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依法行政工作计划

2024-06-04

社区依法行政工作计划(通用9篇)

社区依法行政工作计划 篇1

从社区工作行政化看社区工作

社区的定义简单说就是:集中在固定地域内的家庭间相互作用所形成的社会网络。社区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综合基础的群众基础机构,他为我们居住在一个固定区域范围内的居民,起着一种媒介桥梁作用。

从社会学的角度分析,社区具有很多功能。主要包括:空间功能、联接功能、社会化功能、控制功能、传播功能和援助功能等。具体工作范围包括党建、司法调解、综合治理、社保、计生、征兵、双拥、科普、安全、环保、妇联、文体等各项工作。

从社区工作的定义、功能和范围来看,主要还应该以服务为主,但目前我国社区居委会这一自治组织行政化的色彩非常浓厚,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1、组织设置功能行政化。社区的实际情况千差万别,居民需求也各不相同,社区组织在结构、运行方式等方面应各有特色,但现实中我国社区组织却千人一面,没有差别。社区组织和社区机构的设置体现了政府基层管理的需要,居民缺乏归属感、认同感。从理论上讲,居委会是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它的主要任务是搞好居民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但在实际工作中,社区工作中政府各职能部门或派出机构指派的行政任务占居委会工作的80%以上,居委会主要承担行政工作。居民把居委会看成是政府组织而非居民自治组织,把居委会看作是政府行政力量的延伸。

2、自治章程、工作制度及人事决定行政化。尽管目前各社区普遍制定了居民自治章程、居民公约和居委会工作职责等规章制度,但它们是由上级民政部门或街道制定,分发给各社区遵照执行的,没有经过居民会议或居民代表会议的讨论、通过。这种做法反映了基层政府对社区居委会自治范围和自治程度的控制。《中华人民共和国居委会组织法》规定,居民委员会由居民会议选举产生,居民会议有权撤换和补选其成员。许多社区居委会换届确实要经过社区选举,但候选人资格由政府确定,这实际上是由政府主导社区选举,社区选举基本流于形式,这必然会从根本上影响社区居委会自治组织的群众性和自治性。

3、经费收支行政化。社区居委会的工作经费来源有两部分:政府财政拨款和社区自筹,其中主要经费来源是政府的财政补助。社区驻区单位共建意识不强,社会捐助收入很少且不稳定,社区居委会工作经费的缺口较大,其经费缺口普遍由街道提供。街道对社区居委会的工作经费实行统一管理,由街道财政所设立社区帐户,统一做帐。社区经费由市区下拨到街道,由街道统一收支的方式,造成“端谁的饭碗归谁管”,社区居委会不得不依附于街道办事处。

4、运行方式、考核机制行政化。社区居委会采用行政化的运行方式,社区居委会的服务功能不强,居委会与居民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渠道太少,居民对社区事务的参与程度和支持程度不高。目前对社区居委会的监督考核名义上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居民民主评议社区居委会,一种是由街道和政府有关职能部门对社区进行考核评比。但在两 种监督考核形式中,由于街道和政府职能部门的考核结果与社区的工作经费、人员任免等挂钩,因此街道及政府职能部门的考核占据着绝对的主导地位,左右着社区居委会的工作取向,居民群众的考核效力则显得软弱无力。

造成社区居委会行政化的原因很多,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政府干预过多是导致社区居委会行政化的重要原因。首先是认知因素。政府的主要目标之一在于解决转型时期的种种社会问题,保证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而在政府看来,良好的社区治理有助于这一目标的实现,这可能促使政府倾向于直接干预并控制社区。对于相当部分的政府官员来说,社区不是群众性的自治组织,社区管理当然应该接受街道的领导。再次是利益因素。部分政府官员内心不愿失去社区这一条“腿”,这也是社区行政化的重要原因。随着城市管理重心的下移,政府职能部门和街道办事处越来越多的工作都是通过社区居委会开展和落实的,社区居委会变成了政府的派出机构。而一些政府职能部门和街道办事处在给社区居委会下放责任的同时,却将利益和权力留在自己的手中。

2、社区自治组织自身的原因

首先是社区居委会主观倾向行政化。社区居委会的自治需求及愿望是其自主性能否成长的根本因素。由于社区资源都来自政府,为了从政府获取资源,一些社区依附于政府及其代理机构。当政府职能部门或街道办事处做出与居民利益相冲突的事情与行为时,有些社区居委会不但不敢制止,甚至还参与其中“分一杯羹”。其次,由于政府 主导了居委会的工作,社区居委会在人、财、物、职责、运作、考核等方面全方位依赖与街道或其派出机关,其与政府之间的关系不是相对独立的关系,而是全面依附的关系,社区居委会日益与社区居民脱离,成为代表政府管理社会的力量,逐渐失去自治性。

3、居民参与方面的原因

社区居委会自治应以居民的广泛参与为基础,依靠民众的广泛参与来协助政府解决社区的问题,是推动社区自治和社区建设的明智选择。目前社区居民的参与意识淡薄,参与社区活动的积极性不高。特别是单位意识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居民对社区公共事务的认识和社区参与意识的形成。单位体制下,城市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都几乎全部纳入单位行政体制中。个人一旦进入单位,单位对个人负有生老病死的无限义务,个人则完全依附单位。而个人对单位的全面依附则促使个人形成强烈的单位认同意识和单位参与意识,社区归属意识和社区参与意识很少。

那么怎样才能让社区组织“去行政化”呢?

民主是社区建设的灵魂,自治是社区建设的方向。完善社区自治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切入点,也是社会主义新型民主的增长点。加快社区组织“去行政化”进程、加强社区自治能力建设有利于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增强民主意识;有利于促使公共权力的重心下移,使社区公共权力直接置于社区成员的监督下。

1、理顺政府与社区的关系,推进政府职能转变。

首先要围绕强化社区居民自治这个核心,进一步明确政府、社区 居委会在社区建设中的角色和职能。政府在社区建设中处于组织规划者、裁判者与执法者的行政管理者角色,对社区建设起组织、指导、帮助、支持、调控的主导性作用。社区居委会是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是社区自治工作的组织者。社区居委会的主要职能是办理社区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协助政府或其派出机关做好与居民利益相关的工作。

建立和完善党领导下的政府依法行政和社区依法自治相结合的社区建设管理体制。政府转换职能,将社会事务真正交给社区办理,完善社区自治制度,建构政府和社会共同参与的治理结构。以社区为平台,实现政府管理功能与社区自治功能互补,行政资源与社会资源整合、政府力量与社会力量互动。既加强政府责任和政府行为,又提高社区自治能力,强化社区自治功能。

