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阅读答题例说

2024-10-29

小说阅读答题例说(共4篇)

小说阅读答题例说 篇1

“语文考试应看重考查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育部的这一指导精神使各地中考在考查学生的阅读能力时, 尤其注重对学生现代文阅读能力的考查。小说, 作为文学类考查的文本, 有其自身的特点。因此, 加强小说阅读的训练力度, 给予学生解题方法的指导, 切实提高学生解题的能力, 就显得十分重要了。

本文结合小说阅读的试题, 提炼六个考点, 并列出题型, 作出解析, 以供参考。 (例4—例7参读后文《永远的蝴蝶》)

一.把握人物形象

题型1概述人物形象的性格

思路:概括身份+性格 (品格)

例1:概况杰克·伦敦的小说《热爱生命》中“他”的性格。

答:一个在求生旅途中的淘金者, 坚韧顽强, 有着卓绝的求生意志。

题型2分析人物形象的意义

思路:概述形象的性格+找到文中最有表现力的描写文字+对描写文字进行概述分析

例2:分析《热爱生命》中“他”这一形象的意义。

答:一个在求生旅途中极其顽强的淘金者, 他与狼生死搏斗, 最终咬死了狼, 活了下来。这提示了他顽强不屈的斗争意志和热爱生命的求生信念。

二.概括故事情节

思路:1时+地+人+事2用语要简洁

例3:概括《热爱生命》的故事情节。

答:这个故事发生在20世纪初的美国, 讲述了一位淘金者在求生的旅途中的种种遭遇、感受以及他对生命的渴求。

三.分析自然环境

思路:环境描写本身的效果+结合人物 (情节) 进行阐述

例4:第 (1) 段画线句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答:第一段的环境描写渲染了一种悲剧氛围, 暗示这是一个不平常的夜, 同时也为后文抒发“我”的哀痛、孤寂之情作了铺垫, 便于情感的抒发。

(注:环境描写的效果:1、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2、点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3、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为刻画人物作铺垫;4、渲染气氛, 衬托人物性格、心境)

四.明确语句含义

思路:深层含义+结合人物进行阐述

例5:第 (6) 段“更大的雨点溅到我的眼镜上, 溅到我的生命里来”中“更大的雨点”是指什么?为什么说“溅到我的生命里来”?

答:“更大的雨点”不是指自然界的雨点, 而是情感世界的雨点。樱子走了, “我”生命的天空已塌了一半, 情感的雨水从天而降, 生命的天空已是大雨滂沱。所以说:“溅到我的生命里来, ”极言悲痛之情。

五.分析表达技巧

题型1在题目已指定赏析技巧的情况下

思路:结合作品分析+揭示效果

例6:小说的结尾很短, “妈:我们打算在下月结婚。”综合全文来看, 结尾有什么特点?

答:小说结尾点明了两人之间的关系, 出人意料似乎又在意料之中。小说至此戛然而止, 却给读者留下无限思索的空间, 更增添了悲剧气氛, 令人扼腕叹息, 心碎不已。

题型2在题目未指定赏析技巧的情况下

思路:步骤 (1) 从修辞, 描写, 结构安排, 其他表现手法四个角度逐一筛选

步骤 (2) 指出手法+结合作品分析+揭示效果

例7:第 (5) 段“虽然是春天”, 为什么“好像已是深秋”了?

答:这句话运用了比喻和对比的手法, 写出了“我”心情的急剧变化。樱子死了, “我”的情感由先前的暖变成现在的凉, 由先前的喜变成现在的悲, 这正是“春天”与“深秋”各自的含义。

例8:你认为小说的题目“永远的蝴蝶”好吗?好在哪里?

