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核问题对世界局势

2024-06-30

伊朗核问题对世界局势(共4篇)

伊朗核问题对世界局势 篇1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办公室昨日回答有关伊朗局势的问题时说,中方一贯主张通过对话和协商的方式解决国际争端。一味施压和制裁不是建设性的做法。希望有关方面采取有利于维护地区和平稳定的做法。

欧盟成员国外长23日通过决议,决定禁止成员国从伊朗进口石油并对伊朗中央银行实施制裁。

伊朗议会能源委员会成员纳赛尔·苏丹尼25日说,伊朗议会正在考虑停止向欧盟供油。苏丹尼说,伊朗议会部分议员正寻求通过一项提案,根据该提案,所有同意制裁伊朗石油出口的欧洲国家将无法从伊朗购买“一滴原油”,以便这些欧洲国家“不再玩火”。伊朗议员伊马德·侯赛尼说,伊朗议会将于29日讨论该提案。

苏丹尼表示,一些欧洲国家的炼油设施适应伊朗原油的品质,这些国家很难找到替代伊朗原油的油源。对伊朗实施石油禁运还会导致油价上涨,欧洲国家将被迫以更高价格购买原油。

伊朗总统内贾德昨日表示伊朗已经准备好进行核谈判,成为伊朗政府宣布愿意谈判的最高级别领导人。他在一所学校与学生对话时说,他准备好进行新的谈判,但针对伊朗石油行业的新制裁不会使伊朗屈服。

外交部就欧盟禁运伊朗石油答问说

一味施压和制裁不是建设性做法

据新华社电(记者杨依军)外交部发言人办公室26日应询答问时说,中方一贯主张通过对话和协商的方式解决国际争端。一味施压和制裁不是建设性的做法。

发言人办公室是在答复新华社有关提问时作出上述表示的。

发言人办公室说,希望有关方面采取有利于维护地区和平稳定的做法。

23日,欧盟成员国外长通过决议,决定禁止成员国从伊朗进口石油并对伊朗中央银行实施制裁。

伊朗议会:考虑停止向欧盟供油

据新华社德黑兰1月25日电(记者杜源江、何光海)伊朗议会能源委员会成员纳赛尔·苏丹尼25日说,伊朗议会正在考虑停止向欧盟供油。

伊朗法尔斯通讯社当天援引苏丹尼的话说,伊朗议会部分议员正寻求通过一项提案,根据该提案,所有同意制裁伊朗石油出口的欧洲国家将无法从伊朗购买“一滴原油”,以便这些欧洲国家“不再玩火”。

苏丹尼表示,一些欧洲国家的炼油设施适应伊朗原油的品质,这些国家很难找到替代伊朗原油的油源。他说,对伊朗实施石油禁运还会导致油价上涨,欧洲国家将被迫以更高价格购买原油。

联合国:伊朗核问题只能和平解决

据新华社联合国电(记者白洁、顾震球)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25日在纽约联合国总部说,伊朗核问题只能通过和平方式解决,除此之外,没有任何其他选择。

潘基文同时表示,霍尔木兹海峡是一条非常重要的国际贸易通商渠道,任何船只在公海畅通行驶的权利必须按照海洋法得到尊重和保护

伊朗核科学家罗尚遭暗杀后,当局已经逮捕了多名嫌疑人。数百伊朗学生则要求改专业学习核技术以表继续支持核计划的决心。伊朗议长拉里贾尼16日表示,伊朗已逮捕数名涉嫌暗杀伊核专家罗尚的嫌疑人,当局正在调查这些人的具体身份。伊朗政府一直认为,罗尚遇刺事件与美国、英国和以色列情报机构有关。美国已否认涉入该事件,英国谴责这是杀害平民的行为。以色列官员暗示已经采取秘密行动阻碍伊朗核技术发展,但并未直接承认参与暗杀。了逼伊朗在核问题上让步,美欧近期先后宣布对伊朗实施石油禁运。随后,日韩等亚洲国家迫于美国压力,表示将逐渐减少从伊朗进口石油。

石油收入占伊朗全部外汇收入的85%以上,因此美欧相继对伊朗实施石油禁运意味着伊朗本已十分艰难的经济将遭受更严重的打击。由于伊朗众多物资都要从国外进口,随着里亚尔币值的暴跌,伊朗物价和资产价格将出现快速上涨,国内实体经济受到影响。同时,由于美欧制裁,在伊朗投资的外国公司面临严重资金进出问题,纷纷削减在伊朗业务。

美国用阻止石油出口遏制伊朗,伊朗则用封锁霍尔木兹反制美国。伊朗海军司令声称,封锁该海峡“比喝杯水还容易”,伊政府也表示“如果西方对伊朗的石油出口制裁,那么一滴油也别想运出霍尔木兹海峡”。

