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节日中秋节日记

2024-07-25

传统节日中秋节日记(精选7篇)

传统节日中秋节日记 篇1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大诗人“苏轼”在《水调歌头》中这样写道。

天渐渐昏暗下来,啊,月亮要升起来啦!

今天是个特殊的日子,对,是——中秋节。

帮妈妈摆好水果、月饼等食物后,我向那茫茫的天空望去,胖乎乎的月亮姐姐穿着金色的礼服,从朦胧的薄雾中探出了脑袋,将一束束光辉投向人间。它像一个小姑娘,刚刚从东天边升起,又羞答答地躲入云彩妈妈的怀抱,又好似是与我们玩捉迷藏。人们常说“十五的月亮十六圆”,但今年不是,十五的`月亮就是十五圆。我仿佛看见了月亮上,美丽的嫦娥正向我微笑呢!

中秋节又叫“团圆节”,不错,远在张家口的妹妹也千里迢迢赶回来了。我欣喜万分,当时的心情无法用语言形容。妹妹没有变,还是原来那么的活泼,那么的友好。我们俩姐妹在一起,谈天说地,她向我谈谈生活情况,我向她叙叙学校见闻,我们一起做游戏,一起写作业,形影不离。尽管我们在两个不同的地方,但我们心中对彼此的思念没有变,那条无形的丝带永远将我们连在一起,姐妹情深,是用什么都改变不了的。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大诗人“苏轼”在《水调歌头》中这样写道。

中秋节,我期待你来年的到来!

传统节日中秋节日记 篇2

2012年中秋国庆长假期间全国消费市场呈现购销两旺、繁荣活跃的景象, 商贸零售稳步增长, 餐饮、旅游消费繁荣畅旺, 生活必需品市场平稳运行。据商务部监测, 2012年9月30日至10月7日, 全国重点监测零售和餐饮企业销售额8 006亿元, 比2011年国庆黄金周期间增长15%左右。由于各地商贸企业精心制定营销策略, 激发了消费者购物热情, 金银珠宝、服装、数码、家电等热点商品消费全面开花。长假期间, 婚宴、家宴、亲朋宴扮演了假日餐饮市场的重头戏, 特色饮食、旅游小吃、风味美食让人们尽情品味多元饮食文化。

(来源:商务部新闻办公室)

传统节日文化谈——中秋篇 篇3

“中国人的心态、情感在如水的月光之下,表现得生动而自然。”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萧放介绍了中秋节演变为仅次于春节的中国秋季大节的过程。

在春节、清明、端午、中秋这近世中国的四大传统节日中,中秋节形成最晚。唐宋时期,以赏月为中心节俗的中秋节日开始出现,到明清,中秋上升为民俗大节。萧放认为,中秋节虽然晚出,其所包含的节俗因素,大都有着古老的渊源,如中国人古已有之的月亮天体崇拜。《礼记·祭义》所谓:“日出于东,月出于西,阴阳长短,终始相巡,以致天下之和。”在古人看来,日月的正常运行是宇宙和谐的保证。

唐人精神浪漫,中秋赏月玩月成为唐朝文人的时尚,白居易就留下了“三五夜中新月色,一千里外故人思”的诗句。月神的神话在唐朝出现了新的情节,月宫中除了寂寞的嫦娥、蟾蜍、玉兔外,添了一位吴刚。月神由原始的宇宙主神演化为具有道教色彩的神仙,月宫似乎是天地之间的第三界,月亮的高远清凉在唐人那儿唤起的是宇宙空阔与人心交感的美学意绪。

宋代中秋节已成为民俗节日,中秋放假一日。明清后,社会生活中现实的功利因素突出,以“赏月”为中心的抒情性与神话性的文人传统减弱,功利性的祭拜、祈求与世俗的情感、愿望构成普通民众中秋节俗的主要形态,中秋成为民众生活中的重要节点,上升为与春节端午并列的民俗大节,节俗活动丰富多样。

