摆一摆、想一想的教学反思

2024-09-30

摆一摆、想一想的教学反思(精选9篇)

摆一摆、想一想的教学反思 篇1

案例片断

片断: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师:给你3个小圆片,你能在数位表上摆出哪些数?请小朋友们四人合作,三位小朋友摆数,一位同学记录他们摆的数。摆完后,把这些数按一定的顺序排列,并讨论一下,有什么规律?

(学生分四人小组摆小圆片,讨论)

师:哪个小组派一位代表来说说你们摆了哪些数?是怎么摆的?

生1:我们摆了3,12,21,30四个数,我们是先摆好后,再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的。

生2:我们也摆了这四个数,我们是从大到小排列的,是30,21,12,3。

生3:我们摆了3,30,12,21,是把个位和十位上两个数交换一下位置。

师:小朋友们真能干!那你们喜欢哪种顺序呢?为什么?

生1:我喜欢第1种,因为从小到大排列,看起来比较顺一点。

生2:我喜欢第3种,这样摆起来比较有规律一点。

师:哦!摆起来有规律一点?能一边摆一边给同学们说说吗?

生2:(边投影演示边说)就是先把这3个小圆片全都放在个位上,这样是3;然后再把这3个小圆片全都放在十位上,这样是30;再把1个小圆片放在个位上,2个小圆片放在十位上,这样是21;再把2个小圆片放在个位上,1个小圆片放在十位上,是12。

生:说得真好!小朋友们看清楚他是怎么摆的吗?

生齐:看清楚了。

生3:老师,我的摆法也是有规律的。

师:是嘛!来!边摆边说给大家听听!

生3:(边投影演示边说)我先在个位上摆3个小圆片,这样表示的是3;然后从个位上拿1个小圆片到十位上,这样就是12;再从个位上拿1个小圆片到十位上,就是21;再把个位是的小圆片拿到十位上,就是30。

师:讲得太棒了!你们比老师讲得还好!其他小朋友看清楚了吗?

生齐:看清楚了!

……

片断:深入探究、模仿写数

师:小朋友们,用3个小圆片可以摆出四个数,用4个小圆片可以摆出五个数。从这两次摆的过程中,你有什么新发现吗?

生1:我发现摆出来的数比小圆片多1个。

生2:我发现这些数加起来都等于小圆片的个数。

师:哦?!你能举个例子吗?

生2:比如,12这个数,1+2=3, 21是2+1=3。说明它们都是用3个小圆片来摆的。

师:哦!是这样的。你真会动脑筋!

师:下面请小朋友们想一想,用5个小圆片,可以摆出几个数?如果不摆,你能写出这些数吗?请同学们写一写。

(学生写数)

师:哪个小朋友愿意把自己写的数和大家分享?

生1:我写的数是5、50、14、41、23、32六个数。

师:能说说你是怎么想出来的吗?

生1:我是把个位和十位上的数交换一下写出来的。

生2:我写的数是5、14、23、32、41、50,这六个数。

师:你又是怎么想的呢?

生2:我是想,先在个位上摆5个小圆片,然后每次从个位上拿一个小圆片到十位上,这样就得到了六个数。

师:太棒了!那么6个小圆片可以摆几个数呢?

生齐:7个!

师:那么10个小圆片呢?

生齐:11个!

师:是吗?到底对不对,我们可以怎么办?

生齐:用小圆片来摆一摆。

师:那好就动手摆摆看。

(学生用小圆片在数位表上摆数)

生:老师,我只摆出了9个。

(下面开始自言自语:是9个,是9个。)

生:老师,怎么会只有9个了呢?

师:是呀!怎么会只有9个了呢?请小朋友们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继续摆下去看看,好吗?

三、反思和讨论

本节课围绕“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这一理念,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发现一些规律。具体表现在:

1、情景式的复习,把主动权还给学生。

笔者在活动开始前,设计了“帮助蓝猫介绍计数器”的复习环节,提出了一个极具开放性的问题,“哪位小朋友能帮蓝猫认识一下计数器呢?”可以让每个小朋友都有话说。这样,学生自主复习的效果明显比教师复习要好的多。表现在:(1)数位位置:左边的是十位,右边的是个位。(2)数位位值:个位上摆一颗表示一个一,十位上摆一颗表示一个十。(3)数位上表示数:如果个位放一颗,十位放两颗就表示21。(4)数位表的好处:表示数很方便。……事实上这些“介绍”都为后面教学的展开作了铺垫,学生在向自己喜欢的动画人物介绍自己所学的本领时,自信心得到了提升,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

2、操作式地探究,经历学习的过程。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上,这种需要特别强烈。”针对学生的这种心理,我们不能将事实的真相轻易地告知学生,而要让他们通过操作、猜想、验证等活动,引起学生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从而产生认知冲突,唤起学生讨论的积极情感,让他们的思维的火花不断碰撞。“天生其人必有才”,乐于探究是儿童的天性。学生身上蕴藏着自主学习的潜力,教师要大胆放手,尊重他们探究的需要,创设可供探究的条件,引导他们在探究中学习、感悟。

