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哲学(通用10篇)
生活哲学 篇1
第一框 哲学的基本问题
一、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问题 2.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二、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1.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人们在现实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首先遇到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
2.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
3.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贯穿于哲学发展的始终,决定着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对哲学其他问题的回答
引入新课(约2分钟)
有人说哲学应该研究宇宙中的大问题,有人说哲学应该研究人生问题,也有人说哲学应该研究人类思维的问题。那么哲学到底研究什么问题?今天我们学习第二课第一框哲学的基本问题。大家把书翻到10页。先给大家两分钟看看书,看书的时候思考两个问题:一,本框讲了哪两个问题?
二、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
三、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哪几个方面? 找出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
一、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也就是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在思维上面打个括号写上“意识”,在存在上面打上括号,写上“物质”两个字。“思维”和“存在”相搭配,“意识”和“物质”相搭配,不要混淆使用。不能说思维和物质的关系,也不能说存在和意识的关系。
1、思维和存在谁是本原 那么,这个问题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看看这幅图,这两个人是在围绕什么问题进行讨论呢? 学生答:围绕思维(意识)和存在(物质)谁先谁后的问题进行讨论。
思维和存在谁先谁后,也就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这是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的第一个方面的内容。在书上画下来。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也可以说成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大家在“本原”两个字的上面打个括号,写上(第一性)三个字。关于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一直有两种观点。凡认为存在决定思维的就是唯物主义,凡认为思维决定存在的就是唯心主义。
先看第一种观点。“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解释:身体存在就有精神(灵魂),人死了,精神(灵魂)也就随之消灭。这是一种唯物主义的观点。它强调的是形对神的决定作用,也就是存在决定思维,存在没有了,思维也就随之消失了。
再来看第二种观点,英国哲学家贝克莱说:“天上的一切星宿,地上的一切陈设,总之,构成大宇宙的一切物体,在心灵之外都没有任何存在,他们的存在就是被感知或被知道”。因此,“存在即被感知”。
照他的观点我来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知道我兜里有什么吗?我的兜里有一部手机,之前你们不知道,那么这部手机就不存在,不在我的兜里,而现在我把它拿出来了,你们看到了,这部手机就确实存在了。这种观点是一种什么主义思想?
认为先有思维,后有存在,思维决定存在就是唯心主义,而对于思维与存在谁是本原,谁决定谁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2、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
这是思维与存在关系的第一个方面,思维与存在有无同一性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是思维与存在关系的第二个方面的内容。在书上的11面上部分,打上记号。承认思维能够正确的认识世界这是可知论,认为人类的思维不可能彻底的认识世界,这种观点叫做不可知论。
先来看一个不可知论的典型代表。
有一天,庄子和他的朋友惠施一起外出散步,走到一座桥上,只见桥下有很多鱼不停地游来游去,于是庄子说:“鱼是多么的快乐啊!”惠施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很快乐呢?”庄子反问道:“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惠施说:“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的感觉如何,可是你也不是鱼呀,你怎么知道鱼快乐不快乐呢?”
按照惠施的说法,不是鱼就不知道鱼的快乐。那么不是物就不知道物的道理了。由此推论下去。世界上就没有可以认识的东西了。这是一种典型的不可知论。不可知论是没有道理的,你想一下,人类虽然不是动物,但是人类可不可以根据经验推断动物是不是快乐呢?像狗,它高兴地时候会上串下跳,会摇尾巴,会围着你转,对吧?像人呢?A同学你怎么判断B同学他今天心情好不好呢?
有人又说了,宇宙茫茫无边,每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认识也是有限的,我们不可能彻底的认识这个无限的世界。这样说对不对呢?大家来看一组图片。
1、嫦娥奔月 2、1970年,中国的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
3、神州一号升天,后面有了神
二、神
三、神
四、不过这四个飞船当中呢,只有模拟人,一直到神州几号才载有真正的宇航员呢? 5、2003年神舟五号,将航天员杨利伟送入太空
6、神六:费俊龙聂海胜,聂海胜是咱们老乡,湖北枣阳人,参观过襄阳五中
7、神七:2008年,神七翟志刚成功完成中国第一次太空行走。结合上面的材料,思考人类到底能不能彻底正确的认识宇宙?
答: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但人类是世代延续的,而且科学技术是不断发展的,总有一天人类能够彻底的认识这个世界。
总结:所以我们说,这个世界上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
二、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说完了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我们再来看看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在实际生活中,人们都会面对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学生 老师 学校 农民 医生
1.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人们在现实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首先遇到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书上11页最下面,打上记号)这一点是从生活和实践来看的
人类所从事的活动主要归结为两类,一是认识世界,二是改造世界。认识世界比如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改造世界,比如农民种小麦,无论认识世界还是改造世界,说到底要解决一个共同的问题,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因此,哲学的基本问题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2.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 这一点是从哲学研究来看的
哲学要从总体上探讨人与世界的关系,就必须首先弄清楚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并作出明确的回答。任何哲学都要从这两个问题开始研究。
3.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贯穿于哲学发展的始终,决定着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对哲学其他问题的回答
这一点是从哲学发展来看的
这一框的内容我们就讲完了,简单小结一下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这个问题又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谁决定谁,凡认为存在决定意识的,就是唯物主义,凡认为思维决定存在的,就是唯心主义,二是思维能不能正确认识存在,承认思维能够正确的认识世界这是可知论,认为人类的思维不可能彻底的认识世界,这种观点叫做不可知论。
互动环节:
现在我们看漫画,回答漫画反应的是唯物主义还是唯心主义、可知论还是不可知论 庄生晓梦迷蝴蝶(不可知论)幡动、风动还是心动(唯心)水上游乐园(唯心)画鬼(既唯物又唯心)
只要闭上眼睛,世界就没什么悬崖
贝克莱有一句非常重要的话大家知道吗?“存在即被感知”,话句话说你没有感知到它,它就不存在了吗?就像这个悬崖,是不是你闭上眼,没感受到悬崖,悬崖就不存在了呢?
