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TF-8成为主流的问题

2024-09-28

UTF-8成为主流的问题(共8篇)

UTF-8成为主流的问题 篇1

阮一峰这篇Blog引用了一张互联网网页编码统计图,上面显示UTF-8的比例正在迅猛上升,而欧美字母编码正在下降,显得比较乐观;但GB2312的比例变动很小,而且我国主流大站基本还是采用GB2312的编码,Unicode的前景又显得很不乐观,

其实中文网页增速应该是很快的,如果它快过全世界网页的平均增速的话,这个比例不变岂不已经说明使用UTF-8的还是在增加?Unicode确实有很多好处,本着不再将就、一了百了的方针,还是很应该采用的。

前些天换空间的时候,本站就转了一把,从GB到UTF-8,过程基本顺利,但也挺麻烦的,似乎还没有很稳妥的工具可用。原因在于这些字符虽然99%都是GB2312的,在那7000字的范围之内,但也有少数超出了这个范围,比如有一些怪字或繁体字。当然这里浏览器表现都很好,虽然不在GB2312范围内,它们也能处理和显示。但是不知道它是作为什么编码存储和处理的,这个问题在在转UTF-8时出现了,

iconv这个工具要求说明从哪种编码到哪种编码,然后它似乎就只在这两个范围内转换,这样就老是出问题,总是在某字节处断掉。假装原来是GBK也不行,估计字符是相当怪或者碰到了iconv的能力极限。A core提醒说可以让它闭嘴只是干活,但我怀疑那样保留下来的编码可能还不是UTF-8(?)。

最后借用的是在这些问题上表现比较好的字处理器,实践表明,OpenOffice.org在这方面(直接打开备份的sql文件)比MS word 略微强那么一点,显示正确的比例比Word要大那么一点点。但它们也仍然没有完美显示所有字符,也出现了由于某个字符出问题,引起后面一串乱码,只好手工在Vim切换编码直到显示正常再拷贝过来。

总之,这些都是编码不统一造成的毛病,今后就一了百了了(希望吧)。但iconv这种编码转换工具显然还有改进的空间。除了习惯力量大,结构复杂尾大不掉之外,没有特别好的转换工具也许是造成许多大站不敢转向Unicode的一个小原因吧。当然,如果微软的产品缺省全部都转用Unicode的话,就一了百了了。

来自:UTF-8成为主流的问题

UTF-8成为主流的问题 篇2

线性时间观认为时间包括过去、现在、将来等不相重复的时段, 每天都在变化。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 对时间的认识主要采取循环时间观, 这与中华民族传统的农耕文化和道家思想有着密切的联系。中国古代是个农业社会, 以农为本, 以耕为生的农民把人和自然界看成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 因此形成东方社会“天人合一”的循环时间观念。从季节的更替到每个月亮圆缺变化的周期, 这些大自然的节奏塑造了他们对事情的看法。人们学习去适应环境的变化, 因此他们比美国人更容易视情境而作弹性的应变。与中国农耕文化相对应的是西方发达国家高度发展的工业文化。这种文化通常把时间看成是一条直线, 是一种线性的单向持续运动。时间就像一条从源头直奔入海口不断流动着的河流, 一旦流逝便无法挽回。所以对外人而言, 美国人似乎很依赖时钟, 他们喜欢将计划固定好不要变动。美国人自称是“时间的奴隶” (slave to nothing but the clock) 。他们把时间看成是一个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体, 可以被分割、买卖、节约、浪费、消磨 (cut, buy, sell, save, waste, kill) 。因此美国人有强烈的时间“紧缺”意识, 生活节奏较快, 办事讲求效率, 凡事都力求做到准时不误。

在循环时间观的影响下, 中国人生活在一个传统导向的社会, 人们对未来没有像对过去那样感兴趣, 过去的经验和教训成为今天事情成败的重要参考。中国人也重视未来, 但那是遥远的、理想的未来, 而不是近期的未来。受线性时间观的影响, 美国人把时间看成伸向未来的道路, 人们着眼于未来, 沿着直线前进;美国人眼中的未来是有限的、可以预见的未来。循环时间观念的影响还可以清楚地从中国人的生活节奏上看到———中国人的生活节奏明显慢于美国人。我们可以注意到, 美国人在街道上走路时总是行色匆匆的, 很难看到有人在街头缓慢地散步。另外, 美国人也十分讲究准时, 迟到的人通常需要打电话提前告知一下。而在中国则要视情况而定, 对于非正式的集体活动, 迟到是很正常的。

3.多元时间制 (Poly-chronic time system) 与一元时间制

霍尔 (Hall) 把不同文化的时间使用分为两种范畴, 即多元时间制和一元时间制。前者讲究时间使用的灵活性, 倾向于做长期计划和一个时间允许做多种事情的时间习惯。而后者是一种强调日程、期限、讲究效率, 倾向于做短期计划和一个时间只做一件事情的时间习惯。

中国人采用的时间是趋于多元制的。因为中华民族对时间的认识是从农业活动开始的, 人们把月亮圆缺、季节更替和农事活动联系在一起, 因此传统的农耕文化缺乏很强的时间观念, 对时间的认识是模糊的, 对时间的计算也只是大致的。况且传统的中国文化注重整体, 善于综合性思维, 因此中国人习惯于同时处理几件事情, 强调人们的参与和任务的完成。而不强调一切都按照时间表, 对工作安排不是那么固定, 时间限制不是那么死, 安排更为随便, 更讲人情味。在一定程度上讲, 中国人是时间的主人, 他们行动的每一个步骤经常是依据周围环境随机决定, 因而灵活性强, 但效率

【创新】隰理论高地

于接受的管理体制。最初, 我们实行老师值班制度。主要是将不担任班主任的老师编成六个值日小组, 每个小组担任从星期天至星期五之间的某一天值日任务, 小组长将本组的老师分至教学楼、食堂、宿舍、操场等岗位, 每位老师负责自己岗位的学生安全管理及文明礼仪。这种制度实行几年后,

随着学校规模的扩大和学生人数的增加, 要在每一个岗位上派上老师值勤已经不太可能, 而高中学生比例的增大也迫切要求我们实行一种新的管理模式, 既能够培养学生对学校的自豪感, 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又能利用学生细致的管理弥补学校管理的漏洞, 同时使学生在充当管理者

