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村制度

2024-09-30

文明村制度(共12篇)

文明村制度 篇1

青海分院文明机台、文明班组创建制度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为贯彻落实中央文件精神,结合实际加强我院三个文明建设,在全院范围内开展文明单位、文明班组(机台)、文明基地、文明家庭、文明职工的创建活动,使精神文明建设做到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特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文明单位是院属单位综合性的荣誉。文明班组(机台)是院属单位中按不同工种或项目划分而组成,在生产经营、文明施工等方面成绩显著的作业单位。文明基地是指在楼院建设、环境卫生、治安秩序等方面成效突出的职工集中居住的基地。文明家庭、文明职工为在精神文明建设中表现突出,在单位(部门)产生积极影响,群众公认的家庭和职工。

第三条、开展创建文明单位、文明班组(机台)、文明基地、文明家庭、文明职工活动,是贯彻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精神,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提高全院职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水准、科学文化素质的有效途径和积极的活动方式。各单位党政领导要把创建工作纳入目标管理和议事日程,组织职工群众开展各种形式的创建活动·

第二章 基本标准

第四条、文明单位标准

(一)、领导团结。认真贯彻执行上级指示精神,坚持民主集中制,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廉洁奉公、以身作则,在群众中有较高的威信。(二)、综合经济稳定发展,全面完成经营目标。建立了严格和科学的管理制度,不断推进技术进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稳步提高,经济增长速度高于全院平均增长速度,主要经济指标和单位综合实力以及职工生活在全院处于先进水平。

(三)、职工整体素质较高。坚持思想理论教育和培训,思想政治工作经常有效,工团组织作用明显,业余文化生活丰富,干部群众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不断提高,职工院伍友爱团结,以院为家,有较强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四)、精神文明活动扎实。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有符合本单位实际的规划,组织健全,制度完善,经费落实,人员到位。党政领导实行一岗 1

两责,对班组(机台)两个文明实行一体化考核制。创建活动,做到有部署、有捡查、有评比、有奖惩,成效明显。

(五)、综合治理成效显著。经常采用板报等形式进行法制教育,开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治安防范有组织,治安状况、公共秩序、工作纪律良好。无刑事和严重违纪案件,无重大安全事故,无封建迷信活动和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单位环境美化、绿化、净化,工作区、生产区、生活区卫生整洁,秩序井然。无违反计划生育政策现象。

第五条、文明班组(机台)标准

(一)、班组(机台)有一支思想觉悟商,协作精神好,关心集体、爱岗敬业、团结奋斗的院伍。

(二)、在经营生产活动中,成绩突出,社会、经济效益显著。(三)、班组(机台)有比较健全的规章制度,指标有要求,质量有标准,班组(机台)成员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工作有条不紊。(四)、班组(机台)职工自觉遵守各项安全生产操作规程,做到安全、文明生产,有效地杜绝了各种人为责任事故。

(五)、按《企业法》规定和要求,开展班组(机台)民主管理工作,较好地发挥了主人翁作用和民主管理作用,班组(机台)民主管理具有一定特色。

(六)、班组(机台)职工遵纪守法,讲文明、讲礼貌、讲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劳动纪律好,全年未发生政刑,治安案件和打架斗殴、吵嘴现象,工作(生产)区卫生整洁,职工无赌博等社会丑恶现象。

第六条、文明基地标准

(一)、环境优美。生活区道路宽坦且通视条件好,院内及房前屋后无污染源,庭院绿化、美化。

(二)、卫生整洁。路面、楼道、庭院经常保持清洁,无乱倒乱丢、乱停乱放、乱搭乱建、乱摆乱卖、乱写乱贴、乱挂乱吊等“六乱”现象,无卫生死角,无违章饲养家禽及其它动物,楼道整洁,垃圾堆放有固定场所,做到定期清除。

(三)、秩序井然。防火、防盗、防事故设备健全,措施得力,无刑事案件,无火灾及其它重大事故,严格外来人口管理,基本消除治安案件。

(四)、风气文明。院内有板报或宣传橱窗,制定并张贴有《居民文明公约》和《职工文明守则》.职工家属不吵架斗殴,不说脏话,不乱扔瓜皮果壳,不乱倒垃圾,不乱停车,“五讲四美”新风蔚然。家庭和睦,邻里团结,民事纠纷少,居民文化生活健康丰富。

第七条、文明家庭标准

(一)、自觉遵守《婚姻法》、《义务教育法》等法律法规以及单位的各项规章制度,有较强的法律意识和道德意识,无违法违纪现象。(二)、夫妻之阔互敬互爱,互帮互学,在各自的工作和生活上积极进取,团结奋斗,诚实待人,助人为乐,成绩突出,在群众中反映好。(三)、家庭成员之间关系融洽,尊老爱幼,模范遵守居民文明公约,教育子女有成绩,邻里团结无纠纷。

(四)、自觉搞好个人卫生和家庭、环境卫生。个人穿戴整洁,室内家具电器摆放整齐,勤打扫,无灰尘。室外走廊过道及房前屋后清洁卫生,无杂物,并做好绿化保护工作。. 第八条、文明职工标准

(一)、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关心国家大事,拥护改革开放政策,积极投身于本单位的文明建设活动。

(二)、敬业爱岗,以院为家,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出色完成本单位任务,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双增双节,为单位的经济发展献策出力,成绩显著。

(三)、勤奋学习政治理论和业务技术,不断取得进步,遵守院规院纪和社会公德。严格遵守安全生产规程和劳动纪律,本人年内无事故,无违章。

(四)、发扬雷锋精神,团结同志,乐于助人,道德高尚,见义勇为,敢于同丑恶现象作斗争.

第三章 评选与命名

第九条、文明单位、文明班组、文明基地、文明家庭、文明职工由大院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委员会组织评选,大院党委命名。文明单位、文明班组、文明基地的评选由大院文明办组织综合考核,文明家庭、文明职工的参照一定比例,由群众推荐,单位考核,大院文明办抽查、审核。各项评选须附有关事迹材料和推荐表。

第十条、评选文明单位、文明班组、文明基地、文明家庭、文明职工,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在全面调查了解的基础上严格按标准和考核评分办法进行,禁止弄虚作假或勉强凑数。凡发生重大刑事或治安案、或发生重大安全事故的不得评为文明单位。凡有违反计划生育政策或有黄赌毒等社会丑恶行为的,不得评为文明家庭、文明职工。

第十一条、大院文明单位、文明班组、文明基地、文明家庭、文明职工每两年评选、命名、表彰一次,有效期为两年。期满后重新申报、命名。凡参加地方文明单位等项创建活动的要同时报大院文明办备案,被评为地市级以上文明单位等称号的,可作为大院创建和评选的优先条件。