一切服从领导安排
凡认为存在决定意识的,就是唯物主义,凡认为思维决定存在的,就是唯心主义,各种哲学由于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分属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阵营。下面我们接着来讲第二框的内容。
第二框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
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
提问,刚才我们讲过了,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是?哲学基本问题的第几个方面啊?
第一个方面,物质和意识谁是本原的问题。下面我们来进一步分析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
在书上的12面,打上记号。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本原,先有谁后有谁啊?谁决定谁呢?
(一)唯物主义
2、唯物主义发展的三种基本形态(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在西方大约产生于公元前7—6世纪的古希腊,其代表人物赫拉克利特和德谟克利特;
在中国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其代表人物是王夫之和范缜。
共性:世界是物质的,物质决定意识(物质具体形态——天、地、气等等)①正确性
否认世界是神创的,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是正确的。②局限性
A 把物质=物质的具体形态 B 具有猜测性,没有科学依据
(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机械唯物主义)代表人物和代表观点
狄德罗:自然界由数目无穷、性质不同的异质元素构成。培根:万物的基础是原始物质,是基本元素。
① 正确性
它克服了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直观猜测的缺陷,有了科学的根据 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肯定世界本原是物质 ② 局限性
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原子的属性就是物质的属性。
a.把物质归结为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原子,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 b.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并不是唯物的(“意见支配世界”)
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不彻底性)解释: 机械性
自然界的各种现象都被归结为力学过程,用力学规律解释一切,甚至动物和人都被看作是受力学支配的机器。用机械运动解释一切现象。形而上学性
静止、孤立、片面地看问题。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不彻底性)承认自然界是客观的;认为“理性”、“意识”支配社会的发展唯心史观
(3)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又叫马克思主义哲学)
辨证唯物主义:在承认物质决定意识的前提下,承认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不仅承认物质决定意识,还能联系、发展、全面地看问题; 历史唯物主义:克服了“ ‘理性’、‘意识’支配社会历史发展”的观念,提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把唯物辨证的观点贯穿到社会历史领域。代表人物和代表观点: 马克思、恩格斯、毛泽东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经济工作中坚持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科学发展战略
互动环节:
看看下面这些言论,属于唯物主义阵营还是唯心主义阵营?(如果是唯物主义要回答它是唯物主义的哪一个派别)
①“水、火、木、金、土是世界的本原”——《尚书·洪范》(朴素唯物主义)② “理生万物”,“未有这事,先有这理”——宋朝.朱熹(唯心)
③“原子是世界的本原,原子及其属性都是不变的。”——法国.伽森狄(近代机械唯物主义)④“心外无物”,天地万物依赖人的灵明。——明朝.王守仁(唯心)⑤“存在就是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英国.贝克莱(唯心)
⑥“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被人的头脑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列举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在我们实际工作、学习和生活中的具体表现并简要评析。唯物
学生根据个人实际制定学习计划 教师根据学生实际制定教学计划…… 唯心
来听一首王菲的《传奇》
生活哲学 篇2
《生活与哲学》这门课程本身是不同于政治生活、文化生活和经济生活的, 学生会对它有别样的期待。但随着课程的不断推进, 哲学的神秘面纱逐渐消失, 不管是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 逐渐觉得和其他课程没有本质的区别, 哲学的课堂越来越失去了哲学味。
一、什么是哲学味
首先, 哲学味内在地包含着反思追问的特性和思想的声音。在古希腊文中, 哲学的本义是爱智慧或追求智慧。智慧不同于知识。知识是人类对有限认识的理解与掌握, 智慧是一种悟, 是对无限和永恒的理解和追问。有知识不等于有智慧。一个人可能学富五车, 但他不一定是智慧之人, 因为他可能千万次地重复人家的思想, 自己却不善思考, 不去探究, 不会发明创造。相反, 像苏格拉底那样, 逢人便说我只知道自己一无所知, 倒可能最富智慧, 因为他自认无知, 所以总在探究真理, 总在追问的过程中。知识关注的是现成的答案, 现成的公式、定理, 而智慧关注的是未知的世界。如果说知识是“知其然”, 那么智慧便是“知其所以然”。哲学就是“知其所以然”的学问, 在我们最习以为常的地方发现不寻常, 进行追问, 打破砂锅问到底。所以哲学区别于其他课程的最独特的特点就是反思。用冯友兰先生的话说, 反思就是“对思想的思想”, 对“认识的认识”。哲学本身并不排斥人, 它所关注的恰恰是人, 是“使人作为人能够成为人”, 成为独立的、有自己思想和见解的真正意义上的人, 这也是哲学的追问和反思特性的指向。杜威曾经指出, 教育要区分两种人:一种是拥有许多知识的人, 另一种是睿智的人。前者拥有一大堆“间接知识”“外在的公共经验”。后者是机智的, 并善于处理他所遇到的各种问题。教育活动的目的应该是培养“睿智的人”, 会独立思考的人。