答:好。运用了比喻和象征。因为在作者心目中, 樱子像蝴蝶一样美丽, 虽然她去了另一个世界, 但作者对她的感情永远不变, 而那纤巧、轻盈的蝴蝶正象征着生命的脆弱和命运的无常。

注:表达技巧的类别

1、叙述方式 (第一、第二、第三人称)

2、叙述方式 (顺叙、倒叙、插叙、补叙)

3、修辞 (比喻、拟人、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设问、反问)

4、描写 (人物描写、景物描写、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5、结构安排:

(1) 开门见山, 首尾呼应, 点明中心, 埋下伏笔, 铺垫, 制造波澜, 设置悬念, 曲折有致。

(2) 明确不同的句子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如:开头句:统摄全文、领起下文、渲染气氛、奠定情感基调、设置悬念、埋下伏笔。

结尾句:呼应开头、照应文题、深化主旨、引发思考。

过渡句:承上启下、衔接紧密、上下连贯。

6、其他表现方法:

象征、衬托、先抑后扬、托物言志、动静相衬、虚实结合、以小见大、渲染烘托、对比。附:

永远的蝴蝶

(1) 那时候刚好下着雨, 柏油路面湿冷冷的还闪烁着青黄红颜色的灯火。我们就在骑楼下躲雨, 看绿色的邮筒孤独地站在街的对面。我白色风衣的大口袋里有一封要寄给在南部的母亲的信。

(2) 樱子说她可以撑伞过去帮我寄信。我默默点头, 把信交给她。

(3) “谁教我们只带一把小伞呢。”她微笑着说, 一面撑起伞, 准备过马路去帮我寄信。从她伞骨渗下来的小雨点溅在我眼镜玻璃上。

(4) 随着一阵拔尖的刹车声, 樱子的一生轻轻地飞了起来, 缓缓地、飘落在湿冷冷的街面, 好像一只夜晚的蝴蝶。

(5) 虽然是春天, 好像已是深秋了。

(6) 她只是过马路帮我去寄信。这简单的动作却要教我终身难忘了。我缓缓地睁开眼, 茫然站在骑楼下, 眼里裹着滚烫的泪水。路上所有的车子都停了下来, 人潮涌向马路中央。没有人知道躺在街面的就是我的蝴蝶。这时她只离我五公尺, 竟是那么遥远。更大的雨点溅到我的眼镜上, 溅到我的生命里来。

(7) 为什么呢?只带一把伞?

(8) 然后我又看到樱子穿着白色的风衣, 撑着伞, 静静地过马路了。她是要帮我寄信的, 那, 那是一封写给在南部的母亲的信。我茫然地站在骑楼下, 我又看到永远的樱子走到街心。其实雨下得并不大, 却是我一生一世中最大的一场雨。而那封信是这样写的, 年轻的樱子知不知道呢?

(9) 妈:我们打算在下月结婚。

六.“探究型” (开放性试题)

例9:探究:有人认为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是“少年”, 有人认为是“老人”, 你的看法是什么?请结合内容说说理由。 (扬州市2009年中考题)

思路:1、立足整体, 结合文章, 围绕人物, 从不同角度去思考。

2、内容具体, 条理清晰。

答: (1) 主人公是“少年”。小说以“少年”的心理历程为线索, 叙写了他痛改前非, 最终走上正途的故事, 表达了只要有改过自新的决心, 勇敢地推开“那扇门”, 就能走向光明的主题, 所以主人公是“少年”。 (2) 主人公是“老人”。因为在别人远离、防范少年时, 老人却主动接近他并给他信任;老人用智慧保护了少年的尊严, 巧妙地重塑少年的自信。老人对少年的教育体现了他的智慧, 所以“老人”是主人公。 (3) “少年”和“老人”都是主人公。没有少年的改过自新, 没有老人的巧妙引导, 就没有这个故事, “那扇门”是老人和少年合力打开的。所以, 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是他俩。

小说阅读答题例说 篇2

分析小说的故事情节,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①抓住场面;

②寻找线索;

③理清小说的结构。

分析小说故事情节时要注意两点:

①情节的发展变化是矛盾冲突发展的体现,分析小说的情节时必须抓住主要的矛盾冲突。

②分析情节不是鉴赏小说的目的,而是手段,是为理解人物性格、把握小说主题服务的。所以,在分析情节的过程中,要随时注意体会它对人物性格的形成及对揭示小说主题的作用。

(1)情节的作用

①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

②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

③为后面的情节发展作铺垫或埋下伏笔。

④照应前文。

⑤线索或推动情节发展。

⑥刻画人物性格。

⑦表现主旨或深化主题。

(2)情节的特点

a.情节安排评价:

