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新时代》教学设计(精选6篇)
《走进新时代》教学设计 篇1
篇一:走进新时代教学设计
《走进新时代》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这是一首新时代的颂歌,歌颂了新中国三代领导人带领中国人民“当家做主站起来,改革开放富起来,高举旗帜开创未来”的壮举。歌曲为二段体结构,第一段旋律流畅、抒情,第二段热情、豪迈。此歌获首届中国音乐“金钟奖”金奖。
这节课的价值在于: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强自豪感,培养学生的创新、鉴赏能力。
教学设计:
这是一节以听赏为主的音乐欣赏课,它的特点以情带声,以情感人,情之动人,这不在老师的讲,而在学生的悟。本节课我想通过“聆听与感受、表现与鉴赏、体验与探索、创设与表现”等一系列教学手段,让学生在合作交流探究中获得体验,获取成功。
根据音乐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该曲的特点以及学生实际情况,制订了如下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
1、能大胆自信地独唱或与同学一起演唱表现歌曲,从中体验快乐。
2、在听赏中辨别出颂歌这种声乐体裁的歌颂对象及演唱形式,唱出心中的颂歌。
3、聆听、感受、体验,让学生学会感知音乐、表现音乐、创编音乐,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重难点:体验、表现歌曲,感悟作品所表达的思想内涵。教法与指导策略:
1、学生感受、体验,教师引导、点拨。
2、采用对比欣赏法,小组合作、探究法,提高学生对音乐的理性鉴赏水平。
教学准备:多媒体辅助教学、钢琴
教学过程:
一、课前延伸:
1、以学生为个性,充分利用学生家中的电脑、mp3、mp4等学习工具,初步聆听学唱新歌,了解相关知识,搜集与新课有关的文字知识材料和音频、视频材料。
2、学生自主准备学习新课必须的学习用具。
二、课内探究:
1、激趣导入,目标展示:
同学们,愉快的寒假生活已结束一段时间了,在音乐方面一定有不少的收获吧,下面谁能把自己的成果拿来与大家分享?(就没学会一首歌吗?给大家唱一唱,同学们大多喜欢流行音乐?为什么?你们喜欢的是歌词或者你喜欢的哪位明星演唱的,不是音乐形式,对吧?老师,我也非常喜欢一首歌,但它不是流行歌曲,它是一首经典之作,曾获首届中国音乐“金钟奖”金奖。现在我唱,请你们来回答问题,好吗?
师生互动:
师:“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作主站起来”这首歌歌颂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哪位领袖? 生:毛泽东
师:“我们唱着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富起来” 歌颂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哪位领袖?
生:邓小平
师:“继往开来的领路人,带领我们走进新时代,高举旗帜开创未来。”这又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哪位领导人?
生:胡锦涛
师:一代又一代的国家核心领导人,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带领我们走进新时代。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歌曲《走进新时代》。板书:
展示学习目标:
2、聆听与感受:
1)完整欣赏歌曲:老师播放《走进新时代》,学生倾听歌曲。出示歌谱:
思考:朗读歌词,找出能分别代表新中国三代领导人伟大壮举的重要
歌词。
生:当家做主站起来,改革开放富起来,高举旗帜开创未来。2)听第二遍:
思考:歌曲分为几段体?
每一乐段的演唱情绪如何?
表达了怎样的意境?
小组合作、讨论
提问2-3个小组长代表(亲切的、抒情的,激昂、豪迈、自豪)歌曲分析处理:歌曲为两段体,第一段叙述性与直叙,表达了我们豪迈的心情以及对生活的热爱。第二段旋律基本上在高声区流动情绪,显得更为激动,与第一段形成对比,抒发了中国人民在世纪之交,在继往开来的领路人带领下,满怀豪情地走进新时代的情怀。我们可以把第一乐段称为苹果乐段,第二乐段称为香蕉乐段。
3、表现与鉴赏:(跟唱、表演、表达对歌曲的理解)
1)随琴唱歌词(老师弹琴)提示:苹果乐句亲切抒情,香蕉乐句热情豪迈 2)寻找歌曲中具有特色的地方?