“伊朗的威胁是一次机会。”美国费城新闻网1月19日的评论显得颇为新鲜。文章称,伊朗如果封锁霍尔木兹海峡,那不仅是反西方,而是反整个世界。

这篇评论称:“只要伊朗鱼雷击中该水域的第一艘油轮,伊朗就等于对世界经济犯下战争罪,国际社会与美国将采取军事行动解放霍尔木兹海峡。”

伊朗核问题对世界局势 篇2

【关键词】伊朗核问题 利比亚 美国 军事干预

【作者简介】 安徽财经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博士

2010年12月17日和2011年1月25日,利比亚的东西两个邻国突尼斯和埃及分别爆发了反政府骚乱,致使两国总统本•阿里和穆巴拉克被迫下台。受此影响,利比亚国内原有的矛盾进一步激化。3月17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1973号决议,决定在利比亚设立禁飞区,并要求有关国家采取一切必要措施保护利比亚平民和平民居住区免受武装袭击的威胁。该决议为西方对利比亚展开军事干预开了方便之门。3月19日,法国率先空袭利比亚,美国海军于深夜通过其部署在地中海上的多艘军舰,向利比亚北部防空系统发动了导弹攻击。3月20日,多国大规模军事干预利比亚的行动正式展开,其直接目的是打击卡扎菲政权,帮助反对派推翻现政权,建立新政权。美国及其欧洲盟国军事干预利比亚主观上有国内政治和地缘战略方面的考虑,但在客观上使利比亚乃至整个中东北非地区局势进一步复杂化,对伊朗也产生很大的影响。本文着重探讨其客观上对伊朗核问题的影响。

影响之一:伊朗在核问题上的立场将更加强硬

美欧军事干预利比亚对伊朗核问题的第一个影响是伊朗在核问题上的立场将更加强硬。这主要有三个原因。在分析这三个原因之前,有必要简要回顾一下利比亚与西方关系的历史发展。

在2003年之前,利比亚同美国等西方国家长期敌对。卡扎菲1969年夺取政权后即执行了一系列损害西方利益的政策。自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起,利比亚因被视为支持恐怖主义活动而被贴上“无赖国家”标签。1986年1月,美国里根政府断绝了与利的经济联系,并冻结了利在美国的资产,开始对利实施全方位经济制裁。1988年洛克比空难事件使利面临更为严峻的制裁困境。为了迫使利对空难事件负责,1992年和1993年安理会通过了多个对利实施经济制裁的决议。 制裁严重影响了利比亚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引发民众对政府的不满。90年代前、中期,伊斯兰势力和军队势力制造了利比亚的内乱。这些情况向卡扎菲暴露了重大且日益突出的政权安全问题,为了解决此问题他必须尽力推动利经济和政治发展。这就要求卡扎菲优先进行石油部门的现代化、扩大石油部门的规模,通过增加外国投资刺激停滞的经济。而要实现这些目标就必须采取实际步骤,使自身不再遭受制裁之苦。事实上,早在1992年联合国通过制裁决议后不久,利就建立了一个高级委员会负责与华盛顿重新进行沟通。 而美国坚持在解决洛克比空难问题之前,不与利比亚进行任何形式的谈判。在恐怖活动方面,从1994年以来就没有听到过利比亚参与恐怖活动的可信报道。 同时,利比亚也在90年代实现了从其一贯倡导的“泛阿拉伯主义”向“泛非主义的转变”,以求得非洲国家在解除国际制裁等方面的帮助。90年代,卡扎菲尽管仍然发表反犹言论,但也开始表达了其对中东和平进程的支持。 在空难问题上利也逐渐表现了合作态度。1999年,联合国暂停了对利比亚的制裁。但美英还要求利比亚解决它们所关切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问题。 显然,要想最终摆脱制裁之苦、广泛融入国际社会,利比亚有必要放弃包括核武器在内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

如果说经济制裁通过动摇卡扎菲的国内统治合法性而间接迫使其放弃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话,那么伊拉克战争则使卡扎菲政权感受到了强大外部威胁,而直接加速了利放弃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进程。由于美国发动对伊拉克“先发制人”军事打击的主要借口是萨达姆政权秘密发展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利比亚因此担心美国会因同样的借口对自己开刀。

2003年12月19日,在英美领导人先行宣布利停止发展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决定后,卡扎菲郑重宣布,利将停止发展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完全销毁化学武器,导弹射程将限制在300公里以内,载重量不超过500公斤;向国际原子能机构公布一切发展核原料的行动,无条件同意国际核查人员立即进入利进行核查。此外,利还承诺签署《不扩散核武器条约》附加议定书,加入《化学武器公约》。12月22日,利比亚政府表示同意向国际原子能机构开放其核设施细节。2004年1月,利比亚将其发展核武器用的重25吨的文件、导弹部件和设备交给美国。截至2004年3月,利比亚将其所有核武器研制设备交给了国际核查人员,并把所有铀转化设备以及飞毛腿导弹等一起运往美国。2004年3月10日,利比亚正式在《不扩散核武器条约》附加议定书上签字,并同意国际原子能机构对其核设施进行全面的突击式检查。2004年9月,美国国务院宣布利比亚已“相当确切地”放弃了其核武器计划。