所以哲学的课堂和学习应该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在对问题的追问、探索和反思的过程之中。哲学的课堂需要互动、合作、开放和包容, 哲学的学习需要思辨、争鸣、对话和交流, 培养独立的会思考的能说自己的话的人。可是现实的中学哲学课堂, 许多教师的教其实是“教教材”, 传授书本上一些条条框框的东西, 把现成的理论、知识嚼碎了喂给学生。尽管这其中也注重情境的创设、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 但也只是新瓶装了旧酒, 仍然是“教知识”。学生的学, 是学知识, 被动地按教师的预设和指向在书本上寻找正确答案, 在整个过程中, 学生没有思考, 更没有追问, 当然谈不上深刻的思想。
其次, 哲学味内在地包含着生活气息、时代气息。哲学源于生活。最深奥的哲理其实就在最平常最朴实的生活当中。在生活实践中, 人们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思考世界, 思考周围的人和事, 并用自己在思考中形成的观念来指导自己的生活和实践, 从这个意义上说, 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哲学的任务就在于指导人们更好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 更好地生活。马克思说“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 恩格斯也说“任何哲学只不过是在思想上反映出来的时代内容”。哲学本身与产生它的那个时代有密切的关联。
所以哲学的课堂应该是与生活和时代融为一体的, 是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 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 把思想理论的探讨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 紧扣时代脉搏的。只有在生活中经历感知过的, 才有可能更深刻, 才能真正成为自己的。
我们习惯于从哲理故事中, 诗词歌赋中找灵感, 打造诗性的哲学课堂。当然不是说不能用这些, 只是如果仅仅是这些容易给人以错觉, 以为哲学是离我们实际生活很遥远的空中楼阁。要将哲学置于生活之中, 避免哲学的神秘化, 又要借助逻辑思维, 引导学生进行探究, 理性思考, 在运用生活化的素材、设置生活化的场景中通过讨论辨析、归纳总结出高于生活的结论, 从而避免哲学的庸俗化。
二、积极的尝试
在高考指挥棒的指挥下, 教师和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点都集中在“分数”这个评判标准上, 而深刻的思想、独到的见解却不一定能兑换成同等的分数。要想让哲学课堂更有“哲学味”, 虽然有难度, 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做一些积极的尝试。
首先, 巧设情境, 凸显过程的哲意美。新课程强调过程与结果并重。它的着眼点不是知识的简单给予, 而是通过情境和问题及形式多样的探究活动, 让学生主动去思考、解决, 经历知识的再生成过程。在教学活动中, 教师应当把形成知识的过程体验, 把获取知识的能力培养放到突出的位置, 培养学生成为有独立思考能力和理性判断能力的人, 以及敢说自己的话、能说自己的话的人。如“意识的作用”这一框主要是阐述“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按照一般的备课思路, 是选取一些有代表性的案例从中推出这个结论, 可这实质上是“教知识”。所以我决定换一种思路, 从问题本身出发。哲学也称为人学, 是研究人和改造人的科学, 它关注的对象必然包含人与世界的关系, 从问题的解决路径来看, 之所以说“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是把人和其他事物作对比之后得出的结论, 是相对于其他事物而言的。因此, 在课堂上我尝试还原这个思维的过程。第一步, 借助幻灯片向学生展示北京奥运会场馆“鸟巢”建筑物, 并请学生说一说看到它已经想到了什么, 还能想到什么, 教师板书在黑板上, 并总结为这是我们大家对“它”的反映, 人对“它”的反映。第二步, 展示一张用复印机复印的“鸟巢”图片, 并请学生议一议, 人对“鸟巢”的反映与复印机的复印有何区别。通过这个对比我们会发现人的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第三步, 我们所建的“鸟巢”是从大自然获得的灵感, 即鸟类筑的巢, 展示“鸟巢”的图片, 比一比人建的“鸟巢”与鸟类筑的巢有何区别。通过这个对比我们总结出人的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所以说, 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第四步, 人们在建“鸟巢”之前要先设计图纸, 请学生说一说怎样把“鸟巢”图纸变成现实的建筑物, 图纸在建造“鸟巢”过程中起什么作用。第五步, 反思, 世界上原本没有“鸟巢”, 而人能够创造出来, 这说明了什么。通过这个反思我们总结出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上述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学生自己去思考、找答案, 真正把思维的过程还给了学生, 而教师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发挥的是指导和引领的作用。学生主动参与思考才能把知识真正内化成为自己的东西, 也才能体现出哲学的追问、探索和反思特性, 凸显哲学意味。
其次, 立足生活, 发现哲学的真趣味。哲学的教学过程其实是一个“还原生活”的过程, 在课堂教学中应立足学生现有的生活经验、学习经验、认知水平, 更要注意创设生活情境, 联系学生的生活经历或学生关注的社会生活问题和时代热点话题, 启发引导学生, 让学生关注身边的人和事, 在生活中学习, 向生活学习, 使课堂成为生活化的课堂, 实现生活逻辑与理论逻辑的统一。进行哲学教学, 生活的气息随处可寻。比如, 在学习矛盾的对立统一时, 优点与缺点、好与坏、美与丑、成功与失败等都是信手拈来;在学习整体与部分辩证关系时, 学生与班级、父母亲与家庭、手与身体是我们常说的话题;在学习辩证否定观时, 每个人成长和发展过程中必须面对的“现在的我”与“过去的我”是常论常新的话题。在学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时, 我选取了日常生活中的一个实物———核桃作为例子和学生一起探讨。经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能动反映, 也即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那么这种反映是如何完成的呢?我请学生用感官来感觉核桃, 能感觉到什么。他们很快就说, 眼睛看到它是黄褐色, 表面凹凸不平, 用手去摸, 是硬的, 用鼻子闻一闻, 没有气味。我反问:“我们对核桃的认识仅仅只是这些吗?关于它你还知道什么?”马上就有学生说:“它的肉可以吃, 而且美味, 有营养价值;它是一种植物的种子, 把它放在土里, 有了适当的阳光、水分和肥料就能生长为树木。”我再进一步追问:“你们是怎么知道这些的呢?核桃的肉藏在壳里, 不把它敲破就不可能看见, 核桃树要从这颗种子里长出来, 那是将来才有的事, 现在是不可能看得到的。”学生会说, 自己吃过、种过, 或看见别人吃过、种过。因此, 总结出我们只有对事物的性状做出改变, 才能更深刻地认识它, 而改变事物性状的活动正是实践活动, 因此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自然的生活哲学 篇3
