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职能案例

2024-09-13

行政职能案例(共8篇)

行政职能案例 篇1

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案例

案例1 具体行政行为和抽象行政行为

某市原有甲、乙、丙、丁四家定点屠宰场,营业执照、卫生许可证、屠宰许可证等证照齐全。1997年国务院发布《生猪屠宰管理条例》,该市政府根据其中确认并颁发定点屠宰标志牌的规定发出通告,确定只给甲发放定点标志牌。据此,市工商局将乙、丙丁三家屠宰场营业执照吊销,卫生局也将卫生许可证吊销。乙、丙、丁三家屠宰场对此不服,找到市政府,市政府称通告属于抽象行政行为,需遵守执行。三家屠宰场遂提起行政诉讼。[问题](1)市政府的通告属于何种类型的行政行为?理由是什么?(2)谁是此案的被告?理由何在?

(3)此案乙、丙、丁是否有权提起行政诉讼?理由是什么?

(4)颁发定点屠宰标志牌属于何种性质的行为,工商局、卫生局能否据此吊销乙、丙的执照许可证? [正确答案](1)市政府的通告属于具体行政行为。本案中市政府发布的通告,明确确定只给甲发放定点标志牌,而该市原仅有甲、乙、丙、丁四家定点屠宰场,这就意味着剥夺了乙、丙、丁三家屠宰场的屠宰资格。可见,该通告是针对定点屠宰这一特定的事和甲、乙、丙、丁这一特定的人作出的,侵害了乙、丙、丁三家屠宰场的公平竞争权,属于典型的具体行政行为。(2)市政府、市工商局、市卫生局均可成为本案的被告。

依《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13条第(一)项可知,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可以对涉及其相邻权或者公平竞争权的具体行政行为提出行政诉讼,由于市政府的行为是具体行政行为且直接侵犯了乙、丙、丁的利益,故乙、丙、丁均可依据《行政诉讼法》第25条第1款的规定,以市政府为被告提起行政诉讼。

依《行政诉讼法》第11条第1款第(一)项规定,乙、丙、丁可以市工商局、市卫生局为被告提起行政诉讼。

(3)乙、丙、丁可以提起行政诉讼。理由如上题所述。

(4)颁发定点屠宰标志牌是行政许可行为,具体而言是属于资格许可行为,即赋予行政相对人从事某种活动的资格的许可。既然颁发定点屠宰标志牌的行为是资格许可行为,未获得该牌的企业就不得从事生猪屠宰的经营活动,市工商局、市卫生局就有权据此吊销其执照与许可证。但本案中,由于市政府的行为违法,所以,工商局、卫生局就不得据此吊销乙、丙、丁的执照与许可证。

案例2 行政合理性原则和行政合法性的原则

李某系从事饮食业的个体工商户,出售自制的蛋糕,李某蛋糕未经有关部门进行检验。这一行为被某工商所查获。根据《个体饮食业监督管理办法(试行)》的规定,对此类违法行为,应予以警告、没收违禁区食品和违法所得,并处以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罚款;没有违法所得的,处以1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可责令停业整顿或者吊销其营业执照。在工商所查获前李某出售蛋糕共获利590元。根据上述有关规定,工商所没收了李某尚未出售的蛋糕,没收其违法所得590元,并且工商所认为李某曾因伤害罪而被判刑3年,一年前刚出狱,因此要重罚,又处以李某1500元的罚款。[问题] 工商所对李某的违法行为进行的行政处罚是否合法适当?是否符合行政法的基本原则? [正确答案] 工商所的行政处罚行为是合法的,但不合理,违背了行政合理性的原则。主要表现在对李某的罚款行为上。本案中,根据法定的罚款幅度的规定,工商所对李某处以1500元的罚款属于法定的幅度内,其行为没有超越法律,不与法律相抵触,是合法的。但工商所在法定幅度内的自由裁量权行使的不恰当,对李某进行1500元的罚款,除以其违法事实情节等为依据外,于一种不正当的考虑而作出的行政处罚行为,违背了行政合理性原则的要求,属不合理的行为。

案例3 行政主体资格

某市人民政府计划对本市各个农贸市场环境卫生进行整顿,决定先由市人民政府的政策研究室组织制订一份关于整顿农贸市场环境卫生的规范性文件。政策研究室经对各方面进行调查,征求有关工商、卫生行政职能部门的意见后,最后起草的文件经政策研究室主任的批准,以本研究室的名义向全市进行公布,并要求有关单位和个人要贯彻落实。[问题] 该市人民政府的政策研究室公布规范性文件的行为是否正确?为什么? [正确答案] 该市人民政府的政策研究室公布规范性文件的行为是错误的。因为,市人民政府的政策研究室不具有行政主体资格,不能对外以自己的名义作出行政行为。行政机关以自己的名义实施行政行为,必须具有行政主体资格。市人民政府的政策研究室是市人民政府的内部机构,虽然同属行政机关系统,但它只是机关内部的协调、办事管理机构,它不能对外独立行使权力,也不能独立对外承担其行为后果的法律责任。本案中的规范性文件,应以市人民政府的名义对外公布,才能产生法律效力。案例4 行政机关滥用职权

王海棠于1995年7月30日在汝阳县靳村乡收购生猪二十五头,同月20日向国税所交纳20日到31日定期定额增值税,城建税,教育附加费52元,29日向工商所交纳管理费152元;向地税所交纳7月份定期定额生猪屠宰税(外销)100元;30日输了动物检疫证(有效期两天)及车辆消毒手续。以上各项均有各部门收据在卷。王海棠于7月30日下午用汝阳县上店乡一个体司机的农用车(已消毒)将生猪25头运往洛阳,当车行至沙沟时车发生故障,在修车时一头猪将近死亡,王海棠于31日在靳村乡屠宰后销售,当晚十点左右车修好前往洛阳,大约在当晚二十二时左右在汝阳县上店乡下店附近被三被告工作人员拦查,拦查人员未着标志服,未出示执法及工作证件,王海棠当场出示了上述办理的有关手续,被告地税局工作人员(上店所雇用人员,无执法证件)认定王应交纳税款960元;已交100元,应补交860元;王以自己已报税且是定额税为由拒绝补报;持工商管理发票的人员(原工商所雇用人员,现税所雇用人员)指出王应交纳240元而只交152元,应重新交纳240元,王海棠不同意;被告动检站工作人员认定其所持票据证物不符合且证明过期,应重新检疫,王海已作过检疫,证明过期是因车出故障,证物不符是因中途修车销售一头为由拒绝重新检疫,并提出让三被告放行。三被告坚持上述意见,不同意放行,双方争执不下,王海棠即到县城找有关人员说明情况,后又返回,仍未达成一致意见。三被告工作人员即将车及生猪扣至汝阳县上店乡地税所院内,王海棠即返县城到县公安局以路遇抢劫报案。第二天上午随公安局工作人员前往上店调查此事,发现车停在地税所院内,上店派出所问明情况后,让三被告上店各负责人到派出所解决此事。当时因天气炎热,到中午生猪已死亡五头,在派出所的主持下,三被告同意赔偿原告死亡五头生猪损失(含运费)4466元,死猪由上店地税所拉往县食品公司宰杀。王海棠将剩余生猪十九头运往洛阳销售,因天气炎热在途中生猪死亡二头,下车时又死亡三头价值4000元,屠宰厂按四头大猪每头150元,另一头按100元收购,王海棠五头猪共得款700元,直接损失3300元。王海棠回来后即向三被告提出支付原同意的损失4466元和又死五头猪的损失,三被告推委拒绝赔偿,被告地税局并提出让王海裳补交屠宰税860元。王海棠不服,向河南省汝阳县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撤销三被告的行政强制措施,并赔偿由此造成生猪死亡十头的损失。[问题] 三被告的行为是否属于滥用职权?为什么? [正确答案] 三被告的行为属于滥用职权。本案中税务、动检、工商三机关法律规定在某些方面有扣押权,但对事实证据认定不清,且违反法定程序。案例5 对行政裁决行为的行政诉讼

甲集团公司经A市人民政府的批准,在该市的繁华地区建商业大厦,为此在这一地区的40户居民要拆迁。甲集团公司取得该市房屋拆迁主管部门的许可后,分别与40户居民就拆迁补偿形式和补偿金额、安置用房面积和安置地点、搬迁过渡方式和过渡期限等问题进行协商并签订协议,其中因与14户居民就拆迁补偿金额有分歧而未能达成协议。就此甲集团公司与这14户居民向批准拆迁的房屋拆迁主管部门申请裁决。A市房屋拆迁主管部门根据国务院《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关于“拆迁人与被拆迁人对补偿形式和补偿金额、安置用房面积和安置地点、搬迁过渡方式和过渡期限,经协商达不成协议的,由批准拆迁的房屋拆迁主管部门裁决”的规定,裁决甲集团公司一次性补偿拆迁费的数额。甲集团公司对此有异议。于是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问题]

(1)市房屋拆迁主管部门的行为属于何种行为?

(2)甲集团公司对A市房屋拆迁主管部门裁决有异议,应提起何诉讼? [正确答案](1)A市房屋拆迁主管部门的行为属于行政裁决行为。本案中,甲集团公司与14户居民因房屋拆迁补偿协议的纠纷属于双方民事主体之间的民事纠纷,依照法律规定,这一纠纷可以由行政机关裁决,它符合行政裁决的主要特征,属于行政裁决行为。

(2)甲集团公司可提起行政诉讼。甲集团公司对行政裁决不服,应当就A市房屋拆迁主管部门的行政裁决行为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由人民法院对行政机关的补偿决定的合法性加以审查作出裁判,并可一并要求人民法院解决双方当事人之间就拆迁补偿问题的民事纠纷。

案例6 行政机关不履行法定职责行为

唐河县城关镇常花园西组位于城区边缘,人少地多,因此该组土地出租转让承包费和共有房屋租金的收入,按人头进行分配。原告刘海红系常花园西组人,1991年1月与唐河县棉织厂职工张合坡结婚,同年9月生一女孩张芸。两原告的户口均落在常花园西组,户主为刘海红之父刘金玉,并分得责任田。1993年11月常花园西组以“本组已婚妇女及其子女不得承包责任田”的规定,强行将两原告的责任田收回。两原告不服,申请唐河县城关镇政府处理。城关镇政府就此问题于1995年11月20日作出了《关于对常花园村委本村西组刘海红追要责任田的处理决定》,即常花园村常委西组应按政府规定分给刘海红母女俩责任田。但镇政府决定一直未得以执行,而常花园西组1996年农民负担分户计算表中,户主刘金玉7人包括俩原告在内。两原告于1996年12月就责任田和村民集体投入的分配事项向唐河县法院提起民事诉讼,唐河县法院以其提起的民事诉讼不属民法调整范畴,裁定驳回起诉。1998年11月13日两原告以被告不履行法定职责为由向唐河县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

原告诉称,两原告的户口均在城关镇常花园村委常花园西组。1993年11月该组将其责任田收回,该组南环路门面楼租赁费以及“唐枣路西地”、“蛤蟆坑地”、“稻田地”的征地款和其他土地出租费几年来也为给原告分红。虽被告于1995年作出处理决定确认两原告享有与同村起他村民同等的权利,但至今未得到落实,属不作为。请求判令被告在一定期限内履行法定职责并赔偿造成的损失3000元。

被告称,1995年被告作出处理决定后,经镇政府、村组做了大量工作,已将两原告的责任田及应该得到的红利补给。该组南环路门面楼房原告没有参加集资,不能分红。原告认为应分红的其他事项有遗漏,可到该组查帐,该分红的继续补给。镇政府做了有关工作,不是不作为,也没有给原告造成经济损失,故请求驳回原告起诉。

在审理过程中,原告刘海红的丈夫张合坡在1998年12月2日从常花西组领取了两原告1997年应得分红857.14元,但原告仍未分得责任田。[问题](1)唐河县城关镇常花园村西组村民会议作出“本组已婚妇女及其子女不得承包责任田”的规定是否有效?

(2)被告的行为是否属于不履行法定职责?

(3)原告在提起的诉讼请求中要求被告赔偿因不履行法定职责遭受的损失,这种赔偿请求是否成立? [正确答案](1)村民委员会规定不具法律效力。

村民委员会作为基层性自治组织,可以通过村民会议形式就其村委会中的重大问题作出决定,但必须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进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五条第二款规定:保护未成年人,是国家机关、武装力量、政党、社会团体、企业组织、城乡基层群众性自治,未成年的监护人和其他成年公民的共同责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第三十条农村划分责任田、口粮田等,以及批准宅基地,妇女与男子享有平等权利,不得侵害妇女的合法权益。妇女结婚、离婚后,其责任田、口粮和宅基地等应当受到保障。唐河县城关镇常花园村西组村民会议作出“本组已婚妇女及其子女不得承包责任田”的规定显然违反上述法律规定,当属无效。

(2)被告的行为属于不履行法定职责。

本案中唐河县城关镇政府虽于1995年2月作出了有关处理决定,但历时三年,一直未认真执行(未履行督办职能),没能实现秩序、公正的行政目的,即该行政行为实质上并未完成,这种消极的行政行为,属典型的不积极履行的不作为。(3)本案中原告的行政赔偿请求不应支持。

原告在提起的诉讼请求中要求原告赔偿因不履行法定职责遭受的损失3000元。这种赔偿请求不成立。被告的不作为与原告遭受承担诉讼费的损失之间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在原告不能提供其他有直接因果关系证据的情况下法院应作出不予支持的裁决。

案例7 公务行为的判断

1987年9月7日晚9时许,某铁路公安局民警宋某着便服到某火车站办私事,听见一男青年(李某,20岁,某有色金属进出口公司临时工)喊:“谁要广州的车票,即上前查问”。李某称,“喊着玩呢”,宋某即连续将李某摔倒在地,李某将宋某穿着的汗衫扯掉。围观群众见二人互相扭打,即向某火车站站前联防办公室报告。值班民警史某带领联防员赶到现场,见李某嘴部出血,宋某赤裸上身,前胸部有抓痕。宋某称:“我是民警,在抓倒票的人。”史某让宋、李二人去联防办公室,宋某不愿去,提出去车站派出所。史某坚持让宋、李二人去联防办公室解决。宋某仍不愿去,联防队员王某(本案原告)等人对宋某推搡、踢打。尔后,宋、李二人被带到联防办公室。联防办公室核实宋某民警身份后,由史某陪宋某到医院诊治并送其回去。与此同时,站前派出所查明李某不是票贩子,进行批评教育后让其回家。自1987年9月22日开始,某铁路公安局单方面对王某等人进行调查,并于同年11月28日发出传唤证,对王某传唤审查。12月9日某铁路公安分局作出治安管理处罚裁决,以王某“殴打该局民警”

行政职能案例 篇2

一、行政管理学课程案例教学的必要性

1、行政管理学学科性质的要求

行政管理学是研究政府依法管理国家事务、社会公共事务和机关内部事务的客观规律的科学, 涵盖了行政环境优化、行政组织构建、政府机构改革、人力资源管理、行政法治、行政监察、政府绩效管理、行政领导、政府职能转变、公共危机管理等多方面的内容。作为一门理论与实践相互促进的学科, 行政管理教学的首要目标是使学生灵活运用行政知识解释和指导实践, 在实践活动中深入理解和丰富行政知识。对于行政管理教学而言, 案例方法是经验学习的首要工具和方法。行政案例是根据教学需要, 将某些行政管理活动按时间顺序客观记载下来, 经过专业编排, 提供学生思考、分析和决断的实例。因此, 案例教学可以把行政管理的现实问题带入课堂, 公开讨论行政理论在管理实践中的适用性, 探索战略理论框架变为现实问题的操作性步骤, 既能强化行政理论的学习与研究, 又能立足于真实案例深入分析现实问题, 进而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交流机会, 培养学生的行政能力。

2、行政管理实践活动的要求

行政管理是政府依法对国家事务、社会事务和自身事务进行的管理活动。行政管理实践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多元的行政价值和多变的社会环境使得行政工作面临多重矛盾, 不同的解决方案对社会矛盾的调解, 经济发展的推动, 行政效率的提高等方面产生了不同后果。在行政管理学课程中运用案例教学法, 通过对行政案例的分析与研究, 展示行政管理的经验或教训, 为学生提供分析方法、管理技巧和解决问题的体验, 从而达到掌握行政管理科学知识、理解行政管理真谛的目的。因此, 在行政管理教学过程中, 需要培养学生根据不同背景的案例设计出不同的解决方案的能力, 使学生切身感受到在复杂多变的矛盾冲突和多维分析抉择中的艰难性和挑战性, 为寻找实现目标的各种方案, 并在结果预测和比较基础上, 做出合理的决策。

3、国内外行政管理教育培训经验的要求

20世纪30年代开始, 案例教学方法已逐渐被应用到欧美国家的高等教育和公务员培训课程。大批行政学专家、案例教师与从事行政管理工作的人员合作编写了广泛的行政案例, 建立了行政案例库。大量的案例分析训练为提高学生管理实践能力奠定了基础。如美国早在1948年由哈佛大学、普林斯顿大学、撒拉克斯大学和康耐尔大学等组成了公共行政案例编写委员会。“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的口号就是‘为21世纪准备领导人’, 为了提升肯尼迪政府学院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管理技能, 案例教学成为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的实施教学的主要方法和手段。”案例教学法从20世纪80年代引进我国, 在广大高等院校受到重视, 也被广泛应用于行政学院的培训课程, 丰富了行政管理教学内容, 提高了教学质量。行政案例教学方法的引入, 是行政管理专业教育培训方法的重大变革, 是造就一支高素质、专业化新型管理干部队伍的重要途径。

二、行政管理学课程案例教学的策略

案例教学的组织实施过程决定着行政案例教学的成败, 成功的案例教学是需要科学的组织教学过程和精心的设计教学情境的。

1、案例的精选与储备

精心组织案例的选择与编写工作, 建立案例教材库。行政案例的精选与储备应该符合以下原则。 (1) 典型性。行政案例必须是反映行政管理实践某些或某类情形的代表事例, 其内涵具有普遍意义, 案例资料能紧紧围绕行政管理教学内容所涉及的一反三的学习效果。 (2) 客观性。案例教学力图模拟一种实际的管理情景, 让学生身临其境进行分析决策, 建立真实的实践感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 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因此, 行政案例应直接来源于行政实践活动, 是现实行政情境的缩影。案例资料要真实可靠, 情节合理、内容充实、引用数据要科学准确。 (3) 启发性。案例教学则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 对现实问题或某一特定事实进行交互式探索的过程。行政案例要针对行政管理基本理论知识和实践问题设计和选择, 既要使行政管理基本理论知识通过案例设计表现为具有体验性的解读, 又要使行政管理实践创新与理论有机契合, 引发不同观点、思考和争论。

2、案例的分析与讨论

组织案例分析与讨论是案例教学中的重要形式和中心环节。案例分析是严谨的考察、分析、判断和决策的过程。在这一阶段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1) 教师要精通案例材料, 了解案例的背景知识, 预测并掌握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 (2) 案例思考题的设计要有讨论空间, 营造多视角的思考路径, 目的在于启发学生的创造力, 让学生的多向思维能力得到最充分的发挥。 (3) 组织若干案例学习小组, 小组案例分析后, 再以学习班级为单位集中进行案例讨论。教师应做好讨论的引导工作, 防止学生分析讨论过程脱离主题, 随意发挥;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等对案例进行不同层面的深度分析和联系社会的广度分析。 (4) 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和技巧, 对综合性案例和复杂性的案例要引导和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 创造平等和谐的案例讨论氛围。

3、案例的讲析与点评

案例的讲析与点评是案例精选和案例讨论环节的必然延伸。案例讲析不是为了寻找“案例之解”, 而是讲析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过程, 从而使学生思维能力与决策能力得到训练和提高。案例点评要评判不同的案例结论, 帮助学生理清思路, 指出他们在讨论中各自的优缺点, 引导学生反思案例教学的内容和过程, 实现知识、技能、态度和行为的改变与提高。

三、行政管理学课程案例教学的若干问题

1、案例选编的本土化问题

案例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案例教学的效果。很多案例源于国外, 由于行政环境的差异, 国外的行政案例可能会对学生造成认知困惑, 难以保证教学质量。而选择国内行政案例则容易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 有利于学生认知案例所蕴含的原理, 深入了解中国行政管理的现状。但是, 很多国内案例来源于新闻报道, 未经过专业编写, 启发性和可读性较差, 难以达到教学效果。行政案例的本土化问题, 需要行政学家、授课教师和行政实践活动者共同参与解决。从教师的角度看, 案例选编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 经过授课教师的再创作或再加工的重新编写, 才能产生高质量的教学案例。不断更新和丰富“案例群”, 才能为教师实施案例教学奠定坚实的基础。

2、案例讨论的技巧问题

在案例教学中, 学生的参与至关重要。中国传统文化提倡师讲授、学生听课和记录的教学模式, 不习惯参与式讨论的教学模式, 导致部分学生在案例讨论过程中没有积极性和主动性。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教师的教学技巧至关重要。教师要用亲切、有感召力的语言和形体动作感染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要善于营造平等、民主、宽容、人性化的课堂氛围, 消除学生心理障碍;要鼓励学生在案例讨论中多层次、多角度探讨“为什么”, 大胆质疑, 勇于争辩;要给予积极参与者正面评价, 提高学生的信心;当案例讨论产生交锋, 教师应当及时疏导、鼓励讨论深入。总之,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行政案例教学的目标才能实现。

3、案例教学的教师定位问题

案例教学要取得好的效果, 离不开教师角色的准确定位。行政案例教学活动的非结构化, 教师教学风格和学识水平的不同, 造成案例教学教师角色的多样化。成功的行政案例教学要求教师扮演多种角色, 如“设计者、主持人、仲裁者、‘魔鬼支持者’、同学以及法官等一系列潜在、模糊的角色”。作为设计者, 教师要预先规划和设计案例教学的内容、形式和时间;作为主持人, 教师要控制课堂讨论节奏和学习进度, 引导讨论主题, 创造热烈有序的讨论氛围;作为仲裁者, 教师在案例讨论出现批评与争论时, 将主题引导至问题的不同看法的解释和辩论上, 而非人身攻击;作为魔鬼支持者, 教师要注意抓住学生发言的闪光点, 鼓励学生独创之见;作为同学, 教师要在讨论冷场时, 提出焦点问题, 参与讨论;作为法官, 教师要对案例讨论全过程进行总结, 使案例教学善始善终, 圆满结束。

4、案例教学的考核问题

案例学习成绩的评定是案例教学考核问题的核心。在行政案例教学中, 学生成绩表现于案例阅读、案例分析、案例讨论、书面报告等各案例教学实践环节, 所以案例学习考核不能采用单一的“期末考试”方式, 而应该采用动态多项综合考核方式。案例学习考核的内容包括:案例阅读的讨论提纲考核、案例讨论的发言考核、案例书面报告考核、案例考试考核。在“行政案例学习综合考核链”上, 采用“分项记分、累计加总”的方法, 最终形成学生案例学习成绩的综合评定。分数的评定方式, 最好采取学生自评、小组内互评和教师评定相结合, 以教师评定为主, 这样有利于成绩的公平性和相对权威性。

总之, 将案例教学引入行政管理学课堂, 以案说理、以理论案, 较好的实现行政管理实践发展与理论知识的结合。当然, 行政管理知识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丰富, 要确保良好的教学效果, 行政案例教学方法也要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

参考文献

[1]小劳伦斯·E·列恩著, 郄少健等译:公共管理案例教学指南[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1.

