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城市管理问题

2024-08-14

天津市城市管理问题(通用8篇)

天津市城市管理问题 篇1

天津市城市管理考核办法

市市容园林委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天津市城市管理工作,适应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形势、建设美丽天津的新要求、人民群众对改善环境的新期待,全面提升市容环境、园林绿化和城市管理的外在形象和内在品质,增强城市管理考核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增强“以奖代补”资金使用效能,依据《天津市城市管理规定》(2010年市人民政府令第26号)及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本市各区县人民政府、市级城市管理相关职能部门。

第三条 城市管理考核紧紧围绕建设美丽天津和全国最整洁城市的目标,遵循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按照每寸土地有人管、每件设施都管好、每个细节管到位的要求,努力实现美化、绿化、净化、亮化、细化,为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有力的环境支撑,为人民群众创造更加舒适的生活环境。

第二章 城市管理考核监督

第四条 按照“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实施意见和属地管理原则,城市管理考核范围包括:中心城区和滨海新区建成区,区县人民政府所在街镇以及市人民政府确定的实施城市管理的其他区域。

第五条 在市和区县人民政府的领导下,建立市和区县两级城市管理考核办公室。市城市管理考核办公室负责制定城市管理考核实施细则,组织指导各区县及市级职能部门实施考核;各区县城市管理考核办公室负责对本辖区的城市管理工作逐级进行考核。

第六条 城市管理考核对象包括:各区县人民政府,市市容园林委、市公安局、市民政局、市交通港口局、市市政公路局、市水务局、市建设交通委、市国土房管局、市综合执法局、市工商局、市路灯管理处等单位。

各区县人民政府负责对驻区单位、部队、院校等城市管理工作实施考核监督。

第七条 城市管理考核内容包括:

(一)各区县人民政府:组织管理、市容市貌、环境秩序、园林绿化、环境卫生、城市照明、道路桥梁、综合执法、网格化责任落实、数字化监督指挥、建设施工、社区环境、信访投诉办理、对社区物业管理工作的组织领导以及各区县人民政府负责的城市管理其他事项等方面的维护、监督管理。

(二)市市容园林部门:城市市容市貌、城市照明、市级公园、垃圾转运和处理设施的监督管理。

(三)市公安部门:道路交通秩序、道路交通标志设置和设备设施维护管理、机动车与非机动车停放管理、养犬管理、社会生活噪声污染的监督管理。

(四)市民政部门:社区公益性服务设施、丧葬祭奠和社区环境方面的监督管理。

(五)市交通港口部门:公交场站、机场、铁路客运站和港口客运码头以及公交车、出租车、长途客车的车容车貌监督管理。

(六)市市政公路部门:市管城市道路、公路、桥梁及其附属设施的维护管理。

(七)市水务部门:市管城市排水河道及市管城市排水设施的维护管理。

(八)市建设交通部门:施工工地运输撒漏、工地围档等建设工程文明施工方面的监督管理。

(九)市国土房管部门:旧楼区提升改造后长效管理的监督指导,住宅增设门窗、拆窗改门或扩大原有门窗尺寸等危害房屋安全的执法管理,居民区物业管理、房屋拆迁扬尘管理。

(十)市综合执法部门:对履行相对集中处罚权规定的行为实施监督管理。

(十一)市工商部门:利用住宅门、窗、庭院从事无须行政许可审批的无照经营行为的监督管理。

(十二)市城投集团:在建工程及未办理移交手续设施的养护管理。

(十三)市旅游部门:海河旅游船舶及码头的市容市貌、环境卫生、服务设施、公共秩序的管理。

(十四)市电力、通信、供热、供水、燃气等设施权属单位:对所属架空管线杆塔、架空管线、变电站、变电箱、控制柜及地下专业管线井盖等设施的行业管理。

(十五)市路灯部门:对城市主要道路、街巷路灯照明设施、亮灯率的监督管理。

第八条 城市管理考核依据国家和市有关行业管理标准体系,对各区县、各有关部门和产权单位实施。

第九条 按照科学规范、客观公正的原则,城市管理考核分市内六区、滨海新区、环城四区、其他区县和市相关职能部门五个类别,采取业务考核、专项考核和绩效考核等方式,通过每日巡查、每周抽查、每月联查、每季民意调查、社会监督等方法,实施“上考下”、“下考上”、“相互考”,实现管理目标、管理责任、考核监督的全覆盖。

城市管理考核成绩采取百分制,其中日常巡查占25%,每周抽查占25%,每月联查占20%,每季民意调查占20%,群众监督占10%。城市管理考核成绩作为“以奖代补”依据。增加对市领导及市城市管理委员会批转的城市管理问题办理情况的考核分值,未及时办理的,对应的考核项目成绩为零。

第十条 市城市管理委员会办公室每月专题分析城市管理工作情况,梳理存在问题,向各区县、各相关职能部门通报考核结果,并向分管副市长、各区县和市相关职能部门主要领导进行反馈。每月10日在天津日报第一版突出位置公布考核分数,接受社会监督。

第十一条 考核成绩连续三次在同类别排名倒数第一的,除向市人民政府写出书面报告外,分管市领导约见其主要负责同志谈话,并通过新闻媒体曝光;依法需要给予处分的,向有关部门提出处分建议,由监察部门进行责任追究。

第三章 城市管理“以奖代补” 第十二条 “以奖代补”资金是市委、市政府为增强中心城区发展活力,提升城市管理水平,激发各区县、各部门管理城市的积极性设立的,市财政专门安排用于城市管理工作的专项资金。采取考核成绩与“以奖代补”挂钩,有效解决城市管理经费不足及重点难点问题,激励先进,鞭策后进,增强各级政府管理城市的宏观调控和公共服务能力。

第十三条 “以奖代补”资金依据业务考核、专项考核和绩效考核成绩予以拨付。

第十四条 业务考核是对各区县人民政府和承担维护管理职责的部门日常养护管理情况给予综合考评。分四个级次予以补贴,主要用于环卫、园林、市政等日常养护管理作业支出。

(一)市内六区全部区域和环城四区、滨海高新区外环线以内区域,以设施量为补贴基数,市、区政府按不同比例予以分担。其中:红桥区、河北区、河东区为8∶2,和平区、河西区、南开区为5∶5,环城四区、滨海高新区为3∶7。年初由城市管理主管部门商市财政下达各区预拨资金计划,视各区资金配比到位情况按季拨付。年终根据考核结果,再行调整资金计划。

考核分值在90分以上的,按补贴基数的100%补贴;85分至89分的,按90%补贴;80分至84分的,按85%补贴;75分至79分的,按80%补贴;74分以下的,按50%补贴。

(二)滨海新区根据年终考核结果,采取一次性办法予以补贴。

考核分值在90分以上的,一次性补贴700万元;85分至89分的,补贴600万元;80分至84分的,补贴500万元;79分以下的,不予补贴。

(三)对武清区、宝坻区、宁河县、蓟县、静海县的考核补贴,根据年终考核结果,采取一次性补助办法分别予以补贴。

考核分值在90分以上的,一次性补贴200万元;85分至89分的,补贴150万元;80分至84分的,补贴100万元;79分以下的,不予补贴。

(四)市相关职能部门以定额标准和现行养护标准差额为基 数予以补贴,部门按50%分担。

考核分值在90分以上的,按补贴基数的100%补贴;85分至89分的,按90%补贴;80分至84分的,按85%补贴;75分至79分的,按80%补贴;74分以下的,按50%补贴。

第十五条 专项考核资金由市市容园林委商市财政局统筹安排,主要用于完善管理设施、清融雪、节日环境布置、拆除违法建筑、规范广告牌匾、治理小广告及应急处置等专项支出,采取一次性办法予以补贴。

第十六条 绩效考核主要对各区县人民政府和市级部分承担监督管理职能的部门城市管理组织机构设置、数字化平台运行、档案管理、资金配比使用、区域管理责任落实、问题整改情况、应急保障等进行综合评估。年终,依据考核结果给予补贴。

考核分值在90分以上的,一次性补贴200万元;85分至89分的,补贴150万元;80分至84分的,补贴100万元;79分以下的,不予补贴。

第十七条 市和区县政府应将“以奖代补”资金纳入同级财政部门预算及绩效考评范围,实行预算管理,专账核算,专款专用。年终结余资金由市市容园林委商市财政局用于专业装备建设、城市管理信息化建设、专项保障和应急处置等专项支出,并可结转下年使用。

第十八条 市内六区全部区域和环城四区、滨海高新区外环线以内区域及市相关职能部门每年上报新增设施量变动情况,经市市容园林委商市财政局审核确认后,纳入下一“以奖代补”补贴基数,确保设施量与管理经费同步增长,并根据行业定额标准变动情况适时调整,相应增加补贴资金。

第十九条 各区县及市相关职能部门要加强对资金的管理,具体制定本单位资金管理实施细则,及时编制资金使用计划,规范资金审批流程,严禁用于本单位人员、公用经费等基本支出,对挤占、挪用资金的,从下一市补资金中予以扣除。

第二十条 各级审计、纪检监察部门要加大对“以奖代补”资金的监管力度,定期进行专项审计,加强对审计成果的运用,并把“以奖代补”资金管理纳入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内容。

第二十一条 各区县应按季足额配比资金,配比资金超过一个月不到位的,扣除当季市补资金;第一季度将全年资金一次性配比到位的,增加绩效考核资金100万元。

在考核中连续三个月成绩90分以上的,增加绩效考核资金100万元;连续三个月排名倒数第一的,扣除绩效考核资金100万元。

第四章 附 则

第二十二条 本办法自2013年10月1日起施行。

天津市城市管理问题 篇2

关键词:入河污染,河道整治,清水工程,排污

近年来, 天津市河流保护与治理工作取得成效。但城市河道水质问题由来已久, 为了改善城市河道水质, 2011—2013年天津市开展了为期3年水环境专项治理工程 (清水工程) , 对市区河道进行了清淤、护砌、绿化等整治, 并提出了“中心城区、滨海新区一年消除黑臭, 实现水清;环城四区两年消除黑臭, 实现水清;两区三县建成区三年消除黑臭, 实现水清;全市:2013年底污水处理能力达到335.2万吨/日, 城镇污水处理率达到90%, 运行负荷率达到80%”的治理目标。实施计划发布后, 通过一定的技术管理措施, 对部分河道的水污染物起到了良好的控制作用, 但是河道水质并没能得到整体改善;2012年和2013年夏季海河连续爆发蓝藻, 严重影响了海河景观的同时也影响了天津城市的整体形象。

为了建设美丽天津, 应对日益严重的河道污染问题, 2013年天津市出台了“天津市清水河道行动方案” (以下简称《行动方案》) , 以期通过工业企业污染源治理工程、规模化养殖场治理工程、入河排污口门治理工程、污水处理厂网建设工程、合流制地区改造工程、河道治理等工程措施, “努力把全市河道改造成为绿色、生态、环保、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典范”, “力争到2016年, 全市一、二级河道V类以上水体达到50%以上, 显著提升水生态环境质量”。目前这项工作正在紧张的实施过程中, 相信通过这些工程措施, 能够将天津市河道水质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1 天津市入河污染存在的问题

尽管此次《行动方案》明确提出“优先实施污染源头治理”, 但是天津市区河流污染源问题复杂, 如果不能准确定位, 治理工作将无法达到预期目标。目前天津市区河流的污染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工商企业排水户外排的污水、汛期经由雨水管网入河的污水、地面和空气中的污染等。

1.1 工商企业户外排污

工业企业排污方面主要存在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是现有的监督、处罚措施不足以制止工业企业排污。即便根据李克强总理最新签发的“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条例”的相关条款 (第48~57条) , 对污染企业的最高处罚也仅是人民币50万元, 而文中提及的“造成损失的, 依法承担赔偿责任”一项, 从未得到有效实施, 企业排污导致的损失一直都由全社会分担;同时缺乏对企业治污、减排等领域做出政策倾斜和经济补偿, 使得很多企业排污挨罚比治理污染更经济、利益更大, 从而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企业排污的问题。另一方面天津市城市河道水量有限、生态系统破坏严重、生态水源严重匮乏, 使得城市河道的环境容量很低。如果企业治污仅仅是治理到污水厂的达标排放标准, 这些经过治理的污水进入河道后还是会导致河道污染。

1.2 汛期入河雨水污染负荷高

《行动方案》中强调了“合流制地区改造的”的任务, 但是在已经完成雨污分流建设的区域, 汛期雨水污染问题依旧十分严重。其中一个主要现象就是, 尽管建设部门完成了市区主干排水管道的雨污分流建设, 但是在支管上大量存在污水串接、混接的现象。尤其是一些居民小区, 把污水管接入市政雨水管, 导致大量生活污水随着将于进入河道。现场监测表明, 一场20 mm左右的降雨之后, 一条和雨污分流的管道连接的二级河道的氨氮浓度会增加10 mg/L以上。如果只注重主干管网的建设, 而忽视末端的截控, 则无法从根本改变降雨后河道水质恶化的现状。

地面和空气中的污染同样是河道污染的重要来源。相关研究表明, 一些餐饮集中路段、垃圾场附近的雨水中有机污染物、氮磷等营养盐含量高;而空气污染使得空气中的氮含量增加, 即便在蓟县远离城区的区域监测到的雨水中局部时段的氮含量仍高达8 mg/L, 是20年前的5~8倍。这些污染物进入水中会导致水体黑臭或者蓝藻爆发。

2 天津市入河污染应对措施

城市河流的污染问题体现在水里, 但是问题的根源都是出在岸上。为了有效的改善天津水环境, 在《行动方案》之外还需要完成下述工作。

2.1 入河排污口专项调查

在制定污染处理措施之前, 必须查清楚入河污染的源头, 做到心中有数, 因此必须抓好入河排污口专项调查工作。这项工作主要是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一、二级河道水环境现状调查工作。查清入河污染源, 有针对性地提出治理措施, 策划好新一轮水环境治理提升工程实施方案。主要调查的重点工作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2.1.1 直接排放口

主要为未经污水处理设施或装置处理, 直接排放的生活污水、企业废水。

(1) 对于非汛期或非降雨期时, 有排水痕迹的要重点调查, 尤其是冬季河道未冰冻的区域。

(2) 对于市政雨污合流出水口, 重点检查是否设置控制闸门, 以控制非汛期不外排。如没有设置闸门, 一律作为入河排污口;如已设置闸门, 则须调查是否存在漏污现象。

