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竞争作文

2024-09-22

论竞争作文(精选7篇)

论竞争作文 篇1

一、自由竞争和公平竞争产生的背景不同

( 一) 自由竞争产生的历史背景

封建社会末期, 地中海沿岸、西欧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商品经济发达, 出现商人阶层, 但由于受中世纪封建制度和神权政治束缚, 商人们强化市场竞争的需求无法满足, 由此掀起资产阶级革命。进入资本主义社会后, 18 世纪中叶, 随着欧美现代民主国家的形成和市场经济的日趋成熟, 以及资本原始积累的基本完成, 市场主体对传统政府作用———国家对经济生活积极、主动、严格的干预观念发生变化。市场主体们开始相信市场的调节力量, 对政府的动机表示怀疑。市场自由主义的鼻祖亚当. 斯密在其著作《国富论》中论述市场自由的好处“‘看不见’的手可以自发调节, 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二是在对外贸易方面, 以‘绝对成本’论述自由贸易的必要性”[5], 给人当时的人们以启发和鼓舞。

( 二) 公平竞争产生的背景

进入垄断资本主义时期, 虽然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以及较高的经济效率急剧地增加了欧美国家的资本和财富, 并使这些国家率先实现工业化, 但是因自由经济体制本身固有的缺陷所导致的因收入差距过大引发的需求不足和周期性经济危机, 市场垄断和“外部化”问题, 不能有效提供公共产品问题, 国际收支平衡以及市场滞后性等层出不穷。1929———1939 年, 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空前严重、持久和广泛的毁灭性的经济大危机, 使西方政府手足无措。这时, 凯恩斯为罗斯福新政提出依据———用政府行为去宏观调控经济发展。笔者认为, 二次科技革命后, 生产领域大大拓宽, 垄断组织、跨国公司的建立, 使经济发展缺乏自身收缩性, 国家干预成为一种必然。

二、自由竞争和公平竞争所追求的理念不同

( 一) 自由竞争追求的理念: 形式平等[4]

自由竞争允许市场主体在市场中充分利用各自所拥有的资源开展完全的竞争。以法的形式承认所有人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在权利、义务上给以相同的对待, 禁止有差别的歧视性待遇。但形式上的平等只意味着在获取物质财富的机会均等。但由于市场竞争条件下, 个体由于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拥有的权利和资产, 所受学历, 以及人脉关系等的影响, 特定人群例如残疾人、未受教育者、老人、儿童实际很难在竞争中获得与其他人同等的机会。因此, 自由竞争下的形式平等势必存在严重缺陷。

( 二) 公平竞争追求的价值理念: 实质平等[4]

公平竞争通过国家宏观调控措施———国家对市场强行干预规制方式 ( 《反垄断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等) 、国家参与直接投资经营的方式、国家通过制定一定时期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经济政策, 运用税收、财政调控, 在一定程度上纠正因保障形式平等而带来的实质上的不平等。以期给那些虽已被给予获得物质财富同等自由的人因各种因素制约 ( 年龄、地区差异、受教育程度) 而不能在经济竞争中拥有与其他主体同等的机会。例如, 国家通过征税在初次分配基础上对要素收入 ( 本国居民、公司和个人直接得自当期货物和服务生产的收入) 进行调节, 缩小收入差距, 以期实现社会主体之间收入分配的实质公平。总之, 公平竞争强调调整结果来达到实质平等。

三、对政府作用的期待

( 一) 自由竞争: 期望政府扮演“守夜警察”的角色[2]

自由竞争坚持“最好的政府便是最少的政府”, 主张通过市场“看不见”的手进行调节, 认为一切人为的干预, 特别是政府干预都是多余的, 什么也不管的政府是最会管理的政府, 应该信守自由竞争的经济经济原则, 认为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只会破坏市场自动调节机制, 反而引起经济的动荡或失衡。亚当斯密曾经提出, 在经济自由条件下, 政府只要扮演好“守夜人”的角色就可以了, 即“保护本国社会安全, 不受其他独立社会的暴行与侵略; 保护每一个社会成员免于社会其他成员的不公正和压迫行为的伤害; 建立与维持公共机构与公共工程”, 而增加社会财富的办法则是“经济活动完全自由”, 不需要政府进行干预[5]。而之后的新自由主义代表马歇尔更认为“个人行为的最大化会转化为社会行为的最大化”, 从而肯定了自由竞争, 反对政府对经济的干预[2]。

( 二) 公平竞争: 强调国家对经济调节作用

公平竞争强调国家通过竞争法律规范来平衡因市场失灵带来的垄断等问题, 规范、维持良性市场秩序, 使市场各个主体都享有竞争权利。但是, 公平竞争并不否认自由, 现代公平竞争均肯定市场“看不见”的手的基础调节作用。其代表人物凯恩斯认为: “资本主义市场中不存在一个能把私人利益转化为社会利益的看不见的手, 资本主义危机和失业不可能消除, 只有依靠看得见的手即政府对经济的全面干预, 资本主义国家才能摆脱经济萧条和失业问题”。主张通过收入分配政策和扩大公共工程等方面的政府开支来实现社会的实质公平。主张通过制定市场规制法律来防止垄断等不正当竞争, 维持竞争秩序。

四、总结

自由竞争和公平竞争在产生背景、追求价值、对政府要求等方面均存在很大不同。但根据经济实践, 我们可以了解到公平竞争原则下, 通过政府采取一系列宏观调控措施, 在一定程度上确实可以弥补自由放任的不足。但是, 基于道德维度和理性有限的限制, 政府的调节也会出现“盲目、违背经济发展规律、贪污腐败”等失灵的情况。有鉴于此, 必须对国家调节活动加以约束和规范, 从而使自由竞争和公平竞争充分发挥作用, 使我国的经济得到更加全面、快速发展。

摘要:自由竞争 (Free Contention) 是指市场主体可以自由地进行资本投入、转移和商品买卖的竞争, 实质是自由地追逐剩余价值的竞争[3]。是16世纪至19世纪70年代, 垄断前资本主义的基本特征。公平竞争是指市场中一切主体资格合法的经营者根据诚信原则和公平原则, 均可通过合法的行为来开展自由、公平的不会对其他市场主体开展竞争产生限制的竞争。是垄断资本主义出现后的基本特征。由此可见, 自由竞争与公平竞争在产生历史背景、追求的价值理念和对政府作用的期待上存在较大区别。

关键词:积极自由,消极自由,实质平等,形式平等,政府干预

参考文献

[1]刘大红, 殷继国.论公平竞争权——竞争法基石范畴研究[J].西北大学哲学报, 2008, 11 (38) .

[2]周林中.市场自由与政府干预的理论与实践[J].山东社会科学, 2007 (1) (总第137期) .

