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届全国中学物理教学名师赛观摩体会

2024-09-29

第四届全国中学物理教学名师赛观摩体会(共11篇)

第四届全国中学物理教学名师赛观摩体会 篇1

感受名师风采

学习名师教法

9月26日至9月28日,黄全安名师工作室全体研修学员共10人赴重庆九龙坡区观摩第四届全国中学物理课堂教学名师赛(两年一届)。全体研修成员认真观摩、积极学习、结合自己课堂教学不断体会,取得了良好的学习效果。

本次课堂展示活动是由中国教育学会物理专委会主办,重庆市教科院具体承办的物理盛会。来自全国各地的高初中物理名师分别在育才中学(高中)和天宝中学(初中)献课展示。两天展示活动一共展示了高中一二年级《自由落体》、《楞次定律》等8个课题;初中二、三年级《温度》、《电流电路》等9个课题。各位名师高超的课堂技艺、先进的教学理念、多维的教学手段让与会者大开眼界。在两天的听课活动中,工作室结合课堂评价量表积极观摩,认真体会,全程听完了高初中的所有课程。通过本次观摩活动,工作室全体成员感觉拓展了教学视野、提升了课堂素养;在和全国中学物理界的名师、专家的接触中,工作室全体成员感觉收获巨大,纷纷认为本次观摩活动必然对未来的课堂发展起到积极而显著的作用。

本次观摩活动工作室主持人黄全安老师提出了较高要求。一是书面发放如何听课评课的书面材料,指导大家学会听课和评课;二是发放单独听课本和课堂观察量表,要求大家有目的的听课和观察记录,力争听有所获;三是要求所有研修人员观摩回校后书面上交听课心得体会,至少2000字;四是10月19日召开观摩活动交流总结会,谈感受谈收获谈打算。(2014全国高中物理名师课堂展示大赛观摩学习体会

重庆市万州第三中学

黄全安名师工作室研修成员

吴善钦

三天的2014全国高中物理名师课堂展示大赛于九月29号在育才中学闭幕,这次比赛不仅代表了全国各个省市的物理教学水平,而且也体现了现代物理教学的新理念,使我从中吸取了不少教改理念,今天我就简单的谈谈自己在其中一节课上的认识。

教学成功不仅仅是教学过程中某一环节的“出彩”,而是整个教学活动思想与过程的统一,是用创新的理念指导教学设计的结果。安徽合肥一中吴晓明老师上的《楞次定律》就在于此。这节课的难点在于:

1、产生感应电流的原磁场与感应电流的磁场两者都处于同一个线圈中,且感应电流的磁场总要阻碍原磁场的变化,它们形成相互依赖又相互排斥的矛盾.

2、学生的抽象思维和空间想象能力还比较低,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判断、分析、推理常常表现出一定的主观性、片面性和表面性,要能够理解“楞次定律”,必须具备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在物理观念上要有所更新。

3、“楞次定律”其理论的抽象性和知识的复杂性比前面知识高了一个层次.前面学习的“电场”和磁场”只局限于从“静态场”方面考虑,而“楞次定律”所涉及的是变化的磁场与感应电流的磁场之间的相互关系,是一种“动态场”,“由静到动”是一个大的飞跃,学生显然要难理解得多。

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吴老师在引入时并没有做的花哨,直接从复习上节课的感应电流的产生条件来到本节课探究感应电流的方向。并完成了一个演示实验——用一把直尺在玻璃管中一次没有铜管,一次有铜管下落,两次下落快慢不一样。开始的一个演示实验提高了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兴趣,从而增加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并思考的能力,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活跃课堂气氛。

实验的创新是本节课的亮点。在完成学生实验一时,用红、蓝两排发光二极管并联,再与螺线管相连,能让学生很直观的看出螺线管中的感应电流的方向。高明之处,利用了发光二极管的物理特性(单向导电性)来找电流的方向,并通过学生实验自己分析线圈中磁场物理量Φ的变化与电学物理量I感的方向之间到底有什么联系,从而避免了看似是探究课,实则变成了老师的讲授式的尴尬。在完成学生实验二时,学生已掌握楞次定律的内容后,用直尺,玻璃管,铜管完成教师在引入时的演示实验,亲自感受直尺下落的快慢及握玻璃管的感觉。其一方面解决学生在课前的疑惑,另一方面,自然过渡到从力的角度来分析问题。高明之处,由一个教师创设的学生实验,在达到解决前面提出的已有问题,做到有始有终,前后呼应,同时又不露山水的带出新的问题。培养了学生通过实验探究问题的能力,提高了物理课堂教学的效益,符合科学探究中“在实验中发现问题,在实验中解决问题”的思想。

在分析实验数据上,吴老师也是功夫颇深,利用学生实验的数据,用一组红色的磁感线表示B原的大小和方向,用一组蓝色的磁感线表示I感的大小和方向,在黑板上把4个组做的不同实验的数据汇总分析,很直观的反映两者的关系,把Φ原的变化与I感的方向用中间量B感的方向联系起来了,顺理成章的得出了楞次定律的内容。同时也总结出了运用楞次定律判定感应电流的方向分4步走的思路。高明之处在于把本节的难点之一轻松突破,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找I感的方向,就找B感,要找B感,就找B原的方向及变化情况,老师在各部分之间衔接自然,推理过程无繁杂和多余。其教学基本功令人佩服。

吴老师在本节课从一个简单形象的实验出发创设条件,建立鲜明的物理情景,激发学生动手探究,引导学生经过自己的观察,比较、分析、归纳等思维过程,从直观的感知进入到抽象的深层理解,真正培养了学生的物理思维能力。在对本节课的小结时,用学到的规律解决实际问题,其结束语又使情感教育得到升华。

本节课老师的语言精练而富有感召力,情景过渡自然,课堂结构紧凑,实验、黑板、多媒体三者配合应用恰到好处,营造了良好的课堂氛围„„,许多的亮点值得我去学习。同时也引导我的思维去构思我的课堂,让我的学生在快乐中探究学习,在学习中体验成功。

观摩全国名师赛有感

——2014年第四届名师课堂展示观摩学习总结

重庆市万州武陵中学

黄全安名师工作室研修成员

陈青苗

2014年9月27日和28日,沐浴着绵绵的秋雨,满怀着学习的期待,在工作室主持人黄全安老师的带领下,我们有幸参加了“中国教育学会物理教学专业委员会2014学术年会暨第四届名师课堂展示与交流活动”的听课学习活动。两天的听课学习中,我们领略了来全国各地的物理名师各具特色的课堂教学风采,使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名师课堂教学的专业化、生活化、艺术化。课堂上那严谨的结构,清晰的层次,紧扣的环节,精炼的教学语言,平等互动的师生关系,有效的激励机制等,把“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巧妙地落实在他们点点滴滴的教学行为中,让人如沐春风,心随其动,充分展示了授课专家自身功底的深厚,教学设计的巧妙,课堂气氛的和谐和多媒体运用的娴熟。通过这次听课学习活动,让我受益匪浅,下面谈谈我的感受。