(3) 对于通过小的支渠、坑塘、沟道间接汇入河道的排污口, 要向上游延伸调查, 直至找到污染来源。

(4) 对于农村区域的若干生活排污口, 可以以村为单位概化为1个排污口, 并在备注中加以说明。

2.1.2 处理水排放口

主要为城镇污水处理厂和企业自建污水处理设施的出水口。必须查清、找出其排水路径和最终排水去向 (河流) 。

2.2 提出符合实际情况的企业排放水质标准

全面分析天津市区河道纳污能力, 提出合理的企业污水治理达标排放的水质标准和管理方案, 并提出企业添置、改造、升级污水处理设备的规格、标准, 对于处理后也无法达到排污标准的企业实行排污管道切改、企业搬迁或关闭。

2.3 提出企业排污赔偿标准

综合分析企业或个人排污入河后带来的环境与健康损失、河道水环境水生态治理与恢复投入、社会影响及相关损失等, 制定出合理的赔偿标准。对排污企业进行处罚之后, 还应责令其对造成的社会、经济损失依法赔偿。

2.4 提出企业治污的补偿机制

综合分析企业增设污水处理设备或者把污水排入市政管网所需的改造、运行等资金投入, 以一次性补偿、利税优惠、分期补偿等措施补偿给排放达标的企业。

2.5 全面改造城市雨、污串接、混接现象

在全市范围内逐点开展排查, 查清居民小区、企事业单位的排水管道的连接, 对于串接、误接的管道予以整改;在雨水管网的重要节点安装自动监测装置, 实时监测排污现象, 发现后立即处理。在全市范围内摸排雨水井、污水井之间的串接现象, 对现有混接、串接予以整改。

2.6 加强宣传, 加强全民参与

通过办理展馆、学校教育、新闻报道、科普纪录片、动画片等多种形式让群众了解天津存在的水问题, 宣传天津的水治理, 普及水知识, 使得更多的市民自觉保护水环境;鼓励市民参与监督, 鼓励非政府第三方的水质检测机构参与河道水质、排水口的监测与数据发布。

3 结语

本文在充分调研天津市入河污染的问题、实施措施以及实施效果的基础上, 提出了入河污染的主要问题, 并提出了相应的应对措施, 取得了如下结论。

(1) 本文认为天津市入河污染主要原因是工商企业户外排污以及汛期入河污染负荷高等两个重要方面, 且企业户外排污是解决污染源问题, 必须提起足够的重视。

(2) 本文提出了在认真执行《行动方案》之外, 还需要进行排污口转型调查, 提出企业排污标准等六个方面的内容。这些内容与《行动方案》一起, 都是解决天津市入河污染问题的重要措施。

综合天津市入河污染问题对策研究, 在进行相关问题研究时, 往往是轻管理重技术, 本文提出的处理措施与《行动方案》一起综合实施, 达到了治标与治本相结合、技术与管理相结合, 适度排放和合理控制相结合, 必定能够有效控制天津市入河污染问题, 也为其他大型城市河道整治工作提供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金相灿, 刘鸿亮.中国湖泊富营养化[M].北京:化工出版社, 1995.

[2]王宝霞.天津市人工河道特征及保护对策[J].天津科技, 2009 (2) :28-29.

天津市城市管理问题 篇3

针对行业主管部门对供水企业等单位的监管手段不足,通过建设城市供水管理业务应用信息系统,提供行业统计、水质监测、二次供水、服务热线等数据的网上录入传输,实现数据汇总、查询、统计分析、评价、超阈值报警等功能,从而提高城市供水管理效率和水平,及时掌握行业动态和供水信息,实现城市供水行业管理业务的信息化、规范化。

一、信息系统的总体结构

(一)总体框架

城市供水管理业务应用信息系统(以下简称信息系统)集信息采集、传输、管理、分析、展示为一体,主要组成部分包括布设在天津市供水管理处的信息系统和门户网站,使用人员包括供水处、区县供水管理部门、供水单位、水质监测站和二次供水设施清洗单位。

信息系统为16个区县供水管理部门、32家供水单位、5个水质监测站和39家二次供水设施清洗消毒单位提供网上信息填报途径,并为供水处业务管理人员提供行业信息的统计、汇总、分析等功能,部分水质信息通过门户网站实时发布。

同时,门户网站对外发布相关的行业信息,实现政务公开、信息服务、新闻发布等功能。

(二)系统划分

信息系统采用B/S架构,建设内容包括:信息采集、网络传输、支撑平台、业务应用和门户网站等五个方面,其系统划分如图1所示。

1.信息采集

信息采集是信息系统的数据源基础。信息采集方式包括自动采集和人工填报两种方式。本次项目建设中主要采用人工填报方式实现信息采集,信息采集内容包括供水单位的基础信息、水质检测信息和行业文件信息。

2.网络传输

网络为天津市供水处与区县供水管理部门、供水单位、水质监测站和为二次供水清洗消毒单位之间信息的传输提供高速可靠的通道。

3.支撑平台

支撑平台包含系统运行环境、数据库和应用支撑三部分内容。

系统运行环境为信息系统提供整体运行环境,包括为系统运行配置服务器、操作系统及数据库管理系统软件。

数据库是数据的存储与管理中心,用于存储基础信息、水质检测信息和行业文件信息,为业务应用提供有效可靠的信息支持服务。

应用支撑在信息系统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向上负责支撑业务应用,向下管理数据资源。

4.业务应用

业务应用包括行业统计管理信息系统、供水水质监测数据分析系统、二次供水管理系统、服务热线管理系统和行业文件管理系统五部分,为实现水质监管科技化、行业统计信息化、供水处内部办公无纸化提供管理平台。

5.门户网站

门户网站依托天津市水务局网站软硬件平台进行升级改造,提供新闻发布、政务公开、信息服务、信息发布、信息维护功能。

(三)安全体系

信息系统通过权限控制实现分级别访问,可以设定不同用户对特定模块及操作的访问权限,以保障机密信息的安全性,实现业务系统级别的信息安全。

针对本系统的数据安全需求,对系统数据信息采用磁带机定时备份方式,并将备份介质存储于不同地点。

二、信息系统的主要功能和流程

信息系统是采用行业统计、水质监测数据分析、二次供水、行业文件、服务热线等五个业务管理平台,以系统数据库为核心的业务支撑平台,以信息采集和网络传输为供水业务的动态数据获取手段,通过数据汇总、查询、统计分析、评价、超阈值报警等功能,对城市供水行業进行实时管理的系统。

(一)主要功能

该系统在结构上主要由信息采集、行业信息统计、供水水质分析、二次供水、服务热线、行业文件等主要业务应用模块构成。

1.信息采集

为供水处、区县供水管理部门、供水单位、水质监测站、二次供水设施清洗消毒单位提供数据录入界面,实现数据的自动存储和集中管理,具有接入扩充能力,并为在线监测信息预留标准的自动接口。

2.行业信息统计

对采集的行业信息进行统计管理,实现对行业信息变化趋势的汇总、分析和评价。

3.供水水质分析

根据预先选定的方法对采集的水质数据进行汇总、统计、分析,并根据预先设定的阈值实现自动报警功能。

4.二次供水管理

对采集的二次供水信息进行统计管理,实现信息的汇总、分析和评价。

5.服务热线管理

对采集的服务热线信息进行统计管理,实现对服务热线信息的汇总、分析和评价。

6.行业文件管理

管理行业文件信息,在供水处、区县供水管理部门、供水单位范围内,实现公文流转、业务督办和信息发布等功能。

(二) 业务流程

城市供水行业管理业务流程主要包括信息采集、信息管理和应用、信息发布三部分,即在采集供水处、区县供水管理部门、供水单位、水质监测站和二次供水设施清洗消毒单位的供水相关信息的基础上,进行行业统计、水质分析和行业文件管理,并通过网络传输将部分供水水质信息上报至门户网站,为社会公众了解城市供水状况和参与供水行业管理提供平台。

(三)数据流程

天津市城市管理问题 篇4

司诉 讼

理由

是什么?

天津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天津市城市道路管理条例》的决定

(2005年10月20日天津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三次会议通过)

天津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三次会议决定,对《天津市城市道路管理条例》作如下修改:

一、第二十四条第一款修改为:“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准占用城市道路。因建设等特殊需要临时占用城市道路的,应当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或者有关项目批准文件,到城市道路管理部门办理许可手续。城市道路管理部门应当在法定期限内作出书面决定。经许可占用的,申请人应当交纳占路费和占路损坏修复保证金。”

二、第二十八条修改为:“未经城市道路管理部门批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挖掘城市道路。因特殊情况需要挖掘的,申请人应当持下列材料到城市道路管理部门办理许可手续:

“(一)申请书;

“(二)建设项目批准文件;

“(三)相关设计资料;

“(四)施工方案和保证措施。

“城市道路管理部门应当在法定期限内作出书面决定。经许可挖掘的,申请人应当交纳城市道路挖掘修复费。”

三、第三十五条修改为:“车辆通过桥梁时,应当在标志牌标示的重量、高度、速度范围内通行。

“超重车辆因特殊情况需要通过桥梁的,申请人应当持下列资料到城市道路管理部门办理许可手续:

“(一)申请书;

“(二)行车证件和车辆轴数资料;

“(三)安全保证措施。

“城市道路管理部门应当在法定期限内作出书面决定。经许可通行的,申请人应当按照许可的路线、时间和标准通行,并交纳超重车辆过桥补偿费;需要采取桥梁加固保护措施的,还应当交纳桥梁加固费用。”

四、第三十六条修改为:“需要依附桥梁架设管线的,申请人应当持下列资料到城市道路管理部门办理许可手续:

“(一)申请书;

“(二)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三)有资质的单位出具的设计资料;

“(四)施工方案和安全保证措施。

“城市道路管理部门应当在法定期限内作出书面决定。经许可架设的,申请人应当与桥梁管理专业单位签订管线过桥使用协议,并交纳补偿费用。”

五、第三十八条修改为:“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的,由城市道路管理部门分别情况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恢复原状,并可处以五十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处以二千元以上二万元以下的罚款;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六、第三十九条修改为:“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三条规定的,由城市道路管理部门分别情况责令限期修复;逾期不修复的,处以二千元以上二万元以下的罚款;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因不履行修复义务造成人员、车辆事故的,由产权单位依法承担民事责任。”

七、第四十条修改为:“违反本条例第二十四条第一款、第二十六条第一款规定的,由城市道路管理部门责令限期清退或者改正,按照规定的标准追缴占路费,并可处以二千元以上二万元以下的罚款。”

八、第四十一条修改为:“违反本条例第二十八条、第三十条规定的,由城市道路管理部门责令停工、恢复原状,并可处以二千元以上二万元以下的罚款;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九、第四十二条修改为:“违反本条例第三十一条、第三十二条、第三十三条规定的,由城市道路管理部门责令交纳道路挖掘修复费,并可处以二千元以上二万元以下的罚款。对回填质量不合格的,由城市道路管理部门责令道路挖掘单位返工。”

十、第四十三条修改为:“违反本条例第三十四条、第三十五条、第三十六条、第三十七条规定的,由城市道路管理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拆除违法设施,对个人可处以五十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的罚款,对单位可处以二千元以上二万元以下的罚款;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十一、第四十八条修改为:“故意损坏城市道路设施,阻碍城市道路管理人员依法执行公务的,由公安机关依法给予治安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本决定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天津市城市道路管理条例》根据本决定作相应修正,重新公布。

天津市城市道路管理条例

(1995年1月18日天津市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通过 根据1997年7月30日天津市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四次会议通过的《天津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天津市城市道路管理条例〉的决定》第一次修正 根据2002年12月19日天津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七次会议通过的《天津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天津市城市道路管理条例〉的决定》第二次修正 根据2005年10月20日天津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三次会议通过的《天津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天津市城市道路管理条例〉的决定》第三次修正)

第一章 总

第一条 为了加强本市城市道路规划建设、养护维修和路政管理,充分发挥城市道路功能,促进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城市道路的规划建设、养护维修和路政管理,贯彻为经济建设和为人民生活服务的宗旨,实行统一规划、配套建设、远期近期结合、建设养护管理并重的原则。

城市道路管理部门应当加强科学技术研究工作,积极开发和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提高城市道路管理的科学技术水平。

第三条 本条例所称的城市道路,是指本市市区、建制镇和独立工业区范围内的主干路、次干路、支路、街坊路等道路设施和桥梁设施。

道路设施包括: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人行道、里巷道路、楼间甬道、路面边缘至现有合法建筑之间的土路、广场,以及路肩、分隔带、道路两侧边沟、路名牌、吨位牌等道路附属设施。

桥梁设施包括:跨河桥、立体交叉桥及垂直投影部分、过街人行天桥、地道、涵洞等各种桥梁以及桥上和地道内照明灯具、桥名牌、吨位牌等桥梁附属设施。

城市道路行政主管部门已经征用的道路建设用地和局部拆迁退线后道路建设用地,属于本条例所称的城市道路范围。

第四条 从事城市道路规划建设、养护维修、路政管理以及使用城市道路的单位和个人,必须遵守本条例。

第五条 城市道路实行统一管理与分级负责相结合的原则。

市城市道路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市城市道路的管理工作。

市城市道路管理部门和区、县城市道路管理部门分别负责市管道路和区、县管道路的管理工作。

第六条 保护道路设施做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由城市道路行政主管部门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二章 规划与建设

第七条 城市道路的新建、改建、扩建,应当纳入城市总体规划以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年度计划。

第八条 城市道路的远期、近期建设规划和年度建设计划,由城市道路行政主管部门依据交通发展的需求编制草案,报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审批。

第九条 城市道路发展与建设应当坚持超前建设、协调发展、先地下后地上的原则。

城市道路应当预留各种管线的位置。城市供水、排水、燃气、供热、供电、通信、消防、交通标志、城市绿化等依附于城市道路的各种管线、杆线和设施的建设,必须符合城市道路技术规范,与城市道路建设同步。

跨越河道的城市桥梁建设,必须符合国家规定的防洪、通航标准和其他有关的技术要求。

城市道路与铁路相交,道口技术条件必须符合城市道路与铁路双方的技术标准;应当逐步建设立体交通设施;城市规划应当预留城市道路桥梁的建设位置。

第十条 城市道路的设计和施工,必须严格执行国家和本市有关城市道路设计、施工的技术规范、标准和规程。城市道路建设实行工程质量监理制度,接受市政工程质量监督机构的监督检查。

第十一条 城市道路建设资金采取政府和社会投资、国内外贷款、国有土地使用权有偿出让、发行债券等多种渠道筹措。

第十二条 企业事业单位投资建设城市道路,必须经城市道路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并符合城市总体规划和城市道路技术规范。

