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海局势

2024-05-29

台海局势(精选8篇)

台海局势 篇1

台海局势

影响与制约两岸关系的最大外部因素是美国。美国仍秉持其“维持现状”的台海政策主调,美国的台海政策的目的并不希望中国的统一,中国维持分裂的现状使得美国可以利用台湾来牵制中国的崛起,实施其“以台制华”的战略,从而有利于美国的全球战略利益。

我们本着和平统一的原则,却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如果发生突发事件,在有必要的情况下我们会毫不犹豫使用武力实现两岸的统一.两岸同属一家,因此我们就要最大限度的降低代价实现两岸的统一.可以采取各种破坏性、惩罚性或者致命性的军事行动, ,如计算机网络攻击和针对台湾地区政治、军事和经济基础设施的有限运动攻击,诱发台湾地区方面的恐惧心理并且削弱台湾地区民众对台湾地区领导层的信心。

中美两国经济已经高度融合,经济制裁对美国也是有害无益.要想取得战争的胜利我军就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在和平时期卧薪尝胆,大力提高科学技术水平.我们有一定的实力后,美国就不会贸然动手.从国际环境来看:“一个中国”的框架会更稳固。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国际地位的提高,美国和日本这两个对台湾问题影响最大的国家,都要面对现实,和中国搞好关系,如果台海紧张、亚太局势紧张,势必要危及到美日经济利益。基于这些,美日不会轻易调整他们目前坚持的“一个中国”的政策。在这个大前提下,整个国际环境对中国今天推进和平统一、促进两岸关系和平稳定发展,都有正面的、积极的影响和作用

战争双方的任何一方,要想战胜对方,必须首先分析和研究敌我双方的各方面情况,并根据这种客观实际,制定出正确的作战计划和军事部署。只有使主观指导与客观实际相符合,才能较多地打胜仗,而较少地打败仗,可见,熟识和掌握敌我双方的各方面情况,是制定正确的战略计划进而赢得作战胜利的根本前提。如果不进行大量实际情况的调查与掌握,想当然地开展,工作就会受阻。只有一切从实际出发,主观指导与客观实际相符合,战略计划才能实现,才能把事情办好,这是规律。

1.结合台海局势,论述如何理解“研究和指导战争,主观指导要符合客观实际”。理论

战争的客观实际,是不依赖人的意识而独立存在的又能为人所认识的战争情况及其规律。战争的主观指导,即战争指导者根据战争实际情况,把握和运用客观规律,制定实行战争的战略战术,以引导战争朝着胜利的方向发展。论点+论据+论证

1.战争指导的关键问题在于,能否正确地解决 主观指导与客观实际的矛盾:台湾问题实质上是中国内政问题,两岸人民在文化上有着共同的根。因此对台政策指导,必须立足于这一基本事实,才能正确解决主观和客观的矛盾,解决主观指导的关键问题。

2.战争实践是主观指导符合客观实际的基本途径:美日等国介入台湾问题、台湾执政党纵容台独,使得台海局势日益错综复杂,战争指导政策的正确与否必须经过实践的检验,别无他法,所以战争实践是解决基本途径。

3.熟识敌我双方各方面的情况,是主观指导符合客观实际的根本方法。

4.充分发挥自觉能动性,是主观指导符合客观实际的关键因素:近来台湾执政党民进党上台执政,亲近美日等国,不承认“九二共识”,意图“法理台独”。我们必须充分发挥自觉能动性,采取诸如制定反分裂法、扶植台湾本土红色实力和军事演习震慑等手段促使台海局势向着有利于和平统一的方向发展。

2.结合台海局势,论述如何理解战争与政治的关系。论点+论据+论证

1)战争本质上是政治的继续,是政治性质的行动,是流血的政治:台海问题最初是由于1949国民党败守台湾,后来变成中国大陆与台湾方面以及美、日等国的政治问题。通过战争手段平定台海局势,就是与他们政治力量斗争的继续,而且会伴随着双方人员伤亡;

2)政治是不流血的战争:政治目的未必以战争手段来实现,一般优先使用非暴力手段,在台海问题上,我们大多是通过沟通、协商、军事演习、警告等方式展开政治博弈; 3)战争反作用于政治,可以通过发动战争快速解决政治集团之间的矛盾:自2017年民进党执政台湾,“台独“势力抬头,两岸关系紧张。许多专家预言,大陆若是采用武力,解放台湾只需数个小时,在此基础上,台海问题不复存在。由此可见,战争是最快速的解决两岸目前政治矛盾的方式;

4)政治目的越来越成为制约战争的关键因素:武力解放台湾对中国不利,我们希望和平解放台湾。所以我们不放弃武力,目前主要通过经济往来,文化交流和扶植台湾红色势力等方式和平解放台湾。

5)政治影响越来越成为权衡战争利弊的重要因素:我国与台海问题当事国家和地区的政治联系紧密,台海若燃起战火,在美国的推波助澜下,必将在政治层面对我国产生巨大影响。因此,我国虽然军力强大,但对武统较为谨慎,要考虑国际舆论压力和国内外反战情绪等政治因素。

对策

①坚定不移的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但不承诺放弃武力; ②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和“九二共识”的立场不会动摇; ③通过大陆自身发展来实现两岸和平统一,中国的崛起是台独势力不可逾越的障碍!