处理上波音(///)和装饰音中的前倚音(写在黑板上,示范唱,生模仿)3)学生随琴哼唱旋律,(模仿蚊子哼哼那个音区位置,声音大些)
4、体验与探索:
1)学唱歌曲旋律:先拍击旋律节奏,然后随老师的琴声唱旋律。处理难点手段(学生易出错、唱不准或拍不正的地方):
教师引导通过“生教生”的方式,进行教唱和纠正,学生解决不了的,老师纠正。
2)跟唱歌曲、探讨:这是一首现代歌曲,它的演唱形式是什么? 这首歌曲歌颂了什么?(老师引导:以领、合唱的形式来歌颂党、歌颂人民。这样的歌曲就是颂歌。)出示选择题:
《走进新时代》这首颂歌,属于哪种类型? c:具有抒情歌曲的特点,亲切、深情。
选c,a、b、c合起来,就是颂歌的特点。
师:既然我们了解了颂歌的特点及其类型,下面老师就和大家一起来进行一项活动。
小组合作探究,交流展示
① 辨析颂歌类型:说出歌颂的对象及演唱形式
播放:a《妈妈,你快留步》b《当兵的人》 c《黄河颂》 ② 各学习小组合作,完成一张表
③ 你还听过、会唱哪些颂歌,请你将收集的颂歌与同学们分享
5、巩固检测、创造性表现歌曲
利用多媒体放映从新中国成立至今,中国所取得的重要成就的画面,以《走进新时代》为背景音乐,让学生感觉到作为新时代青少年的自豪感和使命感。
交流、合作、探究
以“国家足迹”为主题的小小论坛,回顾从毛泽东主席——邓小平主席——江泽民主席——如今胡锦涛主席。我国所经历的 篇二:走进新时代 教学设计
《品德与社会》五年级 下
第二单元第3课 篇三:《走进新时代》教学设计
浙教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
《走进新时代》(第一课时)
教材分析:
本课分七个部分:“我国现阶段的奋斗目标”、“知识窗”、“新视野”、“缤纷时代”、“聚焦镜”、“活动角”“、祖国颂”,针对新时期我国所取得的成就以及现阶段的目标作了较为详细的描述,旨在让学生了解改革开放以来,新一届领导人带领中国人民继往开来,将现代化的建设推向一个新的高潮。为了使教学板块更加清晰,在重新整合课文的基础上,将本课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确定为“30年来家庭的变化、家乡丽水的变化、浙江的飞速发展、祖国建设取得的成就”这四大块,即课本中的“我国现阶段的奋斗目标”、“知识窗”、“缤纷时代”、“活动角”四部分内容。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自主学习、合作讨论、探究问题等方面的兴趣和能力已得到较好发展,搜集、整理、运用资料的能力也有所提高,而且在本单元前两课学习的基础上,学生对“共产党的诞生”、“二万五千里长征”、“经济特区的建立”等有了初步的认识,但是由于知识面、社会化程度等因素的影响,他们对家乡、浙江及中国发展状况的了解仍存在不少空白。所以本课的教学起始于引导学生从自己家庭的衣、食、住、行入手,了解家庭的小康生活,再从家乡、浙江,再到整个中国,感受新时期祖国的巨大变化和飞速发展。课文教学目标:
1.了解新时期我国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为我国综合国力的日益增强感到骄傲和自豪。2.知道我国新世纪新阶段的奋斗目标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3.树立信心,为建设祖国美好的明天而努力学习。课时安排:课文教学共二课时,本节课为第一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了解新时期我国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了解家乡、浙江及自己家生活的变化,为我国综合国力的日益增强而自豪。
2.能力:能搜集整理资料反应自己家庭30年来生活水平的变化。
3.知识:知道我国新阶段的奋斗目标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第二课时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温州人的创业精神,树立信心,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努力学习。
2.能力:学唱歌曲《走进新时代》。
3.知识:了解温州现象,知道我国目前的小康生活是发展不平衡的、低水平的。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了解自己家庭及家乡30年来发生的巨大变化。
教学难点:树立奋发图强的爱国志向,为建设祖国美好的明天而努力学习。教学准备:
教师:教学课件 学生:
1.了解新时期我国建设所取得的辉煌成就;
2.采访自己的长辈和亲朋,了解自己家庭30年来生活水平的变化,从“衣、食、住、行”上加以对比,选择其中的某一方面在表格中用文字或图片记录。
我家奔小 康
教学过程预设:
课前活动:欣赏歌曲《走进新时代》。知道歌曲《走进新时代》中歌唱的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四代国家核心领导人,建立了新中国,确立了改革开放的总方针,让人民生活总体上实现了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带领我们走进新时代。
(一)看我家,衣食住行奔小康
1.揭示课题:今天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第二单元第3课《走进新时代》。2.默读课本第35、36页的内容,了解我国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奋斗目标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3.从“衣食住行”等方面交流课前调查,感受自己家庭30年来生活的巨大变化。