行政管理学案例教学探究 篇3

摘 要:案例教学法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开放合作思维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在行政管理学中实施案例教学法可促进教学相长,增强师生的互动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对行政管理学核心概念的理解。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行政管理学;教学改革

案例教学法由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首创,它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的实践活动形式,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为基本价值取向的课堂教学方式。具体方法是以典型案例为平台,在学生掌握有关基本理论知识,根据教学要求,由教师引导和问题设计,让学生以独立思考或开放合作的方式,使其提高认识、分析和解决具体问题的专业能力。案例教学法虽在工商管理课程的教学和培训中已成为一种普遍的教育模式,然而,案例教学法在我国行政管理教学中还处在借鉴、探索阶段。

一、行政管理学课程开展案例教学必要性

1.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在案例教学中,将生活中的真实典型事件引入课堂中,在老师积极引导的前提下,学生在案例中不断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并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积极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种师生角色交互可以激发学生的热情,同时也活跃了课堂氛围,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而且案例教学法也要求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这样,学生就成为教学过程中的重要角色,能够积极思考、自主分析、独立创新,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同时,案例教学法也可以让学生进入案例描述中的特定情景和角色中去,独立思考问题、积极寻求答案,也提高了学生表达意见和沟通交流的能力。

2.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人际交往的沟通表达能力

在案例教学过程中,学生充当了教学环节中的主要角色,学生需要摆脱在传统教学过程中养成的对教师的依赖习惯。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学生须独立查阅有关资料和文献,通过独自或者与同学合作的形式对问题进行分析和判断,从而获得问题的各种解决方案。这种积极的自主学习方式,锻炼了学生自主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课前的大量准备为在课堂上发言讨论、思维的碰撞提供了可能,这种循序渐进的自主学习—发言讨论—解决问题的模式既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同时也锻炼了人际沟通表达的能力。

3.有利于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和教学水平

案例教学不仅需要教师在课前案例的选择上下工夫,还得在充分熟悉案例的基础上合理设置问题,案例分析中循序渐进地对学生加以引导,把握整个课堂教学环节的走向。教师除要系统地讲授专业理论知识之外,还必须具备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将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环节很好地结合起来。而且由于行政管理类课程实践性较强,授课教师必须时刻关注国家行政管理理论发展和事实动态,这无疑会对教师的理论知识、结构框架及教学责任心等提出更高层次的要求,这样无疑就会锻炼教师的教学思维,积累了案例素材,提升了专业技能和专业水平。

二、行政管理学课程案例教学的现状

20世纪30年代,案例教学法逐步在美国的公共行政领域中发展起来,该方法首先由哈佛大学创立。目前哈佛大学的案例库有一万多个案例,而且每年都有20%的更新,哈佛每年不菲的案例销售收入为其案例库的建立和完善提供了巨大支持。发展至今,哈佛的案例教学法形成了一套系统健全、操作规范的教学模式,给社会输出了大批商界和政府精英。

在国内,行政管理案例教学起步较晚。因学科设置和划分合理性不够,行政管理学科以前隶属于政治学类,偏重于宏观价值,重视原理、轻实证,使案例教学法在行政管理教学中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直到20世纪末,教育部才对高校的专业进行了全面调整,修订并颁布实施了新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行政管理学专业才在很多高校开始开设,借鉴工商管理学的教学模式,行政管理案例教学才被逐渐提上行政管理教学的日程。在专业领域,借鉴国外的先进教学理念,我国的学界专家、相关学者也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和教学体会收集、整理、编写出一些案例集,如《公共政策学案例精选》(高等教育出版社)、《应用行政管理》(暨南大学出版社)、《行政管理学案例教程》(中山大学出版社)、《公共管理案例教程》等,为行政管理案例的教学提供了一定的导向作用。然而在案例教学上并没有收到良好的效果,一方面是案例库并没有系统化,不专业、不规范,案例的本土化稀缺,在师生中激发不出足够的积极性,主观能动性差;另一方面是经费不足,对案例的调查、编写及整理耗费时间、财力和个人精力,经费不足严重影响了研究人员的个人积极性。在教学环节上,对大多数老师而言,案例教学虽  说耳熟能详,但在实践教学中由于缺乏行政管理案例教学的系统培训,缺乏一定的教学技巧和经验,教师角色混乱,案例的选择针对性不够,没有很好地将教与学加以结合,加之学生的主动参与性普遍较弱,使案例教学在行政管理教学中没有发挥应有的效果。

三、行政管理學课程实施案例教学的途径

案例教学具有明确的目的性、互动性、较强的综合性、深刻的启发性、过程动态性和结果多元性的特点。为让案例教学法成为行政管理教学模式中一种普遍且行之有效的方法,下文将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进行探讨。

1.建设行政管理专业案例库

从宏观上讲,领导应重视行政管理案例教学模式,提供充足的科研经费,强化组织管理,大力鼓励各地方教育单位对本地方典型的行政管理案例进行整理编写,充分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对经典行政管理案例统一入库,并组织专门人员对其管理、更新,形成具有时代感、本国特色的经典案例库源。除此之外,还应做好行政管理专业案例库的推广,充分运用现有传播媒介,让更多的同行了解运用案例库的经典案例。

2.提高教师案例教学水平

对课堂指导者进行定期培训,让教师在案例教学中形成规范的教学模式。让教师明白在案例教学法下,教师不做课堂的主体,更多的是担任组织和协调的角色。首先,授课教师应摆正自己在课堂中的角色位置。“导航”“导演”“导游”,是教师在整个案例讨论中扮演的角色,不断强化自己的职责,充分调动课堂积极性,发挥师生的潜能意识及主观能动性。这就要求授课者不仅要善于倾听学生的积极发言,还要适当地引导学生思维,用提问或者提示的方式,争当讨论反角,使案例讨论的发言紧紧围绕中心话题顺利展开,绝不偏题或者跑题,使学生的讨论能够积极地深入开展,从而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其次,教师要不断积累相关案例的教学经验。由于行政管理学具有很强的时政性,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断发现问题,提高案例分析深度。

3.精选时代性强的课堂案例

授课教师对案例的选择要合适,要具有专业针对性,按教学要求选择难易相当、繁简相宜的案例,且尽量选择具有本土特色,具有鲜明时代感的案例,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氛围。案例准备前老师应尽量设置可能出现的问题,案例讨论中要根据这些问题对学生进行引导,激发和培养学生敏捷思维能力和雄辩口才,课后要对学生的案例报告进行点评或评价,综合评估学生的理解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崔惠民.公共政策学案例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9(8).

[2]李庆钧,崔金云.公共管理教学中的案例分析法[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2(6).

[3]尹素琴.谈案例教学法在行政管理专业教学中的运用[J].经济师,2007(6).

司考行政案例 篇4

(2010年)

七、(本题25分)

材料近年来,为妥善化解行政争议,促进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与行政机关相互理解沟通,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全国各级法院积极探索运用协调、和解方式解决行政争议。2008年,最高人民法院发布《关于行政诉讼撤诉若干问题的规定》,从制度层面对行政诉讼的协调、和解工作机制作出规范,为促进行政争议双方和解,通过原告自愿撤诉实现“案结事了”提供了更大的空间。

近日,最高人民法院《人民法院工作报告(2009)》披露,“在2009年审结的行政诉讼案件中,通过加大协调力度,行政相对人与行政机关和解后撤诉的案件达43,280件,占一审行政案件的35.91%.”

总体上看,法院的上述做法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果,赢得了公众和社会的认可。但也有人担心,普遍运用协调、和解方式解决行政争议,与行政诉讼法规定的合法性审查原则不完全一致,也与行政诉讼的功能与作用不完全相符。

问题请对运用协调、和解方式解决行政争议的做法等问题谈谈你的意见。

答题要求1.观点明确,逻辑严谨,说理充分,层次清晰,文字通畅;2.字数

不少于500字。

「参考答案」

法治乃合法性与合理性之平衡器「定事实」在材料中,全国各级法院积极探索运用协调、和解方式解决行政争议,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果,赢得了公众和社会的认可,但也产生了普遍运用协调、和解方式解决行政争议,与行政诉讼法规定的合法性审查原则不完全一致的争论,引发了“运用协调、和解方式解决行政争议的做法合法性和合理性的分析”的法律难题。

「站立场」我们认为,法院运用协调、和解方式解决行政争议的做法权力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本案中就产生了与行政诉讼法规定的合法性审查原则的冲突,最后导致该权力行使的合法性和合理性问题,要求法院在行使权力的同时注

意其他的原则,防止权力突破边界。

「说理由一」首先,权力的行使应当符合合法性原则。对于权力主体,合法性原则要求权力行使的主体和权力行使的范围以及种类等预先由法律来规定。因此,对权利的限制上,“法无授权即禁止”。而对于个人而言“法不禁止即自由”。结合材料,2008年,最高人民法院发布《关于行政诉讼撤诉若干问题的规定》,从制度层面对行政诉讼的协调、和解工作机制作出规范,而最高法院具有一定的法律解释权,故运用协调、和解方式解决行政争议的做法具有合法性。

「说理由二」其次,权力的行使应当坚持合理性原则。所谓合理性原则就是符合社会整体价值观,具体可以概括为目的正当、手段合理以及结果均衡。任何权力的行使,都必须有正当的目的,必须借助合理的手段,必须实现均衡的结果。结合本材料,最高人民法院《人民法院工作报告(2009)》披露,“在2009年审结的行政诉讼案件中,通过加大协调力度,行政相对人与行政机关和解后撤诉的案件达43,280件,占一审行政案件的35.91%.该制度达到了法律效果、社会效果和政治效果的统一,具有合理性。

「说理由三」最后,法治的理想就是实现权利行使的合法和合理的平衡,否则“无合理性的合法性会变为僵化,无合法性的合理性则沦为恣意”。每种权力空间是有限的,界限就在于其他的权利。法律已经为权力主体设定了边界,则任何人都不得超越该界限,否则即为违法。具体到本案,从合法性上讲,法院运用协调、和解方式解决行政争必须有法律的依据,不能朝令夕改,同时,从合理性上说,要加强具体操作过程的公开透明,创造一个足够公开透明、能保证充分公共监督的制度环境,防止行政诉讼的偏离轨道。

「再强调,做评论」综上所述,“法治乃合法性和合理性之平衡器”。合法性始终是法律最基本的内容。因此要求法治国家在“依法治国”的基础上尊重人的权利。但是,合法的行为不一定就是合理的行为,要求法律在具体的制度当中进行权衡,为应对新型的法律现象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实现合法性和合理性的和谐共

存。

(2009年)

六、(本题20分)

案情:高某系A省甲县个体工商户,其持有的工商营业执照载明经营范围是林产品加工,经营方式是加工、收购、销售。高某向甲县工商局缴纳了松香运销管理费后,将自己加工的松香运往A省乙县出售。当高某进入乙县时,被乙县林业局执法人员拦截。乙县林业局以高某未办理运输证为由,依据A省地方性法规《林业行政处罚条例》以及授权省林业厅制定的《林产品目录》(该目录规定松香为林产品,应当办理运输证)的规定,将高某无证运输的松香认定为“非法财物”,予以没收。高某提起行政诉讼要求撤销没收决定,法院予以受理。

有关规定:

《森林法》及行政法规《森林法实施条例》涉及运输证的规定如下:除国家统一调拨的木材外,从林区运出木材,必须持有运输证,否则由林业部门给予没

收、罚款等处罚。

A省地方性法规《林业行政处罚条例》规定“对规定林产品无运输证的,予

以没收”。

问题:

1.如何确定本案的管辖法院?如高某经过行政复议再提起诉讼,如何确定管

辖法院?

2.如高某在起诉时一并提出行政赔偿请求,法院应如何立案?对该请求可否

进行单独审理?

3.省林业厅制定的《林产品目录》的性质是什么?可否适用于本案?理由是

什么?

4.高某运输的松香是否属于“非法财物”?理由是什么?

5.(1)法院审理本案时应如何适用法律、法规?理由是什么?

(2)依《行政处罚法》,法律、行政法规对违法行为已经作出行政处罚规定,地方性法规需要作出具体规定的,应当符合什么要求?本案《林业行政处罚条例》关于没收的规定是否符合该要求?

参考答案:

1.按照《行政诉讼法》的规定,当事人直接提起行政诉讼,由最初作出具体行政行为所在地的法院管辖。本案的被诉行政行为由乙县林业局作出,故乙县法院具有管辖权。如高某经过行政复议提起行政诉讼,复议机关改变原处罚决定的,复议机关所在地的基层法院也有管辖权。

2.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行政赔偿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法院应当对撤销没收决定请求与赔偿请求分别立案;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对行政赔偿的请求进行单独审理或对二项请求合并审理。

3.省林业厅制定的《林产品目录》是根据地方性法规授权制定的规范性文件,在行政诉讼中不属于法院应当依据或者参照适用的规范,但可以作为证明被诉行

政行为合法的事实依据之一。

4.高某运输的松香不是“非法财物”。因为高某具有加工、收购、销售松香的主体资格,也向甲县工商局缴纳了松香运销管理费,因此对该批松香享有合法所有权,不能将该批松香认定为“非法财物”予以没收。

5.(1)《森林法》及《森林法实施条例》均未将木材以外的林产品的无证运输行为纳入行政处罚的范围,也未规定对无证运输其他林产品的行为给予没收处罚。A省地方性法规《林业行政处罚条例》的有关规定,扩大了《森林法》及其实施条例关于应受行政处罚行为以及没收行为的范围,不符合上位法。根据行政诉讼法律适用规则,法院应当适用《森林法》及《森林法实施条例》。

(2)按照《行政处罚法》的规定,法律、行政法规对违法行为已经作出行政处罚规定,地方性法规需要作出具体规定的,必须在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给予行政处罚的行为、种类和幅度的范围内规定。本案《林业行政处罚条例》关于没收的规定超出了《森林法》及《森林法实施条例》行政处罚行为、种类和幅度的范围,不符合有关要求。

【主要参考法律规定】《行政诉讼法》、《行政处罚法》、《最高法院关于

审理行政赔偿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

(2008年)

六、(本题20分)

案情:因某市某区花园小区进行旧城改造,区政府作出《关于做好花园小区旧城改造房屋拆迁补偿安置工作的通知》,王某等205户被拆迁户对该通知不服,向区政府申请行政复议,要求撤销该通知。区政府作出《行政复议告知书》,告知王某等被拆迁户向市政府申请复议。市政府作出《行政复议决定书》,认为《通知》是抽象行政行为,裁定不予受理复议申请。王某等205户被拆迁户不服市政府不予受理复议申请的决定,向法院提起诉讼。一审法院认为,在非复议前置前提下,当事人对复议机关不予受理决定不服而起诉,要求法院立案受理缺乏法律

依据,裁定驳回原告起诉。

问题:

1.本案是否需要确定诉讼代表人?如何确定?

2.行政诉讼中以复议机关为被告的情形主要包括哪些?

3.若本案原告不服一审裁定,提起上诉的主要理由是什么?

4.如果二审法院认为复议机关不予受理行政复议申请的理由不成立,应当如

何判决?

5.本案一、二审法院审理的对象是什么?为什么?

6.若本案原告不服一审裁定提起上诉,在二审期间市政府会同区政府调整了补偿标准,上诉人申请撤回上诉,法院是否应予准许?理由是什么?

参考答案:

1.本案需要确定诉讼代表人。按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同案原告为五人以上,应当推选一至五名诉讼代表人参加诉讼,在指定期限内未选定的,人民法院可以依职权指定。

2.行政诉讼中以复议机关为被告的情形主要包括:

①复议机关改变原行政行为,原告不服复议决定的;

②复议机关在复议期限内未作出复议决定,原告不服的;

③复议机关拒绝受理复议申请或者不予答复,原告不服的。

3.若本案原告不服一审裁定,提起上诉的主要理由是:复议机关不受理复议申请的行为是行政机关的一项具体行为,无论是否属于行政复议前置的情形,只要原告不服该复议决定,均可以起诉,法院应予受理。

4.如果二审法院认为复议机关不予受理行政复议申请的理由不成立,应当作出撤销“不予受理决定书”,判令复议机关受理复议申请。

5.本案一、二审法院审理的对象是市政府不予受理复议申请的决定。因为原告起诉要求撤销的就是该决定,故法院应当以该决定作为合法性审查的对象。

6.若本案原告上诉后市政府会同区政府调整了补偿标准,上诉人可以申请撤回上诉,法院经审查,若认为该市、区政府调整补偿标准的行为不违反法律法规的禁止性规定,不超越或放弃职权,不损害公共利益和他人合法权益,申请撤回上诉是上诉人的真实意思表示,第三人无异议的,法院应予准许。

(2008年·四川)

六、(本题20分)

案情:2006年10月11日晚,王某酒后在某酒店酗酒闹事,砸碎店里玻璃数块。此时某区公安分局太平派出所民警任某、赵某执勤路过酒店,任某等人欲将王某带回派出所处理,王某不从,与任某发生推搡。双方在扭推过程中,王某被推倒,头撞在水泥地上,当时失去知觉,送往医院途中死亡,后被鉴定为颅内出血死亡。2006年12月20日,王某之父申请国家赔偿。

问题:

1.公安机关是否应当对王某的死亡承担国家赔偿责任?为什么?

2.王某的父亲是否有权以自己的名义提出国家赔偿请求?

3.本案请求国家赔偿的时效如何计算?

4.本案国家赔偿义务机关是谁?

5.若本案公安机关需承担赔偿责任,赔偿方式和标准是什么?

6.如果公安机关对受害人赔偿后,对民警如何处理?

7.若王某的父亲获得国家赔偿,他能否再要求民警任某承担刑事附带民事责

任?

