椎间孔镜技术参数要求(精选7篇)
椎间孔镜技术参数要求 篇1
5.3m椎间孔镜----椎间盘突出症微创技术
简介:
1998年美国Anthony Yeung医生(美国微创学主席)首创YESS技术;2002年德国Hoogland教授(欧洲微创学前任主席)在YESS技术基础上提出THESSYS技术,使第一代椎间孔镜技术走向成熟。
北京天琪医疗代理的5.3mm椎间孔镜,外径更小、创伤更小、更适合中国人体型,大大降低了穿刺难度和风险,投入市场后显示了极大的优势,得到了多家医院临床微创医生的青睐。适应证:
1、椎间盘突出、椎间孔骨质增生所引起的脊神经根性疼痛,经保守治疗效果不佳者;
2、中央型、旁中央型、外侧型、极外侧型的腰椎间盘突出者;
3、部份腰椎椎间孔狭窄患者;
4、颈椎椎间盘突出症患者;
禁忌证:
1、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伴有较严重的心、肾功能不全的患者;
2、后纵韧带、侧韧带松弛、腰椎失稳者;
3、过度的骨质增生者或纤维环韧带钙化较严重者;
4、出血性疾病者;
5、对本技术高度怀疑、不愿意接受此手术者。
优势:
1、手术全程在局麻下完成,患者全程清醒,既避免了麻醉的风险,又减少了神经根损伤的几率;
2、患者皮肤切口不到1cm,创伤极小;
3、不去除椎板,不破坏椎旁肌肉和韧带,对神经及椎管内结构干扰少,保留硬膜外脂肪,减少了术中出血和术后椎
管内疤痕组织的形成,并降低了术后发生椎体不稳的可能;
4、手术时间短,术后恢复快,缩短了住院时间,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
5、避免了开刀内固定后组织粘连导致的症状复发;
6、与开刀手术相比有效率相当甚至更高,而且开刀手术疗效差的患者再次手术的风险和并发症明显增高;
7、手术费用是开刀大手术的1/3——1/6,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
病例演示一:经侧路微创治疗L4-5椎间盘突出
57岁男性,腰痛并向右下肢放射疼痛8年,一直靠止痛药、按摩理疗治疗,效果差,今日不能行走,推入病房,MRI示L4-5椎间盘变性、椎间盘突出,L5-S1轻度突出。
考虑:目前患者以L4-5椎间盘突出为重,患者年龄大,在局麻下行内镜摘除突出椎间盘。手术步骤如下:
1、C型臂定位L4-5穿刺点
2、定位后穿刺及放置工作套管
3、内镜下髓核钳摘除已染色的突出椎间盘
4、摘除突出的椎间盘
5、创可贴覆盖1cm长刀口
术后患者症状消失,1年复查MRI:未复发。
椎间孔镜技术参数要求 篇2
关键词:椎间孔入路,靶向穿刺,穿刺引导仪,X线暴露,腰椎间盘切除术
经皮椎间孔镜技术( percutaneous transforaminal endoscop ic lumbar discectomy,PTELD) 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是当前脊柱外科微创领域的研究热点。PTELD的手术效果显著,不影响脊柱稳定性,瘢痕黏连轻,切口小、出血少、损伤轻、恢复快等微创治疗特征和优点[1,2,3,4],逐渐被许多患者接受和认可。
PTELD技术靶向穿刺是一个难点,也是手术成功的关键[5]。压迫神经根的椎间盘突出组织病灶部位,我们称为靶点,穿刺针经皮穿刺通过椎间孔到靶点称为靶向穿刺[6,7]。目前术者仅凭自己的手感和经验穿刺,需要反复X线透视调整和确认穿刺针位置角度,这样显著增加了术者和患者接触X线辐射剂量。如果穿刺偏差大,损伤重要血管、神经、肠道等组织的风险大,可能会导致严重不良后果。靶点穿刺位置不理想,就不能有效地切除椎间盘突出组织,神经解压不彻底,手术效果明显降低。我科自主研发了一种腰椎间盘突出靶点瞄准仪及靶向穿刺新方法,能够有效地引导穿刺针经皮通过狭小的椎间孔到达椎管内靶点部位[8]( 见图1) ,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2014 年1 月至2015 年5 月,我科运用这种靶向穿刺新方法对46 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实施了PTELD手术,现进行回顾性分析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共46 例,男37 例,女9 例; 年龄25 ~46 岁,平均35. 8 岁。腰腿痛病程3 ~ 36 个月,平均7. 6 个月。所有病例保守治疗3 个月以上。术前腰腿痛VAS评分(7. 1 ± 0. 9) 分,ODI评分( 66. 3 ± 10. 1) % ,突出节段: L3 ~ 41 例,L4 ~ 541 例,L5S14 例。所有患者均完善腰椎正侧位和动力位X线片、腰椎CT、MRI影像学检查。
