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广告中性别角色定型反应的实验研究

2024-05-17

对广告中性别角色定型反应的实验研究(精选2篇)

对广告中性别角色定型反应的实验研究 篇1

对广告中性别角色定型反应的实验研究

对广告中性别角色定型的反应是广告研究中的一个新视角.运用加工分离程序的方法,探讨了受众对两类不同人工广告的信息加工模式,旨在了解被试对于广告中性别角色定型的反应.结果发现在非注意条件下:①相对于传统代言人广告,非传统代言人广告会引起更多的.控制性加工和自动化加工;②在广告的控制性加工和自动化加工上无性别差异;③在对广告的评价和购买欲望上,广告类型和性别的主效应和交互作用均不显著.

作 者:钟建安 叶耀荣 楼  作者单位:浙江大学,心理与行为科学系,杭州,310028 刊 名:人类工效学  ISTIC英文刊名:CHINESE JOURNAL OF ERGONOMICS 年,卷(期): 12(1) 分类号:B849 F713.8 关键词:广告   性别角色定型   加工分离   实验研究  

 

对广告中性别角色定型反应的实验研究 篇2

偏见是人们对某些社会群体的成员所持的否定性的情绪态度,通常以没有理由的猜疑、害怕和仇视为标志,包括种族偏见、性别偏见、年龄偏见、对同性恋者的偏见以及对艾滋病人的偏见等等[1]。

由于生理和心理以及性别角色社会化(sex role socialization)的差异。在特定的文化中,男孩或女孩要学会那些被认为适当的行为,同时也获得了对他人的性别角色(sex role)的认知[2]。儿童习得了一定的性别知识后,他们在性别行为和性别角色特征上变得十分严格,很少容忍自己与他人的非性别定型行为,趋于教条地应用他们所理解的性别规则,表现出一定的僵化性。

柯尔伯格认为,性别角色的发展与儿童其他认知结构的发展相类似,性别角色的获得是儿童认知发展的必然结果[3];以班都拉(Bandura)为代表的社会学习理论认为直接强化、模仿与观察性学习是性别角色定型的基础;贝姆(Sandre Lipsitz Bem)于20世纪70年代编制了贝姆性别角色问卷(BSRI)以鉴别性别角色刻板化者和具有双性化气质的个体。80年代,贝姆在此基础上提出性别图式理论来解释两性角色的定型过程。她认为性别图式是一种后天获得的认知图式,是儿童通过学习两性的社会文化定义而形成的,它促使个体以性别为基础去加工与图式相关的信息,而加工本身则源于社会群体的性别差异实践[4]。

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工作中不仅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技能和教学控制能力,而且需要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5],其中前者似乎与传统的男性的角色模式更接近,而后者则与女性的传统角色更接近。因此,本研究的假设为:(1)当小学生评价一个体育教师时,带有一定的性别偏见,学生对男教师在专业知识技能和教学控制能力方面的评价高于女教师,但对其语言表达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方面的评价低于女教师;(2)假设的教师等级影响了学生根据教案对男女体育教师做出的评价。

2 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

2 .1 研究对象

研究随机抽取了安阳市东门小学和东南营小学三年级12个班的594名学生(男313人,女281人)作为本研究的被试。

2.2 研究方法和步骤

2.2.1 教案和问卷的制订

实验所用教案由一名小学三年级体育教师按照一般的教案格式编写。调查问卷中将同一个教案分别假设为三个等级:优秀教师编写、较差教师编写和普通教师编写,其中优秀教师假定为“连续五次获得学校优秀教师,并多次获得省、市或学校组织的各级教学比赛奖项的男/女体育教师”;较差教师假定为“未获得过任何奖项,经常受到领导批评的男/女体育教师”;普通教师只标明其性别,不标明其优秀程度。要求学生依据教案从四个方面评价该体育教师:语言表达能力;组织与控制教学能力;专业知识和技能;人际沟通能力。

2.2.2 测试人员的选择和分配

采用“双盲实验”方法,即测试者和被试者均不知道测试的实际目的。测试者6人(男女各3人 )从安阳师范学院2002级体育科学系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中选出,为减少误差,测试人员的分配按照男实验人员测验关于对女教师的评价,女实验人员测验关于对男教师的评价,在两所学校中每一个测试者分别对同一类评价假设的体育教师的某个班进行测试。

2.2.3 实验过程

测试人员先将教案发放给学生,待其阅读5分钟后,发放问卷并将问卷内容宣读一遍,要求认真填写不记名的基本情况和对教师各项能力的得分,当场回收测验问卷。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学生评价体育教师各项指标的相关分析

注:**表示该相关在0.01水平上具有显著性意义

相关分析表明,学生根据同一个教案评价体育教师的能力时,四项指标及其总分之间均存在非常显著的正相关,说明学生在对体育教师进行评价的过程中,他们会根据自己对教案的认知进行系统地评价,并对假设的各种等级的体育教师进行分类评价并存在一定的偏见,因此,研究学生对体育教师评价中的性别偏见是有意义的(详见表1)。

