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心得体会1Word 文档

2024-06-26

中学语文教学心得体会1Word 文档(通用10篇)

中学语文教学心得体会1Word 文档 篇1

初三是一个特殊的阶段, 面对的是中考, 在教学上有许多问题是需要解决的。处于紧张的备考状态中, 若要井然有序地进行复习教学, 需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师要了解中考考什么, 怎么考

中考的复习任务很重, 很容易陷入题海战术, 这也给学生增加了许多负担。而如何使学生在考前明确中考考什么、怎么考尤为重要。在此要注重课本, 考试作为一种检测学习效果的形式, 重点在于对课本知识的掌握。作为引领学生复习的掌舵者, 教师应该认真研究课本的知识框架, 梳理好整个初中的数学知识。精选习题, 让做题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注重方法, 进行归类讲解。

二、教师应该如何教

知道中考考什么之后, 教学方法上要特别注意与之前教学方法的区别。不能再用枯燥的填鸭式方法或者是车战式的一轮一轮题海战术进行, 这会降低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一堂课下来要讲多少内容, 学生的接受程度是多少, 都是影响课堂教学成功的因素。课堂内容中讲练的比例要符合学生的能力水平, 讲过多学生不知道重心, 练过多学生易乏, 应当讲练结合, 将所学知识用与实例一一对应的习题呈现出来时, 学生能更深刻的体会内容。此外, 适当让学生自己成为课堂的主人, 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不仅能活跃教学氛围, 也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三、学生如何学

作为初三阶段的学生, 数学的学习方法与解题的效率是至关重要的。首先, 在做考题时要抓住得分点, 选择试题要有针对性。其次, 认真分析问题, 将知识分类, 对易错点、常考点进行总结, 并各个击破。学生常提到, 很多题目是不小心做错的。这些不小心又由哪些造成的?学生自己也要学会分析, 是审题之错还是计算失误。审题之错, 是心态上操之过急, 就要放慢速度审题。计算失误, 意味着对知识点的掌握不够, 必须找到相对应的习题多加练习。

中学语文作文教学的心得体会 篇2

【关键字】语文;文题;作文教育

作文教学一直是各科教学中的难点,"文无定法",作文教学 亦无"定法",一直以来,在这方面的理论研究也比较滞后,不少人以之为禁区,不敢问津。在日常作文教学中,存在着不少弊端,严重地桎梏着作文教学的前进。作为指导者,首先应当树立高中语文作文教学的阶段性全局观念。既要辩证分析学生通过初中阶段所进行的一系列作文训练而达到的水准,又要用发展的眼光来指导高中语文作文教学。这就要求我们无论在指导思想方面,还是在具体实践操作方面,都应有周密的计划性、严密的科学性、训练力度的强化性,行文运笔的深广性及灵活性。

一、增强拟题功底,增添作品亮色

一个新颖,别致的文题,读者对于整篇文章,从心理上说,一开始就有一种喜欢的情绪。文题拟得好,对—个训练扎实的高中学生来说,文章已成功了大半。

1.抓关键句拟定文章题

有的文章,在确定材料后,文题的确立一时难以定夺。而作品中人物的某句话或作者直抒胸臆的语言,在文中有紧扣主题、画龙点睛、深化主题的作用,对内容而言颇具提纲挈领的核心效应,便可适当考虑以之为文章题目。《作文成功之路》2000年l期例文《一生走不出你浓浓的爱》,作者用饱含真情的语言把一些平淡的材料以铺陈叠加的形式表达出来。文题用了作者直抒胸臆的一句话,把全文琐碎,平淡的材料紧串在一起,使文章形如—个橡皮套袋:材料越多,内容越丰富,套袋就会更圆,母亲为儿一生操劳的形象也就越来越丰满。这句话就起到串连材料,点明主旨的作用。这样,作品也因之而增添了无穷的亮色。

2.材料来拟定文题

想象和联想是两种心理活动过程。指导学生巧妙运用联想习作,是高中作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高中大部分学生写作,常因思路堵塞、视野不广而就事论事、就事写事、写完了事的文章。这样文章联想不丰,味道不足,干巴而瘦弱。而联想却加强了众多事物间的联系,使众多事物抱紧成团,让材料内部体现出较强的类比性及对比度,我们从积极修辞的角度,可审视到这种类比性及对比度给文章带来浓厚的和强烈的美感效应。从内容上讲,可以加重加厚作品内涵,使主题得以较大幅度的凸现。从修辞角度上说,这种具有类比性材料的反复叠加,对主题就有鲜明的强调作用。此类文题的设置,因为它在形式上隐含了基础材料,读者对文章的内容及主旨的把握就带有较大的模栅性。也正是这种模栅性,使文题本身具有较大信息张力的同时,也为读者了解全文主旨设下悬念。而从读者欣赏作品的角度来说,其思维过程为:文题——联想材料——基础材料——主题。这—过程与作者的创作思维过程恰好相反。-看到文题后,最先关注的是联想材料、基础材料,进而涉及基础材料;读者在对文题,联想材料、基础材料进行分析感悟之后,才能叩响文章主题之门。

二、从生活中积累素材

“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生活是最直接的素材来源。让学生到劳动中去感受生活,体验生活,领悟生活,这样才能得到第一手习作素材,为习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学生在生活中体会到劳动的苦与甜,有了这刻骨铭心的体验,学生就会更加珍惜粮食,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当然,在这刻骨铭心的体验中同学们的习作不再“干瘪”,而变得很“饱满”!