萧放认为,中秋在传统的四大节日中,虽然成型最晚,但影响很大。部分原因是中秋节俗有久远源头,更重要的是中秋节俗贴近了民众生活和精神的需要。

“如拜月与赏月,在中国人心中,月亮始终具有柔和与光明的象征,寄托着中国人的美好向往。”与西方社会对太阳的崇拜完全不同,中国人的许多节日都考虑了与月亮的对应关系,中秋佳节集中体现了中国人对月亮的崇拜。赏月是人与自然对话、沟通的良机,也是实现人际关系协调的有效途径。在人心日渐疏远的今天,中秋赏月仍然寄托着中国人“天上月团圆,地下人团圆”的情怀。对于今日中国人来说,每年一度的中秋佳节仍是不可或缺的精神洗礼。

“中秋佳节顺应着中国人的感情需要。”中秋夜,人们沐浴同一轮月光,共享象征团圆的月饼,品尝新收获的瓜果,分享亲情与友情,是中国人极为重要的精神需要。

“更重要的是,中秋节代表中国人生活的理想境界。”“人月两圆”的意境,自古就是中国人特别追求的美好人伦境界。中国古代就称中秋为“团圆节”。圆润澄澈的中秋明月,给国人一种精神提示,以天上的圆月来促进人事的团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诗句至今仍是中秋节日人们引用最多的祝愿。

传统节日中秋节介绍 篇4

传统节日中秋节介绍

中秋节又称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或团圆节,是流行于中国众多民族与东亚诸国中的传统文化节日,时在农历八月十五;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名,也有些地方将中秋节定在八月十六。中秋节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中国的主要节日之一。受汉族文化的影响,中秋节也是东南亚和东北亚一些国家尤其是生活在当地的华人华侨的传统节日。自2008年起中秋节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该节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秋节是中国三大灯节之一,过节要玩灯。但中秋没有像元宵节那样的大型灯会,玩灯主要只是在家庭、儿童之间进行的。

中秋节猜灯谜来历

猜灯谜”又叫“打灯谜”,是我国独有的富有民族风格的一种文娱形式,是从古代就开始流传的元宵节特色活动。每逢农历正月十五,各家各户都要挂起彩灯,燃放焰火,后来有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迎合节日气氛,所以响应的人众多,而后猜谜逐渐成为元宵节不可缺少的节目。古代,每届元宵节,人们总要分曹射覆,引为笑乐。

灯谜最早是由谜语发展而来的,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它是一种富有讥谏、规戒、诙谐、笑谑的文艺游戏。谜语悬之于灯,供人猜射,开始于南宋。《武林旧事·灯品》记载:"以绢灯剪写诗词,时寓讥笑,及画人物,藏头隐语,及旧京诨语,戏弄行人。猜灯谜是我国传统的娱乐形式,它运用艺术的手法和汉字的规律,着眼于字义词义变化,常用一个词句、一首诗来制成谜语,既能达到娱乐的目的,又即使人增长知识,为人们所喜闻乐见。元宵节或中秋节多有举办灯谜会,颇受人们喜爱。

灯谜这玩意儿在本地毕竟还不是一项很普遍的文艺活动,为使初学者能了解灯谜的基本法则和掌握一些技巧,在灯谜会举办前,斗胆先来介绍一些猜谜方法,但愿能吸引初学者对猜谜发生兴趣,进而得到艺术上的享受。

中秋节的来历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传统的中秋佳节。这时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称为中秋。在中国的农历里,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部分,因而中秋也称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几个月的满月更圆,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节”。此夜,人们仰望天空如玉如盘的朗朗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称“团圆节”。

传统节日课程之中秋节 篇5

龙港第二小学

邓捷 【教学目标】:

1.了解中秋节的由来,有关传说和习俗;

