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货市场创设主体与我国期货市场成长

2025-01-12

期货市场创设主体与我国期货市场成长(通用9篇)

期货市场创设主体与我国期货市场成长 篇1

期货市场创设主体与我国期货市场成长

期货市场创设主体与我国期货市场成长

马源平(陕西财经学院,陕西西安710061)

[摘要]市场经济的历史表明,政府与企业在市场中具有不同职能作用及活动边界。本文从期货市场发展的历史与现实出发,从理论上归纳了期货市场创设主体或制度供给者,分析了西方国家的期货市场创设主体优于我国的期货市场创设主体,并实证性地分析论述了我国政府、企业的不同努力对期货市场设立的影响,以期正确认识我国期货市场发育发展中存在问题的深层次原因,以有序的步骤和策略真正推进我国期货市场健康成长。

[关键词]市场主体不同努力期货市场[收稿日期]-07-06

[作者简介]马源平,经济学博士,陕西财经学院教务处长、教授、硕士生导师。

一、期货市场创设主体:企业或政府

(一)谁是期货市场开办者或“制度的.供给者”

事实已经说明,期货市场的开办者或“制度的供给者”是多元的,而不是单一的。在期货市场发展最为典型的美国,最早的期货市场――芝加哥期货交易所是由82位商人也就是82位独资业主制企业联合兴办的,政府只是到半个世纪之后才开始涉足期货市场,也就是说,期货市场是由企业创设的;在新近期货市场比较发达的新加坡和香港地区,期货市场是企业与政府通力协作的结果,也就是说期货市场是企业和政府两大主体共同兴办的,虽然各自承担各自的职能;在中国现阶段,期货市场主要是中央政府行政主管部门与各级地方政府联合兴办的,也就是说,期货市场的开设主体主要是政府,当然一些“准行政的企业”也参与了开办活动。可见,期货市场制度的供给者既可以是个人联合或企业,也可以是国家政府,它们都可以成为期货市场开办者,似乎很明确,没有进一步阐述的必要,但问题恰恰出在这里,这不仅是期货市场开办主体的简单不同,而是形式之外存在根本性的差异和区别。

(二)西方国家的期货市场创设主体优于我国的期货市场创设主体

1.我国传统经济体制的企业“缺位”与政府“替代”。在我国传统的计划经济条件下,由于生产资料的全民所有制,并且实行由代表全民利益的国家所有、国家经营的体制,这样经济运行以“国家本位”展开,作为社会再生产基本经济单位的“企业”,以行政等级制关系隶属于政府(不论是中央政府还是各级地方政府),它的日常活动完全由上级计划进行安排,不论产、供、销,还是人、财、物,都无权自主筹划,更不存在作为企业自身所拥有的财产权利和独立的经济利益。这种基本经济单位的领导人――厂长、经理,则是按照行政干部管理的办法由企业的上级政府任命委派

[1] [2] [3]

期货市场创设主体与我国期货市场成长 篇2

健身市场主体。健身市场主体是指健身市场供需双方, 即包括提供健身服务的健身企业和购买了健身服务的健身消费者;健身市场主体风险。健身市场主体风险是指体育健身市场不同主体在提供健身服务或购买、享受健身服务过程中, 由于各自行为和环境等因素的作用, 从而给不同市场主体带来损失可能性和程度的大小。

2 我国健身市场主体风险结构及风险体系要素的关系

我国健身市场主体风险由两部分组成, 其一是体育健身企业风险, 其二是健身消费者风险。健身企业风险是在健身企业提供健身服务过程中产生的, 健身企业运营行为和销售行为是导致企业风险的主要原因。由于健身服务具有生产和消费同步的特点, 因此, 健身消费者风险同样是在健身企业提供健身服务的过程中产生的, 从消费者角度描述就是健身消费者风险在享受健身过程中产生, 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和享受服务行为是导致消费者风险产生的初始因素。健身企业和健身消费者在服务与被服务的过程中, 不仅面临自身行为导致的风险, 同时还面临市场环境和宏观环境因素导致的风险, 如图1所示。

3 我国健身市场风险现状

(1) 我国健身企业风险。

从管理学和市场营销学角度分析, 健身企业风险主要包括人员风险、财务风险、硬件风险、信息风险、市场风险和营销风险六个方面, 由高到低排序依次为:财务风险, 权重系数为0.2022;人员风险, 权重系数为0.1803;硬件风险, 权重系数为0.1749;市场风险, 权重系数为0.1585;营销风险, 权重系数为0.1530和信息风险, 权重系数为0.1311, 如图2所示。

在财务风险中, 由于我国健身企业风险主要是由投资者的投资决策、投资行为以及对财务的管理行为导致, 因此, 投资决策风险、资金回收风险和财务管理风险成为我国健身企业财务风险的主要险种。健身企业的人员风险由员工风险和消费者风险构成, 权重系数分别为员工风险 (0.4868) 和健身消费者风险 (0.5132) , 健身消费者风险高于员工风险。在两类人员风险中, 员工风险的决策者风险和会员风险的消费者意外伤害风险最大。健身企业硬件风险主要包括场馆风险 (0.4932) 和健身器材设施风险 (0.5077) 两大类, 后者风险较大, 并且以健身器械安全风险最为瞩目。健身企业市场风险的一般市场风险权重系数高于特殊市场风险。健身企业的一般市场风险出现频率较高, 主要包括消费者风险、潜在竞争者风险及供应商风险, 消费者风险排在首位。特殊市场风险最不常见, 一旦出现就危害性极大, 其中经济因素风险由于受到2008年金融危机的影响而倍受重视。健身企业的营销风险主要包括产品风险 (0.2231) 、价格风险 (0.2810) 、连锁风险 (0.2562) 和促销风险 (0.2407) , 价格风险排在第一位, 其后依次为连锁风险、促销风险和产品风险。信息风险包括内部信息风险 (0.5254) 和外部信息风险 (0.4746) 两大类, 且内部信息风险高于外部信息风险。

(2) 我国健身消费者风险。

我国体育健身消费者的风险主要涉及生理风险、功能风险、金钱风险和社会心理风险四个方面, 其中健身消费者的生理风险排在首位, 权重系数为0.3534;其次为金钱风险, 权重系数为0.2707;再次为功能风险, 权重系数为0.2030;最后为社会心理风险, 权重系数为0.1729, 如图3所示。

健身消费者的生理风险中运动伤害风险最突出, 常见的运动伤害风险包括过量运动、韧带拉伤、骨损伤、骨关节扭伤、摔伤和猝死等。运动伤害风险轻则造成会员生理和心理影响, 重则会导致消费者生命的终结。金钱风险主要包括会员卡费风险 (0.4048) 、私教课程类风险 (0.3333) 和配套产品风险 (0.2619) 三种, 其中卡费风险排在首位。其中, 导致卡费风险的最显著因素就是健身企业倒闭。健身消费者的功能风险主要包括锻炼效果风险 (0.3089) 、服务人员风险 (0.3415) 和场地设施风险 (0.3506) 。上述风险中, 身体保健风险、团课教练风险、健身器械状况风险分列每类风险的首位。健身消费者的社会心理风险主要有评价风险 (0.4681) 和信誉风险 (0.5319) 。其中, 家人评价风险和健身企业承诺无法兑现风险最大。

(3) 我国健身市场主体共同风险。

在两类市场主体各自的风险中, 健身消费者的风险绝大部分属于健身企业的风险范畴, 如消费者的生理风险, 若该风险出现, 就会导致健身企业的财务风险、人员风险和硬件风险的发生。同样, 健身企业风险同样也是健身消费者面临的风险, 如金融危机的出现, 影响健身企业的同时, 也在引发消费者的金钱风险。因此, 虽然我国健身市场不同主体面临的风险类别有所差异, 但是不同主体风险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有时甚至会产生“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应。

4 我国健身市场主体风险的对策

(1) 建立更为严格的行业准入制度。

我国绝大部分健身企业采用会员制, 即先付费后享受服务, 而且销售的会员卡以一年以上的卡种为主, 如果健身企业倒闭, 消费者的权益将难以保证。因此, 提高健身企业注册资金额度等措施, 将对健身市场主体风险起到“源头性”控制作用。