例如:学生对锄草劳动并不陌生,却难以将这项活动写具体,往往写成“我们认真地锄”,使劲地拔,“一會儿就锄了一大片”等这样空泛的文章。此时如果老师空讲怎样写具体,学生写起来肯定还是有困难的。为了指导学生写好、写具体,于是在锄草劳动前,我先让学生说一说平时自己是怎样锄草的,在锄草过程中,遇到什么困难,是怎样解决的。学生说:有一种俗称‘拽倒驴’的草,根扎得很深,有时,一个同学是根本拔不掉的,要几个人合伙拔。我顺势启发:你们用力拔它却拔不出来,好像在跟人们怎么样,这时你们又会怎么想、怎么做呢?结果又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认真想一想,劳动时再认真体会一下。通过课前点拨并组织学生参与锄草劳动,学生写出了十分真实具体的文章。如有个学生在习作中写道:我用了全身的力气,拔那棵‘拽倒驴’只拽掉了几片叶子,而它的根却纹丝没动,好像在跟我作对,这下可把我给气坏了,心想:我非把你拔下来不可。于是,我叫来小亮和小明,我们三个一齐用力,嘴上喊着:“一、二、三”,那棵“拽倒驴”被我们拔了下来,我由于用力过猛,弄了个四脚朝天,把屁股墩弄得生疼。试想,没有这份深刻的体验,哪有这么“饱满”的语言!

生活处处有文章,现代著名诗人何其芳说:“凡是有生活的地方都有快乐和宝藏。”正如海边沙滩的见壳,拾起来串成一串,便是一条美丽的项链。

我们的作文训练不能离开学生见闻的实际,更不能离开学生真切的农村生活。农村学生习作的素材只要立足于农,平时注意引导学生多看、多读,多想,重视材料的积累和能力的培养,学生的视野开阔了,写作的材料丰富了,写作的底蕴增厚了,思维拓宽了,语言有了个性,写作水平就在具有农村特色的基础上得以提高。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只要我们平时留心生活,留意观察,留神生活中“有价值的”生活素材,那么,孩子的笔下一定会不断流淌出富有现实生活底蕴的美文。

参考文献:

[1]唐柏红.高中语文作文教学体会[J]. 新课程学习(学术教育).2009

[2]赵其军.如何把作文写得“活”起来[J].基础教育参考.2008

中学数学教学心得 篇3

一、引发学生掌握好的学习方法

法国著名生理学家贝尔纳说:“良好的学习方法能使我们更好的发挥运用天赋的才能, 而拙劣的方法则可能阻碍才能的发挥。”有些学生对数学漠然视之, 因为数学缺少情节, 没有学习数学的愿望。那么, 教师就要激起学生的兴趣, 教给他们掌握好的学习方法, 避免学生感到数学枯燥乏味, 没有学习的效率。

二、教师授课方式灵活多样

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 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的引导是非常关键的, 故授课方式要讲求灵活多样, 以引起学生的兴趣。问题是思维的火花, 在数学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发现问题, 引导出问题, 结合学生的经验, 创设问题情境, 引导学生去解决, 让学生的学习积极主动, 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而教师要力求让学生的思维放飞, 让创新的闪光点熠熠生辉, 帮助他们进行检测, 提醒他们的失误之处, 有了问题和困难及时帮助学生解决。教师授课讲稿时最好即兴娓娓道来, 表情有声有色, 言辞诙谐幽默, 那么学生就会喜欢数学教师, 喜欢上数学课。

三、耐心教学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 首先是关怀备至地、深思熟虑地、小心翼翼地去触及幼小的心灵。在这里, 谁有耐心和细心, 谁就能取得成功。”初中生, 尤其是初一学生刚从小学上来, 课程骤然增多, 有些学生就明显显现出不适应初中的学习生活。数的范围由自然数扩大到有理数范围, 负数增加进来, 加之字母代替数等, 学生的形象思维一下扩宽到抽象思维范围, 不是所有学生都能够迅速的融入。这就要教师献出一片爱心, 耐心地教学, 对学生关怀备至, 对授课深思熟虑。

四、关心学生

古人说:“一日为师终生为父。”其实应该这样理解, 教师要有爱生如子的园丁精神。学生都希望老师是一个有感情的人, 而不是一架教书的机器, 老师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 把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教师要热爱每一个学生, 要急他们之所急, 做他们的知心朋友。热爱和严格要求是一致的, 因此, 教师要严格要求学生, 发现学生身上的缺点, 及时给予帮助和教育。

五、注重德育, 教导学生学习要全面

学习数学, 不可忽略其他课程。比如说著名的数学家苏步青先生, 对《古文观止》倒背如流, 苏步青先生求学的时候就有“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的信念, 他17岁时远渡日本, 考取东京高等工业学校, 而且成绩名列第一。他学习努力, 心中只想着为国争光, 获得博士学位之前已在日本帝国大学数学系当讲师, 回国之前, 他拒绝了在日本做副教授的职位, 回到浙大任教, 在浙大期间生活困苦。而苏先生说:“吃苦算得了什么, 我甘心情愿, 因为我选择了一条正确的道路, 这是一条爱国的光明之路啊!”学生了解了这些, 就会对前人的爱国精神触动, 并树立伟大的理想。

中学语文教学的体会和困惑 篇4

时间虽短,感受良多!主要有以下“三点体会”和“一点困惑”说出来跟大家一起探讨……

第一点体会:语文是什么?