参考答案:

1.公安机关应当对王某的死亡承担国家赔偿责任。因为公安民警在执行职务过程中与王某发生推搡致王某摔倒死亡,未尽到合理注意义务,其行为构成违法,王某虽也有过错,但不能免除国家赔偿责任,符合国家赔偿责任构成要件,国家

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2.王某的父亲有权以自己名义提出国家赔偿请求。因为国家赔偿法规定:受害的公民死亡,其继承人和其他有扶养关系的亲属有权要求赔偿。

3.本案请求国家赔偿的时效应当自民警执行职务的行为被依法确认为违法

之日起两年。

4.本案的国家赔偿义务机关是某区公安分局。

5.若公安机关承担国家赔偿,赔偿方式为支付被害人死亡赔偿金和丧葬费,总额为国家上职工年平均工资的20倍;对死者生前抚养的无劳动能力的人还应当支付生活费,标准参照当地民政部门有关生活救济规定办理,被抚养人是未成年人的,支付到18周岁为止,其他无劳动能力的人支付到死亡时止。

6.如果公安机关对受害人赔偿后,若认为民警犯有重大过失,可以责令该民

警承担部分或全部赔偿费用。

7.王某的父亲不能再要求民警任某承担刑事附带民事责任。

(2006年)

论述题

2002年7月,某港资企业投资2.7 亿元人民币与内地某市自来水公司签订合作合同,经营该市污水处理。享有规章制定权的该市政府为此还专门制定了《污水处理专营管理办法》,对港方作出一系列承诺,并规定政府承担污水处理费优先支付和差额补足的义务,该办法至合作期结束时废止。

2005年2月市政府以合作项目系国家明令禁止的变相对外融资举债的“固定回报”项目,违反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妥善处理现有保证外方投资固定回报项目有关问题的通知》的精神,属于应清理、废止、撤销的范围为由,作出“关于废止《污水处理专营管理办法》的决定”,但并未将该决定告知合作公司和港方。港方认为市政府的做法不当,理由是:其一,国务院文件明确要求,各级政府对涉及固定回报的外商投资项目应“充分协商”、“妥善处理”,市政府事前不做充分论证,事后也不通知对方,违反了文件精神;其二,1998年9月国务院通知中已明令禁止审批新的“固定回报”项目,而污水处理合作项目是2002年经过市政府同意、省外经贸厅审批、原国家外经贸部备案后成立的手续齐全、程序合法的项目。

请:

1.运用行政法原理对某市政府的上述做法进行评论;

2.结合上述事件论述依法治国和公平正义的法治理念。

答题要求:

1.观点明确,论证充分,逻辑严谨,文字通顺;

2.不少于600字。

答案:

1.该市政府的行为是违法的,违背了诚信政府的基本品质与对公民信赖利益的保护。港商之所以在合作项目中投入巨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相信政府、信赖政府,因为该项目经过各级政府和主管部门同意,手续齐全、程序合法。市政府还专门制定了《污水处理专营管理办法》。应该说,港商对政府文件和与自来水公司签署的合作合同的合法性深信不疑。

制定和撤销、废止行政规章是政府的法定职权。特别是当市政府发现自己制定的规章与国家法律、法规不一致时,出于国家法制统一和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废止已经生效的规章和其他规范性文件。但是,我们必须看到,废止文件不只是政府的事情,还是涉及千家万户利益的大事,必须遵照依法行政和信赖保护原则谨慎定夺,而不能倚仗政府权大,或者个人利益必须让位于公共利益的老思路

任意妄为。

表面上看,本案市政府是在贯彻上级指示,严格依法行政,纠正不当文件。而实际上,该行为已经侵犯了相对人的信赖利益。

首先,该项目是否属于国务院政策明令禁止要求妥善处理的事项并不清楚;

其次,即使《污水处理专营管理办法》违反了国务院的有关规定,属于必须废止的文件,责任也完全在政府本身,而不是的投资人。

第三,即使该文件确属需要废止的违法不当文件,也要经过正当程序,依法补偿信赖利益遭受损失的投资人,而不能置投资人的合理期待与信赖利益于不顾,随意“废止”自己制定发布的文件,更不能未经对方同意,单方面撕毁合作合同。如果政府为了“依法行政”,废止已经生效的文件,执意收回自己的承诺,改变原来的行政行为,那么就要证明这种做法所获得的公共利益必然大于信守原来承诺给相对人带来的利益。如果能够做到这一点,政府可以改变或者收回其承诺,但也必须对相对人由此遭受的损失承担补偿责任。

2.依法治国的精义在于依法行政。该事件折射出来的就是政府不能依法行政,则依法治国的效果就要大打折扣,公平正义的理念也就无法实现。

依法行政的基本要求与目标在于:

(1)合法行政。行政机关实施行政管理,应当依照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进行;没有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行政机关不得作出影响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益或者增加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义务的决定。本案中政府随意废止规范性文件而不履行告知和补偿义务,就是在程序和实体上都有违法的情况。

(2)合理行政。行政机关实施行政管理,应当遵循公平、公正的原则。要平等对待行政管理相对人,不偏私、不歧视。行使自由裁量权应当符合法律目的,排除不相关因素;所采取的措施和手段应当必要、适当;行政机关实施行政管理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实现行政目的的,应当避免采用损害当事人权益的方式。本案中政府行为应该确保相对方的合理期待得到保证,应该遵守比例原则。

(3)程序正当。行政机关实施行政管理,除涉及国家秘密和依法受到保护的商业秘密、个人隐私外,应当公开,注意听取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意见;要严格遵循法定程序,依法保障行政管理相时人、利害关系人的知情权、参与权和救济权;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履行职责,与行政管理相时人存在利害关系时,应当回避。具体到本案,政府废止规范性文件,必须首先履行告知的义务,这是基

本的程序正义的要求。

(4)诚实守信。行政机关公布的信息应当全面、准确、真实。非因法定事由并经法定程序,行政机关不得撤销、变更已经生效的行政决定;因国家利益、公共利益或者其他法定事由需要撤回或者变更行政决定的,应当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进行,并对行政管理相对人因此而受到的财产损失依法予以补偿。对信赖利益的漠视是本案政府最大的违法之处。政府诚信的关键就在于对于相对人的受益不能随意剥夺,以免破坏相对人的合理预期。

(5)权责统一。行政机关依法履行经济、社会和文化事务管理职责,要由法律、法规赋予其相应的执法手段。行政机关违法或者不当行使职权,应当依法承担法律责任,实现权力和责任的统一。依法做到执法有保障、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受追究、侵权须赔偿。本案中,政府不能只行使公权力,对于生效的规范性文件一撤了之,而不承担任何补偿责任。《行政许可法》第8条实际上已经明确规定,即使因为合法原因废止相关许可或规范性文件,政府对于公民

都必须承担相应的补偿责任。

(2005年)

一、(本题10分)

案情:甲市人民政府在召集有关职能部门、城市公共交通运营公司(以下简称城市公交公司)召开协调会后,下发了甲市人民政府《会议纪要》,明确:城市公交公司的运营范围,界定在经批准的城市规划区内;城市公交公司在城市规划区内开通的线路要保证正常运营,免缴交通规费,在规划区范围内,原由交通部门负责的对城市公交公司违法运营的查处,交由建设部门负责。《会议纪要》下发后,甲市城区交通局按照《会议纪要》的要求,中止了对城市公交公司违法

运营的查处。

田某、孙某和王某是经交通部门批准的三家运输经营户,他们运营的钱路与《会议纪要》规定免缴交通规费的城市公交公司的两条运营线路重叠,但依《会议纪要》,不能享受免缴交通规费的优惠。三人不服,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撤销《会议纪要》中关于城市公交公司免缴交通规费的规定,并请求确认市政府《会议纪要》关手中止城区交通局对城市公交公司违法运营查处的内容违法。

问题:

1.甲市人民政府《会议纪要》所作出的城市公交公司免缴交通规费的内容是

否属于行政诉讼受案范围?为什么?

答案:属于受案范围。本案中《会议纪要》作出的规定不属于行政指导行为,也不属于抽象行政行为。

解析:根据行政诉讼法第11、12条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1条规定,行政诉讼受案范围是具体行政行为。具体行政行为,是指具有国家行政职权的机关和组织及其工作人员在实施行政管理活动、行使行政职权中就特定事项对特定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权利

义务作出的单方行政职权行为。

会议纪要用于记载和传达会议情况和议定事项。会议纪要所记载、传达的会议情况和议定事项,是与会者及其组织领导者的共同意志的体现,是会议成果的结晶,集中反映了会议的精神实质。会议纪要并非标准的法律文书,其是否具有法律上的执行力,还是仅具有指导性,应当具体认定。在本案,《会议纪要》是甲市人民政府下发的,接收该《会议纪要》的单位均为市政府管辖下的部门或公司,它们当然得贯彻执行。据此,该《会议纪要》具有强制执行力。

甲市人民政府《会议纪要》所作出的城市公交公司免缴交通规费的内容,针对的对象是特定的,而且只能一次适用,不属于抽象行政行为,构成具体行政行

为。

2.田某、孙某和王某三人是否具有原告资格?为什么?

答案:具有原告资格。甲市人民政府的决定直接影响到了三人的公平竞争权。具体行政行为涉及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公平竞争权的,可以提起行政诉讼。

解析: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13条第1项,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可以对涉及其公平竞争权的具体行政行为提起行政诉讼。竞争关系的存在乃是公平竞争权存在的基础。在理论上,狭义的竞争关系,是指商品或服务之间具有替代关系(相同或者近似的商品或服务)的经营者之间的相互争夺交易机会的关系。一般认为,在狭义竞争关系中存在《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于问题的解释》第13条第1项规定的公平竞争权。

在本案,因某、孙某和王某三人运营的钱路与《会议纪要》规定免缴交通规费的城市公交公司的两条运营线路重叠,这意味着该三人与城市公交公司存在狭义竞争关系。市政府《会议纪要》授予城市公交公司免缴交通规费的优惠,使得城市公交公司处于竞争的优势地位,而“公平”要求行政机关行使行政权力遵循合理性的原则,实施行政行为时平等地对待同等条件的竞争者,权衡和比较不同的私益。综上,甲市人民政府《会议纪要》影响到了三人的公平竞争权。

3.田某、孙某和王某三人提出的确认甲市人民政府中止城区交通局对城市公交公司违法运营查处的内容违法的请求,是否属于法院的审理范围?为什么?

答案:不属于。该请求涉及到甲市人民敏府对建设局和交通局的职能调整,属于政府对行政机关之间的职权分配,不属于司法审查的范围。

解析:根据行政诉讼法第12条第3项,内部行政行为不属于行政诉讼受案范围。所谓内部行政行为,是基于上级与下级、组织与个人之间领导与被领导关系或其他的隶属关系,在行政机关内部就内部事务进行的管理活动,比如行政机关就机构建制、工作程序、规章制度、后勤事务进行的管理及对公务员进行的奖惩、任免活动均属于内部行政行为。《会议纪要》关于对城市公交公司违法运营查处权的转移的规定属于内部行政行为。

(2003年)

七、(本题8分)

案情:甲公司于1995年获得国家专利局颁发的9518号实用新型专利权证书,后因未及时缴纳年费被国家专利局公告终止其专利权。1999年3月甲公司提出恢复其专利权的申请,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于同年4月作出恢复其专利的决定。2000年3月,甲公司以专利侵权为由对乙公司提起民事诉讼。诉讼过程中,乙公司向专利复审委员会提出请求,要求宣告9518号专利权无效。2001年3月1日,专利复审委员会作出维持该专利有效的审查决定并通知乙公司。

问题:

1.如乙公司对恢复甲公司专利权的决定提起行政诉讼,其是否具有原告资

格?为什么?

答案:乙公司具有提起行政诉讼的原告资格,或乙公司有权对恢复专利权的行政行为提起行政诉讼(1分)。因为专利局恢复甲公司的专利权对乙公司将要或必然产生损害,乙公司与恢复专利权的行政行为具有法律上的利害关系或法律

上的权利义务关系(1分)。

解析:依据《行政诉讼法》2条规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和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有权依照本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最高法院《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13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可以依法提起行政诉讼:

(一)被诉的具体行政行为涉及其相邻权或者公平竞争权的;

(二)与被诉的行政复议决定有法律上利害关系或者在复议程序中被追加为第三人的;

(三)要求主管行政机关依法追究加害人法律责任的;

(四)与撤销或者变更具

体行政行为有法律上利害关系的。

2.如乙公司于2002年4月对恢复甲公司专利权的决定提起行政诉讼,是否

超过行政诉讼的起诉期限?为什么?

答案:乙公司于2002年4月提起行政诉讼已经超过起诉期限(1分)。因为乙公司自从2001年3月1日起已经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提起行政诉讼的诉权或起诉期限,按照行政诉讼法及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释的规定,原告的起诉期限为三个月,从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具体行政行为作出之日起计算,从知道具体行政行为内容之日起最长不超过两年(1分)。

解析:依据《行政诉讼法》 第39条规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应当在知道作出具体行政行为之日起三个月内提出。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41条,行政机关作出具体行政行为时,未告知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诉权或者起诉期限的,起诉期限从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知道或者应当知道诉权或者起诉期限之日起计算,但从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具体行政行为内容之日

起最长不得超过2年。

3.2000年8月25日修正的《专利法》对专利复审委员会的决定的效力是如

何规定的?

答案:对专利复审委员会决定不服的,专利申请人或宣告专利权无效请求人可以自收到通知之日起三个月内向人民法院起诉(2分)。

解析:《专利法》第四十一条第二款规定,专利申请人对专利复审委员会的复审决定不服的,可以自收到通知之日起三个月内向人民法院起诉。

4.1992年9月4日修正的《专利法》对专利权的恢复未作出任何规定,假设被告在诉讼中提出“恢复专利权的行为属于合法的自由裁量行为”,你认为是否成立?为什么?

答案:被告在诉讼中提出“恢复专利权的行为属于合法的自由裁量行为”的观点(说法、主张)不成立(1分)。因为按照依法行政原则中职权法定的要求,行政行为必须有明确的法律授权。由于法律对被告没有恢复专利权的授权,所以其行为不属于合法的行政自由裁量行为(1分)。

解析:依法行政原则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法律优越,即禁止行政机关违反现行有效的法律;二是法律保留,即行政机关活动应当有明确的法律规定为前提和

基础。本题涉及到法律保留原则。

(2002年)

九、(本题11分)

某县医院根据上级文件的规定和主管部门批准,向县邮电局申请开通“120”急救电话,县邮电局拒绝开通,致使县医院购置的急救车辆和其他设施至今不能正常运转,而遭受损失。县医院遂以县邮电局为被告向县法院提起诉讼,请求判令县邮电局立即履行开通“120”急救电话的职责,并赔偿县医院的经济损失。县邮电局辩称:“120”急救电话属于全社会,不属于县医院。根据文件的规定,县邮电局确对本县开通“120”急救电话承担义务,但是不承担对某一医院开通“120”急救电话的义务。原告申办“120”急救电话,不符合文件的规定,请求法院驳回县医院诉讼请求。县人民法院经审理查明:医疗机构申请开通“120”急救电话的程序是:经当地卫生行政部门指定并提交书面报告,由地、市卫生行政部门审核批准后,到当地邮电部门办理“120”急救电话开通手续。原告县医院是一所功能较全、急诊科已达标的二级甲等综合医院,具备设置急救中心的条件。县卫生局曾指定县医院开办急救中心,开通“120”急救电话。县医院向被告县邮电局提交了开通“120”急救专用电话的报告,县邮电局也为县医院安装了“120”急救电话,但是该电话一直未开通。县医院曾数次书面请求县邮电局开通“120”急救电话,县邮电局仍拒不开通。

现问:

1.本案县医院与县邮电局之间的争议属于民事争议还是行政争议,为什么?

答案:是行政争议。邮电局在本案中属于经授权而成为行政主体的被告,本案中的争议涉及公共利益,邮电局对120电话的管理具有行政管理性质。

2.原告的赔偿请求应否得到支持?为什么?

答案:否。法律规定安装120电话的目的是实现一种公共利益,而不是为医院设定一种财产权,邮电局安装120电话的义务所对应的权利并非医院的财产权,因而医院不可因邮电局违背此法定义务而要求赔偿。

3.如果法院判令县邮电局自判决生效之日起15天内为原告开通“120”急救电话,县邮电局拒不开通,法院可以采取哪些措施?

答案:

1)从期满之日起,对该邮电局按日处以50元至100元的罚款。

2)向邮电局上一级机关或者监察、人事机关提出司法建议,并要求将处理

情况告知人民法院。

3)参照《民事诉讼法》第102条的有关规定,对主要负责人或者直接责任

人员予以罚款处罚。

4)拒不履行判决,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主管人员和直接责任人

行政法案例 篇5

法学方法论

(一):主体+行为+责任

上述引子中涉及行政主体和行政相对人两方,而常常是从行政相对人的违法事实叙述开始。本案涉及主体:①行政主体→县国税局;②相对人→李某。涉及行为:①李某→买车从事经营行为及未交税的违法行为;②县国税局的三个行为→一征收,二罚款,三强制措施。涉及行政责任:复议、诉讼。

关于主体,学好法律首先须具备强烈的主体意识、思维。法律调整社会关系的第一个环节是规范适格的主体,【如,赵宝章案,元氏县案】,全部的法律主体,包括: 1.宪法的主体:序言最后一句:“全国各族人民、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还原其本体。2.民法的主体:自然人(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非法人组织)。3.刑法的主体:公、检、法;犯罪嫌疑人,证人,鉴定人等。4.行政法:行政主体=机关(兵团)、授权、委托与相对人→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例,《突发事件应对法》县级人民政府及其工作部门、军队、武警、民兵、——单位【企事业、新闻媒体、各级各类学校、矿山、建筑施工单位等】、村委会、居委会——自然人。5.国际(公)法:国家、地区(台,内战遗留;港澳,历史遗留)、国际组织。

关于行为,刑法上的具有社会危害性的行为;民法上的侵权或不履行合同的行为。行政法案例中有利行政(许可)与不利行政(处罚)多始于相对人的申请行为或违法行为。辨析行政主体的行政行为类型是学习行政法的重点、难点。其一,正确区分行政机关的通知、通告、会议纪要等是抽象行为还是具体行为;其二,正确区分、识别具体行政行为大概念下种类的再次划分,属于以下何种?:行政许可、非许可审批、行政检查、行政强制措施、行政处罚、行政强制执行、行政征收、行政征用、行政确认、行政裁决等。【如,宝辰饭店桑拿部案】

关于责任,主要是上述主体的行为引起的消极的法律评价:恢复原状、惩戒和制裁。【刑】刑罚(5主+3附加)。【民134】违约金、赔偿金、恢复原状等。【行】①相对人的:行政处罚(10种)与处理;②行政主体的:撤销、确认违法、责令作为、责令赔偿→在监督、复议、诉讼中实现;③公务员:行政处分(6种)、行政问责:责令公开道歉、停职检查、引咎辞职、责令辞职、免职。

综上,行政法思维:行政程序(前)→诉讼程序(后)。前者含:主体+处罚与处理→复议(责任一);后者→诉讼(责任二)→赔偿(责任三)

例,《税收征收管理法》第64条规定:“纳税人、扣缴义务人编造虚假计税依据的,由税务机关责令限期改正,并处五万元以下的罚款。”【大】某县国税局对编造虚假计税依据的该县通四海商贸公

司【小】责令限期改正的同时作出了吊销其企业营业执照的处罚【结】。以下关于县国税局的吊销行为的表述错误的是?

A.县国税局的吊销通四海商贸公司企业营业执照的行为是其行使自由裁量权的表现

B.根据合法行政原则中的职权法定内容,县国税局的这一吊销行为是违法的 C.县国税局的吊销通四海商贸公司企业营业执照的行为是出于公共利益需要的,因而是合法的,应予肯定

D.为了让行政机关更好地管理社会事务,应允许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的行政机关自行设定行政职权

备选:E.县国税局的吊销通四海商贸公司企业营业执照的行为是超越职权的A市文化局与公安局在一次临时联合稽查中,查获该市东区个体户包某从外地运回一批价值10万元的盗版光盘。市文化局和公安局便依法对这批光盘予以扣押,并以共同名义对包某作出2万元的罚款决定。次日A市东区工商局吊销了包某的营业执照,东区公安分局委托该区洼里派出所对包某予以10天行政拘留的处罚。包某不服上述行政处罚。问题:

1、上述处罚决定,哪些需要经过听证程序而作出?为什么?

2、包某若申请行政复议,谁为复议机关?

3、包某若对行政拘留不服能否直接起诉?为什么?

(1)罚款2万元的决定和吊销包某营业执照的处罚应进行听证。《行政处罚法》第42条规定:行政机关作出责令停产停业、吊销许可证或者执照、较大数额罚款等行政处罚决定前,应当告知当事人有要求举行听证的权利。(2)对市文化局和公安局罚款2万元的行为不服申请复议的,省人民政府为复议机关;对东区工商局吊销营业执照的行为不服申请复议的,市工商局为复议机关;对东区公安分局委托洼里派出所作出的行政拘留行为不服申请复议的,市公安局为复议机关。(3)包某对行政拘留不服不能直接起诉,按照相关法律规定,对行政拘留不服应先申请行政复议,对行政复议决定不服再向人民法院起诉

案例一 重庆云阳120案案情简介: ? 2004年2月1日凌晨5:00,家住重庆市云阳县农业局宿舍的余静琼的丈夫沈腾洲突发心机梗塞,看到丈夫生病了,余静琼虽然很担心却没有特别慌张,因为云阳县最大的综合医院云阳县人民医院就在自家的隔壁。她立即拨打了120请求急救。但估计过了10多分钟,没有见到120的影子。于是,余静琼再一次拨打了120,然而又是一个十几分钟过去了,救护车还是没有来。心急如焚的余静琼第三次拨打了120,然而救护车仍然没有迅速赶到。就在余静琼决定找邻居送丈夫去医院的时候,120终于来了。随车医生马上对余静琼的丈夫实施了救治,并迅速将病人抬上车送到隔壁的人民医院。几分钟后,云阳县人民医院的大夫诊断,沈腾洲因心肌梗塞已经死亡。

后经查明:拥有16万人口的云阳县目前安装了近13万户的座机电话,它们分别属于中国电信公司和中国网通公司,由于竞争激烈,连医院的120特服号码也成为了电话公司拉动客源的筹码。中医院和县人民医院分别选择了两家电话公司,造成的结果就是使用电信电话的120号码全部接入了中医院,而使用网通电话的120接通的是云阳县人民医院。而余静琼家里安装的是电信的电话,就导致虽然云阳县人民医院就在一墙之隔,却无法实施救助的情况。

余家人他们认为云阳县中医院没有使用120急救专线的资格,并且在余静琼求助的时候,他们也未尽到告知的义务,导致余静琼的误解,延误了病人治疗时间,所以中医院要对家人的死亡负责。后云阳县的相关部门与当地电信达成协议,由电信无偿出资10万元,在云阳建立120调度平台,今后将尽可能避免类似事件的发生。同时就余家的赔偿问题,产生争议。.? 案例评析: ? 在这个案件中,似乎是余家与医院之间的民事纠纷,但事实上,政府也要负一定的责任。因为我们国家医疗机构管理条例里明确规定,120属于一种公共利益,也属于公共卫生事业范畴。120设在什么地方,要由卫生行政部门来批准,他要考虑在地区里哪一家医院更具有条件,而且能够就近就急把病人送到医院。

首先,卫生行政部门实施公共卫生行政,要承担责任的。按照医疗机构管理条例里规定,县级以上的卫生行政部门要对本地区的医疗卫生资源进行规划,包括120急救设施的设立。当出现本案中这种情况,它应该立刻进行协调。如果协调不行,它可以汇报到市政府,由市政府出面再来协调。但当地的行政机关却没有进行应为的协调工作。? 其次,在本案中,电信部门和医疗部门双方联合起来达成了协议,但是真正受到损害,受到影响的是当中的客户。由于电信部门的无序竞争干扰了正常的公共救治这种特需的服务,而且电信公司没有履行告知义务。客户是他们的消费者,它就应当向消费者明示,我安置的120是接到哪个医院,这时候客户就可以进行选择,而现在处于一种无序状态。为了经济利益,我都可以设定120,我可以随意的接到任何一家,所以电信部门应该要承担责任。

案例二:中国·110延迟出警案 ?

一、案情简介? 2001年9月,武汉市某区一名中学生被违章小客车撞伤,送医院抢救无效死亡。于是,死者的父母以该区公安分局出警太慢、导致其女得不到及时抢救为由向区法院提起行政诉讼,并请求国家赔偿。? 区法院经审理认为,依据《人民警察法》有关“立即救助”之规定和武汉市公安局《110接出警工作规范》中“城区出警民警必须5分钟赶到现场、郊区10分钟内赶到现场”的规定,区公安分局延迟出警的行政行为违法。公安局不服一审判决,向武汉市中级人民法院上诉。市中院审理本案后认为:武汉公安局《110接出警工作规范》所规定的出警时间是公安机关内部对干警工作要求的规范,没有证据证实该规范对外公布,所以不具有法律效力。基于这样的认识,武汉市中院撤销原判,驳回了一审原告的诉讼请求。.?

