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人员生产责任制度

2024-10-02

管理人员生产责任制度(共7篇)

管理人员生产责任制度 篇1

总经理安全生产责任制.................................2 公司经理安全生产责任制...............................2 公司总工(技术负责人)安全生产责任制...................3 安全处长安全生产责任制...............................5 分管经理安全生产责任制...............................5 安全监管员责任制.....................................6 工会安全生产责任制...................................7 分公司经理安全生产责任制.............................7 项目经理安全生产责任制...............................8 项目经理部党支部书记安全生产责任制...................9

总经理安全生产责任制

1、对本企业的安全生产工作负总的责任。

2、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和上级劳动安全政策、法规,把不断改善企业劳动条件,实现安全生产、文明生产作为企业全面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列入工作日程。

3、组织制订、修订全公司各项安全管理制度,并督促贯彻执行。

4、督促各级领导干部和各职能单位的职工做好本职范围内的安全工作。

5、组织审批劳动保护安全生产的技术措施计划,保证按规定提取的劳动保护安全生产技术措施费用专款专用。

6、主持重伤以上事故的调查分析,提出处理意见和改进措施,并督促实施。

公司经理安全生产责任制

一、认真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安全生产方针、政策、法令、规定和上级的指示、决议,结合企业情况,制定贯彻实施的措施、并检查执行情况。

二、对本单位的安全生产工作负主要责任,把安全生产列入议事日程,要定期召开安全生产会议,讨论安全生产的动态,分析事故教训,解决安全生产上的问题。

三、严格按国务院(79)100号文件规定,每年从企业技术改造费中

提取10-20%作为安全技术措施费用,专款专用。各处、厂领导要落实项目,组织力量按时完成,不断改善劳动条件。

四、根据建筑施工特点,按照国务院规定的企业职工3-5‰之规定,配备符合条件的专职安全干部,并保持相对稳定。要支持安技部门、安技人员的工作,使他们真正做到有职、有权、有责。

五、督促有关部门建立和健全本公司工程处(厂)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随时组织检查,不断充实完善。

六、积极改善劳动条件,开展安全达标活动,消除不安全因素。提倡文明施工、安全生产,保证本企业的产品符合规程和安全技术标准的要求。

七、评比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时,要严格把关。由于违章指挥或违章作业造成死亡或重伤的工程处(厂)、栋号(项目)和班组不得评为先进集体。凡有严重违章或发生责任事故者不得评为先进个人。

八、经常性组织中层领导干部、职能部门负责人及作业职工进行安全生产的方针、政策和安全技术培训教育,提高他们的安全管理水平和实际操作技能。

公司总工(技术负责人)安全生产责任制

一、认真贯彻执行国家的安全生产方针、政策和安全技术标准、规范。结合单位技术情况,制订贯彻实施的具体措施,并检查落实执行情况。

二、对公司、处(厂)施工生产中一切安全技术工作全面负责,经常

把安全技术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每次研究、规划、布置、检查、总结、评比施工生产技术工作时,必须同时研究、规划、布置、检查、总结、评比评比安全技术工作。及时研究、处理重大安全技术难题。

三、组织编制、审查施工组织设计及施工组织设计及施工方案时,要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从工程设计的图纸审核、施工方法的确定、施工机械设备、垂直运输机械设备的选用,以及确定架设工程的实施方案等每个环节,都要有安全技术措施,要针对性强,实用效果好,成为科学指导施工的技术依据。

四、经常对职工进行安全技术知识培训、考核工作。合格者及时发证,不断提高广大职工安全技术水平和预防事故的能力。

五、对企业存在的重大事故隐患和严重职业危害问题,应列为重大科研项目,有计划、有步骤地下达科研任务,组织力量攻克技术难关,彻底改善劳动条件。

六、组织学习安全技术操作规程,制定特殊施工工艺的技术措施,督促各生产单位在实施和采用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时,必须制定相应的安全技术措施。在组织技术鉴定时,必须把安全技术措施、装置列为重要内容。