①就全文来说有一波三折式。作用是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增强故事的戏剧性、可读性。

②就开头、结尾来说有首尾呼应式。作用是使结构紧密、完整。

③就开头来说有倒叙式,如《祝福》,先写祥林嫂的死,然后再写祥林嫂是怎样一步步被封建礼教逼向死亡之地的。作用是制造悬念。

④就结尾来说有戛然而止,留下空白式。此外,还有出人意料式、悲剧式、喜剧式等。

⑤贯穿情节的线索,可作线索的有:事、物、人、情、时间、空间,如《药》中的人血馒头、《乌米》中的我等。

b.情节安排基本技巧:

①顺叙:按时间(空间)顺序来写,情节发展脉络分明,层次清晰。

②倒叙:不按时间先后顺序,而是把某些发生在后的情节或结局先行提出,然后再按顺序叙述下去的一种方法,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③插叙: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插入另一与之有关的事件,然后再接上原来的事件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④补叙: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补充叙述另一与之有关的事件,然后再接上原来的事件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照应上下文。

⑤平叙:叙述两件或多件同时发生的事,使头绪清楚,照应得体。

2、高考语文小说阅读解题方法

(1)常见设问模式

①用一句话或简明的语句概括故事情节,或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或用填空的形式概括小说的部分内容(包括指出开端、发展、和结局四部分中的某一方面)。

②分析某一情节的特点和作用。

③理解情节的或结尾的作用。

④分析叙述故事情节过程中顺叙、倒叙、插叙等方法的作用。

⑤哪一个情节最吸引你。

⑥情节的合理性探究等。

(2)解题思路

①找出情节线索,理清情节的来龙去脉。

②由事及人,看情节发展如何为塑造人物服务。

③见微知著,从场面和细节描写中分析情节对表现主题的意义。

高考小说阅读答题规律指导(二) 篇3

【高考真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3题。

董师傅游湖

宗璞

董师傅在一所大学里做木匠已经二十几年了,做起活儿来得心应手,若让那些教师们来说,已经超乎技而近乎道了。他在校园里各处修理门窗,无论是教学楼、办公楼、教师住宅或学生宿舍。都有他的业绩。在一座新造的仿古建筑上,还有他做的几扇雕花窗户,雕刻十分精致,那是他的杰作。

董师傅精通木匠活儿,也对校园里的山水草木很是熟悉。若是有人了解他的知识,可能聘他为业余园林鉴赏家,其实他自己也不了解。一年年花开花落,人去人来;教师住宅里老的一个个走了,学生宿舍里小的一拨拨来了。董师傅见得多了,也没有什么特别感慨的。家里妻儿都很平安,挣的钱足够用了,日子过得很平静。

校园里有一个不大的湖,绿柳垂岸,柳丝牵引着湖水,湖水清澈,游鱼可见。董师傅每晚收拾好木工工具,便来湖边大石上闲坐,点上一支烟,心静如水,十分自在。

不知为什么,学校里的人越来越多,校园渐向公园靠拢。每逢节日,湖上亭榭挂满彩灯,游人如织。一个“五一”节,董师傅有一天假。他傍晚便来到湖边,看远处楼后夕阳西下,天渐渐暗下来,周围建筑物上的彩灯突然一下子都亮起来,照得湖水通明。他最喜欢那座塔,一层层灯光勾勒出塔身的线条;他常看月亮从塔边树丛间升起。这时月亮却看不见。也许日子不对,也许灯太亮了。他并不多想,也不期望。他无所谓。

