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的地名(精选14篇)
有趣的地名 篇1
一个城市,注定应该有他的个性。北京庄严、上海的发达、苏州秀美、广州开放,百年武汉的九省通衢,每一座城市的个性,应该就融化在这一条条纵横百年的街道中吧。
你看,一提到户部巷,人们就想到美食;一说起江汉路,就和热闹时尚有关;许多老街都有相关的街名的故事传奇,今天我就来介绍一下汉口胜利街上一溜有趣的地名吧。
在汉口的胜利街上,有六条名字非常有特点的道路,这就是一元路、二曜路、三阳路、四唯路、五福路和六合路。这六条路的名字为何如此特别,他们背后蕴藏着什么样的故事呢?
据说,一元路,取“一元复始,万象更新”之意。汉口的兴盛得益于一个水字,更因为它直通码头,就由它做这六条街的老大吧。二曜路,取“日月光曜”之意,更是期待着全国抗战胜利。三阳路,取的是“三阳开泰”之意,如今的三阳路果然成为这六条街道中最宽阔的一条,暗合了“三阳开泰”的意义。
四唯路,《管子 牧民》有云: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不存。这条街取其深意,固定名为四唯路。
五福路,中国民间称“寿、富、康、德、命为五福”,许多城市都有五福路这样的路名。
六合路,中国古语有云,“六合同春”、“天地四方为六合”,这条街取这个意思定名六合路,也算是对这六条街道的总结概括。这六条街道,曾经的德国租界,今日的汉口老街,它们曾经见证过这个城市衰落和荣光;光荣与梦想。现在一并回归到市井一脉的平静而悠长的生活中了
有趣的地名 篇2
2015年, 合肥评选出了十佳老地名, 分别是:逍遥津、三孝口、百花井、教弩台、孝肃桥、四牌楼、大蜀山、南淝河、操兵巷、 徽州路。这些地名在口口相传中蕴藏着城市背后的历史脉络。 细分这些老地名, 脉络之一, 以历史寓意命名。以三孝口为例, 最初是以最能反映合肥人孝悌亲情而命名, 如今的三孝口已经成为市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商业聚集地, 与其最初含义相差甚远, 人们对孝悌之情的纪念却依然不变。脉络之二, 来自其背后蕴含的文化景观。孝肃桥作为其中代表可见一斑。 孝肃桥在历史上几度修复, 几度重建, 如今是最能体现包拯精神的老地名, “孝于人民, 肃于律己”成为今人的座右铭。[1]脉络之三, 取自于历史记忆。以百花井为例, 曾经是百花公主的闺房, 使这个闹市一隅的地方平添了几许温馨。而教弩台则是最古老的演兵场和寺庙, 是战地和佛门的组合。
二、合肥老地名的身份构建
(一) 汇集本土意识的记忆储存
现代城市在涌入现代化的浪潮中, 对自我的内省逐渐减少。在这样的背景下, 更需要种种媒介符号来不断强化城市本土意识, 实现对社会群体文化和本土身份的认同。而老地名作为文化符号的一种, 在时间维度上具有超越个体生命周期的特点, 经过人们的口口相传, 在一代代人的记忆中, 融化成本土文化的记忆符号, 对于凝聚本土意识有着重要作用。[2]符号赋予了事物恒定的意义, 即使是不同时代的人都可以据此找到共鸣, 生发寻根的感情。类似于“逍遥津”, “四牌楼”, “三孝口”这样的老地名除了具有地理意义之外, 也成为合肥这个城市特有的文化标签。
(二) 作为空间共同体的文化仪式
老地名在传播的过程中也具有构筑意义和传递信息的功能。在空间层面上, 老地名作为媒介的一种, 连接历史与记忆, 凭借象征性表征赋予群体或个体意义, 形成对历史或现实的感知。同时, 通过不断再现形成、深化群体或个体记忆, 建构出“区域话语”, 来加强城市地方感。合肥十佳老地名作为空间媒介, 描画了同属一个城市的认同空间, 以地域的接近性和心理的接近性强化人们对“同居一城”的想象空间, 把互不相识的人们组织起来, 利用地缘性增强归属感。最有代表性的是逍遥津, 它是从渡口到文化风向标的过渡, 也是老合肥人心目中作为认同“合肥人”身份不可抹去的标志。
(三) 维系传统文化的精神支柱
一个城市的精神来源于点滴的积累, 以实体或虚体的形式融化在城市的血液中, 浸透骨髓。而合肥十佳老地名则是合肥文化的精神支柱代表之一。三孝口的命名浓缩了民间传说, 将孝道文化传递到毛细血管深处。孝肃桥则与合肥现有的包公祠、包公墓、清风阁和浮庄组成包公园, 将廉政清风传扬千古。“包公故里”还曾经被写入合肥名片, 作为对外推广打出的一面旗帜。教弩台、操兵巷的命名则时时提醒着市民们, 这里曾经是兵家必争之地。在日常生活的细微之处, 处处展现出历史的痕迹, 凝聚着合肥精神。
三、老地名对合肥城市地方感塑造
(一) 书写怀旧景观, 唤醒城市记忆
“集体记忆”是建立在个人和社会共享经验的基础上的。 十佳老地名的选举和推出将传统文化因子以命名的方式, 口口相传地嵌入现代性的媒介空间, 它们是唤醒城市记忆的重要载体, 为一代代合肥后人提供强有力的精神支柱和心灵慰藉。[3]在钢筋水泥的现代化都市中, 在快节奏的经济发展的脚步里, 人们用这样找寻最早出处的方式去命名身处的位置, 来纪念这片古老的土地, 时刻提醒人们曾经发生在这片土地上的故事, 用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让文化旧景观得以持续保存。
(二) 关注历史本源, 形塑地方温情
本土文化能成为塑造城市形象的资本, 是因为它具有稀缺性特点。本土文化具有很强的地域性和传承性, 每个地方都有独特的风俗民情, 每种文化都有潜在的价值和内涵, 都是难能可贵的异于其他地区的稀有资源。它是基于自然生活环境基础的具有特殊地域色彩的文化符号。本土文化一旦形成, 就被作为稳定的结构整体而积淀, 并可以被保存和传播, 其内容不会随着时间和空间的变化而产生太大的变化。
(三) 挖掘城市精神, 构建城市文化个性
合肥本土文化作为这座城市独有的文化之一, 是一种特色资源, 具有很强的地域性和文化的根植性, 不易被其他城市模仿和“拷贝”, 是推动城市发展的战略性资源。而合肥的老地名呈现出的中庸、厚重、淳朴的内陆城市稳重形象, 正如城市中的人一样, 构筑了合肥特有的文化个性。例如, 包公祠印证着包公文化;逍遥津倾诉着老庄文化和三国文化;六谷祠代表着药王文化;赤阑桥说明着宋词文化;白水坝则代表着丽友文化;城隍庙是道教文化的象征;道士岗则是刑天文化;明教寺是佛教文化的代表。
地名是一种综合性的文化, 特别是遗留下的老地名是各个时代人类活动的产物, 记录着历史环境的沧桑变化。滋养一座城市无疑需要老地名作底色。虽然一些老建筑在拆迁中消失了, 但从保留下的这些地名可以窥见城市历史发展的脉络, 勾起人们对城市历史的回忆, 也是一个城市的“立城之本”。
摘要:作为一座具有2200多年历史的古城, 合肥的地名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变迁, 这些老地名不仅是地理方位的标识, 更凝聚着深厚的文化记忆。2015年合肥出炉了十佳老地名, 这些经过精心遴选的地名, 浓缩了合肥特色文化, 成为塑造地方标志的一部分。本文试图以十佳老地名为例, 剖析地名在城市文化地方感塑造中所起的作用。
关键词:老地名,地方感
参考文献
[1]张爱萍.合肥地名历史文化内涵探析[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 2012 (3) :10-11.
[2]王丽雅.中国文化符号在海外传播现状初探[J].传播学研究, 2013 (5) :74-83.