七、单位新建、改建、扩建工程的审查或提出设计方案时,必须同时提出安全技术、工业卫生设施方案,同时要检查实施情况。

八、参加重大伤亡事故的调查,要从技术上分析事故原因,提出技术鉴定意见和改进措施。要经常深入施工现场,检查施工技术措施的落实情况,及时解决施工中的安全技术问题。

安全处长安全生产责任制

一、认真贯彻落实上级部门和总公司颁发的各项安全技术规范和规章制度,搞好总公司的安全生产工作。

二、认真检查督促各单位劳动保护用品的购置和使用,以及安全生产执行落实情况。

三、负责对职工进行安全施工思想教育,对新工人进行安全规章制度、操作规程、劳动纪律的教育,编写教育材料。

四、定期组织安全大检查,对查出的问题提出限期整改意见,并进行复查,经常深入工地进行安全检查指导。

五、负责组织审批安全施工组织设计,并检查监督执行情况。

六、组织好安全方面的会议,总结安全管理工作的先进经验,推广安全管理先进典型。

七、按照伤亡事故管理办法规定,做好事故的处理、分析总结和上报工作。

八、负责安全资料编制、收集和上报工作。

分管经理安全生产责任制

1、协助总经理对分管的安全生产工作负责。

2、认真贯彻执行劳动保护和安全政策、法令和规章制度。

3、组织制(修)定、审批安全生产责任制和安全技术措施计划,并督促实施,使施工现场逐步达到国家现行“一标五规范”要求,做到安

全生产、文明施工。

4、组织对职工(尤其是特殊作业人员、安全管理人员)进行安全教育,定期组织考核和总评价。

5、组织安全生产部制定企业安全技术操作规程、各级岗位责任制等一系列安全生产规章制度。

6、定期召开公司各生产单位的安全生产动态分析会,解决安全生产上的重大难题,布置安全生产工作。

7、每年总结和交流一次安全生产经验,表彰、奖励成绩突出的先进单位和个人,对预防重大伤亡事故有突出贡献的人员给予重奖。

8、发生安全事故,应立即亲临现场,组织有关人员按照“四不放过”的原则,调查事故情况,分析事故原因,制定落实防范措施,讨论对主要责任者的处理意见。

安全监管员责任制

一、认真执行上级和总公司颁发的各项安全规章制度和安全技术操作规程,搞好安全施工。

二、负责对职工进行安全思想教育和管理工作,组织编制安全措施计划和安全操作规程,并监督和执行。

三、参加公司的施工生产调度会,传达上级和公司有关安全生产方面的文件和有关安全工作的意见,负责对职工和专业工种的安全施工技术交底以及对新入厂工人的安全教育。

四、专职安全员要经常深入工地,监督、检查、指导各栋号的安全生产工作,定期组织安全大检查及巡回检查,对查出的问题要督促有关人员及时彻底的整改。

五、对于冒险作业,严重违章者有权停止其作业并进行批评教育。

六、协助领导安“四不放过”的原则做好安全事故调查,并写出事故分析报告,根据情节轻重提出处理意见。

工会安全生产责任制

一、协助和督促行政部门贯彻执行劳动安全卫生各项规定,组织和开展各种形式的安全生产竞赛。

二、在组织社会主义劳动竞赛时,将安全卫生工作作为一个重要内容来抓。

三、督促提出安技措施经费,并监督合理使用。

四、参与重大伤亡事故的调查分析,监督有关部门落实防范措施。负责组织有关部门做好伤亡事故的善后处理。

五、广泛发动群众宣传安全工作,做到安全工作齐抓共管,人人有责,完善工会与群众的联系。

分公司经理安全生产责任制

一、工程公司经理、副经理对本单位劳动保护和安全生产工作负全面领导责任。

二、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劳动安全政策、法律、法规,以及省、市各级行政主管部门的规定要求和公司的安全规章制度,不断改善劳动条件,实现安全生产、文明施工。

三、负责组织制订、修订工程公司各项安全管理制度,并督促贯彻执行。

四、负责组织编制和审查工程公司劳动保护安全生产的技术措施并保证按规定提取的劳动保护安全生产技术措施费用专款专用。

五、经常进行工程公司安全检查,彻底消除各项安全事故隐患,坚决杜绝违章指挥和违章作业。

六、对所属职工进行安全技术和安全纪律教育。

七、发生伤亡事故要及时上报,并认真分析原因,提出和实现改进措施。

项目经理安全生产责任制

1、项目经理是本项目安全生产第一责任者,负责整个项目的安全生产工作,要坚持安全生产“五同时”,认真贯彻国家安全生产方针、政策和法规。

2、做到一事一交底,事事指派专人责任,不违章指挥,认真履行分部分项安全交底制度,随时随地检查纠正和处理违章作业人员,根据不同情节给予批评教育或实行经济罚款。

3、组织每周星期一安全活动日,总结上周安全工作,提出本周安全要求或传达上级有关安全文件会议精神,做好记录。

4、每周组织有关人员对施工现场进行一次安全自检。对检查出的隐患问题定人员、定时间、定措施整改落实,并做好记录。

5、负责组织落实所管辖施工队伍的安全教育,培训和持证上岗的管理工作,并做好记录。

6、发生人身伤亡和未遂事故时,立即停止施工,保护现场和向上级报告,接受检查和配合查清事故原因和责任。提出整改措施,经上级主管部门验收合格后方准恢复施工,不得擅自撤除现场保护,强行复工。

7、按建设部检查标准,组织项目部人员认真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制定项目安全管理目标,对安全责任目标进行分解,落实到人头,并定期考核。

8、负责组织对现场使用的脚手架和机电设备等的安全防护设施的检查验收,不合格者不能使用,并经常检查其安全使用运行状况,随时解决存在的问题。

项目经理部党支部书记安全生产责任制

1、主持贯彻国家、地方、行业的安全生产方针、政策、法规、标准和各项规章制度及上级有关安全生产文件、通知的工作。

2、定期组织支委研究讨论项目施工中安全生产急需解决的安全问题,结合实际,制定措施,确保安全生产。

3、协助项目经理,针对本项目具体情况,建立安全保证体系和制定

相应的各项安全管理标准、制度、办法和实施细则。

4、支持安全生产委员会或安全生产领导小组的工作,认真听取、采纳有关安全生产工作的合理化建议,确保安全生产保证体系的正常运转。

5、随时掌握职工的安全思想动态,做到有针对性地进行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工作。

管理人员生产责任制度 篇2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2011年9月至12月, 课题组在北京市城区分级别随机抽取三级甲等医院6家、二级甲等医院5家进行问卷调查。三级甲等医院中兼顾综合性医院和专科医院。每家医院发放100份问卷, 按照医生、护士、医技科室、管理岗位的适当比例随机抽取。全部问卷要求本人填写, 共发放问卷1100份, 回收997份, 其中三级医院543份, 二级医院454份, 回收率90.64%。

1.2 调查内容

鉴于医疗损害责任制度涉及法条和概念比较多, 本次问卷调查比较注重制度的核心内容, 侧重考察了医务人员对医疗损害的概念、诊疗义务及其判断标准、告知义务等项制度的关注程度和认知状况。

1.3 统计方法

调查问卷采用Epidata进行录入, 其后导入SPSS17.0建立相应数据库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分析

2.1 基本情况

总体而言, 调查对象包括医生532人 (53.4%) 、护士255人 (25.6%) 、管理岗位123人 (12.3%) 、医技人员82 (8.2%) 。其中高级职称人176 (17.6%) 、中级职称388人 (38.9%) 、初级职称385人 (38.6%) , 其他38人 (3.8%) 。调查对象对于医疗法律问题“非常关注”和“比较关注”的分别占19.1%和42.8%。31.5%的调查对象关注程度“一般”, “不关注”的占6.6%。其中二级医院的关注程度显著高于三级医院, 两者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2 医疗事故与医疗损害的关系

53.06%的调查对象认为“医疗损害范围更宽”, 37.41%的调查对象认为“两者有交叉”。11.94%的人认为“医疗事故范围更宽“, 回答“两者没有差别”和“不了解”的分别占5.22%和7.82%。经统计学检验, 三级医院与二级医院的认知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说明二级和三级医院对医疗事故与医疗损害之间的逻辑关系的认知水平比较接近。当问及“若一起医疗差错不属于医疗事故, 医院是否应该承担责任”, 62.1%的人选择“不应该”承担责任, 仅有15.2%的调查对象认为“应该”承担责任, 还有22.7%的人认为“说不清”。三级医院应答正确率16.9%, 略高于二级医院的13.2%, 两者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3 当前解决医疗纠纷的基本法律依据

目前, 《侵权责任法》是解决医疗纠纷的基本法律制度, 在所有调整医疗纠纷的法律规范性文件中最具有权威性。然而, 调查显示, 有相当比例的调查对象 (42.4%) 选择了《医疗事故处理条例》, 仅有37%的人选择了《侵权责任法》, 选择“不确定”的占8.8%, 另有11.7%的人选择“不知道”。这说明从总体上看《侵权责任法》在医务人员群体中的知晓率比较低。二级医院的认知程度略好于三级医院, 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4 医疗损害可能侵犯患者权利的范围