纳入标准: 单节段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椎间盘突出组织位于椎管内; 排除标准:L5S1椎间盘突出双侧髂嵴最高点连线高于L4椎体1 /3 者; 突出椎间盘节段明显失稳者; 存在心理因素影响者; 高血压病; 凝血功能障碍、心肺脑部疾病; 痛阈值低不能耐受局麻者。
1.2手术方法
首先在腰椎X线片、CT和MRI图像上确定椎间盘突出组织部位( 靶点) ( 见图2 ~ 3) 。在腰椎正位X线片上测量出椎间盘平行线向头侧的角度 α 值,此 α 值即为 α角度定位器上需要设定的 α 角度( 见图4) 。在CT或MRI图像上个性化制定腰后侧方经皮到靶点的最佳穿刺路径直线AO,测量穿刺路径直线AO与冠状面的角度 β 值,此 β 值即为 β 角度定位器上需要设定的 β 角度( 见图5) 。在腰椎过屈位X线片图像上测量出椎管内靶点O到皮肤垂直投影点B的距离d( 见图6) 。根据直角三角函数关系计算出 α 角度定位器圆心到 β 角度定位器圆心E的距离d1 = d/tgβ,靶点O到 β 角度定位器圆心E的距离d2 = d / sinβ。
患者俯卧于手术台上,调整体位使腰椎过屈位,腰部平面与地面平行,标记出腰椎棘突连线。将定位网格平放在腰部皮肤上,移动C型臂X线机腰椎正位透视第一次,标记出椎间盘平行线CD和靶点的垂直投影点B。术区常规消毒铺无菌巾,放置 α 角度定位器,使其圆心在靶点垂直投影点B上,直径在椎间盘平行线CD上,调节角度为 α 值。调节伸缩连接杆长度使 α 角度定位器圆心B到 β 角度定位器圆心E的距离等于d1。β 角度定位器呈垂直平衡状态,调节 β 角度定位器的角度等于 β 值。穿刺针插入导向管中,缓慢穿刺经皮肤肌肉组织通过狭小的椎间孔进入椎管内的靶点处。穿刺过程中测量 β 角度定位器圆心E到穿刺针尾端F的距离( EF距离用d3 表示) ,当穿刺针总长度减去d3 等于d2 时,说明穿刺针尖到达靶点位置。C型臂X线机腰椎正位透视第2次和侧位透视第3 次,确认穿刺针尖在靶点处。移去瞄准仪,测量穿刺点皮肤外穿刺针长度G点到F点的距离d4,穿刺针总长度减去d4 等于G点到靶点O的深度( 见图1) 。
注: α - α 角度定位器; β - β 角度定位器; α + β - 由伸缩杆连接共同组成靶点瞄准仪;0点-椎间盘突出组织(靶点);B点-靶点在腰部皮肤上的垂直投影点;G点-穿剌针经过皮肤的穿剌点;E点-β角度定位器的圆心点;F点-穿剌针尾;0B线-靶点0到皮肤垂直投影点B的距离;CD线-在皮肤上经过B点的椎间盘平行线;∠α-伸缩杆与α角度定位器直径的夹角,α角度定位器直径与CD线重叠;∠β-伸缩杆与穿剌针的夹角
注: ∠β - AO 与冠状面的夹角; ∠γ - AO 与矢状面的夹角
注:O点-靶点位置;B点-靶点O在腰部皮肤平面垂直投影点;d-影像查看系统工作站上测量OB长度时自动显示测得数值为62 mm
穿刺点2% 利多卡因局部皮下浸润麻醉,抽出穿刺针针心,插入导丝,拔出穿刺针,在穿刺点做一长约1 cm横行小切口。在导丝引导下逐级置入扩张套管,最后置入工作套管。在置入套管过程中,测量套管皮肤外长度,套管总长度减去皮肤外长度就得出套管在体内的深度,当套管在体内深度等于d4 时,则套管前端在靶点处了。C型臂X线机腰椎正位透视第4 次和侧位透视第5 次确认工作套管前端在靶点处。将全内镜置入工作套管内,在摄像视频监视下直接切除压迫神经的椎间盘突出组织,探查和松解神经根,双极射频消融和成形纤维环。
1.3观察指标
记录穿刺过程和置入套管过程X线透视次数,观察靶向穿刺准确性。置入套管过程中评估患者对疼痛的反应程度,按照轻、中、重评估,轻度: 患者无呻吟声,没有对疼痛产生的反应性躯体移动,血压< 140 mm Hg,呼吸< 22次/min,心率< 100 次/min; 中度: 患者出现呻吟声,可有对疼痛产生轻微的反应性躯体移动,血压< 140 mm Hg,呼吸< 22次/min,心率< 100 次/min; 重度: 患者大喊大叫,双手紧握拳头,腰部肌肉明显紧张,对疼痛产生明显的反应性躯体移动,血压> 140 mm Hg,呼吸> 22 次/min,心率> 100 次/min。手术效果按照VAS、ODI评估。结果采用SPSS 13. 0 统计软件进行t检验分析,P < 0. 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X线透视总次数平均5. 6 次。靶向穿刺准确性:穿刺一次成功38 例( 82. 6% ) ,穿刺2 次成功6 例( 13. 1% ) ,穿刺3次成功2 例( 4. 3% ) 。局麻下置入套管疼痛反应,轻度37 例( 80. 4% ) ,中度8 例( 17. 4% ) ,重度1 例( 2. 2% ) 。无神经损伤、大血管损伤和硬膜囊撕裂并发症,术后无感染病例。术后随访时间6 ~ 15 个月,平均随访10. 6 个月,术前术后VAS评分和ODI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 05 ) ( 见表1) ,术后3 个月进行Mac Nab疗效评定,优38 例,良6 例,可2例,差0 例,优良率95. 7% 。