台海局势 篇2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IMF) 在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中, 2011年全球经济增速为4%, 较上年显著放缓, 其中发达经济体经济增长率仅为1.6%;2012年全球经济增速为4%, 其中发达经济体经济增长1.9%, 新兴经济体经济增长6.1%, 均将低于2010年的增长水平。总体来看, 世界经济延续复苏态势, 但复苏步伐明显放缓。发布报告中显示美国2012年经济增速仅为1.8%, 欧元区为1.1%, 而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平均为6.2%。整体上看全球经济宏观形势仍然处于疲软状态, 尤其是两大发达经济体, 欠发达地区的整体经济发展水平受两大经济体危机的冲击不是很大。

全球性通胀压力短期内难以缓解,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 主要经济体相继实行超宽松货币政策, 全球流动性严重过剩, 全球性通胀压力持续加大。未来一段时期, 全球通胀形势不容乐观。美国从2007年至2011年通货膨胀率依次为0.1%、1.6%、1.5%、3.0%;欧元区的通货膨胀率依次为2%、0.3%、1.7%、2.8%;新经济体国家的通货膨胀率依次为7.6%、6.2%、7.4%、6.1%, 由数字可知, 美国和欧元区通货膨胀水平呈现上升, 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通胀压力仍旧整体高于发达国家, 全球宽松的货币政策直接带来的新问题就是通货膨胀, 各国物价平均水平上涨, 企业成本趋高, 人均购买力下降等多方面的不利影响。

二、大宗商品价格

国际大宗商品通常划分为能源、基础原材料、大宗农产品和贵金属四大类。能源类大宗商品主要有原油、煤炭等, 基础原材料主要有矿石、一般金属等, 大宗农产品主要有大豆、玉米、棉花等;贵金属主要有金、银等。以其中最要的石油为例, 2008年世界经济出现严重衰退, 从虚拟的金融经济蔓延到实体经济遭受打击。各行工厂都没资金继续运作机器生产了, 因此对原油的需求量自然大量减少, 国际市场出现供过于求的情况, 油价因此出现一波持续下跌行情。2009年实施刺激经济, 受世界经济复苏带动需求增加、全球流动性过剩、中东北非地区局势动荡、美元持续贬值等因素影响, 2009年二季度开始国际市场大宗商品原油价格强劲反弹, 2010年全面走强。2011年以来, 美国金融危机以来, 各个国家普遍施行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 进一步推高了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国际大宗商品原油价格一度持续攀升, 之后又高位波动持续到现在。估计2013年~2014年大致在100~110美元之间, 油价不光是一个经济产品, 也是一个政治产品, 取决于很多因素。

三、全球失业水平

金融危机爆发以来, 全球经济陷入萧条, 大量企业破产倒闭, 各国的失业人员大幅增加, 导致人们的消费需求下降, 更多企业陷入不景气, 最终呈现出失业水平继续升高的恶性循环, 从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可以得知从2007年~2011年全球平均失业率依次为5.9、6.1、6.6、6.5、6.1;欧元区的平均失业率依次为7.2、8.0、10.9、10.1、10.3;同时美国的平均失业率为4.6、5.8、9.5、10.1、9.1。因此2009年各国失业率是近年来几乎最高点。2010年随着各国为刺激经济复苏实施宽松的经济政策, 政府加大投资, 增加就业, 失业率才得以有所下降, 2011年在全经济正温和复苏之下欧元区引发了债务危机, 随后美国也出现了债务危机, 相比2007年发达国家仍然是居高不下的失业率, 在这短短五年内的两次危机中, 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虽受到一定的冲击, 但相对而言不是很严重, 相反为全球经济复苏做出了巨大贡献。在未来时间里, 如何破解就业困局成为各国下一阶段经济政策的重中之重, 也是全球经济实现可持续复苏的关键所在。

四、全球金融市场

2011年欧债危机恶化和全球经济陷入“二次探底”的担忧引发金融市场反复大幅剧烈震荡。2011年8月8日标准普尔下调美国信用评级之后的首个交易日, 全球股市出现抛盘, 8月前两周, 全球股市市值缩水约4万亿美元。9月5日, 意大利、西班牙两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突然升高, 引发全球股市再次暴跌。截至9月15日, 与年初相比, 美国标普500指数已下跌4.9%, 法国CAC股指下跌22%, 伦敦富时100股指下跌11.2%, 日本日经指数下跌17%。股市的大幅缩水, 那么资金都流向了哪里?观察近年的黄金价格走势发现:9初金价攀升至每盎司1895美元的纪录高点, 由此可见其中一些资金纷纷涌入了黄金寻求避险, 说明投资者们的信心不足, 对市场前景不乐观。

五、全球宏观政策

总的全球宏观政策协调难度加大, 发达国家内生动力不足、债务负担沉重导致进一步实施财政刺激的空间不大, 只能依赖宽松货币政策。美联储公开承诺将零利率维持至2013年, 欧洲央行将基准利率维持在1.5%不变, 英国央行将基准利率维持0.5%的纪录低位, 同时将定量宽松计划下的债券购买规模维持在2000亿英镑不变。随着全球经济复苏放缓, 新兴经济体货币紧缩步伐放慢。土耳其央行去年8月初率先降息;巴西央行也于8月31日突然将利率从12.5%下调至12%, 结束了始于年初的最新一轮加息周期;俄罗斯、韩国、印尼、马来西亚和菲律宾央行均维持政策利率不变, 只有印度央行于9月中旬再次加息。目前看, 发达国家为刺激经济, 有可能进一步放宽货币政策;新兴经济体仍然面临较高通货膨胀压力, 过早放松紧缩政策可能导致物价持续上涨和资产泡沫过度积累, 货币政策仍需偏于紧缩。与此同时, 发达国家会继续加大对新兴经济体货币升值的干预力度, 要求新兴市场扩大内需、增加进口;而在全球经济复苏放缓、国内经济增速逐步回落的背景下, 新兴市场需避免本币过快升值以保持出口竞争力, 促进经济平稳增长。因此, 各国宏观调控目标和方向存在分歧和冲突, 协调难度必然加大, 甚至可能爆发贸易战和汇率战。

