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散文的阅读与分析

2024-09-22

记叙文散文的阅读与分析(精选6篇)

记叙文散文的阅读与分析 篇1

记叙文散文的阅读与分析

一.记叙文的基本知识

1.记叙文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2.记叙文的人称:第一人称(我、我们),往往是事件的见证者,是线素人物,好处是便于直抒胸臆,增强文章的真实感和亲切感;第二人称(你、你们),较少用,好处是好像是面对面对话,便于抒发情感;第三人称(他、他们),好处是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便于从多方面自由叙写。问题:在文章中为了表达的需要转换人称,如第二人称,就是为了便于直接抒情。文章用什么人称的作用是什么,都需要你掌握这个知识点。

3.记叙文的顺序:一般有顺叙、倒叙、插叙。(1)顺叙:①按事情发生、发展的先后顺序记叙。②按事物或观察的空间方位顺序来记叙。作用:脉络清晰、条理分明。

(2)倒叙:是把事情的结局或某个最突出的片断提到前面叙述,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进行叙述。

作用:作用是造成悬念,增强文章的生动性,避免叙述的平板和结构的单调(增强艺术效果)。

(3)插叙: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内容(注意插叙的起止段)。作用是对主要情节起补充作用和衬托作用,可以帮助展开情节和刻画人物。

4.记叙文的表达方式:叙述、说明、议论、描写、抒情。

1描写:人物描写的作用是描写人物的外貌、言行和内心世界,表现人物性格,刻划人物形象。环境描写(景物描写)的作用是渲染气氛,展示人物性格,烘托人物的思想感情。问题:找出文中景物描写的句子,分析其作用;文中画线句子的作用是什么?答题时要结合文章内容将气氛、人物性格、人物思想感情具体化。将什么气氛,什么性格特点,什么感情说清楚。

记叙文中景物描写的作用:(1)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使事件更有时代背景;(2)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3)为推动情节发展作铺垫;(4)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2议论:是作者对作品中人物事件表明的态度和对问题的看法。在文中间作用是画龙点睛地揭示记叙的人事的目的和寓意,在文尾往往起到上升华文章主要旨的作用。考题:文中画线的句子的作用是什么;文章的尾段的有什么作用;文章结尾的一段对表现文章的主旨有什么作用。答题时,只有把握议论句子的位置,议论与所记内容的关系,在结合前面所以述议论的作用就可以回答了。

5.记叙文的表现十手法:托物言志、以小见大、正反对比、欲扬先抑。问题:本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文章某段用了什么表现手法。答题的关键是不要把表达方式与表现手法相混,并记住常用表现手法。答题并不难。二.常见考题的答题思路

(1)文中句子的作用:承上启下的句子,作用是承上启下。(2)设问句的作用:提起注意,引出思考,突出所提问题;

(3)反问句的作用:加强语气,激发读者的感情,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4)比喻句的作用: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深刻鲜明的形象,具体可感,引发读者联想和想象,使语言富有感染力。

(5)文中照应的句子:文题照应---文章中的句子与文章标题相照应;首尾呼应----文章开头的内容与结尾的文字相照应。

(6)写人时细节描写的作用:突出人物的思想性格,但答题时要把什么思想性格具体化。(7)谈感受的题:回答时要求1.准确读懂原文的函意和作者的思想感情;2.要有自己明确的观点和态度3.语言流畅,有层次(有主次)3.可以引用诗文和名言来回答。三. 练习与提高。

(一)雪地里的红棉袄

高吉波

①30年前,我8岁。

②母亲不在了,一群孩子挤在父亲的脊梁上,讨吃求穿,日子十分凄惶。③一个好心的媒人看着可怜,说家里没个女人,日子少光彩。于是,在那个黄青不接的春天,我大哥牵着一头瘦毛驴拖回了我的嫂子。她年长我15岁,嫁来时,穿着大红的棉袄,头上戴着大红的花,脸上虽有显而易见的菜色,但却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接亲的驴屁股上绑着两袋玉米,哥说是嫂子用彩礼钱换的。