这是一节数学实践活动课,鉴于学生的年龄特点,该实践活动能够充分利用儿童喜欢动手操作的心理,笔者设计一些有层次的“玩法”:尝试摆、探究摆、运用摆、模仿写,通过一系列的活动,使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感悟100以内的数和相关的基础知识。在让学生体验知识的过程中,笔者不仅注重了“基础知识的感悟”,而且又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一些数学的意识,如猜想、验证等。学生在猜测用“10个圆片可以摆11个数”后,教师质疑:“到底对不对,我们可以怎么办?”、“那好就动手摆摆看。”……设计的意图并不在于让学生掌握这个知识,而是有一种“验证”的体验,逐步培养学生检验的意识。

3、开放式地评价,用喜欢的方式学。

“以学生为本”是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之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尊重学生发扬个性,鼓励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进行探究、学习。如在展示“3”个圆片摆法的时候,笔者设计了一些评价的问题:摆了哪些数?你是怎么摆的?你喜欢哪个小组的顺序,为什么?……等问题,引导“生生评价”,从而进行自我的建构和完善。再如在“探究规律”和“模仿写”这些环节的设计上也都有体现,抓住“你有什么新发现”和“这些数你是怎么想出来的”两个问题,留给了学生无限的思考空间。

摆一摆、想一想的教学反思 篇2

教学目标:

1.通过把一定数量的圆片分别摆在十位和个位上得到不同的数的活动, 巩固100以内的数的认识。

2.学生在操作实践中感悟和体验数学思想方法, 认识事物的变化规律, 学会有序思考, 培养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

3.学生在愉悦的操作中感受数学的奥秘, 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和难点:在摆数的过程中探索数位不同引起数的变化的简单规律。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 揭示课题

师 (分别板书1、10) :这是几和几?

生:这两个数是1和10。

师:老师手里有1个圆片, 你们能不能用这一个圆片分别表示出1和10呢?

生:不能表示。

师:如果老师给你们一个数位顺序表, 能用这个圆片分别表示出1和10吗?

生:这就能表示了。 (学生在数位顺序表上摆圆片。)

师:1个圆片放在个位上表示多少?如果把它放在十位上呢?

生:1个圆片放在个位上表示1个1, 放在十位上表示1个十 (10) 。

小结:把1个圆片放在不同的数位上就能表示不同的数, 如果有更多的圆片, 又能表示多少个不同的数呢?这节课, 我们就一起动手“摆一摆, 想一想” (板书课题) 从中探索有趣的数学知识吧!

【评析:数值和数位的复习, 是本课知识的生长点与着力点。通过对1与10这两个最简单的数的认识, 不仅降低了教学难度, 拉近了学生间的距离, 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新知学习埋下了伏笔。】

二、独立操作, 感知有序性

1.学生试摆。

师:刚才我们用1个圆片在不同的数位上摆出了1和10, 下面请同学们把老师发给你的仅有的2个圆片, 试着在数位表上摆一摆, 并且把摆出的数填在实验报告单上。

2.交流摆法。

生1:我摆出了2、20、11三个数。

师:你是怎样摆的?

生1:我是先摆个位, 把2个圆片都放到个位上得到数2, 再把2个圆片都放到十位上得到数20, 最后十位上放一个、个位上放一个, 就得到数11。

师:请这位同学上台摆给大家看一看, 一边摆, 一边把摆的数写在实验报告单上。

师:还有不同摆法吗?

生2:我摆出了20、11、2三个数。

师:你是怎样摆的?

生2:我是先摆十位, 把2个圆片都放到十位上得到数20, 再从十位拿一个圆片放到个位就得到数11, 再从十位拿一个放到个位就得到数2。

(教师继续请同学上台摆给大家看。一边摆, 一边把摆出的数写在实验报告单上。参看前表。)

师:这位同学是从哪位摆起的?

生:从十位摆起。

师:还有没有不同的摆法?

生3:我是先摆个位, 把2个圆片放到个位上得到数2, 又从个位拿一个放到十位得到数11, 最后从个位拿一个放到十位就得到数20。 (参看前表。)

3.小结摆法。 (略)

【评析:学会有序观察、有序操作、有序思考是本节课的重要目标指向。教学中, 教师重视学生摆的顺序, 所以, 多次让学生演示摆与说的过程以及如何才能摆得不重复不遗漏, 以便更好地通过数形结合来巩固学生对100以内的数的认识。数感是一种意识活动, 它存在于人的头脑之中。教师多次让学生自主参与活动的全过程, 使学生对直观教具进行充分的感知, 在操作中发展了学生的形象思维, 从而抽象出数学符号, 逐步形成良好的数感。】