(二)看家乡,日新月异变化大
1.欣赏丽水老照片,了解三十年前的家乡丽水是一个落后封闭的山区小城镇。
2.欣赏丽水新照片,感受短短几十年间,丽水已逐步成为初具规模的现代化新兴城市和浙西南对外开放的重要前沿。
3.2010年11月9日,丽水举行撤地建市十周年暨中国丽水第二届国际生态经济博览会开幕式庆典活动,围绕该主题说说有哪些激动人心的场面。
(三)看浙江,翻天覆地谱新篇 1.学生活动:猜猜“是真是假”。
(1)浙江农民最富有;(2)核电起步国内最早;
2.感受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浙江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走出了一条具有浙江特色的路子,正以坚定有力的步子奔向小康。
(四)看中国,巨龙腾飞创辉煌 1.“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为中国经济发展赢得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国际环境,中国经济保持了强劲增长势头。
2.2008年北京奥运会让世界人民看到了一个历尽磨难而又奋发自强的民族经过改革开放,已迈步跨进了一个追求科学、和谐、进步、和平的现代文明的国家。3.了解“嫦娥二号”等尖端航天事业的非凡影响力。
4.交流自己了解到的“近三十年来,祖国所取的辉煌成就”。感受“21世纪是中国的世纪”一语的含义。
(五)看未来,延伸思索新目标 1.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畅想三十年后的今天。
2.引导学生客观地认识到,我们国家现在达到的小康是不平衡的,我们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板书设计:
走 进 新 时 代
教学设计说明:
1.教材内容与课外资源有机整合。
本课时的教学内容有教科书中的“加入世贸组织”,还有本土资源——“丽水撤地建市10周年庆典”,生活中的大事件——“嫦娥二号”探月,以及学生触手可及的自己家庭30年来生活的变化,旨在将学习的课堂扩展到学生的家庭、社区等生活空间,让教学做到亲历于过程,感悟于真实,收获于综合。为让教学板块更加明晰,而将教学内容呈现顺序调整为“自己家庭——家乡丽水——浙江——中国”,点面结合,随着地域范围的逐步扩大,学生真切感受到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祖国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2.知识性与品德性的有效结合。
促进了学生的理解,积淀了学生的情感,让学生感受三十年前生活的穷困,惊叹现在生活的幸福,畅想三十年后生活的奇幻,激发学生为建设祖国而勤奋学习的雄心。
《走进新时代》教学设计 篇2
一.命题特点:稳步前进
江苏高考作文题目,从2004年的“山的沉稳与水的灵动”,2005年的“凤头猪肚豹尾”,2006年的“人与路”,2007年的“怀想天空”,2008年的“好奇心”到2009年的“品味时尚”,可以说是经历了一个“学院化——平民化——生活化——时代化”的艰难的生产过程,正逐步走向成熟。
(一)命题形式稳中有变。
2004、2005年为话题作文,今年延续了最近三年的新材料作文考查模式,但前两年的新材料作文没有能有效的摆脱猜题押题、套作宿构,2008年的“好奇心”终于走出了模式作文的阴影,走进了学生生活,让学生真正做到了有话可说,2009年的作文题目确实“时尚”,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考纲的“时代性”要求。
(二)材料选择戴上金箍。
前几年的作文题目并不能真正考查出学生的真实水平,出现了大量的余秋雨式的散文和“经典”式的范文,不少考生考前精心准备经典名人,考场上移花接木,一料通吃天下。而2009年可不行,你没有真正的生活积累,没有敏锐而深邃思想,纵使“满腹经纶”,也难成佳作。
(三)审题难度空前加深。
今年的考题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提高学生分析能力”的要求,在审题上设置了不少的障碍。即使是前两年的所谓“学院派”命题,大多数考生也能准确把握题目的内涵,分析其外延,揣摩出深刻的人生寓意,2006—2008年的题目确实很好的践行了“不在审题上难为学生”的诺言,师生便都降低了甚或放弃了审题训练,降低了思维辨析能力的要求,吃亏不小,导致今年出现了大量的偏题作文,实属悲哀。
(四)“美与丑、雅与俗、好与坏”一目了然。
如果说往年的作文试题选拔了一些“假宝玉”,那么今年的作文试题真正做到了“是假真不了,是真假不了”,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作出准确的审美评判,如果没有良好的审美情趣只能作出错误的评判或是无病呻吟,鱼目很难混珠,真正指引中学语文教学“培养学生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
(五)生活气息、时代气息浓郁。
头两年的命题有些学院味,2006年的“人与路”又沉稳得有些滞重,2007年足以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自由驰骋,但题目却过于宽泛,出现了不少套作与宿构文章,近两年的作文题在生活化、时代化方面日趋成熟。2008年的“好奇心”激励青年一代要有探索未来世界的好奇心,2009年的作文题更是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时代气息,富有积极的社会意义。“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教与学的模式宣告破产!