④大约那年冬天吧,嫂子生了孩子。家里又多了张嘴,日子显得更加地拮据。我正在长身子的时候,对米饭有一种本能的渴求,但是,每次盛饭,我都悄悄地拖到最后。我知道,大哥是一家的主劳力,嫂嫂一张嘴管着两个人,只有我是一个闲人,所以,能少吃我尽量地少吃。⑤大哥牵挂着我,有一回,大哥趁嫂子不在,悄悄端给我一碗小米粥。嫂子回来时,我已添净了留在碗边边和嘴角的米粒。嫂子似乎察觉出了什么,眼圈儿红红的。晚上,嫂子借故支走大哥,说锅里有碗米粥,是留给我的,我揭开锅,却发现里面还掩着俩个鸡蛋。⑥我没喝,也没吃。

⑦我跑到河里,破冰给侄女洗尿布。

⑧“阿九,你太小,洗不净。”嫂子赶来,抱我到河边。她把我红肿的小手拉到她的怀里暖和,然后摸出两个鸡蛋,硬塞到我手里,“还热,吃吧。”

⑨那天,风大,雪大。嫂子仍然穿着那件红棉袄,在雪地里像一团火焰,我的心,也随着这团火焰火热火热的。⑩20年前,我18岁。

11嫂子给我剃个新头,然后背着行李送我到小镇的车站上。

12“阿九,咱家你最有出息,外出读书要学会自己疼自己。”她说。临开车的时候,她塞给我一袋东西,我打开一看,是六个鸡蛋。为了给我凑学费,嫂子卖掉了所有的鸡和鸡蛋,这六个鸡蛋,是我硬坚持着留下来给小侄女的。抱着鸡蛋,我无语而泣。

13那天,风大,雪大。隔着车窗,嫂子跑着向我招手。我觉得是一团火焰在雪地里跳跃,尽管她穿的棉袄是蓝色的。14现在,我38岁,号称作家。

15父亲和大哥已相继随我母亲去了。他们留下的最后一句话都是说给嫂子的:“真有来世,我变把椅子,让你坐着歇歇。”

16我与嫂子最末的相见,是去年春节携妻带小回老家去。那次,我特意到店里买了最好的蛋糕。嫂子养了一辈子鸡,收了一辈子的鸡蛋,自己,却没有正儿八经地尝过鸡蛋的味道。17嫂子捧着蛋糕,眼里有若隐若现的泪花。她没有吃,全给了我那贪吃的儿子。

18那天,风很大,雪很大。透过玻璃窗,我看见嫂子从屋外抱着柴草进来给我烧炕,我觉得雪地里有一团火焰永不熄灭。虽然她穿的棉袄是黑色的。

19晚上,嫂子坐在床上纳鞋底,一双鞋底可以到镇上换上两元钱。嫂子不断地纳鞋底,她纳好的鞋底可以摆满好几个炕。“阿九,你腰疼是不是熬夜坐的时间太长?”她说:“都这岁数了,还不会疼自己。”

20我没说话。我盯着嫂子久看,我突然发现她的眼睛已经深陷下去,像一眼枯井,而且头发竟也全白。但那一刻我跟30年前一样想:嫂子其实是最美的。

21后来,我在日记里写过这样的话:嫂子是弓,我们是箭,弓因箭而弯。22“我们”,自然也含着我的侄女,她现在在美国攻读博士。

1.请概括“嫂子”这一人物形象的特点。

2.文章通过哪几件事情写出了嫂子对我的关心?

3.文中画线的句子“嫂子是弓,我们是箭,弓因箭而弯”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包含了哪些含义?

4.这篇文章表现了哪几种情感?在表现这些情感时,作者采用了寄情于景、环境烘托、细节描写、一线串珠等写作手法,请你结合原文,选择其中的一种作具体赏析。

(一)父亲是一条鱼

元宵前后和阳春三月,是父亲最忙碌最苦累也最欢快的日子。

在这段时日里,母亲帮着父亲煮大锅大锅、鲜鲜嫩嫩的鲤鱼招待那些买鱼苗的客人。酒足饭饱后,父亲才根据买主对鱼的尺寸、数额,心花怒放地开价出售鱼苗。在一阵友好的不太经意的讨价还价后,父亲便依依不舍地将精心喂大的各种鱼苗卖给这些鱼客。此刻,只见父亲满脸的欢悦将往日的辛劳困倦镀得铮亮。待来家里求购的客人逐渐稀少后,父亲只好一个一个地方去赶鱼市,这些小镇集市,最近的也离我家有十余里,远则三四十里。父亲鸡叫头遍就起床放水干池,将鱼捉进鱼盆里,然后打着手电筒,顶着寒雾冷露去赶集。两只比米筛还要大的鱼盆将干瘦细小的父亲夹在中间,仿佛不是父亲挑着它们,而是他们拥着父亲在行进。待到池里的鱼苗卖完,我家屋角落里早就积了一大堆已磨成草筋的烂草鞋„„

