想上的压力, 甚至肉体上的痛苦都可能成为精神上的兴奋剂。”学习同样需要适度压力。而我国当前的法学院系, 不论是班级设置还是考核机制都不利于为学生提供适度的学习压力:由于法学教育的繁荣, 法科学生招生规模大, 各法学院系几乎都是大班教学设置, 班级人数多, 使得学生参与机会严重不足, 客观上为学生不主动交流提供了可能, 这又进一步影响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另外, 现行考核评价机制主要关注期末一次性考核, 平时考核虽然在课程成绩中有所体现, 但比重偏轻。对于诸如案例行政法课程之类的实践性教学课程来说, 期末一次性考核几乎没有意义, 相反, 平时学习过程才是考核的重点。这种陈旧的考核机制必然造成学生漠视平时课堂, 导致参与不足的结果。
四、促进学生参与案例行政法课程教学的对策
任何教学目标的实现都有赖于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因此, 授课教师必须思考如何在案例行政法课程教学中有效促进学生参与。针对上述原因, 结合自身教学实践, 笔者认为可从以下方面着手。
第一, 在案例选取上, 注意在围绕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关注热点、贴近生活, 激发学生的兴趣, 让学生“想参与”。案例行政法课程教学中, 案例地位重要, 整个教学过程是以案例为基本点的。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所以, 要想后续环节顺利, 首先要在案例选取上下功夫。心理学显示:学习中浓厚的兴趣, 会反射在心理上对该学科抱有偏爱, 以致在行动上执着追求, 进而在思维上也表现出某种快捷、感悟。所以,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由于高校学生了解、参与社会的主要渠道是通过各种媒介关注社会热点事件, 所以选择与相关行政法内容有关的热门事件作为分析案例, 如“宿迁‘限桌令’事件”、“刘燕文诉北京大学不授予学历证、学位证案”等, 或因与自身利益有关, 或因发生于周边, 学生往往更感兴趣, 更愿意积极主动地探求问题, 寻找答案。可见, 注意适当的案例选取, 有助于激发学习兴趣, 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增强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 实现学生的有效参与。
第二, 在给予案例材料的同时, 提供适当知识线索, 降低学习难度, 让学生“能参与”。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开设的案例行政法学是以行政法课程为先导的, 目的在于通过分析案例运用所学行政法知识, 引起学生对行政法知识的深化和反思, 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而由于行政法课程常常是“绝望的泥潭”[9], 学生如果没能够建立行政法知识体系、理清知识头绪, 则可能陷入在拿到案例材料时, 虽有自己的直观判断, 却无从入手展开说理论证的困境。虽然适当的难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斗志, 但当难度过大, 学生虽努力而不能及时, 则可能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 在课程前期, 提供案例材料的同时, 应适当提示需要准备的知识范围、法规范围, 让学生有的放矢地进行准备, 使学生有体验成功的可能。美国心理学家盖兹说:“没有什么比成功更能增加满足的感觉, 也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鼓起进一步成功的努力。”这样, 更有利于构建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良性循环。当然, 要注意随着课程的开展, 学生学习能力的增强, 应该逐步减少直至不再提示, 毕竟, 从纷繁的问题中找出解决路径, 从混沌的行政法现象中探求背后的行政法理也是案例行政法课程所追求的目标。
第三, 在课堂教学环节构建良好师生关系, 以通畅信息交流与传递, 让学生“敢参与”。人本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之一卡尔·罗杰斯在其著作《自由学习》一书中强调了师生关系的重要性, 就如在心理治疗中把重点放在医患关系上一样, 罗杰斯认为教学的重点也应当放在良好的师生关系或教师态度上, 强调“促进意义学习的关键乃是教师和学生个人关系的某些态度品质”。他认为教师必须具备四种态度品质:信任、真诚、尊重、理解。教师只有以这些态度品质处理教学中的师生关系才能免除学生种种精神上的威胁和挫折, 才可能使学生自我实现的学习动机得以自然地表现[10]。在教学中, 要让学生做到敢于对案例材料发表看法, 敢于质疑、反驳不同观点, 就必须让学生获得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 而这种心理安全和自由的体验, 有赖于教师秉持这些态度品质, 营造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唯此, 才能顺畅教学过程中师生、学生之间的情感沟通和交流, 让学生不仅“想参与”而且“敢参与”到课程教学中来。
第四, 缩小授课规模, 改变现有考核评价模式, 以增加适度压力, 让学生“不得不参与”。陶行知先生说过:学生在学习上大致可分为四种:“大凡生而好学为上, 熏染而学次之, 督促而学又次之, 最下者虽督促不学。然而生而好学与督促不学的人究竟是少数, 大多数得到相当熏染、督促就学习”[11]。所以, 必要的督促机制不可少。首先, 为防止“搭便车”现象, 最好的办法是缩小授课规模, 小班教学, 人数在20人以下, 保证每次课堂教学能为每位学生都留有可能的时间参与。如果暂时不能做到小班教学, 也可采用助教组织分组讨论、主讲教师集中讲评的替代办法, 助教人选可以是研究生, 也可以由授课班级的学生择优担任。其次, 改变现有考核评价模式, 注重过程考核, 取消期末考核。如果说缩小授课规模是出于保证学生参与的“量”, 那么改变现有考评模式就是为了保证学生参与的“质”。开设案例行政法课程, 固然是为了培养学生行政法律实务技能, 提高学生运用行政法学与其他学科的知识方法解决实际法律问题的能力;但更高的目标是通过案例来拓展行政法学的思考空间,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12]。这是期末两个小时的一纸考卷无法评价的, 唯有通过平时的课堂发言水平及课后的案例分析论文来反映, 因此, 对该课程的考评也应以这两个变量为指标。而且, 由于这种考核模式注重平时, 注重过程, 学生也会在此模式的指引下甚或“逼迫”下参与到课程中来, 从而使自己的能力得以锻炼、提高。
参考文献
[1]李丽, 翁菁.专家称建设法治中国需要教官员守法[EB/OL].http://legal.gmw.cn/2013-01/08/content_6292892.htm.
[2]马怀德.设立“法治GDP”, 推动行政法治[EB/OL].http://www.mzyfz.com/cms/pufazhuanlan/pufazhuanti/pufashijian/html/1177/2013-04-01/content-707221.html.
[3][美]博登海默;邓正来译.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9:507.
[4][6][德]雅斯贝尔斯;邹进译.什么是教育[M].北京:三联书店, 1991:8.
[5][美]戴维·F·卡弗斯;陈若桓译.法学教育[C]//哈罗德·伯曼.美国法律讲话.北京:三联书店, 1988:216.
[7]章志远.法科生行政法案例教学模式之研究[J].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2013, (3) .
[8][9][美]西德尼·A·夏皮罗;苏苗罕译.法科学生不喜欢行政法的十大原因及其对策[EB/OL].http://www.china lawedu.com/news/20800/216/2006/8/xi40636493718860024324-0.htm.
[10]曹树真.论罗杰斯的师生观[J].外国教育研究, 2000, (6) .
[11]陶行知.如何引导学生努力求学——给正之先生的信[C]//方明.陶行知教育名篇.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5:103.