医务人员对于医疗损害侵权的种类的看法见表3所示。总体而言, “生命健康权”、“知情权”、“隐私权”、“自主选择权”这个四个选项选择人数比较多, 分别占总调查人数的比例为90.57%、71.41%、45.64%和36.31%。三级医院医务人员认知程度明显高于二级医院人员。经统计学检验, 三级医院与二级医院的认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5 对诊疗规范的认知状况

医务人员对于诊疗规范的认知状况见表4所示。总体而言, 选择人数从高到低的选项依次为:技术规范和标准 (84.45%) 、诊断指南 (65.90%) 、质量管理制度 (55.17%) 、临床路径 (52.56%) 、医学前沿文献 (16.15%) 以及其他 (1.10%) 。三级医院医务人员认知程度明显高于二级医院人员。经统计学检验, 三级医院与二级医院的认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6 对告知义务及其内容的认知状况

《侵权责任法》第55条规定:“医务人员在诊疗活动中应当向患者说明病情和医疗措施……”。调查表明, 医务人员对此条文的性质有着不同理解。71%的调查对象认为该条是关于“告知义务”的规定, 而29%的人认为, 这已经不再是人们通常谈论的“告知义务”了, 而是有关“说明义务”的法律规定。经统计学检验, 二级医院与三级医院对此在认识程度上没有显著差异 (P>0.05) 。这说明医务界对于告知义务的立法转向尚未准确把握。关于向患者告知或说明哪些事项的认知状况详见表5。总体而言, 选择人数从高到低的选项依次为:需要实施手术的医疗风险、替代医疗方案等情况 (84.65%) 、需要实施特殊检查、治疗的医疗风险、替代医疗方案等情况 (78.64%) 、普通诊疗中的病情 (73.32%) 、普通诊疗中的医疗措施 (66.80%) 、收费的详细情况 (43.93%) 和参与诊疗的人员配置情况 (25.98%) 。三级医院医务人员认知程度明显高于二级医院人员。经统计学检验, 三级医院与二级医院的认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在《侵权责任法》实施之前, 我国医疗纠纷司法解决的主要依据是《民法通则》、国务院2002年颁布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 以及最高人民法院于2003年下发的《关于参照〈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审理医疗纠纷民事案件的通知》等规范性文件, 这些文件共同构成了医务人员执业的法制环境。《侵权责任法》的出台, 导致医疗执业法制环境产生以下变化:第一, 建立起“一元化”医疗损害赔偿体系。第二, 确立了新的医疗责任体系[2]。第三, 确立了医方的过错评判标准[3]。第四, 进一步明确了医方的免责事由。第五, 突出强调了病案管理的法律责任。此外, 在医院紧急救治制度和增加赔偿项目方面也取得了积极进展。调查发现, 医疗损害制度的变迁与医务人员群体法律认知呈现出明显的“背离”现象, 这昭示出医方在适应新制度环境方面还存在明显差距, 比较突出地体现在:

3.1“事故思维”根深蒂固, 制约医务人员对医疗损害基本法律制度的准确理解

《侵权责任法》出台前, “医疗损害”这一概念并未正式“植入”法律之中。《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第49条规定:“不属医疗事故的, 医疗机构不承担赔偿”。而《侵权责任法》引入了“医疗损害”的法律概念, 舍弃“医疗事故”概念, 打破了《条例》“不构成医疗事故不赔偿”的规定。该法第54条明确规定:“患者在诊疗活动中受到损害, 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有过错的, 由医疗机构承担赔偿责任。”调查表明, 虽然有53.06%的调查对象认为“医疗损害范围更宽”, 并且37.41%的调查对象认为医疗损害与医疗事故之间有交叉。然而, 62.1%的医务人员仍然认为, 不属于医疗事故的医疗纠纷, 医院不承担赔偿责任。虽然《侵权责任法》的实施到本次问卷调查时已近2年, 然而, 医务人员不仅依然习惯于沿用“医疗事故”的说法, 对法律规范的理解还“滞留”在《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文本语境当中。可见, “医疗事故思维”也作为一种根深蒂固的思考方式影响着其对新制度的有效接纳。这与医疗损害制度中隐含的“法律权利逻辑”是完全相悖的。造成这种局面的一个重要原因是, “医疗事故”概念最早出现在1987年国务院发布的《医疗事故处理办法》, 尽管《办法》随着2002年《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出台而实效, 但是“医疗事故”的概念仍然被法规文本“继承”下来, 医疗事故的内涵也随之充实起来[4]。直至2010年《侵权责任法》的公开实施, “医疗事故”一词有着长达23年的“制度史”。由于侵权责任法并未明确废止《条例》的效力, 目前, “医疗事故”的概念虽然有些过时, 但是仍然继续存在于医疗法律制度环境之中, 这就足以对医务人员的法律意识产生持久的影响。42.4%的调查对象认为, 当前解决医疗纠纷的法律依据是《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就足以印证这样的判断, 这不仅说明医务人员群体对《侵权责任法》作为调处医患纠纷的唯一法律依据尚缺乏基本的了解, 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普及医疗损害赔偿制度任重道远。

此外, 医务人员对于患方权利认知水平比较低, 大部分医务人员对于医疗行为有可能侵犯患者生命健康权、知情权、隐私权等比较熟悉, 但是对于医疗行为可能对财产权、自主选择权和肖像权等方面带来的损害认识不够充分。本文认为, 这一定程度说明, 医务人员多是从对患方的有形伤害考虑侵权后果, 至于医疗损害可能导致的患者在财产权利、人格权利和精神权利等方面损害缺乏明确的认知。

3.2 立法缺陷增加了医务人员对法律制度的认知难度

法律的最基本功能是为社会主体的行为提供确定的指引[5]。模棱两可的制度设计方案必定造成法律认知上的歧见。医务人员对立法变迁的认知固然受其知识结构、所在单位重视程度、宣教力度等多方面因素制约。这其中立法质量瑕疵的影响也不容忽视。众所周知, 立法者在《侵权责任法》出台后, 其与《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在实际操作中存在着诸多矛盾之处。医务人员对两者关系的认知偏差就是鲜明的例证。迄今为止, 作为立法者的全国人大都没有明确应该如何协调两者在法律效力上的冲突。根据我国《立法法》的规定, 全国人大制定的《侵权责任法》在效力等级上高于国务院制定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 然而, 《医疗事故条例》至今仍然没有被明令废止, 究竟应该以哪一个规范性文件为准成为困扰实务界的一个重大疑问, 并由此引发了关于《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存废之争。这为医务人员认识上的举棋不定提供了很好的注解。调查显示, “不知道”和“不确定”上述两个文件中以谁为准的的分别占11.7%和8.8%。立法者在态度上的“不置可否”、在行为上的“不作为”无疑会导致医疗损害新、老制度“并存”的复杂局面, 这有可能使得新制度的传播和旧制度“痕迹”的消除均陷入困境。

