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业人员管理制度

2024-09-03

从业人员管理制度(共7篇)

从业人员管理制度 篇1

关键词:军队会计,从业人员,管理

“军队越发展, 会计越重要”, 随着我军后勤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推进, 会计管理的作用日益突出, 它越来越多地被用于军事经济决策、服务于军队建设。 “人”始终是管理活动中最活跃也是最核心的要素, 所以必须加强军队会计从业人员的管理, 才能促进军队会计工作的正常开展和会计效益的正常发挥。

1现行军队会计从业人员管理存在的问题

1.1 会计从业人员选配随意性大

一是人员选用权力过分集中。军队会计人员的选用, 基本上是单位负责人或者部门主管领导说了算, 缺乏公开民主机制。这种权力高度集中的用人体制不仅难以全面、准确、客观地评价和使用每一个同志, 而且容易产生任人唯亲的弊端。二是人员选用受论资排辈、迁就照顾等传统观念的影响。很大程度上不是因事设职, 因职择人, 而是因人设岗, 因人设事;会计人员的选用主要不是以实绩为准绳, 而是以领导人的主观评价为依据, 这就很难做到客观和公正, 严重挫伤广大会计人员的积极性。

1.2 会计从业人员继续教育机制不完善

一是继续教育内容不系统。多年来, 军队会计继续教育的内容仅仅是军队新颁布的会计法规、制度和准则, 缺乏市场经济、税收、诚信教育等多方面的知识。

二是继续教育考核机制不完善。现在军队还没有设立专门的继续教育考核机构, 这样就出现了一些学员“混过关”现象。继续教育考核机制亟需完善, 使会计继续教育真正落到实处。三是继续教育考核成绩与后续使用脱钩。军队一些单位对继续教育成绩较好者无任何奖励措施, 在晋级增资、晋升职务方面没有拉开档次, 极大地损害了会计人员对继续教育的积极性。

1.3 会计从业人员考评机制不科学

一是考评标准不规范。目前, 军队尚未建立具体、实用的会计从业人员考评体系及指标, 各单位制定的考核标准各不相同。这些都导致在实际考评过程中, 难以操作, 考评客观上流于形式。二是考评主体不科学。在军队会计工作实际中, 考评主体是本单位领导者, 这样必然影响到考评的客观公正性。会计人员既然是受上级财务部门的委托来管理本级单位的资金及军队资产, 其相关考评也理应由上级财务部门进行。三是考评结果与使用脱钩。目前, 一些部队单位会计人员考评没有与会计人员奖惩、使用挂钩, 这样的考评就失去了考评本身应具有的含义及意义。

2加强军队会计从业人员管理的对策

2.1 完善军队会计从业人员选配机制

首先要强化从业资格证管理。我军应建立一套完善、有效的军队会计人员的任职制度, 严把人才的入口关。各级财务部门要对会计从业人员定期进行考核, 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各单位按期向上级会计管理部门报送会计从业人员名册, 然后由总后勤部财务部进行网上核对。对按规定不能继续持有会计从业资格证的会计人员, 总后财务部有权注销其资格。其次要拓展人员选配渠道。政治觉悟高, 工作成绩突出, 职业道德水准高的会计人员要优先任用。要进一步增大从地方名牌高校毕业生中特招入伍的比例, 加强军地人才互补性。再则要改变用人机制。依制度进行管理, 实现选人用人的法治化。改变用人权力高度集中弊端, 废止“暗箱操作”, 促进选人用人的公开化、民主化。

2.2 完善军队会计从业人员继续教育机制

首先要提高思想认识。提高单位领导和会计从业人员的思想认识, 是完善继续教育机制的首要任务。要使他们认识到会计职业具有的鲜明的时代性、现时性、变化性, 会计人员必须树立起学无止境、终身学习的理念, 增强参加继续教育的积极性。其次要加强会计人员培训的管理。负责培训的教育机构应加强管理, 明确并严格执行培训时间和纪律, 优选培训场所和教师, 有培训考核方案和标准。将会计人员培训的管理情况和考核情况通报其单位, 督促会计人员自主学习。而且继续教育成效要与人事管理制度相结合。必须把会计人员的继续教育成绩与单位的后续使用管理有机结合起来, 依此激发军队会计人员参加继续教育的积极性, 更好地服务于后期军队会计工作。

2.3 完善军队会计从业人员考评机制

一要建立科学的考评指标体系。军队会计人员考评中, 应把定性考评和定量考评、贡献考评和能力考评有机结合起来, 建立起科学的考评指标体系, 提高考评结果的准确性和科学性。二要建立规范考核制度。考核内容应当包括职业道德、工作能力、工作业绩。将会计人员考评成绩入网, 实行动态考评管理。必须真正建立起军队会计人员考评的有效制约监督机制, 保证考评结果的客观公正。三要建立考评成绩与人事管理结合制度。将考评结果与使用挂钩, 依据考评结果按照有关规定对被考评人员实施奖惩、培训、以及调整职务、级别和工资等。只有这样, 才能使广大会计人员重视考评, 真正发挥考评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方正起.军队会计研究[M].北京:海潮出版社, 2008:7.

[2]孙国光, 陈艳利, 刘英明.会计制度设计[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7, (6) .

从业人员健康体检管理 篇2

1 体检单位的管理

目前,从业人员体检的工作基本上是由各地疾病预防部门承担,但各地体检部门的医疗设备条件悬殊,工作人员技术水平参次不齐,质量控制得不到保证是普遍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应由卫生行政部门指定区县以上医疗卫生单位进行从业人员的体检工作。该医疗卫生单位必须具备检测肝炎、痢疾、伤寒、肺结核、皮肤病的技术力量和设备条件,有专门的体检组织、配备相应的卫生技术人员。卫生行政部门要加强对体检单位的管理,对不具备条件的单位暂停或者取消其对从业人员体检的资格。同时还应当看到仅由疾控中心一家承担从业人员健康检查是不够的,为方便群众应允许其他具备条件的医疗卫生机构承担预防性健康检查工作,其他医疗卫生机构如医院有更完备的仪器设备和高素质的医疗技术力量,甚至还成立了体检中心。这样既能避垄断之嫌,又能由竞争而提高体检质量和服务态度,且能方便群众。

2 确定体检对象和体检周期

我国的卫生法律法规对从业人员健康体检作了具体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规定了食品生产经营人员必须进行健康体检:取得健康证后方可参加工作。《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及《化妆品卫生监督管理条例》也规定了为顾客服务和直接从事化妆品生产的人员为体检对象。此规定比较明确但有些遗漏,比如生产经营单位的技术人员和超市的管理人员虽然不是每天在一线生产或销售,但他们会经常深入车间检查、指导工作,对产品和顾客会有较多的接触,所以也应确定为体检对象。《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及《化妆品卫生监督条例》规定新参加和临时参加工作的从业人员必须进行健康体检,取得健康证方可参加工作,并且明确规定了从业人员必须每年进行一次体检,而《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对不同的工作岗位的从业人员规定了不同的体检时间,即旅店业、咖啡馆、酒吧、茶座、公共浴室、理发店、美容店、游泳场(馆)直接为顾客服务的从业人员每年进行一次体检,其他场所直接为顾客服务的从业人员每两年进行一次体检,由于体检时间不同,随之也出现一些麻烦和矛盾:服务行业的从业人员流动性比较大;大型超市食品组和非食品组人员的工作不定期的调整;食品和百货混卖的小商店,均有可能造成一部分人员漏检。建议制定一个统一的期限,避免漏检的发生。