第四章 表彰与奖励

第十二条、对文明单位、文明班组、文明基地、文明家庭、文明职工实行“精神鼓励为主、物质奖励为辅”的奖励原则,通过授予荣誉标牌、证书和发文通报等形式进行表彰并给予一次性物质奖励。奖金除文明基地奖外都必须发到个人。文明基地奖主要用作基地的文明建设,可提出百分之三十奖给对基地建设作出突出贡献的人·

第十三条、凡被评为文明单位的,作为该单位领导班子的政绩,记入班子成员个人档案。

凡被评为文明职工的,记入本人档案,可作为提职级晋级的优先条件。

第五章 管理与指导

第十四条、文明单位.文明班组(机台)、文明基地、文明家庭、文明职工是我院两个文明建设的先进典型,为确保荣誉称号的质量,发挥其示范作用,必须加强管理和指导。其日常管理和指导工作由大院文明办牵头,会同有关职能部门和各单位文职组织共同负责。

第十五条、对大院命名的文明单位、文明班组(机台)、文明基地、文明家庭、文明职工,采取由各单位不定期自查考核(每年两次)和大院定期检查考核(每年一次)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管理。自查和上级检查都要对照标准和评分办法严格进行,并分别建立检查考核档案。

第十六条、大院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委员会成员可随时对文明单位、文明班组(机台)、文明基地、文明家庭、文明职工进行抽查·对定期检查和抽查发现问题或不合格者,进行批评,限期改正直至撤消其荣誉称号。

第十七条、大院、分院两级主管部门要加强联系,经常沟通信息,不定期开展调查研究,注意总结新鲜经验,并及时进行宣传推广。

第十八条 本规定由大院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委员会负责解释。本规定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文明村制度 篇2

从改革开放开始, 我国就存在着管理变革的强烈要求, 这在一定程度上可看作学者和管理者的认识水平和管理文明水平的提高。从维护系统的稳定性出发, 人们都不希望剧烈的变革导致混乱。

在现实条件下, 管理创新在很大程度上是制度创新。然而, 如果在制度创新中急功近利, 忽视人文关怀, 其所造成的问题恐怕会在相当一段时间内损害管理系统的稳定与和谐。

科学的制度规定及其严格执行是管理的文明性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 它突破了人的等级界限, 为实现公平公正创造了一定的环境条件。在这方面, 管理的文明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制度的普适性和稳定性。

管理制度规定范围内所涉及的人员都必须服从这个制度。制度“以文明之”, 且“广而告之”。管理者和被管理者都明确了解这个制度的内容和符合该制度的行为规范。管理者表现出的是该制度范围内的有限灵活性。孔子曾以“民在鼎矣”来反对当时以铸鼎方式公布刑律条文, 而制度的普适性恰恰可以用“民在制度矣”来概括这种人与人的制度平等。

制度的稳定性可能在更宏远的视野上体现了管理的文明性。制度具有类似于自然律的属性。自然律是稳定的, 因此人们才能逐渐认识自然界, 在对待人与自然的关系上纠正偏颇的行为方式, 选择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制度的稳定性为人们提供可靠的行为依据。作为理性的生物, 人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会试图获取制度存在状态下行为结果的预期, 从而决定自己的行为, 形成价值和伦理规范。管理哲学家霍金森提出的价值形成的理性范式即指人类以认知和理性思维方式从结果和舆论中形成价值判断。

可见, 制度的稳定性是符合管理系统稳定性的要求的。通过对稳定的制度的适应与调整, 管理系统内的所有人员获得自己的合理定位, 形成价值规范。现代管理向人本管理发展即向伦理管理和文化管理发展的趋势, 正体现了人们对管理系统稳定性的认识及其深入。

管理制度并不等同于自然律。因此, 管理制度在一定程度上的变革是必需的。这就产生了管理的文明性的第三方面:制度改变的人性化与人文关怀。这个问题在中国的现实中可能更为迫切。

制度变化的人性化首先应当对制度的过度变化作出限制。过度的制度变化造成人们的不适应, 从而改变了人们已经形成的生活轨迹。这个问题常常被决策者忽视。但是, 生活的惯性正如自然物体的力学惯性一样, 只有外来的力量才能改变。而强大的外力不仅改变人们的生活轨迹, 同时也在撕裂着人们的生活。这种现象, 可以简要地比喻为汽车内的乘客在急转弯时的东倒西歪、相互碰撞。剧烈变化的社会常常导致大量的反社会行为和精神失常者。稳定的规则使人们得到理性的价值判断。管理本来应当用制度稳定性的诉求来促成人们的理性适应, 但实际情况却正好相反。从现实变化着眼, 现实中的制度创新常常存在着巨大的变革跳跃。我们经常面临着如“系统再造”、“管理重构”这类充满着跳跃和断裂的新词。这类词汇对非理性的煽动远大于对理性的呼唤。过分激烈的制度变化, 即使使用“制度创新”这样比较缓和的字眼, 其背后也潜藏着机会主义的滋生源。现实生活中人们的浮躁和机会主义正是来源于这个时代的变化过快。

避免急功近利的制度变化是管理文明性的一大体现, 在诸如科研和教育等领域尤其如此。科研机构以获得诺贝尔奖或市场化为目标, 大规模改组科研团队, 解聘短时间未出成果的研究人员;学校为了增加科研项目、提高科研排名, 不断修改职称评聘规定, 大幅度提高职称标准对承担项目的要求等。这些现象的出现即使有其合理性, 但缺乏制度的稳定性和延续性, 对人们的伤害很大, 并促成大量的短期行为和投机行为, 助长了学术不端。这就像刘翔在跨栏跑的途中, 栏杆的高度突然上升一样, 所有以前的训练很可能全部作废。项目研究和人才培养都是长期过程, 即使要有制度方面的改变, 也必须有较长期的形成和适应过程。

为制度变化设置较长的缓冲期是管理文明的应有之义, 更能体现出对人的关怀和尊重, 减少相应的伤害。日本早在上世纪70年代就已经有人提出了要改变长期雇佣制和年功工资制, 以提高企业效率, 但直到近十年来才开始有企业实行这方面的改革。而多数大企业往往仅对新加入企业者才实行新的制度, 制度变化的完成因此推迟了几十年, 但却保证了员工对企业的忠诚, 也保证了企业的稳定。这种做法值得借鉴。

敬畏制度,才有文明 篇3

而此刻,我一边赏月,一边等待时光流逝。距离我家步行3分钟的大街上,去年新开了一家电影院,票价便宜,每逢周三,且是“买一送一”:7美元的电影票,可以让两个人进场。这家电影院是酒吧型的,观众可以坐在座位上,边喝,边吃,边看电影。每次放映前,都有两个电影院工作人员介绍新片的广告,上面有一张广告,潦草地写着:“Keep America Fat,Eat,Drink,Watch movie!”意思是说:“吃吧,喝吧,看吧,让美国胖下去!”