二、问题? 在中国,内部法(行政规则)有时是否也可以成为行政法的法源? ?

三、案例评析:? 我们通常在探讨行政法法源的时候,常常限于外部法。对于类似《110接出警工作规范》这样的内部规定,则认为其不具有影响国民权利义务的外部法律效果,所以也没有必要在行政法上予以讨论。是否果其如此呢?通过比较法上的考察,似乎可以找到一些答案:德国在学说上区分了形式意义上的法律和实质意义上的法律,实质意义上的法律可以通过多种形式载体予以表现。因此,内部法的法律条文同样迫切需要以法律渊源的形式表现出来。进一步的推论认为,法律渊源的概念不仅包括外部法,也包括内部法。? 在日本,内部规则的外部化现象为学者们所津津乐道,在他们看来,校规等内部规定经常具有外部化效果,并作为司法审查的评价基准。有学者在考察法国行政法之后也指出,内部规定内容复杂,法律效果不一,有些内部规定实际上规定外界人员的法律地位,具有执行力量。有些内部规定间接地对外界人员发生影响。案例三.江西果子狸宰杀案

?

一、案情简介? 金健康经江西省戈阳县林业局批准,取得上饶市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站颁发的江西野生动物驯养繁殖许可证,并于2003年12月14日购进种苗果子狸31只,价值4.94万元。由于非典的影响,2004年1月8日,江西省卫生厅下发紧急通知,要求各地加强对果子狸的管理。随后,上饶市卫生局,林业局,工商局,交通局联合转发了通知。同月15日,戈阳县卫生局以食监字(2004)第007号向金健康下发了卫生监督意见书。同月戈阳县林业局,防疫站,卫生局和旭光乡政府组成联合执法小组,到 金健康的养殖场做了政策宣传后对其饲养的31只果子狸进行了宰杀和销毁。.? 事后,县林业局和旭光乡政府根据县政府有关领导的意见,分别答应补偿金健康1万元和5千元损失。金因补偿太低,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要求确认县林业局,防疫站,卫生局和旭光乡政府的具体行政行为违法,并赔偿其经济损失5万余元。? 二,问题? 本案的宰杀和销毁的行为是否合法? ? 三,案例评析? 本案涉及的法理问题是违法行政合法原则中的行政行为越权无效的问题。? 行政行为都应当有法律法规的授权,一切超越法定权限范围的行为都不具有法律效力。本案中,金健康驯养的果子狸种苗经行政管理部门的批准,取得了驯养资格,购进的渠道合法,属合法的私有财产,应受到法律的保护。四个行政机关从防治非典的高度执行省市有关部门的通知,对金健康驯养的果子狸实施监管并无不当,但对金的果子狸进行宰杀和销毁,超过了省市有关部门对果子狸管理工作的要求。具有监管权不等于就获得了宰杀和销毁的权力,两者之间并无合理与必然的联系。宰杀和销毁的行为超越了被告的职权范围。因此,应赔偿被告的损失。案例四:山西吕梁山特大透水案 ? 案情介绍:? 2002年5月4日,山西省吕梁山富源煤矿因井下突然发生特大透水事故,导致21名矿工丧生。事故发生后,中央电视台“今日说法”栏目组记者展开调查。记者调查该矿矿主魏崇仁,魏称他们开矿前只取得了1个采矿许可证。根据法律规定,开矿必须具备6个报告、4个证件。魏在取得一个采矿许可证的情况下,将煤矿非法转租给一个叫张顺和的承租人,而承租人也继续了矿主的非法开采行为。不难想象,一个未经合法审批的小煤矿可能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那么富源煤矿是否经过当地政府、主管部门以及河津市煤矿部门的审核和验收呢?河津市委一位常委说,当初他们根本不知道该矿证件不全,出事之后才调查出唯一的一个开矿许可证竟然是假的。煤矿主管部门审核把关,工作混沌不清,主管部门明知富源煤矿证件不全、非法开采,但没有采取有效的监管措施。根据记者调查,主管部门的确来查过,并且还做了情节记录,可是开矿之后第3天就发生了重大事故。有关曾在煤矿工作过的小矿工告诉记者,他在当地的多家煤矿干过活,很多煤矿都存在一个相同的问题,主管部门验收煤矿的时候走不到底,走到半截儿就上去了,因为钱已经拿到手,他们就说煤矿全合格。? 法律问题:? 对于煤矿发生的安全生产事故,煤矿安全生产主管部门是否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案例评析? 我国《煤炭法》第23条规定:“取得煤炭生产许可证,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1)有依法取得的采矿许可证;

(2)矿井生产系统符合国家规定的煤矿安全规程;

(3)矿长经依法培训合格,取得矿长资格证书;

(4)特种作业人员经依法培训合格,取得操作资格证书;

(5)井上、井下、矿内、矿外调度通讯畅通;

(6)有实测的井上、井下工程对照图、采掘工程平面图、通风系统图;

(7)有竣工验收合格的保障煤矿生产安全的设施和环境保护设施;

(8)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条件。

河津市富源煤矿仅有一个“采矿许可证”,而且该证居然是假的。不仅如此,根据《煤炭法》第25条第2款的规定:“依法取得煤炭生产许可证的煤矿企业不得将其煤炭生产许可证转让或者出租给他人。”作为特定行业,取得煤矿生产许可证的前提证件,包括采矿许可证、矿长资格证、特种行业人员的操作资格证等都不得转让或者出租给他人。本案中,魏崇仁取得了一个假采矿许可证,还将假采矿许可证非法转租给他人。从法律规定看,河津市富源煤矿违法了我国《煤炭法》的基本规定。河津市煤矿生产秩序的混乱与其非法开采的身份具有密切的关联。? 从主管部门看,河津市煤炭安全生产主管部门存在严重的监管不力问题。我国《煤炭法》第38条规定:“煤矿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实行矿务局长、矿长负责制。”第39条规定:“矿务局长、矿长及煤矿企业的其他主要负责人必须遵守有关矿山安全的法律、法规和煤炭行业安全规章、规程,加强对煤矿安全生产工作的管理,执行安全生产责任制度,采取有效措施,防止伤亡和其他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第40条规定:“煤矿企业应当对职工进行安全生产教育、培训;未经安全生产教育、培训的,不得上岗作业。煤矿企业职工必须遵守有关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煤炭行业规章、规程和企业规章制度。”为了保障这些规定的实现,各级政府安全生产管理部门应当依法履行监管职责。我国《安全生产法》第8条规定:“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安全生产工作的领导,支持、督促各有关部门依法履行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对安全生产管理中存在的重大问题应当及时予以协调、解决。”从记者的调查看,河津市煤炭安全生产主管部门没有认真的履行职责,对违法开采煤矿的行为往往只是收钱了事,而不是从保障煤炭安全生产、对国家利益和矿工生命健康安全负责的角度行使职权。因此,对本案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煤矿安全生产主管部门有过失的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没有过失的不需要承担法律责任。就本案来看,河津市煤矿安全生产主管部门应当承担一定的法律责任。案例五:派出机关对殴伤行为的行政处罚案

? 案情介绍:? 王某从甲市到乙市办事。次日临晨,王某到其家在乙市的姐姐家,其姐姐家与张某的住所分属前后相临的两栋楼。黑夜里王某误将张某所住的3栋楼当作其姐姐所住的4栋楼。王某上楼来到张某家门口,用其姐姐给的钥匙开张某的房门,开了约两分钟,门打不开。正在睡觉的张某夫妇被开门声吵醒,以为是小偷,便拿了一把水果刀去开门查看。王某听到房内有动静后没出声,张某开门后发现王某站在门口,手里拿着长条状物(实是报纸),便用水果刀向王某刺去,致王某左肩受伤,被送医院住院治疗,用去医药费1050元。后经乙市公安局鉴定为轻微伤。乙市兴旺街派出所经调查、取证、询问当事人后,于同年10月15日作出治安管理处罚判决书,对张某殴伤王某的行为给予治安拘留5日处罚,并裁决张某赔偿王某1000元、负担医疗费1050元。张某不服上述两项裁决,向乙市公安局申请行政复议,乙市公安局经复议后,作出了维持的决定。张某仍不服,向乙市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 法院经审理认为,王某在夜里错开张某的门,在听到屋里有动静时,又没有用正确的方法叫门,原告张某在心里极度紧张的情况下用家用的水果刀误伤王某,其行为虽造成王某轻微伤,但主观上没有违反治安管理的故意,故不能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被告兴旺街派出所对张某作出的治安处罚和治安裁决欠妥,因此判决:撤销兴旺街派出所的治安处罚书和赔偿损失、负担医疗费的裁决书。? 法律问题:? 本案中公安派出所具有行政主体资格吗?.? 法律评析:? 公安派出所属于政府职能部门的派出机构,派出机构不具有行政主体资格,但是在法律法规授权情况下能够成为行政主体。《治安管理处罚法》第91条规定:“治安管理处罚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公安机关决定;其中警告、500元以下的罚款可以由公安派出所决定。”该条规定实质上授予了公安派出所给予违反治安管理行为人500元以下罚款和警告治安处罚的职权,公安派出所对于此类治安处罚,有权以自己的名义作出,并承担因此而产生的法律后果,即公安派出所在行使此类治安处罚权时,具有行政主体资格。? 对于公安派出所超越《治安管理处罚法》的授权,以自己的名义作出了警告以上和500元以上罚款的治安处罚决定,如何确定此时的行政主体资格呢?众所周知,我国是为了确定行政诉讼被告资格而界定了行政主体这个概念。这不同于国外关于行政主体的理论。如果公安派出所不具有行政主体资格,就不能成为适格的被告。我国的行政主体理论在司法实践中受到了越来越多的挑战,司法审判也在积极回应着实践的需要。例如1999年最高人民法院发布了《若干解释》,该解释第20条第2款规定:“行政机关的内设机构或者派出机构在没有法律、法规或者规章授权的情况下,以自己的名义作出具体行政行为,当事人不服提起诉讼的,应当以该行政机关为被告。” 第3款规定:“法律、法规或者规章授权行使行政职权的行政机关内设机构、派出机构或者其他组织,超出法定授权范围实施行政行为,当事人不服提起诉讼的应当以实施该行为的机构或者组织为被告。”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突破了我国的行政主体理论,派出机构只要取得法律、法规或者规章授权,其无论是在授权的范围内还是范围外行使相关职权,相对人如果不服该具体行政行为,均可以以派出机构为被告提起行政诉讼,而无须考虑该派出机构是否具有相应的行政职权、是否具有行使该行政职权的主体资格。? 本案中,兴旺街公安派出所超越职权作出治安拘留的处罚决定,尽管超出了《治安管理处罚法》授权的范围,但是应当认为其具有行政主体资格,能够成为合格的行政诉讼被告。案例六:高校对学生代考处罚案

? 案情介绍? 张某是天津师大外国语学院英语教育专业2001级本科生。2005年3月17日,在学院组织的“英语学科教学论”考试中,张某因请假联系工作不能返回参加考试,请他人代考,被监考老师发现并上报学院。校方于3月24日作出《关于对外国语学院张某考试作弊问题的处理决定》,给于原告开除学籍处分。庭审中,原告张某诉称,自己平时学习成绩优异。3月17日临时举行的“英语学科教学论”考试,因请假不能返回,仓促之下请人代考。事后也作了深刻检讨,主观上积极承认错误,但是校方仍作出开除学籍的处分,剥夺其受教育的权利,开除学籍的处分明显不当。为此,张某请求天津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撤销被告天津师范大学作出的开除学籍的处理决定。.? 法律问题? 本案中高等学校的性质和法律地位是什么?能不能成为行政主体?.? 法律评析? 本案中的高等学校的性质是事业单位。高校的法律地位比较特殊:一方面,高校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责任;另一方面,高校经过法律、法规的授权,行使部分行政管理职能,承担行政责任,可以成为行政主体。本案中,天津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认为,根据我国《教育法》以及《高等教育法》的规定,大学具有对在校学生进行管理及作出处分的主体资格及职权。根据原国家教育委员会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学校对在校学生具有管理职责,对于违反规定的学生可以给于处分,这种对学籍进行处理的行为具有行政管理的属性,天津师大在此类法律关系中具有行政主体资格。? 同时,天津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认为,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的规定,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行政部门和个高等学校可有权制定实施细则,因此大学有权在规定的范围内制定本校的实施细则。但是,开除学籍处分是对学生违规违纪处分最严重的一种,因此,大学在对学生作出该处分时应做到事实清楚、程序合法,而校方无法证明其按照有关规定履行了相应的程序,也不能证明其在处理决定作出前,向原告告知了处分事实和依据并听取了原告的陈述和申辩。此外,虽然校方提交证据证明原告在处理决定送达书上签字,但其并未将处理决定实际送达原告。庭审中,校方陈述其作出处理决定的法律依据是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以及本校的规定,但是在其作出的处理决定中只引用了本校的规定,并为引用教育部的规定。校方提交的证明原告存在违纪事实的考试情况记录表及情况说明表明,考试只有一名监考教师,且该监考教师系任课教师,与校方提交的教育部关于严肃考风、考纪的规定不相一致。天津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认为,被告在对原告张某作出的处理决定过程中,未按规定的程序履行,因此依法判决撤销被告《关于对外国语学院学生张某考试作弊问题的处理决定》。

案例七:云顶山慈云寺诉金堂县云顶石城风景管理处违法收费案

? 【案情介绍】? 1990年6月24日,根据金堂县编委文件,建立了金堂县云顶石城管理处,性质属全民所有制事业单位,其职责是负责云顶山风景区开发、建设、管理及旅游经济实体开发。1995年1月15日,云顶石城风景名胜区(云顶山慈云寺系其主要景点)被四川省人民政府评审为省级风景名胜区。.? 1996年5月15日,金堂县物价局审批将云顶石城风景区游山门票价格调为5.00元/人,其中:1.00元/人作为县交通局(九龙滩至云顶山上山公路即凉云路)建设维护费,对朝山进香的佛教居士,凡持有云顶山慈云寺阪依证的,仍执行门票价格0.50元/人.不变,同时取得了金堂县物价局颁发的收费许可证,并在凉云路后段即去慈云寺必经之路上,离该寺约1公里处设收费站,收取调价后的游览费至今。慈云寺认为,云顶石城风景管理处向游客收取进山费既无相关的法律、法规支持,也未征求过慈云寺的意见,更未考虑本地的实际经济状况,致使到慈云寺游玩、朝山的游客逐年递减。云顶石城风景管理处设卡收费的行为不仅违反了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和国家对宗教事务的有关政策,同时也严重威胁到了慈云寺广大僧众的基本生存,请求法院依法判决撤销云顶石城风景管理处的收费行为。.? 【法律问题】? 金堂县云顶石城风景管理处是不是行政主体? ? 【法理分析】?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第25条,我国的行政主体主要包括行政机关和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所谓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是指依具体法律、法规授权而形式特定行政职能的非国家行政机关组织。首先,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是指非国家机关的组织,它们不具有国家机关的地位,它们只有在行使法律、法规所授行政职能时,才享有国家行政权力和承担行政法律责任,在非行使法律、法规授权时,它们只是一般的社会公权力组织或一般的民事主体,仅享有一般社会公权力或仅享有一般民事权利和承担一般民事义务。其次,法律、法规授权组织行使的是特定行政职能而非一般行政职能。? 所谓特定职能,即限于相应法律、法规明确规定的某项具体职能或某种具体事项,其范围通常是很窄的、有限的。国家行政机关则行使国家的一般行政职能,不限于某种具体领域或某种具体事项。再次,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行使的职能为具体法律、法规所授,而非行政组织法所授。且具体法律、法规对相应组织的授权通常是有期限的和通常限于办理某一具体行政事务,该行政事务完成,相应的授权即告结束。而行政组织法对国家行政机关的授权则具有相对稳定性,只要该行政机关存在,它就一直行使所授职能。? 本案中,金堂县云顶石城风景管理处系财政全额拨款的全民所有制事业单位,根据《四川省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例》第36条第1款规定,风景名胜区必须设立管理机构,并赋予行政管理职能,金堂县云顶石城风景区系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的省级风景名胜区,应当按照《四川省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例》设置相应的管理机构,并赋予其相应的行政管理职能。金堂县云顶石城风景管理处系根据该法规、经金堂县编制委员会同意设立的,虽然其单位性质属于全民所有制事业单位,却履行着管理、开发云顶石城风景区的行政职能,系《四川省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例》授权行使云顶石城风景区管理的组织,属于《行政诉讼法》第25条所规定的“法规授权的组织”,可以成为行政主体。案例八:霍小兵诉招商银行北京分行东方广场支行收缴假币行政强制措施案

? 【案情介绍】? 霍某于2002年2月4日中午到招行东方广场支行处存款,银行工作人员李某在收取存款时发现其中一张1999年版、冠字号码为GB09803019、票面金额为100元的人民币为假币,当即告知了原告,并将该币交由在其郊侧工作的另一工作人员苏某复核确认。苏某经复核确认后,李某分别在该币正面水印窗和背面中间位置处加盖了“假币”印章,并向霍某出具了“假币收缴凭证”,同时告知霍某如对收缴假币有异议,可在3个工作日内向中国人民银行或中国人民银行授权的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申请鉴定。霍某在该凭证“持有人签字”处签名。2002年2月6日,霍某向招行东方广场支行提出鉴定申请,2002年2月8日,建行东四支行对由招行东方广场支行委托鉴定的冠字号码为GB09803019的人民币鉴定为假币后,予以没收,并出具了有持币人签名、伪(变)造字头号码为GB09803019等要素的中国建设银行“发现伪(变)造币没收证明单”。霍某不服,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撤销招行东方广场支行的收缴行为及鉴定行为。.? 【法律问题】? 招行东方广场支行能否作为行政主体?.? 【法理分析]?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最高人民法院《解释》第1条规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具有国家行政职权的机关和组织及其工作人员的行政行为不服,依法提起诉讼的,属于人民法院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本条已将可诉行为的主体范围确定为具有国家行政职权的组织及其工作人员,可诉行为的主体,既包括机关也包括不具有机关法人资格的组织;既包括具有法定行政职权的机关,也包括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这种组织一般包括:(1)基层群众自治性组织,如居民委员会和村民委员会。(2)行业组织,如注册会计师协会、律师协会。(3)社会团体,如工会、共青团、妇联等。(4)事业与企业组织。事业组织如学校、收容救助站。相对于事业组织而言,法律、法规较少授权企业组织行使行政职权。因为企业组织主要以营利为目的,从而往往与一定的行政职能行使具有利害关系,但这种情况不是绝对的,对某些企业可能不适合于授权行使某类行政职能,但并非不能授权行使其他行政职能。我国在体制转轨时期,一些由过去的专业主管行政机关转制而建立的大型全国性专业公司或行业集团,法律、法规往往授权其行使原行政机关行使的某种管理性行政职能。如盐业公司、烟草专卖公司、国有投资公司等。不管是组织还是机关,能否成为行政主体,关键在于是否具有国家行政职权。具体到本案,《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币管理条例》第34条第1款规定,办理人民币存取款业务的金融机构发现伪造、变造的人民币,数量较多、有新版的伪造人民币或者有其他制造、贩卖伪造、变造的人民币线索的,应当立即报告公安机关;数量较少的,由该金融机构两名以上工作人员当面予以收缴,加盖“假币”字样的戳记,登记造册,向持有人出具中国人民银行统一印制的收缴凭证,并告知持有人可以向中国人民银行或者向中国人民银行授权的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业务机构申请鉴定。从上述规定可以看出,《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币管理条例》作为行政法规,已赋予了办理人民币存取款业务的金融机构在发现伪造、变造的人民币数量较少时有予以收缴的国家行政职权。因此,招商银行北京分行东方广场支行具有行政主体资格。案例九简阳市金平石化机械配件有限责任公司诉简阳市安乐乡人民政府变卖财产行政强制措施附带行政赔偿案.? 【案情介绍】? 简阳县石化机械配件厂是简阳市农业局于1986年投资创办的,后由邱金样承包经营。1998年5月农业局将该企业转让给邱金样。该企业于1993年12月23日至1995年2月24日止共十次向施家镇合作基金会借款。部分借款有农业局房产抵押及该厂机器设备抵钾。1998年4月8日,邱金祥作为法定代表人向工商行政管理局申请设立简阳市金平石化机械有限责任公司,申请注册资产103万元。? 1998年5月4日,简阳市农业局与原简阳市石化机械配件厂承包人邱金祥签订了“关于石化机械配件厂的转让及房屋、场地、变压器租赁合同”,合同对转让范围、转让金额、付款方法、租赁范围期限、租金及缴款办法等均协商一致并经公证。该合同第2条约定,邱金祥向农业局缴纳8万元转让金及偿还和结清转让前的除与农业局系统的债权债务外的一切债务后,该企业即属邱金祥个人所有。邱金祥承包期间和农业局转让该企业后,陆续归还基金会借款本金6.9万元,结历年利息19.8万元。尚欠部分借款利息。? 2000年6月19日,经安乐乡党委、政府研究决定,成立安乐乡政府农村合作基金会借款催收工作队,应廷清被任命为催收工作队队长。对原简阳市石化机械配件厂的货款本息,催收队曾多次要求邱金祥偿还借款,邱金祥偿还1万元,余款未按约定期限偿还。2001年1月13日上午9时,催收工作队队长应廷清一行人带着卡车、吊车、小桥车到金平公司,用钢舒将门锁撬开,在金平公司法定代表人邱金祥不在场的情况下,开始将模具搬上车,搬不动的用氧焊烧割搬运。催收工作队将所有财产变卖价款为3.5万元,安乐乡人民政府一直未与邱金祥结算,催收工作队也一直未与安乐乡人民政府结算。邱金祥认为,安乐乡人民政府强行将金平公司的全部资产及设备搬走并低价出售不予结算货款的行为属滥用职权,破坏性地损害了公司财产,致使公司停产至今无法恢复生产,造成了直接经济损失,要求法院撤销安乐乡人民政府低价出售金平公司全部资产及设备的行政行为,返还金平公司全部资产及设备,恢复原状,对不能返还的财产应当赔偿损失1 768 046.60元,赔偿因出售金平公司资产导致停产的直接经济损失463 268兀0 ? 【法律问题】? 安乐乡政府农村合作基金会借款催收工作队能否作为行政主体?.? 【法理分析】? 行政主体是享有国家行政权力,能以自己的名义进行行政管理活动,并能独立地承担因此而产生的相应法律责任的组织,主要包括行政机关和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行政主体具有以下几个认定标准:(1)行政主体是一种组织,而不是个人。国家公务员不属于行政主体,尽管他们是各种行政行为的具体实施者,但他们都是以组织的名义而不是以个人的名义进行行政活动的;(2)行政主体是依法享有国家行政权的组织,并不是所有的组织都能成为行政主体,只有依法享有国家行政权的组织才能成为行政主体。依法享有是指这种组织的行政权是由法律、法规设定的,或是有关机关通过法定程序授予的;(3)行政主体依法能以自己的名义对外行使行政权力,即行政主体具有独立的法律人格。一个组织只有能以自己的名义对外行使行政权力和独立进行行政管理活动,才能成为行政主体。(4)行政主体能独立承担因行使行政权力而产生的法律责任,这里主要是指行政主体能够独立地参加行政复议或行政诉讼,成为行政复议的被申请人或行政诉讼的被告。? 本案中,安乐乡人民政府是国家行政机关,其组建的安乐乡人民政府农村合作基金会借款催收工作队属安乐乡人民政府内设的非常设机构,该内部机构在乡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履行职责。因此,组建该机构的安乐乡人民政府应对催收工作队及其工作人员履行职责产生的法律后果承担法律责任。同时,催收工作队在对金平公司的财产采取行政强制措施时,是以安乐乡人民政府的名义而不能直接以自己的名义进行,所以,催收工作队不是行政主体,不具有独立的法律人格,其所在的安乐乡人民政府才是行政主体。案例十:明光市丰华养鸡场不服明光市农业局兽药管理行政处罚案

