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沧州市“十二五”规划纲要的报告

2024-09-24

关于沧州市“十二五”规划纲要的报告(共5篇)

关于沧州市“十二五”规划纲要的报告 篇1

关于沧州市“十二五”规划纲要的报告

科学发展是 “十二五”第一要务 《报告》指出,“十二五”时期,是我市强力推进沿海强市建设、打造环渤海地区发展的增长极和隆起带 的关键时期。加快沧州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富 民强市目标,既面临重大机遇,又面临严峻挑战。推进沧州科学发展,不断提高全市人民的生活水平,是我们的第一要务,更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必须牢牢把握加快发展、加速转型、率先崛起这个主基调,抢抓机遇,加快沿海强市建设。根据市委关于制定“十二五”规划的建议,“十二五”时期,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建设 沿海强市目标,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坚持科学发展不动摇、工业强市不动摇、项目建设不动 摇、对外开放不动摇,全力构筑大港口、大产业、大城市三大平台,突出抓好沿海经济龙头带动、城市化 建设提质提速、县域经济晋级升位三项重点工作,加快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努力 实现沧州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跨越。实现“三个翻番 四个提高” 今后五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到“十二五”末,实现“三个翻番、四个提高”。“三个翻番”: 即经济总量翻一番,地区生产总值突破 4000 亿元;财政收入翻一番半,达到 660 亿元;固定资产投资翻 一番半,累计完成 1.2 万亿元。“四个提高”:即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水平、生态环境质量和人民群众幸 福指数明显提高。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 1600 亿元;城市化率达到 54%;生态体系建设取得明显成效,节能减排完成控制性指标;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 27000 元和 9300 元,城 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 4.5%以内,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 85%,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覆盖人数达到 68.4 万人,新农合参合率达到 95%。发展沿海经济 打造新的增长极 为实现“十二五”主要目标,今后五年将重点推进六大战略任务。渤海地区新的增长极、隆起带。任务一:加快发展沿海经济,打造环 紧紧抓住秦唐沧沿海发展规划即将纳入国家发展战略的机遇,用足、用

好相关政策,加快以渤海新区发展为龙头的沿海地区开发开放步伐,早日 把沧州打造成为冀中南和环渤海地区新的增长极和隆起带。加快推进黄骅综合大港建设。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多元开发、加快建设,积极推进 20 万吨级航 道和油品、集装箱、煤炭、矿石等专业码头建设,构筑以综合大港为龙头的集疏运体系,加快综合保税区、出口加工区、保税物流区建设,使黄骅综合大港真正成为环渤海地区具有重要战略地位的现代化综合性大 港,充分发挥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拉动作用。加快推进临港产业聚集。大力发展石油化工、装备制造、电力能源、仓储物流等临港产业,全力打造石 油化工基地、装备制造业研发转化基地、电力能源基地和区域性物流中心。加快渤海新区冀中南工业区、沧州临港经济技术开发区、装备制造、冶金和仓储物流等产业园区建设,着力构筑“一区多园”的发展格局。转变发展方式 推进产业升级 任务二: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坚持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产业 结构优化升级,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提升我市优势产业的市场竞争力。做大做强三大支柱产业。石油化工产业:按照“油头化身”的思路,加快推进华北石化 1000 万吨炼油、中 海油中捷石化和沧州炼油厂炼油质量升级和安全环保技术改造等项目,力促“十二五”末达到 3000 万吨炼油 能力。构筑以石油化工为主导,现代煤化工、新型盐化工、化工新材料、细化工“五化并举”的产业集群,全力打造环保、安全、国际化沧州石油化工城。管道装备产业:以重点 管道装备企业为依托,以高端、高压、高附加值为方向,上规模、上装备、上水平,到“十二五”末,形成 3000 万吨加工生产能力,打造国内外知名的管道装备之都。冶金产业:抓住国家和全省钢铁产业向沿海转 移的机遇,发挥沿海临港优势,创造条件,吸引更多冶金企业和项目向渤海新区聚集,打造冀中南装备新

材料制造基地。在做大做强三大支柱产业的同时,加快机械制造、食品加工、纺织服装等传统产业升级改 造步伐。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建设新型城市 促进城乡一体化 任务三:加快新型城市化步伐,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以提高城市化水平为主线,以提升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引导农村人口合理有序向城镇转移为重点,以建 设新城、新区和发展产业聚集区为载体,充分发挥政府规划引导与市场配置资源的双重作用,促进城市化 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加快建设中心城市。按照沧州市总体规划,谋划实施一批有品位、生财富、惠民生的城建项目,推进城 市建设上规模、上层次、上水平。加大开发区、高新区、工业园区建设力度,促进产业聚集,做大做强中 心城市经济。加快市区与沧县、青县同城化步伐,进一步扩大主城区规模。完善路网体系,实现中心城区 主干道与环城高速对接,所有县通高速公路,促进沧州市区与各县(市、区)的互动、协调发展。加快发展两个副中心城市。加快任丘市和黄骅新城建设,进一步拉大城市框架,扩大城区规模,提高承 载能力,塑造城市特色,打造两个百万人口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加快县城、小城镇和新民居示范村建设。加快泊头、河间两市和盐山、献县等 8 个县城建设,进一步完 善功能,提升品位,扩大规模,增强实力。加快改革开放 增强发展动力 任务四:加快改革开放,进一步增强发展的动力和活力。深化关键领域和重点环节的改革。行政体制 改革: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提高行政效能,为各类企业在我市发展创造优良 的环境;加快发展非公有制经济,鼓励大、中、小各类规模的民营企业共同发 展,推动民营企业在一、二、三产业中的各个行业竞相发展。财税体制改革:优化财政收入结构,着力 增加一般预算收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快构建公共财政体系,把新增财力更多用于农业、科技以及文 化、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领域。企业改革:加快市属国有、集体企业改革步伐,转换管理体 制,优化经营机制,盘活闲置资产,积极推进优势国有企业的公司制改造和企业集团组建步伐。医药卫生 体制改革: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要求,在重点改革任务上取得突破。农村综合配套改革:积极 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文化体制 改革:创新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的体制机制,推进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整合杂技、武 术资源,组建杂技、武术企业集团。推进全方位、多层次对内对外开放。加强与京津全面对接。积极开展与国家部委、金融机构、科研院所 和外国驻华商务机构的对接活动,推进与京津在基础设施、产业发展、高端人才、信息网络、金融服务等 方面的交流与合作,承接京津产业转移。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推进与世界 500 强、国内 500 强等大企业、大集团的交流合作,在战略合作、战略重组上取得更大突破。搭建对外开放平台。充分发挥工业聚集区、开发区对外开放的窗口作用,完善功能,强化服务,增强对项目、资金等要素资源的吸纳能力。发挥杂技、武术文化资源优势,以杂技节、武术节等节庆活动为平台,积极开展经贸洽谈活动,提高沧州的知名度和 对外影响力。加快保障建设 构筑经济支撑 任务五:加快保障能力建设,构筑经济发展的战略支撑。增强科技、人才有效供给能力,为加快发展提供有力支撑。进一步构筑交通支撑。按照“东出西联、南北贯通、内网加密、外部对接”的原则,加快推进沿海、邯港、石港等高速公路和邯黄铁路建设,完善国省干道和农村公路网。加快推进沧州机场前期谋划,建设冀中南 地区重要的支线机场。进一步构筑能源支撑。加快建设沧东电厂三期、华润热电联产项目,谋划建设核电、海上风电等新能源 项目,打造京津冀地区重要的电力能源基地。加强与神华集团以及山西、内蒙古等地区的沟通协作,提高 进一步完善交通、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煤炭供应能力。加强与中石油、中海油、中石化等企业的合作,谋划建设商业性原油储备基地,提高油气 保障能力。进一步构筑水利支撑。抓住国家加大对水利设施投入力度的机遇,完善优化水资源战略配置格局,提高 水资源调控水平和供水保障能力,促进水利可持续发展。结合引黄济津和南水北调东线工程,谋划实施区 域调水工程,加快沧州市区第二水源地、杨埕水库二期等 10 大引蓄水工程,以及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和防洪 保安全工程建设,形成“东西连通、南北互济、库渠互补”的生态水系水网。进一步构筑科技、人才智力支撑。注重民生投入 构建和谐沧州 任务六:加快发展民生和社会事业,着力构建和谐沧州。坚持以人为本,加大社会事业投入力度,积极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让全市人民尽享改革发展成果。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城镇基本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等保险体系和城乡居民最低生 活保障制度,努力构建人员范围广覆盖、保障水平多层次、制度办法可衔接、管理服务现代化的全民社保 体系。加大廉租住房和经济适用住房建设力度,着力提高住房保障能力。建立城乡居民收入与经济发展同 步增长的机制,不断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努力扩大和促进就业。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不断完善就业服务体系,鼓励支持自主创业,多渠道 开发就业岗位,提高劳动者就业能力,促进城乡劳动者充分就业。构建完善的教育体系、加强医疗卫生和计划生育工作、繁荣发展文化体育事业、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报告》指出,今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起好步、开好局至关重要。我们必须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促和谐”为主攻方向,抢抓机遇,强力推进沿 海经济龙头带动、城市化建设提质提速、县域经济晋级升位,实现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以优异成绩向 建党 90 周年献礼。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 12%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 25%以上;全部 财政收入增长 15%以上,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增长 15%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 10%,农民人 均纯收入增长 10%。2011 年重点抓好以下十个方面的工作: 着力抓好 渤海新区开发建设 一是加快黄骅综合大港二期工程建设。确保 20 万吨级航道工程和相关专业码头 3 月份逐步开工,如期 建成。二是加快港口配套设施建设。按期建成航运服务中心、海关大厦、检验检疫大厦,完善查验机构办 公、生活服务设施;做好综合保税区、仓储物流区前期工作,为实现大通关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三是加 快产业聚集。重点推进中捷石化升级改造、北汽 40 万辆整车、三和重工 100 万吨大无缝钢管、华润热电 2×30 万千瓦发电机组等一批产业支撑项目。四是加快黄骅生态新城建设。重点推进企业总部、河北农大渤海校 区、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学院、国际文化创意广场、博海公园和世博大观园等工程建设。五是加快港区基 础设施建设。重点抓好污水处理厂、危险废物处置中心等生产性服务设施建设,积极推进教育、医疗、商 业、文化、道路、供水等生活性服务设施建设,保证综合大港运营需要。六是加快港口集疏运体系建设。全力推进邯黄铁路建设,确保沿海高速公路建成通车,滨海公路改扩建工程开工建设。着力推进 重点项目建设 一是抓谋划。重点谋划 100 万吨乙烯、100 万吨 PX、30 万吨 MDI、120 万吨醋酸等一批重大产业项目; 国华沧东电厂三期、渤海新区热电二期、沧州机场等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抓住国家和省编制“十二五” 规划的机遇,争取更多项目列入省和国家项目“盘子”。二是抓前期。加快推进中捷石化炼油质量升级改造、正元集团醇胺联产、旭阳化工产业园、美国嘉吉粮油储备加工、石钢搬迁等一批重大产业支撑项目,以及 邯港、石港高速公路等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前期工作,争取尽快开工建设。三是抓建设。加快推进华北 石化 1000 万吨炼油和沧炼炼油质量升级改造、大化 10 万吨 TDI、金牛化工 40 万吨 PVC、旭阳化工 20 万吨己内酰胺、宏润重工 5 万吨压力机组、鑫源泰 X100 高钢级大口径钢管、华洋 660 高钢级厚壁直缝焊 管等一批重大产业项目建设,确保完成建设计划。

