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法行政探究

2024-08-16

依法行政探究(共12篇)

依法行政探究 篇1

行政合同其实就是行政契约行为, 是行政主体为实现高效的管理目的, 提高行政效率, 与普通公民、法人在平等协商的基础上订立的合同。在行政合同之中, 行政主体并不具有民事法人的身份, 而是以行政主体的身份与行政相对人签定的关于民事权利义务的协定, 以合同的形式来达到维持与促进公共利益的目标。

行政合同一方面具有传统意义上的权力因素, 这主要体现为行政机关作为行政合同签约一方仍然保留其原有的公权力身份, 以确保实现最终的行政管理目的, 同时, 契约精神是任何一种契约的本质特征, 行政合同也不无例外, 行政合同是在平等协商的基础上行政机关与行政相对人之间的协议, 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公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行政合同不仅是公民参与行政管理, 限制和约束行政权力的方式, 同时也是政府加强社会管理和控制的手段。行政契约是契约规制领域中的一种行政权力表现形式, 它是公法与私法的有机结合。因此, 行政合同的违约责任不同于一般民事合同的违约责任。

行政合同违约责任的认定必须遵循一定的归责原则, 行政合同与民事合同在很大程度上具有一致性, 因此, 行政合同的归责原则完全可以借鉴民事合同。民事合同主要采用严格的过错责任, 同时也存在无过错责任原则, 关于行政合同中采用过错责任还是无过错责任, 笔者看来, 行政合同应以严格的过错责任为主, 同时兼以过错责任原则。理由主要有:一是行政合同一般都是以某种公共利益为基础, 为了更好的实现高效的行政管理目的, 此时, 强调合同义务的绝对性和"合同必须严守”的规则就显得万分重要;二是采用严格责任原则能够更好的促使双方履行合同, 严格责任原则使得任何一方合同当事人出现违约且无免责事由时就应无条件的承担不利后果, 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合同履行威慑力的体现;三是在严格责任原则下, 无违约行为一方只需举证证明对方存在违约行为, 而不需要对其是否具有过错进行举证证明, 这不仅有利于方便当事人诉讼, 同时也能有效的提高诉讼效率;四是坚持严格的过错责任同时兼采过错责任, 在双方出现违约行为时, 依照双方不同的过错程度分配其应承担的责任, 真正做到过错与责任相适应。

行政合同是由行政主体和行政相对人双方主体共同构成, 因此, 就违约责任来说, 也存在双方不同的违约责任表现形式。

首先, 行政主体违约责任在民事合同违约责任的基础上又有其自身与众不同之处。行政合同违约形式也包括拒绝履行、迟延履行、不适当履行以及加害给付等, 除此之外, 行政合同还有实现行政管理的目的的性质属性, 因此这就需要在行政合同中赋予行政机关一定的监督和指导权。具体而言, 就是行政机关针对违约一方有直接强制执行权、直接解除契约权;对于因违约而上升为违法的义务履行一方拥有一定的行政制裁权;以及对行政合同的解释权。上述权利我们一般归结为行政机关的行政优益权, 拥有行政优益权不可避免的就会出现一定程度的滥用职权现象, 具体表现为:一是滥用指导和监督权。滥用指导权主要针对的是行政机关利用自身职权强行要求合同履行一方作出于己不利的变更, 从而以便更好的实现行政机关自身权益最大化。滥用监督权则主要指行政机关利用监督之名任意干涉合同向对方变更合同的履行, 不正当地妨碍相对人履行合同并为自身谋取法外之利。二是滥用制裁权。滥用制裁权主要是指行政机关在履行行政合同的过程中, 对行政相对人对任意制裁和对违法行为的随意制裁。三是, 滥用单方面变更、终止合同的权力。这主要就是针对行政机关在没有确切证据的情况下, 任意的对合同作出变更或终止的行为。除此之外, 行政主体仍然有其他形式的违约表现, 如滥用合同解释权以及其他行政主体能够履行义务而不履行的行为。

其次, 行政合同相对人违约也包括拒绝履行、迟延履行以及不适当履行和加害给付等形式。同行政主体类似, 行政相对人合同违约形式也存在自身的不同之处。主要表现为:一是对行政主体的监督和指导不能够及时高效的改进;二是不履行行政主体作出的行政制裁;三是对行政主体变更、终止合同的行为设置诸多障碍以致其无法有效实现目的。除合同当事人的基本的合同义务外, 合同相对人还需要履行法定义务, 并积极配合行政机关作为合法行政主体的行政行为, 保障公众利益的顺利实现。

行政合同作为现代行政管理的一种新的管理模式, 在行政管理中发挥着愈发重要的作用。行政合同的订立和履行是为了更好的增进社会管理, 更好的完善社会公共利益, 这就要求合同双方要能严格根据合同的约定履行自己的义务, 一旦其中一方出现违约行为就需承担与其自身过错相应的责任, 其目的终归是为了更好的督促各方尽职尽力履行合同义务。

参考文献

[1]陈志龙.论行政合同违约行为的不同表现[J].甘肃法治之窗, 2010 (2) .

[2]王利明.违约责任论[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0.

依法行政探究 篇2

关键词:行政法 基本原则

行政法治的基本原则,是指行政法的立法、实施及监督的根本原理或基本准则,它是行政法存在的基础,是行政执法的指南,是现代法治国家行政法治思想的结晶,具有很强的稳定性和普遍的适用性。这些基本原则不仅要指导现实中政府行为的各个方面,同时也可以向我们传达今后政府职能实现方式转变的基本要求。

1.行政合理原则

行政合理性原则是指行政主体不仅应当按照法律、法规规定的条件、种类和幅度范围作出行政行为,而且应当使行政行为符合法律的意图和精神,符合公平正义等法律理性,行政行为的内容要客观、适度、合乎理性。其中之“理”是指体现全社会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的法理。

首先,行使权力的动机和目的应符合法律授予该权力的宗旨。法律授予行政机关自由裁量权的根本的是维护公共利益及保障人权,如果行政机关违背了该宗旨,以权谋私或公报私仇,则构成滥用职权。实践中这种滥用职权的情况并非

比如说对某违法者要给予警告处罚,但为了多发奖金,或由于执法者公报私仇,于是对其作罚款处理,这种表面不违法但存在主观恶意的滥用职权行为,其危害是不言而喻的。

其次,违反行政合理原则也需承担法律责任。其中,滥用自由裁量权的行为绝对无效,而不当行使由裁量权的行为由于并无主观上的恶意,只是由于客观因素或业务水平的影响而导致的,因此不适当的由裁量是可部分调整与完善的行为。

2.行政合法性原则

行政合法性原则是行政法治的首要原则,主要足指行政职权的取得、存在和行使符合国家法律的规定和要求.违反国家法律规定和要求的行政,都是不合法的和无效的,这是依法行政的重要前提和基本保证。根据行政法治的实践,行政合法的要求具体包括五个方面,即行政主体合法,行政范围合法、行政内容合法、行政程序合法、行政形式合法。这:丘方要求能否达到,关键取决于行政权的配置和运行过程足否正当。而行政权的配置问题正是行政组织法所要解决的,行政权运行过程的正当性是行政程序法要检验的。但纵观我国行政法制现状,不难发现,至今尚未出现一部囊括行政管理所有领域的行政组织法和行政程序法,使得行政权的取得

行政机关争午义、越权的隐患无法消除,行政活动的合法性如何实现?其结果直接制约着行政法治的进程。所以,目前的首要问题是解决行政法治的法制基础,即完善行政法律规范。一方面,加强行政组织立法,创建行政机关科学合理的体制结构,保证行政权配置的正当性;另一方面,建立一套公平、公正和科学的行政程序法律规范体系,从法律程序上规范行政主体的权力行使,维护行政权运行过程的正当性。

3.民主性原则

行政民主是指行政机关在制定和实施公共政策以及社会管理中的民主制度、民主作风和民主意识。因此,行政民主原则既包括对管理体制与制度方面的要求.也包括对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管理方式、方法方面的要求。行政民主与政治民主不同,如果说政治民主取决于国家本质的话,那么行政民主则是直接与社会的经济政治体制相联系,是与体制上的集中相对而言的。民主政府要求政府行政要面向民众,而不是面向权力:政府的公共政策要回应民众的要求;政府的一切行为当围绕着民众的具体问题的解决;政府不仅仅是曾理的机关,也是具体实际利益的提供机关。政府公职

第一,行政法规、规章的制定程序,除不应公开外都应公开,充分征求利害关系人的意见,必要时还得举行立法听

及作为管理者的行政主体及被管理的行政相对人之间的行政权利和义务,该行政权利和义务与当事人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它是行政执法的依据和基础,如果行政法内容不能充分体现民主,就不会确保人民群众利益的切实维护,也不能取得行政相对人对行政管理行为的信任、理解和支持,势必影响行政管理的效率。

第二人民有权要求政府提供政治、经济和社会各方面的信息,回答有关咨询,以便公民参加经济和社会活动,对此,各行政主体应创造条件。这也是行政相对人积极参与各种社会管理活动,主动配合并履行其行政法义务的重要保障。

第三,行政相对人应遵循民主程序的约束机制,在其充分行使民主权利的同时,当其私自、个别利益与意志与公共利益、多数人意志发生冲突时,其应让位于公共利益及多数人利益,服从行政主体的行政管理行为,积极支持、配合,并切实履行其行政法义务。

4.责任行政原则

法律存在的目的之一在于通过对某种行为责任的追究,以实现社会一定的秩序状态和建立社会赖以存在的基本条件。国家行政机关同公民、社会团体一样,也应当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行政法产生的目的在于克服行政活动中

把全部行政活动置于一种法律责任的基础上,而不能随心所欲、任意行政、滥用职权。因此,责任行政原则不仅是行政活动的内在要求,也是我国行政活动的现实需要,应当成为我国行政法的基本原则。首先,国家行政机关的活动具有公共性质,以整个社会为对象,以公共利益为目标,如果行政活动可以随意实施而无需承担责任,就会引导整个社会进入无秩序状态。其次,行政活动是以行政权力作用于公民、社会团体为特征。公共权力的运用就是以对公民、社会团体的权益产生某种影响力为特点。如果这种活动可以不负责任,任意影响而无需负责,那就将对公民、社会团体的权益构成极大的威胁,从而危及到整个社会。