六、结论

台海局势高危期的应对策略 篇3

2007年9月6日,胡锦涛主席在悉尼会见出席亚太经合组织第十五次会议的美国总统布什。谈到台湾问题时,胡主席强调:今明两年是台海局势的高危期。

布什政府对台政策的微妙变化

据香港中评社统计,胡布会至今已举行了8次,每次都会谈及台湾问题。布什政府在台湾问题上的态度发生了一定变化:一是布什上任之初,曾说过要武力保卫台湾,在与胡多次见面后,就再也没有重复过这句话;二是多次胡布会使美国确信,如果不遏制台独,任其发展,两岸必将引发战火,从而危及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三是中美双方在遏制台独的挑衅方面增加了相互协调的空间和效果。

2007年12月21日,美国国务卿赖斯高调批评台湾的“入联公投”是挑衅性的政策,使台海紧张无谓地升级,也不能为台湾人民在国际舞台上带来实质利益。美国维持致力于台海地区和平稳定的承诺,反对任何使用武力的威胁,也反对台海两岸任何一方片面改变现状。把“入联公投”定性为挑衅政策,是美国政府正式表态中的亮点,也是一枚不小的震撼弹,引起各方的关注和台独势力的躁动。

首先,这种定性意味着美国判定“入联公投”是民进党主动挑起事端,企图挟持民意,单方面改变台海现状。引起台海局势紧张升级的责任在民进党,在台独势力,而非大陆方。大陆采取必要的回应是被迫的,正当的。

其次,将“入联公投”贴上了“挑衅”标签后,意味着台海地区一旦由于民进党的挑衅而出现失控,导致大陆动武,美国就有理由袖手旁观。美国历届政府都或多或少表示过,如因台湾挑衅引起大陆动武,美国没有义务承诺一定出兵介入战事。最近发表的美国前国务卿奥尔布赖特在《给总统当选人的备忘录》一书中就提到,美国未正式承诺在台湾受到攻击时必定救援台湾,因为美国不希望台湾因有恃无恐而挑衅北京。她还认为北京方面可以接受维持目前台海现状,美国新任总统的工作是说服台北也接受维持现状。可以看出,美国方面对此类挑衅是极为敏感和担忧的。正如一些评论家指出的,“急独”必导致“急统”,挑衅的不断升级,只能迫使大陆方面采取断然的非和平方式粉碎台独。这是美方极不愿看到的结果。

美方难以解脱的战略烦恼

美方对“入联公投”的官方回应,自然引起民进党及台独势力的不满。在赖斯讲话后的第二天,陈水扁等台独人物就迫不及待回击美国的严厉批评。这种反常的表现值得高度关注。它至少反映出民进党的两个判断:一是认为通过对美国的反击和对“入联公投”的坚持,可以挑起部分民众的民粹主义情绪,跟随民进党的所谓台湾主体尊严的悲情牌起舞。民进党在“立委”选举惨败后,十分需要这种外部刺激来重新整合深绿、浅绿甚至中间选民的意向,为下一步“大选”的危局解围。二是台独势力认定美国只会在口头上严厉训斥和反对,不至于采取实质性惩罚措施,因为民进党是可以帮助美国遏制并拖延两岸和平统一进程的基本势力。很明显,无论“大选”的结果如何,当前以及相当长的时期内,台湾岛内的台独与反独之争将持续存在。只要美国遏制中国的战略理念不改变,美国悄悄支持与保护台独势力的政策就不会改变。例如,美国在训斥台湾的同时,承诺出售大批武器给台湾;在与中国军方高层商谈开通军事热线,增加交流互访之际,派小鹰号航母战斗群以战斗姿态穿过台湾海峡,为民进党当局的选战助威。诸如此类美国所称的“平衡政策”不胜枚举。但美国也认识到,中国的国力日益增强,参与国际事务的责任和能力一再提升,是美国处理全球事务不可或缺的利益攸关方,一旦触及并损害中国的核心利益,将会带来一系列严重后果。如果美国明显偏袒台独势力,使大陆被迫采取非和平手段解决台湾问题,美国的利益也将严重受损。这是美方难以解脱的战略烦恼。

对台政策:“软”的更“软”,

“硬”的更“硬”

笔者认为,胡主席在十七大报告中就台湾问题郑重表明的一个“主轴”、两个“维护”、三个“有利”及四个“决不”,是向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中国人,向包括美国人民在内的世人的政策宣示。中国人最渴望以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但面对台独分裂势力的挑衅,还必须有遏制和战而胜之的坚定信心和决心,有行之有效的手段和方法,更要有实现这一目标的实际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在建设与国力相称的现代化国防的同时,做好用非和平手段解决台湾问题的实际准备。对台政策“软”的更“软”,“硬”的更“硬”是符合辩证法的。

中国当前局势分析 篇4

【摘要】综合经济、政治、文化与就业问题,分析中国当前局势。

【关键词】经济 政治 文化 形势 就业

一、我国经济形势分析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总体态势良好,经济增长由政策刺激向自主增长有序转变,继续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与此同时,经济运行也面临物价高位运行、经济增速放缓、结构调整压力增大等多方面挑战。针对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要把握好宏观调控的方向、力度和节奏,既要把物价涨幅降下来,又不使经济增速出现大的波动,并利用有利时机推进经济结构调整,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巩固经济发展的好势头。经济增速虽有所放缓,但仍处于平稳较快增长区间

当前经济增长的动力仍然强劲,全年经济增长速度仍将高于9%。今年以来,我国经济增长总体平稳,物价涨幅总体可控,结构调整积极推进,经济发展总体态势良好。世界经济复苏进程艰难曲折,不稳定、不确定性因素增多。随着经济总量不断扩大,保持我国经济在更长时期内高速增长的难度在加大。世界经济复苏进程艰难曲折,不稳定、不确定性因素增多。我国经济发展的内在条件相对较为有利,但面临的矛盾仍然较多,突出表现在物价高位运行、经济增速放缓、结构调整压力增大等方面。与此同时,受融资成本、原材料价格上涨、工资上涨、汇率上升等因素的影响,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增大,经济效益下降。房地产市场成交量萎缩,房屋竣工量增速下降,但大部分城市房价依然处于高位,买卖双方博弈使市场陷入僵持状态。

