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南海问题的思考(精选8篇)
对南海问题的思考 篇1
对南海问题的思考
敬爱的党组织:
我一直在关注近几年来在我国南海发生的领海争端问题,作为由我国最早发现和命名,并最早持续对其行使主权管辖的南沙群岛,却在近几年来一直受到周边国家,如越南,马来西亚和菲律宾的骚扰。虽然我国出于大国风度,已经展示出了最大的宽容,并向国际社会展示了被世界所公认的我国对南沙群岛享有主权的充分的历史和法理依据,但这些国家依然持续不断觊觎南沙群岛的主权,对我国与这些国家的合作关系造成了恶劣的影响。我希望自己能够通过对这一争端进行详尽的回顾与分析,来为保护我国主权和领土完整出一份力。
回顾历史我们可以发现,远在秦汉时代,中国已经有了大规模的远洋航海通商和渔业生产活动,南海已成为重要的中国海上航路。从此,中国人民频繁航行于南海之上,穿越南海诸岛,最早发现了这些岛屿礁滩,并予以命名。而且华南沿海一带从中国秦朝开始便已经是中国领土,从中国西汉到唐朝末期现越南中部和北部是中国领土,南海已经是中国领海。中国明朝海军多次通过南海下西洋,是南海的唯一正统力量,南海的东南亚国家的君主从元朝开始到清朝接受中国中央政府的册封才是合法正统的,南海周边国家从元朝开始到清朝是中国中央政府的藩属国。海南岛在中国西汉开始已经是中国领土,南海诸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神圣领土。中国人民最早发现这些岛屿礁滩,长期以这些岛屿礁滩为基地进行渔业捕捞生产和居住,世代相继对这些岛屿礁滩进行辛勤的开发和经营,中国政府最早对这些岛屿礁滩实行管辖和行使主权。
而其实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相当长时期内,并不存在所谓的南海问题。南海周边的地区也没有任何国家对中国在南沙群岛及其附近海域行使主权提出过异议。即使是现在与我国产生争端的越南,也在1975年以前明确承认中国对南沙群岛的领土主权。菲律宾和马来西亚等国在70年代以前,没有任何证据能够表明其领土范围包括南沙群岛及周边海域。美国与西班牙1898年签订的巴黎条约和1900年签订的华盛顿条约曾明确规定了菲律宾的领土范围,但并未包括南沙群岛。1953年菲律宾宪法、1951年菲美军事同盟条约等也对此作了进一步确认,而马来西亚只是到了1978年12月,才在其公布的大陆架地图上将南沙群岛的部分岛礁和海域标在马来西亚境内。而且世界上许多国家出版的地图也都标注南沙群岛属于中国,例如日本1952年出版的《标准世界地图集》和1962年由外务大臣大平正芳推荐出版的《世界新地图集》,以及1954年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出版的《世界大地图集》和1956年英国出版的《企鹅世界地图集》······凡此种种,数不胜数。通过以上对于历史的回顾以及对国际社会上关于南海归属权证据的搜集,一切的事实都表明我国一直以来都是对南海拥有无可争议的主权,而越南,菲律宾和马来西亚等国家所提出的无理要求和进行的非法侵占,不仅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更是因为背后有日本和美国等国家的暗中支持,这些支持大大助长了这些国家的嚣张气焰。比如日本政府在南海主权争议中立场明确,希望东盟国联手,采取一致行动对抗中国,借此实现日本在该地区的战略目标。而印度为了实现其地区霸权的战略目标,也提出了“东进政策”。自2000年以后,印度加强了同越南、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等国的军事联系,试图扩大对南海问题的发言权。此外,澳大利亚以及某些欧盟大国,也以“南海航行权”关系到其国家利益为由,表示“不能对此视而不见”。这些大国插手南海事务,削弱中国、混水摸鱼的意图十分明显。
因此仔细回顾南海争端的发展,我们便可以十分明显地发现,这些国家侵占和瓜分南沙群岛行为是对中国领土主权的严重侵犯,是非法的、无效的,这些国家的所谓法律依据是根本站不住脚的。我们的党和政府一直以来秉承和平发展的策略,已经在相关问题上保持了最大程度的容忍和克制,而这些国家却依然不知悔改。正所谓“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我们的党和政府,将会在未来采取更加明确和有力的措施,切实实现我国对于南沙群岛的无可争议的主权管辖,将这些资源运用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建设,也会在国际上展示出更强大,更坚定和更负责任的形象。我也会努力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知识水平,为了我们国家的安全和发展而不懈奋斗,请党组织考验我!
对南海问题的思考 篇2
一、其他海域“共同开发”的实践为南海“共同开发”提供借鉴
“共同开发”主要是指主权国家基于协议,就跨越彼此间海洋边界线或位于争议海区的共同资源,以某种合作形式进行勘探和开发的活动。历史上,“共同开发”的实践可以追溯到1958年《巴林与沙特阿拉伯王国关于在波斯湾划界的协定》,该协定形成了同时解决海域划界和资源的“共同开发”的雏形。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以“共同开发”的方式开发争议海域自然资源的可能性已被国际社会的实践所证明,70年代和80年代“共同开发”获得了加速发展,且被不断增加的学术评论、国家实践及国际司法判例所证明。迄今为止,世界范围内达成的海域“共同开发”协定已有20余个,还有大量争议海域的资源正在协商以“共同开发”的方式加以解决。
任何一个国家间的合作协定都不能为其他国家间“共同开发”协定的达成提供直接的范本。但是,世界其他合作海域各方签订条约的背景、过程、双方争议的解决思路及最后达成的协议、目前的开发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合作开发模式等方面的经验和制度,能为南海的“共同开发”提供借鉴。例如:在“共同开发”发展的过程中,共出现了几种不同的模式。在早期的“共同开发”协定中,主要采取的是代理制的管理模式。即由一当事国代表双方共同管理开发区,在开发区适用代理国的法律。这种模式建立和管理起来比较简单易行,因为一国管理机制的应用,不涉及两国有关法律机制的相互协调。在“共同开发”进入发展阶段后,承租人经营制开始盛行。即由两国的经营人在承租区内轮换经营。这一模式又被称为强制合资模式,它体现出了商业原则以及平等的特点。1989年澳大利亚与印度尼西亚的《帝汶缺口条约》采取的是超国家的管理模式。其特点是由两国授予联合管理局以全权,在开发区内,只有一份工作计划,一种税收制度,一项预算和一套法律制度。此外还有双方政府共同管理模式,合资机构共同经营模式等,这些不同的合作开发模式对于南海“共同开发”均能起到借鉴作用,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为南海“共同开发”制度的建立提供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持。加强与周边国家的合作,通过“共同开发”实现我国在南海的重大的战略需要,对于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二、南海“共同开发”面临的主要困难分析
南海争端涉及周边的六国七方(中国、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文莱和中国的台湾省),是目前世界上涉及国家最多、争议海域面积最大的海域争端之一。各国均不会轻易放弃自己的权利要求,而且,有关国家为了巩固在南海的既得利益,以抢先开发造成事实为策略,加紧开发利用南海资源。此外,美国、日本、欧盟等国也试图插手南海问题,使南海争端更加错综复杂,同时也加大了南海“共同开发”面临的困难。
1. 复杂的国际局势
一方面,南海周边有关国家不顾历史事实和国际法准则,暗地在南沙挑起争端,扩大事态,使之引起国际社会的关注和重视;同时又以“清白”者自居,大肆呼吁要求区域外大国提供保护或通过联合国和国际法院来解决南沙争端,其意图是想拉进区域外的大国来牵制中国,使南海问题“国际化”。另一方面,由于南海是重要的国际航运通道,是东南亚各国间及与印度洋、太平洋海上贸易的门户,同时又有极为丰富的海洋资源。随着有关各方在南海主权问题上的争议日趋激化,美国、日本、欧盟等国觊觎南沙的资源和战略地位,经常借南海的航行自由和地区安全等问题有意发挥,介入南沙问题不可避免。近年来印度也开始涉足南海。总之,南海争端本身的复杂性,加上冷战结束后国际格局的变化、东盟的崛起、亚太地区安全体系的不确定性以及美国、日本、印度和欧盟等不同程度的卷入,使南海争端呈现出国际化趋势。这些都会使有关的谈判和“共同开发”难度加大。
2. 南海争端趋于复杂
“共同开发”的前提条件是主权在我,这是原则性的问题,不可能有丝毫的让步。但是,周边国家在允诺“共同开发”的同时,不遗余力地加强对已占岛屿和海域的实际控制,强化“主权”宣示,干扰联合开发。近年来,越南、菲律宾等国在所占岛礁上修建了数量可观的军事基地、港口码头或机场,出动军舰、飞机巡逻,并不断驱赶中国渔民。越南虽同意启动中越联合开发南海资源谈判,但对中国提出的“主权在我”始终拒不接受,坚称对西沙、南沙群岛拥有“全部主权”,菲律宾也坚称对我黄岩岛拥有“主权”,这是南海实现“共同开发”的主要阻碍。
3. 周边国家加紧了对南海资源的开发