浅析淮安地名中的识别性地名 篇3
关键词:淮安地名识别顺序
一、简单识别性地名
简单识别性地名就是专名对通名特征、性质、方位三类中的某一类进行识别的地名。
(一)专名识别通名特征
通名用来识别地域类型,专名可进一步识别地域特征,即通名特征。“地域特征”是个宽泛的概念,凡在此地域上所涉及的种种皆可成为地域特征。地域特征一般表现为名词,即专名通过“名词”的形式进一步识别通名特征。在淮安地名中,名词性专名主要涉及植物、人物、姓氏、日常所需物、人工地物、动物、自然物等。
1.植物+通名:莲花街、桃园。
2.人物+通名:王举人巷、关帝巷。
3.姓氏+通名:黄庄、毕家巷。
4.日常所需物+通名:茶干巷、豆腐巷。
5.人工地物+通名:书店巷、草楼巷。
6.动物+通名:青龙巷、龙厅。
7.自然物+通名:碧霞宫、青云巷。
(二)专名识别通名性质
通名性质是人对该地域的直观感受,主要表现为对大小、形状、新旧等的认识。专名主要表现为形容词。如:新街、丁头庄、大沟。
(三)专名识别通名方位
淮安地名中对通名方位的识别主要表现为方位词,有两种组合方式:“方位词+通名”和“通名+方位词”。单纯方位词包括:前、后、里、内、边、底、拐、上、中、下、东、南、西、北。如:
前庄后庄圩后圩里里堡圩内条河边底荡
河底西圩拐上圩堆上中沟下坝河下东庄
圩东南庄堆南西庄庙西北庄沟北
笔者发现,淮安地名中的单纯方位词无“左、右”;“后”与“前”相比,“后”的应用面更广,有两种组合方式;“内、边、拐”只有“通名+专名”一种组合方式;“中”只有“专名+通名”一种组合方式。
此外还有一部分合成方位词,只有“专名+通名”一种组合方式。包括:中心、中南、东南、西北、东北、西南、南北。笔者发现,在由“东、西、南、北”构成的合成方位词中,唯独少了“东西”,取而代之的是喜用“南、北”构成合成方位词。
在淮安地名中,还有一部分准方位词,包括“口、咀、头、股、心、尾、根、涯、滨”。如:
闸口桥口庄堆根庄头庄河头杓股庄
尾庄浮沟涯河滨湖咀庄街心
这些准方位词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并不是真正的方位词,而只是人们运用联想和想象,赋予它们以比喻义,使它们起到了方位词的作用。
在淮安地名中,简单识别性地名根据专名层次划分的不同又可分为简单单层识别性地名和简单双层识别性地名。简单单层识别性地名就是专名对通名进行识别时处于同一个层次上的地名;复杂双层识别性地名就是专名对通名进行识别时处于两个不同的层次上。如以下所举两例:
二、复杂识别性地名
复杂识别性地名就是专名对通名特征、性质、方位三类中的两类或两类以上进行识别的地名。复杂识别性地名大都是双层识别性地名,也有少数三层识别性地名。
(一)专名同时识别通名特征与性质
淮安地名专名可同时对通名的特征与性质进行识别,如:华新庄、新华庄、许老庄、老杨庄。
这一识别有两种顺序,顺序一:先识别特征,再识别性质,如:“老杨庄”;顺序二:先识别性质,再识别特征,如“许老庄”。
(二)专名同时识别通名性质与方位
淮安地名专名可同时对通名的性质和方位进行识别,这一识别一般出现在性质“大、小、长、新、老”与方位词相结合的情况下。如“长市口、小东庄、西小舍”。
这一识别有两种顺序,顺序一:先识别方位,再识别性质,如“小东庄”;顺序二:先识别性质,再识别方位,如“西小舍”。
(三)专名同时识别通名特征与方位
淮安地名专名可同时对通名的特征与方位进行识别,这一识别主要出现在“姓氏”特征与“东、西、南、北、前、后、上、下”这几个方位词相结合的情况下。如:“东金庄、北孙庄、胡南园”。
这一识别有两种顺序,顺序一:先识别特征,再识别方位,如“东金庄”;顺序二:先识别方位,再识别特征,如“朱前庄”。
(四)专名同时识别通名特征、性质与方位
“新后陆庄”同时识别姓氏特征、方位和性质;“南大沟巷”同时识别人工地物特征、性质和方位。“张东新庄”同时识别性质、方位和姓氏特征。这一类属于复杂识别性地名中的三层识别性地名。
(胡芳芳 胡媛媛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210046)
有趣谜语猜地名 篇4
2) 不许百姓点灯 (打河南地名二)——谜底:登封,民权
3) 孤枕梦太行 (打一安徽名胜)——谜底:龙眠山
4) 垂杨津渡东风早 (打一福建名胜)——谜底:柳桥春晓
5) 寸阴是竞 (打一国名)——谜底:比利时
6) 彩排 (打一国名)——谜底:以色列
7) 君临万壑气象雄 (打一福建名胜)——谜底:大王峰
8) 广纳雄才以报国 (打一中国名胜)——谜底:罗汉寺
9) 酒后升天碧上空 (打一黄山景点)——谜底:醉石
陕西的地名谜语 篇5
谜面:出头之日(陕西地名)
谜底:山阳
谜面:古稀之年入仙境(陕西名胜)
谜底:华山
谜面:立(打一陕西地名)
谜底:靖边
谜面:到达陕西(打一字)
谜底:臻
解析:“秦”是陕西的别称。
谜面:东风吹醒陕西地(打二字战国人名)
谜底:苏秦
谜面:同到陕西,听其琴声。(打二字歌手名)
谜底:齐秦
解析:“同到”即“一齐到”,“陕西”古属“秦地”;“其琴”与“齐秦”读音相同。
谜面:离开陕西到山西(打一字)
谜底:峡
解析:“陕”字的西边离开了,留下“夹”;山西的“山”置于“夹”字的西边。
谜面:陕西人十分好(打一字)
谜底:附
解析:“陕”字西边为“阝”,“十分”为一“寸”。
谜面:陕西山西亚克西(打一成语)
谜底:秦晋之好
解析:“陕西”的`别称是“秦”,“山西”的别称是“晋”,“亚克西”是维吾尔族语“好”的意思。
谜面:宝玉出走要分开(打一陕西地名)
谜底:西安
解析:“宝”字的“玉”出走,剩下“宀”;“要”拆分开后变成“西女”。
谜面:陕西省,西安人。(打一字)
谜底:侠
解析:“陕”字的西半部分省略掉,然后在西边安放个“人”。
谜面:两个寡妇对着哭(打一陕西地名)
谜底:渭南
解析:渭南(为男)。
谜面:家禽下金蛋(陕西地名)
谜底:宝鸡
谜面:秋来一齐到成都(打一陕西地名)
谜底:铜川
谜面:二男新战死(打陕西地名二,调首格)
谜底:子长、安康
谜面:女士站两旁(打一陕西地名)
谜底:汉中
谜面:春色三分入曲园(打一陕西地名)
谜底:榆林
谜面:推迟战事(陕西地名)
谜底:延安
谜面:寡佬团(陕西地名)
谜底:咸阳
谜面:杨柳枝头人偷闲(打一陕西地名)
谜底:榆林
谜面:东山再起(打一陕西地名)
谜底:延安
谜面:雪雨不见(打陕西一地名)
谜底:横山
谜面:荷塘月色(打一陕西名胜)
谜底:华清池
谜面:不甘示弱(陕西地名)
谜底:宁强
谜面:出塞复入塞(打一陕西地名)
谜底:两当
谜面:东方有战事(打一陕西地名)
谜底:西安
谜面:陕西省(打字一)
谜底:夹
谜面:持久和平(打一陕西地名)
谜底:长安
谜面:女冠曲中登高处(陕西地名)
谜底:西安
谜面:燕昭招贤寄厚望(打一陕西名胜)
谜底:金台观
谜面:大海终须纳细流(打一陕西地名)
谜底:会川
谜面:支出两分(打陕西一地名)
地名的作文 篇6
春天来啦,春雨唤醒了大地。森林里可热闹啦!小黄鹂和小画眉还有百合鸟在合唱;蝴蝶、蜜蜂在舞蹈,小花儿和大树一起鼓掌。稻田也很美,一片绿色,放眼望去,好像一张绿色的地毯。
夏天,阳光照着大地,树木长得郁郁葱葱。地上全是绿茸茸的小草,草里夹着五颜六色的野花,这些野花仿佛是草坪的装饰。池塘里的荷花也很美哦!它们有的象一位公主,有的像一个调皮的云朵,有的像……
秋天,落叶在飞舞,就像一只只漂亮的蝴蝶。稻田也不示弱,给自己披上一件“金衣裳”。森林就更美丽啦!她换了一套五彩缤纷的“连衣裙”。走近一看,原来是树上结的“红灯笼”、“黄皮球”啊!再走近一看,我想,你应该闻到一阵清香了吧?这个香呀!是森林抹的“香水”哩!