接下来,父亲又要着手为幼苗培植而忙碌不休。父亲精心修整好鱼池,买回鱼苗后,父亲就开始像喂养婴儿般悉心照料。父亲每天一大早就下到池里,用木耙将宁静的池水搅动,然后泼洒肥水,早中晚三次。这些幼鱼在父亲精细料理与守候中逐渐地长到寸许两寸粗细。待布谷鸟在我的家乡山野不知疲倦的婉转啼鸣时,父亲便浴着三月的阳光和布谷鸟清丽的音韵悠然端坐于屋前的枣园里,用一只精致的小碗将脚盆里的小鱼按照鱼种分门别类地舀进一只只鱼盆里。然后,父亲挑着鱼盆在暖融融的阳光下穿过一个又一个村庄。在父亲拖着悠长的声调沿村叫卖时,布谷鸟的叫声也在春光里此起彼伏。

我没有想到,那年秋天,父亲那如同阳春三月布谷鸟鸣唱般的叫卖声,竟然成了他撒在我家乡那些村庄的一曲绝唱。父亲去世的两个月前,我回去看望过我的父母。母亲告诉我,早几天,父亲去给姑奶奶做生日,穿着我的皮鞋,显得特别高兴。我很纳闷,我没有什么皮鞋留在家里啊。母亲就从父亲的床底下拿出一双棕色的皮鞋。看到这双皮鞋,我的眼泪一下子就涌了出来。这是我早已丢弃的一双皱巴巴的皮鞋,父亲竟从屋外捡回来,还喜滋滋地穿着去给姑奶奶做生日,那么炫耀!那么得意!顿时,泪眼中的这双皮鞋,一下子化作了两块大石头,紧紧地压在我的心坎上。这时我才想起,父亲一生赚了那么多的钱,对到我家来买鱼苗的所有人都是那么大方,那么舍得花钱招待,却从没想过要给自己买双皮鞋。

离家那天,父亲一直送我,送到他非常热爱的鱼池边还不愿转身。我看见养了大半辈子鱼的父亲倒映在水中的朦胧身影瘦小得就像一条鱼影。我怎么也没有想到,这竟是我最后一次看到父亲的背影。那一次,父亲站在鱼池边,和我说着他已经说了很多遍的话,要我多写信回来,要我好好工作,要我冷了多穿衣„„可现在我想听父亲那些重复啰嗦的话却再也听不到了。父亲离我而去了,我好想再读读父亲,读读父亲在生命的轮回路上是沧桑依旧还是宁静如莲。父亲走进了另一片水泽,父亲站在那片水泽的边缘或许正凝望着一条向他走近的鱼。我彷佛觉得,父亲一定化作一条水中游动的鱼,只要这世上还有一滴水,父亲就永远活在水里。1.题目“父亲是一条鱼”的含义是什么?请根据文意简要回答。

2.分析下列句子所蕴含的思想情感。

①顿时,泪眼中的这双皮鞋,一下子化作了两块大石头,紧紧地压在我的心坎上。

②父亲一直送我,送到他非常热爱的渔池边还不愿转身,我看见养了大半辈子鱼的父 亲倒映在水中的朦胧身影瘦小得就像一条鱼影。

3.第三段中写阳春三月的布谷鸟,其作用是什么?