今天,我们经过无数次的打拼,进入社会的前沿,获得了令人羡慕的财富和成功。当踩过无数红地毯,我们是否依然还会渴望那布满蔓草的石板路。
我们独自沉思的时候,是否才会发现我们内心最渴求的,是自然的生活哲学。
A、
记得那一天,午后的庭院很安静。树荫下有光,还有微风,摇曳着树叶的婆娑。轻轻拉开窗帘,光影便调皮地在我们身边蔓延。
他安静地坐在沙发上,泡看钟爱的清茶。
B、
偶然地,与这里结缘。这是公园的中心怀抱,周边有左海、西湖公园,还有金牛山公园,江滨国光公园,鸿梅公园,骑上单车,五分钟,即是左海公园西门的花鸟市场。
假日里,我们牵着女儿的手,一起信步游公园,再买上几盆喜欢的花草。日子简单而闲适。
C、
记得在这之前,和他还曾经有过一段短暂的争执。那是公司业务规模不断扩大的一年。他每天往返于市中心的写字楼和家庭之间,曾经的浪漫己被各种频繁的商务应酬和酒桌上的推杯换盏所取代。我越来越不耐,甚至和他有了争吵。
D、
我会让我们在一起。这是他在耳畔的低语。
是的,他说要在这座城市中心为我和女儿筑一座小小的城堡。里面有我们一家大大的爱。
这里要有春暖花开、云卷云舒,要是回归自然的山水居所。这样,我们便近在咫尺,宛若不分。
E、
对于像我和他这样有浓郁城市情结的人来说,远郊居住不是我们的理想。远郊别墅虽有山水一色,虽具曲径通幽,虽可悠闲怡然,但我们日常工作生活辗转市中心的辛劳将抵消这一切的美好。
显然,运盛美之国虽然没有郊外别墅的奢华,但坐拥五大城市公园中心,却自有一种精致的风情。
F、
改变就在这瞬间的渴望里。去售楼部签约的那天,我们开着车从西二环进去直通梅峰路。
一路上,香樟林的宁静之美,让两颗辗转于钢筋水泥丛林的心,渐渐淡了下来,甚至淡到极致。彼时,我们相视而笑,仿若回到相恋时分的柔美动人。
G、
我们终于能够像现在这般,有足够的闲暇时光享受生活的宁静与美好。
眼前的一切,就是我们梦想的居所。简单的几根建筑线条,加上朴素自然的浅赭色外墙,再配上浅灰色坡状屋顶就成就了这早的建筑群。
H、
这里被原生的自然山脉所环绕着,山里500株的白玉兰同时散放清淡的香气,令人迷醉。
大自然微妙的快乐也时时感染着我们。推开窗,总能感觉到甜美的空气与幽雅的阳光在跳着迷人的舞蹈。无论是一本书,还是一杯茶。都足以让我们享受一整天。
I、
在这里,我们感受到的是一种悠长岁月洗礼后的谦和印象。
这里依然是鼓楼中心,然而与我们所熟悉的市中心的繁忙截然不同,和写字楼里此起彼伏的忙碌电话也截然不同。
J、
这里有的,都是安逸沉静的美和淡定舒缓的生活节奏。
我们都不再疲于应付,各项商务活动安排得井井有条。化妆出门、生活起居,都显得优雅而从容。每日归家,迎接我们的是彼此温和恬淡的微笑。
K、
和他带着女儿一同漫步在这里,小巧的花园敞落在阳光下。无论一草一木都灵动逼人。初夏的阳光有一种绸缎的柔和,将花园里的我们和深深浅浅的艳丽花朵融合得恰到好处。
我们在一起喂鱼、养花种草,园区里撇落的是我们清脆的笑声。
L、
每家房前屋后都有小巧的白色木栅栏,小区花园内绿树红花配得郁郁葱葱,胡桃木的吊椅依在小径中、清泉在小区内环绕。一路走来,汀水步道、滨水木栈道、休闲花架、玫瑰花形拱廊、圆拱形凉亭。一切都真实得可以触摸。
M、
有人说,踩惯了红地毯,会梦见石板路。
的确,我们一日三餐都自然而恬淡,甚至已经忘了为谁来到这里。
花园枝叶的气息溶解了心底的积郁。小溪的洁净也浸透了过去。此刻,未来。即是永恒。
英语作文,生活哲学 篇4
Philosophy of my life It is often said, cherishing the time, is to cherish life.Although it sounds old-fashioned, I stick to regard this saying as my philology of life.It always reminds me that treasure everything I have now, because life is so short, we have no time to waste.There are so many things that we should cherish.We often make a mistake in our life: the more easily we get something, the more we don’t cherish it., for example, time.Recently, I have listened to a song called where did the time go.Every time I heard it, my eyes are filled with tears.The lyrics are very deeply-touched, I can’t stop to ask myself, where did my time has gone.Just as the lyrics said, we are getting old so fast that we have no time to enjoy our youth.It makes me think about my family, my life and looking back to the past life.Indeed, as we group up, we have no time to enjoy our life, or keep company with our family, sometimes we just complain, just waste time to do some unmeaning things, and we often consoled ourselves, I will do it tomorrow.As time files, when we get old, we may feel regretful when looking back to our life.We may continue to ask, where did my time go? I really don’t want this thing happen one day.A person must be responsible for his life.So I ask myself to treasure every time, be grateful to everything I have owned, enjoy every minute to pursuing my dreams.A person’s life is so short, and we’re so little, compared with nature.But we can fulfill and prolong our life, making the limited life creates limitless glory.Especially for our young people, the world is our oyster.We have no reason and excuse to waste time.Cherish the time, cherish the present, be grateful to and enjoy everything that we have now, and strive for our dreams.Only in this way, can we have no regret when getting old.This is my philosophy of life.
