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绿化立体化分析的论文

2024-09-30

城市绿化立体化分析的论文(共8篇)

城市绿化立体化分析的论文 篇1

城市绿化立体化分析的论文

【论文关键词】:立体化;绿化;推广

【论文摘要】:文章通过对立体化绿化的含义阐述,介绍了城市绿化立体化的意义、形式及其推广方案。并且介绍了几种立体化绿化的植物。

一、城市立体化绿化的含义

城市的立体绿化,广义上的立体绿化实际上就是充分利用三维空间进行绿化,最大限度的增大绿化量。如乔、灌、草结合进行绿化,对墙体、屋顶进行绿化使园林植物在城市建筑物表面生长发育等形式,都是立体绿化。狭义的立体绿化是除了地面绿化形式的其它绿化方式,如墙面、屋顶绿化等。充分的利用立体空间进行绿化,是目前城市园林绿化的一个重点,也是一个绿化、美化城市环境的新的途径。

二、城市立体化绿化的意义

1.在当前城市用地日益紧张,寸土寸金,单位绿地建设又必须达标的情况下,充分利用立体空间绿化,增加绿地率,可以有效的缓解用地矛盾,在完成绿地指标情况下,增加必需的硬化空间。

2.立体绿化有效的美化了城市环境,增大了城市绿化的绿量,使绿化视线由平面向空间转移,丰富了人们的视线。园林绿化为柔和的软质量观与楼房的硬质轮廓配合,丰富了城市建筑群体的轮廓线,形成很好的景观,使人有回归自然的感觉。

3.立体绿化增加了城市绿量,有效的.改善了城市生态环境,提高了生产生活质量。绿化是城市的肺脏,它能调节城市的温度、湿度,净化空气、水体、土壤,促进城市通风,减少风害,降低嗓音等生态效益,改善城市小气候。有研究表明有立体绿化的建筑物比无立体绿化建筑物的室温要低2-3度,绿化有效的缓解了城市的热岛效应。

4.形式多样的立体绿化满足城市复杂立地条件的绿化要求。城市立地条件存在多样性,有平地、斜坡、河流、道路。因此护坡、桥梁、河道都可采用立体绿化来增加稳定性,增强安全感。

三、城市立体化绿化的形式

城市立体绿化的形式比较多,主要有以下几种:

1.地面立体绿化:这种形式往往不被人列入立体绿化范围,事实上搞好地面立体绿化在城市绿化建设中更有其实际意义,因为我们大量的绿化都是在地面上做的。现在的城市绿化大到广场小到单位庭院绿化,对地面绿化往往只满足于铺一片草皮,栽几片灌木,认为意境比较纯净,视线开阔,没有杂乱感,便于驾驭,且投人比较低。但这种绿化方式忽略了对乔木的运用。浪费了大量的绿地的上层空间,如果我们在绿地上栽上乔木,不仅有效的加大了绿量,也丰富了绿化的景观层次。使绿地植物配置更加合理,便于绿地养护管理,给人们一个有林荫环境的游憩环境。

2.墙体围栏绿化:对城市建筑的实体墙、围栏采用各种攀援植物进行绿化,数株藤木就可以起到遮荫、覆盖墙面、改善环境的作用,形成苍翠欲滴的绿色屏障。

3.桥体、桥柱绿化:在桥的两侧适当设置种植槽栽植园林植物,可以增加绿视率,起到吸尘、降噪的作用,使桥体不再是一个硬质的交通载体,而变的生气盎然。

4.主体花坛:在广场、游园等地设置摆花花坛或以五色草等植物为主装饰的绿柱、标语架等临时设施,绿期也有几个月,起到美化点睛的作用。

5.阳台绿化:在许多城市,居民爱好在阳台、窗台种花摆花,使生活环境绿意浓浓,体现出自然生息,用绿化装饰了家居,提高了生活质量,陶冶了情操。

四、立体绿化品种选择

立体绿化还没有被人们普遍接受,可供学习、模仿的范例也不多,人们对立体绿化可用的绿化素材也不是很了解。目前墙体、屋顶、阳台的绿化可选品种很多,我们在选材时也应注重生物多样性,一个生态系统,生物越复杂,生态系统越稳定。在绿化配置上就要做到植物的多样性,并使之各得其所,提升景观的同时,也提升了生态效应。如对墙体绿化采用攀援植物绿化,常见的品种有地锦、爬山虎、凌霄、紫藤、常春藤、迎春,扶芳藤、蔷薇、金银花、牵牛花、络石、木香、葡萄等植物,在配置时,可选落叶植物和常绿植物搭配种植,如以爬山虎为主的墙面。种植部分常春藤或其它常绿品种。屋顶绿化有条件的可以增加土层厚度,各项管理设施、措施到位,绿化时与地面绿化无异。条件相对差一些,土层厚度相对比较薄,管理措施不到位的,可以选择一些抗性比较好的品种,如佛甲草、马齿苋、马尼拉、爬山虎、蛇目菊、扫帚草等耐旱植物。居民阳台可选择一些有益于身体健康的植物,如吊兰能吸收空气中的一氧化碳、甲醛。天南星能吸收空气中的苯、三氯乙烯,还有常见的金桔、朱砂桔等,可抑制细菌,预防感冒,气味清新又不乏观赏价值,这些品种均可选择。

五、立体绿化的推广

1.积极引导立体绿化建设,营造立体绿化的氛围。在绿化检查评比中加大立体绿化评比份量,促使各单位搞好立体绿化。

2.主管部门要在立体绿化技术和植物材料等方面搞好指导工作,使各单位进行立体绿化时没有技术难关。

3.合理规划,促进发展。立体绿化要有规划,才能促成其循序渐进,合理发展。立体绿化要有长期打算,使立体绿化能科学有序的进行。建设之初要做好屋顶、墙面绿化的设计工作,便于在实际中操作。

综上所述,立体绿化做为一个好的绿化模式,对城市绿化的品的提高、绿量的增加都将有积极的影响。我们职能部门应该积极推广及行使,为我国城市绿化添砖加瓦。

城市绿化立体化分析的论文 篇2

1 城市园林绿化与城市林业

1.1城市园林绿化与城市林业的背景及发展历程

历程城市园林绿化以建设国家园林城市为目的, 依据中国传统园林和现代园林为基础, 实现整个城市辖区的园林化。中国传统园林通过各个朝代的完善和传统思想文化的渗透, 形成一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风韵, 选用植物常与比拟、寓意联系在一起, 强调再现自然山水, 并巧妙地把自然美和人工美结合为一体。现代园林是以生态园林、城市系统绿化、景观设计等为基础且有中国特色的、符合现代园林发展的理论, 也称为大园林理论。我国园林学科的发展可以划分为传统园林、城市绿化和大园林三个层次, 其中大园林理论在中国这些年园林规划有很大影响, 它体现了现代园林应当结合城市规划和建筑, 将它们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 而不是单独割裂开来谈园林, 达到城市建筑、城市设施与园林艺术的和谐统一, 实现“城市即园林, 园林即城市”的构思。城市林业以城市森林培育、经营和管理为核心和重点, 城市森林是指在城市及其周边生长的以乔灌木为主的绿色植物的总称。城市林业是在20世纪60年代由欧美一些发达国家最初提出, 我国于1989年开始关注, 在94年开设城市林业课程, 城市林业注重城市生态环境, 对一些对城市生态改善、功能完备的土本植物采用较多, 以植物造景为主, 高大的乔木为主, 形成独特的生态防护体系, 实现生态功能的最优化。

1.2城市园林绿化与城市林业的各自特点和作用

作用园林的绿化通常是小范围的, 以一平方米作为规划单位, 城市绿化以亩为单位, 相比较传统的园林而言体现出开放性和城市服务性了, 通常以城市绿化覆盖率、城市绿地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来衡量, 城市森林的林地以公顷为单位规划, 显示出一定的区域性和防护性, 以森林覆盖率作为指标。同时园林建设体现观赏性和服务性, 主要作用是供给游客欣赏, 同时传统的园林建设也作为一种文化一种历史的见证, 相比较而言城市林业主要为城市居民带来生产、景观、防御自然灾害等作用, 大批的树木种植对城市空气净化也有着很大的作用。

1.3 城市园林绿化与城市林业一体化的必要性

我国城市园林绿化与城市林业起步较晚, 在发达国家的绿地生态建设中, 已经将城市园林绿化与城市林业融合在一起, 形成一个整体, 两者没有多少行业的区别。例如荷兰的“绿色空间规划”和法国的“巴黎新型公园运动”, 都取得一定的效果, 对生态平衡的维护用一定的作用。在城乡一体化的背景下, 实现一体化对城乡空间布局一体化、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 建设城乡完整的绿地基础设施有着推进的作用。