以上述利比亚与西方关系的历史演变为背景,而今西方对利比亚的军事干预足以使伊朗人民得出三个结论。第一,美国等西方国家极不可信,软弱与退让非但不能求得真正的尊重与帮助,反而会招致挨打乃至覆灭。哈梅内伊长久以来一直坚信如果你对美国让一寸,它会进一尺;在核问题上的任何让步将只会导致美国在人权、以色列及其他问题上提出要求。 美国国务院前不扩散问题专家马克•菲茨帕特里克说:“对卡扎菲部队的军事打击将使伊朗更加不信任美国。” 尽管伊朗国内各派势力在发展核技术上没有明显分歧,但仍有各自的政策倾向性。实际上,从近10年的伊朗核问题发展史中,可以看到伊朗国内或多或少存在一些意见分歧。而美欧军事干预利比亚的行动,无疑将会使伊朗国内一些支持与美国对话、改善关系的精英势力受挫,而使主张对美强硬的势力更加理直气壮。

第二,伊朗在美国推翻萨达姆政权后,没有效法“利比亚模式”,顶住了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强大压力,坚持走自己的核武研发之路是正确的。利比亚放弃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后,美国等西方国家逐渐解除了制裁。“同时,布什政府高呼卡扎菲的决定对那些在日益孤立与通过与国际社会合作以获得好处之间正面临抉择的其他‘流氓国家’而言是一个榜样。” 2004年6月,美利两国恢复了中断24年的外交关系。2006年5月15日,两国恢复了大使级外交关系。美国还宣布,将利比亚从“支持恐怖主义国家”的名单上删除。 美国这样做一定程度上是给伊朗看的,试图诱使伊朗以利比亚为“榜样”。几乎在美利恢复外交关系的同时,正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开会的欧盟三国外长们向伊朗抛出一筐新鲜的“胡萝卜”,除提议进一步加强与伊朗在政治和经济方面的合作以外,还表示将支持伊朗发展民用核计划。美国国务院将两者之间时间上的重合解释为巧合,但时任美国国务卿的赖斯道出了部分天机。她说:“正如2003年对利比亚人民来说是个转折点一样,2006年也可以成为伊朗和朝鲜人民的转折点。” 而伊朗并不为之所动,依然坚持进行自己的核计划。伊朗最高宗教领袖哈梅内伊针对西方此番对利比亚的军事干预评论说,卡扎菲在核问题上的让步表明德黑兰继续拒绝接受任何限制伊朗核能发展的措施是正确的。他还说,利比亚放弃核能力以换取西方的好处(他把此比作给小孩糖吃),而伊朗“非但没有退却……反而年复一年地增加了核设施”。 伊朗有理由认为利比亚弃核正是被西方“安全保障”和“改善关系”的甜言蜜语所蒙骗,从而在解除武装后惨遭军事打击和侵略的。

第三,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特别是核武器(至少拥有制造此种武器的物质和技术能力)在维护主权独立方面是必要的,对伊朗尤其如此。美欧军事干预利比亚使伊朗加剧了这样一种担忧:美欧军事干预利比亚或许给伊朗国内的反对派壮了胆,如果伊朗国内的反对派大规模抗议政府,西方也可能会借机采取类似行动。因此,伊朗应该做好充分准备。“奥巴马政府的官员们说,不管布什政府是否完全履行了承诺,如今卡扎菲上校都已被剥夺了在其努力保住宝座时试图得到的令人恐惧得多的武器。” 因此,伊朗对利比亚形势的解读可能是这样:如果卡扎菲当初坚持推进其武器计划,西方强权在军事干预时就会考虑一下了。德国国际与安全事务研究所的一位专家说:“伊朗人会认为拥有核选项就意味着不管你将来如何应对伊朗国内的反对派,都不会遭遇国际军事干预。”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的学者香农•凯尔说:“我认为这(美欧军事干预利比亚)正中了声称伊朗必须要有核威慑力的人的下怀,他们会说看看卡扎菲的遭遇吧。”

针对美欧军事干预利比亚,伊朗以充分理由得出的上述三个主要结论是其在核问题上立场将变得更加强硬的主要原因。

影响之二:伊朗在核问题上面临的现行制裁压力将减弱

美欧军事打击利比亚还会使针对伊朗核问题的现行国际制裁的效用减弱,因为军事干预使利局势进一步复杂,其未来形势发展更加难以预测,从而使国际油价持续上升,为伊朗有效应对制裁提供了契机。