二、我国政治形势分析

国际形势简单的说就是,复杂,动荡,多变,充满不确定性,正在经历复杂、深刻变化。和平、发展、合作是时代潮流。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世界经济总体保持增长,人类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同时,并不太平。传统安全问题依然存在,恐怖主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环境污染、自然灾害、传染性疾病等非传统安全威胁更加突出。经济全球化的负面影响增加,南北差距、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在此情况下,中国主张加强国际合作,共同把握机遇、应对挑战。我们愿与各国人民一道,致力于建设一个持久和平与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总体来说当前国际形势有五大特点:特点

一、世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大国关系总体保持稳定。特点二 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合作深入发展,各国相互依存不断加深。特点

三、传统与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加。特点

四、世界的多样性和多元化,不同文明、民族、宗教和发展模式在竞争中共处,在交流中发展。特点

五、中国的和平发展成为影响国际形势的重要因素,我国的国际地位稳步上升。在冷战结束后的一段时间,在上世纪90年代,中美关系经历了重新正常化的过程,受了许多的波折、起伏和颠簸.当时,美国政界和学界的人士对中国和中美关系的看法相当混乱.有人认为中国会步苏联的后尘垮台,许多人认为中美关系对于美国已经没有什么重要性了,中国对美国的需求远远大于美国对中国的需求.但形势比人强.事实终于教育了人们,中国不但没有垮,而且经济保持了高速、持续增长,在地区和世界事务中的影响不断扩大.及至此次全球性的金融危机,中国的作用更加突出,国际地位大大提高.笔者今年有多次参加国际学术会议的机会,许多外国学者已经把中国看作是多极世界中的一极了.美国人对中美关系的重视也是前所未有的.奥巴马总统

已经不止一次地表示,世界上没有一对双边关系比中美关系更重要.他在出访亚洲之前,11月9日在接见路透社记者时又说,中美两个大国要成功,必须合作共事.与我们说的中两国谁也离不开谁是一个意思.总之,中美关系错综复杂,但正在向一个好的方向发展。

三、我国现代文化分析

我国现代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党的十五大报告作了十分明确而简洁的概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这是面对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综合国力剧烈竞争,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面对中国国民素质和人才资源开发的现状,面对小康社会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面对中国40多年特别是近20年来文化建设的经验教训而提出的科学概念。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当今世界,衡量一个国家的实力强弱不仅要看物质财富的多寡和社会发展速度的快慢,而且要看文化事业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水平,要看人才资源和智力资源开发的程度。随着社会产业结构由劳动密集型向知识密集型的转化,决定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竞争成败的关键因素是文化建设和人的素质的提高。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文化建设是现代化事业的决定性因素。正如十七大报告指出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应该有繁荣的经济,也应该有繁荣的文化。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民素质的提高和人才资源的开发。”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是经济、政治和文化三位一体的现代化。

四、就业问题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大学生就业工作虽然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就业形势依然较为严峻,短期内不会缓解。高职(专科)毕业生就业形势则更加严峻,据教育部统计:200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338万人,截至9月1日,全国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为72.6%,其中研究生就业率为91.9%,本科生为81.7%,高职高专为62.1%。由此可以看出我们当前的就业形势依旧严峻,有待进一步改善。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总体形势:1.经济转型期中国劳动力供大于求,下岗再就业人员多,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2.高校扩招使人才市场上大学生供给量增大,国民接受高等教育的水平仍低于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在相当长一个时期内高校毕业生需求仍然短缺。3.高职高专大学生的就业形势:类型特征鲜明、整体走势明朗、社会认可又认证、难度初见缓解、产学途径渐趋畅通、人才市场趋理性、观念得以改变。4.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1>大学生难在传统的就业领域或岗位就业。

<2>就业体制存在障碍。(3)就业率统计和评估方法有待完善。(4)促进大学教育与就业市场协调发展。(5)加强大中小学就业与创业教育。(6)大学生就业理念也存在一些误区,如“宁到外企做职员,不到中小企业做骨干”,“创业不如就业”,“就业难不如再考研”等。此外,据2006年大学生就业调查报告显示,目前六成大学生月薪期望值低于2000元。但近八成的用人单位却认为大学生仍存在期望过高的现象,主要表现在薪酬、地域、个人发展机会、职位要求、行业要求、假期要求和要求专业对口等方面。而不少大学生对此感到很委屈,由于低工资难以满足他的基本生存需要,也往往不能对他形成足够的工作激励,结

掌控面试局势 篇5

围绕企业状况发问。包括企业的经营现状、发展规划、企业文化核心及企业理念等。

问“倒”之技:应聘人员切忌采用“我不大了解你们企业,请你介绍一下”之类的直白提问,这容易让面试官产生一种错觉,即你对企业一无所知,只是在盲目应聘。这是面试中容易遇到的问题。一种比较可取的方式是应聘人员自己先介绍一下你所了解到的企业情况,然后再请面试人员就某一方面给你做出更详尽的介绍,例如可用“从我的了解中,贵公司是……,不知我的认识是否正确,你是否能就某一方面为我做出更详细的说明”这样的提问模式。

问“倒”之道:

1、对企业状况的关心表现出你对这一企业具有浓厚的兴趣,并希望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它,也开始为融入它做着积极的准备。

2、从面试官的回答中你可以更全面、深入地了解你将加入的企业,再一次确认这一企业的文化、氛围、未来发展方向是否与你的设想以及信念相符,为自己的应聘选择做出全面决断。这既是对招聘单位的尊重,也是对你自己的负责。围绕所应聘的职位发问。可以涉及这一职位的工作范围、主要职责,以及它对应聘者能力、经验等方面的进一步要求等。这些面试招式都是很普遍的。

问“倒”之技:应聘人员一方面要遵照上述技巧,表现出自己对所应聘职位有所认知,另一方面最好能借此机会深入了解并表现出自己与岗位的匹配性。综合两方面因素,比较可取的问话模式为,“根据我的理解,这个职位的主要职责包括……,不知道你公司的情况是否如此。同时你认为我还需要在哪些方面多做努力,能更好地满足职位要求?”