[3]殷继国.从自由竞争权到公平竞争权[J].新疆财经大学学报, 2008 (1) (总第31期) .

[4]郭宇燕.论自由竞争和公平竞争的区别[J].法制博览, 2014.8.

论企业人才竞争的实质 篇2

关键词:企业;人才;竞争;实质

企业竞争的实质是人才竞争,人才竞争从现象上看,是企业用种种手段争夺人才,以求得企业自身发发展的机会,那么,人才竞争的实质是什么呢?我们应从多种角度来思考这一问题。

一、人才竞争是知识的竞争

当今世界,知识经济的兴起本身就是一场无硝烟的战争,国家之间的差距也好,企业之间的差距也好,由于人才就是掌握、控制和使用知识的人,因此,从内容上看,就是知识上的差距,人才的竞争就是知识的竞争。人才争夺就企业来而言,不是做摆式,而是要他用知识为企业服务。在16世纪,著名英国科学家培根说:“知识就是力量”,企业争夺人才就是争夺知识,就是争夺力量;在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我们说知识就是财富,我们争夺人才就是争夺财富;知识决定企业和国家未来的命运,我们争夺人才,就是争夺知识,就是争夺自己命运的把握权。

人才竞争是知识经济的必然产物,也是人才竞争的根本原因。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目前已经出现了全球性的人才危机爆发,根据2000年美国微软公司和IDC两家市场调查公司的调查预测,全球在21世纪前10年的人才缺口情况如下:美国当年缺新型工厂人才84万人,日本10年内缺科技人才160万到445万人,欧洲3年缺170万人,新加坡到第2年缺16万人。根据有关方面的调查,中国的人才缺口在前五六年内会更大。(注:见浩南、古太:《21世纪人才争夺战,中国准备好了吗》,载于《中国集体经济》2000年第12月)。北京、上海和广州人才缺口也十分大,(注:见《北京青年报》2003年1月14日)。面对世界人才大战残酷的形势,各国政府纷纷采取措施,因为大家都知道,人才对一个国家和一个企业的振兴都是至关重要,然而,目前的人才争夺秩序不规范,谁抢先谁就得到人才,而且极容易进入一种“循环”之中,谁抢先一步,谁就有可能进入良性循环,反之,就会进入恶性循环,因此人才大战愈演愈烈。

其实,市场本身是有缺陷的,目前在全世界范围内人才资源的调节主要是靠市场进行的,因此必然导致人才供求上的激烈的矛盾。加上,各国总是从本国的需要出发,动用了比市场手段还要直接的行政手段来调节、安排人才资源,必然加剧了世界人才大战的激烈程度。

教育与经济发展相比,总有一定的滞后性,因此,造成了人才供求的紧张性。新经济和高科技的发展使得对人才的需要是越来越大,许多新型的产业只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胜,必须补充大量的新型的人才。然而,在许多国家,尤其是中国,面临着大量的人才老龄化,面临着大量的人才要退出工作或研究岗位,这样,就更造成了人才的缺乏与紧张。随着管理科学的发展,以人为本的思想深入到管理中,管理者更加重视人的作用,特别是人中的佼佼者人才的作用,因此,企业大量需要的不是人力而是人才。中国加入WTO,必然卷入世界人才竞争的旋涡之中,这必然加剧中国企业人才竞争的激烈程度。我国人才资源原本不足,国外企业的优厚待遇必然会很快夺走中国企业的大量人才,我们会处在一种“不平等”人才大战中,会更感“风寒”。

二、人才竞争是关键的竞争

1. 从与其他种类竞争的比较来看。

企业竞争表现在市场上就是产品的竞争,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优势,除了对老产品进行技术改造外,就是花大力气开发新产品,不管是改造老产品,还是开发新产品,都必须以雄厚的科学技术力量作后盾。科学技术是靠人来掌握和发挥作用的,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谁能掌握先进的科学技术,谁能运用科学技术并在企业进行大胆创新,谁能把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谁能把科学技术成果运用到企业的新产品设计中,谁就能在激烈的企业竞争中获胜,而这一切是由人才来保证的。在1948~1982年美国的GDP年均增长率中,有1/3是通过提高劳工队伍科技水平取得的。国外资料表明,工人的技术水平提高一个等级,劳动生产率就可以提高10%~20%。 因此,成功的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是把目标只对准产品或由此所需要的科学技术,而是主要对准科学技术人才,我们企业应该用各种方式吸引人才,引进人才后,又应该最合理地使用人才,用各种方式培养人才,留住人才,应该从生活上无微不至地关心人才,从事业上激励人才,从各个方面保护人才,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当企业拥有了这些有用的科学技术人才,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就有了自信。因此,企业科技竞争的实质是人才的竞争,人才竞争是关键的竞争。

2. 从企业危机的角度来看。

在今天这个时代,企业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危机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如果这时我们有些企业仍然不能充分认识到这个问题,那就说明在我们企业已经蕴藏了最大的危机。我们知道,一个企业要正常运行,必须有外部环境的安全和内部经营管理的安全,除了在外部会发生地震、洪水等自然因素不可抗力的危机外,还可能发生战争、金融风波等社会因素不可抗力的危机,而大量的危机发生在企业内部,如:企业资产资金危机、生产与产品质量危机、原材料危机、经营与销售危机、社会信誉危机、管理危机和人才危机等等。撇开自然因素的危机不谈,企业面临的这些危机主要根源于3个方面:一是知识经济的到来,科学技术的凶猛发展,新、优产品的不断更新,劳动生产率水平越来越高,人们消费水平也越来越高,企业若不注意技术创新,就会陷入危机境地;二是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各类企业不断涌现,各种关系日趋复杂,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随时都有可能出现各种危机的因素;三是社会问题,我国加入WTO带来的新问题,都会导致企业危机的概率大幅度加大。在这种环境中,即使企业不出国门,若不注意防范,危机也会到来。WTO和电脑网络会把机遇和危机送到企业门上,看你是要机遇,还是要危机。

