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从业人员管理制度(共9篇)
新闻从业人员管理制度 篇1
《关于新闻采编人员从业管理的规定(试行)》
2005-3-29
为加强新闻职业道德建设,规范新闻采编人员行为,维护新闻界良好形象,促进新闻事业健康发展制定本规定。本规定所称新闻采编人员,是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经批准设立的报社、新闻性期刊社、通讯社、广播电台、电视台、新闻网站等新闻单位内的记者、编辑、制片人、主持人、播音员、评论员、翻译等从事新闻采访、编辑、制作、刊播等新闻报道业务的人员。
第一条 新闻采编人员要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制度,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贯彻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把握正确舆论导向,支持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为全党全国工作大局服务。
第二条 新闻采编人员要遵守宪法和法律,遵守党的新闻宣传纪律,维护党和国家利益,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要严格保守党和国家秘密。报道违纪违法案件,要自觉遵守案件报道的纪律,注意报道的政治效果、社会效果。采编涉外新闻报道,要遵守我国涉外法律和我国已加入的国际条约,贯彻我国对外政策。采编民族宗教报道,要遵守我国民族宗教政策和相关法规。要依法维护公民个人隐私权,依法维护报道对象的合法权益。采编涉及未成年人的负面报道,要遵守我国对未成年人保护的法律规定,维护未成年人的权益,未获得未成年人的监护人同意,一般不披露未成年人的姓名、住址、肖像等能够辨别和推断其真实身份的信息和音像资料。
第三条 新闻采编人员要坚持真实、全面、客观、公正的原则,确保新闻事实准确。要认真核实消息来源,杜绝虚假不实报道。新闻报道在新闻媒体刊发时要实行实名制,即署作者的真名实姓。不得干预民事纠纷和经济纠纷的调解,不得干预正常的司法审判活动。报道涉及有争议的内容时,要充分听取相关各方的意见,认真核对事实,准确把握分寸。
第四条 新闻采编人员要发扬实事求是、敬业奉献的精神,深入实际、深入生活、深入群众,调查研究,求真务实,努力改进工作作风和文风,不断创新报道内容、形式和手段,使新闻报道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增强新闻报道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
第五条 新闻采编人员从事新闻报道活动时如遇以下情形应实行回避,并不得对稿件的采集、编发、刊播进行干预或施加影响:
1、新闻采编人员与报道对象具有夫妻关系、直系血亲关系、三代以内旁系血亲以及近姻亲关系;
2、新闻采编人员采访报道涉及地区系本人出生地、曾长期工作或生活所在地;
3、新闻采编人员与报道对象属于素有往来的朋友、同乡、同学、同事等关系;
4、新闻采编人员与报道对象存在具体的经济、名誉等利益关系。
第六条 新闻单位各级分支机构和派出机构的主要负责人(分社社长、记者站站长等),实行任期轮岗交流或易地安排。新闻采编人员不得被派往本人出生地、曾长期工作或生活所在地担任分社社长或记者站站长。
第七条 新闻采编人员要杜绝各种有偿新闻行为。不得利用采编多半谋取不正当利益,不得接受可能影响新闻报道客观公正的宴请和馈赠,不得向采访报道对象或利害关系人索取财物和其他利益,不得从事与职业有关的有偿中介活动,不得经商办企业,不得在无隶属关系的其他新闻单位或经济组织兼职取酬。
第八条 新闻采编人员要严格执行新闻报道与经营活动分开的规定。不得以记者、编辑、审稿人、制片人、主持人、播音员等是身份拉广告,不得以新闻报道换取广告,不得以变相新闻形式刊播广告内容,不得为经营谋利操纵新闻报道。新闻采编人员不得以订阅报刊为条件进行新闻报道,不得直接要求被采访报道单位或个人订阅报刊,更不得以批评曝光为由强迫被采访报道单位或个人订阅报刊、投放广告或提供赞助。
第九条 规范新闻采编人员记者证管理和使用。公开的新闻采访必须出示经新闻出版单位、广播电视主管部门资格认定,由国家新闻出版行政主管部门核发的记者证件。对使用假记者证或冒充记者的人员要严肃查处。新闻单位要向社会公布监督电话,方便群众监督。
第十条 对违规违纪的新闻采编人员要按有关规定和纪律严肃查处。新闻采编人员有虚假报道、有偿新闻等行为,情节严重的,一律吊销记者证。凡被吊销记者证的新闻采编人员,自吊销之日起5年之内不得从事新闻采编工作;因故意犯罪被判处刑罚的,终身不得从事新闻采编工作。
第十一条 本规定自公布之日起在全国主要新闻单位试行,其他新闻单位参照试行。
新闻从业人员管理制度 篇2
如何认定新闻从业人员的职务犯罪?新闻从业人员是否构成职务犯罪的主体?应该采取哪些预防对策?这些问题无论在学术界还是司法实践中都存在较大争议。本文试图就此进行初步探讨, 以求教于同仁。
犯罪界定
对职务犯罪的研究, 是一个世界性课题, 各国在其概念、类罪和个罪的规定上不尽相同, 例如泰国, 把职务犯罪称为渎职罪, 并分为“行政渎职罪和司法渎职罪”两大类;罗马尼亚, 把职务犯罪称为“职务上的犯罪”或“与职务有关的犯罪”。
在我国, 所谓职务犯罪, 简言之就是指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 进行的与其职务相关的各种犯罪。如贪污罪、受贿罪、渎职罪等。由于我国刑法在职务犯罪的立法上尚待完善, 近年来, 有关新闻从业人员职务犯罪问题、主要是经济类型职务犯罪的界定, 在法学界和新闻界存在着两种不同的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 根据《刑法》第93条规定, 国家工作人员是指国家机关中从事公务的人员。新闻从业人员不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 (1) , 也没有任何公权力可以支配 (2) , 因而不能成为贪污、受贿等职务犯罪的主体。基于这点, 当去年12月山西省太原市杏花岭区检察院以涉嫌受贿罪立案拘传央视某记者一事被媒体曝光后, 即招来一片反对声和质疑声。第二种观点认为, 新闻从业人员可以而且应当成为经济类职务犯罪的主体, 这既没有违背我国刑事立法, 且更符合立法趋势。笔者赞同第二种观点。理由如下:
新闻从业人员是否为国家工作人员, 这是对贪污、受贿等职务犯罪定性的一大关键。我国《刑法》第93条尽管将国家工作人员界定为“国家机关中从事公务的人员”, 但紧接着又明确规定:“国有机关、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中从事公务的人员和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委派到非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从事公务的人员, 以及其他依照法律从事公务的人员, 以国家工作人员论。”显然, 新闻单位作为事业单位, 其从业人员在履行职务中的身份, 符合“以国家工作人员论”的法定标准。
另一方面, 刑事立法并非一成不变的, 从我国法律关于国家工作人员的历史沿革来看, 也在不断完善和补充有关职务犯罪主体资格的界定。如1982年第5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22次会议通过的《关于严惩严重破坏经济的犯罪的决定》, 将首次出现在1979年《刑法》中的“国家工作人员”一词加以细化处理;1988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惩治贪污罪、贿赂罪的补充规定》, 将检察机关自侦案件的主体范围扩大为“国家工作人员、集体经济组织工作人员或其他经手、管理公共财务的人员”等。这些规定表明:我国的刑事立法总是随着经济和社会的改革发展而加以调整, 并充分反映新时期、新形势下打击和预防犯罪的客观要求。承认新闻从业人员具有经济职务犯罪的主体资格, 恰好顺应了这一立法趋势。