(2) 实行严格的健身企业预售审批制度或严格禁止预售行为。

健身企业的预售可以使投资人在正式营业前就能快速回收资金, 降低投资成本, 减少自己的投资风险。但是, 由于目前对健身市场预售没有法律法规约束, 出现了一些实力不足的健身企业在预售效果较差时出现了无法正常营业, 甚至投资人卷款潜逃现象。因此, 国家相关行政部门应增大管理力度。

(3) 加强国家行政部门的联合执法力度。

我国健身市场行政管理部门涉及体育、劳动、工商管理、税务等, 它们虽然在各自领域发挥着监管作用, 但是效果有限, 如果加强部门之间的合作更具意义。

(4) 健身企业或健身消费者应购买相关保险。

在健身企业运营或健身消费者锻炼过程中势必面临多种风险, 为了有效地进行风险转移, 健身企业或健身消费者应主动购买相关保险, 从而有效地实现风险的转移。

摘要:本文对我国健身市场主体的风险概念、风险结构、不同市场主体的风险现状进行了探讨, 提出了避免或降低我国健身市场主体风险的对策, 如建立更为严格的健身行业准入制度, 实行预售审批制度和加强国家相关行政部门联合执法力度等。

关键词:市场主体,风险,销售行为,购买行为,健身消费者

参考文献

[1]弗兰克.风险、不确定性与利润[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6.

[2]黄晓春.论中国体育资本市场的协调发展与风险控制[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03, (5) .

期货市场创设主体与我国期货市场成长 篇3

摘要:碳金融是人类社会应对气候变化、推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机制创新。目前我国的碳金融市场发展虽已取得了一些进展,但仍存在制度供给不足,中介滞后,市场体系不健全等诸多问题。在当前碳交易市场已经成为全球最具潜力的商品交易市场的背景下,促进以政府、行业协会、金融机构以及企业为主体的市场建设;通过制定中长期发展战略规划,建立健全与碳金融交易相关的法律法规;运用政策引导企业发展和实施CDM项目等措施.积极推动我国碳金融市场建设和发展。

关键词:碳金融;市场主体;碳排放;碳市场

中图分类号:F8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07(2014)01—0087—06

作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金融创新机制,碳金融日前在我国无论是研究还是在实践方面都处于起步阶段。随着主要发达国家在碳金融领域的快速发展,全球碳排放权交易额迅速增长,他们在碳金融制度、市场体系、产品创新以及市场定价机制等方面均已取得了显著的优势地位,我国作为基于项目的碳金融最大卖方,碳金融市场体系以及制度安排存在缺陷,相应的金融制度支持严重不足。本文试图在分析现有碳金融市场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和启示,提出符合我国实际的碳金融发展战略路径。

一、国际碳金融市场发展现状

(一)国际碳金融市场体系构成

碳金融市场是指以温室气体排放权交易为核心所开展与之相关的各种金融活动的总称。而市场交易的主要对象是碳排放权及相关的衍生碳金融产品,以碳排放权来源及交易特征为标准,整个国际碳金融市场大致可划分为两种类型,即:基于配额的市场(allowance-hased markets)和基于项目的市场(project-based markets)(如图1所示)。

基于项目的市场又被称为称基准一交易市场,该市场运作的基本原理是买方向卖方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从而获得卖方温室气体的减排额度。大多数情况下发达国家的企业减排成本较高,而相应的在发展中国家中,企业平均减排成本要比发达国家低得多。基于此原因,发达国家为了获得更多减排配额,往往会主动通过提供技术、设备或资金等各种方式来帮助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减排,由此获得的减排额度必须卖给提供帮助者,当然这些减排额度也可在市场上进行交易。基于项目的市场交易相对比较分散,而基于配额的市场其交易相对比较集中。

基于配额的市场其运行机制是先由管理者制定一个总的排放配额,之后将配额在所有市场参与者之间进行配给,由于要对超标排放的企业进行相应惩罚,所以企业会自动依据自身对碳排放量的需求去交易配额,进而履行自己的碳减排义务。

目前基于配额的市场又被划分为强制碳交易市场和自愿碳交易市场。前者是基于区域性、强制性的减排指标而来的,参与这个市场交易的企业也就自然被纳入到这些交易体系中去了,典型的比如欧盟碳排放交易体系、美国的RCCI等;后者则是处于《京都议定书》之外由一些国家或国际组织订立的减排体系,其运行的原理主要是通过企业自发性的减排承诺以及出资购买超额排放量来实现减排,如“自愿碳减排体系”(VER)以及芝加哥气候交易所(CCX)。在这种交易方式下,“碳排放量”这种商品以价格机制为驱动,能够促进企业尽量减少碳排放,降低对“碳排放量”的需求,进而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

基于配额和基于项目的两种市场相融合主要是基于政策上的“关联机制”来推动和实现的,如果未来能够进一步提高这两种市场体系的内在融合度,则可以极大地提高“碳排放量”的流动性。这样也可以使各企业和项目获得一定的时间“缓冲”,有利于企业依据自身经营情况来逐步的实现减排目标。

基于项目的市场和基于配额的市场融合,主要通过政策上的“关联机制”以及由此产生的市场“合规”与“套利”行为来实现。加大这两种市场体系的融合,可以促进“碳排放量”的流动性。同时在控制排放量的同时,使得各企业和项目获得一定的缓冲时间,根据自身的实际经营状况逐步实现减排目标。

(二)国际碳金融市场的发展现状

1。国际碳金融市场体系及其机制日趋完善。目前以欧盟排放交易体系(EU ETS)和美国的芝加哥气候交易所(CCX)、RCCI、印度碳交易所(MCX和NCDEX)以及澳大利亚气候交易所及其减排计划(NGAC)等为代表的国际碳金融市场体系在全球碳排放权交易中发挥了主导作用,能够反映全球碳稀缺性的碳价格机制已初步形成。随着碳金融市场体系建设日趋完善,碳金融交易的模式及产品等也呈现出多层次化的发展趋势。

2.全球碳金融市场规模呈现持续快速增长的态势。碳交易市场的交易规模和市值迅速增长(见表1),自2004年以来全球以二氧化碳排放权为标的的交易额从最初的不到10亿美元增长到2008年的1263.45亿美元,4年时间增长了130多倍。交易量也由1 000万吨迅速攀升至48.1亿吨,全球碳金融市场整体呈现持续快速增长的趋势(见图2)。

3.碳金融市场上的金融衍生产品增长迅速。尤其是在CDM的二级市场上,目前交易的碳金融衍生产品主要有现货、期货、期权以及掉期等,而碳期货合约则是作为碳期权交易合约的基础资产(见表2和表3)。

4.全球碳金融市场的参与主体非常广泛。既包括国际组织以及国家政府部门及其主导机构,如世界银行设立的碳基金、各国的碳交易所等,也包括私营部门的参与者,如金融机构、各类基金、中介机构、企业乃至个人等。广泛的参与主体使得全球碳金融市场的规模快速扩大,为全球绿色经济发展募集了大量资本,从而为CDM项目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近年来全球碳金融市场发展取得了很大进步,但存在的问题也很多,比如目前全球尚未形成一个统一的国际碳金融交易平台,其主要交易仅限于发达国家,众多发展中国家则被边缘化等。

二、目前我国碳金融发展的现状

(一)我国碳金融市场发展已取得部分进展

1.初步建立起了碳金融制度及其排放权交易市场。一是自2007年以来我国发布并实施了一系列与碳金融相关的环保、金融政策法规,初步建立起了环保核查、绿色信贷以及生态环境污染损害赔偿制度等。二是我国已经在北京、上海、天津、重庆、西安以及山西等地建立了环境交易所等碳排放交易市场,碳排放交易市场体系初步建立。

2.碳金融市场的规模在逐步扩大。当前我同的基于CDM项目的碳交易已经位居全球第一,成为世界上最大的CERs供给方。2009年我国在CDM和JI碳市场中占据了72%的市场份额。而同内A股的低碳板块也已成为“面广、量多”的板块,涵盖了十几个新兴行业的近400家上市公司。截止2013年8月底,我国A股市场上(包括沪深A股在内)共有与低碳相关的股票近500只,占A股股票总数的约1/5,其总市值占整个股市总市值的权重约20%到30%左右。