(六)价值导向更趋明朗。
江苏作为一个文化大省,非常注重社会价值、正确的伦理道德观对学生的影响,但前三年的命题形式可谓是一种价值观的灌输,近两年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要有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要能准确评判美与丑、是与非、善与恶。仅用两年的时间就完成了由成人“预设”道德教育到帮助学生“生成”价值观的导向性转变。
二.作文教学:柳暗花明
尽管今年的江苏作文试题前进的步伐迈得快了点儿,但邓老爷不是说过“改革的步子要跨得大一点,快一点”,那么我们的作文教学又有何理由踯躅不前呢?今后的作文教学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走进新时代,注入新鲜血液,传播时代信息。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我们必须让学生走进生活,走进社会,囿于校园之内闭门造车只能是无病呻吟。有人曾经把教师比作一桶水,把学生比作一杯水,那么教师这桶水必须是新鲜的,学生这杯水才会有生机,有活力。所以教师首先必须解放思想,从纯粹的知识教育中走出来,融入生活,把握时代的命脉,提升自身内涵。同时解放学生,指导学生用心灵去观察、理解、感悟、内化时代的最强音,去准确分析评判自己生存的环境,生存的状态,培养健康的生存意识,触动心灵的火花,激发创作愿望,在孩子们文章里刻录下时代的真实底色。
(二)作文教学必须与文化教育相融合。
作文教学不能脱离文化母体而独立存在,只有让我们的学生去领略中华五千年的璀璨文化,体验古今中外各种文化的乐趣,才能感悟生命,感受个人成长的乐趣。也只有这样,才能“开心学国学”,我们的作文教学才能充满乐趣,富有活力,不至于枯燥无味,才能从真正意义上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思维的宽度和深度,写出立意深、情感真的文章。
(三)作文教学必须生活化、社会化。
作文素养不是讲台讲出来的,是在社会生活中生长出来的。学生不能与活脱脱的生活剥离,院墙之内只能培养机械僵化的无生机的庸才。只有生活才能激活灵感,触动心弦,产生精神共振的材料,积淀些小日子里的大智慧,大时代里的小感情。写自己熟悉的生活,文章才能不落俗套,体现时代精神与人文精神。
(四)发挥作文教学的教育功能,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强化思辨能力。
多媒体教学,让课堂走进新时代 篇3
一个优秀的教学课件或软件,很多是来自一线教师智慧的结晶,它需要教学经验、灵感,以及多次的试验来佐证它。多媒体教学往往以形象生动的画面,言简意赅的解说词,动听悦耳的音乐,图文并茂的学习内容,让教学内容栩栩如生,对于注意力不集中的青少年来说,增加了教育的吸引力,使“寓教于乐”真正落到实处。同时,它拥有崭新的教育方式,不同的学校和地区,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在演示与实验方面,多媒体教学仿真模拟功能是传统教学手段所不能比的,它可以把许多抽象复杂的事物变得通俗易懂、形象逼真,加快了教学进度,提高了教学效率,真正实现了减轻学生负担,推进素质教育之目的。
充分把握使用多媒体技术,它有助于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1)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根据学生观察的需要把事物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化繁为简,使难以观察到的事物清晰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从而使学生可以细致、全面地进行观察,启发积极思考。如在教学作家宗璞的《紫藤萝瀑布》一文时,由于学生没有亲眼见过紫藤萝这种植物,对其没有很直观的感觉,自然理解起来很费神,一节课下来如过眼云烟。但是通过多媒体教学,当学生看到宛如黄河之水天上来的紫藤萝时,啧啧之声油然而生,理解作者写作意图,升华深层次思想也就水到渠成了。