再次,将责任行政原则作为我国行政法的基本原则也是基于我国特定的国情。我国有着较长期的历史,封建传统观念在现实生活中并未彻底根除。官贵民贱、官本位、官管民等封建意识很强烈。相反,责任意识却很淡漠。而新中国建立以来,依法行政未得到提倡和重视,在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中,官员应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的责任观念并未成为普遍的意识。因此将责任行政原则作为我国行政的基本原则,对行政主体依法行政,树立起责任行政的意识,实现依法治国,将会起到积极的巨大的作用

行政管理学案例教学探究 篇3

摘 要:案例教学法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开放合作思维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在行政管理学中实施案例教学法可促进教学相长,增强师生的互动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对行政管理学核心概念的理解。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行政管理学;教学改革

案例教学法由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首创,它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的实践活动形式,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为基本价值取向的课堂教学方式。具体方法是以典型案例为平台,在学生掌握有关基本理论知识,根据教学要求,由教师引导和问题设计,让学生以独立思考或开放合作的方式,使其提高认识、分析和解决具体问题的专业能力。案例教学法虽在工商管理课程的教学和培训中已成为一种普遍的教育模式,然而,案例教学法在我国行政管理教学中还处在借鉴、探索阶段。

一、行政管理学课程开展案例教学必要性

1.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在案例教学中,将生活中的真实典型事件引入课堂中,在老师积极引导的前提下,学生在案例中不断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并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积极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种师生角色交互可以激发学生的热情,同时也活跃了课堂氛围,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而且案例教学法也要求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这样,学生就成为教学过程中的重要角色,能够积极思考、自主分析、独立创新,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同时,案例教学法也可以让学生进入案例描述中的特定情景和角色中去,独立思考问题、积极寻求答案,也提高了学生表达意见和沟通交流的能力。

2.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人际交往的沟通表达能力

在案例教学过程中,学生充当了教学环节中的主要角色,学生需要摆脱在传统教学过程中养成的对教师的依赖习惯。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学生须独立查阅有关资料和文献,通过独自或者与同学合作的形式对问题进行分析和判断,从而获得问题的各种解决方案。这种积极的自主学习方式,锻炼了学生自主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课前的大量准备为在课堂上发言讨论、思维的碰撞提供了可能,这种循序渐进的自主学习—发言讨论—解决问题的模式既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同时也锻炼了人际沟通表达的能力。

3.有利于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和教学水平

案例教学不仅需要教师在课前案例的选择上下工夫,还得在充分熟悉案例的基础上合理设置问题,案例分析中循序渐进地对学生加以引导,把握整个课堂教学环节的走向。教师除要系统地讲授专业理论知识之外,还必须具备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将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环节很好地结合起来。而且由于行政管理类课程实践性较强,授课教师必须时刻关注国家行政管理理论发展和事实动态,这无疑会对教师的理论知识、结构框架及教学责任心等提出更高层次的要求,这样无疑就会锻炼教师的教学思维,积累了案例素材,提升了专业技能和专业水平。

二、行政管理学课程案例教学的现状

20世纪30年代,案例教学法逐步在美国的公共行政领域中发展起来,该方法首先由哈佛大学创立。目前哈佛大学的案例库有一万多个案例,而且每年都有20%的更新,哈佛每年不菲的案例销售收入为其案例库的建立和完善提供了巨大支持。发展至今,哈佛的案例教学法形成了一套系统健全、操作规范的教学模式,给社会输出了大批商界和政府精英。

在国内,行政管理案例教学起步较晚。因学科设置和划分合理性不够,行政管理学科以前隶属于政治学类,偏重于宏观价值,重视原理、轻实证,使案例教学法在行政管理教学中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直到20世纪末,教育部才对高校的专业进行了全面调整,修订并颁布实施了新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行政管理学专业才在很多高校开始开设,借鉴工商管理学的教学模式,行政管理案例教学才被逐渐提上行政管理教学的日程。在专业领域,借鉴国外的先进教学理念,我国的学界专家、相关学者也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和教学体会收集、整理、编写出一些案例集,如《公共政策学案例精选》(高等教育出版社)、《应用行政管理》(暨南大学出版社)、《行政管理学案例教程》(中山大学出版社)、《公共管理案例教程》等,为行政管理案例的教学提供了一定的导向作用。然而在案例教学上并没有收到良好的效果,一方面是案例库并没有系统化,不专业、不规范,案例的本土化稀缺,在师生中激发不出足够的积极性,主观能动性差;另一方面是经费不足,对案例的调查、编写及整理耗费时间、财力和个人精力,经费不足严重影响了研究人员的个人积极性。在教学环节上,对大多数老师而言,案例教学虽  说耳熟能详,但在实践教学中由于缺乏行政管理案例教学的系统培训,缺乏一定的教学技巧和经验,教师角色混乱,案例的选择针对性不够,没有很好地将教与学加以结合,加之学生的主动参与性普遍较弱,使案例教学在行政管理教学中没有发挥应有的效果。

三、行政管理學课程实施案例教学的途径

案例教学具有明确的目的性、互动性、较强的综合性、深刻的启发性、过程动态性和结果多元性的特点。为让案例教学法成为行政管理教学模式中一种普遍且行之有效的方法,下文将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进行探讨。

1.建设行政管理专业案例库

从宏观上讲,领导应重视行政管理案例教学模式,提供充足的科研经费,强化组织管理,大力鼓励各地方教育单位对本地方典型的行政管理案例进行整理编写,充分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对经典行政管理案例统一入库,并组织专门人员对其管理、更新,形成具有时代感、本国特色的经典案例库源。除此之外,还应做好行政管理专业案例库的推广,充分运用现有传播媒介,让更多的同行了解运用案例库的经典案例。

2.提高教师案例教学水平

对课堂指导者进行定期培训,让教师在案例教学中形成规范的教学模式。让教师明白在案例教学法下,教师不做课堂的主体,更多的是担任组织和协调的角色。首先,授课教师应摆正自己在课堂中的角色位置。“导航”“导演”“导游”,是教师在整个案例讨论中扮演的角色,不断强化自己的职责,充分调动课堂积极性,发挥师生的潜能意识及主观能动性。这就要求授课者不仅要善于倾听学生的积极发言,还要适当地引导学生思维,用提问或者提示的方式,争当讨论反角,使案例讨论的发言紧紧围绕中心话题顺利展开,绝不偏题或者跑题,使学生的讨论能够积极地深入开展,从而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其次,教师要不断积累相关案例的教学经验。由于行政管理学具有很强的时政性,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断发现问题,提高案例分析深度。

3.精选时代性强的课堂案例

授课教师对案例的选择要合适,要具有专业针对性,按教学要求选择难易相当、繁简相宜的案例,且尽量选择具有本土特色,具有鲜明时代感的案例,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氛围。案例准备前老师应尽量设置可能出现的问题,案例讨论中要根据这些问题对学生进行引导,激发和培养学生敏捷思维能力和雄辩口才,课后要对学生的案例报告进行点评或评价,综合评估学生的理解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崔惠民.公共政策学案例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9(8).

[2]李庆钧,崔金云.公共管理教学中的案例分析法[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2(6).

[3]尹素琴.谈案例教学法在行政管理专业教学中的运用[J].经济师,2007(6).

档案行政管理工作探究 篇4

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已经30多年了, 当前已经发展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 政府式的行政管理已与当前发展的时代不相适应。因此, 依法行政得到了人们的认可。在这种变化当中, 首当其冲的是档案部门。随着依法行政的逐步实行, 国家推出了《档案法》, 进一步明确定位了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的主要任务。当前人们也高度重视依法行政的实施, 重新认识到档案行政管理职能, 计划经济时期的指令性业务指导已与当前时代发展不相适应, 因此务必实行依法行政。而行政档案行政管理职能的部门, 也不再属于一个固定的部门, 同时承担着业务指导与法规的制订工作。但由于受到传统意识的影响, 人们的日常行动还没有体现这种认识, 特别是在当前的基层, 指令性的业务指导依然占有较为重要的成分。

一、法定的档案行政管理职能简释

依据《档案法》第六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的档案行政管理部门负责管理本地的档案事业, 同时具有指导与监督当地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档案工作的责任。”从中可以明确, 档案行政管理主要针对的是社会档案事务, 但不是管理实体档案或档案工作。也就是说这种管理主要是管事而不是管理一个单位一个部门, 更不能管理当中的某一个人。也可以这样说, 档案行政管理主要负责与档案工作有关的工作和事。而管理不重视结果, 重点关注的是管理过程。在以前的档案管理工作中, 档案工作只是重点指导一个系统一个单位的档案管理工作, 主要是提高档案工作人员水平, 使其能够做到科学管理内部档案实体。所以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工作面临着大量的困难, 虽然也做了大量的服务工作, 但却得不到相关部门的认可。

二、如何才能做好档案行政管理工作

(一) 档案行政管理必须依法行政。在行政管理过程中要求首先做到依法行政, 档案行政管理也适用于这一点。在依法行政过程中, 当中的依法包括《档案法》, 但还包括关系到档案事务的一切法律法规。《档案法》具有核心地位, 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在开展工作中首先要遵守《档案法》, 需要提出的是其中的内容和要求原则化严重, 不具备明确的操作措施, 所以在实行档案行政管理过程中, 就不可避免地应用一切关系到档案事务的法律法规, 只有做到上述这些, 才能顺利开展各项工作, 才能使档案行政管理收到较好的效果。有统计数字显示, 在河南省与“档案”有关的法律法规就有17部之多。这些与档案管理有关的法律法规全部适用于档案行政管理工作。在实际开展档案行政管理工作中发挥这些涉及到档案事务法律法规的作用, 可以有效解决档案实际管理过程中出现的“不到位”问题。

(二) 档案行政管理必须遵循分级管理的原则。依据《档案法》要求, 档案行政管理要实行“统一领导, 分级管理”, 同时明确指出了不同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的工作职能与权限。所以, 在实际档案行政管理工作中一定要依据法律规定去落实, 不然就有可能出现“越位”现象。如在实际工作过程中, 在业务考核指标中把村级建档工作下发到各级档案管理部门, 如果县级档案管理部门将其理解为一项重要的档案管理工作, 要实行亲自入村开展指导与帮助, 但其实这种做法不符合上述管理规定, 没有遵守自身行政管理职能的规定, 属于管理中的“越位”。而应该采取的做法是, 以《档案法》和《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为基础, 对乡镇、民政部门的档案机构工作进行指导与监督。也可以这样认为, 在实际开展档案行政管理过程中, 要以《档案法》为主要依据, 同时结合与档案管理工作有关的法律法规开展规范性管理。真正做到分级管理, 实现对档案管理部门的指导与监督工作, 做到这一点, 档案行政管理工作就不会出现“越位”现象。

在当前的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当中, 都设置有业务指导与法规科, 要求业务指导部门不适宜再沿用当前名称, 可以改为档案管理指导处与档案指导处, 主要工作就是在档案管理工作中进行指导、奖励、培训、宣传、教育等, 不再带有强制性特点。法规处的主要职责是检查档案行政管理工作、处罚工作、执法监督等, 制订档案业务标准、规范、政策等文件, 还具有一定的强制性特点。

(三) 增加机构, 加强内部监督。要想实现依法行政的目的, 首先要做好内部监督工作。在一定条件下, 可以设置档案执法处, 也可以称为“档案执法队”, 主要负责强制性工作, 其中, 可以自行处理一些违法案件。法规处的主要职责就是档案行政监督、审核执法队处理一些案件的情况、制订业务标准等, 负责监督同级档案馆的工作、监督下一级档案部门的工作、进行行政监督等。档案管理指导处的主要任务就是执行一些非强制性指导命令。

参考文献

[1]杨凯.浅议转变档案行政管理职能的动因[J].档案管理.2013 (01) .