3.碳金融市场的结构不断优化。目前国内的碳交易市场主要包括一级市场与二级市场。依据《京都议定书》的相关规定,在发展的初期阶段,我国并不需要承担国际减排义务,而是碳排放配额的净供给方,在此背景下,国内碳交易的一级市场得到了迅速发展。随着碳金融的持续发展,国内二级市场交易也渐趋活跃。另外,碳金融产品的结构愈来愈合理,随着我国碳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国内的碳金融产品供给正逐步从少到多,越来越丰富化。而碳金融衍生品的交易对象开始由单纯的CERs逐步拓展到VERs等新兴交易品种。如2009年浦发银行率先推出了CDM财务顾问服务,中国银行和深发展银行推出的二氧化碳挂钩型的基金和理财产品等。

4.碳金融市场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随着经济实力的日益增强,中国在国际碳市场的国际话语权逐步提升,碳货币竞争优势逐渐增加,碳议价能力得到了初步提升,碳预算方案获得广泛认同等。

(二)碳金融发展面临的主要障碍

就现有的发展条件而言,我国可提供的二氧化碳减排量已经占到了全球的1/3左右,是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碳排放市场,有非常巨大的市场发展空间。然而,目前我国碳金融市场体系建设仍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大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碳金融缺乏足够的认识和重视。根据有关学者的预测,2013年全球碳市场的规模将达到6 690亿美元,有望超过石油市场成为世界第一大市场。而国内的企业、金融机构以及政府相关部门对碳减排蕴含的巨大利润空间普遍缺乏应有的认识和重视,使得很多企业的碳交易资源被白白的浪费,而金融机构普遍对碳金融的运作流程、模式、风险管理以及产品等认识不足。

2.碳金融市场体系不健全。尽管我国已经在北京、上海、天津以及重庆等地成立了环境交易所或排污权交易所等交易机构,但从总体的市场结构体系来看,当前的碳交易市场体系建设仍然滞后,市场规模小,市场交易框架体系不完善,缺乏统一的规划,仍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目前我国碳金融市场的交易主要以基于CDM的项目为主,各种碳金融衍生产品的交易条件尚不成熟,这些都使得我国的碳金融市场距离真正意义上的国际碳金融市场还有非常大的落差。

3.碳金融中介市场发展滞后。在CDM市场中,由于碳减排额的交易程序复杂,规则细致且严格,相关交易合同执行期限较长,所以此类项目的开发和执行一般只有具备资质的专业机构才能完成,在这之后的碳交易过程则更需要借助相关专业中介机构来完成。而目前我国缺少专业的技术咨询体系,信息服务以及,碳金融交易所需要的项目评估、市场分析、项目交易风险评价等信息服务缺乏,碳金融交易行业的基础设计能力不足,导致难以开发或者消化大量的项目。

4.碳金融发展的制度供给不足。这主要表现在碳排放交易制度,包括交易主体、交易标的物、碳排放权的初始分配、碳排放权的权利转移、碳排放权交易监管机制、法律责任规定等方面,碳基金的法律制度,包括基金融资方式、管理制度、分配制度、聘雇制度和监督制度等,碳保险的法律制度,减排项目融资的法律制度等均尚处于不完善阶段。

5.新型碳金融产品的供给严重不足。这主要体现为我国的碳金融产品创新严重不足,目前商业银行提供的碳金融产品主要体现在绿色信贷方面,但是目前的绿色信贷在商业银行全部信贷规模中所占的比重较小,缺乏诸如碳期货、碳期权、碳基金、碳掉期交易以及碳证券等各种碳金融衍生产品。

三、我国碳金融市场参与主体

的对策选择

我国碳金融市场的参与者主要包括政府部门、行业协会、金融机构及企业等四类主体,从参与主体在碳交易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及其特点出发,我们提出了相应对策建议。

(一)政府部门

从人类长期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视角审视,政府作为国家权威性和意志的代表,作为宏观经济的调控者,应该在以下几方面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采取相应措施:

1.做好中长期发展战略规划,制定实施路线图,分阶段分步骤建设。基于目前国际国内碳金融市场的发展现状分析,我国碳金融市场的建设首先要做好中长期发展规划,制定碳金融发展战略实施的路线图和时间节点,分阶段分步骤逐步建设和完善。比如做好低碳城市和低碳产业发展规划,建设新型低碳产业链和低碳城市等。

2.建立健全与碳金融相关的法律法规及其框架体系。发达国家的碳金融发展普遍得到了国家明确的政策支持,为碳金融发展提供了一个明晰的、全面的法律框架体系。因此,我国应该加强包括碳排放交易制度、金融衍生类的碳金融产品及其业务的法律制度、碳基金的法律制度、减排项目融资的法律制度以及碳保险的法律制度等在内的碳金融相关法律法规体系的建设。

3.积极构建全国统一的碳交易平台。在现有的环境交易所基础上构建全国统一的碳交易平台,建立和发展多层次和多元化的碳交易市场,将场外的点对点交易引进场内,通过公开竞价,形成合理价格机制,鼓励和扶持CDM项目减排交易。我们应该借鉴国外的碳交易机制,探索我国的交易体制,构建中国的国际碳交易平台。

4.出台相关扶持政策。首先应该加大在税收、环保、监管、信贷、外汇等方面的政策扶持力度。例如政府可以在企业环保审核中提高对项目的认证标准,对CDM项目给予减税等优惠,必要时可为其提供信用担保以解决其融资的困境等,形成相关配套政策上的连环效应,同时加大政府对碳金融交易的监管力度,巾央银行和监督部门应当相应的出台碳银行政策。

5.完善相关金融配套和服务支持体系。应当通过较长时间的建设不断完善碳交易期货市场,提高期货市场交易的透明度,让竞争公开化、公平化,这样有助于形成公平公正的价格体系。

(二)行业协会

CDM项目间存在着严重的价格竞争问题,往往通过人为降低碳排放权一级市场价格的方式来争抢客户。有鉴于此,行业协会作为独立的法人组织机构,发挥着政府部门所无法替代的作用。在碳减排的出口贸易中,行业协会应积极协调各个出口企业建立行业联盟,同时行业协会应加强在碳交易过程中的监管作用,对于违反交易规则的行为,应当根据行业相关规定,采取相应的规范措施,以保证碳交易市场的公平和平稳。

(三)金融机构

金融机构作为碳交易市场上最活跃的参与者,应当在碳金融市场体系构建、交易机制创新、产品创新、价格机制以及资源配置等方面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

1.商业银行。商业银行作为我国最先涉足碳交易的金融机构,应发挥其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注重建立良好的企业社会形象的同时,积极扩展企业利润来源,如建立专门负责碳金融交易及其相关业务的专业部门,以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这其中兴业银行已经在碳金融业务领域成为了行业的领头羊,该行建立了可持续发展中心,为相关碳金融交易提供全面的金融服务;另外,商业银行应主动防范和化解碳金融交易风险,借助商业银行自身强大的研发能力,加快新型碳金融产品的开发;对企业进行的CDM项目提供信贷的支持;建立进行“碳交易”的专业团队等。

2.其他金融中介机构。碳金融业务,特别是CDM项目的链条长,关系复杂。在整个实施过程中,需要得到相关专业金融中介服务机构的支持与指导。因此,专业金融中介组织应该积极参与碳金融交易的相关业务活动,这样才能有效地降低碳金融交易的成本以及交易风险,推动碳金融业务的开展。中介市场应当抓紧制定减排标准,增强减排认证和评估能力。在我国,虽然只有少量的商业银行从事碳交易,但其他的金融机构也可把自己的业务范围扩展到碳金融交易,积极拓展其业务范围。

(四)企业

目前我国的碳交易以基于CDM项目为主,企业在开展碳金融交易的时候,应当注意以下几点。首先,企业要建立和强化碳金融交易的理念,充分认识到未来碳金融交易市场所蕴含的巨大商机和良好的发展空间,积极参与开发碳减排项目,将国家的环境资源与企业利益的最大化充分结合起来。其次企业应当增加资金的投入,积极改善和更新设备,减少其自身的碳排放量,降低成本。

低碳经济已成为后金融危机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而碳金融不断创新也将是大势所趋。目前我国仅有与碳交易相关的一些基础性碳金融产品,而碳金融衍生产品的开发尚处于空白阶段。因此,应积极开发以碳交易为基础的期货、期权等理财产品。大力发展绿色信贷,加大新能源信贷的投入。同时,还要加强同国际金融机构的合作,积极拓展其交易的范围,增强我国在碳交易中的地位,进而提高我国在碳交易中的定价能力。

参考文献:

[1]沈旭文,修晶。对我国碳金融行业发展路径的再思考[J].金融教育研究,2011(3):36-41.