着力做大做强 工业经济 一是推进开发区、工业聚集区建设。重点编制完善开发区、工业聚集区发展规划,进一步明确产业定位,加快道路、供水、供电、供气、供热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尽快引进、开工建设一批重点 项目,提高产业聚集能力,把开发区、工业聚集区建设成为科学发展示范区、循环经济示范区和工业经济 发展的主要载体。二是培育发展企业集团。大力引进战略投资者,通过重组嫁接等形式,做大企业规模,提升企业层次,做强一批优势企业集团。积极开展企业对标行动,推动企业提档升级、提质增效。大力实 施品牌战略,年内争创 3 个中国驰名商标。三是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重点扶持沧州开发区、高新技术 开发区及各县(市、区)生产力促进中心建设,筛选 100 家创新能力强、成长性好的企业,实施创新型企 业培育计划,培育和发展壮大一批科技创新型龙头企业。确保国家级管道元件检测中心建成达标,力争国 家级石油化工检测中心获得批准。四是切实抓好生产运营。加强对重点企业、重点项目、重点产品的监控,认真做好市场预测和预警分析,加强煤电油气运等生产要素协调调度,确保企业正常生产经营。着力推进 城镇建设上水平一是推进中心城区建设上水平。重点抓好十大城建工程。二是推进县城、小城镇和新民居建设上水平。以道路、供水、供热、商贸流通、教育文化等设施建设为重点,加快完善县城功能,提高对要素资源的吸 纳能力。发展壮大交河、米各庄等 13 个重点镇,建设一批与县城相呼应、辐射周边乡村的中心镇、产业镇。进一步抓好新民居示范工程建设,确保一批示范村建成入住。三是推进城市管理上水平。进一步落实“两级 政府、三级管理、四级落实”的管理体制,充分发挥两区、街道、社区组织的管理职能。积极创建国家级园 林城市、卫生城市、文明城市和环保模范城市。着力发展 现代服务业 一是大力发展物流业。二是大力发展商贸服务业。三是大力发展新兴服务业。四是大力发展旅游业。围 绕历史文化、民俗文化、海洋文化和生态休闲四大主题,积极开展与京津等地大型旅游社团的合作,规划、开发、建设精品景区、精品线路,促进我市旅游业快速发展。着力壮大 县域经济和民营经济 一是打造县域经济发展平台。按照确定一个高水平的规划、建设一套较完备的基础设施、培育一批有规 模和实力的龙头企业、形成一条较为完整的产业链、组建一个强有力的管理机构“五个一”标准,加快推进 工业聚集区和产业园区规范化建设。二是培育壮大特色主导产业。按照每个县(市)培育壮大 1 至 2 个支 柱产业的要求,努力做大做强有优势、有潜力的特色支柱产业,重点发展管道装备、数控机床、五金机电、电线电缆、食品加工等特色产业。三是大力发展民营经济。认真落实支持鼓励民营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措 施,着力发展一批大型企业集团,大力培育和发展中小企业,让民营企业成为吸纳就业、增加税收、活跃 经济的生力军。着力做好 “三农”工作 一是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在保证粮食安全的基础上,加快畜牧水产养殖基地、特色蔬菜基地和优质 棉花基地建设,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京津粮油蔬菜市场为重点,大力发展现代设施农业,提高农业生产 经营效益。二是做大做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重点扶持孟村大成、献县沧华园、青县小洋人、肃宁华斯、河间国欣、泊头万雉园、沧县好想你枣业等 50 家龙头企业,培育 10 家以上产值超亿元的产业化龙头企业 集团。三是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坚持把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作为新型农业的主体形式,大力发 展各种类型的合作社、专业社,不断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年内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 500 家。四是加强农 村基础设施建设。抓住国家进一步加大对“三农”投入、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机遇,谋划实施一批农村基础 设施项目。深入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进一步健全农村新型流通网络。着力深化改革 扩大对内对外开放 一是全力办好“一节一会”。二是推进与京津特别是央企的全面对接。三是加快创新招商方式。坚持“走出 去”与“引进来”相结合,瞄准港台、日韩、欧美等国家和地区,积极开展领导招商、产业招商、园区招商和“一 对一”小团组招商,增强招商引资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四是积极发展外经外贸。实施多元化国际市场开拓战 略,在巩固传统出口市场的同时,大力开拓新兴市场。

认真抓好经济社会领域各项改革。财税体制改革,完善财政收入管理体制和转移支付制度,推动城乡和 县(市、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深化预算编制改革,加强项目评审论证,推进预算绩效管理,扩大政 府采购范围及规模。企业改革,积极推进国有和集体工商企业合作重组、破产改制工作,确保进入破产程 序的企业完成破产终结。农村综合配套改革,探索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推行房屋及土地承包权抵押,完善 农村金融服务,探索组建农业担保公司、投资公司和保险公司,破解农村融资担保难题。医药卫生体制改 革,全面启动基层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扩大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实施范围,建立完善的基本药物供应保障体 系,保证群众用药安全,降低群众基本医疗费用支出。着力抓好 节能减排工作 一是大力推进节能降耗。严把新上项目能耗关、环评关,严控新上“双高”项目,推动绿色低碳发展。二 是加强对重点领域的治理。对各县(市、区)、重点企业实施节能减排目标管理。深入实施重点流域环境 综合整治工程,严厉查处各类破坏生态环境的违法行为。加强基本农田保护,调整建设用地布局,引导工 业用地向开发区、工业聚集区集中,不断提高土地利用率。三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强废渣、废水、废 气“三废”的综合整治和综合利用,建立废旧物资和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发展资源回收利用产业。按照“减 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要求,加快推进沧州临港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循环经济试点工作,大力推行清洁生 产、循环生产模式,建设一批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培育一批循环经济示范企业。着力实施 “十大民生工程” 一是社会保障工程。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提高社会保险统筹层次。积极推进新农合工作,进一步扩 大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覆盖面。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事业建设。加大住房公积金归集力度,着 力解决职工住房问题。二是就业再就业工程。进一步完善零就业家庭、破产企业失业职工、城镇拆迁失业 人员等困难群体托底安置机制。大力抓好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工作,确保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 4.5%以内。三是住房保障工程。加大保障性住房筹集、建设力度,落实廉租住房补贴,确保低收入家庭住有所居。四 是教育提升工程。积极推进主城区教育设施建设和全市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大力实施基础教育三年行动 计划,推动全市基础教育达标升级。着力抓好学前教育示范园建设。整合职教资源,探索职业教育集团化 办学模式。完善高等教育体系,提升高等教育水平。五是医疗健康工程。加快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确保如期完成建设任务。六是文化体育建设工程。深入实施县乡文化站、图书馆、农村书屋及科普惠民工 程,积极推进全民健身活动,丰富群众性文化、体育生活。七是饮水安全工程。加快推进东光、吴桥、肃 宁、任丘等 7 个县(市)水库建设前期工作,实施沧州东部地区人饮安全工程,谋划建设市区第二水源地,积极做好引水、蓄水、用水文章,着力解决城乡居民饮水安全问题。八是扶贫开发工程。坚持以项目为载 体,以产业为支撑,以整合扶贫资金为手段,大力实施产业扶贫龙头带动工程、扶贫培训工程,加大扶贫 资金投入,让更多贫困群众早日脱贫致富。九是市场经济秩序整治工程。严格落实食品、产品质量安全责 任制,将食品、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纳入各级政府考核内容。十是平安沧州创建工程。严格落实安全生 产责任制,加大对危险化学品、道路交通、易燃易爆和人员密集场所的监管力度,坚决杜绝重特大安全事 故发生。深入推进平安沧州建设,加强法制宣传,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大力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众组织开展工作,积极发展妇幼、老龄、残疾人和红十字会等慈善事 业。加强国防建设,做好“双拥”和民兵预备役工作。推动档案、人防、民族宗教、外事侨务、气象、地震 等各项事业发展。四 切实加强 政府自身建设 《报告》指出,完成未来五年战略任务、实现“十二五”精彩开局,需要全市人民团结一心、共同奋斗,更需要政府工作人员恪尽职守,勤奋工作,真正做到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让人民满意。——坚持改革创新,推动科学发展、快速发展。各级政府和政府各部门要进一步增强发展的使命感、紧迫感,勇于自我加压,敢于自我超越,不断创新 发展理念、创新发展模式、创新工作方法,千方百计地多上快上项目,千方百计地引进战略投资者,千方