第十三条 城市道路建设工程竣工后,城市道路建设单位应当组织验收。未经验收或者验收不合格的工程,不得交付使用。

城市道路建设工程应当实行质量保修制度。

第十四条 经市人民政府批准,城市道路可以实行有偿使用。其收入用于贷款偿还、投资回报以及城市道路的养护维修、管理和建设,不准挪作他用。

第三章 养护维修

第十五条 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按照城市道路、桥梁设施的技术等级、数量和养护维修费用定额,逐年核定养护维修经费。

第十六条 城市道路行政主管部门每年应当核定一定数量的经费,用于城市道路设施和桥梁设施的养护维修。

第十七条 城市道路养护维修工程质量必须符合有关技术标准。

第十八条 单位投资建设的专用道路、桥梁设施和单位内部的道路、桥梁设施,由产权单位负责养护维修,或者委托城市道路养护维修单位负责养护维修。

第十九条 道路与铁路平交道口的养护管理,钢轨之间和距钢轨两米范围内的铺面部分,由铁路产权单位负责;距钢轨两米以外的路面,由道路产权单位负责。铁路、道路产权单位应当相互配合,保证道口路面平顺。

第二十条 从事城市道路养护维修和路政管理的专用车辆,应当使用统一标志。在执行特殊施工任务时,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应当保证其顺利通行。

第四章 路政管理

第二十一条 城市道路行政主管部门设置监察管理队伍,依法行使道路设施、桥梁设施管理职能。

第二十二条 禁止下列损坏道路设施的行为:

(一)在道路上拌合水泥、砂浆、混凝土等;

(二)在道路上打砸硬物,碾压炉灰、铁板,晾晒农作物等;

(三)在道路上洒漏白灰、腐蚀性物质,油浸或者水泡道路;

(四)在道路上焚烧物品、明火或者焊接作业;

(五)两吨以上的机动车擅自在里巷道路和楼间甬道中通过;

(六)机动车和兽力车擅自在人行道上通行和停放;

(七)履带式车辆、铁轮车以及其他对道路有损坏的车辆在铺装路面的道路上行驶;

(八)挪动、拴拽、涂改、遮挡、损坏路名牌、标志牌、吨位牌等道路附属设施;

(九)在非指定的道路上进行机动车试刹车;

(十)在道路、路肩和道路两侧挖掘取土,倾倒垃圾、污水以及其他废弃物;

(十一)其他损坏道路设施的行为。

第二十三条 设置在道路上的窨井井口,不得高于或者低于路面十五毫米,发生窨井塌陷、井盖缺损等现象,产权单位应当及时修复。

地下管道发生渗漏时,产权单位应当立即采取措施,在限定的时间内按照规定标准修复。

第五章 临时占用和挖掘道路

第二十四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准占用城市道路。因建设等特殊需要临时占用城市道路的,应当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或者有关项目批准文件,到城市道路管理部门办理许可手续,城市道路管理部门应当在法定期限内作出书面决定。经许可占用的,申请人应当交纳占路费和占路损坏修复保证金。

市和区、县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城市建设和发展的需要,有计划地清退占路市场、停车场,恢复道路设施功能。

第二十五条 城市道路管理部门所收占路费应当用于城市道路的养护维修和管理,不得挪作他用。

第二十六条 临时占用城市道路的单位和个人,应当按照批准的位置、面积、期限和用途占用。确需移动位置、扩大面积、延长时间和改变占路用途的,应当办理变更手续。

临时占用城市道路的期限不得超过三个月。期满后需要继续占用的,应当按照规定办理延期审批手续,延期的占路费累进收取。

临时占用城市道路不得损坏道路设施,占用期满后,应当恢复城市道路的原状;造成道路设施损坏的,由城市道路管理部门根据损坏面积与程度,责令予以赔偿。

第二十七条 根据特殊需要,城市道路行政主管部门有权决定对临时占用城市道路的单位和个人缩小占用面积、减少占用时间或者停止占用。

第二十八条 未经城市道路管理部门批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挖掘城市道路。因特殊情况需要挖掘的,申请人应当持下列材料到城市道路管理部门办理许可手续:

(一)申请书;

(二)建设项目批准文件;

(三)相关设计资料;

(四)施工方案和保证措施。

城市道路管理部门应当在法定期限内作出书面决定。经许可挖掘的,申请人应当交纳城市道路挖掘修复费。

第二十九条 新建、改建和扩建的城市道路,在竣工后五年内不准挖掘。因地下管线事故进行紧急抢修的,按照有关规定收取道路挖掘修复费。其他原因确需挖掘的,按照有关规定增加收取道路挖掘修复费。

冬季不准挖掘城市道路。确需挖掘的,按照有关规定增加收取道路挖掘修复费。

第三十条 挖掘城市道路的施工单位,应当按照批准挖掘的位置、面积和时间进行施工。需要移动位置、扩大面积、延长时间的,应当办理变更手续。

第三十一条 城市道路挖掘施工现场应当设置明显标志,并采取安全防范措施,保证交通安全和环境整洁。竣工后,施工单位应当负责将路面清理干净,并在三日内通知城市道路管理部门检查验收。

第三十二条 各种地下管线的产权单位,因管线事故进行抢修需要立即挖掘道路的,应当同时向城市道路管理部门口头通报,并在二十四小时内向城市道路管理部门补办手续。

第三十三条 道路挖掘后的沟槽回填工作,由挖掘道路的施工单位负责。施工单位应当按照城市道路管理部门规定的土质和方法分层夯实,并符合土基密实度和沟槽回填标高等技术标准。

路面结构修复工作,由城市道路管理部门负责。修复时限最长不得超过三个月,但冬季除外。

第六章 桥梁设施管理

第三十四条 禁止下列损坏桥梁设施的行为:

(一)在桥梁上下游二十米的河道范围内擅自埋设管线,挖沙取土;

(二)在桥梁下停泊船只;

(三)船只通过桥梁时,碰、撞或者用篙杆点触桥桩,或者拴拉桥桩和纵横架;

(四)在桥梁设施上乱贴滥画、堆放物料、摆设摊点、停放各种车辆;

(五)在桥梁上架设有腐蚀性、易燃易爆或者降低桥梁承载能力和改变桥梁设施结构的管线;

(六)擅自侵占桥孔和立体交叉桥垂直投影部分;

(七)擅自在桥梁和桥梁照明设施上设置广告牌以及其他悬挂物;

(八)其他各种损坏桥梁设施的行为。

第三十五条 车辆通过桥梁时,应当在标志牌标示的重量、高度、速度范围内通行。

超重车辆因特殊情况需要通过桥梁的,申请人应当持下列资料到城市道路管理部门办理许可手续:

(一)申请书;

(二)行车证件和车辆轴数资料;

(三)安全保证措施。

城市道路管理部门应当在法定期限内作出书面决定。经许可通行的,申请人应当按照许可的路线、时间和标准通行,并交纳超重车辆过桥补偿费;需要采取桥梁加固保护措施的,还应当交纳桥梁加固费用。

第三十六条 需要依附桥梁架设管线的,申请人应当持下列资料到城市道路管理部门办理许可手续:

(一)申请书;

(二)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三)有资质的单位出具的设计资料;

(四)施工方案和安全保证措施。

城市道路管理部门应当在法定期限内作出书面决定。经许可架设的,申请人应当与桥梁管理专业单位签订管线过桥使用协议,并交纳补偿费用。

第三十七条 开启式桥梁开启时,各种船只、车辆应当在距桥梁五十米以外的地方停泊或者停驶,待许可通行的信号发出后方可通过。

第七章 法律责任

第三十八条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的,由城市道路管理部门分别情况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恢复原状,并可处以五十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处以二千元以上二万元以下的罚款;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第三十九条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三条规定的,由城市道路管理部门分别情况责令限期修复;逾期不修复的,处以二千元以上二万元以下的罚款;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因不履行修复义务造成人员、车辆事故的,由产权单位依法承担民事责任。

第四十条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四条第一款、第二十六条第一款规定的,由城市道路管理部门责令限期清退或者改正,按照规定的标准追缴占路费,并可处以二千元以上二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四十一条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八条、第三十条规定的,由城市道路管理部门责令停工、恢复原状,并可处以二千元以上二万元以下的罚款;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第四十二条 违反本条例第三十一条、第三十二条、第三十三条规定的,由城市道路管理部门责令交纳道路挖掘修复费,并可处以二千元以上二万元以下的罚款。对回填质量不合格的,由城市道路管理部门责令道路挖掘单位返工。

第四十三条 违反本条例第三十四条、第三十五条、第三十六条、第三十七条规定的,由城市道路管理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拆除违法设施,对个人可处以五十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的罚款,对单位可处以二千元以上二万元以下的罚款;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第四十四条 违反本条例,不服从管理的,城市道路管理部门可以暂扣其违法机具、物品,强行拆除或者清除其违法设施,由违法者支付拆除费用或者以料抵工。

第四十五条 无正当理由逾期缴纳本条例规定的费用的,城市道路管理部门按日加收千分之五的滞纳金;对逾期不缴纳罚款的,城市道路管理部门可以每日按照罚款数额的百分之三加处罚款。

第四十六条 城市道路管理部门监察管理人员执行公务时,应当佩戴识别标志,并主动出示行政执法证件。否则,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可以拒绝接受其管理。

第四十七条 当事人对城市道路管理部门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可以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 》的规定,申请行政复议,或者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 》的规定,提起行政诉讼。

当事人逾期不申请复议、也不向人民法院起诉又不执行行政处罚决定的,由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城市道路管理部门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四十八条 故意损坏城市道路设施,阻碍城市道路管理人员依法执行公务的,由公安机关依法给予治安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十九条 城市道路管理部门工作人员,应当依法行使职权。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行政主管部门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八章 附

第五十条 本条例中占路费、道路、桥梁通行证工本费的收费标准,由市人民政府制定。

道路设施和桥梁设施的损坏赔偿标准、超重车辆过桥损失补偿费、管线过桥损失补偿费、道路挖掘修复费的标准,由城市道路行政主管部门制定,报市物价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天津市城市管理问题 篇5

《天津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以下简称《规划》,确定天津的城市性质为:是环渤海地区的经济中心,要逐步建设成为国际港口城市、北方经济中心和生态城市。《规划》确定天津的城市职能为:(1)现代制造和研发转化基地。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滨海天然优势、特殊的水陆交通枢纽地位、雄厚的工业基础和科研力量,把天津建设成以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制造业为主的现代制造和研发转化基地。(2)我国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和现代服务中心。构筑海陆空一体化的交通网络,使天津成为连通国际和区域(华北、东北、西北、华东)的客货运综合交通枢纽。综合利用枢纽型基础设施,优化物流基地布局,培育仓储、加工、运输、信息、服务相互融合的现代物流业,使天津成为面向区域物流供应链的中心节点,承担我国北方国际物流中心的职能。加强金融、商贸、会展、科技、信息、文化教育等服务业的发展,使天津成为信息汇集,各类传媒业发达,商贸兴旺,科研、文化、医疗机构和人才集中的区域性服务中心。(3)以近代史迹为特点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旅游城市。保持和发扬天津传统的津派文化,强化以近代史迹为主要特点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和旅游城市的地位。(4)生态环境良好的宜居城市。充分利用天津市山、河、湖、海共生,湿地众多等丰富的自然资源,建立生态型城市,增强城市自然环境的优美度、人

工环境的舒适度和优美度,提供良好的人居环境,创造良好的就业环旅居者共同拥有的美好家园。

境,使天津成为市民和国内外

《规划》确定天津的城市发展目标为:将天津建设成为技术先进、制造业发达、服务水平一流、综合竞争力强、对外开放度高、创业环境优越的我国北方经济中心;适应全球一体化发展趋势、对外联系便捷、信息网络高效、辐射能力强的国际港口城市;资源利用高效、安全体系完善、生态环境良好、宜人居住的生态城市;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近代史迹特色突出、社会和谐、教育文化科技发达的文化名城。

根据以上城市性质及职能,制定天津城市发展战略为:

构筑高层次产业结构。积极发展现代都市型农业和特色养殖业,逐步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和经济效益。充分利用天津市雄厚的产业基础,发挥资源、交通、科技人才和对外开放等优势,发展壮大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建设现代制造和研发转化基地。完善自主研发体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一批高水平的技术研发中心和高科技企业孵育基地。大力发展金融、物流、旅游等现代服务业,增强城市综合服务功能。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发挥海洋和港口的优势,加快天津港和疏港通道建设,打造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加强天津机场与首都机场的合作,共同构建东北亚地区国际航空客货运枢纽。完善陆路交通体系,加快天津各功能区与周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衔接,努力构筑与周边地区紧密联系的综合交通网络。推进物流网络化和信息化,加快建设现代化物流基地,建立国际贸易信息服务体系。

加强区域合作。积极推进环渤海地区在产业结构、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城镇空间与基础设施布局等方面的协调发展。发挥天津港口、交通和现代服务业等优势,为环渤海地区扩大开放和产业转移提供通道和载体。进一步形成以京津冀为经济核心区、以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为两翼的环渤海区域经济共同发展的大格局。

实施科教优先发展和人才战略。依托京津地区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密集的优势,发挥创新孵化器、企业研发中心、博士后工作站等多层次的科研创新体系和科技人才创新基地的作用,加快培育各类高素质人才,广泛吸引人才,为天津乃至整个环渤海地区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坚持可持续发展,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水资源和能源。按照规划,充分利用不适宜耕种的盐碱地作为城市发展用地,加强对耕地、湿地的保护。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节约用水,循环用水,加强环境保护和治理;节约用能,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建设节约型、环保型的生态城市。

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坚持以人为本,大力发展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提高社会保障水平,构筑社会防控、应急管理和城市安全保障体系,创造和谐、优美、安全的人居环境。推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建立城乡协调发展机制,发挥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推进农村现代化建设。

第二部分 城市规模

随着天津城市性质和职能的确定,天津将进入一个快速发展时期,城市化进程会进一步加快,对人力资源和土地资源的需求会大幅

度增加。为严格控制人口和用地规模,保障天津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天津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年-2020年)》(以下简称《总体规划》)综合分析和考虑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和滨海新区开发开放,对人口和用地规模进行合理布局,为我市实施以人为本,全面协调的可持续发展预留足够的空间。

