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小说阅读教案(精选8篇)
高三小说阅读教案 篇1
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专题---小说阅读
第一课时
情节结构
教学目标:
1、了解小说的特点。
2、鉴赏小说故事情节
3、学习并掌握小说阅读的解题思路与解题方法
教学重点:
1、把握故事情节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考纲》要求:
小说阅读与散文阅读在《考纲》要求上是一样的。
散文与小说的区别:
1、散文重在抒情,小说主要是叙事;
/ 38
2、散文一般比较真实,小说多数是虚构;
3、散文以第一人称为多,小说多种人称均有;
4、小说有较完整的故事情节,重在刻画人物形象,而散文没有这么突出。
二、小说的基本知识
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叙事性文学体裁。塑造人物形象、具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是小说的基本特征,被称为小说三要素。
塑造人物形象是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小说的人物形象多为虚构,往往是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小说的人物具有
/ 38
典型性,因为从生活中许多同类原型中撷取典型因素创造出来的角色,必然比生活中的人更鲜明突出。小说塑造人物的手段多种多样,外貌、心理、行动、语言描写是作者刻画人物的重要手段。
小说通过故事情节来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主题。作者往往根据人物性格的发展,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关系和矛盾冲突,来选择或虚构事件,组成作品完整的故事情节。故事情节通常包括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几个部分,有的前有序幕,后有尾声。
小说中的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重点是社会环境。社会环境主要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自然环境主要包括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景物,用以烘托气氛,表现
/ 38
人物的感情等。人物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一定的人物总是和一定的环境联系着,离开了环境,人物就没有活动的天地,人物的思想性格就失去了社会根源。
因此,人物、故事情节和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
三、故事情节
小说的主题思想需要在情节的发展过程中展现出来,有的小说甚至有多条线索多种矛盾相互交错,要准确地理解作品的主题,必须理清作品的线索和情节。分析情节,要善于把握故事发生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这四个环节,并能概括各部分的要义,为提炼主题思想做准备。同时,我们还须从情节的发展中把握人物形象,因为情节是人
/ 38
物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在事件发展的过程中,才能显现出人物灵魂深处的东西来,离开了情节,就不知道人物怎样做事,也就无法分析人物性格特征。要了解人物性格,必须透过情节中发生的事情这种外在现象去剖析现象背后的本质。
鉴于小说的情节在表现主题和刻画人物方面的重要性,命题者往往围绕情节构思及其作用命题。
(一)、情节概括问答模式
1、【常见题型】
(1)、用一句话或简明的语句概括故事情节。
(2)、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
/ 38
(3)、这篇小说的情节是如何展开的?请概括回答。
(4)、概括小说的部分内容(包括指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部分中的某一方面)
2、【常见回答】
(1)、一句话概括情节式
答案主要用概括性的语句表述小说的主要情节,一般形式是:什么人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做了什么事情。如有必要,可再加上该事情的结果和产生的影响。
如:(2009安徽高考《董师傅游湖》)
这篇小说的主要情节是什么?
解题思路:这篇小说情节较为简单,就是标题--董师傅游湖,不过里面还有一个人
/ 38
物--小翠,所以其主要情节可以概括为:董师傅领小翠游湖。
参考答案:董师傅领小翠游湖。
(2)、分点概括情节式
如:(2010广东,沃尔夫冈•博歇尔特 《面包》)请概括小说的主要情节。
答:①妻子发现丈夫偷拿面包。
②丈夫撒谎掩饰。
③妻子替丈夫圆谎。
④第二天晚餐,妻子多分了面包给丈夫。
(解析:仔细梳理整个事件,便可发现整个事件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这里不好用一句话来概括主要情节,就可采用针对每个阶段进行概括的方式,认真组织语言,答案
/ 38
即出)
(二)、情节作用问答模式
情节是小说中用于表现人物性格发展变化的事件,它是生活片断的有机剪辑,又是矛盾发生、发展的过程。把握好故事情节,是读懂小说的关键。可抓住小说的事、物、人、情、时间、空间等线索,理清小说的矛盾冲突,体会情节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及主题的揭示所起到的作用。
1、【常见题型】
(1)、小说叙写某一情节,有什么作用?请作简要分析。
(2)、简要分析小说情节的特点(双线交织、悬念、曲折性、合理性等)及作用。
(3)、作者反复写某一情节,有什么作
/ 38
用?作者写某一段,对展开情节有什么作用?
2、【常见回答】(见课件“5分析第5张”)
从结构上:设置悬念、为后面的情节发展做铺垫或埋伏笔、照应前文、推动情节发展或转折、线索,贯穿全文。
对人物形象上:点明人物活动的环境、表现了(突出了)人物性格。
对主旨上:表现主旨或深化了主题。
根据要求组织语言表达:XX情节(事物)在文中有„„作用,突出了„„,表现了„„
如:(2010全国课标,11莫泊桑 《保护人》)小说后半部分引用了报纸上的一段报道,作者这样写对情节安排有哪些作用?(6分)
/ 38
答:
① 补充叙事,集中揭示人物之间的矛盾关系,使情节的内在逻辑更加合理。
②加速情节发展,为下文玛兰 的言行提供依据,使小说进入高潮。
③给读者留下更多的想象空间,强化情节平中见奇的效果。
(三)小说开头作用
(1)、小说的开头如果是设疑法或悬念法(提出疑问,然后在行文过程中或结尾才回答疑问),其作用是造成悬念,引出下文,并引起读者的思考,吸引读者把小说读下去。
答题角度为:①引起读者的思考。②引出下文的情节。③突出人物形象。④揭示
/ 38
小说的主题。
(2)小说的开头如果是写景法,答题角度为: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
(四)、小说结尾作用(见《世纪金榜》p129-130)
(1)、小说的结局如果如果出人意料,(欧 亨利式结尾)
答题角度为:①从结构安排上看,它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然生出波澜,如石破天惊,猛烈撞击读者的心灵,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②从表现手法上看,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又在情理之中。③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
(2)、小说的结局如果是令人伤感的悲
/ 38
剧,答题角度为:①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②从表现人物性格看,能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③ 这种结局令人感动,令人回味,引人思考。
(3)、小说的结局如果是令人喜悦的大团圆,答题角度为:①从表达效果上看,小说喜剧结局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②从阅读者的情感体验看,喜剧性的结尾与主人公、作者的意愿构成和谐的一体,给人以欣慰、愉悦之感。③从主题上看,这样的结局凸显出的美好人性超越了战争,反映出人类向往和平美好生活的愿望。
(4)、小说的结局如果是戛然而止,留
/ 38
下空白,答题角度为:留下了 “空白”给读者想象,让读者进行艺术再创造,能更好地深化主题。
如:微型小说(《我没有病》)第19题请简要分析小说是如何通过奇特的情节设置悬念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4分)
答:(1)小说开头没有交代“他”的身份,而是写“他”来到办公室安排工作,接待来访的人,怒斥企图行贿的人,接听电话,制造了“他”是不是局长的悬念。小说最后点明“他”不是局长而是病人。(2分)
(2)这样设置悬念的好处:使故事扑朔迷离,情节曲折;使主人公这个人物形象更具传奇色彩,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2分)
(五)小说标题的作用(见课件“情节
/ 38
分析第6张”)
<三>情节安排评价及与人物性格和主题的关系:(见课件“1”第10-11张)<四>各种叙述手法的运用及作用:(见课件“1”第12-13张)
四、典型例题(见课件“情节分析”8-15张)
五、小结
分析情节作用的题目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来作答或者扣住情节、人物、主题、环境来作答。
设置悬念
引出下文
为后面的情节发展做铺垫或埋伏笔
结构 照应前文
推动情节发展或转折
/ 38
线索,贯穿全文
点明人物活动的环境
内容 表现了(或突出了)人物性格
表现主旨或深化了主题
五、课后习题
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小说专题-----第二课时
人物形象
教学目标:
1.掌握人物形象鉴赏的基本方法
2.学习人物形象鉴赏题的切入点
3.提升人物形象的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
1.掌握人物形象鉴赏的基本方法
/ 38
2.学习人物形象鉴赏题的切入点
教学过程:
一、高考命题分析
在2009年6套涉及到小说阅读的试题中,关于小说人物形象鉴赏的内容是各套试题的重点。2010年6套也是如此,2011年7套更是如此。
文学即人学,以叙事为主的小说更是以写人为中心。因而在阅读小说时,命题者自然会从分析人物形象这一角度设置试题。因此小说人物形象鉴赏应成为高三文学类阅读复习的重点。
二、概括小说人物形象
小说的核心任务就是通过刻画人物、塑造典型人物形象来揭示社会生活的某些本
/ 38
质方面,从而表现作品的主题。所以,既要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又要把握人物描写的各类方法(外貌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等),进而发掘出各色人物善恶美丑的精神世界。
我们对小说人物的鉴赏主要从三个方面入手。
第一,人物的性格总是通过描写手段表现出来的。小说刻画人物的主要方法,是通过描写人物的语言、行动和心理来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的。俗话说:“言为心声”,即人物语言是人物思想性格的表白,至于人物心理活动的描写,则更是直接表白了。另一方面,作品中人物的行动,又是人物思想性格的生动表现,比如阿Q自己打自
/ 38
己的嘴巴,孔乙己为自己偷书所作的辩解等等,都很好地表现了人物的个性特征。此外,小说描写人物的方法还有肖像描写、神情描写、细节描写等。既有概括的介绍,也有具体的描绘;既有正面描写,也有侧面烘托。分析人物形象时一定要抓住这些具体的描写语句去揣摩、领悟,如《孔乙己》一文中,对孔乙己的外貌描写,写他的衣着是“一件又脏又破的长衫”,写出了他迂腐、虚荣的性格,也反映出了他深受科举制度的毒害。
第二,小说里的人物都是在一定的背景下活动的,因此,分析人物形象,我们还要联系人物活动的社会历史背景和文中的自然环境。既准确把握人物鲜明的个性,又深切理解人物的社会意义(共性)。既要善于
/ 38
从自然环境的描写中体会人物的情感、心境等,又要善于从人物间的相互关系、人物与环境的关系中了解人物的性格特征。
第三,人物性格也常用抑扬、虚实、对比、衬托等塑造人物的传统手法揭示出来。
另外,确立小说的主人公是谁,可从五个方面进行分析:有的作品的标题就指明了主人公,最能传达主题思想的人物是主人公,与情节联系密切的是主人公,作者极力刻画出的栩栩如生的人物是主人公,作者用墨最多的人物往往是主人公。
(一)、常见命题方式:
① 小说的主人公是什么样的人?请结合小说的具体内容分析。②某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简要分析其性格特点。③ 试析
/ 38
某某人物的形象。
(二)、解题思路分四步走:
①总体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确定作者的感情倾向是褒还是贬,是颂扬还是讽刺。
②画出小说中关于这个人物言行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性的语句。
③看用了什么手法,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类概括。
④选择恰当的词句表述出来。
(三)答案组织模式:
①一个总括句(人物身份)+分述性格特点型
如:(2009年安徽高考)《董师傅 游湖》
/ 38
概括小说中董师傅这一人物形象的特点。(见)
解题思路:鉴赏形象,要能把握住形象的特点。这就要求我们找到小说中有关董师傅的描述,正面描写 和侧面描写
相结合,然后根据他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描写来分析概括董师傅这个人物形象的特点。
文章第2段介绍了董师傅精通木匠和他平静的日子,说明他技艺精湛,有一颗平常心;第三3段介绍他晚上收工后来湖边闲坐,说明他有生活情趣;第5段写他领着小翠游湖,并帮他带路,说明他乐于助人。
答案:董师傅是一位普通木工。(总括身份)他技艺精湛,质朴善良,乐于助人,21 / 38
有平常心,有生活情趣。(分述性格特点)
②单句下定义型
如:(2007年宁夏、海南卷《林冲见差拨》)()
差拨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作者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刻画这个人物?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1)差拨是个利用职权诈取钱财的势利小人。(2分)(2)对比法。主要表现在对林冲先骂后夸的语言描写上:如先是骂林冲为“贼配军”、“贱骨头”,后来夸林冲为“好男子”、“久后必然发迹”。(4分)
③分点概括型(答案尽量使用概括性短语)
如:小说中鲍勃具有什么样的性格?请
/ 38
简要分析。(6分)(2008宁夏、海南,欧•亨利《二十年以后》)()
答案:
①重视友情,信守诺言。
②乐观开朗,心直口快。
③企图逃避法律。(1点2分)
再如:从小说看,遗璞村人有哪些性格特点?请作简要概括分析。(6分)(2009辽宁卷《遗璞》)()
答案:
①淳朴善良,省城老贾“犯了错误”,村人还是处处照顾他。
②有自豪感,但有时有些盲目,因为有一块孕璜遗璞便祖祖辈辈引为骄傲,山外人不能喝当地的野茶就笑话他们胃嫩。
/ 38
③自主意识薄弱,常常希望老贾这样的大人物给他们拨救济。(1点2分)
三、小说人物形象类作用分析题
小说的核心任务就是通过刻画人物、塑造典型人物形象来揭示社会生活的某些本质方面,从而表现作品的主题的。分析小说人物的作用,要挖掘其典型性,把握人物性格特征所折射出来的社会历史的内涵,明确其对现实生活中人们思想的引导作用。
(一)、【常见题型】
1.小说中的人物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塑造这一人物对小说主题的作用。
2.小说中的细节描写、对话描写、肖像描写等有怎样的作用?