《哲学生活》说课稿 篇5
《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是哲学生活第十课内容,由于是复习课,今天我将从教材分析、复习目标、重难点突破、教法与学法及教学过程六方面对本课教学进行说明。
【说教材】本课内容是在上一课复习矛盾的观点之后展开的。本课主要讲辩证否定与创新意识的基本内容与要求;理解辩证否定观的深刻内涵;熟练运用辩证法,以革命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对待周围的世界。综上,本课是对辩证法前三课内容的一个总结和升华。复习好本课内容对学生树立正确的创新意识具有重要作用。
【说复习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辩证否定的含义及实质 2.坚持辩证的否定观,树立创新意识 3.理解创新的社会作用
能力目标:学会用辩证否定的观点看问题,初步形成用辩证否定观去分析和认识事物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使学生坚信创新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要求,创新意识的哲学基础是唯物辩证法的否定观与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说教学重难点】复习重难点在于辩证否定观以及对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的理解,对哲学辩证否定概念以及延伸出来的理论在理解上需要学生拥有较强的抽象思维能力,因此我把它作为本节课复习的重难点
【说教法】根据新课改以及考试大纲要求,我将采用教学案一体化教学模式,同时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引导学生积极思维,自主构建教材主干知识点,同时选取一些典型高考题,不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说学法】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前学生根据学案做到有效复习,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学生自主参与,使学生从学会向会学转变:具体到这节复习课在指导学生学习方法与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方面我主要采取以下方法:课前自主梳理——课中自主探究,分析归纳,知识巩固——课后总结反思。
【说教学过程】梳理考点 (1)辩证的否定观:辩证否定,形而上学的否定观。
(2)唯物辩证法与创新意识: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创新的社会作用。 (1)辩证的否定观。
(2)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 结合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及诺贝尔获奖者取得的重大成就,分析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的关系。
名师点睛
一种精神 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
两种否定观 辩证的否定观、形而上学的否定观
三个作用 创新的三个社会作用
※ 基础知识梳理
一、辩证的否定观
1.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涵
(1)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
(2)①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是实现 新事物 产生和促使旧事物灭亡的根本途径。 ②辩证否定是联系的环节,新事物产生于旧事物,它总是吸收、保留和改造旧事物中积极的因素作为自己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3)辩证的否定,既不是简单地肯定一切,也不是简单地否定一切,而是既肯定又否定,既 克服又保留,克服的是旧事物中过时的消极的内容,保留的是旧事物中积极合理的因素,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 ”。
2.辩证否定观的方法论要求(新教材删除)
(1)必须树立创新意识,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
(2)既要尊重书本知识和权威,又要立足立足实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创新和发展。
二、唯物辩证法与创新意识
1.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
(1)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 批判的、革命的 和创新的。
(2)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创新是对既有理论、实践的突破,要创新就要有 批判和发展。
(3)辩证法的革命精神和批判性思维的要求:
①密切关注变化发展的实际,敢于突破与实际不相符合的 陈规陈说 ,敢于破除落后的思想观念。
②注重研究新情况,善于提出新问题,敢于寻找新思路,确立新观念,开拓新境界。
2.创新的社会作用
(1)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
(3)创新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
※ 核心考点突破
一.辩证法的否定观与形而上学的否定观的根本区别
【易错提醒】1不能肯定一切,也不能否定一切
①肯定一切是错误的。因为它抹杀了新旧事物之间的界限,从根本上否定了事物的发展。肯定一切是形而上学否定观的一种表现。②否定一切也是错误的,因为它割断了新旧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实际上也是否认了事物的发展。否定一切是形而上学否定观的另一种表现。
二、正确理解否定与质变的关系
否定和质变都是对事物发展过程的表达和揭示,说明事物是怎样发展的,一事物如何变为他事物,新事物是怎样代替旧事物的。但否定不等同于质变。
否定和质变是有区别的,表现为:第一,它们各自表达的事物发展过程的方面不同。质变是与量变相对应的哲学范畴,质变揭示的是一事物变为他事物,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途径和形式。否定是与肯定相对应的概念,否定揭示的是一事物变为他事物,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过程和途径以及新事物与旧事物的关系,即一事物变为他事物、新事物代替旧事物必须通过否定的环节。它表明新事物与旧事物既存在质的不同,又存在着联系,是一种“扬弃”的关系,既有克服又有保留。第二,质变主要体现的是事物发展过程的渐进性的中断,即事物发展的非连续性。否定则体现了事物的发展是连续性和非连续性的统一。
三.辩证否定观的方法论要求和现实意义
(1)方法论要求:要树立创新意识,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要立足实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创新与发展,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取得成功。
生活中的哲学 篇6
高与低: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有骄气还会下来,水流低处有压力也能上来。人把自我看低些会被别人看高,人把自我看高了就会被别人看低。
上与下:上山要低着头,下山要昂着头。人生上坡要自谦些,下坡要自信些。
直与弯:再直的筷子,插进水里也是弯的,再弯的水流到水槽也会变直。
硬与软:牙齿很硬早掉,舌头很软长久。干事创业,战胜对手,善于以柔克刚;待人处事贵有宽柔之心。
脚与鞋:鞋只有适应脚,穿着才舒服;而有的人,却让脚去适应鞋,正因别人褒贬的是鞋而不是脚。
抓与放:抓住一件东西不放,就只能拥有这件东西,如果肯放手,还能选取别的东西。
哭与笑:哭不必须表示痛苦,笑不必须就流露幸福,也有喜极而泣、哀极而笑的时候。
说与做:有些事能说不能做,有些事能做不能说。
帆与桨:帆只能使船在顺风中前进,而桨却能在逆风中最终将船划向理想的彼岸。
前进与后退:方向错了,前进一步等于后退一步,而后退一步,亦等于前进一步。
幸福与不幸:一个人最大的幸福,是他不认为自我不幸;一个人最大的不幸,是他不知道自我幸福。
