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前事中事后监管制度

2024-09-17

事前事中事后监管制度(精选6篇)

事前事中事后监管制度 篇1

三、事中事后监管制度

(一)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许可事项监管

一、监督检查对象

报批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建设单位。

二、监督检查内容

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污染防治措施等要求落实情况。

三、监督检查方式

通过现场检查、环境监理(环境影响较大、污染较重或风险较高和涉及敏感区的项目)、环保设施竣工验收等方式,督促建设单位落实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提出的污染防治措施等要求。

四、监督检查措施

(一)施工期环境监理。对污染较重或环境风险较高、环境影响较大的建设项目,依法要求建设单位委托有资质的单位开展施工期环境监理工作,对环境影响评价文件中提出的污染防治措施等开展环境监理。施工期环境监理报告定期报送环境保护主管部门。

(二)“三同时”监督检查。按照属地管理原则,由各市县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组织对辖区内的建设项目开展环保“三同时”监督检查,对建设项目的性质、规模、地点、采用的生产工艺或者防治污染、防止生态破坏的措施是否发生重大变动,建设期间是否落实环保设施和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的要求,是否存在严重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等方面进行监督检查。

(三)建设项目竣工环保验收检查。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受理建设竣工环保验收监测(调查)文件后,及时组织对建设项目开展竣工环保验收现场检查。检查的内容为项目各项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措施是否按照环评要求予以落实,各项环境保护设施是否运行正常,环境保护管理机构设立情况和制度建设情况以及环评要求的其他事项的落实情况。

(四)依法处理环境违法行为。对在检查过程中发现存在擅自变更、环保“三同时”制度落实不到位、发生环境污染事故等环境违法行为的建设项目,依法按程序予以处理。

五、监督检查程序

建设项目环影响评价文件批复后,依法要求建设单位开展环境监理。项目建设期间进行不定期的现场检查,核实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污染防治措施等要求落实情况。项目竣工后,对环保设施进行竣工验收。对项目建设内容与环境影响评价文件不一致的,视情况要求建设单位重新报批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或报备环境影响后评价。

六、监督检查处理

建设单位未依法提交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或者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未经批准,擅自开工建设的,由负有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责令停止建设,处以罚款,并可以责令恢复原状。

建设项目需要配套建设的环境保护设施和措施未建成、未经验收或者经验收不合格,主体工程正式投入生产或者使用的,由审批该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责令停止生产或者使用,可以处以罚款。

发现有关工作人员有违法行为,依法应当给予处分的,按照新环保法要求,向其任免机关或者监察机关提出处分建议。

(二)排污许可事项监管

一、监督检查对象

由本级部门核发排污许可证的排污单位。

二、监督检查内容

排污单位排放污染物的种类、浓度和总量执行情况,污染物排放方式、排放时间、排放去向是否符合规定,排污单位的环境管理是否符合有关要求,在实施排污许可证管理中有无违规行为。

三、监督检查方式

根据排污许可证管理工作需要,开展现场检查、书面核查等,对排污许可证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并记录有关情况,建立排污许可证管理档案。对重点排污单位,采取自动监测和监督性监测检查等方式进行检查。

四、监督检查措施

排污单位违反排污规定,污染物排放浓度超过排污许可证规定的污染物排放浓度限值,或污染物排放量超过排污许可证规定的许可排放量的,按照有关规定增加征收排污费,责令其采取限制生产、停产整治等措施,情节严重的,报经有批准权的人民政府批准,责令停业、关闭。

五、监督检查程序

(一)制定检查工作计划;

(二)实施现场检查和台账资料核查;

(三)在排污许可证副本上记录检查情况;

(四)责令排污单位限期整改;

(五)对拒不整改的,情况严重的移送公安机关追究环境违法责任。

六、监督检查处理

对依法取得排污许可证,但未严格按照排污许可证要求落实的,责令排污单位限期整改,并按有关法律、法规、规章予以处罚。对应当取得而未取得排污许可证排放污染物的,责令其立即停止违法行为,限期补办排污许可证,并按有关法律、法规、规章予以罚款等处罚;被责令停止排污,拒不执行的,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予以处罚。对违反规定取得排污许可证的,依法撤销排污许可证,提请县人民政府依法关停;对排污单位依法关闭等情况的,依法注销其排污许可证。

(三)国家重点监控企业减排监测管理

一、监督检查对象

国家重点监控企业

二、监督检查内容

国家重点监控企业污染物排放口规范化建设、自动监控(测)系统建设运行情况、主要污染物排放情况。

三、监督检查方式

自动监测数据有效性审核、监督性监测、污染源自动监测设备比对监测、企业自行监测监管等。

四、监督检查措施

(一)自动监测数据有效性审核,每季度开展一次;

(二)监督性监测及污染源自动监测设备比对监测,每季度至少开展一次;

(三)督查企业按照实时报、日报、周报、月报、季报、年报开展自行监测。

(四)污染源自动监控设施现场监督检查,每月至少开展一次检查。

五、监督检查程序

(一)国家重点监控企业每月初7个工作日内向环保部门报上月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

(二)国家重点监控企业安装自动监控(测)设备且通过环保部门数据有效性审核的,以自动监测数据为依据计算、核定污染物排放总量。对不具备监测条件的排污单位,按照国家环保部规定的物料衡算、排污系数等方法计算、核定污染物排放总量。

(三)各国家重点监控企业每月初2个工作日内向环保部门上报上个月企业自行监测及信息公开情况。

(四)监控值守。建立值守制度,对系统监控报警及时做出响应,按责任分工通知排污单位、运营单位和相关部门,依法依规处理。

(五)现场检查。对辖区内的国控企业污染源自动监控系统,每月至少进行一次例行检查,如有异常情况,应进行重点检查。每月5日前将上月的例行检查表或重点检查表报至省环保部门。

(六)异常情况管理。国控企业生产停产、污染治理设施停运、检修、调试的,必须在事前5日内书面向辖区内的环保部门报告。自动监控设备在验收后未开展日常运行监督考核期间、日常运行监督考核不合格限期整改期间、日常运行监督考核过期或设备不正常运行等情况下,县环保部门须责令国控企业或运维单位限期整改,并报送人工监测数据,数据报送每天不少于4 次,间隔不得超过6 小时。必须在3日内上传书面报告、人工监测数据至省环保部门。

(七)企业定期报告。各国家重点监控企业在线监测设备运营单位每季度初10个工作日内向环保部门上报上个季度自动监控设备日常运行自检情况报告。

六、监督检查处理

监测数据作为环境保护部门进行排污申报核定、排污许可证发放、总量控制、环境统计、排污费征收和现场环境执法等环境监督管理的依据,并按照有关规定向社会公开。

发现有关工作人员有违法行为,依法应当给予处分的,按照新环保法要求,向其任免机关或者监察机关提出处分建议。

事前事中事后监管制度 篇2

市场竞争从粗放型到精细化的变化, 使得对项目管理层的管理也需要从粗放型的管理方式过度到精细化的管理方式———以事后考核的方式针对项目部进行绩效考核。归纳起来, 事后考核的主要作用如下:

(一) 提高激励效果, 进而有效提高业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我们知道, 一个公司运作由“策划力、执行力和控制力”3种力决定, 市场运作也一样, 而业务人员特别是具体到各个区域的业务人员, 更多的是完成公司的执行力的职能, 因而, 如果公司策划力有问题, 那么, 无论业务人员的工作多么到位, 其结果也必然不会好, 甚至是执行力越强结果越糟糕。尤其是当市场已经高度关联、相互渗透、能相互影响的时候表现得尤为明显。因此, 此时单纯以最后结果的好坏来衡量业务人员的工作既不科学也不合理, 因为权责不对等———处在施工一线的管理人员其实根本就无法对自己所辖项目的施工负全责, 在这种情况下, 仅以结果来衡量业务人员的绩效必然造成业务人员经常且必须为公司策划人员的错误买单。然而, 实施新的管理方式, 业务项目管理人员将主要只对自己所能控制的事情负责, 做到了权责分明和激励的针对性, 进而能有效提高项目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二) 提高公司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有效减少和控制短视行为