此外, 立法的不足还体现在医务人员诊疗行为标准的设定上。《侵权责任法》第57条规定, 医务人员在诊疗活动中未尽到与当时的医疗水平相应的诊疗义务, 造成患者损害的, 医疗机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第58条规定, 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违反法律、行政法规、规章以及其他有关诊疗规范的规定, 推定医疗机构有过错。因此, 如何理解“医疗水平”和“诊疗规范”, 对于医务人员提高行医合法性至关重要。然而, 遗憾的是, 《侵权责任法》对“当时的医疗水平”、“诊疗义务”等法律术语缺乏必要的界定, 一定程度上招致了医务人员的认知偏差, 增加了其守法成本, 也会为日后司法审判带来困难[6]。大部分调查对象认为, 应当以当时医疗行业的普遍技术水平作为判断是否存在过错的基本标准。而对行业普遍技术水平的确定, 则取决于医务人员对“诊疗规范”这一个概念的理解。大部分医务人员对于医疗技术规范和标准的规范属性有着比较一致的认知, 至于诊断指南、临床路径和管理制度是否应当归入诊疗规范之列, 有着不同的认识。三级医院的大部分医务人员倾向于将诊断指南和临床路径作为诊疗规范, 而二级医院则比较认可质量管理制度的规范作用。对诊疗规范的认知差异有可能导致医疗质量管理难以取得统一口径。

3.3 告知义务的扩大化没有得到应有重视

我国的医疗告知制度最早见于1982年卫生部颁布的《医院工作制度》中关于“实行手术前必须由家属或单位签字同意”的规定[7]。其后, 《执业医师法》、《献血法》、《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等卫生法律、法规和规章相继进行了不同程度的规定。从这个意义上讲, 告知义务本应为医务人员群体广泛知悉和深刻理解。而令人困惑的是, 《侵权责任法》第55条的规定是否扩大了告知义务的范围、提高了告知义务的标准呢?一种观点认为该条是关于“说明告知”义务的规定[8]。我们认为这种观点有待商榷。从基本法理的角度看, 患方知情权作为公民知情权的一种具体体现, 其本身也兼具有公权利和私权利的双重属性, 其不仅是平等民事主体之间的法律问题, 其更多时候面对的是具有公权性质的社会公共权力机构 (医院) 和政府机关[9]。知情权作为一种兼有公权利和私权利属性的复合性权利, 其权利保障就需要进一步强化相关法律主体的义务和责任, 因此, 《侵权责任法》明确地使用“说明”的措辞替代“告知”, 提高了先前立法中有关告知义务的标准, 旨在进一步强调了医务人员负有如实告知病情和实施有风险的诊疗措施与手术必须征得书面同意的法定义务。其立法原意可以从四个方面理解:一是现行规定更为强调说明的效果。医务人员既要将诊疗措施与可能风险说清楚, 又要能让患者听明白;二是新增了对替代方案的内容要求;三是对说明对象的顺位进行了明确;四是将以往履行告知的一般要求上升为违反者承担法律责任的情形[10]。而大部分医务人员对于实施多年的告知制度出现的重要而不显著的变化并没有真正察觉, 更谈不上提高对该义务的重视程度。

总之, 医务人员对《侵权责任法》医疗损害责任制度的认知, 不仅受制于其自身知识背景和结构的异质性, 还受制于医务人员法律知识学习能力、途径和机制的差异性。更为关键的是, 法律知识的理解和习得, 有着迥异于医学技术工程学科的独特规律。深入领会立法精神内涵, 剖析和掌握像“医疗损害”、“当时医疗水平”、“替代医疗方案”等第一次出现在医疗损害责任制度中的法律术语, 无疑对提高医务人员适应复杂法制环境变迁的能力很有助益。然而, 值得关注的是, 医疗损害责任制度在立法技术上的缺失、以及后续立法协调策略安排上的失误, 无疑加大了新制度在传播过程中以讹传讹地诱发歧义的可能性。质言之, 这正是立法者为建构和优化医疗责任制度引入新概念、新制度的同时可能带来的“负效应”, 客观而言, 立法者在规避某个或某些立法难题的同时, 无形之中又放任了其他问题的滋生。而在这种“单向度的操作主义立法观”[11]的驱使下, 医疗责任立法很可能最终沦为解决医患民事纠纷实体责任归属的技术性措施, 进而忽略对一些本源性问题的根本性解决, 例如医疗损害预防机制的法律定位、普通患者与医学专家在医疗过程中的“商谈”与“合作”机制等等[12]。凡此种种, 对于未来医疗损害责任制度的实施效果都将会产生潜在影响, 这就需要“后侵权法”时代的医疗法律研究高度关注并及时跟进医疗实践中的具体化的法制需求。

参考文献

[1]邱爱民.论我国医疗纠纷处理中二元化现象的历史与终结[J].扬州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11, 3:43-44.

[2]宋发彬.《侵权责任法》对医患关系中医务人员法律地位的影响[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2012, 2:120.

[3]谭晓莉.医疗损害举证责任变化研究[J].广西社会科学, 2012, 6:94.

[4]陈志华.医疗损害责任深度释解与实务指南[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10.

[5]张文显.法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

[6]王胜明.《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解读[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 2010.

[7]刘鑫, 张宝珠, 陈特.侵权责任法"医疗损害责任"条文深度解读与案例剖析[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10.

[8]谢子秋, 方鹏骞.我国侵权责任法实施后对医疗行为变化的影响[J].医疗与社会, 2013, 3:61-63.

[9]唐芬.患方知情同意权法理基础之重构[J].社会科学家, 2011, 7:105.

[10]查子松, 夏欣.析侵权责任法对医疗损害责任规定之特点及可能影响与对策[J].解放军医院管理, 2011, 4:329.

[11]中国立法学研究会.地方立法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13.