3.你认为作者塑造的人物形象有怎样
/ 38 的社会意义?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
4.请简要分析某一人物形象的艺术价值。
(二)、【思路引导】
①人物类考题:往往要考虑情节的推进和主题的体现两个方面。
②分析细节描写、对话描写、肖像描写等描写手法的作用,首先要总结这些描写的内容,分析它们对人物形象塑造的作用,然后依次考虑对情节、对主题的作用。
③分析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首先要结合情节分析人物形象的典型性,然后结合社会现实深切理解人物对当代社会的思想指导等方面的作用。
④分析人物形象的艺术价值,主要是结
/ 38
合社会现实,分析人物形象折射的社会现象及给人们带来的某种启示。
如:
1、作者写老太太“一双混浊的眼睛”“花白的头发和满是皱纹的脸”有何用意?(5分)
2、你认为作者塑造的“林雄”形象有怎样的社会意义?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6分)(《想起母亲》)
【答题思路】:
(1)第1题考查的是肖像描写的作用。应先分析这一描写对人物形象塑造的作用,接着依次分析对情节发展及对主题的作用。
答案示例:
①肖像描写,塑造了一位饱经沧桑,至今仍辛勤劳作的老母亲的形象。(1分)(指向
/ 38
本身)
②这个形象触动了林雄内心深处的情感,为下文情节、情感的发展做了铺垫。(2分)(指向情节)
③用老母亲贫弱的形象与小司机的“横”形成反差,促使林雄情感爆发,深化小说的主题。(2分)(指向主题)
(2)第2题考查的是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即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应在人物个性分析中透出其典型性,并由此折射社会存在的某些方面的问题,然后分析其对社会的积极的作用。
答案示例:
①林雄请胡局长钓鱼,希望了结拖欠的工程款,反映了他的不正之风;(1分)但面对
/ 38
小车司机喝斥老太太时,林雄表现出了他的正直、善良(人性可贵的一面)。(1分)(结合情节分析人物)
②小说通过这样一位具有多面性格的形象,教育人们不要为利忘义,(1分)要有正直、善良的心灵;(1分)呼吁社会良心和正义。(2分)(言之有理即可。答“要孝敬老人”也对)(结合人物分析意义)
四、小结
1、表述人物形象的语言一般都要通过自己分析概括。
2、要根据提问角度组织语言表达。
如:XX是一个„„的人。作为什么人,他怎么样,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思想品质)。文章通过什么描写(或通过什么情节),28 / 38
表现了XX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3、“形象作用”题,①分析主要人物的作用,主要分析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首先要分析人物形象的典型性,然后结合社会现实分析人物折射的社会现象以及给人们带来的某种启示等。②次要人物的作用:对主要人物起衬托作用;若是线索人物,就是贯穿全文的线索;若是第一人称,就有见证作用。③物象的作用:突出人物性格;揭示深化主题;若反复出现,起线索作用,使结构更加严谨。
五、课后习题:
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小说专题-----第三课时
小说题目与主题
/ 38
淮安市楚州区钦工中学 马骐骥
教学目标:
1、掌握小说主题题目的基本方法
2、掌握小说主题鉴赏的基本方法
教学重点:
1、掌握小说题目鉴赏的基本方法
2、掌握小说主题鉴赏的基本方法
教学过程:
一、小说题目的命题形式
1、XX标题有什么含义。
2、XX作为小说的标题,意蕴丰富。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3、这篇小说的题目改成“XX”好不好,请谈谈你的观点和具体理由。
4、小说题为“XX”,但写别的文字多,30 / 38
结合全文探究作者安排的理由。
5、这篇小说以“XX”为题,有主题思想、人物塑造、情节结构、题材选择等多方面的考虑。请选择一个方面,结合全文,陈述你的观点并作分析。
典型例题:《侯银匠》小说题为“侯银匠”,但写侯菊的文字多,结合全文探究作者安排的理由。
答案示例:
①小说的主旨是表现侯银匠,侯家父女相依为命,侯菊继承了父亲的精细、勤劳等品质,写侯菊就是表现侯银匠。
②小说的主旨是表现侯银匠,女儿出嫁是他生活中的大事,更多描写此时此刻的情景,重点突出,可以避免平铺直叙。
/ 38
③小说的主旨是表现侯银匠,作者截取侯菊出嫁前后的片段,正面描写侯菊,间接烘托出侯银匠的人生况味。
④小说的主旨是表现侯银匠,作者实写侯菊,暗写侯银匠,以有形写无形,更有情趣。
⑤小说的主旨是表现侯银匠,更多描写女儿出嫁前后的情景,在人物关系中深刻表现中国传统的人情美、人性美,意味深长。
二、小说题目的答题模式
小说标题的一般作用由标题类型而定,概括起来主要有如下作用:
①交代主要的人物形象,如《我的叔叔于勒》。
②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如《故乡》《边
/ 38
城》等。
③概括小说主要事件,如《范进中举》、《林黛玉进贾府》、《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等。
④设悬念,引起阅读的兴趣。如海明威的《丧钟为谁而鸣》。
⑤贯穿全文起线索作用,如《项链》、《药》等。(指向情节结构)
⑥具有象征意义,揭示小说主题,画龙点睛,如《洗澡》、《子夜》、《红与黑》等。(指向主题)
⑦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突出,如《变色龙》(指向人物形象)
三、小说主题鉴赏方法
鉴赏方法:
鉴赏的小说主题,方法有四:
/ 38
(一)根据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分析主题。
(二)联系小说描写的典型环境分析主题。
(三)结合作者的生平、创作动机和写作的时代背景分析主题,即知人论世。
(四)据作者对人物描写的语言的感情色彩分析主题。
把握主题时,不从作品的客观实际出发,不能避免认识上的偏见和情感、情绪上的偏激,没有认真阅读原文,拿自己已知的道理去硬套,评价作品缺乏针对性,这是学生做这类题最大的误区。
四、小说主题的常见命题方式:
①怎样理解小说标题的深刻含义?
/ 38
②从某某故事中你认识到了一个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③有人说这篇小说反映了这样一个主题,又有人说这篇小说反映了那样一个主题,你认为是什么主题,请结合小说的内容具体分析。
五、解题思路:
①从小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入手概括小说的主题。
②联系小说的时代背景及典型的环境描写,认识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上所打上的时代烙印,把握住人物形象所折射出的时代特征,从而把握小说的主题。
③从揭示主题的句子来把握作品的主题。
/ 38
④从小说的精巧构思中把握作品的主题。
⑤基本格式:小说通过„„(情节),塑造了„„形象(人物形象),表达了、揭示了„„
典型事例:
题目:这篇小小说意蕴丰富,你认为它表达了怎样的主题?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迎宾竹》)
答案示例:
(1)从情节安排来看,小说的前半篇虽然主要写郑副市长和“红尘宾馆”的马经理的思想较量,但重点是后面妻子淑芬怎么做丈夫的思想工作。而小说的结尾——郑副市长婉拒马经理,后在家里发现书画获奖证书, 36 / 38
更体现了淑芬思想工作的成效与贤惠聪颖。
(2)从人物形象、人物之间的关系来看,小说塑造了郑副市长、妻子淑芬等人物形象,而对郑副市长清正廉明、知错能改形象的塑造是为了从侧面烘托其妻子洁身自好,勇于监督。
(3)结合以上两点,我们不难确定妻子淑芬就是本文的“主题性人物”,是故事的主角,她的际遇遭逢、命运归宿常常联系着社会生活的某种本质,显示着作品的主题价值。这样我们就能找到小说主题:主要通过妻子淑芬的敢于批评、善意欺骗郑副市长,塑造了一个洁身自好、勇于监督的贤内助形象,揭示了一个成功者(成功的领导)离不开贤内助(或亲属)的支持和帮助的主题。
/ 38
六、小结:
概括主题的基本术语
1、歌颂、赞扬、张扬什么。
2、讽刺、批判、揭露、谴责什么。
3、揭示什么人生道理。
4、对什么现象的反思。
5、表达/表现了什么情感
七、课后习题:
/ 38
高三小说阅读教案 篇2
真学课堂是以学生自主学习实践为主线的生本课堂,是简洁自然没有表演作秀的课堂,是学生自主学习发展的场所。它是教者的真才实学和学生的切实学习开花结果的完美结合。高三小说阅读讲评课该如何构建真学课堂呢?
一、给足空间,“真”学习
小说阅读的讲评课,要重视每个学生的独立思考,不能为了追求教学模式的所谓完美,或者是课堂气氛的表面“繁荣”,忽略了学生的思考,最后演变成教师与几位“精英”学生的一堂作秀课。在讲评课上,教者要学会运用留白艺术,学会等待学生思考的结果,当然,其间绝不是袖手旁观,而是要做课堂的掌舵者。笔者在讲评《棋盘》时,较多学生并不理解棋盘的深刻含义,有的认为是“上官村”,有的认为是“古爷带领全村人种上优良的棉花”,有的认为是“古爷和村民们当年快乐满足的心理”等。答案五花八门,学生们也像无头的苍蝇不知道从何思考。此时我给足学生思考的时间,让他们冷静地想想,如何逐步领悟出“棋盘”的内涵。学生们七嘴八舌,最后一致认为首先需要找到文本中关于棋盘的信息,然后依据这些信息再联系文本才能概括深刻内涵。很快,有位猴急的学生找到“大集体时全村一盘棋盘,古爷是优秀的棋手”这一信息。虽然信息找到,可惜信息没有找全。我并没有急着让其他同学回答,而是为他腾出时间,耐心等待他将“他把棉花这盘棋下得有声有色”“全县上下一盘棋,不能因为你上官村把这盘棋毁了”这些信息一一全部找出来。小说阅读讲评课上,给予学生充足的空间让他们思考解决问题的关键,耐心等待学生自我纠错完善后的成果,这样的课堂才能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和成就感!
二、立足文本,“真”体验
小说阅读的讲评课,教学的主要目标不是总结所谓的解题方法或者详细到位地讲解题目,而是应该立足文本,重视并引导学生的阅读体验。笔者在讲评小说阅读《开小差》“试概括文中斯莱戈的形象”这一题目时,重点是让学生朗读出能够体现斯莱戈机智的句子,并谈谈自身的体会。有的同学读出“斯莱戈?为什么你把油一个劲地往裤子上擦呢?”这个句子,这位学生说斯莱戈故意往裤子上擦油,目的就是要混进意大利俘虏当中坐船回家,朋友的迟钝愚蠢正好反衬出他的聪明。还有的同学读出“哎,我是美国人,美国士兵,你们不能把我带到船上,话中夹杂着一些意大利的口音。”这一句子,这位同学认为斯莱戈真聪明:自称是美国人,使事情败露后可以有所交代;又夹杂着一些意大利的口音,是为了迷惑人,认为他在说谎不可信。这时候,有位同学说斯莱戈最聪明的就是主动挑衅当场被美国士兵打晕:因为打晕时候在场有很多人,肯定会救他,不会伤及性命;而且他被打晕,再也没有机会被盘问,毕竟言多必失,这就确保他成功坐船回美国。通过朗读,进行生本对话,学生真正体验了一把小说塑造人物的精彩;当然也可以设计环节让学生真正感受小说的魅力!笔者和学生阅读《边城》的结局“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时,提出“你希望的结局是什么?为什么”这一问题。一千个读者就是一千个哈姆雷特,作品的结局模糊而又悠远,设计这一环节就是让学生真思考,真体验,去填补作品中的空白,将丰富学生的感受落到实处。可见在真学课堂上的我们需要研读作品,激发学生灵感,让学生自己填补作品隐藏的审美价值。
三、预设情境,“真”探究
课堂上每个学生的地位都是平等的,所以对话应该让每位同学都要参与,缺一不可。合作探究是真学课堂最佳的学习方式。作为教者,需要精心预设有一定的梯度、开放性的问题,这样既能确保每一位同学都能参与,又能确保开展合作探究的必要性和价值性。笔者在讲评小说阅读《母亲的来信》时提出问题:“小说的主人公,有人认为是‘母亲’,也有人认为是儿子文卡,你的看法是什么?试结合文本加以探讨说明。”学生五人一小组合作探究,经过一番热烈探讨后,小组纷纷展示了成果。大部分小组认为是儿子文卡,因为无论从故事情节、人物塑造还是主题都是紧紧围绕文卡。只有两个小组认为是母亲,他们补充的理由是:从情节设计上看,儿子收阅信件为明线,母亲写信寄信为暗线,前者是衬托后者。从人物塑造上看,作品通过铺叙“母亲的来信”,鲜明地刻画出一位对身在异地的儿子千般叮咛嘱咐、万般牵挂惦念的母亲形象,文中用文卡的自私冷漠衬托母亲的无私伟大;从主题表现上看,全文意在表现母亲对孩子的挚爱这一主题,文卡未寄卢布却收到了母亲寄来的三卢布,更表现出母亲的伟大。这是一个开放性的探究,只要言之成理就行,不过后两组另辟蹊径,讨论结果更有创新意识。这样的探究不仅人人都能参与,而且还能凸显出学生不同的智慧。小组发言之后,让学生互评讨论成果,增添成就感和存在感。
小说阅读专题训练 篇3
一、阅读下面文段,然后完成1-3题。
天才
刘万里
孩子是个考试天才。孩子的母亲是个教师,父亲是个局长。孩子还在肚子里时,父母就给他制订了宏伟的计划,上名牌大学,出国留学。为了养成孩子爱学习的习惯,从幼儿园开始,父母就开始实施他们的计划,不准孩子看电视,不准孩子玩游戏……孩子也争气,照着他们的计划成长着。孩子小学、初中、高中一直都是班上的第一名。
高考成绩出来了,孩子考得非常好,全省的高考状元。
记者闻讯后涌进了他的家,面对记者的提问孩子不知道说啥。孩子的母亲化解了尴尬的场面,“孩子这几天累了,有啥问题就问我吧,我是他的代言人。”
很快,孩子收到了北京某名牌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孩子拿着通知书傻笑了半天,然后就发呆。
母亲说:“我带你出去玩。”“没意思。”母亲又说:“那你在家看电视。”“没意思。”母亲说:“那就玩游戏。”孩子还是说:“没意思。”
后来孩子整天坐在那里发呆。母亲问他话,他就呆呆地望着母亲一言不发。连续几天孩子都是这样,母亲想是不是孩子身体不舒服,就带孩子去医院,一检查啥都正常。母亲偷偷咨询了几个教育专家和心理医生,他们说孩子可能得了考试综合征,只有考试才能提起他的精神。就像一个战士,没仗可打他们内心就很寂寞。
回家后,母亲说:“你今天想吃啥?我给你做。”
孩子木然地望着母亲无语。
母亲又重复一遍,孩子依然木然地望着母亲。
母亲毕竟是个教师,她用笔在纸上写道:你今天想吃啥?A包子、B米饭、C面条、D稀饭。
孩子接过纸条,突然来了精神。双目炯炯有神。他在“B米饭”后边打了一个“√”。
母亲非常高兴,看来孩子一切正常。她又在纸上写道:你今天心情如何?A好、B非常好、C一般、D糟糕。
孩子高兴地在“C一般”后边打了一个“√”。
吃完饭后。孩子坐在房间发呆。母亲见时间不早了,就说:“孩子,睡觉去吧。”孩子木然地望着母亲,好像根本没听见母亲说啥。母亲在纸上写道:你现在的任务是:A睡觉、B不得不睡觉、C一定睡觉、D还是睡觉。孩子陷入沉思,最后笑了笑。在“A睡觉”的后面打了个“√”。然后就乖乖地睡觉去了。
开学报到的日子快到了,母亲就开始给孩子准备行李,她突然想到孩子长这么大,他从没做过家务从没洗过衣服……可以说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也从没跟陌生人打过交道,这如何是好?
母亲失眠了。第二天,孩子把房间翻得很乱,把床都掀了起来,母亲问:“孩子,你在找啥?”母亲见孩子没反应,她立即在纸上写道:“问答题:你在找啥?”
孩子在纸上写道:“我做了一个梦,他们都在找童年,我不知道童年是啥东西,我醒来后就找童年……”
母亲眼里有泪,她转身悄悄擦了。
1. 这篇小小说表达了怎样的主题?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2. 小说中的孩子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通过这一人物形象表现了小说怎样的主题?