赶路与休息:你要赶路,就不好带得太多;你要休息,就不好想得太多。
真话与谎话:说真话,你会心安一辈子;说谎话,你会心愧一辈子。
得意与失意:得意时,留1条退路;失意时,觅1条出路。
礼品与孝心:咱们常把礼品当成了对老人的孝心,却忘记了,孝心本身才是最好的礼品。
人上与人下:在人之上,要把别人当人;在人之下,要把自我当人。
失败与成功:失败不是人生最后的句号,成功往往垂青失败过的人。不断从失败中走出的人要比从成功中走出的人辉煌得多。
兄弟姐妹与敌人:有了兄弟姐妹,你才会“安心”;有了敌人,你才会“留意”。
鲜花与果实:所有的果实,都以前是鲜花,然而,却不是所有的鲜花都能够成为果实。
做人与做事:做人要低调,做事要高调;做人讲过程,做事讲结果;做人一辈子,做官一阵子。
愉悦与烦恼:愉悦不是正因你得到的多,而是正因你计较的少;烦恼不是你得到的太少,而是你奢望的太多。
眼睛与眼光:“眼睛”对人体有多么重要,“眼光”就对自我的生存与发展有多么重要。
还哲学课以生活的本色 篇7
如何还哲学课以生活的本色呢?这要求我们的教学必须创设具有生活色彩的课堂情境, 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中, 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 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参与欲望。其中, 教师需要在课堂教学里添加些“调味剂”, 这“调味剂”要考虑三味:生活味、社会味和趣味。
一、尊重学生生活经验, 增加哲学的生活味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将学生经验和教材知识的关系比作“接知如接枝”, 其意思是:知识如同“新枝”, 这“新枝”要成活生长, 就必须让它从原来的“树干” (学生经验) 中汲取营养 (有价值的经验) , 最终成为“树木” (学生) 的有机部分。因此, 哲学教学要尊重学生的生活经验, 选择贴近其生活的事例, 在导入方面如果能选择让学生亲自体验的事例更好, 让他们通过体验来感悟哲理。
在讲到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即共性和个性) 关系时, 为了让学生更形象地理解这两者的关系, 上课预备铃一响我就拿着两个水果 (苹果和雪梨) 走进教室。学生看到了很惊讶, 问我:老师, 这是给我们吃的吗?我笑着回答:是呀。学生就更惊讶了:真的?我点了点头。不过, 要想吃的话得先认识一下它们。我卖了一下关子:学生纷纷叫到:我来!我来!他们不见得是真想吃这两个水果, 而是抱着开玩笑的心态说的, 不管怎样, 这么一铺垫, 学生的兴趣就上来了。一上课, 我就说:这节课我们就从这两个水果开始, 你们来说说对它们的认识。学生一开始往往是说这两者的区别, 把两者看做是个性化的事物, 这也符合人们的认知秩序。为了更好地达到预期目的, 我接着说:现在我把水果分给部分同学进行深入研究 (听到这, 学生就更好奇了) , 这研究很简单, 就是把苹果和雪梨都吃了 (学生都笑了, 马上有人表示愿意) , 负责研究的同学要向全班汇报研究结果, 那就是:这两种果的共同点。学生的汇报研究成果是:两者都有汁, 味甜, 有糖类、果酸, 都属于水果 (共性) 。学生把水果概念都提出来了。经过教师的引导, 他们感悟出一系列的哲理:人们认识事物的顺序都是先从个性开始才到共性;共性是在个性中概括出来的, 其存在于个性中;我们所学的概念都是对事物共性的反映……学生对这样的研究成果很感兴趣, 而且印象深刻。
苹果、雪梨对学生而言是再寻常不过的水果, 也正因为寻常才更生活化, 通过司空见惯的东西都能体验、感悟到哲理, 让学生感到哲学就在自己身边, 哲学原来也这么可亲可近。
二、拓宽视野, 聚集社会典型事件、时政热点, 让哲学充满社会味
还哲学课以生活的本色, 既需要我们从日常生活中精心选材, 以达到“一花一世界”的教学效果, 同时更需要我们拿起广角镜头, 把其对准经济、政治和文化这些社会生活。镜头聚焦的事件不论时空的远近, 而看是否和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有关系。某一思想或事件, 尽管在时空上离我们很远, 但它在历史的进程中具有重要的典型意义, 并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有助于其能力和素质的形成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就可以纳入镜头聚焦的范围。讲到“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这一内容时, 我喜欢向学生回放2008年台湾当局阻挠奥运火炬入台、两岸三通这些事件的历史镜头, 辅之以精心设计的问题: (1) 台湾当局拒绝奥运火炬入台的理由是否站得住脚?为什么? (2) 台湾当局倒行逆施, 不愿被“矮化”, 其实质是什么? (3) 两岸经历重重困难为何最终实现三通? (4) 结合课本知识思考, 你能从中悟出哪些哲理?引导学生自己一步步归纳出: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联系是客观的;不能割裂、否认联系;人们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可以创造新的联系形式, 促进事物的发展等观点。整个课堂学生热烈地讨论交流, 注意力高度集中, 通过讨论归纳出的结论让他们的理解更深刻。选取这一有典型意义的历史事件, 既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提高明辨是非、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同时还增强了他们盼望祖国统一的愿望。
三、借助实验操作, 增添哲学的趣味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 引起学生兴趣的方式可以是提出学生意欲探索的问题, 也可以是通过演示或实验, 呈现某些事件的变化来激起其好奇心。做实验一般是理科才有的教学环节, 如果政治教师能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教学内容, 使之成为吸引学生的“知识诱饵”, 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我从以前看过的一个故事中得到启发, 上完高二课本内容后, 为了检验学生对所学过哲理的领悟和运用程度, 我借助实验来达到目的。课间学生看到我捧着一个纸箱 (里面装有宽口玻璃瓶、大小不一的石头、沙子) 进教室, 很想知道我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我向他们宣布:“今天我们来做一个实验。”“哇!太好了!”学生大为惊奇。上课后我往瓶里先放大石头然后是小石子, 直到堆满瓶口, 问:“瓶子满了吗?”学生说:“满了!”接着我抓起一把沙子, 往瓶里洒并摇晃瓶子, 沙子装进去了, 我再问:“满了吗?”学生有的说满了, 也有的说没满, 还可以装水什么的。然后我让学生分组合作讨论:如果把瓶子比作人生, 从刚才的实验你得到哪些启示?能悟出哪些哲理?学生经过讨论再加上教师的引导, 得到很多启示, 诸如:生命中要有足够的空间装下重要的东西;人生的分量与自己选择的东西有关;人生不要轻易满足现状, 要努力进取;自满会使人停滞不前;做事要分清主次、轻重缓急;合理规划人生, 人生才会充实……悟出的哲理有:人生需要有远大的理想抱负, 生命才更有分量;人生需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才能有所作为;做事要善于抓住关键, 解决主要矛盾……学生得到了许多启示, 也从中领会到哲学的魅力。所以, 直观、有趣的教学形式, 就如同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塞, 加上教师的巧妙引导、点拨, 学生的智慧就能散发出无限的光彩, 令人感到美不胜收、回味不已。
教育家陶行知有个著名的教育思想:生活即教育。它的内涵是:用生活来教育, 为生活而教育。我国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强调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 其实质就是要求教学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教师要努力创设生活情境, 让课堂教学回归生活, 让学生从主体参与式的学习活动中真切感受哲学丰富而深邃的思想, 特别是从中获得对现实问题的启迪与感悟, 最终“学会思想”, 使哲学教育富有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
参考文献
[1]吴庆麟.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9.