近年来,有关国家为了巩固在南海的既得利益,以抢先开发造成事实为策略,加紧开发南海资源。周边国家各自划分了彼此重叠的对外招标矿区,不断扩大勘探范围,大部分区域在中国传统疆界线之内。各国多以划分“石油租让区”方式,私自将南沙海域租让给外国石油公司勘探与开发。目前,在南海拥有石油承租权并从事油气勘探和开采的国际石油公司约有200余家,分别来自美国、日本、英国、法国等十余个国家,南海油气资源的开发已国际化。此外,南沙海域的大量渔业资源也遭到周边国家的开发,年渔获量超过中国每年在南沙海域的渔获量。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还积极同日本、韩国等国的渔业公司合作,在南沙海域进行捕捞作业和渔业考察。他们还经常驱赶或干扰在南沙作业的中国渔船,并屡屡抓捕和打死、打伤中国渔民。由于目前我国对于南海油气资源的开发尚属于起始阶段,在“共同开发”的谈判中还会遭遇“先存权”问题。中国需要积极创造条件,尽快采取“共同开发”行动进行弥补,以启动南海“共同开发”的良好局面。
4. 南海周边国家加强了内部协调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和军事实力的提高以及对能源需求的猛增,东盟国家担心中国的威胁日益加大,单独任何一方都不足以与中国抗衡。基于此,以中国为“假想敌人”加强联合,共同对付中国的挑战,已成为一些东盟国家的共识。在南海争端中,东盟国家开始加强了内部的协调,逐渐联合起来采取一致行动以共同对抗中国。目前,东盟各国已制定了“以军事实力为后盾,现有控制为依据,加速南海资源开发”的战略方针,力图通过“协调立场”,“统一口径”,“统一行动”,联合起来对付中国,改变了过去单独与中国较劲的局面,以此来加大与中国在南海问题上的谈判筹码。显然,东盟国家通过联合行动大大加强了它在南海争端的发言权。
三、南海“共同开发”的前景分析
1.“搁置争议,共同开发”是解决南海问题最现实可行的方案
“搁置争议,共同开发”是中国两代政治家基于南海问题的历史和现状所提出的方案,这一原则始终贯彻于中国的外交实践。它是解决国与国之间领土争端的新思路,丰富了处理复杂国际事务的手段与方法,在强调中国对南海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的同时,也充分考虑到有关各国的利益要求和利益分配。中国做为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的坚定力量,倡导“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本身,便是对世界公开做出的绝不在南海问题上首先使用武力的最好承诺。“主权属我,搁置争议,共同开发”不仅是一项积极的建设性的政治主张,而且在法律上也是完全站得住脚的,“共同开发“在法律上与主权属我并不矛盾。坚持主权属我不是说就一定不能搞“共同开发”,进行“共同开发”也不意味着对主权属我的否定。
“搁置争议,共同开发”是解决南海问题的最现实可行的方案。尽管目前争端依然存在,但争端各方要进行合作并非不可能。首先,“共同开发”在海域划界的实践中作为一种临时措施被普遍采用,其优点是促进争议的解决,保证在资源分享上的公平分配和避免因争议逐步升级而造成冲突。其次,南海周边国家越来越认识到,意识形态的分歧不会妨碍他们之间的共同开发,争议和分歧必须以和平方式来解决。另外,就东盟国家来说,他们在最近30年已达成相互信任和谅解,要合作开发的可能性当然就更大。南海周边国家从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开始有了一些共同开发的成功实践。因此,从目前的形势看,尽管“共同开发”还存在较多困难,但其前景还是比较乐观的。
2. 中国政府为实现南海“共同开发”而做的不懈努力
中国政府为实践“搁置争议,共同开发”做了坚持不懈的努力。近些年来,中国与有关国家就南海问题多次进行磋商,我国领导人利用各种机会同东盟有关国家领导人进行过多次会谈和沟通,还专门派代表团就南海的海洋环保、气象、渔业等问题与有关国家进行过具体协商,达成了广泛共识。在中国-东盟高官磋商,中国-东盟对话中,双方也就南海问题坦诚交换意见,一致赞同以和平方式和友好协商寻求问题的妥善解决。2002年11月,中国与东盟签署《南海各方行为宣言》,强调应本着合作与谅解的精神,寻求建立互信的途径,以和平方式解决南海争端、积极开展南海合作,为维护南海地区和平与稳定、促进本地区有关国家在南海开展务实合作奠定了重要的政治基础。2004年11月28—30日,中国政府总理温家宝出席中国与东盟领导人会议期间,提出了“平等互信、合作共赢”这一指导双方关系长远发展的基本方针,并就落实《南海各方行为宣言》的后续行动以及尽快启动南海合作等提出了倡议,在东盟各国领导人中产生了强烈共鸣。2005年4月l3日中国、菲律宾、越南签署了《在南中国海协议区三方联合海洋地震工作协议》,这是中、菲、越三方第一次就“共同开发”南海资源达成共识,被认为是朝着“搁置争议,共同开发”迈出的历史性、实质性的一步,也是三国落实中国与东盟《南海各方行为宣言》的重要举措。说明了南海地区“共同开发”的前景日趋明朗,充分体现了三方搁置争议的政治意愿,因而,其政治意义远大于经济意义。2007年5月18日,中越双方发表《联合新闻公报》,双方愿共同努力保持南海局势稳定,积极研究和商谈“共同开发”问题。随着周边国家对“共同开发”制度的认同,更多的国家会朝着“共同开发”的方向努力。
3. 周边国家对南海“共同开发”的积极反应
南海问题受到国际上普遍关注。随着南海“共同开发”的发展,如何协调各国利益、选择何种方案“共同开发”南海资源,已成为当前十分紧迫的课题。对此,有关国家和人士,为了扩大自身的海洋权益和避免南海问题演变成武装冲突,纷纷提出各种解决争端的方案。例如:菲律宾提出了“北海模式”和“一人一份”与“人人有份”模式;越南提出了“U形方案”与“环形方案”模式;印度尼西亚提出的“南海甜甜圈”模式;还有的人提议可参考南极条约的模式等。这样的“共同开发”方案还有很多,尽管这些方案大多带有狭隘的集团利益或本国利益,否定中国对南海诸岛的主权,忽视中国在“U”形线内所拥有的“历史性权利”,或者把南沙群岛等同于南极无主地,或者以目前占领的现状确定岛礁的主权归属,以对南沙群岛及其资源进行再分配,完全将中国的利益置于其方案之外。实际上这些方案都会带来最大的不公平,违背国际法的基本原则和海洋法,当然不可能为中国所接受。但是,上述种种建议,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南海周边各国对于“共同开发”的极大热情和积极反应。
4. 南海周边国家不断朝“共同开发”的目标迈进
“搁置争议,共同开发”得到了周边各国的广泛关注。近年来中国、菲律宾、越南、马来西亚、文莱等南海争端国家正在加快步伐,不断朝共同开发和利用南海资源的目标迈进。中国提出的“从大局出发,加强南海合作,化冲突、争议之海为和平、稳定、合作之海”的积极倡议,得到了周边各国的积极响应,并逐步赢得了有关国家的赞赏和认同,基本达成了“共同开发”利用南海资源的共识。例如:1979年2月,马来西亚和泰国在泰国湾位于泰国海岸39海里处建立一个共同开发区;1982年,泰国和柬埔寨在有争议的威岛(Poulo Wai)和土珠岛(Tho Chi)建立一个共同开发区;1989年,印度尼西亚与澳大利亚在帝汶海边界争议区签订了一个共同开发协议等。近年来,在印度尼西亚召开的数次有关南海问题的会议以及东盟外长会议、东盟论坛等重要的地区性会议,均不约而同地将“搁置争议,共同开发”做为和平解决南海问题的最有借鉴意义的原则,并体现在会议的最终成果之中。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国家的政府官员或新闻媒体,也不同程度地予以响应,并给予客观评价。愈来愈多的国家和愈来愈多的人们已经意识到,“搁置争议、共同开发”是目前解决南海问题最积极、最现实的途径。正朝南海“共同开发”的目标迈进。
四、结语
尽管南海“共同开发”还面临着很多困难,但是“共同开发”对解决南海问题具有巨大的优越性。第一,它将各国的注意力从有争议的主权问题引开,避免了各国在此问题上所容易引发的民族情绪。第二,争议双方有可能将注意力放到经济的优先发展上来,从而有利于将双方引向和平解决争端的轨道上来。第三,“共同开发”可以防止南海问题被大国所利用。第四,通过“共同开发”推动南海问题的和平解决已成为相关各方的基本共识。尤其是已签署的南海“共同开发”的协定,表达了各方联合开发南海资源的意愿,标志着各方在不断向“共同开发”的目标迈进。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和中国—东盟战略伙伴关系的发展,南海“共同开发”将会有更加广阔的前景。沿着这一方向继续前进,“共同开发”的深入合作无疑将为南海地区迎来一个和平、合作、共赢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郭文路,黄硕琳.南海争端与南海渔业资源区域合作管理研究.北京:海洋出版社,2007
[2]肖建国.论国际法上共同开发的概念及特征.外交学院学报,2003(2):59~60
对南海问题的几点思考 篇3
2012年4月起,南中国海迭起波澜,中国海监船与菲律宾军舰之间在中国中沙群岛黄岩岛附近海域的对峙持续了一个多月。6月初,又发生了两起外国炮艇在中国的传统疆域线内追袭、扣押我国渔船的事件,都被中国的渔政执法船化解。然而,在美国战略重心东移,屡屡给东南亚国家撑腰的背景下,今后类似事件很可能继续发生。
南海问题的实质
南海问题的实质是中美关系。2002年11月4日,中国与东盟各国在柬埔寨首都金边签署了《南海各方行为宣言》后,南海局势一度有所缓和。但从2009年开始,美国逐步从伊拉克抽身,战略重心东移,南海局势更加复杂化。南海周边一些国家试图利用美国的支持,谋取自身利益,愿意充当美国的马前卒。美国一直强调其在南海的自由通行权,并加强在南海的活动,3月8日发生了美国海军监测船“无暇”号与中国舰船之间的海上对峙事件。应该看到,虽然美国会利用越南和菲律宾的反华情绪来制约中国,但如果中国与邻国发生军事冲突,美国不会轻易选边站,因为美国的决策者不愿看到中美关系因此受影响。