[2]陈宏霞.也谈档案行政管理的特征[J].档案管理.2012 (01) .

医院行政管理人员胜任力探究论文 篇5

1胜任力模型研究综述

美国心理学家戴维麦克利兰在1973年首次提出胜任力的概念,他认为胜任力是可以将普通员工与高绩效员工区分开来的个体特征。随后,很多学者从不同行业、不同岗位出发构建了诸多的胜任力模型。笔者通过对2006—20的文献进行梳理,将胜任力的经典模型、主要的模型构建方法综述如下。

1.1胜任力模型介绍

目前学术界公认的两大胜任力模型是冰山模型和洋葱模型。冰山模型是斯宾塞于1993年提出的,他形象地将胜任力特征描绘成冰山,冰山水上的部分是可见的、外显的特征,包括知识和技能;水下部分是隐性的、潜在的,包括社会角色或价值观、特质、动机。洋葱模型是博亚齐斯于1995年提出的,它的基本原理与冰山模型相同,但是表现的胜任力更有层次感,他将胜任力模型分为3个层次,最外层是知识和技能,中间层是社会角色和价值观,最里层是品质和动机。这两个模型都认为表面的特征是容易了解和测量的,可以通过学习获得和提升;深层次的特征比较难以挖掘和感知,也是最本质和核心的特征,对绩效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1.2胜任力模型常用的构建方法

行政法与宪法的关系探究 篇6

关键词:宪法;行政法;两者关系;发展前景

一、当今行政的特点

自从二战以后,由于科技的进步和生产关系的调整导致了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而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时导致了大量的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的产生,所以,政府不得不设置大量的行政机构和人员来对国家的经济和社会生活进行干预,从而使得政府的行政行为深入社会的各个角落,行政权力急剧膨胀。这种行政权扩张的趋势,西方学者将之形象地称为“行政国”现象。

行政国的出现要求政府必须承担起纠正社会和经济的弊病,这种看法反映了人们的情感。经济生活的日益复杂化使得政府不能再像以前只是自由法治国时代“守夜警察”的角色,政府必须具有强有力的权力来对社会经济进行调控。另一方面,社会问题日益凸顯的状况,比如就业、环境、教育及医疗等领域,使得政府也必须承担起保护环境、为民众提供就业、培训、住房、医疗机构和养老金的职责,这是行政道德所在,也是国家目的使然。所以,现代行政的特点是干涉行政与给付行政并存,而给付行政越来越来成为政府职能的重心,福利行政成为当今行政国家的重要理念。

二、行政法与宪法关系之剖析

当今法学界普遍认为,宪法在一国的法律体系中处于最高位。宪法是一切部门法的渊源,指导着各个部门法的运行,但是,宪法与行政法的关系最为紧密,由于二者关注的问题相似性,涉及到一国未来政治生活的发展方向,使得二者的关系是学界一直热于讨论的课题。

1.宪法是行政法的根基

宪法规定了政府机关的组织制度,指明了行政活动的基本价值取向,宪法的一些基本原则成为行政权运行的指导原则,诸如民主原则、法治原则等。宪法的基本矛盾是公民权利和国家权力的关系,防范公权力与保障公民权利成为宪法的两个基本功能。从防范公权力而言,对行政权的控制无疑成为重中之重,因为在当代,行政权最为强大,也最易侵犯公民权益,所以,各国宪法中均以规定政府基本运行规则为己任,授予行政职能范围的同时,也是对行政权限的限制,法律保留与法律优先成为行政法的基本原则。另一方面,公民基本权利的保障不仅要求我们要对行政权进行限制以使得不得侵犯公民权益,更为重要的是,要赋予行政机关更多的自由裁量权,使得其积极行政,为民众提供福利,这应该成为大家的共识,因为这是经济社会生活所趋。大量委任立法的出现和行政程序日益扩张,是我们必须对行政权的积极功能必须时刻保持警惕,民主与自由很有可能被给予厚望的行政权所毁灭,用宪法所确立起来的宪政制度是我们防范的屏障,宪法的价值和功能需要我们去发现和发展,以指导社会生活的变化。

2.行政法是宪法的具体化

德国学者福斯多夫说:“‘每个人都应该自求多福’是过去社会的信条。今日的社会,人民不再依赖传统的基本人权,而是依赖‘分享权’。这个新兴的‘分享权’唯有依赖公权力的介入,方可实现其功能。”新式的服务行政与传统的干涉行政并存的行政法结构的改变,符合社会法治国家的宪法理念,随之导致人民法律感情的转变。现代人民对法律的感情,除了仍然要求公权力行使须遵循一定的界限,使人民得自由形成其权利外,人民亦要求国家有法的规范存在,于人民遭受不幸时,国家能够施以援手。此种对人民不行的救助,在以往不论是属于神学、哲学、或是历史学的讨论范畴,现今都已成为法律问题。此等以法律形式来解决不行的个人问题,变成了行政法的内容,而且多以金钱给付的方式予以人民救助。民众对于这种法律的感情是如此的强烈,使得立法者不得不采取立法手段予以解决。是以,行政立法大量增加,行政之任务也因之扩张,形成社会整体秩序的一部分,以解决国家生活所遭遇之困境。

3.行政法的发展在一定程度和范围内补充、发展了宪法,其深入发展是推动宪法的修改重要的源动力

众所周知,由于立法者主观认识的局限性与社会生活瞬息万变的无限性之间存在着难以消解的矛盾,立法如此,立宪亦如此。成文宪法的高度原则性、概括性及预测能力的有限性,都注定了其往往滞后于复杂多变的社会关系。就调整对象而言,宪法与行政法有相当部分是重合的,因而行政法在遵循宪法基本原则、精神的前提下,对宪法的发展是有很大作为的。

三、行政法与宪法关系之发展

以“宪法优位”、“宪法保留”为原则,牢固树立“宪法至上”的基本理念。宪法作为法治的最高和最集中的体现,在一国的法律体系中居于不可动摇的崇高地位。宪法如果不具有至上的权威,那么,宪政、法治将失去最基本的依托。因此,“宪法至上”是“法律至上”的核心,也是法治国家所追求的首要价值目标。“宪法至上”理念具体到行政法上,就是要求行政机关必须“依宪行政”,这是依法行政的前提和基础。“宪法拥有权威的关键不在于公民是否服从它,恰恰在于政府自身是否服从它。”因此,为了推动行政法与宪法关系的良性互动,我们首先就要积极地宣传、普及宪法至上的理念,使社会成员尤其是政府官员实际感受到宪法的存在。自觉地遵守宪法、维护宪法权威。

参考文献:

[1]姜明安.《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深化行政事业单位财务改革探究 篇7

一、财务改革对于行政事业单位的意义及影响

(一) 简析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行政事业单位不同于一般企业, 它的财务管理会面临更多更复杂的问题, 因为它是涉及民生的重要改革, 这不仅仅需要政府内部制定合理的机制, 还需要全体人员的合理监督, 只有这样, 才能使改革更加彻底、更加顺利。行政单位的财务管理是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 对于更加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这不仅是适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改革, 更是维护社会长治久安的重要措施。加强行政单位的财务管理, 更能节省不必要开支, 将资金用到实处, 从而惠及民生。

(二) 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改革中的问题探讨

1. 对改革中职权不合理运用的讨论

行政事业单位相对而言是较稳定的单位, 领导的职权能力划分更是非常明确的, 上下级之间需要约束与被约束的制度所框定。因此, 在改革中遇到紧急问题时, 无法及时上报到最高决策者手中, 这样就难免会出现信息滞后, 使财务改革落后于发展要求, 从而影响改革的顺利进行。还有一些领导不能规范自身的行为, 滥用职权制造错账假账, 给账务核算带来了很多问题, 严重阻碍了改革进行的步伐, 同时在改革中留下弊病。公权的滥用不仅会对国家改革进程造成阻碍, 还会严重影响到人民的生产生活和公共设施的建设。因为这些都需要大量的财政资金支持, 若是领导者滥用权利、贪污腐败, 那么人民的合理权利和利益就无法得到保证, 这样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行政事业单位财政混乱, 资金流动缓慢甚至停滞不前, 最终使国家和群众的利益双重受损。

2. 从改革机制的角度讨论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问题

建立健全各种涉及财务改革的制度, 是改革中不可缺少的硬性指标。国家在行政单位财务管理方面的制度还不够完善。首先, 改革方向的制度不够完善, 国家在制定大的方向时, 应考虑到其对于不同省市, 不同地区的适用性。因为每个地区它所面临的财务管理的问题都不一样, 例如东南沿海城市它们可能更注重的是怎样规划好行政单位财务改革在更加平稳快速的发展经济上。而西北内陆地区则更注重的是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怎样做到基础设施建设的内容。当然改革机制中还必须加重惩罚力度。国家一直在致力打击经济犯罪, 但是直到近几年才全面撒网, 重点捕捞。但是对于经济犯罪人员的惩罚力度不够, 不足以做到鲜明的警示作用。行政单位的财务改革必定会揪出个别滥用职权的公职人员, 要想让改革更加彻底, 就不得不加大惩戒力度。

3. 财务改革中预算管理规范性问题的讨论

行政单位的预算管理在长期的工作中会面临许多问题, 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出现许多不规范现象。首先, 从思想的贯彻上来讲, 财务管理人员改革意识不到位, 使得改革过程敷衍了事。其次, 缺乏现时有效的刺激方案, 所谓有激励才有前进, 少了激励措施, 改革和办公人员缺乏动力, 不能凝聚起来, 共同实现改革的光荣目标。最后一点缺乏合理的监督, 在本来就长期缺乏监督的环境下, 管理人员已经囤积了大量未解决的问题, 当改革的浪潮来袭时根本措手不及。