感受之一:真正实现了教学角色的转变

本次名师课堂展示有8个高中课题,共有30位名师献课。从我所听的16节课我明显的感觉到所有的课都不同程度地体现出教师由教学的主宰、中心,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伙伴,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学生由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学习的主人,学生在老师的组织引导下进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交流共享。彻底打破了传统教学中的“满堂灌”和教师在课堂上唱“独角戏”的格局,把课堂真正还给了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比如面对新的问题,猜想让学生大胆地提,理由让学生大胆地说,方案让学生分组讨论后自主制定,演示实验与学生合作完成,实验探究或理论探究让学生亲自动手动脑去做,现象让学生仔细观察,原因让学生自主讨论、分析,结论让学生自己总结、概括和归纳,课堂练习题让学生自己解决,自己讲解,自己纠错,解决问题的方案让学生自己交流等等。教师只是在恰当的时候或组织指导学生实验操作,或引导学生思考分析,或激励学生积极发言,或与学生互动交谈,或与学生共享成功喜悦。教师语言简洁,但句句引导点拨到位,总结概括精辟。在这样的师生关系下,学生学得主动积极,教师教得轻松愉快。

教育的发展要求教育者要有“人本”意识、“生本”意识,作为教育实践者的我们在教育实践活动中该如何有效的去落实“人本”意识、“生本”意识呢?在教学活动中我们应扮演好自己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角色,不越俎代庖,不喧宾夺主,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完成学习活动,成为学习的经历者、实践者而不是学习的观众。教师千万不能将对学生学习的帮助演变成对学生学习的代替。

感受之二:探究成为学生获得新知的主要学习方式

本次课堂展示的八个课题,除了《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外,其余七个都有具体的新知识目标的落实。尽管每个课题都有三到四位不同的教师上课,每位教师的上课风格各不相同,但他们的课都反映出一个共同的特征:学生新知识的获得不是来自教师的灌输,也不是来自对教材简单的阅读,而是学生通过经历自主的探究活动获得。每一节课,每一位教师都很有耐性的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让他们去猜想,然后引导他们要么进行理论探究,要么进行实验探究,在探究过程中让学生经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从而获得新的认识。

尽管我们大多数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也都在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活动,但很多时候我们都不敢放手,基本上都是教师担当探究的主角,学生作为参与者参加到探究活动中来。学生在整个探究过程中基本都是在围绕着教师预设好的探究思路开展一些具体的执行工作,缺乏自主的探究思路和探究过程。而一旦学生独立面对新的问题时,他们就感到束手无策。虽然这次课堂展示活动中因为放手让学生大胆的进行自主探究而使相当一部分教师的课没有“圆满结束”,但相比于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所得到的科学探究兴趣、科学探究意识、科学探究方法、发现问题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而言,一节课的圆满与否好像就不那么重要了。

感受之三:以多样化的训练方式促进学生能力和科学素养的提高

要想让学生真正掌握一节课所学到的知识,最重要的手段就是训练,通过各种形式的训练,既能让学生理解掌握所学知识和技能,又能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于无形中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本次活动中各地的名师给大家展示出来的课,自始至终都没有放弃了对学生的训练。如对实验现象的描述训练,利用所学知识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的逻辑推理能力的训练,对实验方案设计、动手操作、数据处理、误差分析等实验能力的训练,对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培养的训练,质疑习惯和能力的训练,课堂达标训练等。通过多种训练既让学生巩固了所学知识,也使学生的能力得到了很大提高。

感受之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有效互动,课堂气氛和谐活跃

这次名师们所展示出来的课在各个环节都有频繁的互动,这种互动不是由教师刻意制造的,而是自发的,油然而生的。或遇到问题和困惑时,或发现解决问题的新方法时,或释疑解惑时„„课堂上时不时就会出现教师与学生间、学生与学生间的互动交流、探讨商榷,课堂呈现出民主、平等、和谐、活跃的氛围,让上课的师生以及我们听课学习的教师都感到身心愉悦。

记得有人说过:精彩的课堂不是“静”,“动”的课堂才更精彩。因为课堂只有通过“动”,才能让师与生之间、生与生之间得到心与心的沟通和情与情的交融,才能让师生间、生生间的思维得到碰撞,认识产生共鸣,才能使课堂生成新的课程资源。当然,课堂中的“动”应该是情到浓时难自禁的表现,而不能是刻意的,否则,会让人感到做作,形式化。

总之,这次外出学习让我耳目一新,收获颇丰。名师们精练丰富的语言,自然大方的教态,悦耳动听的声音,和蔼可亲的眼神,鼓励性的评价使学生感到学习的自信、轻松、愉快;所采用的多种形式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惊讶和好奇的心理状态下对所学知识去观察、猜想、实验、探究和反思,真正理解物理是一们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让每个学生学有价值的科学知识和方法,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用实际行动诠释新课程的教学理念,体现出“创新、探索、自主 ” 的教学思想。作为教育改革实践者的我们,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踏着名师的足迹,更新观念,以人为本,钻探教材,积极投身于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实践,博采众长,亮丽自己的教学生涯。

参加中国教育学会物理教学专业委员会2014学术年会听课感想

重庆市万州高级中学

黄全安名师工作室研修成员

秦隆贵

为提高教师课堂教学水平和教师的课堂把握能力,黄全安名师工作室全体成员于2014年9月底赴重庆听课学习,通过二天听课,感受很深,现把听课的收获和我所学到的亮点和大家分享。

1.在教学目标的制定上,更加多样化和个性化。同样的课题,不同的老师制定出不同的教学目标,让学生达成多层次的认知。但是他都有一个共同点,目标的制定上都着力让学生学会探究、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会在探究合作中获取知识和情感,努力将教会学生向教学生学会学习理念转变,从而促进学校教育重心的转移,使新课程的理念切实体现到日常的教育教学过程中。

2.追求课堂的有效性。以往很多公开课都注重教师的表演,而忽视教学的本能,课堂都成了教师的表演舞台,学生都成了为了教师表演的工具而已。而这次展示课上,教师更注重教学的实效,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上更偏重于教学知识的形成和应用。

3.课堂教学的个性化。我的课堂我做主,教师的设计思路各异,体现方式不同、特色非常明显。老师运用物理知识的魔术表演、电流版的《小苹果》响彻整个课堂等等,都让我耳目一新,相当震撼,有时候我们就感概,人的智慧真的是无限的,不怕做不到,只有想不到,让我打开眼界了。

4.课堂上加强物理与生活的联系,构建生活化的课堂。引导学生用物理的眼光看待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用物理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认识到学习物理是有用的,既提高了兴趣又解决了问题。

5.实验创新大胆有效。每次听课我都感叹,一定是场实验器材和实验方法的大比拼。本次也一样,很多实验方法的设计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比如加热水沸腾的红外线加热器;自制电流表演示器等等,既直观有能有效的解决学生实验探究的困难,增加了可视性和可行性,达到了非常好的实验效果。

6.教师的基本功愈发深厚。细看各个名师,教师语言简洁流利,循循善诱,娓娓道来,如痴如醉;教学仪态端庄优雅,让人爽心悦目;电教手段应用自如,让科技为教学有效服务。

第四届全国中学物理教学名师赛观摩体会 篇2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精神, 促进中小学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 交流体育教学经验, 不断提高体育课教学质量和教师专业水平, 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委托中国教育学会体育卫生分会和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共同举办了第四届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学观摩展示活动。

在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和教研室的大力支持下, 共收到31个省级教育部门报送的自定教学内容优秀体育课479节及指定教学内容课115节。在各省评选的基础上, 本着公正、公开、透明的原则, 经过三级评审 (有些课还专门指定了评审专家再次复审) , 最后确定一等奖126节 (包括指定内容和自定内容) 、二等奖186节、三等奖189节;并选出参加现场展示的自定内容体育课共20节, 指定内容教学研讨课共18节, 其主要教学内容包括跑、跳、技巧、单杠、双杠、支撑跳跃、韵律活动、健美操、武术、足球、篮球等;还精选了73节有一定特色的体育课录像光盘作为会议资料, 以进一步扩大展示活动的效果。现场展示活动由浙江省宁波市教育局承办, 他们在开幕式展演、组织接待及安排展示课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 保证了本届活动顺利进行。