2.了解家乡过中秋的风俗习惯,激发学生热爱家乡情感,并体会家庭欢乐、生活甜美的幸福。

3.通过诵读关于中秋节的古诗文,体会节日的氛围,感受诗词的美好意境。4.可以借助社会力量,参观我们桥墩月饼的制作过程和方法,并细细品尝。5.懂得在中秋节给亲人、长辈、老师、同学等发送节日祝贺。

【教学过程】:

一、初识中秋节:

1.老师介绍中秋节的别称和基本资料。

2.老师介绍中秋节起源。(特别讲述嫦娥奔月的故事)3 中秋节的各地风俗习惯。

歌舞觅偶、拜月、吃月饼、赏月……

二、感知中秋情:

1大家谈谈我们怎么过中秋节的?(自由发言)生答:送贺卡、月饼、家人团聚、赏月等 知道为什么要吃月饼吗?

2老师介绍吃月饼的故事(朱元璋的故事)

3师:我们不光要送出月饼,还要送出我们的祝福,送出我们的亲情,在赠月饼时,要对对方说一句祝福的话。平时你或你的父母会说些什么? 同学发言——中秋节祝福

三、学习中秋诗词 学习中秋节有关的诗词

嫦娥

【唐】李商隐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晴天夜夜心。

秋夕

【唐】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然后,利用三个晨诵的时间,我们学习了三首关于中秋的诗词,其中我最喜欢的,是张九龄的《望月怀远》: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另外两首是王建的《十五夜望月》和苏东坡的《水调歌头》。

十五夜望月

【唐】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水调歌头

【宋】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惟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中国传统节日中秋节作文 篇6

小时候,我们住在乐清一个叫泮垟的乡下地方。那些年我们家特别穷,经常米都吃不上,家里晒了一屋的大头菜当饭吃;我妈是城里嫁过来的,咽不下大头菜,就把盐炒起来,就着大头菜吃。实在没路走了,爷爷去打围塘,拉煤,我爸就去了湖北采石场做粗工。奶奶跟我说,到了八月十五,你爷爷和你爸都会回来。但往往到了那天,只有爷爷能回来。

奶奶对中秋特别讲究。中秋前几天,奶奶就让我们去河塘里挖青滋泥,做成一对烛台形状的泥胚,在泥胚顶端各预埋一截香梗。到了八月十五,青滋泥阴干了,“烛台”也制成了。

温州人称月饼为月光饼。我的邻居们早几天前就开始做月光饼了,有“麻月”、“三锦”、“空心饼”等等,做好后一个一个地摆开,晾在米筛里。“麻月”很大,圆径有一尺左右,实心的,饼上撒满芝麻;“三锦”小一些,饼里面有饴糖、瓜子、核桃等馅,表皮酥脆,一碰就有饼皮散落下来。我十岁前只见过,没吃过这种饼;“空心饼”是中空的,外面稍裹些芝麻的白色小饼,个比荸荠稍大一点。这种饼,我至今不知道是什么味道。他们做好月光饼,晾一晾,就用一种厚厚的黄纸包起来,用红绒绳系起来,开始提着月光饼走亲访友。条件好一点的人家,还带上芋头、粉干,再好一点的,还会加上一刀猪肉。我们家只有在八月十五下午开始做月光饼,面粉是借来的,只够做一个“麻月”,饼上的芝麻清清楚楚,大约四到五颗。大人们告诫说,这时的“麻月”还不能吃,要到晚上拿到“月光佛”下面晒晒才能吃。

对着月亮恭敬礼拜

傍晚,圆月从东山顶升空,还带着点红晕,就像一个冒热气的月光饼。奶奶在小院子里摆出一张小桌子,桌子中间放上“麻月”,再放上几样现成的东西——舍外园子里摘下的柚子、灯笼果,河里摘的菱角之类的。