2、优化社区自治环境,培育社区自治功能。

优化社区自治环境,首先要求政府自觉转变职能,把贴近群众、服务社区、服务群众作为强化管理的着眼点,将工作重心下移到社区,为社区提供有效的公共产品服务,以社区居民满意不满意,拥护不拥护为工作的出发点和检验标准。在领导方式上要改变自上而下的纵向垂直式命令式管理,不能以行政命令的方式压任务、派工作,而是要将社区自治组织作为政府管理的新的依托,依照法律积极支持和科学指导社区居委会的工作,引导居民实现自治。

3、健全社区自治体系,提升社区自治功能。

健全社区自治体系,一是要建立健全社区组织体系。加强社区 党组织的建设,加强对社区内企事业离退休党员和其他类型党员属地化管理后的组织力度,大力开展社区党建工作,充分发挥社区党组织在社区建设、管理中的政治领导核心作用。二是建立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社区管理体系。理顺政府部门、街道办事处和社区居委会的关系,明确社区居民自治应享有的权利和义务,真正实现政府部门对社区居委会给予业务指导而不进行行政干预、提供帮助支持而不插手社区事务。三是不断丰富和完善适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求的社区服务体系。坚持从社区居民迫切要求解决的问题入手,拓展社区服务的新领域,增加社区服务的新内容,探索社区服务的新载体,努力满足社区居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服务需求。

4、构建共同利益平台,扩大社区参与程度

动员社区力量、开发社区资源、密切联系群众、及时解决问题,成为居民表达利益、实现利益、维护利益的途径,使社区共同利益得到加强,这将大大增强社区的凝聚力、居民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提升社区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的功能。重视社区居委会的组织建设,加强社区成员代表会议、社区协商议事会的建设,提高社区居民参与的广度与深度,提升社区的自治功能。

5、加强社区工作者培训,提高社区的自治能力。

社区工作者是社区建设的重要力量,建设一支职业化、高素质的社区工作者队伍对推动社区建设具有尤为重要的意义。随着社区建设的快速推进,社区工作专业化、社会化的要求越来越紧迫,社区工作者的思想道德素质和专业知识水平需要大力提升,创新能力和社区工 作方法也需要加强。

为进一步提高社区工作者的理论水平和实际工作能力,适应社区建设快速发展的需求,应当定期对社区专职工作者进行岗位培训和职业道德培训,这也是社区工作者逐步走向专业化、职业化、规范化的重要措施。通过岗位培训使社区专职工作者充分认识到社区建设的重要意义及社区建设的指导思想、工作原则、发展目标,系统地学习社区建设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了解社区工作的基本原理,掌握社区工作的方法和技能,拥有更多的敬业奉献精神和更高的职业技能水平,以全面提高社区专职工作者的综合素质,培育自治意识,增强其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自治能力和水平。

社区依法行政工作计划 篇2

津南区司法局八里台司法所组织辖区49名社区矫正人员参加了法律知识考试, 提升了社区矫正教育效果, 增强了社区矫正人员遵纪守法的自觉性。

据了解, 社区矫正集中教育存在内容单一、形式简单等问题, 对于如何突破瓶颈, 破解难题, 推动社区矫正规范化、科学化、专业化发展, 此次活动无疑提供了一次有益的探索和尝试。考试采取闭卷形式, 主要考查社区矫正人员对《刑法》等基本法律知识和应当遵守的监管规定的熟悉度。

八里台司法所还将此次活动列入司法所年度目标管理考核, 既能有效落实社区矫正人员每月教育学习8小时的规定, 实现社区矫正人员集中教育常态化、考核管理精细化, 又创新了工作思路, 为全区司法所开展社区矫正人员集中教育开创了先河。

范张/文

河西区13名大学生投入社区矫正工作

河西区司法局与天津理工大学合作, 以区司法局、基层司法所为平台, 接收该校法政学院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开展实习活动。

河西区司法局与理工大学法政学院签署了合作协议, 重点就社区矫正工作, 从组织系统、工作程序、岗位职责、社会工作的介入、社区矫正工作者专业培训等方面, 共同构建一个供学生实践的平台。目前, 13名学生已深入各基层司法所, 全面投入到社区矫正工作中。

此项活动是河西区司法局的又一创新举措, 在扩大社区矫正工作社会影响力的同时, 也为理工大学提供了广阔的社会实践平台, 为学院教学工作的延伸提供了更丰富的资源支持。

范刘/文

东丽区社区服刑男子因吸毒被撤销缓刑收监执行

东丽区司法局在公安东丽分局相关部门的配合下, 将社区服刑人员杨某依法收监执行, 这是东丽区社区矫正工作监管教育安全年活动开展以来, 首例因违反监管规定被撤销缓刑收监执行的案件。

社区服刑人员杨某因犯聚众斗殴罪于去年6月7日被河北区法院判处有期徒刑二年六个月, 缓刑二年六个月。杨某在社区服刑期间, 因吸食冰毒, 于今年3月22日被公安西青分局行政拘留15日。因严重违反社区矫正监督管理规定, 东丽区司法局依法对其提请撤缓。

此次收监执行工作是对社区服刑人员因违反监督管理规定被撤销缓刑收监执行的一次实战, 充分体现了公安、司法等部门协同作战的能力, 同时向社区服刑人员敲响了必须依法服刑、自觉接受教育矫正的警钟。

范刘/文

南开区法援中心无偿提供法律援助依法解决父女房产纠纷

受援人王先生所居住的南开区某小区的公产房, 承租人为其女儿王某。前不久, 王某将自己的父亲诉至南开区人民法院, 要求其从该公产房中搬出。王先生是一名肢体残疾人, 家庭生活也非常困难。万般无奈之下, 他来到南开区法律援助中心, 请求给予法律援助。

涉案公产房坐落在南开区某小区, 承租权系王先生于2012年8月以置换方式获得, 其女儿王某只是名义上的承租人, 并不是房屋承租权的实际出资人。经过援助律师的不懈努力, 南开区人民法院认定诉争房屋系王先生与前妻袁某婚姻关系存续期间, 以夫妻共同财产置换所得;其女儿王某以房屋承租方登记在自己名下, 要求王先生腾出诉争房屋的主张缺乏法律依据。最终, 法院判决驳回原告王某的全部诉讼请求。

王先生的援助案件是南开区法律援助中心无偿援助困难群众的一个典型案例。近年来, 南开区法律援助中心以实施法律援助惠民工程为抓手, 以“应援尽援优援”为目标, 创新工作方式方法, 切实维护困难群众合法权益, 把法律援助惠民工程落到实处, 在维护困难群众合法权益的过程中, 发挥了积极作用, 受到了群众的一致好评。

完善社区行政服务体系 篇3

关键词:社区管理;社会服务;管理模式

前言

社区服务在我国还是比较新的领域,本文的主要问题就是要找到一个符合中国实际的社区服务体系,由于我国各地区之间的差异较大,不能盲目的照搬国外一些社区的做法,必须首先了解我们的实际状况,并且充分考虑不同地区之间的差别。社区管理的改善是加强基层民主建设的内在要求,也是社会问题的缓冲区,解决好那些老百姓生活相关的直接利益问题,就可以减少很多纠纷。