3. 有人说“文学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这一说法的认识。
二、阅读下面文段,然后完成1-4题。
金嘴
劳马
到北京出差,晚上没事,我去大学里看望老同学“焦大头”。
焦大头显然是绰号,表明他脑袋的大小与众不同。
大学时,大头与我住上下铺,是班里的“神侃”,能说善辩,只要话一开头,后面就全归他了,一个人包场,讲三四个小时不待喝口水的,真正的“金嘴子”。
毕业后,他留校任教。据说讲课效果极好,名气很大,全国各地到处讲演。他的职称也比别人评得早,已成了知名教授了。同学们聚在一起时,经常会提起他,都认为大头是“后天发展先天”,天生就是做教师的材料。
大头的夫人也是我们班上的同学。如果按脑袋的体积取外号的话,没有比“小头”的称呼最贴切的了。但从没有人这么叫过她。
毕业后我们已有二十多年没见面了,我一直想找个机会听他天南海北古今中外地“神侃”一番,读大学时听他讲话真是享受。
敲开房门,“大头”迎了出来。“请”,他把我让进了客厅。“大头”明显有些老态,脑袋“亮”了起来,年轻时的满头浓发已不知去向。
“夫人呢?”我想见他的另一半。
“不在。”他答。
“怎么样,这些年过得挺滋润吧?”我问。
“还好。”“大头”的语调和表情都很深沉。
“听说你讲课出了名,满世界地飞来飞去,都快讲疯了吧?”我打趣道。
“哪里,哪里。”“大头”以前从没这么谦虚过。
“据说你讲课收入颇丰,出场费很高,跟歌星差不多了,是吧?”我希望他能把话头接过去。
“传说,传说。”他又缩了回去。
“同学们跟你联系多吗?”我想换一个话题。
“不多。”他只迸出了两个字。
我喝了口他递过来的白开水,环顾了一圈客厅,逐一评点了房间内的所有摆设和装饰。
“大头”总是笑眯眯的,偶尔“嗯嗯”几声。
“你怎么样?”沉默了好一阵子,他终于说出了一个完整的句子。
我只好把毕业后工作、学习、生活的一切细节向他作了详尽的交代,他似听非听地点着头,显得兴趣不大。
我又对国内国际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等许多当今无聊的男人们感兴趣的话题一一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试图激起他的谈兴。要知道这可是“大头”的强项,大学期间若是碰到这类话题哪有别人插嘴的份儿。
“大头”听得挺认真,但一直没有共同探讨的意思,还是“嗯嗯”“噢噢”地点着头。
我极扫兴,后悔不该大老远地来看他。
“你怎么不说话了,别光我一个在这瞎侃,我正想听听你这位大教授的高论呢?”我有些不自在了。
“嗓子不好。”他指了指咽喉处。
“是吗,到医院看过吗?大夫怎么说?”我替他着急了起来。
“没事。”他口气很平静。
我又喋喋不休地向他推荐各种保健方法和治疗方案。
“不用了。”他摆摆手。
我又干坐了一会儿,便告辞了。
一路上,我总觉得他的病有些蹊跷,莫不是患了绝症?在我的记忆中,他可是一个健谈的“金嘴子”,若不是有什么难言之隐,警察都堵不住他的嘴。
回到宾馆后,我心里一直惦记着“大头”的病,一夜未合眼。第二天,我拨通了“大头”太太的手机,我先安慰了她几句,并表示我的担心。
她先是笑了一阵子,接着就愤愤地告诉我,“大头”的病纯粹是让钱闹的,是财迷心窍的怪病。
据她说,“大头”讲课赚了不少钱,越来越意识到自己讲的话含金量很高。现在除非你付钱,否则他就懒得开口,就连夫妻之间也很少交流。
她在电话的那头越说越激动,讲了不少“大头”掉进钱眼里的极端例子。说有一次好不容易跟她聊聊天,临了伸手向老婆要报酬,她一气之下扇了他一耳光,他这才缓过神来,意识到自己不是在给别人上课……
我呆呆地握着手机,嘴里一直“嗯嗯啊啊”着,不知说什么是好。
1. 结合全文,简要分析“大头”这一人物形象。
2. 本文在情节结构上有何特点,试作简要分析。
3. 有人认为“一路上,我总觉得他的病有些蹊跷,莫不是患了绝症?在我的记忆中,他可是一个健谈的‘金嘴子,若不是有什么难言之隐,警察都堵不住他的嘴”是多余的叙述,你觉得呢?
4. 小说以“金嘴”为题,有着特别的意味,结合文本说说你的看法。
三、阅读下面文段,然后完成1-3题。
高产羊
卜伟
何书记的二妹全家搬到了县城,临走时,把家里养的一只羊送给了他。何书记懒得养,就把羊交给了食堂的厨师大李帮忙饲养。
第二天,何书记刚刚起床,大李就端着一大碗羊奶送来。他说:“何书记,这是您的羊产的,以后您就不用再买奶了,我每天给您送来。”等大李走后,书记夫人说:“大李这人不错,实在。”
大约给书记送了半年的羊奶后,大李被任命为乡食堂的司务长。厨师小王负责给书记送奶。何书记还没起床,小王用自行车推来整整一锅的羊奶,何书记很诧异。小王解释说:“不知道什么原因,这羊特能产奶,而且越产越多。”
何书记考虑,把这种羊在全乡推广,农民一定能发家致富。于是,他就给二妹打电话,问这是什么品种的羊,特能产奶。二妹听后非常吃惊,她说:“大哥,那可是只公羊啊!”
1. 这篇小小说的情节是怎样展开的?请概括回答。
2. 谈谈你对小说结尾的看法。
3. 小说结尾写到何书记的妹妹告诉他“那可是只公羊”,结合小说文本,你能推测何书记会如何处理“送奶事件”吗?
参考答案
一、1.分析:从人物形象来把握:本文塑造了一位专制、剥夺孩子享受童年权利的母亲,与一个只会考试没有快乐的孩子两个人物形象。通过孩子的形象的把握,让我们反思“母亲”教育方式的失败之处。
从故事情节安排来把握:小说运用夸张的手法,强调孩子在应试教育下的异化,结尾“母亲眼里有泪,她转身悄悄擦了”更是引起读者对专制、应试教育的反思。通过以上两点我们不难找到小说的主题。
参考答案:这篇小小说通过叙述孩子的母亲为了追求分数,而无情剥夺了孩子玩乐的权利,最终把孩子培养成没有童年快乐的考试机器,塑造了一个只会考试不会生活,只会服从不会思考的孩子形象,批判了现今家庭教育的功利化、专制化倾向与应试教育的弊端。
2. 参考答案:⑴结合情节分析人物。文中的孩子是一个从小在父母的“计划”下逐渐失去自我,只对做题有兴趣的考试“天才”。小说结尾处写孩子“不知童年是啥东西”,写出了孩子被剥夺童年快乐的可怜与可悲。⑵结合人物分析主题。小说通过孩子这个人物,揭示了“孩子的教育固然重要,但身心健康更加重要,父母为孩子设计的未来,往往让孩子付出失去自我的沉重代价”的主题。
3. 参考答案:“文学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意思是文学取材于生活现实,却不是生活现实的照搬照写,它必须经过作者提炼加工,并用艺术的形式表达出来。
小说反映了现实生活中家庭教育的功利化、专制化倾向与应试教育的弊端。但小说通过对“母亲”和“孩子”这两个艺术形象的集中概括,巧妙地安排了情节冲突,使这一社会问题表现得既尖锐又不失真,让读者能从真实的事例中体会到作者对这一弊端的批判与担忧。
二、1. 参考答案:“大头”是一位能言善辩,有口才,学识渊博却因财迷心窍而迷失自我、对人冷漠、虚伪的知识分子形象。(先用一句话概括人物形象)“大头”读书时能说会道,个性张扬,被称为“金嘴子”,成为知名教授后因越来越意识到自己讲的话含金量高,没有报酬坚决三缄其口,甚至面对亲人与朋友也如此。(从情节与对人物的描写来分析)可见他是一个财迷心窍、虚伪的知识分子形象。
2. 参考答案:(1)小说一开始就写“焦大头”“能说善辩”,既为后文情节的发展作了铺垫,又吸引了读者的阅读兴趣,让读者期待二十多年后的“金嘴子”的风采;接着,小说设置“我”与“焦大头”见面后对方惜字如金的悬念,吸引读者一步步去探究原因,增强情节的紧凑性和可读性。(指向情节本身)(2)小说在叙述情节中通过人物二十多年前后的鲜明对比,突出主人公被商业化了的精神状态,丰富了人物的性格;揭示出“在商业社会中,人性易于被金钱左右”的主题。(指向人物、主题)
3. 参考答案:不多余。正因为有了与印象中的“金嘴子”不同的感受,“我”才有了对他“嗓子疼”的担忧,符合小说的逻辑,同时也为下文我给“大头”太太打电话这一细节做了铺垫。
4. 参考答案:“金嘴”既是题目又是贯穿全文的线索,既是对在“我”印象中“大头”能说会道的形象概括,又是对他“见钱口开”现状的恰当总结。
三、1. 参考答案:这篇小小说以“高产羊”为线索,以羊的产奶量越来越大为悬念引起读者的关注,以语言、行动描写为主要方式展开故事情节。小说由“二妹”送“何书记”一只羊写起,“何书记”把它先交给“大李”,后交给“小王”帮忙饲养,而羊奶的产量越来越高,“大李”也因给书记送了半年奶而获得书记的信任与赞扬,最终被任命为食堂司务长。最后“何书记”想把这种羊在全乡推广时却发现这原来是一只公羊,从而揭示了本文的主题。
2. 参考答案:(1)小说的结尾出人意料,戛然而止。随着小说情节的展开,在读者心中,大李先是“不错、实在”,后是小王更不错,何书记实为心系百姓的父母官,但随着“二妹”的吃惊“那可是只公羊啊”,读者才恍然大悟:“不错”的大李和小王,原来是阿谀逢迎的人,父母官原来是闭目塞听的人。(指向情节、人物)(2)小说的结尾意味深长,更利于表现小说主题。让读者恍然大悟的同时,也讽刺了社会上下属对领导极尽巴结之能事,领导不考察事实真相、闭目塞听的现实。(指向主题)
3. 参考答案:①拒绝接受小王继续送奶,并且严肃批评大李和小王这种巴结奉承的行为。从何书记打算把这种高产羊推广全乡希望农民发家致富这一情节可看出来,何书记是个心系百姓的好官,他的为人也应当是正直的。因此当他得知大李和小王的造假行为时一定会批评并阻止这种行为。
②继续接受小王送的奶,假装并不知道这是只不能产奶的“公羊”。从大李在给书记送了半年的羊奶后被提拔为司务长这一细节看出,大李并不是靠个人的真才实学得到的提拔。而小王送了比之前更多的羊奶,说明他也希望能像大李一样得到好处。可从侧面反映出何书记为官不正的缺点。
《进城》高三小说阅读题及答案 篇4
那天一大早,奶奶就出了家门。
奶奶是小脚,一摇一晃,走得很慢很慢,在山路上就更慢。从山上走到山脚下的公路,得有三四里路,奶奶足足走了四个钟头。她不能走快,一快就喘得不行。那时候,奶奶担心会把老命断送在这段路上。
我可不能死!她嘟囔着说,还有好多事儿呢!
坐在公路边,她后悔走得太急忘记带根棍子拄着。不过,总算是到了路边。她把手伸进棉袄里面的口袋,里头有块手绢,手绢里,包着二十一块钱。进城需要四块。上车后,奶奶跟卖票的女人商量,三块行不行?女人一脸麻子,声音很呛人,没钱就趁早下去!奶奶说,我可不能下去啊!她一层一层打开手绢,把那些一角、两角、五角的钱,一张一张数给那卖票的。
奶奶刚把手绢往口袋里掖好,感觉要坏事儿,要晕车!奶奶这辈子很少进城也很少坐车!那滋味让她很难受!东西南北,都分不清了,脑子也开始犯迷糊。早晨起来喝下去的那碗稀饭,随着车的颠簸开始翻腾。奶奶刚要喊,闺女啊闺女!她想要个塑料袋。可没等说出那意思,稀饭就涌出来,全吐到车里。卖票的女人骂,这么大年纪不死在家里,窜出来干啥?
奶奶说不出话,心里却说,谁愿意无缘无故出来受这份罪?
终于到了站,奶奶下车后一屁股坐在路边,一个钟头后才站起来。她打量着眼前的县城,觉得楼真是高啊,密密麻麻的。车真是多啊,满大街地窜。她不知该往哪儿走,就问路边躺在三轮车上的小伙子,去水泥厂咋走?
小伙子说,有三家呢,你说的是哪个?奶奶当时就愣住!谁想到这城里会有三家水泥厂呢?只好一家一家地找了。小伙子一笑,三个厂在县城三个角上。就你这小脚,要走着去得三天三夜。我拉你去吧?
三天三夜也得走啦!不能坐车。钱得省着花。扣除回家四块,还剩十三块。三天三夜?我老天!总还得吃点东西吧?奶奶想。
她开始往最近的一家走。沿着街道一边走一边琢磨。城里可就不一样呢!难怪村里的小青年都喜欢进城啊进城的。孙子当时就说,奶奶,我去城里,不管干啥都比在这地里强。
强什么呢?不跑到城里来,会出那事儿?
奶奶一路打听着,渐渐却走出城市,走向城郊。天一线一线黑下来,奶奶觉得有点饿。而且,此时她浑身疼,快要走不动了。
可走不动也得走!就是爬,也得爬了去!
幸好,路边有一根槐木棍。她捡起来,拄在手里,觉得挺高兴。不一会儿,看见路边有个卖馒头的。她买了一个,坐在那里就吃起来。卖馒头的女人和善,说老太太你咋这个吃法?我给你倒碗热水去,要不你去我家吃。奶奶说,不用!我得接着赶路。水泥厂快到了吗?答案让奶奶兴奋。快了,就在前面。
可奶奶站起身就兴奋不起来了。她怎么也找不到那手绢!手绢里包着她所有的钱呐!奶奶哭起来。奶奶说,不能啊!就在这里面的。可是钱的确找不到了。现在连买馒头的钱也没了。
女人倒好说话,不用找了,不就一个馒头吗!奶奶说,我这辈子从来就不欠别人的账,等我要了钱,回来就还你。女人说,不要你还。你要吃再拿一个。奶奶说,不用啊,我饱啦。奶奶急着赶路,再不走怕是要睡在荒郊野外。女人顺口问,你去跟谁要钱?
奶奶回答,跟水泥厂的领导。
水泥厂还欠着你钱?
倒不欠我钱,欠我孙子的钱。
那你孙子咋不来要啊?
他?现在不出门啦。整天窝在家里,除了哭,就是睡。
哎哟,还有这样的孙子!他爹妈呢?
他爹没了,他妈跟人家跑啦。是我把他拉扯大的。
你这是去要什么钱呐?
奶奶站在那里,忽然伤心起来。什么钱啊?俺孙子的脚钱!俺孙子进城的时候,好好一个人。回去,就没了半只脚。他们水泥厂怎么也得给个说法吧?要不孩子这辈子怎么活?他还年纪轻轻的,瘸着一条腿,怎么找媳妇啊?
卖馒头的女人张着嘴巴,不再问了。
奶奶就继续往前走。一边走一边想,那钱怎么就没了呢?
一周以后,孙子瘸着一条腿,走出了莽莽苍苍的大山。那时候,他才推测奶奶去了城里。
他想,无论如何,得把奶奶找回来啊!
15、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作品中,“一脸麻子,声音很呛人”的“卖票的女人”对奶奶冷漠、凶横,她和奶奶的对立象征着喧嚣冷酷的`城市和愚昧落后的乡村的对立。
B.“她一层一层打开手绢,把那些一角、两角、五角的钱,一张一张数给那卖票的”,这句话通过动作描写写出了奶奶的生活清贫、节俭,反映了她谨慎的性格。
C.“她打量着眼前的县城,觉得楼真是高啊,密密麻麻的。车真是多啊,满大街地窜”,这句话从奶奶的视角写出城市的繁华,暗示奶奶是个没有见识的人。
D.孙子满怀希望走出群山改变自己的命运,却没了半只脚;奶奶进城为孙子伤残讨要说法,但自己却走丢了。悲剧的故事引起了读者的深思。
E.作品的语言朴实无华,但富有感染力,“奶奶是小脚,一摇一晃,走得很慢很慢,在山路上就更慢”等描写令读者对奶奶的坚毅果敢肃然起敬。
16、奶奶在城里走丢了,从小说中看,作者为这一事件作了哪些铺垫?(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请结合小说的内容探究作者创作这篇小说的意图。 (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5、(5分)AC(A项,“愚昧落后的乡村”错,作者要体现的是乡村人们的善良、弱小;C项,“暗示奶奶是个没有见识的人”,偏离小说人物的性格特征。)
16、(4分)①奶奶很少进城,不知道城里的路;②城里楼高车多,容易迷失方向;③水泥厂地处偏僻的城郊;④钱丢失了,奶奶身无分文。(意思对即可)
高三小说阅读教案 篇5
高考题型:
题型
1、分析人物形象。常见问法:(1)XXX是一个怎样的人物?(2)请概括出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3)XX有哪些优秀的品质
(4)结合全文,简要分析人物形象。如:(10辽宁卷)小说主人公“他”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6分)(10年山东卷)
简要概括祥子这一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4分)答题模式:(1)请概括出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答题方法:直接写出人物的性格特征。
(2)XXX是一个怎样的人物?