传统节日中秋节日记 篇7

2006年是《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第二期工程第二阶段的开局之年,从2010年的“基本建成有中国特色的全民健身体系”到2020年的“形成比较完善的全民健身体系”,其实质就是要把影响群众体育的多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事物整合成一个有机整体,使体育资源配置最优化,最大效益地发展群众体育,从而保障广大人民群众享有基本的体育服务。认清当前新的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特别是在经济基础较薄弱的民族地区,通过各种重途径大力推动民族地区全民健计划的实施,加快构建完善的全民健身体系的步伐,具有重要意义。“赶秋节”是湘西苗族的传统节日,每年立秋那天,苗族同胞都要举行隆重的庆祝活动,它萌生衍传于苗族同胞的长期社会生活和生产实践中,伴随着苗族文化的相互交融和渗透而不断传承与演进。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不断满足苗族人民的社会需要,不断地显示出她的社会和体育价值,成为苗族人民不可缺少的文化娱乐方式。将“赶秋节”这样的民族节日体育的开展来推动民族地区的全民健身健身计划的实施,这将对民族地区全民健身体系的构建带来积极的影响。本文通过对湘西苗族“赶秋节”的体育价值进行分析,提出构建民族地区全民健身体系的模式,为民族地区建设特色全民健身体系的构建提供理论依据。

1 湘西苗族“赶秋节”的起源

“赶秋节”又称“调秋节”,是我国湖南省湘西自治州的花坦、风凰、泸溪等地苗族人民的传统节日。关于“赶秋节”的起源,传说很久以前,相传有个叫巴贵达惹的苗家青年,一次出去打猎,捡到一只精美的绣花鞋,为寻找制花鞋的姑娘,他造了一架可坐八个人的秋千(即今天的“八人秋),在立秋之日邀约后生、姑娘前来一起游玩娱乐。终于在相邀的男女青年中找到了花鞋的主人七姑娘,后来,两人结为夫妻。随后年年举行这种娱乐活动,最后演变成赶秋节。现在“赶秋节”成为苗族人民的盛大传统节日,一般在每年阴历8月8、9、10号这三天举办,凡居住在湘西的苗族部落,这几天都聚集花垣县,参加隆重的“赶秋节”活动,在这天,苗家男女老少都穿着民族服装,敲锣打鼓,舞龙灯,狮子灯,从四面八方涌向“秋场”,场上锣鼓喧天、歌声萦绕,打秋千、上刀梯、舞狮子、玩龙灯、跳猴儿鼓舞、歌台赛歌、篮球赛等热闹异常。活动完毕时,由众人选出两位有声望的人装扮成“秋老人”,向大家预祝丰收和幸福,青年男女也利用“赶秋”物色情侣,歌郎歌娘大展歌喉,另外,还有民间才艺,武术表演等体育项目,为节日增添了欢快热闹的气氛。

2 湘西苗族“赶秋节”的体育价值分析

2.1 湘西苗族优秀传统体育文化的继承与弘扬

历年“赶秋节”的举办情况调查表明,苗族“赶秋节”这一风俗习惯与传统体育紧密结合,互相渗透,形成了传统节日体育的民俗性特点。民俗促进了传统体育的继承和发展,传统体育丰富了“赶秋节”的活动内容。以传统体育的竞赛和表演活动为载体,吸引群众广泛参与,对于营造浓郁的节日氛围,弘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赶秋节”离不开传统体育活动,传统体育离不开“赶秋节”等传统节日,少数民族体育与民族节日活动有机结合,密切联系,这是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一大特色。因此“赶秋节”为该地区民族体育项目的继承与弘扬、推广和完善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使民族体育项目在该民族该地区得以世代相传。

2.2 丰富了老百姓的健身内容

一年一度的“赶秋节”,为民族传统体育活动提供了良好的场所,同时传统体育活动又为“赶秋节”内容增添了纷繁多姿的色彩,相得益彰,互相生辉。使得忙于生产劳动的老百姓们有了娱乐与锻炼身体的好机会,农民群众不只是利用单一的生产劳动来运动自己的身体,而是以适应群众的兴趣、立足群众乐于参与和便于参与。“赶秋节”通过集体表演、展示、竞赛等参与互动等方式,让广大人们群众参入其中,亲身体验独具民族特色的节日习俗。不断继承和发扬古老的风俗,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彰显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丰富了老百姓的健身活动内容。