石家庄市社区管理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1、基础设施不够完备

由图1可以看出,最多的社区是需要首先改进基础设施,即使一些条件比较好的小区,也存在很多要完善的方面。基础设施包括安全防卫、健身、停车位等。配套服务的需要也很多,主要有医疗、养老、家政服务等。小区文化在这里的比重虽然最低,但是我认为这恰恰反映出社区文化建设的缺失,任何小区都需要文化,这是形成归属感的必要条件。

从调查的情况来看,一些老社区的设施尤其欠缺,健身设施老旧失修,车位的划分上也过于随意,造成拥堵和冲突。安保也不够专业,缺少应急方案。相对来说,新建立的社区情况较好,但也是良莠不齐。

图1 社区最需要改进的地方

2、凝聚力不足

从调查的情况来看,社区的定期活动主要是老年人居多,退休人员有时间从事休闲活动,其他年龄的社区成员就很少有活动,相互之间缺少了解。一些老旧小区由于老年人居多,所以整个社区的氛围很和谐,邻里关系也比较融洽,新建设的社区就不容乐观了。凝聚力不足是很难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社区的,居民缺乏归属感必然使得社区松散无序。

图2 社区举办集体活动的情况

3、社区功能不够完善

在各项服务中,尤以养老和医疗最为重要,解决好这些基本需求才会让人们安心的生活(见图3)。

老年人居多的社区尤其需要家政服务,目前的服务提供者主要是中介组织,这些公司的条件有待统一完善,价格也不够优惠,普遍的现象是社区缺少一个平台,这也是问题最集中的部分。

除了家政服务,养老医疗的需求是最普遍的,大部分社区附近都有卫生站,不过相当一部分居民并不愿意在这里就诊。教育资源在社区功能中的地位很特殊,有些社区位置偏僻,本区的教育资源有限,需要社区搭建一个平台,将优秀的资源引入。

图3 最希望社区承担的功能

石家庄市社区管理模式探索

本文将社区管理概括为3—8—2模式,3是指三类管理主体,包括政府、第三方和社区管理委员会;8是指八种服务项目;2是指服务项目的两个层次,包括基本服务和选择服务。

要想完善社区的管理和服务,就需要各方的参与,只有实现主体多元化,才能提供完善的服务。不过,也可能会出现相互推诿的情况,所以,有必要先理清各主体的职责权限关系,针对不同类别的社区,管理主体的作用是不一样的,也要加以说明。如图4所示,这里将管理主体分为三类:街道办和居委会同属政府一类,他们是一种上下级关系,街道办对各社区居委会的工作进行指导和监督,居委会在社区管理中属于承上启下的角色,一方面是上情下达,另一方面是反映社区的情况和需求,政府这个主体在管理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需要他来提供基本的产品和服务,并且利用自身的资源和权力,为社区挑选合适的第三方服务提供商,这样可以形成比较统一的标准,规范和监督第三方,保障业主的利益;社区管理委员会是由居委会产生的,他的构成是业主代表和志愿者,人员的确定可以是推荐或自愿报名,但是要通过居委会的资格审查,具体标准可以有所不同。社区管理委员会受居委会的监督和指导,同时,他们也可以向居委会提出建议,最主要的是反映业主需求以及组织志愿者参加到社區管理和服务的各个环节中;第三方是指包括物业公司在内的市场组织,他们为社区提供各式各样的服务以满足不同的需求,与他们对话的应当是街道办,这样便于统一标准和控制成本,二者之间是合作的关系,主要形式是签订合同,他们与居委会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协调关系,主要是执行过程中的反馈以及改进,但不是居委会与第三方订立合同,要通过街道办才可以。

总结

根据河北省的相关规定,社区在达到一定规模的条件下,应当设立居民管理委员会。对于强行政型的社区来说,要建立和完善社区管理委员会,让社员更多的参与到社区的建设中来,让第三方企业通过公平竞争,为社区提供多样的、廉价的服务;对于弱行政型社区来说,一定要尽快明确管理主体,不能只依赖物业公司;对于中间型的社区,要增强社员的主体地位,政府牵头引进更多企业参与到社区服务中。

参考文献:

[1]白友涛,施碧钰. 对社区服务体系建设的思考.重庆科技学院学报, 2010(23):75-76.

[2]朱毅.城市社区管理理论与实践研究. 武汉:武汉理工大学管理学院, 2005.

[3]朱斌.NGO介入城市社区建设模式研究.南京:南京大学,2013.

社区依法行政工作计划 篇4

2012年是全面实施“六五”普法规划的关键一年,也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重要一年。社区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的指导思想和目标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街道“六五”普法规划,以服务和推动社区经济社会跨越发展为工作重点,全面落实“六五”普法工作任务,大力推进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切实发挥法律在服务和保障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促进作用。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深入扎实推进普法依法治理,着力提高社区法治化管理水平,提升居民的法律素质,为构件和谐社会,努力创造有利于社会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法制环境,结合社区实际,制定如下计划。

(一)深入学习宣传宪法。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充分利用每年“12.4”全国法制宣传日,集中开展以宪法为核心的法制宣传教育,努力提高社区公民的守法意识,使宪法家喻户晓,深入人心。

(二)深入学习宣传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大力提倡和学习宣传通过法律途径、运用法律手段进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促进社会社区进步。积极开展人口、资源、环境和公共卫生等方面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推进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

(三)深入学习宣传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强安全生产、劳动和社会保障、社会救助等方面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增强社区居民的安全生产意识和变化劳动者合法权益意识。

(四)深入学习宣传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相关法律法规。深入开展以“学法律、讲权利、讲义务、讲责任”为主要内容的公民法律宣传教育,促进公民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自觉用法律规范行为,形成遵守法律、崇尚法律、依法办事的社会风尚。开展治安和刑事法律法规宣传教育,预防和减少违法犯罪。加强法律权威和司法公正教育,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五)坚持法律教育与法治实践相结合,大力开展依法治理。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制定依法治理规划,确定阶段性工作计划,明确责任,并认真组织实施。

(六)组织开展法制宣传教育主题活动。大力推进法制宣传教育进社区活动,掀起学法用法的热潮。开展“法律进社区”活动,促进和谐社区建设。建立社区居民学法制度,建设社区法制宣传橱窗,加强社区法制宣传队伍建设,定期开展群众性法制专题活动;充分发挥居民学校、社区青少年法律学校等在法制宣传教育中的作用,开展公益法制讲座、居民法制论坛活动;全面开展“民主法治社区”创建活动,促进管理有序、文明祥和的新型社区建设。

