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2024-11-04

新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精选9篇)

新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篇1

教学过程:

1. 引入

1、比较下面各数的大小

61〇56 45〇47 100〇98

让学生独立完成后,指名说说你是怎样比较的?

2、引入新课,揭示课题。

我们已经学会了比较百以内数的大小,那么万以内数的大小怎样比较呢?接着教师板书课题:比较数的大小。

2. 阅读

1、出示例11(略,见P33)

2、让学生根据下面提纲边看书,边思考,边讨论。

阅读提纲:

(1)1230和965各由几个千,几个百,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各是几位数,位是什么位?哪个数比哪个数大?为什么?

(2)5640和8790都是几位数?位各是几千?哪个数比哪个数大?你是怎么想的?

(3)3864和3529都是几位数?位都是几千?哪个数比哪个数大?你是怎么想的?

(4)比较万以内两个数的大小的方法是怎样的?(让学生讨论)

3. 讲解

1、教学例11第(1)题

(1)让学生在算盘上分别拨出1230和965

(2)指导学生观察思考:1230是四位数,位是千位,这个数超过一千;而965是三位数,位是百位,这个数不够一千,所以1230>965

提问: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先比什么?怎样确定大小?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先比位数,位数多的数大,位数少的数小。

2、教学例11的第(2)题

(1)让学生在算盘上分别拨出5640和8790。

(2)让学生观察后提问:这两个数都是几位数?位分别是 几千?

(3)引导学生明确,虽然位都是千位,但5个千比8个千小,所以5640<8790。

3、教学例11的第(3)题

(1)出示标有载重量的汽车图。

(2)让学生观察后,提问 :哪辆车载的汽水多?为什么?

(3)引导学生明确:3864和3529都是四位数,位上的数也相同应该往下比较百位上的数。

4. 让学生在书上填写:3864和3529的大小

提问:位数相同的数,怎样比较 大小?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①位数相同的数,先比位,位上的数大的数大反之则小。

②如果两个数的位数相同,位上的数也相同,就从高位起依次往下比,直到比出数的大小为止。

1. 练习

完成练习九第1—4题

第1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后,指名说说你是怎样比较它们的大小?

第2题:指名读题后问第 (1)小题这4个数中,的数是多少?最小的数是多少? 剩下的两个数941和914,哪个大?你能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吗?

第(2)让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评讲。

第(3)题,让学生读出各数后问:这些数的位数相同吗?哪个数的数位最少,怎样找出的数?让学生在书上注明的数和最小的数。

第4题:边提问边让学生在算盘上拨出数来。最后按要求写出各数。

课堂小结:

1.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

2. 怎样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

师述: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比较数的大小,有两种情况,一是位数不同,位数多的数大;二是位数相同,要从高位比起,一位一位往下比,直到比出数的大小为止。

新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篇2

一、教材外观与字数的变化

首先对教材的外观做一比较, 实验教材是32开本的, 而审定教材则变成了16开本的。其封面左上角的标志由“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2011年初审通过”变成了“教育部审定2012”, 实验教材封面上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行字在审定教材的封面上并没有出现, 标志着实验工作告一段落。书变大了许多, 但审定教材《数学》 (一年级上册) 的页数并没有减少多少, 只比实验教材《数学》 (一年级上册) 少了16页。再仔细一看字数, 实验教材《数学》 (一年级上册) 的总字数为70000, 而审定教材《数学》 (一年级上册) 的总字数为145000, 整整多了一倍还多, 可以预想一下在具体内容方面的巨大改变。

二、教材“编者的话”与目录的变化

翻开课本, 首先看到的是“编者的话”, “编者的话”有一个小小的改变, 审定教材 (一年级上册) 中增添了对数学王国小精灵的介绍。因为在整套实验教材中, 许许多多重要而关键的话都是借这两个小精灵的口说出来的, 小学生们常常会想它们是谁呀?怎么那么聪明? 现在都知道它们是数学王国的小精灵, 就不会再有疑问了, 而会想, 我也要像它们那样聪明!

再来浏览目录, 目录中列出的单元也有了一些变化, 可概括为三个方面:一是合并, 实验教材中的前两个单元“数一数”和“比一比”在审定教材中被改编为第一单元“准备课”;二是增减, 审定教材中新增了第二单元“位置”, 减掉了实验教材中的第五单元“分类”, 实质上“增”只是一年级下册内容的前移, “减”也只是把它后移到了一年级下册中;三是强调, 把原来实验教材目录中未列出的“数学乐园”列在了目录中, 以增强数学知识的趣味性。其他单元的名称虽然也有一些改变, 但变化都不太大。

三、各个单元内容的变化及其教育价值的提升

实验教材中的“数一数”与“比一比”两个单元的大部分内容也都是幼儿园的教学内容, 随着学前教育普及率的不断提高, 这部分内容就显得有点重复, 但考虑到各地学前教育发展的不平衡, 同时也考虑“数一数”和“比一比”中的“比多少”两部分内容对于小学生数学课程后续学习的重要性, 审定教材把它们合编为第1单元“准备课”, 强调了“数一数”和“比多少”是小学数学学习的基础, 也显现出教材的弹性 , 体现了编者的良苦用心。教学中可直接考查学生“数一数”的能力, 也更应该重视“比多少”的教学, 因为“比多少”渗透了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 这一点应该引起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师的注意。教材删去了“比高矮”和“比长短”两部分内容, 因为“比高矮”和“比长短”都比较具体, 易为学前的孩子所掌握, 这样做, 并没有削弱什么, 反而提升了“数一数”和“比多少”两部分内容的教育价值, 因为过多的重复会使小学生失去新鲜感, 影响学生的后续学习, 而如何做好学生学前知识与小学数学教学内容的衔接则是每位小学数学教师必须直面的问题, 也是必须研究的课题。教材同时删去了练习一中“比高矮”和“比长短”的习题, 练习一中的其他习题没有变化。

审定教材中新增了第2单元“位置”, 主要是帮助一年级小学生建立上、下、前、后、左、右等概念, 虽然都是常识性的概念, 但它们也属于数学的空间形式的范畴。

第3单元“1~5的认识和加减法”的各部分内容也发生了一些细微的变化, “比大小”变成了“比多少”, “几和几”变成了“分与合”, 使用过这一教材的教师们对这两个改变的看法是不一样的, 认为前者还是用“比大小”做标题较为合适, 虽然数的大小关系的建立离不开对于数所对应的物体多少的比较, 但“数的大小关系”是从“物体多少的比较”中抽象出来的, 这种抽象能力的培养是数学学习所必需的。而多数数学教师普遍认为后者的改变更为合理, “几和几”主要是从“和”的角度来体现数与数之间的关系, 是建立加法概念的基础, 而“分与合”也强调了数的分解, 也为建立减法概念做了很好的铺垫。这一单元的另一个变化是第25页上半部分的图文的变化, 与实验教材第24页的图文相比较, 更能从序数与基数两个角度揭示数的加法的本质。这一单元的重大变化还要说是练习内容的调整, 审定教材中这一单元“练习”的个数比实验教材增加了两个, 变成了五个, “做一做”及各个“练习”的编排更为有序, 与教材内容更为贴切, 同时部分习题也为后续的学习埋下了伏笔, 做了很好的铺垫, 留下深刻印象的是“练习四”的3、4题, 这两道题既考查了学生数的分解能力, 巧妙地设问, 也渗透了“平均分”的概念, 为除法的学习做了铺垫, 尤其是第3题, 还渗透了抽屉原则的思想。另一个重大变化是在内容较多的第三单元也增加了一项内容“整理与复习”, 这是实验教材所没有的, 这是在学生所学知识不断积累增多的情况下, 积极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整理与复习, 培养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整理的能力, 有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保持与应用, 将会使学生终身受益。

第4单元由实验教材的“认识物体与图形”改成了“认识图形”。因为认识物体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密切相关, 智力正常的学生在一般的家庭环境中认识物体不会存在障碍, 所以我们更为关心认识图形及从物体中抽象出图形, 所以这一改非常贴切。另一方面, 与之对应的练习题的个数也由实验教材的5个增加到8个, 其中第4题“用四个相同的长方体, 你能拼出几种不同的长方体?”和第6题“数一数堆放立体图形的个数。”都较为抽象, 提升了一定的难度。而第8题则是用物品摆出的找规律问题, 为后续的数的找规律问题做了铺垫。

审定教材的第5单元与实验教材的第6单元内容相同, 都是“6~10的认识和加减法”。都包括了“6和7”、“8和9”“10”、“连加连减”、“加减混合”几部分。“6和7”部分教材编写的变动主要体现在练习题和后半部分, 首先增加了用于巩固对“6和7认识”的“做一做”, 对应的练习九中, 去掉了实验教材中编写不太恰当的练习七第2题, 这是一个考查“9”的分解的问题。实验教材中关于6和7的加减法的练习题忽略了0, 审定教材做了弥补。同时把实验教材中练习七的第11题改编成了审定教材中的第2题, 原题中以平面图形为主的图形个数为7、7、5, 与6无关, 改编成一个与“6和7”相关的“数一数堆放立体图形的个数”问题, 在考查对“6和7认识”的同时, 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使教材的教育价值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其中的第6题是新增的, 这是与6和7相关的减法运算问题, 以辐射型圆盘图表的形式呈现, 渗透了函数思想。另一个变化是将实验教材中练习七的第13题改编、扩充成为审定教材中这部分内容的后半部分, 并配编了相应的练习十, 其中的第4题和第6题具有很强的启发性。“8和9”部分教材编写的变动与“6和7”部分极其相似。“10”部分、“连加连减”部分、“加减混合”部分教材的编写变动非常小。

审定教材的第6单元与实验教材的第7单元内容相同, 都是“11~20的认识和加减法”。审定教材调整了情景图, 主要内容没有大的变动, 只是将实验教材中这一单元的第1、第2部分合并为第1部分, 新增了第6部分“间隔问题”, 同时增加了练习题的类型与个数, 使学生的练习更为全面而合理。

“数学乐园”的形式做了重大改变, 内容更加丰富, 趣味性更强了。第7单元“认识钟表”则保持了原有的风格。

审定教材的第8单元与实验教材的第9单元内容相同, 都是“20以内的进位加法”。包括了“9加几”、“8、7、6加几”、“5、4、3、2加几”、“复习与整理”几部分, 实验教材这一单元的主要内容在审定教材中得以保留, “做一做”与对应内容不匹配的情况得到了纠正, 同时对实验教材中较为模糊的“一题两解”予以了强调, 最后也为解决数学的应用问题做了铺垫。

八年级数学(上册)思想聚焦 篇3

一、数形结合思想

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一门科学,每个几何图形中都蕴藏着一定的数量关系,而数量关系常常可以通过图形的直观性作出形象的描述.数形结合思想即是把代数、几何知识相互转化、相互利用的一种解题思想. 数学家华罗庚说得好:数形结合百般好,隔离分家万事休,几何代数统一体,永远联系莫分离.可见数形结合之重要.