2 实现城市园林绿化和林业一体化措施

2.1管理制度方面

实现城市园林绿化和林业的一体化管理, 首先应当制定和完善合理的管理机制, 我国设计城市绿化的部门有林业部、绿化行政部门和相关绿化委员会, 三个部门应当团结一心, 合而为一。同时建设委员会的相关业务进行指导和监督城市绿化的市政管理机构开展相关规划和管理, 科学地进行绿色规划, 实现城乡一体化。在农村开展绿化建设活动, 为村民普及相关知识, 植树育林, 目前城市的发展速度很快, 城市在发展工业的同时, 也造成大量的环境问题, 城市应加快绿化的步伐, 注重绿化规划的合理性、增加植物的多样性, 做到城市支持农村, 带动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历程, 提高城乡居民生活环境质量。

2.2 城市园林绿化和城市林业一体化的作用和方向

制定城乡一体化的绿地规划, 在规划中以国家森林公园、自然风景区、居住性绿地、生产性绿地、公共绿地和防护林为主体, 连接市区和郊区形成城市绿地网络结构。一方面市区作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吸取近郊、远郊的资源, 结合郊区生产能力和环境容量的优势, 另一方面郊区生物生产能力弥补市区生态环境的缺陷, 改善居民的生存条件和生活质量。郊区分为近郊和远郊, 近郊的植被生态效益占城市生态效益很大比重, 远郊具有地域广、绿化面积大的潜力, 从整体来看, 郊区的植被绿化对城市的生态效益和环境质量的改善有重要意义。需要注意的是城乡一体化并非模糊城市和乡村的概念, 所以对郊区的林地等绿地的产权、建设和管理方式提出合理的分配方式, 因地制宜, 避免不公现象。城市森林的发展方向主要以公益性的生态功能发展, 杜绝单纯走产业化的道路, 大力发展森林公园、风景区旅游与休闲产业, 同时一些传统的木材产业应从城市森林生产中退出。

2.3 城市园林绿化与城市林业一体化机制

城市园林绿化与城市林业在城市生态绿地系统中有着不同的特点, 两者不能相互取代, 建设一体化机制, 园林绿化和城市林业在城市绿化网络系统模式、废弃物处理和可持续发展方向、绿地计量评价和生态健康度这几个方面研究, 提出既节约资源又对环境改善能力强的方案。在绿化网的结构模式中, 结合各节点、核、中枢、廊道、斑块等结构特征, 实现最优化, 对废弃地分类处理, 采用适当的办法尽可能恢复, 实现能量循环利用。开发一些植物健康监测及信息交流方法来对植物进行健康评估, 对树木生物学特征和维护植物健康的方法进一步的了解, 采用科学的方法降低植物栽培成本, 预测植物的生长发育。用乡土植被群落发展完善城市的绿化环境, 维持城市的绿化环境, 形成稳定的绿化植被。

3 结束语

城市绿化立体化分析的论文 篇3

【关键词】园林绿化;立体绿化;技术

1.园林立体绿化

立体绿化指的是根据不同的立体条件来选择相应的攀缘植物或者其他植物来进行依附以达到绿化美观的作用,同时根据其空间结构和建筑设施等进行设计绿化。而园林立体绿化则是根据园林设施和空间结构等进行整体的园林绿化工程实施,其具体可分为墙面绿化、门庭绿化、栅栏绿化、坡面绿化、假山与枯树绿化、阳台绿化以及屋顶绿化等。其中绿化中最主要的手段即是利用一些观赏性强的植被进行合理的空间排布栽植,以达到园林绿化的效果,其中植被多選取一些依附攀附物进行攀爬的植物及一些常见的松柏等植物。

2.园林立体绿化技术分析

2.1园林立体绿化中的植物选择

园林绿化植物多种多样,不同地域不同气候所栽植的植物也不尽相同,所以我们在选择植物时要把这些因素都要考虑到。同时也要考虑到立体绿化的特点,根据立体绿化的位置及周围的环境进行选择,尽量达到与周围浑然一体,在改善环境的同时也要让人有美的享受。另外绿化选择的植被也要考虑后期维护,植物生长等相关事宜。根据不同习性的植物对于不同环境的依赖条件,如何创造并满足其生长条件进行园林绿化是选择园林立体绿化植物的一个重要方面。如在进行墙面绿化时要根据墙面高度,周围环境进行选择。并且不同类型的植物也要根据种植地的朝向进行选择。尽量采用地栽的形式进行种植。绿化的树种最好根据种植地周围环境的不同而具相应的一些特点,比如在一些化工产业周围可以栽种具有抗污染能力的植物等。

2.2园林立体绿化中的植物搭配

在园林立体绿化时还需考虑在空间和色彩上的搭配。园林立体绿化是一种整体的绿化,在栽种完成时要有协调和谐的感觉,保证整体给人感官上的美感。其次要注意绿化植物的季节特征和观赏效果,如在春季就要种植一些早春花卉植物和绿叶植物,给人生机勃勃的感觉。而秋天则尽量种植一些落叶较晚的观叶植物。另外在选择园林立体绿化植物时可选取多种不同植物类型进行搭配。如点缀式、垂悬式、 整齐式或情境式来进行空间上的排布,使其产生美观绿化的效果。

2.3园林立体绿化中的栽培基质

不同的植物所需要的土壤性质是不同的,比如一些植物喜欢偏酸的环境,一些则喜欢偏碱的土壤。所以在绿化植物栽培之前一定要根据相关规范对土壤进行测定,这样做可以提前知晓需种植地方的土壤成分,选择绿化植物或是改善植物生长环境,保证其土壤土质的良好, 以免影响植被的成活率。 此外要根据栽植土的重要理化性状来选择栽培基质, 保证栽培基质能够有利于绿化植被的生长。栽培基质即园林土壤要具有疏松、透气、良好渗水性等特质。良好适宜的栽培基质也是绿化植物生长好坏,成活率高低的条件。

2.4园林立体绿化中的绿化施工准备

首先,要根据所要进行立体绿化的地点及形状进行设计图纸。相关的施工过程中,很多人只有根据经验,认为这些东西都在脑子里。但其实不然,一个完整的设计,一定是在比较完整的状态下产生的。没有设计图纸或者是设计图纸过于简单,都会是成为一个致命的问题。其次在设计图纸后也要考虑到工程预算,以期达到在有限的范围内取得最好的效果。另外对施工人员的技术考核及指导也是必要的。

2.5园林立体绿化中的绿化种植技术

施工时间应该尽量选择在雨季,避免在1~3月份即早春季节进行施工,因为雨季施工更易于提高绿化植物的成活率。同时,园林立体绿化施工前要对具体的环境进行实地调查,了解园林内的水源、土质以及攀缘植物的攀援物等状况,如果攀缘植物的依附物或墙面不利于攀缘植物的生长,可采用设置其它人工牵引物来确保绿化植物的生长。攀援植物应尽量选择选择生长壮硕、根系较为丰满的幼苗植株,从国外或者外地引进的植株要进行严格检疫,选取优良种苗。

在植被栽植前要进行土壤的整理,但翻地时要注意不能翻太浅,深度要保持在40cm,清理掉土壤中的石块、砖块、瓦砾等对植被不利的杂质和垃圾,对于一些建筑污染的灰渣量较大的土壤,要重新换土。在人工种植池种植攀援植物时,要保证种植池的高度大于45cm,宽度大于40cm,同时要保留排水孔。此外在桥、墙体、栅栏等周围进行绿化植物种植时,要设置相应的种植槽,且种植槽要在深30~50cm,宽度在40cm,同时要根据种植槽的大小选择种植植物的多少,排水层的设置也要严格注意。墙面可以采用设置支架或者辅助网来帮助绿化植物的生长,保证其荷载力的大小能够承受植物重量和外力的干扰,可用钉钩或者橡皮胶等固定在墙面。栽培的间距要严格控制,根据苗木大小、种类等设置间距。如墙面贴植时要保证间距在80~100cm,而通常的间距为40~50cm。绿化植物的栽植方法多种多样,但栽植工序要紧密结合,苗木的曝晒时间不能太长以免脱水影响成活率,栽植穴的大小根据苗木种类设置,通常在27dm。栽植后随即浇水,次日再浇水,2次浇水要浇透。对于无吸盘的绿化材料要进行枝条的固定,剪去内向、外向的枝条,按主干、主枝和小枝的顺序进行固定,然后修剪平整。

2.6园林立体绿化中的绿化施工的后期养护

植物并不是栽好就一定会长好的,其后期的养护工作也尤为重要,是园林绿化立体绿化工程的质量关键。如果在种植完成以后没有进行恰当的后期养护让植物枯萎或长势不好就会达不到立体绿化应有的效果。在后期养护时重点要注意的是植物水分的补充及病虫害的防治。另外在有些时候需要在不适合植物生长时进行绿化栽植,那么就需要保证在植物栽培后的温度。恰当的水分,适宜的温度是保证植物快速生长的必要条件。病虫害的防治就是植物健康成长及观赏性的保证。植物的后期养护在一定情况下比植物的先期选择更重要。

3.结语

在城市绿化中园林立体绿化是很重要的一部分,不可或缺,绿化工程的施工技术更是保证绿化效果的决定性条件。只有施工者按照要求严格进行,在进行过程中不断创新,总结经验,做好进度、安全、成本、质量等的控制,才能做好园林立体绿化工作。

【参考文献】

[1]于金伟.园林绿化立体绿化工程的施工技术[J]现代园艺,2014.