南海问题主要是经济发展问题。经济因素是各国声索的最重要驱动因素。对南中国海地区资源的国际争夺,在晚清就开始了。鸟粪积累而成的磷矿,成为日本、英国染指的目标,丰富的渔业资源更是周边各国争夺的对象。20世纪70年代当地发现大量油气资源,南海被称为“第二个波斯湾”之后,周边国家纷纷主张自己有开采这些油气资源的利益,并以强硬的方式去捍卫。
解决南海问题的对策建议
在对待南海问题上,首先要做出新的战略选择。“主权在我,搁置争议,共同开发”是符合当时历史条件下的一种战略选择,反映了中国与周边国家平等合作的外交姿态,得到了周边国家的赞同和支持,确保了亚洲20年的和平与发展。但随着事态的发展,中国的战略转变明显滞后,导致周边一些国家有机可乘,得寸进尺,步步紧逼。对此,中国需要做出新的战略选择,本文认为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新的战略选择不冲撞现有的国际秩序,这样既可以减少大国直接介入的可能性,又能有效维护自身权益。具体而言,就是控制大规模冲突,但要有小规模对抗。
二是新的战略选择不求最好,但求不差。理想的战略选择是成本最小化,受益最大化。从历史经验看,最优的战略选择实际上很难做到很难做出,成功的多是次优、良好的战略选择。不求最好,但求不差是现实、理智的态度。
三是抓住战略机遇。毋庸置疑,我们在南海问题上错失了很多机遇。机遇稍纵即逝,抓住机遇需要胆略和勇气。当成功的几率不超过60%的时候就出手,获益较大,当几率超过90%,大家都看清楚的时候就不再是机遇了。现在越南、菲律宾等国就将我和平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当作他们抢占南海的机遇期。
在对待南海问题上,除了要做出新的战略选择,还要综合运用多种手段。
军事手段是基本手段。在双方立场难以协调一致的情况下,真正决定领土归属的潜在力量仍然是军事实力。军事实力是一个基本自变量,其他手段只能作为一个系数起到加成的效果。没有军事实力作为后盾,那么其他任何手段都是没有实际作用的。
法律、行政手段作为辅助手段,在南海问题斗争中也发挥重要作用。如中国农业部南海区渔政局5月13日宣布,从5月16日起,中国南海大部分海域将进入为期两个半月的伏季休渔期。宣布休渔期适用于黄岩岛海域,这就将国内法延伸到了黄岩岛海域,增加了中国对黄岩岛的实际控制。6月21日,越南十三届国会第三次会议通过了《越南海洋法》,将中国的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纳入越南“主权”和“管辖”范围内。同一天,中国民政部官方网站刊登了《民政部关于国务院批准设立地级三沙市的公告》,称中国国务院于近日批准,撤销海南省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南沙群岛办事处,正式设立地级市三沙市,管辖上述三个群岛的岛礁及其海域。中国国家海洋局还在官方网站连续刊文,从历史、现实和法律等方面,对越南的主张进行了驳斥。
最后,在对待南海问题上,要明确我在南海的国家利益。在无政府状态的国际体系中,“恭、谦、让”不是解决国际纠纷的行为准则,各国必须通过自助手段来维护各自的国家利益。中国作为一个主权国家,是有权利也有义务维护自己的国家主权、保卫国家的领土。因此,我应理直气壮宣示在南海的国家利益,并理直气壮地动用各种手段去维护。
国际上的“中国威胁论”有很重的舆论操作痕迹,如果顾忌国际舆论对国际形象的影响,或担心因为自己的行动而引发南海军备竞赛而自废“武功”,那就落入别有用心者的圈套,损害的是自己的国家利益。
(作者系国防大学战略学博士生)
当前南海形势的分析与思考 篇4
南海是亚洲三大边缘海之一。北接中国广东、广西,东面和南面分别隔菲律宾群岛和大巽他群岛与太平洋、印度洋为邻,西临中南半岛和马来半岛,面积为3,500,000平方公里的深海盆。四周较浅,中间深陷;平均深度1,212公尺,最深处达5,559公尺。西部有北部湾和泰国湾两个大型海湾。汇入南海的主要河流有珠江、韩江以及中南半岛上的红河、湄公河和湄南河等。中国在南海中的重要岛屿有海南岛和东沙、西沙、中沙、南沙四大群岛以及黄岩岛等。
一、南海的战略意义
(一)、丰富的资源是中国崛起的重要保障
南海蕴藏着非常丰富的资源。数据显示,南海海域有含油气构造200多个,油气田大约有180个,大概在230亿至300亿吨之间,相当于全球储量的12%,约占中国石油总资源量的三分之一,我们称之为“第二个大庆”。仅仅在南海的曾母盆地、沙巴盆地和万安盆地的石油总储量,就将近200亿吨。这个区域里边一半的石油天然气储量,分布在中国所主张管辖的海域之内。海底资源还包括有各种金属矿产资源,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海洋开发的深入,西南中沙群岛海底资源有着非常广阔的开发前景和巨大的利用价值。现代科学还发现海洋蕴藏巨大的潮汐能、波能、温差能、密度差能、压力差能等海洋动力资源,若能科学地加以利用,其社会和经济效益将不可估量。
(二)、地处“两洋”接合部,对中国走向世界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价值
南海是联系中国与世界各地非常重要的海上通道,也是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的海上走廊。从军事战略上而言,控制了南海岛礁,就意味着直接或间接的控制了从马六甲海峡到日本、从新加坡到香港、从我国广东到菲律宾马尼拉,甚至从东亚到西亚、非洲和欧洲的多数海上通道。从航道上来讲,每年大约有4万多艘船只经过南海海域。日本、韩国和我国台湾省,90%以上的石油输入要依赖南海这个航道;经过南海航道运输的液化天然气,占世界总贸易额的三分之二。就中国来讲,通往国外的近40条航线中,超过一半以上的航线经过南海海域。彻底的收复南海,对于我国保证运输航道的安全,冲破第一岛链的包围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三)、南海方向是中国华南地区重要的战略缓冲区
南海具有十分广阔的地域空间,同时,中国在南面需要宽大的战略缓冲区。如果能有效地控制南海,那么,整个中国华南地区的战略纵深就可以延伸大约1000海里;而如果只控制海南岛周边,中国华南地区的战略纵深就只有几十海里。因此,保证对南海的有效控制,对于我国华南地区的安全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中国南海问题的产生及现状
(一)、历史上的南海
自古以来,中国就对南海有用无可争议的主权。早在西汉时期,中国人就已经开始在南海航行,发现一群珊瑚岛礁,这就是今天的南沙群岛。唐代以后,中国人越来越多地到达这一带海域从事捕捞活动,中国历代政府也随之对南沙群岛进行管辖。明朝,1405年,郑和舟师扬帆远航,揭开了七下西洋的序幕。至宣德八年(1433年)闰十二月初九,郑和共7次率部远航,历时28年。中国战船在“鲸波接天,浩浩无涯”的南沙群岛海域“云帆高张,昼夜星驰”,“涉沧溟十万余里”,“若履通衢”。在南沙群岛,郑和对地理环境进行核治、定位和命名,使中国政府对南沙群岛的主权得到实质性的佐证,巩固了对南沙群岛拥有的主权。今天南沙群岛中的郑和群岛,就是为纪念郑和的航海业绩而命名的。
(二)、近代南海问题的出现
上世纪30年代,在越南的殖民当局曾偷偷侵占南沙7个岛礁,遭到中国政府的抗议。二次大战结束后,中国派兵收复日本占领的南沙岛屿,日方公开正式宣布放弃南沙。战后相当长时期内,并不存在所谓的南海问题。南海周边的地区也没有任何国家对中国在在南沙群岛及其附近海域行使主权提出过异议。越南在1975年以前明确承认中国对南沙群岛的领土主权。菲律宾和马来西亚等国在70年代以前没有任何法律文件或领导人讲话提及本国领土范围包括南沙群岛。“南海争端,起源于上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中国近海油气资源的发现,引发了东南亚诸国对我国南海资源的掠夺。特别是70年代迄今,我国南沙群岛露出水面的岛礁以及海域被周边国家侵占和分割,资源遭到大量掠夺。这些国家包括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和文莱,其中越、菲、马3国还对岛礁进行军事占领,印度尼西亚则霸占部分海域。加上中国和台湾,目前6国7方在南沙群岛形成对峙和角逐局面。到1991年底,除我军控制的6个礁和台湾控制的太平岛外,其他44个岛礁分别被越南、菲律宾和马来西亚侵占。而越南是唯一提出对南沙群岛拥有全部主权的国家,也是南沙争端最大的既得利益者,对我国构成的威胁也最大。
◆越南:
越南对我国南沙群岛的侵略始于前南越西贡政权。西贡伪政权在1956至1971年期间多次派船入侵南沙群岛,并发表对南沙拥有主权的声明;1973年7月至1974年2月先后侵占南沙群岛的鸿庥岛、南子岛、敦谦沙洲(沙岛)、景宏岛、南威岛和安波沙洲,并派军驻守。从1975年4月至1991年11月,越南先后共侵占南沙岛礁27个。它声称拥有南沙全部海域。迄今,越南已完成对南沙岛礁的军事控制部署;加强所占岛礁的基础建设,增强岛礁防御作战能力同时加紧对油气资源的掠夺。
◆菲律宾: 早在1946年,菲律宾就对南沙群岛提出过主权要求。1978年6月11日,菲总统签发1596号总统法令,正式宣布“卡拉延群岛”归菲所有。其主要论据是:这部分岛屿原为“无主岛屿”;这些岛屿离菲最近,对菲的国家安全与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菲在1970年至1980年期间采取军事行动先后侵占了马欢岛、南钥岛、中亚岛、西月岛、北子岛、费信岛、草沙岛、司令礁8个岛礁。目前,菲已在所占岛礁上修建了两个小型空军基地,将3个岛礁建成陆军基地,并改善所占岛礁设施,提高岛礁的防御能力。菲政府还相继单方面宣布了一些海洋立法,规定200海里经济专属区,将我国南沙东部41万平方公里海域划入其领海.