新闻从业人员没有公权力, 也能构成职务犯罪?这是争议的又一焦点所在。诚然, 新闻从业人员没有立法权、司法权和行政权, 从这个意义上讲, 似乎与公权力无缘。但公权力不仅表现为一种国家权力, 而且还应表现为一种公共权力, 如军事权、监督权等。在我国, 它是指国家公务人员、国有企事业单位中从事管理的人员所掌握的, 或为管理国家事务或国有资产、代表公众利益的而受到国家机关、国家企事业委派、委托行使的权力 (3) 。在一个实行民主政治的国家, 新闻舆论监督是代表人民群众行使社会民主权利的有效形式, 是党和政府的喉舌, 属于社会公器, 许多人将其视为与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并行的“第四种权力”。因此, 合法、公正、高效、公信力是对新闻从业人员的基本职业要求。如果社会不能形成对新闻舆论监督者进行再监督的完善机制, 新闻舆论监督权就有可能被滥用, 其社会危害性不言而喻。这无疑是与我国刑事立法的初衷背道而驰的。
基本特征
事实上, 近年来, 新闻从业人员以其占有和掌握的公共媒体的特殊资源及权力“寻租”而引起的职务犯罪, 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如中国财经报社原广告部副主任李晋虹因贪污349万元巨款被判处死刑, 缓期两年执行。“韬奋新闻奖”获得者、沈阳日报报业集团原总裁、党委书记兼沈阳日报总编辑傅贵余因受贿、贪污被判处有期徒刑14年。中央电视台原文艺节目中心副主任兼文艺部主任赵安因受贿罪被判刑, 警方在其家中搜出巨额人民币, 并发现其拥有多辆豪华轿车……贪污、受贿等经济类型职务犯罪, 成为新闻从业人员职务犯罪的“高发区”。
那么, 如何认定新闻从业人员实施的这些职务犯罪?换言之, 其具有哪些基本特征呢?笔者以为, 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身份的特殊性。由于职务犯罪是身份犯罪, 而本文是就新闻从业人员职务犯罪而言的, 因此, 有关“新闻从业人员”身份的认定是犯罪构成的前提。从广义上讲, 凡是在报纸、杂志、周刊等出版业, 以及广播、电视等新闻单位从事新闻、资讯传播及相关管理工作的人员, 都属于新闻从业人员。其从事的是意识形态领域的活动, 必须遵守为一定上层建筑服务的工作规章, 以一定新闻手段表现出与上层建筑整体利益相一致的倾向性与指导性。反之, 就可能从职务犯罪的舆论监督者蜕化为职务犯罪的被告人。
没有取得记者证而从事采访报道的人员, 以及受新闻单位聘请从事新闻采访报道的人员, 算不算“新闻从业人员”?从司法实践来看答案应该是肯定的。中央电视台某栏目组记者宗纪胜、某报社聘用记者孙振都曾因受贿罪而分别被法院判处11年、8年有期徒刑。
职务的关联性。即行为人必须是实施了与其职务有关的、具有公务性质的行为。按照最高人民法院《全国法院审理经济犯罪案件工作座谈会纪要》通知的规定:所谓从事公务, 就是代表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等履行组织、领导、监督、管理等职责, 主要表现为与职权相联系的公共事务以及监督、管理国有财产的职务活动。这对于担任领导职务的总编、台长、经理等自然不难理解, 但新闻记者在进行采访报道时的行为是不是属于职务行为呢?应该无一例外。
其一, 我国《著作权法》第十六条明确规定:公民为完成法人或者非法人单位工作任务所创作的作品是职务作品。全国人大法工委编的《著作权法释义》在阐述该法第十六条关于职务作品规定时, 明确指出记者为本报社、杂志社撰写的稿件适用此条款 (4) 。其二, 新闻出版总署2005年《新闻记者证管理办法》中规定:不得用记者证从事非职务行为。这表明正常的采访行为就是职务行为。2008年11月新闻出版总署《关于进一步做好新闻采访活动保障工作的通知》更是明文指出:“新闻采访活动是新闻记者的职务行为。”
方式的多重性。即行为人为了某种需要, 利用职务之便所实施的行为既可以表现为作为, 也可以表现为不作为或不正确作为。按照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人民检察院直接受理立案侦查案件立案标准的规定》, “利用职务上的便利”, 是指利用本人职务范围内的权力, 即自己职务上主管、负责, 或者承办某项公共事务的职权及其所形成的便利条件。新闻媒体虽然不同于行政机关, 但由于拥有新闻报道的话语权以及行业垄断的地位, 因此掌握着大量的信息资源、渠道资源和经济资源。而新闻报道可以为他人带来利益或损害又是公认的事实, 这就构成了新闻记者可以利用采访报道新闻的职务便利为他人谋取利益的基础。例如“有偿新闻”, 就是以积极的作为为报道对象充当“吹鼓手”, 来换取经济回报。所谓“封口费”, 就是以消极的不作为把本该向社会公开的负面事实隐瞒起来, 使当事人不受追究, 以此收受利益。两种行为方式带来两种不同的效果, 于是正常的新闻报道就演变成了一种特别的权钱交易, 这种“交易”的金额达到一定数目, 就构成我国《刑法》规定的受贿罪。
不仅如此, 利用职务之便贪污、挪用公款等犯罪也伴随新闻媒体的改革和发展而滋生。有学者撰文指出, 时下新闻领域的“寻租”现象, 正由新闻传播环节向经营管理环节蔓延, 由一般从业人员向高层管理者蔓延 (5) 。
预防对策
导致新闻从业人员职务犯罪的原因, 既与全球化大背景下新闻媒体的生存现状、新闻从业人员的素质高低有关, 也与多元化思潮下的利益驱动、立法缺陷和监督机制的缺失有关, 其结果不仅严重损害了新闻媒体的公信力和良好形象, 也妨碍了新闻舆论监督作用的发挥和新闻传播事业的健康发展。因此, 必须重视对新闻从业人员职务犯罪的研究和预防。
加紧新闻立法, 构筑预防职务犯罪的法律屏障。早在上世纪80年代, 我国的新闻立法就被提上议事日程, 但因种种原因至今悬而未立。新闻立法的价值在于:调整新闻界以及与新闻界相关领域的法律关系, 明确新闻从业人员的权利义务、法律责任, 规范新闻记者的职务行为, 使新闻采访活动真正纳入法制轨道。《新闻法》对新闻从业人员来说就如同一把双刃剑, 不仅为其构筑了预防职务犯罪的法律屏障, 具有强制约束力, 而且可以从根本上保证新闻记者健康、正常地行使舆论监督权, 更好地发挥其在预防职务犯罪中的作用。
加大改革力度, 构建完善的监督机制和监管体系。它包括三个层面:
一是健全新闻从业人员的准入制度。对在专业素质、理论水平、职业操守等方面不达标的人员, 一律禁止从事新闻工作, 以期从源头上净化新闻队伍。新闻出版总署今年力争会同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出台《新闻从业人员职业资格考试暂行规定》和《新闻从业人员职业资格考试实施办法》, 修订颁布《新闻记者证管理办法》, 这些行规将会使准入制度的实施更具操作性。
二是创建违规违法新闻从业人员“黑名单”。对各类以新闻采访为名牟取不正当利益者, 一经查实, 均列入“黑名单”内, 有记者证的吊销记者证, 涉嫌刑事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处理。凡被列入“黑名单”的人员, 取消参加准入考试的资格, 限制其从事新闻采编工作。
三是完善内部规章制度和社会监督制度。如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健全财务管理和分配机制;并开设常年举报电话和曝光台, 通过行业内监督与行业外监督、专业监督与非专业监督、专家监督与公众监督等方式, 逐步建立起社会对新闻从业人员的再监督机制, 严肃查处典型违规违法事件。
加强队伍建设, 构造他律与自律相结合的道德防线。市场经济带来了中国媒体的繁荣和新闻从业者数量的扩张, 同时利益驱动也导致从业者素质的参差不齐。只有加强队伍建设, 构造起他律与自律相结合的道德防线, 才能真正形成预防职务犯罪的长效机制。为此, 必须在新闻从业人员中倡导和培育良好的新闻职业精神和操守修养, 强化对新闻从业人员的岗前培训和岗中考核, 提高新闻从业人员的政治素质、道德意识, 使其从“不敢、不能”到“不想”实施职务犯罪。
摘要:新闻舆论监督是预防职务犯罪不可或缺的力量, 但新闻从业人员能否构成职务犯罪 (主要是经济类职务犯罪) 却是学术界争论的一大焦点。由于我国刑法对职务犯罪的认定尚待完善, 无论在司法实践还是新闻实践中, 都带来种种困惑。因此, 对新闻从业人员职务犯罪的研究和预防, 不仅是法制建设、遏制腐败的需要, 也是新闻事业健康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新闻从业人员,公权力,职务犯罪,预防对策
参考文献
[1]周泽:《论记者不构成受贿犯罪的主体》《新闻记者》, 2009 (3) 。
[2]魏永征:《新闻传播法教程》, 第2版, 第60页。
[3]张亮:《权力监督与腐败预防》,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8年版, 第7页。
[4]《著作权法释义》, 法律出版社, 2002年版, 第84页。
新闻从业人员管理制度 篇3