我们把危机讲得很“恐怖”,其实,只要正确对待,危机并不可怕,甚至,我们还可以变坏事为好事,使企业“东山再起”。但这一切都得在我们正确认识这些危机的性质的基础,找到最根本的危机才能办到。在上文所列的诸多危机中,最根本的危机是人才危机,这一点我们可以从正反两方面来看:由于种种原因,企业人才发生了危机,比如,企业的极重要岗位上的、确有很大作用的经营管理者突然死亡或跳槽,且没有及时补上合适的人选,整个企业的管理可能出现混乱,可能会引发系列危机。再如,企业的营销人才突然离开企业,随即出现企业营销危机。从另外一个角度来分析,即使各类危机悄悄袭来,但是,应对这些危机的人才一个没少,危机会被消除,甚至会变危机为机遇。比如,自然受害的危机虽然不可避免,但有真正的人才在,就必然会考虑对策,防御其危机,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再如,有对待危机的高级人才,当危机没有到来时,主动实施危机管理,事前预防危机,用危机不断提醒企业所有员工,增强企业员工的危机意识、破除小富即安的保守观念,提高企业防范危机的能力。当危机到来时,能充分研究、正确面对、科学利用,如果搞得好,甚至可以乘机号召企业全体员工,抛开各种厉害关系,同舟共济、共同奋斗,提高企业团队团结协作的精神。在美国,消费额在65亿美元以上的法国碧绿液矿泉水公司,1990年2月被查处其矿泉水会有超过规定量2~3倍的苯,一时引起轩然大波。这时企业发生重大的产品质量危机,但公司领导人(注:他们是应对危机的高级人才),立刻作出如下决定:立即把公司已经出售的矿泉水收回,进行当众销毁,并迅速查明事故原因,并公之于世。(注:见《经济日报》1999年10月20日)。结果:虽然造成了一笔很大的资金的损失,但挽回了信誉,很快就渡过危机,并由此大大提高了知名度和企业员工的危机意识,增强了企业的凝聚力。这样的例子在中国也有很多。

3. 从竞争的循环和发展环节来看。

事物发展的循环有两种性质,一种是良性循环,一种是恶性循环,企业的人才竞争很容易进入事物发展的循环中。如果某企业越有人才就越容易引进和留住人才,反之亦然。

人才竞争是最后的竞争,人才竞争是完整利益的竞争,人才竞争是生死存亡的竞争,其它竞争可以言败,人才竞争不可言败,人才竞争失败,就意味着企业在各类竞争中最后失败,人才竞争的失败是彻底的失败。

三、人才竞争是国家之间的“战争”

从企业角度看,国家之间经济实力的竞争,形式上是企业的竞争,实质是国家创新能力的竞争。中国的经济发展到今天,经济运行质量的提高,经济效益的提高都对技术创新提出了越来越迫切的要求。因此,技术创新已经不只是企业单独的行为,而必须上升为国家的战略。不管企业之间如何争夺人才,地区之间如何吸引人才,这都不是人才竞争的实质,人才竞争的实质就是国家之间的战争,按照马克思的理论,在生产力较低的条件下,国家之间的战争是不可避免的。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经济的发展及人们思维的不断变化,国家之间的战争也在发生各种变化,而人才竞争其实质就是国家战争的变种。

从国家自身的角度来看,人才对于一国的科技安全、进而对于一国整体上的经济安全、甚至政治安全都有着重要的意义。为了保证国家的安全,许多国家一般采取3种措施:一是在本国加紧开发人才;二是设法从国外引进人才,如果引进不了人才,也要设法借助适当政策利用国际人才资源;三是尽可能地合理限制人才输出。

为了国家的安全,我国政府应该建立有效的政策激励机制,以充分调动国内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尽量不要让他们流到国外去,如果流到国外去,也要让人才心记祖国,不能制定绝对禁止人才输出的政策,任何事情都可能物极必反;创造更好的环境,大量吸引人才,包括吸引滞留国外的人才和外国的人才,形式要灵活多样;加快自己培养的步伐,提高所培养人才的质量,因为人才具有国家性、民族性特征。

参考文献:

1.袁坤.哈佛人才管理学.中国三峡出版社,2000.

2.(美)鲁思·纽曼.企业用人大策略.春风文艺出版社,1997.

3.陈惠湘.中国企业批判.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作者简介:镇江市高等专科学校工商管理系主任、副教授。

论竞争论文 篇3

关键词:知识经济时代;核心竞争力;企业;长期发展;策略

1990年,西方经济学家普拉哈拉德与哈摩尔最先提出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理念,并且也受到当时经济学界、管理学领域等方面的认同,并且也让人们引起了高度的重视。也在此之后,关于评述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相关研究不断出现在多种报刊杂志上,许多研究人员对于核心竞争力这个概念有着不同的.研究方向。但是我们深入分析,却可以发现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一个较为抽象的理念,针对不同的企业,甚至于一个企业的不同时期,所表现出来的形态也是不一样的。相关学者认为,同一个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能够用60种形态来表现出来,例如技术创新能力就只是一个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表现形态之一。对于任何一个企业来说,核心竞争力都是至关重要的,一旦形成,就意味着成为了现代企业的战略性资产,并且能够为企业带来健康发展的竞争态势。

一、企业核心竞争力培育重要性

《哈佛商业评论》首次提出核心竞争力概念,他们认为“就短期而言,公司产品的质量和性能决定了公司的竞争力,但长期而言,起决定作用的是造就和增强公司的核心竞争力”。此观点一提出,就得到学术界和企业界的广泛认可,并引起了企业家的高度重视。企业是由一系列生产要素有机组合而成的。当企业能够比竞争对手更好地使用这些要素完成某项工作时,企业就拥有了一定的竞争优势,就拥有一定的竞争力。企业竞争力的实质就是企业有效使用生产要素的能力。竞争力的形式极其多样,如由掌握某种重要技术专利而具有的技术方面的竞争力,由出色的市场营销经验和高效的市场分销网络形成的市场营销方面的竞争力,等等。对具体企业来说,不是每种竞争力都同样重要,如丰田公司与中间商打交道的经验和能力,就远不及它在汽车发动机方面的专长重要。企业竞争力中那些最基本的,能使整个企业保持长期稳定的竞争优势、获得稳定超额利润的竞争力,就是企业核心竞争力。

现代市场领域中,随着“核心竞争力是现代企业持续竞争优势之源”的观念被人们逐渐接受并广为推广,企业核心竞争力已经成为现代市场竞争中成功与否的核心因素,因此如何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培育核心竞争力成为企业界与学术领域所关注的对象。著名经济学者袁泽沛提出,企业核心竞争力培育应当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研究的核心,然而对于没有构建出自身核心竞争力的企业而言,要尽快地构建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然而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优势,有着明显核心能力的企业来说,培育与发展自身核心竞争力也显得十分重要。西方学者认为核心竞争力能够帮助企业去维持自己的资源时效,并根据实际情况来制定相应的战略。其通过对印度7家软件公司的实验证明来证实了自己的观点,认为企业要想实现发展,就必须要培育企业发展需求的核心竞争力,进而实现自身经济效益提高。

二、当前我国企业核心竞争力现状与问题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如今开放、竞争成为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主流,而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也开始意识到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作用。然而受到传统计划经济模式影响,诸多企业依旧难以完全地适应现代市场经济需求,一些企业缺乏系统性的战略部署与管理,没有核心竞争力的理念,可以说这已经成为阻碍企业发展的重要问题。