3 体检项目和体检质量的管理

各地对从业人员体检的检测项目不一致,随意性较大。一般比较重视对病毒性肝炎的检测,而对肠道带菌、活动性肺结核、渗出性皮肤病等项目的检测重视不够。这样的体检,难以保证上岗的从业人员是健康合格的。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规定“患有痢疾、伤寒、病毒性肝炎、活动性肺结核、化脓性或渗出性皮肤病以及其他有碍公共卫生的疾病,治愈前不得从事直接为顾客服务的工作”。笔者认为对从业人员的健康体检项目包括:胸部X线透视(必要时拍片)、肝脾触诊、皮肤检查、粪便检查、肝功能和甲肝、戊肝等检测项目,体检单位不得随意减免检测项目。笔者建议应制定一个全国性的食品、公共场所从业人员的体检具体项目、体检收费标准、体检评价标准等。为从业人员健康体检工作提供一个透明度高的、可操作性的规定。从业人员的健康体检是一个社会性的服务工作,体检工作质量关系到社会的卫生安全和安定问题。实际工作中,由于设备条件的限制,该做的检测项目没有做,规定检测的疾病漏检,经常影响到体检结果的正确评价。笔者认为,要提高体检质量,体检单位要保证给体检工作相应的投入,主要是资金投入、人员投入、设备投入。只有投入有效的资金、完善检测设备,提高人员的专业水平,建立体检质控制度和控制系统,才能有效保证体检工作的高质量。

4 从业人员应体检人数和调离岗位的问题

一些生产经营单位往往只组织部分从业人员体检。而对流动人员、临时工、新招聘人员不报检。每年有相当数量的从业人员没有按规定进行健康检查。他们中的患病带菌者接触广大顾客,应加强对从业人员及负责人的卫生知识培训,使他们充分认识到参加健康检查的必要性,并增强他们的守法意识,建立健全生产经营单位的卫生监督管理档案和从业人员健康档案,加强现场健康证明的查验工作力度。从而防止从业人员的健康体检的疏漏,真正达到从业人员100%的体检率。《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及《化妆品卫生监督条例》都明确规定了对体检不合格人员进行调离,有下列情况之一者:痢疾患者及带菌者、伤寒患者及带菌者、病毒性肝炎(甲肝和戊肝)、活动性肺结核、化脓性或者渗出性皮肤病患者和其他有妨碍公共卫生疾病等。加强执法力度确保从业人员人人持有健康证,并及时查访体检不合格者是否调离岗位,让消费者充分享受安全卫生的服务。

综上所述,要想改变目前的从业人员体检状况,必须从从业人员的日常管理抓起。具体有以下几点建议:(1)加强《食品安全法》的宣传,强化卫生意识,提高经营者和从业人员的卫生素质,使广大业户与从业人员知法、懂法、守法,使其懂得上岗前健康体检是法律规定的,业主及从业人员必须自觉地遵守《食品安全法》,积极、主动地参加健康体检。(2)加强经常性卫生监督检查,加大执法力度。食品卫生监督部门应加强对从业人员体检管理工作,重点放在中小型食品企业上,增加监督频次,尤其在健康证的检查中,必须认真仔细,做到人证相符。对于无证上岗人员及有制造假证现象,依照《食品安全法》的有关条款,对经营者和个人进行处罚。(3)加强对从业人员体检的档案管理工作。对餐饮企业要逐户建档,对从业人员体检情况登记,使管辖区的监督员对此做到心中有数,随时更换、随时体检、随时登记,严格把住无证上岗关。健全企业自身管理组织机构,形成自我监督、自我约束,让经营者清楚,从业人员健康体检是利己利民的事。(4)卫生体检部门在对从业人员健康体检中,要做到底卡、照片与本人相符,控制好每一体检环节,杜绝替检现象,发现患有禁忌证的人员要及时、准确地调离与核实,确保从业人员健康体检的严密性、准确性。

参考文献:

[1]孙建云,陈晓华,孙雷.食品从业人员健康体检的意义和重要性[J].职业与健康,2004,20(12):77-78.

[2]张进.服务行业从业人员健康管理与对策[J].现代预防医学,2004,(1).

从业人员健康管理制度 篇3

一、健康管理的范围和要求

1、健康体检的范围:食品生产经营人员每年应当进行健康检查,取得健康证明后方可参加工作。参加健康检查的食品从业人员具体范围包括:本店所有的在职工作人员。

2、食品从业人员的健康要求:患有痢疾、伤寒、病毒性肝炎等消化道传染病的人员,以及患有活动性肺结核、化脓性或渗出性皮肤病等有碍食品安全的疾病人员,不得从事接触直接入口食品的工作。

二、健康管理的组织办法

1、管理职责:对所有进入本店工作的员工将安排其到当地的防疫站进行健康体检和健康证的办理,在体检过程中,如果发现弄虚作假导致不符合健康要求的人员进入本店工作,将追究相关管理人员的责任。

2、上岗体检:凡本店每年新招的人员均须上岗体检,到本店制定的市卫生防疫站进行体检,并开展健康知识培训。检查范围包括料痢疾、伤寒、病毒性肝炎等消化道传染病,以及肺结核、皮肤病等有碍食品安全的疾病等。

3、根据体检结果上岗:如果体检合格,健康知识考试合格,办理健康证,方可进入本店开始上岗工作。如果检查出有碍食品安全的疾病,将不予安排进入本店上岗工作。

4、建立员工健康档案:店内办公室负责保管员工的健康证,并建立员工健康档案,记录员工个人信息、从事的岗位、健康证办理的年限、最近一次体检的时间、到期日期等信息。

5、健康证的年检:健康证有效期为一年,店经理负责员工健康证的年检,保证健康证合格有效,通常在员工健康证到期前,安排员工到指定市防疫站进行统一年检。

6、年检结果的处理:根据国家有关法律规定,患有传染性疾病的人员不得从事直接接触食品饮料生产的工作。如员工在职工作中患有法律规定的传染性疾病,如果属于暂时性的,管理组应安排休息,待身体恢复复检合格后才能继续上岗,如果是难以治愈的有碍食品安全的疾病,管理组应安排到其它不予食品接触的岗位上。

7、监督检查:店经理对每年的健康证年审情况进行监督管理。对违反健康管理制度的人员应立即指出责令作出正确处理,并对违规管理人员进行考核扣罚。

三、员工其它卫生管理规定

个人卫生要求:衣着应外观整洁,做到常剪指甲、常理发、经常洗澡等,经常保持个人卫生。食品生产操作人员进行操作接触食品前以及接触污染物后必须将手洗净,方可进行从事操作或接触食物。

息县秀芝烟酒副食店

从业人员培训管理制度

为规范食堂服务人员培训,保障学生餐饮安全,根据《食品安全法》、《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和《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及规章,制定本管理制度。

一、餐饮服务从业人员包括新参加工作和临时参加工作的餐饮服务从业人员必须经过培训、考核合格后,方可从事餐饮服务工作。

二、食品安全管理人员应制定从业人员食品安全教育和培训计划,组织各部门负责人和从业人员参加各种上岗前及在职培训。

三、食品安全教育和培训应针对每个食品加工操作岗位分别进行,内容应包括食品安全法律、法规、规范、标准和食品安全知识、各岗位加工操作规程等。

四、培训方式以集中讲授与自学相结合,定期考核,不合格者待考试合格后再上岗。

五、建立餐饮服务从业人员食品安全知识培训档案,将培训时间、培训内容、考核结果记录归档,以备查验。

息县秀芝烟酒副食店

食品安全管理人员制度

一、制定食品卫生管理制度和岗位卫生责任制管理措施。

二、制定食品经营场所卫生设施改善的规划。

三、按有关发放食品流通许可证管理办法,办理领取或换发食品流通许可证,无食品流通许可证不得从事食品经营。做到亮证、亮照经营。

四、组织食品从业人员进行食品安全有关法规和知识的培训,培训合格者才允许从事食品流通经营。

五、建立并执行从业人员健康管理制度。

六、对贯彻执行《食品安全法》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总结、推广经验,批评和奖励,制止违法行为。

七、执行食品安全标准。

八、协助食品安全监督管理机构实施食品安全监督、监测。

息县秀芝烟酒副食店

食品安全自检自查与报告制度

1、食品生产经营者应当依照法律、法规和食品安全标准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对社会和公众负责,采取有效管理措施,保证食品安全,接受社会监督,承担社会责任。按照许可范围依法经营,并在就餐场所醒目位置悬挂或者摆放食品生产经营许可证。

