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红船》有感(共16篇)
读《红船》有感 篇1
中国共产党,成立于1920xx年7月。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中国各族人民利益的代表者。
1920xx年,在嘉兴南湖的一条船上,李大钊和陈独秀等人创建了中国共产党。
秀水泱泱,红船依旧;时代变迁,精神永恒。我们今天所获得的幸福生活,都是党给我们送来的。中国共产党历经多少困难,面临了多少难题,才为人民创造了今天的幸福。许许多多的人都因为为了革命,而现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我们是党的传播者,要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共产党。我们的国家发展都离不开共产党。我们敬爱的习总书记更是经常发表关于党的讲话。
毛泽东作为共产党的主要领导人之一,多次在水深火热中挽救共产党。那时的中国还是动荡不安,危机四伏的年代,而毛泽东就出生在这个年代。满心抱负的他决定改变这一切。反叛父亲的他创办了《湘江评论》,宣传共产党思想。1920xx年9月,毛泽东毅然率领秋收起义部队从文家市出发,在农村开展游击战争。当时的许多领导者都批判说毛主席时右倾逃跑主义。不久,毛主席被撤销了一切职务,但是他不气馁,不灰心,以革命事业为重。那时的毛主席坚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就是有了毛主席这样精神,中国共产党才开辟了第一块农村革命很据地。1949年10月1日,毛主席站在天安门城楼上庄严地宣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在开国大典之前,还有一位不得不提的一个人,他就是陈望道。1848年,马克思和恩格斯编写出了《共产党宣言》,而陈望道就是第一个翻译他的人,他的翻译,让更多的人知道了共产党,他的翻译,为革命者照亮了道路。1920xx年,“五四”运动爆发,陈望道返回杭州。来到浙江一师当国文老师。在学校里,他积极主动得配合校长经亨颐传授白话文。他们以学校为大本营,向学生传授音节字母,让学生用国语课本,大力推进中国思想和中国教育,不再受外国人压迫。因此,陈望道在浙江一师做的贡献数不胜数。1920xx年8月,第一个《共产党宣言》问世。正是这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后来如燎原之火,熊熊燃遍了中华大地。
关于革命,还有许许多多的背后工作者们在默默的付出劳动。他们不需要荣华富贵,现在的共产党就是对他们最好的回报。
最后,让我们用最崇高得敬意对革命工作者们说一声“你们辛苦了!”
读《红船》有感 篇2
我国明代不仅造园活动有较大的发展, 造园理论也有许多值得我们今天借鉴和学习的地方, 特别是计成所著, 并于崇帧七年 (1634年) 刊版印行的《园冶》 (1) 一书, 可以说是我国第一本园林艺术理论的专著。
计成, 字无否, 江苏苏州吴江县人, 生于明万历十年 (公元1582年) 。他不仅能以画意造园, 而且能诗善画, 他主持建造了三处当时著名的园林———常州吴玄的东帝园、仪征汪士衡的嘉园和扬州郑元勋的影园。
《园冶》共三卷, 第一卷卷首冠以《兴造论》和《园说》, 是全书的纲领和立论所在, 即造园的思想和原则。《兴造论》突出强调“因、借、体、宜”原则的重要性, 《园说》阐明园林用地、景物设计与审美情趣。后有相地、立基、屋宇、装折、门窗、墙垣、铺地、掇山、选石、借景十篇。在十篇的论述中, 相地、立基、铺地、掇山、选石、借景篇是专门论述造园艺术的理论, 也是全书的精华所在。特别是相地、掇山、借景更是该书精华的精华, 而屋宇、装折、窗、墙垣则着重建筑艺术的具体论述。
《园冶》一书的精髓, 可归纳为“虽由人作, 宛自天开”“巧于因借, 精在体宜”两句话, 这两句话的精神贯穿于全书。
“虽由人作, 宛自天开”, 说明造园所要达到的意境和艺术效果。如何将“幽”、“雅”、“闲”的意境营造出一种“天然之趣”, 是园林设计者的技巧和修养的体现。以建筑、山水、花木为要素, 取诗的意境作为治园依据, 取山水画作为造园的蓝图, 经过艺术剪裁, 以达到虽经人工创造, 又不露斧凿的痕迹。
例如在园林中叠山, 就“最忌居中, 更宜散漫”。亭子是园林中不可少的建筑, 但“安亭有式, 基立无凭”。建造在什么地方, 如何建造, 要依周围的环境来决定, 使之与周围的景色相协调, 使环境显得更丰富自然。例如在厅堂前置山, “耸起高高三峰, 排列于前”, 那就是败笔。长廊是游览的路线, “宜曲宜长则胜”, 要“随形而弯, 依势而曲或蟠山腰, 或穷水际, 通花渡壑, 蜿蜒无尽”。楼阁必须建在厅堂之后, 可“立半山半水之间”, “下望上是楼, 山半拟为平屋, 更上一层, 可穷千里目也”。
造园不是单纯地摹仿自然, 再现原物, 而是要求创作者真实地反映自然, 又高于自然, 尽可能做到使远近、高低、大小互相制约, 达到有机地统一, 要体现出大地的多姿。园林有的似山林, 有的似水乡, 有的庭院深深, 有的野味横溢, 各具特色。如苏州拙政园, 经过造园家的巧妙布置, 这一带原来的一片洼地便形成了池水迂回环抱、似断似续, 崖壑花木屋宇相互掩映、清澈幽曲的园林景色, 真可谓“虽由人作, 宛自天开”的佳作。“巧于因借, 精在体宜”是《园冶》一书中最为精辟的论断, 亦是我国传统的造园原则和手段。“因”是讲园内, 即如何利用园址的条件加以改造加工。《园冶》说:“因者, 随基势高下, 体形之端正, 碍木删桠, 泉流石注, 互相借资;宜亭斯亭, 宜榭斯谢, 小妨偏径, 顿置婉转, 斯谓‘精而合宜’者也。”
而“借”则是指园内外的联系。《园冶》特别强调“借景”“为园林之最者”。“借者, 园虽别内外, 得景则无拘远近”, 它的原则是“极目所至, 俗则屏之, 嘉则收之”, 方法是布置适当的眺望点, 使视线越出园垣, 使园之景尽收眼底。如遇晴山耸翠的秀丽景色, 古寺凌空的胜景, 绿油油的田野之趣, 都可通过借景的手法收入园中, 为我所用。这样, 造园者巧妙地因势布局, 随机因借, 就能做到得体合宜。