社区依法行政工作计划 篇5

第一章

第一条 为了规范司法行政机关实施社区矫正的工作,提高对社区服刑人员的教育改造质量,维护社会稳定,根据刑法、刑事诉讼法、监狱法和《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关于开展社区矫正试点工作的通知》的有关规定,结合司法行政工作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社区矫正是指将符合社区矫正条件的罪犯臵于社区内,由专门的国家机关在相关社会团体和民间组织以及社会志愿者的协助下,矫正其犯罪心理和行为恶习,促进其顺利回归社会的非监禁刑罚执行活动。

第三条 司法行政机关开展社区矫正工作,遵循党委政府统一领导,司法行政机关具体实施,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密切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原则。依照有关规定和本办法,充分发挥社会各方面的作用,提高社区服刑人员的教育改造质量。

第四条 社区矫正的任务是:

(一)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的有关规定,加强对社区服刑人员的管理和监督,确保刑罚的顺利实施;

(二)采取多种形式,对社区服刑人员进行思想教育、法制教育和道德教育,矫正其不良心理和行为,促使其成为守法公民;

(三)帮助社区服刑人员解决在就业、生活和心理等方面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以利于其顺利适应社会生活。

第五条 对下列人员实施社区矫正:

(一)被判处管制的;

(二)被宣告缓刑的;

(三)被暂予监外执行的,包括:

1、有严重疾病需要保外就医的;

2、怀孕或者正在哺乳自己婴儿的妇女;

3、生活不能自理,适用暂予监外执行不致再危害社会的;

(四)被裁定假释的;

(五)被剥夺政治权利并在社会上服刑的。

第六条 司法行政机关应当对社区服刑人员实施分类管理、个性化教育。坚持日常管理与重点监督相结合,思想教育与个体情况相结合,日常考核与适时奖惩相结合。

第七条 司法行政机关依照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本办法的规定实施社区矫正,接受人民检察院的监督。

第二章 社区矫正工作的机构、人员及其职责

第八条 省(自治区、直辖市)、市(地、州)和县(市、区)司法行政机关应当设立社区矫正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作为同级社区矫正工作领导小组的办事机构,负责指导、监督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的实施,协调相关部门解决社区矫正工作中的重大问题,检查、考核本地区社区矫正实施情况。

第九条 乡镇、街道司法所具体负责实施社区矫正 ’,履行下列职责:

(一)贯彻落实国家有关非监禁刑罚执行的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二)依照有关规定,对社区服刑人员实施管理,会同公安机关对社区服刑人员进行监督、考察;

(三)对社区服刑人员进行考核,根据考核结果实施奖惩;

(四)组织相关社会团体、民间组织和社区矫正工作志愿者,对社区服刑人员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帮助社区服刑人员解决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五)组织有劳动能力的社区服刑人员参加公益劳动;

(六)完成上级司法行政机关交办的其它有关工作。

第十条 司法行政机关应当在人民法院就管制、缓刑、暂予监外执行、假释、剥夺政治权利的判决、裁定或者决定听取司法行政机关的意见时,积极配合。

司法行政机关应当与公安机关密切配合,对拒不服从管理教育、情节严重,或者有重新犯罪嫌疑的社区服刑人员,及时提请公安机关依法处理。

第十一条 监狱对符合暂予监外执行条件的在押服刑人员,应当依照法律和有关规定准予暂予监外执行;对符合假释条件的在押服刑人员,应当依照法定程序,及时报请人民法院裁定;对司法所开展社区矫正工作,应当积极给予协助。

第十二条 社区矫正工作者应当由司法所工作人员、有关社会团体成员和社会志愿者组成。

第十三条 社区矫正工作志愿者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拥护宪法,遵守法律,品行端正;

(二)热心社区矫正工作;

(三)有一定的法律政策水平、文化素质和专业知识。

自愿参与和从事社区矫正的社会志愿者,向居住地的街道、镇司法所报名,符合前款规定条件的,由司法所报请县级司法行政机关颁发聘书。

第十四条

司法行政机关实施社区矫正,应当建立例会、请示报告、培训、信息报送、统计以及内部监督等制度,保障社区矫正工作的规范运行。

第十五条

社区矫正工作者应当遵守社区矫正规章制度,认真履行职责,公道正派,廉洁自律。

第三章社区服刑人员的接收

第十六条

社区服刑人员,由其居住地司法所接收;户籍所在地与居住地不一致的,户籍所在地司法所应当协助、配合居住地司法所开展矫正工作。

第十七条

司法行政机关应当及时接收人民法院、公安机关和监狱发出的有关社区服刑人员的法律文书和有关材料。

第十八条

监狱应当在暂予监外执行罪犯、假释罪犯离开监所以及附加剥夺政治权利罪犯刑满释放前,核实其居住地,告知其按照规定的时间向居住地司法所报到,接受社区矫正,并令其作出书面保证。

第十九条 监狱应当自假释罪犯离开监所或者附加剥夺政治权利罪犯刑满释放之日起 7 日内,将有关文书材料寄至其居住地公安派出所和司法所。

对暂予监外执行的罪犯,监狱应当在批准暂予监外执行之日起 7 日内,将有关法律文书和其它相关材料送达罪犯居住地公安派出所和司法所。

第二十条

社区服刑人员应当在判决、裁定、决定发生法律效力之日起 7 日内或者离开监所之日起 7 日内到居住地司法所报到。

第二十一条

社区服刑人员居住地司法所应当及时接收社区 服刑人员,予以登记,建立档案,对其进行谈话教育,告知社区服刑人员的权利、义务。

社区服刑人员在接受社区矫正期间,人格不受侮辱,人身安全和合法财产不受侵犯,享有辩护、申诉、控告、检举以及其他未被依法剥夺的权利。

社区服刑人员在接受社区矫正期间,应当遵守国家法律、法规、规章和社区矫正有关规定,服从管理,接受教育,按照规定参加公益劳动。

第四章社区矫正措施

第二十二条

司法所应当根据有关规定,针对不同类型的社区服刑人员采取不同的具体管理教育措施,确保社区矫正工作的有序进行。

第二十三条

司法所应当全面掌握社区服刑人员的犯罪原因、犯罪类型、危害程度、悔罪表现、家 庭及社会关系等情况,进行综合分析,根据社区服刑人员被判处管制、宣告缓刑、暂予监外执行、裁定假释和剥夺政治权利等五种类别和不同特点,制定有针对性的教育改造计划和措施,并根据矫正效果和需要,适时作出调整。

第二十四

条被判处管制的社区服刑人员在社区矫正期间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遵守法律、行政法规和社区矫正的有关规定,服从监督管理;

(二)未经批准,不得行使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自由的权利;

(三)定期报告自己的活动情况;

(四)遵守关于会客的规定;

(五)离开所居住的市、县或者迁居,应当报告司法所,并经公安机关批准;

(六)遵守其他具体的监督管理措施。

第二十五条

被宣告缓刑或者被裁定假释的社区服刑人员,在社区矫正期间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遵守法律、行政法规和社区矫正有关规定,服从监督管理;

(二)定期报告自己的活动情况;