二、本届展示课的主要特点

本届展示活动报送的体育课与前几届的相比, 有如下一些特点:

(一) 积极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通过体育教学发展学生的身心

本届展示活动的优秀体育课中, 在教学设计上大多数教师都把“健康第一”作为指导思想, 在制订教学目标的过程中能把认知目标、技能目标、身体目标、心理目标、情感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 在教学中特别注重通过技能学习与身体锻炼实践来发展学生的身心, 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使得通过体育的手段促进健康落到了实处。

(二) 突出以体育与健康的知识、技能和

方法的教学为主线

体育与健康的知识、技能和方法是达成体育教学目标的重要载体。本届展示活动的优秀课在教材内容的选择和处理上注重适宜的技术难度和运动负荷, 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 并具有较强的教与学的因素;能够以运动技能的教学为载体, 把运动参与、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的有关目标有机地整合起来, 重视激发学生的行为投入和情感投入, 使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得到了较好的发挥, 练习积极性较高, 掌握运动技能较好, 运动兴趣也得到了有效的培养, 学习效果有了明显的提高。

例如, 在一节耐久跑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匀速跑和变速跑, 哪种跑更适合运用到耐久跑中?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练习, 并引导学生自己测量脉搏, 分辨不同的运动负荷, 使学生动体与动脑相结合, 在锻炼身体、掌握技能的同时, 掌握科学健身的方法。

(三) 注意安排适宜的运动负荷

运动负荷的安排是体育教学所必须面对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适宜的运动负荷是体育课教学的很重要的特点, 是发展学生身体素质与提高体能的需要, 是学生学习掌握体育技能与发展运动能力的需要, 更是满足学生运动欲求的生理与心理需要, 同时也是他们健康成长与未来高效工作、幸福生活的需要。本届展示课中大多数的课都比较重视学生的运动实践, 一方面体现在体育课中的主教材内容具有一定的运动负荷, 另一方面有不少体育课在课的结束部分还专门安排了发展身体素质的练习, 尽可能地使学生得到充分的锻炼。有些体育课在这些练习的设计上有所创新, 有的是与主教材的内容或器材相结合, 有的是采用游戏竞赛的方式来调动学生的练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四) 教学步骤清晰、合理, 教法手段丰富、有效

运动技能必须通过有效而充分的练习才能逐步掌握、提高和运用。合理的教学步骤和有效的教法手段能够引导和帮助学生事半功倍地学习和掌握运动技能。本届展示活动的优秀体育课, 大都比较重视对教材的钻研和把握, 技能教学的步骤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由易到难, 层层推进, 教法手段丰富而有效, 较好地继承和发扬了我国体育教学的优良传统, 并注意将运动技能的学习与运动兴趣的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 学生的学习效果明显提高。

例如, 在一节足球头顶球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设计了多人合作的学练方法, 从顶固定球到顶悬挂球, 再到两人一组一抛一顶, 最后用“顶球入门”的集体游戏对所学技能进行强化练习, 从而使技能教学目标得以落实,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体性得以充分发挥;再如, 在一节单杠课中, 教师针对前次课中出现的问题利用跨栏架、低单杠来改进拉压杠、腹贴杠技术, 利用踏板辅助学生蹬地摆腿, 还利用设置标志物来改进学生的摆腿方向, 教法手段丰富而有效。

(五) 较好地体现了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地位的统一

在课堂教学中, 学生的主体作用是在教师的启发和引导下表现出来的, 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到位, 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更好地体现。在本届展示活动中, 大多数教师在教学设计、教材处理、组织教法的选择与运用, 以及激励和评价等方面都发挥了较好的主导作用, 并正确体现学生在体育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有的教师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 合理采用相应的教法手段, 通过创设学习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帮助学生掌握和提高运动技能来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提高学生的练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有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教学内容, 主动给学生设计问题、提出问题, 或是启发学生互相切磋, 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思考问题, 探索学理, 较好地激发了学生学习和锻炼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六) 从教学的实际需要出发, 讲求实效, 运用多种学习方式

教师能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 有目的地运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等学习方式, 并与讲解、示范、模仿等传统的教学方式相结合。在教学过程中, 注意适时、适当地给学生必要的提示和引导, 促进学生学习效果的提高, 使教和学两方面的积极性都得到较充分的发挥, 缺乏实际内容与效果的形式上的合作、自主、探究减少了。

(七) 重视教学内容的合理利用与开发

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是吸引广大中小学生积极参加体育活动的重要因素, 根据各地、各校的实际情况, 合理利用与开发教学内容也是本次展示活动的一个特点。在本届展示活动报送的优秀体育课中, 也有不少体育教师在课程标准精神的指引下, 选择、开发、引进了符合体育课程性质、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教材内容, 如, 趣味田径、排舞、刷把健身操、苗族花鼓舞、锅庄、舞狮、棒垒球、板羽球、三门球、橄榄球、满族珍珠球、击剑等。这些内容, 有的是民族民间的体育运动项目, 有的是以现代竞技体育项目为素材, 经过加工、改造的, 不仅具有较高的健身价值、文化价值与技术含量, 而且也具有较强的教学、教育因素, 受到了学生的普遍欢迎, 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存在的不足

(一) 教学目标的制定问题还比较多

在撰写教学文件时, 教学目标的制定还存在较多的问题, 需要进一步探讨和引起重视。

1. 教学目标不准确, 表述不规范

如, 认知目标定为:“通过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参与运动的兴趣, 培养他们能自觉参与运动的习惯”;技能目标定为:“发展灵敏、力量、速度、耐力、协调、柔韧等身体素质”。

2. 以教学内容代替教学目标

如, “复习××××××”。

3. 一堂课的教学目标过多, 重点不明确

如, 有些课的教案套用课程领域目标从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五个方面来制定课堂教学目标, 有的甚至罗列了8个方面的教学目标, 目标过多, 重点目标不明确。

4. 教学目标不够明确、具体, 难以进行检查评价

如, “培养勇敢、顽强、果断、勇于拼搏的意志品质”;“提高学生自我调节、自控能力和审美意识”等。

对于体育与健康课程来说, 整个课程目标的达成是依靠每一节体育课的教学来逐步实现的, 对于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应该明确、具体、重点突出, 而不能够照搬课程目标或者学期目标。针对知识与技能发展的目标要明确学生学的是什么, 要掌握到什么程度, 这个程度是可以被观察和评价的, 从而保证目标、内容与方法的有机统一。对于针对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 要与教学内容所具有的功能和组织教法的特点相一致, 要明确阐明其载体, 即在什么样的学习过程中达到什么样的教育价值。

此外, 关于教案的撰写, 有不少体育课教学设计文本与教案基本相同;有的课堂教学设计虽然制订了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等方面的目标, 但没有提供什么有效的具体教学措施来贯彻落实。

(二) 有些课的主教材难度偏低, 教学设计仍然存在幼稚化的倾向

有的课的主教材技术含量偏低, 学习内容没有什么难度, 缺乏必要的教与学的因素, 学生不需要教师进行教学都能完成;还有的教师企图迎合学生的兴趣, 随意设计一些主题或情境, 也存在幼稚化和牵强附会的现象, 不仅不符合学生的身心发育特点, 甚至干扰了主要内容的学习, 造成了喧宾夺主的现象。如有的初中课中的《运坯接力、陶瓷彩绘赛》, 将瓷器彩绘作为教学内容在课中与接力跑一起教学;还有《“青海”别怕!我们来了!》、《抗震救援演练 (合作跑) 》等, 用地震灾害等情景作为教学主题来组织练习, 都比较牵强, 实际效果也不好。