问“倒”之道:

1、由此,你可以明确这一职位的主要工作内容、地点、强度、在企业中的重要性,并进一步判断出它是否符合你的愿望,是否有利于你未来职业生涯的发展。

2、如果你能从面试官的回答中挖掘出此职位所需的基本素质及你存在的差距,你就有机会对之前的陈述重新“查漏补缺”,纠正你之前陈述中的“本末倒置”,全面显现你的真实水平。即使面试官没有正面给你答案,你也可以再将你的优势重新做一个简短陈述,强化面试官的记忆。围绕个人的长期发展发问,具体又可分为企业能为新人提供哪些培训,有哪些具体的培养措施,以及个人在企业中有哪些职业发展方向等。

问“倒”之技:但凡重视人力资源管理的公司都会在员工培养方面有自己系统的做法,也会非常乐意向应聘人员介绍。应聘人员在发问过程中需避免在某一细节上苦苦纠缠,笔者认为也不适宜在最初几轮面试时就提及薪金福利待遇问题,以免给招聘人员留下一个“你只看重金钱而非事业或斤斤计较”的印象。面试第一印象是很重要的。

问“倒”之道:

1、优秀企业都渴望拥有积极上进、有所追求的人才,在这一方面适度表现自己,恰恰显出你对职业发展的慎重与重视,愿意不断追求卓越。

台海危机 篇6

刘连昆同时在两岸拥有少将身分达七年之久,是台湾国防部军事 情报局改制以来最重要的策反工作,代号「少康专案」。国安局长丁 渝洲曾形容少康专案是军情局的「镇山之宝」。刘连昆从一九九二年正式加入台湾军情局工作,至一九九九年被北京当 局逮捕、处死,七 年期间提供无数重要情报给台湾,被认为是中 共 建 政五十年来最严重 的间谍案。

据美国《世界日报》(6.26)报导,江 泽 民的亲信、解放军总装备 部部长曹刚川的周边人士,数年前也曾被刘连昆渗透策反。香港媒体报导称,刘连昆军中人脉很广,在八○年代大陆武器发展和售卖的黄 金时期,刘连昆和一批负责军工武器系统的主管们居功不少。刘连昆与这批少壮军人,包括贺平(邓 小平女婿)、粟戎 生、贺 鹏飞及曹刚 川均有交情。

间谍这最古老的行业,随冷战结束似乎没落了,但在两岸,因意 识形态对立增强,反更形活络。前军情局长殷宗文在八 九 民 运后强化 「进入大陆、建立据点」的活动,更催化了刘连昆事件。

事件的高潮是九六年叁月台湾总统大选时的军事演习。根据刘连 昆提供的情报,演习的底线原先是:实弹射击、越过海峡中线、动员 潜舰、攻占外岛。整个演习的预算,解放军编列了四十亿人民币以上,约合台币近二百亿元,规模惊人。

但在演习前,台湾开始展开反制的军事部署,同时美国也表达强 烈关切,及派出两个航空母舰战斗群。中 共高层因此担心爆发大战,立即下达「叁不原则」:导弹不飞越台湾本岛、战机和军舰不过海峡中线、不占外岛。这些讯息,透过刘连昆即时提供,让台湾领导人「 老神在在」,顺利完成选举。

至于台湾如何和刘连昆搭上线,主要和中 共大校邵正宗有关。

少康专案殷宗文亲自主控邵正宗和刘连昆同在总后勤部军械部任 职,刘是军械部部长,邵则是职级较低的大校处长。根据邵正宗被捕 后向中 共 国安部人员透露,他是一九九一年正式加入军情局的工作,被台湾方面封以「少康一号」,在他的积极运作下,中 共 军方层级极 高的总后勤部军械部部长刘连昆少将才愿意加入台湾军情局的工作。

台湾方面成立的「少康专案」,则以争取「少康二号」刘连昆为 首要目标,并决定由前军情局局长殷宗文亲自主控这条「大线」。九 二年十一月,台湾方面派出军情局第六处王姓上校副处长,加升一级,以少将身分前往大陆,亲自争取刘连昆为台湾工作。

台湾代表在当时担任「少康专案」驻港「越界交通」(跨区联络 人)安排下,住进广州「白天鹅宾馆」。此时,安排会面的邵正宗正 式告知刘,台湾代表抵达的消息。刘人在北京,如果搭机南下,要向上级请假,行事机警的他,改搭火车南下,花了一天半时间,才住进

见面礼两万美金的红包

紧张的时刻来临,如何确定这场高层谍报会不是陷阱。台湾方面 先由「越界交通」与刘共进早餐,探个口风。王姓少将则单独前往双 方预定会面的广州越秀公园,沿路则在新华书店等地点暂停,观察有无被中 共人员跟监。

进入这座位于广州郊区的公园后,双方人马保持可见的距离,然 后利用无人的羊肠小径,爬上隐密的山岗,于大石上席地而坐,展开 两岸情报圈首次层级最高的「目视接触」。刘开始有点紧张,会后双方分别前往广州「东方轩」酒店聚餐时,气氛才转为轻松。刘连昆当 场还点了一瓶茅台酒,双方闲话家常,完全看不出是一场惊心动魄的 间谍会。

在这场间谍会中,台湾告知了刘的待遇、联络方式、重点工作。待遇比照国军少将编阶,月薪是每月叁千五百美金(以九二年币值计约新台币九万元),工作奖金另发,每批情报少则台币四十万元,多 则百万元以上,并代为转存于海外银行专户。退休后由军情局照顾生活及福利,并依个人意愿安排至国外或台湾居住。为表示对这次会面 的重视,台湾方面拿出两万美金红包,做为见面礼。

9X年我们台湾关系很紧张,军委已下命令攻打台湾外岛了。后来又没打。。只射了3颗导弹飞过台湾上空。为什么不打了就是应为J。。具体我不敢说,总知就因为这个!大家想想这个罪有多重!