立体绿化工作实施方案 篇4

一、指导思想与工作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生态学思想和循环经济理论为指导,围绕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三新”、“三最”目标,坚持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相协调,注重城市建设的循环性和环境共融性,因地制宜、形式多样进行城市空间立体绿化建设,缓解城市绿化建设用地紧张的矛盾,开创城市生态和人居环境建设的新局面。

(二)工作目标。增加城市绿量,拓展市民休闲空间,减少房屋屋顶滞尘量,进一步改变我市各行政区域之间绿化指标不平衡的现状。到20XX年,中心城区内达到人均垂直绿化2 ㎡(按竖向面积计算)以上,人均屋顶绿化面积0.5 ㎡以上的国家园林城市标准,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空间立体绿化风格和特有都市景观。

二、实施范围及主要内容

(一)实施范围。按本实施方案,重点在五城区(含高新区),龙泉驿、青白江、新都、温江区以及双流县和郫县实施城市空间立体绿化工作。其他各县(市)参照本方案的精神和方法,结合本地实际,制定相应实施办法,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城乡空间立体绿化工作。

(二)主要内容。广泛开展屋顶绿化、墙体及其它建构造物的垂直绿化、绿墙建设等工作。

三、组织机构

(一)由市重大办牵头,市建委、市园林局、市规划局、市房管局等相关部门参加,成立城市空间立体绿化工作小组,组织编写城市空间立体绿化技术导则、实施办法,并监督管理各区(市)县政府开展此项工作。各区(市)县政府将市上下达的目标进行分解,具体负责组织实施,市级相关职能部门按职责分工开展工作。

(二)由市建委、市园林局牵头成立“城市空间立体绿化”课题研究组,针对成都地区的空间立体绿化适宜种植基材、植物配置、生态效益、技术导则、质量标准等开展系统、深入研究,于20XX年3月31日前形成研究成果及时用于指导生产,为国家园林城市验收提供扎实的科技成果。

四、具体措施

(一)各司其职,共同推进各区(市)县政府负责组织实施本行政区域的城市空间立体绿化工作,制定工作方案和实施步骤。市级有关部门分别按各自职责负责相关工作的指导和协调,市财政给予一定的建绿资金补贴,各区(市)县财政也要安排专项资金,确保任务完成。对五城区(含高新区),龙泉驿、青白江、新都、温江区以及双流县和郫县范围内已建建构筑物立体绿化工作,由所在地政府按属地管理原则负责,各区(市)县市容管理部门为实施主体;新开工房屋建设项目应严格执行《成都市建设项目公共空间规划管理暂行办法》。市规划局按照《成都市建设项目公共空间规划管理暂行办法》第五条的规定,在设计文件中予以明确;市建委在施工图纸审查备案管理工作中严格把关;市园林局制定屋顶绿化折算以抵扣建设项目配套绿地面积的具体办法并报市政府法制办备案;建设单位(或业主)在房屋建筑工程竣工备案时应向市建委提供屋顶绿化的竣工验收资料。

(二)明确目标,逐级分解

1.由市园林局牵头,在20XX年1月31日前完成市区范围内的屋顶绿化、垂直绿化现状调查,并根据各区(市)县实际情况制定20XX年的目标任务。

2.20XX年8月以前,市园林局负责组织实施三环路以内具有绿化条件的立交桥、人行天桥、公用设施构造物外立面的垂直绿化覆盖,完成后及时移交原管理单位,并签定后期维护合同。

3.20XX年10月以前,五城区(含高新区)范围内实现新增屋顶绿化30万㎡(各区按5万㎡计),垂直绿化12万㎡(各区按2万㎡计),绿墙建设6万延米(各区按1万延米计)。

4.五城区(含高新区),龙泉驿、青白江、新都、温江区以及双流县和郫县范围内新开工楼房(12层以下、40米高度以下的中高层和多层、低层非坡屋顶建筑)应按有关要求实施屋顶绿化,到20XX年全市屋顶绿化总面积要达到200万㎡以上。

5.除军事设施、监狱等有保密要求或其他特殊规定的单位外,各单位原有实体围墙改造为绿墙,临街的新建围墙应全部采用绿墙。

(三)政府引导,社会参与

1.鼓励已完工或在建建筑物屋顶进行绿化改造和垂直绿化。动员社会、集体、个人共同参与,对在建的或近20年内完工且符合建筑安全的屋顶进行绿化改造。屋顶绿化改造经费实行“以奖代补”的政策,由市、区、社区三级组织开展“优秀屋顶花园”等评选活动。

2.加强新开工的建筑物屋顶绿化管理工作。新开工建筑要严格按照《成都市建设项目公共空间规划管理暂行办法》的有关规定实施屋顶绿化。

3.将屋顶绿化率、垂直绿化面积纳入市、区级园林式社区和园林式单位评选的考核指标体系。

(四)抓好重点,示范联动五城区(含高新区)分别抓好一个5000㎡以上的屋顶绿化建设重点示范工程,龙泉驿、青白江、新都、温江区以及双流县和郫县抓好一个㎡以上的屋顶绿化建设重点示范工程,带动周边建筑群的屋顶绿化,建成一批以屋顶绿化、墙体绿化、绿墙绿化为特色的立体绿化示范街道和示范小区。要对三环路以内立交桥、人行天桥和其他公用设施构造物的立面全面进行绿化覆盖;要结合新居工程抓好新建房屋的墙体垂直绿化,结合新居工程和平改坡工程开展屋顶绿化,使我市中心城区和城乡结合部的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

(五)依法实施,确保安全立体绿化应符合《消防法》等相关法规的规定,满足房屋建筑安全要求,施工方案应报当地建设主管部门备案,注意屋顶承重和防渗。已建或在建建筑物屋顶绿化改造必须在确保无安全隐患的前提下进行,严禁屋顶违章搭建。

(六)培育产业,创造就业要利用实施城市空间立体绿化的契机,培育我市园林绿化产业,为绿化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开辟新的空间。要依托城市就业培训和服务机制,加大对园林绿化从业人员的培训,拓宽再就业途径。

五、屋顶绿化管理办法

(一)选址条件建筑竣工时间在近20年以内、产权明晰、满足房屋建筑安全要求可实施绿化的屋顶。

(二)工程设计屋顶绿化设计工作应由具有建筑或园林设计乙级资质以上的设计单位承担,设计文件中必须对建筑屋顶承重、防渗漏、灌排水、植物配置、种植基材选择等进行单项验算和设计,参照《建筑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的规定,提供完整图纸和技术文本。

(三)方案审查对产权明晰的1000㎡以上的建筑物,屋顶绿化设计方案报市园林局组织审查;1000㎡以下的由所在区(市)县园林绿化行政主管部门审查,报市园林局备案。

(四)质量监督和峻工验收屋顶绿化工程完工后,由所在地园林绿化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屋顶绿化质量监督和竣工验收,并负责出具书面验收意见。施工单位应提供完整的竣工资料并存档备查。

南宁市鼓励立体绿化实施办法 篇5

《南宁市鼓励立体绿化实施办法》已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2015年5月5日

南宁市鼓励立体绿化实施办法

第一条 为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加强我市立体绿化建设,根据《南宁市城市绿化条例》的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市建成区内立体绿化的设计和实施适用本办法。

本办法所称立体绿化是指充分利用不同立地条件,选择攀援植物或其它植物栽植并依附建筑物、构筑物及其它空间结构的绿化方式。

第三条 鼓励实施立体绿化的范围:

(一)建筑物、构筑物墙体、挡土墙、道路护栏、桥梁、水域沿线驳岸护坡;

(二)单位庭院和居住区的围墙、围栏、阳台;

(三)新建、改建的大型公共建筑、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办公楼、居民住宅楼等层数少于18层、高度低于50米、屋顶坡度小于15度且符合建筑规范和安全要求的建筑;