3 讨论
PTELD常见并发症有神经损伤、脑脊液漏[9,10,11],发生血肿和感染概率较低,分别约0. 97%[12]和0. 12%[13],损伤血管导致血肿与穿刺偏差大有密切的关系[12,14]。腰椎椎间孔较狭小,椎间孔外侧毗邻上下出行神经根、腰横动静脉、下腔静脉、腹主动脉、肠管等重要组织,而且椎间孔后部有关节突和横突的阻挡。腰部侧后方经皮穿刺通过狭窄的椎间孔,到达椎管内椎间盘突出组织的微小病灶部位( 靶点) ,准确地穿刺到靶点实属不易。目前实施PTELD的术者仅仅凭借自己的手感和经验徒手穿刺,一次性准确穿刺成功的概率低,多数情况需要多次穿刺,必须反复X线透视确认穿刺针尖和套管的位置。这样显著增加了X线暴露剂量,对人体造成潜在的放射性损害。周跃[15]教授报道PTELD术人体接触X线可高达32 次,Ahn[16]报道接触X线可高达4. 5 min,这也是很多医师不愿意掌握这项技术为患者服务的主要原因。徒手穿刺过程中,有的术者双手会不由自主发生摆动,明显降低了靶向穿刺的准确性。不同的术者手感也不同,手术效果也有差异。如果术者手感不强,穿刺偏差大,容易发生严重不良后果。
针对PTELD靶向穿刺的难点,为了显著减少人体遭受X线辐射、减轻局麻下患者疼痛的程度、降低手术风险、缩短手术时间、提高手术效果和缩短术者掌握椎间孔镜技术学习曲线,我们研发了这种腰椎间盘突出靶点瞄准仪和靶向穿刺新方法学。这种靶向穿刺方法学可以准确测得穿刺靶点的深度,通过直角三角函数关系准确计算出穿刺针穿刺深度。在瞄准仪引导下,穿刺针不会发生摆动引起偏差,可有效避免损伤重要组织,有效降低手术风险。对患者个体来讲,每个患者的穿刺入路具有个性化特点,一旦个性化地测得穿刺角度和穿刺深度,在导丝引导下,通过测量穿刺点皮肤外的套管长度,就可以知道位于套管的深度和大体位置,也就无需反复X线透视确认套管前端位置,有效减少了X线暴露剂量,可以明显减轻人体遭受放射性损害。在腰椎MRI或CT图像上个性化制定穿刺入路,穿刺外展角度大,大约65° ~80°,穿刺点距离脊柱中轴线较远,约12 ~ 15 cm,可以有效避开关节突骨质的阻挡,基本上无需用铰刀切除部分骨质,局麻下置入套管过程患者的疼痛反应轻微,痛苦小。然而徒手穿刺时,为了避免穿刺出现大的偏差,损伤血管神经和肠管等组织,外展角度要小,约30° ~ 50°,穿刺点距离脊柱中轴线较近,约9 ~ 12 cm,这样会受到上关节突骨质阻挡,必须切除部分骨质,扩大椎间孔,套管才能进入椎管内,导致置入套管过程患者疼痛反应重。本组病例显示患者疼痛反应轻度占到80. 4% ,中度占17. 4% ,重度仅占2. 2% ,总体上疼痛反应轻。只要靶点穿刺位置理想,就能够有效切除压迫神经根的突出椎间盘组织,神经根减压彻底,术后效果满意。
我们发明的椎间盘突出靶点瞄准仪,是根据一个距离、两个角度的直角三角函数原理设计的三维立体的靶向瞄准,准确性高,计算方法科学。在国家专利库中查询到的椎间盘穿刺定位器[17,18,19,20,21,22],其穿刺准确性差,没有科学的穿刺方法学,只能引导穿刺针到椎间盘内,仅适用于椎间盘内部的粗略定位和穿刺,都不能准确穿刺到椎管内微小的椎间盘突出组织位置,也只能达到神经根的间接减压,远远不能满足椎间孔镜技术靶向穿刺高准确性要求。另外每个患者体型不同,通过调节伸缩杆长度的特有设计能有效满足这种要求。
当然运用这种新方法也存在一定误差,主要是靶点到腰部皮肤垂直投影点的距离测量有一定的误差,也与X线片图像比例尺的准确度有关。我院的影像设备是较先进的Great APACS华奕区域医学影像通讯系统,其准确度高,可以直接在工作站上测量长度、角度。我们选择在腰椎过屈位X线片上测量,因为患者俯卧在手术台上的体位接近腰椎过屈位状态。术前如果患者拍摄腰椎过屈位X线片的体位不正,会导致测量误差增大。术中X线透视发现穿刺针尖偏离靶点,可以微调瞄准仪 β 角度定位器角度即可。
椎间孔镜技术参数要求 篇3
【关键词】护理体会; 椎间孔镜; 椎间盘突出症
【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8-0249-02