在《整式的乘除》中,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的法则与乘法公式的推导,都配有直观的图形来诠释说明,这就是数形结合思想的体现.

例1图1所示是一口直径AB为4 m,深BC为2 m的圆柱形养蛙池,小青蛙经常坐在池底中心O观赏月亮,则小青蛙能看见月亮的最大视角是多大?

分析: 小青蛙能看见月亮的最大视角即是∠COD的大小,可根据条件先分别求出∠AOD、∠BOC的大小,再求∠COD的大小,也可直接求∠COD的大小.

解:在Rt△BOC中,OB=AB=×4=2,BC=2.

由勾股定理,得OC2=OB2+BC2=22+22=8.同理可求得OD2=8.

而在△OCD中,因为OC2+OD2=8+8=16,CD2=42=16,

所以OC2+OD2=CD2,所以∠COD=90°.

故小青蛙能看见月亮的最大视角为90°.

评注:这里以形助数,数形结合,运用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使得答案一目了然.

二、方程思想

所谓方程思想就是从分析问题的数量关系入手,适当设定未知数,把已知量与未知量之间的数量关系转化为方程(组)模型,从而使问题得到解决的思维方法.方程知识是初中数学的核心内容.理解方程思想并应用于解题当中十分重要.对方程思想的考查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列方程(组)解应用题;二是列方程(组)解决代数问题或几何问题.

在《勾股定理》与《平行四边形的认识》中,常常通过勾股定理列方程求某一线段的长.

例2如图2,在矩形ABCD中,AB=6,AD=8,将△ADC沿AC翻折到△AEC,AE与BC相交于点G,求GC的长.

分析: 抓住折叠图形互相重合的部分是全等图形,以及全等图形的性质可知CE=CD=AB=6,AE=AD=8,∠E=∠D=90°.又由条件知CG=AG,若设CG=x,则EG可用含x的代数式表示,于是,在Rt△CGE中,可由勾股定理建立方程,从而求得问题的答案.

解:由图形的翻折可知AE=AD=8,CE=CD=AB=6.

因为∠DAC=∠EAC=∠ACB,所以CG=AG.

设CG=AG=x,则EG=AE-AG=8-x.

在Rt△CGE中,CG2=CE2+GE2, 所以x2 =62+(8-x)2.

解得x=,即GC= .

评注:本题利用方程思想,将所求的量(线段CG的长)用一个字母来表示,根据勾股定理列出方程x2=62+(8-x)2,通过解这个方程使问题得到圆满解决.

三、转化思想

转化是解数学问题的一种重要的思维方法.转化思想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种重要的基本思想,就解题的本质而言,解题就意味着转化,即是把“新知识”转化为“旧知识”,把“未知”转化为“已知”,把“复杂”转化为“简单”,把“陌生”转化为“熟悉”,把“抽象”转化为“具体”,把“一般”转化为“特殊”,把“高次”转化为“低次”,把一个综合问题转化为几个基本问题,把顺向思维转化为逆向思维等.

转化思想的应用最典型莫过于“梯形的性质”一节,凡涉及梯形的有关问题,大多是通过作辅助线将其转化为三角形或平行四边形问题予以解决的.

例3如图3,梯形ABCD中,AD∥BC,AD=10,BC=21,∠C=70°,∠B=55°,求CD的长.

分析:此题乍看无处着手,仔细观察已知条件与未知的关系知道上、下底之长以及同一底上两角的大小,而求的是一腰长,若过顶点D作DE∥AB,则易知EC、∠1与∠2的大小,进而可知△CDE是等腰三角形,于是,所求问题的答案唾手可得.

解:过点D作DE∥AB交BC于点E,

则∠1=∠B=55°.

因为∠C=70°,所以∠2=180°-∠1-∠C=55°.

所以 CD=CE=BC-BE.

又AD∥BC,DE∥AB ,所以BE=AD=10.

因此CD=21-10=11.

评注:过梯形一顶点作一腰的平行线,把梯形转化 (分割)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是解决梯形问题中最常用的辅助线作法.

四、分类讨论思想

分类讨论思想就是要针对数学对象的共性与差异性,将其区分为不同种类,从而克服思维的片面性,有效地考查同学们思维的全面性与严谨性. 这种处理问题的思维方法称之为分类思想.要做到成功分类,必须注意以下两点:一是每次分类要按同一标准进行,善于从问题的情境中抓住分类对象;二是找出科学合理的分类标准,满足不重复、不遗漏的原则.

在《勾股定理》一章中,已知直角三角形的两边之长,且较大的边长未告知是直角边还是斜边,在求第三边时,就需要用到分类思想求解.

例4在△ABC中,AB=15,AC=13,高AD=12.求△ABC的周长.

分析: 这里没有图形,也未告知△ABC的高AD是在△ABC内,还是在△ABC外,因此,应分两种情形解答.

解:(1)当高AD在△ABC的内部时,如图4,

在Rt△ABD和Rt△ACD中,由勾股定理,得

BD2=AB2-AD2=152-122=81,CD2=AC2-AD2=132-122=25.

所以,BD==9,CD==5.

所以,BC=BD+DC=9+5=14.

因此, △ABC的周长为AB+BC+AC=15+14+13=42.

(2)当高AD在△ABC的外部时,如图5.

同前可求得BD=9,CD=5,而此时BC=BD-CD=9-5=4.

△ABC的周长为AB+BC+AC=15+4+13=32.

因此, △ABC的周长为42或32.

评注:已知三角形的两边及第三边上的高求第三边时,慎解无附图题.

五、整体思想

研究某些数学问题时,往往不是以问题的某个组成部分为着眼点,而是有意识放大考查问题的视角,将要解决的问题看做一个整体,通过研究其整体形式、整体结构或作整体处理后,达到简捷地解决问题的目的,这就是整体思想.

例5已知a-b=1,a2+b2=25,求ab的值.

分析: 这是课本第45页B组第15题,这里有两个未知数(a、b),两个条件方程,若试想由条件先求出a、b的值,再代入ab中,也是可以的,不过,对于八年级的同学而言,这又是不现实的,因为这是一个二元二次方程组,起码得学习了后面一元二次方程的知识后才能求出a、b的值.但如果我们视所求的问题“ab”为一个整体,利用乘法公式的变形式,那么此问题就可以得到整体解答.

解: 因为a-b=1,所以(a-b)2=12,即a2-2ab+b2=1.

把a2+b2=25代入上式,得25-2ab=1.

所以2ab=25-1=24,所以ab=12.

评注:通过本例我们不难看出,新的课标实验教材已密切注意到数学思想的适时渗透.

六、用字母表示数的思想

用字母表示数的思想也叫代数思想.在《整式的乘除》一章中,幂的四条运算法则的推导大多是从具体的数开始,然后用字母表示数,得出更一般性的结论.这种用字母表示数的思想在解决某些数学问题时,常能起到化难为易的作用.

例6已知P=-,Q=-,R=

-,则P、Q、R的大小顺序是.

分析: 这是一道数学竞赛试题,现在同学们若利用计算器,也会很快计算出答案.但若要求你直接用笔算,或许就不那么容易了.下面我们用字母表示数的思想来解答,相信同学们定会眼前为之一亮.

解:设a=12 345,那么12 346=a+1,12 344=a-1,于是P=

-=-,Q=-=-,R=-=

-.

因为a=12 345,所以a2+a>a2-1>a2-a.

所以->->-, 即P>Q>R.

评注:用字母表示数的思想对于解决大数字问题,常常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七、对称思想

我们知道平行四边形是中心对称图形,等腰梯形是轴对称图形,矩形、菱形、正方形既是轴对称图形,又是中心对称图形.利用对称思想,同学们可较简单地进行图案设计并能解决一些有关对称的数学问题.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对称现象,大到宇宙空间的星体,小到微观世界的原子,精致的艺术珍宝,尖端科学中的基因工程,都可以找到图形对称的素材.

新二年级上册语文日月潭教案 篇4

教材分析

课文首先介绍了日月潭的地理位置和周围的优美风光,接着介绍了日月潭名称的由来,然后描绘了它在晨午时分、晴雨天气的不同情状,展示了日月潭的景色特点,表达了作者对日月潭的由衷赞美。

日月潭的景色很美,描写日月潭的词句也很优美。课文第二段通过两个带有“像”的比喻句,形象生动地描写了日月潭的形状以及它名字的由来。第三段的“点点灯光、隐隐约约”描写了清晨的日月潭因薄雾而呈现的朦胧美。第四段又通过两个比喻句,为我们描写了蒙蒙细雨中的日月潭,以及所引发的美好联想。

教学目标 1.认识“潭、湖”等15个生字,会写“名、胜”等9个生字,会写“群山、树木”等11个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二至四自然段;

3.理解“群山环绕”“隐隐约约”“好像披上轻纱”等词语的意思,感受日月潭的优美景色,体会作者对日月潭的由衷赞美。

教学重点

1.理解感受日月潭的优美景色的词句; 2.背诵课文第二至四自然段。教学难点

理解感受日月潭的优美景色的词句,体会作者对日月潭的由衷赞美。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 2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情导入,揭示课题

1.谈话导入:同学们,先请你们观看这一张中国地图的图片,并指出宝岛台湾的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二年级上册

位置。(在地图的右下角)今天我们就要到台湾岛去,看看那里著名的风景区――日月潭。(板书:日月潭)

2.齐读课题。设计意图:看图知道宝岛台湾位置,引出对日月潭的赞美之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以“潭”入文。(1)看图解词:(出示湖与潭的图片)这是个很大的湖泊,但潭可比池湖大得多,深得多了,水很深的湖就是——潭。有古诗为证:桃花潭水深千尺。在中国的版图上有一个潭,拥有一个特别的名字它叫——日月潭。

(2)字形识记“潭”字:谁能说说你是怎么记住这个字。(左边是三点水,右边上面是个——西,有变化了的西,下边是早。)

(3)以“潭”激趣:“日月潭”。多么有意思的名字啊,读了这个名字,你急切地想要了解关于它的哪些知识啊?(日月潭到底是怎样的模样,怎样的风光)

2.自由读文:现在我们就一起走进课文,请同学们翻到课文第49页,自由朗读,读时做到文通句顺,特别注意生字词。(出示读文要求)

设计意图:看图知道宝岛台湾位置,引出对日月潭的赞美之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三、首尾呼应,感受“秀丽”

1.大家在琅琅书声中畅游了日月潭,日月潭给你留下什么印象?谁能用上课文的句子来说一说。

2.学习首段,随文识字。

(1)指名读,从这一段中,你知道了什么?结合文本,相机引导学生在语境中识字。

(2)借助图片,认字识词。①动作理解“环绕”:(出示“环绕”及群山环绕图片)“环”指圆圈,“绕”就是围在一起,能用手表示环绕吗?全都像一个圆圈围起来叫做——“环绕”。