行政法案例探究 篇5
关键词:行政管理专业;案例教学方法;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41-0029-02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校招生规模的持续扩大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行政管理学科在我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根据我国《高等教育法》有关教学改革的要求,如何推进高校行政管理专业教育教学改革,跳出教学方法单一的陈旧模式,采用科学的、灵活多样的、新颖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能力和专业化水平,已成为行政管理专业建设和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笔者根据所在地方本科院校学生实际情况,在讲授《行政学原理》这门专业基础课的过程中,创新课程案例教学方法,取得了较好反响,现将具体做法和经验总结如下。
一、构建“合作分享型”案例小组教学方法
在行政管理管理专业的教学中,越来越多的教师使用了教学案例,但是教学案例的使用很少与学生的课程考核制度、考试内容的确定、学生成绩的评分标准等进行紧密联系,导致习惯于传统教学方法的学生对案例教学报以被动灌输的学习态度,甚至出现了排斥心理。针对这些问题,笔者将学生的考试考核与分组讨论相结合,按照学生人数和男、女生性别比例,以10人为单位分成若干学习小组,每个小组由学生自己选定一位专门负责本小组的日常工作。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所有案例教学过程中的讨论、学习任务的完成,以及考核,以小组为单位,在学生期末成绩评定时,案例教学成绩将按照20%的比例计入总评成绩中。实践表明,这种方式把案例分析学习的成绩与课程总评成绩有机结合在一起,产生了多种积极成效。
一是充分发挥了人力资源优势,提高了案例教学的质量。受性格特征、兴趣爱好、知识结构、社会阅历等因素的影响,学生在课程学习中往往表现出不同的倾向,给课程学习带来一定挑战。但对于以小组为单位的案例教学而言,学生的个体差异对于小组反而成为一种优势。学生在案例的搜集、撰写、分析、讨论中,够充分发挥各自的特长,在合作中相互分享智慧,从而使集体合作产生的组织受益得到有效发挥。
二是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团体合作精神。因为最终课程成绩的考核以小组为单位,小组成绩的高低直接影响小组成员的个人成绩。对于一向积极、认真、主动的学生,能够发挥更大的积极性,往往承担了小组案例及相关任务的组织和协调工作;对于少部分欠缺学习能动性的学生,因为身处熟人群体中,知道自己的机会主义行为会影响小组其他同学的成绩,在群体压力和无形的监督下也萌发了学习的动力。经过这样的锻炼,学生的团体合作精神得到有效提升,那些承担小组成员组织工作的学生还因此锻炼了综合协调能力。
二、创新“实践导向性”案例分析方法
为保证课堂案例教学的规范化、科学化和有效性,本课程采用6个w的分析结构(When、Where、Who、What、Why、How)案例分析教学思路。这种案例分析教学方法有效结合了理论与社会实践,在分组教与学的实践基础上,以学习章节为单位构建符合教学大纲要求的模块化知识与实践体系,采用理论到实践的一体化教学方式,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在接触和感受一种近似于真实的环境和条件进行学习,利用专业知识观察和分析问题,获取直接知识,以完成培养学生专业素质的教学目标。通过案例的不断模拟训练,逐步培养学生的“类行政管理人员”思维,即在面临各种压力的困境条件下,利用不充分的信息做出决策并依法行政与管理的能力。
1.When,即事件发生的时间
在行政管理案例中,主要注意的时间有两种,第一,案例本身各项构成事件的时间发生顺序,这是行政案例分析必须重点关注的背景因素;第二,事件发生的“行政时代”,如是计划经济时期还是市场经济时期;第三,案例中各项构成事件的时间与相应相关法律、法规、政策、文件出台时间前后的关系,这是以后寻找行政执行与行政决策重要的条件。
2.Where,即事件发生的地点
在行政案例中,首先关注的是事件所具体发生的各个地点之间的顺序关系问题;其次是事件发生的行政区域,也就是行政事件发生在何种类型的行政区域以及各个行政区域之间的隶属关系问题。
3.Who,即事件发生的主体构成
首先关注的是有哪些主体参与了这一事件,如什么样的行政机关或者是相关的政府的行政职能部门;其次更为重要的是这些主体之间的行政角色关系,至于主体的具体姓名则不是很重要的事情,案例表述上往往是隐匿的。
4.What,即事件的具体内容或说活动的构成
在这里关注的主要是行政行为或活动。但是,有几个要件必须予以关注:其一是事件的行政属性,即属于哪一类的行政行为或方式的问题;其次是事件中各个角色之间(行政机关与行政相对人)的统属关系,即是否属于相关主体的角色(管辖)范围之内的问题。
5.Why,即事件发生的法律与逻辑理性依据问题
首先是事件的发生有无法律(法律、法规、政策、文件)依据的问题;其次是事件发生有无逻辑理性依据的问题;最后是法律依据(合法性)与逻辑理性依据之间的相关性问题,即二者之间有无一致性。
6.How
主要是指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在大多数情况下,它包括对案例内含行政问题提供解决方案,或是总结有益的经验与教训;另一方面,是指有关行政事件未来演变趋势的预测,这一预测主要是根据案例所提供的信息进行,但有时可能要运用一些推理技巧和行政学理论或常识。这是较为提升的分析方法。
三、推行“任务导向型”教学学习方法
这种教学模式是在前两种教学模式已经实施的基础上展开与推行的。在小组的学习实践过程中,按照由表及里、逐层深入的学习途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便于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知识和技能,让他们带着真实的任务学习,在教师的不断激励下,不断取得进步,并拥有学习的主动权。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根据学习材料确定学习目标,能够较好地选择适合自身实际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式。
以课程中“公共危机管理与政府能力”为例,为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程内容,在具体学习中,笔者对课程内容简单介绍之后,按照不同的危机类型给学生布置了一系列案例搜集整理任务,如“钓鱼执法”案、孙志刚案、李思怡案、瓮安事件、卡特里娜飓风、2005年法国骚乱事件,等等。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网络、媒体、报刊杂志等媒介自行搜集相关材料,然后在笔者的指导下,按照一定的结构和逻辑将案例重新表述。一个流程下来,不但丰富了学生对课程内容的认知,而且在重新梳理和表述案例的过程中,也锻炼了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的组织能力。从课程建设的角度,由学生自己动手梳理的案例材料也为日后的教学提供了更加丰富的内容。
行政法案例探究 篇6
“案例选择是案例教学过程的起点, 是案例教学能否成功的先决条件。”[1]也就是说案例教学的关键是案例选择, 高质量的案例才能保证高质量的案例教学效果。经过多年的实践, 行政管理学案例教学已经广泛运用, 出版了不少国内外行政案例的教材, 建立了诸如中山大学中国政府与政治案例中心等专业性的行政案例中心, 进行了大量的案例库建设。但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 我们发现, 要找到与自己的课程目标、教学主题、教学对象相吻合的案例非常不容易, 案例本身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导致教学效果不佳。本文试图从学生的需求来探讨如何选择和设计行政管理案例, 提高行政管理学案例教学法的教学效果。
一、学生对行政管理案例的需求