有人轻声叫他,是前日做活儿那家的女工,是他的大同乡,名唤小翠。她怯怯地说:“奶奶说我可以出来走走,现在我走不回去了。”董师傅忙灭了烟,站起身说:“我送你回去。”想一想,又说:“你看过了吗?”小翠仍怯怯地说:“什么也没看见,只顾看路了。”董师傅一笑,领看小翠在人群中沿着湖边走,走到一座小桥上,指点说:“从这里看塔的倒影最好。”通体发光的塔,在水里也发着光。小翠惊呼道:“还有一条大鱼呢!”那是一条石鱼,随着水波荡漾,似乎在光辉中跳动。又走过一座亭子,那是一座亭桥,从亭中可以环顾四周美景。远岸丁香、连翘在灯光下更加似雪如金,近岸海棠正在盛期,粉嘟嘟的花朵挤满枝头,好不热闹。亭中有几幅楹联,他们并不研究。董师傅又介绍了几个景点,转过山坡,走到那座仿古建筑前,特别介绍了自己的创作——雕花窗户。小翠一路赞叹不已,对雕花窗户没有评论。董师傅也不在意,只说:“不用多久,你就惯了,就是这地方的熟人了。大家都是这样的。”他顿了一顿,又说:“可惜的是,有些人整天对着这湖、这树,倒不觉得好看了。”

俩人走到校门口,董师傅在一个小摊上买了两根冰棍。俩人举着冰棍,慢慢走。一个卖花的女孩跑过来,向他们看了看,转身去找别人了。不多时,小翠说她认得路了。董师傅叮嘱小翠,冰棍的木棒不要随地扔,自己转身慢慢向住处走去。他很快乐。

11. 这篇小说的主要情节是什么?(4分)

12. 按照下面的要求,分析这篇小说中的表现手法。(6分)

(1)董师傅每晚到湖边闲坐的细节描写,有什么作用?

(2)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对文中画线句子的景物描写进行赏析。

13. 这篇小说意蕴丰富,给人启迪。请结合作品,分别对下面问题进行探究:文末说“他很快乐”。请举例说明董师傅快乐的缘由。(说出两点即可)(8分)

【答题误区】

回答第13题时,容易被“意蕴”二字迷惑,不能针对具体要求“快乐的原因”回答,或者回答的要点不全面、不准确。如,有考生答案为:为他的钱足够用了而快乐;有的回答是把小翠送回家了而快乐。这样的答案或是因为不能理解文章的意旨,或是因为不能全面把握试题要求的信息范围,造成答非所问。

【答题思路】

小说阅读试题有其内在的答题规律。下面,我们谈谈上述试题的答题思路。

第11题要求概括小说的主要情节。考查概括作品内容(情节)的能力,设问直接,我们先找出小说的表现“对象”,然后概括这一对象“怎么样”或“做什么”就能找到答题思路。解题时需要理出作品中主要人物、主要事件并能简要概括,然后用主谓句的形式加以表达。这道题的答案很简单,就是:董师傅领小翠游湖。

第12题是小说表现手法的鉴赏题。试题要求分析细节描写的作用。一般地,答题要从刻画人物性格和与下文情节的内在关系两个角度去分析。这样,就可以比较完整地得出答案:反映董师傅平和淡定的性格,为情节发展作铺垫。

第13题是稍有难度的试题。但仔细琢磨,这道题问的是“快乐的原因”。试题的实质是“归纳”出文本中体现快乐的语言信息。

该题本质上是考查对小说内容的鉴赏。这类“归纳”题的基本思路是:找到内容相关文本区域(文段),将该区域文本分层分类,然后概括各个层次的意义。

文中的“他很快乐”,是说他平常一直很快乐呢,还是今天发生了这么件事情之后,他觉得很快乐?毫无疑问,从文本看是后者。那么今天发生了什么事情呢?我们可以将文本内容分析成几个小的层次,很容易得到下列内容:

他带领小翠游湖;他指导小翠如何欣赏美景;他着重介绍了自己的杰作——雕花窗户(小翠没能很好欣赏);他表达了自己对有些人整天面对美景却熟视无睹而感到的遗憾。这个“很快乐”,源于他能助人为乐,带小翠游湖,并送她到了熟悉的路;也源于他指导小翠欣赏美景,并表达了自己的审美观——要对景物之美保持不倦的欣赏热情,要有一颗发现美的心灵。