②偏旁理解“茂盛”:借助图片,说说什么是茂盛。“茂”上的草字头,像长出的小草,“茂盛”指的就是草木长得旺盛。

③出示日月潭补充资料,理解“名胜古迹”。这样的风景优美或留有古代遗迹的地方就叫——“名胜古迹”,比如广州的——中山纪念堂、五羊石像、白云山……,强调“胜”指的就是风景优美的地方。

(3)指导朗读。

这段话不仅为我们准确介绍了日月潭的位置,还把日月潭的周围的环境都介绍出来了,写得多细致啊。让我们认真地读读。

(4)复现巩固,指导背诵。

①读词:日月潭、湖、群山环绕、树木茂盛、周围、名胜古迹。②背文:谁能用上这些词试着介绍一下日月潭。3.学习尾段,聚焦“秀丽”。

(1)指名读:同学们用朗读为日月潭的风光送上了赞美,除了第一段外,请再找2

教师备课系统──多媒体教案

一找文中哪个句子最能表达出这种读的感受。

(2)学习尾段,识记生字。①字源法识记“丽”字,出示:

a.从汉字演变中,你们发现了什么?“丽”本义是指鹿头上的那对角,角长得好看,也就是鹿长得美丽。为了简化书写,就只保留下最美丽的鹿角。

b.师范写,生书空。

c.组词:秀丽、艳丽、美丽、俏丽,引导理解“丽”字都是和“美”有关。②熟字加偏旁,识记“引、客”。

③指导朗读,把你对“风光秀丽”的理解送进文段,好好读一读这一段。(板书:风光秀丽。)

4.引读首尾段:如此风光秀丽的日月潭,它是我国(台湾省最大的一个湖),它在(台湾省中部的山区)。那里(群山环绕),(树木茂盛),周围有许多(名胜古迹),吸引了(许许多多的中外游客)。

设计意图:在语言环境中识字,边读课文边识字,通过“动作演示” “文字资料” “观察图片”“字形辨析”“字源演变”,把识字与认识事物、朗读感悟有机地结合起来。

四、课堂总结

美丽的日月潭风光秀丽,美丽的语言流淌出风光无限,下一节课我们继续在如诗的语言中领略日月潭如画的风光。

设计意图:以美开始,以美升华,无论是大量优美的词语和句子,还是作者观察和描写景物的方法都是值得学生去细细品味的。

第二课时

一、复现巩固,积累语言

1.出示四字词:群山环绕、中外游客、树木茂盛、风光秀丽、名胜古迹、山清水秀。

2.赛读检测。

设计意图:提取复现,巩固对生词识记的同时促进语言积累。

二、深入文本,品味“秀丽”

1.默读品美。(1)默读。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画出最能体现日月潭美的句子或者你最喜欢的句子来。

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二年级上册

(2)交流。

读给同桌听,说说你为什么喜欢? 2.交流赏美。

(1)学习第二自然段,知道由来。

①借助卡片,理解位置:你读的可真美,我都感受到了这种美,一起来看这些小卡片,(出示:光华岛、日潭、月潭的卡片)谁能来贴一贴,并说说这样贴的依据是什么。

②借助语境,识记生字:能说你用什么方法记住“华”和“岛”?(熟字加偏旁)“光华岛”为什么贴在中间,(湖中央有个美丽的小岛,叫光华岛。):“央”本义是一个人挑着担子,肩膀当然是处在扁担中间的位置,“央”就是中间的意思。

③指导朗读,关注表达。a.比较感知,指导朗读。

出示:北边像太阳,叫日潭;南边像月亮,叫月潭。

北边像圆圆的太阳,叫日潭。南边像弯弯的月亮,叫月潭。

同样是向我们介绍日月潭名字的由来,这两句话到底有什么不同呢?(用词形象、生动、具体、准确)第二句话中用了一个“圆圆的”和一个“弯弯的”,使人明白日月潭的名字是根据它的形状特点起的,而且读起来琅琅上口,能把它读一读吗?(引导“的”读轻声)

b.想象说话,训练语言。

我们也学着用上“像”来说说日月潭周围的景物。大树像()的山石像()的湖水像()的④结合贴图,引导背诵。日月潭很深,()。湖中央有个(),叫()。小岛把湖水(),北边像(),叫();南边像,()叫()。

(2)学生读三、四自然段,交流“悟”美。

①日月潭在不同时候有不同的美,你欣赏它什么时候的美?(师相机板书:清晨、中午、蒙蒙细雨)

②汇报“清晨的景色”。

a.指名读,湖面上飘荡着薄薄的雾是什么样子?(看不清,蒙蒙胧胧的)

b.理解“隐隐约约”:在飘着薄雾的日月潭以外,你还看到什么?(灯光、晨星)一会儿看得见,一会儿又看不见,这就叫做“隐隐约约”。

c.积累语言:我们已经学会了很多像“隐隐约约”这种形式的四字词语,能说一说吗? d.出示图片,指导朗读:看到“隐隐约约的日月潭”的景色,你有什么感受?能把这个早晨的日月潭读出来吗?(指导朗读第三自然段中第一句要突出雾的特点,“薄薄的” “隐隐约约”读得轻一点)e.小结:教师眼前真的出现了薄雾飘飘的景象了!你读得真美,教师仿佛也在这晨雾中漫步。

教师备课系统──多媒体教案

③汇报中午太阳高照的景色。

a.指名读:谁喜欢“晴天”的景色? b.理解“清晰”:想看看“艳阳当空”的日月潭吗?现在看到的日月潭,一切都很——清晰。

c.学写“展”字:看到太阳底下的日月潭,你有什么感受?(什么都看得清清楚楚)当一切很清楚地出现在眼前,这就叫——展现。师范写,提醒注意竖提左边不要多写一撇)

d.指导朗读:能把你的感受通过读表现出来吗?(指导读第四自然段第一句时,音调可稍高,突出晴天日月潭的艳丽之美。)

④汇报日月潭蒙蒙细雨的景色。a.指名读:谁喜欢“雨天”的景色? b.想看看“细雨蒙蒙”的日月潭吗?你能看清远处的景物吗?(理解“朦朦胧胧”)c.利用课件对比理解“清晰和朦胧”,鼓励学生积累这一对反义词。

d.指导朗读:看到蒙蒙胧胧的日月潭,你有什么感受?能把你的感受通过阅读表现出来吗?(指导朗读第二句要舒缓,声音较虚,突出下雨时日月潭的朦胧之美)e.读思结合、积累语言。

点点灯光、蒙蒙细雨、皑皑白雪、习习秋风、粼粼波光。⑤指导朗读。

同学们日月潭清晨和雨中的美景是那样的朦胧和神秘,而太阳高照下的日月潭更把所有的美景清晰地展现在眼前,连起来读读三—四自然段,⑥出示关键词,指导背诵。薄雾、晨星、灯光、隐隐约约 中午、清晰、下雨、朦胧

设计意图:结合课后练习提出的学习任务,贯通全文,引导学生在朗读、想象中品味欣赏日月潭的美。让学生在借助文字展开想象的基础上熟读成诵,积累语言。

三、回归整体,升华情感

1.引读:同学们,我们仅仅只是欣赏了清晨和中午的日月潭,就被深深地感动了,其实日月潭的风光如此之多,你看,日月潭的……怪不得文中这样写道:“……”

2.朗读首尾段,赞叹美丽。

设计意图:在朗读中,升华对日月潭的赞美之情,提升学生积累语言的质量。

新二年级看图写话:送伞 篇5

下午放学了,天空乌云密布。忽然下起了倾盆大雨。小红走出学校门口,看见一位老师站在学校门口躲雨,小红急忙跑过去问老师:“老师,你没带伞吗?”老师点点头说:“是呀,我想等雨小一点再回家”。小红说:“老师您等一下,我回家去拿一把伞给您。”说着就跑进了雨中。

不一会儿,小红拿着伞来到了学校门口,把伞递给了老师,说:“老师,您可以回家了.”老师激动地对小红说:“谢谢你,你真是个好孩子。”小红说:“老师,不用谢,这是我应该做的.”说着,小红和老师就高高兴兴的回家了。

新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篇6

1--5的认识之1--5各数的数、说、认

教学内容:课本第7--8页的例1、例2、例3,课堂活动的第1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使学生学会1--5各数表示物体的个数,知道1--5的数序,能认读1--5各数,建立初步的数感。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操作学习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与同伴互相交流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准备

1--5的数字卡片,5个小圆片,5根小棒。

从现实中抽象出数。

数一数,说一说。

出示例1,引导学生观察,图上有几个小朋友,他们在做什么?

认读1--5各数。

根据学生所说数字贴出卡片1--5,学生认读。

师说数,生找出相应的数字卡片。

反馈实践。

师说数,生摆小棒。

你还能用其它方式表示吗?

感知数的顺序。

摆小圆片,边摆边数,逐步感知1--5的顺序。

整体感知。

出示点子图,打乱顺序摆在黑板上,师:大家来给他们排排队,先在小组里商量商量。

小组讨论后,请一个小组上台摆摆,并说说理由。

摆好后提问:5的前面是几?3的前面一个数和后面一个数各是几?

让学生从1数到5,再倒着数一遍。

开放性活动。

引导学生看书本第8页的例3。师:例3中的“2”表示什么?

联系生活,丰富联想。

师: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事例能用1--5表示?用你自己的话告诉你周围的小朋友。

猜谜游戏。

师生互动:这个书在2的后面,可能是几呢?

小组互动。

摆自己喜欢的图形,告诉小伙伴你用什么摆的,用了几个。

总结。

这节课你学了哪些知识?

五、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课题

1--5各数的写法

教学内容:课本第8页例4,第9页课堂活动第2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通过学生的比、画等活动,使学生感知1--5各数的联系,体会这五个数数序的排列。

使学生在数数的基础上会读,会写1--5各数。

通过课堂活动中的数、写、圈、摆,加深学生对数的认识。

过程与方法

通过比、画、数、写、圈、摆等活动让学生愉快学习,掌握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认真书写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教学准备

投影仪,数字卡片,小棒。

复习旧知。

复习数数。

新授。

教写“1”。

师:你能用手指表示1吗?

引导学生伸出1个手指。

师:如果用画圈来表示1的话,要画几个圈?

教师指导学生看例4,并用投影仪出示数字1。

师:请小朋友读一读1,并仔细观察1的写法,看看1像什么?

生:1像小棒。

师:它在田字格里是怎样放的?