◆马来西亚: 1978年马来西亚派一支小型舰队到南沙群岛南端的部分岛礁活动,并树立“主权碑”。1979年马出版新地图,将上述岛礁和南沙27万平方公里的海域划入其版图。从1983年到1986年,马先后侵占了弹丸礁、南海礁和光星仔礁,还在6个岛礁上竖立了“主权碑”。
马侵占和分割南沙岛礁和海域,主要借口是这些小岛位于马来西亚的大陆架上和领土内,其主权符合1958年日内瓦公约和1982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
◆文莱: 文莱对南沙问题所持的观点和立场,主要是围绕马来西亚的主权要求展开的。文莱认为,两国间大陆架分界线的确定应采取“中线原则”。文莱已宣布200海里专属经济区,并发行了标明海域管辖范围的新地图。文莱声称对南沙群岛岛链西南端的路易莎(即我南通礁)拥有主权,并分割南沙海域3000平方公里。
文莱是对我南沙部分岛礁提出主权要求而唯一未派兵进占的国家,但对掠夺南沙油气资源不甘人后,目前已开油田 9个,气田5个,年产原油700多万吨,天然气90亿立方米,并拟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
◆印度尼西亚: 印度尼西亚虽然没有侵占我国南沙岛礁,但从1966年以来在海上划分“协议开发区”,侵入南沙海域5万平方公里。1969年10月印尼与马来西亚签订大陆架协定,侵吞5万平方公里的南沙海域。198O年3月印尼单方面宣布建立200海里专属经济区,企图进进一步侵占南沙海域和掠夺油气资源。
◆中国台湾: 中国台湾与祖国大陆,在南沙问题上有着共同的利益和共同的语言。台湾当局认为.南沙和西沙群岛与东沙、中沙群岛一并,自古以来属于中国领土。只是30年代法国占领后,才出现主权争端。近来,台湾舆论界发表社论,认为两岸今后要努力确保中国在南海诸岛的固有主权,还强调两岸合作开发海域石油资源,强化双方“对外的海权主张”。
同时,在中国和东南亚相关国家的南海争端中,大国插手干预的因素“挥之不去”。09年 3月上旬,美国监测船“无瑕号”侵犯我国专属经济区;印度、俄罗斯、日本等国也纷纷与东南亚诸国开展军事合作,或是联合演习,或是出售先进武器,增强东南亚诸国武力对抗我国的实力。在大国插手干预与群国集体发难的同时,南海问题产生矛盾频率和爆发冲突的概率越来越大,昭示着南海问题有不断升级的趋势。南海局势不明,对中国今后海洋生存空间埋下了不安定因素,成为制约我中华民族崛起的一大障碍。
三、中国解决南海问题的对策
维护南海权益是我国突破第一岛链的重要一环。从现实情况分析,中国解决南海问题必然是一个长期、渐进而复杂的过程。因此,我国需要在南海采取正确的维权路径。在各类争端上,我方须坚持有理、有利、有节的原则,在现阶段我国海军实力还不不能够对南海诸岛实施有效控制的现实情况下下,坚持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原则;同时,我们也必须拥有海权的强烈意识和在南海打大战与勇气,做好全面军事斗争的准备。具体来讲,我认为,我国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果断措施:
(一)、外交策略
1.可以与美国谈判。面对中国的崛起,美国充满着焦虑和矛盾。到底怎样对待中国?其实美国仍然在犹豫之中,它在南海的动作说明,它还在对中国进行试探。所以中国在对待美国的南海战略问题上还有进行战略磨合的空间可以操作。我们可以答应美国船只的无害通行,但美国不能挑唆别国挑衅中国,不能支持别国对南海主权主张。在中国收回南海岛礁后,中国可以在石油开采上让美国参与。这些条件开给美国,目的是为了网开一面,我们并不指望美国就一定会按我们的意愿行事,但是从外交角度出发,我们必须把话给它明确传达清楚。按照美国的一贯性格,我想如果条件合适,美国完全可能牺牲这几个小国而与中国妥协。如果美国在南海问题上与中国敌对,那么中国就下决心与美国鱼死网破,在各个领域报复美国。中国在军事上一定要展示强大的一面,让美国知难而退。从中国的战略本意上并没有与美国为敌的意愿,但是美国已事实上成了中国战略安全上的最大威胁,中国必须做好两手准备。
2、与俄罗斯继续在上合组织框架内加强合作。俄罗斯虽然国力衰退,但它偏向任何一方,对另一方都是不利的。所以我们不能因为俄罗斯的不守信用或不可靠而把它推向美国的一方。中国要提醒俄罗斯,如果在南海问题上支持越南,俄将失去很多。支持中国,中国也将在俄罗斯与他国的领土之争中支持俄罗斯。特别是日俄岛屿之争,我国应当站在俄罗斯一边。我们不能模糊暧昧,因为我们在这个问题上没必要讨好日本。日本不仅霸占我钓鱼岛,还在南海兴风作浪,对这样的国家,我们为什么不坚决地牺牲它呢?
3.对于欧盟的方针是可以给予石油开采上的利益,条件是在舆论上与中国站在一边,不能支持越、菲等国。
4.对于那些抢占我岛礁的国家,我们也可以给它网开一面。就是岛礁主权我一定要收回,但可以给予一定的石油利益和渔业捕捞配额。如果非要与中国死扛下去,中国的方针是军事打击,收回后不仅要把他们的石油钻台全部拔除,而且渔业捕捞船也不许进入九段线以内。
5.对于印度、日本这两个跳梁小丑则以警告为主。
(二)、军事策略
在外交上,我们一次性地向这些国家阐明自己的方针之后,就不必再跟它们谈什么宣言、准则之类的东西。因为南海就是我们的,我们态度要坚定,不能总是用“争议”这样的词语。我们一定要收回南海主权,希望其它国家不要抱有幻想。
下一步,我们就是在军事做好一切准备。
1.航母战斗群要部署到位。收复南海必须有航母战斗群的支撑。虽然中国航母与美国航母比还有很大差距,但是我们配备航母也并不是去与美国作战,只要我们的航母在南海存在了,美国也绝不会把航母拉到南海来与中国决战!在很大程度上,美国的航母往往起到威慑的作用,如果美国动用航母与中国航母对决,那么也就说明美国已经决心与中国全面对决了。只要美国还没有决心与中国彻底进行战略对决,那么我们的航母在南海就是安全的。其它小国所谓的潜艇攻击中国航母也只是心理战术而已!他们不敢!因为如果航母受到攻击,那么打击将是没有底线的。
2.在西沙基地加速军事建设,把西沙作为进军南沙的跳板。我们完全可以把西沙建设成海洋渔业县,并大量移民。也可以把服刑人员送到这里来“改造”,并最终扎根下来。
3.在南沙我控制岛礁上扩大礁盘面积,扩大军需物资的储备。特别是在与越南的军事行动中需要有打持久战的准备,毕竟越南经营南沙已经有了很强的基础,要拔掉这颗钉子是需要花很大力气的。除了航母之外,如果在南沙没有一定的战争储备的话,就很难巩固成果。中国可以选择在郑和群礁的南熏礁、九章群礁的赤瓜礁、中业群礁的渚碧礁进行重点建设。如有可能应该在这里建有军用机场和军舰基地。因为这几个群礁的岛礁密集,与越南盘踞的大量岛礁犬牙交错,而且台湾控制的太平岛就在郑和群礁上,可以与台湾达成一定的默契。把这几个岛礁建设经营好是痛击越南军队的基础。
4.在中南半岛加快建设战略铁路和公路,从陆路上加强对越南的包围之态。
5.建设经营好巴基斯坦的瓜达尔港口,做好马六甲航道被堵的准备。6.加快扩大石油储备的规模,防止战争爆发后美国对我国的封锁。尽可能地把美元资产转化成资源储备,做好与美国决裂的最坏准备。
(三)、行政措施
1.加强海监执法。南海是我们的,但是如果我们连最起码的行政执法都不很好行使的话,怎么能证明它是我们的呢?我们制造更大吨位的执法船不断地执法,不仅向世界证明我们对南海主权的管理,也是对占有国家的警告。要让这些国家适应我们在南海的存在,让他们从嚷嚷到最后沉默。如果有人胆敢军事打击我海监船,那么我国海军力量立即出手打击。这样可谓有礼有节,出师有名。对待菲律宾主要以海监船先行,然后军舰殿后。
2.把渔业船只民兵化。我们的渔船在自己的海域捕捞作业还经常被他国抓捕,这是有失大国尊严的事,也是说明我国主权管理薄弱的表现。毛泽东时代我国有许多民兵组织,现在我仍然可以把所有的渔业人员进行民兵化武装,让他们在海上作业时可以自己保护自己。一旦渔业民兵化,越、菲等国就会有所顾忌,不会再肆无忌惮地抓捕我渔业人员。面对海盗他们也可以主动出击,这样一来,南海各国就会逐渐适应中国的存在,他们声嘶力竭地叫嚷,中国也不必理睬。
3.对于敢于挑起摩擦的国家,我们必须做好与之随时开战的准备。企图速战速决全部解决的想法是不现实的。我们应该有打持久战的准备,跟他们打“蘑菇战”消耗它们,这样的敲梨膏糖的战术就等于温水煮青蛙战术,每个国家都会在是与中国全面对决或是小打小闹的问题上犹豫不决而后丧失耐心。
4.在南海占据我岛礁的国家中,越南是最顽固、凶狠、胃口最大的一个;菲律宾尽管叫嚷得凶,其实是最虚弱的一个,只是美国在后面打气才勉强嚣张一把!但中国根本就不必把它当什么人物;马来西亚石油利益得到最多,但它知道低调不刺激中国的道理,所以中国目前还是可以把它先放一放。我认为,在南海问题上我们不能对越南再有任何幻想,还讲什么“好兄弟、好伙伴、好同志”之类的虚套。只有下狠心收拾掉越南才能彻底解决南海问题。只要找准适当的时机,在协调好各种利益关系后,中国可以从海陆两线同时夹击越南,一劳永逸地解决越南。越南打趴了,剩余的矛盾就会迎刃而解!