(四)已建成竣工时间不超过20年、产权明晰、符合建筑规范和安全要求的建筑物、构筑物及其它空间结构。

第四条 成立南宁市立体绿化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组织领导全市立体绿化建设工作。市立体绿化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林业和园林绿化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综合协调、统筹推进立体绿化工作。

市林业和园林绿化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立体绿化技术指导,对竣工的立体绿化补贴项目进行审核等工作。

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在审批各类新建项目规划设计方案时,对可再生能源应用设施和立体绿化进行统一规划,统一审批,对包含立体绿化的项目提出面积、形式、覆土厚度等具体要求,在设计条件予以明确。

市发展改革、财政、建设、公安、城管、住房、交通等部门按各自职责,共同做好城市立体绿化的有关工作。

各城区政府、开发区管委会负责本辖区内立体绿化建设及推广工作,组织实施主要街道、重要节点的立体绿化;负责本辖区立体绿化补贴项目的竣工验收和监督检查工作。

第五条 对积极组织开展立体绿化示范建设,推广成效突出的城区、开发区给予奖励和表彰。

第六条 在建筑规划、建设时应积极推广立体绿化建设,坚持同步规划、同步设计、同步建设的原则。

第七条 立体绿化由建筑物、构筑物的业主单位或者管理单位负责实施和管理。

已建成建筑物、构筑物由多个业主共同拥有产权的,需征得所有产权人的同意方可实施立体绿化。

第八条 立体绿化工程设计、施工和监理,应当由具有相应资质等级的单位承担。

第九条 立体绿化的设计、施工及养护应当符合下列要求:

(一)建筑物、构筑物、建筑附属设施及屋顶符合建筑规范和安全要求,所实施的立体绿化的基础部分需具有防止渗水功能;

(二)满足国家规定的消防安全要求,不影响火灾扑救、人员疏散、避难;

(三)选用耐旱、耐瘠、抗风性强的植物以及浅根系的植物;

(四)设置绿化给排水设施,注重雨水收集使用;使用节水、节能、轻质、保水等新型材料和新技术;

(五)采取无毒害、无污染或低残留的防治措施进行病虫害防治。

第十条 新、改、扩建项目的屋顶绿化面积按照《南宁市城市绿化工程绿地面积计算若干规定》进行折算,折算后的绿地面积可计入项目绿地率。

第十一条 市级、城区(开发区)级财政投资的新、改、扩建项目,立体绿化建设经费纳入项目投资建设预算,养护经费纳入部门财政预算。

市级、城区(开发区)的机关、行政事业单位、人民团体管理的已建成办公楼、公共建筑物、构筑物及其它空间结构,其立体绿化建设和养护经费按财政隶属关系分别由市级、城区(开发区)级财政承担。

第十二条 社会投资的新、改、扩建项目,立体绿化建设纳入项目总投资。

在社会投资的已建成建筑物、构筑物及其它空间结构实施立体绿化,其建设经费由市财政按标准给予补贴,养护经费由建筑物、构筑物管理单位承担。

第十三条 市财政每年安排500—800万元立体绿化补贴资金,对实施立体绿化的社会投资已建项目进行补贴。

各级机关、行政事业单位、人民团体的立体绿化项目不纳入立体绿化补贴范围。屋顶绿化面积已折算计入绿地率的项目不纳入立体绿化补贴范围。

第十四条 立体绿化补贴标准按下列标准执行,但单个项目补贴总额最高不超过50万元:

(一)花园式屋顶绿化按绿化面积每平方米补贴200元;

(二)组合式屋顶绿化按绿化面积每平方米补贴100元;

(三)地被式屋顶绿化按绿化面积每平方米补贴50元;

(四)复合型墙面垂直绿化按绿化面积每平方米补贴200元;

(五)简单式墙面垂直绿化按种植长度每米补贴20元。

第十五条 实施立体绿化的业主单位、管理单位以及拥有产权的业主委员会、居民委员会可以申请立体绿化补贴资金。

第十六条 申请立体绿化补贴资金应当具备以下条件:

(一)申请补贴项目应为本办法颁布以后实施并竣工的立体绿化项目;

(二)绿化面积大于500平方米且屋顶绿化面积没有折算计入项目绿地率的;

(三)建设符合立体绿化相关技术规范。

第十七条 立体绿化补贴由申请人向项目所在城区园林绿化行政主管部门、开发区管委会提交相关材料,经审查符合补贴条件的,由各城区园林绿化行政主管部门、开发区管委会送市林业和园林绿化行政主管部门审核。

第十八条 各城区园林绿化行政主管部门、开发区管委会对本辖区的立体绿化项目实施方案提供技术指导和支持。

立体绿化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因特殊情况需要变更或撤销的,项目申请人应及时申报变更。

第十九条

拟申请立体绿化补贴的项目申请人应当根据国家和本市相关工程建设标准规范的规定,做好项目实施工作,在项目完工后向项目所属城区园林绿化行政主管部门、开发区管委会申请竣工验收,并根据已实施的立体绿化具体内容填写补贴资金申请表。

各城区园林绿化行政主管部门、开发区管委会接到申请后组织实地验收,核对工程量及所属补贴类型,并将通过验收的项目报市林业和园林绿化行政主管部门审核。

第二十条 市林业和园林绿化行政主管部门将验收通过的项目进行汇总并统一在部门网站上进行公示,公示期限为7天,无异议的,由市财政统一拨付立体绿化补贴资金。

第二十一条 项目申请人作为绿地管理养护责任人应当按照城市绿化养护规范对立体绿化进行管理和养护。

第二十二条 补贴资金必须专款专用,任何单位不得截留、挪用。市财政局和市审计局负责对补贴资金的使用进行监督和审计。对弄虚作假,冒领或者截留、挪用的,一经查实,将收回补贴资金,并按有关规定进行处理。

第二十三条 林业和园林绿化行政主管部门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部门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第二十四条 本办法具体应用中的问题由市林业和园林绿化行政主管部门负责解释。

旅游开发与城市建设一体化 篇6

创建优秀旅游城市的思考:

浅谈旅游开发与城市建设一体化

*

彭华钟韵

(中山大学城市与区域研究中心广州510275)

摘要:旅游开发与城市建设一体化,就是要从城市社会经济整体发展的高度考虑旅游发展的要求,把旅游作为现代城市的一项基本职能,把旅游开发溶于城市整体建设之中。在硬件建设上,要求将旅游意识融入城市景观与市政建设之中,努力营造城市环境,实现旅游开发与城市硬件建设的一体化;在软件配套上,要致力于培育城市文化,造就一个社会安定、经济规范、市民文明的旅游发展大环境,实现旅游开发与城市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体化。

关键词:城市旅游旅游开发城市建设一体化持续发展模式引言

“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创建活动给了我们许多有益的启示,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启示就是,创建优秀旅游城市,必须坚持旅游开发与城市建设一体化。创建过程已不再是旅游部门唱独角戏,而是一项政府主导型的社会系统工程。虽然第一批优秀旅游城市已经出炉,但由于我国城市建设在软硬件方面的历史欠帐较多,包括已经获得优秀旅游城市称号的54个城市在内,都存在着许多需要进一步完善的方面。因此,不管是已经获得的还是准备争取的,都应该坚持实施旅游开发与城市建设一体化。

虑;城市旅游开发不仅是几个点状要素的建设,而是城市整体的系统工程;城市旅游吸引力的培育不仅是旅游点引力的培育;而是城市综合引力的培育。

2.2 城市旅游形象是一个综合形象

在一个城市里,什么是旅游要素,什么不是旅游要素很难截然分开。旅游业是一个开放型的复合性产业系统,涉及到社会的各个层面,所以旅游形象是一个综合形象。即不仅仅是一个具体的旅游景点、旅游企业或单纯旅游行业的形象,而是一个城市的整体形象。例如旅游者到某个城市旅游,除了要接触旅游行业的各个部门,观赏旅游点,参与旅游活动以外,往往还要看到城市的各种外在环境如街道卫生、建筑装饰、市民行为、公共秩序等;感受城市的内在素质如运行管理、经济水平、城市文化、商业道德等。那么旅游者所认识的这个城市的旅游形象,就不可能只是旅游行业的形象,而是他在整个旅行过程中对这个城市的综合认知印象。如果一个城市的环境很糟糕,市民不文明,买卖不公平,社会不安定,旅行途中困难重重,即使这里有很好的旅游点,也难以形成旅游者向往的目的地。

