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流派及代表人物

2025-01-01

音乐流派及代表人物(精选3篇)

音乐流派及代表人物 篇1

法理学

法理学派代表人物

古希腊的正义和法治观念

古希腊的法律思想代表:

一、智者学派

正义就是遵循习惯和惯例而已——演变成后来的历史法学派

激进派:正义就是强者的利益——演变成后来的分析实证学派奥斯丁的思想 法律是约定的善,而不是什么理想的正义或者自然的善——古典自然法 苏格拉底

二、柏拉图

《国家篇》(《理想国》)、《政治家篇》、《法律篇》 正义问题是其法律思想的主题。

——坚持城邦社会分工论,政治正义分为“自然的政治正义”和“习惯的政治正义”

三、亚里士多德

《政治学》、《尼各马可论理学》

提出了法治的经典定义,建立了系统性的法治理论。

——“城邦以正义为原则。由正义衍生的礼法,可凭以判断(人间的)是非曲直,正义恰正是树立社会秩序的基础”;“已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而大家所服从的法律又该是良好的法律”

——提出了分配正义与平均正义(矫正正义)的区分 ——提出“法治应当优于一人之治”

罗马法学:

一、特征:产生的先导性、内容的完备性、影响的深远性

二、代表人物:

西塞罗——《论共和国》、《论法律》

——把古希腊的自然法思想发展为系统的自然法论,区分了自然法和认定法,认为自然法是神的理性和自然正义,是衡量人定法的正当性标准 三、五大法学家——盖尤斯、保罗、乌尔比安、帕比尼安、莫蒂斯蒂鲁斯 引证法 国法大全

欧洲中世纪法学:

3R运动——罗马法学的复兴、文艺复兴、宗教改

一、注释法学派——代表世界性的罗马法系形成,为西方两大法系的格局奠定了基础。

第一阶段:伊纳留、阿佐、阿库休斯;

第二阶段:阿尔伯特鲁斯、巴尔多鲁(最主要代表)、巴尔都斯

二、教会法学

三、经院哲学家的法律观 奥古斯丁:对教会法的影响很大 阿奎那——《神发大全》;四分法:永恒法、自然法、上帝法、人类法 西方近代法学的开新:

一、古典自然法学派——法律具有道德性;三个阶段、三大特征

17AD——17AD中叶:格老秀斯《战争与和平法》、霍布斯《利维坦》 17AD末——18AD中叶:洛克《政府论》、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卢梭《社会契约论》 19AD以后:

1、把“自然权利”宣称为简单的、自明的、无需争辩的若干公理性原则

2、“自然权利”是个体人拥有的基于人之本性的、不可剥夺和让渡的权利的权利

3、革新了传统的国家权力正当性理念

二、哲理学派:

康德《法的形而上学》、黑格尔《法哲学原理》

以古典自然法学为直接出发点,研究重点是理想中的法,而不是实在法。用抽象推理的方法为研究方法,肯定或解释法律与理性之间的关系

三、历史学派——研究的对象是实然法

创始人:胡果

代表人:萨维尼 主张用历史的方法来研究法律

法律是民族精神的体现,法律的主要表现形式是习惯法,习惯法优于成文法

四、功利学派

边沁、密尔

五、分析实证学派

奥斯丁《法理学的范围》

奥斯丁——提出主权、命令和制裁三要素说

西方现代法学的多元格局:

一、自然法的复兴

富勒《法律的道德性》:法律与道德区分开来,法律具有自身的道德性 法律内在道德八要素

二、新分析法学

凯尔森《纯粹法学》:法律规范与法律事实截然分开,从纯粹的规范的角度研究 哈特《法律的概念》——最低限度的自然法,将法律称作规则体系。

三、社会学法学

研究重点防在法律的社会目的、作用和效果上 庞德:社会控制论

霍姆斯:“法律的生命不在于逻辑,而在于经验” 卢埃林:法律现实主义者

四、其他法学派

经济分析法学 代表人物:波斯纳 批判法学

代表人物:昂格尔

法理学与法哲学

法律体系法学体法系 法律继承与法律移植 法律规则与法律原则 权利能力与行为能力 法律事件与法律事实

法律心理法律观念法律意识 法律效力和法律实效

法律责任法律义务法律制裁 法律汇编法典编纂 公民权与人权 法治与法制 法治与民主 法治与人治

第十章各种法律分类 二 简述题

法律区别于其他社会规范的特征 法律原则在法律适用中的作用 法律发展的规律 两大法系的主要特点 法律实现的条件 法律责任的必要性 我国司法基本原则 正当程序的功能

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的关系 法律与国家的关系 法律文化的特点 中国法律传统的内容