摘要: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是党的一项重要工作,是治国理政、定国安邦的大事;做好党的新闻舆论工作,事关旗帜和道路,事关贯彻落实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事关顺利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事关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凝聚力和向心力,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本文深刻阐明了新闻舆论工作在党的工作全局中的重要地位,在党和人民事业发展中不可替代的重大作用,把我们对新闻舆论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关键词:新闻;舆论氛围
中图分类号:G2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11-0182-01
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是党的一项重要工作,是治国理政、定国安邦的大事;做好党的新闻舆论工作,事关旗帜和道路,事关贯彻落实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事关顺利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事关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凝聚力和向心力,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深刻阐明了新闻舆论工作在党的工作全局中的重要地位,在党和人民事业发展中不可替代的重大作用,把我们对新闻舆论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习近平总书记讲话中用“高举旗帜、引领导向,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团结人民、鼓舞士气,成风化人、凝心聚力,澄清谬误、明辨是非,联接中外、沟通世界”——48个字概括了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职责和使命。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新闻舆论工作,做出了一系列战略部署,要求各级党委对新闻舆论工作负总责,带头抓新闻舆论工作,牢牢把握新闻舆论工作的领导权。
一、坚持党对新闻舆论工作的领导
历史和现实反复证明,能否做好新闻舆论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具有根本性、战略性、全局性意义。无论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必须毫不放松新闻舆论工作,不断增强做好正确新闻舆论工作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党和人民的事业才能持续发展,党的群众基础和执政基础才会更加巩固。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部署开展了群众路线、“三严三实”、“两学一做”等一系列学习教育活动,从上而下,从点到面,目的就是给全体党员干来一次洗礼,正本清源,固本强基,建立起坚定的马克思主义立场和信仰。加强新闻舆论工作,要进一步增强广大党员干部对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思想认同、政治认同、情感认同,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立场,始终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加强正确新闻舆论的引导和管理,巩固发展健康向上的主流舆论,强化各级党员领导干部从严管党治党意识,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新闻舆论领域的指导地位。
二、掌握主动权、传播正能量
新闻舆论工作关键是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按照中央和省委的要求,找准工作着力点,牢牢掌握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权、主动权。现在,新闻媒体成为各种势力争夺的重要阵地,尤其在微博、微信上快速传播的负面报道与党内的消极腐败现象被别有用心的人刻意糅合在一起,影响了党员干部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和威信,影响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公信力、吸引力和凝聚力。我们要意识到新闻舆论工作是在意识形态斗争最前沿,坚持以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是宣传思想工作必须遵循的重要方针;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充分发挥正面宣传鼓舞人、激励人。
长期实践中,党的宣传思想工作积累了十分丰富的经验。这些经验来之不易、弥足珍贵,是做好今后工作的重要遵循。“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宣传思想工作创新,重点要抓好理念创新、手段创新、基层工作创新,努力以思想认识新飞跃打开工作新局面,积极探索有利于破解工作难题的新举措新办法,把创新的重心放在基层一线。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精神,首先要把好方向、管好导向,认真贯彻中央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的决策部署,坚决维护中央权威,始终站稳政治立场、保持政治定力、把准政治方向,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其次要强化思想引领,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引导广大新闻舆论工作者做党的政策主张的传播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公平正义的守望者。再次要打赢网上舆论攻坚战,要善待、善管、善用网络媒体,坚持建设和管理并重,营造繁荣清朗的网络空间。最后要加强意识形态阵地管理,要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委关于办报、办刊、办台、办新闻网站的要求,加强对宣传文化單位的建设和管理,巩固意识形态阵地。
三、守好阵地,管好队伍
党中央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的方针原则、任务要求已经十分明确,我们要把意识形态工作摆在重要位置,要牢固树立抓意识形态工作是本职、不抓是失职、抓不好是渎职的理念,守好阵地,管好队伍,切实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
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能否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具有根本性、战略性、全局性意义。无论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必须毫不放松意识形态工作,不断增强做好意识形态工作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党和人民的事业才能持续发展,党的群众基础和执政基础才会更加巩固。