三、合作体验, 理解有序性

1.用3个圆片摆数 (熟悉方法) 。

师:把同桌的圆片合在一起 (3个) , 同桌合作摆一摆。要求左边的同学摆, 右边的同学边看边在报告单上填写摆出的所有的数。 (让两组同桌到黑板上演示。)

2.用4个圆片摆数 (巩固方法) 。

师:请同学们继续合作用4个圆片摆数。要求右边的同学摆, 左边的同学边看边在报告单上填写摆出的所有的数。

【评析:在合作操作演示的过程中, 每个学生都做到了眼、耳、手、口、脑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 从而使每个学生成为一个独特的自我。体现了开放的教学为学生的思维带来了生机与魅力, 这正是新课程最需要的。】

四、深入探索, 逐步提升

师:请同学们回忆刚才的操作过程, 回答老师的问题。用1个圆片摆出了哪几个数?

(生答略)

师:那么, 用2个圆片摆出了哪些数?用3个圆片、4个圆片呢?

(生答略)

师:刚才我们用圆片摆数, 请观察摆出的这些数 (教师手指前面一个表格) , 你们发现有什么规律?

生1:把这些数从小到大排列, 我发现后面一个数都比前面一个数大9。

师:我们把掌声送给这位同学。

生2:我发现十位和个位上的数加起来都等于圆片的个数。比如, 用3个圆片摆出的数:3=0+33=1+23=2+1 3=3+0。

【评析:本环节教学让每个学生都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 用自己的思维去判断, 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 这就是新课程最需要的, 也正是教师引导的价值所在。老师不断地鼓励学生独特而富有个性的理解和表达, 课堂充盈着自主探究的氛围, 弥漫着师生共赏、共享、共识的“学习共同体”气息。】

五、尝试讨论, 运用规律

1. 运用规律摆数。

师:下面请利用你们自己发现的这些规律, 直接写出用5个、6个圆片所摆出的数。小组讨论, 一边说数, 一边填写报告单。

生1:我们组是把5个圆片都放到个位上得到数字5, 然后移动一个到十位上是14, 再移动一个到十位上是23, 像这样依次移动圆片, 得到32、41、50。

生2:根据用4个圆片摆数的规律, 可以直接写出用5个圆片摆出的数, 就是在4的下面写5, 13的下面写14, 22的下面写23, 31的下面写32, 40的下面写41, 最后写50。

……

2. 拓宽运用。

师:你们能不能继续利用前面总结出来的规律, 很快说出用7个圆片、8个圆片、9个圆片所摆出的数呢?

【评析:教师的“引导”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掌握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教学的灵魂、教学的智慧, 也是一种文化。在学生运用规律的过程中清楚地看出, “给学生多大的舞台, 他就能跳出多美的舞蹈”。】

六、总结归纳, 课外延伸

师:通过这堂课的活动, 老师相信你一定学到了不少知识, 能跟大家说一说吗?

生1:我学会用一个或几个圆片摆出不同的数。

生2:我学会了摆数的时候要有顺序, 才不会遗漏。

生3:我学会了摆数的时候要么从个位开始摆, 要么从十位开始摆。

生4:我还学会了先从个位开始摆, 然后逐渐向十位移动一个圆片。

生5:我还学会了应用规律来摆数。

……

师:在以后的学习中, 只要小朋友们认真观察, 勤于动脑, 善于思考, 就会发现许多规律。正确应用规律就会使学习效率大大提高。

“摆一摆,想一想”教学建议 篇3

一、借助计数器、数位表熟悉数位、位置值概念

数位和位置值的复习是本节活动课知识的生长点,要求学生熟悉数位和位置值的概念,所以,课前教师可以利用数位表或者计数器对数位和位置值进行复习。教学活动可以以小组活动的形式进行(课前准备一些数位表和汇总的实验报告单发给学生)。为了激发学生兴趣,可以采用童话式导入:在数学王国里有一位魔术师叫数位表,他只要挥动神奇的魔棒,学具袋里的小圆片就可以在他身上尽情地舞蹈(播放课件演示)。这些圆片跳在不同的数位上,表示的数会怎样?(不同)今天,我们就用圆片变一变(出示课题:摆一摆,想一想)。请同学们用2个圆片在自己实验报告单的数位表上摆一摆,并说一说这2个圆片分别代表多少?然后,教师选一个小组进行示范活动,通过讨论来强化数位、位置值概念。(要求:由一名同学对摆出的结果进行综合、记录,其他几名同学各自在实验报告单的数位表上摆圆片。)

二、强化问题意识,促使操作从无序走向有序

学会有序观察、有序操作、有序思考是本节活动课的重要目标之一。活动中,学生的操作一开始可能是无序的,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探索的精神,鼓励他们通过观察和不断摸索,自己发现摆圆片的方法和规律,促使操作走向有序。怎样才能使操作从无序走向有序呢?这就必须强化问题意识,根据课堂(预设与生成)中可能出现的情况,教师深入浅出地进行引导:为什么有的小朋友用2个圆片只摆出了1个数,而有的小朋友却摆出了2个数?说说你是怎样摆的。然后问:“怎样摆才能使摆出的数不重复、不遗漏呢?”

