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成本的事前控制

2024-09-21

工程成本的事前控制(共5篇)

工程成本的事前控制 篇1

0 引言

20世纪80年代以来科学技术的快速进步、企业经营环境的改变以及由此带来的生产组织方式的变革和经营管理要求等, 引起了成本控制观念和方法的又一次革命, , 将成本控制的理论和实践推进了一个新的时代。在这样的环境下, 如何有效地进行成本事前控制, 已成为理论界和实务界亟待研究解决的重大课题。本文以作业成本计算 (Activity-Based Costing, ABC) 和资源约束理论 (Theory ofConstraints, TOC) 的分析为基础, 重点探讨二者在成本事前控制中的整合, 以寻求成本事前控制的有效途径。

1 作业成本计算 (ABC) 及其先进性

ABC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西方国家发展起来的, 是将间接成本和辅助资源更准确地分配到作业、生产过程、产品、服务及顾客的一种成本计算方法 (卡普兰与阿特金森, 1999) 。作为一种成本计算方法, ABC主要在以下两个方面区别于传统成本计算方法: (1) 利用多重成本动因将成本追溯至成本标的, 这能够更准确地反映产品制造及支持活动中所需消耗的各种资源及其数量; (2) 间接成本的追溯以不同层级的作业和成本为基础。可以说, ABC从解决传统成本核算系统的缺陷入手, 以“作业消耗资源、产出消耗作业”为基本前提, 以所有成本都可追溯且都同特定成本动因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为基本假设 (即所有成本都是可变的) , 通过追踪所有成本到作业, 然后再到产品、服务或客户, 提供了各种作业和业务流程以及产品、服务和客户等方面更加准确的成本信息, 更准确地揭示了成本性态, 为成本的决策和规划提供了更加相关和可靠的信息。同时, ABC将企业在资源上的耗费与资源执行的作业和业务流程联系起来, 着力分析和识别成本动因与作业的因果关系, 突出了企业经营活动的各种作业及其对资源的消耗, 强调了作业是分析企业成本行为的关键因素。另外, ABC还强调资源 (生产能力) 、作业和成本之间的内在联系, 能更真实地反映资源 (生产能力) 、作业和成本之间的联动关系。所有这些, 都有助于对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及其与成本的关系取得更清晰准确的认识, 为更有效的成本控制指明了方向, 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实际上, ABC不仅仅是一种成本计算方法, 它在本质上更是一个有效地成本控制系统。它以谋求顾客价值创造中的成本优势为根本目标, 具有时代感和先进性;它强调成本控制的战略理念、决策理念、顾客价值提升理念、作业链整体优化理念、多成本动因理念以及成本避免和成本可持续降低理念等, 具有新颖性和先进性;它关注作业和成本动因的识别与分析, 强调作业链 (价值链) 的整体优化, , 以及产品生命周期成本的控制, 使成本控制具有源流性、、整体性和协调性;它关注产品、服务、顾客、质量、供应渠道、分销渠道、生产流程、作业等每一成本对象和人、财、物等每一约束性资源和弹性资源要素, 以及研究与开发、设计、采购、制造、产品发送、市场营销、售后服务、人力资源管理、基础管理等作业链 (价值链) 的每一个环节和每一个层面, 在成本控制对象上具有广泛性和全面性;它强调资源消耗、作业消耗、作业时间、作业质量、作业效率等成本的非货币性表现形式, 使成本控制更具可理解性和可操作性;它不仅与传统的成本控制方法兼容, 使传统成本控制方法的应用更有效, 而且还包括成本动因分析、作业分析等特有方法的应用, 充实并完善了成本控制方法体系。

由上可见, ABC的提出为企业的成本控制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路, 从不同层面强化了企业的成本控制: (1) 强调顾客价值的创造和持续竞争优势的获得, 有利于实现企业竞争战略与企业成本控制战略的有机统一; (2) 注重成本动因的分析和控制, 从而能够实现成本源流控制与成本控制战略的有机统一; (3) 既重视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战略层面, 又重视战略层面下的战术层面, 从而能够实现微观层面成本控制与宏观层面成本控制的有机统一; (4) 关注企业整个作业链 (价值链) 的分析, 从而有助于实现作业链 (价值链) 各环节的成本控制的有机统一; (5) 保证了成本信息的相关性和反映真实性, 不仅有助于提高成本预测、决策的科学性和成本规划的全面性与准确性, 而且还有利于提高成本分析、考核与奖惩的客观性和公平性, 有助于实现事前、事中和事后成本控制的有机统一; (6) 不仅关注既定成本控制目标的完成, 更注重成本的持续降低 (如提高增值作业的效率) 尤其是成本的避免 (如消除不增值作业) , , 从而能够实现成本的维持控制、改善控制 (成本抑减) 和革新控制 (成本避免) 的有机统一。这种成本控制系统的作用和效果, 已被国内外尤其是西方国家大量的企业、政府和其他非营利组织的成功实践所证明。

2 资源约束理论 (TOC) 及其成本控制原理

TOC是由以色列物理学家Eliyahu M.Goldratt于20世纪80年代在优化生产技术 (Optimized Production Technology, OPT) 理论基础上提出的一种管理理论, 该理论试图通过限制性资源 (constrained resources) 的管理, 改进生产经营, 以实现利润最大化的目标。TOC认为, 任何组织的业绩都受制于其限制性资源 (也称“瓶颈”) 。也就是说, 每一个企业至少存在一种制约其产出的限制性资源。企业要改善其业绩, 就必须找出关键的限制性资源, 提高限制性资源的利用效率。限制性资源是企业管理的重点。为此, TOC提出了一种专门方法, 对限制性资源实施管理, 以实现持续改进业绩的目标。