管理人员生产责任制度 篇3

从内容上看,《条例》对安全生产责任制度的规定主要着眼并力求达到以下三个方面:

1、将安全生产责任制度确立为安全生产的基本制度。在安全生产工作的制度体系中,安全生产责任制度处于整个制度体系的核心地位,它是其它各种具体制度得到确立和运行的基础,决定并影响着其他各种具体制度的内容、形式、地位及其效果,这是因为其他各项具体制度都必须依据安全生产责任制度的总体要求来设计,《条例》对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的安全生产职责作了较为具体明确的规定,从而为安全生产工作提供了最基本的“规矩”和内容框架。

2、以安全生产责任制度推动安全生产工作机制的建立。从安全生产工作运行各环节及相互关联情况看,责任到位,工作才能有效到位,也就是说,安全生产工作的组织实施与落实到位是围绕着责任这一核心来展开的,并由责任的设定、分解、传导、检查与落实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因此,无论是一级政府或政府的一个部门,还是一个生产经营单位,首先必须对安全生产工作相关参与者所处岗位的安全生产责任进行明确,都必须将自己承担的安全生产整体责任一层一层、一个方面一个方面地进行分解,使安全生产工作的各相关参与主体都承担相应、明确、具体的责任,并对责任的落实情况进行必要的监督检查,对没有认真履行安全生产职责的部门单位或有关人员则要明确其必须承担的相应责任。《条例》第二十七、二十八、二十九、三十条的内容就是按照这一要求进行规定的,目的在于建立起确保安全生产工作有效落实的机制。

3、由安全生产责任制度建立起安全生产工作正常运行的保证体系。安全生产责任制度的确立在于确保安全生产工作的落实到位,因此,这一制度确立的首要目的在于建立起安全生产工作正常运行的保证体系。从工作保证体系的构成要素看,主要包括了两个层面:第一层面是由责任内容、责任目标、责任形式、责任要求、监督检查、保障措施方面所构成的责任运行与责任保障体系;第二层面是由以层层负责为主要内容的责任落实保障体系。即以下一级比上一级更具体、下一级的落实来保证上一级落实、上一级对下一级的责任制落实情况进行监督检查,由此形成一个“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责任保证体系。

《条例》确立的安全生产责任制度总体上包括了责任主体、责任内容、责任约束与责任追究等方面内容。

1、安全生产责任主体。《条例》明确了安全生产工作的相关责任主体,最为主要的主体包括政府、政府的监管部门及生产经营单位三类。(1]政府。政府是安全生产工作的领导责任主体,《条例》中所明确的“政府”主要是指省人民政府、社区的市人民政府、县(市、区)人民政府及乡镇人民政府(或相当于各乡镇人民政府一级的街道办事处)。第五条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安全生产工作的领导,实行安全生产目标责任制……,对本行政区域内的安全生产工作负责。乡(镇)人民政府应当按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履行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明确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机构,确定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人员,加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工作”。(2)部门。是指政府的有关部门或机构,这是安全生产工作的监管责任主体,《条例》明确了作为监管主体的两类部门即负责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的部门和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如第六条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的部门对本行政区域内安全生产工作实施综合监督管理。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即各负有安全生产监督职责的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依法对有关安全生产工作实施监督管理。也就是,政府的监管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具体代表着政府对安全生产工作进行研究部署、组织实施、检查督促和抓好落实,并承担自己应负的责任。(3)生产经营单位。《条例》第四条规定“生产经营单位是本单位安全生产的责任主体,应当…一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度,……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是本单位安全生产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对安全生产工作全面负责,其他负责人对各自职责范围内的安全生产工作负责”。这一规定实际上明确了生产经营单位是安全生产第一位的主体,也是最主要、最直接、最基本的责任主体,而在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相关负责人、各部门以及从业人员等实际上又是一个个具体的主体,生产经营单位必须严格依照《条例》规定,认真落实安全生产保障措施,加强内部管理,改善工作基础,切实搞好安全生产各项工作,切实负起安全生产工作最主要、最直接和最基本的责任。

2、安全生产责任内容。《条例》作为我省安全生产工作方面的地方性法规,明确规定了各级政府、政府的有关部门及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生产具体职责及责任,对于有关主体来说,是必须全面履行的法定义务,是强制性的,而不是选择性的,不履行法定的义务、不落实法律法规规章所要求的工作必须负相应的责任。《条例》第二十七条、第三十条对政府的安全生产职责作出规定,第二十七条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的安全生产工作职责:(1)加强对安全生产工作的领导,将安全生产工作纳入本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制定安全生产中长期规划;(2)宣传贯彻执行国家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研究制定安全生产重大政策及措施;(3)组织、督促、支持各有关部门、单位依法履行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督促落实安全生产目标责任制和行政责任追究制度,及时协调解决安全生产工作中的重大问题;(4)加强安全生产基础设施建设,加大财政对公共安全设施、应急救援装备、事故隐患治理的投入;(5)鼓励和支持安全生产科学技术研究和安全生产先进技术的推广应用;(6)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和应急救援体系,制定和完善应急救援预案;(7)加强安全生产宣传教育,提高公民的安全生产意识;(8)法律、法规和上级人民政府规定的其他安全生产工作职责。第三十条规定乡(镇)人民政府的安全生产工作职责:(1)宣传贯彻执行国家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研究部署安全生产工作,建立安全生产目标责任制;(2)组织开展安全生产监督检查,对监督检查中发现的生产安全事故隐患或者安全生产违法行为,应当责令限期改正,并及时向县级人民政府负责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和有关部门报告;(3)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职责。《条例》第二十八条、第二十九条则对政府监管部门的安全生产职责作出规定。第二十八条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的安全生产职责:(1)宣传贯彻执行国家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2)指导、协调和督促有关部门依法履行安全生产职责,组织安全生产综合检查和专项检查,具体实施安全生产

目标责任制管理和考核工作,综合监督安全生产应急救援工作;(3)负责本行政区域的安全生产形势综合分析和生产安全事故统计工作,定期通报本地区安全生产形势,发布安全生产信息;(4)依法对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生产工作实施监督管理,对安全生产违法行为实施行政处罚;(5)经同级政府授权,组织生产安全事故调查处理i(6)会同有关部门建立本行政区域重大危险源数据库信息系统和监管制度;(7)建立安全生产违法行为信息查询系统,及时记载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中介服务机构的违法行为和处理情况,供社会公众查询;(8)组织、指导、协调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培训工作;(9)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职责。第二十九条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有关部门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1)宣传贯彻执行国家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2)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对涉及安全生产的事项实施行政许可和监督管理:(3)依法对本行业、本领域生产经营单位执行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建立事故隐患排查治理监督检查和重大危险源监管制度,督促、指导生产经营单位建立健全和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4)定期分析本行业、本领域的安全生产形势,制定年度安全生产工作计划和生产安全事故的预防措施,并向负责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的部门定期报送安全生产工作计划和生产安全事故统计、工伤统计等相关信息;(5)参加生产安全事故调查,配合做好事故善后工作,落实事故处理的有关决定;(6)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职责。