百计地发展民营经济,千方百计地推进科学发展、快速发展,以勤奋努力的工作和发展的实绩,提升沧州 的竞争实力和战略地位,提高全市人民的生活水平。——坚持一心为民,全心全意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各级政府工作人员要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切实做到权为民所用,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完善 公共服务体系,将公共资源更多地向民生领域倾斜;做到情为民所系,倾听群众呼声,顺应群众意愿,关 心群众疾苦;做到利为民所谋,紧紧围绕人民群众的所思、所需、所盼,满腔热情、尽心竭力地为人民群 众办实事、干好事、解难事,努力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自豪感。;——坚持务实勤政,大力营造真抓实干的浓厚氛围。始终保持奋发有为、只争朝夕的精神状态,大力倡导脚踏实地、雷厉风行、誓争一流的工作作风,不断 增强干事创业的主动性、创造性,真正把心思用在谋发展、抓发展上,把精力用到干实事、求实效上。不 搞形式主义、不做表面文章,殚精竭虑,奋力开拓,努力创造经得起实践、历史和人民检验的工作业绩。——坚持依法行政,不断推进决策民主化和科学化。强化法制观念,规范行政行为,健全行政权力监督机制,推进行政权力公开透明运行。依法实施行政问 责,坚决杜绝行政不作为、乱作为。进一步健全决策咨询制度,努力做到依法决策、科学决策、民主决策。自觉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接受市政协的民主监督,主动听取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 人士及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改进政府工作,让政府工作更加科学,更加民主,更加符合人民群众 的意愿。——坚持廉洁从政,树立清正廉洁的政府形象。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积极

推进预防和惩治腐败体系建设,严格遵守法律法规和廉洁从政的各 项规定,堂堂正正做人,干干净净做事。加强廉政文化建设和廉政制度建设,建立健全拒腐防变的长效机 制,着力从源头上、制度上防治腐败。深入推进政务公开,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广泛接受社会公众和新 闻舆论监督,努力建设团结务实、廉洁高效的人民政府。

十二五规划纲要的三点归纳 篇2

经全国人大批准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已全文发表。这份文件洋洋洒洒5.1万余字,共16篇62章,涵盖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方方面面。为了便于把握,笔者从信息化和信息产业的角度,对这份《纲要》试着做了些归纳。

首先是信息化。《纲要》在关于工业的第三篇中,将信息化专门列为一章(第十三章“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加以阐述,这在所有同级别的文件中尚属首见。

不算标题,《纲要》各章节中总共有13处提到“信息化”,其中发展环境1次、农业2次、产业升级4次、服务业1次、区域和城镇化1次、社会管理1次、军队现代化3次;“互联网”提到5次,其中服务业1次、社会管理1次、文化发展1次、产业升级2次;“信息服务”提到5次,其中服务业1次、对外开放1次、农业1次、产业升级2次;“信息技术”提到4次,其中农业1次、产业升级3次。而在产业升级中,份量最重的是在第十章“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对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阐述。

由这些IT相关词的出现频次,我们可以导出第一点归纳:“十二五”期间对于信息产业而言,产业升级、农业和服务业是主战场,其中又以面向市场的产业升级为重中之重。

产业升级主要有四点:加快建设宽带、融合、安全、泛在的下一代国家信息基础设施;推动研发设计、生产流通、企业管理等环节信息化改造升级;推广先进装备技术应用,提高交通运输信息化水平;积极发展电子商务,完善面向中小企业的电子商务服务,推动面向全社会的信用服务、网上支付、物流配送等支撑体系建设。

第二点归纳:面向政府的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是信息产业重要的第二战场。

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主要有四点:大力推进国家电子政务建设,推动重要政务信息系统互联互通、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建设和完善网络行政审批、信息公开、网上信访、电子监察和审计体系;加强市场监管、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等重要信息系统建设,完善地理、人口、法人、金融、税收、统计等基础信息资源体系;加强城市综合管理,推动数字城市建设,提高信息化和精细化管理服务水平;加快社区信息化建设,构建社区综合管理和服务平台。

第三点归纳:战略性新兴产业要求信息产业自身转型升级。

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将“新一代信息技术”列入其中,排位第二。《规划》明确规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重点发展新一代移动通信、下一代互联网、三网融合、物联网、云计算、集成电路、新型显示、高端软件、高端服务器和信息服务。

关于沧州市“十二五”规划纲要的报告 篇3

立项课题的通知

同志:

经郴州市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批准,您申报的课题被批准为郴州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

课题名称:课题类别:自筹经费 课题单位:课题批准号:

根据《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暂行办法》的规定:

1、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实行分级管理,课题的日常管理分别委托县(市、区)教育科研机构和课题所在单位负责;课题的重要变更要及时报我办审批;课题研究的重要活动须报我办和县、市、区教育科研机构备案。所有的课题必须切实做好自我管理工作。

2、接此通知后,请在3个月内组织开题,并将开题论证后修改的研究方案、实施计划和开题报告及时报送我办和县(市、区)教育科研机构备案。

3、为确保课题研究顺利进行,主持人接到此通知后,在一个月内,须提供所在单位资助经费的书面承诺,否则,将自动撤消课题立项资格。

4、为加强立项课题的管理,帮助和指导课题主持人做好课题研究,我办将举办课题主持人研修班。具体时间、地点另行通知。

注:请各课题组将此通知下载后,自行将姓名、单位、课题名称和课题批准号(编号)填写好存档。

郴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郴州市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

关于沧州市“十二五”规划纲要的报告 篇4

2011-03-17 19:57:15作者:佚名来源:人民论坛网综合浏览次数:1203 网友

评论 0 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16日下午正式发布,这代表着未来五年中国发展路线的战略蓝图绘就,本网集结各大媒体对“十二五”规划纲要的亮点解读,以飨读者。

首次明确居民收入增幅将超GDP

纲要提出,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城镇新增就业450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国际收支趋向基本平衡,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居民消费率上升。农业基础进一步巩固,工业结构继续优化,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取得突破,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高4个百分点。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1.4%。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16%,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17%。全国总人口控制在13.9亿人以内。人均预期寿命提高1岁,达到74.5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年均增长7%以上。

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确定

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科学判断未来市场需求变化和技术发展趋势,加强政策支持和规划引导,强化核心关键技术研发,突破重点领域,积极有序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新能源、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产业,加快形成先导性、支柱性产业,切实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和经济效益。发挥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的引领支撑作用,实施产业创新发展工程,加强财税金融政策支持,推动高技术产业做强做大。

加大服务业发展力度

与“十一五”规划相比,“十二五”规划明显加大了发展服务业的力度。具体包括对生产性服务业、生活性服务业的支持,具体包括金融服务业、现代物流业、高技术服务业、商务服务业、商贸服务业、旅游业等。

规划纲要还强调转型升级、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具体包括改造提升制造业、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能源生产和利用方式变革等。纲要提出,大力发展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8%左右。

全面推动金融改革

规划纲要还提出,“十二五”期间将全面推动金融改革、开放和发展,构建组织多元、服务高效、监管审慎、风险可控的金融体系,不断增强金融市场功能,更好地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服务。在加快多层次金融市场体系建设方面,大力发展金融市场,继续鼓励金融创新,显著提高直接融资比重。拓宽货币市场广度和深度,增强流动性管理功能。深化股票发审制度市场化改革,规范发展主板和中小板市场,推进创业板市场建设,扩大代办股份转让系统试点,加快发展场外交易市场,探索建立国际板市场。积极发展债券市场,完善发行管理体制,推进债券品种创新和多样化,稳步推进资产证券化。推进期货和金融衍生品市场发展。促进创业投资和股权投资健康发展,规范发展私募基金市场。加强市场基础性制度建设,完善市场法律法规。继续推动资产管理、外汇、黄金市场发展。

在完善金融调控机制方面,优化货币政策目标体系,健全货币政策决策机制,改善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和环境。构建逆周期的金融宏观审慎管理制度框架,建立健全系统性金融风险防范预警体系、评估体系和处置机制。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加强金融市场基准利率体系建设。完善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推进外汇管理体制改革,扩大人民币跨境使用,逐步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改进外汇储备经营管理,拓宽使用渠道,提高收益水平。

纲要还指出,“十二五”期间将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环保收费改革。建立健全能够灵活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和环境损害成本的资源性产品价格形成机制。

港澳部分单独成章

据香港特区政府网站消息,香港特区政府发言人表示《十二五规划纲要》)正式公布,港澳部分单独成章(《专章》),详述香港在国家发展战略中的重要功能定位,是香港配合国家五年规划工作的一个重大突破。

《专章》对香港的未来发展有标志性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专章》强调中央支持香港巩固和提升竞争优势,包括巩固和提升香港国际金融、贸易、航运中心的地位,支持香港发展成为离岸人民币业务中心和国际资产管理中心。

二、《专章》强调中央支持香港培育新兴产业,发展六项优势产业。有关表述有助香港的六项优势产业在内地拓展合作领域和服务范围,同时透过互动的合作,可以协助国家提升产业结构,特别是在服务业方面的发展。

三、《专章》强调中央支持深化内地与香港的经济合作,继续实施《内地与香港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CEPA),并确定《粤港合作框架协议》中粤港合作的重要功能定位,包括建设以香港金融体系为龙头的金融合作区域和世界级城市群,以及支持广东对香港服务业开放先行先试,并逐步将有关措施拓展到其它地区。

丰富和完善了约束性指标

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展规划司的司长李守信

应该说面对未来五年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十二五”规划纲要在整个谋篇布局上特别突出了六个方面,我这里可以简要的概括为六个坚持:

一就是要坚持把主题主线贯穿始终。规划纲要无论在政策导向的确定上,还是在规划目标的设置上,无论是战略任务的安排上,还是在实施机制的完善上,都充分体现推动科学发展这一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一主线的要求。

二是坚持长短结合。做好了“十二五”规划各项目标任务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重大部署的紧密衔接,同时也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紧密衔接,力求做到当前和长远,五年和十年的有机结合。

第三个坚持就是坚持实施扩大内需战略。纲要把扩大内需战略作为重大的任务,贯通全篇。加快构建起扩大内需,特别是扩大消费需求的这种长效机制,着力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最终我们是希望通过这五年的纲要的实施,通过这样一个重大战略任务的推进,能够加快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局面。

第四个就是要坚持民生优先。纲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根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同时将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的基本公共服务、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住房保障等问题放在更加突出的重要位置,能够切实地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第五个就是坚持全面推进体制改革。这是整个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要更加的注重制度建设和机制创新,为推动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