二、运用适当的方法解决好改革中所面临的问题

(一) 做到分工到位, 加强职权的合理运用

明确的分工能免除很多不必要的麻烦, 在行政事业单位财务改革中更是要注重分工, 只有这样才能使财务管理人员在自己的职位上做好自己本职工作的同时, 顺应改革的潮流将自己手头的任务做好相应的改革。做好改革的基础上一定要做到信息的及时反馈, 因为在管理和改革中难免会遇到新的问题, 信息的及时整理反馈不仅能使财务改革更合理更完善, 还能发挥大家的思考性作用。在明确分工的同时需要一条方便快捷的绿色通道, 以便重要信息可以快速传达到领导者手中。在以上问题得到解决的同时, 一定要做好宣传工作, 警示那些想要利用职权敛财的个别官员, 同时在国家监督机制下的公职人员要发挥其监督作用, 尽量避免因个别官员的不合理行为对改革造成损失, 当然对于较基层的公职人员权利不够无法及时上报监督的问题应设置匿名投诉信箱或者电话, 方便行政单位内部全体人员的共同监督。

(二) 做好各项机制的改革工作

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的改革具有其独特的地域性, 不同地区的财务改革方向大有不同。只有各省市在把握国家总体政策不动摇不偏离的基础上, 结合自身的特点进行财务改革。才能做到改革与经济发展形式相适应。同时在改革过程中应该完善法律政策, 增强打击经济犯罪的力度。科学有效的管理机制改革才是顺应发展的有效方案。要做到科学有效首先要对财务管理制度和审批手续进行补充和修订。财务改革必须要十分注重资本成本的管理, 资本成本管理目前还缺少相应的制度约束, 因此建立健全资本管理制度也是改革的重中之重。从另一方面看, 有些单位职能较为单一, 不能全面把握和实行国家的统领性文件的内容要求, 只有行政单位改变自身职能结构, 向多元性转变, 才能适应变革的需要。总的来说, 财务内容的不同对于改革的理解性也就不同, 只有制定合理的统领性文件, 再结合地区发展状况, 才是正确的做法。

(三) 从更细致的财务预算角度制定方案解决问题

财务预算方案制定与执行中会面临许多现实性问题, 因此, 首先要从人员方面入手加强对行政事业单位人员的培训, 优化其意识结构, 增强他们对财务改革的认识与理解, 并提高他们思想的重视度。只有这样, 财务改革才不是一个空谈, 而是切实和每位公职人员相结合的产物。其次要制定相应的激励政策, 比如率先完成改革的单位经各单位的不记名投票, 选出最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单位予以表扬和奖励。这样, 不仅调动了大家的积极性, 还促进了各单位的更好发展。最后一点要做到合理监管, 各单位除了制定适合自身发展的监督机制基础上可以相互监督, 共同解决好行政事业单位财务改革中的各项问题, 从而达到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郭立苹.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管理问题研究[J].现代商业, 2013, (20) .

[2]傅浩.新时期如何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J].企业改革与管理, 2014, (13) .

行政服务中心效能建设路径探究 篇8

为此, 近年来, 各级政府高度重视, 在完成行政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基础上, 不断加强行政效能建设, 努力实现人力资源的有机整合和高效运作, 推动行政服务的运转程序化、服务标准化和管理规范化。

但是, 行政服务中心比较特殊, 它由众多部门组成, 人员具有双重身份并处于流动之中, 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有待打磨提升, 在窗口工作的满意度上, 也存在一定差距。所以, 探究效能建设路径, 完善人力资源管理和行政效能建设的具体措施, 将有助于克服其困难, 发挥其优势, 推动行政服务中心建设再上新台阶。

一、制度引领规范

行政服务中心工作的政策制度很多, 但是因为部门业务的差别和实际情况的变化, 必然会出现一些不适应性和一定的滞后性, 需要经历实施、磨合、修补、完善的不断反复才能使各项管理制度日趋成熟和完善, 起到规范引领作用。当前, 以下制度特别需要加强和改进。

1.审批制度。坚决按照审批制度改革和目录管理要求, 认真清理审批服务项目, 针对必须进驻的项目专门编制全面的目录清单, 明确办理流程、办理时限, 明确入驻单位的主体责任, 共同落实好“三集中三到位”工作。

2.人员管理制度。第一, 明确入驻人员。进驻单位应选派真正符合要求的在编人员进驻中心, 人员的选派和调整、选拔和推荐, 须征求行政服务中心管委会的意见。第二, 明确外派期限。建立窗口人员流动档案, 两年轮换一次, 统一轮换时间, 避免频繁调整和随意变动造成混乱。第三, 明确考核主体。进驻人员外派期间的评优评先和年度考核由中心管委会全权负责, 如有提拔任用, 组织部门应对其进行所在单位和行政服务中心的双重考核。第四, 明确行为规范。由中心制定实施《窗口工作人员行为规范》, 严格考核, 对不能胜任行政服务中心工作或不遵守规章制度的, 进驻单位应根据行政服务中心管委会的要求更换人员, 贻误工作或造成不良后果的由机关效能部门问责处理。

3.员工培训制度。规范和强化进驻人员的培训, 由中心管委会组织实施。一是通过集中统一培训, 使各部门工作人员明确岗位职责, 熟悉一日常规, 强化工作态度, 遵守工作纪律, 规范工作流程, 训练服务礼仪, 具备行政服务岗位必备的知识、修养和技能。二是每遇重大改革和重大项目需要落实时, 必须邀请有关部门和人员对所有工作人员进行专项培训和专门指导, 确保政策得以落实, 改革顺利推进。

二、机制破解难题

1.强化领导, 提高层级。行政服务中心单位的特殊性, 决定了各窗口人员管理的复杂和困难。建议把行政服务中心的工作纳入当地党委常委分管范围, 提高管理层级, 确保政令的畅通。

2.领导把关, 答疑解难。审批职能和审批项目较多的单位, 要设立分管领导接待日, 定期到行政服务中心值班接待办事群众, 对重大繁难事项, 现场解答、办理或督促指导办理, 同时, 通过群众接待日, 慰问外派员工, 调动员工积极性并收集外派服务工作信息, 为相关部门的决策提供依据。

3.部门碰头, 化解难题。中心的分管领导应根据政府职能的需要和重大改革的要求, 定期召开部门分管负责人碰头会议, 适时召开部门一把手联席会议, 及时科学地讨论确定工作要点、重点和难点, 分析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提高行政服务工作效率和水平。

三、组织凝聚人心

行政服务中心成立了党支部、工会、共青团、妇委会等群团组织, 但是, 实际运转时有欠缺。

一是进驻人员的党、团组织关系没有转入行政服务中心, 因为入驻人员是定期流动的, 党团关系转入转出多有不便, 致使入驻人员需要参与双边的党团组织的活动, 形成“罗锅睡觉, 两头不靠”的局面, 党团组织的作用呈现流于形式之嫌。建议入驻人员的党团组织关系保留在原单位不变, 但是, 相应的权利和义务必须迁入行政服务中心, 外派期间无条件接受中心相关组织的管理, 参加中心党团组织的活动, 服从中心党团组织的权威。二是中心虽然成立了党和群团组织, 但是, 这些组织的负责人只不过是挂名的头衔, 相应的职位、职责和待遇都不明确, 组织作用的发挥大打折扣。建议深化改革, 加强组织建设, 明确党团组织负责人的职责、权利和待遇, 实现党和群团组织工作的正规化和常态化, 增强行政服务中心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四、团队提升效能

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打造优秀、和谐、高效的团队。中心管理层应以身作则, 提高领导能力, 带好队伍提升效能。首先, 管委会成员必须专业, 熟悉各窗口的职责范围、工作流程和主要的法规、政策, 防止管理偏离方向。其次, 把握员工动态, 通过巡视、观察、交谈, 了解员工的思想动态、工作情形、为人处世方式和工作生活中的困难及问题, 增强工作针对性, 防微杜渐, 防止问题积压, 避免工作的中断和无故拖延。再次, 拉近与员工的距离, 要让窗口人员树立“我是中心人”的意识, 真心建立起中心与窗口的同事伙伴关系, 增强员工认同感, 从而最大限度提升窗口的服务效能。

五、细节完善形象

细节问题不可忽视。一是工作态度, 要求态度和蔼、表情柔和、口气亲切、用语礼貌, 展现亲和力;二是环境卫生, 保证服务区域和工作台面干净整洁及工作时段的全程保洁;三是个人形象, 反对素面朝天邋遢面对办事群众, 也要反对浓妆艳抹不符政府工作人员形象的情况, 严格统一着装, 反对衣冠不整和奇装异服;四是上班规矩, 杜绝上班时间在办公场所吃零食、办私事、玩手机电脑、串岗聊天或其它无关工作的事情;五是安全节能, 文件材料妥善保管, 防止遗漏丢失, 客户信息注意保密, 避免造成不良后果, 下班前关闭电源, 节约纸张等, 于细节处展示素质, 提升形象, 提升社会满意度。

六、财政提供保障

行政服务中心是行政服务的集散地, 事关改革发展大局和社会关系的和谐与稳定。当地党委和政府必须保证行政服务中心场所的宽敞安全、功能齐全、便捷舒适, 在地段选择、场所建设、设施装备、人员配置、待遇跟进等各方面给予优先和充分的财政支撑与保障。

七、结语

加强行政效能建设, 才能进一步完善管理, 优化服务, 更好地发挥行政服务中心的人才资源集中和服务集中的优势, 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 方便群众生产生活。但是, 真正落实, 需要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 政府各部门的密切配合和中心工作人员的不懈努力。有思考、有探索、有执行, 行政服务事业就不会停滞不前, 行政服务中心的工作就会做得更好更有成效。

参考文献

[1]中共福建省委办公厅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机关效能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推进行政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的意见》的通知 (闽委办[2013]3号) [Z].2013.

[2]中共三明市委办公室.三明市人民政府办公室转发《三明市机关效能建设领导小组关于推进行政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的实施方案》的通知 (明委办[2013]29号) [Z].2013.