[2]乔海曙,谭烨,刘小丽.中国碳金融理论研究的最新进展[J].金融论坛,2011(2):35-41.

[3]张存刚,张小瑛.“碳金融”发展现状、前景及对策研究[J].甘肃理论学刊,2010(7):72-77.

[4]张明坤.对我国碳金融发展的思考[J].浙江金融,2010(4):8-9.

[5]刘英,张征,王震.国际碳金融及衍生品市场发展与启示[J].金融发展研究,2010(10):38-43.

[6]汤小明.发达国家碳金融发展现状[J].企业导报,2009(11):173-174.

[7]朱家贤.环境金融法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32-39.

[8]黄立洪,林文雄.能源消耗视角下的低碳经济发展路径选择[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55-60.

期货市场创设主体与我国期货市场成长 篇4

2021年,在疫情影响下,*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化被动为主动,多措并举着力提升市场主体年报率,取得了积极成效,现将主要做法汇报如下:

一是提前部署抢抓先机。

坚持把市场主体年报公示工作同疫情防控与复工复产同部署、同落实。各股所在督促各类市场主体落实疫情防控措施,有序复工复产的同时,指导各类市场主体通过网络、窗口办理等方式进行年报,对于无继续经营意向指导办理简易注销,实地核查并经多方核实市场主体未存续则纳入拟清理吊销清单,有效减少年报主体基数。紧跟市局年报工作步伐,局领导适时召开阶段性工作部署会议,确保工作有序推进。

二是广泛宣传浓厚氛围。

充分借助各类载体,展开全方位立体式的宣传,努力做好告知、宣传工作,引导市场主体自觉申报年报。共发布LED显示屏宣传16处、微信公众号宣传3期,悬挂横幅6条,发送年报短信24000多条,电话提醒13000余次,年初应年报全区市场主体全部电话告知年报义务,发放《年报操作指南》2000余份。同时加强部门协作,积极争取各乡镇党委、政府、村委会的重视和支持,利用召开各类工作会议的有利时机,开展年报宣传动员工作。将未年报拟吊销市场主体抄告农业农村局、人社局、税务局等部门,结合专项清理工作,进行年报再宣传、再通知。

三是多措并举优化服务。

一是加强现场指导。在区政务服务中心大厅和各市场监管所设立年报服务窗口,安排专人现场开展一对一年报操作指导,及时解决企业年报申报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二是开展上门服务。根据市场主体需求和片区年报进度,适时开展上门年报便民服务;能够当场办理的,帮助其现场办理年报。全年共举办培训班1次,深入企业园区集中指导企业年报1次,到*区农贸市场集中指导个体户年报6次,开展校园年报指导宣传2次。三是加强退市服务。结合清理“僵尸企业”、无证无照经营专项整治和发展市场主体,同步推进市场主体年报工作。引导没有意愿继续经营的28户企业、137户个体户及时办理注销登记;依法注销吊销各类市场主体57户,进一步降低年报基数。

四是强化督导提升效能。

成立市场主体年报工作领导小组,实行分片包干制,分管领导负总责,行政审批股牵头、各监管所、各个高校片区分片包工,责任到人,对未申报报告的市场主体实行逐户告知,登记台帐。对不能通过登记的电话取得联系的,实行入户核查,做好现场检查记录,确保做到通知到位、指导到位、督促到位、执法到位“四到位”。坚持市场主体年报工作与日常监管结合,扎实开展年报宣传和指导工作,确保年报、监管两不误。从2020年5月份开始,坚持每周一通报,倒逼工作开展,狠抓任务落实。

创办市场主体基本流程 篇5

(1)需准备的材料:

(一)经营者签署的个体工商户注册登记申请书;

(二)委托代理人办理的,还应当提交经营者签署的《委托代理人证明》及委托代理人身份证明;

(三)经营者身份证明;

(四)经营场所证明;

(五)《个体工商户名称预先核准通知书》(设立申请前已经办理名称预先核准的须提交);

(六)申请登记的经营范围中有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决定规定必须在登记前报经批准的项目,应当提交有关许可证书或者批准文件;

(七)申请登记为家庭经营的,以主持经营者作为经营者登记,由全体参加经营家庭成员在《个体工商户开业登记申请书》经营者签名栏中签字予以确认。提交居民户口簿或者结婚证复印件作为家庭成员亲属关系证明,同时提交其他参加经营家庭成员的身份证复印件;

(八)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规定提交的其他文件。

(2)办理流程:

(一)申请:

1.申请人或者委托的代理人可以直接到经营场所所在地登记机关登记。

2.登记机关委托其下属工商所办理个体工商户登记的,到经营场所所在地工商所登记。

3.申请人或者其委托的代理人可以通过邮寄、传真、电子数据交换、电子邮件等方式向经营场所所在地登记机关提交申请。通过传真、电子数据交换、电子邮件等方式提交申请的,应当提供申请人或者其代理人的联络方式及通讯地址。对登记机关予以受理的申请,申请人应当自收到受理通知书之日起5日内,提交与传真、电子数据交换、电子邮件内容一致的申请材料原件。

(二)受理:

1.对于申请材料齐全、符合法定形式的,登记机关应当受理。

申请材料不齐全或者不符合法定形式,登记机关应当当场告知申请人需要补正的全部内容,申请人按照要求提交全部补正申请材料的,登记机关应当受理。

申请材料存在可以当场更正的错误的,登记机关应当允许申请人当场更正。

2.登记机关受理登记申请,除当场予以登记的外,应当发给申请人受理通知书。

对于不符合受理条件的登记申请,登记机关不予受理,并发给申请人不予受理通知书。

申请事项依法不属于个体工商户登记范畴的,登记机关应当即时决定不予受理,并向申请人说明理由。

(三)审查和决定:

登记机关对决定予以受理的登记申请,根据下列情况分别作出是否准予登记的决定:

1.申请人提交的申请材料齐全、符合法定形式的,登记机关应当当场予以登记,并发给申请人准予登记通知书。

根据法定条件和程序,需要对申请材料的实质性内容进行核实的,登记机关应当指派两名以上工作人员进行核查,并填写申请材料核查情况报告书。登记机关应当自受理登记申请之日起15日内作出是否准予登记的决定。

2.对于以邮寄、传真、电子数据交换、电子邮件等方式提出申请并经登记机关受理的,登记机关应当自受理登记申请之日起15日内作出是否准予登记的决定。

3.登记机关作出准予登记决定的,应当发给申请人准予个体工商户登记通知书,并在10日内发给申请人营业执照。

不予登记的,应当发给申请人个体工商户登记驳回通知书。

2、个人独资企业

(1)需准备的材料:

(一)投资人签署的《个人独资企业登记(备案)申请书》;

(二)投资人身份证明;

(三)投资人委托代理人的,应当提交投资人的委托书原件和代理人的身份证明或资格证明复印件(核对原件);

(四)企业住所证明;

(五)《名称预先核准通知书》(设立申请前已经办理名称预先核准的须提交);

(六)从事法律、行政法规规定须报经有关部门审批的业务的,应当提交有关部门的批准文件。

(七)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规定提交的其他文件。

(2)办理流程:

(一)申请:由投资人或者其委托的代理人向个人独资企业所在地登记机关申请设立登记。

(二)受理、审查和决定:登记机关应当在收到全部文件之日起15日内,作出核准登记或者不予登记的决定。予以核准的发给营业执照;不予核准的,发给企业登记驳回通知书。

3、合伙企业

(1)需准备的材料:

(一)全体合伙人签署的《合伙企业登记(备案)申请书》;

(二)全体合伙人的主体资格证明或者自然人的身份证明;

(三)全体合伙人指定代表或者共同委托代理人的委托书;

(四)全体合伙人签署的合伙协议;

(五)全体合伙人签署的对各合伙人缴付出资的确认书;

(六)主要经营场所证明;

(七)《名称预先核准通知书》(设立申请前已经办理名称预先核准的须提交);