人口规模是确定城市用地规模和基础设施建设规模的基本依据,科学合理地预测人口规模是编制城市总体规划和发挥城市规划控制作用的前提条件。《总体规划》按照严格控制人口规模的原则,通过经济、法律和行政手段,控制人口快速增长。大力发展科教、文化、卫生、体育事业,不断提高人口综合素质,满足天津城市定位和滨海新区开发开放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积极引导人口合理布局。2020年常住人口控制在1350万人,城镇人口1210万人,城镇化水平达到90%。中心城区和滨海新区核心区的城镇人口规模为630万人。

《总体规划》严格贯彻“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按照确定的城市发展目标,在利用天津现有的盐碱荒地资源的基础上,综合考虑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城市性质、人口规模和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的需要,特别是滨海新区的发展需要,提出要坚持节约集约用地原则,切实加强土地资源管理,彻底改变单纯依赖增加用地规模解决城市发展的传统模式。《总体规划》科学确定各级城镇的建设用地标准,严格控制城镇用地规模,到2010年全市城镇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1250平方公里,2020年全市城镇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1450平方公里,中心城区和滨海新区核心区的城镇建设用地

总规模控制在580平方公里,人均城镇建设用地为92平方米;新城人均城镇建设用地控制在110平方米;其它城镇人均建设用地控制在120平方米。

第三部 分滨海新区规划

加快推进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是在新世纪新阶段,党中央、国务院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出发做出的重要战略部署。加快推进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有利于提升京津冀及环渤海地区的国际竞争力,有利于实施全国区域协调发展总体战略,有利于探索新时期区域发展的新模式。因此,科学规划滨海新区的发展建设,是本次天津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的重点。

滨海新区包括塘沽、汉沽、大港三个行政区和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天津港保税区、天津港区以及东丽区、津南区的部分区域,陆域总面积约为2270平方公里,地理位置优越,自然资源丰富,科技人才密集,产业基础雄厚,交通通讯便捷,综合优势明显,在我市城市发展过程中始终占有重要地位。特别是经过十多年的开发建设,已经具备了进一步加快发展的条件和基础。

《天津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年-2020年)》(以下简称《总体规划》)将中心城区和滨海新区共同作为城市主要发展地区,分工协作,各有侧重,共同承担城市的综合职能。中心城区是城市的行政文化中心、商贸服务中心,是滨海新区的依托,是反映中国近代史的历

史文化名城,具有综合性服务职能。中心城区以提高城市要素的承载能力为主,为全市和新区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服务保障。

按照国家总体发展战略要求,《总体规划》确定滨海新区的功能定位是:依托京津冀、服务环渤海、辐射“三北”、面向东北亚,努力建设成为我国北方对外开放的门户、高水平的现代制造业和研发转化基地、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逐步成为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环境优美的宜居生态型新城区。

《总体规划》明确,以滨海新区核心区为中心,汉沽新城和大港新城为两翼的组团式布局结构,依托京津塘高新技术产业带、天津港等,重点建设先进制造业产业区、滨海高新技术产业区、中心商务商业区、滨海化工区、海港物流区、临空产业区、海滨休闲旅游区等七个产业功能区,此外,结合建港造陆,科学论证,规划建设临港产业区;各城区与组团间用生态保护区和生态廊道隔离,构建宜居的生态环境;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结合市域对外交通体系,构筑滨海新区“十横六纵”骨架路网,形成滨海新区与中心城区及周边地区方便快捷的交通联系,努力把滨海新区建设成世界先进的开放型、创新型、多功能型现代化的经济新区、社会新区、生态新区和综合改革试验区。通过改革开放、科技创新、产业集聚、功能辐射,逐步实现滨海新区的定位,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提升整体技术水平和综合生产力,提高单位面积的投资强度和产出效率,实现人与自然、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和谐发展,增强区域服务功能,更好地带动天津发展,服务和带动环渤海乃至全国经济社会发展。

《总体规划》确定,在滨海新区范围内构建“一轴、一带、三城区”的城市空间结构。“一轴”即沿海河和京津塘高速公路的城市发展主轴;“一带”即东部滨海城市发展带;“三城区”即滨海新区核心区、汉沽新城和大港新城。

滨海新区的核心区,以科技研发转化为重点,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制造业,增强为港口服务的职能,积极发展商务、金融、物流、中介服务等现代服务业,提升城市的综合功能,发展成为特色突出的海滨城市。

汉沽新城是东部滨海发展带北部的重要节点。建设成为环渤海地区的滨海旅游、休闲、度假基地;积极发展新兴海洋产业(包括现代海洋渔业),逐步成长为中等海滨城市。

大港新城是东部滨海发展带南部的重要节点,国家级石化基地。重点发展石油化工产业,建设成为现代化石油化工基地和原油、成品油集散中心;高等教育及产业技术研发基地,努力建设生态可持续发展的中等海滨城市。

规划到2020年,滨海新区常住人口规模为300万人,城镇人口规模为290万人,城镇建设用地规模510平方公里。其中,滨海新区核心区规划面积270平方公里,城镇建设用地面积166平方公里。

第四部分 中心城区规划

中心城区是指外环线绿化带以内的地区,现有人口420万人,面积371平方公里。包括和平区、河西区、南开区、河东区、河北区、红桥区,以及东丽区、津南区、西青区、北辰区的部分行政区域,是城市的行政文化中心、商贸服务中心,是反映中国近代史的历史文化名城,具有综合性服务职能。中心城区集中了全市大部分的公共设施,是全市人口和城镇建设最密集的地区,也是发挥对环渤海地域城市辐射功能的主要地区。中心城区是滨海新区的依托,中心城区与滨海新区之间的关系是各有分工,各有侧重,互相补充,共同承担城市的综合职能。

《天津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年-2020年)》(以下简称《总体规划》)确定,中心城区要按照“满足健康、有序的快速城镇化对空间发展需求;适应当前产业调整与未来发展;提高环境质量与景观面貌,提升城市品位;优化交通网络,构建高效率交通体系;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的载体能力与服务水平;优化布局,适当控制建设规模和土地开发强度;调整用地结构,注重均衡发展”的原则,以提升城市综合服务水平,巩固提高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成果、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和国家园林城市,改善就业、住房、出行状况,建设宜居生态城市为目标,以内涵挖潜为主,通过调整优化,实施旧城有机更新,疏解人口和交通压力,严格控制城市规模。

继续实施海河综合开发改造。通过海河两岸的综合开发改造,带动城市功能调整和布局完善,加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挖掘城市历史文化内涵,弘扬城市文化;创建现代城市滨水景观,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和城市整体形象,增强城市的竞争力、吸引力和辐射力。加快城市住宅建设。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原则,继续实施新区开发和旧区改建,加快经济适用房和社会保障房的建设,提高人均住房面积;完善现有居住区配套设施,改善居住环境,提高居住质量。优化公共设施布局。整合各项公共服务设施资源,完善教育、卫生、科技、文化、体育等设施的布局,提升中心城区的社会公共服务功能,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加强社会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建立防灾减灾、突发事件应急系统,完善信息、指挥体系和医疗救护网络,提高灾时应变能力和服务水平,保障城市安全。调整工业、仓储用地布局。结合土地使用制度的改革和城市建设,继续实施工业战略东移;调整中心城区工业、仓储用地比例,在保留的工业区和工业街坊内适度发展都市型工业。完善道路交通系统。加快快速路和轨道交通系统建设,改造交通难点地区;优先发展快速公交系统,加强停车场(库)配套建设,完成铁路客运枢纽的改造扩建,创建完善、快速、便捷的城市交通环境。加强环境建设。通过专项工程,加大环境污染治理力度;加快中心城区绿地系统建设,改造完善市级公共绿地,重点建设主干道、快速路两侧绿化带和社区级绿地,形成“点、线、面”结合的三级绿化体系。加快“城中村”改造。采取多种措施,改善就业与居住环境,提高群众生活质量,提

升城市整体环境水平。

到2020年,中心城区规划面积371平方公里,人口控制在470

万人。

第五部分 城镇体系规划

城镇体系是指一定区域内在经济、社会和空间发展上具有有机联系的城市群体。城镇体系规划是政府协调区域内各城镇发展,保护和利用各类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综合安排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的依据。制定和实施市域城镇体系规划是加强区域发展宏观调控、引导和协调区域城镇合理布局,促进各城区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积极有序地推进城镇化的前提和保障,是实现建设和谐社会目标的基本要求。

《天津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年-2020年)》(以下简称《总体规划》)以实现城乡和区域的统筹发展为目标,根据天津城镇人口和城镇发展的特征,在“一轴两带三区”空间布局结构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以中心城区和滨海新区核心区为主副中心,建立由主副中心、新城、中心镇和一般建制镇组成的四级城镇体系,按照循序渐进,节约用地,集约发展,合理布局的原则,因地制宜地稳步推进城镇化,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提高城镇化水平。

中心城区是城市发展的主中心。以“巩固提高国家环保模范城市成果、积极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和国家园林城市,改善就业、住房、出行状况,建设宜居城市”为目标,实施海河综合开发改造,加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加快城市住宅建设,优化公共设施布局,调整工业、仓储用地布局,完善道路交通系统,加强环境建设,加快“城中村”改造,调整城市功能布局与产业结构,提升金融、商贸、科教、信息、旅游等现代服务职能,适当发展都市型工业,突出城市文化特色,改善生活环境。规划到2020年中心城区人口控制在470万人以内。

滨海新区核心区是城市副中心。规划以科技研发转化为重点,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制造业,增强为港口服务的职能;积极发展商务、金融、物流、中介服务等现代服务业,提升城市的综合功能;加强塘沽城区、开发区、保税区港区之间的协作,实行一体化发展。规划到2020年滨海新区核心区人口规模为160万人。

新城是天津城市发展轴带上的重要节点,是各区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重要的功能区,承担疏解中心城人口,聚集新的产业、带动区域城镇发展的任务。新城将按照中等城市标准进行建设,充分利用滨海新区开发开放带来的机遇,优化产业布局,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增强发展动力,全面提高竞争力,形成多级增长的格局和各具特色的现代化新城。规划建设11个新城,分别为蓟县、宝坻、武清、宁河、汉沽、西青、津南、静海、大港、京津和团泊新城。其中,汉沽新城和宁河新城要统一规划,实现基础设施共享,共同建设芦汉新城。

中心镇。为改变天津目前小城镇分散发展、实力较弱的局面,实现小城镇的集中发展,《总体规划》将大寺、双港等30个发展基础好、区位条件优越、发展潜力大的城镇确定为中心镇。根据各中心镇的不同条件,发展加工工业、交通运输、商品流通和社会化服务等,形成商贸型、交通型、旅游型等职能特色突出的新型城镇。同时,加强中心镇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逐步实现土地集约、产业集聚和人口集中,形成聚集效益和区域竞争优势。

一般建制镇。《总体规划》确定一般建制镇重点发展为大城市服务的劳动密集型工业和第三产业。注重保护生态环境,改善投资环境。

推动农村城镇化,实施迁村并点,采取一定的优惠政策,鼓励山区、生态保护区、蓄滞洪区内的人口逐步向新城和中心镇转移。整理农村建设用地,逐步将农村建设用地转化为城镇建设用地、耕地、生态用地等,减少对农用土地、生态用地的占用,切实保护耕地。

第六部分 市域空间布局规划

《天津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年-2020年)》在深化完善“一条扁担挑两头”的空间布局结构的基础上,结合近几年天津城市发展的现状和今后的发展趋势,提出了“一轴两带三区”的市域空间布局结构。

“一轴”指由“武清新城?中心城区?滨海新区核心区”构成的城市发展主轴。“两带”指由“宁河、汉沽新城、滨海新区核心区、大港新城”构成的东部滨海发展带和由“蓟县新城、宝坻新城、中心城区、静海新城”构成的西部城镇发展带。“三区”指北部蓟县山地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区、中部“七里海、大黄堡洼”湿地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区、南部“团泊洼水库、北大港水库”湿地等三个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区。

新的市域空间布局结构,为天津长远发展提供了空间保障。首先,明确将京津塘高速公路走廊作为城市主要发展方向,与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东部发展带对接,促进产业分工与协作。其次,将“两带”作为市域城镇集中发展建设的地区,加快建设东部滨海发展带和西部城镇发展带,充分利用中心城区和滨海新区核心区之间盐碱荒地,发

挥交通优势,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优化城镇空间布局;在发展轴和发展带交汇处重点建设滨海新区,加强环渤海地区内各类要素的对接和流动,有利于环渤海区域的经济协调。第三,在市域北部、中部和南部,规划三个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区,首次将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区作为我市空间布局结构的一部分,协调城市建设与区域生态保护的关系,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把宜居的生态城市作为未来城市发展重点,划定空间管制区域,妥善处理好城市建设与区域生态保护的关系,实现和谐发展。

第七部分 对外交通规划

《天津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年)》确定天津对外交通的发展目标是:“依托海、空两港,充分利用欧亚大陆桥桥头堡的优势,积极建设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努力构筑与周边及“三北”地区紧密联系的综合交通体系,成为联系南北方、沟通东西部的综合交通枢纽。同时,建设各种交通方式紧密衔接、快速转换、通达腹地的区域一体化的现代交通网络,促进区域大型交通基础设施的共享。”

围绕发展目标,规划重点从建设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构筑区域一体化交通体系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发展策略。

为打造北方国际航运中心,规划将重点加大海港、空港和内河航运等三个方面的建设。天津港作为天津的最大比较优势和核心战略资源,对天津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进一步发挥天津港的优势

作用,促进滨海新区的开发开放,《总体规划》提出了将天津港建设成为“现代化国际深水大港,面向东北亚、辐射中西亚的国际集装箱枢纽港,我国北方最大的散货主干港,国际物流和资源配置的枢纽港”的发展目标。到2020年,天津港年货物吞吐量将达4亿吨,集装箱吞吐量达2000万标准箱,步入世界一流大港行列;港区布局方面,实施“一港多区”布局,规划逐步形成东疆、北疆、南疆、海河等主要港区,重点建设北疆港集装箱物流中心、东疆港区(含东疆保税港区),扩建南疆散货物流中心;重点建设深水泊位,加快25万吨级深水航道和30万吨级原油码头的建设;同时,结合填海造陆工程,建设国际客运码头;加快京津冀区域口岸一体化进程,实现与内地重点城市口岸的直通。在配套设施完善方面,通过完善区域干线交通运输网络,形成以高速公路直接进港为核心的多方式、多层次的综合集疏运网络,同时通过实施港城分离措施,缓解港城交通的相互干扰,提高集疏港效率。随着天津港液体散货的不断增加,《总体规划》强调进一步加强管道运输能力,建设天津港与天津石化基地之间的油气管廊,规划天津港、天津石化基地至北京、石家庄、保定、沧州、黄骅的油气管廊。