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素质的探究 篇9

关键词: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素质,探讨

一、问题的提出依据

高校的行政管理指的是在高等教育院校中, 学校作为这一管理组织, 协调内部各组织之间的业务与非业务之间的关系往来, 保证各个组织部门的正常运转, 由于新时期下我国对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要求有所提高, 所以目前高校的行政管理人员应该紧跟时代步伐, 适应时代发展潮流, 保证高校行政管理的高效、和谐。

二、研究与分析

1. 高校行政管理人员应该具备的能力

由于世界一直在处于不停的变化之中, 所以行政管理工作亦如此, 我国目前的高校行政管理工作出现了多元化的趋势, 结构比较复杂, 因而管理人员所具备的能力与要求也就更高, 我们要不断地学习与研究新知识新方法, 以适应行政管理模式的不断变化与发展, 除此之外, 行政管理人员还应该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与修养, 认真贯彻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 了解并掌握一定的市场经济理论和现代科学技术知识, 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在学习的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记住“理论联系实践”的原则, 以实事求是的原则解决行政管理过程中所遇到的一切难题, 遵循顾全大局的思想, 合理解决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之间的冲突, 时刻树立, 个人的利益是次要的, 集体利益重于泰山, 明确自己在管理工作中所处的位置, 符合组织的安排, 树立远大的理想与目标, 管理人员的言行方面一定要与集体组织目标相一致, 并服务于组织目标。顾全大局是行政管理人员具备高层次管理的基础, 只有清楚地了解部门中各种工作的安排管理, 职责, 明白行政管理的真正实质, 才能有效地进行问题处理, 及时安排各种工作, 行政管理能力的提高不仅会使自己的综合素质提高还会使工作水平也相应地提高, 因此行政管理人员应该具备较强的综合能力。

2. 协调处理问题能力的重要性

高校行政管理过程中为了达到管理效果, 实现管理目标, 减少各部门之间的摩擦, 处理人员之间的协调性, 就必须要具备一定的组织协调能力, 保证人力, 财力, 物力等资源的合理搭配。

(1) 协调组织能力可以保证行政工作的稳定

行政管理人员具备一定的协调组织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它可以使组织具有鲜活的生命力, 行政管理过程中一般需要多个组织部门的相互支持与配合, 群体组织中的每一个个体的关系好坏都会影响到整个组织部门的管理工作开展和进行, 如果出现个别人关系不好的现象, 我们要及时化解他们之间的矛盾, 如果一个经验丰富的行政管理人员能够处理好群体与群体, 个人与个人, 群体与个人之间的关系, 那么他将会在行政管理过程中处于非常主动的地位, 从而避免了各种不利因素的影响。

(2) 协调组织能力有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

高级行政管理人员行政过程中往往要对各种人力, 物力, 财力资源进行合理分配以达到节省资源, 提高工作效率的目的, 作为一名行政管理工作人员, 需要对一些资源进行合理的分配与安排, 按照“公平, 公正, 合理”的原则, 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减少资源浪费。

(3) 协调组织能力可以保证行政效率的提高

在行政管理工作的不断开展过程中往往需要将我国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相互配套, 综合利用, 在行政管理工作遵守法律的前提下, 变得易于让人接受, 协调组织能力可以降低行政的成本, 提高行政效率, 对于组织的竞争力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3. 创新能力的重要性

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 我国要想在行政管理工作方面取得成功, 就必须要进行不断地创新发展, 创新能力是高校行政管理人员应该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任何组织目标的提高离开了创新能力都会失去原有的生命活力, 没有创新能力会使我国的大部分人才资源流失, 我们只有在结合自己实际国情的前提下, 将理论与实践紧密联系起来, 对工作提出新的发展观点与思路, 并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创新, 才会使我国的行政管理工作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紧跟世界发展步伐, 每个行政管理工作人员都应该具有不断创新的精神和敢于人先的思想品格, 面对困难要不断挑战自己, 保持一颗良好的心理状态与斗志, 创新能力可以提高行政管理人员的决策与分析能力, 使管理人员能够灵活应对突发情况, 根据实际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

4. 执行问题能力的重要性

问题的执行过程实际上就是行政管理工作正常进行的过程, 它对于工作的效率, 工作成绩有重要的影响, 如果一名行政管理工作人员失去了决策能力, 那么所有的工作方案, 文件决策将会失去可行性, 并最终会导致行政效率的降低, 业绩不明显, 因此每个行政管理人员都应该充分掌握问题的执行能力, 充分履行自己的行政职能, 形成组织合力, 实行行政效率的最大化。

结语:高校行政管理工作的正常运行和发展, 主要是由于高校行政管理工作人员的素质提高与发展, 它们是一种正相关的关系, 我国要想保证高校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就需要建立一支强大的管理人才队伍, 引导他们不断在科学发展中进行探索, 结合我国自身的国情, 不断提高应对能力, 国外新的行政理论我们也不能忽视, 在借鉴国外先进理论的前提下, 走适合我国自己的行政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宋卓.高校行政管理人员能力素质探讨[J].广东师范学院学报, 2010 (08) .

[2]白小宁.高校行政管理只公共对策分析[J].高等院校学报, 2012 (07) .

[3]向孟德.我国高校行政管理现状研究[J].专科学校学报, 2010 (12) .

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改革探究 篇10

行政执法制度是国家行政管理活动中必不可缺的制度,其对于保障法律的顺利实施,行政权力的有效运作乃至社会秩序、公共利益的维护都具有十分重要作用。【1】由于强制力是行政执法的主要特征,因此,设置该项制度的合理性和必要性,运行的适当性等直接关系到民众的基本权利。为解决城市管理过程中出现的多头执法、相互推诿等现象,我国建立起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制度,由城管部门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的行使制度。该制度建立之后,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发展,城市管理工作取得了较多的成就。但与此同时。争议也一直不断,甚至有人质疑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是否有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2014年4月20日浙江省苍南县千余群众围殴城管事件发生,使全国上下为之震惊。我们不禁会想,城管作为行政机关所实施的是行政管理行为,是为人民群众服务,我们百姓应感谢你,而为何会出现如此一幕?是何原因导致官民之间冲突如此激化?这不得不对我们的城市管理综合执法进行反思。

城市管理部门在执法过程中暴露出的暴力执法、暴力抗法、执法腐败等问题对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工作产生严重影响,并使执法人员与被管人之间的矛盾成为社会焦点。而近来频繁出现的群发性事件使得我们不得不重视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最终找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途径,使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体制逐步实现规范化。

二、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存在的主要问题

1. 法律不明确、不完善

我国目前除《行政处罚法》第16条对相对集中处罚权制度有原则性规定之外,尚没有一部法律对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行使的领域和执法程序作出明确规定。从国务院曾给各实施城市的批复中看,仅是列举了几类涉及城市管理方面的行政处罚权,关于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权每个省份都有不相同的规定,究竟城管部门可以享有哪些行政处罚权,如何行使综合行政处罚权,对这些问题,缺乏城管执法权行使的标准。城管制度运行之初,各地为了规范权力运行,围绕城管执法工作各自制定了一系列规范性文件,但由于这些文件效力等级相对较低,不足以规范城管执法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而当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工作全面推开后,实践中更是由于缺乏法律的全面规范出现了许多棘手问题,使得具体操作陷入困难境地。

2. 暴力执法与暴力抗法现象并存

城管工作人员在执法过程中存在严重的暴力执法现象,如2013年7月17日上午,湖南临武县城管局工作人员在执法过程中与南强莲塘村村民邓正加发生争执冲突,邓正加被打致死。同时,暴力执法为我国法治建设带来很恶劣的影响。赋予城管执法权力是一把双刃剑,既能为行政相对人提供服务,维护城市秩序,但也有可能被滥用。部分城管执法工作人员采用不合法、不恰当的强制措施,侵犯了行政相对人合法权益的现象时有发生。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工作人员经常利用自己手中的权力粗暴地对待城市中的弱势人群,以至于行政相对人丧失对法律的信心,行政执法人员暴力执法的事件给社会安定埋下了一个很大的隐患,不利于和谐社会建设。

对于城市管理执法人员暴力执法的现象,在社会公众给予严厉谴责的同时,城管执法人员也背负着巨大的压力。最为突出的矛盾体现在城管与流动摊贩之间,两者积怨已久。摊贩们被粗暴对待、维持生计的物资被没收等因素,时刻触动着管理相对人脆弱的神经,若矛盾一旦被激化,就会引发暴力抗法事件。2006年8月11日,在北京市无照商贩崔英杰将海淀区城管副队长李志强刺死。2013年6月2日,广州东山口数名男女与城管起冲突。冲突最激烈时,城管上衣被扒,并被小贩掐脖子。类似暴力抗法事件时有发生,威胁着执法人员的生命安全,更为严重的是不利于国家的和谐稳定。

3. 执法效率较低

从实行城市综合管理综合行政执法以来,在市容、环境、卫生等很多领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就目前情况来看,执法工作的效率仍然有待提高,在某些方面执法效率还很低,比如对城市违章建筑的拆除、小商小贩占道摆摊经营的取缔等。虽然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部门在执法过程中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但民意测评中城管部门的得分往往是所有执法部门中最低的。

4. 执法人员的素质良莠不齐

城管综合管理执法部门成立时间较短,工作人员的来源包括公务员招考、事业单位招考、社会招聘等,人员素质参差不齐。而城管部门所行使的相对集中处罚权工作又对执法人员的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目前,城管执法人员权力较大,权、责之间存在差异,还未完全适合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的要求。如没有优秀的执法人员,再完美的执法制度也不会发生作用。

5. 程序和监督体制不健全

在执法人员抱怨执法难的同时,百姓也对一些执法者乱执法、违反程序执法叫苦不迭。我国行政法制建设过程中长期存在重实体、轻程序的现象,尽管各地对城市管理执法程序都有规定,但在行政执法过程中,很多并没有遵守法律规定的程序。这在城管执法中主要表现为:执法人员检查不出示工作证,不告知处罚的事实、理由和依据,不告知当事人享有申请听证的权利和救济渠道,不遵守时间、步骤和顺序方面的要求等。

三、完善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的建议

由一个部门相对集中行使有关行政机关的行政权是一项有生命力的新制度,在中国目前行政执法环境下,需要新的理论对实践活动进行指导。综合行政执法体制须在现有法律、执法观念、方法手段、责任承担、机关设置等方面进行破旧立新式的全面变革,建立一个服务到位、机构精简、执法高效的行政执法体制。【2】

