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暖的法律与法同行

2024-08-05

温暖的法律与法同行(精选5篇)

温暖的法律与法同行 篇1

与法同行

湖师附小教育集团(余家漾校区)508班

茅越

古人云:“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如今,各种规章制度正在不停地规范人们的行为,约束人们的犯罪心理。法律就是一条绷带,只要我们遵守法治,它就能有效地保护我们,为我们做出一定的贡献同。不过语言并没有说服力,只得靠事实来验证我的话,以理服人嘛!

记得有一次,我和妈妈慢步在月河街旁,看见两个低年级小孩在马路上追逐嬉戏,仿佛两只飞出笼子的小鸟,来回穿梭着。一眨眼,只见从左边急速驶来一辆小轿车,可那俩小朋友却不知情,依然沉醉在你追我赶之中,丝毫没有察觉到危险的到来。轿车司机猛得一回神,紧急刹车,这才没引起一场车祸的发生,但把司机吓出了一身冷汗。

还有一次,我悠闲地走在上学路上,发现前面一辆大货车求快,对红灯毫不理会,飞速闯过红灯,差一点就把正在穿过斑马线的一位同学给撞上了。如果所有人都像那个司机一样,一朵正在绽放的花朵岂不是会在一瞬间凋零。

与法同行,让我们懂得岁月之短暂,生命之可贵;与法同行,让我们摆脱冲动与鲁莽,拥有理智与稳重;与法同行,让我们拥抱灿烂辉煌的明天。“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遵纪守法,幸福陪伴,愿我们在法治的蓝天下快乐成长,成为二十一世纪的栋梁之材吧!

温暖的法律与法同行 篇2

在中国的古代, 礼与法作为两大社会规范总是联系在一起的, 法与礼有着极深的渊源。中国古代礼与法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在表现出区别的同时, 两者又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一、传统礼与法的区别

(一)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不同

礼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居于核心地位、基础地位, 而法居于辅助地位、从属地位。中国传统的礼起源于对上帝、神灵、祖先的祭祀活动, 要求人们事上帝、神灵、祖先的内容和程序符合天道、神道和孝道。“凡治人之道, 莫急于礼。礼有五经, 莫重于祭”2虽然后来礼也有“地之义”、“民之行”的含义, 但在对神灵和祖先怀着无限崇敬的古代社会, 由于人们对礼起源的神秘崇拜从而使礼在调整世俗社会时也就具有至高的核心地位。

古代由于立法技术落后, 执法司法成本较高使法律体系远没有现代这样完备, 而且在法律的适用上也不是完全地依法办事, 礼、德、情在处理具体的案件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德主刑辅”就反映了古代法的辅助地位, 远没有形成现代社会的司法独立。其实在整个古代社会, 法 (通常是刑) 在维护社会统治中主要是起到维护封建礼制、德治、人治的作用, 实现礼制、德治并最终达到人治才是古代“法治”的目的。因而古代法在传统社会主要具有工具性价值, 其辅助服务地位也就显而意见了。

(二) 起源上的不同

礼起源于唯心的自然法。自然法是自然演化而形成的支配人们言行的人们无可抗拒的自然规律, 也叫做天道。梁启超在分析先秦的“天道观”中指出:“有一有感觉、有情绪、有意志之天直接指挥人事者, 既而此感觉、情绪、意志化为人类生活之理法, 名之曰天道”3《汉书·刑法志》这样总结了中国传统法与自然间的关系:“先王立礼。‘则天之明, 因地之性也’。刑罚威狱, 以类天之震曜杀戮也;温慈惠和, 以效天之生殖长育也。《书》云:‘天秩有礼’, ‘天讨有罪’。故圣人因天秩而制五礼, 固天讨而作五刑。”4为了顺应不可抗拒的自然法则、效法自然、在与自然沟通的原则基础上制定人间的法则, 这就是中国古人的“自然法”, 即中国传统的礼。这种对自然神灵的敬畏而对自然规律的认识是建立在唯心论的基础之上的不太科学的认识, 这也与当时科技的不发达有很大的关系。

法作为一种较为规范的社会控制手段是与国家分不开的。在古代和中世纪流行着君权神授, 法自君出的观点, 资产阶级人文主义法学家认为法起源于人性和理性的需要, 他们所倡导的自然法就是指永恒不变的普遍真理和道德原理, 当然还有人认为法是民族精神的体现等。非马克思主义关于法的起源看到了法演变的一个方面, 有的混淆了法与原始习惯、风俗的区别, 因而并没有揭示法的本质和物质基础, 具有一定的片面性。马克思主义从历史发展的必然性上阐述了法产生经济条件、阶级基础和人性的需要, 即生产的发展使产品有了剩余, 产品分配的不均而导致的贫富差距从而产生了阶级以及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产生的矛盾冲突, 所有这些都需要规范的、系统的、强制的社会控制手段的出现, 这就是法。而且马克思陈述了法产生的标志, 即国家的产生, 诉讼与审判的出现, 权利与义务的分离。因而法是阶级的产物, 现代意义的古代法起源于物质冲突和阶级划分。