? 【案情介绍】? 2000年8月3日,明光市农业局委托明光市畜牧兽医总站在明光市丰华养鸡场门市部查获部分兽药,并发现其没有办理2000年兽药经营许可证,明光市畜牧兽医总站随后调查了部分养殖户,并于2000年8月11日向丰华养鸡场送达了“告知听证违法行为处理通知书”,拟对丰华养鸡场给予三项行政处罚:?(1)立即停止兽药经营;(2)没收所查扣的兽药;(3)罚款5000元。并根据《行政处罚法》第31条、第32条、第42条告知了丰华养鸡场享有陈述申辫和要求组织听证的权利。8月12日丰华养鸡场要求组织听证,并递交了书面申请,8月13日,明光市畜牧兽医总站答复决定不组织听证。8月23日,明光市畜牧兽医总站对丰华养鸡场作出了上述三项行政处罚,丰华养鸡场不服,提起行政诉讼。.? 【法律问题】? 明光市畜牧兽医总站能否作为行政主体?.? [法理分析]? 明光市畜牧兽医总站不能成为行政主体,因为这属于行政委托。?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第19条,行政机关委托其他组织行使行政处罚权,其他组织必须符合以下三个条件:(1)受委托的组织应是依法成立的管理公共事务的事业组织。即受委托组织只能是事业组织而不能是企业组织或其他社会组织,受委托组织只能是以管理公共事务为基本职能的事业组织,而不能是以从事经营性或其他经济、社会活动为基本职能的事业组织;受委托组织只能是依法成立的事业组织,而不能是行政机关临时决定成立的组织。(2)受委托组织具有熟悉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任务的工作人员。这里的“有关”是指与相应的行政职能有关,而不是指与委托机关所在的整个管理领域职能有关,更不是与整个行政职能有关,因为受委托组织的工作人员与行政机关的工作人员—国家公务员毕竟有所区别,法律不可能要求前者完全达到后者的标准。(3)受委托组织履行受委托职能需要进行检查或者技术鉴定的,它应有条件组织进行相应的技术检查或者技术鉴定。这一条件是关于“物”的要求,包括技术、设备和其他有关物质条件。本案中,明光市畜牧兽医总站属于依法成立的管理公共事务的事业组织。它在明光市农业局委托范围内,以委托行政机关—明光市农业局的名义实施行政处罚,根据《行政诉讼法》第25条第4款的规定,由行政机关委托的组织所作的具体行政行为,委托的行政机关是被告。所以,本案中,明光市畜牧兽医总站不是行政主体,明光市农业局才是适格的行政主体。案例十一:点头隆胜石材厂不服福鼎市人民政府行政扶优扶强措施案

? 【案情介绍】? 2001年3月13日,福鼎市人民政府为了促进福鼎市的玄武岩石材企业上规模、产品上档次,由其下属的办公室作出鼎政办(2000)14号文件,批准下发《福鼎市工业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2001年玄武岩石材加工企业扶优扶强的意见》。? 该文件中,确定2001年在全市扶持具有一定生产规模的31家石板材企业。文件规定,福建玄武石材有限公司要为年销售收入1 000万元以上的10家企业,每家全年增加供应玄武岩荒料500立方米;要为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21家企业,每家全面增加供应玄武岩荒料300立方米。该文件以通知的形式下发到福鼎市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市直有关单位和龙安开发区管委会。点头隆胜石材厂认为,福鼎市人民政府的措施制造了不平等,破坏了公平竞争的社会经济秩序,致使其逐年减产,故请求法院撤销鼎政办(2000)14号文件。.? 【法律问题】? 点头隆胜石材厂属不属于行政管理的行政相对人?.? 【法理分析】? 行政相对人以与行政主体行政行为的关系为标准,可以分为直接的相对人和间接的相对人。直接相对人是行政主体行政行为的直接对象,其权益受到行政行为的直接影响,如行政许可、行政给付的申请人,行政征收的被征收人,行政处罚的被处罚人,等等。间接相对人是行政主体行政行为的间接对象,其权益受到行政行为的间接影响,如治安处罚关系中受到被处罚人行为侵害的人,行政许可关系中其权益可能受到许可行为不利影响的与申请人有利害关系的人(公平竞争人或相邻人),行政给付关系中依靠给付对象扶养或抚养的直系亲属,等等。? 直接相对人和间接相对人都是行政相对人,其权益受到行政行为侵害后可以依法申请行政救济,但法律规定的救济途径,可能会有所区别。例如,同一个行政行为(如对销售假药劣药的行政处罚行为),直接相对人(被处罚人)不服可以依法提起行政诉讼,而间接相对人(购买假药劣药的人)对行政处罚不服(如认为处罚太轻),则通常不能无条件提起行政诉讼。? 本案中,福鼎市的玄武岩石材企业,其生产用原料都由福建玄武石材有限公司供应,而且供应数量有限。在此情况下,福鼎市人民政府以鼎政办(2000)41号文件,批准下发了《福鼎市工业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2001年玄武岩石材加工企业扶优扶强的意见》。该文件虽未给点头隆胜石材厂确定权利和义务,但却通过强制干预福建玄武石材有限公司的销售办法,直接影响到点头隆胜石材厂的经营权利。因此对点头隆胜石材厂而言,该文件具有了《行政诉讼法》第11条第1款第3项规定的“认为行政机关侵犯法律规定的经营自主权”的情形,属于《行政诉讼法》第2条所规定的具体行政行为,属于人民法院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点头隆胜石材厂作为利害关系人,有权提起行政诉讼。? 案例十二:张玉甫诉枝江市人事局不履行行政职责及撤销行政决定案

【案情介绍】 张玉甫系枝江市公安局人民警察,1999年:月枝江市公安局以其贪污并在给予党纪、政纪处分后仍继续违纪违规为由,经报请枝江市人民政府批准后,由枝江市人事局批复辞退,解除其与市公安局的任用关系。张玉甫在市公安局任警察期间曾两次在执行公务中受伤,并就辞退和因工负伤于1999年9月向枝江市人事局提出申请复核及确定工伤等级的鉴定。1999年10月经枝江市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病伤致残鉴定小组评定,张玉甫的工伤鉴定为6级。枝江市人事局于1999年12月13日在枝人险字(1999)3号“关于评定李先明等同志因公伤残等级和护理等级的通知”中确定张玉甫因公致残且为6级伤残。? 2000年6月30日枝江市人事局向张玉甫作出“国家公务员复核决定书”:(1)维持辞退张玉甫的决定。(2)张玉甫为因公负伤并为6级伤残,可享受相应的伤残保健金待遇,其标准为每年160元,由枝江市公安局每半年支付一次。张玉甫不服,请求人民法院:(1)撤销枝江市人事局作出的伤残保健金待遇的决定,并按规定办理伤残证;(2)按规定落实被辞退后的经济补偿金;(3)要求给付伤残抚恤金及一次性伤残补助金:(4)落实伤残生活补助费及养老、医疗保险。? 【法律问题】? 张玉甫的请求能否得到法院的支持?枝江市人事局行政权限是什么? ? 【法理分析】 ? 张玉甫被辞退前是国家公务员,国家公务员在行政机关任职也是一种“劳动”,公务员以此劳动获取报酬和其他有关待遇,作为本人和家庭的基本物质生活来源。公务员和行政机关的特别劳动关系主要体现为以下三种制度:(1)工资。公务员工资是公务员的基本劳动报酬。我国的公务员的工资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则和职级工资制,公务员工资由职务工资、级别工资、基础工资和工龄工资四个部分组成。(2)福利。公务员的福利主要包括行政机关为其提供的住房、交通、小孩人托等便利条件或补助以及各种带薪休假和培训进修等。(3)保险。公务员的保险主要包括退休养老保险、疾病医疗保险、伤残死亡保险、女公务员的生育保险以及因行政机关压缩编制、裁减工作人员而失去工作和工作报酬的保险等。公务员的保险费主要由国家各级财政负担,公务员个人不承担或只承担很小的比例(在其工资中扣除)。公务员享受保险待遇不仅及于本人,.而且在其失去劳动能力或死亡后,根据有关规定还及于由他们抚养的直系亲属。至于保险待遇标准,则根据公务员的工龄、职务和其他法定条件,由相应的行政机关具体确定。? 本案中,张玉甫请求由枝江市人事局为其办理伤残证、落实被辞退后的经济补偿金、给付伤残抚恤金及一次性伤残补助金、落实伤残生活补助费及养老、医疗保险。其诉讼请求范围广泛,涉及公务员保障制度的很多方面,涉及所在单位、人事部门、民政部门等不同的职能部门。根据湖北省人事厅《关于做好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工伤(残)程度鉴定工作的通知》规定,对机关工作人员等工伤(残)程度评定属于被上诉人的行政职责之外(张玉甫对其因公致残评定的伤残等级并无异议),张玉甫的其他请求事项均无法律依据证明是枝江市人事局的法定职责,故其诉讼请求不能成立。案例十三:广州市荔湾区河沙村危房倒塌案

? 【案情介绍】? 2004年4月19日清晨6∶00左右,家住广州市荔湾区河沙村的郑老伯还在睡梦中,突然被“砰”地一声巨响惊醒,随之感觉到房子剧烈地颤抖了几下。郑老伯以为发生了地震,慌忙从楼上冲了下来。出了楼门他才发现隔壁的这座5层楼的房顶竟然歪倒在了郑老伯家的6层楼房上。这座5层楼房盖起来不到8年时间,为什么会突然倾倒,里面究竟还存在着些什么问题呢?? 据房主曹女士说,此房建于1995年,此后一直开始向南倾斜,到了2003年,该房屋由广州市荔湾区房屋安全鉴定所做出鉴定,结果是该屋向南倾斜了425毫米,房屋危险性等级是最高级“D级”,整栋楼房属于危房,必须要排除危险后才能住人。房屋鉴定所要求房主立即采取纠偏措施或拆平了重建,曹女士考虑再三,决定采取纠偏的方式把房子纠正过来。她找到了广州市劳动建设工程公司,并与该公司签下合同,交了8.5万元的施工费用。公司则保证,如在施工过程中引起安全和质量事故将由它们承担全部责任。2004年4月初,工程队来到了现场,在楼里人员没有撤出的情况下就开始了纠偏。但是,刚开工没几天就发生了开头惊险的一幕。

这间倾斜了8年之久的危房,房屋的主人迟迟不予修缮固然负有一定责任。但是每年对危房进行普查并督促修缮的房管部门,在这几年里竟也漏过了这间摇摇欲坠的危房,直到房子倾倒,人们才发现一些更为触目惊心的问题。这间危房竟长期出租给两家鞋厂,而这两家鞋厂生产住宿都在一起,极易发生火灾,而这样的生产条件也根本不可能办到工商营业执照,而它们却长期躲过了区出租屋管理办公室、安全生产监督局、公安局防火科、工商局以及街道等各管理部门的检查。

.?

【法律问题】 ?

房管局和建设管理部门是否负有行政职责? ? 【法理分析】 ? 在本案当中有很多相关的行政执法部门,甚至当房主已经找到他们对房屋进行了鉴定,评定为最危险的D级的时候还是没有人出来说这个房子应该强制性地进行修缮,所以相关的执法部门在这个案件当中没有切实履行其相应义务。

首先,房管局和建设管理部门在这个建筑房屋的时候,就有职责监督房屋在建筑过程当中的安全性。

另外,出租房屋管理办公室应当担负起对房主和房东签订的租赁合同进行登记,而且有权对这个房屋出租方面的具体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包括不具备出租房屋的资质则仍然出租房屋的,应当运用法律的手段采取相应的行政处罚措施,则令其纠正。包括出租的用途相关的部门也应该掌握。作为房屋出租管理办公室应当区别这个房屋出租是用于普通的居民住宅,还是用于生产经营活动,如果用于生产经营活动,要满足消防的要求并具有安全生产的标准和条件。案例十四:行政机关出具介绍信行为的性质? ? 【案情介绍】? 2000年1月18日,大连市宏良实业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宏良公司)向大连市教育委员会(以下简称市教委)提交了《关于成立兴华高中的请示》。该请示的主要内容是:“我公司与陈见旭等人合作,举办民办大连兴华高级中学。学校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投资体制为股份制。陈见旭为学校法定代表人,学校拟于2000年秋季招收6个班300名寄宿制学生,一并呈上《兴华高中办学章程》”。? 2000年6月1日,市教委下达了《关于同意成立兴华高中的批复》的大教委字【2000】73号文件,对宏良公司的请示作如下批复:学校名称为大连兴华高级中学;学校性质为民办普通高级中学;校长、法定代表人为陈见旭;原则批准《兴华高中办学章程》等内容。《兴华高中办学章程》第6条规定“学校董事会是本校的最高权力机构”,第25条规定“本校筹建工作,由宏良公司委托代表全权负责;学校成立并正式运转后,由董事会执行权力”。? 2000年7月28日,大连市物价局下发了行政事业性收费许可证。后兴华高中刻制了行政章、财务章和法定代表人印章,但没有成立董事会。2000年9月11日,宏良公司向市教委提交了《关于聘任周家昌同志为兴华高中校长的报告》,该报告的内容为:“根据工作需要,经研究决定,聘任周家昌同志为兴华高中校长(法人代表),免去陈见旭同志的兴华高中校长(法人代表)职务。请予备案。”由于宏良公司更换兴华高中法定代表人并称兴华高中的财务章和法人印章丢失,应宏良公司的请求,? 市教委向相关单位出具了介绍信。9月11日,市教委向商业银行甘井子支行和大连日报社出具介绍信,内容为“更换兴华高中法人事宜”和“办理关于更换兴华高中法人印章及财务印章作废声明事宜”。9月24日,市教委又向甘井子公安分局和大连报社出具介绍信,内容为“刻大连兴华高中校印”和“大连兴华高级中学公章作废”。陈见旭诉至大连市中级人民法院,要求撤销市教委出具介绍信的行政行为;并在一审庭审中增加诉讼请求,要求恢复其兴华高中法定代表人身份。另查,该校开办时刻制的三枚印章现存放在陈见旭处。? ①大连市教委已于2001年12月6日更名为市教育局。.? 【法律问题】? 本案中大连市教委出具介绍信的行为是否属于行政行为,法院能否受理当事人的诉讼请求? 【法律评析】 ? 关于本案有两种不同意见。一种意见认为大连市教育局出具介绍信的行为,不是可诉的具体行政行为。另一种意见认为:行政机关出具介绍信的行为是可诉的行政行为。? 第一种意见的理由和依据是:大连市教委出具的4份介绍信的内容分别是:到公安局刻印;变更在银行所留的法人印鉴;声明作废原公章及变更法人印章和作废财务印章。从这4份介绍信的内容看,都是向有关单位证明持信人可以办理相关事项,介绍信本身没有设定权利义务,仅就当事人已经具有的法律法规应具备的法定条件进行如实反映,起证明作用。? 根据《社会力量办学条例》第32条第1款及相关规定,大连市教委出具介绍信的行为是其法定职责,这种行政职责是行政主体在行使职权过程中依法必须承担的义务,这种义务所产生的行为,第一,没有为相对人设定权利或义务;第二,如涉及了相对人的权利或对相对人权利义务产生了实际影响也是因为在开具介绍信之前这种权利义务关系已经确定,介绍信只是向他人明确肯定被证明对象的法律地位。也就是学校法定代表人的变更,不是因为介绍信行为而致,诉开具介绍信的行为,解决不了变更法人代表的问题。.? 第二种意见的理由和依据是:?(1)根据《若干解释》第1条第2款的规定,证明行为不在排除之列。?(2)教育局出具介绍信的行为符合可诉行政行为的三点特征。首先,根据《教育法》的有关规定,教育局是在本区域内的教育行政管理机关,符合可诉行为的主体特征。其次,介绍信的内容与行使教育行政管理职权有关,符合可诉行为与行使行政职权有关的内容特征,也是判断该行为是否可诉的根本标准。本案中,教育局依据《社会力量办学印章管理暂行规定》第5、7、12、13条之规定,有出具介绍信的教育行政管理职权。? 再次,出具介绍信的行为内容“更换兴华高中法人代表,更换法人印章、财务章,声明原印章作废,重新刻制兴华高中校印”等对申请人宏良公司办学权利产生影响,符合可诉行政行为必须对行政管理相对人的权利义务产生实际影响的后果特征。原来学校印章均在陈见旭手中,教育局根据宏良公司印章丢失的申请,向公安局出具介绍信声明原印章作废,使宏良公司重新刻制了校印,对外得以行使学校职权,对原任校长陈见旭的影响显而易见,如未刻新印章,陈见旭对外仍可行使校长职权。相反,如宏良公司申请,教育局不开介绍信,宏良公司依法可告教育局不作为,如果不作为的行为可诉,那么作为行为当然也是可诉的。(3)教育局对民办学校校长的变更应有批准权,并非备案权。根据《社会力量办学条例》第22条第3款的规定,本案中教育局未履行批准权,就开具介绍信,怎能说对相对人没有影响呢? 根据《行政诉讼法若干解释》第1条的规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具有国家行政职权的机关和组织及其工作人员的行政行为不服,依法提起诉讼的,属于人民法院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本案中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出具介绍信的行为属于行政机关行使行政职权的行为,而且对行政相对人的权利义务产生了实际影响,应当属于可诉的行政行为。案例十五:内部行政行为与外部行政行为的区分? 【案情介绍】? 江苏省教育厅为稳定苏北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提高其整体素质,促进基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决定以中小学民办教师为招生对象招收中等师范学生(简称中师民)。为此下发的《关于中师招收中小学民办教师有关问题的通知》和《关于中师招收中小学民办教师有关何题的答复意见》规定:招生对象为1984年底以前从事中小学教育教学工作并取得任用证书的现仍在岗的中小学民办教师和1986年底以前经县(市)教育行政部门批准聘用并报省辖市教育行政部门备案的现仍在岗的中小学合同代课教师;以省辖市为单位,在师范院校单独办班,学制二年;教学计划具有在职、成人特点;学员成绩合格,颁发中师毕业证书,? 孙庆龙于2000年8月以小学民办教师身份参加江苏省中师民考试,其文化成绩进入录取最低控制线。在成绩公布和公示期间,有来电、来信举报孙庆龙存在违反计划生育问题。后经兴化市竹涨镇计划生育服务站出具孙庆龙无计划外生育行为的证明,兴化市教育局将孙庆龙列入录取上报名单。2001年11月,江苏省教育厅批准原告为录取对象,录取学校为江苏省泰兴师范学校。2001年11月,在办理入学手续前,又有来人、来电举报孙庆龙存在违反计划生育问题,兴化市教育局遂将举报情况向上级教育行政主管机关报告,致孙庆龙被推缓入学。为此,孙庆龙于2003年5月19日向兴化市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法律问题】

? 本案涉及的法律问题是内部行政行为与外部行政行为的区分。这决定了法院能否审查本案中所争议的中师民招生及教师进编行为,·这个行为究竟是内部行政行为还是外部行政行为? 【法律评析】 ? 行政行为以相对人的身份为标准,可以分为内部行政行为与外部行政行为。区分内部行政行为与外部行政行为可以从以下三方面来进行判断:第一,从主体角度看,内部行政行为的主体只能是行政机关或行政机构,行为对象只能是公务员或另一行政机关、行政机构及其他行政主体;而外部行政行为的主体可以是所有具有行政主体资格的组织,行为对象是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第二,从行政行为所针对的事项性质和法律依据的角度看,内部行政行为所针对的是单纯的内部事项,如纪律处分、人事任免以及其他奖惩等,法律依据为内部组织法;而外部行政行为所针对的是社会事项,属于一般社会职能,法律依据为调整社会管理某一方面的法律、法规。? 第三,从行政行为的内容与法律效果的性质角度看,内部行政行为的内容是关于内部组织关系、隶属关系、人事关系等方面的,一般其法律效果都是影响行为对象的职务、职责、职权;而外部行政行为的内容都是有关社会管理方面的关系,一般其法律效果都是影响行为对象作为公民、法人或社会组织所享有的法律权利和义务。? 就本案中的招生行为而言,其目的在于稳定苏北偏远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是一种有条件地将民办教师、代课教师转为公办教师的培训和过渡措施,并不涉及一般行政相对人的受教育权利。所以本案中师民招生与民办教师转为公办教师的教师进编行为都属教育行政系统内部行政行为,不属人民法院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案例十六:乔占祥诉铁道部铁路旅客票价管理案