较低。美国人是典型的一元时间制的偏爱者, 这也是工业化的必然产物。他们很懂得“心无二用”的道理, 习惯于特定单位时间内只做一件事, 因此讲究计划的周密性与严谨性。一元时间制在一定程度上极客观地操纵着人们的社会活动, 时刻决定他们做什么, 不做什么, 什么必须先做, 什么可以留到最后一分钟。美国人的这种很强的时间观念与美国社会形态有密切联系。一方面, 他们追求单位时间的最大生产效益;另一方面, 在这个高度竞争的社会里, 人们为了更好地生存, 只好把日常活动制成时间表, 以便做到工作和交际两不误。因此, 美国人的办事效率很高, 但有时显得过于呆板, 缺乏人情味。

由于传统的农耕文化对时间的认识是模糊的, 对时间的计算也只是大致的。在中国, 像“日上三竿”“太阳晒屁股了”“一顿饭的工夫”“抽袋烟的工夫”“掌灯时分”这样的说法常出于寻常百姓口中, 它反映的是一种民间的计时方式, 体现的是农业社会对具体时间的粗疏把握。表现在人际交往上就是不讲究预约、守约和准时, 对突然拜访、失约和迟到持宽容的态度。而在美国, 多数人都有严格的个人日程安排, 他们在日程表上写满了约会, 把一天的时间分成一段一段的。如果你想拜访某人, 或者请某人做什么事, 最好的办法是与他们事先约定好, 他们是不欢迎不速之客的。约会时你必须按照约定的时间到达, 如果有急事发生, 使得你不能按时赴约, 你应该更改或取消约会。失约是非常不礼貌的。

中美双方对时间制式的不同态度体现在跨文化的商业活动中, 中国人更讲究人际关系的和谐与事物发展的水到渠成。在中国, 主张在会议开始之时, 双方先就共同感兴趣的话题交换看法, 以建立和谐友好的关系。而美国人要求严格依照时间表办事, 他们讲求实际、直截了当, 不会以长时间闲谈来营造氛围、建立关系。

三、结束语

以上分别从三个不同的维度探讨了中美时间观念的差异, 我们应该认识到这三个方面并不是完全割裂开来的, 而是相互交叉, 相互补充的。这里值得注意的是, 并不是每一个中国人, 每一个美国人, 遇到每一件事都是如上所述的, 我们这里比较的是代表中美两国主流文化的成员的时间观念。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推进, 文化交融, 你中有我, 我中有你的现象数不胜数。通过比较中美文化使用时间的差异, 并非要判定孰优孰劣, 目的在于帮助我们了解两种文化的主流倾向, 学习和借鉴西方时间观中的有益成分, 努力避免由于时间观的差异所引起的误解与冲突, 从而使跨文化交际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E.T.Hall.The Si lent Language[M].北京: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 997.[3]郑立华.时间观与跨文化交际[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2000 (1) .[4]曾建平, 廖晓明.时间观与民族文化[J].南昌大学学报, 2001 (7) .

(江西财经大学外语学院)

摘要:物理实验是培养学生各种能力的重要途径, 教师要重视逐步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形成科学的实验素养。

关键词:学生实验;操作能力;能力培养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物理实验是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 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以及严格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对学生今后参与科学实验和理论研究等都有重要的基础作用。因此, 实验教学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下面, 从两个方面谈一谈学生实验能力培养的看法。

一、培养学生使用基本仪器的能力

掌握基本仪器的使用, 是做好物理实验的基础。基本仪器主要

有:刻度尺、量筒、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秒表、天平、温度计、弹簧测力计、压强计、安培表、伏特表、滑动变阻器、电阻箱等。学会正确使用仪器并进行观察、测量和读数。一是要让学生了解这些仪器的基本构造、原理、用途, 掌握仪器的量程、使用方法和使用规则, 以达到熟练、正确使用和读数。在介绍这些基本仪器使用方法时, 应抓住各种基本测量仪器的共同特性来加以指导。各种基本测量仪器都有一定的量程 (测量范围) , 必须严格要求学生在使用各种基本仪器前, 搞清仪器的量程, 并且能估计被测对象的情况, 选用适当量程, 避免超过量程而可能损坏仪器。二是教会学生在使用测量仪器前通常都要调节零点或校正零点, 否则测出的数据就不准确。如:对安培表、伏特表等应学会调整零点, 对

能力培养隰【创新】

浅谈物理实验操作能力的培养

●郭立荣

的同时, 加深对学校管理制度的理解, 也使他们能够在长期的学习中更好地遵守学校规章制度;更重要的是, 如何在学校管理和教育中, 真正落实学生独立自主能力的培养。经过不断探索, 从上学期开始, 我校开始试实行以班级为单位的每日学生自主管理轮流值勤制度, 采取“区域包干、职责明确、统一管理、科学评价”的办法, 让学生在值勤活动中有机会体验管理的辛苦和快乐, 同时培养和锻炼学生独立工作的能力,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自主管理和互相督察中体验社会责任, 珍惜劳动机会和劳动成果;参与学校管理, 逐步培养浓厚的爱校、爱国意识、集体主义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一、值勤事项和要求

(1) 常规检查。即由值勤的学生对学校各项常规进行检查 (包括寝室纪律与内务、卫生、三操、文体活动、学生仪表、迟到早退、校服着装等) , 要求及时检查评分, 并对相关情况做好登记。 (2) 校园文明监督岗。在校园内设置许多岗位, 及时制止损害环境卫生、践踏草坪等不文明行为, 学生行为规范, 同时做好卫生保洁。 (3) 安全巡逻。在操场、体育看台等容易与外界接触和攀爬围墙的地方设置岗位。值勤学生在课余及自由活动时间加强巡视, 防范打架、或是从围墙外的小商贩处购买可能不卫生食品、翻越围墙出校等重大违纪事件的发生。 (4) 食堂值勤。在就餐期间由值勤同学负责维护食堂就餐纪律, 协助食堂工作人员维护食堂卫生、餐具的洗放等。 (5) 参与组织学校重大活动, 如学校田径运动会、艺术节、各种演出、对外接待任务等。 (6) 值勤时间:值勤学生不上第8节课, 提前吃中餐、晚餐。部分检查迟到的学生迟上早自习、午自习、晚自习第一、三节8分钟左右。值勤学生必须佩带专用的学生自主管理“值勤”牌和值勤袖章。

二、检查评比

(1) 常规情况:按照学生处编制的学生常规管理评分细则进行评分, 评分记入学生处检查部分。其中值周班级的评分记录要复印好交给各位年级组长和学生处作为确定日常工作内容和班级评比的重要依据。 (2) 值勤学生值勤情况:由班主任、学生处工作人员、当日值勤的校务人员及学生会干部检查督促, 将检查情况汇总到学生处, 然后根据学生的值勤表现由学生处工作人员和班主任一起按积分标准评定每位学生的积分, 值勤表现情况和个人积分要记入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表中, 并将值勤表现情况个人积分按一定比例记入学生在校表现积分。常规检查结果每天汇总到学生处, 并及时在公布栏公布。 (3) 建立值周小结制度, 在每周值勤结束后由学生处和学生会干部组成的考评小组对值周班级进行考评, 并评价出等级。考评为优秀的班级授予流动红旗。每周升旗仪式上由学生处对班级值勤情况作出评价并提出待改进的问题。