(三)遵守关于会客的规定;

(四)离开居住的市、县或者迁居,应当报告司法所,并经县级公安机关批准;

(五)附加剥夺政治权利的缓刑、假释社区服刑人员。还必须遵守本办法第二十七条的规定;

(六)遵守其他具体的监督管理措施。

第二十六条

暂予监外执行的社区服刑人员,在社区矫正期间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遵守法律、行政法规和社区矫正有关规定;

(二)在指定的医院接受治疗;

(三)确因治疗、护理的特殊要求,需要转院或者离开居住区域的,应当报告司法所,并经公安机关批准;

(四)进行治疗以外的社会活动应当向司法所报告,并经公安机关批准 ’

(五)遵守其他具体的监督管理措施。

第二十七条

被判处剥夺政治权利的社区服刑人员,在社区矫正期间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遵守法律、行政法规和社区矫正有关规定,服从监督管理;

(二)不得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三)不得组织或者参加集会、游行、示威、结社活动;

(四)不得出版、制作、发行书籍、音像制品;

(五)不得接受采访、发表演说;

(六)不得在境内外发表有损国家荣誉、利益或者其他具有社会危害性的言论;

(七)不得担任国家机关职务;

(八)不得担任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和人民团体的领导职务

(九)遵守其他具体的监督管理措施。

第二十八条

司法所应当采用培训、讲座、参观、参加社会活动等多种形式,对社区服刑人员进行形势政策教育、法制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以及其他方面的教育。

第二十九条

司法所应当采取个别谈话的方式,对社区服刑人员进行经常性的个别教育。

司法所应当每月对社区服刑人员的思想动态进行分析,遇有重大事件,应当随时收集分析,并根据分析的情况,进行有针对性

第三十条

司法所应当聘请社会专业人员,定期为社区服刑人员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第三十一条

司法所应当组织社会团体和社会志愿者对社区服刑人员开展经常性的帮教活动,并通过社区服刑人员的亲属加强对社区服刑人员的教育。

第三十二条

司法所应当按照符合社会公共利益、社区服刑人员力所能及、可操作性强、易于监督检查的原则,组织有劳动能力的社区服刑人员参加必要的公益劳动。

第三十三条

司法行政机关应当协调有关部门和单位,为社区服刑人员提供职业培训和就业指导,为符合条件的社区服刑人员提供最低生活保障,为社区服刑人员遇到的其它问题提供指导和帮助。

第三十四条

司法所应当建立对社区服刑人员认罪悔罪、遵纪守法、学习劳动等方面表现情况的考核制度。

根据考核结果,对于表现良好的给予表扬奖励;对符合法定条件的,依照法定程序提请有关部门予以减刑。

对违反法律、法规和社区矫正的有关规定,但尚未构成重新犯罪的,视情节轻重给予警告或者提请有关部门给予警告、记过、治安处罚、撤销缓刑、撤销假释或者收监执行。

第五章社区矫正终止

第三十五条

社区服刑人员被判处管制、单处或者并处剥夺政治权利的,其矫正期限为所处管制、剥夺政治权利的实际期限;被宣告缓刑、裁定假释的,其矫正期为缓刑考验期或者假释考验期;暂予监外执行的,其矫正期为在监外实际执行的期限。

第三十六条

被判处管制、宣告缓刑、裁定假释、单处或者并处剥夺政治权利的社区服刑人员,应当在矫正期满前三十日由本人作出书面总结,由司法所出具相关考核鉴定材料,依照法定程序终止社区矫正。

第三十七条

对于暂予监外执行的社区服刑人员,暂予监外执行期满前三十日,由司法所出具相关材料,经上级司法行政机关审查后,报原关押单位。原批准机关决定收监的,社区矫正终止。

第三十八条

社区服刑人员被收监执行或者因重新犯罪被羁押的,自羁押之日起,社区矫正终止。

第三十九条 社区服刑人员死亡的,自死亡之日起,社区矫正终止。假释或者暂予监外执行的社区服刑人员死亡的,司法所应当及时将有关情况书面通知原关押单位,并附相关证明材料。

第六章 附则

第四十条 本办法适用于社区矫正试点地区。各试点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司法厅(局)可依据本办法制定本地区社区矫正工作实施细则。

第四十一条 本办法由司法部负责解释。

社区依法行政工作计划 篇6

一、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1、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十七大精神,围绕构建和谐平滩的目标和要求,以化解社会矛盾为主线,进一步强化法制宣传教育和依法治理工作,大力弘扬法治精神,着力提升全乡公民的法律素养和社会法治化管理水平,为促进我乡“十一五”规划的顺利实施,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为实现平滩跨越式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2、主要目标:以争创市级民主法治村为主要工作任务,通过多种形式深入扎实地开展法制宣传教育、依法治理和村民自治工作,努力实现全村公民法律素质法制观念、水平提高。

二、法制宣传教育工作

1、围绕促进经济又快又好发展,促进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大力宣传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广泛宣传宪法以及与经济社会发展、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2010年在全村公民中深入学习重点法律法规:《宪法》、《行政处罚法》、《物权法》、《安全生产法》、《治安管理处罚法》、《农村土地承包法》、《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信访条例》、《人民调解条例》

2、抓好村两委班子成员、社长、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坚持两委班子成员学习日制度;坚持法制教育从基础抓起,培养遵纪守法新人。

3、以农村“两委”干部和农民为重点扎实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和培训工作,依托司法所和法律服务所,将法制宣传职能与人民调解、法律援助等职能履行相融合,不拘形式,因地制宜的在乡、村、社区中开展法制宣传,加强农民学法、守法、懂法、用法。

4、利用 “3.8”妇女维权周、“3.15”消费者权益保护日、“4.26”世界知识产权日、6.25国土日、“6.26国际禁毒日与相关职能部门共同开展各种有针对性的专项法制宣传活动。组织12.4”全国法制宣传日宣传活动。

三、依法治村工作

1、继续深化依法治理。深入开展农村依法治理,开展“民主法治村”创建活动,推进基层民主法治建设。

2、扎实开展专项依法治理。积极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土地资源、安全生产、食品卫生、医药管理、道路交通安全等专项依法治理活动。

3、完善信访制度、强化调解功能。在群众中广泛宣传调解组织职能及调解工作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功用。增强基层预防化解矛盾纠纷的能力,提高全村法制化管理水平。

4、进一步发挥村理财小组和民主监督小组的职能作用,加大村务、社务公开力度,形成齐抓共管、人人参与村管理和建设的良好氛围。

四、建立工作标准,强化检查督查,全面推进工作开展

1、加强领导、加大投入,配齐配强普法依法治理工作人员,定期研究和解决法制宣传教育工作中的重大问题,保证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顺利进行。

2、邀请镇人大对“五五”普法的工作开展、规划实施情况进行中期视察和调研。通过接受视察、实地调研,进一步发现、培育、宣传、推广各领域、各层次普法依法治理的先进典型,总结经验,改进不足,完善制度,推动工作。