第六个特点就是要坚持虚实结合。在充分体现中长期规划战略性、指导性和前瞻性要求的同时,规划纲要通过目标、指标、政策措施、工程项目等方面的安排,形成了实现“十二五”时期重点发展任务的具体行动计划,体现了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除上述六个坚持之外,“十二五”规划纲要在内容和形式上也有许多新的亮点。比如纲要在主要指标中丰富和完善了涉及民生、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约束性指标。在内容上突出了加快社会事业建设,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等方面的政策措施,也设置了改善民生的行动计划的专栏,在形式上也增加了农业、城市化生态安全战略格局和国家快速铁路网,国家高速公路网五张彩图,从而使“十二五”规划纲要内容更加丰富,形式更加新颖。

强调反腐倡廉建设和行政体制改革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全文共62章,其中第46章和第56章是有关反腐倡廉建设以及行政体制改革的内容。

第四十六章推进行政体制改革

按照转变职能、理顺关系、优化结构、提高效能的要求,加快建立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

第一节 加快转变政府职能

健全政府职责体系,提高经济调节和市场监管水平,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加快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调整和规范政府管理的事项,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减少政府对微观经济活动的干预。继续优化政府结构、行政层级、职能责任,坚定推进大部门制改革,着力解决机构重叠、职责交叉、政出多门问题。在有条件的地方探索省直接管理县(市)的体制。完善公务员制度。深化各级政府机关事务管理体制改革,降低行政成本。

第二节 完善科学民主决策机制

完善重大事项决策机制,建立健全公众参与、专家咨询、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和集体讨论决定的决策程序,实行科学决策、民主决策和依法决策。对涉及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事项,要广泛征询意见,充分协商和协调。对专业性、技术性较强的重大事项,要认真进行专家论证、技术咨询、决策评估。对同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事项,要实行公示、听证等制度。严格依法行政,健全行政执法体制机制,完善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制度。

第三节 推行政府绩效管理和行政问责制度

建立科学合理的政府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和评估机制,实行内部考核与公众评议、专家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发挥绩效评估对推动科学发展的导向和激励作用。健全对行政权力的监督制度。强化审计监督。推行行政问责制,明确问责范围,规范问责程序,健全责任追究制度和纠错改正机制,提高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

第四节 加快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

按照政事分开、事企分开、管办分开、营利性与非营利性分开的要求,积极稳妥推进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事业单位分类改革。严格认定标准和范围,对主要承担行政职能的逐步将其行政职能划归行政机构或转为行政机构。规范转制程序,完善过渡政策,将主要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逐步转为企业,建立健全法人治理结构。继续保留的事业单位强化公益属性,推进人事管理、国有资产和财政支持方式等方面的改革。

第五十六章 加强反腐倡廉建设

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以保持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为重点,扎实推进政风建设。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以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为重点,加强反腐倡廉建设。严格执行廉政建设责任制。加强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和严格管理,认真落实领导干部收入、房产、投资、配偶子女从业等情况定期报告制度。深入推进改革和制度创新,逐步建成内容科学、程序严密、配套完备、有效管用的反腐倡廉制度体系。建立健全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积极推进政务公开和经济责任审计,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加大查办违纪违法案件工作力度。开展社会领域防治腐败工作。加强反腐败国际交流合作。

指标集中于调结构、保民生

在发展的目标上,《纲要》提出了24个主要指标。除了发展速度以外,其他都集中在结构调整、科技教育、资源环境、人民生活等方面。目的就是要把各方面的注意力和工作重点引导到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上来。在政策导向上,《纲要》强调从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入手,提出了十大政策导向。目的也就是为了解决我们当前经济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第二到第十五篇是重大的战略任务,为了把整个建议的“五个坚持”的基本要求贯穿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纲要》进一步明确了14个方面的重点任务和具体措施,包括推动服务业的大发展,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创新型国家建设,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全面推进各个领域的改革,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等。这14个方面都是对主题和主线的深化和落实。第十六篇是规划的实施,不要小看这一段,《纲要》强调要完善规划实施和评估机制,明确了规划实施的责任,实行综合的评价考核。就是为了把主要的目标和任务落到实处,同时也是为了建立一整套符合科学发展的指标体系,确保在推动科学发展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方面能够取得实质性的进展。

快速铁路高速公路列入规划纲要

“十二五”规划纲要第十二章《构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提出,按照适度超前原则,统筹各种运输方式发展,基本建成国家快速铁路网和高速公路网,初步形成网络设施配套衔接、技术装备先进适用、运输服务安全高效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国家快速铁路网和高速公路网中,均包括福州至台北段,且均为“规划研究路段”。

新兴产业重点明确特高压列入十二五

昨天公布的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提到,“适应大规模跨区输电和新能源发电并网的要求,加快现代电网体系建设,进一步扩大西电东送规模,完善区域主干电网,发展特高压等大容量、高效率、远距离先进输电技术,依托信息、控制和储能等先进技术,推进智能电网建设,切实加强城乡电网建设与改造,增强电网优化配置电力能力和供电可靠性。”

国家电网发展策划部专家张克向《第一财经日报》表示,核电、风电包括作为清洁能源的水电,未来的发展都将有赖于建设特高压电网。以风电为例,国家规划风电在2020年达到1.5亿千瓦以上的装机容量,但目前八大风电基地的装机容量已经占到总装机容量的80%,其中五大风电基地都在三北地区(华北地区、西北地区、东北地区),仅新疆、甘肃、内蒙古、吉林等省及自治区的风电装机就有8000万千瓦,因此风电消纳存在很大问题。只有借助特高压电网才可将如此集中和不稳定的电力传输到华北和华中等负荷中心。他表示,特高压建成后,可大规模开发风电,并做到高效率消纳,从而将一度颇为严重的弃风现象控制在1%。

根据国家电网的规划,“十二五”期间国家将投资超过5000亿元建成“三纵三横”特高压交流骨干网架和11项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投资额相当于2个三峡工程”,其中交流特高压的投资额约占2/3。

中原经济区正式列入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

在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昨天批准的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第十八章第三节《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部分看到,国家“重点推进太原城市群、皖江城市带、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中原经济区、武汉城市圈、环株长潭城市群等区域发展”。

五年产业发展路线图勾勒完成

专家和学者们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十二五”规划纲要从政策指向上清晰勾勒出未来五年中国产业路线图。即要围绕发展现代农业,传统制造业转移和升级、培育和发展新兴产业、提升现代服务业规模和效率四条主线,构建下一阶段中国经济的支点。“十二五”规划纲要顺应了世界产业结构调整的大趋势,这将使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经济结构的调整走上一个良性循环。

专家表示,新的五年,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相当关键,这是其他产业部门结构调整顺利进行的基础“十二五”规划纲要指出,要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副部长徐小青说,“根据“十二五”规划纲要的精神,在新的阶段,我们要突出“加快”两个字,即发展现代农业不能再用传统的办法,应当转变发展的方式,注重金融资本的力量、人力资本的力量、科技力量的投入。”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卢中原表示“根据规划,我们对于传统制造业,一个重要的政策取向即是要顺应国际产业发展趋势,采取差别性的区域经济引导政策,实施传统产业有序转移,我国中西部地区在承接产业转移中重要性日益提高。”

而国际权威机构的预期是,危机后世界产业格局的另一个特征就是新兴产业的份额和重要性将进一步凸显。“从“十二五”规划纲要的精神中可以看出,我国需要加快新兴产业核心、关键技术的开发和产业化,避免陷入不利的国际分工体系。”中国科技战略研究院产业科技发展研究所副所长刘峰表示。“十二五”规划纲要指出,根据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特征,立足我国国情和科技、产业基础,现阶段将重点培育和发展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产业。

专家和学者们还表示,“十二五”规划纲要重笔点出“要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这是中国进入后工业化时期的一项重大任务,其关系到现代产业体系的完整和效率。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常务副理事长郑新立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我们急迫需要改变经济增长过度依赖第二产业的状况,加快第三产业发展,使一、二、三产业结构相协调。”

广西地税“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 篇5

“十二五”时期(2011-2015年)是我区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推进“富民强桂”新跨越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也是广西地税事业科学发展的重要时期。科学编制并有效实施广西地税“十二五”时期发展规划,对理清发展思路,明确发展目标,落实工作措施,把握工作重点,全面推进广西地税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根据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编制“十二五”规划的部署和国家税务总局《“十二五”时期税收发展规划纲要》精神,结合广西地税工作实际,制定本纲要。

一、“十一五”时期广西地税发展简要回顾

(一)“十一五”时期广西地税事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

1.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进一步提高。各级地税部门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西部大开发和促进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等各项税收优惠政策,主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尤其是在遭受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后,根据中央和自治区关于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一系列决策部署,积极参与研究和制定出台了一系列保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的政策措施,全力支持企业应对危机、走出困境、加快发展。5年来,共为纳税人减免税款近百亿元,有力地支持了企业的发展,支持了广西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

2.地税收入规模进一步扩大。“十一五”时期,地税收入实现了平稳快速增长。“十一五”时期累计组织各项收入1632亿元,其中组织财政收入1571亿元,是“十五”时期的2.5倍。2010年组织财政收入506亿元,是2005年的3倍多,年均增长28.5%,是广西地税成立以来税收增长最快的时期。在2009年提前一年实现“十一五”规划收入目标后,2010年又提前实现了地税科学发展三年计划目标,并超额完成地税收入三年翻番的奋斗目标,为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广西提供了可靠的财力保证。

3.税收执法环境进一步改善。各级地税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严格税收规范性文件的制定和管理,规范税务行政审批,稳步推进税收执法责任制试点,扎实做好税务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工作。深入开展税收法制宣传,精心组织开展一年一度的税收宣传月活动。积极完善税种管理办法,顺利完成了耕地占用税和契税征管职能划转工作。规范税收秩序,深入开展税收执法检查和执法监察,加大税务稽查力度,以查促管、以查促收取得 良好成效。