最近放映的一部电影《No Country For old Man》,据说有可能竞争今年的奥斯卡最佳故事片奖。片名一目了然,却很难找出恰当的中文片名。我姑且将它翻译成《老者难容》。这是一个意外发财的冒险者和一个嗜血杀手之间,为了一箱美元而玩猫捉老鼠游戏的故事,惊险、刺激、悬念迭出,特别是杀手在一片荒漠的加油站兼杂货店和店主老头长达数分钟的对话,句句隐含杀机,令观众对老人的生死捏了一把冷汗。此外,影片中德克萨斯州的荒原,具有极大的视觉震撼力。

由于这部影片的放映时间是晚上9点45分,妻子不情愿去看电影,宁肯早早蜷在温暖的床上看电视。我只好独自前往。我掏出7美元来,买了一张票。售票员很遗憾地告诉我今天的电影,本来是“买一送一”的。我笑着对他说,你们应该将几部影片的放映时间加以轮换,这样,可以方便更多的观众。像这部电影,每天都是晚上同一时间放映,想看这部电影,但第二天又必须早起上班的人,就难以下决心来观看。

说完这些闲话,拿了票,正要进门。一位白人老头也来买票,也是奔这部电影而来。售票员急忙喊住我,说:“这位老人也要买票,你原不愿意和他分摊?”

这样的好事,傻瓜才会拒绝。于是,他对老人说:“这位先生已经付了一张票的钱,你付给他3元5角,你们就可以进去了。”我对老人说:“3块钱就可以了。”老人颤颤巍巍地掏出3美元来给我。互相道谢后,我们进入电影院。

这是一件美国日常生活中的小事。这也是只有在美国生活长久的人,才会觉得天经地义、合情合理的事情。这位售票员,作为这家电影院的雇员,一句多余的话,导致该影院失去了7美元的收入,但维护了该影院的规定,让两个素不相识的观众,以一张票的价钱,观看了一场电影。它直接为我节省了3美元,为那位老人节省了4美元。这种算术,小学生都算得出来。但它在我的心里激起的温暖的感觉,无法计算。

无须争辩、不费口舌,我作为消费者的权利,被最大限度地尊重。这就像在美国的任何商场购物,不必为退货担心一样。这种感觉,在来美国之前,是我从来不曾体验过的。

影片结束时,已近午夜。踏着满地的月光回家,想起小时候,常常跑20多里的小路去看禾场上的露天电影的情景。守着这么好的电影院,票价又这么便宜,真该多去看看电影。

对于制度的尊重和遵守,在美国,已经构成人们的日常自觉,构成一种文化。比如,我们在高速公路的电子显示牌上,常常会看到这样的标语:Click,or Ticket。前面那个词,是指将汽车安全带“扣紧”的响声;后面那个词,则是罚款。“不系安全带,等着吃罚款”。在美国生活久了的人,只要坐上汽车,第一个自然而然的反应,就是系安全带。当我回到北京,坐在出租车上,试图找安全带时,司机一眼就看出我是外国来的“老土”,而那根脏兮兮的安全带,因为无人使用,上面积满了灰尘。

在美国,对制度的尊重和遵守,在国人看来,有时不免荒诞可笑,丝毫也没有灵活变通。以下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在美国,我一直订阅人民日报海外版。当然,这种订阅,带有赠阅的性质。我家的房子,类似北京的四合院,分前后两栋住宅。两栋住宅虽然共有一个院子,但各自有着不同的地址,所以,也就有两个信箱。这两个信箱,并排挂在院子栅栏前的墙上。

我们在前面的房子里住了一年后,搬到了后面的那栋。我们街区那位胖胖的、和气的菲律宾裔邮递员,在早晨送信时,我对她说“我已经搬到了后面的住宅,所以,我的报纸,请帮我放在右边的这个信箱里。”前面那栋房子,我租给了一对白人夫妇,显然,这份中文日报对他毫无用处。而对这位女邮递员来说,将显然属于我的中文报纸,放入我的信箱,应该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这两个信箱的距离,只有半寸。

我的请求,遭到了这位女邮递员的拒绝。

她说:“你如果搬家了,应该到邮局去,免费填写一份地址变更表,并通知发行这份报纸的公司,将邮寄标签上你的地址,改为现在的地址。这样,我才能将这份报纸,放入你的信箱。否则,我的职责,决定我只能将这份报纸,投入与投递标签相符的信箱。”

眼睁睁地,当着我的面,她将我的人民日报海外版,投入了我的白人房客的信箱中。

而更为荒诞的是,我作为这栋房子的主人(当然也是这个房客使用的信箱的主人),却无权将放在该信箱里的我的报纸取走。我掀开这个信箱的铁盖子,将它取走,只需要不到一秒的时间。但如果我这样做,被邮局的人,被邻居,被这家房客目睹,如果不嫌麻烦得话,他们可以找我的法律麻烦。

对制度的敬畏,以致于此。

在中国,领导的个人意志,大于行政规定;行政规定,往往大于法律,这不是耸人听闻,而是日常生活中的习惯成自然,成为全体国民的集体无意识。

如果一名小小的交通警察,可以当着市长的面,对他违章的座驾司机开出罚单,且不必担心自己受到交警队长的训斥甚至处罚,制度的威严就建立起来了。

员工文明用餐制度 篇4

员工文明用餐制度

1、领餐时间:员工领用中餐时间为上班日11:30时至12:10时(如有变动以行政部通知为准),特殊情况需提前或延后的,应经食堂主管或领导同意。

2、领餐方式:员工每月底至食堂主管领取下月餐卷(不在食堂用餐的,由食堂主管制表报财务部核发餐贴),员工凭餐卷有序排队领用中餐,当日餐卷当日使用,不得提前或日后使用,严禁无卷或废卷领餐。员工待客确需在食堂用餐的,需向食堂主管签名领取客餐卷,客人凭客餐卷用餐,客人超过2人的,需提前2小时告知食堂主管。

3、用餐地点:员工一律在餐厅就餐,禁止在公司其它任何地方进餐(特殊情况需经食堂主管或领导同意),就餐完毕应迅速离开餐厅,以加快餐位周转。

4、用餐卫生:员工用餐时,尽量避免将饭菜丢弃在桌、椅、地上,用餐后,应自觉用餐盘将桌、椅上的残物带走并倒入指定垃圾桶内。

5、用餐纪律:餐厅内不准抽烟喝酒、不准随地吐痰、不准大声起哄、吵闹,碗、筷、匙不得故意撞击制造噪音。

6、餐具归位:员工用餐后,应将餐具小心摆放到指定位置,严禁把餐具拿出食堂占为已有。

7、爱护公物:爱护桌、椅、餐具,凡私自损坏食堂公物的,一律照价赔偿。

8、勤俭节约:倡导节约、反对浪费。根据饭量盛取饭食,杜绝剩菜剩饭;按配给菜量计划用餐,不得要求加菜;节约使用纸巾。

9、监管互约:服从食堂职工的监督和管理,同时有权监督食堂职工是否尽到岗位职责。正确对待食堂职工的合理建议与批评意见,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严禁擅自进入厨房和库房,严禁以争吵、威胁、辱骂等极端方式解决问题。