师边写边指导写法。

然后让学生书空1,再让学生在第8页“写一写”中沿虚线描1,教师注意巡视指导学生的坐姿和握笔的姿势。

教写“2--5“。(方法同教写“1”。教学过程中多鼓励学生的点滴进步。)

放手让学生独立写1--5各数。

学生独立书写。

小组中交流并评选出最好的书写参加全班集体交流。

集体交流,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评价。

课堂活动。

数一数,写一写。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要注意强调学生的书写习惯。

集体交流反馈。

圈一圈,写一写。

教师帮助学生弄懂题意。

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交流。

集体反馈。(注意圈法的多样化。)

总结

师总结:这节课老师和大家学会了1--5各数的写法,写字的时候要注意姿势的正确。xkb1.com

新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篇7

出示幻灯片1:本校概况。

师:请一位同学读题, 我请第一组同学拨第一个数, 第二组同学拨第二个数, 第三组同学拨第三个数。

老师检查并巡视一周。

师:同学们拨的都很正确, 说明同学们对万以内的数学得比较扎实, 我这里还有另外一组数, 也想请同学们用计数器拨出来。

出示幻灯片2:我国2003年茶叶、甘蔗和油菜籽的总产量。

师:用你手中计数器能拨出来吗?不能了吧, 因为这三个数都太大, 后面都带有万字,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板书:认识整万数。

师:那我们怎样才能用计数器把这些数字表达出来呢?

学生讨论, 老师引导。

师:有同学想到了, 把两个计数器合并起来。

出示幻灯片3:两个合并在一起的计数器。

师:很显然, 合并起来的计数器, 计数单位肯定要发生变化了, 怎样变了?请同学们讨论一下。

学生讨论并回答。教师板书:1.认识万、十万、百万、千万计数单位。

师:为什么要这样改变?因为我们国家计数单位采用“满十进一”的方法, 从右向左, 个、十、百、千, 第五个应该是万, 因为10个一千是一万, 那10个一万就应该是十万, 10个十万是一百万, 10个一百万是一千万。

动画分步显示计数变化过程。

师:在原来的计数单位上又新增了计数单位, 大家一起来读一读。

学生对照计数器并一起朗读。

师:新增了计数单位到底有多大?我们用人民币来感受一下。

出示幻灯片4:人民币的数量逐步增大, 从100到1000万。

师:计数单位增加了, 新增的计数单位也占有一定的数位, 那么以前的数位顺序表是不是也应该作相应的调整呢?

出示幻灯片5:数位顺序表。 (幻灯片略)

教师板书:2.认识数位顺序表。

师:哪位同学能告诉大家这个表有哪些特征?

学生回答, 老师补充。

师:按照我国的计数规则, 从右边起每4位为一级, 个、十、百、千为个级, 万、十万、百万、千万为万级, 这就是数级。

板书:3.学习读写整万数。

师:有了更大的计数单位和数位顺序表, 我们就可以去认识更大的数了, 现在可以用你手中的计数器把刚才例题中大数拨出来吗?

用计数器拨出我国2003年茶叶、甘蔗和油菜籽的总产量。

师:请同学们对着计数器把拨出来的数写出来, 并读给你的同桌听一听。

老师引导, 并进行评价。

师:如果不用计数器, 你会很快的读出整万数吗?

学生小组交流, 得出读写数的方法:分级, 每4位为一级, 画虚线, 左边万级右边个级, 先读万级, 万级是多少, 就读多少万。写数:先写万级上的数后面加4个0。

师:现在我们做一些练习来巩固一下。

出示幻灯片6:巩固练习。 (幻灯片略)

师:同学们对本节课的知识学得很好。其实整万数在现实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我请同学们来阅读并悬赏几组图片。

出示幻灯片7~9:盐城本地的地方资料:面积、人口、资源、工农业生产。 (幻灯片略)

师:很好, 透过这些数据, 同学们不仅巩固我们所学的知识, 而且了解到了我们盐城物产丰富、人杰地灵, 同学们有没有作为盐城人的自豪感?

学生回答。

师:美丽的盐城期待着同学们去建设、去奋斗, 同学们一定要认真学习, 多读书, 为把盐城建设的更加美好做出我们的努力。本节课到此结束, 谢谢大家。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期末自测题 篇8

27 + 35 =16 + 34 =53 + 35 =78 - 44 =

80 - 28 =72 - 37 =

二、用竖式计算(有两道题要写出验算过程)(14分)

三、填空(22分)

1.4个千和5个十合起来是( ),八千零八写作( )。

2.按规律填数:

(1)2000、4000、6000、8000、()

(2)()、()、5900、5800、5700

3.在6530、6350和6550这三个数中,( )最大,( )最小。

4. 在()里填上合适的单位。

1棵白菜重3( ),1个苹果重300( )。

小华的身高136( ),体重32( )。

5. 在○里填上“>”“<”或“=”。

2千克○400克100-62○100-26 4200○685€?

6.下面的长方形是用边长1 厘米的正方形拼成的,这个长方形长()厘米,宽()厘米,周长()厘米。

7. 小强上星期六13 :00~15 :20在科学宫参观,16 :00回到家。他参观科学宫用了( )小时( )分,回到家的时间是下午( )时。

8.

四、选择正确的答案,在□里画“√”(12分)

1.下面的哪个数最接近5000?

5620 □4890 □4260 □

2.商店从上午 8 时开始营业,到晚上8 时停止营业。全天营业多少小时?

8 小时 □ 10 小时 □12 小时 □

3.哪个物品的重用“克”作单位比较合适?

4.红花25朵,黄花的朵数比红花少一些。估计一下,这两种花一共有多少朵?

比50 朵多 □正好50 朵 □ 比50 朵少 □

5.正方体的一个面上写1,两个面上写2,三个面上写3。抛起这个正方体,落下后,哪个数朝上的可能性最大?

1 □2 □ 3 □

6.从侧面看下图 ,看到的是什么图形?

□ □ □

五、画图(12分)

1.把右边的正方形分一分,涂出它的。

2.下边每小格的边长表示1厘米,在里面按要求画图。

(1)画一个长5 厘米、宽3 厘米的长方形。

(2)画一个周长8 厘米的正方形。

3.小林用下表记录了上个月1~15 日的天气情况。

根据小林的记录完成下面的条形图(横着画图)。

六、解决实际问题

1.平均每组多少人?(3分)

2. 一袋盐500克。每天吃 30 克,吃了8 天,还剩多少克?(4分)

3.岭南小学三年级有 4 个班,每班都是42 人。如果每人都从图书馆借2本书,这个年级的学生一共借书多少本?

(5分)

4.李大伯在一块地里种三种水果(如下图)。(6分)

(1)种西瓜的地占这块地的 。

(2)种番茄和葡萄的地一共占这块地的几分之几?

(3)种西瓜的地比种番茄的地多这块地的几分之几?

5.用如下图所示的长方形纸剪最大的正方形。(8分)

(1)能剪出()个这样的正方形。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9

一、教学内容: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68-77页

二、教材分析:

《认识比》是苏教版六年级上册中第五单元内容,是本册教材的教学重点之一。教材密切联系学生已学有的学习经验和生活经验过,设置了多种情境图。通过对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不仅能够发展对除法与分数的认识,进一步沟通知识间的联系,还能够加深学生对比的性质、比的应用理解。

三、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掌握了除法和分数的意义,在此基础上教学一些关于比的基础知识,能够发展学生对除法和分数的认识,进一步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完善认知结构,为以后进一步学习比例及其它方面的知识打好基础。

四、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比的意义,掌握比的读法、写法,知道比的各部分名称,要会求比值。

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探索比与分数、除法关系的过程,初步理解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会把比改写成分数的形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在活动中培养分析、综合、抽象、概括能力,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五、教学重点:

理解比的意义;理解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

六、教学难点:

理解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在生活中发现比,感受比。

七、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生自备三角板一副

八、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引入比

课件出示例1问:图上有什么?(2杯果汁,三杯牛奶)想一想:可以怎样表示这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根据学生回答课件呈现:牛奶比果汁多一杯;果汁比牛奶少一杯果汁的杯数是牛奶的;牛奶的杯数是果汁的板书:2÷3=

3÷2=

小结:两个数量相比较,既可以用减法来比较两个数量之间相差多少,也可以用除法或分数来表示两者之间的倍数关系。其实,在比较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时,还可以用比来表示。这就是我们今天一起学习的新内容——认识比(板书)

2.自主探究,认识比

(1)用比表示两个同类量之间的相除关系

(2)用比表示两个不同类量之间的相除关系

(3)揭示比的意义。观察屏幕上的几个比,想一想两个数的比可以表示什么?想好以后和你的同桌讨论一下。(小组交流、全班交流)

小结:分数就是除法,比与除法有关系,两个数的比表示两个数相除,比的前项除以比的后项得到的商就是比值。问:比的后项能为0吗?

不能

(4)课件出示

3.自主练习,应用比

学生独立完成课本P70“练一练”1、2、3

4.拓展延伸,感受比

你听说过“黄金比”吗?黄金比的比值约等于0,618。从古希腊以来,一直有人认为把黄金比应用于造塑艺术,可以使作品给人以最美的感觉。因此,黄金比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能找找看吗?

5.课堂小结:两个数的比表示两个数相除,比的前项除以比的后项得到的商就是比值。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2

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数学第十一册第130页-132页

教学目标:使学生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知道轴对称图形的含义,能够找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教学重点: 使学生知道轴对称图形的含义,并了解轴对称图形的特征。

教学难点:

1、了解轴对称图形的特征;

2、找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教具准备:

1、一张不对称的人的脸部图;

2、写有轴对称图形含义的纸条;

学具准备:

1、每位学生找一些树叶;

2、准备已经学过的平面图形的纸;

3、一张白纸;

4、一把小剪刀。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老师带来了一张大家都非常熟悉的人的脸部图形,看后笑声可不能太大哟。

(出示两眼都在左边的大头娃娃的脸部图形。)

提问:你们为什么笑?

通过学生的说逐步引导,得出“对称”的含义。

那请同学们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有对称的情况?

(学生个别口述。)

那我们今天就来研究这样的图形的特征。(板书课题:轴对称图形)

二、新授:

(一)教学轴对称图形的含义:

1、下面请同学们拿出老师给你的纸,先对折一下,然后随你剪一个什么图形,(注意剪时从折痕边下剪。)再展开,并观察一下,你有什么发现?(个别口述)

2、让学生把各自的作品上来展示,并请同学们说出这些图形的共同之处。(个别口述)在学生说的基础上,共同总结出: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两侧的图形能完全重合,这个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折痕所在的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出示纸条,学生齐读定义)。

3、让学生口述如何区别“轴对称”和“对称轴”的意义

4、让学生相互指出刚才所剪图形的对称轴。

(二)研究树叶中的对称情况:

1、 要求学生把课前准备的树叶拿出来,按今天所学把它们分成两大类。(学生小组讨论、合作完成。)

2、 然后选出有代表性的轴对称树叶到展示平台上展示,并让学生说理由。(个别口述。)

3、学生举例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了轴对称知识?(个别举例。)

(三)研究学过的平面图形中有哪些是轴对称图形?

1、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学过的各种图形的纸片,找出轴对称图形,并分工画出它们的对称轴。(学生小组合作,共同讨论研究。)

2、学生先汇报哪些是轴对称图形,教师注意对特殊图形要加以指导,比如平行四边形、一般的梯形等。

3、进一步研究刚才的轴对称图形中各有几条对称轴?