4.税收征管质量进一步提升。征管制度逐步完善,管理流程不断优化,征管基础进一步夯实。推行税源分级分类管理,重点税源“扁平化”管理不断完善。社会综合治税稳步推进,各部门协税护税的责任更为明确。全面强化代扣代缴工作,积极推行“先税后证”的税源控管办法。工会经费、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的代收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5.税收信息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建成了自治区地税局数据处理中心和覆盖自治区、市、县(市、城区)地税局及税务分局(税务所)的四级光纤骨干网络,形成了连接自治区、市、县(市、城区)地税局的视频会议培训系统。全面升级完善了《广西地税信息系统》,实现了征管业务的市局集中处理和主要征管数据的自治区局集中处理。积极开发和推广应用单项业务软件,构建了以《广西地税信息》和《公文处理系统》为核心,各单项业务软件为支撑,基本覆盖地税工作主要内容和环节的信息化应用体系。

6.纳税服务环境进一步优化。不断整合服务资源,突出纳税服务实效,纳税人满意度逐年提高。大力推广应用网上申报、电话申报、邮寄申报等多元化申报纳税方式,办税效率不断提高。创新服务手段,构建了电话、网络、短信三位一体的“ETS”电子税务服务体系。稳步推进基层办税服务厅硬件标准化和软件规范化建设,办税流程进一步优化。积极推进国、地税联合办税,努力为纳税人提供便利。完善各级政务服务中心地税窗口功能,清理简并审批事项,压缩行政审批办理时间,取消各项收费,进一步减轻了纳税人办税负担。

7.干部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扎实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和继续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努力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各级领导班子建设不断加强,班子结构不断优化,整体合力进一步增强。积极稳妥地推进地税机构改革,优化机构设置和职能配置。以扩大民主、完善考核、推进交流、加强监督为目标,大力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积极开展学习型组织、学习型队伍建设,多途径、多形式开展教育培训,干部队伍业务素质进一步提高。加强对干部工作实绩的考核,全面推行绩效考评,努力建立“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激励竞争机制。加强机关党建和工青妇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和群团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不断增强。积极为基层、为职工、为纳税人办实事好事,促进了和谐地税建设。广泛开展各种健康向上的文体娱乐活动,地税文化建设扎实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硕果累累,涌现了一大批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展现了地税部门良好的精神风貌。

8.反腐倡廉力度进一步加大。按照“突出一条主线,抓住三个重点,整体推进各项工作”的思路,突出抓好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反腐倡廉教育、“两权”监督、政风行风建设、专项治理等各项工作,强化落实税收工作和党风廉政建设“一岗两责”责任。紧密结合转变干部作风加强机关行政效能建设活动,以首问负责制、限时办结制、责任追究制三项制度为核心,建立健全行风建设长效机制,开创了地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新局面。

(二)“十一五”时期广西地税发展取得的主要经验

“十一五”时期,广西地税工作取得的成就来之不易,经验值得认真总结。归纳起来,这些经验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必须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地税工作全局。“十一五”时期,全区地税系统始终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党风廉政建设、税收文化建设和各项内、外部管理工作,实现各项工作齐头并进,较好地保障了税收中心工作的完成,实现了地税事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必须始终坚持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这个中心。“十一五”时期,全区地税系统坚持用足用好税收优惠政策,扶持地方经济发展。同时,加强调查研究,积极向自治区党委、政府提出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发展、加快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承接产业转移、培植地方税源等政策建议,有力地支持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也为地方税收的可持续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

3.必须始终坚持把依法治税作为地税工作的根本准则。“十一五”以来,全区地税系统认真贯彻《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加强税收法治,整顿税收秩序,努力使税法得到规范执行和普遍遵从,形成了良好的税收环境,保证了地税工作的健康发展。

4.必须始终坚持把改革创新作为推进地税事业发展的根本动力。改革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时代精神的核心,也是地税事业科学发展的根本动力。“十一五”以来,全区地税系统主动适应国情、区情、税情的发展变化,更新工作理念,改革机制制度,创新管理方式,拓展发展思路,破解发展难题,使地税工作较好地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促进了地税事业的跨越发展。

5.必须始终坚持把廉洁从税作为保证地税事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十一五”以来,全区地税系统切实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全面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不断完善体制机制,努力建设一支勤廉高效的地税队伍,维护了地税部门的良好形象,为税收各项任务的完成提供了坚实的组织和 纪律保障。

(三)“十一五”时期广西地税发展存在的问题

“十一五”时期,广西地税各项工作虽然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广西地税在发展过程中仍存在一些不足。一是税源基础比较薄弱,收入结构不够合理,一次性、项目带动性收入所占比重过大,生产经营型税源比重偏低,收入质量和增长稳定性有待进一步提高。二是税收管理手段不够先进,信息化程度依然不高,电子税务建设进展不快,纳税服务的水平与社会各界的要求仍有较大差距。三是政务协作难度大,广度、深度明显不足。四是地税干部队伍的综合素质与地税事业科学发展的要求仍存在较大差距,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实效性需要进一步增强。五是税务机构设置、人力资源配备需要进一步优化。六是“两权”运行的监督制约还不够完善,税收执法行为不够规范,税收执法风险不容忽视。以上这些问题,有待于“十二五”时期逐步加以解决。

二、“十二五”时期广西地方税收发展面临的形势

“十二五”时期,广西地税工作面临新的发展环境。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区域协调发展稳步推进,社会大局保持稳定,广西发展面临良好的国内外宏观环境。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全面建成,西部大开发深入实施,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扎实推进,为广西加快把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和生态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广西发展呈现新的阶段性特征,经济社会加快转型,工业化跨入中期阶段,城镇化快速推进,居民消费逐步向发展型升级,投资和消费增长具有广阔空间,区域和产业发展将形成新的增长点,发展潜力巨大,广西完全有条件在新的起点上实现新跨越,这为广西地税持续稳定增长提供了新的机遇。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外部环境更趋复杂,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广西后发展、欠发达的基本区情没有根本改变,转方式、调结构、惠民生,对发挥税收职能作用推动科学发展提出了新的任务。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和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税收工作的对象、手段、主体呈现出新的特点,纳税人数量迅猛增长,业务创新层出不穷,税源流动性显著增强,税源结构发生新的变化,纳税人法律意识和维权意识不断提升,纳税服务需求日益拓展,科学技术在税收中的应用更加广泛深入,干部职工思想的独立性、差异性和活跃性明显增强,抓班子、带队伍的任务更为艰巨,这对新时期推进地税事业科学发展、开创地税工作新局面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三、“十二五”时期广西地税工作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和基本原则

(一)“十二五”时期广西地税工作的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记“为国聚财、为民收税”的神圣使命,遵循依法行政的基本准则,坚持服务科学发展、共建和谐税收的工作主题,抓好纳税服务、税收征管的核心业务,推行专业化、信息化、风险化管理方式,完善综合治税、稽查促税、人才强税、廉洁从税的保障机制,建设法治、服务、责任、和谐、效能、廉洁的税务机关,推进地税事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为实现“富民强桂”新跨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根据这一指导思想,“十二五”时期广西地税工作的总体思路是:尽职能、促转变,重科技、抓基础,优服务、建和谐,严征管、保增长,强素质、树形象。

(二)“十二五”时期广西地税工作的基本原则

1.统筹兼顾、科学发展的原则。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税收工作,切实把科学发展观贯穿于税收事业发展的全过程、落实到税收工作的各个环节。围绕服务科学发展、共建和谐税收的工作主题,努力做到法治公平、规范高效、文明和谐、勤政廉洁。统筹做好依法行政、税制改革、纳税服务、税收征管、队伍建设和反腐倡廉等各项工作,妥善处理局部与全局、当前与长远、税收与经济、管理与服务等方面的关系,实现地税事业的科学发展。

2.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原则。充分发挥税收筹集收入和调控经济、调节分配的职能作用,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可靠的财力保障和有效的政策支持,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切实改善民生。注重和加强与当地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工作协调配合,主动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要赢得当地党政部门对地税工作的理解、重视和支持,形成齐抓共管的强大合力,有效推动地税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3.依法治税、应收尽收的原则。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使税法得到有效执行和普遍遵从。严格遵循“依法征税,应收尽收,坚决不收过头税,坚决防止和制止越权减免税”的组织收入原则,处理好组织收入与税收优惠、税收法治和扶持经济发展的关系。坚持合法行政、合理行政、程序正当、高效便民、执法严格、服务优良,实现地税机关秉公执法与纳税人诚信守法的有机统一。

4.公平公正、规范透明的原则。规范各项业务标准和操作规程,做到公正、准确、便利。全面推行政务公开,使权力运行公开、透明,落实广大纳税人和干部职工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监督权。

5.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的原则。大胆破除影响地税发展的各种陈规陋习,把改革创新精神贯穿于地税工作的各个方面。要以改革的思路寻求解决问题的新途径和新举措,以创新的精神健全和完善有关制度和管理办法,以科学的态度学习借鉴国内外先进管理经验,推动地税工作不断迈上新台阶。

(三)“十二五”时期广西地税工作的主要目标

1.地税收入实现新跨越。构建科学前瞻的税收收入预测监控体系,实现税收政策贯彻到位,预测体系科学严密,税收经济良性循环,税收规模随经济发展持续稳定增长,不考虑税制改革、征管范围划分等对收入规模的影响,“十二五”期间地税收入年均递增确保16%以上,确保到2015年实现收入比2010年翻番,突破1000亿元大关;努力争取年均递增18%的奋斗目标,到2015年实现地税收入突破1100亿元。

2.税收职能得到新加强。税制体系不断优化,税收政策逐步完善,有利于科学发展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税收制度与政策体系更加健全。税收调控职能有效发挥,调节作用切实增强,更好地促进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和区域协调发展。

3.依法治税开创新局面。深入推进依法治税,科学化、民主化、规范化的税收决策机制基本形成,适应现代税收征管条件的税收执法机制更加规范。整顿和规范税收秩序,形成税务机关依法征税、纳税人依法纳税、全社会综合治税的良好税收法治环境。

4.纳税服务实现新提升。现代纳税服务体系基本形成,常态化的纳税人需求响应机制逐步形成,正当需求得到有效满足,办税负担明显减轻,合法权益得到有效保护,诚信意识普遍增强,纳税人税法遵从度不断提高。

5.征管质效得到新提高。全面构建管理基础扎实、管理手段先进、税源监控严密、征管效能不断提高的现代化税收征管体系。大力实施科学化专业化管理,科技应用水平大幅提升,信息化支撑能力不断增强,信息管税取得明显成效。