因为学生体育学习能力稍差或者为了让学生轻易地体验到成功而采用低难度的内容进行教学, 以及有意采用过于幼稚化的情境去吸引学生, 是对课程标准精神的误解。体育的知识、技能和方法作为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载体, 应该具备一定的深度和广度, 如果仅仅是利用一些肤浅的内容, 在比较幼稚的情境中进行教学, 那是无助于教育教学目标实现的, 是难以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的。课程标准强调要因材施教, 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使每个学生受益, 这是有前提的, 是在保证国家课程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去关注不同地区、学校和学生之间的差异, 而不是一味地选用过于简单的内容去迎合学生。关注学生个体差异的目的是要使每个学生都能接受基本的体育与健康的教育, 从而促进每个学生不断进步和发展。课程标准还强调要激发学生的兴趣, 其目的是使学生更加热爱体育, 主动参与体育活动, 形成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习惯。如果仅仅采用过于简单的内容来实施教学, 在实际教学中不仅不能使学生掌握必要的体育知识、技能和方法, 无助于学生的体育发展, 也无助于学生体育举的培养。我们应当通过有效的体育教学, 来激发和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 丰富学生的运动情感和体验, 培养学生刻苦锻炼的精神, 让学生在体育锻炼的过程中体会到不断超越自我的乐趣, 从而形成正确的体育价值观和责任感。

(三) 有的课练习次数和时间安排不适当

有的教师在撰写教案时对练习的次数和时间按没有做出具体的安排, 对运动负荷与练习密度也缺乏预估, 或者只是随意地估算。与之相对应, 在教学实践中有的教师常常讲解得过多过细, 致使学生练习的时间和次数偏少, 导致运动负荷明显不足, 体育课堂成为了教师表演的舞台。这样的体育课既达不到锻炼学生身体, 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效果, 也难以使学生掌握所教授的运动技能。究其原因, 仍是对体育教学基本规律认识不足所致。

运动技能都是经过学习而形成的, 练习是运动技能形成的基本途径, 教师的讲解示范对于学生了解动作技术的要点和形成正确的概念具有重要的作用, 但要让学生掌握, 形成动力定型, 就必须让学生进行反复练习。一般来说, 传授动作技术都应注意精讲多练, 把必须讲解的动作要领点到、说明白, 把该示范的动作展示清楚就可以了。主要是要根据动作技术的具体特点来设计和安排有针对性的、多样化的练习方法和手段, 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进行反复练习, 不断提高动作技术的熟练程度和自由运用的水平, 并使学生在反复的练习中发展体能。此外, 在练习过程中应要求学生仔细观察, 认真体会和琢磨动作技术的要领, 做到想练结合, 还可以开展同伴间的互帮互学等活动。

那么, 在体育课教案中是否要写明练习次数和时间呢?有的教师认为, 练习的次数和时间可以在课堂教学中根据具体情况随时安排, 在教案中不一定要规定得那么具体。实际上, 体育课中练习的次数和时间是与所教授动作技术的复杂程度、学生的运动能力, 以及预期的教学目标紧密联系的。在教案中预设练习次数和时间体现了教师对教学内容重点与难点的认识, 体现了教师对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情况的估计和预判, 这是达成教学目标必不可少的条件, 尽管由于学生存在一定的个体差异, 掌握技术动作所需要的时间与练习次数会有所差异, 但却是有一般规律可循的, 否则单元计划与教学进度就根本无法制定了。因此, 在教案中必须要有练习的大致次数和时间。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而且也应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对练习次数和时间作出必要调整, 但不能在课堂上随意决定练习的次数和时间。体育课的练习次数和时间直接关系到一节课的运动负荷, 而课的运动负荷又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因此, 在进行教学设计和编写教案时必须充分考虑各种影响因素, 根据实际情况作出科学合理的预设。

(四) 有的课教学气氛比较沉闷

朝气与活力, 是体育本身所具有的特征, 但有的教师只是按照预设的教学流程去实施, 讲解过多, 导致学生长时间等待;而有的教师在学生练习过程中, 对学生学和练的情况关注不够, 站得很远, 仿佛是旁观者, 对学生学习中出现的共性问题视而不见, 没有及时纠正学生练习时出现的错误动作, 如在某节跳高课上学生大多是左脚起跳, 但也有个别用右脚起跳的学生, 却被忽视了;有的课教学节奏缓慢, 显得很松散;有的教师上课过于紧张, 缺乏激情;最主要的还是组织教法有些僵化, 缺乏新颖性和趣味性。如此种种, 导致课堂教学气氛比较沉闷,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情感投入。

要上好一堂课, 不仅要研究教材教法, 更要研究学生, 了解学生的体育基础, 研究学生的不同个性和学习心理。学生是体育学习的主体,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一切活动都是为学生的体育学习服务的。为此, 备课时教师一方面要研究这项教学内容怎么教学生才爱学, 另一方面研究怎么教学生才学得快、学得好。一定要把严密的教学组织与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有机地结合起来。

(五) 教法手段的改革创新不明显, 有的形式大于实效

从总体上看, 有很多课的改革创新不明显, 教师采用的大多是常规教法。有些教师虽有改革的意识与愿望, 但却难以落实到教学实践中去, 或是比较表浅。如用提问, 或让学生讨论以示运用“探究学习”;用分组练习以示运用合作学习;以自选难度练习以示“以学生为主体”和运用“自主学习”。有的课在教学中, 仍然存在一些形式化的东西。例如, 小组讨论过多、过频、过快, 讨论的效果不明显, 还有的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创编过多, 教师教的过程不明显, 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教学目标的达成。

(六) 为课和教材命名的现象仍然存在

有些教案仍在用教学情境误当成教学主题为体育课或教学内容进行不恰当的命名, 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课程与教学改革中的形式主义倾向。如, “万宝囊里乐多多” (持轻物掷远) 、“小小交巡警” (耐久跑) 、“从解放战争到星球大战” (持轻物掷远) 、“快乐胶瓶” (投掷练习) 。

此外, 个别录像课缺乏完整的教学过程, 有的存在剪切拼接的痕迹, 有的还存在反复演练的迹象。

四、对深化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几点认识

各位老师, 从2004年广东肇庆举行的中小学优秀体育教学观摩展示活动算起, 已经过去六年了。六年来的课程教学改革实践, 使我们认识到以下几点:

(一) 体育课程改革的根本目的是增强

学生体质, 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习惯和能力。背离了这一目标, 体育课程教学改革就容易步入迷途。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以下简称《纲要》) 提出: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人力资源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 教育是开发人力资源的主要途径。要以学生为主体, 以教师为主导,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培养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我们必须以《纲要》的这一要求, 以是否有利于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为标准, 检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各个环节的改革, 使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沿着正确的方向向前推进。

(二) 体育课程教学改革必须坚持用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尊重教育规律。

教育改革是文化教育领域的改革, 不能盲目沿用政治体制改革的办法, 即便是政治体制改革也要强调统筹、和谐。《纲要》特别强调:全面推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 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 把握教育发展阶段性特征, 坚持以人为本, 遵循教育规律。贯彻实施《纲要》应该遵循的是文化教育事业发展改革的规律, 绝不能急于求成, 更不能采取“革命”的办法, 摒弃前人创造的一切优秀成果, 那样做就会像一位伟人说过的那样:使人类回到穴居野人的时代。