计成所阐述的造园理论与具体经验, 不仅对研究古典园林非常重要, 而且对于今天的环境景观规划设计实践也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在卷一《兴造论》里, 开篇作者就提出:“世之兴造, 专主鸠匠, 独不闻三分匠、七分主人之谚乎?”强调了“主人” (即相当于今天的建筑规划设计师) 的重要性。其后又说:“半间一广, 自然雅称, 斯所谓‘主人之七分’也。第园筑之主, 犹须什九, 而用匠什一, 何也?园林巧於因借, 精在体宜, 愈非匠作可为, 亦非主人所能自主者;需求得人, 当要节用。”更是强调了主持造园规划设计人的重要性。
让我们来剖析一下计成做规划设计的过程。
计成说:“相地, 立基。”首先对项目要进行定位, 对基地各要素进行分析。具体阐述了规划设计的原则、设计的依据及设计的理念。
园基可分为山林地、城市地、村庄地、郊野地、傍宅地、江湖地等。计成说园地只有山林地区为最好, “园地惟山林最胜, 有高有凹, 有曲有深, 有峻而悬, 有平而坦, 自成天然之趣, 不烦人事之工”。但也各有偏好———“古之乐田园者, 居于畎亩之中;今耽丘壑者, 选村庄之胜”, 且不同的园基有不同的情趣———“宅傍与后有隙地可葺园, 不第便于乐闲, 斯谓护宅之佳境也”, “江干湖畔, 深柳疏芦之际, 略成小筑, 足征大观也”。
“相地”是从卜邻、究源、察地等几个方面考虑。卜邻就是选择园地时, 要充分考虑周围的环境, 包括地理位置、地貌条件、林木植被及周围的构筑物等多种因素。主要考虑“因借”的因素。“倘嵌他人之胜, 有一线相通, 非为间绝, 借景偏宜;若对邻氏之花, 才几分消息;可以招呼, 收春无尽”。
究源, 指探究水的源头———“卜筑贵从水面, 立基先究源头, 疏源之去由, 察水之来历”。水也宜合理利用, “临溪越地, 虚阁堪支;夹巷借天, 浮廊可度”, 且“架桥通隔水, 别馆堪图”, 隔水接以桥梁可以另建馆舍, 从而形成很好的对景关系。
察地亦包括植被。“多年树木, 碍筑檐垣;让一步可以立根, 斫数桠不妨封顶。斯谓雕栋飞楹构易, 荫槐挺玉成难”。
作者最后强调“相地”的原则要因地制宜, “相地合宜, 构园得体”。
先相地, 后立基。先要布置厅、堂、阁、室等屋宇的位置, 然后因地制宜, 考虑“宜亭斯亭, 宜榭斯榭”, 再后“开土堆山, 沿池驳岸”, 间杂植物配置。植物配置不但讲究“栽培得致”, 随季候的不同有所变化, “曲曲一湾柳月”“遥遥十里荷风”“编篱种菊”“锄岭栽梅”“寻幽移竹, 对景莳花”“桃李不言”, 而且强调了植被随季节变化的重要功用性, “一派涵秋, 重阴结夏”。
对于局部小地形的构筑, 作者提倡“高阜可培, 低方宜挖”, 才能达到“适兴平芜眺远, 壮观乔岳瞻遥”的境界。
立基的顺序, 要按重要性。接待客人的地方, “厅堂”先定, 必须正中, 光线要好。“古者之堂, 自半已前, 虚之为堂。堂者, 当也。谓当正向阳之屋, 以取堂堂高显之义”。
然后可以布置“室”等起居用所。一般“书房”也比较重要, 应优先选择位置。要满足幽静、优雅、敞亮等要求, 要能激发灵感。“书房之基, 立於园林者, 无拘内外, 择偏僻处, 随便通园, 令游人莫知有此”。
沿这些重要建筑布置游“廊”, 设计观景路线及视点。“廊基未立, 地局先留, 或余屋之前后, 渐通林许。蹑山腰, 落水面, 任高低曲折, 自然断续蜿蜒, 园林中不可少斯一断境界”。
考虑路线时要依据景点位置, 景点位置要考虑视点及观景路线, 并互动调整。“寻幽移竹, 对景莳花”, “高阜可培, 低方宜挖”, “围墙隐约于萝间, 架屋蜿蜒于木末。山楼凭远, 纵目皆然;竹坞寻幽, 醉心既是”。
游廊、亭、榭、花径构成了游园的路线与节点。“花间隐榭, 水际安亭”, 这是造园中构成风致的要素, “斯园林而得致者”。但“亭安有式, 基立无凭”, 选地立基并无准则, “惟榭只隐花间, 亭胡拘水际。通泉竹里, 按景山颠。或翠筠茂密之阿, 苍松蟠郁之麓;或借濠濮之上, 入想观鱼;倘支沧浪之中, 非歌濯足”。说到游廊, 或蟠山腰, 或穷水际, 通花渡壑, 蜿蜒无尽, “斯寤园之‘篆云也’”。
厅、堂、书房等建筑应考虑窗的位置, 确定对景。“桃李不言, 似通津信;池塘倒影, 拟入鲛宫”, “疏水若为无尽, 断处通桥;开林须酌有因, 按时架屋。房廊蜒蜿, 楼阁崔巍, 动‘江流天地外’之情, 合‘山色有无中’之句”。
同时设计园林构图布局, 这两者相辅相成。在构图中, 作者始终强调造园要追求画的意境。“园说”篇中提道:“窗牖无拘, 随宜合用;栏杆信画, 因境而成。”在“村庄地”中作者描绘:“桃李成蹊, 楼台入画。”在“掇山”中作者又重申:“深意画图, 余情丘壑。”从而最终达到“景到随机”, “虽由人作, 宛自天开”。
景观专项设计是对于规划内容进行深化的阶段, 与施工紧密结合, 如屋宇的做法 (包括门楼、厅、堂、斋、室、书房、亭、台、楼、阁、榭、轩、卷、广、廊等) 、花径做法 (乱石路、鹅子地、冰裂地、诸砖地等, 还包括具体的很多花样) 、装折做法 (栏杆、屏门、仰尘、风窗等装饰物件) 、门窗、墙垣、掇山、叠石等。还有一些诸如匾额、对联、题词等由文人游园时有感而发完成, 如红楼梦大观园题词等。
规划设计的过程, 最有价值的有两方面内容, 一方面是为什么要这么做, 一方面是怎么做。规划设计与施工紧密结合。作者以中国古典诗画为底蕴, 以实践为基础, 取诗的意境作为治园依据, 为后世的园林设计建造提供了理论框架及可供模仿的范本。
摘要:《园冶》集中体现了中国园林的传统造园思想, 影响远及海外。本文旨在对其造园精髓思想加以提炼, 力图变换一种视角, 用现代景观规划设计的理念将其加以剖析、引申, 希望有益于我国景观规划设计理论的发展。
关键词:《园冶》,精髓,园林,规划设计
参考文献
[1]园冶注释.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88年5月第2版.
[2][美]诺曼K.布思.风景园林设计要素.中国林业出版社, 1989年7月第1版.