TOC关注企业层面持续改进措施的影响, 它将企业比作一个链条, 每个链条都存在制约整个链条业绩的最薄弱的一环, 该环节就是企业的限制性资源, 忽视该环节而对其他任何环节的改进, 都不可能增加企业的产出, 因而是改善企业整体业绩的关键。增强最薄弱环节能够改善企业的业绩, 但与此同时, 链条中的其他某一环节又会转化为最薄弱的环节, 成为企业关键的限制性资源, 这种限制性资源的改进又会进一步促使企业业绩的改善。因此, TOC可以看作是一个企业的持续改进方法或途径。

为了实现利润最大化的目标, 首先需要设定有利于该目标实现的操作指标。TOC提出并定义了三个业绩指标: (1) 产出效率 (throughput) , 又称为有效产出, 是指企业通过销售取得盈利 (money) 的能力。为便于操作, 产出效率又被定义为企业赚取边际贡献的能力, 并可用下列公式表示:产出效率= (销售收入-单位水平的变动成本) /时间。该理论认为, 单位水平的变动成本是指原材料和能源。直接人工被视为固定性的单位水平成本, 而不包括在其中。这就是说, 有效产出是与边际贡献相对应的, 是单位时间赚得的边际贡献。 (2) 库存总值 (inventory) , 是指企业将原材料转换成有效产出所付出的代价。为便于操作, 库存总值又被定义为企业投资于有效产出上的所有资金, 包括企业在基于出售目的而持有的原材料、在制品、半成品、库存商品等资产上的投资, 以及为组织生产经营活动在各种工具、器材、设备、装置、厂房及土地等资产上的投资, 是企业在勿须立即费用化处理的项目上的投资, 代表了企业内部的资金占用。 (3) 经营费用 (operating expenses) , 是指企业为将存货转化为有效产出的所有耗费, 代表企业其他所有方面的资源耗费, 包括直接人工以及所有的经营与维护费用。这里, 有效产出计量流入企业的财富, 库存总值计量企业内部的财富, 经营费用计量流出企业的财富。基于上述三个指标, 其管理目标就可表述为:增加有效产出, 最小化库存总值 (1) , 以及减少经营费用。这些目标的实现, 能够促使净收益 (net income) 和投资报酬率 (return on investment) 的增加以及现金流量的改善。对于财务业绩改进而言, TOC的上述三个业绩指标中, 有效产出被视为是最重要的, 然后依次是库存总值和经营费用。

TOC对企业业绩的持续改进, 主要是通过改进限制性资源的使用进行的。其应用包括六个步骤: (1) 选择适当的价值创造计量指标。从短期来看, 有效产出就是适用于大多数企业的业绩计量指标。 (2) 确定企业的瓶颈约束。瓶颈就是限制企业生产或销售的约束或约束因素, 而约束就是企业内制约其生产能力或有效产出的一种方法、步骤或资源。 (3) 通过生产最具增值性或盈利性的产品或服务, 充分利用瓶颈约束。 (4) 调整生产过程其他所有环节的节奏, 使之与瓶颈约束的节奏保持同步。这主要要求瓶颈约束的上游环节提供适当的中间产出, 以保证瓶颈约束环节的合理需要。 (5) 增加瓶颈约束的生产能力, 或将瓶颈约束的产出物部分外包。企业欲增加有效产出, 解除瓶颈约束是唯一可行的方法。从长期来看, 企业可通过相关约束性资源的供应增加瓶颈约束的生产能力。但从短期来看, 企业可通过制定有效的计划、增加该资源的存货缓冲或改进连续作业流程以减少其停工时间, 或者通过工程再造、改变产品结构等以减少对该资源的消耗, 实现该限制性资源的相对增加。另外, 企业还可以将与瓶颈约束相关的部分产出通过外包获得, 借以增加瓶颈约束的生产能力。 (6) 对于新发现的瓶颈约束, 重复以上步骤, 以持续改善企业业绩。解除一个瓶颈约束很可能会导致另一个新的瓶颈约束的出现。TOC要求, 企业应持续地寻求增加有效产出的途径和方法。因此, 一旦发现新的瓶颈约束, 就应及时重复上述步骤, 以解除新的瓶颈约束对进一步增加有效产出的限制。这一过程应持续不断地进行下去, 以寻求业绩的持续改善。这一过程主要用于制造企业的生产过程, 但并不局限于这一方面。

由上可见, TOC以现有生产能力和直接材料以外的其他成本都固定不变为基本假定, 通过发现某一特定时点上产出的瓶颈约束, 以及制定和实施最优的瓶颈资源利用方案, 谋求对限制性资源的充分利用, 实现当前资源约束条件下的有效产出的持续改善和最大化。这与成本控制的目标实际上是一致的, 也就是说, TOC也是一种成本控制理论, 它从生产经营规划的角度, 谋求现有资源的充分利用, 提高企业占用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果。它要求, 企业的成本控制应从企业全局出发, 谋求成本相对于收入的持续降低。这里的成本, 包括单位水平变动成本、库存总值和经营费用。因此, TOC又是一种基于系统观的整体优化的全面成本控制理论。