4.请对“父亲”这一人物形象作赏析。

(三)龙眼与伞

迟子建

①大兴安岭的春雪,比冬天的雪要姿容灿烂。雪花仿佛沾染了春意,朵大,疏朗。它们洋洋洒洒地飞舞在天地间,犹如畅饮了琼浆,轻盈,娇媚。

②我是喜欢看春雪的,这种雪下得时间不会长,也就两三个小时。站在窗前,等于是看老天上演的一部宽银幕的黑白电影。山、树、房屋和行走的人,在雪花中闪闪烁烁,气象苍茫而温暖,令人回味。

③去年,我在故乡写作长篇《额尔古纳河右岸》。四月中旬的一个下午,正写得如醉如痴,电话响了。是妈妈打来的,她说,我就在你楼下,下雪了,我来给你送伞,今天早点回家吃饭吧。

④没有比写到亢奋处遭受打扰更让人不快的了。我懊恼地对妈妈说:“雪有什么可怕的,我用不着伞,你回去吧,我再写一会儿。”妈妈说:“我看雪中还夹着雨,怕把你淋湿,你就下来吧!”我终于忍耐不住了,冲妈妈无理地说:“你也是,来之前怎么不打个电话,问问我需不需要伞?我不要伞,你回去吧!”

⑤我挂断了电话。听筒里的声音消逝的一瞬,我马上意识到自己犯了最不可饶恕的错误!我跑到阳台,看见飞雪中的母亲撑着一把天蓝色的伞,微弓着背,缓缓地朝回走。她的腋下夹着一把绿伞,那是为我准备的 啊。我想喊住她,但羞愧使我张不开口,只是默默地看着她渐行渐远。

⑥也许是太沉浸在小说中了,我竟然对春雪的降临毫无知觉。从地上的积雪看得出来,它来了有一两个小时了。确如妈妈所言,雪中夹杂着丝丝细雨,好像残冬流下的几行清泪。做母亲的,怕的就是这样的泪痕会淋湿她的女儿啊!而我却粗暴地践踏了这份慈爱!

⑦从阳台回到书房后,我将电脑关闭,站在南窗前。窗外是连绵的山峦,雪 花使远山隐遁了踪迹,近处的山也都模模糊糊,如海市蜃楼。山下没有行人,更看不到鸟儿的踪影。这个现实的世界因为一场春雪的造访,而有了虚构的意味。看来老天也在挥洒笔墨,书写事态人情。我想它今天捕捉到的最辛酸的一笔,就是母亲夹着伞离去的情景。

⑧雪停了。黄 昏了。我锁上门,下楼,回妈妈那里。做了错事的孩子最怕回家,我也一样。朝妈妈家走 去的时候,我觉得心慌气短。妈妈分明哭过,她的眼睛红肿着。我向她道歉,说我错了,请她不要伤心了,她背过身去,又抹眼泪了。我知道自己深深伤害了她。我虽然四十多岁了,在她面前,却依然是个任性的孩子。⑨母亲看我真的是一副悔过的表情,便在晚餐桌上,用一句数落原谅了我。她说:“以 后你再写东西时,我可不去惹你!”

⑩《额尔古纳河右岸》初稿完成后,我来到了青岛,做长篇的修改。那正是春光 融融的五月天。有一天午后,青岛海洋大学文学院的刘世文老师来看我,我们坐在一起聊天。她对我说,她这一生,最大的伤痛就 是儿子的离世。刘老师的爱人从事科考工作,常年在南极,而刘老师工作在青岛。他们工作忙,所以孩子自幼就跟着爷爷奶奶,在沈阳生活。十几年前,她的孩子从沈阳的一个游乐园的高空意外坠下身亡。事故发生后,沈阳的亲属给刘老师打电话,说她的孩子生病了,想妈妈,让她回去一趟。刘老师说,她有一种不祥的预感,觉得儿子可能已经不在了,否则,家 人不会这么急着让她回去。刘老师说她坐上开往沈阳的火车后,脑子里全都是儿子的影子,他的笑脸,他说话的声音,他喊“妈妈”时的样子。她黯然神伤的样子引起了别人的同情,有个南方籍旅客抓了几颗龙眼给她。刘 老师说,那个年代,龙眼在北方是稀罕的水果,她没吃过,她想儿子一定也没吃过。她没舍得吃一颗龙眼,而是一路把它们攥在掌心,想着带给儿子„„

⑩那个时刻,我的眼前蓦然闪现出春雪中妈妈为我送伞的情景。母爱就像伞,把阴晦留给自己,而把晴朗留给儿女。母爱也像那一颗颗龙眼,不管表皮多么干涩,内里总是深藏着甘甜的汁液。

1.第①段画线句运用的修辞手法是什么?其表达效果是什么?