读“书法”杂志有感 篇3
倘若领导同志或所谓名人的字,写得的确卓越,够得上法书,我不但不反对这么办,而且双手拥护这么办。但恕我率直,有的写得却实在并不出众,甚至是毫无足观,而刊物却偏要借重,这就很值得商榷了。因为你办的是“书法”杂志,而不是任何其他别的什么东西。我相信,有些领导同志由于工作关系是题过一些字,但却未必就自视为书法家。他们未必就那么不谦虚。我们也不要迷信名人都能写得一手好字,他们可以因其那些方面的成就而有“名”,却未必然在这些方面有其“实”。在“彼”为权威,在“此”就可能并不出众。这就象鲁迅说的,决不要相信,无论什么人一到某种地位,就都能成为“通人”。孔子不是还要以七岁的项橐为师吗?就是因为孔老夫子这位大圣人、大权威,不得不在小孩子项橐的智慧面前甘拜下风。当然,编者难免有其苦衷在,不能完全责备他们。因为如果他们真正敢于有点标新立异,独辟蹊径,而并不这么办,那么被人扣上“脱离政治”、“不为社会主义服务”之类的帽子,还是很不好受的。这曾经是风气使然。但时至今日,还很浓厚地存在这么一种风气,就未免令人有点不解了。
我不懂外国文,不知道外国的书籍或杂志是否也都这么办。那么我就查一查中国的古书吧。手头正好有一部《全唐诗》,这就只好请教它了。也是打开一看,果然首先映入眼中的正是太宗、高宗以及历代后妃之作,然后才是各家诗人之作,包括我们的伟大诗人李、杜在内。我这才有点“解”了。虽然不是“于今尤烈”,却的确也是“古已有之”。我们不免也承接了这么一点“流风余韵”。《全唐诗》是通政使曹寅奉命主持编辑的,这么做可以理解。可是,难道我们今人不应该比他“解放”一点吗?
读《读大学,究竟读什么》有感 篇4
大学究竟读什么,这是个困惑了了几乎所有大一新生甚至老生的问题,有人说,读大学是为了学习更多的知识,有的人认为是为了获取文凭,有的人是为了帮父母圆梦,也有的人是为了毕业找份好工作,有的人是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也有的人不知道为什么上大学,且从未思考过,而大学又应该怎样去读,是随随便便混一混?还是把专业课学好就好?
今天,我读了覃彪喜的《读大学,究竟读什么》这本书,读完之后,我想到毕业之后,这已经不遥远了,我现在觉得每天都过得很快,三年时间会很快过去。人们常常说“人生没有草稿纸”,可是为什么还是有那么多人拿青春来挥霍。或许正如覃彪喜所说:“世界上最大的悲剧莫过于有太多的年轻人从来没有发现过自己想做什么”。如果我们不想毕业就是失业的开始,那么在大学,我们一定要有上进心,或许这样,我们就可以骄傲的说“其实,我是一个大学生!”,难道这不是一件很美妙的事情吗?
2012年8月31日,来到这里,一切都没准备好、什么都没考虑到就匆匆忙忙踏上了征途,而生命中某些不可或缺的东西却仿佛一点一点从脑海中淡出了……
无聊的时候,我就躺在床上,盯着天花板思索,思索我辛苦了三年、忙碌了三年考到这里来,到底是为了什么、到底该做些什么。难道仅仅是每天吃饭、睡觉、听课、聊天?难道仅仅是交交朋友、逛逛街?曾经的誓言呢?曾经的梦想呢?这些最初在我的心灵中高贵而神圣的东西究竟到哪里去了?
一晃眼,大一就快完了,我居然浑浑噩噩到没有为自己的脑海中留下些许回忆。难不成我还要继续这样走下去?走完大学四年甚至一生的时光?
读大学,究竟读什么?这个问题是否值得所有大学生思索。当我们在大型超市里随心所欲地购物时,当我们在饭店里觥筹交错时,当我们成群结队地奔向网吧时,当我们和女朋友谈情说爱时,我们是否问过自己的良心:这样做,对自己、对亲友意味着什么?这样做,对得起父母对你的付出吗?
读大学,究竟读什么,应该成为我们每一个学生进入大学后首先必须慎重思考的一点。只有去静下来思考这个问题。我们在以后几年的大学生活中才会一直有着清晰明确的目标。而只有有了明确的生活和追求才不会盲目,才不会变得毫无意义。只有有着明确清晰的目标加上坚持不懈地努力付出你才会有可能成功。世界上有多少事等着我们去做,我们为什么偏偏选择了堕落,明明在午夜梦回时空虚得无以复加,却还是在清晨醒来的时候带上面具开始新一天那自欺欺人的生活.我们能够依赖父母的时日不多了、能够如此单纯平静地生活的时日不多了、能够在窗明几净的教室里学习的时日不多了,当我们收拾行装准备踏入社会的时候,我们的羽翼是否已经丰满,我们是否能够在无垠的天地间自由的翱翔。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的热情在哪里?“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大气在哪里?“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刚毅又在哪里?难道这些振奋人心的诗句只是考卷中的唱词、高考作文中的钱币?难道它们只配做我们奔向所谓的“天堂大学”不可或缺的工具吗?
浙江大学郑强教授在一次讲座中说过这样一段话“孩子如同商品,从幼儿园开始生产,走过小学、初中、高中到了大学,这商品早就已经坏掉了。你以为中国男足换个教练就能够将乾坤扭转吗?不可能了,同学们……”下面哄堂大笑——我笑不出来,我想哭,我觉得,我也坏掉了。
读《晨读美文》有感 篇5
晨读是一件令人愉悦的事情,清晨温和的阳光透过晶莹的薄雾,参杂着几声鸟叫从树枝中间透射过玻璃窗,唤醒清晨的睡眼惺忪。泡上一杯浓郁的咖啡,翻开一本满是美文的书,或许便是简单的幸福。
试想一下,远离都市高耸的大厦和拥挤的街道,回归到青翠的山林。那里鸟语花香,那里苍翠欲滴,那里流水潺潺......一切都是自然的摸样,都市中满是灰烟,甚至觉得那里呼吸欠自然。《山中访友》便把我带回了那个自然自如的境界。走进山林,看到古桥,那是我的第一个朋友,在这山涧之间,它到底矗立了几百年?看过了多少人影,鱼影,鸟影?听了所有人都听过的溪流,它还是那样的强劲,踏步上前,坚韧的躯壳承载着旅客的梦和希望。走进这片树林,鸟儿呼唤我的名字,露珠与我交换眼神。每一棵树都是我的知己,它们迎面送来无边的青翠,每一棵树都在望着我。我靠在一棵树上,静静地,仿佛自己也是一棵树。我脚下长出的根须,深深扎进泥土和岩层;头发长成树冠,胳膊变成树枝,血液变成树的汁液,在年轮里旋转、流淌。这山里的一切,哪一个不是我的朋友?沉浸在山林的自由自我,与旧日好友的重逢,便使我在归途逢上了难忘的月光。其实今日的人应该值得反思,在城市的灰烟中行色匆匆了多少年?梦想与理想是否在自己的身边?都说生活改变了你我的模样,毋庸置疑我们欠自然风光中老友的一场派对。
雨是大自然对人们的馈赠,一场及时的雨可以赶走炎热得令人烦躁的酷暑,一场及时的雨可以带来春天和煦的暖风,一场及时的雨也可以驱赶几多令人心碎无法入睡的夜。可是,山雨。简直壮丽。《山雨》说,雨是从远方来的,先是从山坡上,便随着沙沙的声音。步伐是越来越近,走到近处,满山的树叶,石头,绿草......一切都是她的琴键,忘我的演奏这般火热的曲子,听者的心情是怎样,她就是怎样的。有的热烈,有的悲伤,有的亢奋,有的失落。山雨改变了眼前的一切,透过密集的雨点望去的风景,别具一番风味,颜色完全不同,模糊的雨雾升起,把眼前的一切染成了一片,成千上百的绿色交织,万紫千红的一切相融,宛如一幅震慑人心的山水画,你若是亲眼目睹,足以把你破碎不堪的心震得灰飞烟灭。那种迷蒙的感觉透过了眼睛和思绪,把心带向遥远的地方。雨停后的阳光和鸟鸣,呼唤回你漂泊的心,细听细看,暖透人心。生活不知苟且眼前,看看远方,那里烟花深处有人家!