音乐流派及代表人物 篇2

关键词:翻译理论,尤金·奈达,彼得·纽马克,德国功能主义派

1. 引言

当今世界正进入一种跨文化对话的时代, 翻译研究打破了不同语言、文化之间的壁垒, 越发受到人们的重视。因其跨文化的性质, 翻译研究已成为本世纪最主要的学术研究领域之一。

自翻译这门科学及艺术产生以来, 中外就涌现出许多的翻译思想及流派, 各种翻译理论著作可谓是汗牛充栋。在西方译界, 以尤金·奈达, 彼得·纽马克和德国功能主义派为代表的翻译理论对全世界的翻译理论研究和翻译实践做出了无与伦比的贡献, 对中国翻译思想的完善和发展也起到了相当大的启示及推动作用, 并且在当前甚至将来的中国译界都将继续发挥着巨大的效用。本文将对这三大翻译理论流派及其代表人物进行分析, 并探讨他们对中国译界的借鉴意义。

2. 尤金·奈达---功能对等翻译学派

尤金·奈达 (Eugene A.Nida) 是西方译界第一个科学、严肃地研究翻译的语言学家及翻译理论家, 是西方语言学派翻译理论的主要代表, 被誉为西方“现代翻译理论之父”。

奈达的译论重视读者对译文的反应, 重视动态对等, 强调翻译过程, 重视原文的传译方式。他综合了语言学、信息论和接受美学等现代理论, 科学地研究、总结出功能对等翻译理论, 构筑了现代翻译科学, 发起了翻译界的革命, 可当之无愧地被称为西方译界第一大流派。

奈达的著名翻译理论著作有1964年出版的《翻译科学探索》 (Toward a Science of Translating) , 是其翻译思想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里程碑。1969年与塔伯合著的《翻译理论与实践》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 则说明了中国与西方译界人士思维方式的巨大差别。

在这些著述中, “动态对等”的翻译观是奈达翻译理论的核心部分, 以语文学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 以符号学理论为基础, 充分认识到语言的语用意义重要性并强调了语言的语用效果, 与其他翻译理论相比, 具有明显的优越性。

3. 彼得·纽马克---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学派

彼得·纽马克 (Peter Newmark) 是当代英国最著名的翻译理论家和翻译教育家, 其翻译理论的核心为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上世纪九十年代他又提出“关联翻译法”, 标志着他的翻译理论渐趋系统和完善, 成为紧随奈达其后的西方译界第二大翻译流派的代表人物。

九十年代末纽马克出版的著作《翻译教程》 (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 , 从语言学的角度出发, 在分析和总结各家各派的翻译思想的基础上, 系统而精辟地阐述了自身的翻译观和方法论。他从现代语言学和翻译的实用功能出发, 阐述了翻译的本质:

1.翻译是一种职业;2.翻译是一种教育手段;3.翻译是交际的一种手段;4.翻译是文化的使者;5.翻译是学习外语的一种技巧。

纽马克的翻译理论强调语言共性, 突出翻译功能, 比传统的翻译理论更具科学性。另外, 他从语言的交际功能出发, 提出“翻译是一种情趣”, 颇具新意地突出了译员翻译的能动性, 允许一个作品可以有几个译文的存在, 打破了了传统的“一刀切”的翻译标准。[1]

4. 德国功能主义翻译学派

20世纪70年代, 德国出现了截然不同于奈达和纽马克的新的翻译理论---翻译目的论, 摆脱了当时盛行的对等翻译理论的束缚, 标志着翻译研究的全面转向, 对世界译论界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汉斯·弗米尔 (Hans Vermeer) 是翻译目的论的创始人。其代表人物还包括凯瑟林娜·赖斯 (Kantharina Reiss) 、贾斯塔·赫兹·曼塔利 (Justa Holz-Manttari) 和克里斯蒂安·诺德 (Christiane Nord) 。该流派中颇具里程碑意义的理论是赖斯的功能主义翻译批评理论, 弗米尔的目的论及其延伸理论, 曼塔利的翻译行为理论以及诺德的功能加忠诚理论。