1. 加强立法工作

行政法制中的任何革新都必须具备形式和实质上的合法性,都不能与宪法和法律相冲突,否则,它就不可能达到预期目的。行政改革应立法先行,即通过制定相应法律来规范行政改革,确保改革的顺利进行,并保障改革的成果有效实施。不应当用政策规则对相对集中行政权和综合行政执法行为进行调整,对其行为进行调整的只能是法律规则。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两点加强立法工作:一是清理并修订现有关于城市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和规章,解决与综合行政执法相关法律配套问题,建立健全城市管理法律体系。由于历史原因,目前我国一些地方行政执法依据主要是浩如烟海的地方法规和部门规章,其中很多与综合行政执法不相一致,因此,试点单位应抓紧进行法律编纂,抓紧对原有的法律法规特别是规章进行废止和修改。二是尽快由全国人大制定专门法律,国务院制定专门法规,从而进一步明确城市综合行政执法机构的性质、地位、职责,明确其执法主体资格,规范法律责任,重点要界定综合行政执法机构与各专业执法部门职权划分,从根本上理顺关系。

2. 规范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自由裁量权

行政执法必须遵循公正、公平的原则。笔者建议:首先,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人员要正确把握法律授予自由裁量权的目的,严格按照法律意图执法,不能有不正当的动机和目的。如果自由裁量权行为违背了授权法的意图,就是不正当行为。在实践中,很多行政机关在执法过程中有不当动机,出现为罚而罚,在法定处罚幅度内能多罚就多罚,这些滥用自由裁量权、违背法律目的行为,导致应予处罚与违法行为不适当性,违背了公平、公正原则。

其次,要遵循比例原则,也就是过罚相当原则。这是保证自由裁量权正当行使的最基本原则,就是对违法程度比较重的行为给予较重的行政处罚,对违法程度较轻的给予较轻的处罚。绝不能重过轻罚、轻过重罚。使处罚手段与目的之间达成均衡,处罚结果更具有说服力,让行政相对人信服。

再次,平等对待行政管理相对人,不偏私、不歧视,不因当事人身份、地位的不同而给予不同对待。在处罚过程中,重要的是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严格执法,不考虑与案件本身不相关的因素,对所有当事人一律平等。

最后,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机关实施处罚行为须前后一致,具有连续性、稳定性。对同样的违法行为,不能今天轻罚,明天重罚;在此地轻罚,在异地重罚。因为导致处罚结果出现差异的原因不仅仅是执法人员可能受不相关因素的影响,执法人员对法律的理解和执法水平的差异也能导致处罚结果的不同。

3. 健全执法评价体系

规范、完善的绩效评估体系可以有效提高执法效率,减少执法过程中违法事件的发生,控制执法过程中的暴力事件,缓解执法主体与管理相对人的矛盾。

(1)明确执法标准与程序。从城管执法的角度来看,要求对城管执法组织的管理层次和管理幅度设置一定的标准,对城管执法的任务进行细化。在明确总体目标的基础上,将任务细化为具体指标,将其分解到每个人。城管执法单位应当根据不同领域、不同阶段的执法任务,制定相关领域城管执法标准和程序规范,以形成各领域、部门之间互相配合、互相监督,形成城管执法良性互动的局面。

(2)贯彻效率原则。在城管执法中贯彻行政的效率原则,要求避免城管执法活动中所消耗的资源与所取得的成效之间的严重失衡状态,要求城管执法系统中的职、权、责必须明确清晰,因为只有建立了权责明确的城管执法体制,才能保证城管执法的政令畅通和高效运转。

4. 改善执法方式

当前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部门最为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应改善行政执法方式,单一、粗暴的执法方式已为公众所不忍,造成很多负面影响。执法人员应通过耐心劝导、文明执法、多种方式并用使相对人增加对执法的可接受度,来提高执法效率。

5. 建立高素质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队伍

城管执法人员是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的承载者,从一定意义上讲,执法队伍建设好坏、职能作用发挥得如何,关系到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的成败。因此,加强执法人员自身建设至关重要。

笔者认为高素质的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队伍应从以下几方面作出努力:

(1)加强执法人员的法律观念。执法人员不仅应知悉相关领域法律,而且应自觉遵守法律和维护法律。应定期对执法人员进行法律知识的培训,在培训过程中并不能仅要求工作人员机械式地记忆法律,最为重要的是对法律灵活运用的掌握。通过宣传和引导使其在执法过程中牢固树立依法行政的观念,杜绝违法执法事件的发生。使每位执法人员做到秉公执法、严格执法、文明执法。

(2)强化执法人员服务意识。服务型执法即要求执法者深刻意识到自己不再是凌驾于公民之上的官僚,而应是为公众提供服务的“仆人”,是与管理相对人平等沟通、相互尊重并为之提供优质服务的“服务者”。建设一支作风正、纪律严、形象好的城市管理执法队伍,要积极推行人性化管理、亲情化服务。【3】在实施行政处罚过程中,要真正以人为本,处理好处罚与教育的关系,将管理与服务相结合,进一步树立良好的执法形象,为构建和谐社会作贡献。

6. 将城管执法改革和政府职能改革相结合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综合行政执法还需与正在实施的政府职能改革相结合。加强城市管理是一项十分重要而又紧迫的工作,关系到群众的生活质量、城市形象、城市竞争力。加强城市管理,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改善民计民生的重要举措。当前,城市管理与人民群众的愿望相比,还有明显差距。因此,综合行政执法要结合城市管理改革加以推进。

从实践来看,要坚持标本兼治,按照“两级政府、三级管理"的要求,理顺管理体制,推进管理重心下移,巩固和发展环境综合整治的成果,实现长效管理。执法力量上注重向街道倾斜,由县级城市管理综合执法部门向街道派驻执法队伍,成立街道执法小分队,以县级城市管理综合执法部门的名义行使处罚权,在领导体制上实行由县级城管部门和街道双重领导,使综合行政执法的效应更加突出。

我国的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改革面临着诸多方面的问题,但只要我们坚定树立正确的行政改革思想,坚持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相适应,赋予行政执法新条件下新的历史使命,我们的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必将会更好地为经济发展服务、为巩固和加强党的执政地位服务,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改革也必将更加深入人心,得到群众的支持,行政执法的效果也更能实现和谐的执法。

摘要:当前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工作存在诸多问题,如暴力执法、暴力抗法和执法腐败等,特别是近来频繁出现的群发性事件使得我们不得不重视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最终找出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使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体制逐步实现规范化。

关键词:城管,行政执法,暴力执法

参考文献

[1]李国旗.我国综合行政执法的实践困境与出路[J].山西省政法干部学院学报,2008(6).

[2]杨建顺.论构建和谐社会中城管执法的作用[J].法学家,2006(4).

行政刑法视角下行政犯探究 篇11

关键词:行政犯;刑法典;行政法规

中图分类号:D925.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07(2011)03-0127-03

收稿日期:2010-12-30

作者简介:杜娟(1985—),女,吉林长春人,吉林大学法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军事法学。

在当前经济危机形势下,维护社会的稳定和改善民生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尤其是如何维护社会的稳定,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实现整个社会平稳、和谐的前进。刑法中的一些行政犯罪在维护社会稳定方面起到尤其重要的作用,对这些犯罪的正确审判能够促进法治的发展,是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法治保障。

一、问题的提出

2008年10月28日,长春市公安局交警支队车管治安派出所接到举报:有人在车管处附近买卖伪造机动车牌照。当日15时许,警方将宫××、刘××等人抓获,并从宫××处收缴伪造机动车号牌六副。2008年11月1日,警方将王×和张××二人抓获,缴回造假车牌模具、材料、反光膜等物品。经审查查明,被告人王×在2006-2008年间,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共伪造机动车牌300余副,获利3万余元。其中被告人宫××在王×处购买假车牌约160副,卖出后非法获利3000余元;被告人张××从王×手处购买假车牌约100副,卖出后非法获利1000余元;被告人刘××从宫××处购买假车牌6副,卖出后非法获利60元。2009年4月21日,长春汽车产业开发区人民法院对王×等4人公开宣判,王×犯伪造国家机关证件罪,被法院判处有期徒刑5年;宫××、张××、刘××因犯买卖国家机关证件罪,分别被法院判处有期徒刑4年、3年、1年。经该案主审法官介绍,将机动车号牌定位国家机关证件,对伪造买卖机动车号牌行为使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280条来定罪量刑,这在全省是首例。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规定,机动车辆证件不仅包括机动车登记证书,行驶证等证书,也包括号牌,这些都是机动车的合法证件。车辆号牌是公安机关专属制发的机动车合法权属及使用的证件之一,是与行驶证书同时使用并起相同证明作用的法定证件,是公安机关依法管理机动车辆的凭证和手段,它与行驶证配套颁发,缺一不可,它以外挂在机动车上的形式,与行驶证一同起证明机动车合法性的作用。根据法律规定,除公安机关以外的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无权制作、销售机动车号牌。而本案被告人明知伪造和买卖机动车号牌违法,却大肆伪造和贩卖,因此用刑法此条款定罪是适当的。[1]然而,本案被告人王×、张××的辩护人认为该案的关键在于“机动车号牌”不属于刑法意义的“国家机关公文、证件、公章”,依照刑法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和禁止不利于行为人的类推解释的基本原则,本案适用刑法第280条量刑不妥,本案应该属于治安管理处罚法的适用范围。这一观点成为庭审中控辩双方辩论的焦点问题。该案不仅让我们产生如下疑问:⑴为什么在法律已经有明确界定的前提下还会出现争议;⑵行政法与刑法的界限到底在哪;⑶是否一句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就可以成为那些已经给人民群众利益造成极大伤害的人逃脱人民追究其责任的救命稻草;⑷在涉及人民群众根本利益方面,我们如何在保持刑法相对稳定性的同时兼顾社会生活的发展与变化。在笔者看来,解开上述疑问的唯一途径就在于我们如何运用行政犯的视角去解决成文法体制下刑法条文的机械化与行政法规灵活性之间的矛盾。