自2002年以来,伊朗核问题一直是国际政治中的焦点问题。小布什政府时期美国针对伊朗核问题的核心目标是伊朗停止铀浓缩活动。对此,美国等国对伊朗采取多种办法(总体而言是“胡萝卜加大棒”的政策),但伊朗始终没有停止铀浓缩。由于美国受困于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而无力对伊朗动武,因而其大棒主要表现为经济制裁。小布什政府时期美国推动联合国安理会通过了三个针对伊朗核问题的制裁决议。奥巴马政府上台初期,美国对伊朗实施无条件“接触政策”,想方设法地不断向伊朗伸出橄榄枝,但是在其于2009年10月主导推出的“核燃料交换”协议受到伊朗的冷落后,其对伊朗政策重又踏上了小布什的老路:加强武装阿拉伯国家,作出各种军事动作威慑伊朗。同时又于2010年6月推动联合国安理会通过了第四个制裁伊朗的决议。除了强化自己对伊朗的单边制裁以外,美国还督促欧盟及日本、澳大利亚、韩国等盟国对伊朗实施单边制裁。

但是美欧军事干预利比亚使利国内原本力量悬殊的对立双方力量差距逐渐缩小,这样就使利比亚国内冲突的规模增大、持续的时间更长。联合国通过的关于在利比亚设立禁飞区的决议,旨在保护平民安全,美欧等国军队本应在利比亚对立双方间保持中立,但实际上美欧等国参与其中,扮演着支持反对派武装对抗卡扎菲政权的角色。问题在于假如卡扎菲政权不管是什么原因(迫于压力主动下台也好,遭受斩首也好,美欧出动地面部队也好)覆灭了,但没有卡扎菲的利比亚会怎样呢?能培养出美欧所希望的民主吗?中东历史表明,就中东伊斯兰各国而言,它们的政治制度选择并不在独裁政治与民主政治之间,而在独裁政治与伊斯兰神权政治之间。在中东提升民主意味着把权力交给伊斯兰主义者。这已被伊朗、阿尔及利亚、巴勒斯坦等国家的民主政治发展所证实。当然,有美军存在的国家稍有不同,因为美军能够对伊斯兰主义者对抗政府的能力施以约束并确保第二、第三甚至更多次选举能够举行。伊拉克、阿富汗就是这样的国家。但是众所周知,伊拉克、阿富汗在向西方式民主政治迈进的道路上步履维艰,历经数年至今依然前途难料。一位西方学者对此问题给出了答案:在种族和宗派方面本已分裂的社会实施剧烈变革不可能培育出民主政治。在巴林、利比亚、苏丹、也门这样的国家,其未来内部局势很可能像黎巴嫩和伊拉克那样更趋混乱。

尽管利比亚并非屈指可数的石油出口大国,但其在外军干涉下的国内冲突对国际石油市场和石油价格也会产生重大影响。近年来,由于多种原因,国际石油市场上的剩余生产能力日益下降,这“意味着国际石油供应安全的一个重要保障正在消失,即便是一个较小的石油输出国发生供应中断,国际石油市场也将面临石油供应绝对短缺的局面”。 由于利比亚是一个比较重要的石油出口国且为欧佩克成员国,其国内持续纷乱势必对国际油价造成较大影响。4月5日,有报道称英国布兰特(Brent)原油价格自2008年中期以来首次攀升到每桶120美元以上。在纽约,供5月份发送的轻质低硫原油交易价格收于108.47美元每桶,这是差不多自2008年9月以来的最高点。美国的汽油价格每加仑3.66美元,比一个月前增长了5%,比去年同期增长30%。尽管国际油价上涨与整个中东北非地区的骚乱、美元贬值等有关,但美欧军事干预利比亚这一因素的影响也不容忽视,因为各地市场已经形成了这样一种认识:利比亚的冲突将会变得持久,而且在短期内利比亚每天160万桶的石油出口量(相当于世界石油供应量的约2%)不大可能恢复。它们还认为沙特填补利比亚生产缺口的努力不够充分。 国际油价上涨使国际上对伊朗的石油需求增加,同时高油价也使伊朗的收入增加,其国内矛盾也会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美国等国希望通过经济制裁迫使伊朗主动走向谈判桌并最终停止铀浓缩的目的更加难以实现。早在西方军事干预利比亚之前,就有报道称,“伊朗正在利用利比亚乱局和该国石油出口的减少,销售更多因经济制裁而难以售出的原油”。意大利一家炼油厂(传统上是利比亚原油的大买家),在联合国通过禁飞决议前就自称已经增加了对伊朗原油的进口。

同时,美欧军事干预利比亚所造成的复杂局面,可能会妨碍美国对联合国制裁伊朗决议的执行情况的监督,即便是发现了违反决议的国家或公司,美国可能也更加无力对其进行惩罚。另一方面,相关国家也会把高油价故意归因于西方对利比亚的军事干预,而作为自己与伊朗进行能源和金融交易的借口。有报道披露,就连美国的盟国德国也在帮助伊朗规避欧盟和美国的经济制裁。德国外交部不经审查就批准了大量该国与伊朗的石油交易,其总额高达90亿欧元。德国对被欧盟和美国列入制裁重点的一家以洪堡市为基地的伊朗银行非但视而不见而且其中央银行(Bundesbank)和外交部还与之进行大量业务往来与合作。