(学生口述,教师注意对特殊图形要全班交流、讨论、校对。比如等边三角形、等腰梯形、圆形等。)

三、练习:

完成第131页“练一练”中的第3小题

四、全课小结:

通过刚才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个别口述。)

五、主题延伸:

1、 展示精美的蝴蝶图案,让学生欣赏,进一步体验对称美。

2、 要求学生课后到生活中去寻找轴对称的美。

3、 也可以自己设计精美的轴对称图形,相互进行交流。

六、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二十七的第5题。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3

教学内容:一个数乘以分数及其应用题。

教学目的:在学生初步理解一个数乘以分数的意义的基础上,通过类比的推理方法,形成一个数乘以分数就是求这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概念。并掌握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就是用这个数乘以分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只列式不计算

1)两地相距4千米,小明行了4/5千米,还剩多少千米?

2)大豆每千克含油4/25千克,照这样计算,20千克大豆含油多少千克?

二、发展练习

(1)六(5)班有45位学生,其中男生占3/5,男生有多少人?

(2)商店有18辆儿童单车,上午卖出了4/9,上午卖出了多少辆?

(3)重量是足球的49,一个足球重1/4千克,一个排球重几千克?

(4)每小时骑车行11千米,这4小时一共行多少千米?

2、食堂运来24吨的煤,第一次用去1/3,第二次用去的是第一次的1/4,第二次用去多少吨?

3、食堂运来24吨的煤,第一次用去1/3,第二次用去的这批煤的1/4,第二次用去多少吨?

4、食堂运来24吨的煤,第一次用去1/3,第二次用去的是第一次的2倍少3吨,第二次用去多少吨?

五、作业:练习四第11—15题。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4

教学内容:

教材第75~76页。

教学目标:

1、认识弧、圆心角以及他们间的对应关系,在此基础上认识扇形,并能准确判断圆心角和扇形。

2、理解扇形概念知道扇形有一条对称轴以及圆心角的大小决定扇形面积。

重点难点:

认识弧、圆心角、扇形,能准确判断扇形。

教学设计:

一、导入。

请将手中的两个圆一个平均分成4份剪下其中的一份,另一个平均分成2份剪下其中的一份,观察手中的图形,他们像什么?(像扇子)

今天我们就一起认识扇形。(板书课题:认识扇形)

二、新授。

1、认识弧:出示一个圆,在上面任意点两个点A、B。

(1)A、B两点在什么位置?(圆上)

(2)师:圆上A、B两点间的部分叫弧。课件演示。

(3)追问:圆上A、B两点间的部分叫什么?什么叫弧?

(板书:弧:圆上A、B两点间的部分)读作:弧AB。

(4)请在圆上用彩笔画一条弧。你是怎样画的?(边用手指描弧边说弧AB)

2、认识圆心角:课件演示连接OA和OB 。

(1)线段OA 、OB是圆的什么?(半径)

半径OA 、OB所夹的部分叫什么?(角)

这个角的顶点在圆的什么位置?(圆心)

师:顶点在圆心的角叫圆心角。什么叫圆心角?

(板书 圆心角:顶点在圆心的角)

(2)请学生在圆上标出圆心角。谁是圆心角?(∠A OB是圆心角)

(3)练习:教材76页1题 (略)

3、认识扇形。

(1)画出扇形一圈,我们把围成的图形叫扇形,什么叫扇形?交流

由圆心角的两条半径和圆心角所对的弧围成的图形叫扇形。(板书:扇形)

(2)同学之间用手描一下自己手中的圆,互说哪一部分是扇形。

(3)观察桌上剪好的图形,请你选择其中的一个图形说一说,它是扇形吗,为什么?

(4)师课件演示:黄色部分是什么图形?(扇形)为什么?

4、说一说。

(1)演示:活动的扇形。圆心角一条半径不动,另一条半径不断转动,呈现不同的扇形。当两条半径重合时,形成一个圆。

通过观察,你发现了什么?(扇形是圆的一部分)

(2)在生活中,你见到哪些物体的外形是扇形?

(如:扇子外形、贝壳外形、树叶外形等)

(3)老师也搜集了一些扇形的图片,请大家欣赏一下。

5、第三次用剪好的扇形:请将桌上的每一个扇形对折,你有什么发现?

(扇形是轴对称图形,有一条对称轴。)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5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使学生理解圆面积的含义;掌握圆的面积公式,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体验实验操作,逻辑推理的学习方法。

3、情感目标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转化”的数学思想,初步了解极限思想;体验发现新知识的快乐,增强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掌握圆的面积的计算公式,能够正确地计算圆的面积。

【教学难点】:理解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

【教学准备】:相应课件;圆的面积演示教具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今天老师遇到了一个问题,要给学校的圆形花坛铺草坪,每平方米8元,很显然要求出这个圆形花坛的面积,那么怎样计算一个圆的面积呢?我们能不能和以前学过的图形联系起来呢?如果知道了圆的半径或者直径,可以计算出图中圆的面积呢?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圆的面积)前面我们学习了圆的有关概念。针尖所在的点叫做圆心;

圆心与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叫做半径;

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做直径。围成圆的曲线的长就是圆的周长。周长公式c=πd或c=2πr同学们可知什么为图形的面积,比如此长方形,长方形所占平面的大小叫做长方形的面积。那么圆呢?圆所占平面的大小叫做圆的面积。(板书)如何求圆的面积呢?同学们还记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我们怎么去求的,去推导的吗?

二、探究合作,推导圆面积公式

1、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师:圆的面积怎样计算呢?计算公式又是什么?你们想知道吗?我们先来回忆一下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怎样推导出来?

生:沿着平行四边形的高切割成两部分,把这两部分拼成长方形师:哦,请看是这样吗?(教师演示)。

生:是的,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长方形的长,平行四边形的高等于长方形的宽,因为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宽,所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底乘高。

师:同学们对原来的知识掌握得非常好。刚才我们是把一个图形先切,然后拼,就转化成别的图形。这样有什么好处呢?

生:这样就把一个不懂的问题转化成我们可以解决的问题。

师:对,这是我们在学习数学的过程当中的一种很好的方法。今天,我们就用这种方法把圆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

师:那圆能转化成我们学过的什么图形?你们想知道吗?(想)

2、演示揭疑。

师:(边说明边演示)把这个圆平均分成16份,沿着直径来切,变成两个半圆,拼成一个近似的平行四边形。

师:如果老师把这个圆平均分成32份,那又会拼成一个什么图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师课件演示)。

师:大家想象一下,如果老师再继续分下去,分的份数越多,每一份就会越小,拼成的图形就会越接近于什么图形?(长方形)

[设计意图:通过这一环节,渗透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那就是转化的思想,引导学生抽象概括出新的`问题可以转化成旧的知识,利用旧知识解决新的问题。并借助电脑课件的演示,生动形象地展示了化曲为直的剪拼过程。]3、学生合作探究,推导公式。

(1)讨论探究,出示提示语。

师:下面请同学们看老师给的三个问题,请你们四人一组,拿出课前准备的学具拼一拼,观察、讨论完成这三个问题:

①转化的过程中它们的(形状)发生了变化,但是它们的(面积)不变?

②转化后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的(周长的一半),宽相当于圆的(半径)?

③你能从计算长方形的面积推导出计算圆的面积的公式吗?尝试用“因为……所以……”类似的关联词语。

师:你们明白要求了吗?(明白)好,开始吧。

学生汇报结果,师随机板书。

同学们经过观察,讨论,寻找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真了不起。

(2)师:如果圆的半径用r表示,那么圆周长的一半用字母怎么表示?

(3)揭示字母公式。

师:如果用S表示圆的面积,那么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就是:S=πr2

(4)齐读公式,强调r2=r×r(表示两个r相乘)。

从公式上看,计算圆的面积必须知道什么条件?在计算过程中应先算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使学生进一步明确拼成的长方形与圆之间的对应关系,有效地突破了本课的难点。]

三、运用公式,解决问题

1.教学例1。

师:同学们,从这个公式我们可以看出,要求圆的面积,必须先知道什么?(出示例1)知道圆的半径,让学生根据圆的面积计算公式计算圆的面积。

预设:

教师应加强巡视,发现问题及时指导,并提醒学生注意公式、单位使用是否正确。

2.如果我们知道一个圆形花坛的直径是20m,我们该怎样求它的面积呢?请大家动笔算一算这个圆形花坛的面积吧!3.求下面各圆的面积。

[设计意图:学生已经掌握了圆面积的计算公式,可大胆放手让学生尝试解答,从而促进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培养了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课堂作业。

1、教材P68页“做一做”第1小题。

2、判断题让学生先判断,并讲一讲错误的原因。

3、填空题复习圆的半径、直径、周长、面积之间的相互关系。

4、教材P71页练习十五第3、4小题。

5、完成课件练习(知道圆的周长求面积)老师强调学生认真审题,并引导学生要求圆的面积必须知道哪一个条件(半径),知道圆的周长就如何求出圆的面积,老师注意辅导中下学生。

五、课堂总结

师: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六、布置作业

圆的面积圆所占平面的大小叫做圆的面积。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圆的面积=圆周长的一半半径=rr=r2S=r2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6

教学内容:

课本第57-58页。

教学要求:

1、 使学生认识圆,掌握圆的特征,了解圆各部分的名称,理解同一个圆内直径长度与半径的关系。

2、 掌握用圆规画圆的步骤和方法,学会画图。

3、 通过直观操作,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念的启蒙教育。

4、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综合、概括及动手操作能力。

5、 通过生活实例、工艺设计感受数学之美,了解数学文化,提高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感知并了解圆的基本特征,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

教学难点:

理解直径与半径的关系,熟练掌握画圆的方法。

教学方法:

1、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2、课堂上坚持以生为本,创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民主平等,情感交融的课堂氛围。

3、创设步步递进的课堂环节。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与技能,使其自觉地思考,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综合、概括及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过程:

一、 从生活中引入圆

1、 出示生活中圆形物体的图片,让学生找“圆”。

2、 除了刚才这些图形,你还能举出哪些圆形的物体?

3、 师:圆在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应用非常广泛,小到手表里面的零件,大到宇宙飞船的制造都要用到圆的知识,我国古代数学家祖冲之对圆的研究就有伟大的成就,因此我们学习圆的有关知识是非常重要而又必要的。

(感受数学之美,板书“圆的认识”)

二、在画圆过程中认识圆

1、 你会画圆吗?你能借助哪些工具来画圆?

(圆规、硬币、有圆孔的三角板、瓶盖)

2、 说说各种画法的不同特点。

3、 介绍圆规,用圆规画圆。

展示学生作品,分析失败案例,请成功同学介绍经验,教师总结。

4、 教师示范画一个圆。请学生上台画一个和老师一样的圆(同一地方、同样大小)。

5、 师:你是怎么做到的?揭示圆心、半径。

6、 认识圆的特征和圆各部分的名称,师生一起操作进行。

(1) 认识圆心

取出圆纸片,先对折,打开,换方向后再对折,再打开,反复折几次,折过若干次后。

问:像这样折可以折多少次?(无数次)

问:这些折痕意在圆的什么地方相交?(这些折痕意是在圆中心这一点相交)

老师指出,我们把圆中心的这一点叫做圆心。圆心一般用字母O表示。指导学生在自备圆中心标出圆心,用字母O表示

(2) 认识半径

指导学生从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用直尺连一条线段,老师讲解并板书,连接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叫做半径,一般用字母r表示

问:从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在同一个圆里可以画多少条?