当时台海局势紧张的气氛,局外人是根本无法想像的。当时在海峡前线演习指挥部(实际也是准备攻台的司令部)几位少壮派军官听说北京把撤消一级战备状态,并下令不准对通过台湾海峡的美军航母开火后把帽子一扔,不顾军令返京力谏,立下了“打不下台湾就提头来见”的军令状,但此时中央的态度已经很坚决。几位军官在力谏无效的情况下泪流满面,一位甚至说出了“让美国军舰过海峡简直就国耻”的话后拨枪准备死谏,幸好他的同僚手快将枪抢了下来。

台海局势 篇7

一、中位选民理论简介

中位选民理论源于全体选民对公共物品的理性投票选择。如(图1)所示,X轴代表一经济体内公共物品的数量,Y轴代表选民的效用。社会中不同的选民对于公共物品的需求数量各不相同。图中每一条曲线代表其中一个选民的效用,曲线的顶点代表该选民的效用达到最大。社会中存在着大量的选民,政府要平衡不同选民对于不同数量公共物品的需求,从而决定需要提供多少数量的公共物品。而由中位选民理论可知,位于中间位置的选民V4最终成为政府政策制定的参考点。在V4这一点,政府把整体选民的效用损失降低到最小,从而最大限度的满足了左右两端不同选民的利益,达到社会效用最大化,形成一种均衡的状态,而V4则代表着该经济体对于公共物品支出的最优偏好。

二、中位选民理论与两国间产业合作模型

(一)封闭经济体模型的构建

依据中位选民理论,视处于中间位置的投票人V4为整个社会效用的代表,整个国家选民的效用简化为中位选民V4的效用。同时,在中位选民理论原有的坐标意义基础上,对横纵坐标给予新的经济含义。其中:横轴代表一国的研发投入与国民生产总值的比值,比值越高意味着该国的整体研发水平则越高,产品技术含量越高,经济更发达,其曲线就越靠右;反之,一国的整体研发水平越低,其曲线就越靠近原点,说明该国产品技术含量更低,经济较为落后。纵轴代表该国的资本和劳动比。一国的资本劳动比率越高,意味着该国的资本投入较多,而劳动力的投入相对较少,经济较为发达,曲线越高。依据中位选民理论,该国选民的效用水平也越高;反之,若一国资本投入相对较少,而劳动力的投入相对较多,其曲线就较低,该国选民的总体效用水平也较低。

如(图2)曲线X所示,当该国的研发水平为R0时,曲线达到顶点T,意味着整体选民的效用达到最大化,从T点往左或往右都会产生整体选民效用的损失。

在T点左方,资本劳动比随着研发水平的增加而增高,这说明资本增加的速度快于劳动力增加的速度。那么,在这种情形下,资本要素在经济生产中较劳动力要素占有优势。根据斯托尔帕-萨谬尔森定理,市场中资本要素的价格上升,而劳动力要素价格下降。因此,社会中拥有资本的选民占有优势。同理,在T点右方,资本劳动比随着研发水平的增加而降低,说明资本增加的速度慢于劳动力增加的速度,劳动力要素在整个经济生产中较资本要素占有优势。市场中劳动力要素的价格将上升,而资本要素价格将下降。

(二)两国间产业合作模型

在两国的贸易和投资交往中,要素禀赋理论认为,一国应充分发挥自己相对占优的要素进行投资生产。(图2)的曲线A和B描述了结合中位选民理论和比较优势理论而发展出的两国间产业合作模型。

如(图2)A、B曲线所示,假设A、B为两个贸易往来国且研发水平差距较大。其中,B国研发投入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值高于A国,此时B国的曲线位于A国的右侧,A、B两国的顶点分别对应RT1和RT2的研发水平。简单起见,假设两国资本要素与劳动要素的比值相等,即两国的曲线形状及顶点高度相同。

根据中位选民理论,A国的选民希望两国间的产业合作越靠近T1点越好,此时该国选民的效用达到最大化。同时,B国选民却希望两国间的产业合作达到T2点,从而实现本国选民效用最大化。在RT1点左侧,B国选民的效用为负值;在RT2点右侧,A国选民的效用为负值,因而两国产业合作范围要从RT1和RT2之间的区域中进行选择。模型中,A国右侧的曲线达到RC2点时与X轴相交,此时说明其资本劳动比为零,即A国选民在此点的效用为零。从RC2点往右,没有人愿意进行效用为负的产业合作,因此,|RC2 RT2|的区域为A国选民为了保证效用为正而拒绝与B国进行产业合作的拒绝域。相应地,|RT1 RC1|的区域为B国选民为了保证其效用为正而拒绝与A国进行产业合作的拒绝域。因此,A、B两国间产业合作的范围为|RC1 RC2|之间的区域。