6.队伍建设取得新进展。以能力建设为主线,构建机制完善、充满活力的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打造一流的学习型、创新型、务实型、和谐型地税机关。领导班子结构进一步改善,地税文化繁荣发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深入推进,高素质专业化人才队伍基本建成,干部队伍的综合素质和岗位技能显著提升。

7.基层建设迈上新台阶。坚持把建设基层、发展基层、服务基层作为地税工作的立足点,着力解决基层地税部门在税收征管、信息化建设、制度建设、基础管理、队伍素质、干部职级待遇、工作生活环境等方面存在的问题,积极为基层、为干部职工办实事好事,全面提升基层的软、硬件保障水平,进一步规范基层管理,不断提高基层干部的综合素质。

8.反腐倡廉见到新成效。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不断健全,地税干部廉洁从税意识明显增强,内控机制逐步完善,内、外部监督更加有效,违法违纪现象明显减少,部门形象显著提高。

四、“十二五”时期广西地税发展的主要措施

(一)服务经济发展

1.落实政策促进发展。不折不扣地贯彻执行国家、自治区各项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改善民生等宏观调控政策。认真贯彻落实国家、自治区各项税收优惠政策,充分发挥税收优惠政策引导、调节、激励的作用,努力促进增长方式转变,推动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优化升级,增强经济发展后劲,不断做大做强地方税源,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和《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精神,充分发挥税收调控经济的职能作用,促进广西经济社会跨越发展。

2.加强调研建言献策。根据新时期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现状,积极加强税收政策调研,及时向自治区党委、政府和国家税务总局提出加快广西经济社会科学发展方面的税收政策建议和意见,提供决策依据。充分利用民族区域自治法赋予的权限,根据国家区域发展战略,从地方税权、税制结构、宏观税负、分享比例、优惠减免等方面继续积极争取中央给予广西在税收优惠政策上的支持,推动广西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

3.加强政策执行督查。认真贯彻执行税收减免管理办法,既要确保用足用好税收优惠政策,发挥其应有的积极作用,又不得擅自扩大优惠范围,提高优惠标准,延长优惠期限,违规减免税收。要认真开展税收政策落实情况检查、评估工作,建立健全政策执行反馈机制,全面总结反映税收政策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进一步完善的建议和意见,确保各项宏观调控措施和税收优惠政策落到实处。

(二)大力组织收入

1.严格落实组织收入原则。坚持“依法征税、应收尽收、坚决不收过头税、坚决防止和制止越权减免税”的组织收入原则,正确处理依法征税与支持经济发展、完成税收计划、加强纳税服务、完善税制之间的关系,做到依法治税、依法征管。严格按照税收征管法规定的有关权限、程序和条件,认真做好减税、免税、退税、缓缴税的审批管理。严格执行欠税告知制度,不断加大欠税催缴 力度。严格执行滞纳金加收制度,对拖欠税款的纳税人和扣缴义务人依法加收滞纳金,确保税款及时足额入库。严格依法执行税收保全制度和强制执行制度,维护税法的严肃性和纳税人的合法权益。

2.扎实抓好组织收入工作。建立健全切实有效的组织收入工作机制,积极规范收入任务分解、下达和调整管理办法和收入预案管理办法,提高组织收入质量,努力实现收入进度与时间进度同步,把握组织收入工作的主动权。进一步完善组织收入工作目标考核责任制,既要考核数量,更要考核质量,防止弄虚作假、有税不收或虚收。建立完善定期税收分析、预测制度,加强经济运行和税收收入相关性分析、预测,提高税收分析质量,提高组织收入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建立分税种、分行业、分地区经济税收对比分析方法体系,实时掌握税源变化对地税收入的影响。

3.加强重点税源税收管理。依托信息化手段,建立分析、评估、风险识别和应对机制,全面掌握税源的构成与变化,使重点税源管理更具针对性和有效性,确保应征税款及时、足额入库。继续加强和完善重点纳税户税源监控的扁平化管理,健全完善自治区、市、县(市、城区)三级重点税源监控管理体系和工作职责,把扁平化和层级化结合起来。按照信息管税的要求,充实、完善现有的“广西地税纳税人数据采集和报送信息平台”,实现与综合征管信息共享。进一步完善《建筑业房地产业项目管理系统》,加强信息比对,实现地税部门与各相关部门共享重大项目企业信息。积极探索为重点税源提供个性化服务,将个性化服务与税源监控有机结合,全面改善重点税源企业的税法遵从状况,促使重点税源企业成为诚信纳税的模范。

4.强化各税种专业化管理。完善行业税收管理办法,提高税种管理水平。按照分类管理、优化服务、核实税基、完善汇缴、强化评估、防范避税的要求,加强企业所得税管理。加强汇总纳税企业所得税征管,大力推广应用跨地区经营汇总纳税企业信息交换平台,落实总分机构企业所得税管理办法。大力推广应用个人所得税管理系统,并扩大系统应用范围,逐步实现个人所得税的全员全额管理和对高收入者的重点管理。继续完善反避税工作制度及操作规程,加大反避税工作力度。逐步建立财产行为税税源信息平台和动态管理机制,建立详细的财产行为税税源信息数据登记制度。按照信息共享、协同管理的要求,通过与相关部门之间的信息传递和协作配合,加强契税、耕地占用税、城镇土地使用税、车船税、房产税、土地增值税、印花税等税种的管理工作,并利用税源数据库,对各地方税种实行动态管理。改进和完善印花税核定征收办法和资源税代扣代缴办法,细化印花税管理,挖掘资源税潜力。调整规范土地增值 税预征管理办法,简化清算办法,加强土地增值税征管。推行房地产税收一体化管理,对动产、不动产交易的整个流程实行封闭式税收管理,理顺关系、优化流程、明确责任、加强管理,提高房地产税收管理的质量,减少税收流失。

(三)完善地方税制

1.积极推进地方税制改革。按照中央的部署积极做好营业税改征增值税、建立健全综合和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度以及房地产税改革的各项基础准备工作,正确处理好中央与地方的利益分配关系;积极争取国家将广西列入开征环境保护税和资源税改革的试点省份;积极争取中央赋予民族自治区更大的税政管理权,逐步健全地方税体系。

2.调整完善地方税收政策。积极配合国家宏观调控以及广西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适时调整和完善地方税收政策。根据国家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政策和推进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等政策,积极研究出台相应的地方税收细化政策和配套执行措施。进一步调整完善边境贸易政策,积极稳妥推进我国与东盟的税收协调。规范非营利组织减免所得税制度,研究制定固定资产加速折旧、技术转让所得减免、创业投资企业优惠等政策实施办法。抓紧研究实施扶持广西中小企业发展、扩大消费需求等税收政策,进一步完善促进就业再就业、支持自主创新、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发展服务业、推进文化、医疗体制改革等税收政策。

3.加强代收代扣工作。配合国家出台的税费改革政策,争取将具有税收性质的收费,通过地方立法加以规范,纳入地方税管理。落实代收代扣措施,完善代收工会经费和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工作。积极研究推进代收社会保险费工作,不断拓宽地税工作业务范围,充分发挥地税征管网络优势。

4.协调规范税收征管范围。认真做好营业税改征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征管范围的协调,加强国、地税局之间的沟通,强化信息的反馈和共享工作,避免税收流失。进一步理顺系统内各征管单位之间、征收与稽查之间征管权责的划分问题,增强部门内部合力。

(四)坚持依法治税

1.加强税收法治建设。按照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和《关于加强法治政府建设的意见》要求,切实树立法治理念,强化程序意识、服务意识、责任意识,增强地税干部依法行政的观念和能力,构建有利于地税事业科学发展的法治环境,推进地税机关依法行政。

2.依法科学民主决策。完善决策规则和程序,研究确定重大决策的范围,建立健全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和集体讨论相结合的决策机制。坚决防止越权决策和违反程序决策。探索建立重大税收决策跟踪反馈 和风险评估机制。加强税收规范性文件的制定和管理,不断提高税收制度建设质量。

3.严格规范税收执法。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推广实施税收执法责任制,完善税收执法责任追究办法,切实防范和降低税收执法风险。规范自由裁量权的行使,完善税务行政审批和处罚标准,防止审批和处罚的随意性,形成规范统一的处罚机制。

4.强化税收执法监督。加强事前监督,强化源头控制,确保税收执法依据合法有效、公平公正、公开透明。加强事中监督,强化过程控制。规范重大税务案件审理和减免税等重大行政审批事项程序,减少和避免执法的随意性。加强事后监督,强化责任控制。对执法检查中发现的问题,限期整改,跟踪督察;对整改不力或逾期不予整改的单位,依法追究责任。积极发挥外部监督作用,自觉接受职能部门监督和社会监督,促进税收执法的规范化、透明化。把依法行政考核和税收执法检查有机结合起来,认真组织税收执法检查和税收执法监察工作。认真贯彻落实《税务行政复议规则》,加强对基层复议和应诉的指导。完善重大税务案件审理制度,及时审结重大税务案件。

5.积极推进综合治税。构建综合治税长效机制,完善“政府领导、税务主管、部门配合、社会参与、法制保障”的综合治税机制,明确相关部门协税护税的责任和义务,形成综合治税合力。建立健全社会综合治税信息共享机制,增加地方政府公共信息平台中涉税信息内容,加大地税部门对涉税信息的分析和应用力度,形成社会综合治税信息网络。加强与纳税人及行业协会、商会、宣传媒体的协调沟通,营造良好的综合治税环境。

6.完善税收司法保障体系。加强与公、检、法、司等部门的合作,建立正常的工作联系制度,形成全方位的税收司法保障体系。

(五)优化纳税服务

1.健全服务体系。遵循征纳双方法律地位平等的服务理念,以法律法规为依据,以纳税人正当需求为导向,以信息化为依托,以提高税法遵从度为目的,丰富服务内容,创新服务手段,完善服务机制,提升服务质效,积极构建和谐的税收征纳关系。

2.完善服务制度。规范纳税服务标准,实施标准化模式下的服务细分策略。完善纳税服务岗责体系,建立《纳税服务质效考核办法》和《税收管理员纳税服务考核办法》,明确各岗位、各环节纳税服务的职责和标准,按照标准开展纳税服务过程管理、绩效考核评价。建立健全纳税人需求征集、分析、评估、响应机制,依据纳税人的规模、属性、特点及不同需求,推进多元化、个性化及 “订制式”服务,建立符合纳税人实际需要的服务细分格局。