母亲是伟大的人,从古至今,母亲一直都是无私的。也许只有慢慢长大才能够把那句“哪个母亲会不爱自己的孩子”那句话慢慢参透,年幼的时候遭的斥责在越来越懂事后,才会体会到那种浓烈的爱意。“没法可修饰的一对手,带出温柔永远在背后......”一首《真的爱你》便是赞颂这种平凡而伟大的母爱,当前奏旋律响起的时候,心早就飞回母亲的身边,温暖着。季羡林的一文《怀念母亲》,值得让人深思,他与母亲相处时间很少,她却在自己即将自立的时候永远离开了。伟大而平凡的母亲啊,你是去了遥远的天堂吗?那里有烟花,你知道吗?“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他还有一个母亲,是祖**亲。飘洋过海,背井离乡去他方,一件琐事勾起他对母亲的怀念,天下的母亲都是一样的,总期盼着他乡的孩子归家。在他乡,对祖**亲的怀念之情也是越来越浓烈,脚下踏着陌生的土地,问着一个个陌生的身影,那方是我家土?无论你是否不善言辞,我们都欠自己的母亲一句“真的爱你”永远都欠,永远。
人的一生会遇到很多的朋友,在一个合适的地方和时间,加些微妙的缘分就会遇见一个知心的朋友。试问现在的人们,在回忆起陈年旧事的时候,谁敢正义凛然的说出,我从不后悔!一定没有人。人生是漫长的路,行路人也是在变,患得患失的行走在雾雨的路。当你一天天长大的时候,就注定要慢慢失去身边的人和事。或许某天冷雨凝聚的时候,敲进心底的冷雨点会带你无限的感慨。“许多人已不在拥有,许多故事有伤心的理由......”。若有所失的感觉总是令人着迷,向往美好却又不知道如何是美好,幼时的好与坏在慢慢长大的过程中越来越模糊。一句“朋友”会把离别的悲伤演绎得登峰造极。在成长的路上,本来平行出发的人们啊,越走就越是不同,走着走着人们就会像一束空间平行的直线,在不同的长短之处向任何方向转折出去。走着自己的路,各有各的方向与目的。昨日听你讲理想的人或许早已远在天边,从古至今多少赞颂友谊的诗词歌赋成为千古绝句。可是作诗者往往悲伤不已,总有挫折打碎人心,写下每句冰冷冷的诗,冷笑变作故事的作者。远方的人啊,你是否会忆起今天的我和他,在匆匆忙于生计的途中,在匆匆行车驻足间,在遥远他方路上,会不会有一个似曾相识的景象带给你昔日的故事,拨动你感慨的心啊!那时候的你还会不会流泪,还会不会沉默,还会不会就那么简单的笑啊!无情的现实将我们越磨越圆,绝情的生活将我们越推越远。多希望在经历了无数精彩难忘的点点滴滴时光的时候,终将别离时,互相说一句再见。正如那种无力的盼望“盼望我别去后会共你在远方相聚......”。
读《让步有度》有感 篇6
“请别再以爱的名义对孩子让步。”这是对中国未来的呼吁, 对教育回归正源的较量与挑战, 是中国教育走出死胡同的启程, 是教育思想、教育方式、教育思路改革的嘹亮号角。对孩子让步太多, 孩子就想当然地疯长, 周围的一切让学生感到烦:父母喋喋不休地讲中国传统的孝道;每天起早贪黑“两点一线”的上学放学……除了学习以外, 孩子都可以自由自在地、无拘无束地在家庭的温室里疯长, 他们是家中的宝。老师也怕“烦”。为了迎合家长爱孩子的情结, 教师就没完没了地要求, 用作业抑制孩子自以为是的、想当然的自由, 用关爱的方式、书本知识掌握的程度、学习成绩的好坏把学生关在像笼子一样的学校里。这样, 在家庭和学校的温室里, 学生感受不到童年的快乐与无忧, 触摸不到大自然的气息, 嗅不到泥土的芬芳, 感觉不到世界的精彩与无穷, 感受到的是学习的无奈。现实确实是这样, 学生在教师、家长不知疲倦的说教中成长为一只只井底之蛙。他们迷失了前进的方向, 不敢越雷池半步, 墨守成规的思想在一代人的心中落地生根并开出繁茂花儿。
“请别再以爱的名义对孩子让步。”说出了教师心中无奈的话, 震撼了父母的心坎, 喊出了社会发展的必然。怕孩子出现任何差错, 各级教育部门对教育、对教师加上了一条条堂而皇之的要求, 束缚了教师童心未泯的天质。有的家长管不了孩子, 想把育人树人的任务双倍加在教师头上, 然而又不忍心让孩子吃苦受累, 对孩子多有包庇、溺爱, 形成“5<2” (学生在校5天的教育成果, 不如周末两天的娇生惯养) 的教育怪圈。教师“传道”的宗旨处在两难境地中, 何谈培育出“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呢?对孩子让步, 既捆绑了教师的手脚, 更束缚了年轻一代梦想的翅膀。捆绑了我们的手脚是小事, 但是它困住了我们教育孩子快乐成长的思想;捆绑了我们的手脚, 就是捆绑了孩子, 捆绑了未来, 让我们以及我们的孩子们故步自封、邯郸学步找不到回家的路。我们是否想过, 我们是不是走得太远了。
“请别再以爱的名义对孩子让步。”我们不能选择学生, 但我们可以为学生设想和创造时代;我们不能选择学生, 但我们能选择教育方法。马卡连柯指出:“凡是需要惩罚的地方, 教师没有权利不惩罚, 在必须惩罚的情况下, 惩罚不仅是一种权利, 也是一种义务。”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说:“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 没有惩罚的教育是虚弱的教育、脆弱的教育、不负责任的教育。”“坏教师用一种方法教40个学生, 好教师用40种方法教一个学生。”有权利、有义务, 就必须用爱的方式方法教育孩子, 给他们一个完整的教育。精彩人生从小开始, 何必让步?“玉不琢, 不成器。”把孩子当宝, 何必用这种方式?经历磨难也是人生宝贵的财富。“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
“请别再以爱的名义对孩子让步。”青少年需要磨炼, 他们惧怕那黑黑的穿越未来的隧道, 总是渴望有一双援助的手将他们一路护送;家长怕孩子吃苦受累, 把孩子的“生命通道”修得特别宽畅, 就连进医院生孩子都要求医院做剖腹产, 没有经历产道狭小的空间, 没有经历艰难的挣扎;教师怕学生做不出“标准答案”, 怕学生的答案与自己的要求相差太远, 居然把答案一字不差地抄给学生!这样下去, 将来的社会上, 怎能有独立、创新、慎独的人呢?孟子曰:“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 必先苦其心志, 劳其筋骨, 饿其体肤, 空乏其身, 行拂乱其所为……”父母和老师一定要为孩子的未来着想, 不要太多迁就, 不要太多让步, 给他们受伤的机会、受惩罚的机会、锻炼的机会, 给他们磨炼的空间。这样, 他们才会在未来的社会上凭借自己的智慧、自己的力量占据一席之地, 用坚强的臂膀托起未来中国绚丽的朝阳。