(八)全体合伙人签署的委托执行事务合伙人的委托书;执行事务合伙人是法人或其他组织的,还应当提交其委派代表的委托书和身份证明复印件(核对原件);

(九)以非货币形式出资的,提交全体合伙人签署的协商作价确认书或者经全体合伙人委托的法定评估机构出具的评估作价证明;

(十)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国务院规定设立合伙企业须经批准的,或者从事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国务院决定规定在登记前须经批准的经营项目,须提交有关批准文件;

(十一)法律、行政法规规定设立特殊的普通合伙企业需要提交合伙人的职业资格证明的,提交相应证明;

(十二)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规定提交的其他文件。

(2)办理流程:

(一)申请:由全体合伙人指定的代表或者共同委托的代理人向企业登记机关申请设立登记;

(二)受理、审查和决定:

申请人提交的登记申请材料齐全、符合法定形式,企业登记机关能够当场登记的,应予当场登记,发给合伙企业营业执照。

除前款规定情形外,企业登记机关应当自受理申请之日起20日内,作出是否登记的决定。予以登记的,发给合伙企业营业执照;不予登记的,应当给予书面答复,并说明理由。

4、农民专业合作社

(1)需准备的材料:

(一)《农民专业合作社登记(备案)申请书》;

(二)全体设立人签名、盖章的设立大会纪要;

(三)全体设立人签名、盖章的章程;

(四)法定代表人、理事的任职文件和身份证明;

(五)载明成员的姓名或者名称、出资方式、出资额以及成员出资总额,并经全体出资成员签名、盖章予以确认的出资清单;

(六)载明成员的姓名或者名称、公民身份号码或者登记证书号码和住所的成员名册,以及成员身份证明;

(七)能够证明农民专业合作社对其住所享有使用权的住所使用证明;

(八)全体设立人指定代表或者委托代理人的证明;

(九)《名称预先核准通知书》(设立申请前已经办理名称预先核准的须提交);

(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业务范围有属于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国务院规定在登记前须经批准的项目的,应当提交有关批准文件;

(十一)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文件。

(2)办理流程:

(一)申请:由全体设立人指定的代表或者委托的代理人向登记机关申请设立登记;

(二)受理、审查和决定:

申请人提交的登记申请材料齐全、符合法定形式,登记机关能够当场登记的,应予当场登记,发给营业执照。

除前款规定情形外,登记机关应当自受理申请之日起20日内,做出是否登记的决定。予以登记的,发给营业执照;不予登记的,应当给予书面答复,并说明理由。

5、有限责任公司

(1)需准备的材料:

(一)公司法定代表人签署的设立登记申请书;

(二)全体股东指定代表或者共同委托代理人的证明;

(三)公司章程;

(四)股东的主体资格证明或者自然人身份证明;

(五)载明公司董事、监事、经理的姓名、住所的文件以及有关委派、选举或者聘用的证明;

(六)公司法定代表人任职文件和身份证明;

(七)企业名称预先核准通知书;

(八)公司住所证明;

(九)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规定要求提交的其他文件。

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国务院决定规定设立有限责任公司必须报经批准的,还应当提交批准文件。

(2)办理流程:

(一)申请:由全体股东指定的代表或者共同委托的代理人向公司登记机关申请设立登记。

(二)受理:公司登记机关根据下列情况分别作出是否受理的决定:

1、申请文件、材料齐全,符合法定形式的,或者申请人按照公司登记机关的要求提交全部补正申请文件、材料的,决定予以受理。

2、申请文件、材料齐全,符合法定形式,但公司登记机关认为申请文件、材料需要核实的,决定予以受理,同时书面告知申请人需要核实的事项、理由以及时间。

3、申请文件、材料存在可以当场更正的错误的,允许申请人当场予以更正,由申请人在更正处签名或者盖章,注明更正日期;经确认申请文件、材料齐全,符合法定形式的,决定予以受理。

4、申请文件、材料不齐全或者不符合法定形式的,当场或者在5日内一次告知申请人需要补正的全部内容;当场告知时,将申请文件、材料退回申请人;属于5日内告知的,收取申请文件、材料并出具收到申请文件、材料的凭据,逾期不告知的,自收到申请文件、材料之日起即为受理。

5、不属于公司登记范畴或者不属于本机关登记管辖范围的事项,即时决定不予受理,并告知申请人向有关行政机关申请。

公司登记机关对通过信函、电报、电传、传真、电子数据交换和电子邮件等方式提出申请的,自收到申请文件、材料之日起5日内作出是否受理的决定。

(三)审查和决定:公司登记机关对决定予以受理的登记申请,分别情况在规定的期限内作出是否准予登记的决定:

1、对申请人到公司登记机关提出的申请予以受理的,当场作出准予登记的决定。

2、对申请人通过信函方式提交的申请予以受理的,自受理之日起15日内作出准予登记的决定。

3、通过电报、电传、传真、电子数据交换和电子邮件等方式提交申请的,申请人应当自收到《受理通知书》之日起15日内,提交与电报、电传、传真、电子数据交换和电子邮件等内容一致并符合法定形式的申请文件、材料原件;申请人到公司登记机关提交申请文件、材料原件的,当场作出准予登记的决定;申请人通过信函方式提交申请文件、材料原件的,自受理之日起15日内作出准予登记的决定。

4、公司登记机关自发出《受理通知书》之日起60日内,未收到申请文件、材料原件,或者申请文件、材料原件与公司登记机关所受理的申请文件、材料不一致的,作出不予登记的决定。

公司登记机关需要对申请文件、材料核实的,自受理之日起15日内作出是否准予登记的决定。

(四)发照:公司登记机关作出准予公司设立登记决定的,出具《准予设立登记通知书》,告知申请人自决定之日起10日内,领取营业执照。

财政与税收--浅析我国国债市场 篇6

我国国债市场的发展自1981 年恢复以来已经走过了20 余年的历程。改革开放政策实行后,我国连续增发长期建设国债,自1998年以来12年间发行的长期建设国债已达到9100亿元,每年拉动经济增长1.5-2个百分点,使国债规模超过2万亿元人民币。这种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在促使中国经济继续保持持续快速稳定增长势头的同时,为国债市场的健康发展也奠定了良好的经济和政策环境。但是,由于我国国债市场发展的历史还很短,存在着市场化程度不高,流动性较差,参与国债市场的资金多为国内资金等方面的不足,这些带有明显封闭性质的特点,无疑在制约着市场本身的健康良性发展。

当前国债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

1、相对单一的市场交易主体成为制约市场发展的重要内因;我国的国债市场,特别是在作为核心市场的银行间国债市场的交易主体比较单一。近年来,银行间国债市场交易主体的队伍虽然在不断扩大,但从其成员结构分析,金融机构仍然占主导地位,其间银行及信用社又构成这些金融机构中的主流,而非金融机构的进入还相对困难,这就使整个市场的覆盖范围大受制限。从国际经验来看,在成熟的债券市场中,商业银行并非是主要的投资者。债券市场的发展本身是对传统商业银行存贷款业务的一种挤压,是证券化融资与商业银行竞争的结果,商业银行不会、也不应该成为债券市场的主要投资人。在我国,目前商业银行却是银行间国债市场的主要投资人,这种单一的成员结构在限制市场发展的同时也潜伏着一定的系统性风险。近年来长期固定债券的利率持续下降,!" 年期固定利率债券利率偏低,考虑吸收存款的成本,如果存款平均利率不断上升,商业银行持有债券赢利空间就会相当有限乃至出现亏损,最终使这种单一的结构难以支撑整个市场的健康运行。

2、单一的市场交易工具限制着多层次债券市场的形成:国债市场交易工具的单一主要体现在债券种类的单一和期限的单一。市场债券的种类主要是国债和政策性金融债,我国多数的地方政府目前仍受《预算法》限制,不能发行地方政府公债。商业银行的长期次级债、证券公司发行短期融资券处于起步阶段,没有得到切实的展开,致使国债市场可交易品种过于单一。债券期限方面:中长期国债所占比重偏高,短期品种较少,特别是缺乏1 年期以下的短期国债。而从世界经验来看,短期国债一直是货币市场中不可替代的主流工具。国债可交易品种的单一与缺乏,造成了市场运行层次的单一化。