2.第③-⑤段中“我”的心理状态经历了从“亢奋”→“ ”→“ ”的变化过程。3.第⑧段中,“妈妈”“又抹眼泪”的原因是。4.作者“妈妈”“把阴晦留给自己”的具体表现是:(1)母亲肚子默默地回家;(2); “把晴朗留给儿女”的具体表现是:(1);(2)。5.对本文主旨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A.体现了母亲乐观开朗的个性。B.赞美了母亲的慈爱、宽容。C.抒发了对母亲的思念之情。D.表现了母爱的无私、高尚。6.作者写了自己与母亲之间的故事,为什么还要写刘老师的故事?结合全文,从机构和内容 两个角度,说说你的看法。(80字左右)

古代记叙散文阅读之分析人物形象 篇2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晋平公问于祁黄羊曰:“南阳无令,其谁可而为之?”祁黄羊对曰:“解狐可。”平公曰:“解狐非子之仇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仇也。”平公曰:“善。”遂用之。国人称善焉。居有间,平公又问祁黄羊曰:“国无尉,其谁可而为之?”对曰:“午可。”平公曰:“午非子之子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子也。”平公曰:“善。”又遂用之。国人称善焉。孔子闻之曰:“善哉,祁黄羊之论也。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祁黄羊可谓公矣。”

(选自《吕氏春秋》)

祁黄羊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文章是怎样表现这一人物形象特点的?

解析:第一问是问人物形象的特点,可以从与人物有关事件、人物的言行、他人的评价等方面入手概括。从祁黄羊举荐仇人和自己的儿子两件事以及孔子的评价,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唯才是举、公而忘私的人。

第二问是问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包括正面和侧面两大类,正面又包括语言、动作、肖像、心理等细节描写;侧面描写包括他人的对比、衬托等。

答案:祁黄羊是个唯才是举、公而忘私的人。文章通过人物对话,祁黄羊举荐仇人解狐做南阳令、举荐自己的儿子祁午做校尉两件典型事件以及孔子的评价来正面表现。

【技法指津】

分析人物形象是阅读赏析古代记叙散文的重要任务之一,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概括分析典型事件

在记叙类文本中,写人总是与叙事密不可分,并且总是在典型事件的叙写中完成人物形象的塑造,中国古代记叙性散文也是如此。如《廉颇蔺相如列传》,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会盟、负荆请罪等典型事件,成功地塑造了蔺相如智慧、勇敢、先国家而后私仇的形象。理清事件是分析人物形象的基础。具体分析时既可以用不同事件表现人物的不同形象特点,也可以就同一形象特点用不同事件来表现。

二、分析个性化的细节描写

这里的细节是指人物肖像、动作、语言、心理等方面的描写。如同样见到秦始皇,项羽一句“彼可取而代也”,足见其爽直坦率;而刘邦一句“嗟乎!大丈夫当如是也”,足见其委婉含蓄。《魏公子列传》通过“摄敝衣冠,直上载公子上坐,不让”“俾倪,故久立”等一系列动作把侯嬴的性格特征写活了。

三、抓住议论性的语句

记叙、议论、描写、说明是就表达方式人为区分的,事实上任何一篇文章都不会只使用一种表达方式。在古代记叙散文中也同样夹杂着一些议论性的语言,它们数量或许不多,但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抓住这些关键性的议论语句,对于分析人物形象有着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屈原列传》开篇就评价屈原“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再如《张衡传》中评价张衡“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常从容淡静,不好交接俗人”。

四、注意人物之间和人物前后的对比衬托

古代记叙散文中的人物往往不只一个,通过他人的对比衬托来塑造人物形象是最常用的手法。如《荆轲刺秦王》中在秦廷上秦武阳和荆轲的对比衬托就非常典型,“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秦武阳的胆小怯懦和荆轲的沉着机智形成鲜明对比。