功能派翻译理论有三个核心内容:一是阐述翻译的定义及实质;二是分析翻译过程参与者的角色;三是提出了功能原则 (1、目的法则 (Skopos rule) :即结果决定方法;2、忠诚原则 (loyalty principle) :诺德提出了忠诚原则避免译者随心所欲地改写) 。

以目的论为核心的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既继承了传统译论中的合理成分又突破了传统译论的束缚, 有助于大家开展翻译批评。

5. 对中国译界的借鉴意义

中国的翻译思想有着悠久的历史, 但自19世纪至今, 除了较多地探讨了翻译标准和技巧之外, 几乎没有系统的翻译理论研究成果。[2]

现代西方翻译理论研究的思路和学术视野比起中国的似乎更显开阔。西方翻译理论能够对中国译学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因为有了尤金·奈达, 彼得·纽马克和德国功能主义翻译学派, 中国翻译理论的发展有了引导和借鉴, 有了继续发展、壮大并指导翻译实践的可能性和可行性。希望中国译界能够科学地消化和吸收这30多年来引进的外国理论, 把外国译论的精华与我国传统译论结合起来加以合理应用, 进一步拓展译学领域, 把研究引向深入。

参考文献

[1]陈建勇.关于彼得·纽马克的《翻译教程》[J].湖南:零陵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1999 (2) .

音乐流派及代表人物 篇3

二十世纪以来的这些变化,无论深度还是广度,在建筑史上都是空前的,也正是这段时期建筑历史上空前的建筑革命催生了了20世纪的现代建筑。

一、现代主义建筑风格的兴起

其主要背景是欧洲工业革命导致了现代机器大工业的产生,深刻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传统的审美趣味,新的材料不断发明和应用,在这一条件下,传统建筑在结构和形式审美等方面逐步显出与社会意识形态和发展不同步的现象。现代主义建筑正是在新的历史需求和条件下,也就是为了机器大工业时代的需要而产生的。这种建筑摆脱改变了传统建筑形式的束缚,大胆创造了适应于工业化社会条件下人们需求的崭新建筑形式,因此具有鲜明的理想主义和激进主义的色彩。同时现代主义建筑深受西方近现代美学思潮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功能与形式的矛盾

19世纪西方建筑界占主导地位的建筑潮流是复古主义建筑和折衷主义建筑。复古主义者以历史上某几个时期如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建筑形式和风格为典范,模拟仿效。折衷主义建筑师任意模仿历史上各种建筑风格,或自由组合各种建筑形式,他们不讲求固定的法式,只讲求比例均衡。注重纯形式美,这也与工业革命前的社会意识形态及还没有大规模的新型建筑材料的出现和审美趋向等综合原因不无关系。在复古主义和折衷主义建筑思想影响下,建筑师对实用功能和结构技术不甚重视。他们只重视建筑的美化和装饰功能。这种建筑受英国工艺美术运动的启示,努力使工业艺术与艺术在房屋建筑上融合,这种过分注重形式的做法,固然使建筑极其富有节奏和韵律感,但是随着工业化生产时代的到来,这种建筑形式开始逐步无法适应社会的各种需求而显出局限性和单一性。

社会与经济的高速发展,要求建筑具有多样化和新功能化,随着新材料和新型结构的产生,新的建筑形式也随之出现。也就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和背景下,适逢1850年英国伦敦为举行世界博览会而招标设计方案,欧洲各国建筑师纷纷提出建设博览会场馆方案,但终因无法达到要求,即博览会场馆在限定的时间内建成拆迁,和室内空间采光的各项要求没有被采纳,后来一位园艺师因为熟知玻璃和铁的组合构建并利用预制件装配的施工方法,时间快而且空间采光效果好而被录用,终于在很短时间内建成光线充足的大型展览建筑。这个事例已经表明保守的传统的建筑及观念已不适应社会的进步需求和建筑行业发展的新形势,新的建筑观念正在悄然兴起。

2,结构和材料的革新

传统的建筑和新兴的建筑最大的区别就在于新建筑结构产生变化和材料的巨大差异。

提到结构和材料在新兴建筑中的应用,应该提到的就是在1850年约瑟夫·帕克斯顿设计的伦敦世界博览会水晶官。因为这是首次以钢材和玻璃为建筑材料的建筑设施,满足了博物馆的采光及各项需求,与传统建筑在材料与审美上发生巨大变化。这也说明工业革命带给英国当时的经济实力,其包括建筑业所产生的变革。