采用绩效管理的方法后, 由于项目管理人员并不是只对最后的施工产值负责, 更重要的是考核他的工作内容, 因此, 项目管理人员再采取杀鸡取卵式的方法提升短期业绩, 只能是吃力不讨好, 因此能有效减少这种行为的产生;同时, 由于此时对项目管理人员考核的工作与其最终的绩效———这种绩效是与公司的长线利益相关的, 从而根据“人们不做你期望他做的事, 只做你考核的事情”的原则, 有效保障公司的长线发展的利益。

(三) 明确工作职责, 保障市场深度开发

在制定绩效管理方案的时候, 就已经将影响绩效的关键指标进行了分解和通过赋予较高的权重来加以强调, 从而为项目管理人员日常工作的重点指明了方向和要求。同时, 如果业务人员严格按照绩效管理的考核指标来完成工作, 能争取到较高的分数, 那么, 根据“控制过程结果必然”的管理思想, 其结果就必然是保障公司在市场的深度开发的。因为制定绩效管理的方案就是通过考核每一个能深化市场运作的关键因素来进行的。

二、事中监督的作用

事后考核体现的是“秋后算账”, 如果施工过程控制不到位, 事后考核也不容乐观, 所以, 事中监督重于事后考核。事中监督的主要作用在于:

(一) 有助于堵塞漏洞

由于公司经营规模的扩大、经营业务日趋复杂、经营方式多样化、管理层次多级化及生产经营地点的分散, 使各管理者面对纵横交错的施工生产经营系统, 不可能事必躬亲地直接控制各生产经营环节及有关的经济活动, 这也就不可能没有漏洞。有漏洞, 就有可能产生滋生腐败的土壤。堵漏防范是事中监督一个经常性、长期性的工作。

(二) 有助于防范规避风险

市场经济下风险是普遍存在的。所谓防范规避风险, 是指对施工组织所面临的以及潜在的风险加以判断、归类和鉴定风险性质的过程, 简单地说, 就是要确定施工组织正在或将要面临哪些风险。在事中监督过程中充分了解项目部总体目标及主要业务, 通过对财务收支、资金使用等情况的分析, 对已识别的风险进行充分评价, 并找出未被识别的主要风险, 从监督防范风险的角度为管理者当好参谋, 从而规避风险。这在一定程度上来讲, 对廉政建设起到监督作用。

(三) 有助于促进防腐倡廉

人、才、物管理部门, 掌握一定权力和资源, 是党风廉政建设的重点。对这些重点部门的重要人员的审计和项目督察, 加强对这些部门和人员的监督, 有利于严格管理, 强化管理, 明确责任, 促进廉洁高效。对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 作为考察了解和监督管理领导干部的一个重要方式, 能客观评价领导干部的管理能力和绩效, 在丰富干部监督管理的内容和信息来源渠道, 增强领导干部责任意识和廉政意识, 提高干部监管工作的质量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并有利于强化监督, 保护干部, 预防犯罪, 惩治腐败。对工程项目进行项目中期督察, 通过绩效考核, 有助于调动项目部各管理层和员工的积极性, 防患于未然。

(四) 有助于推行管理创新

事中监督是现代公司制度的一项重要安排。加强事中监督是提高单位管理水平的有效工具。事中监督最容易发现管理存在的问题, 是单位管理创新的基础和前提。通过加强事中监督, 发现和剖析体制机制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用改革的办法解决导致腐败现象发生的深层次问题, 防患于未然, 有利于完善单位的内部控制机制, 确保管理规范化, 从源头上切断滋生违法违纪的经济基础。

三、事前控制的作用

我国经济领域存在问题的严重性, 出现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事中监督不力。从监督目的、监督成本和监督效果来看, 事中监督应该重于事后考核。前者是未雨绸缪, 后者则是亡羊补牢。与其造成损失之后的事后问责, 不如风险前置, 对重要决策进行事前控制, 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合理性、民主性, 降低失策的风险, 这样更符合决策科学, 更容易被决策者与被决策者双方接受。

四、事前控制的方式

事后控制不如事中控制, 事中控制不如事前控制, 可惜大多数的公司经营者均未能认识到这一点, 等到错误的决策造成了重大的损失才寻求弥补, 有时是亡羊补牢, 为时已晚。施工生产控制中的事前控制方式是在施工生产活动之前进行调节控制的一种方式。施工生产控制依次出现了事后控制、事中控制以后, 人们自然提出了是否可实行事前控制, 防患于未然。人们从目标管理中得到启示, 创造了事前控制方式。

事前控制方式是利用前馈信息实施控制, 重点放在事前的计划与决策上, 即在生产活动开始以前根据对影响系统行为的扰动因素做种种预测, 制订出控制方案。这种控制方式是十分有效的, 有人称它为储蓄投资管理, 意为抽出今天的余裕为明天的收获所做的投资管理。

五、事前控制的要点

事前控制方式的控制要点是:对扰动因素的预测作为控制的依据;对施工生产系统的未来行为有充分的认识;依据前馈信息制订计划和控制方案。

六、如何进行事前控制

成本控制是公司根据一定时期预先建立的管理目标, 由成本控制全体在其职权范围内, 于生产经营耗费发生以前和成本形成过程中, 对各种影响成本因素和条件采取的一系列预防和调节措施, 以保证成本管理目标实现的管理行为, 它贯穿于工程施工整个过程。

但是长期以来, 我们在实施成本控制时, 往往只注重成本的事中控制, 事后算账, 强调施工过程中工费、料费、机械费的节约, 降低现场经费等, 而对决定成本高低最关键作用的事前因素如何决策控制则未予以引起足够的重视, 对成本的事后控制也仅仅是停留在分析成本增减变化及计划的完成情况而已, 尚未达到真正控制施工成本的目的。

从发展公司的高度来看, 即使事中控制抓的再好, 最终也只能在某些方法上作些弥补, 无法改变事前成本控制已成定局的事实。因此, 要使目标管理成本得以实现, 就必须以现代管理的科学, 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完备的成本控制管理体系的重要环节, 直接决定所确定的成本目标是否被突破和利润目标能否实现, 目前部份施工公司与下属单位签订的目标责任成本承包合同书就是事前控制很重要的一种举措。

一个公司依托科学管理和技术进步, 创新工作理念, 通过实行事前控制、事中监督、事后考核的经营管理方法, 无疑会促进整个公司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

为抓好节支降耗降成本增效工作, 需要制定管理创新、节支降耗降成本增效的任务目标、实施途径、落实措施、奖罚政策, 使管理创新、节支降耗降成本增效工作落实到项目部、班组、个人。利用报刊、电视、网络平台等, 向广大干部职工宣传管理创新、节支降耗降成本增效的重要意义, 着力提高职工的成本意识、效率意识, 牢固树立“省下的就是赚的”、“花剩的就是工资”等理念, 让职工自觉地参与到管理创新、节支降耗降成本增效工作中。

公司应按照“公开、公平、公正”原则, 逐步由过去重施工轻成本、单纯数量型经营管理模式向低成本、高效益的技术经济管理模式转变, 由过去不习惯算细账的粗放型管理模式向精细化管理、责任分明的成本控制型模式转变。建立健全横到边、竖到底覆盖全公司范围的经营管理网络和考核体系, 每个被考核单位配备专职的经营管理人员, 由单位主要领导直接负责, 反馈经营动态信息, 传递经营压力。在降耗方面, 实行材料费责任单位抵押金制度, 全面落实责任, 严格奖罚制度, 大力开展“大回收、大修理、大复用”活动, 实行精细化管理, 促进材料循环利用。