A先把2个圆片都放在个位上表示2;从个位移1个圆片到十位上表示11;把个位剩下的1个圆片移到十位上表示20。(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操作。)

B?把2个圆片都放在十位上表示20;从十位移1个圆片到个位上表示11;把十位剩下的1个圆片移到个位上表示2。(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操作。)

活动中教师要抓住时机引导、概括:(1)请认真观察(记录的)所有数的顺序,说说它们有什么特点,怎样才能把摆出的数有序地记录下来。(2)小结: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操作记录或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操作记录的过程。(3)把3个圆片不重复、不遗漏地在数位表中摆出所有的数,同时填在实验报告单上。

三、合作探索,发现规律

在学习过程中,合作是一种需要。如,教师给每个学生发3个圆片摆数,当学生用3个圆片有序摆出后,教师要求学生继续用4个圆片、5个圆片……分别摆出不同的数。(每人)只有3个圆片,怎么摆呀?教师巧妙引导,可以同桌或三人合作。这样,合作就在需要中产生,用6个圆片、8个圆片……摆数的问题都得到解决。无论学生用多少个圆片“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或者“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来摆,教师都要指导学生明确分工(谁摆、谁记录),边摆边思考,适时交流自己发现的规律。如:

A?郾摆出来的数,每个数位上的数加起来刚好等于圆片的个数:

4(4+0),13(1+3),22(2+2),31(3+1),40(4+0)。

5(5+0),14(1+4),23(2+3),32(3+2),41(4+1),50(5+0)。

B?郾竖着看,都是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

C?郾横着看,十位上的数逐渐增加,而个位上的数逐渐减少,但是,开头一个和最后一个要除外。

D?郾摆出来的数的个数总比圆片的个数多1。

四、把握规律,深化应用

数字和十位数字相加等于7。B?郾8个数是由7个圆片摆出来的。)

五、课后设疑,激趣探究

教师要关注学生在活动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及时引导学生发现并改正错误。例如,当学生用11个圆片摆的时候,可能出现个位上或十位上有10个圆片的情况,读数就遇到困难,教师就要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这样的数读不出来,让学生知道个位和十位上的数都不能超过10,初步感知十进制计数的规则。当学生用19个圆片摆的时候,怎么摆都摆不出一个数,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这是为什么。回家后用18个、17个……圆片摆一摆,看有什么新的、有趣发现,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小结。

作者单位

陆良县中枢小学

《摆一摆想一想》的教学反思 篇4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上,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摆一摆,想一想”是一年级下册的一节数学活动课,目的就是先摆后想,边摆边想,在摆的过程中想,在想的过程中摆,在摆和想的过程中,巩固对100以内数的认识;加强对数位的认识;使学生的观察能力,形象思维,归纳能力、抽象思维得到培养和提高。

《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进行主动探索与合作交流的重要途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这节课的课堂中,我化“静”为“动”,让学生在操作中、娱乐中、探索中激发起学习的兴趣,同学们在我创设的民主、平等的气氛下,思维开拓了,能力发展了,头脑也灵活了,参与意识增强了,合作交流的意识也浓了。在整堂课中,我就是让“动手操作、动手实践”贯穿始终,让学生在用学具变魔术,创造出一系列的数,同时引导学生思考:怎样才能不重复,不遗漏,有规律地摆出来,并写出来呢?然后,通过观察、比较、交流、归纳,发现100以内的数的特征与排列规律。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摆一摆想一想》教学设计 篇5

1、通过把一定数量的圆片分别摆在数位表上不同的位置得到不同的数的活动,巩固100以内的数的认识。

2、通过在数位表上摆出不同的数的过程,发现既不重复也不遗漏的摆法,感悟摆出的数的个数与所用圆片个数之间的关系。

3、使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感受有序思考的重要性,在合作交流中养成倾听、有条理表达想法的习惯和意识,学会思考,感受到数学的奥妙,富有趣味性,从而激发学生热爱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在摆数的过程中探索数位不同引起数的变化的简单规律。

教学难点:观察发现既不重复又不遗漏的排列方法,感受有序思考的价值。

教学准备:数位表,记录单,汇总表,磁性圆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揭示课题

师(分别板书1、10):这是几和几?

生:这两个数是1和10。

师:老师手里有1个圆片,你们能不能用这一个圆片分别表示出1和10呢?

生:不能表示。

师:如果老师给你们一个数位顺序表,能用这个圆片分别表示出1和10吗?

生:这就能表示了。(学生在数位顺序表上摆圆片。)

师:1个圆片放在个位上表示多少?如果把它放在十位上呢?