同一时期在美国芝加哥,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及当时芝加哥市政的大量建筑需要,出现以商业建筑师和工程师的群体,被称为“芝加哥学派”,为争速度和实效,建筑大量使用铁框架结构,芝加哥学派的沙利文提出设计形式应符合建筑功能的需求,这样就摆脱了传统折衷主义的思想,去掉多余的修饰,出现符合时代特点的新建筑样式,它在建筑造型方面的重要突破是创造了“芝加哥窗”,即整开间大玻璃窗,时常是宽度大于高度。主张简洁的建筑立面,看上去整体简单符合工业化的时代精神及技术特点。工程师詹尼是芝加哥学派的创始人,1879年由他设计建造了第一拉埃特大厦。1885年他完成的“家庭保险公司”十层办公楼的建设,这是第一座钢铁框架结构,标志着芝加哥学派的真正兴起。芝加哥学派在1883年至1893十年间达到鼎盛时期,工程技术上还创造了高层金属框架结构和箱形基础;利用电梯技术,发展了高层建筑。

19世纪以来的新建筑思想,是伴随着科学技术和经济的高速发展,审美意识的改变,以扩大工业化、新材料的发现和应用为基础,根据各种新的建筑功能化的需求,带来建筑设计理念及造型上的变革推进。尤其是新材料和建筑设计理念的转变发展,更体现出现代建筑与传统建筑面貌的巨大差别,来满足社会和人们生活的需求。与此同时也对建筑构建和材料的科学应用提出了一系列的新问题和理论要求:新的材料如何能承担和合理的运用到建筑艺术家的奇思妙想当中,建筑工艺和科学技术的结合,新材料的使用寿命,新建筑的施工方式等等一系列的新课题,建筑师们一直在社会发展中探索前行。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欧洲工业基础较厚的国家在建筑上开始出现改革浪潮,并且大批新颖的优秀建筑作品开始出现,思想激进的建筑师们提出了比较系统的建筑创作主张。德国建筑师W·格罗皮乌斯、L·密斯·范·德·罗以及法国建筑师勒·柯布西耶都是当时的杰出代表。

格罗皮乌斯和勒·柯布西耶等人在20世纪20年代提出“现代主义建筑”的一些观点诸如强调建筑当随时代,现代建筑应同工业化时代的条件相适应;强调建筑师要研究和解决建筑房屋实用功能和考虑经济问题,应有社会责任感;积极采用新材料和新结构,促进建筑技术革新;主张摆脱历史上过时的陈旧的建筑样式的束缚,创造新形式的建筑;主张发展建筑美学,创造反映新时代的新建筑风格等论述为现代主义建筑提供了理论基础。

二、后现代主义建筑风格的概念

20世纪60年代以来,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现代主义建筑成为世界许多地区占主导地位的建筑潮流,现代主义建筑样式也被称为国际性样式。

随着现代主义建筑风潮在欧美发达国家的大行其道,一些负面效应也开始显现出来。很多人认为现代主义只重视功能、技术和经济的影响,忽视新建筑和传统建筑的联系,因而不能满足一般群众对建筑的要求。他们特别指责与现代主义相联系的国际式建筑同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原有建筑文化

产生割裂而不协调,破坏了原有的建筑环境。

最终,1966年在美国建筑师文丘里于《建筑的复杂性和矛盾性》一书中,提出了一系列与现代主义建筑针锋相对的建筑理论和主张,在建筑界尤其是年轻的建筑师和建筑系学生中,引起了震动和响应。到20世纪70年代,建筑界中反对和背离现代主义的倾向更加强烈。文丘里更是批评现代主义建筑师只热衷于革新而忘了自己的责任应是“保持传统的专家”,他提出的保持传统的做法是“利用传统部件和适当引进新的部件组成独特的总体”、“通过非传统的方法组合传统部件”。文丘里概括说:“对艺术家来说,创新可能就意味着从旧的现存的东西中挑挑拣拣”。实际上,这就是后现代主义建筑师的基本创作方法。

对于什么是后现代主义,什么是后现代主义建筑的主要特征,人们没有统一的共识。美国建筑师斯特恩提出后现代主义建筑的三个特征:采用装饰;具有象征性或隐喻性;与现有环境融合。西方建筑杂志在20世纪70年代大肆宣传后现代主义的建筑作品,但实际直到80年代中期,堪称有代表性的后现代主义建筑,无论在西欧还是在美国仍然为数寥寥。比较典型的后现代主义建筑有美国波特兰市政大楼、美国电话电报大楼、美国费城老年公寓等。