3、银行间国债市场的配套基础设施相对滞后:与交易所市场相比,银行间债券市场在结算、清算等市场基础设施方面不尽完善,自动化程度较低,市场运行效率受人为因素影响较为严重。除此之外,还存在着系统设施相对落后,从业人员经验不足等问题,凝聚着一定的运行风险。

4、相对分裂的市场格局在限制市场流动性的同时:使合理的国债市场收益率曲线无法形成我国国债市场呈现为银行间国债市场、凭证式国债发行市场和证券交易所债券市场三足鼎立的格局。一方面,没有统一的发行市场和交易市场,连续、稳定的国债收益率曲线很难形成。另一方面,市场间条件的差异,有碍于国债整体筹资成本的降低,同时也影响市场的运行效率。这种分裂状态的市场所形成的市场交易主体单一,投资需求一致性较高的格局,正是限制市场流动性的本质原因。

5、凭证式国债的不流通增加了商业银行的备付

风险:我国发行的凭证式国债都有提前兑付条款,而其备付责任是由代理发行的商业银行承担。银行间市场和交易所市场之间没有实现完全统一,凭证式国债与债券市场的联通无法实现。如果市场利率大幅上扬,出现凭证式国债集中提前兑付情况,代理发行商业银行的资金流动性将出现问题,从而凝聚成商业银行的系统性风险。

中国国债市场的完善可采取对策:

1、从培育多层次投资者群体的角度来扩大交易主体:统一国债市场,一个基础性的条件就是交易主体的统一。早在1999 年理论界就提出通过两个市场交易主体的交叉,实现两个市场联通的实施策略。2002 年银行间债券市场实现了以备案制取代审批制,2004 年 人民银行完善了市场准入制度,推动各类发行人进入银行间市场。目前银行间市场结算成员基本涵盖了商业银行、信用社、证券公司、保险机构以及各类基金。从成员结构上分析,市场交易主体的多样化已略显成型,但从资金力量的角度对比,银行间债券市场依然受银行机构的主导,其他机构的资金投入十分有限。大量的非法人类交易主体的资金游离于市场之外,如企业年金、证券公司推出的“集合理财产品”、信托公司开发的“信托产品”、保险公司的特别险种等。这些来源于非法人主体的资金进入交易所市场已没有政策上的障碍,而支持其进入具有批发性的银行间国债市场的相关政策也应在有效控制风险的前提下尽快出台。此外,大力发展国债投资基金,采取渐进式的策略建立个人投资者与机构投资者的桥梁,也是活跃国债市场的一个有效途径。

2、实行国债余额管理,增加中短期国债及浮动利率国债的发行:目前我国财政部的国债发行采取发行额管理,这种管理方式成为制约短期国债发行的一个制度性障碍。实行国债余额管理将使短期国债的比重上升,促进国债品种的多元化。国债品种的多元化有利于市场活跃程度的提高以及增强市场的流动性。在长期国债占主导地位的情况下,虽然可以通过国债回购进行流动性管理,但国债回购的参与主体受到严格的限制,同时二级托管所产生的制度性缺陷也影响了市场的正常运行。从国际经验来看,短期国债一直是资本市场中增加市场流动性的主流工具。

3、完善商业银行结算代理人制度,扩大市场覆盖范围:结算代理包括对中小金融机构的代理和对企业(以及个人大客户)的结算代理。商业银行结算代理人制度的发展将扩大整个国债市场覆盖范围,市场成员单一性的问题就能从实质上得以解决。目前国内一些上市公司从市场上一次性募集大量资金,而建设项目资金的投入在分步进行,一时沉淀的资金,大都以存款形式滞留在商业银行。由于利率比较低,前一段时间出现了大量的不规范委托理财行为,涉及到众多金融机构,形成资本市场的整体运行风险。实行商业银行代理人制度,商业银行代理企业进行债券交易和债券结算,上市公司的资金便有了安全的投资渠道,从根本上防止了违规资金的形成,完善的债市更有利于资本市场的整体稳定。

4、完善银行间国债市场的金融基础设施,实现交易结算的直通式处理:加强银行间国债市场操作的制度化、标准化建设,提高交易结算效率,降低和控制结算风险,使国债市场高效、安全运作得到可靠技术支持,实现两个市场在交易效率上的统一。

5、大力推行跨市场发行,促进国债市场的统一在发行市场方面,财政部已开始建立统一的国债承销商队伍,不再进行银行间和交易所承销商的区分,但在跨市场发行方面有待进一步发展,增强银行间和交易所市场联动性。1999 年五期国债的发行成功使国债市场一体化的探索得到成功的验证,近年来跨市场发行开始得到逐步发展,2004 年共发行跨市场国债8支,市场存量总计15支,与庞大的市场容量相比,目前的跨市场发行尚有待进一步推进。通过国债大规模跨市场发行的推动,缩小两个市场的套利空间,从而淡化体制上的市场边界,进一步带动交易市场的统一。

6、以渐进开放模式推动国债市场的国际化:一个成熟的国债市场并不排斥外资的进入,这是资本市场国际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允许具有人民币业务资格的外资金融机构进入国债市场,会起到有效利用外资和活跃市场的双重功效。但因国债市场是中央银行实施公开市场业务的场所,为确保政府宏观调控目标的实现,外资不应介入公开市场操作业务。此外,伴随着国债市场的快速发展,健全市场法律法规,强化市场监管日显突出。市场风险的防范需 要完善的法规予以加强,这是中国国债市场得以发展和完善的根本保证。

参考文献

1、王兰军。长期建设国债投资替代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05

2、王松奇。金融学【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0

3、马胜杰,夏杰长。公共经济学【M】北京6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

与艺术品市场共同成长 篇7

我是从1998年的第1期也就是总第40期开始负责周末拍卖会的。当时拍品征集基本都在北京,北京的行家会送来一部分拍品,公司也有比较固定的货源。周末拍卖会的规模并不大,每次大概200件左右的拍品,成交额大概100多万元,只是大拍的一个小补充,在经营上也没有完善的理念。不过,周末拍卖会却很受欢迎,最初只是一些北京买家来竞买,慢慢地也吸引到不少外地的甚至海外的客人。2000年左右,周末拍卖会的征集第一次走出了北京,此后,征集的范围从上海到香港、台湾,再到日本,逐步扩大。从2002年开始,周末拍卖会的规模、成交额和影响力都有显著增长,尤其是成交额,从300万元增至500万元再跨越至1000万元。

2004年,嘉德在华都饭店举行了周末拍卖会10周年庆典,来了很多藏家、买家,大家都觉得在周末拍卖会这个平台上,不管是买家、卖家都很开心,有些买家花50万元就能买到一大包画。嘉德本身也意识到,小拍的拍品应该可以再上一个台阶,但毕竟两个月一场拍卖过于频繁,所以从2005年开始改为季拍,这才有了嘉德四季。

更为重要的原因是,2005年正好是艺术品市场大幅上扬的时期,四季也就应运而生。从1994年到2004年,艺术品市场可以说是一汪平静的湖水,基本没有什么波澜。“非典”之后,整个市场开始出现上涨的趋势,尤其是随着大批中国港台和海外收藏人士进入市场,给市场增添了很多活力。对嘉德而言,当时并没有特别强大的竞争对手,因此在拍品的征集上触角很广,不断从上海、港台、日本、美国征集到更多、质量更好的拍品。我们那时一个人出一趟差就能带回四五百件拍品,而且大多都是生货,质量很好。四季和大拍两个部门之间的配合也特别好,完全不存在货源上的冲突。从2005年第1期四季到2009年6月第19期都是我负责的,这4年可以说是艺术品市场的黄金时代,而最大的机遇就是海外征集。

嘉德四季一直都很受藏家和行家的欢迎。对藏家来讲,在四季可以买到更丰富的作品。我记得2006年时,四季上拍了不少张大千的佳作,对张大千的市场推动很大,现在购藏张大千最重要的几位山西藏家,买的第一件张大千作品就是在嘉德四季。当年,有一幅张大千非常难得的作品《天女散花》出现在嘉德四季拍场,很多人都没想到四季能有如此精美的张大千作品,当时以80万元起拍,被来自北京和上海的两大阵容买家竞价,最终被上海买家以236.5万元拍走。2010年,这件作品又出现在北京保利拍场,拍了7448万元。而对行家来说,四季频繁的交易对他们是一种锻炼,很多行家都是在嘉德四季里摸爬滚打,一步步积累自己的经验,可以说是和四季同步成长的。现在很多经营古画的行家都很感念当年在四季买到了那么多好的古代书画作品。