首先,企业知识储备与创新研发能力匮乏。我们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属性来看,每个企业的特色就是知识,而构建于此基础上的核心竞争力就要承载着对于知识拥有的深度与广度。随着进入到二十一世纪,企业也开始认识到市场竞争中人才的重要性,但是许多企业对于知识资源的投入与力度较少,操作过程也十分不到位。一直以来,我国实施的是以政府投资为主的科学研发体制,基本上是我国高校与相关部门拨款搞科研行为较多,但是对于企业投入的资金却很少。然而企业自身受到这样体制影响,难以投入较大经历去进行科研开发,甚至有些企业根本不去投入了资金进行科研活动。部分企业对于知识资源的认识匮乏,缺乏创新能力。当前我国社会正处在高新技术发展的不断引入阶段,国内企业具有自主知识与高新技术的成品是相对较少的,尤其是与西方国家存在着较大差距。

其次,现代企业机制构建不够完善。当前制约着国内企业核心竞争力提高的核心因素就是难以构建起完善的现代企业机制。尽管在改革开放后,我国企业在自身改革中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是受到传统观念影响,并不能切实提高自身对培育核心竞争力的积极性。

第三,国内企业员工队伍素质较低,管理能力较差。如今的信息化的时代,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企业必须一方面要懂得去进行生产经营管理,并且也要牢固懂得信息技术,并且也要培养出具备先进管理思想的复合型人才。当前我国诸多企业却内部缺乏这样的人才,尤其是我国社会经济体制依旧处于转型时期,传统观念依旧起到巨大的引导作用,许多企业一味地依靠原有的经验来进行管理,可谓是方式陈旧,对于如今千变万化的社会环境根本没有稳固的适应性。并且,企业管理人员缺乏相应的先进管理经验,难以让企业按照正常的市场规则来进行运作,让企业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力难以处在主动的位置,与其他先进国家企业相比有较大差距。

三、如何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培育实效性研究

我们说要想在新时期切实提高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实效性,就要着力去解决好以下问题,以便能够正确制定出应对现代市场的竞争优势,实现可持续发展。

首先,要构建相对完善的现代企业机制。要想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就必须要构建出合理的内在运营机制。当前必须要严格按照“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管理原则,构建出企业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完善了内部的监督体制,切实提高企业的实际运行效率与面对风险的应变能力.尽管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竞争对手难以模仿的能力,但是现代社会中的市场竞争千变万化,即便今天没有模仿,也许明天就成为别人的专利,所以企业必须要不断适应新环境的变化,有着多重的准备,要制定不断创新的机制,根据市场需求来制定自身的战略定位,调整销售手段,为打造核心竞争力提供一定保证。 其次,要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注重对核心技术的研发工作。我们说一个企业中,创新是其核心灵魂,为了满足市场不断变化,客户的多种需求,企业必须要以知识要求为基础,不断创新改革科学技术。例如日本索尼公司就研发出自身的核心技术――微型化电子技术,这一项核心技术是公司出名的主要原因。所以我国的企业也要加大研发力度,地区政府也要加大用于研发的经费,让企业能够通过自主研究、与高校合作研究等途径来形成自身牢固技术储备,为提高市场竞争力夯实基础。

第三,根据市场需求来形成差异化竞争。我们所说的差异化竞争就是让企业去提供差异化的产品,例如从产品设计、生产技术、性能特征、客户后期服务等方面来实现。假如一个企业的商品能够在某个方面凸显出自己的个性,就能够说这样的差异化效果明显,比较理想。国内企业必须要结合市场流行的产品,通过多种调查、研究来开发出属于自己特色的新鲜产品,例如可以在小与活两方面来做文章。小――指的是生产的产品自身体积小,价格低廉,但是却有着高度的专业化特征,有着与众不同的特色。而活指的是企业不断推陈出新,结合自身优势与市场需求,达到灵活多变的效果,要着力做到了“人无我有、人有我精,人精我特,人特我转”的最终目标,实现差异化竞争的成功。

第四,构建当前优秀的企业文化。我们说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不朽的灵魂,而拥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也必定是有着优秀企业文化的企业。尤其是随着现代社会发展,经济全球化速度加快,当前企业内部文化与价值观念等诸多无形的资产对于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影响程度也越来越大。我们抓紧日常企业文化建设工作,尤其是要建立起新时期的学习型企业文化,这是培育与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必经途径。而通过实践证明,当前企业发展必须要依托于核心竞争力,而核心竞争力是来自于技术的,而技术又是来自于管理层面,管理工作又是依靠于优秀的企业文化。假如没有企业文化,就难以谈及核心竞争力,现代企业文化可以去借助企业战略、组织结构、企业制度等方面来塑造了核心竞争力。找到合适的企业文化是能够提高与培育核心竞争力的沃土,更是塑造出企业全新核心竞争力的灵魂所在,并且能够为企业带来健康发展的竞争态势。

四、结语

论工作态度就是竞争力 篇4

首先你要明白你是在为谁工作,为什么要工作,如何正确理解你在为谁工作呢!

这是需要自我反思的人生问题,深刻理解我们在为他人工作的同时,也是在为自己工作的朴素理念。工作是一个施展自己能力的舞台。我们寒窗苦读来的知识、我们的应变能力、我们的决断力、我们的适应能力以及我们的协调能力都将在这个舞台上得到展示。除了工作没有哪一项活动能提供如此高度的充实、表达自我机会、人使命感以及一种活着的理由。工作是我们需要用生命去做的事。

工作不仅能赚到养家糊口的薪水,同时那些困难的事务还能锻炼我们的意志,新的任务则更能拓展我们的才能。此外,与同事的合作又能培养我们的人格,与人们交流更能训练我们的品德。在工作中不管做任何事都应将您的心态归于零,抱着学习的态度,把一次任务都视为一个新的开始,一段新的经验,一扇通往成功机会之门。千万不要视工作为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结果做得心不甘情不愿,于公与私都没有裨益。

工作态度就是竞争力,公司员工之间在竞争智慧与能力的同时其实也在竞争态度。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工作轨迹,有的人成为公司里的核心员工,实现了自己的价值;有的人一直碌碌无为;有些人牢骚满腹总认为与众不同,到头来却是一无所获。众所周知,除了少数天才,大多数人的禀赋相差无几,那又是什么在造就我们,改变我们?是“态度”!