3、安全生产责任约束。《条例》所确立的安全生产责任制度明确了安全生产责任约束的内容,特别是责任的内容及落实结果对于相关主体来说具有约束性,具有较强的压力,通过一定的方式对各级各有关部门、有关单位落实安全生产责任的情况考评监督,对工作落实、责任落实、有效防止和减少事故的政府、部门、单位给予相关的奖励,对责任不落实或落实不到位,或由此而造成生产安全责任事故的有关政府、部门、生产经营单位及有关人员要进行相关的责任追究。第十一条规定了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对在改善安全生产条件、防止生产安全事故、参加抢险救援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的单位和个人给予奖励。第五条要求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实行安全生产行政责任追究制度,第二十七条则具体明确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要“督促落实安全生产目标责任制和行政责任追究制度”;第二十八条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的部门“具体实施安全生产目标责任制管理和考核工作”。第六章则按照“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的要求,对安全生产各主体不认真履行安全生产职责必须承担的法律责任进行了具体的规定。

管理人员生产责任制度 篇4

1、企业法定代表人(总经理)

(1)认真贯彻执行国家有关安全生产的方针政策和法规、规范,掌握公司安全生产动态(范本),定期研究制定安全生产工作,对公司安全生产负全面领导责任;

(2)领导编制和实施公司中、长期整体规划及、特殊时期的安全工作实施计划。建立健全和完善本企业的各项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及奖惩办法;

(3)建立健全公司安全生产保证体系,保证安全技术措施经费的落实和投入的有效实施;

(4)领导并支持安全管理人员或部门的监督检查工作;

(5)在事故调查组的指导下,领导、___公司有关部门或人员,做好特大、重大伤亡事故调查处理的具体工作,监督防范措施的制定和落实,预防事故重复发生。

(6)___制定并实施公司的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

2、安全生产副经理

(1)对公司安全生产工作负直接领导责任,协助总经理认真贯彻执行安全生产方针、政策、法规,落实公司各项安全生产管理制度;

(2)___实施公司中长期、、特殊时期安全工作规划、目标及实施计划,___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度;

(3)参与编制和审核施工___设计、特殊复杂工程项目或专业性工程项目施工方案。审批公司工程生产建设项目中的安全技术管理措施,制定施工生产中安全技术措施经费的使用计划;

(4)领导、___公司的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工作,确定安全生产考核指标。领导、___外包工长的培训、考核与___工作;

(5)领导___公司定期和不定期的安全生产检查,及时解决施工中的不安全生产问题;

(6)认真听取、采纳安全生产的合理化建议,保证公司安全生产保障体系的正常运转;

(7)在事故调查组的领导下,___特大、重大事故的调查、分析及处理中的具体工作。

3、总工程师

(1)贯彻执行国家和上级安全生产方针、政策,协助总经理作好安全方面的技术领导工作,在公司施工安全生产中负技术领导责任;

(2)领导制定公司和季度性施工计划时,要确定指导性的安全技术方案;

(3)___编制和审批施工___设计、特殊复杂工程项目或专业性工程项目施工方案时,应严格___是否具备的安全技术措施及可行性,并提出解决性意见;

(4)领导安全技术攻关活动,确定劳动保护研究项目,并___鉴定验收;

(5)对公司使用的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从技术上负责,___其使用和施工过程中的安全性,___编制或审定相应的操作规程,重大项目应___安全技术交底工作;

(6)参加特大、重大伤亡事故的调查,从技术上分析事故原因,制定防范措施。

4、总会计师安全生产职责

(1)___落实公司财务工作的安全生产责任制,认真执行安全生产奖惩规定;

(2)在___编制财务计划的同时,审批安全技术措施经费使用计划,保证所需经费落实到位;

仓库管理人员的安全生产责任制 篇5

1、凡进库货物必须进行验收,核实后做好造册登记;

2、认真负责搞好仓库内部材料、设备及小工具的发放工作,并应做好登记、签字手续;

3、工程需要的材料库存不足时,应提早备足,不至于影响正常施工;

4、仓库内应保持整洁、货物堆放整齐、货架堆放的物品应挂牌明示,以便迅速无误地发放;

5、严禁非仓库管理人员入内,严禁烟火;

6、不得私自离岗。有事外出,应委托他人临时看守;

7、做好外场砂石料的收、管工作,签好每一张单据,严格把关砂石料的计量及质量;

项目管理人员岗位责任制度 篇6

项目经理岗位责任制

1、项目经理应根据企业法定代表人授权的范围、时间和内容,对项目全面负责,实施全过程、全方位管理。

2、项目经理应与集团公司(分公司)签订“项目管理目标责任书”,贯彻执行国家法律、方针、政策和强制性标准,执行集团公司的各项规章制度,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

3、组织编制项目管理实施规划。

4、对进入施工现场的生产要素进行优化配置和动态管理。

5、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和安全管理体系并组织实施。

6、在授权范围内负责与集团公司(分公司)、劳务作业层、各协作单位、发包人、分包人和监理工程师等的协调,解决项目中出现的问题。

7、负责进行现场文明施工管理,发现和处理突发事件。

8、参与工程竣工验收,准备结算资料和分析总结,接受审计。

9、负责项目部其它的日常及善后工作。

10、协助集团公司(分公司)进行项目的检查、鉴定和评奖申报。

技术负责人岗位责任制

1、对单位工程的施工技术全面负责。并负责制定单位工程的质量目标及保证质量措施,并组织实施。

2、负责编制项目管理实施规划(施工组织设计)并组织实施。

3、负责校核工程的测量、定位、抄平及放线工作。

4、组织学习施工图纸,并负责向施工人员及有关作业队进行技术及安全交底。

5、组织隐蔽工程验收及分部分项工程的质量验收。

6、负责一般质量事故的处理,对于重大质量事故要及时上报并查明原因,并参与事故的调查处理。

7、参与竣工工程的初验和验收工作。

8、负责对工程技术资料的管理和检查工作,达到齐全、及时、完整。

9、组织学习新工艺,推广新经验,使用新材料。

10、组织业务学习(包括施工图纸及技术标准等)。

施工员岗位责任制

1、施工员是施工技术负责人的助手和参谋,在技术负责人的领导下,具体负责施工组织工作,是施工作业队的直接领导者。

2、负责施工现场的施工调度,工种工序穿插工作。

3、参与施工进度计划和各种计划的编制,具体负责实施并不断补充完善。

4、向作业队操作者进行一般的技术交底,监督作业队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和验收规范。