3 成本事前控制中作业成本计算 (ABC) 与资源约束理论 (TOC) 整合的必要性

如前所述, TOC是作为一种持续改进的方法发展起来的, 其目标是在资源约束条件下最大化企业的有效产出。它要求管理者应在既定的时间内识别影响企业有效产出增加的瓶颈约束, 及时采取相应措施, 减少这种瓶颈约束;它要求通过评估并尽力减少瓶颈约束的影响, 进行关于生产过程和产品结构改变的资源管理决策;它对瓶颈约束及其影响的消除, 是逐一识别并顺次进行的, 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1]但是, 资源约束理论也有许多不足: (1) 它把企业目前的生产能力视为既定的, 关注在某一特定时点上产出的瓶颈约束, 强调采用短期改进措施, 努力减少这种瓶颈约束的影响, 没有考虑企业能否增加生产能力, 从何处获得生产能力, 该生产能力何时发生变化, 以及怎样发生变化等问题。 (2) 它将单位水平的变动成本作为产品成本, 将直接材料以外的其他成本都视为固定的, 且不把它们包括在产品成本之中, 这被卡普兰称为用于决策的直接成本计算和边际贡献计算方法的极端形式。无论是传统的还是TOC下的边际贡献, 都只关注短期利益, 引导决策的短期化行为, 导致管理者不断地作出无法实现长期盈利能力最大化目标的一系列的短期最优化决策。正如Shank所指出的, 边际贡献指标是有害无益的, 是“陷阱、圈套和错觉”。[2] (3) 它只涉及一次面临一种瓶颈约束情况下的生产经营决策或改进方案, 只注重短期最优, 这既可能与实际情况不符, 又极易引起决策或改进方案的多变性并缺乏长远考虑, 可能导致为追求短期的最优而作出不利于企业长远发展的决策。 (4) 它的简洁概括特性掩盖了许多重要的假设, 如生产作业之间相互影响, 瓶颈生产作业怎样决定企业的业绩, 解除瓶颈约束如何影响企业的目标, 不断地解除瓶颈约束会接连不断地在越来越大的范围内产生影响并促使管理理念的转变等。 (5) 它采用综合计量指标模拟短期内生产经营所使用的资源与产出之间的关系。但即使在短期内, 也存在许多需要在增加有效产出、库存总值和经营费用之间的进行权衡的决策。因此, 利用有效产出最大化作为决策标准, 可能会导致某些情况下决策的次优化。对于中、长期的决策来讲, 管理人员对于直接人工或间接成本项目实际上具有决定权, 而TOC的综合计量指标忽视了这些相关因素。

实际上, TOC所关注的问题也是ABC所关注的。ABC在成本计算上对传统成本制度的改进, 使得它能够更准确地反映用于生产作业的资源与所生产的产品之间的关系, 从而有助于更好地预测产品及其所需作业的成本。但是, ABC也曾因无助于识别和解除导致生产过程延误、过剩和变化的约束而招致非议。[3]批评者指出, 解除约束是企业应注重开发的减少成本从而增强竞争力的主要途径之一, 生产约束在最佳产品结构、定价、自制/购置、特殊定单等许多作业基础的生产经营决策中, 也是必须考虑的一种重要因素。类似地, 生产约束在确定企业资源的机会成本和选择最有利的流程改进方案中, 也起着关键作用。库珀和卡普兰 (1992) 提出了利用ABC计算已用生产能力成本和未用生产能力成本的方法。未用生产能力成本主要用于资源配置决策, 以便作业资源的供应能更好地满足其需求。生产作业的过剩生产能力取决于生产经营中的约束或瓶颈作业。约束或瓶颈是制约产品生产的关键因素, 它通过非约束作业限制了资源的使用, 形成了过剩或未用的生产能力。因此, 约束或瓶颈对于理解未用生产能力的存在原因及其处置决策至关重要。相应地, 正确识别约束或瓶颈并理解其对企业生产机会的影响, 对于以最大化企业生产和盈利能力为目标的作业基础资源配置决策是非常关键的。

可见, ABC和TOC分别从不同的方面致力于帮助管理者正确认识生产过程并为资源配置决策提供信息。[4]ABC着重从经济方面反映了单位、批别和产品水平的资源转化为产品的过程, 揭示了较长时期内成本与产出量之间的变动规律。与ABC相反, TOC澄清了生产性作业所消耗的物质资源及其生产能力在生产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它所使用的综合计量指标凸现了用于决策制定的直接成本法, 揭示了短期内成本变动与产出量之间的关系。不能清晰地反映生产作业消耗资源的物理用途及生产作业的生产能力是ABC的不足。因为如果不将所耗用资源的物理计量与作业活动的生产能力相结合, 就无法识别约束或瓶颈, 从而无法预测它们对企业生产经营的影响。相反, , TOC侧重于约束或瓶颈资源的管理, 利用综合计量指标指导决策是它的一个重要缺陷, 只有存在严重资源限制时, , 才能作出最佳的决策。作为一种选择, ABC提供了反映生产过程经济属性的综合框架, 为管理人员提供了预测资源配置决策备选方案经济后果的方法, 从而有助于保证资源配置决策的正确性。不仅如此, ABC通过其提供的详细、、准确的作业基础成本信息, 澄清了短缺不仅会发生在机器设备上, 也可能发生在执行支持性作业的人力资源上, 如设计、规划、定购、购买、维修和处理产品及客户;而TOC可以根据ABC提供的信息帮助识别具体的约束或瓶颈作业, 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这即是说, ABC可以克服TOC的缺陷, TOC可以弥补ABC的不足, 二者具有优势互补性。总之, TOC和ABC都是各具自身价值的管理方法, , 二者的整合能为企业带来更大的利益。[5]