2012年1月~2012年12月我院疼痛科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对48例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手术治疗,临床效果满意,现针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选取 2012年 1月 -2012年 12月来笔者所在科室进行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治疗椎间盘突出症的48例患者,男 28例,女 20例,年龄 19~66岁,平均 (47.6±5.5)岁,病程 6个月~7年,平均 (2.9±1.2)年,患者均有较为严重的腰痛症状,失眠症状,基本丧失生活自理能力。
2 护理方法与体会
2.1 心理护理 首先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与患者多交谈手术的必要性。[1]术前大部分患者均存在紧张焦虑的心理,尤其在局麻清醒状态下对术中出血及疼痛恐惧。
2.2 术前护理
2.2.1 疼痛护理 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通常有腰部疼痛症状,在手术开始前与患者进行交谈、聊天,降低其心理负担,转移其注意力,并在这一过程中对患者的行为表情变化加以观察,将患者疼痛程度通过视觉模拟评分表对其打分,让患者对照疼痛程度按十分制进行自评,重度疼痛程度 10~7级,中度疼痛程度6~4级,轻度疼痛程度 3~1级,没有疼痛 0级[3]。患者术前进行疼痛评分分,在术后进行一次疼痛评分,若仍然是中重度疼痛,可通过按摩、热敷法降低其疼痛感,并辅以药物镇痛 [2-3]。
2.2.2 术前准备 术前指导患者进行腰背肌和腹肌的功能锻炼,使患者熟练掌握功能锻炼的方法,如双手举高动作,俯卧动作,少次长时锻炼,有利于术后腰背肌锻炼的顺利开展和患者出院后功能锻炼的继续。向患者讲解这些训练的必要性,使患者能主动按要求进行练习。在手术前几小时内禁止饮食、饮水,并准备消炎药及止痛药,为手术顺利进行做好准备[4-5]。
2.3 术后护理
2.3.1 病情观察 术后向病房护士交接班时应告知后者注意观察尿色。因术中使用亚甲蓝作为显像剂,虽然部分亚甲蓝在手术过程中被冲洗液冲洗出来,但仍有可能部分亚甲蓝经肾脏代谢排除,因此尿液颜色有可能呈蓝绿色,需向患者及家属解释,尿液颜色多于术后6 ~ 12h 恢复正常,无须特殊处理[6]。交接班时还应告知病房护士注意观察腰部及患肢疼痛变化情况,患肢肌力、感觉变化情况,以及是否出现头痛等。
3 讨论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脊柱外科的常见病,随着微创外科的发展,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是近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手术方式,与传统开放性手术相比,其具有微创、疗效好、出血少、可视清晰、手术时间短,恢复快等优点。
腰椎间盘突出患者采用常规治疗效果仍无法有效降低疼痛时,可通过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椎间盘手术進行治疗。经过手术后,患者疼痛感明显改善,术后患者视觉模拟评分显著低于术前。该术士与其他相比,并发症相对较少,通过对患者进行术前心理护理、疼痛护理,术后的病情观察和功能锻炼护理,有效改善患者因手术造成的心理负担和手术身体创伤,结合规范的护理手法和康复指南,极大地提高了患者恢复速度,减轻患者疼痛感。因而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治疗椎间盘突出症的护理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李梅香,王传升,马振武 .心理干预对腰椎间盘突出症介入治疗患者心理状况的影响 [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1,13(3):194-196.
[2]叶秀琳,邱岸花 .经皮腰椎间盘摘除术的护理 [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07,7(5):71-72
[3]王志华 .显微内窥镜椎间盘切除术的护理 [J].职业与健康,2003,19(7):159-160.
[4]郑治海,于常娟 .热补针灸并牵引、手法整复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观察 [J].中国医学创新,2009,6(5):48-49.