3.2 学生评价男女体育教师各项指标的测试结果

T检验表明,小学生在评价男女体育教师时,在专业知识方面的差异具有近似显著的意义;在组织和控制教学能力方面,男女教师之间的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意义;而在语言表达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方面男女教师之间得分的差异不具有显著性意义。说明学生在根据教案评价假设的男女体育教师的各项能力时,在教学能力和专业知识方面认为男教师优于女教师,而在语言表达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方面男女教师没有显著性差异,但总体评价男教师优于女教师,存在一定的性别偏见,部分支持了本研究的假设(详见表2)。

3.3 学生根据教案评价假设的不同等级的男女体育教师时的测试结果

2(教师性别)×3(教师等级:优秀、中等、差)×2(学生性别)多因素方差分析表明,教师性别与教师等级的交互作用显著:语言表达方面[F(2,593)=10.298,P<0.001],教学能力方面[F(2,593)=3.477,P<0.05],人际沟通能力方面[F(2,593)=7.651,P<0.001],总体评价方面[F(2,594)=10.087,P<0.001](详见表3)。说明假设的教师等级对学生评价体育教师产生了强烈的干扰,相对于男体育教师,更加低估水平较差的女体育教师的各项能力,但不同性别的学生在评价假设的性别不同的体育教师时差异不具有显著性意义。

4 讨论

研究表明,小学生根据同一教案评价假设的性别不同的体育教师时,在组织与控制教学能力和专业知识技能方面存在差异,而在语言表达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方面则不存在差异,这一结果支持了学生会认为男体育教师在教学能力和专业知识方面优于女体育教师的假设,说明传统的认为男性更有能力从事体育教学的思想在小学生评价体育教师时仍然存在;但没有支持小学生认为女体育教师在语言表达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方面比男教师更有优势的认知偏差的假设。产生这一结果的可能原因是:1)小学阶段学生以服从权威为主要的心理发展阶段,男教师在体育教学中所表现出来的知识技能和教学控制技术较强;2)由于社会因素的影响,学生认为女性体育教师在语言表达和人际沟通方面优于男性体育教师。

研究表明,假设的教师等级(优良、中等和差)对学生评价不同性别的体育教师的各项能力产生了交互影响,说明小学生在评价体育教师时,对那些自己认为或者听说的表现较差的女体育教师的偏见更加强烈。偏见一般是指对社会上某种特定群体或个人所拥有的缺乏充分事实依据的否定态度。错误的社会认知或某些情绪体验容易形成偏见心理。对某人所属团体的知觉是导致偏见感情的因素,它使偏见者进入错误的信息加工及回忆起对态度对象的否定感情。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以某种方式开始想到其态度对象,情感性过滤掉或忽视一些信息,而这些信息与态度对象的实际情况是不一致的或相反的。个体的信念及他对某个特殊团体的期望成为偏见态度的认知成分,当偏见者与其特殊的偏见团体相接触时,不管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都会产生强烈的否定感情,偏见的情感成份即在这时发生作用[9]。偏见的一些主要特征是:(1)以有限的或不正确的信息来源为基础。(2)认知成份是刻板印象。(3)有过度化的倾向,强调共性忽视个别差异。(4)是一种先入为主的渗透个人感情成分的判断[10]。往往只看到个别现象就过早地下定论,并且在真实的信息输入之后仍不愿意改变原来的态度。

本研究领域的未来研究者应该采用更加精细的测量工具评价教师的各项能力,进一步研究学生在对教师评价过程中存在的性别偏见的性质和特点,以及这种偏见对体育教学效果的影响。另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是在运动训练领域是否存在对教练员的性别偏见及其对训练产生的影响。

5 结论

1.学生在根据同一教案评价假设的男女教师时,认为男体育教师在教学能力和专业知识方面优于女体育教师。

2.假设的教师的等级对学生评价体育教师时存在的性别偏见具有较大的影响,相对于男教师来说,学生在评价低等级女教师的各项指标时,倾向于较低的评价。

参考文献

[1]Dennis Coon著,郑钢,等译.心理学导论[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3,779-781.

[2][美]琳达.布兰农著.性别:心理学视角[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3,97-102.

[3]L.科尔伯格,著,郭本禹,等译.道德发展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9,17-65.

[4]Jerry M.Burger著,陈会昌,等译.人格心理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9,331-336.

[5]刘绍曾,周登嵩.新编体育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6,55-68.

[6]刑强.性别形成和差异的社会认知理论述评[J].南京师大学报:社科版.200202,96-103.

[7]张海燕.性别差异与教育[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6,25-38.

[8][美]琳达.布兰农,著.性别:心理学视角[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3,348-342.

[9]刑强.性别形成和差异的社会认知理论述评[J].南京师大学报:社科版.2002(2),96-103.

上一篇:劳动最光荣奋斗最幸福作文下一篇:9 *王几何_教学设计_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