二、我国关于行政犯的立法现状

(一)刑事犯与行政犯

刑事犯与行政犯的概念来源于自然犯与法定犯的观念,一般认为自然犯与法定犯最早渊源于古代罗马法制度。[2](p140)但真正完整的提出自然犯法定犯分类并在理论上系统的加以阐述的是意大利刑事人类学派的代表人物——加罗法洛。他认为,“在一个行为被公认为是犯罪前所必需的不道德因素是对道德的伤害,而这种伤害又绝对表现为怜悯和正直这两种基本利他情感的伤害。而且,对这些情感的伤害不是在较高级和较优良的层次上,而是在全社会都具有的平常的程度上,而这种程度对于个人适应社会来说是必不可少的。我们可以确切地把伤害以上两种情感之一的行为称为‘自然犯罪’;”[3](p44)“那些未被我们列入的犯罪不属于社会学研究的犯罪范畴,他们与特定国家的特定环境有关,他们并不说明行为人的异常……被排除的犯罪常常仅是侵害了偏见或违反了习惯,或者只是违背了特定社会的法律,而这些法律根据国家的不同而不同,且对社会的共同存在并非必不可少……”[4](p53)可见,加罗法洛将道德情感作为划分自然犯与法定犯的标尺,违背人类最基本的道德情感的犯罪行为就是自然犯,而那些并未违背基本道德情感,仅仅是由于国家法律的规定而成为犯罪的行为即是法定犯,各国由于各自的地区和习俗、法律、习惯不同也有着不同的规定。于是自然犯和法定犯的概念形成,后来逐渐演变为刑事犯和行政犯之分。行政犯是前置性地违反国家行政经济管理法规,达到一定程度,需要进行刑事评价的行为。而刑事犯一般不存在典型意义上的行政违法问题,在犯罪与治安不法行为相分离的国家,通常表现为严重违反治安法,直接破坏人类与生俱来的共同伦理准则和道德情感,而且需要对其进行刑法评价。[5]由于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刑法的变化发展主要是行政犯的增加,而非刑事犯的增加,因为刑事犯是刑法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刑法发展过程中最先发展起来且最受法学家和学者重视的部分。从我国情况来看,也是如此,我国从1979年颁布刑法典到1997年修改以及目前的7个刑法修正案,主要是对行政犯的修改和完善,由于时代的变迁很多行政犯的罪名甚至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例如1979年刑法中的投机倒把罪已经不复存在。1979年刑法典中规定的投机倒把行为也不认为是犯罪了。

(二)我国行政犯的立法现状

我国目前针对行政犯采用的是一种依附性的立法模式,就是有关于行政犯的基本罪状和法定刑都是在刑法典及其修正案或刑法单行法规中规定的,行政法规中不设定独立的罪名和法定刑,只是在处罚罚则中对追究刑事责任做出笼统的宣告式表述,例如“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或者“构成犯罪的,依照有关法律规定追究刑事责任”。但是这种依附性的立法模式不具有独立性,缺陷很大:

⒈系统性较差,不利于法律的适用。有关于行政犯的规定散见于行政法规和刑法及其修正案以及刑法单行法规,尤其是我国的行政法规比较繁杂,数量大,种类多,造成法律工作者在适用法律时具有较大的工作量和难度。而且如此繁杂的法规和法律更会造成相似的案件適用的法律不同,使公众对法律的信赖度降低,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维护法律的尊严。

⒉独立性差,不利于维护刑法的稳定性。此种立法模式的依赖性很强,不具有独立的应用性,而且由于刑法典中大量有关行政犯的条款,而历次刑法的修改多数都是关于行政犯的内容,由此造成刑法频繁的变动,不利于维护刑法的稳定性和威严性。

⒊操作性差,不利于法律的执行。有的行政法规中,只是概括的指出“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或者“构成犯罪的,依照有关法律规定追究刑事责任”并没有明确地指出适用刑法典的哪一条款或哪一罪名,导致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很难将行政法规的条款与刑法典中条款相对应,甚至出现对应不准、对应不上,相同或相似的案情,由于审判人员的差异导致虽然都是从行政法规出发,但是对应出不同的刑法罪名,最后得出不同的刑罚结果。还有一部分行政法规,虽然明确列出了适用刑法的条款,但是由于时代的变迁,刑法已多次修改,但是附属性法规并没有做出相应的调整,导致适用上非常混乱,新法、旧法交错,甚至无法适用。例如,我国1992年4月3日通过的《妇女保障法》第51条规定:“雇佣、容留妇女与他人进行猥亵活动的,比照《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第19条的规定处罚;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比照《刑法》第160条的规定追究刑事责任。”此条款中所提到的《治安管理处罚条例》已经被《治安管理处罚法》所取代,而且此处提到的第19条是关于行政拘留的款项,但是治安管理处罚法的第19条已经变更为关于减轻处罚或不予处罚的内容了,毫不相关。而且此处的比照《刑法》第160条,是指1979年《刑法》中第160條规定的流氓罪,而1997年《刑法》第160条是欺诈发行股票、债券罪。两者之间简直是风马牛不相及。[6]

三、对行政犯整合的立法构想

目前关于行政犯的立法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⑴将刑事犯和行政犯都规定在一部刑法典之中,可以称之为大一统的立法模式,目前采用这种模式的有法国。⑵将刑事犯和行政犯分别规定在不同的法典之中,可以称之为并列式立法模式,目前采用这种模式的有德国。⑶将行政犯规定在具体不同的行政法规之中,可以称之为分散性立法模式,目前采用这种模式的有日本。⑷将行政犯的罪名和法定刑规定在刑法典之中,而在行政法规中只是指向刑法典,目前,我国就是这种模式。综观上述四种立法模式,都不同程度上存在缺陷,大一统的立法模式虽然整体性很强,但是很难适应社会发展对行政法的需要,而如果频繁的修改刑法来适应社会的发展又不利于刑法的稳定性和威严性;而并列式的立法模式虽然能够随着社会的发展进行及时的调整,但是,由于分列在不同的法典之中,难免会在适用上有冲突或矛盾的情况发生;而分散性立法模式灵活性较强,随时都可以以行政法规的形式颁布新的法规,可以避免刑法的频繁修改,但一方面社会发展较快,另一方面法规过于纷繁复杂,会造成系统性较差,各种法规过于分散,不利于适用和社会公众的全面学习与掌握。[7]而我国的模式前文已论述,也有很大弊端。那么到底哪种模式能够适合我国的现状,又能很大程度上改善目前的不良状态,达到法治的最优状态呢?笔者认为,针对我国的实际情况,建议采用独立性的散在型立法方式,即在行政法律中设置具有独立罪名和法定刑的法律规范。坚持刑法典总则的原则性指导,除将比较定型的行政犯纳入刑法典外,对其他的行政犯采取分散性的立法方式,直接将罪名、具体的罪状和法定刑规定在行政法规中,有关行政犯的规定不依附于任何其他的法律,可以直接依据该法规认定行政犯具体罪行的内容。[8]具体的理由如下:

第一,有利于刑法的稳定性和威严性。如果将全部的行政犯从刑法中分离出来,会使得刑法过于单薄,不像一部法典。尤其将部分公认的比较定型的行政犯不列入刑法典,也会使公众不习惯,反而不利于刑法发挥规范指引功能,更会造成公众对刑法以及国家法律的质疑和不信任。所以将行政犯分成两个类型,处以不同的对待。既有利于刑法的稳定性,又适合社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灵活性。行政法规往往比刑法更加灵活,根据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不同特点,充分考虑到同种违法行为给不同地域带来影响的差异,在保障刑法条文稳定行的同时,结合社会发展的具体阶段,实施和运用法律。

第二,有利于法律的统一与适用。独立性的散在性立法方式,可以避免出现行政法规中“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而刑法中却没有相关的规定,或者由于时代的发展,所指向的规定已经完全不能适用的状况。而独立性的散在性立法模式,可以根据行政法规中的规定直接予以适用,避免因规定不具体、不明确而造成法律适用上的混乱,行政法规往往比司法解释更明晰具体,制定行政法规主体更贴近相关行政的执法工作,对行政法规调整的领域更有发言权,所制定的法律文件更有操作性。在刑法框架下运用行政法规解决行政犯罪中存在的问题,有助于借助刑法的刚性遏制行政法规对刑法领域的侵蚀,将刑事法律与行政法规之间的冲突转化为两者之间的相辅相成及相互促进。使刑法与行政法规之间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这样,有助于提高司法效率,维护司法的形象,同时也可以避免腐败情况的发生。

第三,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科学的发展。科学的发展观要求整个社会能够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尤其在全球经济危机的形势下,改善民生,社会稳定是重要任务。而得当的处理行政犯会起到很大的稳定社会的作用,行政法规中可以灵活的使用行政处罚方式,或非刑罚处罚方式,达到法律威慑和教育的目的,而如果对于较轻的行政犯适用较重的刑罚,可能引起公众和舆论的哗然和质疑,导致法律在公众心目中的地位降低,社会发生动乱,影响整个国家的发展。

【参考文献】

[1]http://www.cnr.cn/china/jryw/200904/t20090422_505311677.html[EB/OL].

[2]高仰止.刑法总则之理论与实用[M].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84.

[3][4](意)加罗法洛.犯罪学[M].耿伟,王新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

[5]游伟,肖晚祥.论行政犯的相对性及其立法研究[J].法学家,2008,(06).

[6]王利宾.浅谈行政犯[J].政治与法律,2008,(12).

[7]游伟.模式构建与罪行设置——关于我国经济犯罪立法的思考[J].刑法论文选萃[C].中国法制出版社,2004.

[8]张明楷.刑法的基础观念[M].中国检察出版社,1995.339;又见陈兴良.论行政处罚与刑罚处罚的关系[J].中国法学,1992,(04).

(责任编辑:张雅光)

The Research into Administrative Crime in the Context of Administrative-criminal Law

——Extending from a Case Happened in Changchun

Du Juan

Abstract:With dual illegal nature,administrative crime is a kind a crime as well as administrative illegality.Particular punishment mechanism shall be adopted to effectively punish administrative crime.Presently,a kind of dependent legislation model is adopted against administrative criminal in China,according to which,the facts of crime and legally-prescribed punishment regarding administrative crime are prescribed in criminal code or specific regulations of criminal law and criminal liability is only declaratorily expressed in penalty provisions.In such model,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mechanized nature of criminal law provisions and the flexibility of administrative laws and regulations is produced under the statute law system.In order to resolve the above issue,the paper aims at establishing an independent,dispersively-existed model of legislation.Guided by the general principles of criminal code,independent accusations and legally-prescribed punishments shall be identified in administrative laws.Consequently,the administrative laws can directly prescribe the crime specific of administrative criminal instead of being dependent on other laws, which is help to maintain the relative stability of criminal law and adapt to the development and changes of society.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问题探究 篇12

一、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概述

(一)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概念

行政事业单位不以盈利为宗旨, 而是以满足公共效益为目标,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可以定义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是行政事业单位为履行公共服务职能、实现总体目标而规避和应对风险的自我约束和规范的过程, 主要包括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沟通, 内部控制监督等要素, 是融行政管理和财务会计系统为一体的组织管理体系。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具有如下特点:一是其内控制度的目标应是服务公共, 而非单纯追求经济效益;二是行政事业单位内控制度建立的空间较小, 这与其组织结构、职能权限、部门设置等往往受外来力量的约束有关;三是行政事业单位的资金来源、资本构成和会计处理等相对单一, 因此其制度建设也比企业简单。