2、建立健全本单位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并装裱上墙张贴在相应功能区;建立本单位食品安全管理组织机构,配备专职或者兼职经过培训合格的食品安全管理员,对食品生产经营全过程实施内部检查管理并记录,落实责任到人和员工奖罚制度管理,积极预防和控制食品安全事件,严格落实监管部门的监管意见和整改要求。

3、食品安全管理员须认真按照职责要求,组织贯彻落实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食品安全知识培训、员工健康管理、索证索票、餐具清洗消毒、综合检查、设备管理、环境卫生管理等各项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并用《餐饮单位食品安全综合管理自查表》等进行相关记录,备查。

4、制订定期或不定期食品安全检查计划,采用全面检查、抽查与自查形式相结合,实行层层监管,主要检查各项制度的贯彻落实情况。

5、食品安全管理员每天在操作加工时段至少进行一次食品安全检查,检查各岗位是否有违反制度的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告知改进,并做好食品安全检查记录备查。

6、各岗位负责人、主管人员每天开展岗位或部门自查,指导、督促、检查员工进行日常食品安全操作程序和操作规范。

7、食品安全管理组织及食品安全管理员每周1-2次对各餐饮部位进行全面现场检查,同时检查各部门的自查记录,对发现问题及时反馈,并提出限期改进意见,做好检查记录。

8、检查中发现的同一类问题经二次提出仍未改进的,提交上级部门按有关规定处理,严重的交市场监督管理局按有关法律法规处理。

9、在就餐场所设置食品安全宣传栏,主动公示诚信建设,及时处理消费者意见。

息县秀芝烟酒副食店

食品经营过程与控制制度

目的:

为确保门店的食品安全,保证在食品的经营过程和控制中,降低食品安全隐患,特制订此制度。

适用范围:

适用于门店所有食品的生产经营与控制。

要求:

1、理货科应严格执行《进货查验和查验记录制度》,对所有食品做好验收与记录工作。

3、营业部应严格执行“进、销、存”的相关规定,在进货环节配合收货部严格执行《进货查验和查验记录制度》;在销售环节,做好防虫防尘,做好覆盖,禁止脱离冷链销售,并做好销售台账记录;在贮存环节,严格执行《食品贮存管理制度》。

4、对于现场制售的商品,要对原料进行严格管理,必须严格执行产品的生产工艺,并规范食品添加剂得使用与贮存,精确填写食品添加剂使用记录,并严格执行《废弃物处置制度》。

5、对于食品从业人员,严格执行《从业人员健康管理制度和培训管理制度》,每天对从业人员的健康证、个人卫生进行检查并规范。

6、门店食品安全管理员要严格执行《食品安全管理员制度》,对食品经营过程中的相关规定和制度要严格检查并记录;进行风险评估,及时向门店店长报告。

7、对于在食品经营过程中,存在食品安全风险的行为,门店食品安全第一责任人——门店店长要及时予以纠正,并规范制度与过程的控制。

息县秀芝烟酒副食店 食品经营用设备、设施清洁消毒维修管理制度

1、食品处理区应按照原料进入、原料处理、半成品加工、成品供应的流程合理布局设备、设施,防止在操作中产生交叉污染。2、配备与生产经营的食品品种、数量相适应的消毒、更衣、盥洗、采光、照明、通风、防腐、防尘、防蝇、防鼠、防虫、洗涤以及处理废水、存放垃圾和废弃物的设备或设施。主要设施宜采用不锈钢,易于维修和清洁。3、有效消除老鼠、蟑螂、苍蝇及其他有害昆虫及其孳生条件。加工与用餐场所(所有出入口),设置纱门、纱窗、门帘或空气幕,如木门下端设金属防鼠板,排水沟、排气、排油烟出入口应有网眼孔径小于6mm的防鼠金属隔栅或网罩;距地面2m高度可设置灭蝇设施;采取有效“除四害”消杀措施。

4、配置方便使用的从业人员洗手设施,附近设有相应清洗、消毒用品、干手设施和洗手消毒方法标示。宜采用脚踏式、肘动式或感应式等非手动式开关或可自动关闭的开关,并宜提供温水。

5、食品处理区应采用机械排风、空调等设施,保持良好通风,及时排除潮湿和污浊空气。

6、用于加工、贮存食品的工用具、容器或包装材料和设备应当符合食品安全标准,无异味、耐腐蚀、不易发霉。食品接触面原则上不得使用木质材料(工艺要求必须使用除外),必须使用木质材料的工具,应保证不会对食品产生污染;加工直接入口食品的宜采用塑胶 型切配板。

7、应当定期维护食品加工、贮存、陈列、消毒、保洁、保温、冷藏、冷冻等设备与设施,校验计量器具,及时清理清洗,必要时消毒,确保正常运转和使用。

息县秀芝烟酒副食店

进货查验记录制度

一、采购食品,应当查验供货者的许可证和食品合格的证明文件。应当建立食品进货查验记录制度,如实 记录食品的名称、规格、数量、生产批号、保质期、供货者名称及联系方式、进货日期等内容。食品进货 查验记录应当真实,保存期限不得少于二年。

二、实行统一配送经营方式的食品经营企业,可以由企业总部统一查验供货者的许可证和食品合格的证明 文件,进行食品进货查验记录。

三、采购各类食品应注意生产日期或保存期等食品标识,不应采购快到期或超期食品。

四、采购时应向销售方索取该批产品有效许可证和食品合格的证明文件。

五、禁止采购腐败、霉变、生虫、污秽不洁、混有异物或其他感官性状异常、可能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的 食品。

六、禁止采购病死、毒死、死因不明或有明显致病寄生虫的禽、畜、水产品及其制品、酸败油脂、变质乳

及乳制品、包装严重污秽不洁、严重破损或者运输工具不洁而造成污染的食品

七、禁止采购掺假、掺杂、伪造、冒牌、超期或用非食原料加工的食品。

八、采购人员应记录采购食品的来源及保管好相关的资料,注意个人卫生并随时接受管理人员检查。

息县秀芝烟酒副食店 食品贮存管理制度

为规范食品、食品添加剂和食品相关产品贮存管理,保障公众餐饮安全,根据《食品安全法》、《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和《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及规章,制定本管理制度。

一、贮存场所、容器、工具和设备应当安全、无害,保持清洁,设置纱窗、防鼠网、挡鼠板等有效防鼠、防虫、防蝇、防蟑螂设施,不得存放有毒、有害物品及个人生活用品。

二、食品和非食品(不会导致食品污染的食品容器、包装材料、工具等物品除外)库房应分开设置。同一库房内贮存不同性质食品和物品的应区分存放区域,不同区域应有明显的标识。

三、食品应当分类、分架存放,距离墙壁、地面均在10cm以上,并定期检查,使用应遵循先进先出的原则,变质和过期食品应及时清除。

四、冷藏、冷冻柜(库)应有明显区分标识,设可正确指示温度的温度计,定期除霜(不得超过1cm)、清洁和保养,保证设施正常运转,符合相应的温度范围要求。

五、冷藏、冷冻贮存应做到原料、半成品、成品严格分开,植物性食品、动物性食品和水产品分类摆放。不得将食品堆积、挤压存放。

六、散装食品应盛装于容器内,在贮存位置标明食品的名称、生产日期、保质期、生产者名称及联系方式等内容。

七、除冷库外的库房应有良好的通风、防潮设施。

息县秀芝烟酒副食店 废弃物处理制度

为了加强环境保护,防止有毒有害废弃物的流散而污染环境,避免环境污染及废弃物对人体的伤害,合理有效的处置废弃物。制定废弃物管理制度。

第一条 废弃物分为可回收残余物、一般固体废弃物、一般液体废弃物、有毒性废弃物,放射性物质废弃物。对不同种类废弃物应分类存放,分别处理。

第二条 贵重试剂、原料产生的残余物,如可回收利用的要回收利用。固体的残余物用适宜的器物盛装,统一回收。液体残余物用可密封的瓶(桶)盛装,应及时处理。如待回收物是有毒、可燃性挥发性物质,回收工作必须在通风场所内进行。