教学是为教学对象服务, 案例教学的最大特点就是以学生为主体, 让学生感兴趣, 吸引学生的参与, 因此, 学生对案例的喜好决定了他们对案例讨论和研究的积极性和参与度, 也最终决定了案例教学的教学效果。因此, 必须从学生的需求出发选择符合以下特点的行政管理案例:
(一) 案例须与理论知识相结合。
案例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方法, 不能脱离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丰富的行政理论知识是行政管理学的主要教学内容, 学生必须理解和掌握这些理论知识。在教学过程中, 案例不单是为了活跃课堂气氛, 它更应该发挥以下两个方面的作用:一是用案例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理论知识, 让枯燥的理论知识学习更加生动, 案例中所包含的理论点也能激起学生思考和研究的积极性;二是学生运用理论知识来分析案例, 从面提高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时, 理论知识是学生分析案例的武器, 不具备相关的理论知识, 学生对案例可能只能就事论事, 没有能力作深入的分析, 他们也因此沉默不言。因此案例选择必须围绕以教学为中心, 选择与教学内容紧密相关的案例, 针对某一章节或某一概念、某一知识点选用有针对性的或综合性的案例。除此之外, 案例还必须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知识结构, 也就是说, 必须让他们能用已经具备的理论知识来分析和研究。从目前已有的行政管理案例来看, 很多案例复杂、涉及的知识面非常广泛, 超出学生的理论水平, 分析难度太大, 学生对案例表现出无所适从, 丧失热情。
(二) 案例要贴近生活和学生实际。
案例贴近生活, 贴近学生实际, 这样才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 引发学生情感的认同和学习积极性。那些远离学生实际的案例, 比如国外的行政管理案例, 由于中西方行政生态与文化环境、话语系统以及思维方式等不同, 导致学生对事件本身就很难以理解, 更不可能去分析和研究, 这样的案例受到学生心理上的排斥, 不可能对此有兴趣。正如一位北大教授在谈及管理教学案例时所言:“中国人有自己的管理智慧, 中国教师和学生更乐于用中国的案例。由于文化差异和背景知识的缺乏, 外国案例评论起来总有隔靴搔庠之感。张瑞敏与柳传志总比杰克·威尔奇和比尔·盖茨更亲切, 出手几十万、上百万人民币的决策总比一出手上亿美元的决策更贴切。”[2]因此, 我们应该尽可能地从报纸、杂志、网络等中寻求中国的案例, 甚至是本地化案例, 这样的案例对学生来说更加亲近且容易理解。
(三) 案例要鲜活。
行政管理实践日新月异, 尤其是信息时代, 每天在媒体上都可以看到或听到相关事件, 特别是伴随网络的发展, 行政管理领域的重大事件, 都会引起人们广泛关注和讨论, 这其中也包括广大的大学生, 他们也想对近期发生或正在发生的典型事件发表意见和看法。把这些真实而鲜活的案例引入教学, 让学生研讨、思考, 自然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从而提升教学效果。由于案例的收集、编写、出版发行是需要时间的, 所以案例陈旧, 脱离社会现实是目前行政管理案例教材最大的问题。这些案例明显落后于时代, 时过境迁, 已经不能满足思维活跃的当代大学生的需求, 不能激发他们探讨的欲望。因此, 行政管理教学应该与时俱进, 选择鲜活、具有时效性的社会现实案例, 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
二、收集与选择行政管理案例的途径
为了使案例教学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必须首先满足学生对案例的需求, 那么如何才能收集到令学生满意的案例呢?本文认为可以有以下几条途径:
(一) 已出版的案例教材和案例库中合适的案例。
已出版的案例教材中的案例虽然大多显得陈旧, 但它们是行政学学者专门为行政管理学教学精心编制的, 服务于教学内容的, 所以这些案例大多具有针对性, 很多与章节相对应, 我们可以选择其中短小精悍的与教学内容紧密相关的案例。此外, 一些高校与研究机构的专业性的行政案例中心, 它们自主建设了具有时效性、本土性和典型性的中国公共管理案例库, 但由于很多是有偿使用, 有条件的教师可以选择。
(二) 近几年中国发生的典型案例。
课堂时间是有限的, 我们不可能把所有的案例都引进课堂, 只能选择一些高质量的典型案例贯穿于教学过程。所谓典型案例, 即具有代表性的事件或者重大事件。近几年来, 中国发生了很多典型案例, 这些事件发生时, 一般引起了媒体和公众的广泛关注, 各大媒体对此事进行跟踪报道和评论, 很多学者或网民对此事发表独到的看法, 学生对此事也有所了解, 把这些事件作为案例让他们讨论和分析, 他们一般兴致比较高, 教学效果也比较好。
(三) 每天发生的鲜活案例。
行政管理实践中每天都会发生许多事件、案例, 教师和学生每天通过媒体都可以获得相关的事件报道和评论, 这些事件对学生来说是鲜活的, 也是学生的兴趣点所在。因此, 教师需要具备强烈的问题意识与敏锐的案例触觉, 善于捕捉案例。可以每天关注新闻报道, 对那些具有典型性的事件进行编辑和加工, 形成教学案例供学生讨论和思考。还可以收看专题电视节目, 获取相关视频, 作为视频案例, 它用动态的文字、声音、图片和影像等来展示案例的内容, 深受学生欢迎。此外, 因为很多学生也乐于关注新闻, 所以教师可以利用课前十分钟让学生自愿讲述他最关心的近期发生的社会事件及对该事件的思考, 然后全班同学参与讨论, 在这种情况下, 学生的积极性一般都非常高。
(四) 教师通过调研得到的第一手素材。
教师通过调研获取的第一手素材, 不仅具有鲜活性与时效性, 而且具有真实性和感染力, 学生不仅对案例本身感兴趣, 还关注案例背后的细节和信息。因此, 教师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可以通过实地调研、采访, 获取第一手的素材, 在此基础上加工成为案例。
三、行政管理学案例教学方法的设计及应用
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 谈谈如何把收集到的案例设计成教学案例, 运用到实际的案例教学过程中。
(一) 选择案例。
2007年厦门市民为了反对PX项目在厦门投建, 走上街头表达民意, 引起了媒体和社会的广泛关注, 被称为厦门PX事件, 该事件被媒体认为具有里程碑意义。此后, 又出现了昆明、宁波等地PX事件, 但毫无疑问, 厦门PX事件最具有典型性, 它可以说是民主决策的标本。因此, 在行政管理学课程的行政决策这一章的教学过程中, 把该事件作为案例既能帮助学生理解民主决策的过程及意义, 又能激发学生的探讨热情。
(二) 设计教学案例。
选择将厦门PX事件作为案例后, 接下来就是把该事件加工整理成适合教学的案例。设计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由于课堂时间有限, 短小精悍的案例更容易让学生接受, 因此, 要用最精练的语言交代该事件的全过程;二是要符合教学内容, 突出教学重点, 该案例主要用来分析行政决策中的公民参与问题, 所以要重点阐述公民参与的过程;三是为了引导学生思考, 针对该事件提出开放性的问题。经过设计, 案例如下:
投资108亿元、将为厦门带来巨大经济效益的PX项目 (所谓PX是一种化工产品, 别名叫二甲苯) 先后通过了国务院的批准立项、国家环保总局的环境评估审查以及国家发改委核准, 按计划于2007年夏天开工。但在2007年3月的全国两会上, 院士赵玉芬联合百余名全国政协委员, 提交了“关于厦门海沧PX项目迁址建议的提案”。此提案一经媒体披露, 立刻引来厦门市民的关注。2007年6月1日至2日, 厦门市民以“散步”的形式, 集体在厦门市政府门前表达反对意见。厦门市政府被迫宣布缓建, 并委托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评估该项目可能对环境产生的影响。2007年12月13日至14日, 厦门市政府召开了由106名市民代表参加的座谈会, 85%以上的代表反对PX项目的兴建。2007年12月16日, 福建省政府针对厦门PX项目问题召开专项会议, 会议决定PX项目迁到漳州古雷半岛。针对该事件, 结合教学内容, 可以提出两个开放性的问题:1.公共利益与政府利益相冲突时, 公民如何有效参与决策?2.政府应如何实现决策民主化和科学化?