影响之三:美欧更难在核问题上向伊朗施加新的压力

美欧军事干预利比亚可能会使它们难以在核问题上对伊朗施加有实际意义的新压力。首先,军事干预利比亚可能使西方各国对伊朗施加额外压力的自身能力减弱。西方国家可能为收拾利比亚乱局而不得不投入本来可用于应对伊朗核问题的精力。同时,因西方军事干预而复杂化了的利比亚乱局可能持续外溢到其他中东国家,从而使该地区乱上加乱,使国际油价继续走高。“迅速增长的高油价是过去五次全球重大经济衰退的前导。更高的汽油和取暖燃油价格迫使消费者削减用于随意购买物品的开支,并推高企业运营的成本。结果是人们日益担忧,如果持续的中东乱局导致油价进一步上涨,正在进行的全球经济活动复苏可能会被打断。” 如果这种情况出现,那么不可避免地要对美国等西方国家的经济产生很大的冲击,进一步弱化它们对伊朗施加额外压力的能力。即便经济复苏不被打断,但高油价对西方国家经济的负面影响是无疑的。此外,美欧军事干预利比亚还会使它们在反恐方面面临更多的挑战。原因如下:卡扎菲政府近年来实际上是反对恐怖主义的,遭受美欧军事干预后,卡扎菲可能会故伎重演;更多的恐怖分子可能会趁乱潜入利比亚;干预可能会加剧伊斯兰极端主义者对美欧的仇恨。

其次,美欧军事干预利比亚削弱了西方,特别是美国在核问题上向伊朗施压的国际号召力。军事干预利比亚使美国在核问题上向伊朗施压的一个重要理由大打折扣。这个理由是伊朗发展核技术或者核武器破坏地区稳定、威胁邻国,容易诱发军备竞赛。由于美国轰炸的是一个与西方合作过的、比较彻底地放弃了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国家,世人会自然地认为,也许正是伊朗拥有较高的核能力才使美国或以色列有所顾忌而不敢轻易对伊朗动手,因为仅仅由于军事打击伊朗时误炸了目标而造成的核污染都会对包括欧洲国家在内的国家带来危害。从这个角度看,再联系到美国近年来对伊朗的现实军事威胁,人们更有理由认为伊朗发展核技术是为了维护自身国家安全,为了免遭美国的军事打击,而不是像美国所一贯声称那样,是对地区安全的破坏和对邻国的威胁。另外,美国等西方国家声称针对利比亚的军事行动是人道主义干预,但就阿拉伯世界甚至伊斯兰世界各国而言,它们更想看到的是美国对以色列屠杀巴勒斯坦民众的行动进行人道主义干预。美国的虚伪进一步拉开了其与阿拉伯国家,特别是其民众的距离。

再次,美国等军事干预利比亚后,它们自身对伊朗政策的转变也会使伊朗在核问题上面临的直接压力减弱。美国等军事干预利比亚,表面上的理由是为了防止更大的人道主义灾难,因此这种干预可以称作预防性人道主义军事干预。就美国等此次军事干预利比亚背后的伊朗因素而言,美国可能调整对伊朗的策略,更多地对伊朗打人权牌,增加对伊朗反政府派别的支持力度,通过此次干预给伊朗的一些反政府人士或组织壮胆,使其更公开、更猛烈地展开抗议政府的行动,在伊朗的内部骚乱达到一定程度时,再以防止人道主义灾难这种更为冠冕堂皇的说辞为借口,动员国际力量对伊朗进行军事干预。联想到美国对沙特军事干预巴林事务的默许,阿盟对在利比亚设立禁飞区的强烈支持,以及逊尼派阿拉伯国家特别是沙特对伊朗的一贯警惕,这个判断更加可信了。阿盟既然支持了在利比亚设立禁飞区,一旦美国以同样理由主张在伊朗设立禁飞区,阿盟就没有理由反对了。此外,大多数阿拉伯国家政府尽管对伊朗的核活动颇感忧虑,但从不敢公开反对,因为它们的另一个敌人以色列早已拥有了核武器,而且伊朗是坚定反对以色列的国家。阿拉伯国家一直把伊朗核问题与中东地区无核化挂钩,这实质上就是要求以色列首先要放弃拥有核武器。因此,以核问题为借口对伊朗采取军事行动很难得到阿拉伯国家的支持,但如果以人道主义为借口,阿拉伯国家就不易反对了。