4 成本事前控制中作业成本计算 (ABC) 与资源约束理论 (TOC) 整合的基本思路

本文认为, ABC与TOC的整合, 至少可以从如下四个方面进行: (1) 将作业成本信息用于长期生产经营决策、长期利润规划和不同作业的成本控制, 将TOC用于既定生产能力约束条件下的短期产品结构决策。这既可以避免长期生产经营决策与规划中的次优化, 又可以在保证对企业瓶颈资源的最有效利用, 简化短期决策的工作量。但须注意短期决策和长期生产经营决策与规划的协调。 (2) 以ABC提供的详细、准确、相关的成本信息为基础, 采用TOC, 识别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限制性资源或瓶颈、潜在限制性资源和非限制性资源, 为生产经营决策和流程持续改进提供必要的依据。ABC可提供比较详细的资源、生产能力、作业及作业成本的信息, 这些信息为采用TOC全面识别限制性资源提供了依据。利用TOC对资源生产能力物理属性的重视, 企业管理者可取得对企业资源状况的全面清晰的认识, 了解企业的瓶颈资源、潜在资源约束和不可能构成限制的资源, 为正确进行资源配置决策奠定良好的基础。 (3) 将ABC信息用于根据TOC进行的管理决策过程。TOC的有效产出指标可能会导致短期决策的次优化甚至失误, 以ABC环境下的变动成本取代资源约束理论中的变动成本作为有效产出的衡量指标, 将使TOC下的短期决策效果得到根本性的改善。另外, 也可以利用ABC理论及其提供的成本信息, 对利用TOC进行的流程持续改进提供指导和评价。在短期无法从外部取得约束性资源以增加瓶颈作业能力时, 企业可通过瓶颈作业的分析和改进, 减少瓶颈作业的资源耗费, 提高作业效率;或者通过进行产品改进或流程再造, 减少产品对瓶颈作业的消耗量, 以缓解瓶颈约束。这些方案的提出、评价和选择, 都离不开ABC提供的详细准确的信息。 (4) 通过将ABC系统环境下的产品成本与生产作业耗用的物质资源及其生产能力相结合, 构建一个更具综合性的企业生产组织关系整合模型, 以更好地理解生产经营决策的经济后果, 并为实施TOC提供一个更大的框架。企业可采用混合整数规划 (Mixed-integer programming) , 将企业作业成本数据与生产作业耗用的物质资源及其生产能力相联系, 建立综合的整合模型 (2) 。混合整数规划模型可以为制定一系列生产经营决策提供信息:首先, 有利于对成本及可供企业利用的物质资源与市场机会同时进行评价, 以确定最理想的产品结构;其次, 有助于识别生产瓶颈, 评价瓶颈资源对企业业绩的影响;第三, 有助于识别过剩资源, 以便将其配置到更具效率的方面;第四, 有助于识别对企业提高生产能力和盈利能力最具影响力且需要持续改进的关键作业。需要指出, 这种整合模型需要企业收入、成本、物质资源和生产能力的大量数量指标, 而产品结构及其他资源配置决策也常常涉及大量的定性因素, 所以该模型只能提供生产经营决策所需要的部分信息;该整合模型还需要大量长期的有关企业经营机会和资源的假设与估计, 它所提供信息的用途可能与这些假设和估计的准确性有关。此外, 无论是收集该模型所需要的数据, 还是解释与分析所得出的结论, 都可能需要足够的时间, 因而实施成本较高, 但这种成本相对于二者整合所能带来的收益而言, 可能并不重要。

总之, ABC与TOC的整合会产生多种积极的效应, 如保证短期和长期生产经营决策的正确性, 加强对限制性资源的管理, 促进产品改进和流程再造, 提高资源利用率, 增大有效产出等。从成本控制的角度看, 二者的整合可以改善企业的决策制定和生产经营规划, 从而强化决策和规划中的成本控制。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 通过提高生产经营决策的正确性以及产品改进、流程再造措施的科学性, 实现瓶颈资源的充分利用, 提高瓶颈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成本效益;第二, 通过瓶颈资源的识别与管理, 可使管理人员了解企业的资源状况, 有利于及时采取措施, 预防潜在的资源限制转化为现实的瓶颈约束, 也有助于管理人员尽早考虑剩余资源和生产能力的利用或处置。这有利于企业合理配置资源和生产能力, 在不断提高企业业绩的同时, 实现资源占用与耗费的持续降低。

参考文献

[1]罗伯特·S.卡普兰, 安东尼·A.阿特金森.高级管理会计 (第三版) [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1999:40-41.

[2]Robinson, M., Contribution margin analysis:No longer relevant/strategic cost management:The new paradigm[J].Journal of Management Accounting Research, Vol.2, Fall 1990:1-32.

[3]Johnson, H., It's time to stop overselling activity-based concepts[J].Management Accounting, Vol.74, No.3, September1992:26-35.

[4]Robert Kee, Integrating Activity-Based Costing With the Theory of Constraints To Enhance Production-Related DecisionMaking[J].Accounting Horizons, Vol.9 No.4, December 1995, 48-61.

[5]Baxendale, S.J.and Gupta, M., Aligning TOC&ABC for Silkscreen Printing[J].Management Accounting, 1998, 79 (10) :39-44.

[6]M.Gupta, S.J.Baxendale, and K.McNamara.Integrating TOC and ABCM in a Healthcare Company[J].Journal of Cost Management, 1997, 11 (04) :23-33.

施工阶段质量的事前控制 篇2

关键词:公路施工质量事前控制

1坚持把人作为质量控制的核心

人是质量的创造者,质量控制必须以人为核心。发挥人的积极性、刨造性:增强人的责任感,树立质量第一的思想:提高人的素质,加强人的工作质量来确保工序质量、工程质量。为此要做好以下两方面的控制工作。

1.1对监理队伍及人员质量的控制工程建设监理是一种高智能的技术服务活动,从事这种活动的人,必须具有较高的业务素质、身体素质、道德素质;具备建筑、经济管理和法律等多学科的专业知识;具有健康的体魄,良好的心理状态;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时刻想到我们所从事每项工作要对国家负责,人民负责:并能够跟得上生产发展、科技的进步,并不断更新知识充实自己。“打铁先得自身硬”,监理工程师应该是设计、施工、管理等方面均具有较丰富的实践经验的复合型人才,做到一专多能。否则就会在某些问题上“束手无策”。就路桥建设而言,作为总监理要懂得建筑、结构、材料、地基基础、水文地质、水力学等多方面的知识。因此,随着监理工作的发展与深入,没有较强综合能力的人是搞不好监理工作的。同时这也是监理人员做好事前控制的先决条件。

1.2对施工队伍及人员质量的控制人又是施工的主体。施工人员的素质高低及质量意识强弱都直接影响到工程产品的优劣。监理工程师一定要在“自身硬”的前提下,抓好承包单位承担任务的施工队伍及人员技术资质的审查与控制工作。对项目承包单位的项目经理、技术负责人、工长、技术员、质检员、安全员、检验、试验人员的管理水平、技术能力等要进行综合考查;对特殊作业(如高空作业等)以及关键部位的施工工艺或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的应用、安装方面的操作者的技术水平要进行有关考核评审;对国家规定持证上岗的人员,一定要经审查合格后方可上岗。对不符合要求的人员,坚决要求撤换。综合素质较高的施工队伍,在施工阶段事前控制方面都必须做得十分到位。