三、后现代主义建筑的主要流派

后现代主义建筑主要有解构主义建筑、非线性建筑、生态建筑等。

1,解构主义建筑

解构主义建筑是在上世纪60年代源于法国,80年代晚期开始的后现代主义建筑。解构主义最大的特点是反中心,反权威垄断性,反二元论。解构主义建筑的特征即无绝对权威性,没有预定设计;破碎的,凌乱的。它的特别之处为“破碎”的想法,对结构的表面或和非欧几里得几何形体的热衷,进而形成建筑学设计原则的变形与移位。

解构主义建筑的代表作有屈米的巴黎拉维莱特公园,艾森曼的西柏林IBA住宅,盖里的盖里住宅、毕尔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馆等。

2,非线性建筑

非线性建筑是建筑学与数字技术的结合。建筑师所考虑的重点不再是传统建筑注重的建筑形体结果,而更注重过程、把应用计算机数字生成技术作为一种设计方法来设计建筑。这就意味着建筑的形体设计本身不再需要遵守任何预设的标准,可以自由地选择。这项新技术给世界建筑行业带来了一场技术性的革命。从积极发展的意义上讲非线性建筑摆脱、远离了传统建筑带给我们的相对枯燥沉闷,它赋予了建筑鲜活的生命力和时代气息。

现今的英国女建筑师扎哈·哈迪德与FOA建筑师事务所是非线性建筑设计的重要代表。

3,生态建筑

生态建筑,是根据建筑本身所处的地理、自然生态环境、利用合适的建筑材料、想象空间、色彩等认为手段,使建成后的建筑物与其周围自然生态环境达到理想统一、和谐一致的效果,使建筑和环境之间成为一个有机的结合体。

今天的世界,各种人类生存和发展与全球的环境问题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尖锐。在严峻的现实面前,人们不得不重新审视和评判我们现时正奉为信条的城市发展观和价值系统。为了建筑、城市、景观环境的“可持续”。建筑学、城市规划学、景观建筑学开始了可持续人类聚居环境建设的思考。生态建筑理念所包含的生态观、有机结合观、地域与本土观、回归自然观等等,都是可持续发展建筑的理论建构部分,也是环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生态建筑其实也是绿色建筑,生态技术手段也属于当今绿色技术的范畴。

四、后现代主义建筑主要作品

1,弗兰克·盖里与毕尔巴鄂古根海姆艺术馆

建筑艺术家弗兰克·盖里的思维活跃非同一般,他的设计以具有造型奇特、不规则曲线式雕塑般外观的建筑而著称。其作品非常独特而具个性,他的大部分作品中很少掺杂社会化和意识形态的东西,常用多角平面、倾斜的结构、倒转的形式以及多种物质形式并将视觉效应运用到建筑图样中去。他能把地理自然环境人文艺术有机考虑到与其作品的互动当中去,是建筑作品成为一种奇异的超乎寻常的艺术实体,作品看上去具有一种雕塑与建筑的组合性质,建筑师从各方面考虑到建筑本体与天光和室内投影,建筑外墙的斜度和曲线而带来的纳光流动着的效果,建筑的外形和内部结构具有运动感。因此他的作品极具超前性和抽象形式,给人一种独特神秘的气息和感受,是现代艺术在艺术上的重要表现形式。西班牙毕尔巴鄂古根海姆艺术馆就具有这样的特点。

建筑师对博物馆的内部空间设计可谓独具匠心。其中厅的设计不像其他建筑一样有单调的空间秩序,而被盖里设计成“将帽子扔向空中的一片欢呼”的形式空间,既点明了主题,又呼应了外形。内部空间层叠向上,简洁明朗。有顶部直射而下的光线与弯曲的不规则的向上之势形成互动。这一切都构成了古根海姆艺术博物馆独有的艺术魅力,反映出设计者高超的想象力和艺术思维。

2,李伯斯金与柏林犹太人大屠杀纪念馆

丹尼尔·李伯斯金1946年出生于波兰一个纳粹大屠杀幸存者的犹太人家庭,后来移民美国。他曾在许多项目的设计和规划中有出色的表现,如丹佛美术馆、安大略省博物馆扩建工程、多伦多的“Westside”等。

上一篇:四川信用社财务会计答案下一篇:农村中学实验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