? 【案情介绍】? 1999年11月8日,国家计委以计价格(1999)1862号文件向国务院请示关于对部分旅客列车运价实行政府指导计价的有关问题。在该请示中请示了“允许部分铁路客运票价适当浮动”,包括“允许客流较大线路、经济发达地区线路和春运、暑运、节假日客运繁忙线路的铁路旅客票价适当上浮”等问题。并请示拟将原由国务院行使的制定和调整铁路客运票价的审批权部分授予国家计委的有关问题,包括“跨局行使的旅客列车,由铁道部负责确定浮动的区域、线路和时间,报国家计委批准后实施”等请求授予权限的问题。? 1999年11月,国务院以(1999)1862号请示,以铁财函(2000)25号“关于报批部分旅客列车政府指导价实施方案的函”向国家计委上报,拟定对部分旅客列车实行政府指导价,其中包括在春运期间实行票价上浮的有关实施方案,如涨价起止时间、涉及的铁路局、涨价条件及幅度等。2000年11月8日,国家计委依据国务院的授权,以计价格(2000)1960号“关于部分旅客列车票价实行政府指导价有关问题的批复” 批准了铁道部的上述实施方案。2000年12月21日,铁道部根据国家计委计价格(2000)1960号批复作出“通知”。该通知确定2001年春节前10天(即1月13日至1月22日)及春节后23天(即1月26日至2月17日)北京、上海铁路局、广州铁路(集团)公司等始发的部分直通列车实行票价上浮20%---30%为此,乔占祥于2001年1月17日、22日分别购买的2069次列车到磁县、邯郸的车票共计多支付9元。乔占祥认为,铁道部的通知的作出违反法定程序,依据《铁路法》、《价格法》有关规定,制定火车票价应报经国务院批准,而铁道部未经该程序审批,同时,依据《价格法》有关规定,票价上浮应召开价格听证会,而铁道部未召开听证会,故请求法院判决撤销“通知”。【法律问题】

? 铁道部的“通知”的性质属于抽象行政行为还是具体行政行为?.? 【法理分析】? 所谓抽象行政行为是指行政机关针对不特定多数人制定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行为规则。所以,区分抽象行政行为和具体行政行为的关键在于:(1)是否针对特定的对象,针对特定对象的就是具体行政行为,针对不特定对象的就是抽象行政行为。(2)是否能够反复适用,能够反复适用的是抽象行政行为,只能适用一次的是具体行政行为。同时,根据《行政诉讼法》第12条的规定,抽象行政行为不属于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所以本案中,确定“通知”的性质就关系到乔占祥的诉讼请求能否被法院受理的问题。从本案的情况来看,铁道部的“通知”属于具体行政行为,原因在于:.?(1)从行为形式上看,“通知”是明确针对6个铁路局发布的,这在数量上和对象上都是明确的和特定的;?(2)从行为所指向的对象性质上看,根据我国《铁路法》的有关规定,我国现行的铁路体制为:铁道部是全国铁路行政管理机关,地方政府是地方铁路行政管理机关,各地方铁路局或铁路集团公司则是铁路运输经营企业,不应属于地方铁路行政管理机关。因此,铁路局或铁路集团公司并不是“通知”行为的执行人,更不是作出该行政行为的主体之一,而是该行政行为的相对人。?(3)从行为的性质上看,“通知”实际上是铁道部作为铁路行政管理部门允许部分铁路企业分别在春节前后特定时间段上浮部分客运价格,以及指导如何上浮等具体规定,该行为从性质上看应认定为是一种行政执法行为,而不是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行政立法行为。?(4)从行为效力上看,“通知”首先是对铁路企业的运输经营产生实际影响的行为。由于铁路客运价格关系国家整体利益和广大群众切身利益,故国家依法将其纳人国家定价包括国家指导价范畴,铁路企业不得自行制定和调整客运价格。因此,“通知”首先是对铁路企业的运输经营产生实际影响的行为,这正是具体行政行为的特征。?(5)“通知”是一个整体的决定,该决定涉及的行为虽然具有时间段,但该决定的执行是通过一次性行为完成的。在该时间段中,此涨价行为是持续有效的,这种持续性并不等于或者意味着在落实该决定时表现为每天甚至每次的反复适用,各铁路企业在经营事业不等于是反复适用该通知。? 综上所述,铁道部的“通知”属于具体行政行为,属于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案例 十七: 具体行政行为的确定力

? 【案情介绍】? 1997年11月14日,乌鲁木齐市沙依巴克区江河建筑工程公司(以下简称江河公司)通过拍卖取得了新疆西域房地产有限公司位于乌鲁木齐市阿勒泰路2500平方米的国有土地使用权,并在拍卖成交确认书中承诺由其承担搬迁、安置费用。? 同年12月15日,乌鲁木齐市中级人民法院以(1997)乌中法执字第775号协助执行通知书要求土地局将位于乌鲁木齐市阿勒泰路2500平方米的土地使用权过户到江河公司的名下。1998年1月21日,土地局给江河公司颁发了国用(98)字第8000445号国有土地使用证。事后,因江河公司未按拍卖确认书上约定的条款履行承担搬迁、安置费用的义务,引起了搬迁户不安而找乌鲁木齐市中级人民法院。为此,乌鲁木齐市中级人民法院于同年5月16日通知土地局吊销已经给江河公司的土地使用证。1998年6月15日,土地局依照乌鲁木齐市中级人民法院的通知向江河公司发出通知,吊销了其颁发给江河公司的(98)8000445号国有土地使用证。江河公司不服,向乌鲁木齐市中级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原告江河公司诉称:1998年6月15日,被告土地局以通知的方式撤销了我公司的国有土地使用证,严重地侵害了我公司的合法权益。我公司取得国有土地使用证是经过了法定的规范程序,而且也履行了我公司应履行的义务,土地局吊销我公司国有土地使用证,严重地违反了法律规定,请求法院撤销其具体行政行为。? 被告土地局辩称:我局作出吊销江河公司的国有土地使用证的通知,是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规定协助人民法院执行公务的行为,并非属于行使行政管理的职能,因此请求法院维持我局的通知。后经法院查明:乌鲁木齐市中级人民法院通知土地局协助执行的通知送达时间为1998年6月16日,晚于土地局吊销江河公司国有土地使用证的行为。【法律问题】? ? 被告土地局吊销江河公司国有土地使用证的通知是协助执行的行为还是具体行政行为?如何从土地局国用(98)字第8000445号国有土地使用证的确定力来看待吊销行为的合法性? 【参考结论】

? 被告的吊销江河公司国有土地使用证的通知是其为行使土地管理职权而作出的行政行为,与原告有法律上的利害关系,可以起诉。土地局国用(98)字第8000445号国有土地使用证是合法有效成立的行政行为,具有确定力。土地局没有法律依据,未经法定程序予以吊销破坏了土地局颁发土地使用证的这一行为的确定力,不具有合法性。【法律评析】 ? 在本案中,对于被告土地局协助乌鲁木齐市中级人民法院执行案件而吊销原告国有土地使用证的行为是否应作为行政案件处理存在不同的看法。争议的关键在于这一行为是否是具体行政行为。一种意见认为,被告土地局的吊销行为不应作为行政案件受理,因为这一行为是以《民事诉讼法》的规定为依据,是协助执行行为,而不是依其职权而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另一种意见则认为,被告作为行使土地管理职权的行政机关,其吊销原告的国有土地使用证,是依照职权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只要这一具体行政行为具有可诉性,就应当作为行政诉讼来受理。第二种意见比较合理。? 因为从具体行政行为成立的四个要件:行政权能的存在、行政权的实际运用,法律效果的存在和表现形式的存在来看,这一行为完全能够满足三个要件。唯一有争论的是法律效果是民事法上的效果,还是行政法上的效果。也就是说,这一行为的依据到底是《民事诉讼法》,还是有关的国有土地管理法规。从法院查明的情况来看,乌鲁木齐市中级人民法院通知土地局协助执行的通知送达时间为1998年6月16日,晚于土地局吊销江河公司国有土地使用证的行为。这就表明,土地局的吊销土地使用证的行为并非直接履行《民事诉讼法》上的协助执行义务,而是主动地行使其自身的职权。所以,土地局的吊销行为作为一个行政行为完全成立。? 虽然土地局的吊销土地使用证的行为有效成立,但并不意味着它合法。从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要件的分析就完全可以得出这一结论。但就本案而言,从行政行为确定力的角度来看,也可以殊途同归。我们的教材认为,确定力是指已经生效的具体行政行为对行政主体和行政相对人所具有的不受任意改变的法律效力。所谓“改变”,包括撤销、重作,也包括变更。它既包括对事实认定和法律适用的改变,也包括对权利、义务的改变。这一效力来源于法的安定性和诚信原则。确定力包括形式确定力和实质确定力。形式确定力是指除无效行政行为外,行政相对方在复议或诉讼期满后不得要求改变具体行政行为。实质确定力是指除了无效行政行为,行政主体没有法律明文规定的“正当理由”,不得任意改变原具体行政行为。? 本案中涉及两个具体行政行为,一个是1998年1月21日土地局以国用(98)字第8000445号文颁发江河公司国有土地使用证的行为,另一个是1998年6月15日土地局吊销其颁发给江河公司的(98)8000445号国有土地使用证的行为。后一个行为是对前一个行政行为所确定权利义务的根本性改变,对相对人的利益产生直接的影响。而第一个行为不仅符合具体行政行为的成立要件,而且其合法要件也不存在任何瑕疵,当然不可能是无效的行政行为。所以,要改变这一具体行政行为,必须具有法律明文规定的“正当理由”,并且经过法定的程序才能够作出。而本案被告土地局改变的依据是法院的协助执行通知书,这本来是具有正当性的理由。但是协助执行通知书的送达却在吊销土地使用证的第二天,显然违反了“先调查后裁决”的行政程序,违反了正当法律程序,这种“事后补证”是法律所不能允许的。? 因此,被告土地局的吊销行为实质上侵犯了前一个颁发土地证行为的确定力,不具有合法性,应当予以撤销。? 综上所述,具体行政行为的确定力有利于行政意志的实现和权利义务的稳定。但需要指出的是,具体行政行为的确定力具有相对性,只要经过正当法律程序、具有正当事由,对真正违法的具体行政行为的解除和改变,也有利于行政相对人免受一次性行政武断的持续危害。案例十八:南平市台顺职业介绍所不服南平市劳动局行政处罚案 ? 【案情介绍】? 1998年5月30日,南平市劳动局认定南平市台顺职业介绍所、南平市问兴职业介绍所在职业介绍行为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1)招工简章、广告未经劳动主管部门审核,自行发布虚假广告;(2)未按物价部门核定的收费标准进行收费,有乱收费行为,并使用非正规的发票;(3)未及时上报就业人员花名册等。两个职业介绍所存在的上述问题违反了福建省人民政府1995年5月19日第28号令颁布的《福建省职业介绍机构管理规定》及南平市劳动局南劳综(1997)号文《关于规范管理南平市区民办职业介绍机构的补充规定》的有关规定,严重影响了职业介绍机构的声誉,损害了部分求职者利益,虽经限期进行整顿,但仍达不到中介机构所应具备的基本要求。南平市劳动局经研究决定,于1998年5月30日起南平市台顺职业介绍所、南平市闽兴职业介绍所予以撤销,不得再从事劳务中介服务。台顺职业介绍所不服,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认为南平市劳动局作出的行政处罚缺乏事实根据和法律依据,是违法的,请求法院予以撤销。【法律问题】

《福建省职业介绍机构管理规定》是否合法? [法理分析]

? 《福建省职业介绍机构管理规定》是福建省人民政府制定的地方政府规章,属于行政立法的一种。行政立法行为的合法要件,可以从内容要件、主体要件、程序要件、形式要件四个方面进行分析。只有同时具备这四个要件的行政立法才是合法的。?(1)内容要件。从法层级的角度来看,行政立法的效力低于法律,只有其内容和法律相一致时才具有最终拘束力。为了维护法制的统一,行政立法必须严格遵循层级立法的原则,下位法的制定不得与上位法相抵触或者不一致,行政立法必须在宪法、法律或者上位法律规范授权的范围内进行,不得与上位法律规范相抵触。下位法针对上位法没有规定的事项作出规定的,有时在形式上并不产生抵触和不一致的问题,但是,当上位法不予规定本身意味着不授权下位法制定有关规范时,下位法的有关规定则构成对上位法的抵触或者不一致。换言之,只有上位法明确规定允许下位法对相关事项予以规定,或者上位法不作规定本身意味着下位法可以予以规定的的情况下,下位法的规定在内容上才是合法的。?(2)主体要件。依照我国现行行政法律规范的规定,只有特定的行政机关才具有行政立法权和制定其他规范性文件的权力,如行政法规只能由国务院来制定,部门规章只能由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来制定,地方政府规章只能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或者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来制定。?(3)程序要件。行政立法必须遵守立法程序,违反程序的行政立法将是无效的。现行有关立法程序的规定主要有《行政法规制定程序条例》和《规章制定程序条例》。?(4)形式要件。行政立法必须具备一定的形式才能对外公布,才能产生法律效果。比如,行政规章的合法形式要件由《立法法》、《行政法规制定程序条例》和《规章制定程序条例》规定。《行政法规制定程序条例》第4条第2款规定,国务院各部门和地方人民政府制定的规章不得称条例。《规章制定程序条例》第6条规定,规章的名称一般称规定、办法,但不得称条例。因此,如果规章违反了上述形式要件,将构成违法,其效力亦将因此而受到影响。? 本案中,南平市劳动局对台顺职业介绍所所作的撤销的行政处罚,依据的是《福建省职业介绍机构管理规定》这个地方政府规章。首先,《福建省职业介绍机构管理规定》并没有直接设定“撤销”的处罚,该规章规定的最接近和最严重的处罚条款是第17条规定的“职业介绍机构自行扩大业务范围或擅自从事境外就业中介活动的,处以3000元至10000元罚款,情节严重的,收缴职业介绍许可证”,撤销处罚类似于收缴职业许可证,? 但是根据《行政处罚法》第13条的规定,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和省、自治区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人民政府以及经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人民政府制定的规章可以在法律、法规规定的给予行政处罚的行为、种类和幅度的范围内作出具体规定。尚未制定法律、法规的,前款规定的人民政府制定的规章对违反行政管理秩序的行为,可以设定警告或者一定数量罚款的行政处罚。罚款的限额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规定。地方政府规章并不能设定类似于“撤销”或者“收缴许可证”的处罚。? 同时该法第64条第2款规定,本法公布前制定的法规和规章关于行政处罚的规定与本法不符合的,应当自本法公布之日起,依照本法规定予以修订,在1997年12月31日前修订完毕。因此,《福建省职业介绍机构管理规定》第17条的内容没有在规定的时间内修改,已经因违反上位法而无效。南平市劳动局根据这一无效条款作出的处罚将因缺少合法的依据而违法。案例十九:朱智强诉雅安市卫生局不予颁发医疗执业许可证及不服医疗卫生行政处罚案

?.? 【案情介绍】? 原告:朱智强,男,四川省雅安市人。? 被告:雅安市卫生局。? 原告朱某于1990年8月30日向雅安市卫生局申办了个体开业行医证,并于1993年2月2日办理了换证手续,有效期截至1995年元月底。1994年9月1日,国务院《医疗机构管理条例》正式实施,雅安市卫生局为建立并规范本市医疗秩序,于1995年4月至7月对全市提出执业登记申请的各类社会办医医疗机构进行了审核。通过由省、地有关专家组成的评审组和雅安市医疗机构评审委员会对朱某开设的医疗机构评审认定,其执业人员资格、技术水平、药剂知识及设备配置等均不符合国务院《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四川省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及《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实施细则》的有关规定,结合原告在执业期间屡次违反当时执行的《四川省社会办医管理办法》有关条款的行为,被告雅安市卫生局于1995年7月23日作出了关于不批准朱智强进行医疗执业的通知。此后,原告在未取得行医执照的情况下,于1995年7月至1996年4月,私自执业行医,被告雅安市卫生局在对原告擅自无证行医的行为进行现场调查核实后,按《四川省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实施行政处罚。? 原告不服,辨称:从1968年以来,原告用针灸治疗精神病疗效显著。1990年8月,原告向被告雅安市卫生局申办了个体开业行医证,业务范围是针灸治疗精神病。1993年2月,被告雅安市卫生局仍换发个体开业行医证给原告。1995年7月,雅安市卫生局利用换证之机,不批准原告医疗执业;又以原告未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擅自执业为由,作出处罚决定。认为被告雅安市卫生局在事实上和适用法规上实属错误,请求法院撤销被告所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即撤销不予颁发医疗执业许可证以及实施行政处罚的决定。? 雅安市人民法院认为,原告以被告1990年颁发了医疗执业许可证为由,证明其行医合法的观点,法院不予采纳。雅安市卫生局的行政决定事实清楚,程序 合法,引用的法规正确。判决维持雅安市卫生局关于不批准朱智强进行医疗执业 的通知,维持雅安市卫生局对原告朱某的行政处罚决定。.? 【法律问题】? 1.行政许可的适用范围。? 2.行政法规的许可设定权问题。?.? 【法理分析】? 本案的焦点是被告雅安市卫生局不颁发医疗执业许可证的合法性是否成立。? 1.根据《行政许可法》第12条的规定,从事直接关系国家安全、公共安全、人身健康、生命财产安全等特定活动,提供公众服务并且直接关系公共利益的职业、行业,需要确定具备特殊信誉、特殊条件或者特殊技能等资格、资质的事项,需要获得行政许可。公民开业行医,直接关系人身健康和生命安全,需要具备特殊条件或者特殊技能等资格、资质,因此应当获得医疗卫生行政主管机关的批准。1994年9月1日开始实施的《医疗机构管理条例》规定,单位或者个人设置医疗机构,必须经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审查批准,并取得设置医疗机构批准书,方可向有关部门办理其他手续,同时该条例也详细规定了批准的条件、程序以及违法的罚则等。? 2.国务院颁布的《医疗机构管理条例》设定了设置医疗机构的行政许可,这是否符合《行政许可法》关于行政许可设定权限的规定,这是《行政许可法》实施后本案所反映的问题之一。《行政许可法》第14条、第15条、第16条、第17条对行政许可的设定权作了明确规定。法律、行政法规可以设定行政许可;尚未制定法律、行政法规的,地方性法规可以设定行政许可,但是确定资格、资质的行政许可,企业或其他组织的设立登记及其前置性行政许可除外;其他规章及规范性文件不得设定行政许可;国务院必要时可以采用发布决定的方式设定行政许可,实施后,除临时性行政许可事项外,国务院应当及时提请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法律,或者自行制定行政法规;尚未制定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的,因行政管理的需要,确需立即实施行政许可的,省级人民政府规章可以设定临时性的行政许可,临时性的行政许可实施满一年需要继续实施的,应当提请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地方性法规。国务院颁布的《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属于行政法规,具有行政许可设定权,符合《行政许可法》关于行政许可设定权限的规定,可以予以保留。? 3.公民取得行政许可后,应当依法按照行政许可规定的条件和范围开展活动,否则行政机关有权撤销已颁发的行政许可证。《行政许可法》第80条规定,对于被许可人超越行政许可范围进行活动的,行政机关应当依法给予行政处罚。本案原告朱智强1990年取得了个体开业行医证,1993年并换发新证,原告在行医期间擅自将行医证核定的行医地点由雅安市八步乡六村七组搬迁至市郊沙弯路,并私设床位,私立招牌,在报刊上刊登失实的报道,违反了有关规定,对此,雅安市卫生局屡次作出了限期整改,吊销营业执照等处理决定,这是合法的行政行为。? 4.《行政许可法》第50条规定,行政许可证有效期届满后,被许可人需要延续行政许可有效期的,应当在该行政许可有效期届满前的法定期限内向行政许可的颁发机关提出申请,行政机关应当在该行政许可有效期届满前作出是否准予延续的决定,逾期未作决定的,视为准予延续。1995年4月至7月间,雅安市卫生局依据《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四川省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实施细则》,对全市申办社会医疗机构的单位和个人进行审核。对原告医疗机构依法作出了不颁发医疗执业许可证的处理,这一行为的实质是不予延续被许可人的执业许可证。行政机关决定是否准予延续,其依据应当是被许可人在取得行政许可证后,是否按行政许可证规定的条件和范围开展活动,是否继续符合颁发行政许可证的条件等。本案中,被许可人未能遵守有关的行医规定,因而行政许可证的颁发机关决定不予延续,这一行为受到了法院判决的肯定。案例二十:张某等诉乡政府不履行婚姻登记法定职责案