2.3 效果明显的健身娱乐作用

苗族传统体育融进苗族“赶秋节”中,有的是传统体育项目贯穿于苗族的各种节日活动。如苗族的跳鼓,它可在“跳年会”、“四月八”、“六月六”、“赶秋”等节日期间广泛进行。“赶秋节”因为萌发在边远的山区,苗族人民的居住分散,交通不便等原因,只有规定的固定日期和地点,才使大家能够有身心娱乐,身体锻炼,展示才艺的机会。节日期间的民俗活动、体育活动多种形式并举,异彩纷呈,构成了节日活动中的喜庆氛围。在“赶秋节”活动中,如舞狮子、舞龙灯、跳猴儿鼓、苗鼓等传统体育活动,可以全面提高参与者的力量、速度、耐力等综合素质。“赶秋节”还可以调节人民的心理情感。由于这些传统体育项目动作丰富多样,趣味性强,使得参与者的热情高涨,人们一年来所有烦恼、痛苦、艰辛都焕然冰释;人与人之间的隔膜误会得以消解,在浩大的运动场景中,能深深感受群体力量的巨大,产生一种民族自豪感,这有利于苗族人民的心里健康。体质与健康水平是民族地区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传统体育活动作为“赶秋节”的重要内容,可以提高农民的精神生活水平,娱乐身心,充分发挥村民委员会和各级农民体育协会的作用,并与文化站协同配合,继续开展传统体育活动,推动农村体育的发展。

2.4 有利于增加落后的苗族地区的体育人口

湘西苗族是个古老的民族,由于生活的地域,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诸方面原因,产生了许多丰富多彩的节日活动。这些节日,不管是祭祀和纪念性的,还是庆贺和社交娱乐性的,几乎都与传统的体育活动结下了不解之缘。真可谓哪里有苗族的传统节日,哪里就有传统体育活动。为了节日的竞赛和表演,一般都会有几百上千人进行长达40到50天,每天几个小时的训练,这对于苗族地区体育人口的增长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2.5 推动该地区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

“赶秋节”作为一种节日体育的开展,使得群众性体育活动蓬勃开展,参加体育活动的人数不断增加,民族地区人民体质与健康状况有了很大改善,它的举办日益受到社会的重视和支持,“赶秋节”体育活动的内容和形式更加丰富多彩,人民群众节日体育健身的物质条件逐步得到提高。“赶秋节”作为苗族人民的传统节日,与苗族的传统体育活动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可以说,少数民族节日,离不开民族传统体育活动。了解、认识和研究“赶秋节”与传统体育活动之关系,将有助于民族传统体育的继承和发展。有助于民族地区全民健身的开展。

3 湘西苗族“赶秋节”对民族地区全民健身体系构建的启示

3.1 节日体育能弥补民族地区全民健身体系中体育场地设施的不足

湘西地区大多处在武陵山脉连绵的大山之中,平均海拔在200~1200m,自然地理环境比较恶劣,交通信息比较闭塞,经济基础比较薄弱。所以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由于经济状况、地理自然环境、体育场馆设施、体育指导员配备等一系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导致全民健身体系的不完善,边区农民身体素质也是普遍在健康标准指数以下。体育场馆和器材设施是开展体育活动的载体,是传播体育文化的阵地,是构建全民健身体系中的重要元素。一个地区如果没有基本的体育文化阵地,就无法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精神生活要求,更谈不上构建完善的全民健身体系,而在“赶秋节”活动中,如舞狮子、舞龙灯、跳猴儿鼓、苗鼓等传统体育活动,对场地的要求很小,都是可以在乡间田野可以开展的项目,受器材、场地、时间、季节的限制小,而且由于“赶秋节”是苗族自己的体育节日,人民本身具有很深厚的民族文化心理和文化底蕴的支持,所以在湘西地区都有坚实的基础,开展也比较容易。通过“赶秋节”在弥补湘西地区全民健身体系中场地设施的不足可以看出:民族节日体育在民族地区开展全民健身活动中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对弥补民族地区全民健身体系中场地器材设施的不足具有现实意义。