(三) 理论讲授。
在讨论该案例之前, 教师必须先进行行政决策相关理论知识的讲解, 包括行政决策的含义、特点, 行策决策程序、原则等等。有了这些理论基础, 学生才可能运用理论知识对案例进行更深入的分析。
(四) 学生讨论及发言。
案例讨论是案例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和重头戏, 5~6名学生为一小组, 对案例进行深入讨论。讨论结束后, 可以先由小组代表积极发言, 陈述小组的观点, 再由学生自由发言。发言的过程中, 允许学生持有不同意见, 鼓励学生从多种角度思考问题。
(五) 总结评论。
讨论和发言结束后, 教师要进行归纳总结。除了归纳总结出案例涉及到的知识点外, 还要指出学生在案例讨论中的成功及不足之处。
(六) 撰写案例分析报告。
最后, 要求学生课后撰写案例分析报告, 在吸收小组和班级讨论成果的基础上, 提出该事件给自己的启示。另外, 由于在厦门PX事件之后, 全国其它地方如昆明、宁波等地也发生了同样的事件, 尤其是2014年3月广东茂名PX事件, 这是最鲜活的一起事件, 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案例分析报告中, 对比这两起PX事件, 由此及彼、举一反三, 加深他们对问题的理解, 并培养他们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
摘要:学生对案例的喜好决定了他们对案例讨论和研究的积极性和参与度, 也最终决定了案例教学的教学效果。因此, 本文提出行政管理学案例教学必须从学生需求出发去选择与理论知识相结合、贴近生活、鲜活的案例, 并分析了收集和选择案例的途径, 最后结合教学实践, 选择厦门PX事件作为典型事件进行案例的设计及应用。
关键词:行政管理学,案例教学法,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史传林公共管理案例教学模式探讨[J].教育与职业, 2009, 7:101~103
行政法案例探究 篇7
一、案例教学法概述
案例教学的出现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古罗马时代。我们在古希腊苏格拉底“问答式”教学法中就可以看到案例教学的雏形。这种做法重在启发学生去思考和探索,而不仅仅局限于死记硬背。而将案例教学运用于课堂则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时候,在美国的哈佛大学的医学院和法学院,这两个学院的教师分别将医院临床病例和法院的判例运用到大学的课堂中,使得学生在对这些案例进行讨论研究的过程中得以培养相关的能力。之后,案例教学模式开始被广泛运用于课堂教学中。
所谓的案例教学法主要就是指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组织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思考和讨论,使学生掌握与案例相关的理论知识的教学方法。而将这种教学方法运用到法学教学不过就是通过利用法院中具体的案例和实例,使学生通过归纳和演绎的方法实现和掌握与案例相关的法律知识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法之所以受到教师和学生的欢迎,在于这种教学模式在教学中体现出的教学效果,是其他教学模式很难达到的。依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进行过一次调查,对案例教学、课堂讲授、研讨会、模拟角色、自学、影视教学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进行效果对比,以确定各种教学方法在传授知识、提高分析能力、转变观念、学员所得知识留存度等方面的优劣高低。经过广泛的调研和大量的数据统计分析,得出的结论是这样的:在学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提高及观念培养上,案例教学的效果排名第一;在传授知识和学员所得知识的留存度上,案例教学排名第二[2]。因此,在高校的教学活动中案例教学法也被越来越多地引入到教学中,相较于传统的“经院式”教学模式,案例教学法极大地丰富了课堂教学,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开放的教学环境,对于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极为有利。
二、案例教学在《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教学中的价值
就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而言,由于该门课程涉及的概念、专业术语、法律规范众多,对于绝大多数的法学学生而言,很容易感到枯燥难懂。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如果仅采用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法,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处于绝对的主导者地位,学生作为被动的接受者,在课堂上师生之间的教学互动就很难开展,那也就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虽然目前在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的课堂教学中引入了模拟审判,但是这对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仍是远远不够的。基于此,将法学教学中的新型模式———案例教学法引入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的教学中极具现实意义。采用这种教学模式的价值在于:
第一,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于教学效果的好坏有直接作用。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极大地压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案例教学法由于其自身的特殊性———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方法可以很好地克服这种弊端,通过对真实、生动的案例进行讨论,一方面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变为接受知识与主动探索并行,充分体现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比如讲授行政处罚的基本原则时,就可以以相应的行政处罚纠纷为实例,从而直观生动地解析其中基本原则的内涵。
第二,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解决行政问题的能力。法学 (包括《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 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社会科学,它不仅以认识法律为目的,而且重视将法律运用于实践[3]。因此,该门课程的教学目标主要就是要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不仅使学生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而且学会分析解决实践中如何处理各种行政问题的能力和技巧。通过案例教学,对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教学中选取的典型案例在课堂上进行理论联系实际的思考、分析和探讨,从而引导学生从个别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进行归纳并得出结论,有利于学生从实际案例中学习、理解和掌握行政法的一般原理、原则以及法律规定等,并且学会用这些原理解决实际行政法问题。
第三,有利于教师和学生共同提高,教学相长。案例教学要求教师精通本专业的理论知识、法律规定,在课堂讨论中高屋建瓴,有敏锐的观察力和协调能力,能够有效地理论联系实际,指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进行交流探讨,分析案例,并通过各种提问最终得出结论,从而达到案例教学的目的。同时,在这个师生互动的过程中,通过相互启发,也有利于授课教师发现自身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三、案例教学在《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一) 《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教学中案例教学的具体实施