于是,我们得到该题参考答案:①因关心、帮助别人而快乐。如:董师傅领小翠游湖;送小翠回家。②因生活知足、心态平和而快乐。如:家里平安;日子平静;钱足够用;小翠对雕花窗户不作评价,董师傅也不在意。③因有生活情趣,善于发现美而快乐。如:董师傅看夕阳西下,看月上柳梢;向小翠介绍如何看塔影。④因工作上得心应手,有成就而快乐。如:董师傅在校园许多地方都有业绩;特地向小翠介绍自己的创作──雕花窗户。(答出其中的两点即可)

【仿真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火 驹

谢志强

他的居室,贴满了千姿百态的马的图片。最醒目的是卧室床头的一幅徐悲鸿的奔马图,那丹青极为传神,仿佛能听到马蹄得得和昂首嘶鸣。他一直期望能有一匹活生生的马相伴。他一生无所作为,平平庸庸,却独爱马。他说,要能亲眼看见骏马奔驰在辽阔的草原就好了。

他豁不出去,既没有去草原,更没见骏马,直到年老病卧不起。整天,唯一的生活乐趣就是欣赏壁上那静立或奔腾的马。他恍惚觉得死亡之神即将降临。我多么虚弱、衰老呀!他想。他遥想了意气奋发的少年时代和朝气蓬勃的青年时代。

一天,他对在一旁照料他的儿子说:“院子里进来一匹马。”

儿子说:“哪儿可能?城里没有马,有也是公园里的马,驯服得再老实不过了。”

他说:“你上院子里去看看。”

儿子回来说:“院子里空空的,恐怕是风吹梨树发出的声音。”

他固执地说:“我分明听得马蹄声,像踏在我的心里。”

儿子倒出砂锅内的药汁:“该吃药了。”

喝了苦涩的药汁,他像是经过一番长途跋涉,疲乏不堪,垂下眼皮。

儿子问他晚餐的蔬菜,他说没有胃口。于是,儿子告辞。可是,他认定院子里有匹马,甚至在撞击门,欲闯进他的卧室。他担心门没上锁。闯进居室多麻烦,他想。他甚至想象室内践踏得乱糟糟的情景,他受不了。他一向讲究清洁、整齐。只是,现在,他身不由己,无力起来阻止那匹野性勃勃的马了。他甚至想象出那匹马像红绸缎一样的皮毛。

这种担忧持续到钥匙在锁孔内咯噔一声,他说:“那匹马折腾了一个下午,它要冲进来。”

儿子诧异地说:“门关得很牢。”

他说:“你去把马赶远点,我心里很不舒服。”

儿子出去片刻,说:“我已把它赶出院门外了。”

他舒了口气:“一下午,它又是叫,又是撞,它闯进来,我还真拿它没办法。”

“怎么可能?”儿子说,“爸爸,你可能太乏了,以往,你那么喜欢马。”

“我讨厌和马一道,它太喧闹。”

“爸爸,你先喝药还是先吃饭?”

“我嘴里发苦。”他想撑起身子,终于没起来,他指指壁上的画,“揭下来。”

“这……”

“闯进院子的那匹马可能有什么感应,我这儿有这么多马,马喜欢合群……”停了片刻,他又说,“对,全部揭下来,你带走。”

“怎么处理?”

“随你。”他说,“我曾经想抛开一切,去牧场,我连这也没勇气,现在……”隔两日,他咽了气。

送葬时,儿子将他搜集了一生的马的图片点燃。儿子默默看着火苗渐渐大起来,形成很猛的火势,最旺时,仿佛一匹辉煌的火驹脱颖而出,原地挺立、嘶鸣,似乎一只无形的手在扯拉缰绳。那是爸爸。儿子想。末了,火驹离去,留下纸烬,翩翩飞舞,儿子看着父亲的遗像,默默地说:“爸爸,你安息吧!”