椎间孔镜经验体会 篇4
椎间孔镜手术的并发症一:写在前面1:大环境:所有的外科医生都希望能对患者产生症状的原因作出正确的诊断,并用自己精湛的技术来解除患者的病痛。但外科医生不是神仙,有时手术效果达不到他们或患者的期望。在目前国内医疗环境下,如果手术达不到预期效果,就会被称作“并发症”,甚至被称作“误诊误治”,很可能会变成一起医疗纠纷,造成赔付和名誉损失。在这样环境下,外科医生被迫成为“必须保证每个手术效果的神医”。这种尴尬的处境是国内每一个外科医生必须面对的。虽然“一个非预期的手术效果是否是并发症?副作用?医源性或不明原因损害?”并不是我下面要讨论的内容,但鉴于目前国内医疗环境,还是要给那些即将开展脊柱微创手术,或者正在开展手术的医生一些建议,:术前沟通,取得病人和家属对手术的充分认可和理解非常重要;给出达不到预期效果的补救措施并取得认同;同时对慢性痛患者的精神社会因素要有充分了解。这就要求作椎间孔镜手术的医生自己要对该手术“完全的理解”,首先是要花时间和精力理解微创手术的基本原则,最重要的是要知道微创手术治疗椎间盘突出症,、椎管狭窄症的局限性和缺点,要接受并理解微创手术的局限性。虽然到目前为止,还有很多优秀的脊柱外科医生和软组织外科医生对微创脊柱手术,甚至对椎间盘疾病进行手术干预持反对意见,有的批评很激烈。我们接受这种批评,但只要我们熟悉解剖,充分理解椎间孔镜技术,并接受它的“局限性”,了解它的缺点,椎间孔镜手术所带来的“好处”是非常值得每一位脊柱外科,疼痛科,神经外科医生去努力做的。2:三宗罪(1)诊断错误,或漏诊,选择患者错误;(2)盲目扩大适应症,选择错误手术方式。(3)手术部位错误。以上三条是椎间孔镜医生必须避免的,在早期的包括显微通道和显微内镜手术中,节段错误时有发生,虽然椎间孔镜手术是在X光机监控下完成,但节段错误或部位错误依然存在,这种错误完全由“粗心大意”导致,是不能原谅的。3:原则上所有脊柱微创手术的并发症,在椎间孔镜手术中都有可能发生,都应一并作为该手术的并发症来加以关注,本论述参阅以往椎间孔镜专家有关论著结合自身手术经验仅提供“椎间孔镜手术”最常见,和特有的并发症加以描述,希望给临床手术医生开拓视野,增长对椎间孔镜手术的深入理解。4:详细讨论并发症并不是吓唬缺少经验的椎间孔镜医生。相反,了解这些并发症会缩短他们成熟的历程,使他们更精准的掌握和理解椎间孔镜技术。
二:并发症及应对1:“灾难性”并发症。该节讲述的并发症是指一旦发生就会给病人造成严重伤害,以及手术无法完成,补救措施繁杂难行。甚至危及患者生命,造成终身残疾的一类并发症。此类并发症大多是因手术医生操作不当,粗心大意引发,应严格杜绝其发生。共包括血管损伤事件、内脏损伤性事件、神经损坏事件三种。1.(1):血管损伤严重的血管损伤来源于椎间孔附近的腰动脉及其分支、椎体前缘的大血管损伤。在椎间孔入路时腰动脉及分支损伤常常在椎间孔成型过程中,环锯和魔钻位置靠近椎间孔上部椎体后缘,有报道此处出血可达到6000毫升以上。一旦出血不止,手术将无法进行,镜下止血困难,甚至引起失血性休克,需要输血抢救治疗。笔者术中遇到此类情况(后有图片说明),即刻终止手术,改平卧位,局部打腹带强力加压包扎,输液观察,病人无异常,两天后改椎板间入路手术。有报道病人出血量超过6000毫升,进行输血治疗并请血管外科行腰动脉分支栓塞治疗才得以脱险。无论是经椎间孔入路还是椎板间孔入路穿刺过程中,或者试图取出更多椎间盘组织时器械穿破椎间盘前缘,都会造成腹腔大血管损伤。如果影像发现器械已突破前缘,病人又出现血压下降,休克即表示大血管损伤。一旦发现应立即停止手术,改平卧位,输血输液纠正休克,请普外科,血管外科会诊行剖腹探查血管修复手术。1:(2):脏器损伤器械一旦突破椎间盘前缘进入腹腔,就会损伤腹腔脏器,在既往的病历报道中有结肠损伤,并引发椎间盘感染,椎旁脓肿;有等离子激光电极穿破腹腔,引起肠穿孔坏死,不得不行肠切除的病历;有损伤对侧输尿管的病历报告。损伤腹腔脏器一般不会造成手术中即时症状,严重病情出现在术后几天或者几十年内。之所以把它也列为“灾难性”并发症,主要是这种损害对病人来说太过严重,容易造成终生残疾。器械之所以会突破椎间盘前缘,大都是操作不熟练,粗心大意,透视少;在两级穿刺针或套管出现“卡顿”时,不能及时发现,使前级针或者套管跟随后级前行;侧路穿刺背倾角太大甚至超过60度;抓钳用力过猛突然深入。脏器损伤一旦发现就要多学科会诊及时处理。1:(3):神经损伤:列入“灾难性”神经损伤的主要时神经根断裂和马尾神经损害。神经根断裂来自抓钳、篮钳,环锯;马尾神经严重损伤来源于通道和其它器械的反复长久挤压。有报道显示神经根断裂发生率居高不下,马尾神经损害导致会阴麻痹,大小便功能、男性性功能障碍的时有发生。1:(4):灾难性并发症重点在于预防,操作谨慎;多透视;椎间孔入路时不要在椎间孔上三分之一并靠近椎体位置操作;器械卡顿时,退出重新进入;保持对前一级针或套管深度的高度敏感;任何对硬膜囊的挤压都是不明智的,症状往往是术后的麻木和瘫痪。以上几点是笔者对初学者的建议。“灾难性并发症”不能发生,也完全可以避免发生。每一位见识过它狰狞面孔的医生都会终生难忘。让我们时刻记住美国脊柱微创大师,显微通道手术先驱约翰.马库奇在他的论述中这样的描述“颈椎间盘手术时,没有比撕裂椎动脉时引起手术室内的紧张慌乱更可怕的了。”