四次教学展示情况表明, 体育课程教学改革已经积累了很多成功的经验, 归结起来不外乎三种情况:一是多年来积累下来已经定型的、不大可能再有改变的经验, 这一类经验在教学方法方面是比较多的;二是近十年、二十年涌现出来的一些充满生机活力的、难能可贵的经验。但是要达到像第一类那样, 还需要经过时间和实践的考验;三是原属于第一类、或第二类, 但是却在后来的改革中曾被抛弃、否定、批判, 现在又被捡回来的。我们要做到学习和继承第一类的经验, 努力创造更多的第二类的经验, 更加珍视第三类的经验。要做到这一点, 需要我们大家长期坚持不懈地努力。

(三) 体育课程教学改革必须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 真正把教师当作推动改革的主力军。

《纲要》指出, “教育大计, 教师为本”, “有好的教师, 才有好的教育”。按《纲要》的要求, 目前中小学体育教师队伍无论从数量, 还是从质量上看, 的确都不尽人意。必须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加大培训力度, 引导广大教师摒弃陈旧落后的观念, 努力投身改革实践。但其出发点是动员广大教师积极投身改革, 那种视教师为改革绊脚石, 听不进教师对改革的一点批评与质疑的做法是不对的, 只能使改革失去群众基础而走入死胡同。

第四届全国中学物理教学名师赛观摩体会 篇3

所略乡中心小学

李大鹏

2015年3月30、31日,由广西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指导中心、广西教育学院杂志社、中国专家学者协会教育委员联合,举办2015年春“名师八桂行”全国中小学课堂教学观摩研讨活动,我有幸参加了这次观摩活动。置身于会场中,倾听着名师们一堂堂精心准备的课,在这里,我亲身领略着他们对教材的深刻解读,感受着他们对课堂的准确把握,体会着他们对学生的密切关注。他们在开启学生智慧大门的同时,也让我学到了很多很多新的教学方法和新的教学理念,引发了我对课堂最优化的思考:

一、注重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

和谐的气氛,是课堂教学中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发展的基础,也是学生愉快学习,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构建知识结构的重要条件。只有这样,才有可能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教与学紧密结合成一个整体。本次观摩课,老师们都有一手与学生沟通、拉近师生距离、营造和谐气氛的绝活。如徐斌老师在教学《平均数》一课时,在课前与学生进行套圈游戏活动,通过游戏来活跃课堂氛围,激活了学生思维,埋下了新课的伏笔;吴汝萍老师在教学《用数对确定位置》一课时,在课前用课件展示“一对鸳鸯”“一对石狮”,引发学生用心思考,大胆猜测,再请学生说说“数对”应该是几个数组成的对子,巧妙地打开了学生的话匣子,一下子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营造出浓浓的学习气氛。吴正宪老师教学的《重叠问题》,她随时关注学生的发展,以独具匠心的设计,细腻灵活的诱导,将学生推上自主学习的舞台,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数学。

二、积极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

本次观摩课,老师们都能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注重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让学生置身于现实的、丰富的、有意义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情境创设真正成为点燃学生心中探究激情的兴奋剂和催化剂。如薛铮老师的《积的变化规律》,以“一直小熊乘着热气球以同样的速度上升”为线索,创设了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贴近的情境,引出了一系列有关生活中的搭配问题,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刘松老师执教的《用数对确定位置》这一课,情境创设也别有一番新意,先让学生自学,然后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同时紧扣教学内容,从座位等有关现实的生活问题,创设了充满数学味的情境,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就在我们身边,数学无处不在。

三、重视引导学生经历知识的探究过程

古人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心中悟出始知深。在教学中,我们要适时地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时空去体验和探究,让学生主动建构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本次活动的观摩课,老师们做得尤为突出。如刘松老师和吴汝萍分别执教的同一课题《用数对确定位置》,虽然教学方法各有千秋,教学风格各具特色,但在学生自主探究这一环节都具有异曲同工的巧妙之处,同是采用学生大胆猜想——合作交流——动手实践的教学策略,让学生在做数学的过程中体验知识的生成过程,使学生很好地牚握了新知。吴正宪执教的《数的整除》徐斌老师在执教《平均数》的过程中,采用前后桌或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进行验证活动,吴老师和徐老师注重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留给学生自由发言的时间,学生不明白的问题都创设思考的空间和气氛,给学生思考的机会,培养了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语言的表达能力,在探究过程中,适时的捕捉学生的闪光点进行评价,把握时机进行对话交流评价,促进师生、生生心灵的沟通,随时随地的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

第四届全国中学物理教学名师赛观摩体会 篇4

烈山区二实小

郝学华

我于2012年3月3日、4日两天参加了淮北市全国小学名师课堂教学观摩研讨会,听了专家和名师的课,感受颇丰,受益匪浅。下面,我从两方面来谈谈自己的收获。

一、关于朗读

在新课标实验稿里,就强调了朗读在小学语文课里的重要作用,一些教学论著也阐述了朗读的作用及方法。但实际的语文课上,还是鲜有学生的朗朗书声,老师的指导也是蜻蜓点水。由此,导致了学生整体朗读水平不高,不会读书者更是大有人在。学生书都不会读,更别说表达等语文能力了。

听了于永正和贾志敏两位名师的课,让人如沐春风,心头豁然开朗!对,语文课就是这样上的,朗读教学就该这样进行。

两位名师都是用了一节课的时间,组织学生朗读,指导学生朗读。反观我们平时的语文课,两课时的教学内容,谁又能用一节课来引领学生读书呢?更重要的是,这些名师的课中,看不出机械的读书,重复无用的读书。在不着痕迹中,让生愿读,乐读,会读,把读书当做一种享受。这样一节课读下来,还有什么课文内容学生不懂呢?如于永正老师在教学《爱如茉莉》一课时,于老师先自己范读课文,读得是惟妙惟肖,博得听课教师阵阵掌声。读完后,于老师总结道:“朗读要读得自然,读谁像谁。”之后,找学生上前和他进行表演读。一同学演读女儿,于老师演读妈妈。在表演中,学生演读得不到位,于老师又进行指导。结果,两人表演得声情并茂。后来又互换角色演读,效果同样很好。下面的学生看着、听着、享受着,在享受的过程中,学会了朗读。

而在指导病房里妈妈说的一段话时,于老师引导:“病很重的人是怎样的?”结果学生一下子就进入了角色。于老师在这一节课的朗读指导中,真正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使学生朗读做到了“读谁像谁”。

而贾志敏老师的课,更是强调了读书的三个标准:正确、流利、有感情。说着简单,但在平时的语文课中,能理解这三个标准并能做到少有。听力贾志敏老师的这节课,我才真正理解了正确、流利、有感情这三个读书标准的含义。贾老师引用叶圣陶先生的一句话“小孩读书就像说话,这才是读书”诠释了这三个标准。回头想想我们听过的课,我们自己上过的课,有多少做到了指导学生读书像说话?