和盛镇舒家渡社区

社区依法行政工作计划 篇7

1 加强职工教育培训, 提高依法行政水平

我们常常采取“专题培训, 以会代训, 印发手册, 广播电视”等方法, 对镇、村干部和计生专干进行人口和计划生育法律法规和政策的教育培训;坚持岗前培训、持证上岗和考核制度, 解决行政执法人员的成份、结构、素质和能力等问题。在教育培训中, 坚持统筹兼顾、分类指导的方针, 不搞“一刀切”, 让执法者首先成为知晓人口和计划生育法规和政策的“内行”, 为严格执法, 依法行政打下坚实基础。

2 全面落实执法责任, 加大依法行政力度

行政执法必须具体相应的执法主体和授权执法资格, 并建立完善责任追究制度, 否则行政执法会成为一句空话。我们在执法过程中采用了以下做法:

2.1 明确依法行政责任。

人口和计划生育行政机关, 应当依法确定行政职权, 明确执法岗位, 合理分解执法责任, 实行“一把手”负总责;对于我们乡镇基层人口和计划生育管理部门, 其工作人员是直接的具体授权执法者, 承担具体行政执法责任。认真执行“执法人员从事人口和计划生育行政执法工作须取得省级人民政府颁发的行政执法证件, 亮证执法, 定期考核。未经法律法规授权、未接受行政机关依法委托的,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行使行政执法权”的规定, 有效避免多头执法、无序行政等不良现象发生。

2.2 严格责任追究。

建立严格的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度, 对于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违法行政行为, 追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的责任。我们在具体执行中, 严格规范了人口和计划生育行政执法行为, 要求“公正、准确适用自由裁量权”, 严格行政执法时限, 推行行政执法人员回避制度, 做到过错与处理 (罚) 相适应, 教育与惩罚相结合, 严禁以罚 (收费) 代管。严防执法者将法律赋予的“职权”演变为“个人权利”, 导致行政侵权, 违反程序执法, 甚至腐败等一系列现象发生。

3 严格遵守执法程序, 提高行政执法权威

依法行政的灵魂就是“依法”, 依法的基本前提就是按法定的处罚标准和处理程序, 只有按照程序处理的结果才是有效的行政行为, 才是具有权威性的行政行为。我们在依法行政中, 进一步规范了人口和计划生育行政执法文书制作。建立健全了人口和计划生育行政许可、行政处罚、社会抚养费征收、行政复议等执法活动, 一一按照程序办理严格执行, 决不减少行政程序, 同时, 还客观、全面地记录行政执法的事实、有关证据以及行政决定, 完善各种档案资料收集和管理, 告知当事人所依据的相关法律规定和当事人应享有的权利。

4 公开法律法规政策, 接受依法行政监督

人口和计划生育依法行政要取得群众的理解和配合, 就必须让群众了解人口和计划生育法律、法规和政策, 才能更好地充分发挥群众的对人口和计划生育依法行政的社会监督管理作用, 确保依法行政质量。在实践中, 我们借助政务公开、村务公开的契机, 全镇实行统一公开内容, 规范公开形式, 将生育、节育、奖惩政策、计划生育收费项目和标准、社会统筹费收支情况、生育指标申报审批程序、党政领导干部及计生干部的生育节育情况、行政执法“七不准”规定等向社会公布。把计划生育的政策、措施、办法交给群众, 发动群众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监督、自我服务, 从而有力推动人口和计划生育依法行政工作正常开展。

5 坚持以人为本理念, 依法行政体现为民

近年来, 我们按照合法行政、合理行政、程序正当、高效便民、诚实守信、权责统一的要求, 坚持以人为本, 执法为民, 依法维权, 优质服务的执法理念, 切实维护群众利益。

5.1 简化再生育审批手续。

我们积极探索出高效、便民、优质的审批方式和生育 (服务) 证、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流动人口婚育证明等证件发放形式, 达到了既严格执行法规和政策, 又体现为民着想理念, 尽量让群众少跑路或不跑路, 减少办事成本。

5.2 严格收费及其管理。

我们在再生育审批、各类证件发放、流动人口管理与服务等行政执法中, 切实做到了不得向当事人收取押金、保证金、管理费或者其他任何费用;在依法作出征收社会抚养费或者罚款决定时, 还及时告知当事人到指定的机构缴纳, 罚没收入和社会抚养费一律上缴国库。

5.3 开展为民服务工作。

依法行政的出发点不是处罚, 更多的是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为实行计划生育的公民兑现法定奖励和各种优惠政策, 免费提供基本项目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 我们探索建立人口和计划生育行政执法信息管理系统, 加快行政执法信息化建设, 提高执法效率, 把服务送到群众门口, 及时兑现各种优惠政策, 让对象户体会到党和政府的关怀。同时, 以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和“三下乡”活动为载体, 推进先进思想、文明观念、政策法规和科普知识进村入户;为实行计划生育的育龄群众提供的各类技术服务项目, 实现基层人口和计划生育管理与服务的规有机结合。

5.4 改变群众生育观念。对响应政策的独

生子女户, 积极帮助他们解决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困难, 对家庭确有困难的, 实行重点帮扶。优先安排他们享受最低生活保障金, 在子女入学、入托等方面协助解决困难, 优先推荐安置工作等;对违反政策的, 在审批低保金时重点监控, 严格把关, 直至取消享受最低保障金。同时对违反计划生育政策的坚决依法处理。让计划生育户切切实实享受到政策的实惠, 努力改变群众的生育观念。

6 加大违法惩处力度, 确保依法行政有序

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就是要把政府自身的权力自觉地限制在法律的范围内, 严格依法办事, 服务于民, 防止权力滥用;同时又要对那些阻挠依法行政者进行严厉, 切实维护依法行政的严肃性。

6.1 加强对行政执法部门和执法者违法行政行为查处。

由于受市场经济所引发一些腐朽思想冲击, 在计生队伍中也有少数人往往因利益的驱动, 出现了“不给好处不办事, 给了好处乱办事”的现象。加之乡镇财政供给严重不足, 个别乡镇将政策外超生征收的社会抚养费和罚款作为给计生机构的日常经费、职工福利资金的来源或补贴, 造成了计划生育行政执法行为与执法目的严重背离。同时, 在计划生育行政过程中, 职权往往被异化为个人权利或者特权, 以“人情”作为执法的尺度, 随意而定征收社会抚养费标准, 搞“权钱交易”, 以权谋私、武断专横、拖延履行职责、该罚不罚、处罚程序和, 甚至因个人恩怨而刻意报复等。因此, 对上述违法行为, 我们必须加大打击力度, 纯洁执法队伍。

6.2 严厉打击阻挠行政执法行为。

近年来, 在农村虽然人们的生育观念有了转变, 但个别育龄群众受传统的封建思想影响仍未根除, 超政策外生育现象时有发生, 乡镇人民政府及计生行政管理部门对此依据法律作出征收社会抚养费决定, 产生抵触, 个别超生者抵制不交, 很难征收到位;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除增加执法成本外, 执行到位率还很低;个别超计划生育户不但不配合执法人员执法, 而且态度横蛮, 言语粗俗, 甚至动手打人。因此, 在人口和计划生育行政行政执法中, 我们建立了一套政府、计生、公安、法院和社会各界密切合作的工作机制, 共同携手打击阻挠依法行政的行为, 该绳之以法的绝不手软, 该强制执行的绝不姑息, 为人口和计划生育依法行政提供良好的环境。

参考文献

[1]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主任李斌在全国人口和计划生育依法行政座谈会上的讲话, 2008, 4, 24.