为了把精细化和市场化有机结合, 建议应出台相应的管理办法, 如:财务管理办法、分包管理办法、合同索赔管理办法、目标责任成本督察管理办法、物资管理办法、责任成本管理办法、责任成本核算办法、责任成本预算编制办法等一系列文件, 实行全面经营预算和经营管理月报、季结算制度。对全公司各单位的职工工资、劳务工资、材料消耗、设备租赁、机械租赁、现场经费等经营指标实行全面预算管理, 并分解到各个单位。

摘要:文章先从事后考核的作用过渡到事中监督的作用, 阐明事中监督重于事后考核, 事前控制重于事中监督。最后再以事前控制为主, 阐述事前控制尤为重要。

事前事中事后监管制度 篇3

事前管理:宣传指导、行政审批、节目报备、机构调研

严格规范管理。根据总局《关于进一步加强电视上星综合频道节目管理的意见》的要求,上海文广局主动要求市、区两级播出机构扩大科研、人文、纪录片等多类型节目的播出比例,倡导电视节目格调健康、内涵深刻。目前,上海东方卫视每天的新闻节目长达4.25小时,位居全国省级卫视之首;地面频道新闻综合频道每天新闻的播出量(包括重播)达到6.5小时。根据上海国际化大都市的特点,上海文广局一方面鼓励本市播出机构加强与境外机构的合作,支持上海广播电视频道、频率走出去,另一方面加强对本市播出境外节目的管理。在引进境外节目素材的审批方面,上海文广局建立了专家审看制度,加强对境外节目素材的把关。

加强宣传指导。在根据广电总局要求,指导市区两级播出机构做好国家重大节日、重要活动、重大事件宣传工作的同时,上海文广局结合上海本地宣传工作,指导播出机构做好本市重要活动(如上海国际电影节、上海电视节)、重大事件的宣传报道工作,防止对境外重大事件的过度报道。

建立动态备案。根据《广播电视管理条例》的相关要求,上海文广局要求市、区两级播出机构及数字付费频道及时上报各频道频率的版面架构,以及所有栏目(包括自制、外包、合作、引进)的名称和总体定位、制片人、播出时长、首播及重播时间等信息,全面掌握各播出机构的节目架构、节目类型和节目内容等情况。同时要求各广播电视播出机构如有节目更名、调整、关停、新增等情况也需及时报备,为加强对本市各频率、频道的宣传管理打下基础。

深入开展调研。上海文广局深入各播出机构,针对频道频率进行调研,了解节目制作流程,熟悉频道频率品牌定位,体察机构发展难点。通过广泛调研,及时掌握上海广播电视发展现状,有助于宣传监管提前化,提高管理的前瞻性。

加强舆情收集。目前,上海文广局初步建立了上海广播电视的舆情监测机制,收集主要报刊媒体、互联网站、论坛微博等针对上海广播电视的新闻评论及舆论动态,关注广播电视行业相关的新闻事件,掌握行业动态,了解社会舆情,及时调整监测策略和重点,有利于节目的跟踪管理,提升监管工作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事中管理:优化监听监看机制,

提高监测监管实效

监听监看工作已经成为上海文广局广播电视宣传管理的重要环节和抓手,在把握正确导向、优化内容结构、维护健康生态、抵制过度娱乐化和低俗化倾向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形成有效的监听监看机制。依据国家和广电总局的有关政策、法规,加强播出秩序、节目内容、资质许可、涉外题材等四个方面监测。监测中心依托监测平台,通过聘请监测专家队伍,定期召开研讨会和通气会,不断完善工作机制等方式,使监听监看工作的时效性得到有效提高。

监听监看重点突出。监听监看重点关注新闻选材和评点,访谈类节目的选题边缘化、主持引导不当,情感类节目的引导观点、综艺娱乐的健康娱点等情况,重点节目专人监看,发现问题,及时上报。同时,为提高稿件的说服力,针对本市广播电视节目出现的问题,参照分析中央和外省市同类节目的播出形态和内容编排,善意提请播出机构适度调整,取得一定成效。

关注新栏目新动向。关注频道频率的重点栏目以及改版推出的新栏目新板块,从栏目定位、节目架构、内容选题、主持嘉宾等方面进行跟踪梳理,剖析节目栏目内在问题。聚焦新节目,及时指出节目设置导致偏离定位的问题。梳理分析节目形态,及时发现与专业化定位不符的节目设置,强化频道频率专业性定位,加强重点节目监看。今年以来,广播电视播出机构均加大了新闻类节目采制能力和播出总量,上海文广局监测中心加强各频道频率新闻类节目的日常监听监控力度,对重点新闻栏目,实行专人监看、即看即报制度,重要监测信息在节目播出后半个小时内上报局领导。

鼓励优秀品牌节目。以东方卫视品牌栏目《东方直播室》为例,这是一档将电视、网络媒体、短信直播等多种传播手段有机结合的新闻评论类节目。上海文广局的《上海声屏监测》对《东方直播室》点评累计有6篇,有提醒、警示,也有肯定、表扬,旨在提高节目质量,通过导向正确、内涵深刻、知识丰富、制作精良的节目给人以教育、启迪和精神文化的陶冶。对《大爱东方》《梦立方》《劳动最光荣》《1001个真相》等新推出的节目及时跟进,及时点评,肯定成绩,指出不足,推动节目良性发展,创新创优,确立品牌优势。

事后管理:交流座谈、诫勉谈话、创新推优

开展交流座谈。通过组织专家集中讨论,召开媒体座谈研究会,加大与一线编播人员的互动交流,深度剖析节目潜在性倾向性问题,分类梳理日常监管工作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发现,及时提醒,有效拓展了宣传管理的方式和手段。

强化诫勉谈话。近年来,上海文广局强化诫勉谈话制度,对于节目中出现的严重问题,如导向偏差,低俗恶搞,节目内容偏离定位,嘉宾主持人现场把控不严等,通过诫勉谈话,指出节目存在问题,提出限时整改要求,有效强化了宣传管理效能,取得了较好成效。

鼓励创新推优。结合总局每年的“创先争优”宣传情况及广播电视创新创优节目推选活动,以及由上海市广播电视协会组织的“上海广播电视奖”评选活动,积极鼓励市、区两级播出机构创新节目形态,推送优秀广播电视节目。

今年以来,上海广播电视机构涌现出一批优秀节目。上海人民广播电台的《直通990》节目成为上海“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先进典型,今年4月还被授予中国慈善的最高奖——“中华慈善奖”,这也是惟一上榜的媒体项目。东方卫视优化资源创新推出的道德建设栏目《大爱东方》、展现劳动风采的《劳动最光荣》和近期新推出的音乐节目《声动亚洲》相继得到了主管部门的肯定。

我们深感任务艰巨、责任重大,一定继续保持清醒头脑,坚决贯彻落实总局相关管理规定,全力推进新闻立台、导向立台和节目创新创优工作,确保宣传管理措施落到实处、见到实效,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积极健康的精神盛宴,为党的十八大召开营造良好舆论气氛。

三、事中事后监管制度 篇4

(一)对委托办理机动车登记业务的社会机构履行行政管理职权的监督检查

依据省级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按照相关法律规定设立办理部分机动车登记业务的社会机构进行指导、检查、监督的职责,为切实做好机动车登记业务的监管工作,制定以下制度。

1、监督检查对象

省级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按照相关法律规定对机动车经销商、二手车市场设立办理部分机动车登记业务的机动车登记业服务站办理的有关机动车登记业务工作,对机动车报废回收企业的报废车辆拆解现场监销工作,对机动车安全技术检验机构通过系统远程核发机动车安全技术检验合格标志和机动车安全技术检验工作。

2、监督检查内容

对机动车登记业务监督检查内容主要包括:(1)机动车登记业务实施的合理性和合法性;(2)机动车登记业务法律、法规和规章的实施情况;(3)机动车登记业务监督制度建立、健全和执行情况;(4)其他需要监督检查的事项。