山西省教研室李老师在教材培训中这样谈道,对于“语文”人们常常有这样的认识:语文是容易的,母语习得,自然天成;语文又是艰难的,微言大义,弦外有音。语文是有趣的,唐诗宋词,英雄美人;语文又是枯燥的,古文百篇,成语如山……语文就是思想,语文就是生活,语文覆盖一切,穿透一切。语文所训练的是人对一切文明符号的理解力和创新力……

我作为一位在初级中学教育一线从事语文学科教学工作十多年的教师,对语文是什么的问题还真的没有认真想过,听了李老师的讲座,感慨良多,教学之余,我又查阅了很多书籍文章,对这个问题的解答多种多样,有的人指出:语文是语言文化,即“用语言表述出来的文化”。还有人说:语文是“语言+文字+文章+文学+文化”等。

最近,研读了《初中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性质与地位中这样表述: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课程的基本理念中这样表述: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通过了解学习,我对语文的认识和理解有了很大的提高。

第二点体会:语文教育的目的是什么?

当前,分数和升学率摆放在了第一位,语文教育的目的也被解读为学知识、考高分。但语文教育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学得知识,更不仅仅为了应付考试。语文教育最重要就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学生的语文素质,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的能力:一是理解语言(阅读:听、读)的能力;二是运用语言(作文:说、写)的能力。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加强对学生“听、说、读、写”综合能力的训练,努力提高学生这几项基本能力。课堂上我采用问答式、启发式教学,注重互动,通过训练学生使学生养成会听、能想、爱说、善于表达的好习惯。阅读训练有助于说话能力培养和写作能力的提高。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是学习语文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认认真真地读,本身就是一种扎扎实实地学习语言文字、积累语言材料的好方法。叶圣陶先生也曾说:“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能驾驭文字。”作文是人们综合性、创造性地运用语言文字,反映客观生活表达思想感情的一种智力操作技能,是学生认识水平和文字表达能力的体现。作文教学中,教师必须充分激起学生的写作兴趣,指导学生观察体验生活,在生活中,去获取各种真、善、美,积累作文材料。叶圣陶指出:“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

第三点体会:语文教师的职责是什么?

韩语《师说》中讲“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职业就是培养人的职业!语文教师,就是要让学生在写字、读书、表达、交流中陶冶性情,活跃思维,增长智慧,丰富情感,学会做人。作为语文教师,必须具有较高的文化底蕴,从知识、技能、道德、情操等诸多方面影响学生。综合所述,我认为要当好一名语文教师至少需要做到以下两个方面:

一、学高为师

教师的职能是传递人类的精神文明,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出色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就必须具备较渊博的知识。要给学生一滴水,教师就要是自来水。终身学习,以进取的生活态度来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

二、身正为范

教师的人生哲学、治学态度和生活方式,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是巨大的,教师的言表风度早已被认为是一种强而有力的教育因素,文明的语言,标准规范的语音,朴实整洁的衣着,稳重端庄的举止,和蔼可亲的态度是社会公认的教育形象。教书是手段,目的是育人。孔子曾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这次培训学习也有一点困惑!

世界上最困难的事,莫过于正确认识自己!真——“真实、真情”的“真”字对于我们而言是不是已有点陌生?

对于这三节公开课的点评,李老师在充分肯定三位授课教师的亮点之余,毫不客气的指出其中一位教师的“不真实”!一切都按“程序”进行,看起来相当顺利,实际上很做作、很假,为了教学的“完美”让学生成为表演的道具,这样的教育难道是我们应该提倡的吗?教书还应育人!现在的中学生中时常出现的一些心理问题,教师的“影响”是否也是因素之一。学校教育在以“学知识”为重点的同时更要关注学生的精神、思想、人格和情感的发展。

中学语文诗词教学的几点体会 篇5

关键词:中学语文;诗歌教学;意象;语言

以新的课程标准所倡导的理念及方法来组织课堂教学,也不失为可取的途径之一。笔者具体是这样做的:

一、“引”造氛围,激发兴趣

诗词大多都是触景而感,缘情而发,言志而为,饱蘸着诗人丰富情感的笔尖,书写的都是诗人对人生、社会、家国春秋最彻底的发现和感悟。因而,语文教师全身心地投入到建立在自身较高文学素养和全面广泛资料之上的理解、体验之中,运用富于魅力的语言,或配以势态,或借助多媒体,引领学生,走近诗人,走进诗词,受到感染,产生共鸣,生发渴望,储备兴趣。这种“引”法,它成功的前提建立在教师的文化底蕴上,它落实的关键在于教师对作品的理解感悟。《过零丁洋》是文天祥的泣血封身之作:一位状元出身,宰相地位文人,一个几经冷落,几遭失败的士人,一位散尽千金,欲挽狂澜的将军,多灾多难的民族,风雨飘摇的国家,肝胆相照的忠心,凡人、伟人、诗人、军人、神人……被这种激昂之情和神秘之围所吸引的学生,其情其心能不随你而动吗?

凡此种种,诸如诗人的身世遭遇、逸闻趣事,作品的风格特色、写作背景,诗词的只字片言、名句典故,以及与当代生活能联系起来的人、事、物,无不可被教师信手拈来,烹、烩、煎、炸,冷、热、酸、甜,一道道风味独特的席前小菜,似压轴大餐,吊胃口引馋虫,欲罢不能。若佐以几个小老师的补充发言,配以视频音乐,更是锦上添花,“引”得氛围有了,“引”得兴趣来了。心动即将激发行动,我们需要的自主、探究的目的就达到了。