社区依法行政工作计划 篇8

一、以“法律六进”为载体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活动

深入贯彻落实“五五”普法规划和决议,认真贯彻落实关于加强领导干部、公务员、青少年、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和农民学法用法工作的指导意见,推进重点对象法制宣传教育的深入开展。充分发挥普法讲师团和普法志愿者队伍作用,深入全市机关、乡村、社区、学校、企业、单位等开展法治讲座、法律咨询等活动。

1、切实加大广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的学法力度。坚持和完善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集体学法制度、领导干部和公务员法制讲座制度、法律培训制度、考试考核制度,以提高依法行政和执法水平为重点,进一步推进机关领导干部和公务员学法用法工作。举办了基层干部法律知识培训班,邀请了消防大队的参谋、交巡警大队的教授讲授“消防安全”和“交通安全知识”;4月举办“提高依法行政水平”领导干部法律知识讲座,由我市普法讲师团成员主讲,市直机关、乡镇(街道)科级领导干部5

0余人参加; 6月我市人大又举行了《食品安全法》、《消防法》法律培训,这些工作的开展促进全市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学法活动的深入。

2、不断加强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工作。我们与教育主管部门加强合作,将法制教育纳入学校总体教学计划,充分利用班团队活动、学生社团活动等活动载体,开展生动活泼的法制教育。5月我们还专门召开“关爱团”成员座谈会,就我市青少年中的特殊群体、困难群体的帮扶、关爱工作展开探讨,提出应根据当前我市青少年成长过程中面临的特殊困难和问题,我市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整合教育资源,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青少年法制教育网络,加强法制宣传,提高法律素质。在做好在校生法制宣传教育的同时。

3、加大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及外来务工人员的普法力度。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学法用法制度和措施,把企业学法用法情况纳入企业管理、经营效益考核的内容,建立和完善评价与评估机制,按年度进行量化考核。6月15日我市

二、开展“法治长乐”创建活动,加强基层民主法制建设认真贯彻全国普法办和省、市《关于开展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的意见》,在全市广泛开展“法治长乐”创建工作,通过举办讲师团巡回讲座、法律知识竞赛、普法宣讲员进村入户等方式,围绕改善民生、维护民生、保障民生等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结合平安建设、和谐社会建设和文明城市

建设,在学习创建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开展创建工作,增强法制观念,弘扬法治精神。加强基层民主法制建设是“法治长乐”创建活动的基础,届此我们不断巩固和深化“民主法治村(区)”活动,稳步推进“民主法治村(区)”创建工作,组织他们进行相互学习、交流,对试点村(居)加强指导,以达到“民主法治村(居)”的创建标准。

三、不断创新法制宣传载体

充分发挥大众传媒的优势,进一步提高广播、报刊、电视法治栏目的质量,充分利用网络、手机等载体,提高法制宣传的时效性、覆盖面和影响力。学习福州市开展互联网普法宣传的可行性经验,上半年我们着力加大长乐普法依法治理网的建设,使之成为具有影响力的普法依法治理主阵地;还将原先在市政府旁的旧宣传栏进行重新改造,以改变原宣传栏的旧貌,提高档次与品位,增强法制宣传效果,提高市民的法律素质;继续在长乐吴航乡情报上开设“普法之窗”栏目,并联合律师所针对热点、难点问题开辟律师一问一答,进一步贴近群众、贴近实际,让市民对普法工作有更多的认识。下一步我们准备加强城乡法制宣传阵地建设,努力增加公共场所法制宣传教育设施。逐步形成覆盖城乡的法制宣传阵地网络,为群众提供方便的学法场所和快捷的法律信息。

半年来,我社区共出法律专刊2期,出动宣传车20次;举办法制宣传讲座30场次;发放各种法制宣传材料20万份;张挂法制

宣传跨街横幅3幅。我们的工作力度是大的,我们的工作成绩是明显的。但我们也清楚,下半年的工作将更艰巨,我们将继续创新形式,不断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切实推动我市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稳步发展。

黄土渠社区

社区行政化问题 篇9

摘要:我国社区建设的兴起,一方面是我国社会经济、政治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另一方面又是政府出自管理需要推动的结果,它的路径选择更多是自上而下,这样就必然导致社区行政化的产生。要改变这一状况,必须引入治理理念。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尤其是社会新旧体制转型的不断深人,城市基层社会结构,如街道办事处、社区居民委员会面临改革和调整,社区建设与管理也成为各国政府行政管理的新课题。

关键词:社区;社区行政化;治理

一、概念界定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尤其是社会新旧体制转型的不断深人,城市基层社会结构,如街道办事处、社区居民委员会面临改革和调整.社区建设与管理也成为各国政府行政管理的新课题。“一般而言,社区是指聚集在一定区域范围内的社会群体。按照一定的规范和制度结合而成的社会共同体。构成社区的要素包括以下五个方面:有较稳定和独立的地域界限;有以一定社会关系组成的社会群体:有维护该地区公共利益的管理机构;有维护群体生存和发展的生活服务设施:群体成员具有地缘上的归属感、参与感和认同感。”而就我国情况来说,社区主要指城市中居民委员会辖区及农村中的村委会辖区。其中社区建设的主体力量是居民、居委会及其他自治性组织。

社区行政化是指城市政府为寻求经济增长与社会稳定的平衡。依靠行政权力,自上而下地实行社会再组织的过程。政府规定统一规划,依靠行政力量,由外向内,由上而下,重构“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城市社会管理体制。

二、中国的社区建设

社区建设是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实现城市现代化乃至社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我国社区建设的兴起既是我国社会经济和政治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也反映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基层管理体制的必然需要。首先,社区建设的兴起取决于社会的客观需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使得社会利益和社会需要呈现出多元化和多样化的发展趋势。这就必然需要打破“单位制”的束缚,实现由“单位人”向“社会人”的转变。其次。社区建设的提出又是政府管理的需要。就我国