1. 请概括小说的主要情节。(4分)

2.“我已把它赶出院门外了”和“对,全部揭下来,你带走”这两句语言描写,分别表现了怎样的人物心理?(5分)

3. 结尾段画线语句在表现手法方面有何特色?从中可以看出“儿子”对“爸爸”“独爱马”持什么态度?(6分)

参考答案

1. 写“爸爸”因一生爱马却没勇气实现,无所作为,到临终出现对马的幻觉时的无奈与痛苦。

2. 前者是“儿子”善意的谎言,表现了对“爸爸”的体贴。(2分)后者是“爸爸”临死前要把马画揭走,表现了他对理想执著而没能实现的痛苦。(3分)

3. 运用了修辞中的比喻和浪漫主义的想象。(2分)

“仿佛一匹辉煌的火驹脱颖而出”,“似乎一只无形的手在扯拉缰绳,那是爸爸”,从这些可以看出“儿子”对“爸爸”执著于理想的精神很崇敬。(4分)

(作者单位:广州市东圃中学)

责任编校彭琳

例说小说阅读中的细节描写 篇4

一、第一种, 制造气氛

如鲁迅《故乡》的开头:“时候既然是深冬;天气又阴晦了, 冷风吹进船舱中, 呜呜地响, 从缝隙向外一望, 苍黄的天底下, 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 没有一些活气。”这幅衰败荒凉的农村艺术画面, 正是帝国主义势力、封建势力践踏下旧中国农村的缩影, 渲染了“我”悲凉的心情, 为全文定下了情感基调。又如《药》开头描写:“秋天里的后半夜, 月亮下去了, 太阳还没有出, 只剩下一片乌蓝的天, 除了夜游的东西, 什么都睡不着。”这静静的一切, 正是制造出一种阴森的气氛。这种制造气氛的细节, 一般是通过景色描写来完成的。

二、第二种, 表现人物性格, 展示精神世界

(一) 肖像细节

比如《孔乙己》中, 孔乙己那一件“唯一”的长衫, 又脏又破, 脸上一部“乱蓬蓬的胡子”, 时常夹着“伤痕”。这样的细节肖像, 反映了孔乙己没落的过程, 展现了他好吃懒做的性格, 同时揭示出孔乙己穷困潦倒的可悲性格和命运。

(二) 语言细节

在《红楼梦》中, 作者巧妙地运用了语言这个“心声”, 把王熙凤的酸味甜言、辣味心肝活灵灵地展现了出来。如当林黛玉刚来到贾府之时, 大老远的传来了纵声笑语——“我来迟了!”人未出场声先到!一开口, 未见面就赔礼道歉了, 是那样诚恳, 有礼!这一声虚张声势的热乎喊叫, 叫破了贾母的悲切, 叫破了满场的屏声敛气。可见这个即将出场者, 是一位非同寻常的人物。在此时此景之下, 谁敢这般咋咋呼呼, 不拘礼节的放纵笑语?只有她——真正的“当家人”:凤辣子!“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儿!我今儿才算看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 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 竟是个嫡亲的孙女似的。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嘴里心里放不下, 可怜我这妹妹命苦, 怎么我姑妈偏就去世了呢!”

这一段道白, 与其说是对林黛玉致“欢迎词”, 不如说是向贾母诵“马屁经”。明的是说妹妹讨人喜爱, 实际是颂扬“老祖宗”的恩德;明的是叹息妹妹的“命苦”, 实际是表扬贾母的慈怀。难怪王熙凤对眼前这位远道的林妹妹, 如此热络、亲昵!一声声心疼妹妹都是虚, 一句句颂扬老祖宗才是实, 然而, 嘴里却不停地宣称:“我一见妹妹, 一心都在她身上……竟忘了老祖宗。”王熙凤这几句本来平常又普通的话, 却无形中增强了语言的表达效果, 深刻地反映了她的性格。

(三) 动作细节

小说《最后一课》结尾处:“他转身朝着黑板, 拿起一支粉笔, 使出全身的力量, 写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然后他待在那儿, 头靠着墙壁, 话也不说, 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呆”“靠着”写出韩麦尔先生陷入了极大的悲愤、痛苦之中, 不能自已, 连说话的力气也没有了, 但这些动作却永远定格在人们的心中, 表现韩麦尔先生深情、真挚的爱国之情。