我国审计市场声誉与质量分析论文 篇8

论文摘要:本文分析了审计声誉与审计质量的关系,并且结合我国审计实务分析了我国审计市场的声誉价值及其对审计质量的影响。研究发现:审计声誉在我国审计市场没有价值,审计师可能没有建立高质量审计声誉的动机。

审计声誉与审计质量密切相关,审计师作为一个理性经济人,在提供审计服务时,必然会把审计声誉的经济价值作为提供审计质量决策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

一、审计质量

Watts and Zimmerman(1981)and DeAngelo(1981)给审计质量下了一个经典的定义。他们把审计过程简单二分为发现过程和报告过程。审计质量就定义为审计师发现客户信息系统中某一违约行为并且对已经发现的违约行为进行报告的联合概率。因此,审计质量可用公式写为:

审计质量=P(审计师发现违约|存在违约)×P(审计师报告违约|审计师发现违约)

第一个概率是在违约存在时,审计师发现违约的概率,这个概率依赖于审计师的努力程度、技能、能力等等,反映了审计师的专业胜任能力。第二个概率是审计师在发现违约时,他报告违约行为的概率。这个概率反映了审计独立性。这两个概率都必须非0,如果有任何一个概率为0。那么审计师就没有价值。如果审计师被预期为不会发现已经存在的违约或者不会报告任何已经发现的违约,则没有任何理由需要聘请审计师。

从上述审计质量的公式我们可以看出,公式的右边以发现和报告这两个审计程序来反映了审计工作的过程,而公司的左边以概率的形式反映了审计工作的结果,其概率的含义就是对于含有重大错报的报告,审计师不会发表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的概率。因此,Watts and Zimmerman(1981)and DeAngelo(1981)的定义确立了审计质量的分析标准:首先,一个重大的错报必须被发现,其次,被发现的错报必须对外披露。

二、审计声誉与审计质量

声誉常指获得公众信任和赞美的程度,通常由知名度、美誉度和信任度构成。高质量审计的声誉则可以认为社会公众对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质量予以信任和赞美的程度。既然审计质量可以理解为审计师发现并报告客户财务报告错报的概率,如果一个会计师事务所想要获得高质量审计的声誉,他就必须提供高质量的审计服务,比如发现并且报告更多客户财务报告的错报。发现更多的财务报告错报信赖于审计师的专业胜任能力和投入的审计资源。如果想提供更好的专业胜任能力就必须聘用更为优秀的人才,更为优秀的人才也必然会要求更高的报酬,从而会增加审计。

在一定的专业胜任能力前提下,如果想发现更多的错报,审计师就必须寻求更多的审计证据,而审计证据又与审计成本成正比,更多的审计证据必然要求投入更多的审计资源进行审计,如更多的审计工作人员,更长的审计工作时间等等。

此外,发现更多的财务报告错报仅仅是审计质量的一个方面,高审计质量还要求审计师报告所发现的错报。但是,因为公司是财务报告的提供者却不是财务报告的消费者,而审计质量又表示审计师发现并报告所审计公司财务报告错报的概率,因此公司对审计服务的需求并不一定是对高质量审计服务的需求,也就是说公司可能不希望审计师报告所发现的客户财务报告中的重大错报。

但是,在审计师由所审计公司委托的情况下,如果审计师报告了客户财务报告中较多的错报,也就是说审计师保持较高的独立性,拒绝与者合作,这时,管理者就可能会解雇这个不合作的审计师,转向其它更为合作的审计师,此时,审计师就会失去与此客户相关的审计收入。

因此,审计声誉要求审计师提高审计质量,但是更高的审计质量对应更高的成本,这种成本包括更高的审计成本以及可能失去与客户相关的审计收入。

三、我国审计市场声誉价值与审计质量

审计师之所以愿意承担高质量审计的成本,是因为高质量审计的声誉能带来更多的收益(更多的客户、更高的收费)以补偿其成本。

在西方国家,如果师提供的获得了公众的信任,那么他凭借高质量审计的声誉价值,可以拓展更多的客户资源或者提高审计收费。如在西方审计,国际四大师事务所凭借其卓越的审计声誉,占据了审计市场上的绝大部分市场份额,并且与非国际四大相比,收取了更高的审计费用。

但是,我国高质量审计的声誉价值可能不大。从审计收费来说,高质量的审计应当收取更多的审计费用,以体现优质优价的原则、弥补其增加的审计。审计的定价理论上也应遵循成本加成的原则,反映在审计收费的价格制定上则是各会计师事务所主要考虑自身的成本加上预期的利润就初步构成了产品的价格。

但是,以我国目前的审计收费现实来说,不管是监管部门还是企业都认为审计产品是一个无差异的产品,反映在价格理念上就是对于无差异的产品适用的是统一的收费标准,因此大多数城市的监管部门都曾经为会计师事务所制定了所谓的收费标准,该标准一般以资产或资本总额等等指标为参照,而很少考虑客户的复杂程度、等因素。

为此,笔者专门去查询了一下部分会计师事务所公布的审计收费标准,发现各地的会计师事务所公布的审计收费标准都是沿用以前各地物价局核定的审计收费标准,归纳起来大概有二种,一种是以资产规模的一定比率作为审计收费价格,一种是以审计人员的工作小时数来核定审计费用,其中又以资产规模的一定比率作为审计收费标准的占大多数;而笔者在走访实务中的审计人员和企业后发现,实际的审计市场竞争非常激烈,审计收费与上述规定的标准相比都打了很大折扣,并且会计师事务所与企业之间审计费用的.商定往往依赖于个人的关系而不是会计师事务所供应的审计质量。

刘峰、张立民、雷科罗对中天勤会计师事务所被撤消以后的客户流向进行分析后发现,就连大名鼎鼎的国际五大会计师事务所在中国审计市场都没有显著收取更高的审计费用,除了长安汽车(有B股)以外,从中天勤事务所转向国际五大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收费水平和转向国内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收费水平没有显著差异。

因此,我们似乎可以认为在目前中国审计市场中,高质量审计并不能带来更高的审计收费,如果事务所执行更高质量的审计标准,那么对事务所来说,就意味着成本的增加和利润的减少,所以从审计收费的角度来说,高质量审计没有声誉价值。

如果说高质量的审计声誉不能体现在优质优价上,那么高质量审计的声誉能不能有助于会计师事务所获得更多的客户资源呢?

从我们国家目前的情况来看,答案明显是“不能”。李树华()研究了我国审计市场独立性和会计师事务所市场份额的关系,发现独立性的提高与审计市场呈现出明显的背离关系,随着会计师事务所独立性的提高,其审计市场份额反而明显减少,“独立性高”成了会计师事务所获取客户资源的障碍。

审计师独立性越高,就越有可能报告他所发现的客户报告的错报,但是审计师的委托人是所审计的公司,如果审计师保持较高的审计质量标准,拒绝与所审计公司合作,那么谁愿意委托这种审计师呢?刘峰、张立民、雷科罗(2002)对原中天勤会计师事务所的客户流向进行分析时发现,客户对会计师事务所的选择与审计声誉无关,原中天勤的客户中有三分之二选择了审计声誉不高的本地事务所,而本地事务所的独立性更容易受到影响和干预;超过三分之一的客户选择了原签字会计师加盟的新事务所,即与其签字会计师“共进退”。这说明“人脉关系”而不是事务所的声誉,是影响事务所选择的重要因素。

总之,从事务所开拓客户资源来看,高质量审计的声誉没有价值,反而会妨碍审计师发展新的客户。

综上所述,在我们国家,如果审计师选择追求高质量审计的声誉,那么他不仅要面对审计业务利润的减少,还要面对客户的流失,并且审计声誉没有什么价值,它既不能帮助它开拓新的客户,又很难据此提高审计收费。此外,审计市场禁止广告宣传,高质量审计的声誉只能通过口碑相传这种形式建立起来,那么,就算是高质量审计的声誉具有经济价值,这种声誉的形成也将是一个极其漫长的过程,但是从长期来说,我们都将死去(凯恩斯,1935),在急功近利的今天,我国审计市场谁愿意去建立这未来经济利益遥遥不可及的审计声誉呢?因此,国内审计市场审计质量普遍较低的现状也就不足为奇了!