三、实施的效果

具体实施办法:每周星期三, 由将要值周的班级班主任到学生处专门负责学生工作的老师处领取下列表格, 并按要求填写好并复印20份于周五交至学生处, 学生处将一部分表格发至学生会下一周值勤的学生会干部手中, 学生会干部在发现值周班级出现未按时到岗、早退、值周不认真的时候要根据号码牌和号码对照表落实到每一个学生的姓名并及时反馈督促其及时改正。经过两个学期的实践, 总结学生自主管理的得失, 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 从长远看, 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主人翁意识得到明显加强。过去, 无论学校如何教育引导, 学生对身边的好事、坏事始终是“事不关己, 高高挂起”, 特别是同学中的违纪事件, 很少有人会站出来制止或是谴责他;走过路过, 看到满地的纸屑, 也很少有人会弯下腰去拾起。通过学生自主管理, 培养了学生良好的主人翁意识, 对身边的不良现象, 值班的同学必须及时制止并张榜通报, 还要扣分到人到班。这个过程, 实际上对学生本人也是一个教育引导过程。通过几次值周, 学生主人翁意识、责任逐步培养。

(2) 服务意识增强。现今社会, 独生子女日益增多。孩子在家庭中处于中心地位, 缺少服务意识的培养, 很难做到替他人着想, 更难以理解“人人为我, 我为人人”。高一 (1) 班的一位同学在值周心得里面写道:短短的几天, 我懂得了不少的道理。我将脏了的座位打扫干净, 维持食堂的纪律, 将同学们的衣物和其他用具保管好。一切的一切, 使我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以前只知道为自己的利益着想的我, 开始明白了要去为别人着想。

(3) 节约意识明显改善。有了值周班级的定时巡视, 开长明灯、不关水龙头等现象基本没有了, 食堂用餐的浪费现象也少了很多, 同学们都根据自己的需要取食。本学期, 我校的水电和食堂的费用比去年同期降低将近50%, 这与学生自主管理的落实有很大的关系。

(4) 学生不良行为急剧减少。一直以来学生喜欢讲方言, 甚至用方言骂人。有了自主管理的文明监督岗后, 值勤同学一旦发现同学有不文明行为, 立即进行制止和劝说, 对态度不好的同学进行记录和扣分处理。本学期, 我校未出现一起学生恶性重大违纪事件, 为教学工作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四、问题与思考

曾经的边缘都可能成为主流 篇3

中国美协实验艺术委员会主任

采访时间:8月20日

采访形式:798艺术区AT Coffee

关于实验艺术被纳入全国美展有一种声音,即实验艺术应当自甘边缘,不该进入体制内的展览,你怎么看这个问题?

首先要问的是谁给实验艺术下了这么个定义,要自甘边缘,从历史大发展来看,曾经的边缘都可能成为主流,现在很多的艺术流派和形式都是曾经的边缘,我想,实验艺术也是一样。在实验艺术的发展过程中有许多艺术形式现在已经变成了常态,今天我们在展览上看到的装置、影像作品现在看起来也算不上前卫, 所以美协把实验艺术纳入全国美展实际上是一个水到渠成的事情。

举个例子,假如在30年前,抽象艺术想要进入全国美展那就像洪水猛兽一样,但今天用当代艺术的眼光去看,它已经是一个非常古老的东西了。我觉得时代在变化,我们也要以一个变化的眼光去看待实验艺术,不要在这之前先下一个定义。

实验艺术展区的设立,从无到有经历的怎样的过程?

3年前在美协成立了实验艺术委员会, 一方面是因为在历届全国美展和一些展览活动中都会有一些艺术家提交实验艺术作品,但是这些作品没有办法归类,这种情况越来越多;另一方面,从美协工作的角度出发,他们也愿意把实验艺术纳入进来。从我个人在艺术圈里的了解,实验艺术已经不再是一个边缘的艺术,它生动且吸引各类观众的关注,在画廊里、美术馆里,在各种大型的展会中到处都可以看到实验艺术,如果这些艺术作品在全国美展中得不到展示,是非常遗憾的,而且这样的全国美展也不能够代表中国艺术发展的整体面貌。基于这些原因,美协成立了实验艺术委员会。

实验艺委会成立后正好赶上这届全国美展,最初实验艺术没有一个专门的展区,是和其他小的画种放在一起展出。我觉得实验艺术和其他门类放在一起展出确实不协调,后来我们就提出要专门设立一个展区,经过争取并得到美协的支持,原本并没有这样的计划。

在筹备的过程中也遇到了很多困难,首先实验艺术不像其他画种那么有艺术市场,这也就意味着我们要自筹经费。在其他展区,不管是政府赞助,还是企业出钱,大家都抢着做这个事情,都希望全国美展能在自己的城市展出,但是我们没有。解决了经费问题之后,还要解决场地的问题,我们选择了今日美术馆,这里应该说是一个具有象征性的场馆,和实验艺术联系最紧密的地方,同时它还位于北京。

另外作品征集我们采取的是推荐选拔的方式,主要是希望第一次展览能够体现中国实验艺术发展的水平和质量,能够展现中国实验艺术发展的现状。我们在选择作品的时候注重选择使用各种媒介的创作,选择不同年龄段的艺术家。尽管参展人数不是很多,加上评委的作品一共52件,还是能够呈现一个基本的面貌, 展览后的反响还是不错的。

作品选择的时间范围定在10年之内是出于怎样的考虑?

其他画种每5年就有一次展示的机会,但是实验艺术没有,而且作为一个艺术家,能够做出一件好的作品是非常不容易的,所以我们希望把时间拉长,从中选择有代表性、有影响力的作品。

这个展览给谁看的问题,我们艺委会的委员们有过多次的讨论。我们要给从事实验艺术创作的艺术家看,让他们了解美协做的实验艺术展到底是什么样的,他们会决定将来参加不参加,这一点非常关键。另外我们要给美协的人看,不管是组织的负责人,还是从事传统艺术创作的艺术家,让他们了解什么是实验艺术,了解这帮人是在认认真真做事情。当然,我们的展览更是做给普通观众看的,尤其是年轻的观众,他们看了之后觉得很新鲜,与他们很近,在这个展览上也有很多多媒体作品,互动性很强,年轻人看了之后不会觉得这些东西跟他没关系,我认为他们是未来的观众,通过这样的展览可以让他们跟艺术越走越近,越来越熟悉。所以说全国美展既是中国美术界艺术家的创作展示,也是给普通观众进行一次美育教育的机会,让他们认识到美术是如此的多元和丰富,不仅仅只有国画、油画。

对圈内人而言,我们选择的作品他们都已经见过了,没什么新鲜感,但是对于美协的人,或者普通观众来讲还是很新鲜的,这个展览不仅仅是给圈内的那一小部分人看的。

将来会采取全国征集这个模式吗?