冬天来啦!雪花飞舞,一些大树都枯败了,只有苍松、翠柏还在风雪里战争。这顽强的生命力难道不值得我们学习吗?渐渐的,雪花集成了厚厚的雪,小朋们出来出来打雪仗、堆雪人,玩得可开心啦!
广州带“沙”的地名 篇7
广州不少地名以“沙”做通名, 但指称的并不是供人休闲嬉戏的沙滩, 而是在江心因泥沙堆积而形成的小岛, 或是沿海濒江淤泥堆积成的小块平坦陆地。
越秀区北京南路的“太平沙街”, 在明代时是珠江的一个小岛, 因清初岭南大诗人陈恭尹曾题有“太平烟浒”而得名。珠江白鹅潭畔的“沙面”, 清初叫“中流沙”, 咸丰九年 (1859年) 运石填海, 修筑石堤而形成岛状, 故又称“沙面岛”。荔湾区的“黄沙”同样是由珠江冲积而成, 地势平坦, 历史上这里曾是水上居民的聚居点。
我国第一个设施完善的体育训练基地, 是珠江的一个名为“二沙头”的岛屿。根据方位不同, 这个岛曾被称为“沙南”“沙北”和“沙尾”。20世纪30年代, 岭南大学著名社会学家伍锐鳞先生曾到这里做社会调查, 完成了著名的《沙南疍民调查报告》。
通名“沙”的特殊含义, 与广州地理环境的变化有关。广州地形大致是东北高, 西南低, 依次为低山、丘陵、台地和平原等, 由此冲蚀下来的泥沙, 同西江、北江、东江三江带下的沙泥流汇于珠江附近, 逐渐形成平原;珠江中那些由泥沙淤积成的大小不一的陆地, 粤语区人称“沙”“洲”或“沙洲”。由于所指相同, 在为地名命名时相互换用而意思不变。
以广州原芳村区为例。明正统年间有一岛名为“江心沙洲”, 后来因岛上有许多用葵蓬搭建的棚寮而改称为“葵蓬洲”。现在的民治小学所处之地, 清末时还被称作“大埗沙”。此外, 还有“芙蓉外沙”“蚬涌沙”“福寿沙”“新隆沙”“大沙地”“二沙地”等地名, 原来都是水中小岛。
广州话的“沙田”并非指含沙质多的田地, 同样是由于珠江的冲刷, 使濒江沿海的积泥深厚, 淤为沃壤。因此, 沙田也可称为“沙”。人们聚居于这块土地上, 繁衍生息, 开垦出肥美的农田, 不少村名自然就带“沙”这个字了。
原番昌区南部是著名的大沙田区, 分布了大量的带“沙”地名。潭州镇有“马前沙”“北流沙”“放马沙”“鸭利沙”“维新沙”“塞口沙”“增沙”等村名。同样也可称“洲”或“沙洲”。石碁镇原有“大刀沙洲”和“薄刀沙洲”, 后两洲延伸联并, 形状狭长, 人们将原二名合而称之“大薄刀沙”。
“万顷沙”是珠江三角洲向伶仃洋伸出的新沙洲, 故又称“万顷沙洲”, 其末端按序分, 有“沙尾一”和“沙尾二”。“义沙”原称“大奥沙”, 人们以“万项沙”为第一沙, “大奥沙”列位为二, 因粤语中“二”与“义”音近, 故称“义沙”。番禹“海心沙”因处于浩渺之海中而得名, 据说明代已浮露水面。其他还有“孖沙”“沥心沙”“鸡抱沙”等。
清代咏唱粤地的《竹枝词》云:“荷花相映海南天, 趁着鸳鸯去采莲。水上游人沙上女, 齐声拍唱相夫怜。”又云:“新沙新地两边河, 中有渔舟逐浪过。淡水鲈鱼咸水蟹, 得钱沽酒醉还歌。”
容易误读的地名 篇8
曲(qū):甘肃省碌曲县、舟曲县、玛曲县、九曲回肠、韶关曲江区、云南省曲靖市、西安曲江文化产业示范园区、西安市长安区韦曲街办、当曲(长江源头)、卡日曲(黄河源头)。
荆(jīng):荆州是中国古城墙保存最完整的城市之一。
洮(t?觃o):洮河——甘肃第二大河,流经临洮盆地。
歙(shè):歙县,中国黄山市下属的一个县,徽州六县之一,徽州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古代为徽州府治所在地,是徽州文化及国粹京剧的发源地,也是徽商的主要发源地,是文房四宝之徽墨、歙砚的主产地。
黟(yī):黟县,隶属于安徽黄山市,徽州六县之一,黟县是“徽商”和“徽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有世界文化遗产西递、宏村古村落,黟县又被称为“中国画里乡村”、“桃花源里人家”。
涪(fú):重庆市涪陵区,榨菜产地。
澙(xì) :澙湖。
燕(y?觀n):燕京啤酒、燕山大学。
祁(qí):祁连山、青海祁连县。
鞘(sh?觀o):乌鞘岭,夏季东南季风到达中国的最远处。
台(t?觀i):浙江台州市、天台山。
宿(xìu):星宿海,黄河源头湖泊之一。
乐(l?觓o):河北省唐山市乐亭县。
侯(hóu):山西省临汾市侯马市、西侯铁路。
泊(pō):罗布泊、梁山泊。
鄱(pó):鄱阳湖,中国最大淡水湖。
溯(sù):溯源侵蚀,区别于山西省朔(shuò)州市。
番(p?觀n):广州市番禺区。
莞(gu?觍n):广东省东莞市。
行(h?觃ng):上海市闵行区。
镐京(Hào Jīng):在今西安市长安区西北,是西周时代的首都,又称西都、宗周,周武王即位后,由丰迁都镐京。
八水:即渭(wèi)河、泾(jīng)河、沣(fēng)河、涝(láo)河、潏(yù) 河、滈(hào )河、浐(chǎn)河、灞(bà)河八条河流,它们在西安城四周穿流,均属黄河水系。
有关写地名的谜语 篇9
有关写地名的谜语
珠宝店里卖内裤——金三角
清水流阶前,明月当空挂——青阳
没穿上衣的非洲女人——波黑
带着水来——涞水
从女孩子变成了女人——开封
孝心感动天地——孝感
外国人煮稀饭——扬州
十三级大地震——深圳
笑不露齿——哈密
来了施拳脚——临武
院子搬家——宜昌
梦回归到烟雨之中——江南
太阳永远照亮的地方——富阳
金银铜铁——无锡
穿着裤衩上战场——保定、宝鸡
太平洋的嘴巴——海口
谜语历史介绍
中华谜语历经数千年的演变、发展、完善才形成现今的体系格局。
远古时代,人们在进行语言交流时,偶尔会由于某种特别的原因,不便直截了当表达思想,而要通过拐弯抹角、迂回曲折的语言来暗示另一层内容,这就有了“谜语”的萌芽。
有文字记载的所谓“曲折隐喻”的语言现象,最早出黄帝时代《弹歌》诗里的“断竹,续竹,飞土,逐肉”,即隐示人们制作弹弓、猎杀野兽的情形。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这种谜语雏形已十分流行,并有了名称,叫“廋辞”和“隐语”。有的君主喜欢隐语,而不愿意听直截了当的忠言。刘勰的《文心雕龙》中有“楚庄齐威,性好隐语”的记载。
战国后期出现了赋体隐语,其中以荀子的《附论篇》最具代表性。此赋体已基本具备了民间谜语中赋体谜的特征,大约产生于两千三百年前。
到了汉代出现了射履活动,就是把东西放在器物下面让人猜。我们有时候还把猜谜语叫做射履或射,应该是源于此。
谜语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有了重大发展。北朝刘勰《文心雕龙》中写到:“谜也者,回互其辞,使昏迷也”。这一定义一直沿用至今。
宋代谜语的迅速发展,早就了一批专业谜语和谜社组织,同时诞生了“灯谜”。从此开创了民间谜语和灯谜两条腿走路的新格局。此时距今大约八百年。
元明两朝,谜语继宋之后仍盛行不衰,蒙族人照样爱玩谜语。明朝出现了一些研究谜语的论著和收录谜语的专集,其中有冯梦龙的《黄山谜》,黄周星的《廋词四十笺》及贺从善的《千文虎》等。
到了清朝中期以后,中华谜语进入成熟期,文义谜更是大行其道。人们追求谜语扣合的严谨,逐渐摒弃冗长拖沓的面句,崇尚以大众熟悉的成语或通俗语句为面,加上谜材由原先的文字、事物、人名扩展到诸子百家、四书五经,甚至俗语、中药、地名、书名等。极大地扩宽了谜路,促进了谜语的提供和普及。
儿童猜地名的谜语 篇10
2) 第一次结婚 (打一黑龙江地名)——谜底:大庆
3) 风平浪静 (打一浙江城市名)——谜底:宁波
4) 拆信 (打一河南城市名)——谜底:开封
5) 八仙过海到此地,伏羲女娲居其中。 (打一地名)——谜底:蓬莱
6) 东方有战事 (打一陕西地名)——谜底:西安
7) 支出两分 (打陕西一地名)——谜底:岐山
8) 过江码头 (打一四川地名)——谜底:渡口