文明班级评比制度 篇5

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进一步加强和推进未成年人四象道德建设建设若干意见》的精神,认真落实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结合学校“学生六种文明习惯”的养成教育,培养学生文明行为,形为良好的校风,特将文明班级评比制度修订如下:

一、评比细则:

1、出勤(5分)每迟到一人扣0.5分

2、路队(10分)(1)放学没有站队的一人次扣2分。(2)路队中故意推打的扣1分,如造成严重后果的扣2分。(3)最后的放学铃响后,学生人在教室或者其他位置逗留的扣3分。

3、课间操或集会(10分)(1)做操集合时间在五分钟之内还未排好队的每次扣0.5分。(2)集会集会纪律差,吃零售的视情节严重扣1—2分。(3)集队、集会散会无秩序的每次扣1分,如造成严重后果的每人次扣2—4

分。(4)跟班教师未到扣1分。(5)无故不上操每次扣1分。

4、行为习惯(20分)(1)每星期一升旗时,一人未穿校服扣0.5分。(2)学生穿拖鞋,男生留长发穿背心短裤进校园,每人次扣0.5分。(3)攀爬围墙及树木,每人次扣1分。(4)随地大小便、随地吐痰、随地丢果皮纸屑,每人次扣1分。(5)带零食进校园的每人次扣0.5分。(6)学生带危险的玩具或不健康的玩具进校园,每人次扣1分。(7)有吵骂、打架视实际情况每人次扣1分。(如果是无故挨打者不要扣分)(8)有损坏公共财物。破坏花草树木,每人次扣1分。

5、就餐(10分)(1)早餐秩序混乱扣1分。(2)中餐就餐时班级未按秩序站队扣2分,学生任意挤入其他班级提前就餐

每人次扣1分。

(3)严重浪费粮食扣1分。

6、课堂(10分)(1)早晨到校后,有班干部带读但秩序混乱的扣1分。(2)不遵守课堂纪律,特别是综合课上秩序一般的,有上课教师上报到行政

人员或值日教师每人次扣1分。(3)课堂秩序混乱或公然顶撞甚至打、骂老师的,每人次扣2分。

7、卫生(25分)(1)黑板未擦、垃圾未倒、桌椅不齐扣1分。(2)墙上乱涂乱画扣2分。(3)教室、清洁区未打扫扣班级2分,扣班主任津贴5元。教室、清洁区打

扫不干净,扣班级1分,扣班主任津贴3元。(4)课间卫生保持不干净的视情节严重程度扣1—2分。(5)放学后门窗未关,灯未关扣1分。

8、黑板报(10分)

每月必须出一期黑板报,内容健康并要求每期必须有安全知识与文明礼仪这两方面:版面设计新颖、大方。黑板报不管是评比还是检查,都纳入文明班级评比范围中。检查时间在每月底,有政教处组织行政人员进行检查或评比。

1、每月内容没有全部更新的,每次扣1分。

2、每月内容一点都没有更新的,每次扣2分。

二、奖励分:

班级在学校组织的运动会或者各项比赛中,荣获一等奖的奖励3分,二等奖奖励2分,三等奖奖励1分。班级获县级团体总分前三名者分别奖10、6、2分。

三、评分办法:

学生文明礼仪制度 篇6

1、少先队员挂红领巾,队干部佩带标志,书包服饰整洁,夏天不穿拖鞋、背心进入学校。

2、放学排队按规定地方做到静齐快,在值班老师统一指挥下有序地离校,进校时家长送至学校校门口即可。

3、队列礼仪,包括上下楼梯靠右行,队列做到快静齐,礼仪时应严肃端正,精神饱满,动作到位,行注目礼。

4、广播操要做到快、静、齐,即上下楼梯是否快速、安静靠右行,操场集合要安静整齐,动作到位。

5、眼操要求认真严肃,穴位为做准。

6、同学交往应相互尊重,团结友爱,互帮互助。不讲脏话、粗话。

7、应尊敬老师;有来宾时能主动问好,进入办公室应喊报告。

8、课间游戏时不做危险的、不正当的游戏。不打闹追赶、乱仍东西、危险攀爬等。

9、不准玩打电子游戏机。

10、中午用餐应按顺序就餐,要有谦让精神,养成节约粮食,不乱倒剩菜剩饭的良好行为习惯。

11、爱护公物。

12、不买零食。

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若干思考 篇7

一、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重要意义

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制度问题带有根本性, 全局性, 稳定性和长期性。”党的十八大指出加强生态文明建设首先要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旨在形成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保障和约束机制, 其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指明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方向

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旨在通过全面审视生态文明建设的各个方面, 制定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 明确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路, 研究生态文明建设的原则、方法与手段, 进而完善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保障。这是对生态文明建设规律认识深化的过程, 是一个再反思、再认识和再提高的过程, 有助于保证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发展方向。

(二) 提供生态文明建设的行动标准

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就是要制定出适应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等。依据十八届三中全会要求, 今后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重点是完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耕地保护制度、水资源管理制度、环境保护制度、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生态补偿制度、责任追究制度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等。这是今后一段时间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行动指南。

(三) 形成生态文明建设的约束机制

建设生态文明是一场深刻、持久和重大的社会改造运动, 主要途径就是通过必要的制度创新来调整人们对于自然界的行为。当前我国的生态文明水平还不高, 民众的生态文明意识还不强, 特别需要基本的生态文明制度来调节人们的意识和行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能够发挥约束和监督作用, 促使全社会形成生态文明建设的自觉。

(四) 提供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保障

生态文明制度是在全社会制定或形成的一切有利于支持、推动和保障生态文明建设的各种引导性、规范性和约束性规定及准则的总和, 它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规范和监督、约束力量。包括建立干部考核制度, 督促和激励各级领导干部树立正确政绩观;加强重点领域立法, 科学合理地修改相关法律;完善生态环境教育与公众参与制度, 促进民间环保组织的全面健康发展等等。这些将从生态文明建设参与主体、动力机制、法律保障等各方面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保障和支持。

二、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现实困境

(一) 政府行政制度不科学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 我国一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另一方面也面临着生态环境恶化、资源能源供应紧张的问题。其中的突出原因就是政府长期以来没有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地方政府“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道路与政府行政制度的导向和约束机制存在极大的关联性, 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政府行政机构职能分工不合理。我国资源管理和环境保护职能分散在不同的部门, 部分职能存在交叉管理的难题, 部分职能则存在管理真空的可能性。二是政绩考核制度不科学。由于长期以来我国领导干部考核片面强调GDP, 只考核经济增长的“量”, 而忽视了经济增长的“质”, 生态环保指标权重低, 造成一些地方的工作以GDP为中心, 不惜以牺牲当地的生态环境为代价, 追求快速增长。