(三) 价值取向上的不同

礼的价值取向是人伦道德, 人伦在古代首先主要指的是人的行为符合一定的风俗、习惯, 比如有关服饰、饮食等方面合乎风俗、习惯的礼;其次礼表示人的行为要遵循一定的程序步骤, 如祭祀、结婚、朝拜等方面的有关程序、步骤之礼;再次礼表明社会成员依其社会地位的不同而区别对待, 如尊尊、亲亲等方面的等级礼。礼的道德属性主要是要求人们讲究仁爱、忠孝、信义等具有善内涵的品行并要求行为符合这些善德, 具有教化洗礼的功能。

古代法主要的价值取向是维护社会秩序, 维护皇权等统治阶级的利益, 从而使人们的行为符合法所维护的统治阶级的意志。古代的法家思想家虽然倡导公平正义的法, 但事实上由于剥削阶级的本质不变, 从而使古代的法并未真正实现现代法所体现的价值, 适用法律上的等级差别, 法的非道德性, 非严格的依法办事都体现了法的任意性和阶级性。但无论如何法都是统治阶级手中的统治工具。

二、礼与法的联系

(一) 性质上的互通

人们通常把礼与法当作合成词使用, 从而可以看出礼与法在性质上具有一定的相通性。这种礼与法在性质上的互通性表现在:第一, 唯心意义上的互通。从许慎的《说文解字》对法的解释, 神兽具有识别曲直的能力, 可以“触不直者去之”, 因而法具有神明裁判的含义。而且, 古代强调“君权神授”, “法自君出”, 法是由上帝派来的天子制造的并用来统治臣民的工具, 具有神圣不可违反性。可见, 法从一开始就具有神秘的含义。而礼的神秘色彩更是显而易见, 它起源于天地鬼神的治人之法, 因而有人把中国传统中的礼与西方的宗教相提并论。第二, 由神秘向世俗的转变使礼与法都成为了古代人们行为的坐标。法在发展过程中由神兽“触不直者去之”逐渐地变为由世俗的政府司法官员运用其裁判和解决人们之间的案件纠纷, 法因而成为了规范人们行为的规范, 尽管这种法不具有现代意义上的公平、正义、平等, 但它在约束人们行为上具有强制性。礼在发展过程中由“事神致福”逐渐向“民之行”转变。礼的内容不仅包括从事宗教、祭祀和其它一些活动的程序、步骤的礼制或礼仪, 也包括用来解释礼制或礼仪的礼义, 还包括传播、讲述这些礼制和礼义的礼教, 这些内容都有一个共同的目的, 那就是使人们的行为符合某种礼仪或精神尤其是统治阶级所倡导的礼仪和精神, 这与法规范人们的行为并符合统治阶级的意志在性质上是一致的。从上面我们可以看出, 古代的法与礼在性质上是互通的。

(二) 内容上的互融

礼的内容包罗万象, 它在范围上宽泛于法。日本的穗积陈重博士曰:“举凡宗教、道德、惯习、法律, 悉举而包诸礼仪之中。……故上自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 下逮冠、昏、丧、祭、宫室、衣服、饮食、器具、言语、容貌、进退, 凡一切人事, 无大无小, 而悉纳于礼之范围。”5但法与礼在许多方面是相同的。如古代有“尊尊”、“亲亲”之礼, 而古代法中的十恶不赦中就有关于维护皇帝和家长的“大逆”、“不孝”等罪, 体现了礼与法在内容上的互融性。

(三) 功能上的互补

中国传统的礼法在功能上具有互补性, 具体表现在礼的教育功能和法的保障功能。

1. 礼的教育功能

古代的礼有一种内涵就是礼教。《辞源》释“礼教”为“礼仪教化”。实际上, 礼教不只局限于教导人们礼仪, 礼教更重要的是通过国家、社会、宗旅、家庭等各种教育手段, 以礼仪来统一人们的思想, 指导人们的言行。孔子主张“有教无类”, 又广收弟子, 私设私塾, 打破了学在官府的传统, 从而使尊师重教成为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因而传道授业的老师也被抬高, 可以与天地君亲相并列。礼教的主要内容是人伦道德, 《孟子·藤文公》曰:“教以人沦———父子有亲, 君臣有义, 夫妇有别, 长幼有序, 朋友有信。”孟子“教以人伦”的主张自汉武帝时起, 就被作为冶国的根本, 一直绵延至清代。这些人伦道德正是古代法的精神价值之所在。因此, 礼教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人们守法的自觉性, 礼的发展也因而奠定了法的伦理基础, 提升了法的道德性。

2. 法的保障功能

中国古代的立法与司法十分强调法制与礼义 (即人伦道德) 的统一性。《礼记·王制》有这样的论证;“凡制五刑, 必即天伦……凡听五刑之讼, 必原父子之亲, 立君臣之义以权之。”在中国古代社会, 礼教所提倡的价值观浸透社会的每一个角落, 也浸透在法的规范之中。因而法律化的礼义更具有强制保障性。传统法中的礼义与法制的关系颇有些类似西方法的正义精神与法的规则之间的关系。礼义是入们心目中的“大法”, 法制只是实施这个大法的一个渠道, 一种手段, 一条途径。