二、“读”出心裁,自主学习

“读”法尤其是诗词教学的传统方法之一。我所倡导的“读”是这样的。首先是课前的知读,学生借助资料、注解等,对作者、背景、诗句等做一个初步的了解,知道一些必要的基础,带着这些基础走进课堂。其次是课堂中多种形式的诵读,“三分诗,七分吟”,教师的范读是必不可少的,“声情并茂”是教师对诗词的处理,也是对学生的示范、熏陶,“吟哦讽诵”是对诗词节奏、韵律、情感、意蕴的表现,如寿镜吾先生的那般投入,似老夫子一样的专注,一定会对学生有所启发。接着是领读,后放手让学生默读,这是一个探索的过程;随即轻声吟读,表现出尝试的趋势;接下来就是放声读,达到了对话的目的。这种多形式的吟诵朗读,一步一步地引领学生进入诗词,进入境界,由尝试到对话,由摹声到品味,与作者,与教师,与自己。有了这样的准备,便能开展后面的比赛读、表演读、接龙读·……在一遍又一遍的诵读中,诗词的多种信息不知不觉地潜入到学生的心腑之中,或滋润、或撞击,肯定会迸发出教师所需要的甚至意想不到的火花,照亮整个课堂。此时此刻,我们所需要的“美读”就有了,接下来给学生留点空间:你读到了什么?你发现了什么?你有什么新的想法吗?让学生心中的自我发现点燃自主学习的热情。

三、“析”出晶体,突出主体

诗词教学中该不该“析”,怎么“析”,“析”什么,鉴于它本身的特点,已经是毋庸置疑的了。但流于传统的从字词句段到篇章结构,从中心主旨到表现手法的逐字逐句的翻译分析,机械串讲,不但有违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而且忽略了学生的主观感悟,破坏了诗词的艺术审美,实在应该远离语文课堂。

我认为“析”应该是对诗词“眼”之所在的点拨。摈弃逐字句的解释,逐行节的串讲,只对整首诗词的情感、意蕴的集中点进行启发点拨,把语言的品味、意象的开发、意境的体悟、情感的共鸣、主旨的升华都留给学生,充分调动学生探索的兴趣,变一言堂为众言堂,变教师表演为教师导演,用一字一词来活跃整个课堂氛围,这才是新课标下的诗词教学。温庭筠的《梦江南》确是一首精琢细雕之作,全词的分量集结在“独倚”二字之上,“独”的时间、地点、背景、目的,“倚”的位置、情态、缘由,是这首27个字的词作的“眼”,在此启发学生,点拨思路,那“江楼”之“望”,“脉脉”之水,过尽的“千帆”,能不使主人公“肠断白苹洲”吗?怨妇的形象、词作的精妙、情感的共鸣、生活的真谛、审美的形成都迁移到学生心中,默化至学生的思想。我们所需要的语文的人文性也就得到了凸显。

“析”还应该是对诗词整体感知的引导。只要对诗词的整体意蕴、情感做启发式的引导,学生就会顺藤摸瓜,深入诗人的内心世界,体悟他们的思想情感,感受生活的真实存在,从而联系自我,形成学生个体所独有的审美情趣。《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教学离不开悲愤现实、无奈自我、忧国忧民、无私奉献的与时代的联系;《江城子·密州出猎》的学习离不开报国之心、多事边疆、渴望重用、豪情壮志的提示等,都是必不可少的引导。“析”要把握好分寸,要重在启发点拨,要善于引导探索,只有这样,才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中学语文教学心得体会1Word 文档 篇6

一、激发表达欲望, 提倡真实写作

教师要指导学生“如实地”和“自然地”写作, 鼓励学生在作文中想哭就哭, 想笑就笑, 写自己熟悉的人和事, 描绘自己熟悉的景物, 充分、真实地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我以我手写我口, 我以我口说我心。”在极富个性和自由的情况下, 学生自然会产生强烈的写作欲望, 彻底消除写作的心理障碍。这样做犹如帮助学生打开了心灵之窗, 他们会快乐的去听、去想、去观察、去体验, 他们会脱胎换骨, 会自由飞翔。

良好的写作情感是作文的发动机, 会产生永不枯竭的动力, 引来写作的源头活水。为调动学生的写作兴趣, 我进行了—些尝试。

1. 创设情境, 激发灵感。

写作灵感往往来自于外在刺激, 某种特定的情景、环境会对人的心理产生影响, 唤起其潜在的意识。恰如白居易诗言:“来如春梦几时多, 去如朝云无觅处。”灵感往往是一闪而逝的, 但灵感一旦诞生, 便如同倾闸之水。教师可以利用这—点, 创设某种能使学生心理亢奋、激动的情境, 使学生在这种情境的感染和牵引下, 唤起其已有经验, 不知不觉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 进而产生创作的冲动和欲望, 激发出灵感。

如一次作文训练时, 我拿出一个透明的玻璃杯让学生观察, 猛然间我把那精致的杯子掉在坚硬的水泥地上, 地面上到处都是玻璃碎片, 学生一片哗然……在学生惊诧之际, 我请他们写出“玻璃杯被掉坏之后”的故事。学生们反应积极, 思维活跃, 灵感进发, 写出了很多合情合理的情节, 当然也有由此产生的议论。

2. 滤奇人趣事, 溢欢声笑语。

写作本身充满了快乐, 如果学生感受到这一点, 其创作热情与创作水平自然会逐步提高。我在指导学生写作时, 引导学生用笔去写淘小子的顽皮, 靓女生的扮酷, 班主任的“弹指神通”, 同桌的蹩脚音乐会, 酒神爸爸、烟鬼舅舅, “狼号乐队”课间演出, 梦游太虚擒“拉登”……学生笔下出现了久别的成语、传说、格言、歇后语、武侠小说、天文地理、闲文野史、幽默笑话……那呼之欲出的人物, 极富个性的语言, 丰富大胆的想象, 独到鲜明的见解, 无一不是真实而又淋漓的展现。