第三条 一般固体废弃物如无回收利用价值可直接丢弃在垃圾桶内。第四条 一般液体废弃物如无回收利用价值,并无可燃性挥发物时可直接通过下水道排放,有可燃性挥发物的,应按环保部门规定委托具有资质的单位处理。

第五条 有毒性废弃物可做减毒、除毒处理的经减、除毒处理后按环保部门规定委托具有资质的单位处理。

第六条 放射性物质废弃物在安全容器内放置至规定的时间,按环保部门规定委托具有资质的单位处理。

息县秀芝烟酒副食店

食品召回制度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食品安全监管,避免和减少不安全食品的危

害,保护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等产品安全监督管理的特别规定》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 我公司生产、销售的食品,即指公司生产、销售的啤酒产品。应当遵守本规定。

第三条 本规定所称不安全食品,是指有证据证明对人体健康已经或可能造成危害的食品。包括:

(一)已经诱发食品污染、食源性疾病或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甚至死亡的食品;

(二)可能引发食品污染、食源性疾病或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的食品;

(三)含有对特定人群可能引发健康危害的成份而在食品标签和说明书上未予以标识,或标识不全、不明确的食品;

(四)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不安全食品。

第四条 本规定所称召回,是指食品生产者按照规定程序,对由其生产原因造成的某一批次或类别的不安全食品,通过换货、退货、补充或修正消费说明等方式,及时消除或减少食品安全危害的活动。第五条 本公司的食品召回事件受当地质量技术监督部门(以的监督管理,并接受国家质检总局和省级质监部门组织建立的食品召回专家委员会(以下简称“专家委员会”)提供的食品安全危害调查和 第六条 建立完善的产品质量档案和相关管理制度,应当准确记录并保存生产环节中的原辅料采购、生产加工、储运、销售以及产品标识等信息,保存消费者投诉、食源性疾病事故、食品污染事故记录,以及食品危害纠纷信息等档案。

第七条 向市质监部门及时报告所有相关的食品安全危害信息,包括消费者投诉、食品安全危害事件等,不得隐瞒或虚报其生产的食品危害人体健康的事实。

第二章 食品安全危害调查和评估

第八条 判定食品是否属于不安全食品,应当进行食品安全危 害调查和食品安全危害评估。

第九条 食品安全危害调查的主要内容包括:

(一)是否符合食品安全法律、法规或标准的安全要求;

(二)是否含有非食品用原辅料、添加非食品用化学物质或者将非食品当作食品;

(三)食品的主要消费人群的构成及比例;

(四)可能存在安全危害的食品数量、批次或类别及其流通区域和范围。

第十条 食品安全危害评估的主要内容包括:

(一)该食品引发的食品污染、食源性疾病、或对人体健康造成的危害,或引发上述危害的可能性;

(二)不安全食品对主要消费人群的危害影响;

(三)危害的严重和紧急程度;

(四)危害发生的短期和长期后果。

第十一条 如果获知生产的食品可能存在安全危害或接到省质监部门的食品安全危害调查书面通知,应当立即进行食品安全危害调查和食品安全危害评估。及时通过市质监部门向省质监部门提交食品安全危害调查、评估报告,调查、评估报告的内容应当包括本规定第六条、第九条和第十条所述的内容。

第十二条 公司将配合省质监部门组织的食品安全危害调查,不以食品已通过任何符合性审查为由拒绝。

第十三条 经食品安全危害调查和评估,确认属于生产原因造成的不安全食品的,应当确定召回级别,实施召回。

第十四条 根据食品安全危害的严重程度,食品召回级别分为三级:

(一)一级召回:已经或可能诱发食品污染、食源性疾病等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甚至死亡的,或者流通范围广、社会影响大的不安全食品的召回;

(二)二级召回:已经或可能引发食品污染、食源性疾病等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危害程度一般或流通范围较小、社会影响较小的不安全食品的召回;

(三)三级召回:已经或可能引发食品污染、食源性疾病等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危害程度轻微的,或者属于本规定第三条第(三)项规定的不安全食品的召回。

息县秀芝烟酒副食店

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一、食品卫生安全关系到广大消费者的生命健康和企业的生死存亡,为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和消除餐饮消费环节突发事故的危害,为提高保障本企业食品卫生安全和处置突发事件的应急能力,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和上级部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结合本企业实际,制订该预案。

二、成立食品卫生安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处置小组,负责本企业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的组织、协调和相关责任的处理工作: 组 长:刘秀芝

副组长:尹振海

成 员: 陈荣梅

张俊生 以上相关成员对各相关部门负责,并在组长领导下密切协作。

三、工作要求与工作职责:

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各部门成员要以按照以人为本、安全第一、统一领导、分级负责的指导原则,认真做好食品安全突发事件的预防和应急处置工作,确保消费者生命健康安全,维护消费者切身利益。

2、制定方案,提高应急能力。制定本农庄食品安全突发事件预防和应急处理预案,各部门成员结合实际,按照《应急预案》,加强应急演练,熟悉掌握分级报告、人员救助、原因分析、责任追究等应急处置的具体工作,提高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和水平。

3、工作职责与应急措施:组长负责召集组织协调成员对突发事件的预防、控制、应急处置,保持与卫生管理部门以及政府相关部门的密切沟通与联系。一旦发生食品安全突发事件,相关成员必须立即报组长,根据突发事件等级由组长报县卫生局以及县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应急领导小组。同时应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及时请求政府应急机构实施应急增援。

四、应急措施:

1、加强日常监测,根据就餐规律,密切注意就餐人员状况,如出现就餐人员出现异常,相关人员应第一时间报告组长。

2、接报后应及时分析、评估和预警,对可能引发的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控制,根据实际情况相关成员按其分工,布置任务,在最短时间内按预定方案执行。

3、发生食物中毒或可疑食物中毒时,立即停止食用可疑食物,并注意食品及相关原材料、餐饮用具的留样工作。

4、可使用紧急催吐方法尽快排除毒物,如使用筷子或手指刺激咽部催吐,同时做好呕吐物留样待查。

息县秀芝烟酒副食店

食品批发单位销售记录管理制度

1、食品批发(贸易)公司必须领取卫生许可证后方能营业,并严格按照卫生许可范围亮证经营。

2、饰品批发(贸易)公司法定代表人为食品卫生责任人,对本公司食品经营活动过程中各 环节的食品卫生负责。

3、饰品批发(贸易)公司应制定食品卫生岗位责任制度,各岗位卫生责任制度要上墙张贴。

设立卫生管理人,负责落实各项卫生制度,负责本公司的具体食品卫生管理工作。

4、应建立健全的食品索证卫生审核制度。对经营的视频来源严格审核,不经营违反国际法 律法规的食品。

5、建立健全的食品进货验收管理制度;建立台账,记录食品进出货情况,对每批食品进行

严格检查,防止假冒伪劣食品和不符合卫生标准及规定的食品进入市场。

6、建立日常食品卫生检查制度,对每批食品的进出和贮存过程进行仔细检查,发现腐败变

质、超过保质期和《食品卫生法》禁止生产经营的食品时应及时处理。对已流入市场的食品应立即追回,并向当地卫生行政部门报告,防止事态的扩展。

7、经营定型包装食品的,所销售的食品包装标识应当真实,符合食品标签标准的要求。经 营进口食品,其外包装应有中文标识。

8、切实做好食品贮存卫生管理工作。

8.1食品仓库实行专间专用,食品存放应分类分区、隔墙离地存放,必须有明显标识标示类别、生产日期、保质期、保存条件、进库时间等。食品仓库不得存放有毒有害物品(如杀鼠杀虫剂、洗涤消毒剂等),不得存放药品、杂品及生活用品等物品。