第一,明确教学目的。所谓教学目的就是通过教学活动想要实现的教学目标。任何一次教学活动都必须有其教学目的,这样才能有的放矢,这也是所有教学活动开展的前提基础。案例教学也不例外,在案例教学实施之前,首先必须明确案例教学要达到的效果,再围绕这个目标组织实施案例教学。《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的教学目标就是要求学生掌握现行行政法律制度的框架及行政救济、司法救济的程序,同时培养学生严谨的法律思维能力,能够运用法律逻辑解决实际生活中的行政法律问题。
第二,选择教学案例。在教学目的确定之后,就要围绕这个目的选取合适的案例。案例的选择要带有很强的针对性,“针对性是指选择的案例要与所说明的问题之间存在关联性,案例能够推导出相关的结论”[4]。也就是说,教师所选的案例必须要和其授课内容相符,比如这堂课讲行政许可,那就要选和行政许可相关的案例。除此,选择的案例最好有一定的难度,不要太容易,一眼就能得出结论。因为,这样达不到训练学生法律思维的目的,而太难了则又会打击学生的积极性。
第三,组织课堂讨论。案例选好后,授课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在课堂上组织好学生进行案例讨论。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自由发言、阐述自己对案件的看法和见解。作为主持人的教师应当尽量地唤起学生兴趣、激发学生积极参与、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意见,进而扩展学生的思维。当然讨论的形式是多样化的,可以分组讨论也可以全班共同讨论。但是要注意控制整个过程,比如学生跑题了就要将之引导回主题,或者在讨论中出现了争议比较大的观点,教师要适时介入进行评析,对一些关键问题进行提示和引导,帮助学生得出结论。
第四,总结案例讨论。由于案例讨论主要是通过讨论拓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而,授课教师对讨论过程中出现的各种观点,应当及时进行总结和点评,这不仅是我们教学要达到的目的,同时也可以使学生对于要掌握的理论知识有一个深刻的认识,积淀法学功底。
(二) 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教学中实施案例教学需要注意的事项
第一,案例的选择要适当。如何选择案例,选择怎么样的案例,对于一堂课的教学效果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一般说来,案例选择得好,教学效果就好,反之则差。行政法老师在选择案例时,大部分都是选择各种案例汇编、案例教材中的行政法典型案例,也有的老师根据一些热门行政案件以及一些媒体追踪报道的行政事件为基础编成案例进行分析。但是不管是哪一种来源,用到课堂上的案例都必须与课堂所要讲授的行政法内容相关联,能紧密围绕课堂教学内容的重要知识点,满足教学目标的要求。除此之外,选择的案例还必须能使学生将案例中所讨论的问题与所学知识联系起来,并能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多层次的讨论与分析。总而言之,教师选择的案例必须适合课堂教学,能够提供丰富的相关信息,并涵盖相关的教学内容。只有这样的案例才有可能通过案例教学的使用来使学生在掌握基本理论知识的同时提高其对问题的分析能力和领悟能力。
第二,组织课堂讨论方式的多样化。首先将案例呈现给学生的方式就可以多样化,既可以选择教师叙述,或者由学生介绍,也可以提前将案例打印出来发给学生,或者经由多媒体展现,以改变一成不变的教学模式,尽量将学生的兴趣吸引到案例中去。其次,案例讨论中教师应注意采用适当的方法和技巧引导学生的思维。例如,为了把握案例课堂教学的节奏,在案例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课程教学的进展程度提出不同层级水平的问题。因为,提出富有层级的问题是促进学员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逐级发展,推进案例教学有序、有效、深入进展的一个主要措施[5]。此外,在案例讨论结束后,教师对学生提出的各种观点予以适时适当的点评也非常重要。因为,适时地介入,有利于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对于有创新性且合理的观点予以充分肯定和鼓励,有利于鼓励学生在下次的讨论中进行更加大胆的创造性思考。
第三,做好必要的案例讨论收尾工作。这是一个画龙点睛的环节,“在案例讨论即将结束的时候,没有做出任何结论就下课是不适宜的,此时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对案例产生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增进他们的学习经历。”[6]在激烈的案例讨论快要结束的时候,教师通常需要几分钟时间进行总结。主要要指出讨论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帮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行政法基本理论知识的认识,掌握分析行政问题的正确方法。具体来说,首先简单归纳学生的发言,指出哪些见解值得肯定,哪些有失偏颇,对于后者不能简单否定,应该注意方式,以免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其次,教师还需要给出一个案例的参考答案,力求讲解充分,有深度,有高度,最主要是要讲清为什么是这样的理由,若是在这个过程中能够谈谈教师自己独到的见解,将会更好地激发学生参加下一次案例讨论的积极性。
摘要:相较于传统的“经院式”教学模式, 案例教学法能够极大地丰富课堂教学, 为学生提供开放的教学环境, 对于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极为有利。就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教学而言, 由于其教学内容、相关概念、所涉法律规范杂多且没有一部统一的行政法典, 因而教与学都非常难。经验丰富的教师一般都寄希望于寻求良好的教学方法来破解其中教与学的困境, 以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教学教学为例对此进行了相关有益的探讨, 以期对于教师们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法,案例选择
参考文献
[1][美]西德尼.A.夏皮罗.法科学生不喜欢《行政法》的十大原因及其对策[EB/OL].苏苗罕, 译.http://www.chinalawedu.com/news/20800/216/2006/8/xi40636493718860024324-0.htm, 2012-1-19.
[2]王建.关于在继续教育中实施案例教学的几点思考[J].继续教育, 1999, (5) .
[3]滕明荣, 降龙.“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教学难点分析及对策研究[J].宁夏大学学报, 2007, (6) .
[4]牟文义, 田建强.我国法学本科教育的理论与实践[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 2010:93.
[5]孙军业.案例教学[M].南开:天津教育出版社, 2004:110.
行政法案例探究 篇8
一、行政管理案例教学“冷场”的特点:热门话题的场面冷却
行政管理案例教学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 对现实问题进行交互式探讨的过程, “需要学生的支持和配合, 需要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创新, 需要学生自由探索, 大胆质疑”[1]。由于案例涉及的都是学生们比较感兴趣的理论热点和现实政策问题, “可讨论性”非常强。但同其他学科案例教学一样, “冷场”现象也很常见, 只不过有自身的学科特点, 即“热门话题的场面冷却”。
行政管理案例教学虽然围绕的话题多是“兴奋点”, 但“冷场”的时刻同样存在, 主要表现为:一是安排发言的学生或主动发言的学生讲完了, 再没有学生接着发言。二是前面学生讲完后, 接下来的学生不断重复前面学生所讲的内容。三是该讲的内容学生都讲了, 再没有什么可谈的, 即使指定学生发言也讲不出什么。四是部分学生发言三言两语, 完全成了走过场。五是每次发言者常常总是那么几个活跃的学生, 其他学生都成了旁听的观众。“冷场”的结果便是大家交头接耳, 干什么的都有, 场面失控、混乱。讨论“热点话题”竟然“冷场”, 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 选择的案例虽然是“热点”, 但缺少争议性。一是有的案例虽然也是理论或焦点话题, 但道理明晰, 很难引发争论。二是有些诸如教改、医改、房改等操作性很强的改革热点问题, 社会上争议很大, 决策层都很难达成一致, 对未步入社会又缺少工作经验的学生来说自然很难谈出有新意或有深度的观点, 只能人云亦云地重复媒体上人所共知的观点, 无论发言者还是听众都兴味索然。三是有的案例, 如涉及法学、医学内容的案例, 学生或因专业限制或因缺少实践积累, 不是太懂, 讨论不起来。四是有的问题尤其是一些具体政策, 教师也一知半解, 学生更勉为其难。