3. 说孰是谁非, 引源头活水。

离开了生活, 写作就成了无源之水。在作文教学时, 我让学生走出小课堂, 进入社会大课堂。引导学生走进社会, 去调查和采访身边的人和事, 鼓励他们用自己的嘴和自己的笔, 去写自己有感想的事, 说别人不敢说的话, 抵制陈规陋习和不正之风, 弘扬先进思想和良好风尚。于是, 《迷信活动何时休》《自私的村干部》《垃圾肆虐谁之错》等作品也就应运而生了。

生动鲜活的生活是学生写作的催化剂, 是写作的源泉和沃土:社会的进步, 家境的变化, 宿舍的冷苦, 集体的温暖, 同窗的苦读, 课间的快乐, 考试的无情, 恩师的教诲, 友情的珍贵, 春风秋雨, 蓝天白云, 青天绿水, 花鸟虫鱼……—切都囊括在学生的视野中, 在自由的状态下, 学生很愿意用自己的方式把这些素材从记忆库中调出来, 并把自己真实的情感体验融合其中。这样能使学生调动写作兴趣, 激活创作思维, 发挥表达潜能, 触发倾吐激情, 敞开心扉, 把作文的过程由“痛苦”转为“享乐”, 变苦作为乐作。

教师只有解除对学生的诸多束缚, 鼓励学生说真话, 抒真情, 大胆想像, 勇于创新, 才能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 让学生的心灵插上翅膀, 在作文的园地里自由地翱翔。

二、置创新土壤, 绽写作新芽

学生的生活只有扎根在创新土壤上, 在创新氛围中, 才能写出富有创新的作文。在教育和教学上, 教师要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 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鼓励和引导学生奇思异想。创新的源头是奇思异想, 放开一切框架束缚, 思别人所未思, 想别人所不敢想, 想象越奇特, 看法越独到越好, 追求与传统不同, 追求与众不同。

落实创新的几种途径有:

1. 立意要创新。

思想认识的高低对文章的质量起着决定的作用, 思想认识是提高写作能力的先决条件, 叶圣陶曾说:“思想认识是文章的质料, 有质料是首要的, 没有质料如何能写?”同样, 没有创新的思想, 就不能写出创新的文章。

立意创新是指打破陈旧的认识, 适应改革开放潮流, 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地提出对问题的看法, 而不是不合常理的思想观念。在写作训练中, 学生曾这样确立中心:“不被理解又何妨?”“失败, 你来吧!”“缺乏斗志的无名战士!”……

2. 取材上要创新。

生活积累是写作能力的基础。时代在前进和发展, 周围的人和事都在变, 作文时教师应指导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去发现独特的、富有时代特色的素材, 这样学生的笔下出现了如《点子王“某某某”》《有手段的“某某老师”》《令人佩服的好校长》等优秀作文。

3. 表现形式要创新。

作文有了内容就要用一定的表现形式来表达, 表现形式的创新对提高写作的创新能力至关重要, 这就需要我们运用大胆丰富的想象、曲折离奇的手法、与众不同的布局构思、构思独特的角度, 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例如, 写作时, 学生可以以临考老师的身份在考场上观察学生, 可以变成蝌蚪去向人们倾诉不幸, 可以化幻成蛤蟆精在地狱里报复人类……

略谈中学语文差异性教学法心得 篇7

一、了解学情, 尊重差异

每个人学习能力大小、节奏快慢均不一样。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差异, 坚持“以学定教”“以学施教”“以学评教”。学生在学习时所表现出来的差异是有外显和内隐之分的。外显的差异表现有学生的听课状态、学习方法、接受能力及书写习惯等, 而内隐方面的表现则有学习态度、心理素质、学习目标的定位等。对此, 教师要充分洞察这种差异的存在, 并尽量缩小差异, 才能在教学中使学生的整体成绩有显著的提高。

作为语文教师, 我认为语文教材中每篇课文犹如知识的万花筒, 教师的作用就是帮助每名学生学会选择最佳的角度去欣赏, 去深入其中。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 教师应努力做到既尊重差异, 拆掉传统教学思维的壁垒, 激发学生学习的正能量。

二、学优生自主进“识”

天高任鸟飞, 海阔凭鱼跃。学优生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 他们的学习空间不应仅局限于课堂, 还应该适当延伸至课外。对此, 教师可为其提供一些参考的学习方法和策略。

(一) 化零为整法

对于语文学习而言, 积累是金。只有广泛积累, 才能灵活掌握, 博学精用。可以说, 没有积累的过程就没有语文成绩的提高。生活处处有语文, 语文时时都精彩。语文又是最“接地气”的学科, 也是最富情感的学科, 因此学习语文可以不限时间、不限地点, 只要有一颗乐学语文的心就能做到。所以, 教师要指导学优生学会利用零散的时间来做好语文积累, 化零为整, 集腋成裘, 注意平时点滴的积累, 日积月累, 持之以恒, 最终做到厚积薄发。

(二) 抛砖引玉法

语文学习的方法指导很重要。平时语文课堂上, 我经常选择一个合适的时间对所学知识进行小结, 即将近期学习的语文知识要点或者常识内容排序、连接, 采用连环设问法来形成知识链, 引导学优生学会及时总结知识, 归纳知识, 在头脑中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课堂上, 教师的做法会对学优生起到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总之, 学习语文要注意做到一个“活”字, 即活学语文, 从而学活语文。而教师则要做到活教语文, 从而教活语文, 最终达到教与学的最佳统一。

二、学困生不再拒“识”