现阶段情况而言,社区建设是在“单位”体制瓦解时,政府为了得到公民的政治认同,解决社会转型时期出现的一些社会问题。缓解管理压力和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而提出并自上而下推动的。由此可以看出,我国的社区建设是社会和政府的共同需要。其动力主要来自社会和政府两个方面。但我们也必须认识到在这两者之间,政府起着主导作用,即我国的社区建设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以政府为主导力量强力推动的。它更多是自上而下展开的。政府的过度介入和干预,使得社区建设普遍存在着行政色彩浓。依附性强,参与程度低,自治能力弱的状况,出现了政府的热情高于居民的热情,外援的力量大于内生的力量这一与社区发展的初衷和愿望相悖的令人尴尬的局面。

三、社区行政化的困境

政府自上而下的行政权力运作模式导致社区行政化倾向严重。其表现主要为:

(一)机构行政化

虽然社区并不隶属于行政编制,且社区和基层政府之间的界限并不明确。但政府部门经常把社区作为行政末端,常会以下达任务的方式将那些本应该由政府行政管理部门所承担的工作移交给社区。这样的结果虽然一方面使得社区在机构意义上得到加强,基础设施、办公地点、工作人员都会得到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但从另一方面讲,社区居委会承接政府交办的工作也就变为理所当然。

(二)职能行政化

目前我国社区居委会承担了社区环境卫生、社区治安、计划生育和青少年教育等工作,而这些职能工作本应该是政府部门负责。这样一来。社区居委会就承担很多不该负责的行政和社会管理事务,使得社区居委会的行政色彩加重.社区居委会行政化趋势严重,居民民主自治被行政化工作覆盖。

(三)运行方式行政化

政府和社区居委会对于社区的管理,更多地还是按照行政命令和政治动员的方式。基于以上两方面的描述,我国社区居委会的工作主要是来自于政府的安排和部署,很多社区居委会可以自行决定的事务也要得到政府的批准和认可。很多时候离开政府的指挥棒,社区居委会成员就不知该如何开展工作。

(四)成员公职化

现阶段我国社区居委会成员主要呈现双重身份,一方面是社区居委会选举出

来的社区主任,而另一方面可能又是街道聘任的工作人员。正是基于这两种身份,导致社区居委会成员上对街道负责,执行街道分派下来的行政任务,把社区居委会变成了政府派出机构的派出机构。此外,目前我国的情况是大多数社区居委会成员都没有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科背景,对专业化的社区工作方法并不熟悉,从而只是听从上级政府布置分配任务。

四、社区行政化的影响

虽然社区行政化可以迅速补充“单位制”解体后留下的管理真空。但从根本上讲,社区建设的行政化倾向是我国传统管理意义上的全方位管制思想和方式的延伸。在这样的思路下社区居委会更多是被当作街道办事处的下属机构来设计的。被赋予了很浓的行政色彩,在实践中被赋予了很强的政治动员功能和社会事务管理功能,但其自身的自治管理功能却极其有限。

(一)增加了政府管理层次

社区居委会行政化,相当于增加了政府行政管理的层次,导致公共财政支出增加,这与行政体制改革中所要实现的“小政府、大社会”的目标相冲突。现实中社区居民对政府资源的依赖和服务的要求越来越多,但由于在行政事务和社区事务中有很多混淆不清的地方.以至于相应的社区资源却没有得到有效的动员和整合。

(二)社区独立性丧失.自治理念匮乏

社区行政化的问题在于过分强调政府对社区的控制和主导作用,这样必然会忽略社区自我治理,其结果会导致政府所呼吁的居民参与始终处于低水平。代表社区主流价值和要求的自治组织无法形成。从宏观上看,社区依附于政府,使得社区缺乏自我管理和自我发展能力。这将影响社区的协调、快速、健康发展;从微观上看,将导致公民的自信心降低,使得公民很少能意识到自己的责任,其中包括对自己和社会的责任.不能形成对社区的认同感和责任感。居民对居委会的态度是冷漠的,主要是把它当作一级政府而不是自己的自治组织。

(三)不利于基层民主建设

社区居委会本应是城市居民的自治性组织,其主要担负的功能是发扬基层民主,是实现人民民主的重要组织形式。但目前存在的居委会行政化并没有实现此功能,基层社会民主选举、民主管理、政治参与也因此受到影响,远离了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目标。

五、社区治理路径

目前中国社区管理结构、过程和方式都发生深刻的变革,社区行政化在目前及今后的社区建设中并不能起到很大作用。要走出社区行政化的困境,更多地应该引入治理观念进行改革。

(一)实现政府管理与社区自治的良性互动

要真正解决社区行政化问题,首先要界定政府管理与社区自治的边界。政府管理的介入应该是建立在居委会的自治运行基础上,进行服务、协调、保障和监督上。在我国。政府与社区自治组织之间的关系尚未完全理顺。社区自治组织的自治职能没有得到真正的落实。实行“政社”分离,需要明确政府和社区居委会各自的职责定位,理顺两者之间的关系。政府在城市社区建设中承担着重要的角色,其主要职责是宏观决策、政策引导、法规规范、资源提供、协调监督。政府和社区居委会不是上下隶属关系,而是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作为城市社区自治组织的居委会,在坚持社区自治的同时,也要自觉接受政府及其职能部门的指导和监督,积极协助政府机关开展工作。

(二)促进社区治理主体多元化发展

与传统公共行政不同。新公共管理和新公共服务理论认为,政府与社会既要分开,也要合作,公共权力部门、非政府组织和公众都是公共事务治理主体。积极培育公民社会和社区中介组织。充分发挥社区多元主体的作用,加强政府与社区组织、社区成员的合作。建立政府、社区组织、非营利组织、社区成员单位及社区居民之间的多元互动的网络型运作模式,建立以社区共识和认同为基础的,充分发挥社区能动性和自主性的治理模式。

(三)增强社区成员的参与意识和民主意识

社区参与是实现社区自治和促进公民社会发育的有效途径,健全社区组织与管理制度,培养社区居民的民主及参与意识,为社区居民参与社区治理提供制度途径。政府、社区组织、居民、企业、非营利组织都是社区治理的参与者,通过培育居民自发性的小社团,构建社区参与网络,从而增强社区信任和合作,实现共同利益。总之。社区是城市公共物品的集体消费单元,社区行政化可以迅速填补“单位制”解体所留下的组织管理真空,但无法提供有效服务。中国城市社区建设,需要从行政化阶段转为治理阶段。社区行政化是因为政府权力扩张而出现,也需要靠政府权力缩小而减弱。政府改革至关重要,社区发展的政策框架需要尽

可能多样化,需要发展社区草根组织,提高居民自治组织能力,需要促进居委会转向群众性自治组织,表达民意,成为政府与居民的中介。

参考文献:

[1]李大琨.中国社会行政管理[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8:14.

[2]陈伟东,李雪萍.社区行政化——不经济的社会重组机制[J].中州学刊,2005(2):78.

上一篇:大一学生个人小结下一篇:面相看朋友是啥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