答题方法:个性特征+身份特征
(3)结合全文,简要分析人物形象。答题方法:个性特征+身份特征+举出实例 题型
2、分析塑造人物的具体方法和作用。常见问法:(1)分析小说人物的描写方法及其作用。
(2)作者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刻画这个人物?请简要分析。
如:2010山东卷:第二段开头对刘四爷的肖像描写,在本文结构和内容上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答题方法:文章通过XX描写(或手法),表现了XX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题型
3、对文中人物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包括作者对人物的态度和读者对人物的评价)常见问法:有人认为XXX怎么样?你的看法是什么?就其中一种观点加以探究 如:《二十年以后》小说描写了警察吉米和通缉犯鲍勃“二十年以后”赴约的故事,在“情与法”的冲突中,两个人都面临艰难的抉择。有人说鲍勃值得同情,有人说他罪有应得;有人说吉米忠于职守,有人说他背叛了友谊。你的看法呢?请就你认同的一种观点加以探究。(8分)答题方法:观点 + 人物的性格特征 +结合文本进行分析
人物描写的方法:
⑴正面描写:概括介绍、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等。⑵侧面描写:侧面烘托、环境描写、景物描写 各种描写手法的运用与作用
⑴肖像、神态、动作描写:更好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及性格特征。
⑵语言描写:①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②描摹人物的语态,使形象刻画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⑶心理描写:直接表现人物思想和内在情感(矛盾/焦虑/担心/喜悦/兴奋等),表现人物思想品质,刻画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⑷细节描写:更细腻地展示人物某一特征
教学课件
三、鉴赏小说人物形象的切入点
1.重视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因它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
2.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心理描写揭示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3.小说里的人物都是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活动的,所以分析人物就应把他们放在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去理解。
4.注意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
也就是说从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入手,从人物的肖像描写、行为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等方面入手。
从人物活动的典型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包含人物间的关系--常有对比、衬托)入手。从作者的评价。
四、小说人物形象鉴赏探究题的答题要素
回答鉴赏探究题时要注意的问题:观点要明确。要明确鉴赏探究要素,思路清晰。有理有据,自圆其说(扣紧文本)。答题方法:(观点)+ 人物的性格特征 +结合文本进行分析 +塑造手法+人物的意义或作用(主题)
解答探究性阅读题,行文的结构
一般由三个部分组成:⑴应题,表明观点;
⑵结合论据,分析论证;
⑶总结点题。具体地说有以下几点:
1、开头表明自己的观点。
2、分点陈述理由,结合文本或文本的具体事例作合理分析(总结自己的观点)
3、语言通顺流畅,表述规范,书写工整,不写错别字,避免出现病句。
4、注意安排好字数,答题不要太少,也不要太烦琐,不超出范围。(有些阅卷老师会按书写是否美观给印象分!!)①先写自己的观点,“我认为……”或“我赞同……” ②分析自己的理由,“理由:1.……2.……3.……”
③可加总结句,“所以(或因此)……”,如果已超字数、超范围,可不写总结句。
理由:抓描写,联情节
五、示例
阅读《木笛》思考:
问
3、文章的主人公朱丹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简要概括。题型: ②概括指出人物的性格特征。
方法: ①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
身份:是两位参加决赛的选手之一 ②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心理描写 场面2:提出换曲的要求
大师的神情
场面4:奏乐凭吊灵魂
大师的高度称赞
最终被音乐学院录取 ③放在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
12月13号 ④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
答案:朱丹是一位具有出色音乐才华,而又有崇高民族精神的人。
问
4、文中两次写朱丹“小心谨慎地”从绒套中取出木笛,意图是什么? 题型: ①指认小说对人物进行描写的具体方法。动作描写和细节描写
分析:“小心谨慎地” ——珍爱
教学课件 木笛——是一种中华民族乐器
答案:通过动作描写和细节描写,表现朱丹对民族音乐的挚爱。
问
5、文章a处写朱丹穿“一身黑色云锦衣衫”的用意是什么? 题型:①指认小说对人物进行描写的具体方法。
外貌描写
方法:③放在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
12月13日是南京大屠杀纪念日。结合“请求更换曲目”和“伫立纪念碑前”这两件事思考。答案:暗示朱丹对南京大屠杀死难同胞的深切悼念。
六、小结回顾
考试要点二
揣摩人物形象
题型:①指认小说对人物进行描写的具体方法。②概括指出人物的性格特征。
③对文中人物进行客观公正的评析(包括作者自身对人物的态度和读者对人物的评价)。方法:①从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入手,②从人物的肖像描写、行为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等方面入手。
③从人物活动的典型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包含人物间的关系--常有对比、衬托)入手。④从作者的评价。
七、课堂练习
练习1:高尚的施舍
(1)一个乞丐来到我家门口,向母亲乞讨。这个乞丐很可怜,他的右手连同整条手臂都断掉了,空空的衣袖晃荡着,让人看了很难受。我以为母亲一定会慷慨施舍的,可母亲指着门前一堆砖说:“你帮我把这堆砖搬到屋后吧。”(2)乞丐生气地说:“我只有一只手,你还忍心叫我搬砖。不愿给就不给,何必刁难我?”(3)母亲不生气,俯身搬起砖来,她故意用一只的手搬,搬了一趟才说:“你看,一只手也能干活。我能干,你为什么不能?”
(4)乞丐怔住了,他用异样的眼光看着母亲,尖突的喉结像一枚橄榄上下滑动两下,终于俯下身子,用他唯一的一只手搬起砖来,一只能搬两块。他整整搬了两个小时,才把砖搬完。累得气喘如牛,脸上有很多灰尘。几绺(liǔ)乱发被汗水濡湿了,斜贴在额头了。
(5)母亲递给乞丐一条雪白的毛巾。乞丐接过去,很仔细地把脸面和脖子擦了一遍白毛巾变成了黑毛巾。//(6)母亲又递给乞丐20元钱。乞丐接过钱,很感激地说:“谢谢您!”(7)母亲说:“你不用谢我,这是你凭自己力气挣的工钱。”
(8)乞丐说:“我不会忘记您的。”对母亲深深地鞠一躬,就上路了。
(9)过了很多天,又有一个乞丐来到我家门前,向母亲乞讨。母亲让乞丐把屋后的砖搬到屋前,照样给他20元钱。//(10)我不解地问母亲:“上次你叫乞丐把砖从屋前搬到屋后,这次又叫乞丐把砖搬到屋前。你到底想把砖放在屋后还是屋前?”(11)母亲说:“这堆砖放在屋前屋后都一样。”//(12)我嘟着嘴说:“那就不要搬了。”(13)母亲摸着我的头说:“对乞丐来说,搬砖和不搬砖可就大不相同了。”(14)此后还来过几个乞丐,我家的那堆砖就在屋前屋后搬来搬去。
(15)几年后的一天,有个很体面的人来到我家。他西装革履,气度不凡。跟电视上那些大老板一模一样。美中不足的是,这个老板只有一只手,右边是一条空空的衣袖,一荡一荡的。
教学课件(16)老板握住母亲的手,俯下身说:“如果没有你,我现在还是个乞丐,因为当年你叫我搬砖,今天我才能成为一个公司的董事长。”//(17)母亲说:“这是你自己干出来的。”
(18)独臂的董事长要把我母亲连同我们一家人迁到城里去住,做城市人,过好日子。(19)母亲说:“我们不能接受你的照顾。”//(20)“为什么?”(21)“因为我们一家人个个都有两只手!” //(22)董事长坚持说:“我已经替你们买好了房子了。”(23)母亲笑一笑说:“那你就把房子送给连一只手都没有的人吧!”
问:结合文中对母亲的描写,概括母亲的性格特点。题型: ②概括指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回忆刚才讲的方法:
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 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心理描写 放在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 ④ 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
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心理描写
家门口:母亲要求乞丐搬砖
可母亲指着门前一堆砖说:“你帮我把这堆砖搬到屋后吧。”她故意用一只的手搬,“你看,一只手也能干活。我能干,你为什么不能?”递给乞丐20元钱“你不用谢我,这是你凭自己力气挣的工钱。”“对乞丐来说,搬砖和不搬砖可就大不相同了。” 家:独臂董事长答谢母亲,母亲谢绝 “我们不能接受你的照顾。”“因为我们一家人个个都有两只手!” 母亲笑一笑说:“那你就把房子送给连一只手都没有的人吧!” 答案:
练习2:一笔圆
刘绍棠
(1)念完了大学,被分配到这个远郊小县,坐了22年冷板凳。忽然“年龄最重要,学历是个宝”,他一下子就成了热门货,从微不足道的广播站编辑,旱地拔葱,一跃而为新设立的县政府综合管理办公室主任。(2)这个“综办”,是个上不着天下不挨地的衙门,权宜而设的临时建制。不过,公安、司法、工商、民政、房管、环卫、教育、卫生等等方面的公文,都要从这个衙门口穿梭往返;他的职权便是将这些公文分门别类,审读画圈,或呈送上级批示,或转交下级处理,实际上干的是收发工作。案头等候上呈下转的公文一尺多高,新到的请示报告还源源不断地送来:两名专司递送之职的科员,你出我进,马不停蹄。他必须一目十行,手不停画,才能避免供不应求,葬身文山脚下的命运。
(3)要想当官儿,先学画圈儿。画圈儿虽是雕虫小技,从中却可以看出功夫的深浅,地位的尊卑,身份的高低,官爵的大小,不能掉以轻心,不当回事儿!(4)他比阿Q更专心、更用力,但是画出的圈儿,却并不见得比阿Q画的圆多少。两位递进公文的科员,当场就掩嘴吃吃发笑;拿回大办公室,更招来一阵哄堂大笑。他感到大丢面子,羞得无地自容。
(5)晚上下班,他神情沮丧地回到家里。//(6)“喂!吃过晚饭,你教我画圈儿。”
(7)妻子是中学教员,教几何的,精通此道。//(8)这位几何教师下了班比上班还忙,正在厨房里择菜、洗菜、切菜、炒菜,淘米、做饭……像被一条无形的鞭子抽得团团打转的陀
教学课件 螺。(9)“我哪儿有那个闲工夫?100本作业,100份考卷儿,够我忙个通宵的!”(10)“我在公文上画的圈儿不圆,有的像龇牙的石榴,有的像撅嘴儿的桃子……”(11)“官儿大标准,不圆也是圆的!”
(12)唉!与其低声下气争取外援,不如发愤图强自力更生。
(13)果然,天下无难事,铁杵磨成针。动手而又动脑,连画半个来月,便功到自然成;不但一笔成圆,气死圆规,就是双管齐下,也不差分毫。部下们非但不再窃笑、讥笑、耻笑,而且交口称赞:“如此高深造诣,愧然画蛋的达·芬奇,堪与西太后的一笔寿媲美。”(14)圈儿画圆了,肚子也圆了,发了福才显得官体富态嘛。
(15)只是官气越来越重,回到家里还舍不得放下在办公室里的架子,对糟糠之妻也横挑鼻子竖挑眼起来。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阴沉着脸抱怨妻子的烹调是粗制滥造。(16)“我忙得贼死,干这个想那个,怎么能精雕细刻?”//(17)“一心不可二用呀?”(18)“我有几张直观教学的图表,你帮我画几个圆,我就能全神贯注了。”(19)“那圆圈儿事关重大,是随便画的么?”//(20)他官声官调,同时拉长了脸。.把握故事情节
①抓住场面——两个
办公室里:对职位的描述、画圈的作用、遭嘲笑
家里:要求妻子教他画圆、自学成材 办公室里:受尊重
家里:摆官腔
②寻找线索——圈
③理清小说的结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问:办公室主任的妻子是个怎样的人?作者为什么要花如此多的笔墨写她? 方法: ①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 县政府综合管理办公室主任的妻子、中学数学教员 ②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心理描写
下了班比上班还忙,正在厨房里择菜、洗菜、切菜、炒菜,淘米、做饭…… “我哪儿有那个闲工夫?100本作业,100份考卷儿,够我忙个通宵的!” “官儿大标准,不圆也是圆的!”
“我忙得贼死,干这个想那个,怎么能精雕细刻?” “我有几张直观教学的图表,你帮我画几个圆,我就能全神贯注了。” 答案:
练习3:《神枪耿黑头》(梗概)
①耿黑头的外貌黑得出格,他的头发、眉毛、胡子“黑得不得了”,脸蛋、脖子黑得像锅底。同时,他整天都是一幅脏兮兮,黑乎乎的样子。
②耿黑头在武艺上有着一般人难以企及的高强本领,“他枪打得准,百发百中”,“百步之内可以打灭香火,千尺以上可以击中飞鸟”,以至当时的敌伪军在互相诅咒时,都以遇到耿黑头作为一种报应。//
③然而恰恰正是这样一个武艺高强的神枪手,在一次执行任务中却失手了,他在40米外枪击一个伪军小队长时,子弹没有打中目标。这个时候的耿黑头却十分机敏,他对那个吓瘫在地的伪军小队长说,死要让你死个明白,他诉说了伪军小队长的罪状后,才一枪把他的脑袋开了瓢。接着,他又对跟随伪军小队长的小兵说:“回去告诉他们,你黑头爷爷的子弹不光长眼睛,还能勾魂!你没见不用往他身上打,从他头顶上这么一过,他就三
教学课件 魂出窍了!”
1、请简要概括耿黑头是一个怎样的人。答案
2、请赏析《神枪耿黑头》中耿黑头这一人物形象。
答题思路:①揭示形象类别(简要概括形象种属、描写手法)②分述性格特点(结合文本具体分析)③简析形象意义(也可不谈)
八、练习探寻规律:小说的人物形象 分析环境描写,把握人物性格。分析故事情节,把握人物性格。
分析塑造人物的方法,把握人物性格。
抓肖像;
②抓语言;
③抓动作(所做的事); ④抓神情;
⑤抓心理;
⑥抓人物之间的关系。
4、人物形象表述的方法
九、巩固练习(09年安徽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25分)
一、董师傅游湖
宗璞
董师傅在一所大学里做木匠已经二十几年了,做起活儿来得心应手,若让那些教师们来 说,已经超乎技而近乎道了。他在校园里各处修理门窗,无论是教学楼、办公楼、教师住宅或学生宿舍。都有他的业绩。在一座新造的仿古建筑上,还有他做的几扇雕花窗户,雕刻十分精致,那是他的杰作。
董师傅精通木匠活儿,也对校园里的山水草木很是熟悉。若是有人了解他的知识,可能聘他为业余园林鉴赏家,其实他自己也不了解。一年年花开花落,人去人来;教师住宅里老的一个个走了,学生宿舍里小的一拨拨来了。董师傅见得多了,也没有什么特别感慨的。家里妻儿都很平安,挣的钱足够用了,日子过得很平静。
校园里有一个不大的湖,绿柳垂岸,柳丝牵引着湖水,湖水清澈,游鱼可见。董师傅每晚收拾好木工工具,便来湖边大石上闲坐,点上一支烟,心静如水,十分自在。
不知为什么,学校里的人越来越多,校园渐向公园靠拢。每逢节日,湖上亭榭挂满彩灯,游人如织。一个“五一”节,董师傅有一天假。他傍晚便来到湖边,看远处楼后夕阳西下,天渐渐暗下来,周围建筑物上的彩灯突然一下子都亮起来,照得湖水通明。他最喜欢那座塔,一层层灯光勾勒出塔身的线条;他常看月亮从塔边树丛间升起。这时月亮却看不见。也许日子不对,也许灯太亮了。他并不多想,也不期望。他无所谓。
有人轻声叫他,是前日做活儿那家的女工,是他的大同乡,名唤小翠。她怯怯地说:“奶奶说我可以出来走走,现在我走不回去了。”董师傅忙灭了烟,站起身说: “我送你回去。”想一想,又说:“你看过了吗?”小翠仍怯怯地说:“什么也没看见,只顾看路了。”董师傅一笑,领看小翠在熙攘的人群中沿着湖边走,走到一座小桥上,指点说:“从这里看塔的倒影最好。”通体发光的塔,在水里也发着光。小翠惊呼道:“还有一条大鱼呢!”那是一条石鱼,随着水波荡漾,似乎在光辉中跳动。又走过一座亭子,那是一座亭桥,从亭中可以环顾四周美景。远岸丁香、连翘在灯光下更加似雪如金,近岸海棠正在盛期,粉嘟嘟的花朵挤满枝头,好不热闹。亭中有几幅楹联,他们并不研究。董师傅又介绍了几个景点,转过山坡,走到那座仿古建筑前,特别介绍了自己的创作——雕花窗户。小翠一路赞叹不已,对雕花窗户没有评论。
教学课件 董师傅也不在意,只说:“不用多久,你就惯了,就是这地方的熟人了。大家都是这样的。”他顿了一顿,又说:“可惜的是,有些人整天对着这湖、这树,倒不觉得好看了。”
俩人走到校门口,董师傅在一个小摊上买了两根冰棍。俩人举着冰棍,慢慢走。一个卖花的女孩跑过来,向他们看了看,转身去找别人了。不多时,小翠说她认得路了。董师傅叮嘱小翠,冰棍的木棒不要随地扔,自己转身慢慢向住处走去。他很快乐。
【试题解析】不同的文体,考查时有不同的侧重点。小说,按其基本要素,必然会涉及“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环境描写”“小说主题”“写作技巧”以及一个所谓的“探究试题”。11.这篇小说的主要情节是什么?(4分)
12.概括小说中董师傅这一人物形象。(7分)13.按照下面的要求,分析这篇小说中的表现手法。(6分)
(1)董师傅每晚到湖边闲坐的细节描写,有什么作用?