【阅读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郭解,轵人也,字翁伯,善相人者许负外孙也。解父以任侠,孝文时诛死。解为人短小精悍,不饮酒。少时阴贼,慨不快意,身所杀甚众。以躯借交报仇,藏命作奸剽攻,休铸钱掘冢,固不可胜数。适有天幸,窘急常得脱,若遇赦。及解年长,更折节为俭,以德报怨,厚施而薄望。然其自喜为侠益甚。既已振人之命,不矜其功,其阴贼着于心,卒发于睚眦如故云。而少年慕其行,亦辄为报仇,不使知也。解姊子负解之势,与人饮,使之嚼。非其任,强必灌之。人怒,拔刀刺杀解姊子,亡去。解姊怒曰:“以翁伯之义,人杀吾子,贼不得。”弃其尸于道,弗葬,欲以辱解。解使人微知贼处。贼窘自归,具以实告解。解曰:“公杀之固当,吾儿不直。”遂去其贼,罪其姊子,乃收而葬之。诸公闻之,皆多解之义,益附焉。

解出入,人皆避之。有一人独箕倨视之,解遣人问其名姓。客欲杀之。解曰:“居邑屋至不见敬,是吾德不修也,彼何罪!”乃阴属尉史曰:“是人,吾所急也,至践更时脱之。”每至践更,数过,吏弗求。怪之,问其故,乃解使脱之。箕踞者乃肉袒谢罪。少年闻之,愈益慕解之行。

洛阳人有相仇者,邑中贤豪居间者以十数,终不听。客乃见郭解。解夜见仇家,仇家曲听解。解乃谓仇家曰:“吾闻洛阳诸公在此间,多不听者。今子幸而听解,解奈何乃从他县夺人邑中贤大夫权乎!”乃夜去,不使人知,曰:“且无用,待我去,令洛阳豪居其间,乃听之。”

解执恭敬,不敢乘车入其县廷。之旁郡国为人请求事事可出出之不可者各厌其意然后乃敢尝酒食。诸公以故严重之,争为用。邑中少年及旁近县贤豪,夜半過门常十馀车,请得解客舍养之。

(选自《史记·郭解传》)

1.下列各句中,黑体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解使人微知贼处(暗中)

B.皆多解之义(赞扬)

C.居邑屋至不见敬(看见,见到)

D.仇家曲听解(曲意求全)

2.下列各组句子中,黑体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解姊子负解之势/之旁郡国,为人请求事

B.以躯借交报仇/具以实告解

C.问其故,乃解使脱之/箕踞者乃肉袒谢罪

D.为人请求事/诸公以故严重之,争为用

3.将文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遂去其贼,罪其姊子,乃收而葬之。

译文:

(2)今子幸而听解,解奈何乃从他县夺人邑中贤大夫权乎!

译文:

4.用标点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之旁郡国为人请求事事可出出之不可者各厌其意然后乃敢尝酒食。

5.本文是通过哪些典型事件来塑造郭解这个人物形象的?试加以概括。

答:

6.运用侧面描写是本文的一大特色,结合文章内容,举例分析。

答:

7.概括文章主人公郭解的性格特点。

答:

记叙文散文的阅读与分析 篇3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分析作品结构是江苏卷散文阅读的重要考点。江苏卷在这一考点上主要命题特点有:

①命题切入口小。试题一般不要求分析全篇结构,而是选择能“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段落或句子来考查。

②命题角度有直接考和综合考两种。直接考,就是直接问某段(句)在结构上的作用。综合考,就是把结构分析和内容主旨解析以及表达特点放在一起考查。

二、复习预习

整体构思(布局谋篇),包括文章结构的安排和材料的组织

文章在结构上有三种层次关系。

第一种是相承,它包括承接关系和递进关系,通常表现为:由叙事到议论或抒情,由写景到议论或抒情。

第二种是相并,它包括并列关系和对照关系,通常有并列式、对比式等。

第三种是相属,它包括总分关系和分总关系。

材料组织的方式有以下几种:①从时间上组织材料,②从空间(场面)上组织材料,③以物件(观察点)为中心组织材料,④以情感(或认识)过程来组织材料,⑤由实到虚、层层深入组织材料。需要指出的是,组织材料的方式常常是线索本身;有时材料组织的呈现形式可以从全文的表现手法的角度考虑,如抑扬、虚实、对比等。

构思 篇章的技巧有开门见山、首尾呼应、卒章显志、伏笔照应、层层深入、过渡铺垫、设置线索、烘托铺垫、前后照应、设置悬念、制造波澜、起承转合、曲折有致等。

行文线索

(1)明线索。线索是关涉散文结构的一个关键内容,它是梳理行文思路时的一个重要参考。散文的重要特征之一是形散而神不散,这里的“神”体现在结构上就是线索,“一根思想的红线串起生活的珍珠”。散文的常用线索有感情线索、事物线索、人物线索、思绪线索、景物线索、行程线索、时间线索、空间线索等。复杂的文章,线索不止一条。