同时,为把天津建成我国北方国际航运中心,《总体规划》提出要将天津滨海国际机场建设成为“中国北方航空货运中心及东北亚航空货运集散地”。通过扩建滨海国际机场,提高天津滨海国际机场的客货运吞吐能力,同时考虑远期发展,在京津城市发展主轴上的武清河西务一带预留首都第二机场用地;通过将中心城区地铁2、4号

线的联络线延伸至滨海国际机场、建设贯通航站区的快速路联络线来改善机场的集散交通环境,同时将京津城际铁路引入机场,以加强与首都机场的联系。此外,以机场为依托,大力发展与航空港相适应的综合产业,建设特色航空城,推进航空经济的发展。

在内河航运方面,规划保持海河下游段通航功能,发展海河特色旅游客运,其他二级以上河道重点发展旅游通航,同时利用潮白新河、北运河、海河发展京津之间的旅游通航。

为把天津建设成为北方国际物流中心,《总体规划》提出要进一步发挥海陆空联港的优势,综合利用枢纽型基础设施,优化物流基地布局,推进物流网络化和信息化,使天津成为面向区域的物流供应链的中心节点。重点建设东疆港、南疆港、航空港、天津港保税区和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等5个国际物流区,在中心城区外围建设15个区域物流基地,同时,努力推进物流网络化和信息化,加快建设现代化的国际贸易信息基地。

围绕海、空两港,加强铁路、公路建设,构筑区域一体化的现代交通网络。在铁路方面,形成由高速铁路、城际铁路、普通铁路三个层次组成的铁路网络。高速铁路和城际铁路作为区域快速交通,提升天津的区域客运交通枢纽地位,规划提出加快建设京沪、津秦等高速铁路及京津、津唐、津保城际铁路天津段。普通铁路则形成以港口为核心的货运铁路网络;其中,重点建设直通西部、北部腹地的铁路运输通道,形成欧亚大陆桥新的通道,同时进一步完善市域铁路枢纽,强化枢纽环线功能,改造现有铁路设施,提高天津铁路枢纽综合运输

能力。在公路方面,形成由国家高速公路、区域高速公路、市域高速公路、一般干线公路和农村公路系统5个层次组成的高效、快捷公路网络,保障城市职能的发挥。其中,国家及区域高速公路重点强化与北京的联系,同时加强通往华北、西北、东北及沿海方向的直通通道建设;市域高速公路则强调新城与中心城区和滨海新区、各新城之间的高速互通;一般干线公路注重与市域空间布局的结合;农村公路系统主要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完善与干线公路相衔接、与新农村布局规划相配套的网络建设。

第八部分 城市交通规划

《天津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年)》确定天津城市交通的发展目标是:发挥交通规划对城市规划的引导作用,构筑沿城市主要发展轴和发展带的复合交通走廊,优化城市道路网,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创造良好的自行车和步行交通环境,构建各种交通方式转换便捷的“快捷、高效、安全、绿色”的现代化城市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围绕发展目标,本次规划重点从道路系统、公共交通系统、停车设施等方面制定城市交通的发展策略。

优化中心城市道路网络,完善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四级道路系统。中心城区形成以“两横、两纵、两环、两条联络线”快速路网为主骨架的环放式路网。在中心城区外环线外围地区,形成由环外快速环路及20条放射状快速路和高速公路联络线组成的环外快速路系统,作为中心城区与其外围城镇组团及中心城区外围各城镇组

团之间联系的快速通道。在海河南侧规划中心城区至滨海新区的津滨大道,与海滨大道相交,形成滨海新区“T”字形交通骨架。滨海新区核心区形成方格网状与自由式路网混合式的路网结构;中心城市其它组团道路大部分为方格网状路网结构,规划各组团的道路面积率不低于20%,道路网密度不低于6公里/平方公里。

中心城市公共交通由轨道交通、常规公交及出租车构成,规划形成以轨道和快速公交为骨架,常规地面公交与其配合为主体,出租车等多种方式为补充,线网等级清晰、枢纽布局合理、换乘便捷的一体化客运交通模式。

城市轨道交通由地铁、轻轨、市郊铁路、有轨电车等多种形式组成,规划市域范围轨道交通主通道总长度约980公里。规划中心城区由9条线形成环放式轨道交通线网结构,线网总长度235公里;中心城区及滨海新区核心区内轨道系统以大运量地铁系统为主、中运量快轨系统为辅。滨海新区核心区以地面轨道为主,作为市域轨道交通补充。中心城市各组团及新城之间规划形成16条轨道线;在武清预留北京主城区至首都第二机场的轨道线路,在京津之间的北京中心城?通州?宝坻?京津新城?宁河新城的密集城镇走廊上预留轨道交通的通道。

此外,规划进一步加大停车泊位建设力度。在轨道交通、对外交通站点等换乘枢纽配备相应规模的停车场(库),提高停车设施的使用效率;由中心城区外围至中心城区核心区采用逐步减少泊位供应、逐渐提高停车收费的措施,限制小汽车进入核心区;同时,进一步完

善停车管理系统,按照城市智能交通系统的框架,积极建立集收费管理、停车诱导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智能化停车管理系统。

第九部分 市政基础设施规划

《天津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年)》明确,市政基础设施规划的总体目标是:到2020年,建成安全、高效的现代化市政基础设施体系,重点做好水资源供给、能源供应、信息通讯安全,为天津城乡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和保障。

城镇供水工程规划。保障供水的安全性、可靠性,实现区域联网供水。逐步改造现有供水设施,配套建设新区供水设施,形成完善的供水系统。合理布置水厂,在城市新建津滨水厂和临港工业区水厂,扩建凌庄水厂、塘沽新河水厂、塘沽新区水厂、开发区水厂、大港油田水厂、大港水厂和大港石化乙烯水厂等,在汉沽新城和滨海新区核心区各新建1座海水淡化厂。配合南水北调市内配套工程建设西河水源枢纽泵站、扩建宜兴埠水源枢纽泵站。中心城区实现水厂总供水能力569万立方米/日。城市自来水普及率达到100%。实行分质供水,生活用水必须达到国家饮用水水质标准。水质要求低的工业用水、市政杂用水和生态用水,可以利用低质水供水。

城镇排水和污水回用规划。排水体制采用雨污分流制,逐步改造现有合流制排水设施。完善建设高标准的城市雨污水收集、排放、处理系统,建设污水处理回用工程。统一布置城市和各新城雨水系统以及河道排沥系统,完善雨水排水系统布局。中心城区新建咸阳路、北

仓、双林、张贵庄等污水处理厂,扩建纪庄子、东丽污水处理厂。滨海新区核心区及其它新城和组团分别完善现有排水设施,按照排水系统建设相应的污水处理厂。近郊新城因地制宜建设污水处理厂。实现雨、污水资源化,建设再生水管道系统。2020年,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不低于98%,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98%,回用率达到50%?60%,管网覆盖率达到98%。

电力工程规划。完善电网主网结构,加强与周边地区的电网联系,提高电网受电、供电能力和供电的安全性、可靠性。新建大港二厂、北疆电厂、桃花寺电厂、东北郊热电厂、西南郊热电厂、南疆热电厂等热电厂,改扩建大港电厂、陈塘庄热电厂、杨柳青热电厂、军粮城热电厂、盘山电厂。建设完善区域500千伏主环网,新建东郊等8座500千伏变电站,改扩建吴庄、滨海500千伏变电站。新建500千伏西北直流换流站,将西北电力引入天津。远期建设1000千伏特高压变电站和西郊、汉沽500千伏变电站。

燃气工程规划。全市以天然气作为城市燃气主导气源,煤制气和液化石油气为辅助气源。2020年全市天然气年用气总量预计达到65.4亿立方米。中心城区与滨海新区居民燃气气化率达到98%,近郊新城达到95%。建设南疆港液化天然气码头,建设南疆港、宝坻和小卞庄天然气门站,建设各区县天然气储、配气站及相应配套管网,完善高压供气管网。

供热工程规划。改善城市供热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改善大气环境质量。提高清洁能源在供热体系中的比重,严格控制燃煤采暖

锅炉的建设,逐步淘汰小型燃煤锅炉。主城区扩建杨柳青热电厂、陈塘庄热电厂,新建东北郊热电厂、西南郊热电厂等。中心城区不再新建燃煤供热锅炉房,推广燃气供热,集中供热普及率达到90%。滨海新区热源以热电联产为主,集中锅炉房、工业余热、地热、天然气供热等热源为补充。保留大沽化热电厂、开发区热电厂、天津化工厂热电厂、大港石化热电厂,新建南疆热电厂等,将天津碱厂热电厂易地重建,改扩建军粮城热电厂、大港电厂,滨海新区核心区集中供热普及率达到90%。其他新城和城镇组团,利用现有热电厂热源,发展区域型集中锅炉房,并因地制宜地发展多种形式的清洁能源供热,2020年集中供热普及率达到80%。合理布置热源和热网,各区域内的热电厂间考虑热网联网,提高供热的安全性、可靠性。

环境卫生规划。生活垃圾处理遵循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原则,大力提倡垃圾源头分类,实行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袋装压缩和无害化综合处理,统一规划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在主城区与滨海新区范围内新建4座垃圾综合处理场,处理能力总计为5400吨/日;规划扩建大港垃圾处理场,扩建规模达到600吨/日。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5%以上。各新城和城镇按照环境卫生要求建设适度规模的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针对不同类型的垃圾采用相应的处理方法。公厕建设以一、二类为主,总数达到国家标准要求;粪便纳入城市污水处理系统,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

信息化建设。完善数字化、宽带化、综合化信息基础设施,加快信息产业发展,信息容量、技术层次和服务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建设

信息网络交换中心和接入服务中心,实现与周边地区特别是环渤海地区的城际互联、信息集散,形成区域性的网络交换中心和信息集散中心。加快信息传媒业发展,推进广播电视数字化工作。

邮政网络建设。完善邮政实物传递网和邮政综合信息网络。建设、完善邮政局、所等设施,补充、调整和优化服务网点,形成布局合理、技术先进、功能齐全、迅捷方便的邮政网络体系。

第十部分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

天津是我国历史文化名城,孕育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形成了“近代中国看天津”的历史文化名城特色。加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努力创造丰富多彩和具有天津特色的城市景观,建设特色旅游城市,对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规划遵循保护历史文化名城的整体格局和风貌特征、保护历史遗存原真性的原则,按照保护城市风貌、体现地方特色的要求,妥善处理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城市建设的关系,保护历史文化资源,挖掘城市历史文化内涵,继承和发扬城市的历史文脉,提升城市文化品质。

天津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包括物质形态的保护和非物质形态的保护两个方面的内容。

在物质形态保护方面,按照历史城区、历史文化街区和文物古迹三个层次,建立保护体系,提出相应的保护策略。规划将中心城区中的历史城区、蓟县县城、杨柳青镇、葛沽镇和盘山风景名胜区、蓟县黄崖关古长城保护区等作为重点保护内容。为保护天津历史城区独特 的整体历史风貌,在中心城区历史城区内,划定9片历史文化保护区和5片历史文化风貌区,占历史城区总面积的14%。规划历史文化保护区9片:一宫花园历史文化保护区、估衣街历史文化保护区、赤峰道历史文化保护区、中心花园历史文化保护区、劝业场历史文化保护区、承德道历史文化保护区、解放北路历史文化保护区、五大道历史文化保护区、鞍山道历史文化保护区,总面积357公顷。规划共划定5片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老城厢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古文化街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海河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解放南路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泰安道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保护面积为494.8公顷。规划针对14片保护区的特点与现状问题,从天津河湖水系、路网格局、城市轮廓与建筑高度控制、街道对景保护以及整体空间环境保护措施等方面,要求完整保护历史文化保护区的整体空间格局与风貌,并对历史城区提出保护与控制要求。同时,对6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88处天津市文物保护单位,850余处历史风貌建筑也提出了保护原则。

在非物质形态保护方面,保护的重点是以杨柳青年画、“泥人张”彩塑、“风筝魏”风筝为代表的民间工艺,以评剧为代表的地方戏曲,以大鼓、时调、相声为代表的地方曲艺,以狗不理、桂发祥、耳朵眼、利顺德、起士林、老美华等为代表的传统商业老字号等。同时,规划强调要保护历史上的工艺作坊、历史典故发生地和传统地名等,继承和繁荣古文化街、估衣街、和平路等天津商业街区的传统商业文化。

第十一部分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新形势下党中央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部署,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必然要求,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是改变我国农村落后面貌的根本途径,是系统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方法。搞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利于缩小城乡差别、促进农村全面发展,有利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有利于实现农村的现代化和天津整体的现代化。

《天津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年)》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以统筹城乡规划和产业布局、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统筹城乡社会事业发展为原则,以示范小城镇建设为突破口,提出要整理村庄居民点,整合土地资源,提高土地使用效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推进城镇化,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天津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年)》提出要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因地制宜地稳步推进城镇化,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积极创建文明生态村,提高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服务水平,推动产业向规模经营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促进城乡统筹发展。

规划提出加强农村居民点的整合,将分散的农村居民点逐步集中,并采取一定的优惠政策鼓励山区、生态保护区、蓄滞洪区内的人口逐步向新城和中心镇转移。要积极探索建设新农村发展模式。一是

城镇一体化发展模式,将现状在城镇规划范围内的村庄纳入城镇建设范围,统筹规划建设,在编制镇村规划体系时不再单独考虑。二是中心村发展模式。选择条件较好、发展潜力比较大的村庄作为中心村,迁并村庄,集中建设新农村。三是村庄整治发展模式。保留因各种原因不宜迁并的村庄,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综合整治,逐步改善生产、生活环境。

第十二部分 生态环境建设保护规划

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不断改善人居环境是世界城市发展的共同趋势。天津作为向国际化迈进的大城市,充分发挥天津山、河、湖、海、平原共生的特点和优势,不断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积极构建区域一体化的生态网络,创建良好的生态城市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是实现城市定位的必然选择。

天津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天津位于“九河下梢”、“河海要冲”,“山河湖海平原”协调共生,湿地众多。流经天津市域的一级河道有19条,二级河道79条,总长度达到1095.1公里和1363.4公里。全市现状湿地总面积1717.8平方公里,其中河湖水面1055.1平方公里,近海湿地580.9平方公里,共有湿地生物资源1000多种。全市现有山地面积651平方公里,林地面积365.83平方公里。天津还有相当丰富的自然景观资源,蓟县中上元古界自然保护区、古海岸与湿地自然保护区、北大港湿地自然保护区、天津盘山风景名胜自然保护区等9个自然保护区,总面积为1645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 的13.8%。特别是从2002年开始,天津实施了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工程,经过全市各方面多年的努力,所有创模指标都达到国家标准,被命名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极大地提升了天津的环境质量,为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奠定了基础。