3、监督检查方式

监督检查可以采取自查、互查、抽查、巡查、倒查等方式进行,或者采取以上几种方式结合进行。

4、监督检查程序

(1)省级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根据需要组织开展对相关社会机构办理机动车登记业务的日常监督检查工作或者专项监督检查工作。市县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按照上级部门部署或者实际需要,组织开展对本辖区内办理机动车登记业务的社会机构日常监督检查工作或者专项监督检查工作。

(2)监督检查工作结束后,执行监督检查的部门应对监督检查情况进行总结,对存在的普遍性、倾向性问题提出整改意见,通报受查单位检查改正。受查单位应当在规定时限内进行整改并书面报告整改情况。

5、监督检查措施

(1)省级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根据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申诉、检举、控告等,组织人员进行调查,调查结果应及时反馈有关申诉、检举、控告、建议单位或者个人。对发现违法违规行为的,移交相关部门处理。

(2)省级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依托计算机信息系统对机动车登记业务进行预警、分析、核查,及时发现存在问题。

(3)省级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定期抽查各受托社会机构办理部分机动车登记的纸质档案,检查机动车登记是否规范。

6、监督检查处理

受托社会机构及其派驻公安民警或工作人员在办理机动车登记中,有下列不履行法定职责或不正确履行法定职责的情形,造成危害后果或者不良影响的,应当追究行政执法(管理)过错责任:

(1)违反法律、法规、规章规定办理机动车登记业务的;(2)无权限或者超权限实施办理机动车登记业务的;(3)违反规定跨辖区实施办理机动车登记业务的;

(4)超越职权进入计算机业务系统办理机动车登记业务,或者不按规定使用计算机业务系统办理机动车登记业务的;

(5)故意刁难、拖延或者拒绝办理机动车登记业务的;

(6)违反规定增加机动车登记业务办理条件或者提交证明、凭证的;

(7)向他人泄漏、传播计算机业务系统密码,造成系统数据被篡改、丢失或者破坏的;(8)强令社会机构违反本规定办理机动车登记业务的;

(9)利用职务或业务职权上的便利索取、收受他人财物或者谋取其他利益的;(10)泄露机动车所有人相关信息,并造成损失的。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及其公安民警或工作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视为行政执法(管理)过错:(1)国家的法律、法规、规章修改或者废止,或者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导致原行政执法(管理)行为改变的;

(2)不可抗力或者因紧急避险等其他特殊情况,造成行政执法(管理)过错的;(3)机动车所有人或申请人的违法过错造成的行政执法(管理)过错;(4)法律、法规、规章规定其他不予追究行政执法(管理)过错责任的情形。追究行政执法(管理)过错责任,主要采取以下方式并可视情节单独或者合并使用:(1)诫勉谈话;(2)通报批评;(3)责令作出书面检查;(4)责令改正或者限期改正;(5)离岗培训;

(6)暂停、中止或撤销岗位上岗、机动车查验员、机动车驾驶人考试员资格;(7)调离执法岗位;

(8)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撤职、开除等行政处分;(9)对聘用人员予以解聘;

(10)因故意或者重大过失的行政执法过错引起行政赔偿的,承担全部或者部分赔偿责任;(11)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12)暂停、中止或取消办理机动车登记业务授权;

(13)机动车安全技术检验机构不按照机动车国家安全技术标准进行检验,出具虚假检验结果的,按《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94条予以处理。(14)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的其他行政处理形式。

(二)对行业场所的检查

一、检查对象

1、各旅馆业、典当业、印章业、印刷业、废旧金属收购业、机动车修理、旧机动车交易、二手手机交易等特种行业;

2、各类歌舞、量版式KTV、酒吧、夜总会等娱乐服务场所;

3、各旅游景区。

二、检查内容

1、各类证件是否齐全;

2、是否进行实名登记;

3、是否对营业情况建立档案;

4、是否制订安保方案,聘请保安人员;

5、是否与辖区派出所签订治安责任书;

6、所安装的治安管理信息系统应用是否正常;

7、是否在场所内部存在“黄、赌、毒”等违法犯罪;

8、消防设施是否符合规定。

三、检查方式

1、实地抽查检查;

2、开展明查暗访;

3、责成辖区派出所核查;

四、检查措施

贯彻落实省公安厅专项行动和明查暗访相结合。

五、检查程序

1、根据省公安厅方案或通知要求,成立检查小组,抽调组成检查人员;

2、到各个乡镇开展明查暗访检查;

3、对检查问题下发整改通知书责令整改。

六、检查处理

1、派出所视情况警告、罚款、限期整改;

2、定时不定时检查整改情况。

(三)对公务用枪配备单位公务用枪安全管理的检查

一、检查对象

全县所有配备公务用枪单位(各配枪部门,配枪的企、事业单位,从事武装守护押运的保安服务公司)。

二、检查内容

1、公务用枪配备情况。对所有配备、配置枪支弹药的单位部门进行全面检查,逐枪、逐弹进行清点核对,彻底查清枪支弹药品种、数量和管理状态。

2、公务用枪配备人员情况。对所有配枪人员、枪支管理人员,逐人见面检查,严格审查其配枪条件和现实表现,坚决清除不符合条件和要求的人员,严格加强涉枪人员管理。

3、公务用枪管理制度落实情况。对配枪单位落实枪支安全管理责任、执行枪支管理制度等情况进行全面检查,坚决堵塞管理漏洞,确保各项制度落到实处。

4、公务用枪保管设施情况。对所有枪支弹药保管库(室、柜),要逐库、逐室、逐柜进行排查,逐项检查人防、物防、技防情况,严格落实有关安全防范要求。

5、培训、考核工作情况。对配枪人员、枪支管理人员的日常教育、培训、考核情况进行全面检查,切实提高其安全意识、法律意识和管理使用枪支技能。

三、检查方式

1、现场检查;

2、台账验证。

四、检查措施

根据省公安厅下发检查通知或定时不定时检查。

五、检查程序

及时发现公务用枪配备单位存在的问题,当场或书面通知等形式提出整改意见。

六、检查处理

现场警示、当场整改、限期整改。

(四)非公安机关配备公务用枪单位购置枪支弹药计划的检查

一、检查对象

(一)非公安机关配备公务用枪单位;

二、检查内容

按照公安部相关规定,根据省公安厅要求,统一组织县内非公安机关配备公务用枪单位填报《年度配备公务用枪单位购置枪支弹药计划申请审批表》。

三、检查方式

(一)检查相关单位的配枪资格和配备限额;

(二)通过枪支管理信息系统,检查各配枪单位的枪支管理工作情况;

(三)检查填报的《年度配备公务用枪单位购置枪支弹药计划申请审批表》是否规范。

四、检查措施

(一)认真核对上报的《年度配备公务用枪单位购置枪支弹药计划申请审批表》,及时发现填报错误;

(二)检查非公安机关配备公务用枪单位的枪支管理工作台帐;

(三)实地检查非公安机关配备公务用枪单位落实安全管理制度和措施情况。

五、检查程序

(一)深入非公安机关配备公务用枪单位开展实地检查,及时发现涉枪支管理方面的安全隐患,提出整改意见;

(二)及时收集、核对、汇总《年度配备公务用枪单位购置枪支弹药计划申请审批表》。

六、检查处理

(一)认真核对上报的《年度配备公务用枪单位购置枪支弹药计划申请审批表》,如发现错误,及时指导相关单位修改。

(二)对发现的枪支管理安全隐患和漏洞,及时提出整改意见,并督促相关单位予以整改;

(三)对发现的违法违规和违法犯罪案件,依法立案查处;

(四)对涉及公安机关监管部门和人员的违法犯罪行为,依法交由纪委、督察等部门查办。

(五)对公务用枪持枪证件使用管理的检查

一、检查对象

各类公务用枪配备单位及其人员;

二、检查内容

(一)公务用枪配备单位及其人员依法申领公务用枪枪证、持枪证的情况,是否存在不及时、不规范申领;