(2)找线索。一要了解文章的体裁分类和表现手法。以物喻人的散文一般以作者对“物”的理解或情感为线索,写景散文一般以游踪或某一景物为线索,叙事记人散文一般以事情发生、发展的过程或与人物交往的过程为线索,抒情散文往往以感情为线索。阅读时抓住线索有助于我们了解文章的立意,把握文章的主旨。二要注意文章标题(有的标题直接揭示线索)。三要注意文中反复出现的词语、句子。四要特别注意文中的议论、抒情部分,因为散文中的“情”,通常是文章组织材料的重要线索。

(3)析作用。线索在散文中的主要作用有:①组织材料,贯穿全文;②结构清晰,情节集中;③揭示主题;④使行文富于变化。

三、知识讲解

考点/易错点1

如何整体分析结构、思路和构思

知识梳理

分析结构常常要回答文章分为几个部分,几个部分各说了什么意思。分析结构特点就是要分析文章在谋篇布局上的“特殊性”,常常用特定的术语来回答,如:①时空式;②总分式,分总式,总分总式;③并列式,层进式;④对照式;⑤线索式(事物、情感、某句话);⑥小标题式,分论点式;⑦欲扬先抑式;⑧首尾照应式;⑨伏笔照应式;⑩卒章显志式。

分析思路有所不同,虽说也得概括内容要点、层次,但它重在突出各个部分的发展和关联,比如“这篇文章按照什么推进,先怎么样,然后怎么样,接着怎么样,最后怎么样”。

分析构思及其特点比较复杂,涉及到“结构”“手法”“主题”三方面的问题。分析构思常用这样的格式回答:这篇文章先运用什么,表现了什么;然后运用什么,表现了什么;最后运用什么,表现了什么。分析构思特点则要分析文章在谋篇布局和表现手法上的主要特点。比如:这篇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方式,主要运用对比手法来表现主题。

考点/易错点2

如何分析句、段在结构上的作用

知识梳理

具有特殊作用的句、段往往是全文行文思路上的重点句子或段落,结构上有特殊作用的句子或段落,表达上富有特色的句子或段落。句、段的作用是文章考查的重点和热点。

(1)段落的作用

①首段的作用

a.如果开篇即点题,首段的作用往往是领起全文,点明题旨,或者表达与主旨相关的某种感情(奠定感情基调)。

b.如果开篇没有点题,那么,首段的作用就是开启(引出)下文,或与下文形成对照,或为下文作铺垫。

c.文章开篇如果是景物描写,那么,首段的作用,从结构上看,它可能是铺垫作用;从景物描写上看,它的作用是衬托、勾勒环境,提供背景,或营造(渲染)某种气氛。

d.如果首段连续发问,那么,首段还兼有引人入胜或发人深思的作用。

e.如果开篇即连续感叹,那么,首段还兼有强烈的抒情作用。

②中间段的作用

a.中间段如果比较短,那么,它在结构上的作用可能是承上启下(过渡)。(近三年中间段从结构上考查多为此类)

b.中间段如果比较短,在结构上的作用一般是过渡,在表达上的作用一般是衬托。如果描写的物象并非选文的主要物象,而是次要物象,且与选文描述的主要物象在形象、意境和情感上一致,其表达作用就是正衬(烘托、铺垫);如果中间段描述的次要物象与选文的主要物象在形象、意境或情感上不一致,其表达作用就是反衬。

c.中间段如果比较长,而且描写的是选文的主要物象,那么,它在内容上的作用一般是扩展思路、丰富、具体展示、深化主题或照应前文。

③末段的作用

a.末段的作用一般是总结全文,点明题旨,深化中心,呼应开头,或兼而有之。

b.末段的作用也可能是委婉含蓄,意在言外,发人深思。

c.末段也有暗示主题或强化作者感情的作用。

④特殊表现形式的段落

特殊表现形式的段落一般是由特殊的句式单独成段。句子或是倒装句,或是运用了特殊语气,或是后面有省略。这样的段落要分析出使用特殊句式的效果。

(2)句子的作用

记叙文散文的阅读与分析 篇4

【能力解说】

《语文新课程标准》在阅读部分要求同学们:“在 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结构是文章思路的外在表现形式,主要包括文中句与句的联系、段与段的关系、整体谋篇布局的特点等。准确地分析文章结构,是理清文章思路的重要手段,也是理解文章主要内容的基础。因此,阅读时对文章进行结构分析,也就是在理清作者的思路了。