会,展览开幕后我们也曾经讨论过下一届将采取什么样的方式,征集和提名推荐两种方式结合的可能性会比较大。通过征集可以让更多的年轻艺术家,包括有意愿参加的人进来,会有一些更新鲜的东西。同时采取提名或者策展人制度,做一些更有针对性的展览,这两种形式的结合更符合实验艺术这种艺术形式。

如你所言,对大众来说实验艺术还是非常新鲜的东西,我们该如何去界定实验艺术?在展览中,大家也会有疑问,像丁乙的《十示》应该属于架上绘画,为什么会出现在实验艺术展区?

丁乙的绘画更多的强调的是观念,绘画是第二位的。选择架上绘画我们也是希望体现实验艺术的多元性,绘画也有实验性,而且像丁乙的作品实验性更强,这和那些比技巧的绘画不太一样。就这个展览来说,如果一张绘画都没有,整体的张力也会弱一些。

实验艺术最大的特点就是它可以采用任何形式,包括传统的艺术语言,他是开放的。比如隋建国的雕塑,形式上是雕塑,但是雕塑本身的来源是观念,而不是传统雕塑的创作方法,要看其背后的东西。

通过你在跟这些参展艺术家的接触上来看,就是他们在面对全国美展的时候与其他展区的艺术家有什么不同?

有很大差别,其他画种的艺术家都是非常积极的参与全国美展,但这些实验艺术家并不是,大部分人会觉得参与与否都无所谓。一部分特别有名的艺术家,最开始的时候还有些迟疑,认为这个展览是体制内的,但是在交流的过程中,他们也慢慢体会到这个展览其实跟他们想象中的不太一样,所以也愿意参加。另外一些艺术家是关系比较好,出于对我们个人的信任参与进来。

展览开幕以后,许多艺术家看后觉得这个展览也不是“那么美协”,对美协也有了新的认识,那么以后美协在主办其他的实验艺术展的时候,在这些艺术家的心中就不会有条条框框 。我觉得这个展览其实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展览中,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系毕业生的作品也占了相当比重,对各院校实验艺术相关专业的教学展示也非常重视,这个是有什么特别的考虑吗?

关注学生的作品是基于我们3年前做过一个全国实验艺术教学展,对全国的美术院校设立实验艺术相关专业做了一个比较深入的调研,我们发现实验艺术的发展相当快,和我们想象的完全不一样,各个院校都有,而且比其他专业发展要快。在这个基础之上,我们形成了此次展览上的教学板块,通过视频呈现了目前实验艺术的教学状况,可以说各村有各村的高招,是非常理性的和有创造性的。在展览中,也有部分从院校实验艺术方向毕业的艺术家,已经有了一定的影响力,也有极个别的艺术家是刚从学校毕业的,这也是为了让展览整体上更有生气。

这次展览是今日美术馆首次动用所有的展厅,那在策展方面有哪些特殊的设计?

UTF-8成为主流的问题 篇4

一、形式上, 话题作文淡出, 2009至2011年标题作文和材料作文几乎平分秋色, 去年和今年除了江苏卷为给材料加标题、天津卷为给材料加半标题, 其余均为让考生根据材料自主拟题。

二、注重多元思辨, 大多不设定主题, 让考生就材料相对或相关的因素进行提炼。如今年, 上海卷“自己认为重要的事情与世界上还有更重要的事”, 北京卷“爱迪生与手机”, 安徽卷“发生的事情与从未有过的事物”, 福建卷“自由与不自由”、江苏卷“探险者与蝴蝶”等, 都是如此。

上海卷2009年以来一以贯之, 其材料都以二元或多元构成, 注重理性思维的考察。

话题作文较难引发深入思考

话题作文, 如上海卷2003年“杂”、江西卷2005年“脸”、安徽卷2006年“读”;标题作文, 如北京卷2004年“包容”、天津卷2006年“愿景”、四川卷2009年“熟悉”等, 这些题目很开放, 为考生提供了思维空间, 但缺点也明显:

一是容易套题。如上海卷2004年以“忙”为话题, 当年有的学校在高考前模拟考试的作文题是“《微软革命》中说:‘你永远不能休息, 否则你将永远休息。’请以‘休息’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这个学校的学生在高考考场只要将各自写过的作文中的“休息”改为“忙”与“不忙”就完全符合题意。所谓“话题作文是个筐, 什么都可以往里装”, 就是指这种情况。标题作文除了不用再拟一个标题, 与话题作文并没有区别。

二是不能引发学生做深入思考。如上海卷2003年的题目:“‘杂’的含义很广, 有褒有贬。请联系生活、科学、文化、艺术, 以‘杂’为话题, 写一篇文章。”题中立意方向、行文思路都有了:按提示语, 对“杂”或先褒后贬, 或从生活、科学、文化、艺术依次写来即可。如此, 结构是清晰的, 但易流于肤浅, 不利于考察考生思维的纵深层次。

材料作文重在考察思维水平

近两年各地的命题专家都意识到了以上这类话题和标题作文的不足, 于是今年都采用材料作文, 并大多在材料中设置二元对立的因素命题。

好的作文命题既要有限制性, 又要有开放性。为防止将准备好的作文临场套题, 题目必须限制;为了让不同的考生根据各自的积累和思考选材立意, 开放也不可或缺。

材料作文的限制是通过文字材料使审题立意带有一定隐蔽性, 需要考生思考辨析。如今年上海卷题目:“生活中, 大家往往努力做自己认为重要的事情, 但世界上似乎还有更重要的事。这种现象普遍存在, 人们对此的思考不尽相同。请选取一个角度, 写一篇文章, 谈谈你的思考。”

题中“事情”是开放的, 可广泛联想。同时也有限制:要围绕“自己认为重要的事”和“还有更重要的事”选材立意。如将“事情”定为“环保”, 全文只谈“环保”如何重要, 是不合题意的。要确定一个与“环保”对应的事, 如“快速发展经济”, 立意为“环保比快速发展经济更重要”。行文要在“快速发展经济”与“环保”二元对立的推进中突出“环保”更重要, 这样才符合题意。