生:1个圆片放在个位上表示1个1,放在十位上表示1个十(10)。

小结:把1个圆片放在不同的数位上就能表示不同的数,如果有更多的圆片,又能表示多少个不同的数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动手“摆一摆,想一想”(板书课题)从中探索有趣的数学知识吧!

二、独立操作,感知有序性

1、学生试摆。

师:刚才我们用1个圆片在不同的数位上摆出了1和10,下面请同学们把老师发给你的2个圆片,试着在数位表上摆一摆,并且把摆出的数填在记录单上。

2、交流摆法。

预设一:生1:我摆出了2、20、11三个数。

师:你是怎样摆的?

生1:我是先摆个位,把2个圆片都放到个位上得到数2,再把2个圆片都放到十位上得到数20,最后十位上放一个、个位上放一个,就得到数11。

师:请这位同学上台摆给大家看一看,一边摆,一边把摆的数记录下来。

师:看明白了吗?谁再来摆一摆?(指名重复)

师:还有不同摆法吗?

预设二:生2:我摆出了20、11、2三个数。

师:你是怎样摆的?上来摆给大家看看。

生2:我是先摆十位,把2个圆片都放到十位上得到数20,再从十位拿一个圆片放到个位就得到数11,再从十位拿一个放到个位就得到数2。(学生一边说一边摆。)

追问:这位同学是从哪位摆起的?

生:从十位摆起。

预设三:师:还有没有不同的摆法?

生3:我是先摆个位,把2个圆片放到个位上得到数2,又从个位拿一个放到十位得到数11,最后从个位拿一个放到十位就得到数20。

3、小结摆法。(略)

三、合作体验,理解有序性

1、熟悉方法:用3个圆片摆数

师:用3个圆片,同桌合作摆一摆,看你能不能把所有的数都摆出来。要求左边的同学摆,右边的同学边看边在记录单上填写摆出的所有的数。

(摆完后请两组同桌到黑板上演示,讲述摆的方法,引导有序思考和有序摆的方法。)

2、巩固方法:用4个圆片摆数

师:请同学们继续合作用4个圆片摆数。要求右边的同学摆,左边的同学边看边在报告单上填写摆出的所有的数。

四、深入探索,逐步提升

师:请同学们回忆刚才的操作过程,大家一起思考。用1个圆片摆出了哪几个数?(1、10)

师:那么,用2个圆片摆出了哪些数?(20、11、2)用3个圆片、4个圆片呢?(生答略)

师:刚才我们用圆片摆数,请观察摆出的这些数(教师手指汇总表),你们发现有什么规律?(教师根据学生的发现适时引导、归纳)

预设:生1:把这些数从小到大排列。

师:观察得很仔细,我们把掌声送给这位同学。你们还有什么发现?

生2:我发现十位和个位上的数加起来都等于圆片的个数。比如,用3个圆片摆出的数:3=033=123=213=30。

生3:我发现摆出的数的个数比圆片数多1、

五、尝试讨论,运用规律

1、运用规律摆数。

师:下面请利用你们自己发现的这些规律,直接写出用5个圆片摆出的数。学生写,指名汇报。

生:我是把5个圆片都放到个位上得到数字5,然后移动一个到十位上是14,再移动一个到十位上是23,像这样依次移动圆片,得到32、41、50。

师:写出用5个圆片摆出的数。写完后全班交流。

……

2、拓宽运用。

师:你们能不能继续利用前面总结出来的规律,很快说出用7个圆片、8个圆片、9个圆片所摆出的数呢?

六、总结归纳,课外延伸

师:通过这堂课的活动,老师相信你一定学到了不少知识,能跟大家说一说吗?

生1:我学会用一个或几个圆片摆出不同的数。

生2:我学会了摆数的时候要有顺序,才不会遗漏。

生3:我学会了摆数的时候要么从个位开始摆,要么从十位开始摆。

生4:我还学会了先从个位开始摆,然后逐渐向十位移动一个圆片。

……

摆一摆、想一想的教学反思 篇6

集体备课 主备人:胡新华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1页。

教学目标

1.通过活动让学生把某一数量的圆片分别摆在数位顺序表的十位和个位上,得到不同的数,巩固对100以内数的认识。

2.通过活动引导学生观察每一组数的特点,探索规律,培养学生初步的归纳能力。

3.通过活动,使学生在操作实践中发展学生形象思维能力,通过找规律发展学生初步的抽象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

使学生在摆圆片写数的活动中发现100以内的数的特点与排列规律。

教学难点:

在实践活动中发现100以内数的规律并能用口头语言表述数的规律。

教具、学具:数位表,百数表,圆片每组6个以上。

教学设计

一、谈话激趣、复习铺垫

师:今天我们要来上上一节活动课,大家高兴吗?那么老师要看一看我们班哪个小朋友表现最好,最聪明,最爱动脑筋,能让听课老师记住你的名字。

教师拿出数位顺序表。

这是一张(数位顺序表)。它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十位),第三位是(百位)。

如果老师拿出一颗算珠放在个位上,这颗珠子表示多少?怎么样能把1变大呢?谁有办法?这时这颗珠子表示多少?还能变得更大吗?怎样变?这时这颗珠子表示多少呢?