南海问题的实质分析 篇5
最近几年,南海地区争端不断升级。美国前国务卿希拉里在任内高调推行“重返亚太”政策,这对中国主张的南海政策形成了一定压力。与此同时,中国也规模越来越大地介入南海,展开改造岛礁的大量施工活动。自始,由于很多海域早就存在争端,加上大规模造岛完工后引发问题,中国跟东南亚国家在南海问题上又多次发生争执,纠纷愈演愈烈,一再成为舆论焦点。
在中国用挖沙填海方式快速填充岛礁的现象后,美国防长卡特在20连续发表公开声明,要求中国政府停工,终止在南沙的造岛行为。 年五月,当事各方又进行了香格里拉对话,结果却很不理想,自说自话,各说一套。卡特指责中国的施工规模巨大,速度极快,会迅速改变海洋现状,因此呼吁区域内所有国家停止类似行为。中国否认这一指责,认为美国的介入才是造成南海问题的肇因。紧接着,菲律宾总统阿基诺在访日时,称中国占领菲附近岛礁是侵略,将行为跟纳粹德国类比,呼吁西方插手干预,引发舆论哗然。
南海问题的特殊性
应该说,南海问题是相当特殊的,也比较复杂。它跟一般的领土争端有区别。在亚洲,很多国家之间都存在领土争端。比如中印在藏南地区,日俄在北方四岛,日韩在独岛,中日在钓鱼岛,都有争端。包括形成了“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中俄,以前也长期存在领土争端,只是后来通过持续协商,解决了争端。上述争端,都是双边问题,没到激化的程度。只要没有哪一方像俄国入侵乌克兰那样,霸王硬上弓,对国际秩序就没有太大影响,算不上大问题。
但与上述问题不同,南海问题确有特殊性。首先,它是复杂的多边问题,牵涉到中国以及东南亚多个国家(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之间的纠纷,涉及面很广。而且,不但中国与东南亚国家有纠纷,东南亚各国之间也有纠纷。其次,这片有争议的海域,面积特别大,位置特殊,它并非处于偏僻边缘地带。南海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海路通道之一,这里的纠纷会影响国际航道。再次,众多岛屿和海域争端还会影响东南亚各国(乃至澳大利亚)的地缘安全,造成这一地区军力重组和军备竞赛,重构海权国家普遍认可的现有国际秩序(这种国际秩序是以共同规则为核心观念)。所以,南海问题才会闹的这么厉害,越演越烈,变成了全球热点,因为它会明显影响现有国际秩序。
南海问题对美国提出挑战
谈到现有的国际秩序,很明显,还是美国主导和控制下的秩序。具体体现在南海问题上,这种秩序其实也就是一种海洋秩序,是美国主导,但又是由很多海权国家共同参与建构形成的共同规则体系。中国有很多学者,总是习惯成自然地去质疑美国的国际公信力。然而,尽管美国也有过越战和伊战等不太光彩的经历,但从总体上看,美国的信用仍然在大国中处于一枝独秀的地位。尤其不同于俄国和中国,作为海权大国的美国,一直是通过以强大海权为基础的共同规则体系来发挥其世界影响力。美国确实有很多对外军事行动记录(不乏失败)和基于自由价值观的干涉意识,但它从未表现出对其它国家具有任何领土野心。仅这一点,就使得美国天然具备有别于俄中两国的地缘平衡能力,也使得它在裁决重大国际纠纷时,具有任何其它国家都难以替代的高信用水平。
当然,美国的国际信用得以保持,因素很多,这包括它特殊的地缘,民情,政体,法治状况,等等,在此不展开详细讨论。但无论如何,美国也是个现实中的国家,它必然也无法彻底摆脱“实力至上”的现实主义传统,忽视对现实利益的计算。尤其当面对像俄中两国,这类基于强大陆权而形成的巨无霸国家时,美国的处理方式,也自然会非常谨慎小心。其实从这次南海纠纷也能看出来,至少在最初阶段,美国政府的表态,仍然是有所控制的。一方面,它要表明原则必须得到遵守,另一方面,也尽量避免刺激中国。
而且,不但美国的最初态度有所保留,同中国、同亚太经济圈联系更紧密的澳大利亚,也是如此。在中国大规模扩大岛礁并部署军事设施之前,澳大利亚并没有表现出任何明确意向,要协同美国、日本和印度集体介入南海争端。其理由就是:澳政府并不希望以不必要的联盟架构来刺激中国,导致对方产生误判,造成军事对抗。但最近澳政府却明确表态,由于忌讳的势头已经出现,那么它终于改变以往立场,并大幅增加未来五到十年的军事预算。
尽管如此,从中国政治的本质,从政府的态度来看,中国对南海众多岛屿的施工,加固,扩大,完善,甚至军事化,恐怕绝无可能真的会彻底终止。从政治架构来分析,中国的造岛行动,并不可能是轻率的.举动。中国的政治决策架构,以及行为模式,跟欧美国家完全不同,它并非通过共同的规则体系,如法治原则和高透明度,来获得其合法性,而更像是某种可以不断逾越任何具体规则的动态政治的产物。 从现有情况来看,中国的造岛战略,应该是配合政府崛起大战略的举措,它是有意试探美国等海权国家的底线,通过不断展示力量,来向世界表达一个新的强大权力中心的出场。这种策略,就意味着必须试图削弱作为核心领导国家的美国的影响力。尤其在逐渐扩大并巩固南海岛屿的控制权之后,再进一步推出防空识别区,对整个南海地区进行控制。一旦中国在事实上获得了南海国际航道的垄断权(这无关是否就会真的会立刻使用这种权力),那也就意味着,以往美国不可替代的国际信用将会遭受严重损毁。
而美国的这种特殊的国际信用,主要就表现在它对国际公共航路的维护,它对国际纠纷的裁判权,以及它对国际事务的平衡能力。在目前的情况下,俄国入侵乌克兰,已经破坏了美国在大陆地区的国际信用,接下来在南海,中国如果顺利实施造岛战略,不断扩大周边海域,控制并垄断国际航道,最终通过军事化的手段确立周边国家根本无法抗衡的军事优势,渐渐危及东南亚众多海权国家以往的独立地位,那么美国的国际信用将会难以维持。
因此,美国必然会越来越深地介入南海问题,绝不可能事不关己,置自己的国际信用与责任于不顾。对此,中国政府千万不能产生误判。
正确评价俄国的立场
几乎与香格里拉对话同期,也有媒体报道称,未来俄中两国将会联手在南海举行军事演习。在南海问题上,俄国发言人表达了对中国立场的同情和理解,这似乎是一种有限度的支持。同中国类似,俄国也把南海问题的起因归结为美国的介入,甚至有意要把美国势力赶出亚洲。那么,在目前俄中联手的情况下,有俄国做后盾,中国更不大可能会停止南海的既定战略。
在这种情况下,南海的局势究竟会如何发展?笔者个人的感觉,恐怕已经是箭在弦上。前面已经分析过,中国政府不大可能会克制或退让,但如果中国不做任何妥协和退让,执意按现有方式控制南海,不断扩大岛礁,部署军事设施,那么南海爆发战争将会是个必然的结果。中国的主要对手,越南和菲律宾等国,一定迟早会在海上跟中国发生冲突。而美国会为他们做后盾(可能还有日本,澳大利亚,视情况而定)。 同时,对越南来说,俄国一直提供的武器支持,也将是其另一后盾。在支持越南的问题上,俄国绝不会吝啬。
中国恐怕要认识到,尽管中国一直在试图持续建立一种前所未有的中俄“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但历史也多次表明,俄国本身是一只身处大陆深处的重要地缘平衡力量,这种作用是其它国家无法替代的。而俄国在国际上的独立地位,也将是中国难以支配和左右的。对俄国而言,目前的首要战略目标是削弱美国的影响,这是中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能够维持的主要基础。至于支持越南、印度等国会不会削弱中国,那并不是它考虑的核心问题。
实际上,中国高度重视和建设的“中俄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确实有地缘安全上的重大意义,但同时它也具有很大的风险。这个风险之一,可以体现于俄国立场的摇摆。但风险同样体现于这一点:即使按照中方最理想的假设,俄中两国始终步调一致,坚定地互相支持,那也只会意味着世界范围内的地缘平衡将会难以维持。考虑到中俄两国都是核大国,一旦出现失衡局面,倘若中俄任何一方借对方之势而启动错误决策,甚至对外扩张,那都将是非常危险的失控趋势。若出现最坏局面,中俄联手会适得其反,甚至会诱发核战。实际上,目前的朝核危机就已经表露出这一极度危险的先兆,这还只是刚刚开始。
因此,正如牛军教授曾撰文指出:中国需要更全面更小心地评估中俄之间的伙伴关系和外交政策。不能想当然认为中俄联手,世界多极化了,就会天下太平,似乎接下来人类文明一定自然而然会走向正确方向。
海陆之争的终极博弈
南海问题的本质,同俄国此前入侵乌克兰的危机类似,实际上仍未脱离近代以来陆权国家同海权国家的斗争模式。它可能是人类历史中难以摆脱的宿命。 在古代,欧亚大陆就是一块充斥着最残酷最血腥杀戮的区域。一方面,欧亚大陆造就了早期的文明起源,这一地区最庞大,最古老,有丰满的历史,也最有文明的多样性。但另一方面,陆权虽然承载了人类文明的最初起源,但此后却也不断通过残酷的战争和兼并,造就出一个又一个庞大的帝国形态。 其中最有代表性也最庞大的帝国,就是蒙古帝国。但在前工业时代,在当时普遍落后的生产力约束条件下,还不存在强有力的海外干预力量,因此,蒙古帝国没遇到海陆之争问题。由于落后的技术条件,蒙古帝国向海上扩张的势头,也未能实现。(有说法称蒙古曾派舰队远征日本,但遭遇风暴导致远征失败)。
到近代之后,情况发生了变化。随着科学革命和技术的快速进步,在欧亚大陆的西端,地缘结构异常破碎的欧洲,无论是拿破仑法国,还是纳粹德国,或者在内陆地区,深居庞大腹地的俄国,始终都开始面临强大海外力量的牵制,使得这些强大帝国难以扩张到欧亚大陆的极限,因此,大陆地区再也无法产生类似于蒙古帝国那样庞大的国家。尽管苏联借助二战胜利,通过联邦和联盟形式,取得类似于蒙古帝国的规模,但没维持多久就走向了解体。