3.2 节日体育的宣传是民族地区全民健身体系构建的基础

“赶秋节”是苗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的重要载体。我们可以在民族地区紧紧围绕节日体育为主题,突出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充分展现和传承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利用群众性文化娱乐、体育健身和科普宣传活动,增强民族情感,提高民族科学文化知识,努力营造民族团结、国家统一、社会和谐、家庭幸福的节日氛围。这将有助于民族传统体育的继承和发展,有助于民族地区全民健身体系的构建。把“赶秋节”体育活动纳入全民健身计划,坚持节日文化与节日传统体育协调发展的方针,以全面锻炼民族地区人民身体为重点,加强领导,统筹规划,切实抓出成效。“赶秋节”的民族节日举办,初步形成人民群众广泛参与、充满发展活力的运行机制,建立起社会化、科学化、产业化和法制化的全民健身体系的基本框架。

3.3 不断开拓创新是民族地区全民健身体系构建的不竭动力

近年来“赶秋节”的举办,苗族人民在举办“赶秋节”的时候不断开拓创新,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利用当地群众的爱好和经济条件,对一些项目所需要的体育器材、组织形式、适宜参加人数以及运动量及强度进行考量,在此基础上,选择群众非常感兴趣并适合在全民健身活动中开展的体育项目改造创新后在“赶秋节”时推广,突出了这些体育项目的娱乐性、趣味性、大众性等特点,使群众更加喜好,这样最终导致地区体育人口的增长,体育健身活动的环境和条件有较大的改善。实现体育与地区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协调发展,全面提高苗族人们的体质与健康水平,基本建成具有民族特色的全民健身体系。充分改进和创新节日体育项目,把满足人民群众体育健身作为根本目的,通过节庆活动增进人们的身心健康,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在和谐健康的氛围中构建民族地区全民健身体系。

3.4 节日体育的传承和规模扩大化是民族地区全民健身体系构建的有力支柱

“赶秋节”凝结着苗族人民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承载着苗族的文化血脉和思想精华,是维系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的重要精神纽带,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宝贵资源。在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进程中,“赶秋节”以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周期性、民族性、群众性的特点,深深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精神世界,使的现在节日体育的规模已日益扩大,这样我们可以充分发挥“赶秋节”这种资源优势。对全民健身基本理论、健身方法、健身用品等进行深入而广泛研究和技术开发,使节日体育在民族地区形成有民族特色的体育活动,成为民族地区全民健身体系构建的有力支柱。

4 结语

通过对“赶秋节”的体育价值分析,可以看到民族传统节日体育在民族地区构建全民健身体系具有重要作用,我们可以在民族地区充分挖掘民族传统体育节日文化资源,从其价值观念、组织与管理、内容与手段、各条件保障与成果评价着手,充分挖掘民族传统体育节日文化资源,按照构建全民健身体系的要求,在民族地区积极传承、发展、创新优秀传统节日体育文化,从而在民族地区构建具有鲜明特色的全民健身体系,为我国全面实施全民健身计划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王兴明.民族体育向后延伸的战略研究[J].体育高教研究,1993(4).

[2]崔乐泉.民族传统体育新文化的构建[J].体育文化导刊,2005(3).

[3]姚重军.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

[4]刘雪松.论我国民族体育的特色及其发展[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1990(4).

[5]陈三政,肖剑.社会主义新农村与全民健身体系的构建[J].体育科学研究,2007(3).

上一篇:初三政治教学计划免费下一篇:学习计划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