材料作文限制的程度一般与文字的多少有关。上海卷2009年的题目关于郑板桥的书法, 其难度明显比今年要大。材料作文限制的程度一般与文字的多少有关。上海卷2009年的题目, 其难度明显比今年这道题大:

郑板桥的书法, 用隶书参以行楷, 非隶非楷, 非古非今, 俗称“板桥体”。他的作品单个字体看似歪歪斜斜, 但总体感觉错落有致, 别有韵味, 有人说“这种作品不可无一, 不可有二”。

根据以上材料选取一个角度, 自拟题目, 写一篇文章。

考生先要逐句分析理解:“板桥体”源于“用隶书参以行楷”———借鉴、继承;又“非隶非楷, 非古非今”———发展、创新;“单个字体看似歪歪斜斜”———个体, “但总体感觉错落有致, 别有韵味”———整体;“不可无一”———不能没有“板桥体”;“不可有二”———不能都去模仿“板桥体”。之后才能确定材料中至少有三个二元对立的立意角度:借鉴和创新、个体和整体、特色与模仿。

如此审题立意的过程, 就是考生分析理解、抽象概括的过程, 审题准确与否, 可以看出考生的理解力和思维水平。分数的高低与考生的理解力和思维水平成正比。

命题模式切忌固定化

材料作文与多元思辨已经成为当下许多高考作文命题的取向, 这对增强作文的限制性和考察考生的理性思维无疑是有效的, 但应注意绝对化的倾向, 不要陷入命题模式的固定化。

话题、标题、材料, 只是形式, 看一个命题的优劣, 一是限制和开放是否适度。限制过强, 会窒息考生的联想;开放过于宽泛, 会容易套题。二是能否激活考生的积累, 使不同考生都能充分发挥, 展现各自真实的写作水平。

还应注意的是, 虽然多数命题文体不限, 但其内在倾向多为议论, 这或许是出于要偏重对理性思维的考察。如今年上海卷“……人们对此的思考不尽相同。请选取一个角度, 写一篇文章, 谈谈你的思考”, 显然, 其预设是让考生写议论文, 这与下面要求中的“不要写成诗歌”, 也就是“文体不限”是矛盾的。据说, 阅卷时一些记叙文得了高分, 如此“思考后”宜加上“体验”或“想象”。

有的题目, 如2009年江西卷以“圆明园兽首拍卖”为材料, 要求“必须写议论文”。这颇值得商榷:学生所学课文, 初中自不必说, 高中也大多是记叙、抒情类;人的思维特点, 有的长于逻辑思维, 有的长于形象思维, 这是客观存在, 而高考却要求“必须议论”, 这对长于形象思维的考生是不公平的。

基因疗法能否成为主流? 篇5

目前的基因治疗常用的技术主要是向细胞中添加治疗用的DNA片段,产生的基因变化不会遗传给下一代,而且如果加入的DNA片段到达错误的位置,偶尔还会导致癌症发生。而利用CRISPR基因编辑技术,DNA就能被准确地添加到它该到的位置,即使有时候也会稍有偏差,但技术的发展会将误差降至最低。

此外,治疗一些疾病需要的是改变现有基因而不是添加新的基因。而基因编辑技术在这方面的能力可谓是得天独厚。一旦这一技术被认定是安全可靠的,那它就将被用来改变体内细胞以治疗许许多多的疾病。

一些棘手的事都将交给基因编辑技术和即将进入人体的新DNA来完成。幸运的是,研究CRISPR疗法的生物学家们能够利用这数十年来传统基因疗法所采用的手段,而不用再走弯路。其中最常用的方法就是使用一种名为AAVs的无害病毒来携带新基因进入细胞。

利用AAVs病毒作为载体来携带CRISPR元件的技术早先被用于研究小鼠的大脑,可用这一技术来探查特定基因的作用。然而AAVs病毒只能携带大小为4700个碱基对的DNA片段,而CRISPR 元件CAS9蛋白基因就已经差不多是这么大了。也就是说,如果让现有的基因失效,那AAVs病毒刚刚够用;可如果想要AAVs病毒携带较大基因片段,就没有足够的空间同时容纳CAS9蛋白和其他基因,那它就没什么用处了。

针对AAVs病毒载体携带基因大小的问题已经有了好几种解决途径,例如,更小的符合CAS9标准的蛋白基因正在被测试是否适用。还有一种方法是将CAS9蛋白基因一分为二,分别由两个病毒携带,那每个病毒就都可以有更多的空间来携带其他的基因了,但这种方法的成功率并不高。

要想确保基于CRISPR的基因疗法对人类足够安全,还需要进行好几年的动物实验。有科学家指出:当人体试验开展之后,或许还会出现许多不可预期的问题。尽管如此,人们还是相信这个方法会成功:“十年之内,它就能引导一种新型的治疗方法。”

李玉 不急于去成为主流 篇6

38岁的李玉,扎着马尾,穿着牛仔裤。她的办公桌整齐、干净,除了一台电脑,几乎没有多余的东西。敞开的办公区域里,挂着李玉电影作品的海报。?虽然长着一张温婉的脸,但她其实是个爆脾气。制片人方励和她合作了几部电影,他认为李玉“是一个有暴力倾向的导演”。

拍摄《观音山》时,由于影片题材比较内地化,台湾演员陈柏霖入戏比较慢。有一场戏里,陈柏霖要半夜爬起来看范冰冰临走前发给他的短信,他的状态很游离,好几遍都没过,加上摄影师的状态也有问题,当天的气氛很紧张。李玉不断地来回说着戏,说着说着,就把手机摔在了地上。

钉子户那场围观戏,几百个群众演员都是整整齐齐,排着队上去。李玉一看这阵势,嗓子眼就开始冒火,冲着副导演喊:“你没有观察过生活吗?这是围观吗?什么叫围观?这不是军队吗?”