南海问题的实质与挑战论文 篇6
摘要:南海问题的波谲云诡充分体现了其复杂本质。作为中国与东南亚邻国之间长期存在的海上领土资源争端,该问题近年来频现突发性事件,严重损害了有关国家双边关系的发展。与此同时,美国深度介入南海事务,其平衡中国影响力的战略考虑一目了然,南海问题的大国竞争实质日益凸显。在中关竞争的背景下,南海问题不仅对东盟在地区政治安全事务中的统一性和团结性再次提出了挑战,而且势必影响到亚太安全格局的演变。
关键词:南海问题 大国竞争 东盟 地区安全
近年来,南海局势的发展令人瞩目。虽然中国与东盟国家原则上一致同意共同维护南海的和平稳定与航行自由,但各方在领土、主权和资源获取方面的争端并未平息。最引人注目的是,美国在各类突发事件中的介入程度逐步加深,东南亚各声索国相应挟美以自重,南海问题的大国竞争特征日益凸显。一旦大国竞争成为规范南海问题解决方向的主要因素,无论是东盟的团结性,还是中国多年来在与东盟各国互动中形成的温和态度,都将面临巨大考验。
一、南海问题实质的转变
南海问题是中国与东南亚一些国家之间长期存在的领土和海洋权益争端。经过近一个世纪的博弈,南海海域及其岛礁形成了被六国七方(中国、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印度尼西亚及中国台湾)分别控制或声称拥有主权的复杂局面。由于靠近对世界贸易至关重要的海上通道以及蕴藏着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原本价值有限的南海岛礁就具有了象征意义和战略重要性。虽然2002年11月《南海各方行为宣言》(DOC)的签署为这一地区带来了和平前景,但争端各方仍时常发表关于争议岛屿的挑衅性声明,船只相撞、相互拘捕或强行搜查渔船及渔民的事件更是屡见不鲜。随着全球化石能源价格的走高,以及地区内国家经济的增长,各国纷纷寻求新的稳定的能源供应,南海海域因此成为周边国家的新目标。
南海油气、渔业等资源一直是周边国家重要的财富来源,各国进行海洋资源开发的力度不断加大。越南海洋油气开发正从近海大陆架向南海深海持续推进,以自主开发、联合外国石油公司开发和对外招标等方式侵入到中国南海传统海疆线内。菲律宾强调在石油供应上的自给自足,意图在今后几年内将中菲争议海域向外国公司开放开采合同招标。目前在南沙拥有石油承租权并从事油气勘探和开采的国际石油公司大约有200多家,南沙油气开发已呈国际化的局面。对资源的争夺成为自DOC签署以来引发南海新冲突的主要诱因。南海渔业资源开发同样如此,2009年,中国宣布将南海禁渔时间调整为每年的5月16日至8月1日。禁渔期间,中国渔政船将对在西沙群岛附近非法作业的外国渔船和船员实施执法。中国禁渔令的范围虽不包括南沙群岛,却多次遭到越南的抗议,称禁渔令影响了越南渔民的生存。越南渔船不仅越界到中国海域捕鱼,还进入到东盟其他国家的声索区域,导致与其他声索国频频产生渔业纠纷。为了配合南海资源开发以及应对日渐增加的资源争端,各声索国加强军备建设,努力提升海军和海岸警备队的能力。这些举措使南海司空见惯的小规模相互袭扰有擦枪走火升级的风险,激化了国民情绪,缩小了各国政府的妥协余地。
2009年以后,在资源争夺引起的小摩擦持续升级的情况下,美国的介入为南海问题的管理与解决再添新难题。2010年7月,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在河内东盟地区论坛(ARF)上高调宣称南海争端的解决涉及美国维护海上航行自由的国家利益,暗示中国在“胁迫”南海周边国家,主张形成一个解决南海问题的“国际机制”。自此,美国积极介入南海争端的部署在“重返亚太”或“亚太再平衡”战略下逐步展开。
二、大国竞争实质的表现
金边会议前后南海问题的最新发展表明,经过长期的酝酿和发酵,这一问题的实质正从基于领土资源的争端,逐渐且日趋明显地向大国竞争转变。
第一,中美两国在南海问题上的分歧公开化。自希拉里-克林顿在2010年7月ARF上发表关于美国国家利益的讲话后,美国不断明确它在南海问题上的立场,事实上鼓励了东盟声索国与中国对抗。美国参议院于2011年6月通过一项决议,宣称“强烈反对中国军舰在南海争端中使用武力”,敦促“通过多边和平程序解决南海争端”。该决议还“赞成美国武装力量基于支持在南海的国际水域和空域的航行自由权而继续行动”。2013年7月,美国参议院全体会议通过决议,重申亚太地区的航行自由事关美国的国家利益,再次指责中国为改变领土现状,在东海及南海威胁动用武力。中美在南海问题上的竞争公开化、复杂化。
凭借在南海问题上日益清晰的政策立场,美国以一种与中国针锋相对的态度干涉地区事务。具体而言,中美在南海问题上的立场相悖之处在于:(1)美国强调应该根据国际法的规定进行主权诉求,要求只从陆地和合法的岛屿确定海域主权;而中国则根据历史主权和权益以及首先发现的`权利提出主权要求。(2)美国支持来自所有声索国的集体外交进程,并不时要求将争端交由国际法庭仲裁;而中国坚持谈判应该是在中国与东盟声索国双边范围内进行的,第三方不应卷入。(3)美国名义上宣称中立,事实上采取了站在东盟声索国一边的立场,多次表达对菲律宾和越南的支持。(4)美国明显施加了要求各方达成《南海行为准则》(COC)的压力,不断在东盟美国对话会上推动为南海制定具有法律约束力的行为准则,并力图影响准则的内容。这与中国渐进式的、不受任何第三方干扰的谈判立场相悖。
第二,美国调整亚太军事战略,加强与东盟国家的防务关系,为在军事上干涉南海问题做准备。在2012年6月第11届香格里拉对话上,美国国防部长帕内塔明确表示,美国在2020年前要把60%的军力部署到亚太地区。他宣称:“面对中国不断上升的军事力量,美国将更新其在亚太地区的海上力量并且保持‘警觉性’。……为了促进亚太地区和整个世界的和平,我们的军队要分担安全责任。”未来中美围绕西太平洋的海权之争势必凸显。
作为调整亚太军事战略的重要步骤,美国从2012年下半年起,增加在澳大利亚北部达尔文港的驻军,并分步扩大在澳的军事活动。在加强与东盟国家的军事合作方面,美越这对昔日宿敌在防务关系上的发展最具指向性。自2008年10月以来,美越连年举行政治、安全和防务对话,频繁开展军事互访,不时进行联合军演,对话议题和军演内容均涵盖地区安全和南海争端。与此同时,美国大力加强与传统盟国菲律宾的军事合作。美国前东亚和太平洋事务助理国务卿坎贝尔称,“在许多方面,我们正在美国与菲律宾的关系中书写一个新篇章,将家长式的关系变成平等的伙伴关系。”美菲军事关系的发展和强化集中于海上安全方面,制度化或非制度化的联合海上军演是其中的重要内容,多年来几乎从未间断,演习地点也时常位于或靠近南海争议海域。菲律宾借此为自己在南海争端中壮胆,而美国则为重返亚太寻找契机。即便是一向相对独立的印度尼西亚的立场也在美国亚太军事战略调整中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伴随着华盛顿解除长达十余年的与雅加达发展军事关系的禁令,印尼拒绝了中国的观点――美国不应该干涉南海争端。在美国或明或暗的支持下,东盟一些声索国在南海争端中采取了咄咄逼人的行动,大大增加了南海的紧张和不稳定。
第三,中美战略互疑加剧。“战略互疑”指的是一种观念,即认为对方国家实现其主要长期目标是以本国的核心发展前景和利益为综合代价的。截止到2012年,战略互疑似乎在中美两国中均有增长。这种观念一旦发酵,就会成为自我实现的预言,导致中美关系呈现全面敌对状态。中美战略互疑必将对南海问题产生负面影响,争议解决愈加困难。
中国海军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实施“走向海洋”战略。在过去20年间,中国的海军力量与海洋利益同步得到扩展,与西太平洋上主导性海洋强权美国发生冲突的可能性同时增加。美国相信,随着中国力量的上升,中国人民解放军希望控制邻近海域(近海)的强烈愿望,可能对美国自由进入公海并在其中自由行动提出挑战,而这种自由对美国履行对其地区内盟友的承诺来说是至关重要的。美国一些战略家认为,中国越来越依赖于原材料进口的事实将不可避免地导致它挑战美国在亚洲的作用,其结果就是安全竞争。为了避免地区影响力遭到削弱,奥巴马政府清楚地表明其在南海的利益以及加强与盟友的关系,以对抗在西太平洋来自中国的压力。
中国对美国的战略疑虑深深扎根于历史。中国领导人倾向于将美国在亚太的同盟体系看作是冷战的残余。在南海问题上,美国的官方观点始终是保持“中立”;但在中国看来,美国采取的一系列显然意指中国的外交动作表明,它希望破坏中国与东南亚国家之间的关系,并使争端长期存在。中国基本上相信,正是美国对于其盟友的保证才使得一些东南亚声索国在南海主权和资源问题上更加鲁莽地与中国对抗,这无异于共谋反对中国。因此,中国不得不继续暗示它的硬力量,申明坚决保卫在南海的领土、主权和其他利益。
三、南海问题的未来发展