读鲁迅《立论》有感 篇7
人是有智慧的高等灵长类动物。人不会像动物那样对周围环境和发生的大小事件只是被动接受。人有思维,会思考,对客观事物或问题,或多或少总是有自己的看法。而且,人有语言,有运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法的能力,还有通过语言与同类交流思想和感情的欲望。当人类不停进化,社会不断进步,以至发明了文字之后,人们也开始使用文字记录下自己的观察和思考了。人类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具备了立论的条件,需要和能力。
然而,中国人是最怕表态,最怕站队,最怕“立论”的。
赵高指鹿为马,就是典型的逼人立论的手段。到底是鹿是马,只要是视力正常,智力健全,具备基本常识的人,都不难得出答案。但关键在于,这绝不仅仅是回答一个简单的问题,而是要向一个拥有野心和势力的残暴强权者表明自己的政治态度,选择站队的重大抉择。正所谓“顺我者昌,逆我者亡”。顺从强权,固然能保全性命与前程,但实在是有违良心;遵从良心,反对强权,就必须要有牺牲性命的觉悟。而不表态立论的人,若不是自身拥有足够的地位和实力能加以牵制,或是让人忌惮到无法逼迫的明泽保身之辈,就只能是被视为墙头草加以消灭以防后患的炮灰了。
上下五千年,无数血泪铸就的历史告诉了我们:一旦“立论”,就意味着将自身乃至整个家族的身家性命都押在了赌桌上,买定离手,不可更改了。押对了,飞黄腾达;押错了,血本无归;两边押注,立场不坚定,左右不讨好,犹如风箱里的老鼠——两头受气;两边都不押,难以独立生存。所以说,立论,难!
鲁迅《立论》中老师讲的故事更有生活气息和现实意义。
“我告诉你一件事——
“一家人家生了一个男孩,合家高兴透顶了。满月的时候,抱出来给客人看,——大概自然是想得一点好兆头。
“一个说:‘这孩子将来要发财的。’他于是得到一番感谢。
“一个说:‘这孩子将来是要死的。’他于是得到一顿大家合力的痛打。
“说要死的必然,说富贵的许谎。但说谎的得好报,说必然的遭打。你……”
这其实在生活中是经常发生的。人们最通常的做法是说些好听的、祝福的话,哪怕是“善意的谎言”也好。将心比心,大喜的日子谁也不想触霉头,何必惹人不痛快,给自己找麻烦呢?
但小孩子大多还没有被成人世界的人情世故磨光了棱角,所以《皇帝的新装》里才有了唯一的真话。
鲁迅《立论》中纯洁而善良的“我”,心存道德良知,胸怀美好愿望,向成人提出了让自己纠结的问题:
“我愿意既不说谎,也不遭打。那么,老师,我得怎么说呢?”
两不得罪,又保全自身,这问题成人是怎么解决的呢?
“那么,你得说:‘啊呀!这孩子呵!您瞧!那么……。阿唷!哈哈!Hehe!he,he he he he!’”
“这孩子呵!”——怎样?您可以自己想。
“您瞧!”——瞧什么?您想瞧见什么就瞧见什么。
“那么……。”——那么啥?您想怎么认为就怎么认为。
“阿唷!哈哈!Hehe!he,he he he he!”——打什么哈哈?我什么都没有说,也什么都说了。
我给出了基本的句式,留给您去填上最让您满意的内容。
我没有说慌,也绝不会遭打,更不会被跨省。
我们只是平凡的大多数,趋吉避凶成了本能和生存法则。有人说:“别跟我谈理想,戒了。”所以,真理、道德、良知,在生存的现实面前那就是浮云啊浮云。
所以,群众表示情绪稳定,淡定围观,悄悄路过,被采访也只会说:“我是来打酱油的”。
如果哪天网络实行实名制,我想,还有多少人会出来“立论”?恐怕都成了万年潜水艇了吧。
读《好教师读心术》有感 篇8
各位老师,大家下午好。我叫刘贝贝,我今天分享的图书是《好老师读心术》中的第三辑《读懂学生人际心理:在交往中成长》。为什么单独选择这一辑,听完就会知道哦!
提到学生,老师们都会感到温暖,尽管有时候我们也会歇斯底里,也会无可奈何,但最后留下的只有美好。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说过:教师在学校中并不是要给儿童强加某种概念,或形成某种习惯,而是作为集体的一个成员来选择对于儿童起着作用的影响,并帮助儿童对这些影响作出适当的反应。教师应当和学生做朋友,走进学生的心灵深处,有“朋友”的学生是开心的,有“朋友”的老师更是开心的。
这是一组图片,图片中的孩子是开心的,因为他们在和朋友做喜欢的游戏,在和朋友分享吃的,交往使他们快乐!
这是我们班的一名学生,她是不开心的。她是我们老师眼中的后进生,学习基础差,上课不听讲,说话,不完成作业……每一科的老师都向我反映过她的问题,我也找她谈过,可收效甚微。这是我与她的一段对话:
师:你的作业为什么没有写完?
生:我的笔没了。
师:你的笔呢?
生:丢了。
师:你可以先借一根呀!
生:他们都不借给我!
听到这句话,我想老师们都会给她一根笔,让她完成作业,那然后呢?我当时想不明白为什么没有学生借给她笔,三年级的孩子是天真可爱的,更是乐于助人的,可怎么没人借给她呢?因为当时在上课,我本来想着下课找她谈谈,可下课后我又去了另一班准备上课的东西,后来竟然忘了,直到我读到这本书,读到这个章节,我猛然想起了她,想起了她当时眼中含着的泪水。我当时就把她叫到了我的办公室,我问她:“两天前你说你的笔丢了,为什么没有同学借给你笔呢?”她低着头:“不知道”.“你借谁的了?”她说了一堆名字,“没有一个人借给你吗?”“恩”.“你下课了跟同学玩吗?”“不玩”.“为什么呀?”“没人跟我玩”.“你主动找同学玩吗?”“不会!”“为什么不和同学玩?”“她们不跟我玩!”“你不试试怎么知道?”她低头不说话。
说到这里,我想先说说我们的孩子们,学生的生活由什么组成?我们关注孩子的吃饭,睡觉,课间游戏,她们的学习情况,她们的社团发展……可我们关注过她们的交往吗?她们和父母的交往,和同学的相处,和老师的相处,我们可曾真正关心过?而我们班的这个孩子,她的交往就有问题,她的自卑来源于哪里?她心里在想什么?到底应该怎么解决她的问题呢?