问:量一量,半径长几厘米?同一个圆里所有的半径长度都相等吗?

(3) 认识直径

指导学生把圆形再对折然后打开,让学生把这条折痕用直尺画出来,看看每条折痕都从圆的什么地方通过?两端都在圆的什么地方?

口答后教师指出同时板书,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做直径,用字母d表示。

问:在同一个圆里,可以画多少条直径?

问:量一量,直径长几厘米?在同一个圆里所有直径的长度都相等吗?

(4) 同一个圆里直径的长度与半径的关系

问:刚才我们量了同一个圆里半径和直径的长度,谁能说出同一个圆里直径长度与半径的关系?

三、巩固练习

(1) 做课本第58页上面的“做一做”中的题。

(2) 判断题

(1) 通过圆心的线段,叫做半径。 ( )

(2) 所有圆的半径都相等。 ( )

(3) 在同一个圆里,半径是直径的1/2。 ( )

(4) 在同一个圆里,所有的直径都相等。 ( )

四、小结

今天学了哪些知识?

圆的各部分的名称各是什么?

圆的特征是什么?

怎样画圆?

五、布置作业

作业本P42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7

教学目标:

1、通过实例,使学生知道分数除法的意义与整数除法的意义是相同的,并使学生掌握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法则。

2、动手操作,通过直观认识使学生理解整数除以分数,引导学生正确地总结出计算法则,能运用法则正确地进行计算。

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提高计算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理解算理,正确总结、应用计算法则。

教学难点:

使学生理解整数除以分数的算理。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旧知铺垫(课件出示)

1、复习整数除法的意义

(1)引导学生回忆整数除法的计算法则: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

(2)根据已知的乘法算式:5×6=30,写出相关的两个除法算式。(30÷5=6,30÷6=5)

2、口算下面各题

×3 × ×

× ×6 ×

二、新知探究

(一)、教学例1

1、课件出示自学提纲:

(1)出示插图及乘法应用题,学生列式计算。

(2)学生把这道乘法应用题改编成两道除法应用题,并解答。

(3)将100克化成千克,300克化成千克,得出三道分数乘、除法算式。

2、学生自学后小组间交流

3、全班汇报:

100×3=300(克)

A、3盒水果糖重300克,每盒有多重? 300÷3=100(克)

B、300克水果糖,每盒100克,可以装几盒? 300÷100=3(盒)

×3= (千克) ÷3= (千克) ÷3=3(盒)

4、引导学生通过整数题组和分数题组的对照,小组讨论后得出:

分数除法的意义与整数除法相同,都是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

中一个因数,求另个一个因数。都是乘法的逆运算。

(二)、巩固分数除法意义的练习:P28“做一做”

(三)、教学例2

(1)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纸,小组讨论操作,如何把这张纸的平均分成2份,并通过操作得出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2)小组汇报操作过程,得出:将一张纸的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这张纸的。

(3)引导学生数形结合,对照不同的折法,说出两种不同的计算方法。

A、 ÷2= =,每份就是2个。

B、 ÷2= × =,每份就是的。

(4)如果把这张纸的平均分成3份呢?让学生从上面两种方法中选择一种进行计算,通过操作对比,让学生发现第二种方法适用的范围更广。

4、引导学生观察÷2和÷3两个算式,概括出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法则:分数除以整数,等于乘上这个整数的倒数。

三、当堂测评(课件出示)

1、计算

÷3 ÷3 ÷20 ÷5 ÷10 ÷6

2、解决问题

(1)、一辆货车2小时耗油10/3升,平均每小时耗油多少升?

(2)、正方形的周长是4/5米,它的边长是多少米?

学生独立完成。

教师讲评,小组间批阅。

四、课堂总结

1、今天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分数除法的意义及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法则)

2、谁来把这两部分内容说一说?

教学后记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8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结合方格纸用两个数据来确定位置,能依据给定的数据在方格纸上确定位置。

2、通过学习活动,增强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点的位置

教学难点:

利用方格纸正确表示列与行。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投影机。

学生准备:方格纸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标出下列班上同学的位置(图略)

{借助教师操作台上的学生座位图,迅速将实际的具体情境数学化}

二、新知探究

(一)教学例2

1、我们刚刚已经懂得如果表示班上同学所在的位置。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在这样的一张示意图上(出示示意图),如何表示出图上的场馆所在的位置。

2、依照例1的方法,全班一起讨论说出如何表示大门的位置。(3,0)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特别强调0列、0行,并指导学生正确找出。)

3、同桌讨论说出其他场馆所在的位置,并指名回答。

4、学生根据书上所给的数据,在图上标出“飞禽馆”“猩猩馆”“狮虎山”的位置。(投影讲评)

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在教学时应充分利用这些经验和知识为学生提供探究的空间,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等方式,将用生活经验描述位置上升为用数学方法确定位置,发展数学思考,培养空间观念。

(二)课堂提高

练习一第6题

(1)独立写出图上各顶点的位置。

(2)顶点A向右平移5个单位,位置在哪里?哪个数据发生了改变?点A再向上平移5个单位,位置在哪里?哪个数据也发生了改变?

(3)照点A的方法平移点B和点C,得出平移后完整的三角形。

(4)观察平移前后的图形,说说你发现了什么?小组内相互说说。

(图形不变,右移时列也就是第一个数据发生改变,上移时行也就是第二个数据发生改变)

让学生看到在平面上用数对表示点的位置的方法,架起了数与形之间的桥梁,加强了知识间的相互联系。

三、当堂测评

练习一第4题

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同学之间互相检验交流,最后,教师再展示学生的作品,学生评价。

练习一第5题

(1)学生自己在方格纸上画一个简单的多边形。各顶点用两个数据表示。

(2)同桌互相合作,一人描述,一人画图。

继续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四、课堂自我评价

这节课你觉得自己表现得怎样?哪些方面还需要继续努力?

五、设计意图:

本节知识,我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从学生熟悉的座位顺序出发,让学生在口述“第几组几个”的练习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建立起“第几列第几行”的概念,让学生从习惯上培养起先说“列”后说“行”的习惯。然后再过度到用网格图来表示位置,让学生懂得从网格坐标上找到相应的位置。这样由直观到抽象、由易到难,符合孩子的学习特点。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9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本课时主要是让学生认识到圆的轴对称性,创设一个“找圆心”的活动,引导学生借助折纸活动,找出这个圆的圆心,进一步理解同一个圆的半径都相等的特征。

1、动手实践是重要的学习方式。

考虑到小学生的认知水平,教材中并没有给出对圆的对称特征的描述。所以在教学中我采用动手操作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观察与思考,通过“折一折、剪一剪”等活动,逐步感知和体会圆是轴对称图形且有无数条对称轴。

2、增强学生对圆的感性认识。

初步感受圆的特征以及圆与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的不同,学生在折纸及小组交流合作中发现圆是轴对称图形,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思考的策略。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直尺

学生准备

圆规剪刀白纸圆形纸片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回忆以前学过的轴对称图形。

1、举例说出轴对称的物体。

如:蝴蝶、飞机、门窗、圆形的钟面、月饼等。想一想这些图形有什么特点。

小结: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直线两侧的部分能够完全重合,这个图形是轴对称图形。折痕所在的这条直线叫作对称轴。

2、引入:今天,我们一起来探究圆的奥秘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0

一、长方体与正方体

第一课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教学内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实物、动手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知道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或棱长)的含义,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特征。

2、使学生在活动中通过建立图形的表象的过程,进一步积累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

教学资源: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一个稍大的纸盒及一个有相对的两个面是正方体的纸盒、学生每人准备一个长方体小纸盒、每个小小组准备一个正方体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由平面图形引到立体图形。

出示一张长方形的纸,让学生说出它的形状,然后把许多这样的纸摞在一起,问学生还是长方形吗?

接着电脑演示由面到体的过程,揭示课题:“长方体的认识”。

2、引导学生认识什么是立体图形。

让学生用手摸长方体的纸盒的面,使学生感觉它很平,再用两只手握一握长方体的纸盒。问:有什么感觉?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呢?

指出它占有一定的空间,像这样占有一定空间的物体的形状就是立体图形(电脑显示若干立体实物)。

问:这些物体的形状都是什么图形呢?在这里面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的呢?

3、举例。

让学生举出日常生活中见过的长方体的物体实例。

师:要知道这些物体为什么都是长方体,就要研究长方体的特征。

二、引导探究

1、出示例1:

(1)拿一个长方体的纸盒来观察:

长方体有几个面?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一个长方体,最多能同时看到几个面?

指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学具,回答上面的问题。

(2)抽象图形。

说明:因为我们最多只能看到长方体的3个面,所以通常这样画长方体。

(师边讲边画长方体的直观图,注意要规范。)

问:实物中长方体的每一个面是什么形?作图时,根据作图的原理除了前面和后面之外,其他各个面都画成了什么形?但实际是什么形?

让学生上去指一指,图上哪3个面是我们能直接看到的?另外3个面在哪里?

2、认识长方体各部分的名称。

(1)教师结合直观图逐一向学生介绍棱和顶点,并及时在图中作出标注。

(2)同桌学生用手摸长方体纸盒,互相指出长方体的面、棱、顶点。

电脑分别显示面、棱、顶点这三个部分,加深印象。

3、长方体的特征。

出示:长方体有几条棱和几个顶点?它的面和棱各有什么特征?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并在小组里交流。

学生四人一组讨论长方体有什么特点,讨论后自由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引导学生总结长方体特点。

(1)面的特点

长方体有几个面?谁能迅速的数出长方体的6个面?比较哪一种方法好?

长方体的6个面是什么形状的?还有不同看法吗?这两个面的位置是怎样的?(可结合拍手理解“相对”)

(还可以出示预先准备好的纸盒让学生直观感受长方体的一种特殊情况,一般来说,长方体的每个面是长方形,特殊情况也可能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

相对的面形状相同,大小一样,可以用这四个字(出示:完全相同)来代替。(电脑演示相对的面完全相同这个特点)

(2)棱的特点

长方体有多少条棱呢?谁能给大家介绍一种很快的数出这12条棱的方法?

如果有学生是分组来数的,可以结合长方体铁丝框架数一数。想一想:每组有几条棱?每组4条棱的位置是怎样的?相对的棱有什么特点?(长度相等)(电脑显示棱的特点)

(3)顶点的个数

长方体有几个顶点?你是怎样迅速数出来的?

(4)概括长方体的特征

**让学生看着自己的长方体纸盒说说长方体的面、棱、顶点各有什么特征。

**小结:长方体是由6个长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它有12条棱,8个顶点。一个长方体的面可以分为3对,相对的面完全相同;长方体的棱可以分为3组,每组4条,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4、学习长、宽、高

(1)问:相交于同一顶点的3条棱的长度都相等吗?