(2)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概括理解能力。思维活动有许多的特点,概括理解能力是其中最基本的特点。概括的过程是把个别事物的本质属性推及为同类事物本质属性的过程,也就是思维由个别通向一般的过程。掌握概念,就是对一类事物加以分析、综合、比较,从中抽象出共同的、本质的属性或特征,然后把它们概括起来有助于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如数理化科目,越到高年级,学生越难懂。如九年级物理电学、有关磁力线切割的左手法则,化学中溶液的相关问题探究等,对学生来说似乎都变得深奥难懂,但如果借助多媒体进行教学,让抽象的内容变得具体,让不可感的东西变得似乎就在身边。这样,学生的兴趣被激发了,探究欲提升了,自然成绩也就提高了。
(3)有助于邏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有位伟人曾说过,科学与艺术只是两条不同攀登高峰的途径,对智者来说,两者是殊途同归的。在传统教学中,教师主要是利用表象形成概念来培养学生的概括思维能力,巩固知识和应用知识来培养学生的推理思维能力。由于自然和知识之间如链条一样连接着,很多知识如果其中有一环出现脱节,后面的知识若没有及时补上,则有可能出现“多米诺效应”,出现“一招不慎,满招皆损”的连锁反应。然而利用多媒体教学,万一有某一章节没懂,可从多角度、多渠道进行全方位了解与熟悉,同时多媒体教学又因互联网教学是相辅相联的,这就为教师利用网上海量教学资源提供给学生创造了最大的方便与可能。
当然,我们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恰当地选择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的洞察力,有效地实施素质教育。但万事万物,皆有两面性,正如科学也是一把双刃剑一样,我们在大力倡导多媒体教学的同时,也要认清多媒体技术作为一种辅助教学手段,应以提高教学质量为宗旨,不应该“一刀切”“一哄而上”。如在教学《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中对于孔、轴的最大间隙、最小间隙、配合公差的计算,如果只用计算机来“代劳”教师的板书,教师编制的课件实际上是“黑板翻版”型课件,教师也许可省下原来的板书时间而使教学节奏加快,但学生看不到教师作图解题的示范,难以理解与消化教师讲题的过程,不得不囫囵吞枣,尤其是上课补充的知识点或例题,学生有时上课来不及抄录,课后在学生头脑中没有留下深刻的印象,教学同样达不到理想的效果。这就要求教师要将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教学手段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不能一味的迷恋于多媒体教学,进而将传统教学模式抛之脑后,这也是值得注意的问题。
《走进新时代》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聆听感受歌曲情绪,能正确、完整地演唱歌曲。
2、通过学习本课,了解颂歌的相关知识。教材简析:
《走进新时代》是一首红色歌曲,创作于1997年,整首歌曲充满了爱国主义精神,旋律质朴优美,充满正气,节奏宽广舒展,歌词健康向上,将民歌风格与时代音调巧妙的融为一体,展现了党和国家三代领导人集体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决心和信念,抒发了世纪之交的昂扬情怀。学习重点:
学会歌曲,并能用圆润、连贯的声音演唱。学习难点:
学生能有感情的完整的演唱歌曲 教学方法:
情境诱导式,体验感受式,视唱法与听唱法相结合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主题(1)播放多媒体课件,导入课题
(2)播放《走进新时代》歌曲视频,感受体验歌曲情绪,回答问题。(3)简介歌曲
二、学唱歌曲,体验情感
(1)再次聆听歌曲,学生小声跟唱。