对于学困生, 关键是解决他们思想认识的问题, 帮助他们端正学习态度, 明确学习目标, 而对于中间生要及时给予鼓励, 表扬, 原则是“一个都不放弃”。

(一) 笨鸟先飞法

“笨鸟先飞早入林。”何况每个学困生并不是“笨鸟”, 他们都有发展的空间和进步的可能。基于此, 教师在每个学期初应提早帮助他们安排好学习任务, 即这个学期他们能够而且必须完成的任务, 如古诗和文言文的背诵、重点词语的积累等, 要求每周背会一首古诗, 并定期进行检查。做到周周背, 天天背, 反复背。教师应本着“每天背一点, 再背一点”的原则, 来帮助学生树立自信, 体验成功后的自豪感以及被教师与同学认可的喜悦感。

(二) 他山攻玉法

“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教师应引导学困生善于学习他人优秀之处, 见贤思齐。简单有效的办法是将优秀学生的学习成果拿过来做示范样板, 还可以摘抄背诵一些优秀的文章、诗句、名言警句等, 以弥补自己不足, 丰富自己的语言库, 提高书面表达能力。无论是哪个层次的学生, 要想写出漂亮作文、考场上的高分作文, 没有其他捷径可走, 唯一的做法是把真功夫用到平时, 即要多读、多看、多想、多写, 把自己的情感注入平常的事物中, 关键是要融入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而我们的学生素日里缺少的就是这个, 积累与学习对学困生尤为重要。

(三) 新瓶装“旧酒”法

这种教学方法是为了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 用新瓶装“旧酒”法就是将重要的知识点通过一些有创意的、新颖的形式呈现出来, 即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重视知识点的“包装”。如讲说明文的知识时, 对这种文体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归纳, 把相关知识点的内容设计成一束“花”的形状, 从“花盆”“花径”“花叶”到“花心”“花瓣”都进行精心设计, 就会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注重语文课堂教学高效

在实施差异性有效教学的过程中, 也为了真正做到尊重差异。教师要认真落实“课堂教学的四个基本点”, 即明示目标、精讲精练、兼顾差异和当堂检测等, 全程提高教学效率, 打造高效课堂。

(一) 认真备课, 明示目标

教师要在每一节课认真备课, 努力做到三备, 即备教材、备学生、备方法, 每一个环节用心设计。每一节课上课前明示学习目标, 即把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写在黑板的固定位置, 然后向学生进行具体的解读。目标分层次设计, 让各个层次的学生清楚本节课要学什么, 从而能够在学习时做到有的放矢。

(二) 精讲精练, 重视提问

对于语文课堂教学的知识重点要精心设计问题, 课堂上进行有序、有效的师生互动。课堂提问时, 针对知识点的难易程度或是以点带面, 或是面面俱到。总之要做到讲在关键处, 讲在必要时。

(三) 兼顾差异, 重视合作

根据“组间同质, 组内异质”的原则, 将全班学生划分成几个小组。课堂上需要讨论、研究的问题就可以通过小组合作来完成, 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 又活跃了课堂气氛, 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这是因为学生才是课堂真正的主角, 而教师只是一种“被需要”的角色。课堂既要“放得出去”, 又要“收得回来”。

(四) 当堂检测, 重视反馈

为了做到堂堂清, 每节课下课前教师以小卷的方式或者利用大屏幕进行当堂检测。同时对每一天的检测内容及时、认真地批阅。反馈的成绩也要设表跟踪, 以便及时了解学情, 为下一节课的内容做准备。

关于中学化学实验教学体会 篇8

科学探究是化学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而化学实验又是科学探究的重要形式。用化学实验的方法学习化学,既符合化学学科特點,又符合学生学习化学的认识特点。本文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就中学化学实验教学谈三点粗浅的体会,供参考。

一、利用实验,激发兴趣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实验中的奇幻现象,会使学生对化学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它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心理成分,是学习动力的源泉。能激发学生努力探索化学奥秘的强烈求知欲,因而化学实验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例如,刚开始上第一、二节化学课时,就做“魔棒点灯”、“烧不坏的手绢”、“水中生火”、“两棒相遇冒白烟”等有趣的化学“魔术”。学生急切想知道:这是怎么回事?为什么会有此现象?自己能否操作?从此,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特高,兴趣很浓。再如,学习燃烧条件前,我补充一个实验:把小纸船放在水面上,向船内倒入一些酒精,然后点燃,发现酒精燃烧,而纸船却完好无损。学生的情绪一下子调动起来,学习兴趣更高,迫切探究原因是什么?学生提出若干种方案进行探究,我也给予适当指导,学生学得轻松,教师教得轻松。又如,在复习CO2与NaOH溶液能否反应时,我事先准备了相关器材和药品,引导学生进行交流和讨论,设计实验方案,并上讲台演示。结果许多学生想出了对比实验:将两个相同的软塑料瓶都充满CO2,然后分别倒入等体积的水和NaOH溶液,振荡,再比较两瓶变瘪程度,现象非常明显。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培养了学生动手和观察能力,又使学生巩固了CO2与NaOH反应的相关知识,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二、做好实验,积极探究

1、改验证性实验为探究性实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实验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方面,有其得天独厚的条件,教学中必须鼓励和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充分发挥每位学生创造性的潜在能力。每个问题的提出及整个教学过程,都必须是再现式思维和创造思维有机结合,尽可能的将教学过程设计成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创造模式,着力营造“情感共鸣沟通,信息反馈畅通,思维流畅,创造精神涌动”的最佳意境。

传统的学生实验多半是验证性实验,在实验过程中,学生被动参与,我们的实验改革应充分利用一切手段,改验证性实验为探究性实验,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进行大胆猜想、假设,然后为验证自己的猜想和假设进行实验。学生对实验过程的敏锐观察,丰富想象,既达到了开拓思维、交流合作的目的,又使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在实验中得到加强、训练,充分体现了科学探究的乐趣,领悟了科学的思想和精神。