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切实做好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工作,可以为意识形态工作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切实做好意识形态工作,可以为中心工作提供有力的支撑保障。
我们要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围绕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引导广大干部群众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的宣传教育,引导人们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履行好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基本职责,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把体现党的主张与反映人民心声统一起来,凝聚促进改革发展、维护社会稳定的正能量;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增强全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继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壮大文化力量,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各级党委要切实加强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领导,以强烈责任感和担当精神把党管宣传、党管意识形态的要求落到实处。
四、增强创优意识
新闻从业人员管理制度 篇4
登记办法》的通知
新出政发[2011]8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新闻出版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新闻出版局,解放军总政治部宣传部新闻出版局,中央和国家机关各部委、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报刊主管部门,中央主要新闻单位:
新闻采编队伍建设是我国新闻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和改进新闻采编队伍管理工作,是新闻媒体长远发展的根本,是增强新闻媒体社会公信力的基础。针对近年来新闻采编队伍中存在的虚假新闻、有偿新闻以及利用新闻采访活动谋取不正当利益等问题,有必要在全国逐步建立和完善新闻采编人员不良从业行为记录登记制度,通过不良行为记录的档案管理,限制和禁止存在严重违法问题的新闻采编人员继续从事新闻采编工作,进一步净化新闻采编队伍,遏制新闻违法活动,加强新闻采编队伍的诚信体系建设,建立健康有序的新闻采访秩序,保障新闻记者依法开展新闻采编活动。
现将《新闻采编人员不良从业行为记录登记办法》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二○一一年五月十七日 新闻采编人员不良从业行为记录登记办法
第一条为规范新闻采编行为,净化新闻采编队伍,遏制新闻违法活动,建立健康有序的新闻采访秩序,保障新闻记者依法开展新闻采编活动,根据国务院《出版管理条例》、新闻出版总署《新闻记者证管理办法》和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从事新闻采编活动的人员不良从业行为记录的管理。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新闻采编人员,是指境内新闻机构编制内或者经正式聘用,专职从事新闻采编岗位工作的人员。
第四条本办法所称的新闻采编人员不良从业行为包括以下方面:
(一)以提供虚假、伪造的证明文件等欺骗手段申领新闻记者证;
(二)利用新闻采编工作之便从事广告、发行等经营活动;
(三)被吊销新闻记者证且未满五年的人员从事新闻采编活动;
(四)编写虚假新闻,包括在采写新闻报道中采取凭空捏造,无中生有;隐瞒事实,制造假象等方式,造成发表的新闻报道与事实严重不符的行为;
(五)从事有偿新闻活动,包括为发表新闻报道而主动索取或者被动收受被采访对象或者利益关系人财物等行为;
(六)徇私隐匿应报道的新闻事实,包括为不发表新闻报道而主动索取或者被动收受被采访对象或者利益关系人财物等行为;
(七)其他以新闻采访为名谋取不正当利益,包括利用舆论监督进行敲诈勒索、打击报复等滥用新闻采访权利的活动;
(八)因新闻采编违法活动被追究刑事责任;
(九)其他违反新闻出版管理法规、规章等有关规定的行为。第五条新闻出版总署负责全国新闻采编人员不良从业行为记录的登记和管理工作;地方各级新闻出版行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新闻采编人员不良从业行为记录登记的申报和审核工作;各新闻机构负责本新闻机构新闻采编人员不良从业行为记录登记的申报工作。
第六条各级新闻出版行政部门和各新闻机构发现本行政区域或者本新闻机构内有新闻采编人员涉嫌存在本办法第四条规定的行为,须参照有关规定进行调查,调查终结并取得相关证据后,须按照本办法规定,填写《新闻采编人员不良从业行为记录登记表》。
对违反新闻出版法规规章应予处罚的,新闻出版行政部门须在填写《新闻采编人员不良从业行为记录登记表》前,依法做出行政处罚。
第七条各级新闻出版行政部门的行政处罚决定书和各级人民法院的判决书等有效文书可以作为新闻采编不良从业行为记
— 3 — 录的认定依据。
第八条地方各级新闻出版行政部门和各新闻机构在《新闻采编人员不良从业行为记录登记表》签署处理意见后,须附相关有效证据,在十日内向上级新闻出版行政部门申报,经省级新闻出版行政部门审核后,报新闻出版总署登记。
新闻出版总署可以依据本办法直接对新闻采编人员不良从业行为记录进行登记。
第九条省级以上新闻出版行政部门在确定新闻采编人员不良从业行为记录前,应事先向当事人告知拟将其列入新闻采编不良从业行为记录的事实、理由和依据,当事人应在接到告知书之日起七日内提出陈述和申辩。
以新闻出版行政部门的行政处罚决定书和人民法院的判决书等有效文书作为认定新闻采编不良从业行为记录依据的,无须另行告知当事人。
第十条新闻出版总署根据登记结果建立全国新闻采编人员不良从业行为记录查询系统,定期通报情节恶劣或者造成严重影响的不良从业行为,社会公众可以通过中国记者网查询不良从业行为记录。
第十一条被列入不良记录的人员对不良从业行为的认定存在异议,可向新闻出版行政部门申请撤销不良记录的登记,并提供相关有效证据,经省级以上新闻出版行政部门重新调查核实后,根据调查结果由新闻出版总署做出撤销登记或者不撤销登记
— 4 — 的决定,并以书面形式告知当事人。
第十二条各级新闻出版行政部门和各新闻机构须严格限制有不良记录的人员继续从事新闻采编工作,对存在本办法第四条规定的不良从业行为的,自不良从业行为记录登记之日起,按照以下规定期限限制从事新闻采编工作:
(一)存在本办法第四条第(一)项或者第(二)项规定情形的,三年内不得从事新闻采编工作;
(二)存在本办法第四条第(三)项规定情形的,限业期限增加三年;
(三)存在本办法第四条第(四)项至第(七)项规定情形之一或者被吊销新闻记者证的,五年内不得从事新闻采编工作;
(四)存在本办法第四条第(八)项规定情形的,终身不得从事新闻采编工作;
(五)存在本办法第四条第(九)项规定情形的,视情节严重程度,三至五年内不得从事新闻采编工作。
第十三条被列入不良从业行为记录的新闻采编人员限业期满后,由新闻出版总署注销其不良从业行为记录登记,留存其不良从业行为记录档案。
第十四条被列入不良从业行为记录的新闻采编人员重新获得新闻采编从业资格后,三年内再次违反新闻出版法规的,终身不得从事新闻采编工作。
第十五条新闻机构对本单位人员存在的不良从业行为隐瞒
— 5 — 不报,或者有意拖延缓报,新闻出版行政部门可视情节轻重,采取下列行政措施:
(一)通报批评;
(二)责令公开检讨;
(三)责令改正;
(四)暂停核发新闻记者证;
(五)在年度核验中给予缓验;
(六)责成主管单位、主办单位监督整改。
第十六条非新闻采编人员(包括境内新闻机构的非新闻采编岗位工作人员和其他社会人员)违法从事新闻采编活动参照适用本办法。
第十七条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从业人员健康管理制度 篇5
1.1