生活就是哲学 篇8
你为什么这么做?这个问题值得想一想,不要轻易回答“因为我觉得应该”或者“因为我高兴”。
前几天的一个清晨,天色昏暗,风雨交加。你在同一条人行道上走,瞥见有人摔倒,却自顾撑着伞走过去了。
为什么同样是你却有两种相反的待人态度?
难道是天气影响你的心情,心情在决定你的行为?仔细反省一下,似乎不是如此单纯。人的任何行为背后都有一个信念做为预设。譬如当我帮助别人时,我心中相信:人与人应该互相扶持,人类形成一个大家庭,人生是有意义的,别人会在我需要时伸出援手。反之,当我拒绝帮助别人时,我心中相信:人与人各自孤立,人类并无共同关怀,人生难免老死,我也无法逃避命运的摆布。
问题是:你有时乐于助人,有时又拒绝助人,难道是在心中同时接受两套相反的信念?如果是的话,你又如何认定自己是“一个人”呢?你怎能期望别人了解你?甚至,你了解自己吗?
如果你对这些问题觉得好奇,想要进一步探索答案,那么你就走上哲学之途了。哲学是用比较系统的方式去思考人生的现象,然后为人生的种种抉择提供指引。为了找到自己心中究竟潜存着哪些互不兼容的信念,进而予以疏导、整理、融合,使其显示同一的立场。这种“化隐为显”的工作,是哲学上关键的第一步。哲学之有益于人生,也由此开始。这是任何人都可以做得到的。
确立自己心中的基本信念后,我们在人生道路上就可以免除许多不必要的困惑、彷徨、挣扎、挫折。气候不能再影响我们,因为我们心中自有温暖的阳光;环境不能再干扰我们,因为我们心中自有坚定的主张。我们可以活出真正的自我,不仅内外如一、表里一致,而且始终清楚自己正在做什么,以及为什么这么做。
当然,从外表看来,这样的人有时让人觉得顽固、自大或狂妄,有些人也确实打着“择善固执”的招牌特立独行或标新立异。我想,这是“过犹不及”的结果,因此哲学家无不强调反省慎思及自我约束。希腊哲学初期最著名的两句格言是:“认识你自己”与“凡事皆勿过度”。孔子则主张好学深思与忠恕之道,因此他一方面勇于坚持理想,“知其不可而为之”,另一方面则“毋意、毋必、毋固、毋我”,显示了温良和乐的人格特质。
由此看来,思想的功用真是伟大。人可以凭借思想突破有限的时间与空间,掌握自己内心的真我,亦即不受气候、环境、人群所拘束的自我。这个自我,既有清楚的信念,又有明确的方向,因此一颦一笑、一举手一投足、一言一行都是非常真诚、非常踏实的。不仅如此,思想还能引领我们树立风范,见贤思齐,使我们在面临重大抉择时想一想:若换了是孔子,是耶稣,是苏格拉底,是佛陀,或是其他圣贤,处在我的情况时,又将如何决定行止?