(2)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对文中画线句子的景物描写进行赏析。
14.这篇小说意蕴丰富,给人以多方面的启迪。请结合作品,分别对下面两个问题进行探究。
(8分)
(1)文末说“他很快乐”。请举例说明董师傅快乐的缘由。(说出两点即可)(2)小说中将“校园渐向公园靠拢”作为人物活动的背景,请结合这一背景,谈谈这篇小说给你带来什么启示。(围绕某一方面谈即可)
11题,考查学生对小说情节的把握、概括;
12题,考查学生对人物形象的理解、归纳;
13题,考查对作者所用写作技巧以及从某一个特定角度对文章某一语句、段落的赏析;
14题,要求探究的两个问题,分别涉及对小说主题的理解、对作品作个性化的解读。
二、(08宁夏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25分)二十年以后
欧·亨利
纽约的一条大街上,一位值勤的警察正沿街走着。一阵冷飕飕的风向他迎面吹来。已近夜间10点,街上的人寥寥无几了。
在一家小店铺的门口,昏暗的灯光下站着一个男子,他的嘴里叼着一支没有点燃的雪茄烟。警察放慢了脚步,认真地看了他一眼,然后,向那个男子走了过去。“这儿没有出什么事,警官先生。”看见警察向自己走来,那个男子很快地说,“我只是在这儿等一位朋友罢了。”
男了划了根火柴,点燃了叼在嘴上的雪茄。借着火柴的亮光,警察发现这个男子脸色苍白,教学课件 右眼角附近有一块小小的白色的伤疤。
“这是20年前定下的一个约会。如果有兴致听的话,我来给你讲讲。大约20年前,这儿,这个店铺现在所占的地方,原来是一家餐馆……”男子继续说,“我和吉米·维尔斯在这儿的餐馆共进晚餐。哦,吉米是我最要好的朋友。我俩都是在纽约这个城市里长大的。从小我们就亲密无间,情同手足。当时,我正准备第二天早上就动身到西部去谋生。那天夜晚临分手的时候,我俩约定:20年后的同一日期、同一时间,我俩将来到这里再次相会。” “你在西部混得不错吧?”警察问道。
“当然啰!吉米的光景要是能赶上我的一半就好了。啊,实在不容易啊!这些年来,我一直不得不东奔西跑……”
又是一阵冷飕飕的风穿街而过,接着,一片沉寂。他俩谁也没有说话。过了一会儿,警察准备离开这里。“我得走了,”他对那个男子说,“我希望你的朋友很快就会到来。假如他不准时赶来,你会离开这儿吗?”
“不会的。我起码要再等他半个小时。如果吉米他还活在人间,他到时候一定会来到这儿的。就说这些吧,再见,警察先生。” “再见,先生。”警察一边说着,一边沿街走去,街上已经没有行人了,空荡荡的。
男子又在这店铺的门前等了大约二十分钟的光景,这时候,一个身材高大的人急匆匆地径直走来。他穿着一件黑色的大衣,衣领向上翻着,盖到耳朵。“你是鲍勃吗?”来人问道。
“你是吉米·维尔斯?”站在门口的男子大声地说,显然,他很激动。来人握住了男子的双手。“不错,你是鲍勃。我早就确信我会在这儿见到你的。啧,啧,啧!20年是个不短的时间啊!你看,鲍勃!原来的那个饭馆已经不在啦!要是它没有被拆除,我们再一块儿在这里面共进晚餐该多好啊!鲍勃,你在西部的情况怎么样?”
“哦,我已经设法获得了我所需要的一切东西。你的变化不小啊,吉米,你在纽约混得不错吧?”
“一般,一般。我在市政府的一个部门里上班,坐办公室。来,鲍勃,咱们去转转,找个地方好好叙叙往事。”
这条街的街角处有一家大商店。尽管时间已经不早了,商店里的灯还在亮着。来到亮处以后,这两个人都不约而同地转过身来看了看对方的脸。突然间,那个从西部来的男子停住了脚步。“你不是吉米·维尔斯。”他说,“20年的时间虽然不短,但它不足以使一个人变得容貌全非。”从他说话的声调中可以听出,他在怀疑对方。
“然而,20年的时间却有可能使一个好人变成坏人。”高个子说,“你被捕了,鲍勃。在我们还没有去警察局之前,先给你看一张条子,是你的朋友写给你的。” 鲍勃接过便条。读着读着,他微微地颤抖起来。便条上写着:
鲍勃:刚才我准时赶到了我们的约会地点。当你划着火柴点烟时,我发现你正是那个芝加哥警方所通缉的人。不知怎么的,我不忍自己亲自逮捕你,只得找了个便衣警察来做这件事。
11.下列对小说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鲍勃对警察说“这儿没有出什么事”,表现了他在和老友见面前的愉快心情。
B.鲍勃说“这些年来,我一直不得不东奔西跑”,反映出他负罪在逃的窘迫之状。
C.鲍勃给警察讲述他和朋友约会的缘起,是为了缓解他害怕被逮捕的紧张心理。
D.高个子男子担心鲍勃很快认出他不是吉米,便把衣领向上翻着,盖到耳朵。
E.鲍勃读便条时微微颤抖,表现了他当时惊愕、恐慌、尴尬等复杂的内心活动。
教学课件 12.小说两次写到“一陈冷飕飕的风”,有什么作用?(6分)
13.小说中的鲍勃具有什么样的性格?请简要分析。(6分)
14.小说描写了警察吉米和通缉犯鲍勃“二十年以后”赴约的故事,在“情与法”的冲突中,两个人都面临艰难的抉择。有人说鲍勃值得同情,有人说他罪有应得;有人说吉米忠于职守,有人说他背叛了友谊。你的看法呢?请就你认同的一种观点加以探究。(8分)
九、巩固练习
一、《董师傅游湖》
11.这篇小说的主要情节是什么?(4分)【答案】董师傅领小翠游湖。
【解析】本题的设置过于简单,考查的意义不大。本来小说的情节就简单,再加上题目已经给出了小说的中心事件。但可能有不少考生被题目唬住了,反而简单的题目繁做,因答案不简明而丢分。
▲评分细则:回答“董师傅领小翠游湖”,4分;
回答“董师傅游湖”,2分;
回答“董师傅送小翠回家”1分。
教学课件 注意两点:一.紧扣主要情节评分;
二.“游湖”“参观湖边景色”“环顾湖上风光”“看到湖中景色”也算对。
这个4分的题目,其答案就一句话,不足10字的一句话,很是出人意外。小说题目是“董师傅游湖”,这就是以基本事件为题目,当然也就提示了小说的基本情节。但是题目问的是小说的“主要情节”,答案要从第5段寻找。
前4段是“面”上的描述,是静态的刻画;第5段董师傅真正“游湖”了,契机是“小翠迷路,送小翠回家”,但中心事件不是送小翠回家,中心事件还是借送小翠而游湖,而向小翠介绍湖内外、周边之景观。可以回答成“董师傅领小翠游湖并送其回家”,但不能只言“送小翠回家”,这是一个重心问题,不容有偏。
12.概括小说中董师傅这一人物形象。(7分)【答案】董师傅是一个普通木工。他技艺精湛,质朴善良,乐于助人,有平常心,有生活情趣。
【解析】本题只要求概括,不要求结合原文分析。难度较低。只是对“有平常心,有生活情趣”的概括,学生难以准确表述。
12题,概括人物形象的特点。一般来说,“概括”题,不同于“简析”题,前者只需归纳;后者却需要结论+例证说明。概括题,而赋到7分,也是分值比重较大的一个题。▲评分细则:
从两个方面评分,其中,指出人物身份(木匠)2分;概括人物特点5分,5点各占1分。“技艺精湛”,1分,可答“高超”“不凡”。
“质朴、善良”,1分,只提一词,也可得1分,用词只要出现“质”“善”即可。“乐于助人”:扣住“助”,帮助别人。
“有平常心”:处事态度,不计较得失,不争名夺利,如淡定平和、心静如水。“有生活情趣”:善于发现生活、自然美,有爱好,能形成情感愉快。
注意两点:一是,要概括,就不能只描述;二是允许稍作延伸,如心灵手巧,但是回答喜欢安静、安于现状,不给分。
这个题目,不难,但是,想拿满分,很困难。
首先是董师傅的身份,算不算“形象特点”,是可以讨论的。但作为考生,必须明白这么一个“公式”:分析人物性格=分析人物形象=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上述三个问题,本质是一样的,至少在大量模拟试题中,命题人的思路都是如此,这个高考试题再次证明上述公式百试不爽。其次是,“有生活情趣”答成“热爱生活”不行吗?“有平常心”答成“安于现状”不行,答成“知足常乐”不行吗?而这些,“细则”没有规定,在实际评阅中,给分的可能恐怕也就很小了。
13.按照下面的要求,分析这篇小说中的表现手法。(6分)
(1)董师傅每晚到湖边闲坐的细节描写,有什么作用?
【答案】(1)反映董师傅淡定平和的情感世界。为情节发展作了铺垫(或“为情节发展埋下伏笔”)
【解析】本题是对情节发展中特定场景描写作用的理解,规则是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的作用解答。但题目这样表述就让考生有点糊涂了。如果换成“小说第三段的描写有什么作用?”我想绝大多数考生都会做。
▲评分细则:
①用“淡定”“平和”“怡适”“悠然”“自足”“静谧”“安详”“沉稳自然”“热爱、喜爱生活”等词语反映董师傅的精神情感世界,给2分。
仅用“细节描写有助于刻画董师傅的性格特征”等笼统的表述,没有有具体内涵的关键词,给
1教学课件 分。
如从自然之美、湖之美等方面来回答,不给分。
②指出细节描写为下文情节发展作铺垫或埋下伏笔或承上启下,给1分。
细节描写、心理描写或其他具体的某种描写,如果推究其作用,一般是从内容、结构安排(也有人称是情节安排)两方面回答,一般有两个要点。
(2)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对文中画线句子的景物描写进行赏析。
【答案】运用比喻,描绘丁香、连翘在灯光下晶莹璀璨的艳丽之美。运用比拟(或“拟人”),形容海棠盛开时争奇斗艳的勃勃生机。
【解析】本题是对作品局部描写技法的赏析。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很明显,只是估计很多考生没有分条陈述。▲ 评分细则:
①提到比喻、拟人(或比拟)修辞手法,各给1分。
②若能针对比喻、拟人,任何一种修辞手法作出赏析,给1分。
③若没有提到任何修辞手法,只是泛泛地谈及景色美好、环境优美,给1分。
“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对所写景物加以赏析”,也就是说出运用什么修辞,写了什么,产生了什么效果。比如,也可以这样回答:这句景物描写,前半句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丁香、连翘在灯下流光溢彩般的美丽;后半句运用拟人,赋予海棠以人的性情,写出了海棠正值旺盛期的勃勃生机。
这个题目,也可能有同学回答使用了“对比”手法。比如:远近对比,写出了姹紫嫣红的美丽景色云云。这个也是不无道理的。但是答案和评分细则均未涉及,想来是因为把“对比”划归为“表现手法”更合适。
一般而言,分析“表现手法”,可以包含“修辞手法”;而谈“修辞手法”仅局限于“狭隘修辞”,局限于“修辞格”。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命题者都这样认为,他们有的认为,“修辞手法”可以理解成“广义修辞”,可以等同于“表现手法”,这就是为什么有些模拟试题,或者其他高考试题,考查修辞,还要谈及“对比”“衬托”之类。还有一点是,“对比”算不算修辞,也是有争议的。不同的资料,往往有不同的理解。
14.这篇小说意蕴丰富,给人以多方面的启迪。请结合作品,分别对下面两个问题进行探究。
(8分)
(1)文末说“他很快乐”。请举例说明董师傅快乐的缘由。(说出两点即可)【答案】①因关心、帮助别人而快乐。如:董师傅领小翠游湖,送小翠回家。因生活知足、心态平和而快乐。如:家里平安,日子平静,钱足够用; 小翠对他得意的雕花窗子不作评价,董师傅也不在意。
因有生活情趣,善于发现美而快乐。如:董师傅看夕阳西下,看月上树梢; 向小翠介绍如何看塔影。
因工作得心应手,有成就感而快乐。如:董师傅在校园许多地方都有业绩; 特地想小翠介绍自己的作品——雕花窗户。答出两点即可。
【解析】由于只要打出两点就能得满分,所以难度就大为降低了。估计命题人也觉得不那么容易作答。▲评分细则:
①快乐缘由与列举事例,各2分。缘由应该与参考答案相同或相近。
②答出两个或两个以上缘由,并有相应事例者,得4分。只有一个相应事例者得3分。
教学课件 ③答出两个或两个以上缘由,没有列举事例,得2分。④只举事例,没有涉及缘由,最多得2分。
此类题目,没有什么难度。关键是按要求,规范作答。比如,要有概括说明,要有例证(例证要简明),要分条表述。
(2)小说中将“校园渐向公园靠拢”作为人物活动的背景,请结合这一背景,谈谈这篇小说给你带来什么启示。(围绕某一方面谈即可)【答案】示例一:在不断变化的现实生活中,做人要像董师傅那样,脚踏实地,厚道本分,心态平和,有立足于世得本领,有适合自己的人生定位。
示例二:在不断变化的现实生活中,从小翠身上,我们意识到,面对新环境要学会适应、学会生存。
示例三:校园向公园靠拢,说明生活环境在不断变化。这启示我们:无论生存环境怎样变化,不年的应是人的自然与本真;我们应在喧闹的环境里寻找心灵的绿洲,避免浮躁。
示例四:在熙攘的校园里,董师傅热心帮助小翠的情景启示我们:和谐的氛围需要我们大家一起去营造、呵护。
(答案不止一种。要求根据作品,谈出真情实感和正确的加值取向;言之成理,语言流畅。)
【解析】好在命题者给出答案只说是“示例”,并且说“不止一种”。本人觉得第二个和第四个示例有点牵强。小说中有这样的文字;“不知为什么,学校里的人越来越多,校园渐向公园靠拢。每逢节日,湖上亭榭挂满彩灯,游人如织。”是否在暗示在商业大潮的冲击下,平静的大学校园再也不能平静了,也在逐渐地商业化了,是否可以谈大学的坚守与人的守真呢? ▲评分细则:
①能扣住作品中的“校园向公司靠拢”这一背景发表议论,得1分; 能抽象出正确观点或真情实感,并言之有理,得2分。②语言流畅得1分。
③所议论与作品中“校园向公司靠拢”这一内容背景、人物、情节无关,不得分。
“校园向公司靠拢”意味着人们的生存环境发生了变化,意味着原有的价值观、生活观受到了冲击。在这个背景下,小说人物——董师傅与小翠,他们身上体现出了哪些素质,这些素质对于你,对于现实有何影响、意义。这个题目,是一个开放性很强的题目,能自圆其说即可。
二、(08宁夏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25分)《二十年以后》欧·亨利
11、【答案】A、C 选对一项给2分,选对两项给5分。
【命题点密】第11小题要求考生在下列5项中选出“对小说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考查对小说文本内容的理解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能力层级为C。
【解题指津】做这道题,首先要求考生对命题人设置陷阱的几种形式了然于胸,如常用的望文生义、以偏概全、无中生有等,然后对照原文进行一一排查,作出准确判断。
A句中鲍勃已经是个通缉犯,心里有鬼,面对警察,他说“这儿没有出什么事”,潜台词显然是“你快走吧,这儿没你什么事”,想办法迅速支走警察,暴露的是内心的紧张和、恐惧和不安,而不是与老友见面的“愉快心情”,警察分明不是他的“老友”;
C句中说“给警察讲述他和朋友约会的缘起”,是为了缓解他害怕被逮捕的“紧张心理”,有一定道理,但在整体不是“讲述”体现的人物的根本性格。二十年未见朋友,又那么信守诺言,“讲述”表现了人物心直口快、重友情的特点。
12、【答案】①第一次,烘托环境,展开情节;
②第二次,渲染气氛,转换情节。(每答对一点给3分。意思答对即可。)
教学课件 【命题点密】 这一小题考查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语句的表现力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
【解题指津】“一阵冷嗖嗖的风”是一句环境描写。环境描写一般有两个大的作用,一是推动情节发展,点化人物的命运;二是渲染气氛,暗示人物命运的转折。
这道题要考生回答这句环境描写的作用,考生只要冷静回顾一下已学过的环境描写的作用的知识,再捋捋小说情节的发展脉络就会做出准确回答。
13、【答案】鲍勃的性格:重视友情,信守诺言;
乐观开朗,心直口快; 心存侥幸,企图逃避法律。
(每答对一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命题点密】 第13小题考查欣赏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分析人物性格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解题指津】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性格,是通过情节、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事件以及人物自己的言行、外貌、心理和典型的细节等表现出来的。分析人物性格,尤其分析不同情节中人物性格的变化,就一定要通过塑造人物形象的多种方法尤其是通过关键的细节来把握,否则,答案会僵化而不准确。通过分析情节,我们可以看出鲍勃具有重视友情,信守诺言的性格特征;通过分析人物言行可以看出他具有乐观开朗,心直口快的性格特征;通过细节和人物心理描写可以看出他具有心存侥幸,企图逃避法律的性格特征。
14、【答案】 ①鲍勃值得同情,因为他重情守信;
②鲍勃罪有应得,因为他是通缉犯; ③吉米忠于职守,因为他不徇私情;
④吉米背叛了友情,因为他抓捕了朋友。
不要求面面俱到,只要能就以上四点中的任何一点或其他观点进行探究,即可根据观点是否明确、论述是否合理酌情给分。观点明确给2分,论述合理给6分。
【命题点密】这道题考察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的深层意蕴(或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能力层级为F。这是《新课程考纲》新规定考查的最高级别,是2007年高考渗透新课程理念的一大亮点。2008年考题继续保留这一亮点,也可以说这道题已经成为新课程高考试题的“常模”。为了让考生确实有探究的话题和内容,这类题的题干中总要出现“有人说”或“有人认为”等提示语,这其实就是给考生给了解答问题的几个角度,命题人就是考查考生能否选准角度自圆其说并说得丰满。
【解题指津】解答探究题,首先必须看清设题要求探究的内容及其所给的角度。既然题干已提示“有人说”“有人认为”,那就要求考生从中选择赞同的说法,并说出“我”之所以赞同的理由。其次,回答的时候为了对应设题亮出自己的观点,就要写上“我认为”或“我觉得”的字样以表明立场。这道题给小说中的两个人物各设置了两个“有人说”,即命题人用四个“有人说”给了考生四个答题的角度,考题要求选择认同的一种进行探究。需要特别注意的是,答这道题不能因为是完全个性化解读的探究而离开文本架空分析,还需要紧扣文本来自圆其说。题干前边做的提示很重要:“在‘情与法’的冲突中,两个人都面临艰难的抉择。”考生探究的时候只要依据文本答出“如何”在情与法的冲突中抉择的充分理由即可。
小说阅读教案 篇6
tushuguan201 修改 收藏于 2012-01-04
如何标记批注?