建立一个规范的人员体检和健康的管理制度。保证从事生产的员工和行政部门等员工身体维持在规定的健康水平。
适用范围
2.1
适用于从事生产和行政部门等全体员工体检和健康的管理。
职责
3.1
行政部对本制度实施负责。
内容
4.1
健康标准:
4.1.1
从事食品生产、质量管理人员、仓库管理员和行政部门的每一位员工不得患有传染病、隐性传染病及精神病。
4.1.2
在洁净区从事食品生产的员工除达到上述规定外,还不得患有皮肤病,体表不得有伤口。
4.2
体检范围:
4.2.1
消化系统及粪便检查。
4.2.2
呼吸系统及X 光胸部透视检查。
4.2.3
皮肤病方面检查。
4.2.4
肝功能全项检查。
4.3
体检频次及工作程序
4.3.1
新员工进厂前必须进行全面的身体检查,只有检查全部合格、取得有效健康证明的员工方可录用。
4.3.2
员工进厂后,每年必须按体检范围项下要求进行一次体检。只有体检合格、取得有效健康证明的职工方可继续从事生产。体检不合格的职工必须立即停止工作,调离岗位。
4.3.3
平时有身体受伤化脓的员工,必须等病情痊愈后才可以上班。
4.3.4
经体检如发现患有精神病、传染病、皮肤病或其它可能污染产品的患者, 应立即调离原岗位或办理病休手续。病患者身体恢复健康后应经体检合格后方可上岗。
4.3.5
有关的管理人员及现场监控人员必须把人员健康作为监控的重要内容,随时关注每个员工的身体状况及精神状态。如有疑问有权要求职工立即到指定医院进行体检,以确保岗位上的每位职工的身体健康达到规定的健康水平。
4.3.6
新员工入厂前,必须由质管部进行卫生知识教育,合格后才允许进厂。
4.4
每天应进行健康检查,并将检查结果记录在《从业人员卫生防护检查表》。
4.5
从业人员健康管理制度 篇6
1.从事食品经营的人员必须依法取得健康证明后方可上岗工作,每年应当进行健康检查。
2.依照相关法规的规定,凡不得从事直接入口食品工作疾病的从业人员,不得从事直接接触入口食品的工作。
3.用于食品经营的场所必须与从业人员个人生活空间分开或隔离。
4.所有上岗从事食品经营的从业人员保证个人卫生的整洁,每天上岗前要进行必要的消毒、更衣、盥洗等项必要的准备工作。
5.上岗从事食品经营的从业人员必须熟知食品卫生常识,在岗工作期间要依法做到“三戴”,即戴工作帽、戴口罩、戴手套;不得蓄胡须、指甲等。散装食品不得用手直接触摸或挑选要使用相应的卫生工具。
6.凡出现有碍食品卫生的病症(咳嗽、腹泻、发热、呕吐、烫伤、手外伤、咽喉痛等)时,应立即脱离工作岗位,查明病因,治疗康复后,方可重新上岗。
7.食品安全负责人每天要对每位从业人员做好上岗前的检查工作,并作好记录。如发现有第六条所述有关人员时要立即处理。
8.食品从业人员凡患病、有疾病先兆必须向食品安全负责人报告。患者与其他知情健康从业人员均不得隐瞒,经检查并确认能否工作后,再行上岗工作或需要治疗。
9.食品经营从业人员要严格执行食品经营操作规程,保证以健康的身心在岗工作。
10.严格遵守《食品安全法》及相关法规对流通领域食品经营从业人员健康管理的其它要求。
对新闻从业人员素养的再探讨 篇7
一、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对新闻媒体尤其是新闻从业人员提出了新的要求
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 对新闻传媒行业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方面, 新闻媒体是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环。在新闻媒体行业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对于教育引导新闻从业人员牢固树立宗旨意识和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 切实改进工作作风, 赢得人民群众信任和拥护, 辅助配合我党夯实执政基础及巩固执政地位, 具有重要的意义。另一方面, 各新闻媒体作为党和政府、人民群众的耳目喉舌, 需要主动、积极配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传播需求, 广泛宣传、上情下达、反映群众意见和建议, 充分发挥新闻传媒的准确反映现实、正确引导舆论的功用。
应对深入学习及积极配合这两方面的要求, 再一次引发了笔者对提升新闻从业人员素养的思考。在2003年中宣部、广电总局等联合要求开展的“三项学习教育活动”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职业精神职业道德的学习教育活动) 以及2011年中宣部、外宣办、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中国记协五部门号召开展的“走转改” (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 活动中, 提升新闻从业人员素养都成为其中一再强调的重要课题。如今深入学习并积极配合当前广泛开展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进一步从各方面对新闻行业的从业人员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 对新闻从业人员队伍提升思想政治素养, 深入并贴近党的大政方针提出了要求。
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这是新形势下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重大决策, 是顺应群众期盼、加强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的重大部署, 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重大举措。新闻从业人员承担着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的重要使命, 做好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宣传工作, 需要新闻从业人员深入理解群众路线的指导思想、总要求、内涵、目标、主要内容、切入点, 树立鲜明、坚定的政治立场以及培养成熟的政治观点和思想。
(二) 对新闻从业人员队伍坚持走好群众路线, 深入基层和群众, 正确广泛传达民意, 成为重要的沟通桥梁提出了要求。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 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目标就是要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 提高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能力, 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发挥党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不仅强调党员及领导干部不忘扎根群众的光荣历史传统, 在活动的开展过程中, 对于新闻界回归扎根于民的新闻报道理念和传统, 也是一次重要的洗礼。不仅如此, 还需要新闻从业人员积极发挥桥梁作用, 关注基层的需要、关注民生的现状、及时并正确地反映民意。
(三) 对新闻从业人员队伍提高新闻判断力, 报道反映现实问题, 内容求真求实提出了要求。
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剑指部分领导机关、领导班子和一些领导干部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等严重损害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 严重损害党群干群关系的问题, 在敞开大门、开门纳谏, 听真心话、找真问题的过程当中, 需要新闻从业人员纠正把宣传当新闻, 报道假大空以及唱赞歌的做法。新闻工作者必须端正新闻观念, 对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的报道应当求真求实。
2013年9月5日《重庆日报》———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版面