在教学中,贾老师由指导学生读词开始,就要求学生干净利落地读词,为下面指导朗读文章打下基础。针对学生读不好书的情况下(学生读书时老是有拖音的现象,不像平时的说话),贾老师重点指导学生朗读第二自然段。贾老师自己范读,引读,指导学生反复读,直到学生熟能成诵,彻底教会了学生朗读,使学生做到了读书像说话。

于永正和贾志敏两位名师的课,都教会了学生朗读,让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理解了课文内容。由此可见,老师在教学中,应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朗读,老师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的书读好了,读透了,对课文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

二、关于“教语文”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平时都是认为自己是教语文的。但参加了这么名师课堂教学观摩研讨会,我就不这么认为了。因为我们平时的课堂是在“教课文”,而不是在“教语文”。

什么是“教课文”?什么是“教语文”?名师的课堂教学和理论讲座给了我们很好的解释。“教课文”所解决的问题是:帮助学生理清课文内容,组织学生分析课文,了解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而“教语文”重在引导学生认好字,写好字,读好书,积累运用好语言,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形成听说读写的能力。

正像于永正老师所说“忘掉课文内容和老师的分析,剩下的就是所学到的”。但是,反观我们的语文教育留给了学生什么呢?是文章的思想感情,是重点词句的含义,是课文内容的重复„„如果把这些都忘掉,学生还有什么呢?著名专家吴忠豪说:“教师读文本的深度解读对学生不一定有好处,课堂里,而是要组织学生进行情景应用。”

如何做到从“教课文”向“教语文”美丽转身呢?吴忠豪教授引用了新课标里的五个关键词:运用、积累、方法、实践、读书,对如何去真正的“教语文”,培养学生的能力,进行了详细的讲解。这次观摩研讨会里几位名师的课堂教学,也正是围绕着这五个关键词来组织教学的。他们的课,让我真正明白了什么是语文课,明白了如何去教语文!

一天半的时间,十二课时的教学研讨,让我感到意犹未尽。名师们的课堂教学,充分体现了修定后的课标精神。正如课标所写“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他们的教学,给我们指明了以后语文教学的方向!我们必须在课程目标和内容、教学观念和学习方式、评价目的和方法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改革。只有这样,老师和学生才会沉浸于语文课堂的快乐之中。

第四届全国中学物理教学名师赛观摩体会 篇5

——浅谈乡村小学品德课的几个误区

中寨乡巴赖小学江光勇

听了2012年4月14日-15日在贵州师范大学举办的全国小学品德名师经典课堂观摩课后,我才真正明白:品德课是一门让学生学习道德知识,培养道德情感,指导道德行为的学科,是促使学生全面发展的有力保证,有利于良好的校风、学风的形成。为此,我认为我们乡村小学品德刘还存在几个误区。下面,就我所了解的品德课的实际情况谈一下我对几个误区粗浅的认识:

误区一

现在在我们乡村小学,有许多教师认为品德课是非考试科目,只要上好考试科目就行了,而且品德课也没有什么好讲的,于是上品德课的时候就是敷衍、随便讲讲,照着书本念念就了事。在课堂上学生也没有学到什么东西,“德育”教学也就成为了空话。

误区二

在上品德课的时候,有的老师也想把品德课上好,可是就是没有方法,他们尽想各种各样的方法去上课,就是没有把这个主动权交给学生,没有让学生在活动中、在游戏中去体会德的作用,并潜移默化地去懂得、掌握其中的道理。

误区三

品德课上,老师一味的说教,一心想让学生懂得课本所应该教给学生的道理,他们认为,只要该讲的我已经讲了就行,就算是磨破嘴皮也要讲,可是学生当初好像也似乎懂了,其实也不过是冰山一角罢

了,真正起不了多少作用,所要求的也只不过是过眼云烟。

误区四

现在的素质教育,实质上只不过是应试教育的过度,也可能还在是应试教育,因此有许多教师就拿品德课去上其他的考试科目,他们认为,以其让学生上一节没有意义的品德课,还不如让他们多学点语文或数学、英语等知识。教师的想法尚且如此,学生就更加觉得枯燥无味,于是品德课就从此在这个班级“改行”了。

误区五

身在乡村小学的教师,学生多、任务重,面临的许多各种各样复杂事情也能让其焦头烂额。一方面要接受各级各类的临时任务,一方面要应付家庭和社会的各种应酬。于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们也就不会再花很多时间去想“如何上好一节品德课”这个问题了。

现状分析

1.教师对课程性质认识模糊,对课程目标定位偏差。农村小学品德学科的任教老师中的大多数对《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的教学目标表述不清,即便是认识到品德课程是综合课程、是活动课程,但并不能够说清楚它综合在哪里,综合了什么,为何而综合?又为什么而活动,怎样活动,如何区别于其他的学科的活动?也就是说很多人并不能真正全面准确地认识《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的课程性质,把握课程目标。

2.教师课程意识淡薄,课程能力缺失。从农村学生目前的反映中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这两门课程进入实施阶段后,并非如教师所认为的那样,能够在大范围内很好地

推广和应用。

“成才先成人”,的确,一个有才能的人,无论你能力有多大,本领有多高,但是,如果是一个对社会、对人类充满敌视的人,是一个没有品德教养的人,甚还是一个没有生活自理能力的人,那么,他也将会被人类所唾弃,被社会所遗弃,因此,在成人之前先让其具有好的品德实属必要。

诚然,我的观点看上去似乎有点过激,但是,确有其事。

关于全国小学品德名师经典

课堂观摩课的心

江光勇

第四届全国中学物理教学名师赛观摩体会 篇6

观摩研讨会”的心得体会

5月25日,我们一行匆匆来到我们的省府贵阳——森林之城。这次前来,是为了听取全国名家大师是怎样教学语文的,心里非常激动,因为我对于小学的语文教学来说,实在是有点陌生,自从参加工作以来,还没有接触过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我想,这一次,我一定会学到许多有价值的东西,的确,我真是不虚此行,在会中我听到了来自全国的三位名家上的语文课和他们的精彩的讲座,我受益匪浅。

26日上午,我们听取了来自江苏丹阳实验小学的全国著名语文特级教师张学伟的精彩课堂教学和讲座,他上的是白居易的《问刘十九》,在教学中,张老师以一个“猜”的教学方法,把学生们一步一步牵到了远古的唐朝:张老师先以一个“雪”字,让学生们展开想象,学生们猜想了下雪时的情境,下雪时会干一些什么事,又以“火炉”一物让学生再展开想象、联系“雪”和“火炉”猜象,学生们逐渐进入到一个寒冷冬天的情境,然后再用一个“酒”字与前面的“雪”、“火炉”进行猜象,一步一步地把学生的思路打开,让他们进入到自己预先设计好的一个邀朋友饮酒的画面中来,这种教学法,真是不错。说实在的,一个“猜”字,在平时并没有什么奇特的,可在张老师的巧妙安排下,这个“猜”字显出了他神奇的魔力,一步步把学生带到了诗的意境中,一步步理解了诗的内容和诗意,这种方法才真正地把一堂课交到了学生的手中。张老师的用词也是一绝,他就 “勾引”一词,让学生想方设法用不同的语气来读课文,看谁能把他“勾引”前来喝酒,学生们就是在这样的教学中不但掌握了课文内容,还知道了这首诗应该如何去读才是最好的。张老师的这种“读、猜、品、比”的教学法实在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下午,我们又听了来自浙江省湖州市吴兴区的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盛新凤老师的《我最想做的事》一课的课堂教学。

首先,盛老师用一个词给学生自由造句:书是——

于是学生们就造出了各种语句:书是知识的源泉;书是一条小船,带你驶出窄窄的港湾等优美的语句。这此过程中,盛老师就用一句,“这就是你的名言,可以标上你的名字了”这样的话来鼓励学生,学生们于是就会产生自己的聪明才智终于被老师赏识的感觉,于是就更加开动自己的小脑筋,真正参与到学习中来。这样的教学,何愁学生不能理解文中的意思呢。盛老师的这种“和美”教学理念,方法之妙,确实开启了孩子们的智慧之门。