在大国竞争实质日益凸显的情况下,南海问题的未来走向将在以下三种背景下展开。第一种是中美竞争加剧,南海问题演变成一场严重的地区主导权之争。在此过程中,中美竞争分裂了东盟,弱化了东盟的中心性;南海争端则持续发酵,紧张升级,各国在“行动一反应一行动”的恶性循环中政策日趋强硬,安全困境变为现实。第二种是强大的、有约束力的《南海行为准则》得到东盟与中国的同意和共同实施。东盟的政治竞争力和中心性得到加强,美国和其他大国在地区内的活动受到规范,南海实现和平稳定。第三种是一种多方努力管理南海问题的局面出现。争端会得到管理但不会很快解决,东盟与中国之间的对话、外交口角和紧张状态此起彼伏,同时美国在军事上并不明显地站在任何一方。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意识到自己正面对一个战略难题,其捍卫海洋主权和利益的政策与其发展与东南亚国家关系的地区战略相冲突。中国政府正在努力缓解南海的紧张局势。2010年1月22日,在东盟秘书处的一次讲话中,国务委员戴秉国宣布中国不会谋求“霸权”,南海问题会留到下一代加以解决。戴同时告诉美国,“中国从来没有想过在世界上争夺领导地位”,相反,中国与美国合作应对各种难题,是一个“美国可以信赖的伙伴”。事实上,中美关于海上安全问题的讨论已经存在,并形成了“中美海上军事安全磋商机制”,目前需要对这种机制进行补充和加强。中国还同意于2014年夏首次参加由美国主导的环太平洋军事演习,并参加救灾等项目的演练。中国也致力于缓解与越南的紧张关系。2011年10月,越共总书记阮富仲访华,中越签署《关于指导解决中华人民共和国和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海上问题基本原则协议》,承诺妥善处理海上问题并保持沟通和对话,“不使其影响两党两国关系和南海的和平稳定”。更重要地是,中国和越南同意在防务部门之间建立热线联系,加强军事交流合作,增加海军舰只的互访,并在陆地边界和金兰湾进行联合巡逻。此外,中国还发挥软力量优势,宣布设立30亿元人民币的中国东盟海上合作基金,推动与东盟形成多层次、全方位的海上合作格局,重申为最终达成COC而努力。
结语
大国视角下南海问题的研究 篇7
中国四大海域中, 南海的面积最大, 同时也是中国同南海国家争议最大、纷争不断的海域。虽说南海领土问题由来已久, 但真正成为问题却是在20世纪70年代初。蕴藏丰富的油气资源使南海周边国家对其产生了强烈的兴趣, 纷纷以种种借口非法占据南沙岛礁, 从而南海的主权和海洋权益对中国够成严重挑战, 对中国的边界安全以至整个国家海洋安全构成了威胁。
一、关于南海问题大国介入原因探究
首先是美国。美国的亚太的战略核心是, 意图保持亚洲的稳定、控制亚洲的变化和防止该地区出现潜在的挑战者。冷战时期主要对付苏联, 为了得到中国的帮助, 在南海问题上保持中立的态度。苏联的解体后, 美国开始担心中国会成为美国的最大的潜在威胁者, 所以美国通过介入南海问题进而牵制中国的发展, 并出台一系列牵制中国的政策。美国政府在2009年第16届东盟地区论坛上正式签订了加入《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的文件, 宣布美国“重返”亚太的事实。此后, 美国施行了一系列强化亚太战略的措施, 加强与南海周边国家的军事演习, 对南海问题的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另外, 南海海底的地形十分复杂且海水较深, 比较适合部署军事设施, 是美国重要的战略基地。
并且南海海上自由贸易航行路线是美国在亚太地区重要的经济通道, 控制南海在美国人心中变得极为重要。
其次日本方面。在南海问题上, 日本偏袒南海周边的一些国家, 加强南海的海军力量, 主动回应美国的亚太战略, 目的就是将南海问题复杂化、国际化。挑拨中国和南海国家之间的关系, 从而遏制中国发展, 保证其在东亚地区的霸权主导地位。安倍上台以后, 在2013年赠与菲律宾12艘巡逻舰艇。其实日本是想借南海问题牵制中国, 使中国在东海钓鱼岛问题上分散精力, 同时也使得中国没有成功的先例来对付东海钓鱼岛问题, 使中国面临“双面夹击”的境地。自己则加强对钓鱼岛的控制, 并加大对其周围石油的开采, 从而达到攫取资源, 牵制中国的目的。
再次是印度。冷战时期, 印度洋是印度的主要发展方向, 争做印度洋的霸主是印度的首要目标, 并没有给予印度洋以外的事务过多的关注, 对南海问题更是未有过任何主张, 也未在该地区进行海军部署。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东向政策”, 向南海转移注意力, 经济上与东南亚国家有了更多的往来。随着印度军事实力的强盛, 印度早已经不满足于印度洋的霸主地位, 为了增大国际影响力, 势必向南海部署军事力量。并且为了经济发展的需要, 印度国内资源有限, 必然将目光放在了渔业和矿产资源丰富的南海身上。并且印度军方认为, 中国海军势力出现在马六甲海峡会导致这一地区军事力量的失衡, 让中国在南海问题上束缚手脚, 中国军事实力就不会出现在印度洋上, 挑战其在印度洋的霸主地位。
最后是俄罗斯。苏联解体后, 失去了超级大国的地位, 但随着俄罗斯的经济发展, 在南海地区上俄国仍然有重要的影响力, 现在俄罗斯以销售军事装备和石油勘探与开采为经济发展的重点。为了本国经济发展的需要, 多次向越南、缅甸、泰国、印尼和新加坡等国出口武器。南海国家与中国在南海问题上出现争端的时候, 俄罗斯为了保证本国的经济利益, 会袒护南海周边国家。其次, 是对南海石油资源的觊觎。南海具有第二个波斯湾之称, 俄罗斯早就对南海的石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所以在南海问题上, 俄罗斯肯定有所关注的行动。
二、中国关于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思路
第一, 坚定立场, 维护主权。坚持中国在南海问题上的基本立场上毫不动摇:首先, 坚持主权问题。对中国而言南海问题是涉及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核心问题, 中国对南海拥有不容置疑的主权, 因此, 在南沙群岛及其附近海域归属问题上是不容谈判和妥协的。其次, 坚持通过双边谈判和平解决争议, 不将争议扩大化、复杂化、国际化。解决南海问题最终以事实为基础依据, 以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为依据, 由当事国通过谈判妥善解决南海问题, 而不应由其他国家以不正当理由干预。再次, 解决争议之前, 始终坚持“搁置争议, 共同开发”的原则。在南海问题解决之前, 中国要呼吁各各国着眼于南海和平稳定大局, 继续推进在南海地区的合作, 通过对话协商, 努力达成共识, 合作开发南海。
第二, 加强沟通, 解决争端。中国一向坚持南海航行自由, 中国与美国有着共同的利益。并且美国在海上安全的合作、反对恐怖主义需要中国, 中国与美国的海上行动中, 在打击海盗和恐怖主义等安全合作领域方面一直积极行动、配合默契, 有力的支持美国。最后, 在南海的利益上, 美国与中国存在很大区别, 南海事关中国国家主权和领土 (海) 完整问题, 对美国而言则不过是涉及部分经济利益, 而不涉及主权, 并不是美国核心利益问题。因而, 中美间的南海问题完全可以得到妥善的解决。解决好中美南海问题后, 周边国家得不到美国的支持, 就不能充当美国的马前卒和爪牙, 这样南海问题就不会复杂化。
第三, 以军事力量为后盾, 理性看待南海问题的客观因素。任何时候中国都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解决南海问题。要求中国的海军实力也必须不断提升, 才能担负起大国的责任, 处理好周边关系。中日甲午战争的失败可以看出中国海军力量的薄弱和建设的重要性。尤其现在, 海上资源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开发的新重点, 所以必须加强领海意识, 一味的忍让不再是解决领海问题的良策。
结语
和平妥善的解决南海问题将会树立中国的友好形象, 使中国与南海国家更好的务实合作, 有利于东亚各国的和平发展。南海主权是我国的领土 (海) 主权的一部分, 事关国家的尊严和邻土完整问题, 只有坚持解决南海问题, 才会在其他海洋问题上起到良好的开端作用, 为在国际上树立良好的大国形象添砖加瓦。
摘要:在南海问题上, 在维护主权和利益方面中国面临一系列艰巨的挑战。南海周边国家在南海问题上不断地挑起争端, 世界大国都在虎视眈眈地盯着南海的丰富资源和潜在利益。因此, 处理好南海问题, 是发展睦邻友好关系的同时, 捍卫南海主权的关键, 如何将南海问题处理得当, 是对中国政府的智慧和勇气提出考验。
浅析“南海问题”的成因 篇8
关键词:“南海问题”;“原发性”;“诱发性”
中图分类号:D8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08-0023-02
随着南海局势的不断升温,“南海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世界性的热点问题,学术界对于“南海问题”的成因也已达成某些共识,比如利益说、主权说、地区话语权争夺说等。但是,关于“南海问题”却没有形成一个明白的、清晰的共识性的定义。本文力图在厘清“南海问题”的基本内涵的前提下,对“南海问题”深层原因做出分析。
一、“南海问题”的定义及内涵
所谓“南海问题”,是指由于南海周边国家围绕中国南海海域的领土、资源、海域划界、海上航行等方面的利益进行争夺而产生的问题(“原发性”),以及由于美国、日本、印度等域外大国带着各自不同的战略目的介入这一问题而导致的一系列新的问题(“诱发性”),而“南海问题”是这两类问题的“和”。“南海问题”涉及的面较广,在现有的研究中,一部分学者关注的是“南海问题”的第一层面(“原发性”层面),即围绕南海周边国家的主权争端、海域划界、资源争夺等进行研究;另一部分学者则主要从“南海问题”的第二层面进行研究(“诱发性”层面),即从美国、日本、印度等国介入南海战略层面进行研究。对于这些学者来说,国际关系主要是指大国关系,“南海问题”也顺理成章地变成了大国之间的问题。而笔者认为,“南海问题”不仅关乎大国因素,同时也有不可忽视的南海周边国家因素,这个问题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但它首先是一个地区性的问题。要想真正厘清“南海问题”的成因,就必须全面的把握“南海问题”,分别从“南海问题”的两个不同层次进行全面的分析和探索。