如果您希望获得事业上的成功,成就美好人生,那么你就必须时刻记住这一点-----------良好的工作态度是不可或缺的。

公司综合部办公室整理

《竞争论》第(前五章)读后感 篇5

正月十五晚上,在台州新华书店里面泡到他们下班,就选了一本书《竞争论》,天天放在枕头边上,有空就看几页,这个月下来刚刚读到第二篇,先就第一篇说说读后感想吧。

第一篇分为五个章节,主要是说竞争与战略的核心概念,分别是:五力模型、什么是战略、如何利用信息形成竞争优势、战略与互联网、从竞争优势到公司战略。上来序里面就是点明一个主题:竞争带来进步。感觉这个破题很有趣,因为大家从内心深处都怕竞争失败,经常会有所回避或者担心,但如果想到竞争是我们进步的源泉,是不是就可以换个角度看竞争了呢?

对于五力模型来说,可能大家都很容易理解这个概念,但如果真的把这个模型深入进去,才发现原来里面竟然有这么多东西,比如我们经常说的产业结构性效率,这个效率的设计方面,波特提出了最重要的是周期问题,并对很多行业做了详细的数据分析,看不同行业的回报情况。这样看来的话,我们任何一个生意,都是处在许多生态之中,如何通过五力分析剖析不同产业的盈利能力与自己的竞争基础,就是一个非常繁琐而有价值的工作了。

对于第二章,什么是战略。这个问题会有很多版本的解释,最起码从我接触战略这个词来说,听到的诸如“战略就是XXX”这样的版本已经有至少三五个门类了。而对于波特在这一章的解释,我觉得大概可以分为两个常用语言:男怕入错行、同行不同利。对于男怕入错行,并不是说突出男人,而是说行业之间的差异具备天然特征,一个企业决定自己的业务结构选择之后会有相应的定位。对于同行不同利来说,则是哪怕是看上去同行,基于不同的业务模式选择,也会产生不同的经营效率和结果。

第三章,如何利用信息产生竞争优势的问题,波特的主要方法是对价值链进行了剖析,把部门按照两个维度细分,一个是具体业务流转部门,产供研销如是下来,另外一个是后台支持部门,基于这些价值链的关系,说明信息流转在整个效率中的作用。

到了关于互联网这一章节,开始的时候是感觉比较不能理解的,为什么波特会不那么看好互联网的`业务?是不是这本书写的时候互联网还不够热门?仔细看完之后才发现他是有他自己的判断逻辑的,比如对于互联网这种新技术的产生,使得许多企业不必担心盈利模式,比如对于这种新趋势的掌握,已经成为企业的一种必备技能。

而第五章,如何从竞争优势到企业战略的问题,结合中粮这样的案例来思考,还是颇有感觉的。比如波特上来就强调的是这种企业战略的关键是如何让所有产业壹加壹大于二。而对于多元化的剖析以及本质解读,我想也恰恰验证了前些年许多国内企业盲目多元化而带来的经营不善的原因所在。

再论公平竞争权 篇6

学界就我国法律体系中是否存在“公平竞争权”有着不同看法,其原因在于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第2条虽对不正当竞争行为进行了界定,即:“经营者违反本法规定,损害其他经营者的合法权益,扰乱社会经济秩序的行为。”但对“公平竞争权”并没有一个明晰的概念界定。而有学者根据现有法律将损害竞争的行为概括分为两类:一类为直接损害其他经营者的某项绝对权利的不正当竞争行为:如损害经营者的商标专用权,知名商标持有权等;而另一类为不直接损害经营者的民事权利的行为如:限定交易、虚假宣传行为等。对于后者,这位学者认为应当属于不正当竞争行为所侵害的“其他权利”。这一系列的权利其实就是公平竞争权。[1]而经营者可以通过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第20条之规定提起诉讼维权。

但在对这些不直接损害民事权利的“公平竞争权”受到侵害时的救济方式,《反不正当竞争法》第20条并没有一个明确的界定,导致经营者往往无法直接适用该条款提起诉讼,而需要借助其他诸如《商标法》、《合同法》、《公司法》等民事法律提起诉讼。现实是这些民事法律也并未就“其他权利”给予明确规定,结果导致陷入无法可依的境遇。法律规定,当事人在提起民事诉讼时,必须在起诉状写明被侵犯了哪些权利,因此在当事人就“其他权利”向法院提起诉讼时,往往因缺乏明确的诉讼标的产生法院不予立案的局面。

同时从《反不正当竞争法》规定的行政处罚这一救济机制而言,该法第20条第2款规定:经营者违反本法规定造成的损失难以计算的,赔偿额为侵权期间因侵权所获得的利润并应承担因该经营者侵害其合法权益的不正当竞争行为所支付的合理费用。现实是因正当竞争权受损的大部分是难以计算的,这就让行政处罚无所适从了。因此,笔者认为,我国现行法律体系中并没有“公平竞争权”这一经营者的法定权利的概念认定。

二、界定公平竞争权的必要性

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共33条,主要内容是规定了不正当竞争的相关行为模式以及有关职能部门的监督处罚权。细看该法,反映出了立法者期望通过市场外的“第三只手”来维护市场竞争秩序的立法目的。前面我们就分析了《反不正当竞争法》作为公法对私权保障的不足,在此我们再进一步分析这种单列行政处罚而不赋予经营者相应的公平竞争权———私法救济方式的缺失对维护市场公平竞争秩序的一些不利的因素:

1.对侵权者而言,行政处罚一定程度上容易对他造成既成伤害,有违市场公平原则。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第二条规定:经营者在市场交易中,应遵循自愿、平等、诚实信用的原则,遵守公认的商业道德。可见不正当竞争行为是违反公认的商业道德的行为。但商业道德边界模糊,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这就直接导致对不正当竞争行为的认定上也具有模糊性、不确定性的特点,结果是在具体执法时行政人员的自我裁量空间偏大,易于造成一些错误认定。当然,虽然对不正当竞争行为的行政处罚事后可以通过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的方式寻求救济,但在提起复议或诉讼期间,行政处罚并不停止执行,这样便容易给行政处罚相对人以极大的伤害,即便之后的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认定相对人的行为不构成不正当竞争,其损失也难以挽回。

2.对受害者而言,行政处罚是事后救济,受害者的权利难以得到及时的保障,市场公平竞争秩序也难得到及时的维护。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第26条规定:县级以上监督检查部门对不正当竞争行为可以进行监督检查。可见行政处罚是建立在监督、检查的行政行为之上的,即行政处罚是损害结果已经发生,行政执法部门再去处罚。实际上我们的行政监查机关不但对不正当竞争行为有监查之责,而且还有其他一系列的重要法定职责,市场如此之大,大有应接不暇之态。同时法律无法穷尽侵害经营者正当竞争利益的所有方式,因此总会有应该为法律所保护的正当利益游离其外。[2]导致不少不正当竞争案件没有得到及时的处理,且由于效率不高,被侵权人往往不会选择这一路径进行救济。