2对工程所需的原材料、半成品、构配件和永久性设备等的控制

工程所需的原材料、半成品、构配件、设备等,将成为永久性工程的组成部分。所以,其质量应当从采购、加工制造、运输、装卸、存放、检验、使用等方面进行系统地全过程地监督与控制。

2.1采购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在组织上述材料、设备的过程中,监理工程师仅限于索取出厂合格证、技术说明书和试验报告单是远远够的。首先应监督其选择信誉高、对产品质量有保证的供货厂家。因此,对一般材料在订货前应向监理方申报,并按有关规范要求检查验收;对于重要的材料应提供供试验或签定用样品,有些材料则要求供贷单位提供试验单,经监理方审查认可发出书面认可证明后,方可进行订货采购:对永久性设备、器材或构配件,应在其质量满足有关标准、规范和设计要求的情况下订货。

2.2材料、设备进场的质量控制凡运到施工现场的原材料、半成品和构配件等,均应有产品出厂合格证,技术说明书,并由施工承包单位按规定要求进行检验、试验,经监理方审查确认后,也应具备有关证书,并按供方提供的技术说明书和质量保证文件进行检查验收,经对其质量确认合格后,方可签发验收单。对进口的材料、设备的检查、验收,应会同国家商检部门进行。

2.3材料、设备存放条件的控制从材料、设备等进场,到其使用或施工安装通常都存在一定的时间间隔,在此段时间内,如果对材料、设备等的存放、保管不良或时间较长。将可能导致质量状况的恶化,如损伤、变质、毁坏等。因此,应根据材料、半成品、构配件、设备的特点,按照防潮、防晒、防锈、防腐蚀、通风、温度和湿度等方面的不同要求,安排适宜的存放环境,以保证其存放期间的质量。同时对进场后的材料、设备等要进行标识、实行挂牌制。标牌上应注明在工程中使用的部位、进场日期、生产厂家、贮存批量、规格、型号、合格证编号、试验报告编号、采购、保管人员姓名等。此外,对刚进场未进行检验试验者须标注”待检”字样;检查、试验合格或不合格产品应标注“合格”或“不合格”字样;经检验、试验后仍不能确定其是否合格的(如对冷拉钢筋检查验收时进行的拉力和冷弯试验中,如有一项指标不符合规范规定时,应另取双倍数量的试样重做各项试验:当仍有一个试样不合格时,则判定该批冷拉钢筋为不合格),须标注”经检验待定“字样。通过标识不仅可及时清退不合格产品,而且可避免不同类型、规格的原料、半成品等混淆、错用,另外,还应根据《建筑施工企业试验室管理规定》的要求对有关原材料、半成品,实行见证取样及送检制度。只有如此,方可对所有材料进行有效控制。

在产品装卸、运输过程中,监理工程师一定要监督其是否采取了有效的质量保证措施与手段,以免在此过程中产品雨淋受潮以及擦伤、碰伤及损坏。

3对设计图纸的事前控制

3.1设计交底设计交底应在工程施工前,由监理工程师组织设计单位向施工单位有关人员进行。在此过程中,首先应由设计单位介绍初步设计文件;主管部门及其他部门,如规划、环保的要求:采用的主要设计规范;有关的地形、地貌、水文气象,工程地质、水文地质以及设计意图、结构特点、施工及工艺要求:技术措施和有关注意事项及关键问题:然后由施工单位提出图纸中存在的问题和疑点,需解决的技术难题。最后经三方研究、商讨,拟定解决办法,写出会议纪要。

3.2图纸会审由监理工程师组织施工单位、勘察设计单位参加的图纸会审工作主要解决:图纸与说明是否齐全:设计是否满足施工规范以及抗震、防洪、环保等规定的要求;图纸中有无“错”、“漏”以及相互矛盾、标注不清、相对标高选定不合理之处。例如,在新建工程相对标高土0.000的选定上,若设计人员只考虑周围原有建筑物及永久性路面的高程,而忽视周围排水系统、化粪池、城市排水管网的高程,则往往会造成排水沟、边沟坡度不够,排放不畅,甚至造成“倒唱水”的现象。

4对施工的组织设计、施工方案、方法和工艺的控制

在施工进行正式开工之前,要对施工组织设计、施工方案、方法等进行认真审查。审核其质量管理体系是否健全:主要的施工组织技术措施针对性、有效性如何;对关键部位、薄弱环节、质量通病的防治方面有无相应的预防及质量保证措施。在炎夏、严冬、雨季等特殊条件下,对某些特定对象的施工质量与安全(如夏季大体积砼施工防裂、雨季土方回填、冬季砼工程保温等)有无可靠而有效的技术和组织措施:在程序的安排上是否符合先地下、后地上:先主体、后防护:先结构,后装饰的基本规律;其主要项目施工方法是否可行、适用、经济合理等。

5其它

在事前控制方面,监理工程师还应做好监理规划、监理细则以及有针对性的编制专项监理方案等工作。并应做好对测量基准点和参考标高的确认及工程测量放线的质量控制工作。

6结束语

试论施工企业事前成本控制 篇3

一、事前成本控制的目标。

事前控制阶段是针对建筑施工企业, 主要是项目施工过程前的成本控制, 主要是在建筑产品的报价和中标后的施工组织方案设计过程中, 即对建筑产品的材料价格、施工工艺、施工设备、建筑材料选用等方面, 进行预测、组织计划与安排。对一切可能会对成本发生影响的内、外界因素, 进行预测, 准备应变方法。在全面进行技术经济分析和施工方案分析后, 以求用最先进的施工工艺, 最优质的建筑材料, 以及科学的施工组织安排使建筑产品既达到质量的要求, 又达到目标利润的要求。