(2)引导学生随琴学唱歌曲,纠正学唱过程中易出错的节奏和特殊旋律的演唱。
(3)随范唱演唱歌曲,注意体会领唱与合唱部分情绪表达的不同之处。
三、巩固检测,创新性的表现歌曲
分组展示歌曲,评选出演唱最好的小组,鼓励表扬。
四、课后延伸
让作文走进微时代 篇5
一、创设微作文的创作平台
“微作文”, 顾名思义, 突出一个“微”字, 那就是字数少、花时少。新课标指出, 要“积极合理利用信息技术与网络的优势, 丰富写作形式, 激发写作兴趣, 增加学生创造性表达、展示交流与互相评改的机会”。现在很多孩子都申请了自己的QQ和微博, 班级也有QQ群、微信群, 这为微作文提供了广阔的创作平台。一条微博的字数限制是140 字, QQ空间、说说的字数可以更加多一些。在一百多字中, 记录平时发生的一件趣事, 或是发表对某件事的看法, 或是评论一条时事新闻已经足够。不需要强调有正式的开头结尾, 也不在乎使用多少修辞手法, 强调的是随时、随地、随意;多思、多练、多写。而且微作文还可以配上图片、表情, 增添新鲜感, 吸引读者。
我曾经利用当班主任的有利条件, 一是让学生在每天的作业记录本上简单写几句, 可以是当天印象最深刻的事, 也可以是吐露自己内心的一些想法;二是让学生轮流担任值日班长, 在班级日志上记载班级大事, 并适当点评。语文老师还可以利用好“课前3 分钟”, 每天安排一个学生走上讲台, 读一读自己写的“微作文”, 并且把写得好的微作文在板报、墙报上展示出来。这样, 微作文不再局限于专门的写作课, 创作地点也不再局限于教室和课堂, 变得“处处是创作之所, 人人是创作之人”。
二、寻找微作文的创作话题
微作文创作平台的多元, 并不意味着创作话题的完全随意。时下, 一些在微博、QQ空间随意吐槽, 用词不文明, 甚至炮制虚假信息, 传播负能量的现象屡见不鲜, 作为教师, 我们应该进行正确引导。叶圣陶先生说:“生活犹如泉源, 文章犹如溪水, 泉源丰盈, 溪流自然活泼泼地昼夜不息。”微作文需要扎根生活, 教师要引导学生及时关注生活, 及时记载生活, 用手中的笔去记录下生活中精彩的瞬间。比如一次班会课, 一场运动会, 一次社会实践活动等等, 都能成为很好的写作话题。微作文的“微”很像“微言大义”中的“微”, 篇幅短小, 结构紧凑、内容集中。“微”中见精神, “微”中见个性。
另外, 微作文贵真, 我们有时候会有一种创作的冲动, 评论的渴望, 产生一种不吐不快的感觉。中学生为表达思想而写作, 为自己需要而写作, 而不是为了应付老师而写作, 作品自然能够彰显个性, 表达学生内心最为真实的想法, 流淌出的文字也是最为鲜活、原汁原味的, 稍加修改, 便可以成为一篇优秀大作文的素材。
三、评价微作文的创作成果
学生不论写作水平高低, 他们认认真真写出一篇文章之后, 总是希望得到老师的及时反馈与肯定, 但是一来批改大作需要较多的时间, 而老师大多课务繁忙, 往往来不及在学生写完作文后及时反馈, 有时甚至要一周时间才能改好, 那时学生的创作热情和对于成绩的期待早已冷却。二来, 我们老师常常习惯于给学生“挑毛病”, 评语中批评多于鼓励, 这样容易打击学生的创作积极性。而微作文创作平台的多元化, 使得评价方式也可以更为及时和多元。
首先, 利用网络的便利条件, 老师不再是微作文唯一的评价者, 同学、家长、甚至陌生人都可以来参与点评。我曾经让学生将自己的微作文上传到学校建立的网站平台上, 然后要求每位同学阅读他人的文章后简要跟贴点评, 或者用为心中的佳作点赞的方式, 评选出最具人气的作文。这样学生的创作积极性便上来了, 而且相比较于老师的评语, 学生对于同学的评语可能更为在意。同时老师也减轻了自己批改作文的负担。
其次, 老师要转变观念, 以鼓励为主, 多挖掘闪光点, 重点是让学生坚持写、有兴趣写。对学生而言, 最重要的不是水平的提高, 而是写作兴趣的培养。微作文的评价不必非常正式, 哪怕是画一张笑脸, 发一个表情, 都是对于学生的肯定。
学生都有表达情感的需要, “微作文”则给他们搭建了一个自由表达的平台。一篇篇语言新鲜、内容活泼的“微作文”, 记载的是学生有滋有味的童年生活, 流露的是他们的真情实感。有效的“微作文”训练, 更为长篇幅的写作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摘要:微作文是一种新型的作文形式, 它字数少, 可以利用网络为创作平台, 内容扎根生活, 如果教师引导得当, 有效评价, 可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走进新时代 篇6