《天津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年)》根据天津市的基础和特点,明确提出了建设生态城市的目标。强调要坚持保护优先、开发有序的原则,妥善处理好城市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提高生态环境质量,制定保护措施和开发策略,在满足城市发展空间需要的同时,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宜人的居住环境,努力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天津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年)》明确要进一步加强京津冀地区生态环境建设和流域综合治理,建立区域生态保护网络,以北部蓟县山地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区、中部“七里海?大黄堡洼”湿地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区与南部“团泊洼水库?北大港水库”湿地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区为主体,以海河生态廊道和滨海生态廊道为骨架,以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为重点,以主要河流、道路沿线绿色通道为脉络,形成城乡一体的生态体系。重点实施蓟县北部山林自然封育恢复自然植被,建设连接河北、北京的防风固沙林,加快建设海岸盐生林保护带,完善公路河道防护林网。搞好大黄堡洼生态湿地的规划建设,加大于桥水库周边生态环境建设,形成绿色生态屏障。

《天津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年)》将市域划分为禁止建设区、控制建设区、适宜建设区、协调建设区等四类管制区。其中将

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地表水源一级保护区、地下水源核心区、主要行洪通道、风景区核心景区等作为禁止建设区。在该范围内实施最严格的控制要求,严禁各类城市建设活动,有计划进行生态修复和保护。通过实施空间区划与管制制度,进一步协调城市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的关系,优化市域空间布局,引导各项建设,控制和改善区域环境。

第十三部分 产业布局规划

根据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要求,以构筑高层次产业结构,完善自主创新体系为宗旨,强调发挥天津在高新技术、海洋、港口以及加工制造等方面的比较优势,创造天津的优势产业和集聚效应,形成以京津冀为经济核心,以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为两翼的环渤海区域经济共同发展的一体化格局。

《天津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年)》提出产业发展战略目标是:

第一产业发展要因地制宜,规模经营,逐步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和经济效益。继续调整农业结构,重点发展符合生态要求、技术含量高、水资源消耗低的设施农业、精品农业、加工农业等现代都市型农业。

第二产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形成以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为主体,以都市型工业为重要补充的新型工业结构。继续壮大石油和海洋化工、汽车和装备制造、现代冶金等支柱产业,重点开发高新

技术产业,与周边省市形成布局合理、衔接紧密、聚集效应强的产业集群。

第三产业要重点发展金融、商贸、物流、科技研发、文化、教育、旅游、中介等现代服务业。充分利用财政、金融等经济手段和信息平台等优势,大力提高高端金融服务的能力与水平。实施结构调整,打造不同特色的商贸集聚区,建立分布合理、结构优化、高效低耗的现代物流体系。充分发挥科技、教育、文化、信息等方面的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具有天津特色的旅游业和门类齐全的中介服务体系。

根据产业发展战略,依托城市发展轴、发展带,全市产业发展用地总体布局是:

中心城区以发展金融、商贸、科技、信息、教育、文化、体育、医疗卫生等第三产业为重点,适度发展技术密集、附加值高、无污染的都市型工业,逐步形成以服务型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外围城镇组团重点发展汽车制造、生物医药、电子通讯等产业。天津新技术产业园区华苑产业区建设成为高新技术的研发和转化基地;西青新城重点发展汽车工业;津南新城重点发展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产业、环保产品制造、生物医药加工和都市型工业;小淀组团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现代制造业;双街组团重点发展服务于中心城区的物流等产业;青光?双口组团重点发展现代加工工业;大寺组团重点发展新型电子工业;大毕庄组团重点发展商贸型物流加工;双港、新立组团重点发展都市工业。

滨海新区沿东部滨海发展带规划建设海滨休闲旅游区、海港物流区、滨海化工区、临港产业区等功能区。在城市发展主轴上规划建设临空产业区、高新技术产业区、先进制造业产业区以及滨海中心商务商业区。建设各具特色的功能区,大力发展现代制造业、物流业,以及电子信息、生物技术等高新技术产业以及为实现新区定位服务的第三产业。通过产业集聚、技术引领、功能辐射,努力把滨海新区建设成世界先进的开放型、创新型、多功能型现代化经济新区,逐步实现滨海新区的定位,成为环渤海区域发展的强大引擎,更好地带动天津发展、服务于环渤海区域经济振兴和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近郊地区要充分利用滨海新区开发开放带来的机遇,不断壮大经济实力,以发展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为重点,大力发展现代都市型农业,并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形成以制造业和农产品加工工业为主的工业体系。新城、中心镇是发展重点,新城承担聚集新的产业、带动区域发展的职能,不断优化产业布局,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全面提高竞争力。中心镇应根据不同的条件,发展加工工业、交通运输、商品流通和社会化服务等,形成商贸型、交通型、旅游型等职能特色突出的新型城镇。

第十四部分 综合防灾规划

《天津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年)》确定综合防灾规划目标是,按照“平战结合,平灾结合,预防为主,反应快速,策略有效” 的原则,完善防灾减灾应急系统,建设防灾减灾体系,全面提升综合防灾减灾能力。

防震减灾规划。到2020年,全市基本具备综合抗御地震基本烈度7度的能力;其中,汉沽区、宁河县、塘沽区的宁车沽、北塘水库、黄港水库等地区,具备综合抗御地震基本烈度8度的能力。

为保证上述目标的实现,规划建设现代化的地震监测网络。规划期内新建30个强震动台、80个烈度速报台和一个强震烈度速报中心;建设震害防御系统,做好重大工程项目前期选址工作,在地震活断层两侧500米范围内和断裂交叉地段,避免建设抗震设防分类中的甲类建筑; 建设地震应急救援体系,结合广场、绿地、公园等开敞空间的建设,规划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建设疏散通道和疏散场地。

防洪、治涝、防潮规划。在防洪方面,中心城市(除汉沽城区)按200年一遇标准设防;汉沽城区及近郊地区新城城区按100年一遇标准设防。建设由永定新河右堤、独流减河左堤、西部防线、子牙河右堤东部防潮堤组成的城市防洪堤。在治涝方面,中心城市按20年一遇设防,外围地区新城和中心镇按10年一遇设防。按照涝水排入的河道的原则分为三大治涝分区,即永定新河区、独流减河区、海河干流区。规划“以蓄代排和排蓄结合”。在防风暴潮方面,一般地区(盐田、虾池、村庄)按50-100年一遇标准设防(其中与海防路相结合段,100年一遇);塘沽、汉沽等重点部位按200年一遇标准设防。规划延长防潮堤,新建海挡工程,对现有海堤工程进行加高加固。按

照天津市防洪规划,建成滨海新区重要地区防200年一遇,一般地区防50-100年一遇风暴潮灾害的防潮工程。

人防规划。规划提出对全市经济保护区、行政、金融、指挥通讯中心、医疗设施、救援设施、科研机构、生活必需的基础设施,易燃、易爆、有毒物品的生产、仓储地及生命线工程等主要目标进行重点防护。按照全面提高城市战时整体防护功能和平时抗击各种自然灾害能力的要求,人防规划中各种设施的实施将与城市建设同步进行,规划以中心城市为重点,结合大型公共设施、地铁、商业区、居住区和工业区等的规划建设,完善以骨干工程为主的人防工程布局,加强结建工程建设,全面提高城市防空抗毁能力,基本达到国家一类重点城市的人防要求。

消防规划。规划明确,在中心城区、滨海新区核心区和新城范围内,按每个消防站责任区面积不超过4.2平方公里来设置,在外围地区按照7-8平方公里设置。全市规划二级指挥中心5个,规划消防站77个,近期建设23个。规划扩建、改建和更新消防管网,满足消防供水要求。河流、湖泊等天然水源要设消防取水设施,以保证沿岸发生火灾时,消防供水的需要。

地面沉降控制规划。规划将全市划分重点防治区、次重点防治区和一般防治区三类地区。将中心城区及外围城镇组团、滨海新区等设为重点防治区;将宝坻区、武清区、宁河县等区县等设为次重点防治区;将蓟县南部和宝坻区北部设为一般防治区。

气象防灾规划。建立与天津国际港口城市相协调的现代化气象服务业务体系,全面提升天津市气象防灾减灾能力。规划增加自动气象站密度,中心城区和滨海新区自动站间隔为2-3公里,并设2部车载机动型自动气象站;外围城镇组团和近郊地区自动站间距为7-8公里;全市区县布设自动气象站169个。规划在渤海天津海域建5个海上平台自动站和10个近海浮标自动站。在京津塘、津滨、津唐等高速公路段建设气象灾害监测网,自动监测站间距为10公里。在天津北部新建多普勒天气雷达,实现与塘沽、北京三地多普勒天气雷达组网。根据城市生态环境保护的需求,建立天津城市生态环境气象服务中心,使气象灾害对天津市GDP的影响率在现有水平基础上降低10%。

第十五部分 资源节约、保护和利用规划

土地资源、水资源和能源的承载能力是保障天津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前提。《规划》坚持资源节约与开发并重,节约优先的原则,合理配置资源,科学确定城市规模,强调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节约集约资源,积极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努力实现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天津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年)》强调要节约、集约、合理用地,盘活存量,控制增量。规划到2020年,全市城镇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1450平方公里以内,规划期内,新增城镇建设用地389平方公里。全市要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优化土地结构,合理配置土地资源;合理确定土地利用开发强

度,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中心城区要利用好存量土地,合理开发和利用城市地下空间。滨海新区通过开发盐碱荒地、综合利用盐田和建港造陆保障发展。区县要科学确定新城和中心镇、一般建制镇的用地规模,积极整理农村建设用地,实施迁村并点,将城镇建设用地的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的减少挂钩,严格保护耕地。

《天津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年)》坚持“节流、开源、保护水源并重”的方针,以本地水为主体,以外调水为补充,规划期内要完成南水北调中线、东线工程,引滦入津配套工程,引黄济津市内应急输水工程等供水水源工程,在王庆坨预留水库建设工程。到2020年,全市水资源可利用量为49亿立方米,满足城市水资源的需求。同时,按照建设节水型城市的要求,通过水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循环利用提高水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到2020年,万元GDP用水量为26立方米;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和科技进步,限制发展用水效益低、耗水多的工业项目,提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到2020年,万元工业增加值取水量为18立方米以下;促进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和先进高效灌溉技术应用,到2020年,农业灌溉系数达到0.8。加快再生水回用工程建设,提高污水再生利用率;加强海水淡化和直接利用研究,提高海水综合利用水平。

《天津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年)》提出积极开发利用风能、太阳能、沼气等新型清洁能源,提高新能源和再生能源比重,创建多元化的能源供应体系。规划到2020年,天津电网全社会用电量为1390亿千瓦时,电网最高供电负荷为25000兆瓦;天然气利用量

达65.4亿立方米/年。将能源建设和海水淡化、制盐、化工等结合起来,发展循环经济,构建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可持续的发展模式。规划期内能源消费弹性系数控制在0.7以下,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20%以上。

第十六部分 城市总体规划方案的环境影响评价

规划环评是指对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天津市从2004年开始,按照市政府的统一部署,环保部门与总体规划修编同步开展了总体规划方案环评工作,完成了《天津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2005--2020年)环境影响评价》。这是全国首家按照环评法规定,在城市总体规划中纳入环评内容的规划。

天津市城市总体规划方案环境影响评价在调查分析天津市的总体环境现状的基础上,重点突出宏观性、指导性原则,从天津市经济发展的方向和速度等多个角度,以及在各种不确定因素制约的条件下,生态用地布局、生态用水及水资源的分配与利用,电厂替代、新能源开发、岸线调整、污染治理以及滨海新区的生态建设等方面,提出了专业性意见。针对方案中规划目标分期完成后各主要环境要素的变化趋势,进行相应的预测,对能源与大气环境、水资源与水环境、生态建设、岸线利用、交通等敏感性问题作出重点评价,提出了城市总体规划的多项重点对策与建议,为天津市城市总体规划方案起到重

要的补充和完善作用。同时规划还超前使用生态适宜性分析、城市热岛预测、环境承载力分析、水循环系统设计等生态廊道、循环经济等新理念、新方法,在生态、能源专题、水专题中系统提出了改善环境的措施、建议及重大工程建设意见。比如环评规划针对中心城区的污染明显高于其它区域,同时在中心城区形成了大面积的城市热岛的现状,从削弱大气污染和缓解热岛效应方面出发,提出中心城区要在保证绿地覆盖率达到35%的前提下,结合旧城改造和海河综合开发改造,在市中心建设几片较大规模以林木为主的绿地系统,以有效缓解和削弱城市热岛效应,净化城市大气环境,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同时提高城市的宜居性和景观美感。

城市管理方面热点难点问题 篇6

1、无证餐饮店扰民。

现阶段,居民群众拨打12345投诉举报无证经营餐饮店油烟、噪音扰民现象持续增多,被投诉的餐饮店多数集中在居民区内,并且由于靠近居民居住区或者油烟排放噪音等达不到合格标准,因而得不到环保立项评估通过,从而导致无法取得餐饮服务许可证,演变成为无证照经营。针对这一现状,管理区环保办、城管办、卫生办多次会同市环保局、食药监局、工商部门进行上门发放整改通知书,但收效甚微。下阶段还是应该加大重视力度,在市职能部门的协同合作下,加大执法力度,提升整治效果。

2、娱乐场所噪音扰民不止。

区域内酒吧、茶室、麻将馆、健身房等场所,经常有附近居民投诉噪音扰民现象,环保部门和文广新局多次前往要求合理降低音量,但收效甚微,居民投诉也有增无减。针对这一现状,除了职能部门要求其合理规范经营外,还需出台严格的处罚细则,进一步严格要求其整改落实到位。

3、城市基础设施缺损增多。

针对老城区基础设施损坏和缺失严重的现状,居民投诉等问题日渐突出,依托 “科学合理、规范顺畅、运转高效”的数字化城市管理新模式,一旦发现基础设施损坏后,通过虞山镇网格365平台准确地将具体问题、位置及时上报虞山镇政务服务中心,对问题进行分类后派发到各责任单位进行整改,实现城市管理的信息化、标准化、精细化和动态化。另一方面,不断加大基础设施维护和改造的资金投入,积极向市、镇两级政府、相关部门争取,努力解决辖区居民急需解决的基础设施方面的实际问题。协同配合市政公用事业管理处,做好城市道路及其附属设施、路灯照明及亮化、城区河道和防洪设施、污水处理设施等市政设施建设、维修、养护的管理工作。在重点民生问题上做到多方投入、百姓受益,进一步保障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供给,提高设施水平和服务质量,满足居民基本生活需求。