原文来源 阅读数:
1被转藏:17 公众公开
小说阅读教案
小说阅读的取材多以微型小说为主,考查侧重点主要在于概括故事情节、鉴赏人物形象、把握小说的表达技巧和语言风格等,考生应对其相关内容和作用了如指掌。
小说考查着重从人物形象、语言、表达技巧以及情节、高潮、结尾等方面设题考查。同时,注重考查考生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鼓励考生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探讨作品中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小说鉴赏考查的选材是宽泛的,其考查能力要求、考查特点与散文阅读的考查大致相同,但也有其考查重点。具体来说,我觉得要做到以下“三分析三把握”:
一、分析作品结构,把握情节
二、分析人物形象,把握性格
三、分析环境描写,把握原因 方法点拨:
(一)分点解说
(1)人物形象塑造的考查 解题思路应分四步走:
首先总体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确定作者的感情倾向是褒还是贬,是颂扬还是讽刺。
然后画出小说中关于这个人物言行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接着看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类概括。最后选择恰当的词句表述出来。
(2)重要情节(细节)作用的分析,解题时要注意其思考的方向: ①是对表现主题的作用。其作用一般来说是点题或突出主题
②是对塑造人物形象方面的作用。或是发展了人物性格,或是表现了人物性格。
③是对整个故事情节的构成上的作用。一般来说是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3)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首先找到环境描写的语句在文章中的位置。处于不同的位置的环境描写其作用将会是不同的。然后再概括所描写的环境。分析环境描写作用时,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①借环境描写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 ②增添或烘托某种气氛;
③衬托或突出人物的性格、心理等。④有时有推动故事情节向前发展的作用 ⑤揭示主旨
(4)思想内容(主题)和写作技巧的鉴赏和评价
理解主题主要看重要情节和主要人物;而小说主要的写作技巧也表现在重要情节的安排和主要人物形象的塑造上。
把握主题时,不从作品的客观实际出发,不能避免认识上的偏见和情感、情绪上的偏激,没有认真阅读原文,拿自己已知的道理去硬套,评价作品缺乏针对性,这是学生做这类题最大的误 区
鉴赏评价小说思想内容和写作特点时的误区是,过分拔高小说所表现的主题和哲理;偏激地看待创作技法的成败,认为一发表的文章总是好的,不敢提出批评的意见;以自己头脑中固有的观念看待作品和作者,要求作品和作者符合自己先入为主的思想观念;以自己的兴趣爱好作为评价小说的标准,合自己口味的则说好,否则,就说不好(5)重要词语、关键语句的理解可借鉴散文的阅读方法。
(二)分类解说 小说常用的开头
1、设疑法(悬念法):提出疑问,然后在行文过程中或结尾才回答疑问。作用是造成悬念,引出下文,并引起读者的思考,吸引读者把小说读下去。①引起读者的思考。②引出下文的情节。③突出人物形象。④揭示小说的主题。
2、写景法。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 小说的结局
1、分析出人意料的结局。(思维方向)好处: ①从结构安排上看,它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然生出波澜,如石破天惊,猛烈撞击读者的心灵,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
②从表现手法上看,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又在情理之中。
③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
2、分析令人伤感的悲剧结局。
①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②从表现人物性格看,能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③ 这种结局令人感动,令人回味,引人思考
3、分析令人喜悦的大团圆结局
①从表达效果上看,小说喜剧结局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
②从阅读者的情感体验看,喜剧性的结尾与主人公、作者的意愿构成和谐的一体,给人以欣慰、愉悦之感
③从主题上看,这样的结局凸显出的美好人性超越了战争,反映出人类向往和平美好生活的愿望。
4、分析戛然而止,留下空白的结尾。
它留下了 “空白”给读者想象,让读者进行艺术再创造。 常见表现手法的分析
①铺垫。②衬托。③细节描写。④对比。⑤象征。⑥渲染气氛。⑦制造悬念。⑧照应。除上面介绍之外,还有抑扬法、虚(联想、想象)实法等。
小说的环境描写
1、自然环境描写作用①推动情节的发展。②烘托人物感情,表现人物性格。③衬托主题④渲染气氛。⑤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
2、社会环境(人物活动、事件发生发展的社会背景、时代特征、社会风貌等)描写的作用:渲染气氛、为情节作铺垫、推动情节发展,突出小说主题。 小说的情节
1、情节的组成: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2、情节安排评价
①就全文来说有一波三折式。作用是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增强故事的戏剧性、可读性。
②就开头结尾来说有首尾呼应式。作用是使结构紧密、完整 ③就开头来说有倒叙式(把结局放到开头来写),起到制造悬念
④就结尾来说有戛然而止,留下空白式。此外还有出人意料式、悲剧、喜剧式等。
3、贯穿情节的线索。可作线索的有:事、物、人、情、时间、空间。
4、看情节的发展如何表现人物性格.(答题思路:按顺序归纳情节,然后指出性格)
5、看情节的发展如何表现主题.(答题思路:先归纳情节,后点出主题)小说的人物形象
1、分析环境描写,把握人物性格。
2、分析故事情节,把握人物性格。
3、分析塑造人物的方法,把握人物性格①抓肖像;②抓语言;③抓动作(所做的事);④抓神情;⑤抓心理;⑥抓人物之间的关系。
4、人物形象表述的方法:(答题思路: 是一个怎样的人+性格、品质特征+形象的意义)
5、人物形象描写的方法①直接表现:肖像、语言(对话/独白)、动作、心理、细节。②间接表现(侧面描写):如正衬、反衬等(以人衬人、以景衬人、以场面衬人)
小说的语言(有表现力、感染力)
①描写要如见其人、如听其言、令读者仿佛亲临其境。②人物语言个性化,即显示性格。③叙述语言要简洁、传神。④语言风格:幽默风趣、典雅庄重、含蓄凝练等。小说的主题(写作目的)
1、主题的评价:以小见大,立意深远。
2、归纳主题的方法①抓人物形象;②抓情节发展; ③抓写作背景。
(三)表达技巧分析术语归纳
一、叙述人称
1.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2.第二人称: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
3.第三人称: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二、叙述方式
1.顺叙:能按某一顺序(时间或空间)较清楚地进行记叙。2.倒叙: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3.插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4.补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
5.平叙:俗称“花开两枝,各表一朵”,(指叙述两件或多件同时发生的事)使头绪清楚,照应得体
三、描写
总体来说,描写有以下一些作用:①再现自然风光。②描绘人物的外貌及内心世界。③交代人物活动的自然及社会环境。
1.人物肖像、动作描写、心理描写:更好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性格特征。
2.景物描写:具体描写自然风光,营造一种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和思想。
3.环境、场面描写: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写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渲染气氛,更好地表现人物
4.人物对话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也可描摹人物的语态,收到一种特殊的效果。
5.正面描写、侧面描写:正面直接表现人物、事物;侧面烘托突出人物、事物。
四、修辞
1.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
2.比拟:给物赋予人的形态情感(指拟人),描写生动形象,表意丰富。
3.借代: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
4.夸张: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
5.对偶:便于吟诵,易于记忆,使词句有音乐感;表意凝练,抒情酣畅。
6.排比:节奏鲜明,内容集中,增强气势;叙事透辟,条分缕析;长于抒情。
7.反复:写景抒情感染力强;承上启下,分清层次;多次强调,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8.对比:使所表现的事物特征或所阐述的道理观点更鲜明、更突出。9.设问:自问自答,提出问题,引发读者的思考。10.反问:强调语气,语气强烈,强化情感
五、结构安排
布局谋篇的技巧:开门见山、首尾呼应、卒章显志、伏笔照应、层层深入、过度铺垫、设置线索;结构严密,完整匀称;烘托铺垫,前后照应;设置悬念,制造波澜,起承转合,曲折有致。材料和中心的关系的处理,主次详略是否得当;材料是否典型、真实、新颖、有力。记叙文常以时间推移、空间转换、情景变化、思维逻辑顺序等来安排层次。散文构思的线索,一般常见的有如下几种:以情为线索;以理为线索;以物为线索;以空间位置为线索。
从结构上明确不同位置的句子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1、首句——统领全文、提纲挈领、引出下文,为后文做铺垫、埋下伏笔;
2、尾句——总结全文,深化主题,照应上文,前后呼应,言有尽而意无穷,回味深长。
3、转承句——承上启下,过渡,承接上文,引出下文;
4、中心句——点明中心、揭示主旨;
5、点睛句——点明全文中心,统领全文;句子含义深刻,耐人寻味,读后能给人以启迪。
6、情感句——抒发强烈内在情感,直抒胸臆;
7、矛盾句——从字面上看自相矛盾,但作者却寄寓了深刻的用意。揭示深刻内涵,表达深刻见解。
五、鉴赏小说艺术特色(1)鉴赏一:题目
以主要内容或主要事件拟题。比较适合内容或事件具体且单一的文章。以贯穿全文的线索拟题。比较适合以实物为线索的文章。以有象征意义又暗含中心的的实物为题。《雁阵》 以主要人物为题 以特定环境为题(2)鉴赏二:人称
人称在行文中起到的效果
第一人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第二人称:便于面对面地交流.便于抒情,加强感染力,有呼告的效果。第三人称:不受时间、空间、生理、心理的限制,能够比较自由灵活地反映客观事物。
(3)鉴赏三:结构
文章或段落开头:引起下文,揭示文章中心,突出强调,为后文作铺垫。文章或段落中间:承上启下,转换话题,线索连接,过渡。
文章或段落结尾:总结上文,揭示文章中心,照应文章开头,升华主题。(4)鉴赏四:表现手法
象征具有暗示的作用。运用象征能够引起读者联想,加深读者对文章情感和哲理的理解。
铺垫的作用是引出后文,曲径通幽。呼应能使结构显得紧凑严谨。
衬托或烘托可以突现正面或反面事物,增强语气表达强烈的思想感情,深化文章的中心思想。
抑扬突出强调作者肯定(先抑后扬)或否定(先扬后抑)的态度。(5)鉴赏五:情节
曲折跌宕,情节发展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制造悬念,借以引起读者的兴趣,加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6)鉴赏六:描写方法 见塑造人物的方法分析(7)鉴赏七:语言特色
朴素、华丽、幽默、机智、讽刺、凝练、隽永、委婉含蓄
第2课时:小说阅读 篇7
1.概括故事情节;
2.理解主题思想;
3.把握人物形象及分析人物形象的描写方法;
4.分析环境描写;
5.品析词、句的含义和作用;
6.品析标题的含义和作用;
7.赏析表现手法;
8.开放性探究表达。
(2012·福建省福州市) 阅读下文, 完成1~5题。
点燃一个冬天
游睿
山村的冬天就是来得早, 寒气在十月刚过就开着队伍铺天盖地地卷过来。村里的人似乎都有些怕了, 早上八点还没有多少人起床, 只有几根玉米秆子被寒气冻得瑟瑟地颤抖。孙老师和自己的女人却早早地起床了。
“瘟天, 又是下雨。”女人没好气地骂着, “一连倒了这么多天, 天上的水也该倒得差不多了。”
孙老师笑了笑。大块大块的煤早就堆在了操场的角落。孙老师说:“生火吧, 我已经听到孩子们的脚步声了。”
女人望天, 叹气。“瘟天!”女人又咧咧地骂, 走路的时候一步比一步用力, 只差把地踏出一个坑。女人用了几块木炭放在了煤的中央, 然后划了根火柴。“瘟天, 还下雨, 我们这冬天就无法过了。”女人说。
孙老师知道, 女人说的是煤。这点煤是女人用背篓一块一块背回来的。女人背煤背得很辛苦。女人想用这些煤度过这个冬天。孙老师不说话, 他听见了孩子们的脚踏着水的声音。这声音渐行渐近。孙老师就想起他们沾满黄泥的裤腿, 露出脚趾的胶鞋, 贴着脸皮的头发和准备钻进嘴里的鼻涕……孙老师说:“但愿这是最后一个雨天。”
这时孩子们来了, 整整齐齐地叫了一声“老师好”。孙老师“唉唉”地应着, 说:“放下书包, 快来烤烤, 烤干身上我们马上上课。”【A】孙老师笑着招呼:“都来烤烤, 别冻着了。”
女人在一边默默地看着。半晌, 女人说:“我有事先走了, 你们慢慢烤。”女人挎着背篓慢慢地被雾帘遮住了。远处渐渐有了狗叫声或者一两声鸟儿的私语。
下午放学了, 雾还没怎么散。孙老师和孩子们挥手, 不断说着“再见”。孙老师说:“天黑得早, 早点回。住远一点的, 要走两个多小时呢。”孩子们点头。
女人也回来了, 看孩子们走远, 她放下背篓。背篓里是满满的干柴。
“哟, 原来你是在弄柴, 有了柴我们不就没事了吗?”