8.2需冷藏的食品须存放于与其包装标签标示的保存温度相应的冷库内,冷冻设施须正常运转,冷库内禁止生熟混放。

8.3食品库房应用无毒、坚固、易清扫材料建成。库房可分常温库和冷库,冷库又包括高温冷库(冷藏库)和低温冷库(冷冻库)。8.4常温库应设置防鼠、防虫、防蝇、防潮、防霉的设施,并能正常使用;必须设置机械通风设施,并应经常开窗通风,定期清扫,保持干燥和整洁,清库时应做好清洁消毒工作。8.5冷库应注意保持清洁、及时除霜;冰柜和冷藏设备必须正常运转并标明生、熟用途,冷藏库、冰柜应设外显式温度(指示)计并正常显示。

8.6低温冷库(冷冻库)温度必须低于-18℃,高温冷库(冷藏库)温度必须保持在0~10℃;冷藏设备、设施不能有滴水,结霜厚度不能超过1CM。

8.7冷库内不可存放腐败变质食品和有异味食品。食品之间应有一定空隙,直接入口食品与食品原料应分库冷藏。

8.8食品储存要做到先进先出,尽量缩短储藏时间,定期清仓检查,防止食品过期、变质、霉变、生虫,及时清理不符合卫生要求的食品。

9、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做好从业人员卫生管理工作。

从业人员健康管理制度 篇4

第一条:所有从业人员在进厂前必须进行健康检查,根据其健康情况决定是否录用及岗位安排。

第二条:在职从事食品生产加工、检验的有关人员每年应进行一次健康检查,取得有效的健康证方可继续参加工作。

第三条:食品从业人员应坚持做到“四勤”,即勤洗手、剪指甲、勤洗澡、理发;勤洗衣服、被褥、勤换工作服。禁止长发、长胡须、长指甲、戴手饰、涂指甲油、穿洁净工作服上岗和上岗期间抽烟、吃零食以及做与食品生产、加工、经营无关的事情。

第四条:当观察到以下症状时,应规定暂停接触直接入口食品的工作或采取特别的防护措施;腹泻、手外伤;烫伤;皮肤湿疹;长疖子;咽喉疼痛;耳、眼、鼻溢液、发热、呕吐。

第五条:对患有痢疾、伤寒、甲型病毒性肝炎、戊型病毒性肝炎等消化道传染病,以及患有活动性肺结核、化脓性或者渗出性皮肤病等有碍食品安全的疾病的人员,不得安排在接触直接入口食品的工作岗位。

第六条:办公室负责组织本单位从业人员的健康检查工作,建立从业人员健康档案,对从业人员健康状况进行日常监督治理。食品安全知识培训记录制度

第一条:从业人员必须接受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和食品安全卫生知识培训并经考核合格后,方可从事食品加工经营工作。第二条:办公室是人员培训的归口治理部门,应根据生产和质检等各岗位人员培训需求,制定培训计划,定期组织治理人员、生产人员、检验人员参加食品安全法律、法规、标准和其他食品安全知识,以及职业道德、卫生操作技能的培训。第三条:新参加工作的人员包括实习工、实习生必须经过培训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

第四条:人才培训方式以集中授课、参加外部培训与自学形式相结合,并定期组织考核,考核不合格者离岗学习一周,待考核合格后再上岗。第五条:建立从业人员食品安全知识培训档案,并将培训时间、培训内容、考核结果等记录归档,以备查验。生产过程控制管理制度

第一条:为加强生产过程安全治理,使之协调有效进行,确保产品质量,降低消耗,提高生产效率,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生产过程安全治理,厂部负责生产过程安全治理。

第三条:生产前应合理安排作业计划、做好生产现场的整理、清扫、清洁、消毒等工作。定期对厂区内环境、生产场所和设施卫生清洁情况进行自查,并保存自查记录,使食品生产过程环境卫生达到要求,为生产优质产品创造条件。

第四条:做好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的质量控制,建立和保存食用出库记录,对于发现的不合格原料,食品添加剂及食品及时向监管部门反映。

第五条:生产人员应严格按照工艺规程和作业指导书的要求进行操作,非凡是要加强对生产过程中质量关键控制点的控制,认真填写每批次产品的生产投料记录,质量关健控制点记录,确保产品生产过程中影响产品质量形成的因素处于受控状态,以生产探讨符合规定要求的产品。

第六条:因设备、停电或其他原因中断生产时,该批产品要视情况分别处理,产品经再加工后可达到合格标准的,答应再加工:产品经过再加工无法达到合格标准的,答应再加工;产品经过再加工无法达到合格标准的,按不合格品规定处理。

第七条:因设备、停电或其他原因中断生产时,该批产品要视情况分别处理,产品经再加工后可达到合格标准的,答应再加工;产品经过再加工无法达到合格标准的,按不合格品规定处理。

第八条:生产中使用的计量器具应定期校正。

贮存管理制度

第一条:食品仓库实行专间专用,食品原料、半成品应分开存放、库内不得存放有毒有害物品(如杀鼠杀虫剂、洗涤剂、消毒剂等),不得存放药品、杂物及个人生活用品等。

第二条:库房内应设置防鼠、防虫、防潮、防霉等设施并能正常使用。应常常开窗通风、定期清扫、保持干燥和整齐,清库时应做好清洁、消毒等工作。

第三条:食品要分类、分架、离地、离墙存放,各类食品有明显标志,有异味或易吸潮的食品应密封或分库存放,易腐食品要及时冷藏。

第四条:食品储存要做到先进先出,尽量缩短储藏时间,定期清仓检查,防止食品过期、变质、生虫、及时清理不符合卫生要求的食品。

第五条:食品库房治理员必须熟悉食品库房卫生治理制度和各类食品储藏的基本要求,发现腐败变质、超过保质期和《食品安全法》禁止生产经营的食品应及时处理。

第六条:建立食品进出库专人验收登记制度,要具体记录产品名称、数量、生产日期、保质期、包装情况、案证情况等,并按入库时间的先后分类存放。

第七条:对销售的每批产品应建立和保存销售台账、包括产品名称、数量、生产日期、生产批号、购货者名称及联系方式、销售日期、出货日期、地点、检验合格证号、交付控制、承运者等内容,保存期限不得少于2年。

第八条:贮存、运输和装卸食品的容器、工具和设备应当安全、无毒、保持清洁、防止食品污染,并符合保证食品安全所需的温度等特殊要求,不得将食品与有毒、有害物品一同运输。设备管理制度

第一条:为加强对生产、检测设备从选型、安装、调试、验收、使用、维护、保养的全过程治理,确保设备完好,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工程部负责全公司所有生产设备的使用、维护、保养和治理,品管部负责所有检测设备的使用、维护、保养和治理工作。

第三条:新增设备,由使用部门提出申请,遵循技术上先进、经济上合理、能源消耗少、满意生产、检验需要的原理进行选型、报请经理批准后由供销部负责采购。

第四条:供销部应从能充分保证产品质量,具有良好信誉的供方处采购设备,设备到货后,组织有关部门开箱验收并予以记录,经验收合格的设备方可安装,不合格设备,由供销部及时退换货或索赔等事宜。

第五条:购进设备应统一编号,并建立设备台账,确保账、物相符,设备台账内容包括:设备名称、规格型号、数量、购进日期、生产厂家、技术文件(如产品合格证、质量说明书、装箱清单、图纸)等。

第六条:设备的使用应定人定机、多人操作的设备、应指定专人负责保存,设备使用人员必须经过培训,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且需严格按设备使用说明书或操作规程进行操作。