(二)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目标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四个部分: (1) 提高资金使用的效率和效果。行政事业单位作为国家政策的直接贯彻和执行者, 其部分或全部收入来源于财政资金, 经济业务简单, 非盈利性, 这个时候的管理就更需要充分释放资金使用的效率和效果, 保证行政事业单位资金有效使用。 (2) 保证资产的安全与完整。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属于国有资产, 如何保证资产的安全完整以至增值是行政事业单位较为敏感的话题。内部控制可使行政事业单位在资产管理工作中有章可循, 使单位资产的采购、使用、报废等情况全面纳入单位控制, 及时调整资产配备, 实现资产的优化配置。 (3) 保证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企业会计原则的底线是净利润或每股收益, 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原则是建立一个受托责任报告模式, 重点关注资产和支出。而保证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的真实完整则是对任一会计主体的共同要求。 (4) 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国家法律法规是经济活动的依据, 是社会良好经济次序的保障。内部控制的设置就是要保证行政事业单位自身的管理制度和的所有交易必须符合法律规定。

(三)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内容

主要包括: (1) 货币资金内部控制。货币资金作为行政事业单位流动性强、控制风险高的资产, 贯穿于经济活动的全部过程, 因此应加强货币资金控制, 对货币资金收支和保管业务建立严格的授权审批制度, 办理货币资金的不相容岗位应当分离、相关机构和人员应当相互制约和监督, 确保货币资金的安全和提高资金效率。 (2) 采购与付款业务内部控制。行政事业单位所有的采购与付款业务都要从请购、审批、市场调研、采购、验收、付款等方面制定相应的控制程序, 堵塞各环节的漏洞。单位应根据商品或劳务等的性质及其供应情况确定采购方式, 如大宗、批量物资商品的采购, 最好通过政府采购中心集中采购, 并执行《政府采购法》相关规定。 (3) 固定资产内部控制。其内容包括固定资产的招标、采购、使用、日常维护、处置等。在以上环节的控制流程应当清晰严密, 会计核算、账簿记录和固定资产转移的手续应当健全。 (4) 对外投资内部控制。单位应该建立规范的对外投资决策控制机构和程序, 通过实行重大投资决策集体审议联签等责任制度, 加强投资项目立项、评估、决策、实施以及投资处置等环节的控制。 (5) 工程项目内部控制。单位应建立规范的工程项目决策程序, 明确相关机构和人员的职责权限, 建立工程项目投资决策的责任制度, 加强工程项目的预算、招投标、工程进度价款支付环节和竣工决算环节的控制, 防范各环节可能出现的舞弊行为。 (6) 收入内部控制。单位应当建立收入业务的岗位责任制, 明确职责权限, 确保不相容岗位分离;执行“收支两条线”, 收入必须入账, 并纳入预算管理;加强收入来源控制等。

(四) 建立与实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原则《基本规范》

规定企业建立与实施内部控制时应当遵循全面性、重要性、制衡性和适用性这四个原则, 并给出了相关原则的定义, 本文不再赘述。这四个原则对于行政事业单位来说同样适用, 但除此之外, 行政事业单位建立与实施内部控制还应当遵循成本效益原则、权责利对等原则和审慎性原则。成本效益原则要求管理层在建立和执行内部控制之前, 有必要权衡成本和效益, 内部控制带来的好处应当超过其成本。内部控制的设计和执行需要建立在对与内部控制目标相关的风险进行了识别和分析的基础之上, 而并非越多越好。权责利对等是指在内部控制中需要根据岗位分工确定每个岗位和每个人员的工作职责和权限, 以及完成职责工作可能得到的利益, 或不能完成任务时可能受到的惩罚等。权力、责任和利益一定要相互对等, 否则就不可能取得好的控制效果。审慎性原则就是建立内部控制必须以审慎为出发点, 要充分考虑到业务过程中各个环节可能存在的风险和容易发生的问题。设立适当的操作程序和控制步骤来避免和减少风险, 并且提前考虑在风险发生时要采取的补救措施。

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一) 内部控制意识淡薄

与企业相比, 行政事业单位内控意识相对较为薄弱。大多数行政事业单位负责人及其职工对内控缺乏认识, 有的认为内部控制过于繁琐;有的认为其实施成本太大, 容易得不偿失;有的重制度的建立而轻制度的执行;有的片面认为内部控制就是预防舞弊, 而未把其作为一项加强管理、防范风险的重要措施来实行。另外, 职工内部控制意识也较为淡薄, 参与度不高, 没有形成与单位负责人和管理人员三位一体的联系, 缺乏全方位制约和监督的良好氛围。

(二) 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

近年来, 在各级财政部门的重视下, 行政事业单位逐步建立了内部控制制度, 但仍有相当一部分单位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 以一般规章制度替代内部控制, 凭个人经验和权威简单控制, 约束范围小, 如仅就开支范围和标准加以制约, 业务流程不尽合理。内部控制方法体系不够完善, 内部控制制度有待改善。

(三) 内外部监督不力

张国清等认为我国的内审机构受行政命令影响很大, 导致内部审计缺乏足够的独立性, 同时在业务方面, 内部审计主要着眼于财务会计方面, 对其他管理领域很少涉及, 内部审计实质上是财务会计的自审。外部监督主要来自财政、审计部门, 他们往往重视财政资金的分派和使用, 而轻视资金使用的效益和监督, 也缺少对被审计单位是否建立有效的内控制度以及是否有效执行的实质性检查。

(四) 内部控制制度执行不力, 人员素质较低

内部控制制度只有将其付诸于实践才有价值。一些单位的内部控制在执行上相关各方权责不清, 自觉执行内部控制的动力不足, 而有的管理人员政策性不强, 法制观念淡薄, 有法不依, 有章不循, 即使是自己制订的内部控制制度也不执行。另外, 由于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与企业相比相对简单, 导致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人员能力和知识等素质较低, 在执行内部控制的过程中, 很容易出现错误和偏差, 直接影响内部控制的有效性。

(五) 信息沟通不够

信息沟通是改变内部控制行为的一种手段, 其目的是实现内部控制目标。行政事业单位关于信息沟通方面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信息沟通不灵敏, 同级部门间协调性差, 财务部门与业务、纪检等部门缺乏必要的交流, 财务公开制度落实不好, 内部控制活动没有得到广泛的理解和支持, 未有效形成人人参与、人人监督的良好氛围。

三、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加强对策

(一) 建立恰当的内部控制标准

由于《基本规范》主要适用于企业, 而考虑到行政事业单位的特殊性, 因此在我国当前的行政体制下, 政府有必要制定一个适合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标准, 使各行政事业单位在内控方式、手段等方面有章可依。建立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标准, 应充分借鉴企业在内控制度建设方面的成功经验,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发展与企业内部控制的发展是可以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

(二) 增强内控意识, 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

首先, 单位负责人要加大对内部控制的重视, 从政策制定、行动落实等方面着手, 提高整个单位对内部控制的重视程度, 为内部控制奠定一个良好的环境基础。其次, 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 应坚持预防为主、事后控制为辅, 加强程序制约, 强化主要业务的控制。

(三) 以失控环节为重点, 严格落实内部控制

针对内部控制中容易出问题的环节, 如预算管理、资金拨付与费用支出管理、报销审批程序、错误核算与支出的纠正等, 务必采取相应措施, 及时确定自控重点。 (1) 明确责任、分工控制。划清业务界限, 尤其是对一些不相容的职务, 必须由两人或以上相互监督或进行分离负责, 不相容职务严禁兼任、防止专断。 (2) 业务记录控制。为了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完整, 一定要对凭证制作、传递和保管等环节采取有效的控制, 杜绝会计信息失真。 (3) 加强财产安全控制。为了确保单位财产安全及完整, 要重点对货币资金和固定资产这两个方面进行控制。 (4) 预算控制。对预算的编制、审定、下达和执行等环节进行规范, 对预算的调整和追加进行全程严控, 对预算的编制差异及时进行分析和控制并积极调整与改进, 以确保预算的顺利执行。

(四) 加强内部控制队伍建设, 提高人员素质

内部控制工作, 最终是由人来设计和实施的, 加强内部控制队伍建设是做好内部控制的前提。 (1) 要不断提高单位负责人对内部控制建设的意识和素质; (2) 为适应内部控制要求, 应对内部控制工作人员进行专门的培训; (3) 会计控制仍然是内部控制的核心, 内控制度是否有效执行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和业务水平, 因此需要健全财务人员选拔和使用机制, 坚持量才录用, 建立严格的财务人员任用程序, 同时财政机关要加强对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人员的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的培训教育。

(五) 加强内部审计与财政监督

一是通过媒体宣传、行政发文、政府审计、财政监督等综合手段, 提高领导和职工对开展内部审计工作的认识;二是建立健全独立的内审机构, 单位领导直接负责本单位内部审计, 以保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客观性和有效性, 有时还可以聘请外部审计师进行验证;三是发挥好财政部门的监督控制, 要定期或不定期地对内部控制制度进行检查, 着重加强符合性测试, 促进现有制度的建立健全及有效执行。

(六) 建立科学的问责机制与激励机制

内控制度中建立严格科学的问责制, 并严格执行, 可以增加内部经营活动各方逃避义务的风险, 增强各方互利合作的可能和绩效, 促使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有效实施 (陈志斌, 2004) 。建立科学的问责机制, 要明确界定岗位责任, 要建立规范的问责程序、问责纪律和相应的绩效评价和激励机制, 要对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检查和考核, 并将考核结果与相关人员的考核、职务晋升、评优、调动等结合起来, 从而推动内部控制的有效实施。

(七) 运用信息技术

信息化不仅是企业管理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 也是行政事业单位管理发展的重要趋势。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降低内部控制实施成本, 减少人为操纵因素, 保障内部控制效果;实现信息的及时和快速反馈, 提高控制效率;促进信息的集成与传递, 实现信息共享。《基本规范》要求企业建立与自身经营管理相适应的信息系统, 运用信息技术加强内部控制。不仅仅是企业, 行政事业单位在实施内部控制时, 也应考虑利用信息技术, 将其贯穿于内部控制实施的整个过程, 从而达到将内部控制的程序与措施固化于信息系统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财政部等五部委:《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 (第1版) ,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年版。

[2]张国清、李建发:《美国政府机构内部控制的发展及其启示》, 《厦门大学学报》2009年第4期。

上一篇:铁路职业院校论文下一篇:中学数学教师职业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