其次, 小组长和学生对现实问题缺乏了解, 导致组织不力和学生发言不积极。一是小组长政策水平低, 或缺少组织协调能力, 不能扬长避短地根据本组学生不同能力, 合理安排发言的主次、轻重, 致使发言缺少“亮点”流于平淡。二是个别小组长和学生过于突出自己或粗暴对待不同意见。三是个别学生念稿且时间过长, 或发言雷同, 场面死气沉沉。四是有些学生对现实问题知之甚少, 对发言能躲即躲。还有的态度不端正, 事先不认真准备, 发言能对付就对付。
最后, 教师对现实问题的把握欠缺, 临场处置效果不好。一是有的教师缺少教学经验, 尤其是行政管理专业案例教学的经验, 这个问题不仅在青年教师身上表现突出, 甚至在一些老教师身上也同样存在。原因主要在于行政管理专业现实性强, 案例涉及的问题大多是政策性的, 不少教师缺少社会阅历和行政管理实践, 对一些学生把握不好的疑难问题自己也缺乏正确的了解, 出现冷场不得要领。二是一些教师对现实问题的关注不够, 理论功底不深, 课前准备不到位, 对案例的相关理论和政策做不到“心中有数”, 课堂出现“冷场”, 方觉平时积累的重要。三是有的教师组织能力差, 作风不民主, 或态度不认真, 导致“冷场”现象出现的必然性。
在案例教学中, 出现“冷场”是令人尴尬的, 尤其对教师来说是一件产生强烈失败感的事情。况且行政管理专业的案例教学本身就承担着宣传国家大政方针的使命和向国家输送优秀行政管理人才的政治功能, 偶现“冷场”实属正常, 但经常出现就不能容忍, 需要采取措施有效解决这一问题。
二、多重角色的交替运用:教师的有效组织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从理论上讲, 在案例教学中, “学生是关注的中心, 在论题选择和讨论方式上教师与学生共享控制权, 而且教师经常作为辅助人员或者资源提供者居于次要的地位”[2]。案例教学虽然以学生发言为主, 但教师的实际主导作用是毋庸置疑的, 特别是在行政管理案例教学中, 学生由于年龄、知识、阅历所限, 在对现实问题的了解、认识和把握上, 仍摆脱不了对教师的依赖。从课前布置到临场处置的整个过程上看, 教师是事实上的主宰, 这在行政管理案例教学中表现更为突出。因为行政管理案例教学中讨论的问题不仅涉及到高深的理论, 还涉及大量实际的和具体的政策, 除了人所共知的例子, 有些案例涉及的理论或现实政策学生知之不多, 或即使了解一些, 也非常肤浅。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讨论的各个阶段和各个环节, 遇到学生不懂的或难以理解的疑难问题, 要予以即时解答, 避免学生迷惑不解出现“冷场”。
“事实上, 教师是讨论问题的设计者, 课堂讨论的主要发起者、组织者, 也是学生讨论的重要参与者、促进者。因此, 课堂讨论冷场的主要责任应在教师。”[3]在行政管理案例教学中, 教师实际上扮演着听者与说者、教者与学者、专家与官员、教书者与育人者、良师与益友的多重角色。这也是行政管理案例教学区别于其他专业和学科的独特优势。这些关系处理得好, 就会减少“冷场”出现的频率。
在行政管理案例教学中, 教师首先应扮演好听者和说者的双重角色。案例教学以学生“说”为主, 要求教师必须自始至终把自己置于“听者”位置, 尽量让学生畅所欲言。但同时还要在“听”中善于发现问题, 循循善诱。在这里, “听”, 除了要了解学生对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 更主要的是要了解学生对现实政策问题的把握情况。该说也要说, 尤其面对“冷场”, 更要善于用“说”抛砖引玉, 打破僵局。案例教学本质上说也是教学相长的过程, 教师“既当老师又当学生”, 学生“既当学生又当老师”, “师生角色的互换与互动, 使教学呈现出如挚友相聚一般的氛围”[4]。双方都能互相启发, “冷场”也就无机可现了。行政管理专业案例教学离不开与政府有关的话题, 而从政和为学是以截然相反的价值观为指导的, 这就要求教师在组织课堂讨论时还要扮演“既是官员又是学者”的双重角色, 即针对一定问题, 通过“换位思考”进行讲解和引导, 时而站在学术角度, 又时而站在政治立场, 调动起学生思考与讨论的兴趣。行政管理案例教学还要求教师扮演“教书者与育人者”、“良师与益友”的多重角色。当代大学生面临学业、就业等各种压力, 需要教师作为良师益友给予指点。行政管理案例教学这方面的功能非常突出, 这主要源于所讨论的问题都是诸如就业、住房、医疗、社会保障等具有现实针对性, 又与大学生未来命运休戚相关的热点问题。教师可以凭借“师长”身份, 结合实际案例, 为学生排疑解惑, 帮助他们正确认识和深入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往往能起到单纯思想教育起不到的作用。学生从切身利益出发, 讨论这类兴奋点, 通常会唇枪舌剑, 自然降低“冷场”出现的概率。
由此可见, 在行政管理案例教学中, 教师多重角色的扮演和交替运用, 实际上是既要当好导演, 又要当好演员, 为此就要有意识地利用行政管理专业现实性和政策性强的学科优势, 选择与大学生切身利益紧密相关的话题和“兴奋点”, 随机应变, 循循善诱, 因势利导, 控制局面, 调动起学生讨论的积极性, 如此就能够有效克服或避免“冷场”的尴尬。
三、思维共振:努力营造“激发灵感”基础上的师生互动局面
案例教学是一种在教师安排和指导下, 通过阅读、讨论, 启发学生思考,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教学活动。它重视的是得出结论的思考过程, 能培养学生们多向的、发散的思维能力[5]。这种创造性思维产生和独立见解的培养是以教学内容的变化和学生行为的转变为前提条件的, 通过课堂互动, 情景模拟, 引发争论是处理“冷场”的基本原则。
案例教学是由教师、案例和学生构成的一个动态过程, 三要素的不同组合对教学效果具有重要的影响。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 都必须以对相关理论和现实问题的理解与认识为根本目的。
为消除“冷场”, 教师在组织案例教学时, 首先要精心备课, 事先要对讨论的内容作精心研究, 并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和知识水平找准切入点和兴奋点, 对有难度或易产生分歧的地方作好预设, 以备冷场时点拨和引导。其次, 要对有关理论的知识要点和实际政策的线索进行必要的描述和阐释, 引导学生根据案例所描述的情景进入角色, 通过角色扮演和情景模拟去思考和寻求答案, 并对学生的各种答案进行归纳、综合, 给予恰如其分的点评, 目的不是给出标准答案, 而是使学生开动脑筋掌握产生各种答案的不同视角和方法, 不给“冷场”以空隙。最后, 面对“冷场”要头脑清醒, 心态稳定, 处置自如, 运用提问、反问、设疑、提示等技巧创造气氛, 引发争论。
行政管理专业案例教学要避免“冷场”, 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充分发挥其现实性针对性强和政策性强的学科优势, 把学生引入一定的决策环境中, 通过积极参与和“角色扮演”, 模拟行政活动, 通过师生之间互动、学生之间互动, 借助“发散—集中—再发散—再集中”的思维互换, 启发学生独立思考, 在“思维共振”下激发灵感和创造思维, 架起理论与实践有效沟通的桥梁, 使参与者达到知识和经验共享。
参考文献
[1]杨进一.“管理学”课程案例教学应注意的问题[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 (社科版) , 2006, (4) .
[2]陈潭.公共管理案例分析[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9:3.
[3]朱克全.尴尬的沉默:课堂讨论冷场的原因分析及措施[J].文教资料, 2009, (8下) .
[4]宁骚.公共政策学案例精选[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1.
案例教学在行政管理教学中的应用 篇9
案例教学起源于20世纪初美国的哈佛大学医学院、法学院, 后经哈佛大学商学院的推广与发展, 成为一种成熟的教学方法, 并从美国迅速传播到世界各地。关于案例教学, 美国芝加哥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小劳伦斯·E·列恩有一个简明扼要的定义:“教师们以教学案例为基础, 在课堂中帮助学习者达到特定教学目的的一整套教学方法和技巧。”
1、应用案例教学与行政管理学课程要求相一致
理论联系实际是众多学科强调的基本原则, 行政管理学课程要求既讲理论又需要实践。但在教学实践中, 往往存在理论脱离实际的倾向。许多学习过行政管理学的毕业生也反映, 在学校学习行政管理学的时候, 在课堂上听起来新鲜, 但真正参加工作后, 感觉做起工作却对不上号, 理论和实际工作似乎离得很远。想要解决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 应用案例教学法成为了一条既经济实用, 又有效的方法和途径。
2、运用案例教学方式与现代大学生心理特点相协调
鉴于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 枯燥乏味的说教式、灌输式教学方式与教育目标极不适应, 久而久之, 会使学生失去对这门课程学习的兴趣。而采用案例教学恰恰能变填鸭式为启迪式, 变单向输入为双向交流。通过行政案例分析, 引导学生思考、阐疑、释惑, 加深了对基本理论的理解和把握, 使他们完全进入案例角色, 成为解决难题的责任人, 逼着他们开动脑筋, 活跃思维。对教师来说学生表现出来的问题就是教学反馈, 根据这些反馈, 教师便能有针对性地对理论知识进行深层次的讲解、指导, 最终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3、应用案例教学与学生的实际需求相符合