2.3 创建优秀旅游城市,不仅是旅游发展的需要,更是城市整体发展的需要

创建优秀旅游城市,塑造良好城市旅游形象是一项全社会的系统工程。一个城市实施整体形象工程,不仅是旅游发展和形象塑造的需城市旅游吸引的综合性特征

2.1 城市旅游吸引是城市的综合吸引

城市的旅游吸引,并非仅仅是城市的几个旅游点,而是城市整体。

不可否认,保护、开发旅游资源,建设旅游项目是增强城市旅游吸引的一条重要途径。但一个城市的旅游业要获得持续发展能力,并非仅仅是旅游资源保护与生态持续性问题,也不是开发几处资源、建设几个项目和几座酒店那么简单。旅游发展取决于城市整体的形象、整体的活力及其由此而形成的综合吸引力。因此,城市的旅游开发不同于风景区,而是要求把旅游开发作为城市建设的一个组成部分去考

*本文发表于《经济地理》1999年第1期和《旅游学刊》1999年第2期。被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全文转载。ZHONGSHAN UNIVERSITY

PAGE.1

1要,更是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在市场经济社会,一个区域、一个城市的发展必须面对市场,从某种意义上讲,城市整体就是一个综合性产品或综合性品牌,必须靠良好的形象去参与市场竞争。形象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能否开拓广阔的市场空间,能否形成广泛的对外经济联系,是一个城市能否获得经济活力,能否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

对外联系和大流通的强度越大,引力也越强。(4)文化类城市文化特征与文化设施决定了城市旅游的特色,城市有别于乡村的文化形态及此城市有别于彼城市的文化形态,是旅游者希望领略的内容之一。文化作为旅游资源除了蕴涵于景观与活动项目之中的文化之外,还包含了旅游地的服务文化、社区文化和环境文化,对游客旅游决策具有深刻的影响。

(5)信息、科技类城市在信息与科技领域中的领先地位使城市成为旅游者了解最新信息、领略最新科技或从事科技、信息交流的地方。从事会议、商务等对信息与科技服务要求较高的旅游者来说,城市现代科技和发达的信息构成了其工作的必要条件。

(6)环境类城市的建筑、装饰、园林、人文活动等市容市貌、特色景观,是城市表现自己的一个窗口。良好的城市环境,可以使游客获得一个更舒适的旅行。一些著名的旅游城市,并非都有很好的名山大川和名胜古迹,但大都具有良好的城市环境。

(7)娱乐类现代化游乐场,人造景点,五光十色的夜生活,新的电影、电视和音乐、戏剧节目都是城市的特色娱乐活动,是游客旅游决策的重要吸引。

(8)形象 上述各要素的有机整合,构成了城市的整体形象,即人们对它的综合认知印象。城市要获得旅游市场的长期支持,就应该从多方面营造良好的旅游形象。在市场经济社会,旅游形象、城市形象与产品形象一样,是城市竞争成败的关键。

3.2 主动因素和辅助因素

上述各要素均可独立构成旅游吸引,但对于不同城市来说,各要素所处的引力地位有很大的差别。根据作用不同,笔者(1998)曾将吸引要素分为主动因素与辅助因素。

(1)主动因素,是指在推动城市旅游发展方面起主导作用的因素。不同城市或不同类型的旅游地,其主动因素有很大的不同。传统意义上的旅游资源在资源型旅游地如桂林、敦煌,它构成主动因素;而很多经济中心城市并没有高级别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点,但是旅游经济指标却很高,如上海、广州等,其主动因素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旅游资源,而是一种经济动因。城市旅游动力的多样性分析

3.1 城市旅游吸引要素

城市旅游是发生在城市中的各种旅游活动的总称。而对于旅游产业来说,则是指旅游者在城市中的所有物质与精神消费活动。现代都市以其活跃的经济活动、现代的建设风貌、优越的购物环境、先进的娱乐设施等,对各层次的旅游者都有着巨大的吸引力,城市旅游也随之成为现代旅游和现代都市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城市的旅游功能也日益成为城市的主要功能而越来越具有普遍性。从旅游经济总量的占有率来看,城市旅游已经成为当代旅游的主体。

旅游吸引要素即通常所说的旅游资源,笔者认为对旅游者具有吸引力的所有因素都可称为旅游资源。城市是一个综合性载体,城市旅游吸引更不能用传统的资源观去分析,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类型:

(1)自然与文化遗产类自然与文化遗产是传统意义上的旅游资源,是观光游览、休闲度假的基本载体和发展旅游的资源基础。遗产往往是永恒的旅游吸引。

(2)公务(政务)类一般城市都具有不同层次政治中心的功能,因而对其下属和邻区的各层政府机关、事业或企业的领导和办事人员具有必然的公务吸引。具有较大影响的政治中心城市,在一般旅游者中也构成了神秘性,成为吸引物。(3)经济类城市是以相对发达的经济活动而得以发展起来的,因而城市大多是不同层次的经济中心,其良好的经济环境吸引游客前来进行商务、业务、购物等活动。经济的发达程度和经济活力对以商贸为主体的流通业及其吸引范围有着重要影响。城市的对外经济文化联系越是广泛而持久,就越能形成持续的广域性吸引空间;

(2)辅助因素,是对城市旅游发展起辅助推动作用的因素。它们不是吸引旅游者的主要吸引物,但对旅游者实施旅游行为和旅游活动质量有很大的影响。例如在经济中心城市,商务旅游者

旅游地类型 资源驱动型 经济驱动型

综合都市型

旅游地特征 具有强引力值的自然与文化景点

经济联系广泛,但缺乏高强度景点

具有高强度景点,又有广泛的经济文化联系

主动因素

自然与文化资源的独特性和综合品位 以大流通为特征的综合经济活力

城市综合地位与景点的可持续性

是其主体,而传统意义上的旅游资源则不是其主导吸引物,但城市旅游点、城市大环境等则对商务活动和旅游决策产生很大的影响,成为有效的补充。

辅助因素

基础设施、接待条件、人文环境

城市综合环境,城市景点建设,服务设施与服务质量 城市综合环境,服务设施与服务质量

实例

杭州,苏州,泰安,桂林,敦煌,承德,肇庆,黄山,张家界 广州,上海,深圳,郑 州,汕头,温州等

北京,西安,大连,青岛,南京,武汉等

表1旅游发展的主动因素和辅助因素分析

根据彭华1998修改“一体化”的基本思想和必要性

4.1“一体化”思想

旅游是现代城市的一项基本职能,旅游开发不仅仅是景点建设和设施配套的问题,而应从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整体高度考虑旅游发展的要求,把旅游开发作为城市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所谓旅游开发与城市建设一体化,就是明确旅游在城市发展中的积极作用,把旅游作为城市的一项基本职能,在城市各项建设中充分考虑旅游发展的要求,把旅游开发溶于城市建设之中。主要体现在城市的硬件建设和软件配套两方面。(1)硬件建设,要求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市政建设融入旅游和园林意识,努力营造城市环境,实现旅游开发与城市硬件建设的一体化。(2)软件配套,要致力于培育城市文化,造就一个社会安定、经济规范、市民文明的旅游发展软环境,实现旅游开发与城市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体化。

4.2 实施“一体化”的必要性

(1)城市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旅游地现代城市的发展形成了丰富的旅游吸引要素,促进了现代城市旅游业的兴起和发展,城市也随之成为一种重要的旅游地。除了以高质量的旅游资源为依托的传统旅游城市以外,现代城市也以其方便的交通、活跃的经济活动、优越的商务与购物环境、发达的科技与信息、先进的服务和娱乐、现代化的建设风貌、独特的地方文化等,对旅游者形成巨大的吸引力,因而许多城市成为直接的旅游目的地。从这种意义上来说,要求把城市作为

旅游地来建设。

(2)城市是区域旅游的中心城市以其良好的交通进出条件和相对优越的服务设施,成为一定区域的旅游接待和组织中转中心。因此城市必须面对大量进进出出的旅游者,在为他们提供服务的同时,城市本身也获得了更多的发展机会。中心城市综合形象的好坏,不仅影响着本身的旅游发展,同时也影响着区域旅游的发展。(3)现代城市环境建设的要求现代城市的工商业化导致了人口的大量集中及空气污染、环境恶化、交通拥挤、生活质量下降等问题,人们对城市环境改善的要求日益强烈。我国大部分城市的高速发展是近20年来的事,在城市规划和建设管理均不够到位的情况下,城市急剧膨胀,出现的问题也日益突出。提出“环境至上”和实施“一体化”战略不仅是旅游发展的需要,也是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不仅是营造旅游环境的需要,也是为城市居民创造良好生存环境(人居环境)的需要。