2、要适当补充和改进实验

教材中许多实验都有明确结论,这些实验往往就成了验证性实验,有些内容较空洞,缺少说服力,对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帮助不大。这就要求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情况,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为宗旨,进行适当的改进和补充。如CO的可燃性实验很难操作,我改用废报纸来做(把废报纸卷成喇叭状,上下口径分别为1cm、10cm,倾斜放置与竖直面成60°,点燃大口部位,过一会儿点燃小口处冒出的气体即可观察到CO的燃烧现象)。在操作过程中,不断启发学生积极思考、积极探究,既掌握了知识,又拓展了思维。又如,用大理石和稀盐酸反应来验证质量守恒定律,由于产生的CO2来不及被澄清石灰水吸收,使锥形瓶内气压迅速增大,导致橡皮塞被“顶飞”。后来我就和学生一块分析原因,寻找解决办法,其中有一位学生提出,把锥形瓶换成吸滤瓶,并在导管口接一个气球。接着用此方法做实验,确实未出现橡皮塞被“顶飞”的现象。虽然费时,但学生的探究能力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三、开展课外实验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课标要求重视对学生创新意识及科学精神的培养,这一点应反映在化学教学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实验教学的教育功能,不仅仅是停留在课堂上。化学课外活动是化学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是培养学生积极探索、勇于超越的科学精神的重要途径。在教学中,教师要克服困难、创造条件多组织和指导学生开展化学课外活动,发动和组织学生积极开展课外和家庭小实验,让学生自己发现和寻找身边的化学,使其成为自己实验的研究内容,动手、动脑,长知识、长能力。学校可以创造条件全面开放实验室,使学生随时随地能进行各种实验。特别是对一些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要鼓励他们敢于提出新的问题,并按照自己的想法设计一些小实验,独立地或与他人合作解决这些问题,同时还可以通过实验来验证自己在学习中的一些疑问,以此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使他们养成用实验来探究未知,大胆质疑,勇于超越的创新精神。

中学语文中的古诗词教学心得浅谈 篇9

一、引导学生利用信息技术

学习语文, 必然要熟悉中国文化。这个形式怎样展开更加形象?怎样才能更大程度地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国古代诗词, 格律缜密, 工于平仄, 对仗奇巧, 练字精工, 言简意赅, 描微摹细, 意蕴深厚, 情感丰富, 气象万千。

比如, 古人多用“明月”烘染离情别绪, “露从今夜白, 月是故乡明。”“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等等, 在百度一搜索“月是故乡明”, 要图片有图片, 要视频有视频, 要歌曲有歌曲, 要音乐有音乐, 琳琅满目, 数不胜数, 使学生在声光音像之中, 激发起对古诗词的兴趣。

二、勤读细品

语文学习中的格言警句颇多, 比如“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作诗也会吟”“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等等。无论是刀笔小吏还是国学大师, “读”书使其成就。所谓“诵之不辍, 话语天成。”足见诵读之功用。因此, 打造与时俱进的“诵读文化”, 传承华夏民族的“文化血脉”是语文教学的重任。在诵读古诗文过程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文意, 增进对文章的理解能力, 提高诵读水平和对传统文学精髓的内化程度。

三、读诵古代诗词的方法

读诵古代诗词的方法, 关键要深入作者的内心。

学习《江城子·密州出猎》, 读题, 读作者, 读课文, 读注释, 通过多次的“读”使学生整体感知课文, 把握语感, 了解词的思想感情。“左牵黄, 右擎苍。锦帽貂裘, 千骑卷平冈。”了解了作者的特点、处境, 作于熙宁八年冬, 此时的苏轼正处于仕途低谷。由于不满王安石变法, 他自请外调在密州任地方官。苏轼词的豪放风格正是在密州上任的时期正式形成的。细细读之, 再现诗歌意境, 就会感同身受。想象到苏轼气概狂放, 锦帽貂裘, 酒酣气盛, 前呼后应, 千骑射猎, 豪兴大发, 吟诗作赋, 他期待重任, 期盼报效国家的神态与渴望如在目前。

实际上, 也只有读得熟练, 了解作品、精读文字, 揣摩作者用意, 感受作者内心, 才会将诗词的精髓成为自己的一部分, 记得一位学生家中经济遇到状况, 心情抑郁, 我让其他学生用李白的一句诗来安慰他, 一个学生脱口而出“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

再比如在中国文学史上, 李清照是第一个女词人。她所做的《武陵春》, 哀愁片片, 多所寄托。可是大部分学生在阅读后并没有真正地了解这首词, 认为词中所言之“愁”不过是一个女人的无病呻吟。如果对李清照的命运有所了解之后, 就不会产生这种误解。在李清照的一生中, 前期安逸休闲, 与丈夫夫唱妇随, 所写的文章都是反映闺中生活, 间或离情别愁;后来国家灭亡, 居无定所, 藏书文物都遭焚毁, 生活艰辛;丈夫亡后, 只身流亡, 处境凄惨, 内心悲苦, 于53岁写了这首《武陵春》。这时候的李清照国仇家恨齐聚心头, 词中之“愁”绝对不是分愁别恨, 如果是的话, 绝对不会有后来的“只恐双溪舴艋舟, 载不动许多愁”之孤苦之句。了解了李清照的身世和《武陵春》的写作背景, 再读《武陵春》, 绝对是不一样的感受,