最后,美欧军事干预利比亚不会使美国军事打击伊朗的可能性增加。美国等军事干预利比亚之前,曾对利政府多次发出口头警告,要求卡扎菲下台,而且还推动通过了联合国制裁决议。美国等由此向国际社会传达这样一个信息:如果不听警告,如果无视制裁压力,那么将会遭受军事干预。这给世人的感觉是伊朗也将遭受军事打击。但是,伊朗在核问题上无视西方的警告、威慑与制裁已非一朝一夕,就伊朗核问题受到军事干预的可能性言,美欧对利比亚的军事干预不可能是一个重要拐点。

结语

美国及其西方盟国军事干预利比亚有许多主观的动机:为了展示霸权国之为霸权国的身份和地位,为了国内政党政治的需要,为了国内稳定而对外搞价值观一元论,为了北约的前途,为了利比亚石油,为了掌握中东政治形势发展的主导权等。不管它们的动机如何,其军事干预利比亚的行动在客观上对伊朗核问题造成了它们不愿意看到的影响。首先,伊朗在核问题上的立场将更加强硬。因为美欧军事干预利比亚使伊朗很自然地做出如下推断:美国等西方国家极不可信,软弱与退让非但不能求得真正的尊重与帮助,反而会招致挨打乃至覆灭;伊朗在美国推翻萨达姆政权后,没有效法“利比亚模式”,顶住了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强大压力,坚持走自己的核武研发之路是正确的;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特别是核武器(至少拥有制造此种武器的物质和技术能力)在维护主权独立方面是必要的。其次,伊朗在核问题上面临的现行国际制裁压力将会减弱。这主要是因为,美欧的军事干预使利比亚的局势发展更难预料,国际油价也会因之持续走高,从而使针对伊朗核问题的经济制裁更难落实,更难发挥其应有的功效。再次,在核问题上,美欧更难对伊朗施加有实际意义的新压力。理由是:军事干预利比亚可能使西方各国对伊朗施加额外压力的自身能力减弱;军事干预利比亚削弱了西方,特别是美国在核问题上向伊朗施压的国际号召力;美国等军事干预利比亚后,它们自身对伊朗政策的转变也会使伊朗在核问题上面临的直接压力减弱。

伊朗核问题:引信远未拔除 篇3

伊朗核问题几起几伏,去年下半年美国中情局报告公布后,关于核问题以及美伊关系的发展就像进入了一个黑箱,人们能够感觉到其中正在发生激烈的博弈,却不知道里面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这种无声胜有声的状态使人们意识到,黑箱开启之时也许就是美国对伊朗的政策清晰之日,甚至是美伊关系发生转折之日。而最终决定开箱结果的因素,既有美国内部不同的对伊政策主张,也有伊朗内部不同的对美政策主张,还有以色列和海湾国家的立场倾向以及美伊之间秘密互动的结果。

对伊朗威胁的定位

两党高度一致

在布什政府的战略棋盘上,从全球范围看,伊朗早在2006年3月就被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正式确定为“单个对美国威胁最大的国家”,而且威胁的严重性和现实性随时间的推移变得越来越大;从地区范围看,伊朗问题已经超越伊拉克问题,成为美国对包括土耳其和阿富汗在内的“大中东”地区战略的焦点。美国要实现黎巴嫩的稳定,推进巴以和平进程,在伊拉克和阿富汗重建方面取得进展,都与伊朗息息相关。也许在伊朗看来,这些因素是自己和美国“叫板”或讨价还价的资本,但在美国方面看来,这些因素恰好表明伊朗的现实威胁正在增大,需要尽快做出决断。2008年1月13日,布什在访问阿联酋时再度鲜明地列举伊朗的“罪状”和美国乃至世界面临的威胁,即伊朗是世界上首当其冲的纵容协助恐怖分子的国家,它破坏黎巴嫩的和平,向塔利班组织运送武器,发表危险言论并胁迫邻国,公然蔑视联合国,拒绝公布核计划,破坏整个中东地区的稳定,总之,正在威胁整个世界的安全。

虽然美国内部在如何应对伊朗问题上存在不同的看法,但在如何看待伊朗对美国所构成的威胁的认识上则是比较统一的,对伊朗核威胁的看法更是高度一致。也就是说,不仅共和党把伊朗视为现实的重大威胁,即使民主党上台执政,其对伊朗特别是对其核开发威胁的判断发生重大改变的可能性也不大。目前在总统初选中领先的共和党候选人麦凯恩多次指出,伊朗正在向伊拉克运送杀死美国士兵的高致命性爆炸装置,它们训练和装备恐怖分子,它们致力于毁灭以色列,拥有核武器的伊朗对地区和全球稳定是一个不可接受的威胁。他还反复强调,不能允许伊朗拥有核武器,只有一件事比动武还糟糕,那就是一个拥有核武器的伊朗。民主党候选人奥巴马也表示,支持强化对伊制裁,以迫使伊朗停止浓缩铀计划。希拉里更是在《21世纪的安全与机会》一文中特别指出,伊朗是美国、北约以及以色列面临的长期战略挑战,伊朗是支持恐怖主义的头号国家。她发誓不能让伊朗拥有核武器。