第一款整合Android的汽车预计将会在年底现身,2014年的目标主要是整合Android移动设备和车载信息娱乐系统,如信息同步和内容交换,而在2015年之后OAA则计划开发基于Android的新车载信息平台。
Google在此联盟公告中表示,他们将与汽车厂商合作,让其使用已有平台,“给驾驶者带来先锋科技的体验”。也就是说,在这些汽车厂商的新车型中,人们将可以直接使用Android系统、应用商店,或者让自己的Android设备与汽车相连。该联盟还表示,未来联盟成员的数量还会进一步增加,主要为汽车厂商和科技公司。该联盟已经与美国国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NHTSA)进行了接触,以确保Android适合于在车内系统中使用。
向汽车进军,已经成为IT重量级公司的共识。谷歌与苹果在手机领域的战火已经逐步蔓延到汽车行业。再加上之前就先知先觉,与福特展开合作的微软,IT界的三足鼎立也许几年内就会复制到汽车领域。谷歌这次开放汽车联盟的成立,揭开了IT强者争抢汽车市场的序幕,也意味着车联网时代真正的开启了。
TIPS
车载Android系统有什么优势?
谷歌Android在移动和媒体设备的激活量已超过10亿部,数以百万计的人已经熟悉了Android系统和日常的使用操作。Android平台可以向司机提供一个熟悉,无缝的体验,使他们能够更加专注地驾驶汽车。
在此之前有什么车采用过Android系统?
2010年,全球首个基于Android 2.1平台的车载系统荣威350问世。它支持DVD/GPS系统,允许驾驶员获得实时交通报告,同时支持网页访问功能。
除了Android系统,汽车厂商还有哪些选择?
向汽车领域进军的科技公司不只谷歌一家,早在2012年苹果公司就宣布将把Siri语音系统整合到汽车中。苹果分别推出了iOS in the Car以及Siri Eyes Free。iOS7中的iOS in the Car 就是iOS产品和轿车间的整合的最新成果,它能让iOS7和车载系统直接相连,为使用者提供优化的地图、信息和音乐界面。包括本田、日产、法拉利、奔驰、雪佛兰、现代、英菲尼迪在内的12家汽车厂商参与“iOS in the Car”计划,而具体车型将在2014年陆续面世。与谷歌成立新联盟的目的相比,苹果的Siri Eyes Free或者与它更接近,两者的都是为了将移动操作系统安全整合到汽车之中。使用Siri Eyes Free,用户可以免手持通过声控给iPhone中的联系人拨打电话;它能播放iTunes库中的歌曲,还能自动将音乐源从AM/FM/XM收音切换到iPod模式;收听并编辑用户所说的信息内容,并将这些内容以iMessage或者文本信息的方式发送给联系人。
此外,微软还与福特共同推出了车载系统SYNC。2014年可能会有更多的车载系统出现。
编辑观点
齐 勇
捅破最后一层窗户纸
IT界的操作系统之争已经蔓延到汽车中控的那块液晶屏上。微软早早与福特合作,苹果也“拉拢”了宝马、奔驰等厂商,而现在谷歌也站出来另创一家。车联网的时代大幕正在徐徐拉开,谷歌OAA的成立极有可能成为捅破最后一层窗户纸的力量,彻底将汽车行业的惨烈竞争与IT业的明争暗斗捆绑在一起。而对于消费者来说,这未尝不是一件好事,IT巨头的进入,将极大提升车内操控系统的友好度和便捷性,而技术的升级换代速度也会明显提高。比如,一直倡导开放态度的谷歌,势必将用开源的开发模式和通用的技术平台,为汽车企业带来最前沿的技术。或许,2014年会是汽车行业的丰收年。
【《走进新时代》教学设计】推荐阅读:
走进网络时代教学反思07-06
中国梦走进新时代论文08-24
梁家河走进新时代12-07
走进新时代2018新春文艺晚会08-18
走进新时代不忘初心10-04
走进新时代读后感800字07-10
走进信息时代品德12-28
走进智能交通时代11-21
党课:走进新时代,展示新担当,谋求新作为10-29
电子卖场走进“体验经济”时代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