? 【案情介绍】 原告:张珠钦,女,住闽清县省横乡官洋 村。? 陈梅恭,男,住闽清县白梓乡梓山村。被告:闽清县省横乡人民政府。? 原告张珠钦的丈夫亡故,张珠钦与另一村村民陈梅恭希望结婚,并申请办理结婚登记。但张的再婚遭到夫家亲属的阻挠,而官洋村村委会以张债务未清偿等理由,拒绝为她出具婚姻状况证明。张多次要求,仍遭到拒绝,遂向闽清县人大常委会和县妇联求援,要求依法办理结婚登记以及户口粮食迁移手续。县人大常委会收到求援信后,即要求该乡政府依法处理,并要求县民政部门、县妇联予以支持;同时,告知张、陈可直接去找乡长等主要负责人解决问题。? 张、陈根据县人大常委会的答复,多次去省磺乡政府,要求解决结婚登记问题,但乡政府工作人员仍未依法给予办理结婚登记。张、陈再次到乡政府,要求乡人民政府按照《婚姻登记办法》的规定给予办理结婚登记。乡政府工作人员重申了乡政府要等债务清偿等问题解决之后,村委会出具了证明,才能给予办理结婚登记的意见。张、陈遂以乡政府作为婚姻登记的行政机关,不履行法定职责,不给予办理结婚登记为由,向闽清县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 在闽清县人民法院审理本案期间,省横乡官洋村委会终于出具了张“婚姻状况证明”,随后陈、张到陈户籍地办理结婚登记,领取结婚证,并申请撤诉。闽清县人民法院经审查,根据《行政诉讼法》第51条之规定,裁定准予张、陈撤回起诉。? 【法律问题】? 婚姻登记属于行政许可,还是属于行政确认? ? 【法理分析】? 本案的焦点问题是婚姻登记属于行政许可,还是属于行政确认?婚姻登记究竟是属于行政许可还是属于行政确认,这不仅是一个实践中的问题,更是一个理论和立法上的问题。《政许可法》第2条规定:“本法所称行政许可,是指行政机关根据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申请,经依法审查,准予其从事特定活动的行为。”而行政确认,是指行政主体根据法律、法规的规定或授权,依职权或依当事人的申请,对一定的法律事实、法律关系、权利、资格或法律地位等进行确认、甄别、证明等的行政行为。行政确认和行政许可虽然同属行政行为,但它们是两种不同的行为方式。婚姻登记是应当事人的申请而对当事人人身关系的确认,使夫妻之间法定权利义务关系在配偶间得以确立,应当属于行政确认。因此,《行政许可法》也没有将婚姻登记纳入到行政许可的范畴和《行政许可法》的调整范围。根据《行政许可法》第2条对行政许可的界定,行政许可仅指行政机关经过对申请的依法审查而准予申请人从事特定活动的行为,因而结婚登记不属于行政许可范畴。? 同时,根据《行政许可法》第12条的规定,结婚登记也不属于行政许可的适用范围,不属于“企业或者其他组织的设立等需要确立主体资格”的事项范围,故而已完全被排斥在《行政许可法》的调整范围之外。? 从行政法治、依法行政的角度考虑。决定结婚是男女双方当事人的自主权,行政机关不能决定也不能干涉这种行为。如果我们把结婚登记当成行政许可,容易助长行政对私人生活的干涉。? 从反面角度看,未经登记而同居的,属于违法行为,不受法律保护,但是法律也不禁止,这显然不符合行政许可“普遍禁止,个别豁免”的特征。因此,结婚登记也不属于行政许可。? 闽清县人民法院受理这起行政案件,将婚姻登记定性为行政确认,符合《行政许可法》的规定,也符合行政诉讼法的立法宗旨和具体规定。审判实践也充分证明,法院以婚姻登记属于行政确认为由立案审理这类案件,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果? 案例二十一:张浩等诉默县碧阳镇人民政府教育费附加行政征收案

? 【案情介绍】? 默县碧阳镇人民政府为了进一步加大教育投入,改善教学条件,弥补教育投入留下的资金缺口,1999年8 月 12日以文件形式,作出了碧政字(1999)44号“关于征收教育费附加的若干规定”:自1999年起,各小学、幼儿园(班)按在校学生人数,每人每学年征收教育费附加60元。在新学年开始时,由各班一次性征收。根据这项规定,1999年秋季开学时,张浩、胡莉莉等所在的默县碧阳实验小学分别向三人收取了教育费附加人民币60元,并代镇政府财政所出具了号码分别为0012535、0012641、0012656的默县教育事业费附加收款收据。张浩等认为,碧阳镇人民政府向小学生和幼儿开征教育附加费的行为完全是越权擅自设立收费项目,其任意自定收费标准,扩大征收对象范围,直接侵犯了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违抗了国家和省有关明令禁止乱收费的规定,要求法院予以撤销。【法律问题】本案的教育费用征收是否合法?

? 【法理分析】? 行政征收必须符合法定原则。在现代法治社会,国家依据其政治权力进行行政征收,必须以全体人民的整体意志—国家法律予以确定。征收的具体执行机关、征收的对象、数额、程序等,都必须有明确的法律依据。换言之,行政征收的整个过程都应当是国家意志的具体体现,而不是某个行政机关或者某个行政官员的个体意志所能够左右的。行政征收法定原则包括:? 1.行政征收的主体法定。行政征收的主体只能是行政机关。但是,在具体的行政征收中,哪一个行政机关成为某一特定行政征收主体,则由法律予以规定。本案中,黔县碧阳镇人民政府不具有征收教育费附加的主体资格。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57条第2款的规定,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根据国务院的有关规定,可以决定开征用于教育的地方附加费,专款专用。1994年,安徽省人民政府根据国务院的有关规定,新开征了城镇基本建设教育费附加、广告费教育附加、旅客住宿费教育附加等。显然,有权决定开征教育费附加的机关是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黔县碧阳镇人民政府不享有教育费附加的行政征收权。? 2.行政征收的依据和程序法定。行政征收的主体必须依据有关法律规定,通过一定程序实施行政征收。本案中,碧阳镇人民政府征收教育费附加依据的是该政府自己制定的碧政字(1999)44号“关于征收教育费附加的若干规定”,这属于其他规范性文件的一种,不属于国家正式的法律渊源,因而其征收依据违法。? 3.行政征收的缴纳主体法定。在行政征收法律关系中,与行政征收主体相对应的另一方是缴纳主体,是指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直接负有缴纳税款或者其他款项义务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每一项具体征收的税、费,都有具体的缴纳义务主体,相对人只有符合法律规定的条件,才具有依法缴纳税、费的义务。本案中,根据国家的相关规定,有义务缴纳教育费附加的是缴纳产品税、增值税、营业税等的单位和个人,且应由税务机关收取,其他任何单位和个人均不得擅自扩大范围实施,默县人民政府制定的(1996)07号“关于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增加教育投人的若干规定”中并未规定小学生为征收对象,其作为改革试点镇无权与国家明令禁止乱收费的规定相违背。? 综上所述,碧阳镇人民政府在无合法有效的法律依据情况下向张浩等三人征收教育费附加的行为,实属超越法定职权的违法行为,应予撤销,其征收的教育费附加应予退还。案例二十二:张保安诉商丘市电业局案 ?.? 案情简介: ? 张保安5年前出资40多万元,通过合法途径获得一片7800平米土地的使用权,准备修建开设食品厂。然而,当张保安在2000年把厂房的地基建好后就无奈地搁置了,因为当地商丘市电业局在这里架设了一组高压线,而且4根电线杆就安插在这片土地里。根据《电力法》规定,像这样10千伏的高压线底下的土地,5米之内禁止修设建筑物,因为它是高压线,下边没办法再修房子了。而这个高压线占了张保军1900多平方米的土地。《电力法》还规定电力部门在占地之前必须和对方进行协商,妥当之后才可施工,可电业局从来没有履行这个程序,甚至连象征性的通知都没有。

对于张保安将高压线迁移离开的要求,电业局不予理睬。于是张保军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法院判决电业局迁移高压线或者支付70万元的赔偿。法院受理后,委托了商丘市规划勘测设计院对高压线底下5米之内,也就是不能修建厂房的面积进行了测量,结果是1979.907平方米。张保安以为法院会按照测量出来的面积判决电业局进行赔偿,可此时电业局却提出早在张保安获得土地使用权之前,高压线的架设就经过了政府的规划,这就意味着张保安在获得土地使用权的时候就已经知道并且同意架设高压线,不存在影响和侵犯张保安的土地问题,因此不该赔偿。

电业局同时提交了一份证据,由梁园西区规划办公室开具的规划说明,其中明确了高压线就在现在的位置。这份说明的出现意味着电业局没有侵占张保安的土地。而后,商丘市梁园区法院判决认为,电业局是按照规划说明所架设的高压线,属于是政府的规划行为,所以电业局不承担民事赔偿责任,据此驳回张保安的诉讼请求。张保安不服判决,上诉到商丘市中级法院。

张保安认为那份起到重要作用的规划说明不该被认可,因为规划说明没有使用规范的红头文件的方式,而是用普通稿纸手写的,市规划局明确区规划局办公室的职能仅仅是处理日常事务,不具备审批规划线路的资质,但电业局依然坚持架设高压线是政府行为,并再次提交了一份规划说明。这一次是采用规范了的红头文件,落款是当地的开发区管委会,因为土地是属于开发区的范围,所以电业局认为这是开发区的责任,和自己没有关系。也就是说,如果张保安想得到赔偿的话,也应该由区政府付赔偿款。

张保安说明,政府从来没有跟自己协商或通知征用土地,自己只能认为是电业局的企业行为,而且第二份规划说明也应该无效,因为如果属于规划行为的话,应该有规划图纸而不应该是文字说明。而电业局不否认规划说明只是起到讲解规划图纸的作用,高压线是否属于规划线路得由规划图纸来决定,但电业局却无法提供图纸,他们解释说规划图应该是开发区提供,电业局没有这个责任。? 根据国家《规划法》有关规定和《河南省城市规划法实施办法》有关规定,真正有效的行政许可应该是“一书两证”,《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和《建设工程用地规划许可证》,除此之外其他都是无效的。很显然,电业局既无法提供规划图纸,也没有出示“一书两证”来证明自己所架设的高压线属于政府规划。于是张保安认定这是电业局的企业行为,应该承担赔偿责任,并坚信法院的二审一定会判决自己胜诉。? ? 案例评析: ?

1、对于公民所拥有使用权的土地如果确实需要征用,比如说由于城市发展或者规划方面的一种改变而影响到别人利益的时候,首先必须有一个合法的原因,即必须拿到政府部门所签发的这种规划许可证。在这个过程当中,会把公民的利益包括其他相关人的利益作为一个考量的因素,这是第一步。第二步,必须跟现有的权利人之间达成一个协议。电业局得告诉人家我占了你的地了,我给你一个什么样的补偿,你认为合适不合适。不经过别人许可不和别人打招呼,直接把人家地占了,这个无论如何是站不住脚的。

2、电业局的这种行为显然是违法的。国家土地虽然都是公有制,但是我们是允许个人或者是企业拿到一个土地使用权的,这个权利要经过政府的批准。而且我们看到,张保安既然通过合法手段拿到国有土地的使用权,他的权利就应该受到保护,因此电业局只要在这上来插任何一个电线杆子或者妨碍人家的使用都构成侵权。案例23:张福林诉虞城县卫生局不履行颁发执业许可证法定职责案

行政案例—蔡维焕 篇6

出于社会秩序的稳定性、市民生活的可预测性之要求,国家与人民之间应存信赖关系,公民必须信任行政机关所作出的决定,以此安排自己的生活,当公民信赖行政行为,并且这种信赖值得保护时,得保护行政相对人的信赖利益。

【案例索引】

一审:浙江省诸暨市人民法院(2007)诸行初字第9号 二审:浙江省绍兴市中级人民法院(2007)绍中行终字第42号

【案情】 原告:蔡维焕

被告:诸暨市国土资源局

第三人:诸暨市暨阳街道三江新村经济合作社

一审法院对事实的认定如下:2006年9月,暨阳街道原杨蔡村在诸暨市行政村调整时改名为暨阳街道三江新村。原告蔡维焕系诸暨市暨阳街道三江新村村民。2005年3月20日,蔡维焕与暨阳街道原杨蔡村经济合作社签订土地承包合同。约定承包土地面积为91亩,承包期限从2005年3月20日至2025年9月15日止,承包土地主要用途为种植业、养植业、开发农业等涉农项目。2005年3月起,蔡维焕将向村承包的91亩土地私下向村民转包的40亩土地开发成“淀墉畈观光农业园区”,并未经批准,擅自陆续在承包土地上建房。诸暨市国土局于2005年4月18日对蔡维焕的用地行为进行立案调查,同年10月10日作出诸土资监罚(2005)第137号行政处罚决定。2006年8月11日,诸暨市国土局以对被处罚人蔡维焕挖掘田塘的行为是否破坏种植条件的认定存在分歧为由,撤销诸土资监罚(2005)第137号行政处罚决定。2006年7月17日,诸暨市暨阳田土资源勘察测绘有限公司受诸暨市国土局委托,测定蔡维焕开发的“淀塘畈观光农业园区”建筑占面积为3317.2平方米。同日,诸暨市资源规划利用站认定“淀塘畈观光农业园区”属基本农田保护区,开发“淀塘畈观光农业园区”并建造房屋不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年9月7日,诸暨市田土局对蔡维焕作出诸土资监罚(2006)第63号行政处罚决定,责令原告自接到行政处罚决定书之日起十日内自行拆除在非法占用的面积为3317.2平方米土地上的建筑物和其他设施并退还所占用的土地。蔡维焕不服诸暨市田土局作出的行政处罚决定,于2006年11月6日向诸暨市人民政府提起行政复议。2007年1月15日,复议机关作出诸政复决字(2007)第1号行政复议决定书,维持诸暨市国土局对蔡维焕作出的行政处罚决定。

一审后原告蔡维焕不服提起上诉,二审法院就蔡维焕承包91亩土地之后的事实认定如下:

其后蔡维焕从村里及部分村民那儿承包水塘及周边土地开发成“淀塘畈观光农业园区”。2005年11月23日,诸暨市发改农[2005]289号文件《关于诸暨市淀塘畈休闲农庄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批复》,原则同意建设农庄项目。蔡维焕随即投资建设了餐饮、住宿、娱乐、垂钓、果蔬采集为一体的综合性观光农业,投资达1000多万,并取得消防、治安、环境保护、卫生、文化、旅游等相关行政许可。2006年6月,绍兴市发改委将其列为2006年度绍兴市循环经济“850”工程重点项目。由于尚未办理土地利用的相关手续,诸暨市国土资源局于2005年4月18日对原告的用地行为进行立案调查,同 年10月10日作出诸土资监罚(2005)第137号行政处罚决定。[后与一审认定一致] 原告蔡维焕认为,原告所占有使用的土地系通过公开竞标的方式合法取得,且随后向诸暨市暨阳街道办事处、诸暨市发展和改革局等提交了项目相关申请、报告;在获得高度肯定与积极评价后方启动立项;故不存在非法占用土地或擅自建设的问题。被告以《土地管理法》第二条第三款

1、第七十六条2为依据对原告径行处罚。原告并无违反第二条第三款之情形,其占有使用的土地系依《土地承包法》合法取得,不适用第七十六条的规定处罚。即便处罚,“限期拆除、退还土地”亦为错误的处罚决定。

另被告曾于2005年10月作出诸土监罚(2005)第137号土地违法案件行政处罚决定书,2006年8月11日又作出关于撤销土资监罚(2005)第137号土地违法案件行政处罚决定书的决定,根据“一事不再罚原则”,不应再对原告进行处罚。对一个投资达1500万元的农业开发项目的土地违法案件的行政处罚,根据《行政处罚法》第四十二条之规定,当事人要求听证,应当组织听证,而被告并没有依法规定组织听证,于法定程序不符。

[1]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占、买卖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转让土地。土地使用权可以依法转让。

[2]未经批准或者采取欺骗手段骗取批准,非法占用土地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退还非法占用的土地,对违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擅自将农用地改为建设用地的,限期拆除在非法占用的土地上新建的建筑物和其他设施,恢复土地原状,对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没收在非法占用的土地上新建的建筑物和其他设施,可以并处罚款;对非法占用土地单位的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超过批准的数量占用土地,多占的土地以非法占用土地论处。被告诸暨市国土资源局认为,其对原告作出的处罚决定事实认定清楚、程序合法、适用法律正确。原告蔡维焕未经有批准权的人民政府批准,于2005年3月开始,擅自在暨阳街道原杨蔡村号子田处的土地上建房,经核定,原告用地处属基本农田保护区,其占地建房进行非农建设的行为违反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土地用途。

被告本着依法行政的理念,主动撤销了对部分事实认定存在分歧的处罚决定,并在严格认定事实的基础上,重新按照法定程序对原告非法占地建房的行为进行了行政处罚,依法作出诸土资监罚(2006)第63号土地违法案件行政处罚决定。被告依法重新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行为并不违反我国行政处罚法规定的一事不再罚原则。同时,对原告作出责令退还土地和限期拆除地上建筑和其他设施的行政处罚,并非我国行政处罚法规定的必须进行听证的事项。

原告依法可以取得土地的承包经营权,但是,其在承包经营的土地上从事农业生产以外的非农建设行为,一是未经有批准权的人民政府合法批准,二是擅自改变土地用途,完全是一种非法使用土地的行为,而该种行为正是《土地管理法》第七十六条所列的一种典型的土地违法行为。

【审判】

一审法院认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二条第三款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占、买卖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转让土地,原告蔡维焕向暨阳街道原杨蔡村经济合作社承包的土地是耕地,属基本农田保护区。原告未经有批准权的人民政府批准,擅自改变土地用途,在承包土地上开发“淀塘畈观光农业园区”并建房,不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非法战用土地的行为,被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七十六条的规定,对原告作出拆除在非法占用的面积为3317.2平方米土地上的建筑物和其他设施并退还所占用的土地的行政处罚决定,认定事实清楚,程序合法,适用法律正确,本院应予支持。原告认为其占有使用的土地是合法取得,建造房屋是经相关部门审批同意的观点与事实不符。原告蔡维焕与暨阳街道原杨蔡村经济合作社签订的土地承包合同约定承包土地主要用途为种植业、养殖业、开发农业等涉农项目,而并无约定允许原告在承包土地上建造房屋;诸暨市发展和改革局、暨阳街道办事处也未作出同意原告建房的批复。原告认为,被告重复作出处罚决定、未按规定组织听证、单方面认定原告非法占地建筑面积为3317.2平方米及被告认定原告的建筑物中有部分是他人所建的理由,无事实和法律依据,本院不予采信。

原告要求撤销被告作出的诸土资监罚(2006)第63号行政处罚决定的诉讼请求,本院不予支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第五十四条第一款

(一)项之规定,判决如下:维持被告诸暨市国土资源局于二00六年九月七日作出的诸土资监罚(2006)第63号行政处罚决定。

【上诉】

原告蔡维焕不服一审判决提起上诉,上诉意见如下;

原判认定事实错误,上诉人占有使用的土地为合法取得,上诉人通过公开竞标,取得原杨蔡村子田21年的承包经营权,并于2005年 3月与诸暨市暨阳街道原杨蔡村经济合作社订立农田承包合同。一审判决认定上诉人承包土地是耕地是错误的。在承包合同时上诉人建临时建筑的位置是水塘,原来是承包给他人养蚌的,根本不是耕地。所以改变耕地用途的不是上诉人。原审法院认为蔡维焕用地违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但诸暨市国土局至今没有出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说明及相关文件。

蔡维焕取得土地承包经营权后,即向诸暨市暨阳街道办理处、诸暨市交发展改革局等政府部门提交淀塘畈农业生态园建设项目立项申请及可行性研究等报告。诸暨市发展改革局于2005年11月23日作出诸发改农(2005)289号文件,肯定了蔡维焕的生态休闲农业项目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原则上同意蔡维焕建设休闲农庄,且诸暨市发展和改革局已将此文件抄送诸暨市国土局。鉴此,蔡维焕基于对政府行为的合理信赖,有理由相信其行为符合国家法律法律以及政策的规定,故诸暨市国土局不应再对其进行处罚;更何况处罚本身,也具有适法不当之情形。

在行政处罚程序上,该处罚(如若实现)将事项直接导致项目无法停业,蔡维焕的项目涉及金额高达一千多万,又是被绍兴市发改委列为绍兴市“850”工程工程的重点项目。根据《行政处罚法》第四十二条之规定,行此重大处罚决定,应履行告知义务并组织听证。

【二审】

二审判决认为,上诉人蔡维焕虽然通过土地承包法使用土地并经相关行政机关的许可,然而在农庄的建设行为未经土地管理部门的审 批应属违法。但本案上诉人蔡维焕是通过承包依法取得土地使用并经发展和改革和改革局同意建设的农庄项目,出于对正当利益期待以及响应政府发展农村经济政策的引导进行了投资建设,并且取得消防、治安、环境保护、卫生、文化、旅游等相关行政许可。因此,被上诉人对上诉人的违法行为进行查处时应考虑上述情节,并在行政裁量时充分考虑其行为的特点。行政处罚结果与相关政府部门已经生效的行政许可的衔接。同时,根据《土地管理法》第二十一条第四款规定: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行分级审批,诸暨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应农级报省人民政府批准。被上诉人在作出行政处罚时尚未提供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致使争议土地的性质并不明确。而且在上诉人承包土地前该土地已被挖塘放水养蚌,客观上土地用途已经改变。本院注意到,上诉人在农庄上的部分建设为可移动的竹木建筑,被上诉人在上诉人已取得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情况下,以此认定其非法占地不当。关于行政处罚程序。《行政处罚法》第四十二条规定对于停产、停业应当听证,本案被上诉人的处罚第拆除决定,涉及上诉人1000多万的财产利益,也涉及农庄经营的停业,应当属于重大利益,根据行政正当程序的原则,对当事人的重大利益产生影响时,应该履行告知义务并组织听证,而且在本案当事人要求听证的情况下,被上诉人未组织听证有违于法律的规定,属行政程序不当。综上,被上诉人所作行政处罚决定认定事实不清,适用法律不当,程序违法。上诉人的上诉请求成立,本院予以支持。原审对被诉具体行为的合法性审查不够,应予纠正。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第五十四条第一款第(二)项第1、2、3目之规定,判决如下:

一、撤销浙江省诸暨市人民法院(2007)诸行初字第9号行政判决;

二、撤销被上诉人诸暨市国土资源局作出的诸土监罚(2006)第63号行政处罚决定;