4、卫生死角、院户楼道乱堆放现象。

老城区存在大量背街小巷、大院户、老新村,目前城乡环境“脏乱差”和街巷破烂现象、不尽如人意的市容市貌、较为粗放的城市管理现状、不文明不和谐的生活陋习,都造成日益增多的投诉量,管理区开展环境综合整治全民攻坚战,实现旧貌换新颜,要求各社区、物业公司、保洁公司在环境清洁行动中进一步强化全局一盘棋观念和责任意识,齐心协力把环境卫生工作抓实抓细抓好,深入找准薄弱环节,突出重点部位,集中力量攻坚克难以清理小街小巷为重点,以整洁楼道院户为依托,从中心城区到城郊,从主次干道到小街小巷,在地毯式调查摸底的基础上,有计划、分步骤、全方位、立体式推进环境清洁工作。通过环境清洁长效机制,凡是涉及影响市容环境卫生的问题,得到进一步精梳细理,积极做到发现一处,整治一处,不留盲区,切实解决好一批影响城市形象、群众反应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维护广大居民群众的公共利益。

5、无证摊点、游摊散贩占道经营

针对菜场周边无证摊点增多,且设摊区域集中,对市容交通秩序影响较大的情况,市民投诉也逐渐增多,管理区将采取三项措施,对菜场周边的无证摊点开展集中整治。一是坚持集中整治不放松。配合城管方塔中队在强化日常管理的基础上,加大了集中整治的频率和力度,对泰安菜场、平桥街菜场区域组织大型集中整治,积极劝离无证摊点。二是坚持日常管理不放松。进一步强化日常管理力度,建立健全路面管理人员责任区制度,定人、定时、定岗、定责,严格监督考核。建立“社区、中队、菜场”三方联动机制,通过社区城管、中队队员和菜场保安的工作联动,进一步增强日常管理力量,弥补管理时间空挡。同时,强化机动班同日常驻守人员的工作衔接,确保执勤管理的连续性。三是坚持宣传教育不放松。在强化整治和日常监管的同时,强化宣传教育工作,要求路面执勤队员在纠违时加强对管理对象的教育,引导自产自销的菜贩到附近的疏导点内规范经营。安排社区城管队员定期开展城管“五进”活动,向市民宣传城市管理相关知识,自觉抵制无证摊贩,共同维护整洁有序的市容环境。

天津市城市管理问题 篇7

一、农民工城市融入问题相关理论综述

一般来说, 关于城市融入问题的研究起源于有关移民社会融合问题的理论探讨, 移民社会融合的理论模式大多来自美国和欧洲等西方发达国家, 其中尤以美国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系的城市社会学研究最为经典。伴随城市化、全球化的历史进程, 西方移民社会融合理论的解释力及其影响力也深刻影响着其他地区的人口流动和有关移民现象的研究。从国内来讲, 有关农民工城市融入问题的相关理论主要有以下几种论断。

1. 城市适应

田凯认为, 农民工的城市适应过程, 实际上是他们继儿童、青少年阶段早期社会化之后的一个继续社会化过程。他认为一个外来农民要想真正适应城市生活, 为城市文化所接纳, 必须具备三方面的基本条件。首先, 农民工能在城市找到相对稳定的职业;其次, 这种职业带来的经济收入及社会地位能够形成一种与当地人接近的生活方式, 从而使其具备与当地人发生社会交往并参与当地社会生活的条件;最后, 由于这种生活方式的影响和与当地人的接触, 使其可能接受并形成新的、与当地人相同的价值观。〔1〕朱力提出, 对农民工城市适应问题的认识, 应从经济层面、社会层面和心理层面三个依次递进的层次展开。〔2〕江立华从城市性角度对农民工的城市适应进行了研究, 认为农民工“现代性”的养成不仅需要一个良好环境, 而且需要一个历史过程, 新的价值观念、心态、意愿和思维模式等内在精神性因素的深刻变化, 需要农民工经过一个较长时期的生存环境适应。〔3〕

2. 城市融合

任远、邬民乐认为, 社会融合是个体和个体之间、不同群体之间或不同文化之间互相配合、互相适应的过程, 并以构筑良性和谐的社会为目标。〔4〕张文宏、雷开春采用探索性因子分析方法对城市新移民社会融合的结构及其现状进行了探讨, 认为城市新移民的社会融合包含文化融合、心理融合、身份融合和经济融合四个因子;从具体影响因子来看, 体现出心理融合、身份融合、文化融合、经济融合依次降低的趋势。〔5〕童星、马西恒研究认为, 外来新移民同城市社会的融合依次经历“二元社区”、“敦睦他者”、“同质认同”等三个阶段, 在“敦睦他者”阶段, 城市政府应依托社区采取一系列促进新移民社会融合的对策, 同时自上而下地将各种机会、待遇、保障同城市本地户籍相剥离, 以“化整为零”的方式逐步消除城乡二元结构, 创造一个纯粹个人之间公平竞争的平台。〔6〕

3. 城市融入

杨菊华认为, “融入”是单向的, 指流动人口在经济、行为、文化和观念上都融入到了流入地的主流社会体系中。鉴于中国流动人口的特点, “融入”比“融合”更好地体现了城乡人口流动的原因、流动人口在流入地社会融入的过程及其对流入地经济、社会、文化的影响。融入是一个综合性、系统性、富有挑战性的概念, 具有多个维度或多重意义。她认为融入至少包含四个维度:经济整合、文化接纳、行为适应、身份认同, 它们之间既存在一定的递进关系, 也相互交融, 互为依存。〔7〕韩俊从农民工市民化的角度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融入意愿进行研究后认为, 新生代农民工虽然在户籍上还归属于农民, 但他们中的多数人在城市成长甚至出生在城市, 心理已经从上一代农民工的“城市过客”心态变成了“城市主体”心态, 他们渴望市民身份的认同、待遇平等及融入城市, 正发生由“亦工亦农”向“全职非农”转变, 由“城乡双向流动”向“融入城市”转变, 由“寻求谋生”向“追求平等”转变。〔8〕

综合以上观点, 我们认为, 农民工城市融入是伴随中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 农村外出务工人员进入现代化程度较高的大城市, 在融入新的工作和生活环境过程中, 化解学习、人际、环境、心理等方面的困难和挑战, 真正融入城市生活, 实现市民化的过程。农民工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道路的必然产物。有关研究表明, 农民工群体正在发生着三大转变:由亦工亦农向全职非农转变;由城乡流动向融入城市转变;由谋求生存向追求平等转变。农民工融入城市问题的愈益突出, 既是我国城市化发生阶段性变化的一个标志, 也是城市化进一步推进的一大难点。农民工城市融入具有几个主要特点。一是农民工融入城市需要社会关系网络的重构。当前农民工在由农村向城市的移动过程中, 虽然发生了社会生活场域的变化, 但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他们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网络纽带。凭借这一网络, 农民工可以较好地“进入”城市, 但很难“融入”城市, 因而农民工融入城市需要社会关系网络的重构。二是制度化构成对农民工融入城市有着更为重要的影响。在社会性冷漠的作用下, 进城农民工极易产生心理、观念、行为层面上的隔阂, 要消除这种社会性冷漠, 重要的是制度化构成的影响, 尽快去除农民工的痕迹, 使农民工群体在社会分层体系结构中占据应有的位置, 取得相应的地位、资源, 才能真正对城市产生归属感、认同感。三是农民工融入城市需要与市民保持良性互动关系。融入不是单方面的被动适应过程, 而应是双向的互相适应的过程。农民工的融入不是单一的行为, 在此过程中农民工会发生角色的深层转变, 市民也将在互动中得到角色的升华。促进农民工与市民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 是一个消除社会隔离、实现社会融合的过程。四是农民工的城市融入是一项系统工程, 涉及农民工、市民和城市政府三个主体, 它的推进是持续不断的过程, 制度创新在其中占据重要地位。

二、天津滨海新区外来务工人员城市融入的多元化路径

天津滨海新区是国家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 2006年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 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与之相伴的是大量外来人口的涌入。目前, 新区人口达248万余人, 其中流动人口124万余人, 且每年以30%的速度递增。〔9〕外来务工人员已成为新区开发开放的主力军。近年来, 滨海新区把解决农民工的城市融入问题纳入综合配套改革的重要内容, 探索了多元化的融入模式, 从衣食住行各个方面有效改善了农民工的生存环境和生活质量, 使他们在新区体面地工作、有尊严地生活。

1. 蓝领公寓模式

把工程项目与员工公寓同步规划, 工程建设启动与公寓建设启动同步, 企业生产管理与流动人口服务同步, 对在新区工业企业和服务企业长期工作的外来建设者, 通过政府投资对外运营、企业投资对外运营和企业投资自建等多种方式, 建设了30余处蓝白领公寓, 住房达到3.58万套, 床位20多万个, 由新区政府、产权单位、物业公司和承租企业共同管理。公寓内均设置标识统一、设施齐全、功能完善的警务室, 建立入住登记、访客查验、住宿安全等管理制度, 配备智能门禁系统和电子监控设施, 实现管理主体联动化、管理队伍专业化、管理方式精细化。在蓝领公寓建设数字化学习中心, 其资源平台覆盖素质教育、技能培训、职业资格培训等10大类60余种教育资源, 网站远程学习平台可以支持10万人同时在线学习。〔10〕针对工作在新区各个区域的外来环卫工人, 启动建设环卫工人公寓, 就近为从事环卫工作的4000余名农民工提供配套齐全的集中住宿场所, 同时制定了入住亲情房、带薪休假、报销探亲路费等政策措施, 为其在新区的工作生活营造温馨便利的环境。

2.“建设者之家”模式

新区建筑业农民工常年数量达到20万人, 新区政府从解决建筑业农民工的生活起居、社会保障等方面入手, 探索了“建设者之家”模式。这一模式主要采取两种方式建设:一是由项目总包单位在工地内按照统一标准建设。二是由功能区管委会或建设单位在工程项目集中的区域, 在工地外组团建设。两种方式互为补充, 在大型工地兴建的“建设者之家”可入住农民工5000~20000人。在“建设者之家”内部, 配套设立超市、理发厅、洗浴室、餐厅、卫生服务站、亲情房等生活文化设施, 以及图书阅览室、健身运动场、多功能活动室等文体设施, 外来建筑工人不出社区就可以享受到全方位的生活服务。将成建制外来务工人员划分为不同小区, 民主选举各小区“民管员”, 组成社区自治队伍。建立由民管员参与的工作协调议事机构, 对各建设单位提出意见、建议, 做到“建设者之家”的事情由建设者参与、建设者评判。成立“建设者之家”治保会, 物业公司经理任治保主任, 民管员为治保会委员, 各分包施工队成立治保小组, 在民警、治保主任组织下, 积极开展治安管理、人口管理、消防监督、安全监督、宣传教育等工作。推广建设者实名制管理系统, 向每个进入工地的建设者发放劳务管理卡, 将身份证信息、用工情况、考勤和工资发放全部纳入劳务卡进行管理, 实现多部门信息共享, 形成动态化、信息化的管理机制。在建设者之家内建立农民工夜校, 开展多种内容的素质教育和技能培训, 推动农民工由“生存型”向“发展型”转变。

3. 优秀外来建设者奖励模式

从2010年起, 新区人社局会同区公安局组织开展了“优秀外来建设者”评选活动, 评选重点是在企业一线从事生产、管理、技术等工作的业务骨干和技术能手;遵纪守法、勇于创新、品德高尚、扎实奉献, 为企业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做出贡献的人员。评选条件有两点。一是员工条件。户籍在外省市, 年龄在45周岁以下, 初中 (含) 以上学历 (不含全日制本科以上学历) , 在滨海新区企业一线工作, 签订劳动合同并缴纳天津市社会保险一年以上, 对照《滨海新区优秀外来建设者评分表》得分60分以上人员, 按照分配名额, 从高到低依次排序, 择优推荐。二是企业条件。在滨海新区注册、营业纳税, 年度纳税额在50万元以上, 用工人数在50人以上的企业, 其中科技型中小企业、商业服务型企业应占一定比例;模范遵守国家劳动保障、安全生产、环境保护等法律法规, 注重人文关怀, 切实保障职工权益, 劳动关系和谐稳定, 近两年内未发生过劳动关系群体性事件的企业。目前, 评选人数从2010年的1000人, 扩展至2013年的每年1500人。新区政府对被评为“优秀外来建设者”的人员实施特殊奖励, 为其解决落户问题, 在医疗、子女教育等方面享受同城化待遇, 使其跨越城乡的“门槛”成为“新市民”。四年来, 已有近5000名“优秀外来建设者”获得落户新区资格, 不仅使这些人员有了归属感, 也为滨海新区长远发展积蓄了人才。

4. 青年农民工社区融入模式

目前, 滨海新区流动人口的年龄主要分布在18~25岁之间 (约占流动人口总数的70%) , 主要是外来工和个体经商人员, 分布领域涉及工业、服务业、建筑业和社区灵活就业。在国家民政部、中国国际经济技术交流中心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援助下, 滨海新区实施了“青年农民工融入社区”试点项目, 塘沽向阳街道社区服务志愿者协作项目承接方, 围绕青年农民工融入社区的总体要求, 以改善青年农民工生存环境和生活质量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以形式多样的融入活动为抓手, 探索了新时期青年农民工融入城市社区的长效机制。该项目通过强化青年农民工培训, 提升青年农民工的自身素质, 针对青年人的特点, 通过后取学历和职业资格教育, 增加融入城市的人力资本。通过开展联谊会、志愿帮扶、邻里结对等“共聚一地、共建家园”主题系列活动, 引导青年农民工参与社区事务, 实现了青年农民工、市民、城市社区三者良性互动。通过“文化三送”等活动丰富青年农民工的文化生活。通过心理咨询热线、知识专栏等举措, 促进青年农民工的文化、心理层面的社会融入, 增强其对城市生活的认同感。通过“健康示范工程”解决计生、医疗等基本生活需求。目前, 新区152所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全部向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开放, 就学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人数达到27000多人;基本医疗保障已覆盖外来常住人口, 计划生育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在同工同酬、职业指导和技术培训、签订劳动合同、缴纳社会保障“五险”并异地接转等方面, 全面实现待遇同城化。开发“文化绿卡”, 城市文化设施向农民工开放, 农民工凭“文化绿卡”可以免费借阅图书、参观文化设施、参加各类文化公益性活动, 以此构建了较为完备的农民工文化服务网络。