指出:长方体相交于同一个顶点的这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通常把水平方向的两条棱分别叫做长和宽,把竖直方向的一条棱叫做高。(师边讲边标注)

(2)学生选择一个长方体实物,量出它的长、宽、高。

5、认识正方体的特征

(1)师:学习了长方体的特征,你们想不想自己来探究正方体的特征?你们准备从哪几个方面进行研究?想用哪些办法来研究?

(2)学生交流后,让他们小小组去探究。

(3)全班交流。

6、讨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1)观察比较:长方体和正方体有哪些相同点?有哪些不同点?

明确:正方体是一种特殊的长方体。由于正方体的12条棱长度都相等,所以它的棱的长度不分长、宽、高了,就叫做棱长。

(2)选择一个正方体实物,量出它的棱长。

7、小结: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看第10—11页的内容。

三、巩固练习

1、练习一第1题。

看图说出每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各是多少。

结合第3个图形再说说这个长方体的面的形状有什么特别之处。

2、练习一第2题。让学生说一说。

3、练习一第3题。让学生仔细观察后回答各问题,并说说怎么看出来的。

明确:这个长方体前后的两个面是正方形,其余的4个面是完全相同的长方形。

4、练习一第4题。

先让学生判断摆出的这几个几何体分别是长方体还是正方体,再让学生互相指一指每个几何体中长、宽、高(或棱长)的位置,说说它们分别是多少厘米。

5、练习一第5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

四、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师:这儿有一个关于长方体特征的顺口溜。大家可以轻声读读。

出示:

长方体立体形,8顶6面十二棱;

棱分长、宽、高,每组四条要记好;

6个面对着放,对应面都一样。

五、课外延伸

在家里找一个自己喜欢的长方体玩具或物体,仔细观察一下它的面、棱、顶点;或是找一些材料自己做一个长方体并涂上或画上喜欢的图案。

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长方体与正方体的展开图

教学内容:P3例3、“试一试”“练一练”、练习一第6—7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实物、动手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展开图,进一步加深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特征的认识。

2、使学生在活动中通过建立图形的表象的过程,进一步积累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

教学资源:学生每人准备正方体、长方体纸盒各一个、剪刀

学生按小小组分别准备教科书14页思考题中所需的若干张硬纸(每种6张)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说说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2、师:这节课,我们要继续研究有关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知识。

二、自主探究

1、让学生看教科书3页,像例3那样,将有关的棱用红线描出,并按照例题所示的步骤进行操作,得到正方体的展开图。

2、把展开图再复原成立体图,再进一步展开、复原,让学生从展开图中找到3组相对的面。

3、让学生独立一剪,并在小组里交流自己得到的展开图,在交流中认识不同的正方体展开图,并思考展开图中的各个面与原来各个面的关系。

4、学生独立完成“试一试”。

拿一个长方体纸盒,沿着一些棱剪开,看看它的展开图,先从自己的展开图中找出长方体的3组相对的面,然后在其他同学的不同的展开图中找。最后让学生观察相对的面在不同的展开图上的分布情况,发现其中的规律。

4、“练一练”

第1题让学生在观察展开图的基础上,先在图中标注下面、后面、和左面,并说明自己的理由。然后将展开图复原成立体图来检验。

第2题

(1)出示各展开图,引导学生先想像把展开图复原成立体图的过程,再判断。

(2)把教科书117页的图形剪下来试着折一折从而验证自己先前的判断是否正确。

三、巩固练习

1、练习一第6题

让学生在仔细观察展开图的基础上作出判断。对于不能围成长方体的图形要说明理由,最后再进行操作验证。

2、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并进行选择,再通过交流让学生说明选择的根据。

四、思考题

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硬纸,先启发学生思考:要围成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至少要用几张硬纸片?这几张硬纸片的形状和大小有什么关系?再让学生操作。然后说说有没有找到什么规律。

五、总结

通过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想提醒大家注意什么?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1

教学内容:第1~2页,例1及“做一做”,练习一1—7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2)使学生能够应用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

教学重、难点:

(1)使学生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2)引导学生总结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

1、出示复习题。(投影片)

(1)整数乘法的意义是什么?

(2)列式并说出算式中的被乘数、乘数各表示什么?

5个12是多少?9个11是多少?8个6是多少?

(3)计算:

计算时向学生提问:这道题的什么特点?计算时把什么做分子?使学生看到三个加数都相同,计算时3个3连加的结果做分子,分母不变。

2、引出课题。

分数加法是否也有简便算法?今天我们学习分数乘法。(板书课题:分数乘整数)

(二)探究新知。

1、教学分数乘整数的意义。

出示例1,指名读题。

(1)分析演示:

师:每人吃块蛋糕,每人吃的够一块吗?(不够一块)接着出示如课本的三个扇形图。问:一个人吃了块,三个人吃了几个块?使学生从图中看到三个人吃了3个块。让学生用以前学过的知识解答3个人一共吃了多少块?(教师在3个扇形下面画出大括号并标出?块)订正时教师板书:+ + = = =(块),(教师将3个双层扇形图片拼成一个一块蛋糕的图片)

(2)观察引导:

这道题3个加数有什么特点?使学生看到3个加数的分数相同。教师问:求三个相同分数的和怎样列式比较简便呢?引导学生列出乘法算式。教师板书:。再启发学生说出表示求3个相加的和。

(3)比较和12×5两种算式异同:

提示:从两算式表示的意义和两算式的特点进行比较。(让学生展开讨论)。

通过讨论使学生得出:

相同点:两个算式表示的意义相同。

不同点:是分数乘整数,12×5是整数乘整数。

(4)概括总结:

教师明确:两个算式表示的意义相同,谁能用一句话概括出两算式的意义?(引导学生说出都是表示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

2、教学分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法则。

(1)推导算理:

由分数乘整数的意义导入。

问:表示什么意义?引导学生说出表示求3个的和。板书:+ +学生计算,教师板书:提示:分子中3个2连加简便写法怎么写?学生答后板书:(块)教师说明:计算过程中间的加法算式部分是为了说明算理,计算时省略不写。(边说边加虚线)

(2)引导观察:的分子部分、分母与算式两个数有什么关系?(互相讨论)

观察结果:的分子部分2×3就是算式中的分子2与整数3相乘,分母没有变。

(3)概括总结:

请根据观察结果总结的计算方法。(互相讨论)

汇报结果:(多找几名学生汇报)使学生得出是用分数的分子2与整数3下乘的积作分子,分母不变。

根据的计算过程,明确指出:分子、分母能约分的要先约分,然后再乘。约分进约得的数要与原数上下对齐。然后让学生将按简便方法计算。

(启发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学习总结、归纳,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反馈练习:

(1)看图写算式:做一做、练习一第1题。

订正时让学生说出乘法中被乘数、乘数各表示什么?

(2)口答列算式:

=×()

3个是多少?5个是多少?

订正时让学生说一说为什么这样列式。

(3)计算:

先让学生讲每个算式表示的意义,然后教师提示:乘的时候如果分子分母能约分的要先约分,若乘得的结果是假分数的要化成带分数。

(三)全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引导学生回顾总结。

(四)作业。

练习一5、6题。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2

教学内容:六年级上册第105页第七单元“数学广角”。

教学目标:

1、经历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技能和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逐步形成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

2、通过多种途径查找资料,经历走进生活、材料收集、整理交流和表达,培养观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渗透思想品德教育,感受到节约用水的现实性和迫切性,增强节约用水的意识和行为,养成节约用水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水龙头滴水速度的测算及折线统计图的绘制。

教学难点:

运用所测量的数据联系实际生活进行应用。

课前准备:

1、调查目前水资源现状,有条件的同学上网了解知识。

2、观察生活中浪费水的现象,用图片或文字呈现出来。

3、学生分组收集一个漏水龙头的漏水量。

教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统计表、铅笔、直尺、橡皮、量杯。

教学过程 :

一、情景激趣,引入课题

师:老师给大家介绍一位非常熟悉的朋友,“双手抓不起,有刀切不开,煮饭和洗衣,都要请它来”。这是谁?

生:这是水。

师:同学们真棒!今天我们就来研究用水的问题。

[设计意图:用谜语引入课题,既简单又贴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师:水一直被人们形容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是这样吗?(不是)请同学们谈谈你们的观点?(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可那只是海水,是不能饮用的,而淡水资源是有限的)

师:请同学们将课前搜集的信息向大家汇报

生1:地球上有70%多的地方都是水域,淡水只占地球水总量的3%,而在这3%的水当中,又有很多淡水在南极和北极的冰川中,因此只有极少数的水才能被人利用。

生2:我知道每年的3月22日是“世界水日”。我国是世界是13个贫水国家之一。

生3:今年4月发生三起水污染事件分别是:兰州、武汉、靖江。导致城市供水中断,市民上演“抢水大战”。

师:同学们知道的真不少!

师:对呀,这是我们蔚蓝迷人的地球,它同时有一个别名叫做水球。

师:水资源组成,扇形统计图并简单讲解。(虽然全球水覆盖面积约70%,远远大于陆地,但陆地上的淡水仅占世界所有水资源中的2.6%,而可供人类轻易采用来维持生命的淡水,又仅占所有淡水的0.4%)

下面是我国水资源分布情况,请同学们大声齐读

生齐读:(我国的水资源人均占有量只有2300立方米,约为世界人均水量的四分之一,排在世界第121位,是世界山13个贫水国家之一。在我国的600多个城市中,有400多个城市缺水,其中有110个城市严重缺水。)

师: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些资料

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大量的缺水?

师小结:正是环境的破坏,导致了大量的缺水,因为缺水,导致大片良田

干涸,颗粒无收;因为缺水,沙漠正一步步吞噬着生机盎然的绿洲;因为缺水,人们的日常饮用水受到严重威胁。当我们看到这些画面时,我们是否感到心情沉重难过,我们需要发出怎样的呼喊?

(学生可能回答:节约用水。)

师:板书课题:节约用水。

[实时评析:课堂上连续呈现几幅部分地方缺水的生活场景图,学生受到极大的震撼,因而从心灵深处发出要“节约用水”的呼喊。教育学生应节约用水,并感受节约用水的迫切性。]

二、实验探究、综合运用

(一)估算一个水龙头一天的漏水量。

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碰到这样情况:水龙头坏了或没有关紧,水一滴一滴往外流,遇到这种情况,你会怎么做?

(学生可能回答:我会想办法去关掉。)

师:那么我们来估算一下一个漏水的龙头一天大概浪费多少水呢?