A、B两国的曲线相交于E点。在|RC1 RE|的合作区域内,A国的曲线位于本国曲线的右侧,A国的劳动力要素相对丰饶;B国的曲线位于本国曲线的左侧,B国的资本要素相对充裕。两国发挥自己的充裕要素进行合作,从而实现共赢。在|RC1 RE|的区域中,A国曲线高于B国曲线。根据中位选民原理,A国拥有劳动力相对充裕的选民的效用要大于B国拥有资本相对充裕的选民的效用。因此,在两国的产业合作中,A国提供的劳动力较B国提供的资本更占优势,此时两国间合作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支柱;同理,在|RE RC2|的合作区域内,B国的曲线高于A国曲线,说明B国拥有资本的选民的效用大于A国的拥有劳动力选民的效用。因此,在两国的产业合作中,B国所提供的资本要素比A国所提供的劳动力要素更占优势,此时,两国间的合作以资本密集型产品为支柱。

如果两国经济发展水平相近,研发水平差距较小,则B国拒绝域的边界有可能在A国顶点T1的左侧,或A国拒绝域的边界在B国顶点T2的右侧,如(图2)曲线A’和B’所示。如果合作区域在|RC1’RT1’|范围内,两国均以资本要素丰饶为优势,而A’国的曲线高于B’国,则A’国的资本要素优势更为明显。此时,在资本密集型的产业合作中,B’国不会以自己的劣势与A国的优势竞争,即不会选择与比自身资本要素水平高的A’国合作,降低本国选民的效用,因此|RC1’RT1’|的区域为产业合作中B’国的拒绝域。同理,|RT1’RC2’|的区域则为A’国的拒绝域。因此,若两国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当,其产业合作的区域为|RT1’RT2’|的范围。

三、对台海两岸产业合作模型的实证分析

《中国统计年鉴2007》中的数据显示,2006年,大陆全社会固定资产投入109998亿元,就业人口76400万人。台湾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入5700亿元(按2006年平均汇率换算),全省就业人口1052万人。通过计算,中国大陆的资本劳动比为14398,而台湾省的资本劳动比为54175。台湾省的资本劳动比值大约为大陆的3.76倍,即台湾省曲线的顶点应高于大陆的曲线顶点。

2005年,大陆科研经费投入950.4亿元,仅占GDP的0.5%,而根据台湾“行政院主计处”公布的相关数据,台湾2005年科研经费投入为711.4亿元,占台湾总收入的比重为2.5%,约为大陆的5倍。台湾的科研水平远远高于大陆,在模型中呈现出大陆曲线在左,台湾曲线在右的模式,如(图2)的曲线A、B所示。

在模型中,除去两岸的拒绝域|RT1 RC1|和|RC2RT2|,大陆和台湾的理论合作区域为|RC1 RC2|。此范围位于大陆曲线的右侧,台湾曲线的左侧,说明在两岸产业合作中大陆倾向于提供劳动力要素,而台湾则倾向于提供资本要素。这同时也解释了长期来台湾企业在大陆投资活动十分活跃的部分原因,即台商运用其相对丰饶的资本要素,结合大陆廉价的劳动力,进行以制造业加工为主体的产业合作。

同时,在|RC1 RE|的区域内,大陆曲线高于台湾曲线,依据两国间产业合作模型,两岸的产业合作中劳动力要素较资本要素更占优势,即大陆的劳动力受益较多,效用较高,而台湾资本受益相对较少,效用较低。由于台湾受益相对较少,因此在权衡政治和经济的利益平衡时,台湾当局更倾向于牺牲这部分效用。反映在实际经济活动中,中国大陆的劳动力不满足于在本地向台资企业提供劳务,还希望到台湾去提供劳务。同时,由于产业合作中资本的比重有限,对于台资企业的资本优势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因此,出于保护台湾产业利益和防止内地劳动力大量涌入台湾对台湾劳动力造成冲击的目的,台湾当地政府以政治的手段阻碍两岸人员的自由往来,迟迟未实现“两岸三通”。因此,|RC1 RE|的区域成为两岸产业合作中新的拒绝域,是两岸产业合作中的效用损失。

相应地,在|RE RC2|区域,产业合作中资本要素所占的比重大于劳动力所占的比重,对于台资企业有利。长期以来台商大量涌入大陆投资建厂,拓展集团化经营,已从之前的长三角、珠三角地区拓展到了山东、东北、华北,甚至西北等地区。虽然大陆在|RE RC2|区域内的产业合作中受益相对较小,但对于拥有如此庞大人口且经济正在腾飞起步阶段的内地来说,此种产业合作仍十分重要。同时,出于一定程度上政治因素的考虑,大陆也会支持两岸在此区域内的合作。

四、台海两岸产业合作的政策建议

(一)巩固并进一步加强“两岸三通”,扩大政策合作域

上文所述,|RC1 RE|区域是当前台湾方面为保护自身利益,防止大陆劳动力冲击的拒绝域。然而,在该区域内,虽然大陆获益相对较多,但两岸的产业合作效用均为正。日前,随着两岸间政治关系的融合和经贸往来的不断加强,两岸“三通”已初步形成。两岸应携手进一步巩固成果,打通|RC1 RE|的“人为”拒绝域,拓展双方合作领域,实现产业合作新的增长点。

(二)提高大陆研发水平,缩小两地研发差距

扩大两岸间的合作区域就要缩小拒绝域的范围,增加合作区域的范围,即使C1点向左移动或使C2点向右移动。显然,能够满足这种要求的方法是将台湾的曲线向左移动或将大陆的曲线向右移动。曲线向左移动意味着降低研发水平,这显然是不现实的。而曲线向右移动,意味着要加大科研投资,提高整个社会的研发水平。如(图4)所示,假设大陆增加科研投入使曲线向右移动|RT1 RT2|的距离。相应地,大陆曲线拒绝域的临界点也由RC2移动到RC2*。此时,RC2*临界点位于RC2点的右侧,两地新的产业合作范围|RC1RC2*|要大于原有的合作范围|RC1 RC2|。因此,大陆应进一步加大对于科研经费的投入,缩小两地研发差距,扩大两岸间的产业合作范围。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06年,大陆科研经费投入1020.3亿元,仅占GDP的0.48%,比2005年的0.51%略有下降,说明2006年大陆的曲线(ML)与2005年相比在水平方向上几乎没有移动,甚至还向左移动,这对于两岸间产业合作的进一步发展是非常不利的。