2:意外并发症。本节讨论的并发症之所以被叫做“意外”,是因为他们的发生总是“在不注意的时候突然出现”,处理不当会造成更加严重伤害。截止目前,笔者了解和亲身经历的符合上述条件的有手术器械断裂、椎管内高压综合症。〔2〕:(1):手术器械断裂有文献可查的椎间孔镜手术中发生在病人身体内的器械断裂有导丝断裂、等离子电极断裂、咬钳断裂。(发生在病人体外造成重大损失的有内镜断裂,光导纤维断裂。不作为并发症论,)导丝断裂皆因导管、魔钻、环锯与导丝形成夹角,挟持导丝前行,要么导丝危险的进入更远处组织内,要么导丝发生弯曲断裂;反复使用受损过的导丝也是发生断裂的原因。咬钳断裂往往发生在试图利用扭转力取出较大组织块,或者用咬钳咬除增生骨块时。导丝和咬钳断裂常能及时发现,大多数情况下都可以利用椎间孔镜取出。如果断针游走较远,无法用椎间孔镜取出,则考虑多学科会诊,开放手术取出。等离子电极在反复应用或者深入较硬组织内旋转时其头端会发生断裂。有趣的是大部分电极断裂都不能被及时发现,往往是术后因为断裂在体内的电极产生了症状时才被发现。所以在决定结束手术前检查电极是否完整是非常关键的一个细节。因为电极断裂只要及时发现,都能在镜下取出,而一旦在“成为产生症状的异物”被发现时,往往已经是一件“医疗纠纷”了。(镜体和光导断裂发生在病人体外,造成医院自身重大经济损失。椎间孔镜器械时是精密贵重医疗器械,使用者一定要好好爱护。不作为并发症论。)〔2〕:(2):椎管内高压综合症椎间孔镜手术是用生理盐水作为媒介的全内镜手术,大量有压力的生理盐水灌洗手术视野,可以止血并冲出碎裂组织,保证镜下手术野的清晰。当冲入盐水压力过高、手术时间拉得过长、硬膜外腔显露多、特别是硬膜囊不完整时,盐水会顺椎管向头端渗入,引起颈髓受压,从而产生椎管内高压综合症。笔者遇到过两例,参考其它文献,该并发症的表现是病人突然诉说颈部不适,不能耐受,头颈部疼痛,心率减慢,血压下降,烦躁。一旦出现这种情况时,应立即停止冲水,观察病人情况,对症处理,如果病情改善可以考虑继续完成手术。如果情况继续恶化,就要果断终止手术,改变体位,对症处理。只要发现及时,处理得到,都能化险为夷。孔镜手术中出现椎管内高压到情况多发生在俯卧位、椎板间入路、术中硬膜有破裂、反复利用水压止血这几种情况下。关于冲水的压力,参考既往文献,尚没有统一标准,大部分专家主张水袋放置在距离椎管水平1.5米高处。有部分专家在研究电子控水装置,尚无结果,不实用,不再论述。
椎间孔镜技术参数要求 篇5
(1)入院后主动热情接待患者,熟悉责任护士及病区环境,讲解消防安全等规章制度。(2)讲解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病因及防治方法。
(3)嘱患者保持平和的心态,避免情绪紧张,激动。
(4)卧床休息,避免久坐,弯腰及负重,下床时佩戴合适的腰围。(5)安全管理:卧床时加用床栏,防止坠床。2.术前健康教育指导
(1)心理指导:讲解手术治疗的相关知识,缓解情绪,配合医护人员进行治疗。
(2)疼痛指导:可以采取物理疗法、分散注意力等方法减轻疼痛,同时给予药物止痛:乐松60mg口服,一日一次。
(3)完善各项术前检查并做好术后用品的准备。(4)术前6-8h禁食水。
(5)术前用药准备:欧乃派克1瓶亚甲蓝2ml得保松2支交病人,术中备用。
(4)常规准备:嘱患者术前1日不要离开病房,需要手术和麻醉签字;术晨协助病人取下首饰,假牙等随身物品。3.术后健康教育指导
(1)活动指导:A术后2h做踝泵运动,向心性按摩双下肢腓肠肌。
B术后4h做股四头肌等长收缩练习,在医生指导下做直腿抬高练习。
C术后6-7h医生根据病情允许,患者佩戴腰围在家属陪同可下地大小便。
D术后第3日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腰背部肌练习。
(2)饮食指导:术后2h若患者无恶心,呕吐症状,即可进食,应选择高蛋白,高维生素,清淡易消化饮食,宜少量多餐,少食多餐,少食豆类等产气食物。
(3)观察患者肢体末梢血运,活动,感觉等情况,如有异常及时报告。(3)心理指导:及时告知患者手术效果,增强康复信心。4.出院健康教育指导
(1)活动指导:嘱患者避免脊柱负重,剧烈活动,腰部保暖避免受凉。控制体重,出院后遵医嘱继续活动时佩戴腰围1个月.(2)饮食指导:合理饮食,加强营养,多摄入含钙丰富的食物,防止骨质疏松。(3)心理指导:保持身心健康,避免情绪激动。
工业机器人的特性参数和技术要求 篇6
工业机器人的主要特性参数有:
(1)坐标型式;常用的坐标型式有直角坐标、圆柱坐标、球坐标、关节坐标等。
(2)运动自由度数,自由度数表示机器人动作的灵活程度。一般少于6个,也有多于6个的。