参考文献:

1.刘峰,张立民,雷科罗. 2002. 我国审计市场制度安排与审计质量需求. 第12期

期货市场创设主体与我国期货市场成长 篇9

推进商事制度改革

服务市场主体发展

NZ县工商局推进商事制度改革纪实

近年来,NZ县工商局在县委、县政府和上级局的统一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商事制度改革工作部署,围绕简政放权,大力放宽市场准入门槛,着力优化注册登记流程,致力提升便利化服务水平,努力打造门槛最低、效率最高、服务最好、秩序最优的一流营商环境,较好地激发了NZ县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力,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出积极贡献。

多证合一,一照一码,一站审批

实现“多证合一、一照一码”改革,是中央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决策部署,是进一步推动政府职能转变、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重要途径。

国务院“三证合一、一照一码”登记制度改革实施以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主导落实、多措并举,强力进行推进。整合工商、税务、质检等部门办证流程,全面实行“一套材料、一表登记、一窗受理”的工作模式,申请人办理企业注册登记时只需填写“一张表格”,向工商部门“一个窗口”提交“一套材料”。

2015年5月22日NZ县顺利实施了“三证合一”改革;

2016年10月8日NZ县实施了企业“五证合一、两证整合”登记制度改革;2017年8月1日顺利实施“27证合一、一照一码”改革,办理营业执照时间由过去的近30天,缩短至3天内;提交的材料由过去的向不同部门提交多份材料,现在只需填写“一张表格”到“一个窗口”提交“一套材料”,工商部门3日内发照,发照之日就一并办理了列入整合的27项登记、备案事项,最大限度的减少了市场主体的办照成本。“一照一码”营业执照成为企业唯一“身份证”,统一社会信用代码成为企业唯一身份代码,实现企业“一照一码”走天下。NZ县落实多证合一、推进商事登记制度改革的举措,被《中工网》、《湖北日报》、《襄阳日报》、《视界网》等10多家网站和媒体报道,收到了较好地社会效果。

实施“三证合一”改革以来,全县新发展各类市场主体12204户,其中,企业1866户,个体工商户9927户,农民专业合作社411户。截止2017年8月底累计实有各类市场主体27279户,注册资本2757736.60万元。其中企业4886户,注册资本2359353.16万元;个体户21379户,注册资本138092.32万元;农民专业合作社1014户,注册资本260291.13万元。截止2017年8月底共发放“三证合一”营业执照4215份;企业“五证合一”营业执照3686 份;个体工商户“两证整合”营业执照15428份;“27证合一”营业执照2137份。

简政放权,同县通办,便捷准入

围绕推进商事制度改革落地见效,NZ县工商局积极实施

简政放权举措,强力进行了职能服务再优化、措施再加强。

实行“同县通办”、“同城通办”登记改革,加速推进工商登记便利化进程。在落实“先照后证”的基础上,全面推行市场主体住所登记信息申报制和企业集群登记注册制,允许“住改商”、“一址多照”、“一照多址”、住所信息申报登记、集群登记,较好的解决了初创企业、小微企业住所难找或费用过高的创业瓶颈,对激发投资活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全县87户创业者适用住所申报制度办理登记注册;NZ县兰羽集群注册托管有限公司以托管的方式,一次性为15家企业办理“集群企业住所托管”工商营业执照。

实施企业登记全程电子化,注册“零见面”。以电子营业执照为支撑的网上申请、网上受理、网上审核、网上公示、网上发照等全程电子化登记管理方式,在NZ县得到有效推进,市场主体足不出户就可开公司、企业,极大方便了群众创业发展。2016年5月13日,NZ县首份电子营业执照顺利发出。截止目前,全县颁发电子营业执照75份,实现企业登记“零见面”。目前,NZ县工商局正加大推行“互联网+登记服务”业务培训,待网上登记软件开通后,全面实现网上申请、网上受理、网上核准、网上发照、网上公示的全程电子化登记方式和电子执照应用模式。

推行市场主体住所登记信息申报制和企业集群登记注册,简化市场主体住所(经营场所)登记手续。2017年1月,《襄阳市市场主体住所登记信息申报制试行办法》和《襄阳

市企业集群登记管理试行办法》出台后,NZ县工商局迅速贯彻落实,鼓励符合条件的经营者采用住所申报制进行登记注册,并指导经营者填写市场主体住所信息申报相关文书,确保其申报的住所信息准确、完整。“住所申报”、“集群登记”成为NZ小微企业发展的新的便捷途径。截止目前,全县已有87户经营者适用住所申报制办理了登记注册,新登记集群注册托管服务企业1家,托管企业15家。

深化企业简易注销登记改革,方便市场主体快速退市。2015年,襄阳市工商局出台了《关于印发<襄阳市企业注销登记简易程序规定(试行)>的通知》,NZ县工商局迅速转发并认真进行了贯彻落实。2016年12月国家工商总局下发《关于全面推进企业简易注销登记改革的指导意见》,NZ县工商局按照指导意见全面实施并深化企业简易注销登记改革,进一步简化企业简易注销登记需要提交的申请材料,构建便捷有序的市场退出机制。

放管结合,信息共享,协同监管

为了有效加强先照后证改革后的监管盲区,放管结合,实现部门间无缝对接,NZ县工商局主动加强了与相关职能部门间的协调,积极强化信息共享,努力构建齐抓共管的协同监管格局。

打破信息孤岛,实行信息共享。为确保“多证合一、一照一码”改革后监管信息共享和监管对接,NZ县工商局全面实施“双知识、一承诺”制度。工商部门在办理涉及“工商登记后臵审批事项”的各类市场主体的登记时,拟制《工商

登记后臵审批事项告知书》,在发放营业执照时一并送达申请人;申请人申办登记注册时,按规定向登记机关提交由全体投资人或法定代表人(负责人)签署的《承诺书》,书面承诺在领取营业执照后,及时办理相关后臵审批手续,在取得行政审批前不从事相关经营活动等诚信守法事项。工商部门在办理登记注册后,及时通过“湖北省市场主体信用信息共享交换系统”推送市场主体登记信息,各相关部门通过“共享交换系统”及时认领涉及本部门行政审批事项或属于本部门主管职责的市场主体登记信息,做好共享数据的导入工作,实现与本部门业务系统有效融合。通过“双告知一承诺”制度,不仅避免了申请人对“先照后证”认识上的偏差,而且清楚告知了申请人该去哪些部门办理审批手续,避免了跑冤枉路,减少“折腾”时间;同时也较好的打破的部门间信息壁垒,实现监管信息共享。

落实市场主体年报公示制度,推进诚信体系建设。NZ县工商主动强化职能服务,积极加强业务指导,引导各类市场主体依法按时公示信息,企业年报工作得到有效落实。2017年,全县企业应报4384家,已报2933家,年报率为66.90%;个体工商户应报19425家,已报13904家,年报率71.58%;农民专业合作社应报871家,已报641家,年报率73.59%。全县市场主体年报率名列全市领先地位。

推行“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模式,努力提升科学监管效能。NZ县工商局结合有关政策和NZ实际,制定了《NZ县工商局随机抽查事项清单》、《NZ县工商行政管理局“双随机”

抽查实施细则》,并全面建立健全县场主体名录库和执法检查人员名录库和抽查清单。目前已建立4438家企业名录库和全系统32名信用监管执法人员名录库,结合监管需要组织开展对企业的定向抽查和实地检查,进一步细化抽查检查内容、涵盖事项。

建立监管“三库”,积极构建一处违法处处受限的信用监管体系。加强对市场主体公示信息的真实性、即时性的重点检查,按规定列入经营异常名录或标注为经营异常状态,并及时向社会公示。建立健全“经营异常名录库”和台账,制定工作规程,规范经营异常名录的列入、移出和经营异常状态标记工作。截止6月26日,对全县168家企业、5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列入经营异常名录,99家个体工商户标记为经营异常状态。移出已列入经营异常名录企业50家。

上一篇:七一党课讲稿下一篇:班级的作文7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