看来这数位顺序表真是神奇,同一颗珠子,放在它身上的不同位置,就可以得到不同的数。这节课我们就借助数位顺序表和算珠来做一个有趣的数学活动,学习“摆一摆,想一想”。同学们,认真看老师板书课题,你认识这几个字吗?

二、探究新知

1、尝试解决,交流摆法

如果老师这里有两颗珠子,可以摆出哪些不同的数呢?老师提醒一点,到目前为止,我们只学过100以内的数,所以我们在数位表上只一位数和两位数,听清楚了吗?谁会摆?谁愿意到前面来摆?来摆的同学要说清楚,你把珠子放到哪个数位上,表示什么?这个数是多少?(学生边摆边说)

我们用2颗珠子,可以摆出3个不同的数。如果有三颗珠子,又可以摆出哪些数呢?你们会摆吗?想摆吗?下面请同学们拿出课前准备好的数位顺序表和3个圆片,亲手摆一摆,看看可以摆出哪些数。为了避免忘记,同学们可以边摆边写,摆出一个数,写出一个数,把这个数写在下面的表格里。学生摆,教师巡视帮助。

汇报:你摆出了几个数呢?你摆出几个数,就伸出几根手指。不要出声,咱们比一比,看谁最听话?你摆出了哪几个数?你是怎样摆的?(学生如果听不懂,追问:你是先摆哪个数,再摆哪里个数的?)有不同摆法吗?

2、对比反思,总结方法

用3张卡片可以摆出四个不同的数,但有的同学却只摆出了两个数或三个数,这说明它们有遗漏的,在摆的过程出我也看到有的同学有摆重复的,浪费了不少时间。这可是一个不小的麻烦!有什么好的办法可以帮助我们在摆的时候做到既不重复也不遗漏吗?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按一定有顺序)。(学生汇报的同时展示两种有序摆法)

3、深入研究,发现规律

下面我们就按照这种方法(手指着板书)再摆一次,先别动,听清要求:你可以用4张卡片摆,也可以用5张卡片摆,还可以有用6张卡片摆,注意边摆边写,按一定顺序,争取做到不重复,不遗漏。汇报:谁是用4张卡片摆的?你摆出了哪几个数?谁也是用4张卡片摆的?你的答案和他一样吗?谁是用5张卡片摆的?同意吗你摆出了哪几个数?谁是用6张卡片摆的?你摆出了哪几个数?同意吗?(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同时完成表格板书)

这几名同学的摆法都是正确的。观察表格,你发现了什么?(摆出的数比所用的卡片数多1)

4、熟用规律,解决问题

如果用7张卡片摆,可以摆出几个数呢?分别是什么呢?别动,不摆,你能说出来吗?(学生边说,教师边用课件演示摆的过程。并将补充板书)不用摆,你能说出用8张卡片可以摆出哪里些数吗?9张呢?

三、巩固运用

同学们真了不起,通过摆一摆,想一想发现了用卡片在数位顺序表上摆数的规律,其实这个规律在前面的百数表中就有体现,只不过当时我们没有发现,大家请看,(出示不完整的百数表)

表中哪些数可以用两张卡片在数位顺序表上摆出?哪里些数又可以用三张卡片摆出?

我们再用这个规律来解决两个问题:

1.奶奶今年的年龄可以用7个圆片来表示。你们猜:奶奶今年可能是多少岁?奶奶今年最大是多少岁?

2.老师今年的年龄正好也可以用7个圆片来表示。你们猜:老师今年的年龄可能是多少岁?

老师今年的年龄,十位上的数比个位上的数少1,老师今年多少岁?

四:全课总结

谁能说一说今天研究的什么?你都有哪些收获?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学习中要学会观察,善于动脑,你会有更多神奇的发现,今天,我们发现珠子摆数的规律,摆出的数的个数总比珠子的个数多1,这个规律是不是适用于所有的数呢?请同学们回家后,用10——18个圆片摆一摆,把剩余的表格填写完整,你会发现更神奇的规律。

五:作业

摆一摆、想一想的教学反思 篇7

教材第51页的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摆小圆片,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2.通过观察、猜想等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方式。

3.培养学生间合作能力、探究精神。

教学重点:

在活动中感悟位值思想。

教学难点:

在活动中感悟有序思考的价值。

教具准备:

两位数的数位表,4个小圆片,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今天我们用珠子和数位表上一节数学课。

2.复习。

[教师:在数位表中,右边起第一位叫什么位?(个位)第二位叫什么位?(十位)

教师拿出一个数字卡片1放在个位表示多少?(一个一)

若数字卡片1放在十位上表示多少?(一个十)

教师强调:1放在不同的数位就有不同的表示方法,可以表示一个一,一个十,一个百]

二、在操作中感受位值思想

1.出示两个小圆片,(学生拿出相应学具)现在大家四人一小组进行分工协作,三个人摆不同的数,一个人负责记录,然后每组派代表汇报。]

2.为什么两个圆片放人不同的地方,表示的数不同?