二、事前成本控制的方法。

(一) 优化施工设计, 加强成本控制。合理施工方案的确立是建筑施工企业成本控制的基础, 施工方案的确立首先要以设计方案为依据, 所以从设计方案开始, 成本控制的内容就己经展开。施工设计工作是建筑企业施工的向导。对工程的价值、质量、成本起着决定性的影响, 因此确保设计的经济合理, 应在以下方面加强控制:首先, 与建设单位充分沟通, 了解项目的功能及特点, 结合项目所在地的人文、气候等情况制订相应的主设计风格, 不能盲目设计, 造成多次改动或者未中标的人力及物力的浪费。其次, 针对项目特点, 组成专业人员小组, 建立良好的合作精神, 充分理解项目策划的意图和经营模式, 避免各环节设计的不统一而造成返工修改的浪费。最后, 要求设计人员充分了解施工工艺及材料特性, 在不影响整体效果与风格的前提下, 采用成本较低, 施工工艺简便快捷的施工材料, 求得经济合理的用材方式, 避免材料的大量浪费。在风格确定的前提下, 紧密结合工程目标造价, 避免与目标定价相离的方案出现, 造成整体方案的不可行而导致的浪费。 (二) 优化施工组织设计, 确立合理的施工计划。搞好施工组织设计是工程造价的一项重要内容, 周密组织施工、优化施工方案、安排工期总进度计划、提高机械设备使用效率、提高施工管理水平, 使工程建设成本降低, 所有这些都可以通过施工组织设计得以实现。施工方案主要包括4个内容:施工方法的确定, 施工机具的选择, 施工顺序的安排和流水施工的组织。施工方案不同, 工期就会不同, 工程成本也不同。因此, 施工方案的优化选择是建设单位降低工程成本的主要途径。制定施工方案要以合同工期和上级要求为依据, 根据项目的规模、性质、复杂程度、现场条件等因素综合考虑。可以同时制订几个施工方案, 互相比较, 从中优选最合理、最经济的一个。有了以上的工作就可以确立合理的施工计划, 整体施工计划的合理性直接关系到成本控制的最终效果。 (三) 搞好成本预测工作。成本预测是成本计划的基础, 为编制科学、合理的成本控制目标提供依据。因此, 成本预测对提高成本计划的科学性、降低成本和提高经济效益、进行事前控制具有重要的作用。成本预测的内容主要是使用科学的方法, 根据项目的施工条件、机械设备、人员素质等条件, 对工程项目中的成本进行预测, 如对料工费的预测, 对施工方案费用变化的预测, 对辅助工程费用的预测, 对临时设施费用的预测, 通过对上述几种主要费用的预测, 既可确定工、料、机械费的控制标准, 也可确定必须在多长工期内完成该项目, 以期完成降低成本的管理目标。所以说, 成本预测是事前计划的基础。1.材料费预测。材料费主要包括项目工程施工过程中耗用的构成工程实体或有助于形成工程实体的各种原材料、辅助材料、结构件、零部件、半成品等成本以及周转材料的摊销、租赁费用等。材料费在项目工程成本中所占的比重极大, 施工企业 (项目经理部) 应作为重点予以准确把握。项目工程建设所用的材料要综合市场行情逐一逐项进行分析, 根据该项目工程合同价情况认真分析材料的货源、单价、运距等因素, 分析定额中规定的材料规格与实际采用的材料规格在不同时增加的成本, 对比分析实际采用材料用量与定额用量的差异及在实际操作中可能掺入外加剂等情况对成本的增加, 在此基础上重新修正材料消耗计划。2.人工费预测。人工费主要包括从事建筑安装工程施工人员的工资、奖金、职工福利、工资性津贴及劳动保护费等, 占全部工程费用的比例较大, 一般在10%左右。施工企业 (项目经理部) 应根据项目工程中标报价情况, 认真分析项目工程招、投标价中报告的人工费数量、单价, 并综合当前工人的实际工资水平及社会劳务市场行情、工期要求及准备投入的人员数量, 分析该项目工程合同价中人工费是否能够满足实际可能发生的人工消耗, 通过分析、测算, 对存在的偏差进行修正, 制定合适的人工费消耗计划。3.机械使用费预测。机械使用费主要包括施工过程中使用自有机械所发生的机械使用费和租用外单位施工机械设备所支付的机械设备租赁费等。工程投标合同中要求的机械设备的型号、数量一般在项目工程实际施工操作过程中存在有一定的差异, 工作效率也有不同, 因此要认真分析, 测算实际将要发生的机械使用费。在测算自有机械设备消耗情况的同时, 还要计算可能发生的机械设备租赁费及因该工程施工需要新添置机械设备的购置费和实际可能发生的消耗情况。对主要机械设备要重新核定台班产量定额, 以修正机械消耗计划。

三、事前成本控制的意义。

工程成本的事前控制 篇4

给排水工程在整个建设监理过程中属于最容易忽略的环节。工程质量无小事, 工程监理在排水工程中事前质量控制, 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课题。现就室内排水工程中几个质量控制环节浅谈事前指导的必要性:

1 图纸会审

图纸会审是监理、施工工程人员与工程设计人员进行沟通解决施工图上问题的过程, 避免施工后才发现问题造成不必要的人力物力损失及不合理问题出现。它是事前控制的一个重要环节。

正确做法:

1) 做到认真审图, 仔细审查每一处细节。对设计中所选用的管材、卫生器具可以提出合理建议, 供设计或使用单位参考。

2) 对给排水部分进行审核, 主要是管道坡度、标高是否注明, 水表、检查口位等位置是否便于查看和检修, 检查管道设置是否合理, 避免挡窗、跨梁。实际中常遇到卫生间布置跨主梁, 造成给排水管道穿梁, 既影响结构安全又造成施工麻烦。故排水横支管一般避免去穿梁, 常见有在梁下安装的, 这样做最终用户吊顶后又大大压缩了卫生间空间。所以如果能在图审中解决此类问题最好。