(3)各自由度的动作范围,指各关节的活动范围。各关节的基本动作范围决定了机器人操作机工作.空间的形状和大小。
(4)各自由度的动作速度,指各关节的极限速度。
(5)额定负载,指在规定性能范围内,在手腕机械接口处所能承受的最大负载允许值。
(6)精度。主要包括位姿精度、位姿重复性、轨迹精度、轨迹重复性等。
椎间孔镜技术参数要求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20例腰椎间盘突出患者, 男139例, 女81例, 年龄17~82岁, 平均 (47±20) 岁, 病程3个月~12年, 病变部位:L3-418例, L4-5 105例, L5~S1 80例, L4~S1两个间盘突出17例;所有患者术前行影像学检查 (X线、CT或核磁共振成像检查) 进一步明确诊断, 临床表现95.5%患者有腰痛及下肢放射性疼痛或麻木症状, 4.5%主要为腰椎管狭窄症状而疼痛不典型症状者。
1.2 护理
1.2.1 术前护理
1.2.1. 1 疼痛护理
腰腿疼痛是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就诊的最常见症状, 治疗前与患者进行沟通交流, 结合具体情况, 可采取理法、按摩、热敷或冷敷、转移注意力等方法缓解疼痛, 同时根据医嘱给予止痛药物治疗。
1.2.1. 2 心理护理
大多数患者对于微创治疗缺乏了解, 担心治疗效果不佳或不彻底、不安全, 所以治疗前存在焦虑、恐惧等心理状态。针对于此, 护理人员首先就应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向患者讲解微创治疗的过程与详细情况, 解答患者的疑问, 并特别强调该项技术的先进性与安全性, 彻底消除患者对疾病及微创治疗的恐惧心理。
1.2.1. 3 治疗体位及排便的训练
向患者介绍治疗过程侧卧腰下垫枕的特殊体位要求, 指导患者进行试验。告知患者腰背肌和腹肌的功能锻炼方法, 使其掌握熟练, 以便于治疗后腰背肌力量的锻炼和患者出院后功能后续恢复。因为患者治疗后卧床3 d需在床上大小便, 提醒患者先行练习, 并指导患者饮食, 防止患者因术后不习惯在床上排便而发生尿潴留或便秘。
1.2.2 术后护理
1.2.2. 1 体位护理
治疗后平卧4~6 h, 压迫微创小切口, 已达到减少渗血、减轻不良反应的目的。翻身是治疗后最早的活动, 可以使患者保持舒适卧位, 翻身时采用轴位翻身方法, 注意保持脊柱整体的稳定性。
1.2.2.2病情观察
在治疗后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并记录;详细观察记录患者有无头痛、头晕、恶心、呕吐, 特别注意侧下肢或下肢的感觉和运动功能, 如发现异常立即报告医生, 还要观察记录腰腿痛VAS评分改变。为了预防切口感染及椎间隙感染, 每1~2日换药。
1.3疗效评价
采用VAS (视觉模拟评分系统) 和Mac Nab评分方法 (分四级:优:无痛, 无活动限制;良:偶尔腰痛或腿痛, 可影响正常生活;可:功能有改善, 但有间歇痛, 需要改变原来的工作及生活方式;差:无改善, 需要手术治疗) 。对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1周、3个月、6个月的腰腿痛VAS评分, 以及治疗后6个月Mac Nab评分。运用VAS评分法 (在10分制的标尺上根据疼痛评定:0分为无痛, 1~3分轻度疼痛, 4~6分为中度疼痛, 7~l0分为重度疼痛) 对疼痛评分。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1.5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以±s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1.2.3 预防并发症的护理
1.2.3. 1 观察术后感觉运动功能
术后卧床72 h, 观察下肢感觉及运动情况, 如翻身、抬腿运动功能疼痛剧烈等异常情况, 应立刻通知医生, 根据情况给予相应的治疗措施。
1.2.3. 2 腰椎间隙感染判定
一旦发生感染, 患者应制动;先行根据经验应用广谱抗生素治疗, 再根据血培养结果应用敏感抗生素。效果不佳时可再次行椎间孔镜下或手术切开, 清理、冲洗、置引流管引流等治疗。
1.2.3. 3 功能锻练
告知患者功能锻炼方法, 指导患者进行适度功能训练, 原则是早日锻炼、循序渐进并持之以恒。在不影响脊柱稳定性的情况下, 一般在治疗后第1~3天开始, 指导患者进行直腿抬高锻炼, 3 d后鼓励患者带腰围下床逐渐活动。
1.2.3. 4 出院指导