9) 九弯廊庑摆芙蓉 (浙江名胜)——谜底:曲院风荷
10) 暮春 (打甘肃一地名)——谜底:临夏
11) 仙人不可见 (浙江名胜)——谜底:孤山
12) 发思古之幽情 (打一安徽县名)——谜底:怀远
13) 爱看斗牛 (打一非洲地名)——谜底:好望角
14) 皇上一到,争先巴结。 (打一广西地名)——谜底:百色
15) 步步紧逼 (打一湖南地名)——谜底:临武
16) 为正义人人向前 (打一地名)——谜底:仪征
17) 谈谜在京城 (打一城市别称)——谜底:商都
18) 团结安定 (打一湖北地名)——谜底:咸宁
19) 项羽 (打一云南地名)——谜底:楚雄
20) 聚气守精 (打宁夏一地名)——谜底:固原
21) 不冷不热的地方 (打一城市名)——谜底:温州
22) 逆我者亡 (打一地名)——谜底:顺昌
23) 双喜临门 (打一地名)——谜底:重庆
24) 四分五裂 (猜台灣地名)——谜底:九份
25) 安居乐业 (打一地名)——谜底:上海嘉定
26) 举头望明月 (打一城市名)——谜底:仰光
27) 奉先到,即挽公台。 (打一中国名胜)——谜底:布达拉宫
28) 成年后走出峻岭 (打一山名)——谜底:大别山
29) 大楼入口处 (打一个地名)——谜底:厦门
30) 千里相逢,张灯结彩闹山城。 (打一城市名)——谜底:重庆
31) 远洋轮出航 (打一地名)——谜底:上海
32) 悬崖勒马 (打一个国家名)——谜底:危地马拉
33) 北平解放之后 (打一四川地名)——谜底:成都
34) 掌声经久不息 (打北京一地名)——谜底:延庆
35) 又到鸡西市 (打黑龙江一地名)——谜底:双城
36) 喜看三晋繁荣象 (打四川地名二)——谜底:乐山、西昌
37) 笑声不断 (打一亚洲地名)——谜底:多哈
38) 五百个女人仰泳 (打一景区)——谜底:千岛湖
中国地名的前世今生 篇11
地名之所以引人注目,是因为它包含着太多的历史文化信息。一提起“南京”两个字,稍有文化的人就会产生诸多联想与情感。它既是十里秦淮桨声灯影的脂粉之地,又是萦绕三十万冤魂的血火之地;既是“百万雄师过大江”的慷慨之地,又是“潮打空城寂寞回”的苍凉之地。
市场经济的今天,地名无疑是一个城市最重要的无形资产之一。杭州、桂林、洛阳、绍兴、扬州、蓬莱、巫山、天水、伊犁、康定、丽江、酒泉……单是听听这些如诗如画的地名,游客就已经心驰神往。在“旅游热”的推动下,一场“改城名求出名”的热潮在中国悄然兴起。
随手翻阅资料,就可以抄录下十几年来的长长一串改名市县:湖南大庸更名为张家界市、四川灌县更名为都江堰市、福建崇安更名为武夷山市、海南通什更名为五指山市、四川南坪更名为九寨沟县、辽宁锦西更名为葫芦岛市……而且越改越令人拍案叫绝。辽宁省铁法市原是铁岭、法库两县各划一部分乡镇设立,故取两县首字命名。然而当地人认为,“铁法”这个名字不但毫无历史文化意义,而且拆开来看就是“金失水去”,于五行不利。于是,这座城市报请上级批准,于2002年改名叫“调兵山市”,其理由据说是金代名将金兀术曾经在该市境内的一座山上调兵遣将。据了解,调兵山市还投资兴建了“兀术城”,大力发展金文化旅游。
1933年,英国作家詹姆斯·希尔顿根据探险者纪实资料,出版了长篇小说《消失的地平线》,描述了遥远的东方一个叫“香格里拉”的世外桃源。近年来,将旅游业定为支柱产业的四川省稻城县和云南省中甸县争先恐后地向世人宣布,自己才是英国作家笔下的香格里拉,继而两县展开一场宣传大战。素来忠厚老实的云南人这次头脑灵光、出手敏捷,他们报请国务院批准,于2001年底将“中甸县”更名为“香格里拉”县。外国小说里的地名标上中国地图,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这一招令一向精明的四川人目瞪口呆,自叹弗如。
世界上最喜欢以人名入地图的国家要数前苏联。翻开前苏联时期的地图,简直就像一份领袖英模名单。诸如列宁格勒、斯大林格勒、加里宁格勒、古比雪夫等。美国将首都命名为华盛顿,越南将全国最有名的港市“西贡”更名为“胡志明市”。柬埔寨王国则有一个风景优美的港口城市,叫做“西哈努克”。
中国人对这个问题的态度与外国大相径庭。中国历史上不但没有以人名为地名的传统,而且地名还要给大人物的姓名让路,避之唯恐不及。隋炀帝杨广被立为太子后,为避帝王名讳,全国有几十个含有“广”字的地名被改掉。如成都附近的广都县和广定县,分别被更名为双流县、蒲江县,并沿用至今。宋太宗赵光义即位后,沾“光”、“义”两个字的地名又遭了殃,义兴改为宜兴(江苏)、义章改为宜章(湖南)、义宾改为宜宾(四川)等。李德清编著的《中国历史地名避讳考》一书,记载了因避讳而更改的地名800多例。
新中国成立前,党中央为防止个人崇拜,在西柏坡召开的七届二中全会上规定:“不以领导人的名字为地名”。这个决议维护了地名的延续性,中国地图上始终没有出现领袖名字。1986年国务院《地名管理条例》又明文规定:“一般不以人名作地名。禁止用国家领导人的名字作地名。”
时至今日,中国地图上以人物命名的地方仍然微乎其微。屈指算来,只有广东省中山市(孙中山),黑龙江省尚志市(赵尚志),陕西省志丹县(刘志丹)、子长县(谢子长),山西省左权县,吉林省靖宇县(杨靖宇)等几个。此外,还有少数乡镇以英模命名,如湖南省望城县的“雷锋镇”等。
一个地名,一种文化
以单个汉字为名的县改为市,该叫什么?如万县、霸县,是不是改为万市、霸市?这是以个难题。一开始人们摸不着门道,于是广东出现了梅县市,四川出现了万县市(现属重庆)、达县市,这些究竟是县、是市,是地级市、还是县级市?读着绕口,想着费解,含糊不清。后来,人们逐渐找到了办法。那些古时候曾经设过州的,加上“州”字;古代没有设过州的,加上“城”字。如四川万县更名为万州市(后改为重庆市万州区),河南林县更名为林州市,山东邹县更名为邹城市,辽宁金县更名为金州市(后改为大连市金州区)。
城市扩张使一些本来相距不远的城市合二为一,新组建的城市该“继承”谁的名字?这又是一个难题。集武昌、汉阳、汉口三镇名字的首字而成的武汉市,为这种城市取名提供了一种借鉴。但是,这个办法更多的时候不灵。距武汉不远的荆州、沙市两市合并,取名“荆沙市”,两个城市本来都是尽人皆知的名城,新名却“尽人皆不知”。用了几年,当地人也觉得不对劲,又改回了“荆州”,这才让我国这个“元老级”的地名得以延续。与荆州同样著
名的襄阳就不那么幸运了,20世纪50年代,随着共和国工业化浪潮的推进,在两个历史名城襄阳、樊城的基础上发展起来一座鄂北新城,被命名为“襄樊”,显得不伦不类。虽然近年来有人提议改回“襄阳”,但“襄樊”之名已经使用了两代人的时间,更改回去难度不小。
一些历史悠久的地名在城市发展中被淘汰,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和争论。改名争议最大并见诸报端的是安徽的“黄山之争”。皖南地级市黄山市,所辖范围古称“徽州”,新中国成立后称“徽州地区”,行政公署驻地为县级市屯溪。也就是说,“黄山”从古以来只做山名,从来没有成为行政区划名称。
1987年,徽州撤地设市,为增加在海内外的影响,新组建的地级市定名为“黄山市”。反对者认为,以山名为市名,城山不分,混淆了黄山、黄山风景管理区、黄山市、黄山区等地理概念。同时,放弃了“徽州”,使安徽省从此有“安”(安庆)无“徽”,割断了地域文化的传承,他们主张恢复旧名,将“黄山市”改为“徽州市”。而支持者认为,在世界范围内,黄山的名声远远高于徽州,以山名为城名,有利于黄山市走向世界;而且黄山市也已沿用十年,改来改去劳民伤财,不利于城市发展。
同时,城市化的进程也使一些本已消失的古地名重现生机。山东益都县撤县建市时,没有继续叫“益都”,而是更名为“青州市”。益都在青州故地范围之内,青州又是中国古代九州之一,名声远远比益都响亮,更名后反映良好。
地名因何而变?