(二) 资源环境市场化机制不完善

资源环境市场化机制不完善是我国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又一困境, 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资源环境产权制度不健全。我国现行资源环境产权制度存在资源环境所有权形式过于单一, 资源环境的外部性导致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以及资源环境市场失灵导致资源配置效率低下等问题。二是资源税作用有限。我国资源税一直处于地位低、功能弱、税额少、幅度小、调节无力的尴尬境地。在现实经济活动中资源损失浪费的现象十分突出, 在消费使用环节上表现为大手大脚。。

(三) 环境保护法律制度不健全

我国虽然已经陆续出台诸多生态环境保护的相关法律制度, 但是在制度上的缺陷不可忽视:一是生态环境违法惩罚力度较轻。我国在环境保护方面的处罚力度相对较轻, 与现在经济建设的发展水平比, 严重不协调, 已经影响了其警示和震慑作用的发挥。二是环境执法不严。中国环境突发事件时有发生, 但鲜有受到应有的惩戒。很多地方政府, 为了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甚至甘当企业环境破坏的保护伞, 使环境监管流于形式。

(四) 生态文明建设公众参与制度不健全

我国社会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缺乏相应的制度保障, 参与的程序、途径和方式也不明确, 导致了社会公众参程度不高, 参与领域狭窄, 一方面把许多百姓挡在了参与的大门之外, 另一方面导致部分百姓采用非正常的表达方式, 如散步、游行、跪求等多种方式。

三、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路径选择

(一) 加强生态文明的行政制度建设

加强生态文明的行政制度建设, 重点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要建立和完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 切实加强领导, 及时研究和统筹解决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问题。要有效整合管理资源, 完善行政手段。要全面梳理现有管理资源分布情况, 合理设置管理机构和划分管理责权, 优化行政资源及相应的财政资源配置。二是建立科学的生态文明考核机制。要完善领导干部政绩考核指标体系, 将领导干部在节约资源、生态环保方面的工作实绩纳入指标考核体系, 并将考核结果与领导干部的任免和奖惩联系起来, 从而逐步确立以绿色GDP为导向的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制度。

(二) 完善生态环境资源利用的市场化机制

建设生态文明还要创新经济手段, 充分体现市场供求关系, 发挥市场在生态和环境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这就要求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加快建立和完善资源环境产权制度。做好资源环境产权界定和量化的基础工作, 加快资源环境产权的立法工作;二是积极推进资源税费改革。统筹各种资源税费和环境税费的改革, 建立统一的资源税费和环境税费体系;三是进一步完善多元化多渠道的投融资体制。坚持将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投入列入本级财政支出的重点内容并逐年增加, 积极引导和鼓励社会各方面投资参与生态文明建设, 真正为生态文明建设营造一个良好的投融资环境。

(三) 健全环境保护法律制度

要进一步建立与完善有利于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法律制度, 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到依法治理的轨道:一是加强重点领域立法, 科学合理地修改与制订有关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应当更多地通过司法途径追究污染环境者和破坏生态者的法律责任, 索取生态环境损害赔偿, 维护公民环境权益, 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二是加大环境监管执法力度。在完善相关法律的同时, 要加大执法力度, 切实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

(四) 建立生态文明建设的公众参与机制

公众参与是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力量源泉, 建立生态文明建设的公众参与机制:一是要建立生态环境建设的信息披露制度, 维护对生态环境建设的知情权。二是要发挥社会组织的积极作用, 创新社会管理。培育和发展政社分离、权责明确、依法自治的生态环境保护类社会组织, 将其作为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力量。三是要畅通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渠道, 设立生态环境保护的投诉机构。鼓励社会公众对生态环境违法行为的监督, 在学校和社区开展丰富多彩的生态文明建设主题实践活动, 增强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有序性。

摘要: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党中央将生态文明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了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相关要求, 十八届三中全会对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重点任务进行了精心部署。笔者通过从政府行政制度建设、资源环境市场化机制建设、环境保护法律制度建设、生态文明公众参与制度建设等四个方面反思我国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存在的问题, 探索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可行性路径。

关键词: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参考文献

[1]张春华.中国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路径分析——基于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制度维度[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 2013 (2) 28-31

[2]陈旭.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设计创新[J].四川行政学院学报, 2013 (2) 5-7.

[3]胡守勇.关于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14条建议[J].重庆社会科学, 2012 (12) :107-109.

用制度保障生态文明建设 篇8

用制度保障生态文明建设是大势所趋

用制度保障生态文明建设,既是一项在“保护优先”价值取向下制定游戏规则的创新性工作,又是对现有制度安排的继承、改革与发展。我们既要正确认识其重要性、紧迫性和复杂性,又要稳慎探路、有序推进。

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的重要性。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已走过40多年历程,但生态环境总体恶化趋势仍未得到有效遏制。在历经多年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后,我们认识到资源环境问题既与自然原因及发展阶段有关,更与法治和体制机制等制度因素息息相关。过去,我国实行环境保护基本国策,制定了以环境保护法为主体的一系列法律制度,出台了环保目标责任制、环境影响评价等基本制度。但这些制度安排的作用并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唯GDP、漠视环保法律、执法不严等现象屡见不鲜。从建立生态文明价值观入手,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通过法治手段、制度建设、提高国家治理能力来改善环境,并制定更加严格、公平、包容和面向长远的社会规范,是现阶段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着力点。

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的紧迫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国第一个“一百年目标”,要求我们优先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为实现“蓝天、碧水、净土”目标奠定基础。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到2020年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其中就包括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现在距離2020年只剩下5年时间,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和治理改革的任务非常紧迫。不仅构建生态环境法律体系的任务非常繁重,而且从目前分散的部门管理走向统一监管、统筹协调的管理体制和完善治理结构也面临许多障碍。因此,合理运用每一次法律修改、制度出台、机构调整和实践探索的机会至关重要。

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的复杂性。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应充分尊重生态系统的特征和演化规律。自然生态系统经过演化,表现出空间上的完整性,即水、土、气等要素相互作用和影响形成一个有机整体。但各要素具有不同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需要处理好综合管理和专业管理的关系。生态环境问题根据作用范围不同,表现为局地、区域和全球性问题。我国目前最突出的是区域性灰霾污染和流域性水污染,与之相对应的则是人为划分的行政管辖区域和割裂的部门管理范围。解决好跨行政区和跨部门的环境问题是一个重大挑战。同样,自然资源既有经济属性也有生态属性,实现不同功能的优化配置,应在制度上做出统筹安排。还有许多环境问题难以通过货币化方式计量,无法用市场化手段有效解决,需要多样化的制度安排和政策措施。更为重要的是,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体现了一种新的理念,解决问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许多制度既无成熟的理论研究和普世性的实践经验作基础,又缺少上位法的支撑,需要科学的“顶层设计”与大胆的“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尽管任务紧迫,但鉴于制度的基础性、引领性及一些基本问题的不确定性,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不能急于求成,而应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坚持问题导向、多方参与、形成共识、有序推进。