关于中学音乐教育教学的体会 篇10

关键词:中学音乐;教育教学;审美育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4-059-01

随着素质教育在全国范围的开展实施,当前的教育更加重视学生德、智、体、美多方面全面发展,音乐学科作为中学课程教育的重要组成,音乐对培养学生审美意识、道德修养、创新能力等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学生通过音乐的系统学习,掌握音乐技能的同时,可以让学生记忆力增强、反应灵敏、想象力更加丰富;使学生在精神上得到美的滋润的同时,也懂得什么是美,什么是丑,进一步体会到音乐艺术美的存在和音乐学习的重要意义。因此,我们必须重视音乐教育,优化音乐教学策略,促进学生德育、智育等全面发展。

一、想方设法培养学生音乐的学习兴趣

众所周知,不管是学习哪一门学科,兴趣都是最重要的,它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是学生创造力的源泉,是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因此,教学中必须努力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以逐步培养对音乐的感情。当然,中学生的兴趣爱好非常广泛,就音乐兴趣培养来说,教师要通过正确的音乐教育逐步建立起高雅、健康的兴趣和爱好,这其中必然包含着表现技能和欣赏能力的逐步提高和发展。莎士比亚说:“学问必须合乎自己的兴趣,方才可以得益。”只有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才能把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到所学的音乐上来,从而使他们产生自己的想法,才能在音乐学生中有所创新。课堂上学生否集中注意力,专心听教师讲授,能否乐意地去接受新的知识,并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开展一系列的学习活动,自觉地完成教师所布置的学习任务,关键在于是否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中学阶段的学生表演欲比较强,根据这一点可以经常组织一些文艺小会演、音乐知识小竞赛等活动,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展示自己。学生普遍喜欢通俗歌曲,在教唱欣赏教材歌曲时可以加入一些优秀的通俗歌曲,如中学生喜欢的《奔跑》,《朋友》等。从而增加他们对音乐课的兴趣。

二、教学中要发挥教师的引导和示范作用

音乐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也是一门模仿性较强的学科。新课程强调;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指导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中学音乐教学中,教师要发挥自身的服务功能,做好学生沟通学生和音乐的桥梁。教师要扮演好导演、演员和观众这三个角色,充分发挥音乐教师的示范、引导和研究指导的作用。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如何把握讲解音乐知识技能和音乐表演的“度”,可以用下面的方法:当同学们兴趣和情绪不高、缺乏积极性时,教师就应该扮演好演员和导演的角色,通过富有情感而又恰如其分的示范表演,为同学们营造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和教学环境;当同学们兴致勃勃,学习欲望强烈时,应该结合音乐作品教学的需要,及时介绍一些相关的音乐文化与基本的音乐基础知识,以加强音乐基本技能的学习,满足同学们高涨的求知欲望和审美需求。

三、强化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和锻炼

创新教育是现代教育教学的方向,音乐教育是一门极其讲究创新性教育的学科,音乐作为素质教育中的一门重要的艺术类学科,音乐教学不仅仅是要教会学生唱几首歌、弹几支曲子,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如何创造美。 因此,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把握音乐形象的基础上,大胆发挥自己的个性,大胆展开想象,进行音乐创作,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比如,组织学生参加本校或者当地举办的艺活动,要求学生自定节目,自行组织,自编自演,让学生表现自我。学生多参加艺术实践活动,不仅增长知识才干,而且提高心理素质,磨炼学生意志,培养他们的创造意识。尤其是像我校的农村学生来说,他们可能得到锻炼和自我展现的机会要远远少于城市的学生,在自信心和表现力上相对要弱一些。那么作为音乐教师就要更加注意培养他们这方面的能力,多提供机会和平台,让学生展示自己,锻炼自己。通过一系列的教育教学活动发挥学生的个性特点,提升学生的创造力。

四、挖掘美育素材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中必须充分利用音乐的美育功能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教师要对蕴含在教材中的美育因素加以概括和提炼,通过营造审美氛围,对学生进行美感训练,扩大学生的审美领域,使学生增加对美的认识和分辨,加深对美的理解。中学音乐教育是学生音乐基础教育的重要阶段,并非要培养艺术专业的人才,一个学生想要有音乐修养,要获得专业的音乐技能,脑子里必须装有大量的音乐旋律,这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和训练。故从一定意义上说,音乐课的每一环节,音乐教学的整个过程,教师都必须贯穿对美感的训练。具体地说,就是要培养学生的音乐记忆、音乐想象、音乐认知能力。让学生充分理解感受课业练习中多种美的类别和特征,引导他们将各自对美的感受和理解、贯穿到练习之中进行应用,获得艺术表现的愉悦和快感。同时,教育要善于营造课堂艺术氛围,让学生在一定的环境中熏陶,如:让学生各自带一些自己家里的CD、VCD等自认为好听的音响资料,在上课前几分钟甚至后几分钟,播放给大家听。开阔他们的视野,提高他们对其他音乐的评价能力。同时,在音乐教室开辟音乐教学园地、张贴著名音乐家的挂像,等等。久而久之,形成一个积极的良性循环,对巩固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审美能力有着很大的推动作用。

总之,作为一名音乐教师,应以育人为宗旨,以美育为目标,以审美为核心,充分发挥音乐的素质教育功能,不断提高自身教学素质,优化音乐教学,把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渗透在各个不同的教学环节中,通过音乐感受、表现、创造及音乐相关文化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发展学生的创造与想象,从而达到音乐育人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赵 涛.新课改农村中学音乐教学探索[J]教育界,2014(02).

[2] 闫 娜.中学音乐教学浅谈[J].当代人,2009(07).

上一篇:1电话话术之陌生客户下一篇:小学二年级叙事作文150字:第一次煮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