5、组织一般项目的隐蔽工程验收,工序交接验收和作业队产品的质量检查,参加工地周检和上级有关部门进行的各项检查,协助作业队做好各项原始记录。

6、组织作业队认真学习图纸,按图施工,负责处理一般施工技术问题。

质量检查员岗位责任制

1、认真贯彻执行国家质量管理政策、方针和上级有关规定要求。

2、对作业队兼职质量检查员进行业务培训,指导他们的工作。

3、对工程定位放线、水平标高和隐蔽工程进行检查验收。

4、经常深入工地巡回检查,进行质量监督,严把质量关,坚决杜绝不合格工程项目。

5、协助集团公司开展达标活动,贯彻好有关质量文件和会议精神。

6、及时向集团公司(分公司)提出每月的质量检查报表,并对其准确性负责。

7、认真执行质量验收标准,严格检查制度,并对检查数据负责。

8、严格执行各项检查制度,负责组织项目的周检查,组织作业队开展QC活动,推行全面质量管理。

安全员岗位责任制

1、贯彻执行上级主管部门的方针政策,认真执行安全技术规程、劳动保护法规和“一标五规范”。

2、做好安全生产的宣传教育和管理工作,总结推广交流先进经验。

3、经常深入工地巡回检查,进行安全督促,掌握安全生产情况,调查研究生产中的不安全问题,提出改进意见和措施。

4、组织开展各项安全活动。

5、参加审查项目管理实施规划(施工组织设计)和编制安全技术措施,并对执行情况进行督促检查。

6、与有关部门共同做好新工人、特殊工种的安全培训、考核和发证工作。

7、进行工伤事故统计分析和报告,参加工伤事故的调查处理。

8、制止违章指挥和违章作业,遇有严重险情,有权责令停产,并报领导处理。

9、对违反有关安全技术,劳动保护法规的行为经说服、劝阻无效时,有权越级上告。

资料员岗位责任制

1、认真学习图纸,参加图纸会审,并做好会审记录。

2、参加地基与基础和其他关键项目的隐蔽工程验收,分部分项质量验收和工地周检。

3、按规定要求做好试块的留置和试验工作。

4、随时做好技术资料收集和整理工作,及时提供竣工资料,参与验收。

5、协助技术负责人推行全面质量管理,提高工程质量,确保工程全部合格。

材料员岗位责任制

1、认真贯彻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全面负责项目部材料的验收、保管、领用、报耗、盘点、核算及部分材料的采购管理工作。

2、根据工程预算及工料汇总,做好施工前的材料准备工作,搞好供应和运输的调查,参与施工现场平面布置图的设计。

3、配合本单位材科主管部门与建设单位商定材料供应事宜,及时向建设单位提报由其负责的材料供应清单,并做好建设单位供料的验收工作。

4、按照施工进度每月编制材料采购计划,于25日前报本单位材料主管部门,并按照采购范围及供货地点,分期、分批组织进场,把好质量和数量验收关。

5、负责同集团公司物资供应处签订《周转材料租赁合同》,并及时组织进场,做好使用、保管以及退场工作。

6、按照现场施工平面布置图的要求堆放材料,码方码跺、堆放整齐,并按《物资控制程序》的要求,做好材料的标识。

7、材料进场及时填写“材料进场日记”和“物资质量验证记录”,认真填写“收料单”,建好材料帐,做到帐物相符。

8、负责工地仓库物资的管理工作,执行材料限额领料制度,认真填写限额领料单。

9、认真执行集团公司材料发放制度和余料回收制度,完善材料的使用、管理和清理责任。搞好现场文明施工管理,做到工完料净。

10、及时对合格物资供方进行评估、考核,并将结果报本单位材料主管部门。

11、负责做好季度、半年、年终及工程竣工的材料盘点、报耗工作。

管理人员生产责任制度 篇7

人类生存环境面临日益增长的废弃物和资源缺乏等环境可持续性问题,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粗放,能源消耗高,环境污染重。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面对资源约束趋紧、 环境污染严重和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我国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坚持绿色发展、循环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和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

合理的环境制度将有助于在废弃物的有效处理和产业可持续发展之间达到平衡点, 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推行生产者责任延伸制(Extended ProducerResponsibility,EPR),该制度要求制造商不仅对产品生产过程中环境污染负责, 还要对产品在整个生命周期内的环境影响负责, 尤其是要负责回收和再利用处于生命周期末端的产品。 对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我国而言, 推行生产者责任延伸制来解决废弃物的回收再利用问题是具有可行性和值得推广的(鲍健强,2007)。 我国推行的《废旧电器电子产品回收处理管理条例》 第11条鼓励电器电子产品生产者自行或者委托销售者、维修机构、售后服务机构、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经营者回收废弃电器电子产品。 我国十二五规划支持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其中环保节能产业的推广鼓励采取生产者责任延伸制。

本研究以生产者责任延伸环境制度的实施为研究对象,在分析此制度形成的经济、法律和市场动因基础上, 探讨了实施此制度的网络自循环体系的构成和复杂性, 并为我国成功推广和实施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提供对策和建议。

二、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实施的动因分析

(一)经济动因

对于生产商而言, 在产品设计和生产运作过程中考虑环境问题, 能减少公司应对环境方面的财务支出。 这是由于生产商通过废旧物品回收再利用,能减少生产成本和物料消耗, 并挖掘废旧物品中残留的价值,直接增加经济效益。例如,3M公司的“污染控制支出”计划从1975年到现在为其节约了4.8亿美元,同时在其制造过程中削减了50万吨废物和有毒品,通过能源保持策略节约了6.5亿美元(Bringer,1993)。再比如,通用汽车、西尔斯、强生、IBM等众多知名公司相继引入逆向物流的信息管理系统,施乐、佳能等公司在开始对复印机实行回收再制造等。

(二)法律动因

我国也开始制定环境法规, 并颁布了生产者责任延伸类型的法规和条例。 2003年10月,国家环保总局等五部委联合发布的 《废旧电池污染防治技术政策》 规定将废旧电池的收集责任归于生产商和进口商,并规定了具体的实施措施。 2005年1月1日起施行的《电子信息产品污染防治管理办法》第16条规定:“生产者应该承担起产品废弃后的回收、处理、再利用的相关责任。” 2009年3月15日,国务院办公厅正式对外发布了第551号国务院令,发布《废旧电器电子产品回收处理管理条例》,规定国家建立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基金,用于这些产品回收处理费用的补贴,将纳入国家和地方财政预算管理, 鼓励电器电子产品生产者自行回收废弃电器电子产品。

(三)市场动因

将环境意识转化为竞争优势已经成为全球市场竞争最重要的商业策略。 除了制造成本的巨大节约以外, 很多制造商都想使自己产品环境友好的形象深入消费者的人心。 根据预测,全球大约70万个公司利用环境友好商业模式击败了不采用这种模式的公司(Hawken,1996)。 因此,将环境意识考虑进产品和运作全过程, 是在全球市场中取得竞争优势的关键因素。

我国目前存在的生产者责任延伸的动因主要是经济、法律和市场动因,见下表1(邹辉霞,2003):