然后,盛老师就步步引导,层层释疑,把一幅幅画面展现在学生面前,上面还配有原文,于是老师和班上推选出来的朗读能手配合,边读边讲,把寓意深长的《我想做的事》这篇文章讲解得入情入理,学生们也随着她的思路和小华盛顿一起去寻找实现他梦想怕方法和道路。

27日上午,我们听取了从浙江匆匆赶来的特级教师,中学高级教师张祖庆老师的作文教学课。他讲的是苏教版五年级的《一个特点鲜明的人》的作文教学。教学开始,张老师就把他给这个班的学生写的作文中出现的优美的片段和写得不好的语句和片段制作成幻灯片展示在银频上,然后把作文中写到的学生请上讲台,让学生们来对照,看学生写的和真实的这个学生的外貌是否一致,用词是否得当。通过这样的比较和引导,让学生知道写一个人要看是重点体现这个人的哪一方面的特征,应该怎样写才能充分体现出来。

在讲座中,谈到现在的学生怕写作文这个问题时,张老师主张让学生在微博上写,他说:“这样写,学生就不会受到约束,可以自由地去想、自由地去写,这样能写出真实的东西。”可是我认为这种方法好是好,就是局限性太强,不能很好地推行。但是他的“要让学生从‘怎样写作文’转到‘为什么写作文’”的这种理论是科学的,是值得我们去学习的。

第四届全国中学物理教学名师赛观摩体会 篇7

黔江城东小学

费远飚 早在一个多月前,我就接到了学校安排的重庆听课的通知。终于有机会去感受全国名师们的风采了,对于一个巴渝边陲区县的一只井底蛙来说,我感到十分的荣幸。

四月初旬,正值暮春时节,天气却犹如初夏,我和来自黔江不同学校的六位同行一起如约参加了《本次全国小学语文名师经典课堂教学观摩研讨会》,认真听取了罗才军、薛法根、朱文君等五位全国知名教师的课,圆满地完成了共计20学时的取经活动,虽然收获颇丰,却觉意犹未尽,现将一些收获提炼了整理如下:

一、语文教学究竟教什么

语文教学究竟教什么?说实话,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却很复杂,就拿我们的课文教学来说,一学期下来,二三十篇课文的教学任务是完成了,可是你每节课教了什么,又是把什么当作重点来教的呢?我想有些老师是茫然的,我也是其中的一个糊涂虫。

观摩了此次全国语文名师经典课堂的教学,我有了一定的启发。名师薛法根老师就给我们提出了一个观点:学生知道的,我们不教;学生自己读了就懂的,我们不教;老师教了学生不懂的,我们也不教。以其执教的《匆匆》为例,他说:“这是一篇优美的散文诗,是朱自清先生的名篇,其文笔优美,精华很多,看起来所要交给学生的东西很多,我们都一一地教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他在本课的教学中就摒弃了一般老师抓字词,逐字逐段的对内容分析,分析修辞手法特点,抓优美的语句的教法,而是从学生不易觉察,不易懂的叠词入手,先圈点文中的叠词,体会其效果,从而指导学生的朗读,定下本文的感情基调。

然后抛出一个时间过得快慢的问题,让学生体味,重点落在帮助学生感受并理解文中所说的二十几年如针尖上的一滴水。

二、小学语文怎样教

小学语文教什么,我从薛老师哪里得到了一些体会,那么小学语文怎样教呢?自本次学习过后我也有一定的看法。

1.深挖教材

所谓的深挖教材,不光是明确教学标准,熟悉教材,认真备课,还要认真研究每一篇课文,确定每一堂课的教学任务,如何利用合理的方式方法处理好教育教学,让学生学有所获,学有所值。

2.语文教学重在读

语文教学是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而教师的作用重在引导、点拨,学生要想更好地学习好语文,牢固的掌握知识,最好的方法就是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使其读通、读熟、读出感情,从而读懂、读透,各位名师的教学中无一不是利用这一点。

3.注重发挥学生的能动性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学知识,只有让学生充分的参与到其中来,自觉主动地、欢乐地学习,学习的效果才更好。各位名师在其教学活动后的经验交流中都谈到,他们最怕遇上的学生就是死气沉沉的,问他们无动于衷的,木讷的学生。

4.注重学生多重训练

语文的教学是多角度,多层次的教学,只训练学生的某一个方面是不够的,应该是听、说、读、写并行,全面发展。

三、教师的感染力十分重要

俗话说:“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老师能够感染所教的学生,对他们的情绪,以及知识的接收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次所有的执教名师感染学生的能力都很惊人,其中尤以罗才军老师最为突出。罗老师为什么有那么强的感染力呢?首先,他有良好的精神面貌,饱满的情绪,说话声如洪钟,使得学生上课激情高涨;其次他上课的语言幽默,善于点拨,使得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当然,他还具有良好的修养,知识渊博,使得驾驭课堂的能力超群,讲课收放自如,教学的各个环节水到渠成,试问:“有此三点,学生学得能不欢快吗?”

第四届全国中学物理教学名师赛观摩体会 篇8

Wild Animals(For 6th graders)

Where do pandas live? What can they do? What do they eat?

3.Read the 2nd paragraph individually and talk about the blue whales with partners.Then watch a video to know more about them.4.Get more information from the passage in pairs.5.Listen to the passage and follow the tape.6.Retell about pandas and blue whales.执教:山东省青岛市实验小学 王霞

Teaching Aims: 1.Students know some knowledge about the survival and the living conditions of animals.2.Students improve some reading skills and enjoy reading.3.Students make clear that we should live in harmony with the animals.Teaching Procedure: I.Pre-reading.1.Enjoy the movie “Animal World”.2.Talk about some well-known wild animals.III.Post-reading.1.Know more about other wild animals in danger.2.Make the posters of protecting wild animals.IV.Homework: Get more information about wild animals

第四届全国中学物理教学名师赛观摩体会 篇9

11月2日—11月3日我有幸参加了第十二届全国“相约名师·聚焦课堂”小学数学教学观摩研讨课,来自全国各地的10位名师给我们展现了经典的课堂教学艺术,通过为期两天的观摩学习,使我对如何让学生成为课堂的“小老师”、如何进行课堂的实践活动、如何留给学生自主探索的时间有了新的认识。

一、让学生成为课堂的“小老师”

在通过这几节课的观摩中,很多位名师都采用了课堂“小老师”的形式,其中黄爱华老师在课后总结说他要求课堂上的“小老师”应常说以下四句话:

1、请大家听我说——;

2、我要特别强调的是——;

3、大家有什么问题要问我吗——;

4、感谢大家听我的分享——。每位小朋友心中都有着一颗想被老师关注的心,都有着一颗想要表现的心,这种课堂“小老师”的形式一下子就满足了学生的心,而且新课标一直强调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这不正是个好的形式吗!