一些历史悠久的名城,往往有过不止一个响亮的名字。例如江苏南京市,就曾有过江宁、金陵、建邺、白下、建康、应天等名称。由于每个旧名都有极为厚重的历史底蕴,令南京人难以取舍。为什么一个地方会有那么多地名?地名又是因何而变?一些地理专家和民政部门人士认为,地名改变虽然有很多偶然因素,但是也有规律可循。直观地看,有几个原因造成地名集中、剧烈的变化。
一是行政区划制度做出重大变革。每当国家行政区划的层级和结构发生变革,如从分封制转向郡县制,从州县制转向行省制,以及历代郡、州、军、路、府、道等行政区划的兴废,都造成大量地名更改。
二是有关行政区划名称的新规定出台。例如1914年,当时的国民政府要求国内县名不得重复。据资料显示,当时全国重名的县很多,仅新城县就有6个,宁远县、太平县、永宁县各有5个,东安县、定远县、安化县各有4个,结果只保留一个,其余全部改名。以太平县为例,安徽太平县保留(现黄山市黄山区),山西太平县改名“汾城县”,江苏太平县改名“扬中县”,浙江太平县改名“温岭县”,四川太平县改名“万源县”。
三是与行政区划名称有关的新政策出台。如中华民国时期,为提倡民族平等,西北地区一些带有歧视少数民族性质的地名被成批更改。例如,甘肃省镇番县改名为民勤县、抚彝县改名为临泽县、平番县改名为永登县、陕西省宁羌县改名为宁强县等。新中国成立后,奉行更为平等的民族政策,在地名上也有所体现,将带有民族歧视性质或妨碍民族团结的汉语地名直接改为少数民族语言地名。例如,将内蒙古绥远市改为呼和浩特市(蒙古语:青色的城市),新疆迪化市改名为乌鲁木齐市(维吾尔语:美丽的牧场)。
汉字简化、标准化也造成了一些地名变动。我国古代有个说法:“南人不认识盩厔,北人不认识盱眙”,极言这两个县名用字生僻。汉字简化、标准化改革后,一些地名大体根据改字不改发音的原则作了调整。例如重庆的“鬼城”酆都县改为丰都县、新疆和阗县改为和田县、陕西盩厔县改为周至县。
武汉地名的语言文化考察 篇12
一.武汉地名的结构形式
地名首先是一种语言现象, 其结构形式是指从词或词组的结构平面来观察其结构组合的项以及项与项之间的关系与层次, 是横向平面的、静态的共时范畴的概念。下面结合1990程干庭的《武汉地名志》以及2010搜狗语料库中收录的最新语料分析武汉地名的结构形式。
地名的出现经历了从单音节向双音节及多音节发展的过程, 这与汉语词汇化、双音化有关系。起初的结构方式复杂多样并无固定的词汇结构模式, 后来发展到成熟阶段出现了“专名+通名”的结构形式, 它能够较大限度地发挥地名的指位和指类功能, 即专名指“位”指示某地的自然地理特征或者人文地理特征, 通名指“类”指示某地的地理性质、地理类型, 专名通名便于区别和识别不同位置、不同性质的地理事物。通名如“街、道、巷、村、路”等, 专名如“天门墩”、“桂子山”、“街道口”等。
现代武汉的地名也是在“专名+通名”这种基本格式的基础上衍生发展而来的。现代武汉地名从这一角度来看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类型:“专名+通名”型、“专名”型、“附加”型、多层结构型。
1.“专名+通名”型
1.1.专名为简单的结构类型
这种类型中的专名由单纯词、合成词或者词组构成。
(1) 单纯词作专名:该类型多为双音节地名, 专名由单纯词构成, 多保留古代汉语单音词特点, 在语法功用上相当于一个词。如花山、双墩、猴山、汉江等。
(2) 合成词作专名:其中发现名词作专名数量最多, 所占比例最大, 动词次之, 形容词的数量最少。
a.名词:金鸡山、竹叶山、龙灯堤、白沙洲
b.动词:建设路、复兴村、团结村、解放桥
c.形容词:快活岭、崇仁路、汇通路、幸福村
(3) 词组作专名:
a.偏正结构:十里铺村、白沙洲大桥、升官渡小区
b.述宾结构:循礼门、归元寺、打网台、兴华路
c.主谓结构:石榴红村、诸葛祭风台、刘备郊天台
d.并列结构:武汉法国街、东风阳光城、湖北东湖大厦
e.数量结构:一一六街、一二一街、二七花园、八一路
1.2.专名为复杂的结构类型
这种结构的完整形式为“专名+通名+通名”。“专名+通名”作为一个整体转化为另一个新地名的专名部分, 原通名的指类功能消失, 附加其他通名形成“转类地名”, 原地名多为路标性地理实体, 新地名在其附近。如金珠港湾、莲溪寺路、团结村路、解放公园路等。
2.“专名”型
一个地名中只有专名成分, 省略了通名部分, 一般来说是种不完整的地名形态。近年来由于人们为包装产品求新求异, 使得这种地名迅速增加, 常见于各种楼盘、公寓的名称中。这类地名多为四音节词, 且“2+2”型要远多于“1+3”或“3+1”, 赵元任分析原因为3+1的3多为2+1或1+2, 仍能造成2+2的效果。如银湖翡翠、山水星辰、华城新都、澜花语岸等。
3.附加型
附加型是指把表数字、方位、大小新旧等性质的语素粘附在通名或某一专名及原地名前。附加语素起定位作用, 位置不定, 一般分前置、后置两种类型。其中较能产的附加成分是表方位的“东、西、南、北、中、上、下、前、后”及表性质的“大、小、老、新”。如西港、东港、东湖、老北湖、小洪山、大郭湾等。
4.多层结构型
一般多为“专名+通名+专名+通名”, 由“专名+通名”型叠加而成, 前后两个“专名+通名”分别表示大小不同的两个地段, 这是应地理实体数目增加的需要, 在原地名基础上增加区别项的结构形式。如四官殿仁海路、石门峰名人文化公园、中华路汉阳门、蔡甸三眼桥等。
二.武汉地名的命名方式及特征意义
地名的命名方式是指造出、发展出地名的途径, 是对地名的扩充方式在纵向平面的动态考察。通过语料分析, 我们归纳武汉地名的命名方式主要有:说明法、派生法、形象命名法、缩略法、借词转化法、谐音雅化法等。地名的意义主要包括基本意义和附加意义, 基本意义主要是指地理实体的类型、方位、范围等;附加意义包括特征意义和隐含意义, 特征意义指该地的自然景观、经济文化背景、历史人物事件等, 隐含意义指人们在命名地名时对该地的认识及寄寓的愿望。
1.说明法
说明法是指大量地名通过其命名方式可以立知其命名意义, 或是表明地理位置起到标记作用, 或说名该聚落地居民的姓氏, 或说明该地盛产的资源或曾作为生产、商贸交流、宗教祭祀场所的历史背景。该方法在武汉地名中运用最广。
1.1说明地理方位
地名与生俱来就被赋予与地理位置、方位无法解开的渊源关系, 地名最为突出的功能即为标记作用。在武汉地名中有许多这种以地理方位命名以说明地理位置的例子, 如“沿江大道、拦江路”标明在长江边上, 洲尾街、洋湖大道、堤后街、上堤前街等均属此类。
1.2说明人口姓氏及来源