(学生可能回答:“一桶吧”;“一杯水”;“四五桶吧”;“十个脸盆吧”;……)

(二)收集信息

师:到底谁说得最接近?课前老师布置大家收集一个漏水龙头的漏水量。现在请各小组代表将收集情况汇报一下。包括收集地点、漏水量大小、收集时间。

(水龙头漏水量统计表,生汇报,师输入信息)

(三)整理数据,填写统计表

水龙头漏水量统计表

小组编号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收集用时 (分)

收集漏水量(毫升)

每分钟漏水量(毫升)

1、分析数据,回答问题:

(1)师:每个水龙头每分钟漏水量一样吗?为什么不一样?(不一样,有的快一点,有的慢一点。)

那大家把每一个水龙头的每分钟的漏水量算出来吧。(生齐汇报,师输入数据)

(2)师:我们任意选其中一个龙头的漏水量能代表所有水龙头的漏水量吗?(不能)

2、复习统计知识

(1)师:怎样才能表示全班同学调查到的水龙头漏水的一般水平呢?

(生:选中位数,当一组数据的个别数据偏大或偏小时,用中位数来描述该组数据的一般水平就比较合适。)

师:那么这组数据的是中位数是多少?是怎么算的,哪位同学汇报一下?

生:答略

师:板书:中位数25毫升

3、计算,完成统计表和统计图

(1)计算平均每一个水龙头一小时的漏水量是多少升?(注意单位是升)

(2)现在我们就用这组数据具体计算一下,究竟一天能滴多少水呢?把你们计算的结果填入老师发下来的表格中。

(3)师输入数据

(4)根据统计表格绘出一个相应的统计图。

(5)展示学生绘制的统计图。

(6)出示师绘制的统计图

(7)说说从这张统计图中你们感受到什么?水龙头的漏水量随时间的变化 是怎么变化的?(生:1.发现漏水量随时间的增加而增多。2.漏水量与对应时间的比值始终不变(即每分钟漏水量一定)。3.时间是原来的几倍,漏水量也是原来的几倍。)

4、一个水龙头一年浪费的水量。

师:到底浪费的多吗?我们来计算一下,如果按照这样的滴水速度,一个水龙头一年大约浪费多少水呢?师:1000升水是1吨,想一想,一个水龙头一年大约浪费了多少吨水呢?

[实时评析:通过让学生亲自参与测量、收集和整理数据,计算水龙头的滴水速度,不仅渗透了函数的思想方法,而且使学生经历了综合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技能和思想方法解决解决问题的过程,逐步形成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联系实际、解决问题。

1、师:虽然一个漏水龙头一分钟的漏水量并不多,但如果不加以注意控制,一小时、一天、一年浪费水的量是惊人的。我们日常生活中比如在家里、学校有没有浪费水资源的现象。

生(答略)

师:有哪些?

生(答略)

2、师:昨天午餐,我在我们学校水池边看到同学们在洗碗洗手时,老师想到这样一个问题,平时我们在洗碗洗手时能不能节约用水?于是老师带来了这样一组数据:

(1)如果洗手时把水龙头拧小,每次大约能节约几升水?

(2)照这样计算,如果每人每天洗手5次,一天可以节约多少水,一年呢?

(3)师:照这样计算,全国13亿人每人每天节约多少吨水?

(4)师:如果每吨水2元,大约浪费水费多少元?

(5)师:如果每套新桌椅200元,可购买多少套供全国小学生使用?

[实时评析:通过计算的结果,他们的感官受到强烈的冲击,意识到浪费水的严重程度如此触目惊心,感悟节约用水的重要性、必要性和迫切性,培养学生的节水意识。]

四、讨论深化 明理导行

1、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学习、讨论,在今后我们的学习中,我们一定要做到(节约用水),那我们怎样才能做到节约用水呢?

(学生可能回答:我们在平时用水的时候,应注意把水龙头开至适量的位置,用完后要拧紧水龙头。)

(学生可能回答:碰到水龙头没关紧的,要把它关好。)

(学生可能回答:用了的水先把他装好,可以用来打扫卫生用,或者浇花、种草。)

2、节水措施

五、小结

1、畅谈收获:

师:今天这节课与大家共同探究知识,老师很开心!老师有不少收获感受,那你们通过今天的学习有哪些收获与感受呢?(生略)

2、节水倡仪:

师:同学们,水资源是有限的,让我们向家庭、学校和社会发出倡议,让我们大声读这段话(节水倡议,生齐读:节约用水,从我做起,从节约每一滴水做起。)

[实时评析:让学生意识到在水资源如此紧缺的情况下,不仅自己要节约用水,而且要让全社会提高节约用水的意识。]

3、欣赏水之歌(同学们进一步感受到水资源的可贵)

师小结:同学们,让我们携起手来,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节约每一滴水,让我们的生命之水源远流长,让我们的家园更加美好。下面请欣赏水之歌来结束今天这节课!

[课后总评: 这节课,努力营建了多层次、立体型的课堂空间,从学生已有的数学经验和生活经历出发,关注学生的内在潜能,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积淀一种数学文化,学会用数学眼光观察、思考,学会理性的、有创意的生活。“节约用水”教学中,尝试把学生的学习活动建立在学生自觉关注、主动探索的基础上,通过师生、生生之间和谐有效的互动,增强了学生的自我意识,时时处处用事实来说话。学生经历了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活动后,对“节约用水”认识已经不只是停留在“浪费水就是浪费钱”这一表层认识上,而能从珍惜“世界水资源”的角度去衡量自己的行为,认识身边的现象,把“节约用水”内化为自己的行为。]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3

教学目标:

1、在学生学习了分数除以整数、整数除以分数、一个数除以分数计算法则基础上,引导学生总结出分数除法的计算法则,能利用计算法则,正确、迅速地进行分数除法的计算。

2、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3、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教学重点:

总结出一个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法则,并抽象概括出分数除法的计算法则。

教学难点:

利用法则正确、迅速地进行计算,并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旧知铺垫(课件出示)

1、计算下面,直接写出得数

×4 ×3 ×2 ×6

÷4 ÷3 ÷2 ÷6

2、列式,说清数量关系

小明2小时走了6 km,平均每小时走多少千米?

(速度=路程÷时间)

二、新知探究

(一)、例3,

1、实物投影呈现例题情景图。

理解题意,列出算式:2÷ ÷

2、探索整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

(1)2÷如何计算?引导学生结合线段图进行理解。

(2)先画一条线段表示1小时走的路程,怎么样表示小时走了2 km这个条件?(将线段平均分成3份,其中2份表示的就是小时走的路程)

(3)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已知小时走了2 km,要求1小时走了多少千米?可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4)根据学生的回答把线段图补充完整,并板书出过程。

先求小时走了多少千米,也就是求2个,算式:2×

再求3个小时走了多少千米,算式:2× ×3

(5)综合整个计算过程:2÷ =2× ×3=2×

(二)、小结出计算法则:从上面这个推算过程,我们发现——整数除以分数,等于用整数乘这个分数的倒数。

(三)、计算÷,探索分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

1、学生根据整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自己独立尝试分数除以分数的计算。

÷ = × =2(km)

2、学生用自己的方法来验证结果是否正确。

3、总结计算法则:无论是整数除以分数,还是分数除以分数,都可以转化成乘法来计算,也就是说除以一个不等于0的数,等于乘上这个数的倒数。

三、当堂测评

1、P31“做一做”的第1、2题。

2、练习八第2、4题。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回指点,帮助学困生度过难关。

小组内讲评,发挥组长的作用,以求“兵强兵、兵练兵”。

四、课堂总结

1、这节课你们有什么收获呢?

2、在这节课上你觉得自己表现得怎样?

设计意图:

这两节课的教学我从以下着手:

1、重视分数除法的意义过程性。我只是让学生理解,并没有强调口述,而是重点让学生应用分数除法的意义,根据给出的一个乘法算式写出两道除法算式,使得对除法的意义有更深的理解。

2、在分数除以整数的教学上,我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动手操作、集思广益,根据操作计算方法。让学生从小养成自主学习、勇于探究的好习惯。

教学后记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4

本册教学目标

板书设计:

教后反思:

(1)引导学生看图,理解“人跑一步的距离相当于袋鼠跳一下的 ”,就是把袋鼠跳一下的距离即这一整条线段看作单位“1”。把这条线段平均分成11份,其中的2份就表示人跑一步的距离。

(2)引导学生根据线段图理解,人跑一步是袋鼠跳一下的 ,那么“人跑3步的距离相当于袋鼠跳一下的几分之几?”就是求3个 是多少?(列式: ×3 = )

3、结合以上两题,归纳出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分数乘整数,用分数的的分子和整数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不变。

4、练习:练习完成“做一做”第2题。

5、教学例2

(1)出示 ×6,学生独立计算。

(2)根据计算结果,学生观察讨论:乘得的积是不是最简分数?应该怎么办?

(3)学生通过自己的想法的来约分:A、先约分再计算;B、先计算得出乘积后约分。

(4)对比,让学生体会先约分再计算的方法比较简便,同时向学生说明先约分的书写格式。三、练习

1、完成“做一做”的第一题。(提醒学生,计算前先观察分数的分母与整数是否可以约分,养成先约分在计算的习惯)

2、“做一做”第3题。(先让学生说说解题思路,讨论先算什么可以使计算简便。如果用连乘算式,要提醒学生先约分再计算。)

三、作业

练习二第1、2、4题。个人修改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5

教学目标:

1.通过画图的方法,探索长方形长和宽的变化关系,进一步理解反比例的意义。

2.经历探索活动,了解反比例曲线图的特征。

教学重点:

探究长方形面积不变时,长与宽的关系。

教学难点:

发现表示反比例曲线图的特征。

教学过程:

一、旧知铺垫。

1、正比例关系的意义是什么?怎么用字母表示这种关系?正比例的图像呢?

2、你还记得表示积一定,两个乘数之间的关系图吗?把积是12的方格圈起来,可以连成什么线?

3、说一说。

(1)两个乘数的变化情况。

(2)两个乘数成什么关系?

(3)你有什么猜想?

二、探索新知。

用X、Y表示面积为24平方厘米的长方形相邻的两条边长,他们的变化关系如下表。

x/cm 1 2 3 4 6 8 12 24

y/cm 24 12 8 6 4 3 2 1

1、说一说长与宽的变化情况。(小组交流)

2、这里哪个量一定?

3、面积一定时,长方形的长与宽有什么关系?(小组讨论)

板书:长×宽=长方形面积(一定)

4、根据上面的数据,在方格纸上画出8个长方形。(每格代表1 cm2)

过程要求

(1)出示方格纸,并标明X、Y轴上的数字。

(2)教师边讲解,边画长方形。

(3)学生接着画。(直接在课本上完成)

5、连接图中的点A,B,C,D……

(1)猜一猜:图中的点A,B,C,D……在一条直线上吗?

(2)师生一起连线,验证自己的猜想。

三、课堂小结

说一说表示正比例关系的图像和反比例关系的关系式和图像的区别。

四、巩固练习

面包的总个数不变,每袋装的个数与袋数如下表。

每袋个数2 3 4 6 8 12 24

袋数12 8 6 4 3 2 1

(1)每袋个数与袋数有什么关系?说明理由。

上一篇:合同签订申请模板下一篇:群众座谈会会议记录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