(二)公务用枪配备单位落实公务用枪安全保管措施情况,是否建立健全各项安全管理制度,落实人防、物防、技防等安全防范措施;

(三)公务用枪配备单位、人员是否严格执行枪支(弹药)保管、使用等各项管理制度;

(四)公务用枪配备单位、人员是否存在违法、违规使用枪支的现象;

三、检查方式

采取内部监管和外部监管相结合的方式,内部监管主要通过日常检查、指导等形式,及时发现各种安全隐患和管理漏洞;外部监督主要通过开展调查研究、召开会议、接受投诉举报等形式,及时发现各种违法违规行为。

四、检查措施

(一)现场查验公务用枪配备单位、人员的枪支及持枪证件;

(二)现场检查公务用枪配备单位的枪支(弹药)管理台帐、档案资料;

(三)现场检查公务用枪配备单位的枪支(弹药)保管场所和设施;

(四)落实省公安厅统一开展专项检查、整治活动,落实各项安全防范措施和制度。

五、检查程序

(一)日常检查:通过下基层派出所,及时发现派出所公务用枪中存在的问题,当场或书面通知等形式提出整改意见;

(二)专项检查整治:根据省公安厅统一部署,组织开展全县的专项检查、整治行动,重点解决公务用枪安全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三)及时收集、处置群众相关举报、投诉信息,并组织相关人员进行核查,对发现的违法、违规行为,坚决依法查处。

六、检查处理

(一)对发现的公务用枪安全隐患和管理漏洞,及时提出整改意见,督促相关单位、人员予以整改;

(二)对发现的违法犯罪行为,依法立案查处;

(三)对涉及公安机关监管部门和人员的违法违规行为,一律交由纪委、督察等部门进行调查,并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六)对营业性爆破作业单位及爆破作业人员的检查

一、检查对象

在我县从事营业性爆破作业单位、从事爆破作业的爆破工程技术人员;

二、检查内容

对营业性爆破作业单位,主要检查:

(一)营业性爆破作业单位是否依法规开展爆破作业活动;

(二)营业性爆破作业单位是否建立健全各项安全管理制度,落实人防、物防、技防等安全防范措施;

(三)营业性爆破作业单位的资质条件是否发生变化,是否存在应当变更、撤销等情形; 对爆破工程技术人员,主要检查:

(一)爆破工程技术人员是否依法依规开展相关从业活动;

(二)爆破工程技术人员执行各项安全管理制度情况;

(三)爆破工程技术人员的资质条件是否发生变化,是否存在应当变更、撤销许可等情形;

三、检查方式

采取内部监管和外部监管相结合的方式,内部监管主要通过日常检查、指导等形式,及时发现各种安全隐患和管理漏洞;外部监督主要通过调查研究、召开会议、接受投诉举报等形式,及时发现相关违法违规行为。

四、检查措施

(一)实地检查营业性爆破作业单位的落实安全管理制度和措施情况,爆破工程技术人员的作业活动情况和现实表现情况;

(二)检查营业性爆破作业单位的民爆物品安全管理台帐,爆破工程技术人员的工作台帐;

(三)检查营业性爆破作业单位的爆破作业方案和各项安全管理制度;

(四)根据省公安厅统一部署,开展民爆物品安全管理工作专项检查、整治活动,落实各项安全防范制度和措施;

(五)指导派出所加强对监督检查对象的日常检查;

(六)通过公布举报电话、网站(电子邮箱)、来信来函通讯方式等,广泛收集各种举报投诉信息。

五、检查程序

(一)深入爆破作业单位开展实地检查,及时发现存在的安全隐患和管理漏洞,当场提出或核发通报(整改通知书)等形式提出整改意见;

(二)及时收集、处置群众举报、投诉信息,依法进行核查,对发现的违法、违规作业行为,坚决依法查处。

六、检查处理

(一)对发现的安全隐患和管理漏洞,及时提出整改意见,相关单位予以整改;

(二)对发现的违法违规线索和违法犯罪案件,依法立案查处;

(三)凡存在按《民用爆炸物品安全管理条例》、《爆破安全规程》,应当给予处罚的,依法予以处罚,严重的将追究刑事责任;

(四)对涉及公安机关监管部门和人员的违法犯罪行为,依法交由纪委、督察等部门查办。

(七)职权名称:对执法事项及行为的监管

为保障公安机关及其人民警察依法正确履行职责,加强对各级公安机关及其人民警察执法活动的内部监督,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根据公安部《公安机关内部执法监督工作规定》,结合我县局实际,制定本规定。

1、监督检查对象

上级公安机关对下级公安机关,上级业务部门对下级业务部门。

2、监督检查内容

对行使属地管理事项的监督检查内容包括:

(1)有关执法工作的规范性文件及制度、措施是否合法;

(2)刑事立案、销案,实施侦查措施、刑事强制措施和执行刑法等刑事执法活动是否合法和适当;(3)有关治安管理、户籍管理、交通管理、消防管理、出入境管理等法律法规的实施情况;(4)使用和执行行政拘留、罚款、没收非法财物、吊销许可证、查封、扣押、冻结财物、收容教育、强制戒毒等行政处罚和行政强制措施是否合法和适当;(5)看守所、治安拘留所、强制戒毒所、侯问室等限制人身自由场所的执法情况;(6)行政复议、行政诉讼、国家赔偿等法律法规的实施情况;(7)国家赋予公安机关承担的其他执法职责的履行情况。

3、监督检查方式

(1)依照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的执法程序和制度进行的监督;

(2)对起草、制定的有关执法工作的规范性文件及制度、措施进行法律审核;(3)对疑难、有分歧、易出问题的案件,进行案件审核;

(4)对刑事执法、行政执法的重点环节、易出问题的刑事、行政强制措施、行政处罚等执法行为进行审核;

(5)组织执法检查和执法质量考核评议;(6)组织专项、专案调查;

(7)重点案件督办和重大执法活动、事项的监察;(8)依照法律、法规进行听证、复议、复核;(9)进行执法过错责任追究;

(10)根据上级公安机关相关规定,依职权确定的其他方式。

4、监督检查程序

(1)组织专人现场检查台账,查阅案卷;(2)两人以上明查暗访;

5、监督检查措施

对内部执法监督工作中发现的公安机关及其人民警察不合法、不适当的执法活动,由执法监督主管部门提出意见,报经本级公安机关行政首长批准后,分别作出如下处理:

(1)对错误的处理决定予以撤销或者变更;

(2)对拒不履行法定职责的,责令其在规定的时限内履行法定职责;(3)对拒不执行上级公安机关决定和命令的有关人员,可以停止执行职务;

(4)公安机关及其人民警察违法行使职权已经给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造成损害,需要给予国家赔偿的,应当依照法律规定给予国家赔偿;

(5)公安机关人民警察在执法活动中因故意或者过失,造成执法过错的,按照有关规定追究执法过错责任。

执法监督工作中发现公安内部执法环节存在程序不完备或者处理意见错误的,可由执法监督主管部门通知纠正。

对本级公安机关的业务部门、下级公安机关及其人民警察做出的执法行为存在违法或不适当情形的,可由执法监督主管部门发出《纠正违法通知书》,限期纠正。

本级公安机关已经办结的案件或者执法活动存在违法或者不适当情形的,由执法监督主管部门或者相应的业务部门报经主管领导批准后,予以改正。

6、监督检查处理

对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执法监督主管部门可根据不同情况,给予通报批评;情节较重的,由纪检、监察部门对主要负责人和直接责任人给予行政、纪律处分:

(1)接到《执法问题查询通知书》的公安机关或者业务部门无正当理由,逾期不作答复或者拒绝答复的;

(2)接到《纠正违法通知书》后不按要求期限纠正,不申请复查的;(3)对上级公安机关做出的撤销、变更决定或者复查决定拒不执行的;(4)其他拒绝或者阻碍执法监督活动顺利进行的。公安机关的领导和有关责任人员在执法工作中有违法违纪行为需要追究纪律和法律责任的,依照有关规定办理。