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这是书中给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她的问题不是一根笔的问题,不是没有朋友的问题,她的问题需要我们深思。书中说到,我们要发现问题行为的根源,只有打开心结,化解心结,才能从根本上得到心灵自救。“你帮助过同学吗?”“没有”.“你只有帮助同学,同学才会在你需要帮助的时候帮助你呀!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从今天开始,每天帮助同学做一件事!“”怎么可能?“”怎么不可能,同学的本掉地上了,你帮忙捡起来呀!这就是帮助!“她眼中含着泪点了点头。爱别人就是爱自己。爱,好比一颗种子,只要播撒了爱的.种子,一定会收获爱。
”你为什么觉得大家都不和你做朋友?“”他们都不喜欢我!“”为什么呀?“”他们都笑话我“.”笑话你什么?“”笑话我学习不好,头发翘着,老师总批评我!“我笑了笑,问她”你听见了?“”没有“.书中有个小故事,《你听到的是你想到的》,故事的主人公也很自卑,总是听到别人议论他的不好,马志国老师一针见血地指出了他的问题,他的根源就在于他认为自己不好,他不爱自己!马老师教给了他积极赋义,换个角度想问题。同样,我也把这种方法用在了她的身上,我告诉她:”学会喜欢不完美的自己,正确看待别人对自己的评价,要学会积极赋义。你的头发翘,是因为你是短头发,而且这样很个性啊,我的头发有时候也会翘起来呢!“”真的吗?“”真的啊,你要往好的方面想啊。"
马老师说过,孩子不是不喜欢阳光,而是看不到阳光。对有些陷入心理误区的学生,少些头疼,多些心疼,少些批评,多些帮助,才是更好的为师之道。只要我们真正的关心他们了,他们也会给我们最好的回馈。我了解过她家的情况,她的母亲在外面打工,父亲也总打她,爷爷奶奶也不是太关心她,她看不到阳光!作为老师,我只能尽量和她的家人沟通,在学校多关心她。要教会她看到生活的阳光,让她快乐起来。
我给了她几点建议:1.找到她的优点,肯定她的长处;2. 学会喜欢自己,肯定自己,对于别人的评论,学会积极赋义,选择性地接受正面信息。3. 从帮助别人开始,每天帮助同学做一件事,积少成多。4. 每个星期给自己定个小目标(易完成),比如:这个星期每天收拾桌子;这个星期每天帮助同学做一件事……经过她半个月的努力,她现在有朋友了,脸上有笑容了,有朋友的孩子是开心的!
感谢这本书,它让我成长了许多,与学生的关系又进了一步。读书给了我们感悟,但不是感悟完了就结束了,这才是刚刚开始,我们要从书中吸收精华,变成我们自己的东西,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让书籍充实我们,让我们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更快的成长!
读《少年读史记・帝王之路》有感 篇9
很幸运能读到《少年读史记・帝王之路》这本书,书中讲述了唐尧、虞舜、周武王、秦始皇、西楚霸王项羽、汉高祖刘邦等多位帝王。从这些帝王的事迹中,我懂得了“帝王之路”的坎坷与艰辛,懂得了要想成功需要付出百倍的努力,更懂得了一个人经历了痛苦与磨难仍然心存感恩才能成大器。
舜的.母亲很早就过世了,瞎眼的父亲瞽叟和再娶的妻子及他们的孩子象,对舜很不好,经常害他。瞽叟叫舜挖一口深井,当舜挖到几乎要出水的深度时,瞽叟便把井绳抽走,还和象一起往井里填土,企图要活埋舜。还有一次,瞽叟叫舜到粮仓的屋顶上去涂泥补漏,等舜一上到屋顶,瞽叟就撤掉梯子,还在粮仓下放火,企图烧死舜。幸好,机智勇敢的舜每次都能化险为夷。舜屡次遭到家人的算计和陷害,不仅没有仇恨他们,反而对父母的恭敬和对弟弟的仁厚有增无减。正因为他经历了磨难和痛苦不仅没有仇恨,还心存感恩,这一优良品质,被竞争传颂,得到尧的认可,又接受了尧一系列的考验――接下帝位,担任国君。
看到舜的故事,我不禁面红耳赤。我比舜幸运多了,我有爱我疼我的父母,爸爸妈妈为了我能过上幸福的生活,不辞辛苦。好吃的先仅着我吃,好玩的先仅着我玩,好衣服先仅着给我买,可是,我却从没有意识到要心怀感恩,感恩父母给予我的幸福。我知错了,我明白了,妈妈唠叨是为了防止我犯错,爸爸训斥是为了让我更优秀,我以后会对父母、亲人、老师、朋友等心存感恩。
《少年读史记・帝王之路》这本书还让我懂得了很多道理,不能像项羽一样有勇无谋,要想成大器要有勇有谋、深谋远虑;不能像汉武帝一样“好大喜功”,固执,不听人劝,要想成大器就要谦虚谨慎,博览众长。
读《改革政府》有感 篇10
当时美国副总统戈尔受委托主持美国的政府改革,大部分思路来自此书。其实,政府官僚主义在全世界普遍存在,书中这些改革途径都是很值得其他国家和地方参考借鉴的。
书中阐述了政府在以人民为重的指导思想下,注重自身的运转效率。其中收入获取方式多样化、支出合理化及支出效果化等问题,是保证政府有效运转的基础。其中提出这样的主张,“不论政府的大小而力求政府的效率,不强求政府做什么而着眼于政府怎么做,不纠缠征税多少花钱多少而讲究适当征税花钱得体,不辩论政府办事的动机而着重政府办事的后果。”
书中也谈到了美国当年所遇到的“突击花钱”的问题,如果到了财政年度结束时,主管们还没有把钱用光,就会产生两种情况,即他们会失去结余下来的钱,还有,第二年他们得到的钱会减少,于是就产生了财政年度结束前,政府突击花钱的老习惯。当时加利福尼亚州的维塞利亚市就进行了改革,允许各部门保留各自的结余,这样不仅消灭了突击花钱的现象,同时也鼓励了各主官节约开支,也是让各主官像所有者那样来考虑问题,“如果这是我自己的钱,我会这样花销吗?”