3.行政处罚后,普通经营者往往得不到赔偿。当前各国掀起了一场恢复性司法的浪潮。意在让加害人用金钱补偿刑事案件的被害人的损失。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就加害人对于被侵权人的损失的经济补偿规定得很含糊,更多的是对罚款项目的规定。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第20条规定:经营者违反本法规定造成的损失难以计算的,赔偿额为侵权期间因侵权所获得的利润并应承担因该经营者侵害其合法权益的不正当竞争行为所支付的合理费用。而对于正当竞争权的损害大部分是难以计算的,这就让行政处罚有些无所适从了。特别是向侵权一方采取的是限定价格、虚假广告等不正当竞争行为造成相关市场中的其他经营者顾客数量的减少所受的损失,经营者就难以计算了。从这个意义上讲认真界定公平竞争权显得尤为重要了。

三、公平竞争权的界定要素

我们要对公平竞争权下一个相对科学的概念,必须先就竞争法领域内如下四个学界争论的主要问题进行梳理:

(一)公平竞争权的范围

有学者认为公平竞争权即正当竞争权,是相对于不正当竞争权而言的,它应当包括知识产权和非知识产权两个部分。[3]也有的学者认为,公平竞争权是合法经营者被不正当竞争行为侵犯的权利中的一部分,也是特定不正当竞争行,如:限定交易、虚假广告、比较广告、商业贿赂侵犯的合法经营者的权利。[4]笔者认为,不正当竞争行为侵犯了民法通则以及其他一些相关知识产权法所规定的权利,同时也侵犯了一些我国法律没有明确规定的权利。对于前一种权利,被侵害一方可以通过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第20条之规定,结合相关民事法对自己的权利加以维护。而对于后一种权利,由于加害一方侵犯的是处于竞争关系中的不确定的经营者的利益,这些利益与前一种权利在利益上有着极大的不同,他们并非一种存量、既有的利益,而是一种增量利益,是一种可期待的利益。能否实现,不仅取决于潜在的不正当竞争行为实施者不实施不正当竞争行为,更重要的是还需要在公平竞争秩序下取得优胜。因此,如果笼统地加以规定公平竞争权包括非知识产权与知识产权的权利,把范围划得过大,不利于突出特殊性,也不利于个人权利的维护,同时也失去了立法的意义。

(二)公平竞争权的特征

公平竞争权与其他处于竞争关系与交易关系中经营者的权利不同。首先,公平竞争权是一种资格,如同民事权利能力一样,处于竞争关系中的经营者“生”而有之,是一种典型的“自为”的权利。而“知识产权”,如商标权、企业姓名权等,需要以登记的方式向外界加以公示才能对潜在侵权人具有抗辩权,是一种“他为”的权利。

其次,公平竞争权要求处于竞争关系中的其他主体遵守普遍的商业道德,是要求潜在不正当竞争行为的实施者不得实施违反公平竞争秩序的手段。一些学者认为,公平竞争权是经营者在遭到不正当竞争行为损害之后所获得的法律救济。因此公平竞争权不仅可以表现为一种请求权,而且可以表现为一种合法的抗辩。[5]笔者认为这是一种对第一权利与第二权利的混淆。前文已述,公平竞争权是一种“自为”的权利,是一种合法经营者“生而有之”的权利,决不是经营者受到不正当竞争行为损害后所获得的第二权利。

(三)公平竞争权界定的政策性与不确定性

公平竞争权稳定性不及其他普通的民事权利,它随着时间的变迁,国家政策的变化发生着一些变化。比如价格卡特尔,认定其是否违法仍然需要经济政策、竞争政策的相关指导,尤其对于自然垄断行业,各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经历了一个从一般违法,特殊豁免到一般豁免、特殊违法的过程,而且就违法与豁免的问题仍将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与此同时,由于各国立法机关鉴于不正当竞争行为的广泛性、复杂性的特点,通常采取普遍性条款与列举相结合的立法方式。而普遍性条款常常就是“普遍性商业道德”。因此在对不正当竞争行为的认定上要依赖于执法与司法机关的自由裁量权。而各国就何为“普遍性商业道德”理解不一,这也为世界统一反不正当竞争法的定立带来难度。美国在20世纪80年代与日本政府进行贸易谈判时要求日本政府强令拆解富士公司,为本土柯达公司在日本市场开路,就是典型的例子。

(四)行政机关不是公平竞争权的侵害者

有学者认为侵害公平竞争权行为可以分为:政府机关对经营者公平竞争权的侵害以及经营者对公平竞争权的损害。[6]即认为政府机关是经营者公平竞争权侵害者之一。笔者认为这样的观点也有不妥之处:行政机关对于经营者合法权益的侵害主要是错误的行政处罚,如行政罚款、错误地吊销营业执照、强制限定交易对象与地区封锁等等。这些行政行为均为具体行政行为,可通过行政复议或行政诉讼寻求救济。与前文提到的普通的民事权利以及一些知识产权一样,不宜列为公平竞争权,这样不利于突出问题的特殊性,更不利于问题的解决。

同时这也与反不正当竞争法的主要精神不符,反不正当竞争法主要的目的在于维护公平竞争秩序,在反不正当竞争法框架下需要解决的问题主要是经营者运用不正当竞争行为侵害其他经营者的问题,而行政机关对于经营者权利的侵害应当在行政法、行政诉讼法的框架内解决,如果我们将其列入公平竞争权的救济程序,不但不利于问题的解决,而且还可能造成法律冲突的问题。

四、结语

综上所述,公平竞争权的概念应当是:在竞争关系或交易关系中,从事商品经营或营利性服务的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组织所享有的,除普通知识产权以外的,不被其他经营者侵害、排挤、获取正当、合法利益的权利。

从学理上明确“公平竞争权”的概念,并通过立法的方式加以规定,通过普通民众的力量以诉讼的方法维护自己的权利,对我国市场经济的公平竞争秩序有着重要意义。

摘要:公平竞争权是市场商主体的一项基本权利, 是市场商主体在市场交易关系中除享有基本民事权利外在竞争法律关系中享有的另一项特殊权利。在竞争法体系内对公平竞争权加以明确的界定, 并赋予市场主体相关诉讼权利, 对维护市场竞争秩序和保障经营者的公平竞争权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公平竞争权,竞争秩序,诉权

参考文献

[1]邵建东.竞争法教程[M].2003.48.

[2]朱一飞.论经营者的公平竞争权[J].政法论丛.2005. (10) :67.

[3]胡小红.论反垄断法所设立的自由竞争权[J].学术界.2005. (5) :87.

[4]邵建东.竞争法教程[M].2003.49.