事前事中事后监管制度 篇5

谈建设单位在工程项目建设施工阶段“事前、事中、事后”的质量控制

发表于:2009-2-20 9:01:45 作者:4453033 《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全面规定了建设单位的质量责任和义务。随着国家投资体制的改革,投资主体日趋多元化,国家投资外普遍实行了项目法人责任制,投资主体以项目法人的形式参与市场经营活动。因此,必须加强对投资主体(建设单位)市场行为的管理。建设单位作为建设工程投资人,是建设工程的重要责任主体。建设单位有权选择承包单位,有权对建设过程检查、控制,对工程进行验收,支付工程款和费用,在工程建设各个环节负责综合管理工作,在整个建设活动中居于主导地位。

建设工程、基础设施项目,除军事工程等特殊情况外,都要按政企分开的原则组成项日法人,实行建设项目法人负责制,由项目法定代表人对工程质量负总责。凡没有实行项目法人责任制的在建项目,要限期进行整改。

项目法定代表人必须具备相应的政治、业务素质和组织能力,具备项目管理工作的实际经验。项目法人单位的人员素质、内部组织机构,必须满足工程管理和技术上的要求。对于一个工程项目而言,工程的质量、进度、投资这三者是构成整个工程项目总体管理目标的重要因素。工程质量、进度、投资这三者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它们是一个完整的目标统一体系,其中任何一个因素发生变化,都必然引起其它两个因素的变化,同时也受到这两个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对于一个工程项目的三大目标之间,不同的项目在不同的时期,目标的重要程度是不同的。因此,监理工程师要善于处理好在各种条件下工程项目三大目标间的关系。特别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在进行目标控制时应把质量、进度、投资当作一个整体来控制;

②在对工程项目进行目标规划时,要注意统筹兼顾,合理确定质量、进度、投资三大目标的标准,应在需求与目标之间、三大目标之间进行反复协调,力求做到需求与目标的统一,三大目标的统一;

③要针对整个目标系统实施控制,防止发生盲目追求单一目标而冲击或干扰其他目标的现象;

④以实现项目目标系统为衡量目标控制效果的标准,追求目标系统整体效果,做到各目标的互补。

在上述原则下以及全程质量管理意识为前提:谈监理在工程项目建设施工阶段的质量控制

一、工程质量的事前控制

事先控制(也称主动控制),是一种面对未来的控制。一工程项目的实施,由于建筑参建单位多,工序多,投资大,周期长,工程质量不出现缺陷或事故是各方时时关注的问题,因此质量控制的重点应是贯彻以预防为主,事先控制的原则。

1,开好第一次工地会议,第一次工地会议是检查各参建单位、承包商、监理准备工作。确定工作程序:A、说明工程质量验收程序,有关表样,明确报表时间;B、明确现场工程例会、专题会议等召开时间、地点、出席人员;C、明确各单位各个人员职责分工。

2,搞好设计交底(图纸会审),由项目总监协助建设单位,组织施工单位、设计单位、进行图纸会审。先由设计单位介绍设计意图,结构特点,施工要求、技术措施和有关注意事项,然后由施工单位提出图纸中存在的问题和需要,使参加施工的各单位人员思路一致,最大限度的避免施工中出现失误。3,施工组织设计未经监理总监审批,不准开工。并要求总监理工程师对施工组织设计进行审核,总监理工程师对施工组织设计的审核的重点是:A、总体布置是否合理;B、技术措施是否得当;C、施工程序安排是否合理;D、主要项目的施工方法是否可行;

4,严格执行进场材料报验制,原材料、成品、半成品、构件、配件进场验收合格,保温隔热材料和粘结等材料进场复验符合验收规定,不合格材料不准采用,必须退场; 5,未经批准的新工艺,不准采用;

6,前道工序未经监理验收,后道工序不准施工;前道工序经监理验收,就是对后道工序的事先控制,一个工程的多道工序就是这样一步一步,在有序,可控中传递到竣工; 7,设计变更,设计变更是工程施工过程中保证设计和施工质量,完善工程设计。纠正设计错误以及满足现场条件变化而进行的设计修改工作,但,任何设计变更不的得降低建筑节能效果。设计变更一般包括由原设计单位出具的设计变更通知单和由施工单位征得由原设计单位同意的设计变更联络单两种。.设计变更要尽量提前,最好在开工之前就发现,或在施工之前变更,防止拆除造成的浪费.。

8,样板引路制,实行样板引路制,各分部分项工程必须先编作业指导书,再造样板经有关方验收后,按样板进行技术交底后才施工;施工过程中,无论管理或施工人员有一个统一的质量标准,能严格进行自检,互检和交接检

事先控制,要求管理人员在活动开始前就必须对“做什么?”“为什么?”以及“如何做?”等问题有整体的筹划,是“思考”在先,“行动”在后,用思想指导行动,以保证目标实现的一种控制。事先控制是一种相当理想的、也是事半功倍,功效卓著的一种控制,是所有管理者追求的境界。

二、工程质量的事中控制

所有参建单位应当有很强的全程质量管理意识。一般管理者都明白全程质量管理的重要性,但为什么在实际操作中容易疏忽过程控制呢?原因基本是因为追求一时的经济效益,对质量的失控。事中控制要求严格检查、及时反馈、及时整改,因此,事中控制的时间长,工种多,干扰多,难度大,是施工阶段的主体。通过招标,选定具有相应资质的施工单位从事工程建设,签订工程施工合同。建设单位对施工质量的控制主要是通过工程监理进行。工程监理依据监理合同对工程项目实施全过程、全方位的监理,施工单位的工程质量活动完全处在监理控制之中,通过控制人员、材料、机械、方法工艺和影响工程质量的因素,达到控制质量的目的。通过现场质量检验、落实检验方法,参与分部工程、隐蔽工程验收等措施来控制工程建设质量。定期或不定期组织由参建各方人员参加的工程质量联合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成立督察组织,随时对工程建设质量实施督察,防止质量事故的发生。

督促监理单位加强事中控制:

1,监理旁站,旁站监理只是建设监理工作中用以监督工程质量的一种手段,主要是为限制不正当的施工行为,工程质量事中控制,所采取的监理方法之一,它与监理工作的其它监督手段结合使用,是质量监理工作中相当重要和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旁站监理范围:基础阶段:桩基施工、土方回填、后浇带浇筑、其他结构混凝土浇筑、防水混凝土浇筑、卷材防水层细部构造处理;主体结构阶段:梁柱节点钢筋隐蔽过程、厨卫、露台蓄水实验。

2,巡视与抽查,如果说在工程质量事中控制中,旁站是蹲点的话,那么巡视就是跑片,对工程质量进行抽查,对于重要部分或关键工序增加抽样比例,判断此关键工序是否失控、如果存在的“系统性质量偏差”,提出整改意见。

3,监理日记,是系统的反映监理过程,对有特殊问题的原因、处理结果,以文字记载下来。监理日记必须掌握以下原则和要求:A、实事求是,遵守监理工程师“守法、诚信、公正、科学”的从业准则,客观公正地记录工地施工、监理情况;B、书写工整、规范用语、内容严谨,应反映监理活动的具体内容及其深度、广度、体现时间、地点、有关的人以及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使用专业术语和规范文字,体现监理行业特点、技术要求和岗位职责履行情况,文字与数字相结合,检测数据及其单位要符合规范和标准;C、问题的发现和处理,要有始有终,记录问题时对问题的描述要清楚,处理措施和处理结果都要跟踪记录完整;D、及时送审、签认、存挡,防止丢失缺损,加强监理日记的档案管理,提高监理日记的档案使用价值。

三、工程质量的事后控制

工程质量的事后控制方式,是指根据当期施工结果与计划目标的分析比较,提出控制措施,在下一轮施工活动中实施控制的方式。它是利用反馈信息实施控制的,控制的重点是今后的生产活动。其控制思想是总结过去的经验与教训,把今后的事情做得更好。经过几轮的反馈控制是可以把事情做的越来越好。事后控制,又称被动控制,有人称它为负债管理,意指今天的管理是为昨天欠下的债所做的,不良结果一旦发生,损失已经造成,无法挽回了。