(4)城市功能多元化的要求城市功能多元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在后工业化城市中,生产功能已经不再是城市的首要功能,科技、信息、流通等第三产业在城市功能体系中的地位不断提高。现代城市不仅仅是一个“容器”,而是一个开放型的物质、能量、信息、人口频繁流动的社会系统。因此,在城市中旅游项目是无限的,也就是说任何城市都有旅游者到来的可能,任何城市都应具备旅游功能,城市中的任何设施和活动都可以成为旅游项目。

(5)城市整体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旅游业

是一项经济产业,对于一个城市的旅游发展来说(不是对具体企业),主要目的是赚外地人的钱(不排斥当地人消费),这种市场定位决定了旅游业是城市的一项基本经济活动(即从城市以外创造收入);广义的旅游还包括了城市居民的闲暇游憩,则属于非基本经济活动;同时,旅游还具有很强的社会文化功能,在科普教育、环保教育、社会公德教育、文化交流、对外开放、整体形象展示等方面具有积极意义。因此城市的决策者应当把旅游作为城市整体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给予足够的重视。

(6)是城市整体形象塑造的需要前已述及,旅游形象是一个城市的综合形象。因此,从塑造城市整体形象的角度也要求必须实施“一体化”工程。

功能。从世界城市发展的趋势看,不论是旅游者还是当地居民,对城市的功能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就是城市应当营造良好的居住、生存和工作环境,营造良好的旅游与休闲环境。也就是说一体化要求面对旅游者和市民两个主体的需要,旅游开发不只是为了外地旅游者,城市建设也不只是为了本地市民,而是两者的统一。5.3 软件配套

在软件配套上应完善科学的管理系统,保证旅游与城市社会、经济、文化环境协调发展。注重内在文化素质营造,培育精神理念,规范市民行为,顺畅社会运作机制,实现管理的有效性与规范化。社会环境强调高效顺畅、安全有序;经济环境强调公平合理、童叟无欺;人文环境强调热情好客、文明服务,实现旅游大环境营造与城市精神文明建设一体化。精神文明不是一个无关紧要的空洞口号,而是现代社会追求的一种高尚目标,对于旅游发展来说就是创造一个良好的旅游大环境,它是旅游竞争的重要筹码。5.4 实施形象工程

一个城市要获得旅游市场的长期支持,就应该树立良好的旅游形象。城市旅游形象的塑造是一项全社会的系统工程。城市形象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能否开拓广阔的市场空间,能否形成广泛的社会、经济、科技、信息、文化联系,是一个城市能否获得持续发展活力的根本。因此,实施形象工程,营造旅游大环境,需要全社会的大力支持与配合,尤其需要政府制定规范并组织实施。5.5 制定旅游与城市共同可持续发展对策旅游开发与城市建设决策必须立足于创造旅游可持续发展和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良性机制,也就是说不能孤立地营造旅游发展的动力,必须同时注意营造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力和旅游大环境。因此,必须从城市发展的大背景入手,考虑旅游业的产业分工和地域分工,以大旅游的观念,立足于营造旅游大环境,制定有利于创造旅游和城市整体可持续发展机制的对策。

5实施一体化战略的途径与对策

5.1 确立“一体化”的战略思想

旅游开发与城市建设一体化是旅游部门自己无法做到的,因此,发展大旅游,实现一体化,没有政府强有力的主导参与是不可能的。政府主导型战略体现在政策法规层面、战略规划层面、建设管理层面、大环境治理层面和协调服务层面等为一体化的实施创造条件。5.2 实施硬件建设的一体化

在城市各项硬件建设上应强化旅游意识、园林意识和环境意识,营造外在文化氛围,强调规划布局与城市设计的园林化,建设风格与立面造型的环境协调性,标识系统的规范化与艺术化等,实现旅游开发与城市硬件建设一体化。目前许多城市如上海、大连、昆明等都在大力营造城市综合环境,把旅游开发溶于城市整体建设之中。

只要决策者具有旅游意识,任何建设项目都可能同时获得旅游功能。大到一个区域实现大地园林化,一个城市建成花园式城市,小到一个住宅小区,甚至一个单体建筑等等都可以获得旅游

参考文献

[1]彭华,区域旅游规划新理念,广东旅游,1997(7-8):55-57 [2]彭华,谈旅游发展新理念(系列访谈),广东旅游报,42-46期,1997 [3]彭华,广东旅游产业持续发展机制的初步探讨,广东旅游,1998(5)

[4]彭华,浅谈旅游无限化理念,南方日报,1997,9,5(5)

[5]李蕾蕾,旅游点形象定位初探——兼析深圳景点旅游形象,旅游学刊,1995,10(3):29-31 [6]李蕾蕾,城市旅游形象设计探讨,旅游学刊,1998,13(1):47-49 [7]李海瑞,都市旅游与上海模式,旅游学刊,1996,11(1):20-23 [8]宋家增,发展都市旅游之我见,旅游学刊,1996,11(3):23-25 [9]郭廷建,城市文化形象塑造,城市问题,1996(2)

[10]张学荣、元名杰,论城市形象建设,城市问题,1996(2)

[11]潘洪萱、崔燮钧,试论上海都市旅游的发展及其定位,财经研究,1995(12):29-3

3[12]魏卫、李娟文,都市旅游与旅游产品开发—以武汉市为例,经济地理,1997,17(12):98-102 [13]梅均,上海旅游业应同时开发国际、国内、本地三大市场,新闻报,1996,5,6(2)[14]郭三明,商务客与中国饭店业发展趋势,中国旅游报,1995,3,30(1)

[15]道书明等,论上海会议/奖励旅游的发展趋势与对策,旅游科学,1996(2):1-5 [16]金辉,抓住机遇 战胜挑战 大力发展商务旅游,旅游科学,1996(4):6-10 [17]李立勋,广州旅游吸引的特色及营造要点浅议,旅游学刊,1997,12(2):27-29 [18]保继刚,商都地位:广州旅游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羊城晚报,1997,9,7(7)[19]彭华,关于旅游地文化开发的探讨,旅游学刊,1998,13(1):43-46

[20]彭华,试论经济中心型城市旅游发展的商务主导模式:以汕头市为例,地理科学,1999,19(2):140-146 [21]贾祥春,旅游文化的特点及其在旅游业中的地位和作用,复旦学报:社科版,1997(3):83-87 [22]吴必虎,旅游系统:对旅游活动与旅游科学的一种解释,旅游学刊,1998,13(1):21-25 [23]刘平,欧洲考察杂感,广东旅游,1997(9):19-23

THE STUDY ON THE ORGANIC WHOLE

OF URBAN TOUR DEVELOPMENT AND URBAN CONSTRUCTION

Peng HuaZhong Yun

(Dept.of City and Resource Planning, Zhongshan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275, P.R.China)

Key words:urban tour,tour development,urban construction,organic whole,the pattern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bstract

沈抚城市一体化问题及对策分析 篇7

同城化逐渐成为了城市之间相互影响作用的一种新型模式, 是指一种地域过程与现象体现在相邻城市空间一体化、经济一体化和制度一体化三个方面。首先, 同城化是指相邻近的城市的经过城市地域渐渐扩大、接近最终呈现出的空间一体化现象。其次, 同城化是指相邻近的城市产业通过相互之间的协调发展、要素和商品在区域之外流动的额外成本逐渐减少并驱近于零的经济一体化现象。最后, 同城化是相邻城市通过采取主动方式使城市间行政壁垒和地方保护主义瓦解而达到提升综合竞争力目的的一种制度一体化现象。

同城化大多数存在于具有增长活力的城市群多核心之间, 部分存在于区域中心城市与边缘城市之间, 同城化的范围并不是整个城区域, 在一般情况下是一些非农业化水平较高的城市区域, 实现城市之间密切联系的都市区是其未来发展前景, 进而成为都市连绵区。城市整合包含的内容非常广泛, 而同城化的出现是在城市通过整合达到一定程度、城市与城市之间的联系越加密切、彼此之间的期望比较大的前提下甚至是在冲突比较激烈的情况下。

同城化最终目标是建立具有统一的制度和归属感的产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同城化既是一种管治方式, 也是一种客观现象, 在初始阶段表现为一种城市与城市之间形成一种合作型的方式来实现管治, 或者可以说是以一种方式来实现城市联盟管治, 其目的在于谋求发展的共同利益, 其特点主要有如下几点分别是由政府主导、合作大于竞争或者合作竞争同等重要、渐进推动等, 后期将表现为的方式是实现大都市区的统一的管治。

2007年中共辽宁省委十届四次全会上提出“推进沈阳与抚顺的同城化发展, 壮大辽宁中部城市群, 打造东北亚最大的区域中心城市, 让沈抚连接带成为中国经济新的增长极”这一沈抚城市一体化的宏观构想。同年, 辽宁省开始全面实施沈抚同城化战略, 沈抚同城化战略将是实现沈阳经济区一体化发展的重要突破口。近年来, 沈抚两市在经济社会发展布局中充分协助, 为沈抚城市一体化战略的深入实施奠定了基础。目前, 沈抚城市一体化战略的具体实施效果是什么样的?发展中存在什么样的问题呢?如何解决面临的问题?这些是本论文将要解决的问题。