二、课堂实践活动应给同学充分的探究时间

学习是一个过程,探究性学习更应是一个充满着观察、实验、模拟和推断的过程,因此教师作为教学的组织者、合作者和引导者,更应为学生的探究活动提供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去探索、去思 考、去 经历探索的过程,教师应做到不急不 燥,让学生在 实践活动中认识本质的规律。在 每 节 课 上,一 次 次 的 探 究活动中,教师都让学生作为“探究者”的身份去积极参加到教学活动中去,不断 满 足 学 生“希 望 自 己 是一个 发 现 者、研 究 者、探 索 者”的 心 理 需 求,给 足 学 生 思 考 时 间,培 养 学 生独 立 思 考 的 自 觉 性,让 学 生 在 探究中思维碰撞,产生矛盾、发现问题、探讨问题、解决问题。

听课的过程中罗鸣亮老师的一句话给了我很大的感触:“一节课可以有遗憾,但是不能没有思考。”是 啊,名师们都善于挖掘课程资源,为学生提供现实的、有趣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学习内容。一节课的开始就像整台戏的序幕,也仿佛是一首优美乐章的序曲。开始的情景创设得好,就会引人入胜,燃起孩子们求知的欲望,收到先声夺人、出奇制胜的效果。而想要有这样的效果思考就是一大功臣,备课的思考、课堂的思考、教后的反思,这些不正是一位合格的教师应该具备的吗?然而平时里要做到这样的又有几个呢?这个也正是应该引起我们重视的。

第四届全国中学物理教学名师赛观摩体会 篇10

百色市逸夫小学 黄绍甘

2017年03月23日至25日,我有幸去广西南宁体育馆参加了全国中小学数学“名师新课堂”教学观摩研讨活动。在这2天的时间里,聆听了来自全国各地的著名特级教师俞军、朱国荣、沈俊杰、李惠萍、许卫兵、李雪梅6位专家和刘桂芬、李华平、苏艳珠三位广西本土名教师的展示课,感觉受益匪浅。朱国荣老师的沉稳、俞军老师的幽默,许卫兵、李惠萍老师的和蔼可亲,李雪梅、沈俊杰老师深厚的文化功底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现代的新课标理念、新颖的设计、清晰的思路、灵活的教法、愉悦的情感、亲切的语言让我记忆犹新。作为一名一线教师,任何一次听课或参加其它教研活动,都是学习的大好机会,可以获得更多的教学经验。专家们毫无保留的把自己在教学中的经验体会拿出来与大家分享,深入浅出,幽默风趣,让人久久难忘,让我们深深感觉到教学技艺无止境,教学创意无极限。听了这些专家的课,使我们对新课程的理念,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使我更深刻地感受到了名师课堂教学的生活化与艺术化。

在短短的两天时间里,观摩了12节课,中间还穿插了互动评课环节,充分展示了专家、名师们不同的课堂教学思路。分别展示了人教版小学二年级《神奇的大洞》,三年级《年月日》、《有趣的搭配》、《对策问题》,四年级《三角形内角和》、《平均数》、《用文氏图解决问题》和五年级的《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找次品》以及六年级的《周长与面积的研究》等不同内容的十几节课,其中俞军和刘桂芬老师,李雪梅和苏艳珠老师还分别给我们展现了《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有趣的搭配》两节同课异构的课堂,不同的老师,不同的理念,不同的设计思路让我切实感受到了他们的扎实的教学功底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课堂教学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话题,在我看来,不同的教师演绎不同的风采,却展现同样的精彩。

现在我就结合实际来谈谈自己的一些学习心得。

一、必须对教材充分理解和掌握。

理解教材,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才能更好地把教学任务解决好,教材的理解是对教学做充分的准备,教师只有知道上什么,什么是重点、难点才能上好课。学生也就学得轻松愉快。听了这几位优秀教师的课,使我深有感受他们对教材理解透彻,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扎扎实实地上好每一堂数学课。

二、教师要有良好的自身素质。

教师自身的良好素质是上好一堂课的重要前提和保证。有良好的素质才能紧紧地把孩子的注意力吸引到你的教学过程中来,调动孩子的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数学课不再让学生觉得枯燥乏味,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三、要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掌握新知,更重要的是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能力。在教学新知时,都是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发现、探究新知的,并且互动形式多样,注重主体参与。在这次活动中,我看到的是老师与学生真实的交流,不再是单纯的教师教、学生学,而是一个统一体。每一位老师都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通过听课,让我学到了新的教学方法和新的教学理念。这些课在教学过程中创设的情境,目的明确,为教学服务。另外,印象较深的是老师们主张把一切还给学生。

总之,通过这次听课活动,各位教师所体现出来的优点远不止这些,他们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强大的课堂调控能力,精美的教学课件,对教材的深层次把握,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我学有所得,也让我深思,怎样把各位教师的教学优点尽快融入自身的课堂教学中,让自己的课堂教学变的有特色、有效益。我将借这次机会,把优秀教师当作追赶的目标,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努力缩短与优秀教师的差距。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更加努力学习,取长补短。继续好好研究教材,思考教学,组织教学,增进自己的教学水平,给孩子们呈现一堂堂精彩的数学课,让孩子们在数学的世界里快乐的学习成长。

第四届全国中学物理教学名师赛观摩体会 篇11

六枝特区堕却乡荒坝小学

一、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我深深地感到参加这次培训是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让我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了由教育工作者到学生的角色转换,认真、虚心、诚恳地接受培训,态度端正、学习专注,全神贯注,认真的聆听和记录,如饥似渴地接受着新鲜的理念。我觉得机会是如此的难得,学习气氛十分浓厚,仿佛回到了学生时代。

二、学习带来收获,思考成就创新。

听周益民老师、张学青老师和王文丽老师的讲座就象是一顿丰盛的大餐,精美地呈现在我的面前,真是“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各位老师毫无保留的把他们自己在学习和工作中的经验拿出来与大家分享,深入浅出,可谓是异彩纷呈。周益民老师上的《诗与图画的婚礼》和讲座《做一只琴鸟,歌唱读书的幸福》,我感触颇深:对指导实际工作有较大帮助,使我在今后的工作中有了新的思路。更重要的是让我懂得怎样上好语文课。张学青老师上的《生命桥》和讲座《一个语文老师的专业成长路径》,使我对怎样上好语文 课有了更深的认识。聆听了王文丽老师的《手术台就是阵地》和讲座《构建理想课堂,提高教学实效》,让我明白了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性,知道了做为一个教师,首先要不断点燃和开启学生心中的智慧火焰。

三、学无止境,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

听周益民老师、张学青老师和王文丽老师滔滔不绝、挥洒自如的讲座,心中十分佩服他们的口才,佩服他们的自信,佩服他们的敏锐,佩服他们知识的渊博。想想如此才气从何而来?所有人都是走着同一条道,那就是不断的读书学习,关注专业知识,日复一日,永无止境。就像听课时王文丽老师说过的一句话:“要注意积累随时随地的书,所到之处,处处留心,培养一双慧眼。”学习也是如此,要让读书学习也像吃饭睡觉一样,成为我们必不可少的生活方式。我从现在起就行动起来,像专家一样投入到读书学习的活动中去,让读书学习也成为我生命活动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对照自己的工作实际,将所学知识为我所用。

正如专家们所说:教育是一首诗,一首激情、含蓄而又精湛的诗。课堂是学生和教师栖居的主要场所,也应充满着浓郁的诗意,流动着诗的灵性,洋溢着诗的浪漫,弥漫着诗的芳香,澎湃着诗的激情,回荡着诗的旋律,演绎着诗的精彩……

培训学习虽然已经结束了,但我知道课堂应该是心灵流 动的乐章,使飞扬的激情喷涌流淌。课堂,是老师和孩子一同走过的幸福和快乐的生命历程。人要走进知识宝库,是一辈子的事情,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我要学习的东西太多了。让我重新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为做一名合格的教育工作者而努力学习,为培养出更多的创新人才而努力工作。

上一篇:游九寨沟初一作文下一篇:驾驶员岗位责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