3.加快平台建设。按照简便、节省、实用的原则,进一步规范办税服务厅建设。抓好税务网站群建设,搭建功能完善、操作便捷的“网上税务局”。强化12366纳税服务热线建设,完善12366纳税服务税收知识库,拓展12366纳税服务热线的宣传、咨询、投诉举报等基本功能,逐步开通发票、待办事项等信息查询和电话申报、满意度随机调查功能。推进纳税服务热线、门户网站、办税服务厅之间的服务功能整合和互动,逐步将各类纳税服务事项整合到统一的平台上管理,逐步实现纳税服务平台与税收征管、办公自动化等税收管理系统信息资源共享。

4.加强税法宣传。建立健全税法宣传制度,加大税法宣传力度,突出税法宣传重点,增强税法宣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坚持日常宣传和税收宣传月集中宣传相结合,坚持正反面典型宣传相结合,坚持运用报刊、图书等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宣传相结合,积极创新宣传形式。全区县(市、城区)以上要建立一所以上纳税人学校。深入开展税法进学校、进企业、进社区活动;定期举办“地税局长在线访谈”活动;积极开展税收服务志愿者活动。

5.强化纳税咨询。建立健全12366纳税服务热线,积极利用网络在线咨询、网站、短信、传真、信函和面对面等多种方式,为纳税人提供税收政策、税务登记、发票使用、账簿凭证、税款计算、申报缴税、税务检查、维权管理等涉税事宜的咨询服务,做到准确解答、及时回复。拓展12366纳税服务热线、地税网站的咨询服务功能,完善各级办税服务厅咨询服务窗口建设。各级办税服务厅要因地制宜设立纳税咨询自助服务区,配备信息查询设施,建立疑难问题登记备案制度,切实为纳税人提供全方位的纳税咨询服务。扎实做好日常纳税咨询服务,规范纳税咨询管理,完善纳税咨询服务工作制度,明确各级地税机关职责,明确前台咨询和后台业务支持部门岗位的责任,规范工作流程,优化受理程序。

6.优化办税服务。进一步规范行政审批事项,简化办税流程。对税收业务流程进行集中梳理和合理简并,对能够下放的审批权限和前移的审批事项要尽量下放和前移。全面清理取消要求纳税人重复提供的涉税资料,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积极推行无纸化办税。全面实行“一站式”服务,积极推行全程服务、预约服务、提醒服务、延时服务、首问责任制等办税服务制度。推行多种办税和缴款方式,建立以网上申报为主体,电话办税、邮寄办税等方式为补充的多元化办税体系,大力推广使用支票、银行卡、电子结算等方式缴纳税款,加快推行以财税库银横向联网为依托的电子缴税方式。稳步推进国、地税共享实体 办税服务厅、共建网上办税服务厅、共驻政务大厅和共同办理税务登记、宣传咨询、办税服务及相互委托代征等多种形式的联合办税,切实方便纳税人。

7.维护合法权益。推进纳税人权益保护制度建设,完善税务行政救济制度,扎实做好税收法律救济工作,提高税务行政复议和应诉水平,积极响应纳税人诉求,妥善解决税收争议,切实维护纳税人合法权益。

8.健全信用体系。逐步建立全区统一的纳税信用体系,将纳税信用纳入全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范畴。健全纳税信用评价、激励、监管和惩戒机制。依托信息技术,科学评定纳税人纳税信用等级,提高评定质量与效率。根据纳税人的纳税信用等级,结合纳税评估实施分类管理和个性化服务要求,鼓励诚信纳税,促进税法遵从度的提高。

9.拓展服务资源。坚持鼓励、引导、培育与规范、管理、监督相结合,建立健全涉税中介行业执业规范体系,加强执业质量监管,积极支持和引导税务代理机构健康发展。发挥涉税中介服务在引导纳税遵从上的“专业化”、“规模化”等“杠杆”效应和作用,积极探索与教育机构、行业协会、社区志愿者服务组织、大公司、金融机构、政府机构联合提供税收援助服务,增强纳税服务的合力,多渠道为纳税人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纳税服务。

(六)强化税收征管

1.构建税收征管新格局。以实行分级分类管理为基础,以加强税收风险管理为导向,以实行信息管税为依托,以核查申报纳税真实性、合法性为重点,以规范税收征管程序和完善运行机制为保障,大力推进税源专业化管理,有效促进税法遵从,不断提高税收征管的质量和效率。

2.实行分类分级管理。完善税源管理方式,加强对税源的分类管理。按照纳税人规模、行业,兼顾特定业务,对税源进行科学分类,将税源划分为重点税源、正常税源、近期税源与潜在税源四大类并作出具体的定义,确定各级税源的管理办法与具体实施岗位的工作要求,通过建立税源分级分类管理台帐,明确责任,合理分工,将纳税人的监管联络责任落实到个人。

3.实施税收风险管理。将风险管理理念贯穿于税收征管全过程。制定税收风险管理规划,建立风险预警指标体系、评估模型和风险特征库,按照分析识别、等级排序、应对处理、绩效评估等设计税收风险管理流程。根据不同风险,分别采取纳税辅导、风险提示、税务稽查等不同的应对措施。

4.加快信息管税步伐。以解决征纳双方信息不对称问题为重点,以涉税信息采集、分析、应用为主线,以现代信息技术为依托,加强业务与技术的融合,推动业务、技术和制度创新,优化资源配置,不断深化信息管税。拓展数据采 集渠道,及时、完整、准确地采集纳税人申报信息和第三方信息。做好跨地区经营汇总纳税企业信息交换工作。“十二五”期间,个体工商户缴税要做到由城市市区同城缴纳,逐步过渡到可以在广西区内任何征税点缴税。建立健全信息质量监控体系,按照把住入口、过程控制、持续改进的管理思路,规范数据采集、录入及质量考核制度,坚持审核、复核、校验与实地检查相结合的质量监控方法,保证征管基础数据采集的及时、完整与准确,为信息的分析应用奠定基础。按照统分结合的原则,充分利用现有资源,逐步建立涉税信息应用和分析监控平台,集中各类涉税数据,逐步向各级地税机关开放信息查询,为基层开展纳税评估、税源监控和税务稽查提供信息支持。

5.规范税收征管程序。按照总局制定的工作方针和征管程序,在纳税人申报纳税后,按照受理申报、纳税评估、税务稽查、法律救济等环节,全面优化税收征管基本程序。规范受理申报工作,审核和采集申报信息。加强纳税评估,对纳税申报的真实性、合法性进行评估分析并作相应处理,涉嫌税收违法的移送税务稽查,及时处理税源管理风险点。做好法律救济工作,妥善解决争议。

6.完善税源管理机制。加强统筹协调,建立健全各级地税机关之间、地税机关内部各部门之间,地税机关与外部门之间纵横结合、内外协作的税源管理机制。完善纵向互动机制,确保从区局到市局、县(市、城区)局、分局(所)、税收管理员,都要认真履行相应的税源管理职责。完善横向联动机制,加强税收分析、纳税评估、税务稽查等环节之间的协作。完善内外协作机制,建成国、地税信息、数据交换平台,扩大信息、数据交换内容,加强与相关部门和社会组织的沟通协调,完善协税护税体系。

7.加强国际税收管理。适应经济全球化和广西外向型经济快速发展的趋势,积极加强国际税收管理和反避税工作,保障国家税收主权。健全国际税收管理体系,将非居民个人源自中国的所得以及中国居民企业和个人源自境外的所得纳入国际税收管理范围。建立国际税源申报制度,加强对国际税源的分析预测、纳税评估。加强与国际税源相关的政府主管部门合作,逐步建立和完善与相关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换机制。加强对税收协定执行情况的监督管理,防范税收协定滥用。认真执行关联申报和特别纳税调整规定,进一步加大反避税工作力度。完善“走出去”企业和个人的税收服务与管理机制,保护境外投资企业和个人税收合法权益。充分利用国际交流与合作平台,积极宣传我国的税收政策,深化交流与合作,不断提高广西的国际税收管理水平。

8.加大税务稽查力度。大力整顿和规范税收秩序,深入开展各类税收专项检查和专项整治,严厉打击各种涉税违法犯罪活动,狠抓大案、要案查处,有 效遏制税收违法行为。改进和创新检查方式方法,对重点税源企业实施定期轮查。建立和完善打击发票违法犯罪活动长效机制。优化稽查资源配置,积极推行市级地税局一级稽查模式,充实自治区和市地税局两级稽查力量,实施分级分类稽查。进一步建立和落实文明稽查、规范办案、案件公告、案件移送等为主要内容的税务稽查规程,提高稽查执法保障水平。

9.加强征管制度建设。完善与征管法相配套的税收征管制度体系和征管质量考核评价指标体系,主动适应企业经营方式和税收征管方式的发展变化。完善税收管理员制度,做到管户与管事、管理与服务、属地与专业、集体履职与个人分工、税源管理与风险管理相结合。完善征管档案管理办法,进一步规范征管档案的采集、整理、归档、移送、复核、装订、保管、使用、保密、查阅、销毁等管理程序,实行分户与分类相结合的档案管理,完善电子档案 “一户式”存贮,提高征管档案应用水平。完善户籍管理制度,确保纳税人信息的真实、完整、准确、规范。充分利用工商等部门提供的企业信息、技术监督部门组织机构代码信息、国家经济普查资料和国、地税间交换的税务登记信息,认真进行比对,提高纳税人户籍信息共享度,及时发现漏征漏管户和非正常户。加强注销户检查,防止少数纳税人利用注销登记逃避纳税义务。完善发票管理办法,积极抓好税控装置推广和发票管理,构建 “机具开票、逐笔开具,发票有奖、鼓励索票,查询辨伪、防堵假票,票表比对、以票控税”的发票闭环管理模式。积极探索网络开票,转变“以票控税”为“信息管税”的发票管理方式。