在古代常常人的姓氏得源于地名, 如古代诸侯大夫的封地采邑等。据清代黄本骥《姓氏解纷》中收单、复姓3795个, 按照书中解释约有一半以上的姓氏是以“地”为姓, 包括封国、封邑、食采、出生地、祖籍等。现代地名也有以古封国、古村镇来命名的, 如湖北随州市 (春秋随国) 、鄂州市 (楚鄂王封地) 、樊城 (古代樊国) 等县市的得名。但后世往往出现地因居于其地的氏族而得名的现象, 这多与氏族的迁徙有关。这种命名方式在武汉的聚落名中最为常见, 如马家庄、陈家湾、熊家台、徐家棚等, 反映的是最初驻足该地始建村民的姓氏。再如很多聚落往往包含两个姓氏, 如乔木湾、程杨湾、尤李村等, 反映的则是该聚落主要的姓氏包括两大家族。
1.3说明手工业、商贸发展、宗教建筑
武汉出现了不少因行业命名的地名, 如筷子街、玻璃街、洋油坊、打扣巷说明这些地名曾经作为手工业生产基地兴盛一时;再如高坡店、叶麻店、十里铺、孟家铺、张家铺这些通名为“店”、“铺”的地名反映该地曾作为商贸集市而存在;再如火官庙、龙王庙、长春观、四官殿、青菱寺、归元寺则折射出该地曾经、现在作为宗教场所的信息。
1.4说明军事设施、官署衙门
武汉以旧官署衙门、文化设施、军事设施及编制命名的地名也较为突出, 如察院坡、抚院街、都府堤、粮道街等传达出武汉历史上区域政治中心的地位;再如御书楼、学府街、崇文坊、文昌阁等说明武汉是一座文化底蕴十分丰厚的城市;如辎重营、汉防营 (今汉防街) 、戈甲营、广埠屯等说明武汉在历史上作为军事重镇的地位。
1.5说明对生活的美好愿景
这类地名多含褒义色彩, 表吉祥、发家发财的美好寓意。如地名祥和苑、升官渡、怡博苑、仁寿路、吉庆街、平安路等。
2.派生法
派生法主要是由原生地名附加某种成分派生而出新地名的方法, 既无需另起炉灶又点名地理方位。随着武汉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 这类地名也日渐增多, 最为常见的演化关系就是“对称地名”和“联称地名”的产生, 此外还有附加序数词的方法。
2.1对称地名
主要是附加“大中小、南北、上下、新老”等词义相反相对的反义词。如知音东村、知音西村, 上堤前街、下堤前街, 下钱东村、下钱西村等。
2.2联称地名
通常是指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原生地名各抽取部分缩略合成一个新地名的造词方法。如武汉市的得名就是“武昌、汉口、汉阳”三镇减缩造词后的结果, 再如其他宋徐湾、肖陈湾、程杨湾、尤李村等都可看作是联称地名。
2.3附加序数词
通过在“街、道、巷、路、村”等通名前附加序数词, 形成序列化数字地名群。如康居系列的“康居二路、康居三路、康居四路”, 古田系列“古田一、二路”, 再如将军一路至七路、常青一路至四路, 将东西湖吴家山地区的一支沟至九支沟改名为一清、二雅、三秀、四明、五环、六顺、七雄、八方、九通等路名。
3.借词转化法
借词转化法是指很多地名中往往借用别的名称转化而来, 并加上一定的通名, 多起纪念意义, 也是运用名词联合短语构成的“熟悉陌生原则”的典范, 即“近取诸身, 远取诸物”, 把与武汉密切相关的如由人名、事件名、典故、其他城市名转化命名一些街道聚落。
a.人名:中山路、黄兴路、张之洞路、张自忠路、张公堤
b.事件名:二七街、八一街、首义路、广埠屯、九女墩
c.典故名:钟家村、落驾山、卓刀泉、梳妆台、楚望台
d.城市名:北京路、广东巷、四川路、江西路、福建路
a中分别为缅怀孙中山、黄兴等人;a中为纪念二七惨案、八一南昌起义、武昌起义、广埠屯源于明代楚王的仓库名广埠及屯田制、太平天国起义;c中为追思高山流水、楚庄王平叛、关羽卓刀、万历太后礼佛、楚王朱桢不忘父恩;d中现象在其他城市也普遍存在。
4.形象命名法
形象命名法是在武汉地名的命名中多使用比拟的方法, 即借助想像力把甲事物模拟作乙事物来写的修辞方式。如金鸡山、狮子山、元宝山、凤凰山等。比拟法所起的作用主要是“造像“, 创造情景或景象引起人们的联想。
5.缩略法
缩略法是从中国的古籍经典中提炼压缩有关含义赋予地名古雅的文化内涵。如一元路有“一元复始, 万象更新”之义。与一元路平行的还有五条路, 直通二至六码头。为相互对应, “二曜路”路取“日月光曜”之义;“三阳路”取“三阳开泰”之义;“四维路”取“礼义廉耻, 国之四维”之义;“五福路”取“寿、富、康、德、命名为五褔”;六合路”取“六合同春”之义。
6.谐音雅化法
谐音雅化法是指原来本地有一个名字, 但是比较俗气不雅, 往往以接近的语音所代表的高雅化的词语来命名这个地方的地名。如武汉的积玉桥, 原称鲫鱼桥, 后谐音雅化为积玉桥。同样的还有武汉的珞珈山原名为落驾山, “落驾”与“珞珈”二字谐音, 寓意当年在落驾山筚路蓝缕、辟山建校的艰难。
三.武汉地名与地域文化
地名是文化的镜像与载体, 并与文化的共生共变, 地名的命名总是有它独特的由来和含义的, 也总是与当时的历史背景、地理环境、生产生活、民族风俗等密切相关。武汉地名充分体现了武汉的地形水文以及历史文化特色。
1.武汉地名与水文地形
多湖、多湾、多墩、多桥, 约占武汉地名的13%。武汉素有“百湖之市”之称, 众多的湖泊和河流, 几乎曾占据了武汉整个地域。含桥、口、渡、湾的地名非常的多, 这也反映出武汉市的水系比较发达。众多含墩、台、塆的地名则说明因为湖泊众多, 人们为避水害需筑堤围湖并垒土为墩, 以营建居室, 形成聚落。多“场、坝、坪”说明武汉地处江汉冲积平原、地形平坦, 人口集中, 聚落密布。
2.武汉地名与移民文化
武汉地名成了“江西填湖广”的一部“活教材”。相比较其他城市的地名, 我们发现武汉地名中含有姓氏的特别多, 这些姓氏地名多是从明朝开始有的, 且其祖先多为江西人, 如杨家湾、尤李村、马家庄等。这与从明初开始明末清初达到高潮的人口大迁移有关, “江西填湖广, 湖广填四川”是这一地名现象的最好注解。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折射出中国人的宗族家庭观念, 而武汉山水阻隔的地理环境更为血缘族群提供了充分的自主发展空间。
3.武汉地名与历史传统
3.1荆楚文化
武汉是荆楚文化的腹心也是荆楚文化重要的传承地, 在地名中也可见一斑, 体现出荆楚文化的内涵与精神。如经典故事类, 与高山流水有关的“钟家村、琴台路、知音路”, 与楚庄王有关的“落架山、鼓架山、清河桥”等。
3.2三国文化
武汉在三国时期属于吴国, 称为夏口, 苏轼《赤壁赋》中“东望夏口, 西望武昌”的夏口即武昌, 武昌是现在鄂州市的鄂城县, 至今武汉地名尚留三国印记。
a.与关羽有关的:卓刀泉、洗马长街、藏马洞、关帝街
b.与鲁肃有关的:鲁山、鲁山城、白马洲、鲁肃湾等