三、农民工城市融入的政策选择

我国目前大约有2.6亿农民工, 农民工作为我国改革开放和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涌现出的一支新型劳动大军, 已经成为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城市发展繁荣作出了重大贡献。20世纪90年代后, 流动人口在规模不断增大的同时, 其结构也发生了重大变化, 显著变化之一就是越来越多的人由过去的“单身外出”逐渐转变为“举家迁徙”。〔11〕虽然近年来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农民工问题, 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 但从总体上讲, 城市社区的基本公共服务还没有完全覆盖到农民工群体, 农民工的政治、经济、文化权益还没有得到有效保障。农民工市民化存在的“进城易、落户难, 同工易、同权难, 生存易、过好难, 共存易、融入难”问题尚未得到很好解决。结合滨海新区的实践, 我们认为, 解决农民工城市融入问题, 应实行多元化的政策措施。

1. 调整城镇化战略重点

城镇化包括土地的城镇化和人口的城镇化。2013年3月17日, 李克强总理在会见采访两会的中外记者并回答提问时指出, “我们强调的新型城镇化, 是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现在大约有2.6亿农民工, 使他们中有愿望的人逐步融入城市, 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 要有就业支撑, 有服务保障。”〔12〕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 要处理好“城”与“人”的关系。在当前形势下, 主要服务于经济增长的传统城镇化模式已难以为继, 应以人口的城镇化为重点, 把以人为本作为新型城镇化战略的核心, 推动加强农业人口非农化、非农人口市民化。通过深化制度改革, 打破现有体制的约束, 转变发展方式和观念, 让全体人民共同享受城镇化进程带来的发展成果, 以保证经济的健康持续增长, 实现社会安定和民众幸福。

2. 注重制度创新

从制度经济学的角度讲, 制度就是交往规则, 它规定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方式、交往范围和交往内容。农民工与市民缺乏交往, 与户籍制度、就业制度、选举制度等制度的限制有直接关系。制度障碍是制约农民工市民化进程的根本性因素。因此, 破解农民工市民化的难题, 应从制度创新入手, 打破城乡分割的二元制度体系, 重建城乡统筹、公平公正、协调统一的一元制度体系, 为农民工市民化扫清障碍、创造条件。其中重点是改革户籍制度、就业制度, 拆除新生代农民工进入城市的“藩篱”。户籍制度改革的最终目标是逐步取消城乡分割的二元户籍管理体制, 彻底剥离粘附在户籍背后的各种福利, 恢复户籍制度的基本功能, 最终实现流动人口在全国范围内的自由流动和统一管理。实行城乡居民统一平等的就业制度, 取消对新生代农民工进城就业的各种歧视性规定, 建立和完善规范有序、城乡一体化的劳动力就业市场, 完善保护劳动力就业的相关法律法规, 依法维护新生代农民工合法劳动权益。创新社会保障制度、住房制度、教育制度, 加速新生代农民工与城市的融合。建立覆盖全民、广泛公平的社会保障制度, 保证流动人口社会保障的有效转移接续;增强社会保障制度的公平性、灵活性与多样性, 满足农业转移人口的流动性需要。加快住房保障制度改革, 消除对农民工的政策性歧视, 把农民工在城市的居住问题纳入城市住宅建设发展规划和住房保障体系, 为农民工市民化创造条件。进一步深化教育体制改革, 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保障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教育。

3. 促进流动人口社区融合

流动人口社区融合就是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社区化, 即针对流动人口的一切服务和管理, 最终落实到基层社区。农民工中的大多数虽然户籍在农村, 但长期在城市就业, 在社区生活, 既是社区建设的参与者, 也是社区建设的受益者, 有融入城市生活的期盼, 希望能够像当地居民一样参与社区管理, 享有社区服务。《民政部关于促进农民工融入城市社区的意见》 (民发〔2011〕210号) 强调, 促进农民工融入城市社区应遵循的原则是:公平对待, 一视同仁;强化服务, 完善管理;求同存异, 相互尊重;因地制宜, 注重实效。要落实上述原则, 首先是要组织动员社区各方面力量为农民工提供帮助和服务, 改善农民工生活环境和条件, 鼓励农民工积极参与社区自治, 促进农民工与城市居民和睦相处。其次是要加强流动人口服务站建设, 逐步改善基层流动人口服务站的办公设施, 为流动人口社区融合创造良好的办公条件;加强服务站管理员队伍建设, 逐步建设一支专业化、规范化的管理员队伍;为流管服务站提供充足的服务管理资金保障。最后还要在社区层面组织农民工自管组织和行业协会, 并扩大农民工参与社会治理的空间, 使他们在参与社会活动中建立新的社会和谐关系。

4. 注重农民工社会资本的培育

社会资本是指广泛存在于私人以及社会关系网络中并能够被行动者投资和利用以实现自身目标的社会资源。农民工的社会资本主要包括私人关系型社会资本和组织型社会资本。是否拥有足量、成熟的社会资本不仅关系到农民工能否在城市获得更大的生存和发展空间, 而且关系到农民工能否有效进行社会参与、维护自身权益, 真正融入城市生活。因此, 扩大农民工的私人社会关系网络, 提高农民工组织化程度, 是推进农民工市民化的重要路径。一要拓展农民工私人关系型社会资本, 扩大与城市居民的交往范围, 加深与城市社会的交流与互动, 更大程度地获取和运用城市社会资源。二要培育农民工组织型社会资本, 加强工会组织建设, 在农民工就业指导、技能培训、权益保障方面发挥更大作用;充分发挥城市社区的接纳功能, 搭建农民工与城市居民交往的平台, 增进农民工与城市居民之间的了解和信任, 增强农民工对城市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培育和扶持民间非政府组织, 形成政社分开、权责明确、依法自治的现代社会组织体制, 为农民工提供社会化服务和权利保障。

5. 加大对农民工随迁子女的社会援助力度

社会文化是与基层广大群众生产和生活实际紧密相连、对社会群体施加广泛影响的各种文化现象和文化活动。农民工随迁子女是否认同所处环境的文化, 对提高他们的社会适应性有着重要意义。一要充分调动各类公共管理主体的积极性, 使其参与到帮助农民工及其随迁子女提高社会适应性的实践中来。二要制定有利于农民工随迁子女在城市中生活和学习的各项配套政策, 简化手续, 拓宽随迁子女接受教育的渠道, 逐步实行和城市儿童相同的教育政策, 实现教育公平。三要提供咨询服务, 由社会公益机构、非政府组织对随迁子女社会融入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提供专业的心理咨询和社会融入辅导服务, 有效解决他们在心理及社会适应方面的问题。

参考文献

[1]田凯.关于农民工的城市适应性的调查分析与思考[J].社会科学研究, 1995, (05) .

[2]朱力.论农民工阶层的城市适应[J].江海学刊, 2002, (06) .

[3]江立华.城市性与农民工的城市适应[J].社会科学研究, 2003, (05) .

[4]任远, 邬民乐.城市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文献述评[J].人口研究, 2006, (03) .

[5]张文宏, 雷开春.城市新移民社会融合的结构、现状与影响因素分析[J].社会学研究, 2008, (05) .

[6]童星, 马西恒.“敦睦他者”与“化整为零”——城市新移民的社会融合[J].社会科学研究, 2008, (01) .

[7]杨菊华.从隔离、选择融入到融合:流动人口社会融入问题的理论思考[J].人口研究, 2009, (01) .

[8]韩俊.农民工市民化与公共服务制度创新[J].行政管理改革, 2012, (11) .

[9]林楠.攻坚战——滨海新区全面实施“十大改革”调查报告[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2012.

[10]吴卫民.滨海新区社会管理创新[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2012.

[11]王涤.关于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的调查[J].中国人口科学, 2004, (04) .

城市测绘管理问题研究 篇8

【关键词】城市规划法;测绘法;五个统一

1.强化测绘管理,维护城市建设的统一性

严格执行测量规范,确保成果、成图质量城市测绘是城市规划、建设的先行工作,是城市规划和建设的基础资料。它为城市规划提供各种比例尺的地形图,是城市各项用地和建设项目定点、放线的基本手段。它的质量好坏直接影响到各项规划、建设工程的设计质量和进程,优良的城市测量成果,是城市规划设计的科学基础,城市建设效益的可靠保证,城市现代管理的必备条件。这就要求我们测绘战线的工作人员,对成果成图负责。在工作上严格要求,一丝不苟,所测的一切成果成图力求高质量。坚持自检互检的好作风,各级检查人员都应严格按照测量规范、图式和测区技术设计书的规定进行认真检查验收,对违反规范作业的成果成图有权拒绝检查验收。

《测绘法》明确规定了必须杜绝无证测绘,所有的测绘单位必须接受资格审查,在取得相应的等级资格后方可在规定的范围内从事测绘生产。目前测绘市场发育不健全,存在一些无证测绘,超范围测绘的现象。尽管各地测绘主管部门为有效加强测绘市场的管理,以法规建设为前提,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有个别测绘单位及个人利用各种关系和手段进行非法测绘,给城市测绘业务带来混乱,给国家建设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失。严格控制无证施测,是测绘管理部门应该重视的问题。从城市发展和总体规划的要求看,从事城市测绘都应该具备测绘资格和遵守城市测量规范,任何无证单位及个人在城市进行测绘是不允许的。城市测绘管理工作必须做到“五个统一”,即统一坐标系统,统一高程系统,统一图幅分幅编号,统一技术要求,统一资料管理。只有在这样的基础上才能保证城市规划的正确实施和城市建设的统一性。

2.加强法制建设、强化市场管理

目前,城市测绘工作还没有普遍被人们所重视,社会地位相对还比较低。人们对城市测绘工作还存在着不少误解,片面认为,城市测绘工作是城市规划部门为收取建设单位费用而变着法子开展的一项活动,是可有可无的一项行业。要提高测绘工作的社会地位,就要搞好立法,加大《城市规划法》、《测绘法》宣传力度,加强法制建设,以法加强管理。长期以来,由于测绘管理工作未能及时适应城市建设的需要,测绘市场机制不健全,造成测绘市场的混乱,一些非法测绘单位及个人在从事测绘,绘制的地形图在使用;有的地形图用的是假定坐标、假定高程,地形图的比例尺、坐标、高程系统不统一,严重影响了城市规划的正常实施,影响到城市建设的顺利进行。

3.加强城市测绘成果质量监督管理

城市勘测主管部门还必须督促城市勘测单位认真推行全面质量管理,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强化城市测绘质量管理,有利于加强对城市测绘工作的领导,有利于测绘市场的治理整顿。提高城市测绘成果、成图质量,是保证科学地制订和实施城市规划的基础。城市勘测单位要树立以质量求生存、求发展的观念。按照建设部部署,由城市勘测主管部门组织进行全面质量管理达标检查验收,以推动勘测单位全面质量管理工作的健康发展。

城市测绘是城市规划、建设的先行工作,它为城市规划提供各种比例尺地形图,是城市各项用地和建设项目定点、放线的基本手段。它的质量好坏直接影响到各项规划、建设工程的设计质量和进程。优良的城市测绘成果是城市规划设计的科学基础、城市建设效益的可靠保证、城市现代化管理的必备条件。这就要求我们所有测绘战线的工作人员,对成果成图质量负责。在工作上严格要求,一丝不苟,所测的一切成果成图力求高质量,坚持自检互检的好作风。各级检查验收人员都应严格按照测量规范、图式和测区技术设计书的规定进行认真检查验收,对不能满足精度要求的成果成图,违反规范作业的成果成图有权拒绝检查验收。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盲目施测,将给国家建设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我公司在质量管理方面制定了一系列的管理规定措施,一贯以质量求生存、求发展,对所有的成果成图实行三级检查,二级验收、总工程师负责制度。所有工程都有任务书和具体要求,大型工程、重点工程都有技术设计书。我院依靠先进的仪器设备和测量手段,可靠的质量,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并不断得到发展、壮大。测绘成果是否满足精度要求,关键在于单位是否严格实行检查验收制度,是否重视质量管理。因此,加强技术业务管理,提高成果成图质量,确保测绘资料的真实性,是目前测绘管理部门的重要工作。

城市勘测单位在进行城市工程测量时,应严格按照城市规划行政管理部门下达的具体要求和条件进行,绝不能违背规划要求测量。特别是一些道路中心线定线、楼房施工成线等,必须严格按规划要求进行实地放线,决不能有半点差错,否则难以保证城市规划的正确实施。城市规划能否正确实施,完全靠勘测单位的严格把关,所以,我们的工作心须认真负责,在精度和操作上严格执行测量规范。在征地、施工放线中,必须满足规划要求。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确保城市规划的正确实施。城市测绘主管部门,应根据国家有关规定,设立必要的成果审验制度。与城市规划有关的测绘成果、成图须由主管部门审验,不经审验不得使用。同时,应严禁使用假定坐标、假定高程,一个城市只能使用一套统一的平面坐标系统、高程系统以及图幅和编号,决不允许另设第二套,确保测绘资料的统一性、系统性、完整性。

4.加强测量标志管理

测量标志是国家的宝贵财产,是经济建设、国家建设和科学研究的依据,又是测绘工作者的劳动成果。城市测绘管理部门应加强行政执法力度,完善测量标志保护的法律法规,设专职负责管理和维护测量标志。充分利用报纸、广播、电视等宣传工具,向广大市民广泛宣传测量标志的作用及重要性,宣传国家保护测量标志的有关规定,使之家喻户晓,从而提高市民保护测量标志的自觉性。对在城市范围内建立的永久性标志,各有关测绘单位应委托当地有关单位和个人负责保护,签订委托保管书,并将保管书和测量标志位置说明书报市测绘管理部门备案。同时对损、毁测量标志的违法行为应严肃处理,办理审批拆迁测量标志的事宜。定期进行测量标志普查和维护,加大测量标志的管理与维护的力度。

总之,城市测绘成果是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的基础资料。地形图所反映的信息要素和可靠程度将直接关系到详细规划编制的准确性、科学性及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城市测绘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综合性服务,它是为城市规划设计服务的,但在规划、建设和管理的实施过程中又起着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刘绪争.加强城市规划监督之我见[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2,(10).

上一篇:法律性文件审核及管理办法下一篇:4s店库存管理考核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