这本90年代的著作,来自于对美国政府改革的探索,也指导了美国政府的继续改革。如今10几年过去了,中国政府也到了行政体制改革的关键时刻。对中国而言,哪种形式的政府将更高效呢?也许恰如戴维所说的,他们的结论具有全球意义:企业家精神。
从戴维的这本书里,我们多少会借鉴了一些改革思想。虽然本期讨论“突击花钱”,但各方也都在打圆场,认为“年底突击花钱不违规”。可是不得不承认确实存在年底突击花钱的问题,只是拿“不违规”进行辩解而已,既是不违规,也不能说没有问题、没有值得反思的地方。
年底突击花钱虽不违规,但与均衡预算执行进度相比较,违规的可能性要大一些,给产生违规提供了土壤。如果财政预算支出执行都集中到了年底,在年底很短时期内要花掉较大财政资金,就可能存在一些机构花掉不必要的资金,购买不必要的项目,甚至弄虚作假虚列支出项目套取财政资金,也可能想法设法套取财政资金用于职工年底福利支出等。最起码,年底突击花钱给违规提供了条件和可能。
读《水啸雾都》有感 篇11
伦敦, 这座宏伟壮丽的城市即将遭受一场史上绝无仅有的灭顶之灾, 人们依旧按部就班, 泰晤士河似乎还在静静的悠闲的流淌, 然而暴虐的特大洪水已经准备好吞噬这座世界之城。
狂虐的飓风带着猛烈的海水已经在苏格兰东北部登陆, 并向内陆步步紧逼。排山倒海般的潮水瞬间将所到之处化为乌有。猝不及防的人们都未能逃脱死亡的命运。以副首相为首的伦敦当局慌乱之中迅速启动应急措施, 严密监视洪峰的动态。巨大的洪流正在向伦敦袭来, 泰晤士河水正在猛涨。
罗伯是泰晤士水闸的首席设计师, 父亲莱纳德教授也是一位天才的工程师, 罗伯对父亲一直怀有芥蒂, 他认为与父亲无话可说。莱纳德根据自己丰富的经验测算出一旦洪水袭来, 泰晤士河的水闸必将被击溃, 他及时将此情况报告给了危机控制中心的纳什女士。然而他的警告似乎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危机控制中心的专家并不能准确地判断情况, 不置可否的副首相竟向人们承诺洪水不会抵达伦敦市区。我们看到人类妄自尊大, 藐视大自然的力量, 必然会受到惩罚。
灾难终究如期而至, 滔天骇浪轻松跃过水闸, 数亿吨的洪水急速奔进伦敦市中心, 地面即刻成了一片汪洋, 伦敦的标志性建筑全部淹没于洪水中, 大水甚至从地下隧道喷涌而出, 带着无比强大的冲击力奔向恐惧万分的人群, 数万被困的乘客顷刻溺水而亡, 八百万伦敦居民的命运在一线之间改变, 他们在苦苦挣扎逃生于这场伦敦有史以来最大的洪灾。莱纳德被指挥中心派直升飞机救下, 而罗伯与萨米被凶猛的洪水冲走。幸运的是他们俩在历经千难万险后竟在洪水中活了下来。凶猛的风暴过后留下的是伦敦城的满目疮痍, 上百万的死尸在水上漂浮着, 另外还有两百万人无家可归, 为了紧急抢救伤员和输送难民, 政府下定决心要炸掉昂贵的大坝系统以达到泄洪的目的。然而已经谅解父亲的罗伯和父亲、萨米为了开闸放水, 依然冒着生命危险来到水闸的控制仓, 就在萨米为即将下水的罗伯惴惴不安时, 深深爱着自己儿子的莱纳德趁他们不注意穿好潜水衣潜入水中, 准备亲手开启排水系统, 而这一去能够返回的可能性几乎为零, 悔悟的罗伯深深地为父亲捏了一把汗。政府最高层下达指令, 为了最大限度减少人员伤亡, 必须在十分钟内炸毁大坝, 飞机已经准备就绪, 待命出发。形势紧急, 千钧一发, 罗伯在水下使尽了自己最后一丝力气终于成功将水闸打开, 瞬间滚滚洪流奔腾而去……
在灾难面前人类是如此的无助渺小。而在灾难片中, 输了灾难, 我们还看到了什么?我们看到了在灾难面前人的无助。片中的地铁修理工, 在同伴被卷走之后手足无措, 眼神惶然, 手里只攥住了一枚戒指, 那种无奈与无措深深地印在了我们的脑海中。而洪水肆虐过后留下的满目疮痍, 令人觉得深深的悲哀。悲哀中人们也不禁在思考, 到底如何才能从这场大灾难中走出来。
而实际上在1953年发生过一次潮洪。这次潮汐引发的洪水淹没了这个东海岸的防洪线。英国有超过300人在这次风暴导致的洪水中丧生。仅简弗岛就有59人身亡。下游没有过顶的潮水出现, 中央伦敦也遭受了一场潜在的极具毁灭性的洪水。潮水也波及北海的附近的其他国家, 尤其荷兰, 在荷兰的防洪线被淹没时就发生了2000多起惨剧。
在这次事件发生后, 建设泰晤士水闸的计划被提上议案。正式开始是在1982年。政府意识到建设有效的防洪系统项目已经成为伦敦未来计划很重要的一部分。于是, 工程师们已经在展望世纪末的“伦敦入海口2100工程”了。其实不仅仅是伦敦, 全世界范围内, 去年乃至今年都发生了大范围的自然灾害。全人类都面临着异常严峻的考验。灾难来临时, 人类所能做到的实在是太有限了。我们为受灾的人们感到无比的悲哀。而这部以伦敦为灾难背景, 触及到目前社会比较关心的海洋极端天气灾害问题, 让人们意识到, 全球气候变暖已成为国际社会必须面对的严峻挑战, 冰川融化有可能导致极端天气增多和灾难发生。要节约能源, 保护地球, 人们要承担起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
读一本好书(读红楼梦有感) 篇12
在网络部党支部号召读一本好书后,我重新阅读了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八十回),感触颇深:让我更加坚定了共产主义信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封建社会是一个腐败的社会;书中描写了各类腐败事件,例如管管相护,“葫芦僧断葫芦案”充分体现了封建社会中官官相护,草菅人命的腐败情况;例如四大家族互相联姻,共荣共辱,反映了当时社会缺乏法治观念,腐败成风,大家族互相勾结,一手遮天;再如王熙凤参与司法,利用关系,从中捞取利益… … 红楼梦生动的写出了封建社会腐败;
二、贾氏家族家大势大,但“玉”字辈(即宝玉辈)的男子都是纨绔子弟,斗鸡走狗,无恶不作。其中唯有宝玉虽无心功名,难得还能怀一个博爱之心。例如王公贵族的子弟借“狩猎”为名,行嫖赌之事;家族内部风气败坏,不再赘述。中秋之夜,宗室祠堂里居然隐隐约约传出一声叹息可见家族的堕落衰败并不完全是偶然事件,可见整个社会的已经彻底腐败;
三、封建社会对男女有固定的定位,压制人性;男尊女卑的社会,有的女子很优秀,但是在封建社会,唯一的正统出路都是“相夫教子”,例如宝钗,聪明灵秀,但在封建的主流社会中唯一的出路就是嫁人,她始终也恪守“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古训,无益于社会的发展进度;宝玉很有才气,但是主流社会对其要求只有一条,就是“出将入相”,而宝玉对功名很淡泊,因此在那样的社会中显得格格不入;而我们只要坚持共产主义信念,就能建成一个人人都能幸福的社会;
读《三国演义有感》有感500字 篇13
孙振凯
前一阵子,我读了《三国演义》这本文学巨著后,我产生了很多感受。
《三国演义》这本书主要讲的是:在三国时期,有三个特别强大的国家,分别是魏、蜀、吴。这三个国家都非常想做统一三国的人。但蜀国和吴国在后期兵力不敌魏国。结果,三国之中的魏国统一了三国,并改国号为晋。
在《三国演义》里,我觉得名声最好的就是刘备和诸葛亮了。刘备他很有仁心,大家都很喜欢他。在他当皇帝时,他待人非常和善。还让百姓过上了在当时相对来说,比较好的生活。
诸葛亮呢?如果不是诸葛亮一直在辅佐刘备,蜀国也不会有那么强大。而且诸葛亮非常有智慧,是刘备的主要谋士之一。本身也是一个很有才干的人。
我在《三国演义》这本书里最喜欢的就是曹操和诸葛亮两个人。我认为曹操这个人他虽然在人们眼中,是个
不折不扣的奸雄。但他非常有才能。而且也非常有智慧。就是有一点不好,就是太多疑了。当年曹操败走华容道的时候,如果走大道的话,就不会中了诸葛亮的伏兵计了。但是,即使曹操有多疑这个缺点,也掩盖不住他的优点。其实曹操最大的优点,还是很尊重有才能的人。就因为他很尊重有才能的人,所以他的帐下有很多贤士。
诸葛亮他很有谋略,而且他还是一个忠臣。自从刘备把他请过来以后,他都一直忠心于刘备。从未有过二心。所以说,他对刘备可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可以说是一个足智多谋并且赤胆忠心的人。
读《沁园春·雪》有感 篇14
把我们的心推向怀念的深处。
毛泽东, 你从雪地走回,
从韶山到井冈山,
从遵义城头到延安窑洞到北京。
从昨天到今天,
自从你走进了中国现代历史,
便使雪、纷飞的雪,
渐渐地融汇了中国大地,
融汇了世界关注的天空。
你的一声震撼,
“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便使雪、纷飞的雪,
飘走了千年来秦皇汉武,
成吉思汗立下的神坛!