c.与三国故事有关的:如诸葛祭风台、刘备郊天台等。
4.武汉地名与世俗文化
一个城市的大街、大道多由政府、文人来命名, 但是小街小巷多由市井乡民随意命名, 并流传下来, 这类地名往往能够反映城市的世俗文化。如搞条街、杨簸箕湾、王麻子河、光秃岭、新屋熊等, 名虽不雅但却折射出武汉人豪爽直率的性格特征。而如仁寿里、升官渡、平安路等则反映老百姓对生活的一种美好愿望。
5.武汉地名与时代发展
如与辛亥革命有关的一系列地名如首义路、民主路、民权路、民生路等;与殖民统治有关的梅神父路、巴黎路、洋园、渣甸路、猪巷地名的演变等。进入新中国后, 前进村、向阳村、跃进村、红卫村等带有浓重时代气息的地名在武汉也十分常见。由于近年来武汉与台湾交流合作密切, 出现大量以台湾的市、县名做专名的地名, 如台北路、高雄路、澎湖路、马祖路。
四.结语
综上所述, 地名是人类活动的产物, 是具有标志意义的约定俗成的语言符号, 也是地域文化的典型体现。地名与语言学的关系是显而易见的, 通过对地名的结构形式以及命名方法的归纳, 我们可以总结出武汉地名的命名规律及其反映出的武汉地域文化特点。
地名是时代的标志, 地名常常随着自然环境的沧海桑田、时代更替、人口迁移、科技发展、经济进步、文化繁荣而发生更改, 不同的历史时期产生不同的地名。但是另一方面地名的产生发展变化却往往滞后于自然地理以及人文社会的变化。武汉正处于一个高速发展的时期, 做好地名的管理规范工作有助于确保城市中系统内信息交流机制的正常运转, 充分发挥城市地名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作用, 并有助于城市文化品位的提高与升华。一方面要保持地名相对稳定, 能不改的尽量不改;如若必须更名, 应审慎地把握武汉地名的命名规律进行科学论证;无论更名与否, 都不能切断历史文化血脉。另一方面要努力解决重名现象、一个地名多种书写形式, 做好地名标志以及地名工具书的编撰工作, 将武汉地名“数字建设”。
参考文献
[1]朱德熙:《语法讲义》, 商务印书馆, 1982年9月版。
[2]牛汝辰:《中国地名文化》, 中国华侨出版社, 1993年版。
[3]董玉梅:《武汉老地名》, 武汉出版社, 2008年版。
[4]李如龙:《汉语地名学论稿》, 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6年版。
[5]彭建新:《武汉老街巷》, 武汉出版社, 2008年版。
[6]程干庭等:《武汉地名志》, 武汉出版社, 1990年版。
[7]王珏:《现代汉语名词研究》,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年版。
[8]汪端宁:《武汉地名与荆楚文化内涵》, 《武汉文史资料》, 2004年9月。
猜地名的谜语以及答案 篇13
1、一路平安(中国城市名)旅顺
2、风平浪静(中国城市名)宁波
3、日近黄昏(中国城市名)洛阳
4、八月飘香香满园(中国城市名)桂林
5、夸夸其谈(中国城市名)海口
6、千里戈壁(中国城市名)长沙
7、大家都笑你(中国城市名)齐齐哈尔
8、珍珠港(中国城市名)蚌埠
9、带枪的人(中国城市名)武汉
10、船出长江口(中国城市名)上海
11、金银铜铁(中国城市名)无锡
12、银河渡口(中国城市名)天津
13、久雨初晴(中国城市名)贵阳
14、两个胖子(中国城市名)合肥
15、双喜临门(中国城市名)重庆
16、努力炼钢(中国城市名)大冶
17、新婚之夜(中国城市名)开封
18、东西北三面堵塞(中国城市名)南通
19、海中绿洲(中国城市名)青岛
20、空中码头(中国城市名)连云港
21、泰山之南(中国城市名)岳阳
22、逆水行舟(中国地名)上杭
23、春笋(中国地名)新竹
24、掩耳盗铃(中国地名)蒙自
25、春水碧如蓝(中国省级行政区名)青海
26、江淮河汉(中国省级行政区名)四川
27、黄河解冻(中国省级行政区名)江苏
28、东南北(中国省级行政区名)西藏
29、宝树丛丛(中国省级行政区名)吉林
30、日照清流涌(山西地名)阳泉
31、终年积雪(吉林地名)长白
32、见脸不见发(内蒙古地名)包头
33、持久和平(陕西地名)长安
34、鹰击长空(台湾地名)高雄
35、谈天的都市(山东地名)聊城
36、桃李梅(北京地名)三棵树
37、鸡蛋心(河南地名)内黄
38、分明在湖上(台湾地名)日月潭
39、请走正门(山西地名)偏关
40、基本一样(山西地名)大同
41、一江春水向东流(云南地名)通海
42、初次见面(广东地名)新会
43、水陆要塞(河北地名)山海关
猜地名的谜语及答案 篇14
龙头属老成 (打一首都名) —— 谜底:莫斯科
黑土(猜一中国地名) —— 谜底:二连,即墨。
黄河解冻。(打一省名)—— 谜底:江苏
黄河大合唱 (广东地名) —— 谜底:曲江
黄水谣。(打山西一地名)—— 谜底:河曲
黄山抗风树。(打北京一地名)—— 谜底:劲松
鹰击长空。(打北京一地名)—— 谜底:高雄
鸡蛋心。(打河南一地名)—— 谜底:内黄
鸡犬不鸣 (湖南地名) —— 谜底:宁乡
鱼 (打一外国地名) —— 谜底:克鲁日
高而不危 (打一无锡地名) —— 谜底:崇安
食盐增产。(打湖北一地名)—— 谜底:咸丰
飞流直下三千尺。(打河北一地名)—— 谜底:陡河
风雨送春归 (甘肃地名二) —— 谜底:天水,临夏。
风调雨顺赞中国 (打一中国地名) —— 谜底:宁夏
风平浪静。(打一中国城市名)—— 谜底:宁波
颜料展览。(打一亚洲地区名)—— 谜底:以色列
项羽 (打一云南地名) —— 谜底:楚雄
音乐城 (打一外国城市) —— 谜底:维也纳
霉雨时节 (打一地名) —— 谜底:贵阳
雪雨不见 (打陕西一地名) —— 谜底:横山
雪后 提示:陕西地名 —— 谜底:横山
雨点乱处眉月小 (打一城市名) —— 谜底:沙市
雨。(打甘肃一地名)—— 谜底:天水
随缘。(打广东一地名)—— 谜底:丛化
隆冬穿背心。(谐音格,打一中国城市名)—— 谜底:邯郸
阳光一曲到渭滨 (云南名胜) —— 谜底:三叠泉
闪烁其辞 (打一广东县名) —— 谜底:电白
长生不老。(打黑龙江一地名)—— 谜底:延寿
长江、珠江、黑龙江。(打河北一地名)—— 谜底:三河
长安回望绣成堆(打一地名) —— 谜底:花都市
锥处囊中 (外国地名) —— 谜底:蒙特利尔
银装玉裹冻蓬莱。(打一欧洲国家名)—— 谜底:冰岛
银河渡口。(打一中国城市名)—— 谜底:天津
金银铜铁。(打一中国城市名)—— 谜底:无锡
野渡无人舟自横 (安徽名胜) —— 谜底:逍遥津
重男轻女 (打一地名) —— 谜底:贵阳
重九闺中梦半残 (打一广西市名) —— 谜底:桂林