2013年9月5日《“走转改”是践行群众路线的好形式》
二、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背景下对提升新闻从业人员素养的建议
新闻从业人员的素养主要包括理论素养、政治水平、法律知识、表达能力、文字功底等等。有学者认为新闻从业人员的素养主要包括较全面的知识积累、起码的新闻业务知识、法治意识、现代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陈力丹, 2005) 。也有人概括为三方面, 一是坚定的政治素质, 例如包括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等;二是良好的道德素质, 例如人文主义关怀精神、新闻客观公正的原则, 自身的职业道德修养;三是优秀的职业素质, 例如新闻敏锐性、爱岗敬业及开拓进取的精神 (刘盛菊, 2012) 。综合各方面的理解, 以及结合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对新闻从业人员提出的新要求, 笔者建议当前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背景下, 可从以下三方面入手提升新闻从业人员素养。
(一) 提升思想政治素养, 把握喉舌耳目、舆论监督的新闻报道立足点, 加深对群众路线的学习和实践, 不断增强新闻从业人员的舆论引导能力。
思想政治素养是新闻从业人员的首要素养。新闻从业人员是党、政府和人民的喉舌耳目, 同时也担当舆论监督的重要角色, 这决定了他们必须始终把政治素养放在一切素养的首位。从报道心态上来讲, 新闻从业人员要正确认识自己的地位和职责, 增强政治意识、责任意识、大局意识, 认真践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坚持贯彻新闻工作的党性原则。从报道内容上来讲, 要明确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自己的定位和坐标, 报道要体现主流价值, 要守住舆论阵地, 要把握住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新闻报道的政治立足点, 与党中央和国家保持高度一致, 坚定不移地站在党的立场上。从队伍建设机制上来讲, 新闻从业人员必须加大对当前中央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方针政策的深入学习, 需要按照中央对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要求, 及时传达学习, 加强指导和督促检查, 鼓励新闻从业人员深入学习, 开展竞赛。
(二) 提升人文道德素养, 贯彻以人为本、群众至上的新闻报道理念, 关心群众所关心, 报道群众之所需, 不断增强新闻从业人员沟通民意的能力。
新闻从业人员以人为本、群众至上的新闻报道理念十分受到重视。有学者通过对国内新闻从业人员素质研究的再研究发现, 国内对新闻从业人员的素质最多的是强调立足公众、责任感与使命感、维护新闻真实性、知识丰富、维护公平公正、专业采写编能力、人文关怀、深入一线的实践精神、正确的舆论导向、廉洁。其中立足公众出现的频数最多 (彭建国, 2012) 。从报道心态上来讲, 新闻从业人员要学习始终突出群众的主体地位, 虚心向群众学习, 贯彻以人为本、群众至上的新闻报道理念, 不忘用百姓的视角观察问题, 以满足群众需求、回应群众关切、维护群众利益作为新闻采访和报道的出发点。从报道内容上来讲, 要学习观察、了解、体会、研究人民的需要、群众真正关注的操心事、麻烦事, 配合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呼召, 在采访和报道时要广泛地深入到人民群众中, 准确了解和把握群众的所思所想所言所行, 倾听群众的呼声, 深入了解人民群众对活动的反馈、意见、建议等并及时真实地报道, 成为群众的代言人, 做群众的贴心人。从报道风格上来讲, 学习运用群众语言, 用群众乐意接受的方式阐述观点, 让群众爱听、爱读、爱看。从队伍建设机制上来讲, 要创造并保障新闻从业人员易于为群众说话、乐于为群众说话、敢于为群众说话的机制, 鼓励开设反映人民群众意见和建议的专栏专题, 鼓励对反映人民需要和问题的优秀新闻报道评奖和奖励。
(三) 提升职业技能素养, 转变浮夸失真随意的新闻报道作风, 实事求是, 加强研究, 保持敏锐, 深入调查, 不断增强新闻从业人员反映现实的能力。
新闻行业很早是领导指派做新闻, 后来是围绕老百姓电话投诉去做新闻, 再后来是看报纸找选题做新闻, 现在是从网上看热点、看网民的喜怒哀乐寻找由头做新闻。但是从网络寻找新闻由头难保新闻安全, 因此一定要加强增强识别真假新闻、价值导向的能力 (韩雅琴, 2011) 。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党的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一次活动, 是以“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为总要求的活动。在活动过程中, 需要新闻从业人员把握真实原则进行新闻传播。从报道心态来讲, 坚持实事求是的价值观, 坚持真理, 不制造问题, 不回避问题, 不扭曲问题, 秉笔直言, 大公无私, 视真实为生命。从报道内容来讲, 要坚决抵制和披览不经核实、不负责任转载、照抄网络微博的报道, 坚决抵制谣言, 保持崇高的职业品格。从报道风格来讲, 要用语准确谨慎, 文风正派坦荡, 杜绝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轻浮文风, 模糊问题的圆滑处事技巧, 敢于真实传播不良现象和问题。从队伍建设机制来讲, 持续不断推动记者、编辑深入基层, 加强调研采访, 加强研究, 着力培育追求真实真理的良好的工作作风和把握事实, 善用分辨力判断力的职业技能, 承担社会责任, 求真务实。
三、结语
当前, 我党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对新闻媒体尤其是新闻从业人员提出了新的要求, 要求新闻从业人员队伍提升思想政治素养, 深入并贴近党的大政方针;坚持走好群众路线, 深入基层和群众, 正确广泛传达民意, 成为重要的沟通桥梁;并提高新闻判断力, 报道反映现实问题, 内容求真求实。回应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要求, 新闻从业人员需要提升思想政治素养, 把握喉舌耳目、舆论监督的新闻报道立足点, 加深对群众路线的学习和实践, 不断增强新闻从业人员的舆论引导能力;提升人文道德素养, 贯彻以人为本、群众至上的新闻报道理念, 关心群众所关心, 报道群众之所需, 不断增强新闻从业人员沟通民意的能力;提升职业技能素养, 转变浮夸失真随意的新闻报道作风, 实事求是, 加强研究, 保持敏锐, 深入调查, 不断增强新闻从业人员反映现实的能力。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同样也是对新闻队伍起到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一次活动, 借群众路线教育实践进一步提升新闻工作者队伍的素养, 培养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从业人员队伍, 大力提高新闻从业人员的素养。
注释
1刘盛菊, 《浅谈电视新闻从业人员综合素质的提升》, 《山东社会科学》, 2012年S2期, 第252-253页。
2韩雅琴, 《电视新闻从业人员如何提升内质》, 《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2011年9月, 第86页。
3彭建国, 《中国新闻从业人员素质特征研究的内容分析》, 《探索》, 2012年6月, 第125页。
浅谈物业管理从业人员的情绪管理 篇8
关键词:物业管理 情绪管理 负面情绪
0 引言
物业管理行业目前是一个相当普及的服务业。由于供需旺盛,在很多人看来物业管理是一个朝阳行业,但实际上它存在着进入门槛低、竞争激烈、利润微薄、盈利艰难等特点。很多企业为了生存,为了中标,不惜一切竞相压价。以浙南温州地区为例,由于各物业管理企业的恶性竞争、竞相压价,使物业管理项目的平均投标价格较全国整体偏低。而部分企业低价中标后,为了赢利不得不削减员工数量、降低从业人员的工资,这样就造成员工工作负担重、精神压力大、不满情绪高的情况。事实上由于生活和工作压力过大所导致的员工情绪问题在物业管理企业普遍存在。由此,物业管理从业人员的情绪管理是目前相当值得研究的一个课题。