[5]朱一飞.论经营者的公平竞争权[J].政法论丛.2005. (10) :68.

论传媒竞争力的提升 篇7

在传媒界,关于“什么是传媒的竞争力”的问题,目前还没有达成共识。刘年辉认为,竞争力是指报业组织拥有的累积性的人力资本、组织资本和社会资本,借助三者的协调提升,能比其他组织更有效地为其利益相关者创造价值,并最终决定自身的生存和发展的能力。检验报业组织竞争力有四个特征参量:价值创造性、难以模仿性、可延展性和自更新性。《中国记者》总编陆小华指出,一份报纸原创性的、独家的信息加工标准、方式、手段是构筑其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之一。笔者认为传媒的竞争力是传媒长期以来形成的具有价值性、稀缺性、难以模仿性特点的传媒特性;是经过时间磨炼而成的品牌和权威性;在市场经济时代,传媒竞争力表现出了新的时代特征,正在被重新建构成权威性、亲和力、贴近性三位一体的样式。

传媒竞争力的存在及发挥作用不排斥其他能力的作用发挥,甚至竞争力本身需要有相应的低层次能力做补充,使竞争力发挥更大的辐射效应①。它不是一个有形物质,它只是通过传媒运行载体发挥作用。因此,传媒对其投资建设不会像其设备一样,可以转卖、销售,甚至对传媒竞争力的评估和成本确定也是无法用财务方法分析的。正如鲍·埃里克森指出的:“竞争力价值比大多数其他资源更难评价②。”(P91)我们认为,传媒制度创新、学习型动态网络组织的建立和职业精神塑造是决定传媒竞争力提升的关键因素。

二、传媒制度创新——竞争力提升的保证

传媒制度创新从系统论的角度来看,创新前的传媒制度是一种平衡结构,而创新后的制度是在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中自纽形成的“耗散结构”。这里的远离平衡态即是远离行政管理色彩浓重的传统传媒制度安排,开放系统即指围绕传媒竞争力的提升,形成所有的传媒战略要素(资源、知识、信息及环境等)都能自由流动的空间。

⒈传媒制度安排的观念更新

传媒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事业单位,而是实实在在的企业。所以建立适应传媒竞争力的管理制度必须从历史的反思中提高对现代管理思维方式的认识,并将其运用到传媒管理制度的改造中去。市场经济要求管理者必须运用现代管理思维来确立现代传媒管理制度的思路,这必然会引起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的巨大变革,要适应新的环境,改造传媒管理制度,就必须对传统观点进行反思,更新旧的思维方式。

第一,从以管财物为中心转向以人的管理为中心。传媒员工是传媒的主体,要突出人的地位,以人为本,以人为中心,一切管理活动都要以调动人的积极性,做好人的工作为根本。第二,从以目标责任为基础转向以过程管理为基础。目标管理是传媒管理的重要内容,只重目标不注重过程,那么只能治标不能治本,因此管理制度要以过程展开,将时间和空间相结合,要运用现代管理思维的时效观念和动态观念,强调管理的过程和过程的管理。第三,从“受众导向”转向“超越受众导向”。传媒奉行的营销导向是传媒战略发展的重要内容。传媒市场的发展使传媒由“生产导向”转变为“市场导向”。“超越受众导向”是传媒营销理念的更高层次,它将受众引导传媒生产变为传媒在充分考虑顾客需要基础上的传媒创新生产,引导受众的消费导向。第四,从以“人治管理”为主转向以“法治管理”为主。建立现代传媒管理制度,是使传媒的经济活动建立在国家法律体系制度的基础上,不仅传媒的经济活动要维护国家的法律秩序,健全法律制度,传媒内部的管理也要用法律手段、经济手段。

⒉传媒制度创新的切入点

现代传媒管理制度运用现代管理思维模式,树立以强化传媒竞争力管理为目标,以全过程控制为手段的思想,把追求单一的发展速度转变为追求传媒竞争力的有效提升。在对传统的传媒制度进行改造方面,主要选择了以下六个基本切入点:

一是面向市场决策,提高决策质量。传媒是否能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与壮大,完全取决于决策的正确与否。改造后的传媒管理制度,要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在现代传媒体制上确定产权明确、职责分清的同时,管理制度上也要建立科学的、民主的决策体系,强化决策管理,提高管理质量。二是突出财务管理,注重效益核算。改变把财务管理放到次要地位,作为一种纯粹的核算工具的传统观念,真正使财务管理成为传媒管理的中心。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准确分析传媒在市场中的生存状况,就要通过财务活动来考核传媒的财务状况、资产负债率的高低、资金利润率的高低等,从而确定传媒效益并提出传媒管理的改进方案。三是改进竞争机制,完善分配制度。四是注重人力资源,开发综合智力。五是转变管理思想,调整人际关系。要改造管理者传统的职务和权力管人的体制,将管理者职能由原来的指挥、监督转变为指导和教练,使员工逐步树立以市场为中心、让读者满意的新思想,抛弃以领导为中心,让老板满意的雇佣劳动观念。六是倡导传媒文化,塑造传媒形象。创造具有活力的传媒文化是改造传媒管理制度的主要内容。传媒文化的建立必须在传媒各个方面起到良好的建设作用,使传媒出现崭新的精神面貌,树立良好的传媒形象③。(P86)

⒊传媒制度创新的内容

围绕传媒竞争力的制度创新,是建立现代传媒制度的重要内容,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建立和完善各种制度,保证传媒竞争力的作用发挥。传媒制度创新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战略资源监控制度,保值增值制度,风险防范制度,激励制度。这四大制度之间是有机联系、相辅相成的,它们共同组成了传媒制度创新的框架。

第一,建立战略资源监控制度。战略资源监控制度是传媒经营运作中的最重要制度之一,它使传媒资源利用从单纯从事生产销售活动转向事前预测、事中跟踪、事后分析的综合活动。作为传媒内部监控制度,要使战略资源监控制度做到监而有理,监而有章、监而有效、监而有法,才能真正发挥战略资源监控制度在传媒竞争力提升中的作用。

第二,实现保值增值制度创新。保值增值制度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内容,一是要树立传媒竞争力价值观。无论什么性质的传媒都要从价值形态,而不仅仅从实物形态来管理和经营传媒,认识和把握传媒竞争力的客观规律,使传媒各项战略要素在不断循环与周转中实现保值增值,使传媒资本始终处于运动良性状态。二是要建立传媒竞争力的考核指标体系。这个考核指标体系包括反映传媒资源指标,反映传媒获得的知识指标,反映传媒信息流指标,反映传媒对社会贡献的指标等。保值增值制度中,传媒对有形资产的控制是很重视的,而无形资产的保值增值制度,是一个至今仍未被人们充分重视的制度。在知识经济时代,信息高速发展,无形资产对传媒来说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重要,无形资产中的报社商誉、商标、品牌等都是通过经营可以带来效益的资源,而信息的利用和传播也能为公司经营带来效益。所以传媒在重视有形资产的保值增值同时,更要重视无形资产的保值增值。