雪, 仍在飘飞,
飘进了今天中国的城门码头,
你却继续向前,
一步一步向着雪的深处走去,
读《柳林风声》有感 篇15
当好奇的鼹鼠闯入那片可怕的黑森林,河鼠二话不说,将所有危险抛之脑后,冲进森林救出了鼹鼠;当贪玩的蟾蜍疯狂地迷恋上汽车时,鼹鼠、河鼠和獾想尽了一切办法,带着它们的朋友走回正道;当蟾宫落入森林中的强盗手里时,伙伴们齐心协力,与敌人斗智斗勇,历经千辛万苦,最终夺回了蟾宫,好好教训了森林里的那群恶霸……这一幕又一幕,让我深有感触。是啊!或许,友情就是黑暗中伸出的一只温暖的手;或许,友情就是当你误入迷途时的百般劝导;或许,友情就是你落寞时为你拼搏的身影……②
合上手里的书,一阵和风拂过我的心田。哦,这四个好伙伴,能为朋友牺牲一切,对待他人又是如此真诚、和善!是友情那强大的力量改变了蟾蜍,改变了森林,使森林恢复了往日的平静,变得一片祥和!可是有时我们却不如它们,为了一点利益,而失去了那最美好的友情。现在社会上的一些人,他们拥有许多朋友,可是当他落寞时,当他失势时,平日里的朋友在一瞬间就消失得无影无踪。又有谁会愿意站出来帮他一把呢?和这四个朋友的情谊比起来,真是自愧不如!③
我忽然想起有一个大家耳熟能详的故事:两个非常要好的朋友一道上路。突然遇到一只大熊,一个人看见立即闪电般地抢先爬上了树,而另一个眼见逃生无望,便灵机一动躺倒在地上装死,熊从来不吃死人。熊嗅了嗅,转身就走了。另一个人下来后,问熊在他耳边说了些什么。那人委婉地回答说:“熊告诉我,不能患难与共的人,不算真朋友。”面对这种生死考验的时候,你最为信任的朋友却背叛了你,你心中又会作何感想?④和《柳林风声》中这群好伙伴比起来,我们真惭愧,这四个朋友的性格完全不同,但这并不影响它们的友谊,有福同享,有难同当。平日里,它们享受着各自那惬意的生活,但是只要朋友需要,它们就会出现,这份友情真让我神往!⑤
我爱《柳林风声》,它用那一个又一个美妙的故事告诉我,要珍惜身边的每一个朋友,不能白白放弃,因为友谊是万分珍贵的,是无法用金钱衡量的。《柳林风声》,让我回味无穷,受益匪浅!哦,这本书真好!⑥
江苏省海安县实验小学
读后感一类作文,很多同学最难把握的是读和感的关系和结构布局,处理不好容易畸轻畸重。读是感的基础,感是读的升华。在结构比例上,读占小部分,感占大部分,重点在于感。但是很多小学生写读还行,写感较难。这是因为,小学阶段,同学们还停留在形象思维阶段,抽象思维大多数缺乏条理,或者无话可说。
仲小舟同学这篇读后感处理得不错,感的部分也有血有肉,不无病呻吟。把感的部分通过不同的形式表现,把联想和对比结合起来运用,用活了。
指导老师:田莉莉
读《红船》有感 篇16
桐乡市求是实验中学 806班 蔡姿艳
炎炎夏日,坐在空调房里,喝着一杯柠檬水,捧着一本自己喜欢的书,是一件多么惬意的事情啊!手上的这一本《昆虫记》这该是一本无聊,枯燥的科学著作,但是经过法布尔的笔杆,就呈现出了小昆虫风趣可爱,赋与了它们人的情感色彩,现在,让我们走进昆虫的世界吧!
说真的,我不喜欢虫子,一个也不喜欢。讨厌苍蝇,蚊子的吵闹,讨厌蝉夏日的长鸣,讨厌螳螂挥动的大刀。这一切都令我厌烦,甚至感到恐惧。所以,当老师让我们看《昆虫记》时,我是避之不及的,将它买来也是放在书架的最角落,对它置之不问。可考试怎么办,我只好无奈将其拿出,我翻开书,看完了第一篇,我感觉这好像不是我想象的那样无趣,满是科学术语,看似充满知识,实质干瘪的书,它其中,将昆虫一天所做,一周所做乃至一年所做用幽默的手法将其表达,如:颠倒人们心中所想,“蝉”本是只会唱歌的乞讨者,蚂蚁是辛勤工作的劳动者,但在真实的情况下,经法布尔的双手塑造后,蚂蚁本是那个不知廉耻的略夺者,而蝉却性格温和的劳动者,使人在三观中就颠倒了以前所对它们的认知。
在这本书里,我认识了看似善如天使,其实像恶魔的大螳螂。以及它的捕食技巧,是许多肉食动物都无法匹敌的。还有蟋蟀高超的筑巢技术,在这世上,怕是只有人类可以与它相比了。
一本书看下来,我受益匪浅,不仅对昆虫的认知范围扩大了,而且也改变了对他们的看法,其实在昆虫有些可怕的外表下,也蕴含着许多的哲理。每一种昆虫都有自己一生所追求的事情,它们甚至会拼上自己的性命,也要去完成它。
而我们人类,在这一点上,远远没有它们做得好。我们常常是,这个做一点,那个做一点,到头来一事无成。我们应该从昆虫身上学习一些精神:只有用心去做一件事,将这件事做到极致,发挥它最大的优势,那么,我们的人生就都是有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