范冰冰在拍《苹果》时就说过:“李玉是一匹野马。”李玉自认为自己性格像男孩子,内心野,脾气又直又火暴。当初拍《红颜》的时候,剪辑是一个德国人。讨论剪辑方案时,她一着急,一脚就把茶几踹碎了。

这个女导演的运气并不太好,她的每一部电影都在和人较劲,需要斗智斗勇。2001年,她的处女电影《今年夏天》被称为内地电影史上第一部女同性恋影片。此后的李玉一直在努力拍摄“地上电影”——《红颜》为了在内地公开放映,彻底改掉了获得奖金的原剧本;范冰冰主演的《苹果》在删了不少戏之后才通过审查,公映两周后又被突然叫停,制片人方励为此还受到处罚,3年不能参与制作电影。

“那时候肯定没有人相信,我不是为了名利,就拼命往上扑。方励有难,我不能扔下他去跟别人合作,我们要有难同当,和他站在一起,”李玉说。当时,她停了手上正准备开机的戏,也跟着等了3年。

李玉最早是拍纪录片的,这一点在她的影视作品中很容易看出来,她对现实的敏锐和关注非常明显。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对李玉影响最大的导演是北野武,原因也很简单:“痛快,可以一拳头下去解决很多问题……虽然这都是梦想。”

用极致的方式探讨心理问题

继电影《观音山》以近8000万的票房创造了文艺片的票房神话后,2012年9月29日,李玉又携其首部商业电影《二次曝光》归来。《二次曝光》讲述的是一对青年恋人青梅竹马,相依为命,却因种种意外而各奔天涯,最终随着两桩疑点重重的杀人案件真相大白而重新走在了一起。

这部号称剧本“零漏洞”的电影,由李玉及制片人方励联合编剧,投资5000万,聘请了知名国际音乐人和摄影师参与创作,历时3个多月,跑遍全国7个省共14个地方,用了9种拍摄方式,包括高难度的航拍和水下拍摄。从创作到发行,这是一次立体的商业化尝试。

然而李玉并不想为这部片子的类型下定义,她并不甘心去拍一个纯粹的、传统意义上的商业类型片。在她眼里,没有文艺片与商业片之分,只有好电影与坏电影之分。不管包装多商业,题材永远都要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而选择的唯一标准,就是要表达社会现实。“这个时代有这么多戏剧化的东西,如果我不去表达,就太可惜了。”

电影的前两部分充斥着悬疑、幻觉元素,在制片方看来,这只是用来“与观众做交易”的部分:用闺蜜、小三儿、谋杀等吊人胃口的情节尽可能为电影赢得更多的观众。而真正的伏笔在于后面,也就是宋其(范冰冰饰)父亲的故事,以及20世纪90年代发生在宋其家的变故。用个人成长经历中的心理伤害指向大的社会背景,这也是李玉最擅长表现的东西。

在这部影片,李玉继续她一贯的创作思路——“用极致的故事,揭示普遍的人性”。脏乱的工棚、灰蒙蒙的矿场,“从那个年代过来的人,一眼就能看出来电影想要表达的东西”,制片人方励说。而爱和伤害,成长环境带来的疼痛,这才是李玉着意表达的主题。

“拍《二次曝光》,就是想用一个极致的方式,探讨我们的心理问题。”李玉说。

对现实的关照

《二次曝光》做后期的时候,负责配乐的英国同事跟李玉讲了一件事:前段时间,他在街头跟人打了一架,事后非常恐慌,因为他从17岁以后就再没跟人打过架。猝不及防发生的这起冲突,让他意识到问题有些严重:我怎么有了暴力倾向?是我的生活出了问题,还是我自己?他第一时间去看了心理医生。

而影片筹备期间发生的另一件事在李玉心头,却又产生了另一番滋味。剧组同事联系拍摄所需的医院时,碰巧遇到了自己的熟人。等在心理医生门外候诊区的朋友十分紧张,不停地解释“我已经康复,只是过来拿点儿药”。

东西方社会面对心理建设的不同态度,令李玉十分感慨。“在今天的中国,大家都只关心如何成为比尔·盖茨,如何让自己从外部看起来没有缺憾,这就是为什么杜拉拉这样的故事会畅销。另一方面我们处在一个压力巨大的时代,心怀很深的挫败感,却不知道如何面对自己。”

“我们经常在朋友的倾诉中听到他们说‘我已经失去了爱的能力’,实际上就是自我的迷失。从20世纪90年代起,我们就开始迷失。所以今天的90后,实际上是在偿还父辈欠下的债。”

在李玉看来,从纪錄片到电影,从《今年夏天》到如今的《二次曝光》,尽管形式不同,但有一点是不变的,就是对现实的关照,对人和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都有一个关照。

在拍摄电影时,李玉一直坚持自由做电影的状态,让演员自由地发挥。她习惯让演员先在一起磨出了火花再拍,不给明确的信息。演员甚至不知道从何开始亦不知到何处结束,一个镜头无数次NG。而且李玉经常要求演员们将过去的表演经验清零,从自然人做起,只要发现有一点儿脱离生活的表演痕迹,她会毫不留情面的立刻叫停。这样的高强度反复拍摄,让演员叫苦不迭。

成长与创痛的基因

李玉觉得针对射手座的描述挺吻合自己——极端自由,不受束缚,从不喜欢规划,她的人生也大抵如此。

李玉的影像生涯始于电视台,她中学时代就开始在电视台客串主持人。大学中文系毕业之后,在家乡山东济南的电视台找到了一份在外人看来很体面的工作——新闻中心主播。

但对于从青春期就沉迷于摇滚和哲学经典、文学名著的李玉来说,这份刻板教条的工作既不浪漫也无美感。“人活着很大的一个乐趣,就是对未知世界的憧憬。但我在那里,差不多能看到自己80岁的样子……就这样播下去,然后做个小领导,副主任、主任,直到退休。”

一次,李玉在《东方时空》的《生活空间》栏目看到一个片子,讲的是一位洗厕所的女环卫工人一天的工作。比起自己每天播报的那些大同小异的各级领导人活动,李玉觉得这个小片子“生动极了”。她鼓起勇气给《东方时空》制片人陈虻打了电话。“我们不是什么人都收,你先拍个片寄过来看看吧。”陈虻答复她。

第一次拍摄就在挑战中茫然无措地开始了。李玉将镜头对准了济南的一个地方剧团。那一年,全国都在学习山东籍援藏干部孔繁森,以他为名的文艺作品层出不穷,大小演员使出各种办法,就为了能够出演主角孔繁森。大势之下,一位丑角演员也不得不加入其中,努力为自己争取一次机会,他就是李玉这个片子的主人公。

这部名为《丑角》的纪录片,成为李玉职业生涯中的第一部影像作品,虽然有各种硬伤,但凭借它,李玉如愿以偿地加盟了《东方时空》。那一年,她还不到24岁。

北漂数月之后,李玉一直没有打开局面,后来朋友介绍她拍摄济南一位跟歹徒斗智斗勇的刑警。“那时候很多人喜欢拍英雄,但对于我来说,太主旋律了。”到了济南之后,李玉第一站没有来到这位警察所在的单位,而是去了他的家里。