酷肖一首无言诗 (山西名胜) —— 谜底:殊像寺
都很聪明。(打山西一地名)—— 谜底:广灵
邮路不通 (打一省会城市) —— 谜底:济南
遥望故乡是香江(猜江苏地名) —— 谜底:张家港
逆我者亡 (打一地名) —— 谜底:顺昌
迷花不事君 (打一法国名胜) —— 谜底:爱丽舍宫
连上海味。(打湖北一地名)—— 谜底:嘉鱼
远洋轮出航 (打一地名) —— 谜底:上海
还我头来 (打一首都) —— 谜底:索非亚
过江码头 (打一四川地名) —— 谜底:渡口
辣椒市场 (河北地名) —— 谜底:辛集
辛亥革命(打一地名) —— 谜底:青岛
辕门。(打一中国城市名)—— 谜底:营口
身处北极辨方向 (打一江苏地名) —— 谜底:南通
踪迹浮沉水一沤,烟波日暮客心愁。 (打一江西地名) —— 谜底:萍乡
赤日炎炎似火烧(打一地名) —— 谜底:当阳,焦作。
赛跑至终点。(打一亚洲国家地名)—— 谜底:冲绳
贸易都市。(打河南一地名)—— 谜底:商城
贵客下江南(广西地名二) —— 谜底:北海、来宾。
财源茂盛达三江 (广西地名) —— 谜底:富川
谜底在山东 (打一国家名) —— 谜底:秘鲁
谏行言听。(打江苏一地名)—— 谜底:句容
谈谜在京城 (打一城市别称) —— 谜底:商都
谈天的都市 (打一山东地名) —— 谜底:聊城
请走正门。(打山西一地名)—— 谜底:偏关
请勿多言,进站先将票出示 (猜广西地名) —— 谜底:靖西
说大话(猜城市名) —— 谜底:海口
诗仙名句咏匡庐 (打一山名) —— 谜底:白云山
让小婿动手 (打山名二) —— 谜底:泰山,莫干山。
让人一点,不必抢先。 (打一江苏地名) —— 谜底:太仓
觉醒了的土地。(打一中国城市名)—— 谜底:苏州
观离卦象当连盛 (打一江苏地名) —— 谜底:盐城
观看河景。(打安徽一地名)—— 谜底:望江
见脸不见发。(打内蒙一地名)—— 谜底:包头
见脸不见发 (打一内蒙古地名) —— 谜底:包头
覃。(打北京一地名)—— 谜底:积水潭
西湖楼前梅参差 提示:黑龙江地名 —— 谜底:海林
西湖之鲈 提示:地名二 —— 谜底:淡水,嘉鱼。
西岳云中隐 (打一福建名胜) —— 谜底:华表山
西南战役 提示:黑龙江地名二 —— 谜底:东宁,北安。
装潢适度(上海地名) —— 谜底:黄渡
行行复行行 (打一河南地名) —— 谜底:通许
行者上山到景阳 (打一湖南地名) —— 谜底:武冈
血染沙场 (打西厢记一句) —— 谜底:落红成阵
蜀地丛莽。(打一亚洲国名)—— 谜底:巴林
虎踞龙盘今胜昔 (湖南地名) —— 谜底:衡山
藤野先生 (打一河南地名) —— 谜底:长葛
藕塘。(打北京一地名)—— 谜底:莲花池
萤火虫,亮晶晶。(打一中国城市名)—— 谜底:昆明
草木皆兵 (打一外国名胜) —— 谜底:富士山
花满海湾。(打一中国城市名)—— 谜底:香港
芙蓉红乍着,荷叶包初舒。 (打一国名) —— 谜底:缅甸
船出长江口。(打一中国城市名)—— 谜底:上海
航空信。(打江苏一地名)—— 谜底:高邮
航空信 (打一江苏地名) —— 谜底:高邮
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 (吉林地名) —— 谜底:四平
背负青天朝下看(打一地名) —— 谜底:白云观
背景分明(打一城市名) —— 谜底:北京
聪颖快捷。(打一拉丁美洲国家名)—— 谜底:智利
聚气守精 (打宁夏一地名) —— 谜底:固原
老百姓一条心。(打青海一地名)—— 谜底:民和
翘首京华。(打河北一地名)—— 谜底:望都
羿射落九鸟 (打一江西县名) —— 谜底:弋阳
缓流。(打河北一地名)—— 谜底:徐水
续保(猜陕西地名) —— 谜底:延安
统一四方 (打一新疆地名) —— 谜底:和田
结束战争。(打广东一地名)—— 谜底:和平
终年积雪。(打吉林一地名)—— 谜底:长白
终年无浊水。(打山东一地名)—— 谜底:长清
终年不见阳光。(打山西一地名)—— 谜底:山阴
终于生了个女儿(打一湖北地名) —— 谜底:来凤
红面。(打一欧洲国家名)—— 谜底:丹麦
红河激浪(猜一中国地名) —— 谜底:赤水,怒江。
红河。(打贵州一地名)—— 谜底:赤水
红杏出墙 (猜一中国地名) —— 谜底:花垣
红日。(打江苏一地名)—— 谜底:丹阳
红山。(打一中国城市名)—— 谜底:赤峰
繁荣的中山 (打一海南地名) —— 谜底:文昌
紫绶金章,青绶银章,墨绶铜章。 (打一国名) —— 谜底:印度
筵席开始。(粉底格,打河南一地名)—— 谜底:上蔡
第一次结婚 (打一黑龙江地名) —— 谜底:大庆
笑声不断 (打一亚洲地名) —— 谜底:多哈
笑一笑百年少 (四川地名二) —— 谜底:乐至,长寿。
笋尖抽芽 (打一台湾地名) —— 谜底:新竹
立志飞跃 (打一湖南地名) —— 谜底:怀化
空间码头 (江苏地名) —— 谜底:连云港
空中霸王 (台湾地名) —— 谜底:高雄
空中码头。(打一中国城市名)—— 谜底:连云港
空中城郭 (河北地名) —— 谜底:高邑
空中取物 (打广东一地名) —— 谜底:高要
秦王建一统。(打山西一地名)—— 谜底:平找
离别陇西去闽中 (打一河南古迹) —— 谜底:龙门
神州之旅永开怀(福建地名) —— 谜底:长乐
神女丽质世无双 (打一桂林名胜) —— 谜底:独秀峰
祖先种过的地。(打福建一地名)—— 谜底:古田
码头树影 (云南名胜) —— 谜底:石林
盼星星,盼月亮。 (打一台湾名胜) —— 谜底:阳明山
相差无几。(打一中国城市名)—— 谜底:大同
相。(打一亚洲国家地名)—— 谜底:箱根
直奔太阳。(打青海一地名)—— 谜底:达日
直到八十回金边 (猜安徽地名) —— 谜底:固镇
盖图章必用之物。(粉底格,打一亚洲国名)—— 谜底:印尼
盖世无双汉云长 (打一河北名胜) —— 谜底:天下第一关
皇上一到,争先巴结。 (打一广西地名) —— 谜底:百色
百(打泰山各胜一)—— 谜底:玉皇顶
白石故居。(打北京一地名)—— 谜底:齐家园
白专。(打一亚洲国名)—— 谜底:不丹
田。(打安徽一地名)—— 谜底:界首
用不旧。(打江西一地名)—— 谜底:永新
琴棋书画都精通。(打广东一地名)—— 谜底:四会
珍珠港。(打一中国城市名)—— 谜底:蚌埠
现在又陡起来了 (打一国名) —— 谜底:新加坡
环环相扣 (城市名) —— 谜底:合肥
王者之堂也 (打一广东地名) —— 谜底:龙门
王祥卧冰求鲤(猜湖北地名) —— 谜底:孝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