为了降低治疗后不良反应和并发症, 巩固已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对患者生活和工作中需要加强注意的事项进行指导。出院后不应睡太软的床, 间断佩带腰围 (不超过3个月) 。坚持腰背肌及肢体功能锻炼, 使患者恢复达到最佳状态, 定期复查。
2 结果
本组220例患者平均手术时间为 (87±20) min, 平均住院时间 (6.8±0.4) d。术前腰腿痛VAS评分 (6.3±1.2) 分, 术后1周 (2.9±0.4) 分, 随访术后3个月 (1.0±0.2) 分, 6个月VAS (0.9±0.4) 分, 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术后3个月与6个月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6个月随访时Mac Nab评分优155例, 良48例, 可15例, 差2例 (手术治疗其中1例感染) 。优良率92.3%。
3 讨论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一种腰椎多发疾病, 传统手术治疗具有创伤大、椎旁肌广泛性剥离导致失神经支配、骨性组织结构的破坏导致脊柱生理结构的稳定性下降等缺点[3]。TESSYS经皮椎间孔镜椎间盘切除治疗具有伤口小 (约7~8 mm) 、组织损伤少、出血少、手术及住院时间短、治疗后恢复快等很多优点, 是目前国际上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先进的微创技术, 能够摘除无明显钙化 (甚至不全钙化) 的突出致病的椎间盘组织[2], 本文中的结果也充分证实了这一观点。护理工作在围术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治疗前后每一环节对患者的细致观察和护理以及功能锻炼指导, 对微创治疗的成功和后期功能恢复起到重要的保障作用。重视心理护理[4,5], 并通过治疗前和治疗后的腰腿痛患者VAS评分观察、护理人员与患者沟通, 心理护理干预, 对患者的焦虑明显减轻, 以减轻疼痛和不适。治疗前体位训练, 治疗后功能锻炼也是非常重要的, 可以明显提高微创治疗效果, 是治疗后患者重返社会、工作和生活的重要因素[6]。
总之, TESSYS椎间孔镜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安全有效, 适用于常见保守治疗无效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治疗。围术期间的护理以及住院期间功能锻炼指导和出院指导, 对巩固患者疗效及避免复发, 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吴楠, 林欣, 潘海涛, 等.应用椎间孔镜TESSYS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J].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2012, 33 (6) :827-832.
[2]Hoogland T, Brekel DK, Schubert M, et a1.Endoscopic transforaminal discectomy for recurrent lumbar disc herniation:a prospective, cohort evaluation of 262 consecutive cases[J].Spine (Phila Pa 1976) , 2008, 33 (9) :973-978.
[3]Kim MS, Park KW, Hwang C, et a1.Recurrence rate of lumbar dischermiation after open discectomy in active young men[J].Spine, 2009, 34 (1) :24-29.
[4]张朝跃.椎间盘镜髓核摘除术[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9:63-64.
[5]Hoogland T, Schuber TM, Miklitz B, et a1.Transforaminal postemlateral endoscopic discectomy with or without the combination of alow dose chymopapain:a prospective randomized study in 280consecutive cases[J].Spine, 2006, 31 (24) :E890-E8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