第七条:定期对设备进行维护、保养、确保完好,使其性能符合生产工艺要求,并建立保存设备的维护,保养、检修记录。

第八条:闲置停用超过三个月以上的设备,应切断电源,放完油水、擦净、加保护罩,挂上停用牌,并指定专人定期保养。

第九条:计量器具应依法经检验合格或校准后,方可使用,相关辅助设备及化学试剂应完好、齐备并在有效期内。不合格产品管理制度

第一条:为使本公司采购和生产不合格产品的控制与治理,防止不合格产品再次出现,特制订本制度。

第二条:品管部负责本公司不合格产品的治理与控制,有关责任部门负责不合格的纠正,品管部负责跟踪验证。

第三条:不合格分为严重不合格,一般不合格。严重不合格是指产品明显违背了法律、法规或者强制性标准的要求;所提供的产品出现了重大质量事故,已造成了严重的社会影响。一般不合格是指与重要不合格相比,不合格的程度轻,影响小,纠正易或具有偶尔性。

第四条:当采购的原料,食品添加剂和食品合格时,由验收部门加以标识及隔离,并提出处置意见(如:让步放行、退货、销毁等),报品管部负责人审批后,由采购部门实施退货或销毁处理,品管部进行跟踪。

第五条:当生产过程中出现一般不合格时,由厂部提出处置意见,经品管部批准后实施。出现严重不合格时,由品管部提出处置意见,报质量负责人审批后组织实施。

第六条:产品交付后,收客户举报或投诉发现的不合格,经查实,若属严重不合格,须将《不合格品及纠正措施处理单》报质量负责人审批,妥善采取纠正措施。并对有关责任人依据相关制度追究责任。

第七条:品管部建立并保存不合格产品的处理记录。不安全食品召回制度

第一条:为幸免和减少不安全食品的危害,保护消费者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根据《食品安全召回治理规定》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不安全食品,是指有证据证明对人体健康已经或可能造成危害的食品。包括:

(一)已经诱发食品污染,食源性疾病或者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甚至死亡的食品;

(二)可能引发食品污染、食源性疾病或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的食品;

(三)含有对特定人群可能引发健康危害的成份而在食品标签和说明书未予以标识、或标识不全、不明确的食品;

(四)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不安全食品。

第三条:供销部负责收集各部门(包括媒体、执法部门)传来的有关食品质量、安全问题和客户投诉信息,品管部负责对食品进行检验和分析,并提出纠正措施,厂部负责不安全食品纠正措施的实施。

第四条:对于在销售前发现的问题,应立即停止销售产品,隔离存放,并对该产品进行检验。

第五条:对于顾客反映的质量问题,由供销部负责了解并记录问题发现的地点、时间和批号等信息,并及时向品管部报告。

第六条:一旦确认所生产的食品具有严重质量问题,且已进入销售,应立即予于召回。

第七条:根据仪器安全危害的严重程度,食品召回分三个级别:

(一)一级召回:已经或可能诱发食品污染、食源性疾病等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甚至死亡的,或者流通范围广,社会影响大的不安全食品的召回;

(二)二级召回,已经造成或可能引发食品污染、食源性疾病等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危害程度一般或流通范围较小、社会影响较小的不安全食品的召回;

(三)三级召回:已经或可能引发食品污染,食源性疾病等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危害程度稍微的,或者属于本制度第二条规定的不安全食品的召回。

第八条:召回程序启动后,应立即停止不安全食品的生产与销售,对未销售的问题产品进行隔离贮存,对已上市销售产品,通知经销商和消费者,通过采取退、换货、补充或个下消费说明等方式,及时消除或减少食品安全危害。

第九条:已经召回的不合格食品及丰放于库房中尚未发出的不合格品由品管部组织相关部门进行原因分析,制定整改措施,并报总经理批准后进行相应处置。

第十条:对召回的不安全食品,应当进行无害处理或销毁,防止其再次流入市场,对因标签标识或者说明书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而被召回食品,在采取补救措施且能保证食品安全的情况下可能继续销售,销售时应当向消费者明示补救措施。

第十一条:向当地政府和质量技术监督部门书面提交不安全食品召回报告、召回计划、召回通知书及召回后效果的猜测,报告召回食品全部情况和后续处理措施。

第十二条:建立并保存不安全食品召回执行记录档案,记录档案包括召回产品名称、规格型号、数量、不安全项目、产生的原因、召回情况、召回产品处置情况等内容,品管部负责记录的保存。

食品安全事故处置方案

为有效处置食品安全事故和重大隐患,快速、及时、妥善控制和消除食品安全事故的危害,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特制定本方案。

一、适用范围

本方案适用于公司内各种紧急事故的处置工作。

二、基本原则

预防为主,常抓不懈

各部门定期对可能食品安全事故进行分析、预测、并有征对性的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防止重大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

统一领导,分级负责

总经理是食品安全事故的第一责任人,负责对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应急处理工作,并鉴定事故的级别,组织实施分组监控,分组管理。

依靠科学,加强协作

要依靠科学妥善处理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各有关部门要按照各自的职责,真正做到各尽职守,各司其职、能力合作,迅速采取救治和控制措施。

三、组织领导机构

公司成立食品安全事故应急处理小组,当发生重大食品安全事故时,公司食品安全事故应急处理小组应急协调处理,组长由总经理担任,质量负责人为副组长,各部门经理为成员,办公室设在品管部。

四、预警预防

(一)定期检查各项食品安全的落实情况,及时消除食品安全事故隐患。

(二)加强食品安全知识教育,开展食品安全的日常监测,做到早发现、早预防、早整治、早解决。

五、宣传培训和演练

(一)办公室负责组织相关人员学习所有应急预案,且每年必须组织学习一次,新入职的员工培训内容相应的应急预案。

(二)应急预案演练:依据生产情况或社会关注趋势,每年组织一次相应的应急预案演练,演练前,由公司相关部门编写演练计划,经总经理批准后生效实施,并保留演练记录,演练结束后,及时组织演练效果评价。

六、报告程序

(一)设立食品安全事故自理报告电话,实行每日24小时值班,接到报告后填写《食品安全事故报告登记表》,并及时上报。

(二)全体干部职工对可能造成或已经千万食品安全事故隐患的情况要在1小时内报本单位食品安全事故处置领导小组。

(三)任何部门和个人对突发食品安全事故不得迟报、谎报、瞒报、漏报或者授意他人迟报、谎报、漏报,不得阻碍他人报告。

(四)对导致或者可能导致食品安全事故的食品及原料、工具、设备等,应当立即采取封存等控制措施,并自事故发生之时起2小时内向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市场和质量监管局报告。

七、应急处置

(一)发生食品安全事故,应当立即予以处置,防止事故扩大,并建立保存处置食品安全事故的记录。

(二)在生产时出现突然停电、突然停水、设备出现故障、玻璃爆破、外界污水、灰尘等侵入、由食品安全事故处置工作小组组织有关人员进行评估,作出相应措施。

(三)如出现风季、雨季、高温季节等特殊天气、火灾、传染病爆发、化学物品意外等其他紧急状况,除组织有关人员进行评估外,必要时,请有关专家参与评估,作出相应措施后恢复生产。

(四)如发生食物中毒事件,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开展应急救援工作,贯彻落实各项应急措施。

八、纠正与完善

(一)如有事故发生,由质量负责人组织有关人员进行原因分析,填写《事故调查报告》,针对导致意外事故的原因,由责任部门采取纠正措施,交品管部负责人确认后予以实施。

(二)品管部将《事故调查报告》交事故发生部门备案一份,以对其实施效果进行监督验证。

(三)事故发生后或演练结束后,质量负责人组织相关部门对本程序个有关应急预案进行评审与修订,使其不断完善。

九、本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自发布日期实施。

进货查验记录管理制度

食品生产者应当严格审验供货商的经营资格,验明食品质量证明,确保购入的食品原辅料质量合格。

(一)企业采购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应建立和保存进货查验记录,向供货者索取许可证复印件(指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规定,应当取得许可的)和与购进批次产品相适应的合格证明文件;

(二)对供货者无法提供有效合格证明文件的食品原料、企业应依照食品安全标准自行检验或委托检验,并保存检验记录;

(三)企业采购进口需法定检验的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应当向供货者索取有效的检验检疫证明。

(四)企业生产加工食品所使用的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的品种应与进货查验记录内容一致;