牢牢把握用制度保障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方向和抓手

用制度保障生态文明建设,要以法律法规为基础,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应充分考虑与现行法律和管理体制有效衔接,使生态文明建设进入制度化、有序化的轨道,把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和规范纳入宪法、民商法等法律中。加快制定和修改资源、环境的基础法律与单行法,消除现行各单行法之间的重叠、矛盾和冲突问题。当前,应着重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基于自然资源的多重属性和多样化特征,应通过较为广泛的地方试点示范,健全有关自然资源所有权、使用权及相关民事权利的规定,分类建立反映各类自然资源特点的资产所有权体系。在用途管制制度上,修改完善现行的规划、区划制度体系,明确主体功能区的法律地位和作用,建立统一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按其划定的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开发管制界限,确定各类开发项目准入条件,落实配套的财税制度;根据环境保护整体性、系统性的要求,建立和形成统一行使所有国土空间用途管制权力的自然资源监管体制。

二是构建独立的生态环境监管执法体制。确立生态环境部门独立开展生态环境监管执法的法律地位,改变法律条款缺乏可操作性的立法模式,明确环境违法行为等级及其对应的处罚措施,压缩自由裁量空间,规范权力运行;加强区域和流域生态环境监管体制与能力建设,在地方生态环境监管执法机构实行相对独立的双重领导体制;强化部门间协调联动,建立会同其他相关部门特别是公安的联合环境执法机制;加强执法队伍的能力建设,强化执法能力和财政经费保障,全面增强监管执法的独立性、权威性和有效性。

三是建立资源环境生态红线制度和预警机制。基于国土安全和环境风险管理,确定不同尺度上的生态空间、资源环境容量,为严控各类开发活动逾越生态保护红线奠定基础。依照科学基础、法律规定和相关程序,征求利益相关方意见,考虑合理范围、可操作性和保障能力,科学划定生态红线,促使自然资源得到可持续开发利用,保障环境质量只能更好、不能变坏,保护和修复土地、河湖等各类资源的生态功能。在此基础上,建立资源环境生态监测评估体系和预警机制。

四是合理运用市场化手段。对于具有竞争性、排他性的自然资源,应通过完善市场机制来解决合理配置问题。特别是推进资源和环境领域的价格改革,凡是能由市场形成价格的均放给市场,让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凡是涉及民生问题的价格改革均应依法依规有序进行,构建更加均衡的自然资源和环境价格形成机制,加快建立和实施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生态补偿制度、环境税收制度。在界定产权的基础上,开展排污权、水权、碳排放权等交易试点,建立统一规范的自然资源产权、排污权、碳资产管理的各项制度,使能源、资源、环境等要素得到合理配置。进一步改革和完善生态环境保护的特许经营制度和特许保护制度,消除实行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的制度障碍,不断提高市场机制的效力与活力。

五是完善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和问责制度。健全经济社会综合评价体系,根据不同地区的特点,合理纳入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体现生态文明建设状况的指标,并加大考核权重,强化考核结果运用。推动考核评价机制创新,对领导干部开展自然资源资产和环境离任审计试点工作。健全生态环境重大决策和重大事件问责制,建立分档分级的责任追究机制。

文明施工奖惩制度 篇9

1.冬季施工宿舍内采用燃煤取暖应防止住宿施工人员一氧化碳中毒,宿舍应保证足够的通风条件;每间宿舍根据房间大小设置通风漏斗,透风漏斗尺寸:长不小于50cm、下口宽不小于30cm、上口宽不小于5cm,每间设置的通风漏斗至少不少于3处。?

2.每日熄灯前设专人封火,燃煤采暖设施严禁敞口,螺杆泵,应将炉盘、炉盖扣严;如炉盘、炉盖不能完全扣盖周到的,应用黄土泥将其抹严,以防煤气渗漏,齿轮油泵。?

3.取暖设施排烟管道安装,每节管道承口应朝介质流利方向装置,接口处并用胶带封好;排烟管道出口探出房檐不得少于50cm,破管不得少于2.0m,水平管距屋宇顶棚不得少于50cm,其朝向也不得朝向冬季季风吹来的东北方向。?

4.排烟管道上面不得烘晾衣物等易燃物品,取暖设施附近不得堆放易燃、易爆、易挥发的有毒物质。?

5.封火时清出的不燃尽的`燃煤应清出室外,并用清水将未燃尽燃煤焚烧。?

6.进行安全教育杜绝烫伤、煤气中毒等事件产生,并进行突发事件发生的医疗抢救、紧急处置教导。?

7.宿舍、办公室、库房严禁接拉电热毯、电炉子等取暖设施;更不准用碘钨灯在室内、现场进行取暖。?

4、冬季文化施工保障办法?

4.1保证体系??

严格履行《××市施工现场文明施工的治理规定》,推行古代管理方法,科学组织施工。?

名目经理部制定《环保及现场文明施工管理细则》,建立健全环保体系

4.2保障措施?

(1)现场设置“一图三板”,在施工总平面上注册工程名称、建设单位、设计单位、名目经理及施工区、生活区等位置。?

施工现场材料码放整齐有序,不得占用施工用隧途径,不得占压消防保险设施,并远离变压器、高压线杆等。?

(2)编制环保留理条例,制订奖惩制度,并按其认真费彻实行。教诲职工提高环保意识,齿轮泵,不能保护环境就要停工收拾,屡教不改作违约退场处理。现场成破文明施工领导小分队专门负责文明施工工作。?

(3)防扬尘措施?

文明入厕管理制度 篇10

入厕人员必须遵守公共厕所的各项管理制度,自觉维护公共厕所卫生,做到文明礼貌,遵守社会公德。

一、入厕人员要自觉爱护公厕卫生,不得随地乱扔、乱放垃圾,做到大便入槽,小便入池,纸屑入筐。

二、入厕人员禁止随地吐痰,随意丢弃废纸、烟头等杂物。

三、大、小便后要及时冲洗,严禁将废弃物丢入小便器和蹲便器内。

四、便后洗手,及时关闭水龙头。

五、要爱护公厕设施、设备,如有损坏,原价赔偿。

六、禁止在墙壁、门板上乱贴、乱涂乱画和书写污言秽语。

文明村制度 篇11

人与自然关系是个永恒的话题。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深入,面临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生态困境,生态文明建设提到重要议事日程。我国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一方面要借鉴吸收西方现代生态科学文化与哲学理念,总结反思环境保护探索中的经验与不足;另一方面要汲取传统生态伦理制度规范,在生态文化自觉中展现其现代价值,彰显现代化建设的后发优势。