因为放在不同数位表示的数不同,个位上的两个小圆片表示2十一,十位上的两个小圆片表示2个十。如果一个小圆片放在个位、一个放在十位表示1个十和1个一组成的数是11。

看来小圆片在数位表中所在的位置太重要了,我们把圆片挪来挪去就表示大小不同的三个数,分别是2、11和20。

3.出示三个小圆片,(学生拿出相应的学具)分小组学生动手操作,摆出的数各表示什么?

[学生小组合作后汇报:用3个圆片可以摆出5个数。分别是3、12、21和30。你知道怎样摆能表示最小的数吗?怎样摆能表示最大的数?]

4.若4个小圆片呢?(学生继续动手摆)摆出的数各表示什么。

5.在操作中学生体会有序思考

教师提问,学生摆后回答

(1)两个小圆片可摆出几个数?(3个数)

(2)三个小圆片可摆出几个数?(4个数)

摆一摆、想一想的教学反思 篇8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的发现过程。

2、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经历探索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的发现过程。

教学难点: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一、创设情境

同学们,我们都知道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公式。它们的面积在计算时也有一定的公式。今天我们就共同研究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

二、引导探索

1、估计下面图形的面积,并说一说选择哪个面积单位估计合适。

长/cm 长/cm 面积/cm

图①

图②

图③

2、小组合作,用1cm的小正方形摆一摆,数一数这三个长方形分别要用几个小正方形才能摆满。

3、各组组长将操作结果记录下表。

4、小组讨论:观察表格,你有什么发现?

5、总结长方形面积公式:

长方形面积=长×宽

三、拓展应用

1、小红的床长20分米,宽14分米,要铺上与床同样长的席子,这块席子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

2、计算下面草地、花坛的占地面积。(单位:m)

小组合作:用1cm的正方形摆一摆,再算一算下面图形的面积。

7、小组讨论正方形周长公式

4、(1)用12个边长为1cm的正方形纸板摆长方形,你能摆出几种?

(2)估计教师地面的面积,测量它的长和宽,计算出面积。

板书设计

长方形面积=长×宽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学习面积来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巩固所学知识,并能将所学灵活运用于生活实际。

课题 铺地面 课时 四(24)

教学目标:1、结合解决问题的具体情境,体会面积换算的必要性,以及面积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

2、认识公顷、千米等面积单位。

3、能进行简单的面积换算,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认识公顷、千米等面积单位。

教学难点:能进行简单的面积换算,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一、引导探索

解决下题:

小明家卫生间有一块长1分米、宽1分米的地面损坏了,需要多少块面积是25厘米的方砖才能修补好。

想一想:1米=()分米

观察图:

想一想:1公顷有多大?介绍公顷。

三、探索应用

1、2米=()分米

3分米=()厘米

500厘米=()分米

2、妈妈买来一块花布,长3米,宽6分米,它的面积有多大?(1)绿化面积是多少?

(2)每块水泥砖是边长1米的正方形,铺路共需多少块水泥砖?

4、右图是铺了正方形地砖的客厅地面。

(1)这个客厅共铺了多少块地砖?

(2)如果每块地砖的边长为5分米,这个客厅的面积有多少平方米?

(1)绿化面积是多少?

(2)每块水泥砖是边长1米的正方形,铺路共需多少块水泥砖?

4、右图是铺了正方形地砖的客厅地面。

(1)这个客厅共铺了多少块地砖?

(2)如果每块地砖的边长为5分米,这个客厅的面积有多少平方米?

小组实验、讨论解决方案。

汇报实验方案。

小组合作,独立解决。

汇报解题思路及结果

学生独立完成

先独立思考,再小组内研究讨论解决方案。

板书设计:

(1)这个客厅共铺了多少块地砖?

(2)如果每块地砖的边长为5分米,这个客厅的面积有多少平方米? 教学反思:

本节课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这个过程中体会面积换算的必要性,学生有兴趣,部分学生有自己的方案。

摆一摆、想一想的教学反思 篇9

设计背景

幼儿园的音乐教育是一种特殊的美感教育,它通过旋律、节奏、速度、力度等音乐要素的有机结合,把美好的情感付诸于声音的表达,使幼儿在音乐活动中感知、体验,并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达到陶冶性情的目的。

音乐教育活动的开展,它的终极目标指向并不是教材的本身,而是充分发掘某一特定的音乐教学材料潜在的教育价值,以促进幼儿园音乐素质、能力和性情的发展。也就是说教师不应把目光局限在文化传授的程式上,而应把幼儿的学习过程和幼儿的发展作为音乐教育的目标。