(五)企业应建立进货台账,如实记录每批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的名称、规格、数量、批次、供货者名称及联系方式、进货日期等内容。

(六)企业应妥善保存进货票据、合格证明文件及进货台账等,相关信息需录入《原辅料采购验证记录》里,保存期限不于少2年。

食品安全自查管理制度

1、目的

任。

2、适用范围

适用于公司内对质量安全有关的管理层及各职能部门和有关人员。

3、职责

3.1质量负责人:负责食品安全自查工作的协调、管理工作,批准食品安全自查方案和自查报告,向公司管理层报告食品安全自查结果。

3.2自查组长:提出自查小组名单,全面负责食品安全自查实施活动,食品安全自查审核方案和食品安全自查报告。

3.3质保部:负责起草食品安全自查方案,组建食品安全自查小组,按照食品安全自查计划实施自查,起草自查报告,对不合格项目的整改,实施效果进行确认。

3.4自查小组成员:按照食品安全自查计划及时实施自查,提交自查报告。

3.6受检部门:在职责范围内,协助自查,负责本部门不合格项目的整改措施的制定和实施。4.要求

4.1起草食品安全自查的策划

4.1.1自查频次:每年不少于1次且时间间隔不超过12个月,质保部每年初起草食品安全自查方案,在每个年度内所进行的安全自查,并图片覆盖所有的相关部门。

4.1.2当有下列情况时,需追加食品安全自查。a)发生了严重产品质量问题或外界有重大投诉;

b)组织的内部机构、生产工艺、质量方针和目标等有重大改变。

4.1.3食品安全自查方案的准则、范围、频次和方法由质保部提出,质量负责人批准实施。4.2食品安全自查的准备

4.2.1由自查组长提出食品安全自查实施计划,质量负责人批准,经批准生效的食品安全自查实施计划表中的自查组长和自查小组成员好被指定为该次食品安全自查的自查组长和自查小组成员。

4.2.3自查小组成员不检查自已的工作。

4.2.4质保部负责向自查小组成员提供自查时所需的质量手册和程序文件,受检部门负责提供其他支持性文件和相关标准。

4.2.5自查小组成员近所检查的范围和受检部门的特点,编制有可操作性的食品安全自查查表,供检查时使用。

4.3食品安全自查的实施

4.3.1召开一次简短的首次会议,组长介绍自查的目的、范围、准则、方式、计划和自查人员分工及日程安排,澄清自查计划中不明确的问题,确定未次会议的时间、地点。

4.3.2在受检部门人员陪同下,由自查组长主持进行现场检查,检查员采用现场观察、查阅资料、提问等方式进行抽样调查。

4.3.3寻找客观证据,在自查表中记录质量管理体系是否符合规定的要求的事实。若发现不符合要求时,将不符合事实与受检部门交换意见。

4.3.4自查结果,自查小组成员互相交流分析,确定不符合事实,在编写“食品安全自查不符合项报告”时,须事实描述清楚,证据确凿。

4.3.5帮助受检核部门制定并评价纠正措施。

4.3.6对自查结果进行汇总分析,确定不合格项,取得受检部门签字认可。

4.3.7召开未次会议,由自查组长报告自查情况自查结果。就食品安全提出检查结论,并对如何提高食品安全提出建议。

4.3.8提交自查报告。4.4纠正措施

4.4.1根据审核员填写的《食品安全自查不符合项报告》,受检部门除进行确认外,还要分析不符合产生的原因,由问题的责任部门在5个工作日内提出纠正措施,并规定完成纠正措施的期限。

4.4.2纠正措施须在规定的日期内实施完成,如不能按期完成,责任部门必须向质量负责人说明情况,请求延期。

4.4.3受检部门在预定期限内完成纠正措施的实施后,通知质保部确认完成情况,并报质量负责人认可。4.4.4对期限较长的纠正措施,可在下一次食品安全自查时由自检小组确认。4.5食品安全自查结果提交管理评审。

从业人员培训管理制度 篇5

一、培训部经理岗位职责

1.热爱本职工作,工作认真负责,积极主动,耐心细致,全心全意;

作风正派,不谋私利,为提高商场人员的素质而尽心尽力。

2.在总经理的直接领导下,负责企业培训的全面工作;按照企业的经

营管理的方针政策,负责计划、组织、检查及督促各项培训工作。

3.制定培训计划的实施方案并组织实施。

4.负责企业调进、招聘、招收的管理人员和员工的培训及业务技术的考核工作。

5.负责审核教学大纲、培训计划及培训教材,制定培训文件,负责培

训计划的组织、实施和管理工作。

6.负责协调、检查、落实和考核各部门的有关培训工作。

7.编制培训预算并上报总经理,控制每年的培训预算支出。

8.安排教学仪器设备的保养、维修及购置。

9.对企业外派学习的员工,按照企业规定进行管理、控制、审核及实

施培训后跟踪与考核业绩的工作。

10.组织本部门员工的业务学习,监督本部门员工执行企业各项规章制

度和评核员工的工作态度与表现。

二、培训师岗位职责

1.热爱培训工作,具有强烈的竞争意识,工作兢兢业业,任劳任怨,不谋私利,认真负责。

2.协助培训部经理组织举办各种培训班,草拟培训计划、审阅试题、拟改试卷、跟踪和总结培训情况。

3.经常深入部门了解培训情况,写出可行性建议,促进部门培训工作。

4.负责新招员工的面试、必改试卷及日常工作。

5.组织员工业务考核。负责出试题、批改试卷及有关面试等工作。

从业人员管理制度 篇6

从业人员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是法律法规滞后。随着交通运输管理职能的调整, 公共交通、地铁、出租车等纳入道路运输管理范畴, 其从业人员范围也不断扩大, 需要对《道路运输从业人员管理规定》 (2006年第9号令) 进行修订, 从管理的范围、内容、方式、机制等方面进行完善, 适应形势。道路运输从业人员管理涉及诚信考核、继续教育、证件管理等内容, 每个环节都有关联, 配套、关联的法规必须与之对应, 便于基层操作。

二是诚信考核制度有待完善。道路运输驾驶员诚信考核工作涉及稽查和从业人员管理业务等部门配合, 但存在职责分工、业务流程及处罚项目不明确等问题, 影响工作质量。诚信考核方法需要改革, 按目前规定的操作方式, 营运驾驶员诚信考核纸质档案堆积如山, 一个人每年考核需打印3张纸, 既浪费纸张, 更浪费人、财、物, 且《诚信考核表》只需要保存三年即可销毁。建议将纸质档案改革为电子档案, 系统增加电子签名和摄像头。这样, 《诚信考核表》被考核人签名栏将由电子签名写入系统, 另加摄像头将被考核人影像存入《诚信考核表》照片栏, 作为当事本人考核依据, 如涉及转档等必须的时候再进行打印, 这样既节约环保又节省人财物, 一举两得。

三是继续教育实施难度大。我国道路运输从业人员中货运从业人员占72%, 其中货运驾驶员1768.6万人, 而货运经营主要以个体经营为主, 大部分为一车一单位, 从业范围广, 无固定地方, 从业人员文化程度较低, 道路运输驾驶员2年一次的继续教育难度大。

四是从业人员管理信息联网工作必须加快。道路运输管理部门负责从业人员资格条件准入的制订、考试与发证工作, 至于从业人员应由从业 (服务) 单位管理, 便民的办法是从业单位在聘用时可上互联网查询 (需从业人员信息全国联网) 受聘人从业资格证件情况, 包括证件真假、有效期、从业 (资格) 类别等基本情况, 根据查询结果决定是否录用受聘人, 这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从业人员管理的相关建议

一是完善法律法规。从业人员诚信考核的“黑名单”的制约必须在客货运输管理法规制度予以体现。从业人员诚信考核、继续教育必须与证件管理相统一, 做到环环相扣。必须以信息化为手段, 以“便民、高效”原则, 完善其法律法规。