女人给了孙老师一个白眼。女人说:“你早早地就把学生们放回家了, 人家还不是在路上贪玩?”
“谁说的?他们可都是听话的孩子, 放学就回家了呀。”孙老师说。
“你不相信?我今天上山遇到了一个家长, 他说你们怎么老留学生的课呀?可我们放学很早的。你想想, 学生们是不是没听话?枉你还那么热心。”女人愤愤地说。
女人说完, 就看见孙老师已经出了学校的门, 脚步把寒气撞得哗啦哗啦响。
傍晚的时候, 女人做好了饭菜, 孙老师才回来, 他回来的时候抱了一大捆干柴。
“看到啥了?”女人问。
孙老师放下柴火, 说:“看见了。他们在路边的一个草坪上玩。我批评了他们几句, 放学得早点回家。”
女人说:“你看你。唉。”女人摇摇头, 想说什么, 但没说出来。
这天晚上, 寒风又把村庄哗哗啵啵摇了一个晚上。女人和孙老师在床上翻来翻去。女人说:“听见没有?下雪了。”孙老师说:“听见了, 下就下呗。”
“可我们没有煤了, 准备着冻死?”
“我们不是有干柴吗?怕什么呢。”
“那点干柴能维持多久?”
孙老师翻了翻身:“能维持多久就多久。睡觉, 睡觉, 明天还有课。”
“你……”女人已经听见孙老师的呼噜声了。
第二天一大早, 【B】孙老师和女人还蒙在被子里, 就听见了有人踩着积雪扑哧扑哧的声音。接着有人走进学校。
孙老师一个骨碌爬起来, 难道是学生们来了?这么早?
女人跟着起了床。女人看见孙老师打开门, 站在那里不动了。
“咋了?咋了?”女人赶紧跑过去。
门口, 齐刷刷地站着孙老师的学生们。他们手中都提着一袋木炭, 正一个接一个地把木炭往孙老师家门口放。门口已经堆了好大一堆木炭。
“老师。”孙老师还没来得及说话, 已经有人说话了, “这些都是我们自己在放学后烧的, 这种木炭特别耐烧。”
原来……
这时, 学生们又说:“老师, 够你们烧了吗?不够我们继续烧, 我们能烧。”
孙老师的眼里已经有了泪水, 他回头看了看女人。女人的脸红扑扑的。
女人眼里也闪着东西, 她嘴里冒着热气, 一个劲儿地说:“够了够了。都可以点燃一个冬天了。”
(选自《微型小说百年经典·中国卷》, 有改动)
1.请按时间顺序将小说的主要内容补充完整。
早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午放学后:孙老师夫妇以为学生们贪玩, 放学不及时回家。
晚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天清早:学生们送来自己烧的木炭, 孙老师夫妇深受感动。
2.从全文看, 孙老师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而较少考虑自家生活的人;他的妻子嘴上爱抱怨, 实际上却是一个心地善良、________、_________的好女人。
3.文中【B】处画线句的环境描写有何作用?请简要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对【A】处画线句作简要点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写出本文题目“点燃一个冬天”的两层含义。
表层含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深层含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1题考查概括小说的故事情节。概括故事情节, 一要锁住情节链的各个节点。这篇小说, 以时间为序, 有四个情节节点。二要注意叙述角度。这篇小说基本上是从孙老师夫妇的角度, 而不是从学生的角度叙述的。三要注意语言的简洁, 不要啰唆拉杂。
第2题考查把握小说的人物形象。把握人物形象, 需要细读文本, 从小说的具体情节和细节里, 总结出表现了人物的哪些性格或品质。这类考题, 有粗细两种考法:粗法只要求准确、全面地提炼出表现人物形象的词语;细法不仅要求提炼出表现人物形象的词语, 还要求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考生必须回答从哪个具体的情节、细节里, 看出人物具有哪种性格或品质。有的考生提炼表现人物形象的词语不够准确, 因而失分。
第3题考查分析小说的环境描写。小说中的环境描写, 有交代时令、渲染气氛、烘托心情、推动情节发展、突出主旨等作用, 需要结合上下文具体分析。有的考生在答题时只写出其中的一点作用;还有的考生只写套话, 如“渲染气氛、推动情节发展”, 而不具体解答渲染了怎样的气氛或推动了下文怎样的情节发展, 这些都是分析能力不足的表现。
第4题考查品析词、句的含义和作用。品析词、句的含义和作用, 既要认真琢磨这个词、句本身, 也要仔细推敲与它紧邻的上下文。当然, 还要注意表达的规范, 譬如比喻句, 一般应答成“运用了比喻修辞, 生动形象写出了……的情景, 表现了……的情感”。有的考生不注意表达的规范, 因而往往漏写了“表现了……的情感”这一关键得分点。
第5题考查品析标题的含义。在标题含义上出题, 往往意味着标题有浅深、虚实两层含义, 答题时只需要扣住标题中的关键词, 如本题的“点燃”, 结合文本具体分析即可。有的考生只写出浅的、实的那一层含义, 写不出深的、虚的那一层含义, 理解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2012·江苏省苏州市) 阅读下面的文章, 完成1~5题。
快手刘
冯骥才
(1) 人人在童年, 都是时间的富翁。有时我待在家里闷得慌, 或者父亲嫌我太闹, 打发我出去玩玩, 我就不免要到街口, 去看快手刘变戏法。
(2) 快手刘是个撂地摆摊卖糖的胖大汉子。他有个随身背着的漆成绿色的小木箱, 在哪儿摆摊就把木箱放在哪儿。箱上架一条满是洞眼的横木板, 洞眼插着一排排廉价的棒糖。他变戏法是为了吸引孩子们来买糖。戏法十分简单, 俗称“小碗扣球”。他两只手各拿一只茶碗, 你明明看见每只碗下边扣着两只红球儿, 你连眼皮都没眨动一下, 嘿!四只球儿竟然全都跑到一只茶碗下边去了。
(3) 有一次, 我亲眼瞧见他手指飞快地一动, 把一只球儿塞在碗下边扣住, 便忍不住大叫:“在右边那个碗底下哪, 我看见了!”“行!我说准了!”我亲眼所见, 所以一口咬定。咦, 碗下边怎么什么也没有呢?难道球儿从地下钻到左边那个碗下边去了?快手刘好像知道我怎么猜想, 伸手又把左边的茶碗掀开, 同样什么也没有!只见他将两只空碗对口合在一起, 举在头顶上, 口呼一声:“来!”双手一摇茶碗, 里面竟然哗哗响, 打开碗一看, 四只球儿居然又都在碗里边。四周围看的人发出一阵惊讶声。“你输了吧?买块糖吃就行。这糖是纯糖稀熬的, 单吃糖也不吃亏。”我臊得脸发烫, 在众人的笑声里买了块棒糖, 站到人圈圈后边去。从此我再不敢挤到前边去多嘴多舌。
(4) 他那时不过40多岁吧, 正当壮年, 精神饱满, 肉重肌沉, 皓齿红唇, 乌黑的眉毛像是用毛笔画上去的。他一边变戏法, 一边卖糖, 一双胖胖的手, 指肚滚圆, 却转动灵活。这双异常敏捷的手, 大概就是他绰号“快手刘”的来历。我童年的许多时光, 就是在这最最简单又百看不厌的土戏法里, 在这一直也不曾解开的迷阵中, 在他这双神奇莫测、令人痴想不已的快手之间消磨掉的。他给了我多少好奇的快乐呢!
(5) 我上中学后, 就不常见到快手刘了。只是路过那街口时, 偶尔碰见他。他依旧那样兴冲冲地变着“小碗扣球”。
(6) 我上高中是在外地。人一走, 留在家乡的童年和少年就像合上的书。往昔美好的故事, 亲切的人物, 甜醉的情景, 就像鲜活的花瓣夹在书里面, 再翻开, 都变成了干枯的回忆。谁能使过去的一切复活?那去世的外婆, 不知去向的挚友, 妈妈乌黑的卷发, 久已遗失的那些美丽的书, 那跑丢了的绿眼睛的小白猫……还有快手刘。
(7) 高中二年级, 我回家度假。一天, 在离家不远的街口看见十多个孩子围着什么又喊又叫, 走近一看, 心中怦然一动, 竟是快手刘!他依旧卖糖和变戏法, 但人已经大变样了。十年不见, 他的模样接近了老汉。他分明换了一双手!手背上青筋缕缕, 指头绕着一圈圈皱纹, 像吐尽了丝而缩下去的老蚕……他抓着两只碗口已经碰得破破烂烂的茶碗, 笨拙地翻来翻去;那四只小红球儿一会儿没头没脑地撞在碗边上, 一会儿从手里掉下来。他的手不灵了!孩子们叫起来:“球在那儿呢!”“在手里哪!”“指头中间夹着哪!”
(8) 我也清楚地看到, 快手刘在扣过茶碗的时候, 把地上的球儿取在手中。这动作缓慢迟钝, 失误就十分明显。孩子们吵着闹着叫快手刘张开手, 快手刘的手却攥得紧紧的, 朝孩子们尴尬地掬出笑容。这一笑, 满脸皱纹都挤在一起, 好像一个皱纸团。他几乎用请求的口气说:“是在碗里呢!我手里边什么也没有……”
(9) 当年神气十足的快手刘哪会用这种口气说话?这些稚气又认真的孩子们偏偏不依不饶, 非叫快手刘张开手不可。他哪能张手?手一张开一切都完了。我真不愿意看见快手刘这副狼狈的、惶惑的、无措的窘态, 多么希望他像当年那次———由于我自作聪明, 揭他老底, 迫使他亮出个捉摸不透的绝招, 小球突然不翼而飞, 呼之即来。如果他再使一下那个绝招, 叫这些不知轻重的孩子们领略一下名副其实的快手刘, 瞠目结舌多好!但他老了, 不会再有那花好月圆的岁月年华了。
(10) 我走进孩子们中间, 手一指快手刘身旁的木箱说:“你们都说错了, 球儿在这箱子上呢!”孩子们给我这突如其来的话弄得莫名其妙, 都瞅那木箱。就在这时, 我眼角瞥见快手刘用一种尽可能的快速把手里的小球塞到碗下边。“球在哪儿呢?”孩子们问我。快手刘笑呵呵地翻开地上的茶碗说:“瞧, 就在这儿啊!怎么样, 你们说错了吧?买块糖吧, 这糖是纯糖稀熬的, 单吃糖也不吃亏。”
(有改动)
1.小说第 (3) 段画线处的细节描写表现了快手刘怎样的心理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说第 (6) 段在结构和内容上有什么作用?请联系上下文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说第 (10) 段中, “我”为什么要转移孩子们的视线, 让快手刘“用一种尽可能的快速把手里的小球塞到碗下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面两句话都是快手刘完成戏法后说的, 请从表现人物形象的角度, 结合全文比较分析。
(1) “你输了吧?买块糖吃就行。这糖是纯糖稀熬的, 单吃糖也不吃亏。”
(2) “怎么样, 你们说错了吧?买块糖吧, 这糖是纯糖稀熬的, 单吃糖也不吃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小说用较多的文字写了快手刘的“不灵”和失手, 为什么还以“快手刘”为题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1课时
【专题强化】1. (1) (1) 懂得泥土和种子有脾气, “不要拗”; (2) 与牛相遇时虔敬地后退避让; (3) 不对草们痛下杀手; (4) 误斩蚯蚓后深感内疚; (5) 撒些苞谷给麻雀作犒赏; (6) 用粪滋补泥土; (7) 剔除泥土里的瓦块、砖头; (8) 拾起米粒和碎馍, 吹一下就填到嘴里。 (2) 运用比喻修辞, 将父亲比作逡巡的士兵, 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父亲清除田间杂物时认真、仔细的神情。 (或:运用拟人手法, 赋予泥土、小动物以人的情态, 活泼生动, 富有情趣。) (3) 父亲不嫌脸上的泥巴脏, 反而将其当做农人的一种荣耀。父亲脸上的泥巴也是土地对父亲的一种特别的奖赏。这句话表现了父亲对泥土的无比尊重之情以及他和土地之间如同兄弟、邻居一样的亲密关系。 (4) (1) 点出文章的中心; (2) 丰富文章的内容, 增强文章的诗意; (3) 深化作者的感情。 (5) 大地上的一切都是泥土给的, 她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土地上的农人更具有淳朴宽厚、钟情于土地、热爱劳作的优秀品质;向泥土致敬, 就是向滋养我们的土壤和勤劳善良的劳动人民致敬。2. (1) 动物的眼泪是最真诚的。老猫能坦然接受大限将至的事实, 只是用“一滴永远的泪珠”向人们告别, 而把最后的痛苦由自己远远地带走。 (2) 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把“一滴泪”比作“琥珀”,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老猫离别时的不舍与痛苦, 也写出了“我”看见老猫的泪水后, 无比震惊和痛苦的心情。 (3) 老猫在“我”家活了一生, 而家里所有的人却怕它在家里终结生命, 所以希望它能够自己离开。当老猫感知到它的大限将至时, 只留下一滴泪, 就自己走了。通过对比, 体现了人的冷酷无情。
第2课时
【典题诊断】1.孙老师夫妇为学生们生火, 学生们烤火取暖。孙老师的女人担忧没有足够的燃料过冬, 孙老师却不在意。2.对学生关怀备至;勤劳顾家;理解丈夫3.突出山村冬天天气严寒, 为下文写学生们雪中送炭作了铺垫, 也衬托了学生们这种行为的感人。4.这里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学生们围在火堆边烤火时欢快的情景, 侧面表现了孙老师对学生的爱。5.学生们送的木炭能满足孙老师夫妇一个冬天取暖的需要。爱心使孙老师夫妇和学生们在寒冷的冬天里感到温暖。 (或:孙老师用爱温暖着学生, 而学生也用真挚的爱回报老师, 使寒冷的冬日充满暖意。)
高考小说阅读指导 篇8
一、 人物形象类
塑造人物形象是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因此人物形象是小说阅读的重点。命题方式主要有:依据小说的相关内容,概括某某形象的特点;文中的某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简要概括小说中某某的性格特点或者心理变化过程;判定小说的主人公是谁,并分析理由,等等。
做好这类题目,首先要重视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和气质等,因为它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其次要结合外貌、语言、行动和心理等描写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再次小说中的人物都是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活动的,所以分析时就得把他们放在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去理解;最后还应注意作者对人物的直接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间接议论的语句,弄清楚是褒还是贬,是颂扬还是讽刺等等。对于判定小说的主人公是谁并说明理由的题目,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思考:是不是作者着力刻画的人物,是不是作者用墨最多的人物,是不是与情节联系紧密的人物,是不是最能表达主题思想的人物。