一直以来, 普遍的教学活动都与实践脱节, 一般的理论教学在内容上存在原理性、介绍性的内容多, 操作方法和案例研究等方面的教学内容少等一些问题。这种情况使学生对行政管理的期望较小, 课堂上理论仅限于空谈, 渐渐成为行政管理学教学过程中的最大缺失。即使学生的知识丰富了, 也不能等同于学生的能力提高, 因为知识并不仅仅等于能力, 特别是对像行政管理学这样需要实际应用的学科。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知识转化为能力还需要有一定的条件, 比如在实际工作中的锻炼、对具体工作的规律了解和掌握程度等。行政管理学案例教学就为知识转化为实际能力提供了一条重要的途径。
二、案例教学在行政管理学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要和时代要求的复合型人才, 需要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和实践能力, 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兴趣和能力, 在行政管理学教学中恰当应用案例教学确实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1、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
所谓课堂气氛, 指的是在课堂中, 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围绕教学目标开展的教与学的活动所形成的某种占有优势的综合心理状态。对于一般院校来讲, 课堂教学是案例教学的主阵地, 课堂教学作为师生“教与学”的互动过程, 又总是无一例外地被课堂氛围所包围。良好的课堂气氛需要师生双方的共同努力, 需要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师生关系是教育活动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人际关系, 它贯穿于课堂案例教学活动的全部过程, 是案例教学发挥效能的重要条件。良好的课堂学习环境和氛围对于案例教学的实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它能使学生处于积极的学习氛围之中, 激发学生的兴趣, 提高课堂效率, 同时也能有效地感染和鞭策学生进取创新, 而且能激励教师在教学中发挥主导作用, 最大限度地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展示学生学习的能动性, 促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成为课堂上知识的真正建构者, 成为课堂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
2、结合教学内容精选行政案例
结合行政管理学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行政案例, 这是开展行政管理学案例教学的基础和关键。保罗·R·劳伦斯说:“一个好的案例是一个把部分真实生活引入课堂, 从而可使教师和全班学生对之进行分析和学习的工具。”中国的实际情况是, 行政管理学课程目前还没有建立起自己的案例库, 积累的案例比较多是以国外的为主, 案例的针对性不强, 脱离中国实际, 比较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难以满足案例教学的要求。要提高案例教学的质量, 就必须做好案例库的供应工作, 除了借鉴书本、网络上的典型行政案例外, 更重要的是应该建立立足本地的案例库。鼓励老师把深入实际编写案例作为自己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 还可以采用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调研或收集案例素材, 老师对其中的材料进行取舍, 修改完善从而形成教学用的案例, 再用来进行案例教学, 这样会使案例教学互动的空间更广更大。但在行政案例的选取过程中, 必须保证行政案例的针对性和真实性。
3、老师在案例教学中积极引导
现代教学论认为, 教学过程的实质是教师指导下学生个体的发现和认识过程。在传统的讲授教学中, 教师是主动的传授者, 是中心和主角, 学生是配角、被动的接受者。而在实施案例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的作用, 则主要是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 继而因势利导, 铺设阶梯, 引导学生自己学会解决问题。案例教学在行政管理学课程中的运用关键是要先设计好问题, 所设计的问题不仅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程度, 还要注重学生对问题的感悟与体验, 因为只有学生进入了角色, 他们才能体验到问题的实质, 从而充分利用自己的聪明智慧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三、案例教学在行政管理学课程应用中应克服的困难
1、案例选编应以国内为主
案例的选择是行政管理案例教学中很重要的一环, 案例的质量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的好坏。由于目前许多案例都援引国外, 我国内还缺少经过专业编写的典型案例, 加之国内外行政环境和文化差异等因素, 国外案例的过多使用会造成学生认知困惑, 也起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 充分利用国内现有资源, 选取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典型案例。只有充分利用国内典型案例进行教学, 才更容易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 才能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更好地丰富国内案例教学的案例资源, 为实施案例教学积累丰富的资源、打下坚实的基础。
2、正确引导学生参与课程讨论
学生参与在案例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传统的教学方法和理念中, 学生是被动学习的。大多数学生习惯于老师传授、学生听取的教学模式, 这样的模式不仅不能发挥案例教学的优势, 而且可能导致学生在案例教学中学生失去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应该着力营造轻松、宽容、和富有人性化的课堂氛围, 鼓励学生积极思考、敢于质疑、勇于争辩。要提高学生学习的信心和乐趣,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才能将案例教学的目标实现。
3、教师在案例教学中角色的转换
在案例教学中, 教师成为学生自主性学习的促进者和引导者。传统课程教学中, 教师其实只是扮演着最终的课程分数的评判者。行政案例教学活动的非结构化, 教师教学风格和学识水平的不同, 造成案例教学教师角色的多样化。合格的案例教学教师, 应当做到引导者、裁判人、发现者等身份。教师要控制课堂讨论节奏和学习进度, 引导讨论主题, 创造热烈有序的讨论氛围。教师在案例讨论出现批评与争论时, 将主题引导至问题的不同看法的解释和辩论上。教师要注意抓住学生发言的闪光点, 提出焦点问题, 鼓励学生独创之见。案例教学中, 教师角色转换可以推动学生自主性学习和发展, 进而激励每个学习者在自己原有的位置上逐渐发展和升华。
参考文献
[1]吴湘玲.运用案例教学法进行行政管理课程教学的探讨[J].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0, 17 (12) :148.
行政法案例探究 篇10
一、行政管理案例分析课程建设的原则
(一) 准确反映专业基本知识体系原则
有人认为, “在制度化程度不高的领域中, 例如, 行政、社会工作、计划 (规划) 、教育, ‘基本知识’由什么构成的问题远未明确”, 因此, “掌握基本知识被认为不如为了与实践相适应而对价值、规范以及态度方面进行整合那么重要”[1]。但是, 作为一个被公认的学科或专业, 在高等学校教育教学中需要确定其基本的学习和研究范围, 这样才可能将其作为“知识”进行传授。“行政管理”是存在争议的概念, 通常情况下我们将其定义在“公共”范围内并与公共目标实现直接相关, 它关注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环境、传统以及社会问题的主要方面, 构成其基本知识体系的理论、原理、规范、方法等内容。这需要在专业教学特别是案例教学中确证专业基本知识体系的核心主导地位, 以此为课程教学和科学研究的统领, 增强专业知识学习的完整性与针对性统一, 为管理实践具体运用这些知识奠定基础。
(二) 突出专业实践能力培养原则