传统生态伦理蕴含的制度规范

植根于农耕社会的传统生态伦理,反映出我国古代农业文明的典型生态,在建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观念的同时,积极对体制建构、法律和行为规范进行探索,为当今的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提供了丰富的理论支撑和方法指导。

——虞衡制度:体制机构的典型标志。传统生态伦理并非只是个抽象的思想原则, 亦有初步的制度建设基础。在中国古代,虞衡制度是设置专门的保护资源和环境的政府机构。虞衡是掌管山川林泽机构的通称,职责是保护自然资源,制定相关政策和法令。据史料记载,在尧舜时代就设有“虞”,如舜设九官治理天下,山林、川泽、草木、鸟兽等有关资源和环境的事宜由“虞”官掌管。虞衡制度是古代生态体制机构的一个标志,在我国持续了约3000年,这在世界范围内都属罕见。遗憾的是,虞衡的职责范围却逐渐削弱,到明清时的虞衡司只负责帝王、圣贤、忠义、名山、陵墓、祠庙等区域内的管理,禁止在它们的周围樵牧。即便如此,虞衡制度对后世仍有深远的借鉴和启示意义。

——圣王之制:环境保护的法律规范。传统生态伦理的法律规范体现为对环境资源保护的具体法规和实践。古典文献关于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规范的生态智慧不胜枚举。《尚书》等儒家经典的表述虽不同,但却都有强调生态资源爱护立法,尤以被荀子称之为“圣王之制”最得要领,即儒家倡导通过制定相关礼制、法规、禁令,以维护人类最基本需要的生态资源保护的立法思想,引人注目。一些朝代甚至把关于生态环境方面的部分规则通过法律的形式颁布,目的在于使所有生物有所养,以防匮乏。到明清的法律多沿用了唐律,法令有所拓展,清代还设专管水利的官员,设堡保护水道、河堤并延用至今。可以看出,历代都是通过法律制度的强制性约束规范人们在生态方面的行为和社会生产活动。

——教化与监督:警醒世人的行为准则。生态保护意识得以流传、制度得以执行、行为得以规范,往往通过宣传教育、科学认识和舆论监督来转化为现实的行动。《论语》《孟子》《管子》等先贤的思想通过宣传教化深入人心,影响和改变着后人的生产、生活方式。中国传统农业得以持续发展的原因在于,中国古人探索出许多相生相克、用养结合、综合发展、因地制宜的生态农业和技术方法。明代南方的“桑基鱼塘”农业生态模式在清代得以延续,正是一系列的农业生态耕作方法使得土地得以长期集约耕种,没有出现欧洲地力大面积衰竭的现象。古代对生态环保的教化与监督,乃至对生态科学的探索,不仅有效维持了生态环境的平衡,还促进了生态制度规范的发展。

我国生态制度建设历程

新中国成立以来,人们在欣喜看到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意识到环境污染和资源枯竭日益恶化,严重影响民众生产生活,并在生态制度建设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环保机构的建立和发展。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在现代化进程中更是注重环境资源的保护,并由相关部门具体负责。如1978年国务院批准成立国家林业总局,负责森林植被保护,防治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1988年设立国务院直属机构——国家环境保护局,以及地方环保机构。2007年为应对气候变化和加强节能减排,成立了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及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2008年批准设立环境保护部,局到部的演变提升了我国环境保护机构的行政权力,赋予环保职能机构更大的环境管理范围与权限。同年,随着国家能源供应紧张和利用低效,成立了国家能源局,旨在促进能源的合理利用。改革开放以来,民间环保组织蓬勃兴起,如中华环保联合会等公益性环保组织的成立,以政府与企业外的第三方力量推动着环保事业的发展与进步。

——生态保护的理性转变。传统农业社会的科学行为规范不能满足工业污染需求的环保问题的需要,致使工业化进程中资源浪费、环境破坏的行为屡见不鲜,环保底线一再突破,生态环境污染问题严重。为了遏制与人民息息相关的生态环境恶化问题,我国在1989年正式实施《环境保护法》,标志着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环境治理法治基础的奠定;2014年4月24日,《环保法修订案》在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八次会议上表决通过,完成了25年来的首次修订。进入二十一世纪,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写入建设生态文明,党的十八大报告将生态文明建设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首次明确提出“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强调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发挥制度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就是要用制度来约束资源使用权力、规范资源开发行为、落实环境保护责任、保障合法环境权益。这一历程,是我国对生态环保问题从忽视到重视的理性转变。

传统生态伦理的现代价值

回顾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的探索历程,能充分认识到生态环境保护与传统生态伦理思想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在党中央大力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的今天,传统生态伦理蕴含的制度规范对指导我们的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有着极为重要的现代价值。

——推进生态制度建设。传统生态伦理和西方环境保护经验告诉我们,生态文明的推进必须根除各行其政的体制弊病,规范社会方方面的行为,形成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合力。例如,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大气污染、饮用水污染、土地荒漠化等突出环境问题,主要是缺乏环境科学理念、环境保护的完整制度,缺乏统筹发展、全面均衡的调控手段,以及强有力的法制化监管制度体系。马克思主义的生态危机社会制度根源论启示我们,“各种环境管理、生态建设的制度不健全、不完善仍然是生态文明的根本制约因素。”由此可见,制度化的手段规约是我国生态文明的突破口和着力点。当前,党中央提出的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等一系列制度是我国当前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改革方向和主要措施,是有效解决生态资源环境问题的具体安排,具有针对性、全面性和系统性。生态制度建立后,还要完善评价体系、考核办法和奖罚机制,督促监管相关机构,确保制度执行落地。

nlc202309031504

——完善生态法律规范。近年来,为整治全国大范围持续性雾霾,31省区市签署环保军令状,成为政绩考核的重要指标,北京降低PM2.5首次纳入立法。针对大气污染的政策和法规,对缓解和治理大气污染,给人们蓝天白云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价值,是生态文明制度纳入法治轨道的重要表现,也是生态环境法制建设的组成部分。由此可见,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要真正落到实处,就必须强化法制保障和政策支持。国家法律应当紧紧围绕生态化方向发展,按照生态系统管理的基本要求,结合生态环境资源方面的发展现状和趋势,构建和完善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法律体系,确保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法可依。在经济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新的生态环保问题紧跟而来,地沟油、瘦肉精、“福喜”事件等屡禁不止的食品安全问题,多地频发的大雨之后骤现“红色多瑙河”等严重环境污染事件,都是生态建设中亟待解决的问题,需要全面清理现行法律法规中与生态文明建设不相适应的内容,统一不同机构之间执法机制的规定,使法律法规与生态环保治理工作全面衔接。