第三,加强风险防范制度。风险防范制度主要包括四个内容:一是建立对客户资信的科学管理体系,二是建立对市场风险分析体系,三是建立内部审计体系,四是建立法律监督体系。风险防范制度的建立,将把传媒可能发生的损失降到最低限度。防止风险发生,就能最大限度保证即将获得的经济效益不被流失,从另外一个方面保证传媒资产的保值增值。

第四,完善激励制度。激励制度是四大制度中最重要的制度。传媒是靠人去经营和运作的,而激励制度是直接对人发生作用的制度。激励制度到位,可以激发全体员工发挥最大的聪明与才智,为传媒创出最佳经济效益;而激励制度不到位或不尽合理,则会出现传媒内部“有人拼命干,有人旁边看”的现象。因此,对员工的激励制度是否到位,是否合理,是否有激发力,就成为传媒经营管理者必须考虑的首要问题之一。激励制度包括四个基本内容:按劳分配;按资分配;给员工创造宽松的工作环境,包括职位提升,荣誉称号,精神鼓励等;员工培训。前两项属于“硬件”,后两项属于“软件”,它们共同组成了激励制度的不可分割的有机体。

三、学习型动态网络组织建立——竞争力提升的控制

学习型动态网络组织是学习型组织的一种,只不过它更强调学习型组织的动态发展性和网络间的互动关系,学习型动态网络组织又是一个动态结构,它随着组织环境的变化不断地调整、延伸、修改和变形,打破正式组织结构所形成的刚性框框和所属领地。在实践中,学习型动态网络主要是通过以下几方面发挥在竞争力提升中的作用。

⒈传媒高层管理者强烈的创新意识

学习型动态网络组织首先是传媒高层管理者的学习创新,并通过自身的引导使其下属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形成传媒全员在学习中创新的局面,这是提升竞争力的前提④。(P6)组织要实现创新,发挥“创造性张力”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

⒉通过提倡员工的一专多能培养学习创新能力

学习型动态网络组织是将传媒视为一个学习系统,部门间的关系已不是传统传媒的各自独立的、割裂的部分,而是系统间的紧密联系,每一个人以及每一个岗位都是全局系统中的一部分。由于现代技术及互联网的发展,传媒部门内的分工和职能进一步模糊,传媒的运行、项目的运作都是各部门同时启动,协同作战,这极大增加了对传媒员工特别是管理人员的能力要求。我们意识到,在学习型动态网络组织中,人才作为传媒最重要的资源,其价值在于他们所拥有的已开发和潜在的知识和能力。我们的任务就是确保最大程度地培育、发挥人的智力潜能。

⒊创造从日常经验学习的机会

学习型动态网络组织,还具有作为生产“知识”的组织发挥功能的“生产组织”的一面。学习功能如果只作为训练功能被分离出来发挥作用,就不会产生组织应有的变化。我们逐渐认识到,使员工局限在工作现场的学习,已远远不够了,而且这种学习也难以实现组织共享。因此,为了提高自我管理学习的效率,我们创造使员工随时随地都能学习的方式,而且这种学习应是开放式和交流式的,能实现组织的共享。

四、“传媒职业经理人”精神塑造——竞争力提升的关键

传媒职业经理人的本质是“企业家”。传媒的发展是传媒职业经理人人力资本作用的结果,传媒职业经理人对传媒成长的贡献是通过传媒职业经理人创新精神对竞争力的开发、培育体现的。基于上述认识,传媒领导层必须快速完成从新闻业务专家到传媒职业经理人——传媒企业家的艰难转变。

什么样的人可以被称为“传媒职业经理人”?只有拥有超凡能力,对经济环境做出创造性或创新的活动,对传媒发展有实质贡献的传媒领导者才是传媒职业经理人。

首先,传媒职业经理人是传媒内部资源的指挥者。其次,传媒职业经理人的活动促进了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资源的配置是通过市场机制来调节的。传媒职业经理人的重要职能就是根据市场调节信号,判断市场供求变化的趋势,调整传媒资源在不同产业领域的投入。第三,传媒职业经理人的作用是承担传媒运作的风险。传媒职业经理人是面对市场不可靠性大胆决策,而把可靠性(有保证的契约收入)提供给传媒职工的人。传媒职业经理人作为生产的组织者,要运用自己的创造力和统率力,判断市场变化趋势,实现生产要素组织化。需要在此基础上进行大量的战略决策,相应要承担传媒运作的各种风险。

传媒职业经理人精神是对传媒职业经理人含义的高度概括和体现,传媒职业经理人精神的实质就是创新和承担风险。传媒职业经理人精神即“首创精神”,这种精神是实现“新组合”的原动力。彼得·德鲁克把创新看做是职业经理人精神的精髓,认为职业经理人精神就是创新精神,就是寻求变革和实施变革。他把职业经理人称为市场经济的“原动者”,把创新看做是职业经理人对“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传媒职业经理人也不例外。

创造宽容的文化氛围,建立鼓励创新的传媒机制。文化氛围和制度安排必须能够容忍和鼓励创新,形成有益于传媒职业经理人存在的价值体系或者诱导信号,即社会公认的对不同部门、不同领域、不同个人的评价标准所组成的有机体系,它是与特定的社会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并且在潜移默化地规范着人们的行为,促使人们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奋发向上的价值评价体系,既为一个健康的传媒所必需,也是一个传媒是否健康的重要标志。传媒职业经理人精神的塑造还需要形成鼓励创新、保护创新的机制。

在实践中,传媒也清醒的意识到必须培育传媒职业经理人市场,以造就真正意义上的传媒职业经理人。真正传媒职业经理人阶层的出现,需要稳定和规范的制度环境⑤。这些有待全社会关注和解决。

参考文献:

①这可以以产业组织理论著作中的退出障碍相提并论,对一种特定类型的能力的高水平的不可还原性投资行为同样可以构筑一种进入障碍。

②尼古莱·J·福斯、克里斯第安·克努森,《企业万能:面向企业能力理论》,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年

③包国强:《媒介营销》,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④尼古莱·J·福斯、克里斯第安·克努森,《企业万能:面向企业能力理论》,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年

⑤徐熙玉:《报业集团体制创新和组织再造的九大着力点》,《青年记者》,2005,2:66—67

上一篇:点点滴滴,铭记于心初一作文下一篇:大学干部培训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