一进门,刑警的女儿跑过来问:“我是叫你姐姐还是阿姨啊?”刑警的妻子连忙赶过来说:“你别理她,她特别不懂事。”李玉一下被眼前极有意思的家庭关系给吸引了,她改了主意,提出就拍他们家。刑警妻子马上反对,“这哪儿能上电视啊?”一个星期以后,对方终于开始忽略摄像机的存在,拍摄开始正常。

这就是李玉进入《东方时空》的第一部片子《姐姐》。片中的高潮段落发生在一次饭间。刑警的两个孩子是剖腹产的孪生姐弟,在饭桌上姐弟俩发生争执后,妈妈说了无数次的那句“你是姐姐”点燃了小女孩儿爆发的导火索:“凭什么总是要我让着他?是我要做姐姐的吗?”在她心中,自己和弟弟都不是正常分娩,所以这个“姐姐”的名分,完全是大人人为造成的。

全片充满了刑警女儿对“姐姐”这种身份的极力抗拒。她喜欢学舞蹈,但弟弟要学象棋,妈妈为了让弟弟有个人可以陪练,于是逼着姐姐放弃舞蹈,也学了象棋。

成长、创伤、疼痛、渴望爱,从《姐姐》到《二次曝光》,这些关键词一直都是李玉作品里挥之不去的心理基因。

“让观众看到完整的故事”

“摄影机应该像墙上的苍蝇,不被人注意,从而真实地记录现实。”美国纪录片大师弗雷德里克·怀斯曼曾经这样阐述自己的拍摄主张。他说,“《姐姐》这个片子,就是‘墙上的苍蝇’最好的例子,也是我想达到的一种境界。”

随着收视率对纪录片栏目造成的压力增大,“墙上的苍蝇”也越来越难以像从前那样静观其变。为了继续拍自己想拍的故事,李玉在2000年选择了电影。

跟很多单亲家庭的孩子一样,父母无休止的争吵打骂是她脑海中最不堪的成长记忆。李玉比自己的姐姐要敏感,年少时躲在门后面偷偷地哭过之后,她会不停地琢磨男人和女人之间到底是怎样的一种情感。听烂了男欢女爱的离散聚合,她想用电影关注女人和女人之间的情感,这就是处女作《今年夏天》。

筹拍《今年夏天》时,李玉25 岁。她和投资人去谈,投资人很暧昧地说:“过几天跟我们打高尔夫去吧!”“可是25 岁的时候,我就是一头小倔牛,一头冲上去把你撞倒也不会做那样的事情。我想还是算了吧!”李玉回忆当年情景时说。

后来她卖了北京的房子,借了朋友一些钱,凑了40万元的拍摄经费,拍起了处女作。

李玉在后来的回忆文字里这样写道:我想表达的是女人真正的痛苦和无助。在主角小群的眼里,社会就像一堵墙,她的愿望和欲求都被这堵墙隔着,她的沉默给她带来的是更多的痛苦和压力。

因为压根不知道在中国拍电影需要报备和审查,这部处女作成为一部非法拍摄的地下电影。

因为题材和尺度屡次挑战审查禁忌,李玉这个让有些部门稍感头疼的名字,一直在扮演着中国电影的非主流。经历一系列事件之后,李玉也开始反思:《脱轨》剧本被毙之后,虽然通过《观音山》改头换面重新面世,但毕竟打了太大的折扣。如果要继续在这个环境下拍电影,恐怕要做一些聪明的改变了。“在中国拍电影,不是要挎着冲锋枪去冲,绕远一点儿,还是能过去的。”

令她欣慰的是,《二次曝光》轻松过审,全片只有一句范冰冰的台词被要求改掉。幻觉元素的应用,让审查省了不少麻烦。这次是她主动寻求改变,“我甚至不想再听到‘删节版’这样的词。”既然选择拍中国的社会现实,就要想办法让观众看到完整的故事。“在审查允许的环境下,说自己想说的话,其实也可以实现。”

“别忘了当初为什么出发”

李玉一直很喜欢王安忆的一句话:不要急于适应社会,先适应你自己。“大家现在都在说奋斗,我觉得奋斗是一个尤其需要谨慎的词。在这种跟随大家的奋斗中,很多人都找不到自己了。”

她一直很感谢从前的制片人陈虻。拍完《今年夏天》之后,不名一文的她又回到《东方时空》,吃大食堂,还经常接一些栏目的选题拍摄还债,才挺过了最艰难的那个阶段。“不要因為走得太远,而忘了当初为什么出发。”这是英年早逝的陈虻生前经常说的一句话,它让很多行路之人在倦怠之际重新充满能量,也包括李玉。

“每次想到他,我都会不断想起我当初为什么来北京。我很庆幸没有在这些年变成另外一个迷失的人,否则我会在漩涡里越陷越深。我的合作者经常问我,你为什么总要这么清醒,总要做点儿深刻的不一样的,因为我永远记得我想做的事。太多的人害怕自己被主流抛弃,我想说不要急于去做主流。我相信不管我做一个怎样的电影,哪怕它再商业,总有我的东西在。”

中华慈善大会让慈善成为主流 篇7

根据民政部《中华慈善奖评选表彰办法》,经过2008年度“中华慈善奖”评选委员会评议,评委会办公室审核最终确定了2008年度336名“中华慈善奖”、119名全国优秀慈善工作者表彰名单。这是民政部首次表彰长期从事慈善工作并为促进中国慈善事业做出突出成绩的优秀慈善工作者。此外,大会还特意设置中华慈善奖“万众爱心杯”,把它送给所有为抗震救灾作出贡献的人们,并准备把它捐献给汶川地震博物馆作为永远纪念。

2008年是令每一个中国人感动的一年,也是感恩的一年。从年初抗击低温雨雪冰冻的斗争到汶川特大地震中的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大灾面前表现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激发了我国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社会捐赠热潮。据初步统计,2008年社会捐赠额达到1000亿,其中汶川大地震就近600亿。

自2005年首届中华慈善大会以来,特别是在2008年特大自然灾害的催化下,我国慈善事业的发展进入一个总结和反思的重要阶段。在此背景下举办的第二届中华慈善大会,除隆重表彰2008年度在公益慈善领域作出突出贡献的个人、机构及慈善项目外,还以探索中国现代慈善事业发展道路为主题,举办慈善论坛,广思深议慈善话题,破解发展慈善的难题,进一步推动慈善事业的发展。同时,有关部门还发布《汶川地震慈善捐赠报告》,对汶川地震期间社会捐赠情况进行总结。