(三)提高外资实际利用率,增加大陆曲线的高度

除了将大陆曲线向右移动外,还可以运用其高度的变化来对两岸间的产业合作进行调整。如(图4)所示,假设将大陆的曲线抬高,其顶点由原来的T1移动到现在的T1*,意味着在T1*点的资本劳动比率大于T1点的资本劳动比。此时大陆和台湾两地的产业合作拒绝域的临界点并没有变化,C1*和C1处在同一研发水平RC1处。但随着大陆曲线的增高,在同一研发水平下,两岸产业合作中大陆提供的劳动力要素所占的比重较以前有所上升,大陆选民的效用水平提高。

据统计,2007年,中国大陆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约为13.7万亿元,就业人口总数为7.76亿人,该年度资本劳动比为17684.5,高于2006年的14397.7。大陆曲线纵向变高使得大陆在两岸合作中较以前处于更有利的位置。

因此,大陆应继续鼓励包括台资在内的外资流入,并提高外资的实际利用效率。同时,台湾“副总统”萧万长参加博鳌亚洲论坛时也表示,鼓励中资企业投资台湾。因此,在未来两岸的产业合作中,大陆和台湾应建立共同的产业合作区,除相互投资外,吸引区域外经济体对该区域的投资,提高资本实际使用率,从而促进两岸曲线的同时增高,实现两岸共赢。

综上所述,随着两岸政治的融合和经济结构的调整,台海两岸间的产业合作在原有的基础上正在向着新的发展阶段迈进。在未来的几年中,极有可能出现大陆与台湾间经济、贸易、文化等方面交流合作迅猛发展的局面,大陆和台湾都应把握此次机会,综合运用各种政策促进两岸的产业合作。

参考文献

[1] 宋世方.中位选民理论与贸易政策的形成[J].国际贸易问题,2004,8.

[2] Merrill, Samuel Ⅲ; Grofman, Bernard, A Unified Theory of Voting: Directional and proximity Spatial Model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9, ISBN: 9780521662222.

黄海.东海.南海.台海 篇8

说到底,这一切都可视之为上世纪以来,冷战效应的延续一冷战虽已结束,1991年苏联解体之后,美国独霸天下,谓之“后冷战”但后冷战迄今20年,美国号令天下的形势,似乎正随着“美消中长”而开始出现了一些微妙的变化进入新世纪的第一个10年,美国迭经网络泡沫、“9·11”事件、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世纪金融危机而元气受损;中国则持续崛起,并且出现从经济到政治,从中国到东亚周边地区的辐射效应这使得美国惊觉,它在东亚地区的影响力正面临着中国的“排挤”。奥巴马上任之后,立即进行战略调整,在阿富汗、伊拉克采取战略退却,但在西太平洋则采取战略进取战略进取锁定的对象是中国,战略进取着力的战线,则是冷战时留下来的第一岛链——北自日、韩,南下琉球群岛、台湾岛,再经菲律宾到越、马等东盟国家,这样的形势,不妨称之为“后后冷战”或“新冷战”,博弈的主角变成了美国与中国。现阶段,博弈的角力场,集中在第一岛链。黄海、东海、南海掀起的波澜,正是角力双方较劲下的效应。

奥巴马上任未久。就说“我绝不接受美国成为世界老二”,又说“我要做太平洋总统”,又让国务卿希拉里访东盟。说“美国回来了”……呼之欲出的,就是美国打算进一步强化第一岛链,严严实实封堵中国的战略思维。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国附近海域如何能不成为多事之秋的地区?

中国该如何面对?(一)首先是心理建设美国说不愿做全球老二。老大、老二怎么定义?可以有各种标准,但少不了的是GDP按目前发展趋势,快则15年,慢则20年,中国GDP极有可能超过美国届时,美国的奥巴马们能接受吗?再说,中国国力弱时,家门口被你堵住,没话说;中国国力强了,门口还是被人堵住。就不能接受了。因此,中专在西太平洋的“G2”博弈,在逻辑上无可避免,中国越早做好心理准备越好

(二)有了心理准备后,接下来,实际作为是什么?分两手,一手硬,一手软硬的一手是力,主要是军事力,军事是硬道理再具体点说。就是“航母”实力与“反航母”实力软的一手是智,要智取台湾智取台湾的目的,在于从根本上破解“第一岛链”

(三)可做进一步说明长久以来,台湾之必须统一,从大陆的角度看,从来就有一个而且是唯一的理由。是:中国的领土及主权完整不容分割

但放在新世纪的中国复兴大战略里看,两岸之必须统一,有远远超过领土与主权完整之外的更、更重要的战略考量:(1)两岸统一,目前胶着中的中日有关东海及钓鱼岛的争议立刻就形势明朗了;(2)两岸统一,目前正面临越、菲、马等国挑衅中的南海形势也将立即改观,海南与台湾就成了两个可以联手的钳子,再加上深入南海的台湾拥有的太平岛,再辅之以航母,谁还敢乱惹?(3)两岸统一,制约了日本最重要的经济运输生命线,日本最终只能在中、美之间重新选择;(4)两岸统一,中国军力将经由台湾直出太平洋,从根本上扭转中国不利的战略形势,黄海、东海、台海、南海诸问题将迎刃而解

上一篇:欧也妮葛朗台知识点下一篇:2018虎滩中学寒假家访路线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