除了以上几种形式, 小说还可以通过人物心理活动和思想情感的描述来揭示其性格特征。小说中人物丰富而复杂的思想感情往往需要作者借助多种方法来表现, 如《孔乙己》:“孩子吃完豆, 仍然不散, 眼睛都望着碟子。孔乙己着了慌, 伸开五指将碟子罩住, 弯下腰去说道:‘不多了, 我已经不多了。’直起身又看着豆, 自己摇摇头说:’不多不多! 多乎哉?不多也。’于是这群孩子在笑声里走散了”。这一段细节, 虽然寥寥几笔, 但通过神态、语言、动作描写把孔乙己这个人物内心世界展现得淋漓尽致, 一个穷困落魄却又虚荣心十足的科举制度的牺牲品的形象跃然纸上。

三、第三种, 揭示人物命运, 深化小说主题

鲁迅的小说《孔乙己》中, 酒店里挂着一块粉板, 这是块每个酒店都有的普通的记事牌。然而, 在这篇小说中, 这块记事的粉板就不普通了, 它是主人公命运的见证物。

小说中这块粉板共出现了三次。第一次:“虽然间然没有钱, 暂时记在粉板上, 但不出一月, 定然还清, 从粉板上拭去了孔乙己的名字。”句中“间然”二字, 说明孔乙己没有钱的时间不多, 不是常事。句中“定然”二字显示了孔乙己是老实的, 他欠了债一定还, 而且, “不出一月”, 还得较及时, 从不拖账, 更不会赖账。由此, 我们从这块粉板上第一次看到孔乙己这个畸形性格中“闪光”的一面, 但正是这“闪光”, 更加重了这个人物的悲剧色彩。第二次出现在孔乙己被丁举人打断腿以后:“大约是中秋前的两天, 掌柜正在慢慢结账, 取下粉板, 忽然说, ‘孔乙己长久没有来了, 还差十九个钱呢!’”…….“忽然”二字表明了是掌柜从粉板上发现了“异常”, 从前面说的:“不出一月, 一定还清”看来, 孔乙己是起码一个月未来酒店了, 所以掌柜的说了“长久没有来了”, 这里暗示了孔乙己已遭到了不幸, 同时还暗示了他那病态心中保留的‘闪光’, 已随同悲惨的肉体一道暗淡, 以至消失了。第三次, 在年关头时, 掌柜的取下了粉板说:“孔乙己还差十几个钱呢!”这一次粉板的出现是在孔乙己绝迹于酒店之后, 言下之意是他已离开了苦难的人世。本来, 孔乙己的存在与消失, 在人们的生活中, 脑海里都是无足轻重的, 可是, 此时他之所以被念叨, 倒是因为他还欠十九个钱。看来, 他的这笔微乎其微的未了之债足以说明他穷困潦倒的悲惨, 更重要的是, 被社会剥削得穷苦一生的孔乙己, 他的生命的全部价值, 也都被显现在这块粉板上了。一块粉板照见了孔乙己畸形灵魂, 映出了一个病态社会, 揭示了生活规律。

又比如, 《故乡》中的杨二婶, 人称“豆腐西施”, 年轻时是个姿色漂亮的妇女。然而, 20 年后, “我”见到她时, 她已变成了一个“细脚伶仃的圆规”式的形容枯槁的丑婆娘了。她来“我”家玩时, 顺手将“我”母亲的一双手套塞在裤腰里。不仅外貌变了, 心灵也变态了。如此的变化, 正说明在残酷的旧制度压榨下, 不只像闰土那样的农民无法生活下去, 已使如杨二婶这样小康有钱财的人也难以维持生计。可见, 当时社会何等黑暗!这正是作品主题深度之所在。不难看出, 一个次要人物, 一个小小的细节, 却引起了深化主题的作用。

的确, 细节是小说最富活力的地方, 是作家理解生活的途径;细节, 更是读者打开鉴赏小说的一把金钥匙。

摘要:小说阅读中的细节描写, 能起到烘托环境气氛、刻画人物性格和揭示主题思想的重要作用。

上一篇:公共服务市场化下一篇:螺杆式制冷压缩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