继续朝对抗方向滑去

布什政府对伊朗的基本政策是,坚决不容许伊朗在中东坐大和拥有核武器。这一强硬政策在其任内发生根本改变的可能性很小。而就目前情况看,即使民主党赢得2008年大选上台执政,其可能采取的应对战略虽未必会像布什政府那样强硬甚至叫嚣要发动战争,但也不一定会完全向伊朗妥协。就连主张外交和政治解决途径优先的总统参选人,也不排除采取军事打击的可能。在总统初选中领先的共和党参选人麦凯恩多次指出,不能允许伊朗拥有核武器,军事打击作为最后选择不应该从桌上挪开;民主党参选人奥巴马认为,不应该排除对伊动武这一选项;希拉里表示,如果伊朗不遵守国际协议,那么所有选择将摆在案台上。

伊朗高官和战略家则普遍认为,当今世界可以分为两大阵营,一是以美国为首的主导者阵营,二是广大发展中国家组成的被主导者阵营。现在,前者尤其是美国这个霸权国家已经变得越来越虚弱,每天都处于失败的过程中;后者却在不断兴起,对美国的优势正在不断上升。特别是在中东地区,美国深陷伊拉克泥潭,短期内难以脱身,正处于最软弱的状态。加上英、法、德、俄、中等大国为了各自在伊朗的重大利益(能源等),也不会全力支持美国对伊朗的制裁或者动武。因此,美国难以实施真正的制裁,更不可能对伊朗动武。相反,美国在伊拉克和阿富汗重建等诸多问题上都有求于伊朗,需要伊朗提供合作。也许正是基于这种判断,伊朗对外界尤其是对美国对其地位和行为的消极看法,似乎不仅不担心,相反还引以为自豪,甚至不断发出挑战,有意无意地把自己摆到美国战略对手的位置上。在对美战略上,伊朗坚持强硬路线,利用与国际原子能机构的合作以及其他国家之间的利益分歧,争取时间,抓紧安装新一代离心机,加快核开发步伐;积极展开外交攻势,改善与阿拉伯国家的关系,加强与委内瑞拉、印度等国的关系,广泛拓展地区和国际影响,争取抗衡美国的有利条件;抓住美国情报总局有关伊朗203年已终止核武研发和国际原子能机构连续几次报告均未发现伊朗研制核武器等有利证据,在舆论斗争上争取和扩大优势。

无论在战略认知还是在实际政策上,美伊双方都坚持强硬路线,势必加剧相互之间的战略对峙。而这种对峙态势所隐含的冲突风险极大,前不久两国舰艇在海湾上演的对抗游戏险些擦枪走火已经充分表明了这一点。

新老政府都面临两种选择

美伊之间的这种战略对抗终究要解决。而且从目前美国方面对伊朗威胁现实性的认知和有关政策实践看,其解决这个问题的紧迫性也很突出。2008年1月13日,布什在阿布扎比的演讲中再度表明了美国要在“局势变得更糟之前”就解决伊朗问题的紧迫感。

从近期看,或者说在布什任期之内,美国对伊朗政策有两种选择。

其一是像现在所做的那样,推动联合国安理会在六大国协商结果的基础上通过第三个制裁决议,继续强化对伊朗的制裁,以压促变。美国国家情报总局2007年12月3日送交国会的一份解密报告就指出,伊朗在2010年之前应该不具备制造核弹的能力,只要结合国际社会强大的制裁和压力,使伊朗感到可以享有一定的地区影响力并确保其安全和国际形象,就可能说服伊朗领导人继续搁置核计划。

其二是由美国或以色列对伊朗的核设施进行军事打击。从以色列的大力推动和美国国内强大的犹太院外集团的游说,以及布什本人的哲学观点、宗教情感和政策惯性看,特别是从对决策影响举足轻重的切尼等人的倾向看,布什政府都有对伊动武的现实性、紧迫感和可行性。根据美国民意调查结果,52%的美国人支持采取军事行动来防止伊朗制造核武器;53%的人认为美国会在大选之前对伊朗实施军事打击。而且如果外交和政治途径迟迟难以奏效,而伊朗拖延时间的战略却不断得手的话,布什政府实施军事打击的紧迫性、现实性就可能上升。而且,伊朗越是使美国感到被动,美国就越有可能对其实施军事打击。因此,尽管目前布什政府在积极推动强化对伊制裁,但不能排除实施军事打击的可能性。