在此基础上根据题干的要求组织答案,有的只要答出个性特点就行,有的既要答出个性,也要答出共性,亦即哪一类人物的代表,有的还要结合文章举例分析。
如2011年高考安徽卷第12题:依据小说的相关内容,概括蒙铁尔形象的特点。此题既要回答出个性也要回答出共性。
参考答案:粗暴、专制、冷酷、吝啬,当地的财主。
二、 故事情节类
小说情节起着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作品主题的作用,它一般包括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等四部分,有的还包括序幕和尾声。关于情节的设题,一种是理清思路。或者要求用一句话或简明的语句概括故事情节;或者要求概括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或者直接要求概括情节的各部分内容。一种是鉴赏情节设计,主要是针对情节构思及其作用命题。一般会问:这篇小说的故事情节为什么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等等。
对于思路类的题目,组织答案时,要说出谁做了什么事、结果如何等内容,即运用主谓宾的句式,最好不要交代细节,可以用文字叙述,也可以用箭头标示。
如2011年高考安徽卷第11题:请用简明的语言梳理这篇小说的脉络。
参考答案:(1)按事件发展脉络:先写做好鸟笼,接着写拒卖鸟笼给老大夫,再写送鸟笼给彼贝,最后写台球房醉酒;(2)按主人公的心理变化脉络:先写期待好价格,接着写信守与彼贝的约定,再写不忍孩子失望决定送鸟笼,最后写送鸟笼后兴奋与失落交织。
对于鉴赏情节设计类的题目,首先要清楚情节安排的几种形式及其作用:就全文来说,有一波三折式,作用是扣人心弦,引人入胜,增强故事的戏剧性、可读性;就开头结尾来说,有首尾呼应式,作用是使结构紧密、完整;就开头来说,有倒叙式(把结局放到开头来写),作用是制造悬念;就结尾来说,有戛然而止、留下空白式,作用是引发读者想象,耐人寻味。
然后,根据题目要求组织答案,应准确、具体,必要时用一些术语,如为下文作铺垫、推动情节发展,使情节发生转折、张弛有度,前后形成对比等,同时还要适当结合文章举例分析。
如2011年高考辽宁卷《怪人》第3题、第4题都属于鉴赏情节设计的试题。
第3题要求简要分析小说为什么对马乌罗“烙牛”的具体过程不着一字。
参考答案:前文已对如何“烙牛”作了详尽细致的描写,此处不必重复;塑造马乌罗形象的重心是后文“救童”一段,其“烙牛”仅是铺垫,应该略写;可腾出笔墨来写平日的马乌罗,与前后文的紧张叙述形成对比,舒缓了节奏,使行文张弛有致。
第4题要求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陈述小说加乌乔“烙牛”和马乌罗“救童”两个片段哪个片段更精彩。
参考答案:观点一:加乌乔“烙牛”的片段更精彩。展示了加乌乔们的生活风情,凸显了其强悍、乐天的性格,强化了作品的地域文化内涵;构成了理解主人公马乌罗的性情和英雄壮举的氛围和基础;艺术表现上,运用细节描写、烘托手法等,逼真地呈现了烙牛过程,感染力极强。观点二:马乌罗“救童”的片段更精彩。它展示了马乌罗勇于牺牲的英雄壮举,完成了主人公的形象塑造;作为小说的点睛之笔,表达了作品讴歌人性之美的主题;艺术表现上,运用细节描写、对比手法等,一步步推向高潮后戛然而止,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三、 环境类
小说的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命题方式基本是要求回答环境的作用。一般来说社会环境的作用主要有:交代故事的时代背景;渲染故事的环境气氛;暗示人物的前途命运;揭示小说的主题思想等等。自然环境的作用主要有:渲染、营造某种氛围或气氛;展开、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交代人物身份、表现人物性格;象征和暗示;烘托人物某种心情;交代人物活动环境等等。
如2011年高考广东卷《严冬海猎》第16题:阅读文中两处画线部分的景物描写并分别说明作者的描写意图。画线的两段文字分别处于小说的开头和结尾,都属于自然环境描写,题干要求说明作者的描写意图,其实也就是分析这两段文字的作用。
参考答案:(1)开头部分:①交代故事发生的地点和时间。海面、海肚天,交代了地点;夕阳、暮霭,交代了时间。②渲染冷寒的气氛,为故事的开展作好铺垫。“硕大无朋的冰块”、“严寒的海面”、“怕冷的夕阳”、“几十年未遇的寒流”、“冷冷清清”渲染了一种冷寂的气氛,为人物的出场作好铺垫。暗示少年正是因为生活所逼不得不下海,烘托出少年坚强的性格。(2)结尾部分:结尾用“大海静了”、“静得像守着摇篮的母亲”,来衬托少年完成海猎之后家庭的宁静快乐,表现出少年坚强、懂事和富有责任感的性格,揭示出这一家庭备受生活苦难折磨的生存现状,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四、 理解标题类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小说也不例外。命题方式主要有:理解标题的作用或含义;如果换成其他标题好不好,并说明原因等等。
小说标题的作用或含义通常有以下几种:设置悬念;线索;为塑造和突出人物形象服务;突出主题;一语双关,对主题的表现起画龙点睛的作用等等。比较标题好不好的题目,也应结合这些来思考。
如2011年高考全国新课标卷《血的故事》第4题:小说的题目是“血的故事”,但主要内容是围绕血型而展开的,如果以“血型的故事”为题,你认为是否合适?请谈谈你的观点和具体理由。
参考答案:观点一:以“血型的故事”为题不合适。“血”这个词可让人联想到“血脉”、“血缘”、“血性”等多种含义,如果以“血型的故事”为题,题意就显得单一了;外省人和台湾人血脉同源,这是“血的故事”;彭先生的恋爱故事,实质上折射了外省人与台湾人之间的冲突与融合问题,小说表达了中华民族血浓于水、应该“一家亲”的主题。观点二:以“血型的故事”为题合适。“血”有类型之别,而语言有“南腔北调”之分,以“血型的故事”为题,可彰显作者的巧思;小说的主要内容是围绕血型而展开的,以“血型的故事”为题;可与内容更吻合;可显示“验血型”在文中的重要性,也与中华民族血浓于水、应该“一家亲”的主题不相冲突。
五、 表达技巧类
对表达技巧的评价鉴赏,就是分析小说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表达了什么内容,达到了什么艺术效果等,这与散文阅读是相通的,不再赘述。
nlc202309012211
特别要提的是,小说语言的考查。小说的语言可以分为两种:一是人物语言,即文中人物对话、独白等,人物语言应该是性格化的语言,要能充分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表现人物的心理状态;一是叙述人语言,即作者在小说中叙述事件、描绘人物、发表评论、抒发感情等时使用的语言。
命题方式或者是举例鉴赏文中人物语言的特色,或者是指出反映了人物什么样的性格特征,或者是鉴赏文章语言运用上的特点等。考查人物语言,通常要指出所用的表达技巧,并回答是否显示了人物性格,是否让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人等等;考查叙述人语言,一般也要指出所运用的表达技巧,并回答语言是否简洁、传神,语言风格是否平易朴素、幽默风趣、典雅庄重以及含蓄凝练等等。
如2011年高考安徽卷第13题第1问:对小说中画线①(见下文)处的人物语言进行赏析。
“这鸟笼根本不用养鸟,只要在树上一挂,它自己就会叫起来。”
此题考查人物语言。
参考答案:运用了夸张、比拟的手法,写出了鸟笼的精美,表达了老大夫对鸟笼的赞赏之意。
如2010年高考山东卷第19题:第一段中画线部分(见下文)突出的语言特色是什么?请举例分析。
土混混出身,他晓得怎么对付穷人,什么时候该紧一把儿,哪里该松一步儿,他有善于调动的天才。车夫们没有敢跟他耍骨头(注:调皮捣乱)的。他一瞪眼,和他哈哈一笑,能把人弄得迷迷糊糊的,仿佛一脚登在天堂,一脚登在地狱,只好听他摆弄。
此题考查叙述人的语言。
参考答案:运用了口语方言(北京方言,或“有京味儿”、“有浓郁的地方色彩”),例如:“土混混”、“耍骨头”、“松一步儿”、“紧一把儿”、“迷迷糊糊”等;质朴(自然、通俗)、形象(活泼、生动)。
六、 概括主题思想类
小说的主题是小说的灵魂,是作者写作目的之所在,也是作品的价值意义之所在,命题方式主要有:或者要求找出体现小说主题的句子;或者要求用自己的话概括作品的主题;或者是读了全文后,文章让你明白了什么道理(本文对你有何启迪?谈谈你的一点体会);或者是结合全文主题,谈谈你对某一句话(某一个问题)的理解或看法。
把握主题时,可以从题目、情节和人物形象入手;也可以联系时代背景及典型的环境描写;还可以抓住作者直接或间接的议论。值得注意的是,一定要从作品的客观实际出发,而不能任意拔高。
如2011年高考浙江卷《第9车厢》第15题,要求结合作品谈谈第9车厢的故事给你带来的思考,其实就是理解小说主题。
参考答案:①疏于管理、不负责任的工作作风会给他人带来麻烦和伤害。乘务员、列车长、摘车厢的人似乎都在纠正差错,可差错却越变越大,个中原因正是工作作风问题。②判断问题勿机械武断,解决问题勿依赖惯性思维。错挂两节车厢造成的差错之所以迟迟未能得到纠正,和列车长、摘车厢的人思维僵化、缺乏独立思考精神是分不开的。
七、 探究类
小说阅读探究题具有很强的综合性,需要运用上述各方面的知识。设题时可以是对小说人物形象的多维解读;可以是对情节安排独到之处的思考;可以是对环境描写深刻意蕴的挖掘;可以是对小说结构特色的探讨;可以是对小说创作背景及社会影响的剖析;可以是对小说主题多义性的把握等等。题干中往往都有“你是如何看的”或“你的感受如何”或“谈谈你的理解”等语句。因此组织答案的时候,一要亮明自己的观点;二要结合文章进行论述分析;三要分条写出自己的感受或理由。
如2011年高考江苏卷《这是你的战争》第14题:请探究文中自然景物叙写的深刻寓意,以及对表现人物的作用。
参考答案:(1)深刻寓意:①雪:昆明很少下雪,用下雪天寒渲染气氛,暗示战事紧急,形势严峻。②腊梅林:用傲雪的腊梅,象征爱国知识分子的高洁品格。(2)表现人物:①孟弗之见到雪白的腊梅林,暗喻他路遇蒋姓学生后的沉重心情。②萧子蔚、澹台玮面对雪已消了大半的腊梅林,暗示他们消解了内心的淡淡纠结,彼此之间理解更深了。③澹台玮走入腊梅林,人与梅相映,隐喻坚贞人格。
【实战演练】
阅读下面一篇小说,完成后面题目。
茶 垢
凌鼎年
史老爹喝茶大半辈子,喝出了独家怪论:“茶垢,茶之精华也!”
故而,他那把紫砂茶壶是从来不洗不擦的。因常年在手里摩挲,壶身油腻腻,紫黑里透亮。揭开壶盖,但见壶壁发褐发赭,那厚厚的茶垢竟使壶内天地瘦了一大圈呢。
莫看此壶其貌不扬邋里邋遢,却是史老爹第一心爱之物,从不许他人碰一碰,更不要说让喝壶中之茶了。
据说此壶乃传之于史老爹祖上一位御笔亲点的状元之手。更有一说录此备考,即此壶较之一般茶壶有不可同日而语的两大特色。其一,任是大暑天,此壶所泡之茶,逾整日而原味,隔数夜而不馊;其二,这也是绝无仅有的——因茶垢厚实,若是茶叶断档,无妨,白开水冲下去,照样水色如茶,其味不改。
史老爹曾不无炫耀地说过:“如此丰厚之茶垢,非百年之积淀,焉能得之?!壶,千金可购;垢,万金难求。此壶堪称壶之粹,国之宝……”
史老爹喜欢端坐在那把老式紫檀木太师椅上,微眯着眼,轻轻地呷上一口,让那苦中蕴甘的液体滋润着口腔,然后顺着喉道慢慢地滑下去,他悠悠然品着,仿佛在体会着祖上所遗精华之韵味,简直到了物我两忘的境界。
去年夏天,史老爹在上海工作的小儿子带了放暑假的女儿清清回古庙镇来探望老人。
清清读二年级,长得天真可爱。史老爹一见这天使般的孙女,自是高兴不尽。大概他太喜欢这孙女了,竟破天荒地想让孙女喝一口紫砂壶中的茶。哪料到清清一见这脏兮兮的紫砂壶,直感恶心。她推开紫砂壶说:“爷爷,你不讲卫生,我不喝。”
“你不喝我喝。”史老爹有滋有味地呷着品着。
第二天一早起来,史老爹照例又去拿紫砂壶泡茶。谁知不看犹可,一看刹那间两眼发直,腮帮上的肉颤抖不已,嘴巴张得大大的,如同傻了似的——原来那把紫砂壶被清洗得干干净净,里面的百年茶垢荡然无存。
僵立半晌后,史老爹突然发出撕心裂肺般的叫喊:“还我茶垢!还我……”
随着这一声喊,史老爹突然血窜脑门,痰塞喉头,就此昏厥于地。
清清又惊又怕,委屈得直抹眼泪。
一阵忙乎后,清清父亲赶紧用紫砂壶泡了一壶茶,小心翼翼地捧到老人面前。
恍恍惚惚中回过气来的史老爹一见紫砂壶,顿时如溺水者抓到了什么,一把抢过紫砂壶,紧紧地贴在胸口。许久,他泪眼迷糊地呷了一口。哪晓得茶才入口,即刻乱吐不已。眼神一下子黯然失色。手,无力地垂了下来,面如死灰似的。唯听得他气若游丝,喃喃地吐出:“不是这味!不……是……这……味……不……是……这……味……”
1. 这篇小说的情节可分为几个部分?请简要归纳每个部分的主要内容。
2. 根据小说内容,简要概括史老爹的形象特点。
3. 从表达技巧的角度赏析文中画线的一段文字并分析其在文中的作用。
4. 请探究这篇小说的深刻意蕴,并归纳主题。
【参考答案】
1. 四个部分。老爹炫耀茶垢;孙女拒绝茶垢;孙女清洗茶垢;老爹留恋茶垢。
2. 钟爱茶垢,拘泥、执著,近乎顽固。
3. 运用了细节描写(或神态描写、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的手法。内容上,突出了史老爹对茶垢的痴迷,和清清对茶垢的拒绝形成对比;结构上,为下文写史老爹因茶垢被清洗而昏厥作铺垫。
4. (1)深刻意蕴:①“茶垢”象征传统文化(或“传统思想”、“传统习惯”);②史老爹对“茶垢”的痴迷象征对传统文化的追求和坚守;③清清对“茶垢”的拒绝和清洗象征新的文化观念对传统文化的冲击(反叛)。(2)主题:作者通过祖孙二人对“茶垢”的不同态度,表现了新的文化观念对传统文化的冲击。
【高三小说阅读教案】推荐阅读:
高三励志小说:不染09-29
非常高三的长篇校园励志小说08-29
小说阅读教案含例题05-25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小说阅读与欣赏》教案10-04
文学类作品(小说)阅读专题复习教案七08-17
高三文言文阅读教案09-06
小说阅读题05-18
小说阅读教学09-11
课外小说阅读08-20
高考阅读小说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