3) 检查图上是否有与其它专业发生冲突的地方, 或无法施工的情况。

4) 做好、保存好图审会议记录, 以便竣工后存档备查。

2 材料的质量控制

材料的质量控制, 主要检查进场材料是否符合设计图纸要求, 避免安装完以后才发现造成质量问题及不必要的返工损失。

正确做法:

1) 进场材料首先要检查是否符合设计要求, 是否为建设方选定的材料。

2) 检查材料的合格证, 质量检测报告。地方准用备案证, 是否齐全、有效。

3) 对材料外观进行检查, 要求包装应完好, 表面无划痕及外力冲击破损, 材料的品种、规格、数量应符合设计要求。

4) 必须现场对材料抽样送检。待检测合格报告文件返回后, 方可以使用该批材料。

3 地下排水管道安装质量控制

管沟开挖的深度、宽度、坡度、坡向、管基土的处理都影响着后继工程质量。深度过大可能低于室外排水标高、过浅防冻层厚度不够、过窄施工不便、过宽增加不必要工程量、坡度不当会影响排水通畅。

正确的做法:

1) 管沟开挖, 宽500m m, 深度按地下管段的两端标高进行定位。

2) 基土处理时如果是原土层或回填土要进行夯实, 如果是岩石层或碎石层, 需多挖深100mm, 然后铺设细砂或颗粒小于5mm细土垫层。

3) 放线找坡, 坡度控制按GB50242-2002表5.2.3规定或者设计坡度执行。

4) 聚氯乙烯UPVC塑料管管道安装要仔细检查胶粘剂的质量合格证明文件和使用条件, 要求管道粘接表面不沾有尘埃、水迹、油污, 接口表面按规定打毛、胶水涂刷要均匀、用量适度、插入口深度满足要求。

5) 灌水试验按GB50242-2002第5.2.1条规定进行试验, 以液面不降, 管道及接口无渗漏为合格。

6) 回填要求管道上皮200m m高以下为颗粒小于5m m细土或细砂回填, 管上500mm以内不得有直径大于100mm的块石和冻土块。500m m以上块石及冻土块不得集中。机械回填, 机械不得在管沟上行走。

4 关键层面

一层屋面板 (二层地面) 排水立管预留孔洞的准确合理定位与否, 影响着后继各层的预留孔洞位置、管线与墙面间距、管线垂直度等观感质量问题。

正确做法:

1) 框架结构建筑物, 以梁柱钢模内表面向外50~70m m为管道预留孔洞的外表面位置, 且预留孔洞直径要大于实际安装管道直径一个型号。

2) 管道安装时要吊线, 找准管道中心位置, 再进行管道安装。

3) 卫生间座便的预留孔, 考虑大部分常用款式坐便器的排水孔尺寸, 在未知坐便款式情况下, 预留距离一般为管孔中心距净墙面340m m比较合适。

5 掌握原则, 协调好三方关系

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及政令通畅。避免人为信息不畅给施工造成不必要损失。

正确做法:

1) 常与建设方本专业代表针对工程质量、进度等问题进行积极沟通, 能及时对新规定新文件的掌握和传达。

2) 对工程施工中达不到质量要求的具体问题, 要准确指出不正确的问题所在及依据, 使问题能够及时纠正。

3) 端正工作态度, 勿要以权压人, 话要有根有据, 以理服人。做好协调工作使工程保质保量顺利进行。

给排水工程在整个单位工程里作为配套工程其重要性并不突出, 但在功能上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 重视工程中每一个细节, 是建成一个高品质工程的基本保证。事中的质量监督是我们的责任, 事前的建议和指导是我们的义务, 做好义务是为更好的尽我们的责任。只要我们在工程实践中不断地提高自身素质, 多学习相关知识和技能, 才能更多掌握预见性的工程质量问题, 努力做到事前控制, 把问题消灭在萌芽之中。

参考文献

[1]刘大勇.安装工程监理细节100/工程监理细节100丛书, 2008.

[2]实施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监督规定建设部, 2000.

[3]中国工程监理协会主编.建设工程监理规范 (GB50319:2000) [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2.

工程成本的事前控制 篇5

一、质量控制方面

(一) 明确质量控制依据。

监理工作质量控制首先应该明确质量控制依据。如果有高于一般通常标准的质量要求、有满足国外相关标准的特殊要求、出现与控制标准和规范有冲突或有些控制标准不明确等情况, 在质量控制实施前, 监理方必须与业主、设计、承包商及政府质量监督部门等相关单位一道明确相应的依据和标准, 保证工程质量满足相关要求。

(二) 制订工程监理计划, 建立各项制度。

根据工程特点制订和建立有针对性、可操作性强的监理计划及各项监理制度。监理计划文件主要包括 《监理规划》及 《监理实施细则》等指导监理工作的文件, 很多监理计划文件编制结合工程特点比较差, 往往流于形式。监理人员贯彻监理计划意识不强, 工作质量很难得到保证。

(三) 熟悉设计文件, 组织好设计交底。

监理工作开始前, 总监理工程师应该组织监理人员熟悉设计文件, 吃透设计意图, 对图纸进行认真审查, 并组织好设计交底。有些工程项目设计文件因各种原因提交匆忙, 存在许多差错, 若各方不加以重视, 未进行认真审图并加以完善, 给工程质量、进度、造价造成损失的现象很普遍。同时, 若监理人员不熟悉设计文件, 监理质量就无法保证, 甚至会引起事故的发生等等。

(四) 审查施工组织设计。

监理人员必须把好施工组织设计审查关, 在监理工作事前控制中, 这点尤其重要。不少项目承包商施工组织设计编制不严谨, 未结合实际或流于形式, 如果监理审查又没有把好关, 势必造成施工不顺, 管理混乱, 质量问题不断, 这就大大增加了工程控制难度。要求承包商必须提交高质量的施工组织设计, 监理审查必须认真把关, 以确认施工组织设计是否可行。