2 沈抚城市一体化发展进程分析

2.1 沈抚城市一体化发展的框架分析

2007年沈抚两市本着“优势互补、资源共享, 分工合作、共同发展, 先易后难、重点突破”的原则, 签署了《加快推进沈抚城市一体化协议》。为深入研究和实施沈抚城市一体化战略, 2007年9月, 沈抚两市共同举办了沈抚城市一体化战略高峰论坛, 一批国内外知名专家就沈抚城市一体化连接带建设规划、产业布局、科学组织实施等方面提出了许多具有参考价值的意见和建议。

2008年省政府委托著名国际规划机构阿特金斯组织编制了《沈抚连接带总体发展概念规划》, 连接带规划面积为605.34平方公里, 其中, 沈阳市335.54平方公里, 由棋盘山国际风景旅游开发区203平方公里和东陵区132.54平方公里组成。浑河北部为生态区, 浑河南部为产业区。规划目标是经过5至10年的开发建设, 要把沈抚连接带打造成“生态文明都市走廊”, 把沈阳、抚顺这两个特大型城市, 真正地连为一体、融为一体, 建设成为具有较强影响力的国际化大都市。除省政府组织编制的《沈抚连接带总体发展概念规划》外, 沈阳市先后编制完成了《沈抚连接带战略规划》、《沈阳片区用地规划》、《浑河北部生态区建设规划》、《浑河南部产业区发展规划》、《泗水科技城建设规划》、《国际创意谷项目建设规划》、《沈抚新城高坎生态经济区规划》和《沈抚新城总体规划》, 指导同城化发展的规划体系相对完备。

2.2 沈抚城市一体化交通基础设施分析

沈阳市先后组织实施了沈抚大道、沈通线公路改造、沈抚立交桥改建等同城化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工程, 取消了高速路收费站口, 改善了互通区道路主线的通行状况。具有标志性意义的沈抚城际铁路已于前年7月竣工通车, 成为沈阳与抚顺城际间又一条快速通道。沈抚两市还实现了城际公路客运公交化, 现已开通三条线路, 开创了省内跨行政区划设置公交线路的先河。目前, 沈抚城际之间已经形成1条高速公路、8条快速公路和2条铁路为一体的交通路网, 实现了沈抚城际半小时交通圈, 成为连接东北沿海地区与东北地区腹地的重要交通枢纽。特别是由高速公路改造的沈抚开发大道和沈苏既有铁路改造的沈抚城际铁路, 不仅是沈抚城际间重要快速通道, 其沿线也将打造成未来沈抚同城化发展的重要经济带。此外, 沈抚两市实现了城际公路客运公交化。

2.3 沈抚城市一体化的城市建设分析

2010年, 辽宁省提出在以沈阳为核心的五条城际连接带上, 规划建设37座新城、新市镇, 其中, 沈抚新城是唯一一座跨行政区域由两市共建的节点新城。在浑河南岸, 构建生态型产业区, 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高端服务业。东陵区产业重点发展智能产业, 发展文化创意、科技研发产业;要建成“中国智能产业高地”、“东北知识经济新城”。确定了沈抚新城规划区内56平方公里的路网建设重点, 积极推进沈抚高速路互通立交和汽博大桥的建设工作, 确立了“三横三纵”50延长公里道路及管网设计融资、建设内容。正在积极推进排水主管网、给水工程、防洪工程、污水处理厂、热源供应、土地平整等基础设施建设。在北部生态区, 着力打造绿色生态旅游景观走廊, 打造滨水生态休闲景观带。在发展旅游休闲、文化创意产业的基础上, 沈阳泗水科技城重点发展科技创新产业, 沈阳高坎生态经济区重点发展商务服务业, 打造沈抚连接带核心区和沈抚两市间新的中央商务区 (CBD) , 使沈抚连接带在不久的将来崛起一座现代化生态新城。

2.4 沈抚城市一体化的合作领域逐年扩大

在通讯领域, 沈抚两市包括铁岭024电信区号资源共享工作已经完成, 通信成本的极大下降, 降低了企业间的通信成本, 促进了两市之间的沟通与交流, 对于经济的发展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在教育资源共享方面, 沈阳与抚顺的合作在进一步加强, 部分沈阳市的重点学校将分校落户抚顺, 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抚顺经济技术开发区的部分企业已冠名“沈阳”, 成功拉开了沈抚同城区域内市场主体准入一体化的序幕。在旅游方面, 沈阳抚顺两城市的旅游市场合作不断深入, 两市共同培育打造了多条精品旅游线路。此外, 沈抚两市签署了《沈抚城市一体化环保工作的框架协议》, 联合制定了《沈抚城市一体化环境保护与建设规划》。沈抚两市还分别在日本、韩国和上海、福建、深圳、杭州、温州和等地举办了沈抚城市一体化专题推介会。

3 沈抚城市一体化中存在问题分析

同城化发展是区域一体化发展的高级形态, 国内外没有完整的先例可循。沈抚城市一体化战略涉及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 受体制机制等各种因素的制约, 目前, 沈抚城市一体化发展的步子还不够大、领域不够广、程度不够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3.1 经济发展层次差异明显, 协同发展中心显现出非协调性

沈阳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层次, 明显高于抚顺, 在两地实施一体化建设的过程中, 会存在不协调的问题。工资水平的差异、社会保障体系的区别以及就业、升学、教育上的不一致, 都会导致协同受阻, 阻碍两地经济的一体化式发展。由于几个方面的原因, 导致沈阳与抚顺之间的合作深度不够。在产业布局、城市功能、生态建设、社会事业等领域同城化一直没有取得重大的突破, 影响了同城化效应的发挥, 难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和社会资源的同城优化配置。

3.2 要素制约阻碍作用明显

东陵区划入沈抚连接带部分多为农用地, 比例约为60%以上, 土地制约问题突出;另外, 该区域地处沈阳三环以外, 水、电、煤气、供暖、通讯、交通等基础设施配套均不完善, 有些尚处于空白;区域发展政策不完善, 缺乏重大政策支持;抚顺市集全市之力的建设举措和低廉的要素价格, 给沈阳市 (东陵区) 带来巨大的竞争压力。

3.3 沈抚城市一体化导致城际竞争加剧

由于城市一体化带来了交通上的极大便利, 由于洼地效应的存在, 会导致经济偏弱一方的优秀人才流向沈阳, 加剧了两地的人才竞争。同时, 由于沈阳与抚顺之间在部分产业上存在同质竞争的问题, 也会加剧两地之间的竞争程度, 对一体化产生不良的影响。

3.4 体制机制亟需创新和突破

沈抚两市现有的分区而治的管理体制, 在整体空间布局、产业整合与城市分工等重大问题的协调上, 还缺乏有效的手段和调节机制, 难以实现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政策、统一基础设施、统一产业定位等同城化发展。长期形成的行政区划经济区域和财税及社会保障体制, 客观上严重地束缚了人们的观念, 在遇到具体问题时, 思考的方式和角度往往不是从尊重和运用经济规律出发, 而是从行政区域的角度思考问题。最突出的表现是利益协调机制难以建立, 在产业定位上无序竞争。

4 对策及结论

为了推进沈抚城市一体化发展, 促进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全面振兴, 本文认为应该从如下几个层面加以改进。

首先, 沈抚新城是沈抚城市一体化发展建设的核心, 因此要加大沈抚新城建设力度, 率先实现同城化发展。沈抚新城的东陵片区, 目前大多数还是农业地区, 要想大规模开发建设, 土地指标是保障, 也是新城建设的最大的瓶颈, 建议省里在土地指标上给予重点倾斜, 以保障沈抚新城重大项目的建设。

其次, 基础设施建设是沈抚城市一体化快速推进的基础和前提, 特别是沈抚新城的东陵片区, 由于地处沈阳三环以外, 基础设施配套非常不完善, 有些尚处于空白;目前只靠沈阳自身的投入是远远不够的, 为了加快沈抚城市一体化进程, 建议省里在建设资金上给予重点倾斜。

第三, 项目是沈抚城市一体化发展建设的重要支撑, 建议省对沈抚城市一体化发展的基础设施、产业整合、空间布局、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等方面的重大建设项目给予支持。最后, 完善沈抚城市一体化的推进机制。

参考文献

[1]范纪军, 朱京海.沈抚同城化生态廊道建设典范[J].科技创新导报, 2009, 13:129-130.