三、由诸暨市国土资源局重新作出具体行政行为。

【评析】

在行政法领域,行政依赖保护原则是规范政府行为诚实守信的一条基本原则。虽然在立法上,我国尚无具体的具体的法条可供援引,然而,该原则被视为行政法之为法的基本存在,已在实践中被予以承认并在多次判决中出现。所谓行政依赖保护原则,是指基于对维护法律秩序的安定性和保护社会成员正当权益的考虑,当社会成员对行政过程中的某些因素的不变性形成合理依赖,且其信赖利益值得保护时,行政主体不得变动上述因素,或者变动上述因素后必须合理补偿社会成员的信赖损失。

在适用依赖保护原则时,为了社会成员的正当权益和法律秩序的安定性都能够恰当的维护,即实质上的依法行政得以遵循,形式上的依法行政原则可能受到一定程度的弱化。凡对相对人产生设定或确认权利或法律上重大利益的行政行为授益行政行为。当行政机关对已经作出的行政行为,基于公共利益或其他因素考虑,有意加以撤销或废止时,如果该行政行为是授益行为,则其撤销或废止裁量权的行使要受到较大的限制,须考虑相对人信赖利益的保护。

信赖保护原则的提出,要求我们关注形式正义的同时,也尽量去实现法的实质正义。尤其是政府的各类行政行为,尤其是授予行政相 对方某种权利和利益的行政行为,即使违法也不得随意撤销。适用该原则必须符合下列条件:1、依赖基础——有形式上的具体行政行为存在作为行政相对人依赖的对象。2、信赖表现——当事人因依赖该行政行为而对其权利或财产等作出了处理。3、依赖值得保护,当事人对行政行为的作出须善意且无重大过失;若依赖的成立是由可于当事人的事由所导致的,该依赖不值得保护:①.依赖基础是基于当事人恶意欺诈、胁迫或其他不正当手段而获利;②当事人对重要事项为不正确的或不完整的说明(如果该事项的产生是由行政机关的行政行为引起的,不在此列);③当事人明知或因重大过失而不知道依赖基础违法的;④其他行政机关预先保留变更权、废止权的。

符合上述条件的,即适用信赖保护原则,但应采用何种方式保护当事人的依赖,则涉及具体个案中公共利益与私人依赖利益的衡量。通常,保护方式有两种;一是存续保护,即维持原来的依赖基础(行政行为),不论该依赖基础是否合法;二是依赖利益补偿,即撤销或废止原来的依赖基础(行政行为),但给予当事人适当的财产补偿。本案适用行政依赖保护原则,通过存续保护的方式,撤销被告重新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维护原告的合法权益,判决正确。首先,有依赖基础,当事人蔡维焕已将其项目申请报请街道、诸暨市发改局等部门,不仅获得了批准,而且相关部门还给予了正面积极评价与重点鼓励(绍兴市发改委将其列为“850重点工程),所以应该讲,蔡维焕不仅有信赖基础,而且这一基础是极为厚实的。其次有信赖表现,蔡维焕在征得街道与诸暨市发改局的同意后,已着手项目的运营,房屋已 经建好,表明其已经在相信其行为合法,并已开始运营这一项目。最后,该信赖值得保护,该项目系政策重点鼓励的项目,能促进就业活跃农业经济,且并无权益人欺诈或重大误解之类的瑕疵。

行政职能案例 篇7

纵观新中国法学教育历程, 法学教育的繁荣自20世纪90年代始, 与社会对法律人才的需求有关, 法学教育规模急剧扩张, 法学一时成为显学。与此相伴的是法学教育的尴尬:法学教育借助的学术研究、知识体系和传授方式, 与实践严重脱节。有问题就会有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培养应用型法律人才为目标的法学教育改革全面展开。而这场改革的必要元素之一就是教学方法的创新。在诸多新教学方法中, 案例教学法可以说是最为基本、运用最多的。在此背景下, 行政法案例教学也应运而生, 而且基于如下事实, 在以后的行政法教学中, 案例教学还将更受重视, 在更广泛的范围内被普遍运用, 呈现欣欣向荣的态势。

首先, 卓越法律人才培养计划的实施必将促进行政法案例教学的开展。2011年12月23日, 教育部和中央政法委联合发布了《关于实施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 指出实施该计划的主要任务包括“分类培养卓越法律人才”、“强化法学实践教学环节”, 提出“强化学生法律实务技能培养”、“搞好案例教学”等要求, 并于2012年11月23日, 教育部办公厅和中央政法委办公室联合发布了《关于公布首批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名单的通知》, 标志着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正式实施。在此背景下, 行政法案例教学的进一步开展已是必然。

其次, 依法治国方略的全面落实亦需进一步开展行政法案例教学。自党的十五大以来, “依法治国,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成为治国基本方略。“建设法治中国, 最核心的是执法问题, 即法律的实施”[1]。“法之不行, 自上犯之” (1) , 因而, “推进行政法治还是要靠不断完善的制度和具备良好素质的公务人员”[2]。2010年11月8日, 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强法治政府建设的意见》, 明确要求“提高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依法行政的意识和能力”。近年来, 国家公务员考试对法学人才需求数量最多、比例最大, 相应的, 报考各级机关公务员也已成为法科生就业首选。所以, 为了培养适应法治政府建设需求的公务员储备也需进一步开展行政法案例教学, 毕竟“教授法律知识的院校, 除了对学生进行实在法规和法律程序方面的基础训练以外, 还必须教导他们像法律工作者一样去思考问题和掌握法律论证与推理的复杂艺术”[3]。

二、注重学生参与是案例教学法的应有之义

首先, 从形式上看, 案例教学法传承了苏格拉底的“催产术”, 是一种注重学生参与的教学模式。其另一个名称———苏格拉底式教学法———显示了其与古希腊哲学家、教育学家苏格拉底的渊源。“苏格拉底主张教育不是知者随便带动无知者, 而是使师生共同寻求真理。这样师生可以互相帮助, 互相促进”, 因此, “苏格拉底从不给学生现成的答案, 而让学生自己通过探索去作结论”, “只有通过无止境的追问”去“激发学生对探索求知的责任感, 并加强这种责任感”, 这就是苏格拉底的“催产术”[4]。关于由哈佛法学院院长兰德尔先生首创的“案例教学法”, 卡弗斯作了这样的描述:“采用判例教授法的法律教授, 虽然课堂内学生多至150或200人, 也很少正式授课, 他/她利用试探式问答和提出一系列难题的方式, 引导学生对当日指定的司法意见作详尽的分析。教授设法使学生掀起热烈的辩论”。参加讨论的学生“不仅需要对法庭的理论了如指掌, 他/她还须能够对它进行批判。他/她不能接受法庭的判决, 认为必然是带有权威性的”[5]。可见, 注重学生参与正是案例教学法在教学模式上对苏格拉底教育方法的传承。

其次, 从本质上看, 学生的有效参与是案例教学法成功与否的表征。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学习不是对知识的被动接受, 而是学习者主动的建构活动, 是通过学习者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 实现同化和顺应来逐步建构有关外部世界知识的内部图式, 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以转换和发展。诚如雅斯贝尔斯言:“知识必须自我认识, 自我认识只能被唤醒, 而不像转让货物。”[6]案例教学法正是教师提供案例为学生营造生动的问题情境, 通过师生间互动, 形成矛盾冲突, 学生在解决矛盾冲突的过程中, 实现同化和顺应的更替, 最终完成个人的理论建构。如只有案例情境而无互动, 则不能很好发挥学生在知识内化过程中的自主作用, 无法实现认知发展的自发完成。可见, 互动是同化和顺应过程的关键, 是唤醒自我认识的关键。欲实现案例教学法的工具价值, 学生参与就不可或缺。

三、案例行政法课程教学的学生参与障碍原因

目前, 作为一门专门的课程, 案例行政法在我国法学院系的开设虽不普遍, 但已开始尝试, 且如上文分析, 以后会有更多的法科生修习该课。“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 (2) , 如何促进学生参与, 积极思考, 勇于交流, 避免冷场、沉默现象则成为承担该课程的教师应考虑的问题。治病求治本, 分析案例行政法课程教学中的学生参与障碍原因成为首要。作为一名案例行政法课程授课教师, 笔者认为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 行政法的难学致知识储备与动力不足。在国外, 行政法被认为是一门令人苦恼的课程, 这可从西德尼.A.夏皮罗教授著名的《法科生不喜欢行政法的十大原因及其对策》一文中得以佐证。在我国, 行政法同样是让法科生头疼的课程, 历年司法考试中行政法考题得分低即可见一斑[7]。行政法理论抽象、内容繁杂, 客观上要求教学注重循序渐进、体系完整, 但在法学专业课程设计中, 行政法课时极其有限, 授课教师根本实现不了循序渐进、体系完整的诉求, 只能进行选择性授课, 这势必造成学生的学习困难。当然, 应看到, 案例行政法学的开设正是为弥补此缺陷而作的努力, 但另一面, 行政法学习的不足也会影响案例行政法课程的良好开展。而且, 正如夏皮罗教授分析, 行政法是“要求学生了解他们从未经历过也知之甚少”的内容, 这导致许多问题“对学生来说显得非常乏味”。同样, 学生们会将这种对行政法的厌恶带到案例行政法课程中, 我们同样无法要求“学生带着热情来学习这门课程”[8]。

第二, 惯性的听课模式造成自觉意识不足。毋庸讳言, 虽然案例教学等许多新的教学法已在我国法学教育中占了一席之地, 但传统的课堂讲授方式由于有利于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法律知识, 仍在我国法学教育中占主要地位。在此模式下, 教师依教材和大纲编写讲义和授课, 学生只是被动接受和记忆, 无须其积极参与。与此相对应, 学生的听课模式就演变为用耳听, 用笔记。由此带来的惯性, 使得学生在案例行政法学教学过程中, 不仅课前不充分准备, 而且课堂上不愿意主动与人交流, 教师被逼“抓壮丁”现象时有发生。

第三, 现有的班级设置和考核机制带来的压力不足。诚如英国病理学教授贝弗里奇所说:“人们最出色的工作往往在处于逆境的情况下做出。思想上的压力, 甚至肉体上的痛苦都可能成为精神上的兴奋剂。”学习同样需要适度压力。而我国当前的法学院系, 不论是班级设置还是考核机制都不利于为学生提供适度的学习压力:由于法学教育的繁荣, 法科学生招生规模大, 各法学院系几乎都是大班教学设置, 班级人数多, 使得学生参与机会严重不足, 客观上为学生不主动交流提供了可能, 这又进一步影响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另外, 现行考核评价机制主要关注期末一次性考核, 平时考核虽然在课程成绩中有所体现, 但比重偏轻。对于诸如案例行政法课程之类的实践性教学课程来说, 期末一次性考核几乎没有意义, 相反, 平时学习过程才是考核的重点。这种陈旧的考核机制必然造成学生漠视平时课堂, 导致参与不足的结果。

四、促进学生参与案例行政法课程教学的对策

任何教学目标的实现都有赖于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因此, 授课教师必须思考如何在案例行政法课程教学中有效促进学生参与。针对上述原因, 结合自身教学实践, 笔者认为可从以下方面着手。

第一, 在案例选取上, 注意在围绕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关注热点、贴近生活, 激发学生的兴趣, 让学生“想参与”。案例行政法课程教学中, 案例地位重要, 整个教学过程是以案例为基本点的。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所以, 要想后续环节顺利, 首先要在案例选取上下功夫。心理学显示:学习中浓厚的兴趣, 会反射在心理上对该学科抱有偏爱, 以致在行动上执着追求, 进而在思维上也表现出某种快捷、感悟。所以,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由于高校学生了解、参与社会的主要渠道是通过各种媒介关注社会热点事件, 所以选择与相关行政法内容有关的热门事件作为分析案例, 如“宿迁‘限桌令’事件”、“刘燕文诉北京大学不授予学历证、学位证案”等, 或因与自身利益有关, 或因发生于周边, 学生往往更感兴趣, 更愿意积极主动地探求问题, 寻找答案。可见, 注意适当的案例选取, 有助于激发学习兴趣, 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增强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 实现学生的有效参与。

第二, 在给予案例材料的同时, 提供适当知识线索, 降低学习难度, 让学生“能参与”。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开设的案例行政法学是以行政法课程为先导的, 目的在于通过分析案例运用所学行政法知识, 引起学生对行政法知识的深化和反思, 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而由于行政法课程常常是“绝望的泥潭”[9], 学生如果没能够建立行政法知识体系、理清知识头绪, 则可能陷入在拿到案例材料时, 虽有自己的直观判断, 却无从入手展开说理论证的困境。虽然适当的难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斗志, 但当难度过大, 学生虽努力而不能及时, 则可能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 在课程前期, 提供案例材料的同时, 应适当提示需要准备的知识范围、法规范围, 让学生有的放矢地进行准备, 使学生有体验成功的可能。美国心理学家盖兹说:“没有什么比成功更能增加满足的感觉, 也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鼓起进一步成功的努力。”这样, 更有利于构建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良性循环。当然, 要注意随着课程的开展, 学生学习能力的增强, 应该逐步减少直至不再提示, 毕竟, 从纷繁的问题中找出解决路径, 从混沌的行政法现象中探求背后的行政法理也是案例行政法课程所追求的目标。

第三, 在课堂教学环节构建良好师生关系, 以通畅信息交流与传递, 让学生“敢参与”。人本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之一卡尔·罗杰斯在其著作《自由学习》一书中强调了师生关系的重要性, 就如在心理治疗中把重点放在医患关系上一样, 罗杰斯认为教学的重点也应当放在良好的师生关系或教师态度上, 强调“促进意义学习的关键乃是教师和学生个人关系的某些态度品质”。他认为教师必须具备四种态度品质:信任、真诚、尊重、理解。教师只有以这些态度品质处理教学中的师生关系才能免除学生种种精神上的威胁和挫折, 才可能使学生自我实现的学习动机得以自然地表现[10]。在教学中, 要让学生做到敢于对案例材料发表看法, 敢于质疑、反驳不同观点, 就必须让学生获得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 而这种心理安全和自由的体验, 有赖于教师秉持这些态度品质, 营造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唯此, 才能顺畅教学过程中师生、学生之间的情感沟通和交流, 让学生不仅“想参与”而且“敢参与”到课程教学中来。

第四, 缩小授课规模, 改变现有考核评价模式, 以增加适度压力, 让学生“不得不参与”。陶行知先生说过:学生在学习上大致可分为四种:“大凡生而好学为上, 熏染而学次之, 督促而学又次之, 最下者虽督促不学。然而生而好学与督促不学的人究竟是少数, 大多数得到相当熏染、督促就学习”[11]。所以, 必要的督促机制不可少。首先, 为防止“搭便车”现象, 最好的办法是缩小授课规模, 小班教学, 人数在20人以下, 保证每次课堂教学能为每位学生都留有可能的时间参与。如果暂时不能做到小班教学, 也可采用助教组织分组讨论、主讲教师集中讲评的替代办法, 助教人选可以是研究生, 也可以由授课班级的学生择优担任。其次, 改变现有考核评价模式, 注重过程考核, 取消期末考核。如果说缩小授课规模是出于保证学生参与的“量”, 那么改变现有考评模式就是为了保证学生参与的“质”。开设案例行政法课程, 固然是为了培养学生行政法律实务技能, 提高学生运用行政法学与其他学科的知识方法解决实际法律问题的能力;但更高的目标是通过案例来拓展行政法学的思考空间,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12]。这是期末两个小时的一纸考卷无法评价的, 唯有通过平时的课堂发言水平及课后的案例分析论文来反映, 因此, 对该课程的考评也应以这两个变量为指标。而且, 由于这种考核模式注重平时, 注重过程, 学生也会在此模式的指引下甚或“逼迫”下参与到课程中来, 从而使自己的能力得以锻炼、提高。

参考文献

[1]李丽, 翁菁.专家称建设法治中国需要教官员守法[EB/OL].http://legal.gmw.cn/2013-01/08/content_6292892.htm.

[2]马怀德.设立“法治GDP”, 推动行政法治[EB/OL].http://www.mzyfz.com/cms/pufazhuanlan/pufazhuanti/pufashijian/html/1177/2013-04-01/content-707221.html.

[3][美]博登海默;邓正来译.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9:507.

[4][6][德]雅斯贝尔斯;邹进译.什么是教育[M].北京:三联书店, 1991:8.

[5][美]戴维·F·卡弗斯;陈若桓译.法学教育[C]//哈罗德·伯曼.美国法律讲话.北京:三联书店, 1988:216.

[7]章志远.法科生行政法案例教学模式之研究[J].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2013, (3) .

[8][9][美]西德尼·A·夏皮罗;苏苗罕译.法科学生不喜欢行政法的十大原因及其对策[EB/OL].http://www.china lawedu.com/news/20800/216/2006/8/xi40636493718860024324-0.htm.

[10]曹树真.论罗杰斯的师生观[J].外国教育研究, 2000, (6) .

[11]陶行知.如何引导学生努力求学——给正之先生的信[C]//方明.陶行知教育名篇.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5:103.

行政职能案例 篇8

摘 要:行政法案例教学以教材为基础,引入典型案例或事件,从行政法的知识体系出发,运用法律实证的方法,构建行政法学案例教学的体系和模式。

关键词:案例教学;体系;模式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法。就是根据教学的要求和目的,通过引入相应案例,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进行分析,教师与学生参与案例的讨论,提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行政法学是一门理论性、实践性和应用性都很强的学科,采用案例教学法能加强师生双向互动,提高学习的主动性、趣味性,锻炼学生综合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务问题的能力,是非常有效的解决传统课堂教学弊端的手段之一。

一、行政法案例教学的实践运用体系和模式

行政法涉及的法律规范文件数量众多且位阶各不相同,行政法本身的理论性和实践性强的特征,决定了完全凭借教师在课堂上的讲授,是很难让学生学以致用,去解决各类现实生活中的行政案件的。教师在系統完整地讲授法律制度理论知识时,学生被动地接受和记忆,这种课堂教学下形成的惯性思维制约着案例教学法的采纳,影响其效果的发挥。因此,行政法的实践教学环节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行政法案例教学中常见的教学模式类型分为如下几个:

(一)以教材体系为基础的释义型案例教学体系

在教学中,教师首先会对特定的理论知识进行初步讲解,然后引入与知识点相类似的案例,进行法理分析,为巩固行政法学知识点对案例进行讨论。案例起到的是对现有教科书基本知识体系的补充和释义的作用。例如姜明安主编的教材《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第六版)中,在探讨第六章的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时,首先对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进行讲授,为了说明此概念,引入“田某诉北京某大学拒绝颁发毕业证、学位证案”对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进行明确的释义,然后进行法律的分析,探讨职权性行政主体与授权性行政主体的区别,加深对被授权组织概念的具体认识。

同时,在具体的案例选取的过程中,可以运用日常生活经常发生或者正在热议的切身事件,引导学生以理论原理进行分析,从而唤起共鸣的教学案例。教师把教材中的知识内容与实际生活和现代行政执法理念结合起来,学生就会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就会对相关知识点留下深刻印象。这种类型的案例教学主题明朗,有较强的针对性和现实性,在各个行政法的结构中,每一个知识点的教学都可以采用此方法,这是案例教学的初级基础模式

(二)以典型司法实践案例为基础的指导性案例教学体系

法律客观上来源于社会,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每一部法典、每一个法条都会反映一定的时代背景。学生要在学习法律、法理的同时,研究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最好的途径之一就是研习案例。因为一个案例,特别是一个典型案例,通常就是一个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缩影。[1]

权威的司法部门发布的指导性和典型性行政案例,侧重于案例的全面性和系统性,同时对于全国行政案件有着指导性的作用。涉及到的比较有代表性的有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指导性行政案例、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十大征收拆迁典型案例和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十大政府信息公开典型案例。另外《最高人民法院公报》登载的行政案例和《最高人民检察院公报》登载的抗诉行政案例,涉及普通行政案例、抗诉行政案例和国家赔偿案例。在具体的课堂教学当中,运用典型的案例,在详细梳理和介绍整个案件发生、发展的基本情况之上,找出重点的法律问题进行理论分析,结合当时的社会现状,理解法律的立法意图。例如:姜明安主编的《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第六版)中,对具体行政行为必须是行使行政权的行为的理解,运用[最典民2003-1]中的鲁瑞庚案来分析行政权的实际运用可以成为具体行政行为成立的权力要件。[2]这些案例由于由权威部门编制并发布,因此具有相当权威的指导意义。

二、行政法案例教学的理论研究体系和模式

初级基础的案例教学是静态的 “以案说法”的教学模式,随着行政法的发展和学界对行政法研究的深入,对案例教学内容的理论研究成为行政法学教学领域的共识,需要通过实证的分析和研究,发现在司法适用过程中更多共性的问题,形成行政法案例教学的理论体系。具体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构建:

第一,构建行政法学案例教学的内容体系。为了防止行政法学案例教学的内容局限于非常封闭和僵化的状态,教学过程中可以集中分散的多个案例,进行比较和归纳,找到其隐藏的知识内容的联系和区别,避免个别案例片面化的代表意义。在研究过程中可以运用有效的实证研究方法,总结出司法适用中相类似案例处理的标准和原则,来指导解读行政法学理论体系的内涵。按照行政诉讼中的行政行为的具体分类来梳理,构建行政法学案例教学的内容体系。

第二,构建专著式的案例研究模式。通过收集多个发生在同一行政法理论谱段、但表现形式有一定差异、揭示不同层面法律问题的案件,用行政法视角进行分析,找出其中的一般性规律进行归纳总结,比较全面深入地阐述该谱段的行政法理论,编著成册,作为案例教学的补充教材。例如:姜明安主编的《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教学案例》,以及胡锦光主编的《行政法案例分析》都是非常好的典范。

三、总结

在教学过程中为了有效的提升法科生的法学理论素养,需要完善基础知识结构,并充分关注案例教学这一实践性教学技能。在当前的行政法学研究中,案例研究作为重要的知识领域,在教学上必然会发挥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指引功能。

参考文献:

[1]姜明安.《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教学案例》前言,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出版

上一篇:【酒店】工程部组织架构岗位职责及管理制度下一篇:9月心情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