——强化生态法制教育。古人先哲极力宣传自己的传统伦理学说,不仅著书流传,而且不断对世人进行宣传布道,使得伦理道德深入人心,成为当时人们生产生活的行为准则。关注古代环境保护的教化与监督,挖掘传统生态伦理的实践经验,可造就一种覆盖面广、执行力强的制度效应,使生态制度教育落到实处,促进社会行动的建构。如此一来,人人担负起建设生态文明的责任,从我做起,珍惜资源,保护环境,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目标就能真正变为现实。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要与全社会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消费方式等内容紧密结合,构建全新的人与自然和谐的关系,努力实现经济、社会、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实现这一结合,全新的价值观、法制观,教育的引领和推动作用显得尤为重要。政府要强化生态文明制度的宣传引导,以立法、普法、执法的具体实践来推进生态文明制度化教育。学校是生态法制教育的主阵地,应紧扣建设生态文明的战略决策,把生态文明理念的培育放在人才培养的重要位置,向学生传授生态法律法规知识,培养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和习惯。与此同时,还要对企业进行必要的生态法制教育,强化企业的主体责任意识,正确处理企业效益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践行调整产业结构、优化经济增长、推进节能减排的生态要求,全面推动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努力建设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中国。

文明村制度 篇12

关键词:低碳城市建设,生态文明,突破口

北京是一个典型的人类文明结晶的代表, 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 低碳化的的需求更为突出, 北京在国内政治上的影响力, 以及国际地位、国际形象, 生态文明建设也应当走在全国前列。北京作为首都, 在精神、伦理层面上更有一些独特的诉求, 如最近提出的北京精神、世界城市目标等, 如果缺少了生态文明都是不完整的, 也无法实现的, 北京低碳城市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突破口。

1 北京低碳城市从精神层面的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1.1 个人形成低碳的观念

北京低碳城市建设应当意味着从个人层面上竖立起低碳的观念, 从而形成低碳的生活方式, 并形成低碳的消费行为。通常说过低碳城市建设人们都会首先想到技术上的改进, 如何采用新能源, 如何在建筑、公交等方面节能减排。但实际对于每个个人在建设低碳城市过程中也是大有可为的, 每个人竖立起生态文明的观念, 在个人生活、创业理念等方面付出自己的努力, 生态文明才能够真正建立起来, 甚至可以说每个个人联合产生的合力才能决定生态文明的未来。

首先, 市民个人应当形成低碳生活方式。各个层面的相关的宣传教育要跟上, 让低碳的观念深入人心, 这样普通群众才会尽自己所能节能、节水等, 选择低碳生活。因为生活的细节所涉及的小常识非常多, 需要到位的宣传, 使人们意识到某些行为也是浪费了资源和能源。比如生活中不要频繁开关空调, 电风扇配合空调一起用增加制冷效果;经常清洗空调, 健康又节能;电器充满电即拨下电源插头;冰箱存放食物占容积的60%, 食品之间、食品与冰箱之间有约10毫米以上的空隙是最节电的;锻炼时减少在室内或用电动等器械运动;减少塑料袋、牙刷、纸杯等制造过程中要使用石油和大量其它资源的一次性物品的消费;使用生长更快的竹制品比使用木制品环保;减少食用动物性食品, 健康又低碳;选择低泡洗衣粉, 可以减少漂洗次数等。今后如果划分普通电力绿色电力, 可能有环保意识的市民会选择购买绿色电力。

其次, 市民应当建立低碳消费意识。如尽量选择公共交通出行, 很多发达国家虽然拥有汽车的比例高于北京, 但自驾车出行的比例却比北京低很多, 目前北京PM2.5有30%左右是来自汽车;有低碳消费意识人们才会选购低油耗、低排放汽车, 购买低能耗的空调、冰箱等电器、节能灯、环保建材等。

1.2 把低碳城市建设与北京精神、中国梦、民生幸福、和谐社会、科学发展观等宏观目标结合起来

北京地位特殊, 作为首都, 在精神、伦理层面上更有一些独特的诉求, 如最近提出的北京精神、世界城市目标等, 如果缺少了生态文明都是不完整的, 也无法实现的。北京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 必须把培育生态文化作为重要内容来抓。从而建立全民生态文明观, 发挥政治家、企业家、科学家、每个个人的力量和作用, 从小事做起建设生态文明。还有相关的生态伦理、低碳管理等文明构建也是做为首都生态文明建设应当有意识去研究、构建的。

从更实际的角度看, 必须把生态问题放在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总体目标、构建和谐社会、改善民生的过程中来看。实现这些目标最基本就是民生幸福, 就是洁净空气、优美环境、食品安全, 让人们有较高的生活质量。

2 北京低碳城市建设从制度层面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首先, 制定完善的法规。这些法规应当有明确的指标来规范企业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工业污染物处理等, 要对企业、事业单位用车量等做出明确细致的规定, 还应该有规范个人的法规, 如垃圾分拣。目前北京还没有专门的低碳方面的法规规定企业、事业单位的责任及低碳行为准则, 对个人更没有规定具体的行为规范。法规有科学性、稳定性, 在实施的过程中还可以发现新问题, 改进已有的法规, 北京的经验可以为其它地区提供依据。各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等不一致, 改造、保护环境的能力差距很大, 制定法规必须是在区域能力范围内, 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制定和完善法律法规应当是最基本, 也最重要的在制度层面上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举措。

其次, 完善组织框架。低碳城市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不能是一哄而起、虎头蛇尾, 因此组织机构和各项制度的安排需要固定化, 要有专门的部门负责低碳城市建设, 明确相关部门义务责任, 并且要有一系列制度保障, 否则有好的技术、好的规划也无法真正付诸实施。各区域间也应当有相互配合的机制, 这也应当是完善组织框架的任务。

第三, 完善监督机制。要保证监督机制的效果, 北京必须能够有一套准确的环境数据, 需要建立一套测试评估机制, 并且做到公开、透明、准确、符合国际标准, 以此作为环境监督的依据。此外, 从制度和各项生态环境指标上应当有一套科学的硬性的规定和标准, 对相关企业、事业单位或个人有相应的处罚标准。另一方面, 还应当创新监督机制, 市民群众应当被吸纳到监督管理环境问题的机制中来, 举报违法行为, 参与规范的制定, 提出合理化意见, 这样有利于更快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也可以成为市民生态意识培养的一个过程。

生态文明不是放弃对物质生活追求, 而是为统筹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问题提供了全新的指导理念和实践取向, 开辟了无限广阔的发展空间。不止包括技术层面的绿色发展, 还包括生态伦理、低碳管理等文明构建。生态文明离不开物质文明建设提供的物质基础, 离不开精神文明建设提供的智力、技术支持, 离不开政治文明建设提供的制度保证, 这些技术、文化、制度也最终成为生态文明的一部分。

参考文献

[1]陈飞.低碳城市发展与对策措施研究[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0.

上一篇:450字六年级写景作文 : 我眼中的春天下一篇:医院后勤工作个人年终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