1,工程质量的事后控制要点是:A、以计划执行后的信息为主要依据;B、要有完整的统计资料;C、要分析内外部环境的干扰情况;D、计划执行情况分析要客观,控制措施要可行,确保下一轮计划执行的质量,事后控制的重点是确保每个产品合格,并把不合格产品及时反馈给设计单位和施工单位进行设计变更或返工、整改。

2,严格按检验批、分项、分部(子分部)工程进行质量验收,并进行质量评价,对于工程质量存在问题提出整改意见,直至整改合格于以验收。

3,建筑通病的事后控制,如雨后渗漏、墙体裂缝等,一但发生,影响观感,影响使用功能,要在材料、设计、施工、管理上查找原因,施工单位制定专项方案,总监审批后,进行整改。

4,技术事故的事后控制,查明原因,及时上报,设计院、专家会诊,拿出整改方案,监理监督整改。5,事后控制还有:参建单位内部验收,住宅工程的分户验收,物业管理部门组织的细部检查,业主组织的客户看房等,这些活动参加的人员多,不同专业,不同需要,全方位,多角度的提出整改意见,是对工程质量全面评价,也是对工程质量的事先控制、事中控制的检验。

在工程项目建设中要使质量控制有成效,就要在事前、事中、事后工程质量“全过程,全方位”监控中,实行先实验,先示范,样板工程引路的事先控制;巡视、旁站,跟踪抽查,联合普查的事中控制;验收整改的事后控制,坚持控制程序化、标准化和科学化作业,达到精品工程,使业主、客户满意,参建单位也从中受益。——摘自《现代鲁班网》

事前事中事后监管制度 篇6

------平果县工商行政管理局副局长

凌金活 推进商事制度改革,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是当下一个时期政府各部门行政监管的重要改革方向,推进行政监管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科学合理,统筹推进,重点突破。作为该项工作的堆动者,就我县当下涉及市场主体行政监管工作探究一下该项改革工作如何开展。

一、当前市场主体行政监管中存在的问题

(一)“多证合一”改革给传统日常监管带来挑战。几年来,根据各项制度改革,自2015年10月1日起完成“三证合一”(营业执照、税务登记证、机构代号证)、“五证合一”(再增加社会保险登记证和统计登记证两个证整合)到将推开的“多证合一”(涉企业的多个证整合)更换为统一信用代码的营业执照。这样的“多证合一”将大大减轻商事负担,激活市场主体活力,消减行政事务,进一步推进“管放服”工作的开展。但目前部门间协同监管合力没有,信息共享平台建设缓慢,使“多证合一”工作难于开展。

(二)经营异常名录管理与处罚脱钩,衔接滞后。由于经营者法律意识淡薄,使只通过宣传教育难以实现监管到位的目的。部分经营者的思想上不能重视,办理了营业执照,但在日常经营中因经营不善,店面频繁更换,又不懂得注销本人名下执照,导致经营异常户数目庞大。即使监管人员通过三番五次的劝告,也不能及时达到监管中的要求。《企业经营异常名录管理暂行办法》《个体工商户报告暂行办法》《农民专业合作社报告公示暂行办法》规定的信用信息监管中注重了申请,轻视了审批程序,没有处罚相关法则,给经营异常带来了极大的随意性,使诚信体系建设落不到实处,行政监管不能以合理手段进行监管,处罚与教育相结合的行政处罚原则流于形式,工商部门的日常监管同时也增加了一定的难度,诚信体系建设产生极大的盲区,服务水平处于不断下降的趋势。

(三)信用监管缺乏刚性约束导致后续监管乏力。目前,年报公示制度是商事制度改革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的重要手段和重要内容。但是,我国社会诚信体系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信用信息的褒奖惩戒作用发挥还不充分。对未按时公示信息的企业,除了在企业信息系统进行公布并将其列入经营异常名录外,并无其他惩罚性规定,即使在规定时间内未公示信息而被列入经营异常名录,企业也可以通过补录公示信息后,将其从经营异常名录中移出。

(四)理清日常监管职责。商事制度改革以来,工商部门放宽了市场主体的准入,给事中事后的监管带来了极大的挑战。虽已确定了市场主体,但事中事后的审批出现迟缓现象,部分经营者虽已确定了经营主体,但有些小型行业的审批机关盲目,甚至出现无人审批无人监管的现象。这些小型行业又是国民经济发展中不可忽视的行业,可能给安全体系建设带来影响,部分行业没有明确监管主体,即可归一个部门审批监管,也可归到另一个部门审批监管,模棱两可。这样一来,就出现了部门与部门之间的相互推诿现象,无照经营行为逐渐增加。一些部门违背“谁审批,谁监管”“谁主管,谁监管”的原则,即不审批也不监管,忽视在无照经营查处取缔工作中的职责,给日常事中事后监管造成极大影响,政府服务水平、服务能力达不到群众的满意。

(五)市场监管、消费维权存在问题。

1.对投诉举报的处理过于放松,鼓励协商和解但各自处理结果的优劣未予以体现,投诉举报的案件转化率低,缺乏系统性的分析和防范风险。

2.监管信息沉睡,信息不公开,信息不应用,替违法者“藏着掖着”,经营者难以从监管部门得到关乎其合法经营的全面的信息,消费者难以得到商品服务及其经营者客观、全面、清晰的信息。其他社会组织难以获得信息有效参与社会监督。结果是失信得不到惩处,守信得不到益处,没有发挥信用信息引导公序良俗的作用。

(六)执法办案方面。一是缺少法律方面支撑,国家现行法律法规未能及时依照“多证合一”的要求进行修改,目前行政执法主体仍是工商监管、食品药品监督,导致了市场监管执法暂时处于无法可依的情况。二是办案能手不足,下划地方后,基层编制数不同程度受到削减,加上补充的骨干无执法资格,出现办案人员紧张,尤其是办案能手青黄不接的现象。

(七)网络市场监管中存在的问题

1、法制体系有待健全,随着形势发展,特别是《网络交易管理办法》实施以来,更加需要在法制建设与顶层设计层面对网络市场监管综合协作进一步进行统筹安排与部署。

2、内部分工有待明晰,网络市场监管内部协调机制未充分发挥作用,使得网络监管部门工作任务压力骤增,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网络市场监管工作成效。

3、区域协作,部门合作有待加强完善。工商部门之间的沟通协作不够,未形成统一标准的数据交接与案件移送机制,网络交易违法案件处理效率低,难度大。工商部门与其他部门之间沟通不畅,合作力度不够,缺乏统一有效协调。工商部门在查处网络交易违法案件时往往单打独斗,很难形成监管合力。

二、对涉及市场主体事中事后监管工作的措施。

(一)推进部门协同监管。

1、建立监管职责清单,制定监管方法,适应“先照后证”改革,按照“谁审批,谁监管”“谁主管,谁监管”的原则,制定公布市场主体监管职责目录。以清单的方式明确行政审批事项监管主体,以其他需要实施行业监管的市场部门,厘清政府部门监管职责,建立健全行政审批、行业监管与后续监管相一致的市场监管责任机制。实行监管职责清单管理,根据法律法规和机构调整及时更新。依据市场主体监管职责目录,制定各监管部门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的实施办法,明确各部门之间的监管职责、法律依据、监管措施、工作机制。