从中长期看,也就是从布什之后的美国政府看,美国对伊朗政策同样面临两种选择。

第一种选择是实现战略妥协。就像美国对外关系委员会的知名学者塔基等人所主张的:伊朗并非决心凭借伊斯兰好战精神推翻地区秩序,而只是寻求在其周边地区占据主导地位。美国应该承认伊朗在波斯湾乃至整个中东地区的大国地位,然后像当年尼克松承认中国并打开对华关系的大门那样,直接与伊朗展开外交谈判,实现战略和解。在此基础上,美国构建一个新的地区框架,推进地区一体化,让该地区包括以色列和伊朗在内的所有主要国家都成为利益攸关方,共同维护地区稳定。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这种选择只有在美国对其大中东战略进行重大调整的情况下才可能发生,就目前形势而言,其现实基础尚不充分。

第二种选择是战略遏制。美国民主党的首要智库布鲁金斯学会与美国广播公司的联合研究项目“机遇2008”发表一份报告明确指出,伊朗仍然处于革命的狂热阶段,在地缘战略上谋求主导海湾地区,在意识形态上挑战该地区温和政府的合法性,渴求成为整个穆斯林世界伊斯兰极端主义的领袖。报告认为,伊朗加强常规军事力量,蔑视联合国安理会的决议而谋求获得核武器,卷入黎巴嫩和伊拉克等,不仅反映了它的野心,而且说明它现在的自信。它构成挑战的核心就在于其政权的性质。报告认为,对付伊朗的战略应该从遏制开始,直至其体系内部的结构性矛盾开始从内部削弱其自己。这种观点不仅能在相当程度上代表着有望上台执政的民主党的看法,而且具有超越党派的广泛代表性。目前,美国的不少政策实践也在朝这个方向发展。布什也已经表示:“美国正在和海湾地区的盟友们制定并加强长远的安全规划,和世界其他盟国一起应对伊朗这个威胁。”

3月3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了制裁伊朗的第三个决议——1803号决议。美国国务院副发言人凯西表示:希望这一决议能够促使伊朗转变立场,停止可能用于生产核武器的铀浓缩活动。4日,伊朗内政部长普尔·穆罕默德称:新制裁不会对伊朗的发展造成伤害。

美国一著名的保守派代表人物曾称:“伊拉克之战可以被看作第四次世界大战的第一次战斗,世界已经发生过两次热战和一次冷战,都是以欧洲为中心,第四次世界大战正在中东发生。”此言虽不免有些危言耸听,但却明白无误地道出了中东在美国战略中重中之重的地位。伊朗又不肯轻易退让服软,看来,黑箱博弈远未到开启之时。

会讯

五百旗头真教授在京演讲

2008年1月30日,日本防卫大学校长、日中友好21世纪委员会日方委员、神户大学名誉教授、法学博士五百旗头真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术报告厅做了题为《福田内阁的安保与外交政策》的演讲。

此次会议是由中国社科院国际合作局和日本研究所共同举办的。来自中国社科院、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外交学院、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等单位的中方代表和由首席委员小林阳太郎率领的日中友好21世纪委员会日方委员及外务省亚太局、驻华使馆、国际交流基金会北京事务所等日方代表共约近百人出席了会议。

在演讲中,五百旗头真教授对福田内阁的安保政策与外交政策进行了分析。他认为,福田内阁在坚持和强化日美同盟的基础上,加强了与亚洲国家的关系。日美同盟与日中协调应该互相促进,共同发挥作用。由日本和中国的老一代领导人开创的日中和平友好关系,现在已发展成全方位、多层次的战略互惠关系,今后仍要平衡推进。这是福田外交的特点。日本要为中国的环境保护、节能减排做出贡献。

在演讲会上,五百旗头真教授还就福田内阁的前景、中日经济合作、军事、安全、历史研究以及台湾问题、胡锦涛主席访日等,回答了与会者提出的问题。

伊朗核问题对世界局势 篇4

王毅表示,此次外长会是有益的,各方在充分肯定迄今谈判取得的重要进展的基础上,集中就余下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全面、反复和深入的讨论。目前离谈判期限还有三个月时间,中方对下一阶段谈判提出四点主张:

一、坚持政治引领。伊朗核谈判涉及大量技术问题,协议本身也需要专业支撑。但伊核问题说到底是政治安全问题,各方要加强政治引领,适时做出政治决断。

二、坚持相向而行。谈判各方都有自己的立场,在最后阶段,如果相向而行,就能取得成功,如果原地踏步,势必功败垂成。

三、坚持分步对等。解决问题需要一个过程,必须分阶段、对等地向前推进,各方都应承担相应的责任与义务。

四、坚持一揽子解决。目前遗留的几个焦点问题实际上相互关联,各方应发挥创造性思维,考虑一揽子解决方案。我要强调的是,照顾各方核心关切不可回避,发挥联合国安理会作用至关重要。

王毅表示,一年多来,中国在谈判艰难时刻多次提出建设性方案,通过各种渠道积极斡旋。这次外长会上,我也与各方分享了解决焦点分歧的思路,相信会为达成全面协议发挥积极作用。

上一篇:铅酸蓄电池规范下一篇:用适当介词填空英语练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