1 影响物业管理从业人员情绪的因素分析
1.1 情绪的含义 什么是情绪?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戈尔曼在《情绪智力》一书中提到“情绪是感觉及其特有的思想、心理和生理状态及行动的倾向性”。简单来讲,情绪就是个体受到刺激所产生的激动状态,这种激动状态的个体可以自我觉察,可以对生理和心理具有干扰作用。
我们人类的情绪表现的形式很多,有安静、喜悦、忧愁、恐惧等等。从情绪产生效果分类:有正面情绪和负面情绪。其中,正面情绪是指感激、爱、希望、等;负面情绪是指恐惧、仇恨、愤怒等。正面情绪对人产生积极影响,可以使人精神愉悦、办事效率高、使人对困难有积极克服心理,乐观向上。而负面情绪对人产生消极影响,可以使人行动缓慢,办事效率低,遇到困难逃避,推托责任等。[1]
物业管理从业人员的情绪可以分为:正面情绪和负面情绪,正面情绪可以提高工作效率,为企业带来积极影响。负面情绪影响工作效果和服务质量,对企业产生不利影响。因此,作为物业管理企业的管理者,要做好员工的情绪管理,积极发挥员工正面情绪,同时也要引导好员工的负面情绪。
1.2 影响物业管理从业人员情绪的因素 影响物业管理从业人员情绪变化的因素很多,横向分析因素有:行业因素、个人因素、家庭因素、员工工作环境因素、岗位因素、自然因素、社会因素。纵向分析因素有:员工个人心理周期变化因素、节假日因素等。
1.2.1 行业因素 物业管理行业是一个服务行业,在新的《物业管理条例》(2007.10.1)里面已经明确提出,将物业管理企业改成物业服务企业,这已经明确定位了物业管理企业的服务性质。在我国传统观念里面,服务行业过去常被看做是低人一等的,所以在很多物业管理从业人员中,特别是一线员工,如保洁、保安、维修、绿化等人员,他们意识里面往往有一种自卑情绪。如果遇到少数对服务行业存在偏见的业主,会更加重他们的自卑心理,使他们产生郁闷、悲观等情绪,这种负面情绪会显著影响其工作效率和服务态度。
1.2.2 个人因素 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这需要我们积极应对所处环境中出现的各种挫折和变故。在社会新新人类中,很多人的心理比较脆弱,出现了较多的心理问题。据有关部门统计,在生活节奏越快的城市,心理问题就出现的越多。在现代社会诸多问题(如住房问题、医疗问题、孩子的教育问题等等)的影响下,给物业管理员工的情绪带来很多压力。如:有的员工家庭成员遇到病痛,高额的医药费往往给他们精神生活造成很大的压力,使他们的情绪出现较大的波动,以致影响工作效率和工作效果。
1.2.3 管理组织因素 目前整个物业管理行业是一个微利行业,因此行业中各类员工的工资待遇都比较低,这就很难吸引到优秀人才,只能吸收社会各类富余劳动力,使得物业管理行业长期存在着人员来源复杂,综合素质不高的情况。很多物业管理项目,特别是普通住宅小区,从事物业管理的人员大部分是下岗员工、企业退休人员、转业人员等,再加上大多数物业公司的管理水平不高、组织结构不合理,导致管理混乱。比如温州市某住宅区,部分员工与管理处主任有裙带关系,屡次违反工作职责而没有受到处罚,导致公司管理制度无法得到执行;还有些本地员工排挤外地员工,导致公司的外地员工心里忿忿不平,从而出现消极工作情绪。
1.2.4 社会因素 由于受到传统住房体制的影响,很多业主对物业服务的消费意识淡薄,经常出现不尊重物业管理人员、拒交物业管理费用、甚至攻击物业管人员人身的事件。根据浙江东方职业技术学院对该校2002届到2005届物业管理专业毕业生进行的一个跟踪调查显示,凡毕业后从事物业管理行业的,大部分人都感到身心疲惫,甚至已经厌倦这种工作。据他们反映,几乎每个人都曾有被业主辱骂过或口头威胁过的经历。此类情况使得物业管理人员的情绪受到压抑,很多物业公司都面临着物业管理毕业生逐渐流失的现实。
2 物业管理从业人员的情绪管理
由以上分析得知,影响物业管理从业人员情绪的因素很多,物业企业可以根据这些因素,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积极引导员工管理好自己的情绪,让员工朝着有利于实现组织目标的方向发展。要做好企业员工的情绪管理,物业管理企业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2.1 组织员工学习情绪管理知识,提高员工情绪管理能力 情绪管理就是善于掌握自我,善于调制合体调节情绪,对生活中矛盾和事件引起的反应能适可而止的排解,能以乐观的态度、幽默的情趣及时地缓解紧张的心理状态。[2]物业管理公司可以定期组织有关情绪管理方面的课程培训,让员工学会调节自己的负面情绪,比如当员工遇到无理业主的辱骂,可以让他们通过写日记、向亲人或同事倾诉等途径发泄内心的不满,同时锻炼员工控制情绪。
2.2 建立员工消极情绪发泄场所 国外部分企业调节员工情绪的先进经验,我们可以借鉴。比如在公司专门给员工提供一个房间,里面放着由沙包,橡皮做成的人形目标。员工可以通过责骂、踢打这个假想目标的途径来发泄不满、释放情绪,以便工作时提高效率。
2.3 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 可以在公司建立正式的和非正式的沟通渠道。建立正式沟通渠道,比如可以通过员工大会、投诉信箱、提交建议方案等方式实现。非正式沟通渠道形式灵活多样,或是邀请员工参加聚餐,或是到户外进行聚会,或前往KTV唱歌等。公司可以通过这些渠道搜集员工反映或流露出的信息,以便进行针对性的沟通,积极引导员工。
2.4 提高管理者素质,管理者要成为员工良好的情绪管理导师 正面情绪可以提高员工工作效率,减少失误,为企业带来好的经济效益。因此,一个优秀的管理者要能够对下属的情绪洞察入微,及时进行沟通,帮助下属管理好自己的情绪;要能够为员工排忧解难,适时对员工进行激励,使员工能长期处于正面情绪。一位在外企中担任销售总监的中国女性在评价自己的管理时说“情感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在工作中我逐步确定了这样一种管理风格:像母亲那样——对员工表现出高度的关心和爱护;像姐妹那样——学会与员工接触与交流;像朋友那样——珍惜友情,耐心倾听。”[3]这是将中国情绪表达方式有效地运用于管理中。
2.5 注重环境对情绪的影响 环境会通过各种方式影响人的情绪,比如色彩、灯光、声音等因素都会影响人的精神世界。企业可以通过美化公司环境,改变员工工作环境,来增加员工对工作的热情,使他们积极乐观地投入到自己的工作当中。一直以来,各办公楼的颜色均以白色为主,是因为据说白色有利于创造安静氛围。不过,国外专家经过研究发现,黄色才是办公室的最佳颜色,能让员工精神焕发,进而充满工作斗志。
3 调整物业管理从业人员负面情绪的方法
从物业管理从业人员的角度,可以通过以下方法来调节他们的负面情绪:
3.1 积极进行自我暗示 前面说过,由于物业管理行业的特殊性,员工负面情绪接受的比较多。因此,作为物业管理人员要积极调节自身情绪,积极进行自我暗示。比如,看一些激励自己的故事或者谚语;每天早晨起来读一些积极的形容词也可以改变自己的情绪;也可以通过改变自己的发式或者衣着来改变自己的消极情绪。以上这些方法可以让员工变的积极而乐观。
3.2 冷处理法 当员工处于情绪不佳时,可以暂时放一下手里的工作,比如给自己倒杯清茶,或者到外面看看,通过适时转移注意力来调整自己的情绪。
3.3 要学会释放压力 当员工情绪不好或者碰到难以解决的事情而烦躁不安时,可以通过听音乐、唱歌,或者到空旷地或大海边大声叫喊的方法来释放自己的郁闷和烦躁。
3.4 要学会平衡心态 这方面,美国心理学家已经提出了简单易行的方法,这就是“心理平衡的10条要诀”:对自己不苛求,把目标定在自己能力范围之内;对别人期望不要过高;不要处处与人争斗;暂离困境,去做你喜欢做的事;大原则要坚持,在非原则问题上适当让步;对人表示善意;找人倾诉烦恼;帮助别人做事;适当娱乐;知足常乐。[4]
综上所述,虽然影响物业管理从业人员情绪的因素很多,但是物业管理企业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做好员工的情绪管理工作。作为物业管理从业人员,也要学会保持积极的从业心态,从各方面调节自己的消极情绪,让自己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为自己和企业实现共赢。
参考文献:
[1]许若兰.论情绪管理.[理论与改革][J].2001.