二、“南海问题”的成因
“原发性”的“南海问题”是指由于南海地理位置、资源情况、周边国家的性质及结构而必然产生的问题。这类问题具有原发的特点,并不是人为的诱导。“诱发性”的“南海问题”是相对于“原发性”而言的,它不是原发的,是部分国家为其某种目的,而对“原发性”的问题进行诱导性的安排,从而产生一系列新的、复杂的问题。从这两个层次入手,本文将“南海问题”的成因分为“原发性”成因和“诱发性”成因。
(一)南海问题的“原发性”成因
“南海问题”产生的“原发性”原因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来自于南海周边国家,尤其是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国,另一方面的原因来源于中国。
1.南海周边国家的原因
南海周边国家导致“南海问题”的原因主要是为了逐利,按照现实主义的观点,国家是自私的,也是逐利的。南海“有利可图”的现实不可避免地让南海产生“问题”。南海蕴藏着丰富的石油、天然气和多种矿物质。据探测,南海海域储藏油气量230—300亿吨,占全球储量的12%,约占中国石油资源总量的1/3,是世界“四大海底储油区之一”,有“第二个波斯湾”的美誉。其中,南沙群岛的曾母暗沙盆地的油气储藏量约200亿吨。据科学家估计,南海海底的可燃冰储量相当于中国石油总量的一半。巨大的物质利益驱使部分国家铤而走险,将国际正义和道义抛在一边,“先下手为强”,纷纷掠夺南海资源,并与外国石油公司勾结,在南海开采石油。近三十年来,马来西亚、越南、文莱、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等五个国家与西方二百多家石油公司合作,在南海海域合作,钻探油井约1 380口,年产石油量达5 000万吨,相当于大庆油田最大的年开采量。当然也有部分学者认为南海问题产生的原因是领土主权争端,而笔者不这样认为,笔者认为领土主权争端只是南海周边国家为了逐利而采取的手段,因为没有主权就没有资源开采权,没有主权,就没有海域划界权。在侵占中国领土方面,越南在1975年4月解放西贡,并占领原西贡政权侵占的中国南沙6个岛屿,同年5月,越南刊登全国地图,把南沙群岛改名为“长沙群岛”,划入其版图。从1975年至1998年,23年的时间里,越南共侵占我国南沙岛礁29个。菲律宾在1970年至1980期间,采取军事行动,先后侵占了中国南沙群岛8个岛礁。马来西亚于1978年开始,在我国南沙群岛南端的一些岛礁上树立“主权碑”,并把南沙27万平方公里的海域划入其新版地图。
2.中国方面的原因
南海自古以来就中国的,中国对南海拥有历史主权的理由充分、证据确凿。那是什么原因导致中国的南海成为列国争夺的焦点呢?分析下来中国方面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两个主要方面:一是中华民族具有传统的大陆性。中国强大的时候,要么闭关锁国,高傲自大,要么是在南海进行宣威,并不想走出南海像其他西方列强一样殖民其他国家,长期以来中国对海洋的重要性认识严重不足,并将自己定位为一个传统的陆地国家。二是中国综合国力的起伏。尤其海上力量的起伏也是导致南海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自中日甲午海战过后,中国海上力量开始一蹶不振,其他殖民国家开始纷纷乘隙而入,导致中国南海许多岛礁被他国占领,比如现在中国与越南有争议就一部分属于越南从西贡政权继承的。而今天中国发展了,变得强大了,肯定不能让这种耻辱继续下去。清华大学阎学通先生对日本将钓鱼岛问题国有化做过一个生动的比喻,大意是强盗霸占民宅居住了几十年,由于害怕房主强大后来追讨房屋,干脆先向房主索要房产证。这一比喻也基本适用于南海问题。如果中国从强大开始就不再衰弱,这个问题就不会出现,同样,如果中国从衰落开始就一直衰落,不再强大,南海各国也不用这么耗费心机,因此,可以说南海问题成因中,中国国力的强盛与否占有很大的比重。
(二)南海问题的“诱发性”成因
“南海问题”产生的“诱发性”主要来自于域外大国,主要是美国、日本和印度。美国、日本、印度等域外大国诱导“原发性”的“南海问题”产生新问题的原因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对中国的战略牵制和战略围堵,另一个方面是逐利。
1.美国关于南海问题的“诱发性”成因的因素
美国对中国的战略围堵和战略牵制主要是面对中国的迅速崛起,为了保障自己世界霸主地位的战略。作为现有国际体系的最大受益国,美国不可能将此等殊荣拱手相让,肯定会对中国百般阻挡,四面挖坑,处处埋雷。当然对于美国来说,南海就是一个绝佳的场所,让南海产生“问题”,就成为美国诡计的诞生地。因此,“南海问题”变得如此这般复杂,可以说很大的原因是美国的战略诱导和牵引。在南海,美国一个方面是发展美国与菲律宾的盟友关系,将菲律宾打造成南海地区的“雷区”和其围堵中国的前哨阵地,美国预计在菲律宾部署4000~4500人的美国海军陆战队,并帮菲律宾升级更新现代武器系统,于2010年3月,美国赠送6艘配置重机枪的美军舰艇给菲律宾海军,2010年,美国将菲律宾正式纳入其“全球合作伙伴计划”,承诺向菲律宾提供军事安全保障和军备支持。另一方面美国不断加强与东南亚国家之间在军事互访、武器销售、军事培训、后勤支援等方面的合作。美国在南海逐利主要体现在对战略通道的控制上。南海早就被称为“亚洲地中海”,处于菲律宾苏比克湾和越南金兰湾两大海军基地之间,是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海上交通要道,是东亚通往中东、南亚、欧洲、非洲、必经的国际航道。通过南沙海域的船舶总吨数相当于世界船舶总吨数的一半,占世界石油运输量的一半,其通航量是巴拿马运河的3倍、苏伊士运河的2倍。当今世界,有95%的国际贸易通过海上运输,海上通道安全也就等于大国的生命线安全。目前,中国有39条航线通向国外,其中21条经过南沙群岛海域,全国对外贸易总量的60%经过南沙群岛。因此,对于美国来说,确保该通道畅通或者控制该通道都具有重要的战略利益。
2.日本关于南海问题的“诱发性”的因素
日本对南海问题的影响,在域外国家中仅次于美国,位居第二。日本积极展开穿梭外交,挑拨越南、菲律宾等国,插手南沙争端,达到使“南海问题”久拖不决的目的,在牵制中国崛起的同时扩大日本在东南亚地区的影响力,争夺东南亚地区话语权。同时,日本诱导“南海问题”朝国际化方向发展,也有为其在钓鱼岛问题上争取主动的战略考虑。
3.印度关于南海问题的“诱发性”的因素
印度搅局南海和诱导“南海问题”的战略目的主要是推动南海问题国际化、复杂化,极大地消耗中国的力量,为其在中印边境谈判以及“克什米尔问题”等方面争取主动权。印度逐利方面主要是近年来,印度石油、天然气等能源消耗的不断增加,从南海获得石油和天然气的利益驱动就成印度诱导“原发性”的“南海问题”产生裂变的主要原因。
三、结语
“南海问题”从其“原发性”的角度看本身是一个相对简单的问题,其成因也相对简单,主要是南海周边国家受物质利益的驱动,进而对中国领土提出主权要求以及中国为维护领土完整而与相关国家之间进行博弈,从而导致的“南海问题”。从其“诱发性”的角度出发,南海问题就变得相对复杂,而其成因也是相互交织。有美国、日本、印度等国的战略目的驱动,也有这些国家为谋求物质利益的利益驱动。看清楚“南海问题”的成因,针对“南海问题”产生的不同原因,针对性地采取措施,才有可能有效地解决“南海问题”。“南海问题”是中国崛起和中国发展的绊脚石,是美国等体系大国围堵中国的一个重要的战略问题。同时,有效合理地破解“南海问题”对于培养中国的领导能力、文化创新、制度创新等方面的能力都大有帮助,对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陈剑锋.南海问题的复杂性及我国面临的挑战[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2,(3).
[2]越南、菲律宾等国抢采南海油气资源[J].国土资源,2012,(7).
[3]金永明.论南海问题法律争议与解决步骤[J].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2012,(1).
【对南海问题的思考】推荐阅读:
关于南海问题的思考10-20
南海问题的研究10-04
南海问题05-24
南海问题的现状及其应对策略07-20
南海问题的现实状况与中国对策08-15
送南海僧游蜀,送南海僧游蜀张?,送南海僧游蜀的意思,送南海僧游蜀赏析05-20
送徐大夫赴南海,送徐大夫赴南海皇甫曾,送徐大夫赴南海的意思,送徐大夫赴南09-23
送契公自桂阳赴南海,送契公自桂阳赴南海无可,送契公自桂阳赴南海的意思,送05-17
对声乐教学若干问题的思考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