由此可以看出, 礼的教化功能和法的保障功能使礼与法在功能上形成了互补, 共同规范人们的行为符合人伦道德和符合法律规范。

无论如何, 礼与法在中国古代共同统治着人民, 维护着社会秩序的稳定, 它们以不同的形式和不同的功能维护了两千多年的超稳定统治。在建立和谐社会的今天, 我们有必要研究古代传统文化中对我们有用的东西, 在加强依法治国的同时, 强调以德治国, 以礼治国。因此, 我们有必要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中礼与法的互补功能, 借鉴传统文化中礼与法共同治理国家中的积极作用, 从而促进我国社会的和谐。

摘要:在中国传统文化中, 礼与法就如一对孪生姊妹共同支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传统文化中的礼与法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其区别表现在地位上、起源上、价值取向上;其联系主要表现在性质上的互通、内容上的互融、功能上的互补。

关键词:礼,法,区别,联系

注释

1 马小红.礼与法:法的历史连接[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8:69.

2 <礼记·祭统>.

3 梁启超.先秦政治思想史[M].太原:东大图书公司, 1987:25.

4 <汉书·刑法志>.

与法同行作文 篇3

平定县北磛石小学四年级杨贺心

家庭住址平定县冠山镇北磛石村

联系电话6061115

邮政编码045200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党和国家历来重视对青少年的教育、引导和保护,并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条件和环境;青少年正处于长身体、长知识的重要时期,各方面都很不成熟,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但我们生活在法制社会,处处需有法,处处需遵法,我们作为学生应当让法律永驻心间。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事情,需要法律的保护。有人说:“法律是一条绷带,只要我们遵守法律,它就能有效地保护我们,为我们做出一定的贡献。”一旦超越法律允许的范围,就会受到相应的制裁。记得妈妈给我讲过一件真实的事情:那是妈妈的一位亲戚王某,那年他只有十四岁,由于年少无知,放学后和同班同学在回家路上拦截另一位同学,从人家身上抢走了仅有的十七元,回家后也未曾提起此事。谁知,第二天,那位同学家长找到了学校,要求处理此事,结果王某被关进了少管所,王某的家长却认为有点小题大做。但是在法律面前人人是平等的。

我们作为二十一世纪的阳光少年,应该遵守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遵守社会上的各类法律法规,做一个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小学生,决不能知法犯法,更不能愚昧无知地跟着他人犯法。如果你认为“现在违反一下学校纪律没什么大不了,只要我以后不违法就行”,那就请你赶快打消这种念头吧!“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现在小小的放松很可能在将来会酿成一次大的失足,何苦要等到法律制裁的时候才悔恨呢?所以我们现在只有从一名合格的学生做起,将来当我们走出校园,融入社会这个大集体后,才能真正成为一名知法、懂法、守法的好公民。

与法同行征文 篇4

在我们居住的小区,有部分人喜欢在楼道上堆满杂物。平时大家都不怎么在意,只要过得去就行了,所以就没人管。有一天,不知道谁家把二十几盆兰花摆在了过道上,大家走路都小心翼翼。虽然大家心里不舒服都只在私下议论:“是谁呀?”“太没有公共道德了。”一个腿脚不方便的叔叔走那过不小心打碎了几盆兰花。摆兰花的那家人就和叔叔吵了起来还要叫叔叔赔。邻居们看了都过来劝。我当时在想:“怎么办呢?如果家家都这样的话,那还创什么文明城市呢?”事后我看成都电视台有一个节目叫〈〈庭审进行时〉〉上面讲了一个跟这个差不多的案例,法官最后判摆杂物的人把东西搬回走。因为楼道是公用区域,不是私人财产,这个人违反了占用公共区域法。哦,原来法律就在我们身边。

平时在家里唱歌、跳舞觉得影响不到别人,其实在国外如果你在家里唱歌、跳舞,声音大,影响了邻居。邻居们就会去投诉你,严重的还可能让警察抓你。不过,最近几年我国这方面也在加强管理,每年高考、中考国家制定了一些法律法规不能影响考生有良好的学习和休息的好环境。

与法同行作文 篇5

小记者们参观的是审判庭。一走进去我们就感到了一股十分庄严的气息。看着那屋子上方悬挂的国徽,感觉到一种神圣,一种威严。

我们入座后,审判长、原告、律师等也随后进来了。审判长先是核对了当事人的身份,介绍了法庭内部人员,又强调了法庭纪律,如:未经许可不得记录、录音,不可大声喧哗等。同学们都认真地听着,流露出对法律的尊重。

庭审结束后,法院的另一位阿姨又给我们讲述了关于未成年人如何预防犯罪,及未成年人犯罪会受到哪些处罚等,我们听得入了迷。

终于,到了我们小记者采访的时间了,可以向审判长阿姨提问了,我们都跃跃欲试。有位同学问:“案例分为哪几种?”审判长阿姨告诉我们:“有合同案例、民事案例、行政案例、刑事案例等。”小记者们一个接一个地提问,都有了不少的收获。

上一篇:传统审美理想下现代包装艺术论文下一篇:培养孩子各种特长的最佳年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