[2]K·T·斯托曼.情绪心理学[M].辽宁人民出版社.1986.
[3]黄希庭,郑涌.心理学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新闻从业人员管理制度 篇9
【颁布部门】 广州市交通委员会
【发文字号】 穗交[2010]214号
【颁布时间】 2010-03-08
【实施时间】 2010-03-15
【效力属性】 有效
【正文】
广州市交通委员会关于印发《广州市机动车维修从业人员从业资格证件管理要求》的通知
市维管处,各区、县级市交通局:
为加强对广州市机动车维修从业人员的管理,规范从业人员从业资格证件印制、发放的管理,经市法制办审查同意,现将《广州市机动车维修从业人员从业资格证件管理要求》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特此通知。
附件:广州市机动车维修从业人员从业资格证件管理要求
二O一O年三月八日
附件:
广州市机动车维修从业人员从业资格证件管理要求
为加强广州市机动车维修从业人员管理,规范从业资格证件印制发放管理工作,根据《汽车维修业开业条件》(国家标准GB/T16739.1~2-2004)、《机动车
维修管理规定》(交通部令2005年第7号)、《道路运输从业人员管理规定》(交通部令2006年第9号)、《道路运输从业人员从业资格证印制发放办法》(交通部厅职评字〔2007〕65号)以及其他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特提出以下要求。
一、机动车维修从业人员从业资格证(以下简称从业资格证)是指在广州市行政区内从事机动车维修业务的企业管理负责人、技术负责人、质量(总)检验员、机修人员、电器维修人员、钣金人员、涂漆人员、车辆技术评估(含检测)人员、业务接待员、价格结算员,按照国家和广州市有关要求,通过岗位培训并参加从业资格考试合格后取得的资格证件。
本证件是广州市从事机动车维修作业的从业人员唯一资格证件,从业人员必须妥善保管以备查验。
二、广州市汽车摩托车维修行业管理处(以下简称“市维管处”)具体负责从业资格证的印制、发放和管理工作。
三、对参加从业资格考试合格的从业人员,市维管处应当在考试结束之日起20日内颁发道路运输从业资格证件,同时将从业人员相关信息录入管理数据库。
四、已获得单项从业资格的人员需增加其他从业资格类别的,应增考相应模块,按照规定参加相应的培训和考试。
五、机动车维修从业人员的服务单位必须与从业资格证中“服务单位”栏所注明的服务单位相一致,从业人员服务单位发生变更的,必须在发生变更之日起30个工作日内到市维管处办理变更手续。
办理变更手续时需由本人提出申请,经新服务单位同意,方可办理从业资格证件的变更手续,市维管处自受理申请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办理完毕。
六、广州市机动车维修从业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市维管处吊销其从业资格证件:
(一)机动车维修技术人员发生重大生产安全事故,且负主要责任的;
(二)发现重大事故隐患,不立即采取消除措施,继续作业的。
被吊销的从业资格证件由市维管处公告作废并登记归档。
七、广州市机动车维修从业人员从业资格证件有效期为6年。从业人员应当在从业资格证件有效期满30日前到市维管处办理换证备案手续,市维管处应自受理申请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办理完毕。超过从业资格证件有效期180日未申请并办理换证手续的,注销其从业资格证件。被注销的从业资格证件,由市维管处收回,公告作废并登记归档;无法收回的,从业资格证件自行作废。
从业人员从业资格证件遗失、毁损的,应提交服务单位出具的证明和证件复印件,由本人到市维管处申请办理证件补发手续。市维管处应当自受理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予以补发。
八、广州市机动车维修从业人员的二级维护、LPG车辆维修、危运车辆维修和车辆尾气治理以及其他培训情况,记录在《从业资格证》的继续教育记录栏内。其中,二级维护、LPG车辆维修、危运车辆维修和车辆尾气治理培训由维管处加盖培训专用章;其它培训由维修协会加盖培训专用章。
九、广州市机动车维修从业人员的违章行为将记录在《从业资格证》的违章记录栏内,作为从业人员诚信考核和计分考核的依据,并存入管理档案。
十、广州市机动车维修从业人员诚信考核和计分考核周期为12个月,从初次领取从业资格证件之日起计算,诚信考核等级分为优良、合格、基本合格和不合格,分别用AAA级、AA级、A级和B级表示。在考核周期内,累计计分超过规定的,诚信考核等级为B级。
十一、从业资格证人员照片采用小一寸白底彩色照片,盖钢质圆章,内嵌“广州市汽车摩托车维修行业管理处从业资格证专用章”字样。在发证机关栏内加盖红色圆章,内嵌“广州市汽车摩托车维修行业管理处从业资格证专用章”字样。
【新闻从业人员管理制度】推荐阅读:
新闻从业09-02
新闻从业者职业道德10-18
新闻从业者素质提升研究10-29
从业人员管理制度09-03
学校从业人员管理制度08-03
从业人员健康管理制度08-08
从业人员管理制度doc07-08
食品经营从业人员管理制度08-10
餐饮从业人员管理制度规范10-09
货运从业人员管理系统0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