[2]桑秋, 张平宇, 罗永峰, 高晓娜.沈抚同城化的生成机制和对策研究[J].人文地理, 2009, 03:32-36.

[3]赵英魁, 张建军, 王丽丹, 邹莹, 李铁鹏.沈抚同城区域协作探索——以沈抚同城化规划为例[J].城市规划, 2010, 03:85-88.

立体绿化 最美的空中森林 篇8

这种生态建筑的诞生,有益于生态、健康、节省能源和资源,以方便生活和工作为宗旨,对建筑业的设计、材料、结构等方面提出了新的思路,它不再是生态环境专家们的美好的设想,它已在一些国家变成现实。

意大利缔造“空中森林”

寸土寸金,就连森林都向高空发展。意大利米兰市中心目前正兴建两幢27层高的空中森林。设计师将相当于1公顷森林的树木量融入住宅大厦中,730棵树、5000株灌木和1.1万株盆栽,不但为住户带来新鲜空气及遮挡阳光,植物更会随季节变色,可为大厦换上新装。这一消息一时间让全球的低碳环保人士热血沸腾。

设计师米歇尔说:“空中森林的灵感来自于当地一个植树计划,我们想让自然风景走进建筑中,创造以风景为家的公寓。”米歇尔表示,在不需要消耗额外资源的情况下,他们可以提供高档的生活质量。“最重要的是,他们正在为世界建造一种可持续居住模式,这将与以前的生活方式完全不同。这不仅是人类的家园,也是动物和鸟类的家园。”

不过,入住这个全球首个空中森林住宅项目“门槛”也不低,售价在56万至170万镑之间,要在拥挤的城市拥有一方绿土,恐怕还要有一定经济基础才行。

目前在中国广州等城市中新建的低碳节能建筑,大多以使用低碳建材、风能发电、太阳能供热等技术性减排手段为特点,而“空中森林”的理念却以更纯粹朴实的手法来让人类居室回归自然。

吸收二氧化碳吐出氧气、提供食物、缓解热岛效应、净化空气和水质、美化环境……植物对人类的好处可谓不胜枚举。人口、建筑高度集中的城市,自然需要更多的植物来调节脆弱的生态环境。但寸土寸金的城市,何来多余土地供给绿化?“空中森林”给了我们一个重要的启示,垂直绿化、屋顶绿化,乃至见缝插针的阳台、窗台绿化,都成为绿色生命的重要舞台。

一边是高额房价的建筑用地,一边是降低碳排放的绿色生活需求,当这对矛盾随城市发展日益尖锐的时候,意大利知名设计师米歇尔这个突发奇想当然非常引人瞩目,甚至有人称这个建筑的示范效应将直接宣布了绿色建筑时代的到来。

国际建筑新潮流

事实上,“空中森林”的概念并非意大利首创,在美国、日本等绿色理念较为先行的国家都有前车之鉴。不过像米兰这种绿化量如此大,而且运用于民间住宅的项目确实比较少见。

2009年,美国一家公司设计出一种革命性摩天大楼,通过在距地面数百英尺处种植常青树,吸收二氧化碳,解决这个全球性问题。据悉,这个巨型的二氧化碳回收装置内可以种植400棵树,用以吸收污染物,将二氧化碳转换为氧气。这一先驱性方案的设计者表示,这栋有着特殊作用的摩天大楼应该建于工厂和其他重大污染源附近,让那里的空气变得干净起来。摩天大楼高400英尺(约合122米),人们可以在每一层楼内种植常青树,这样,便可以过滤地面以上数百英尺的空气。这个巨型二氧化碳回收装置会是一个可栽种200棵至400棵大树的大型建筑。这些树可以吸收危险污染物,将造成气候变暖的二氧化碳转变为可以呼吸的氧气,进而增加大气层中给予生命的氧气量。按照规划,管理人员可以通过一个由风车驱动的水泵给常青树提供水和营养物。

而目前已经建成的比较有名的“空中森林”,可算日本崎玉县空中森林广场。该广场于2000年5月5日建成对公众开放,在架空7米高,近1万平方米的二层方形场地内,人工移植220棵树,并由瀑布流水等景观配合。设计师从全国53000株树苗中,精心挑选了其中的220棵,又在崎玉县境内临时经过一年半的培育观察,然后一一分类,在6m×6m的网格上种植,从树形到分枝高度都严格精选。在城市中心造一片森林,这个在世界上也是绝无仅有的。

即使在中国,“空中森林”也可以寻觅到类似的影子——上海世博会,近240个场馆中,80%以上做了屋顶绿化、墙体绿化和室内绿化。

在建筑规划学家看来,“空中森林”与上述的几个例子,其实就是业内术语中的“垂直绿化”或者“立体绿化”。 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副院长蔡云楠表示:“空中森林短期成效可能不太明显,但从长远看,会对整个社会不论在经济和人文发展上都有利。”而相较于以往面积有限的建筑绿化,有专家与网友认为,米兰的“空中森林”绿化程度很高,其大胆的设计如果成为现实,可望成为引领建筑潮流、掀起垂直绿化的革命。

立体绿化将成全球趋势

上海世博会让很多人第一次直观地了解到立体绿化:在法国馆内,整个建筑的中心区域都是“植物墙”,绿意盎然;新西兰馆的整个屋面是一个完整的坡状屋顶花园,从高原植被、沙漠植物到食用蔬菜等应有尽有;位于城市最佳实践区的阿尔萨斯案例馆,倾斜的屋顶也变成了一片巨大的绿色植物墙。

而实际上,在很多国家,立体绿化已经改变了城市的面貌。新加坡的滨海湾金沙酒店楼顶上蔚为壮观的新空中花园让这里成为了这个国家新的旅游景点;在美国,废弃高架桥改建成花园、绿地的例子屡见不鲜;法国的墙体绿化早已蔚然成风……

一说起立体绿化,人们会立刻想到屋顶绿化,这也是现阶段立体绿化最常见的一种形式。德国屋顶绿化有着最悠久的历史,在技术和推广执行上也都显得相对成熟。如今,德国有接近80%的屋顶绿化都是轻型草坪屋顶绿化。在一些特定的区域,比如说新建区域,轻型屋顶绿化往往被视为一种义务,开发商被强制进行屋顶绿化。德国不少地方政府为了把环境建设得更好,对辖区内居民自费屋顶绿化给予50%的补偿款以资鼓励。德国超过1300万平方米的屋顶拥有绿色屋顶系统,这得力于至少75个地方政府的鼓励与扶持。

加拿大国家研究中心进行屋顶绿化节能测试后公布的数据表明,没有进行屋顶绿化的房屋空调耗能为6000千瓦~8000千瓦/小时,同一栋楼屋顶绿化过的房间空调耗能为

2000千瓦/小时,节约了70%的能量。一方面,通过绿色植物本身的机能,降低屋顶表面和室内的温度,减少空调的使用来节约电力;另一方面,绿色植物能减少空气中的有害漂浮物,起到净化空气的作用,环保专家形象地称之为城市空气的清新剂。

在现代人居环境设计中,不仅要重视平面绿化,更应将立体绿化运用在现代居住区中,才能全面持续的改善、保护、稳定住宅区的生态效益。然而实际上,许多用于开发居住区的地盘并没有什么自然环境而言,这就需要建筑师去创造一种接近于自然的环境,甚至是以某种文化特质来改善用地劣势,而立体绿化将是其中最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立体绿化已成为绿色、生态、宜居建筑的重要标志。

席卷全球立体绿化的实施,将对楼面和屋面的构造技术提出新的要求。一方面由于花草树木及泥土有自重,使得设计时既要加强楼屋面的承重能力,又要减轻自重。另一方面由于植土有腐蚀性,因此对楼层的防水及防潮的要求非常高。不过在当今计算机技术、现代通讯技术和自动控制技术迅速发展的前景下,生态绿色建筑有了更完善的智能化武装与支持。居住区绿化将是智能化的立体绿化,真正实现从视觉到感觉、从心理到生理的全方位生态绿色,起到包括防尘、灭菌、降噪、改善气侯、美化环境的作用,使“水泥建筑森林”成为具有一定自控能力的“绿色建筑森林”,将立体绿化技术单元化、标准化以至产业化,最终达到“自动化”功能,自动灌溉,自动施肥。

生态环境恶化为绿色生态建筑技术与艺术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催动力。“生态人居社区”已成为房地产业的一大卖点,满足人们追求更高生活品质的需求,以人为本、以亲近大自然为出发点、以绿化为基础。正如爱情是人类永恒的话题一样,“生态与绿色”也应该是建筑永恒的追求。

上一篇:市政道路个人工作总结下一篇:五语教案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