行政管理专业建设的学科定位问题仍在学院派与实践派的讨论之中, 各个学科理论或研究方法对其渗透都会形成一种解释体系, 从而使管理理论处于“丛林”状态[2]。中国的行政管理专业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力图通过系统解读这些理论阐释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来诠释并规范本土管理实践的本质与特征, 探求具有宽厚专业理论知识基础和管理实践能力的人才培养途径。依此维度, 无论学院派与实践派的分歧有多大, 这种纷争的一个直接结果必然是引导人们对专业案例教学方法和管理咨询服务的高度关注和运用。专业案例教学方案设计和实施中要求有效解决理论知识如何转化为专业管理实践能力问题, 就必须坚持案例教学始终服务于实践能力培养的这一原则。
(三) 侧重专业学习方法训练原则
我们认为, 专业案例教学应该以培养学生学习方法为指向, 它包括专业思维方法、知识习得方法和解决问题方法的系统训练。专业思维方法旨在运用行政管理专业基本理论知识形成观察问题、获取问题、剖析问题、定义问题和解释问题的符合理性精神的立场、观点及具体办法, 这是我们理性地面对复杂社会问题的前提;知识习得方法强调认知性知识和感受性知识获得途径的快捷性和有效性, 它包含着如何能够更深刻、更准确、更广泛和更自如地对“知识”问题理解、消化、整合与运用的能力, 这是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基础;解决问题方法则主要关注管理实践中具体问题解决的途径及其效度, 它需要排列问题信息的次序、问题的关节点, 找到破解问题的具体措施和技术, 这是专业综合能力的集中体现。
(四) 体现综合性与典型性相结合原则
行政管理案例教学是专业知识“从理论到实践的初级应用平台”, 它本身不是直接感受性知识的获得, 而主要是一种特定环境设计中的间接体验过程[3]。从一般意义上讲, 案例教学不可能囊括所有专业知识体系内容, 这就需要坚持综合性与典型性有机结合的原则。综合性反映行政管理实践问题的复杂程度, 在于锻炼学生的综合分析和辩证思考能力;典型性反映行政管理实践问题的规范化和针对性程度, 在于重点训练学生的专业知识运用技能和定义问题性质的基本能力。通过综合性与典型性案例分析和学习的过程, 学生可以获取更多的行政管理问题类型并熟悉应对这些问题的有关制度、规范、程序、习惯和具体措施, 从而增加解决管理问题的必要经验。
二、行政管理案例分析课程合理化设计的要求
行政管理案例教学经由“举例教学”向专业案例教学规范发展的过程, 目前它已成为行政管理专业课堂教学的常规工具。经过多年教学实践检验, 我们认为, 要充分发挥案例教学优势, 需要对课堂案例教学的目标、内容、形式、流程、组织安排等基本环节进行合理化设计。
(一) 关于课堂案例教学的基本目标
案例教学是行政管理专业“从理论到实践的初级应用平台”, 或者说“理论与实践的中介”是高校行政管理案例教学模式设计的核心主题[4]。它并非真正的实践教学或实验教学, 而是在课堂中对行政管理实践问题的一种模拟分析过程。课堂案例教学的基本目标不同于传统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 它应该具备以下两点:一是通过案例分析演练灵活运用行政管理基本知识体系的能力, 二是通过模拟事实 (事件) 累积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典型方法。实现课堂案例教学目标要做到:1.全面系统整合专业课程基本内容, 使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的把握达到精、深、广、熟的程度;2.进行经典案例的规范化演练, 使学生具备运用专业知识解析事实的技能和途径, 激励其将所学知识向新、实、用切换的内在动力;3.引导学生养成专业观察和思考的习惯, 提升专业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让思考力和行动力协同齐飞;4.任课教师必须牢记自我修炼的特殊意义, 把握专业理论知识、累积案例类型和数量的规模、创新运用案例分析的技能以及课堂教学过程的应变能力。
(二) 关于课堂案例教学的基本内容
行政管理案例教学的整体结构分为案例教学概述和案例分析两部分。案例教学概述重点明确案例教学在不同学科专业运用的基本状况以及在行政管理专业教学中运用的历史进程;介绍管理案例教学方法的一些基本理论模型及其适用价值;介绍案例分析课程对教师和学生课前准备、课堂角色及相关能力训练的要求;介绍行政管理案例一般结构特征及其案例编写的基本规程与方法;规范案例分析课堂教学的基本环节。案例分析则主要指课堂案例所反映的知识内容, 它除了应该反映专业基本知识体系内容之外, 还应在具体层面进行知识点的针对性安排, 因此, 案例内容设计的类型应在综合性与典型性结合基础上考虑问题事实的相对微观化。这样可以使学生较为直观地体验到诸多具体的管理问题应对技能, 为其从事操作性工作提供直接借鉴。
(三) 关于课堂案例教学的基本形式
在行政管理案例课堂教学中, 我们采用了情景模拟、课堂讨论 (无领导小组讨论、专题讨论、自由讨论、高端论坛) 、分组辩论、新闻采访 (新闻报道、实时访谈、观点聚焦) 、专家座谈、听证会等形式来演示案例, 课堂案例分析都是由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创意和设计完成的。多样性的案例演示需要教师全面掌握分析技术, 对课堂教学时间有足够的控制能力;需要学生具备表演者和参与者的演艺技能。概括而言, 在限定时间的课堂案例教学中, 比较理想的表现形式主要是情景模拟、讨论和辩论。课程组应该对这些方式进行深入研究和艺术化设计, 总结规范的结构要素和行为要素以便让学生熟练掌握与运用, 使其在规定的时空条件下表达案例凝聚的专业知识和能力精髓。
(四) 关于课堂案例教学的基本流程
课堂案例教学的流程没有完全一致的固定做法。就本科学生课堂案例教学而言, 由于其参与者没有实践经验和课堂时间限制, 应该将教学流程分为两个基本部分:课前阅读准备和课堂实际分析。课前准备要求所有学生积极参与, 准备包括案例概述、主要观点或看法、主要疑问等内容的课堂发言提纲, 课后提交作为平时表现评价依据。课堂实际分析与课前准备一起, 形成面对行政管理实际问题解决的模拟过程。课堂实际分析流程应该是建立在课前充分准备基础上的表达概述问题性质—解释分析问题结构关系—提供解决问题合理思路—总结问题分析解决价值, 这样能使课堂案例分析有效地利用有限的时间资源实现模拟训练学生解决行政管理问题综合能力的目的。
(五) 关于课堂案例教学的组织安排
合理的组织安排是完成课堂案例分析目标、内容和具体任务的根本保证。组织安排合理程度关乎课堂案例教学目标实现程度, 是师生熟练组织管理工作和技能的重要途径。案例课程改变了教师传统课程中“主讲教师”的身份, 他们成为课程计划实施的总设计者, 将目标确定、案例选择、流程制定、课程监控和效果评价作为主要任务;学生成为案例课堂实施的主动承担者, 他们通过自主学习和团队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确定案例主题、设计案例分析形式、安排案例角色、选择分析环节、准备分析技术、控制分析实施进程、组织课堂效果自我评价等。这样, 教师成为课堂案例教学的总设计者、总导演、总编剧、监控员、评论员和引导员, 学生成为每一堂课的责任设计员、执行导演、责任编剧、演员, 课堂组织任务的合理分工合作成为创新诠释专业知识学习与管理能力训练方式的有效保证。
(六) 关于课堂案例教学的效度评价
评价教学绩效的公平性与合理性是对学习者理解和熟悉学习与工作效率的评价标准、评价方式、评价流程及评价意义的整体性告知过程, 它涵盖自我评价、他人评价与公共评价相结合的形式。行政管理案例课堂教学效度评价方式要期末考核与平时考核相结合, 考核内容与形式应以多元化为导向。期末考试可以笔试和口 (面) 试, 涉及案例分析、案例编写或改写、事件描述与评论、讨论与辩论等;平时考核包括课前准备情况、课堂发言数量与质量、组织力与表现力、知识与语言准确程度、自我评价、小组评价、全员评价等。平时评价强调细节的重要性, 训练学生深刻理解“细节决定成败”的哲理, 训练学生正确对待自己可能面对的事实, 为其适应工作环境提供心理准备。
摘要:行政管理案例分析课程关注专业人才实践能力的培养, 其科学合理的教学模式设计及其课堂实施的有效性影响能力实现程度。本文追诉“行政管理案例分析”课程设计的合理化要求, 就其课堂教学涉及到的主要方面的合理化安排作一番考量, 力求对本课程建设发展有所帮助。
关键词:行政管理教学,行政管理案例,专业课程建设
参考文献
[1][美]小劳伦斯.E.列恩;郄少健等译.公共管理案例教学指南[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1:32.
[2][美]哈罗德.孔茨;刘苏玲译.管理理论的丛林[J].莱阳农学院学报 (社科版) , 1994, (1) .
[3]教军章.高校行政案例教学的价值定位:从理论到实践的初级应用平台[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4, (10) .
【行政法案例探究】推荐阅读:
行政法行政诉讼法案例07-05
依法行政探究08-16
行政法案例答案09-29
工商行政管理探究08-29
行政执法作用探究12-01
行政法考试案例分析10-08
林业行政案例06-02
行政职能案例09-13
行政许可设定案例09-20
行政法历年司考真题(案例分析)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