二是转变职能, 建立从业资格管理新机制。目前, 道路运输经理人和机动车驾驶培训教练员从业资格考试由省级运管组织实施, 但机动车驾驶培训机构的日常管理主要在基层, 其证件制发等管理应与日常监管紧密结合, 建议将道路运输经理人和机动车驾驶培训教练员从业资格考试, 下放给市级运管组织实施, 并负责证件发放、档案、继续教育等常态化管理工作。出租车经营有较强的区域特性, 其从业资格要求与日常管理密不可分, 将出租汽车驾驶员从业资格考试, 建议下放到县级运管组织实施。证件、档案等事务性工作下放基层, 有利于省级运管回归到政策研究、指导等工作上来。

完善道路运输从业人员管理机构。应以“精简、统一、效能”原则, 确定一个职能科 (室) 负责本行政区域的道路运输从业人员从业资格管理, 改变从业资格各业务科 (室) 各自管理的现象, 并将诚信考核、继续教育等工作纳入日常管理。

还应创新管理方式。在转变管理职能同时, 理顺从业人员发证、诚信考核、继续教育等工作, 实现从业资格管理由分散向集中化的转变, 确保从业资格考试工作的公正性和权威性。建立健全道路运输从业人员从业资格考试的考务组织、考核员管理、证件发放、档案建立、考试方法、继续教育、培训工作等规定, 形成操作性强的指导意见。

三是运用信息技术, 加快道路运输从业人员管理现代化。根据交通运输部2013年9月印发的“道路运输从业人员从业资格证件编码规则和印制发放办法“, 道路运输从业人员从业资格类别有46项, 且发证机关分别有市交通运输局和市道路运输管理机构, 有的市还有出租汽车管理机构, 必将造成1人持有多个道路运输从业人员从业资格证件现象, 不仅不便民, 而且也给行业管理增加难度。利用信息技术, 用IC卡替代纸质道路运输从业人员从业资格证件, 能够解决一人多证的现象, 实现全国统一的道路运输从业人员信息库。

在IC卡从业资格证的基础上, 拓展道路运输从业人员管理系统功能, 学员可以网上报名, 在各培训机构完善基本信息录入, 包括指纹、照片等信息, 直接打印带照片的考试申请表, 然后将学员信息通过互联网传到当地行业管理部门, 对其审批, 制作学员IC卡。学员持卡培训, 当卡中学时满足教学大纲要求时, 行业管理部门通过网上安排考试。学员进考场前要比对指纹、验证身份 (本人与系统中照片比照) , 并随机分配座位。理论考试和实操考试成绩均合格, 系统自动制证。

应用信息技术提升行业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 能够做到公平、公正, 公开, 杜绝人为因素。同时, 搭建与市场监管相结合的监控平台, 通过网络及共享数据库, 利用专用无线设备, 快速识别营业性驾驶员资格证的真伪, 从根本上杜绝伪证、假证, 从源头上确保道路运输安全。

四是加强协作和服务, 规范道路运输从业人员管理。

加强内部协作。道路运输从业人员管理要加强与业务部门联系, 紧密稽查部门, 及时收集、掌握道路运输从业人员的违章信息。从业人员管理系统必须与运政管理信息系统无缝衔接, 运输车辆、人员以及许可管理共享一个数据库, 如企业开业、车辆新增所需的人员都必须有相应的从业资格类别。稽查违章处罚信息, 自动链接到从业人员诚信考核数据库。

加强地区间协作。由于存在地区经济差异, 从业人员服务单位变更较频繁, 尤其在货运行业, 给管理带来难度。道路运输从业人员在异地服务单位从业的, 必须转籍, 便于当地运管机构掌握本地区企业从业人员情况。

加强部门间协作。联系公安部门, 建立信息共享机制, 及时将道路运输驾驶员安全违章信息纳入道路运输从业人员管理信息中, 把好道路运输从业人员准入的学历关。

从业人员管理制度 篇7

旅游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关键是教学改革,按照培养基础扎实、能力强、素质高和知识面宽的旅游专门人才的总体要求,增强学生素质、拓宽专业口径。必须将旅游理论教学和旅游实践教学紧密结合,将学生的素质教育渗透到专业教育之中,使学生较早的了解旅游业社会实际状况和旅游实践工作。另外在专业教学过程中,必须努力提高学生的旅游实践能力。

我国旅游教育事业在近年来得到了蓬勃发展。我国现有旅游院校1346所,在校生56.95万人。包括中等职业学校648所,旅游高等院校683所。另有硕士研究生培养单位75所,在校生1272人;博士研究生培养单位16所,在校生100多人。我们用了近30余年的时间,构成了完整的高等教育体系。

一、国内外相关的理论与实践

1.国外相关的理论与实践

根据欧美、日本的相关资料显示,欧美、日本在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方面研究成果颇丰,其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是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日本大学在旅游管理教学中采取社会和企业合作教学的模式培养学生。在著名的日本立教大学学生不但理论知识丰富,而且有着极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其原因正是由于其旅游管理教学采取了这种培养模式。他们聘请了相关企业的一线从业人员,上至领导,下至普通员工来担任学生的教学指导老师,不仅如此他们还挑选了一些相当出色的一线人员组成专家组参与旅游管理的理论教学及实习指导工作,这些一线人员深知现时的旅游业发展状况,可以很快更新旅游书本理论知识。欧美一些国家也是采取这种将旅游管理学校教学和社会实际紧密联结,教学培养模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2.国内相关的理论与实践

在国内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面,相关专家学者进行了很多的研究,但是很少在研究中把旅游一线从业人员引入旅游管理教学中并且使之常态化。旅游管理专业培养教育与专业技能的矛盾、理论紧密联系实际的问题始终未能很好的解决,与实践操作技能的行业需求差距、与宽口径、厚基础的高等旅游管理教育要求等问题也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旅游教学工作中的这些不足之处导致了许多科班旅游专业毕业生没有能够成为旅游行业中的管理精英、主流人才,要解决好这个问题,很好的一种途径就是聘请旅游一线人员参与旅游教学是。

二、我国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

在国内外聘请相关一线人员参与旅游管理教学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存在着很多问题,例如由于身份和年龄的差距,与学生之间有一些距离障碍,很多时候不能及时的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由于没有经过正式的授课培训和学习等原因,一线人员对学生的心理、知识的接受能力等方面不能很好的把握,另外在课程、课时、方法、模式上都存在较多问题,这些问题严重降低了教学效果,有时甚至还会产生一些不良的影响。因此,学校如何帮助他们克服这些困难,进一步拉近学生与外聘人员间的距离,成为了一件至关重要的事。

三、相关对策与建议

聘请一线人员参加理论与实践教学是非常必要的,但是为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必须在具体操作中认真思考。

从教学效果来看,大专毕业的从业人员讲课的组织性和逻辑性与本科毕业的从业人员相比差一些。所以在聘请一线人员参与教学时,以本科以上学历为宜。在旅游局工作的本科人员效果最好,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其讲课的语言组织性、逻辑性、生动性很强,讲座的实际效果非常好。二是在旅游行政主管部门工作的他们,手头有大量的一手资料,讲课的实质内容丰富,说服力很强。

结合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可以有计划的让一线从业人员参与到课程设计中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开拓学生的视野。

聘请一线人员参与旅游专业教学时,应从大一第一学期开始。从学生进入校门起就开始做一点旅游相关的专门讲座,不仅有利于他们了解本专业的情况,也有利于坚强他们的学习信心,一开始就找准学习目标,做好准备考旅游从业人员应具备的导游证等证件,以便为将来就业打下坚实基础。

聘请一线人员参与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可选择在学校教室进行或是在室外进行,选择教室做讲座,主要内容是关于理论方面的。而室外教学的地点可选择酒店、旅行社、景区等地,边看边讲。不但能改变理论与实际脱节这一问题,而且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有利于旅游创新性人才的培养,能普遍提高旅游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增强社会竞争力并且能够提高就业率。有利于提升实践教学水平。

上一篇:新生助理班主任工作设想下一篇:环保宣传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