二、生产者责任延伸制的网络自循环体系复杂性分析

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关注产品的全生命周期,最终用户并非生产商生产和销售产品的最后节点,循环商从用户手中收回废旧品,经过分类、提取和加工, 将原材料和中间产品返回到生产商进行循环再利用,减少废旧产品对环境的污染。 因此,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实施的结构通常包括六类主体: 供应商、生产商、销售商、消费者、循环商和政府。 其中每类主体可能呈现出不同数量并处于不同地理位置,但其行使的功能是一致的,与其他主体之间进行信息、产品和资金的交换,形成完整的网络自循环体系(见图1)。

(一)网络自循环体系的运营不确定性

网络自循环体系中的生产商运营系统比传统的生产商运营系统的过程更复杂。 传统体系只有制造加工过程和产品流需要管理, 而网络自循环体系下变成了包括制造和再制造的混合制造系统, 拆卸和再制造的过程都需要管理和控制。 这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更多的储存点。 网络自循环体系需要更多的储存点,来平衡制造和再制造过程中的投入和产出,来应对各种资源的不确定性, 并满足制造和再制造过程中协调的要求, 来保证生产计划能够得到控制和管理。

2.更多的不确定性。 网络自循环体系的制造过程中有更多的不确定性。 传统体系的不确定性通常是需求的时间和数量、制造产出和订货提前期,在网络自循环体系中,除了传统体系中的不确定性外,还存在回收时间、 回收产品数量和回收产品质量的不确定性、 再制造过程的产出以及拆卸提前期和再制造过程提前期等不确定因素。

3.更复杂的成本结构。 因为网络自循环体系中,产品流和储存点数量的增加, 网络自循环体系在做计划和控制时要考虑更多的成本因素, 要安排的成本结构和明细成本,这样比传统体系要复杂很多,因为网络体系的成本结构要考虑产品或零部件的再使用情况。

(二)网络自循环体系的内部的相互作用

1.产品需求和返回时间的相互作用

这些相互作用通过两种不同的方式产生, 通常是需求返回相关性或返回需求相关性两种。 第一种相关性的产生是由于消费者购买新产品, 此产品可能在消费者消费过程中的某个不确定时间返回,或者根据租赁合同在确定的时间返回。 第二种类型的相关性产生于产品替换,在产品生命周期结束后,消费者返回旧产品的时候可能就需要新产品来代替,比如,消费者在返回旧电视机的同时,会再购买新的电视机。

2.制造再制造过程与产品流的相互影响

产品流是某个制造再制造过程的产出, 同时又是其他制造再制造过程的投入。 比如,拆卸测试过程是和再制造过程相联系的, 而制造过程和再制造过程也是相联系的。 尤其是在后面这种情况下,制造出来的产品流和外部订购的零部件必须要和再制造的零部件相协调。 协调的要求导致复杂的计划控制问题产生。

3.制造和再制造能力的相互作用

劳动力或机器这样资源, 在多个制造和再制造过程中是能共享的。 例如,同样的机器既可以用于制造也可以用于再制造过程。 但是除了劳动力和机器设备这样的资源之外, 大多数资源是不能在制造和再制造过程中共享的, 因此企业资源要在制造和再制造过程中进行科学合理的配置。

三、我国实施生产者责任延伸制的对策建议

(一)构建解决目标冲突的决策治理机制

任何模式的健康运作都要有一个合理的决策治理机制,这个机制要能够减少交易费用并提高效率,还要使各类主体能够共同实现目标。 网络自循环体系的主体都有各自不同的目标函数, 可以确定哪几个主体可能的目标函数是最小化废弃物, 节约成本产生利润,而哪几个主体不是。 通过了解这些相互冲突的目标后,在各类主体之间达成改善环境的共识,形成有效的决策治理机制。 比如,在philps的案例的研究中, 发现了各类主体之间的目标冲突并寻求出较好的解决方案(Ishii, 2000)。

(二)设立成本核算和利润分配制度

首先,设立成本核算制度。 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下的网络自循环体系通常会遇到从生产商传递到销售商、消费者,最后传递到循环商的逐级放大的不确定性, 考核制度的设立首先要明确网络体系上整体成本支出, 并尽量全面得反映出各个明细成本在网络体系中的具体位置。 Toktay(2011)对转移定价和成本分配方法进行探索, 发现将最初的生产商制造成本, 在新产品和循环再制造产品两生命周期阶段中进行分配是最有效的。 其次,确定利润分配制度。 网络自循环体系是基于环境的价值改善, 这需要各个主体相互配合, 通常会存在某个主体承担较多的成本而获得较少的利润, 其他的主体承担较少的成本而获得较多的“搭便车”利润。 因此,采用合理分配制度,在各个主体中公平分配循环回收带来的利润,不合理的分配制度将会挫伤各类主体合作的积极性,这要用到合作博弈的方法来实现公平有效的网络自循环体系。

(三)培育消费者的环境意识

生产商责任延伸制度实施的产品返回来源主要是消费者, 消费者的环保意识决定生命周期末端返回产品源头数量,保证制造商的回收货源。 接受过环保教育的消费者明显有较强的回收意识, 但还有很多消费者回收意识有待提高。 Kim在2002年从欧洲机车行业回收的实证分析中发现, 消费者回收意识对生产商责任延伸制度的有效实施发挥关键作用, 如果消费者不返回产品,回收目标不可能达到,其中,瑞典的回收率高达99%,而英国却只有50%。 Boelen在2006年针对家庭废弃物回收的研究中也得到同样的结论,瑞典的回收率高达86%,而英国只有26%。 我国居民珍惜资源和环境保护的意识还远远不够, 污染和浪费现象还很严重。因此,要在居民中宣传和培养环境意识,引导其支持和参与到再生资源回收再利用中来。

(四)完善基金征收和补贴制度

为了更多生产商回收资金的废旧产品进行无害化处理,减少环境负外部性,很多国家推行专项基金制度对生产者回收再制造产业链进行补贴, 以应对运营成本较低的其他回收再制造商。 政府会对积极参与循环的生产者责任延伸回收再制造行为进行补贴,但更重要的是要确定时提供补贴时机,才会有助于整体福利的改善, 不合理补贴反而可能会增加总产出以及环境负面影响。 因此我国建立促进生产者责任延伸制的专项基金的征收和补贴, 要在严格监控的前提下进行补贴以提升公平性。

摘要:针对资源约束趋紧和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越来越多的国家推行生产者责任延伸环境制度。本研究首先分析了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形成的经济、法律和市场等动因;其次探索了推广此环境制度的网络自循环体系,分析了该体系的六类主体结构和复杂性;最后为我国成功推广和实施生产者责任延伸环境制度提供对策建议。

上一篇:车站值班员下一篇:楼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