2、严格监管职责落实,形成部门监管合力。对涉及行政审批的市场主体经营事项,以及不涉及行政审批但需要实施行业监管的市场主体、经营事项、审批部门和行业主管部门要依据职责目录和实施办法,履行主要监管职责,其他部门按照各自监管职责予以配合,对涉及工商登记前置审批事项,未取得审批文件、证件,擅自从事经营活动的,由审批部门依法查处。对已取得审批文件、证件,未取得营业执照,擅自从事经营活动的由工商部门依法查处,有关审批部门予以配合。对涉及后置审批的事项,已取得营业执照,但未取得审批文件、证件,擅自从事经营活动的,由审批部门查处。涉及两个以上审批部门的审批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依法进行查处,并互相配合。对依法取得营业执照即可从事经营活动,但未取得营业执照,擅自从事经营活动的,由工商部门会同行业主管部门依法查处。同时要加强对市场主体经营行为的监管。其他行政部门要按照各自职责,依法处理查处市场主体违法经营行为,形成监管合力,工商部门和其他部门要强化协同配合,查处违法经营行为时,对不属于本部门职权范围的,及时移交、移送。

(二)健全信息统一公示的负责制度。由于经营者接受能力差,经营异常率过于庞大,加之改革前对经营者办理注册登记后领取的营业执照在停业后没有强制注销,或对不履行注销义务没有相关规定。大多数经营者已停业,但网络信息显示在册经营的现象。要通过各种媒体宣传,制定较为合理的注销程序负责制度,弥补改革前的不足,保证信用信息体系建设的完善。建立透明诚信市场秩序来规范经营行为,营造诚信自律的社会信用环境,促进各类市场主体守法经营,健康发展。

(三)扩大信息公示制度追究责任的范围。《企业信用信息公示暂行条例》规定,企业列入异常经营名录性行为:一是企业未按照规定期限公示报告或未按工商部门责令期限公示有关企业信息的;二是企业公示信息隐瞒真实情况、弄虚作假的。两种情形,经营者只要按时公示、如实公示就不会受到工商部门的责任追究。从而忽视了信用信息监管体系在消费维权、动产抵押等方面的作用。经营者不按时履行经营者义务,本质就是一种失信,这样的失信是较为严重的。信用信息体系建设中未对这样的失信作出规定。信用体系建设是市场监管的“顶层设计”,是社会健康运行的根基,因此,市场主体信用、个人信用标准要建立,信息采集的来源、方式要确定,信用信息的加工利用要有章可循。将监管执法中的信息纳入到信息系统,开放给第三者参考,来约束和激励市场参与者培养守信的习惯,监管执法才能事半功倍,从源头上减少违法违规现象,消费维权才能轻松快捷。

(四)完善网络监管制度建设。逐步完善网络市场的法制建设,推动电子商务立法进程。网络市场监管非工商部门独有工作,涉及政府部门众多,工商部门积极争取当地政府的理解与支持,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各部门紧密合作,共同做好网络市场监管工作。要加强对专门人才培训与培养力度,建立高素质的监管执法队伍。建立全国统一的网络市场信用评价与监管体系,充分发挥信用监管的作用,提高网络市场的信用水平。并建立网络市场监管工作经验的定期交流渠道和机制,进一步总结交流各地网络市场监管的优秀经验及做法,带动网络市场监管工作水平共同提高,来确保信用信息体系的常态化建设。

三、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工作建议 一是加快顶层设计,推动“一站式”市场监管信息平台的尽快畅通运行。构建全县统一的市场监管信息平台,将碎片化、分散化、区域化的企业许可监管信息归集整合,实现信息横纵向共享。同时,依托市场监管平台推送市场主体登记注册信息及许可证办理信息反馈,实现部门数据双向推送、互通共享,为“先照后证”的后续监管打好基础。

二是紧跟改革形势,推动“协同化”监管模式常态化运行。协同监管是强化市场监管、提高监管效能的有效手段。要从证照联动、执法办案、失信惩戒等方面入手,建立政府部门间信息共享、联动响应机制。要按照职责分工,明确各市场监管部门的执法依据、执法层级和执法责任,逐步建立健全跨部门、跨区域执法联动响应和协作机制,实现违法线索互联、监管标准互通、调查证据和处理结果互认,消除执法盲区。

三是事前审批和事中事后监管是监管体系的一个完整链条,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关联,都是监管机构履行法定职责的体现。事前审批的许可条件要靠事中监管及时矫正,事前准入、事中监管的效果最终要靠事后惩罚威慑来保障。无论事前审批,还是事中事后监管,都要于法有据、程序正当。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有利于明确各类市场主体的责任边界,改变中国资本市场中以往存在的“严进宽出”现象。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工商部门从重审批向重监管的转型要求更为迫切。商事制度改革的重点是简政放权,放是措施,最终目的是促进经济健康快速发展,所以不是一味的放,而是“放管结合”,实现工作重心从以事前审批为主向以事中事后监管为主的根本转变。工商执法干部要增强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和使命意识,提高思想境界,转变监管思路,创新监管机制,构建以企业信息公示制度为核心的新型监管模式。

四是要不断加强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建设。通过公示市场主体的注册登记、许可审批、报告、行政处罚、抽查结果、经营异常状态等信息,促进企业自律;要普遍推广“双随机”抽查机制,通过抽查、抽检等方式,综合运用提醒、约谈、告诫等手段,强化对市场主体及有关人员的事中监管,及时化解市场风险。要使列入经营异常名录制度工作常态化,同时还按要求,建设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监管警示系统,先在少数部门作试点,以工商系统信息为基础,归集共享法院、税务等几个部门的相关信息,有效对接总局“全国一张网”系统,建成企业监管大数据中心,推动实现全县各行政部门间的企业信息共享、互联互通和业务协同,建立“一处违法,处处受限”的联合惩戒机制,达到对企业等市场主体的协同监管目标,打造市场主体的诚信体系;开发政府部门间协同监管系统,初步实现工商部门、审批部门、行业主管部门及其他部门之间的信息实时传递和无障碍交换,实现各行政部门对企业的协同监管,实现联动监管功能。

五是建构市场监管社会共治格局,运用社会共治手段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维护市场秩序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社会共治,既包括执法部门的监管引导、行业自律又包括社会监督。工商部门在办理登记注册时和办理登记注册后,要履行好“双告知”职责。在日常监管中,要通过在市场主体中开展文明经营等活动,采取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等措施,促使市场主体强化主体责任,在安全生产、质量管理、营销宣传、售后服务、信息公示等方面履行法定义务,引导市场主体自治,推进行业自律。同时,要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商会在权益保护、资质认定、纠纷处理、失信惩戒等方面的作用,推进监管执法与行业自律的互动。另外,要鼓励社会监督,发挥消费者协会等社会组织的作用,发挥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公证机构、检验检测认证机构等专业服务机构的监督作用,积极培育和发展社会信用评价机构,健全公众参与和舆论监督机制。

六是要组织专项行动,运用市场监管执法手段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市场监管执法,是市场监管体系的基础,是终止市场主体违法行为,提高事后惩戒威胁力的最后手段,也是社会感知执法形象好坏、政府公信力高低的重要方面。要在日常监管执法中,注重向政府汇报,根据各部门职能,和公安、质监等部门建立联合执法机制,有效形成各负其责、齐打共管的综合执法机制,比如由政府牵头,工商、公安、综治部门、县委宣传部为主要成员,成立打击传销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由政府牵头,农业部门、工商、公安、畜牧局、质监局、供销社等部门成立农资打假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由工商局牵头,县委宣传部、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公安局、食药局等为主要成员,成立整治虚假违法广告联席会议办公室。在此基础上,突出重点区域、重点时段、重点领域,深入开展反不正当竞争、红盾护农、商业贿赂专项治理行动、“双打”、整治虚假违法广告等专项执法行动。通过信用约束和行政处罚联动的方式,对违法市场主体加大行政处罚和信用约束力度,依法实施吊销营业执照、吊销撤销许可证、列入经营异常名录和黑名单等惩戒措施,严厉打击和治理扰乱市场秩序的突出问题。

推进商事制度改革,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的改革进程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我们在实际工作中不断探索,来保证商事制度改革顺利进行。

上一篇:六点的风景初二作文下一篇:受聘人履行岗位职责和完成工作任务情况简述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