如此念头一转,平平凡凡的人生就可能展现壮阔的波澜,高潮迭起。
人生的每一分每一秒都值得珍惜,因为其中充满了新的挑战,等着你以新的精神去响应,从而开拓新的人生境界。
有人说:生活就是文化,生活就是教育。我们也可以说:生活就是哲学,不过还须加上一个小小的习惯,亦即思考。孟子肯定人的尊严,声称“人人有贵于己者,弗思耳矣”。只要养成思考的习惯,生活的质量自然会随之提高,生命的内涵也将更为充实。
生活中的哲学 篇9
去省美术馆参观画展,我走到一幅很大很大的壁画前面,只见上方画了很多五颜六色的东西,究竟画的是什么东西,我看不出来,于是就在那仔细观察,仔细想,但过了一会,还是没有看出来,就不看了,打算先去看别的画。当我走到另一幅画跟前,再回头从远处看刚才那幅壁画的时候,一下子就看出来了,原来画的是山峰和云雾。刚才之因此没有看出来,是正因我离那幅画太近了的缘故,离远一点就很容易看出来了。
距离就是这样一种个性的东西,因此,如果你想了解一个人,那么就和他持续必须的距离,这样才能真正认识他。
高中政治---生活与哲学(下) 篇10
第七课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一.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1.联系的含义(P54):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2.联系的特点: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条件性)(1)联系的普遍性(P54)① 一切事物与其他事物有条件地联系。② 事物内部各部分、要素之间有联系。
③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整体,没有事物是孤立的。
注意:并非任意两个事物都是(无条件)有联系的。
(2)联系的客观性(P55-56)①内容:联系是事物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②方法论:从事物固有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注意:联系是客观的,并不意味着人对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3)联系的多样性(56-57)① 内容:事物的联系是多样的,尤其间接的、本质的、长远的联系。
② 方法论:分析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二.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1.整体和部分的统一
(1)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P57-58)区别:①含义不同(整体:全过程,“一”;部分:各阶段,“多”)
②事物发展中地位、作用、功能不同(整体主导,统率部分;部分服从、服务于整体)
联系:①整体离不开部分。
(一定条件下,部分的功能、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
②部分离不开整体。
(离开了整体,部分就不成其为部分。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也会影响到部分。)
(2)方法论:
①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最优目标。
②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2.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58-59)(1)系统的含义和基本特征
①含义:系统——要素:即整体——部分
②基本特征:整体性、有序性、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2)方法论
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联系各部分,遵循有序性,统筹考虑,优化组合,最终形成完整准确的认识。
第八课 唯物辩证的发展观
一.世界是永恒发展的 1.发展的普遍性(P60-61):
自然界是发展的;人类社会是发展的;人的认识是发展的。2.发展的实质(P61-62):
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注意:①物质世界的相互联系构成了事物的变化和发展。②事物都是运动变化的,但并非任何运动变化都是发展。
二.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1.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1)前途是光明的(P64)
原因:①新事物是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发展前途的事物。
②新事物克服了旧事物的消极,汲取了积极因素,并增添了新内容。
③旧事物违背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最终走向灭亡。④反映了社会进步的要求,符合了人民群众的要求。
(2)道路是曲折的(P64)
原因:①新事物要经历完善的过程。本身存在着弱点。
②旧事物在开始时往往顽强抵抗,极力扼杀新事物。(3)方法论要求(65):
① 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对前途充满信心; ② 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迎接各种困难和挫折。
2.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1)区别(P65)
是事物发展过程中两种不同状态。
量变是一种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质变是一种根本的、显著的变化。(2)联系(P66)
①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②质变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
③发展是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前进。(3)方法论要求(P66):
①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为客观事物质变创造条件。②要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③坚持适度原则。
第九课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1.矛盾的含义和基本属性(1)含义(P67):矛盾即对立统一。
注意:联系的根本内容是矛盾,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矛盾,矛盾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矛盾分析法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2)基本属性(P68-69):斗争性和同一性 ①含义
同一性: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斗争性: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②关系:同一以斗争为前提;斗争寓于同一之中,并被其制约.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2.矛盾的普遍性(P69)
世界观: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
方法论:①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
②要坚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或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3.矛盾的特殊性(P70)
世界观: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
①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
②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③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方法论: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4.具体问题具体分析(P73-74)
(1)含义:在矛盾普遍性原理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2)重要性: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5.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即共性与个性、一般和个别)(P71-72)①相互联结。
*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不包含普遍性的事物是没有的。②在不同场合可以相互转化。
6.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的认识方法(P73)(1)坚持两点论——全面看问题
(2)坚持重点论——办事情抓关键和重点(主要矛盾);看问题抓主流(主要方面)(3)两点论与重点论的关系
辩证法的两点论是有重点的两点论,而不是均衡论;重点论是看到两点中的重点,而不是一点论。我们要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的方法,反对形而上学的一点论和均衡论。
第十课 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
1.树立创新意识的哲学依据 ⑴辩证的否定观(P75-76)①内容:
辨证的否定是自我否定,自我发展。是发展的和联系的,实质是“扬弃”。*发展的:实现新事物产生和旧事物灭亡的根本途径。*联系的:汲取、保留、改造旧事物中的积极因素。
②方法论:树立创新意识,不唯上,有革命批判精神。
⑵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P77)①内容:
辩证法的本质:批判的、革命的、创新的。
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②方法论:
突破陈规、破除落后观念;注重研究新情况,树立新观念。
2.创新的作用(P78-80)
(1)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原因:科学的本质就是创新,创新更新了生产工具和技术,提高劳动者素质,开辟劳动对象,从而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3)创新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原因:物质决定意识,实践决定认识。
(4)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
综合探究 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P82-83)1.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
(1)唯物辩证法主张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两点论和重点论、全局观念和局部意识、量质变、内因(根据)和外因(条件)(2)形而上学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
(3)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和根本分歧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2.唯物辩证法的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和对立统一规律,要求我们必须牢固树立和坚决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核心——矛盾,对立统一
第四单元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第十一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P88)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2.社会基本矛盾(P89-90)
⑴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是基本矛盾。见90页图。
3.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P91-92)
(1)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过程是曲折的。
(2)社会发展是在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中、在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解决中实现的。①在阶级社会里,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②在社会主义社会,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4.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⑴原理(P93-94):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⑵方法论(P95):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①群众观点: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
②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第十二课 实现人生的价值
1.价值与人生价值(P96-97)
⑴价值是指一事物对主体的积极意义,即其具有的能够满足主体需要的属性和功能。⑵人生价值包括社会价值(贡献)、自我价值(索取、承认),评价主要看他的贡献
2.价值观与价值观的导向作用(P97-98)
(1)价值观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 ①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有导向作用。②对人生道路的选择有导向作用。3.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P99-100)
是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因此,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就必须 ⑴坚持真理,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⑵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
*方法论:首先考虑并满足最大多数人的利益要求;自觉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理解和尊重他人的正当利益;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衡取其轻。
4.价值的创造与实现(P102-105)
⑴人只有在劳动和奉献中才能创造价值。⑵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⑶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
【生活哲学】推荐阅读:
生活与哲学总结08-28
《生活与哲学》教学05-21
严谨的生活哲学05-28
车库的生活哲学08-31
精神生活哲学10-06
诗人的生活哲学12-24
生活处处有哲学(教案)07-04
哲学思考与生活07-03
生活与哲学大题07-05
高考政治《生活与哲学》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