(五) 进行监理交底。

很多工程质量控制实施不理想, 达不到预期目的, 跟各方的工作及沟通方式密切相关, 因此, 工程开工前, 总监理工程师应组织相关的监理人员、承包商、各级管理人员及相关的施工人员进行监理交底, 以利于双方尽快进入良好配合状态。监理交底主要内容应包括:双方对口人员介绍、监理计划主要相关内容交底、各监理工作程序交底、承包商主要工作程序介绍、双方人员互相交流达成良好的工作及沟通方式。

(六) 原材料、构配件和设备质量控制。

监理工程师应要求承包商根据本工程特点建立和完善原材料、构配件管理制度, 并提交原材料、构配件进场和使用计划并经监理工程师审查和确认;如果没有进行认真预控, 会造成现场材料管理混乱, 进场材料、半成品等质量不稳定, 容易发生质量问题甚至造成质量事故。

(七) 分析质量风险因素, 明确监理要点。

要达到好的监理效果, 应该根据工程特点和条件对每个分项工程进行质量风险因素分析, 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监理措施, 明确监理工作要点。比如码头沉桩分项工程, 应对以下环节进行质量风险分析:打桩船进场→桩的进场→起吊→定位→锤击沉桩→桩的检测→对已沉桩的保护。明确以下要点:一是桩船进场时, 上船检查船机是否完好, 检查和检测桩架、龙口、替打、桩垫、锤垫和桩锤型号、性能等是否符合要求;二是桩进场时上船检查桩身质量, 相应的合格证明是否齐全;三是对打桩定位过程进行全程监控;四是旁站锤击过程, 发现异常应会同业主、设计代表和承包商研究解决, 每根桩终锤应进行仪器观测, 确认达到设计停锤标准后方可停止, 并作好记录;五是对每根桩的沉桩记录应进行分析, 结合地质报告, 研究土层及持力层趋势, 指导下步沉桩;六是按设计及规范规定做好桩的高低应变等检测, 监理旁站全过程, 并作好记录;七是沉桩结束, 督促检查承包商及时采取加固措施, 保护已沉桩的安全。

(八) 检查各分项工程的开工条件。

在日常监理工作中, 往往忽视各分项工程开工条件检查, 很多不具备条件的项目盲目开工, 容易发生质量事故。有些项目上道工序还未结束就进行下道工序施工, 造成返工甚至形成永久缺陷。因此, 监理人员应认真对每个分项工程进行开工条件检查, 并对工序进行严格验收, 同时进行书面确认, 以杜绝质量事故的发生。

(九) 审查工程分包。

监理工程师应根据合同对工程分包及分供方进行认真审查, 杜绝不符合要求的分包商及分供方参与工程项目建设。有些承包商以关系或低价选择分包商及分供方, 若不严格把关, 使不符合要求的分包商及分供方参与工程项目施工, 尤其是比较关键或重要的分包项目如码头工程的灌注桩工程、堆场工程的连锁块供应商及商品混凝土搅拌站等等, 这会给工程质量带来重大不利影响。因此, 必须进行严格审查, 除了对其资格进行书面核实外, 更应该对其实际能力进行核查。

二、进度控制方面

(一) 熟悉工程相关法规及规定。

监理工作开展前, 除熟悉国家和行业有关法规外, 还应及时主动了解当地建设主管部门、质量监督站、海关、海洋、边检、安全、消防、环保等部门的相关规定, 在监理工作符合相应要求的同时, 还应提醒业主及时办理有关工程手续, 督促承包商严格遵守相关规定并及时办理相关政府手续。

(二) 检查承包商管理机构和人员资格。

监理工程师应根据施工投标文件、施工合同的承诺和要求对项目经理、主要施工管理人员进行资格审查, 检查项目经理、主要人员的资格证书和实际业务水平是否符合要求, 是否及时到位。工程开工时, 承包商人员不及时到位, 或人员配置与投标承诺有很大不符等现象很普遍, 往往造成工程开局不顺 , 容易形成被动局面。

(三) 检查平面布置和设施、设备情况及开工条件。

监理工程师开工前还应检查承包商的现场平面布置及设施是否按已审批的施工组织设计要求进行;检查承包商施工机械设备是否按有关要求进场;审查承包商的工程开工报审表及相关资料是否具备开工条件, 进场道路及水、电、通讯等是否已满足开工要求等。

(四) 预测进度风险因素, 明确进度控制点。

监理工程师应根据合同工期要求、工程特点, 掌握自然、地质、气象、周边条件等情况, 对进度风险进行预测, 明确进度控制点。比如, 某个项目石料供应紧张, 把码头项目的水抛石作为进度控制点;有些分项工程是关键线路, 如码头项目的制桩、沉桩, 把其作为进度控制点;有些分项工程受风浪、气象、地质等自然条件影响大应作为进度控制点。对进度控制点必须按实际情况进行重点控制, 并有针对性措施加以保证。

(五) 审查工程各项进度计划。

监理工程师应在开工前要求承包商提交工程总进度计划, 在开工前或开工后合理的时间内, 提交年度进度计划, 每月提交月度进度计划, 每周提交周进度计划。承包商编制的计划必须可靠、可控、可操作性强, 同时监理审查计划也应认真。如果工程进度计划编制不严谨或流于形式, 计划审查也马虎, 现场进度就难以控制, 工程进度目标也很难实现。

三、结语

随着我国水运事业的不断发展, 水运工程建设管理水平越来越高, 对监理工作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 因此在不断完善各项监理工作的同时要更加重视事前控制, 让监理工作更有成效。

摘要:控制是工程监理的重要管理活动, 监理工作目标通常按事前、事中和事后控制来实现。事前控制可以起到防患于未然的作用。结合工程监理实践, 论述水运工程监理事前控制的必要性。

关键词:水运工程,施工监理,事前控制

参考文献

[1].TJT216-2000, 水运工程施工监理规范[S]

上一篇:文化音乐艺术教育下一篇:本质安全型电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