(七)增强信息支撑

1.加强信息化基础建设。坚持“统筹兼顾、统一标准,突出重点、分步实施,整合资源、讲求实效,加强管理、保证安全”的原则,推进金税三期工程建设,按照“一个平台、两级处理、三个覆盖、四个系统”的建设目标,对全区地税系统广域四级网络的带宽进行扩容,对各单位的核心网络设备进行升级改造,在此基础上,研究建设备份网络,实现一主一备双网运行。建设能满足“全国征管数据应用大集中”要求的数据处理中心和数据备份中心。对各市局现有机房进行改造,使其成为区局数据处理中心的二级分中心。完成全区地税系统各单位办公楼综合布线工程和局域网建设工程,使之达到信息数据大集中的要求。

2.加强应用系统开发建设。加强业务与技术融合,推动信息技术创新。加强现有专项工作软件的更新与整合,逐步实现应用全国统一的核心征管应用系统版本,建成与全国统一的纳税服务和管理决策平台相适应的数据平台,为管理和决策提供数据支持。完善推广税务综合办公信息系统,逐步拓展到其他行 政办公领域,不断提高办公自动化、电子化水平。积极引进或开发网上办税系统,建立多元化的纳税服务平台,优化纳税服务。

3.加强运行维护体系建设。信息数据实行省级集中后,要以自行组织或技术外包的形式加强建立以区局为核心、市局为基础,集中管理的运行维护体系,加强监控管理,及时解决问题,为应用系统高效运行提供保证。加强硬件建设,根据信息网络科技不断向前发展的需要,循序更换、升级现有信息化设备,适应信息管税发展需要。加强制度建设,制定统一的运行维护工作流程,实现运行维护工作的标准化、规范化,为系统内部用户和纳税人提供方便、快捷的技术和业务支持。

4.加强安全保障体系建设。高度重视安全保障工作,遵循国家税务总局和自治区的相关安全标准,采用信息安全技术,建设涵盖全区地税系统网络和应用的统一、稳定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在全区地税系统严格实行内外网物理隔离,配备保障安全的硬件设施和软件系统,并采取防火墙过滤、入侵检测、安全性分析等防护措施,提高安全保障体系的可靠性。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严格执行责任制,确保各项措施落实到位。加强涉密信息网络安全教育,增强税务干部的安全防范意识,提高涉密信息、安全事件的应对和防范能力。

5.强化信息分析应用。不断提高数据的增值利用水平,为实施科学化、精细化、专业化管理提供有力支持。统一数据口径,确保同一数据在各个环节的一致性,避免数据指标体系相互冲突。加强数据审核,确保数据真实准确,提高数据质量。加强数据利用,上级地税机关要利用数据搞好税收经济分析,指导基层开展税源管理工作,各级基层单位要利用数据搞好税收管理与纳税服务工作。

(八)加强队伍建设

1.加强领导班子建设。以提高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为核心,努力建设政治坚定、勇于创新、勤政廉洁、求真务实的领导班子。改进党组中心组学习,完善党员领导干部党性定期分析制度。坚持正确的选人用人标准,按照“及时补充、增强力量,优化结构、合理配备,保持稳定、适当交流,党管干部、量才使用”的原则,做好各级地税机关领导干部选拔配备工作。进一步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加大竞争性选拔干部力度,进一步推进竞争性选拔工作常态化、制度化。加大干部监督力度,加强对主要领导干部和关键岗位人员的监督。严格执行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述职述廉、收入申报等制度,认真执行任职回避制度和公务回避制度,推进领导干部任期制,制定领导班子成员分工定期调整制度。继续开展干部任用条例和有关法规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加强对 领导干部出国(境)的管理,认真执行上级党组成员参加下级党组民主生活会制度。加强后备干部队伍建设,实施优进劣退、动态管理。积极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少数民族干部、妇女干部和党外干部。加强与地方党委、政府的沟通联系,积极向各级党政机关推荐优秀人才。完善挂职锻炼制度,加大干部互派挂职力度。加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工作,建立健全考核评价机制,完善考核评价办法,提高考核科学性。

2.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坚持以人为本,大力实施人才强税战略,完善人才引进、培养、使用、激励机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大人才培养力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努力造就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湛、作风优良、勤政廉洁的高素质专业化税务干部队伍。优化人才结构,逐步解决地税队伍年龄结构、专业结构不合理等问题。根据地税工作需要,着力培养、引进一批急需的高层次专业人才。加强公务员招录管理,合理使用后勤服务聘用人员控制数招录人才。加强和规范编外聘用人员管理,严格控制编外聘用人员数量。积极争取解决基层干部的职级和待遇问题。

3.加强干部教育培训。明确培训内容,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适用性。充分利用内外部培训资源,积极引进竞争机制,择优选择党校、高校、社会培训机构作为培训基地合作开展培训。发挥内部优势,鼓励基层单位依靠自身骨干力量和师资力量,开展经常性的业务技能培训。充分利用广西地税视频培训系统和国家税务总局教育培训管理平台,积极开展干部在线培训、考试等。不断创新教学方式,坚持以需求为导向,以专业化为主线,以提高能力素质为着力点,实施分级分类培训。采取岗位练兵、业务比武等方式,加大基层地税干部的培训力度。建立健全干部教育培训考核激励和评估机制,提高培训的质量和效率。

4.加强思想文化建设。以“为国聚财,为民收税”为核心,以建设服务、责任、法治、廉洁的税务机关为目标,以加强党员干部党性锻炼和改进机关作风为重点,以创建学习型党组织为载体,全面推进机关党的建设。创新思想政治工作方法,逐步实现思想政治工作由经验型向科学型的转变。完善党、政、工、青、妇组织共同参与的思想政治工作网络,形成思想政治工作良性运转模式。扎实推进税务文化建设,建立符合广西地税行业特征、工作特点、生活环境状况的广西地税文化价值体系,在全系统形成共性的价值取向、共同的目标愿景、统一的管理理念、相同的行为规范。抓好理想信念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增强地税干部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挖掘各类岗位先进典型,以典型模范的作用引领和激励广大税务干部积极有为,奋发向上。深入开展各种形式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九)完善惩防体系

1.加强党风廉政宣传教育。突出抓好领导干部党性修养和地税干部岗位廉政教育,将廉洁从政教育贯穿于日常税收工作中,贯穿于地税干部培养、选拔和使用过程中。积极开展示范教育、警示教育、风险防范教育,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提高地税干部拒腐防变的能力。定期举办领导干部廉洁从政教育专题培训班,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带头讲廉政党课。进一步巩固地税廉政文化建设成果,推动廉政文化内容形式和传播手段创新,扩大覆盖面,不断增强廉政文化的影响力和吸引力。

2.强化税收“两权”监督制约。充分发挥纪检监察、巡视检查、督察内审等综合监督作用。加强对中央、自治区党委政府重大决策部署、国家税务总局重要工作安排贯彻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加强对地税机关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遵守党的政治纪律、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执行民主集中制、落实领导干部廉洁自律规定等情况的监督。把各部门、单位开展“两权”监督管理工作情况纳入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考核范围,促使领导干部认真落实“一岗两责”。健全完善领导干部、岗位人员、业务部门、纪检监察部门“四位一体”的税收“两权”监督管理机制,探索实施信息化预警,分层次、有侧重地推进重点环节和重点岗位监督,建立完善有效防范岗位风险的部门内控机制。扎实开展巡视工作,完善巡视工作制度,创新方式方法,充分发挥巡视督察作用。

3.加强督察内审工作。建立健全与地税工作决策、执行相匹配的督察内审机制。完善措施、突出重点、改进方法,对重点工作跟踪督查、日常工作定期督查,对税收征管、财务管理和决策管理实行专业化、系统化、常态化督察内审,加强内部风险防范。制定督察内审的规范性制度,实行层级督察审计、项目督察审计、专案督察审计。强化税收执法监督,落实税收执法责任制。加强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严格责任追究。加强对财务管理、基本建设项目、政府采购的审计监督。

4.提高执法执纪水平。深入开展纠风专项治理工作,认真查处和切实纠正损害纳税人合法权益的问题。严格执行政府采购程序,深入开展治理商业贿赂工作,坚决纠正不正当交易行为。完善信访举报、网络举报受理和调查处理机制,加大自查和案件督办力度。严肃查处发生在地税机关和地税干部中以及税收“两权”运行中发生的滥用职权、贪污贿赂、失职渎职等案件,坚决惩治腐败。严格履行办案程序,做到依纪依法办案,维护干部合法权利。坚持“一案双报告”制度,加强对新形势下办案工作特点、规律和方法的研究,通过深入剖析案件根源,查找机制制度方面存在的深层次问题,建章立制,堵塞漏洞,规范管理。

(十)改进作风效能

1.加强作风建设。认真解决干部作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增强为纳税人服务、为基层服务的观念。认真执行中央有关厉行节约的规定,规范公务接待、培训、考察等工作。做好清理规范评比达标表彰工作,纠正举办节庆活动过多过滥等问题。落实政务公开制度,加强对政务信息公开的监督检查、评议评估和服务指导,打造“阳光地税”。加强税收执法监察、效能监察,落实行风建设责任制,完善民主评议政风行风等制度,办好政风行风热线,及时解决纳税人的合理诉求,促进地税行风进一步好转。

2.提高保障水平。创新管理手段,建立符合实际、针对性强、利于管理、便于操作的行政管理制度。规范预算和决算管理,建立科学的决算分析评价指标,完善财务会计内控机制,构建内控机制的信息化管理平台,实现财务、事务管理关键节点控制的有效性,提升行政效率,打造节约型机关。加强政府采购工作,严格政府采购目录约束、限额约束、程序约束和政策约束,推进依法采购和科学管理。建立当地财政补助经费使用管理制度,优化当地财政补助经费支出结构。加强宣传引导,形成良好的舆论环境。改进和规范公文管理,建立差错通报制度。规范后勤管理,提高保障服务水平。

3.强化绩效督查。强化督促检查,狠抓各项工作落实,提高执行力。完善电子绩效评估办法,建立税收业务、行政管理、组织文化等全方位、一体化、动态的绩效评估体系。强化标准化常态管理,使标准化管理同日常工作、执法责任制、绩效考核紧密结合,成为全系统重要的日常管理工具,提升地税机关行政效能。

上一篇:年平安创建工作总结下一篇:党员自我批评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