《小朋友想一想》,是小班主题背景下“在动物园里”的一次音乐活动的设计。我想:当把《小朋友想一想》这一个陌生的音乐作品呈现在孩子面前,孩子必须要面对的是作品内包含的各种知识和技能。如果,我们采用以往的教学程序的话,给幼儿提出一遍又一遍的重复训练要求,这无异于一场疲劳轰炸,表面上看似乎达到了教育目标,但实际上幼儿并没有真正理解“音乐”这一包罗万象的含义,而只限于某一特定材料的机械背诵和闭着眼睛的重复,甚至可能扼杀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和对音乐学习的兴趣。

我注意以发展的眼光去分析教材,从孩子的发展和需要出发,进行层次递进,环环相扣的活动设计。通过教师的引导将原有的知识技能(预知的经验)应用到新的情境中去。并对于如何激发个维持集体教学中大多数儿童的学习动机,如何正确地选择使用教与学的方法,如何省时、省力,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进行了思考。我想:幼儿对某一材料的掌握并不是音乐教育活动的终极目的,音乐教育的社会化功能,对幼儿素质、能力的培养作用,并不是自然而然地就会发生的,它只表明了一种可追求的可能性,这种可能性向现实转化取决于教师的目标意识,教师应在目标的指引下选择合适的音乐教材,尽最大可能地挖掘出音乐材料本身所蕴含的最大潜在教育价值。

活动目标

1、学习儿歌〈小朋友想一想〉,了解各种动物的主要特征。

2、通过问答的形式,学习儿歌,并根据这种问答的形式,尝试仿编儿歌。

3、体验儿歌带来的乐趣。

4、感受旋律的气氛以及和同伴一起参加集体音乐活动的乐趣。

5、培养幼儿的音乐节奏感,发展幼儿的表现力。

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问答的形式,学习儿歌。

难点:在熟悉儿歌的基础上,创编儿歌。

活动准备

1、大象鼻子、白兔耳朵、长颈鹿脖子、孔雀尾巴的图片。

2、大象、白兔、长颈鹿、孔雀的图片。

3、大象、白兔、长颈鹿、孔雀的头饰(各一个)。

活动过程

一、导入

教师和幼儿一起做课前小律动。

二、通过提问的形式,初步熟悉儿歌的主要内容。

教师:小朋友想一想,什么动物鼻子长?<快思老师.教案网出处>(教师一边出示图片一边做动作)幼儿自由讨论,教师对幼儿的猜测不做任何评价。

教师:小朋友猜的对不对呢?你们听:鼻子长是大象,大象鼻子最最长。教师出示大象的图片,全班幼儿完整地念一念前面的四句儿歌。

教师:那小朋友再想一想,什么动物耳朵长?(教师一边出示图片一边做动作)幼儿自由猜测,教师对幼儿的猜测不做任何评价。

教师:小朋友猜的对不对呢?你们听:耳朵长是白兔,白兔耳朵最最长。教师出示白兔的图片,一起完整地念一念前面的四句儿歌。教师用同样的方法,教幼儿学习儿歌的后半段。

三、幼儿与教师用问答的形式,朗诵儿歌。

教师问,幼儿回答;幼儿问,教师回答。当幼儿熟悉儿歌后,教师可以用加快速度的方式进行问答念儿歌,提高幼儿的兴趣以及快速反应的能力。

四、教师与幼儿阅读幼儿用书,创编儿歌。

五、念儿歌玩游戏。

教师:“我们来玩一个游戏。我说前面的问题,大家猜一猜,然后学做这个动物的样子。”与幼儿玩游戏,结束活动。

教学反思

《小朋友想一想》这是一首富有童趣的儿童歌曲,歌词生动形象,非常贴近儿童的实际生活“大象,白兔,长颈鹿,孔雀”,深受孩子们的喜爱。在教学过程中,我坚持把体现“教学生活化”的教学理念,让课堂教学冲满生命活力。教学一开始,通过图片把孩子们带入动物世界里,把孩子们带入动物世界的情景之中,孩子们如身临其境,既受到了美的感染,又兴趣浓厚。在学唱歌曲过程中,坚持以培养幼儿的听觉为主:让幼儿边听音乐边欣赏图片,边听音乐边思考歌曲的情绪、表现的情景,随音乐节拍强弱弱的节奏感受歌曲三拍子的节奏特点、随音乐拍歌曲的节奏感受歌曲的节奏特点……,这样使幼儿能够在音乐中去聆听、去感悟、去理解,在听中、在反复感受中自然而然的学会歌曲。在活动中我还注重面向全体幼儿,和幼儿的个性发展,让他们自由结伴,并且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表现、创作,孩子们的想象力是丰富的,根据自己的爱好,表现方式也是五花八门的,虽然最后他们创作出来的水平会高低不同,但重要的是他们参与了,互相合作积极动脑思考了,从而合作精神和创新思维能力就会得到培养。

上一篇:为大海乡的孩子捐赠衣物倡议书下一篇:周年庆典晚会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