慈善大会期间,民政部首次与境内6家5A级全国性基金会以及三家国际性基金会联合举办高规格的慈善晚宴,采用国际社会通用的方式,为汶川大地震特殊群体募集专项资金,传播慈善理念、激发全民向善的热情。此举进一步向社会发出政府支持慈善、支持社会组织开展慈善这样一个强烈信号。此次晚宴除邀请为慈善作出贡献受表彰的典型外,还充分考虑到女性作为慈祥和母爱的象征,而特别邀请了一些国家女性领导人、部分女部长和部分驻我国的大使使节夫人参加。所有参加晚宴的人都为地震孤儿、孤老、孤残人员献上一个红包,将在春节前送到他们手中,让他们能够温暖过冬,幸福过年。

UTF-8成为主流的问题 篇8

关键词:历史教育;马克思主义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9-221-02

中国人民为了摆脱国弱民贫、任人欺凌的境地,曾经进行过多种探索,但只有马克思主义才给人民以希望和出路。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不仅成功地完成了民主革命的任务,建成了社会主义,而且正创造性地全面建设小康型社会。

那么,20世纪初期,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能在中国得到传播并成为新思潮的主流呢?

一、它是中国传统的经世致用思想在新时期发展的必然结果。

中国的仁人志士自古以来就有济世拯民、安邦定国的经世致用思想,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鸦片战争之后,中国面临政治危机、经济危机和民族危机交织在一起的严峻形势,虽然传统文化在因应危机时显得捉襟见肘,但是作为传统文化一部分的经世致用思想,不但没有萎缩,反而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其重要表现之一就是逐渐摈弃夜郎自大的陈腐观念,面对现实,放眼寰球以探索救国之路。这在从林则徐到孙中山乃至陈独秀等思想家们的言行中都不同程度地有所体现。仁人志士不懈努力、顽强进取的探索触角不断向前延伸,最终必然会探求到能解决中国问题的真理——马克思主义。

二、它是向西方寻求强国之路嬗变的必然结果。

对华发动了一波又一波的侵略浪潮的西方列强,不仅给中华民族带来了巨大的创伤,也向中国人展示了当时人类文明的最高发展水平。这就决定了中国思想界,为了民族的生存、国家的发展、人民的福祉,走上了向西方学习的道路。这种学习在挫折中前进、深化,其历程先后经过了器物层次、制度层次和思想文化层次。新文化运动,正是中国思想界向西方学习,進入思想文化这一最高层次的体现。运动前期,新文化运动的旗手陈独秀总结历史,研究现实,高举起了“德先生(民主)”、“赛先生(科学)”两面大旗。陈独秀认为:“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但是,“德先生”、“赛先生”也没有能发挥预期作用,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状况仍旧没有能被改变。不断深化的向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学习的进程,至此陷入绝境。这种结局促使仁人志士不得不扩大探索的眼光,向西方资本主义以外的世界寻求真理。

当然,我们并不能就因此而完全否定近代中国思想界向西方学习,所产生的积极作用。

三、它是中国人民不断认清列强本质的结果。

中国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也是不断加深对列强的了解直至认清其本质的过程。对西方社会的了解越深入,中国思想家则越怀疑向西方学习的可行性。

孙中山先生早在二十世纪初年就鉴于列强国内贫富分化加剧、社会动荡的弊端,提出了三民主义,企图在中国“睹其祸于未萌,诚可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

“一战”给交战国人民造成的巨大痛苦,给人类带来的灾难,引发了中国思想界对大战本质的思考以及对向西方学习的深刻怀疑。李大钊在1918年10月25日的《Bolshevism的胜利》中指出:“原来这回战争的真因,乃在资本主义的发展。……资本家的政府想靠着大战把国家界限打破,拿自己的国家做中心,建一世界的大帝国,成一个经济组织,为自己国内资本家一阶级谋利益。”但是,这种怀疑还没有能从根本上动摇向西方学习的信念。

“一战”期间,日本帝国主义利用欧美列强无暇东顾的有利时机,加紧侵略中国,形成了暂时独霸中国的局面,这使广大知识分子认识到日本帝国主义是中国的大敌。但是,由于美、英、法在大战结束后的欺骗宣传,巴黎和会召开前的中国知识分子,对它们仍抱有一定的幻想。

但是,英美法主宰下的巴黎和会分赃的现实,无情地撕下了美、英、法帝国主义的伪装,使人们更进一步认清了帝国主义的本质。陈独秀在《每周评论》第20号上发表的《两个和会都无用》的时评文章,反映了这种新觉醒。他说:“巴黎和会,各国都重在本国的权利,什么公理,什么永久和平,什么威尔逊总统十四条宣言,都成了一文不值的空话。”巴黎和会“与世界永久和平,人类真正幸福,隔得不止十万八千里,非全世界的人民都站起来直接解决不可”。李大钊在《每周评论》第22号上发表的《秘密外交与强盗世界》一文,更是对帝国主义的本质作了进一步的分析,认为不论东方的还是西方的帝国主义都一样是不讲公理的强盗。

帝国主义的反面教员的教育,使先进的中国人认识到向“强盗”般的西方根本寻求不到真理。

四、它是十月革命影响的结果。

早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中国就不断出现提到马克思主义的文章。但是,马克思主义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对中国影响并不大。

1917年,十月革命胜利,苏俄成立。社会主义的理想在一个大国内变为现实。苏俄政府采取的一系列革新内政和外交的方针、政策、措施,充分显示了苏俄与旧沙俄及其他一切帝国主义的本质区别。在这些措施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1919年7月25日,苏俄以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副外交人民委员加拉罕的名义,发表了《俄罗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对中国人民和南北政府的宣言》。宣布无条件地将沙皇政府在中国掠夺的一切权利一律放弃,支持中国人民争取自由的斗争。苏俄的所作所为在中国各界引起了巨大的反响,促进了人们对苏俄的了解和对马克思主义的进一步研究、传播。

五、它是中国无产阶级队伍壮大的必然结果

马克思主义天然就是无产阶级的思想。到四运五动前夕,中国无产阶级队伍已发展壮大。人数已达200万人左右。从1912年到1919年5月的七年间,工人罢工达130多次。罢工的规模前所未有地出现了几千人的数量,甚至还出现互相支援和举行同盟罢工的现象。罢工性质则开始由经济斗争转向反帝反封建的政治斗争。斗争中的无产阶级还要求成立近代的工会组织。

总之,无产阶级已开始由自在阶段向自为阶段转变。五四运动中,无产阶级终于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走上历史舞台并发挥了主力军的作用。无产阶级的发展和壮大为马克思主义在华传播并成为中国新思想的主流奠定了阶级基础。……

上一篇:对绿化建设的建议下一篇:商业银行授信业务审查审批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