阅读记叙文,要迅速地理清文章思路、分析文章结构,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的能力:1.明确把握文章记叙的要素,即:时间、地点、人物以及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并且弄清楚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2.找出文章记叙的线索,弄清文章的脉络。3.划分记叙文的层次,准确地概括出段意,并能准确判断文章所采用的结构形式。4.明确文章记叙的顺序,即顺叙、倒叙、插叙和补叙,并且对其作用有所了解。5.注意文章中的表达方式,把握文章写作思路及作者情感的变化。

【应对策略】

阅读记叙文时,理清文章思路、分析文章结构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看标题理思路

标题被喻为文章的“灵魂”。一般情况下,标题是文章内容和写作意图的直接或间接表现,不少文章的标题与中心思想、作者情感有密切联系,透过标题我们可以理清文章的思路,把握文章主旨。

二、把握记叙的要素

记叙文有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各个要素在文中的作用各不相同,彼此又有着密切的联系,阅读时同学们一定要注意这种联系,防止片面、孤立地分析某个要素,才能全面地理清文章思路。

三、找出记叙的线索

记叙文的线索形式有:以人物为线索、以事物为线索、以事件为线索、以时空转移为线索、以作者的思想感情或其思想感情的发展变化为线索。寻找记叙的线索,一要注意文章标题,有的标题直接揭示线索,有的标题包含线索的因素;二要注意文中反复出现的词句;三要注意文中的议论和抒情部分,因为“情”通常是记叙文组织材料的重要线索。

四、理清记叙文的结构

记叙文的结构包括开头、结尾、过渡与照应、段落与层次等,其中段落与层次最为重要。划分段落与层次的方法有以下几种:按时间先后划分、按地点的转换划分、按人物出场情况划分、按事件的发展变化划分、按作者思想感情的发展变化划分、按内容变化划分、按“总分式”的结构特点划分等。

划分段落与层次的同时还应准确地概括出段意,才能更好地分析文章结构。具体方法有:1.找中心句,中心句的位置多在段首或段末。2.细读全段文字,体会段中各句的含意以及句子之间的相互关系,概括出段意。3.把文段中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重要意思连接起来,概括出整体段意。

五、明确记叙的顺序

常见的记叙顺序有四种:顺叙、倒叙、插叙和补叙。顺叙,即按照事情发生、发展的先后顺序来写,使文章的层次同事件发展的过程基本一致,脉络清晰。

倒叙,即开篇先交代事件的结局,然后再回到事件的开头,按照正常的发展顺序进行叙述。插叙,是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内容,然后再接着叙述中心事件。补叙,是指行文中对前边所叙的人或事作一些简单的补充交代。阅读时,注意倒叙、插叙的起止点对把握文章的结构很有帮助。

六、抓表达方式

记叙文往往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来行文,分析这些表达方式时,尤其要注意抒情和议论,它们是理清文章思路、分析文章结构的很好的切入点。

【美文展示一】

祖母的呼唤

□牛 汉

童年时,每当黄昏,特别是冬天,天昏黑得很突然,随着田野上冷峭的风,从我们村许多家的门口,响起呼唤儿孙回家吃饭的声音。极少有男人的声音,总是母亲或祖母的声音。喊我回家的是我的祖母。祖母身体不好,在许多呼唤声中,她的声音最细最弱,但不论在河边、在树林里,还是在村里的哪个角落,我一下子就能在几十个声调不同的呼唤声中分辨出来。她的声音发颤、发抖,但并不沙哑,听起来很清晰。

有时候,我在很远很远的田野上和一群孩子逮田鼠、追兔子、用锹挖甜根苗(甘草),祖母喊出第一声,只凭感觉,我就能听见,立刻回一声:“奶奶,我听见了。”挖甜根苗,常常挖到一米深,挖完后还要填起来,否则大人要追查,因为甜根苗多半长在地边上。时间耽误一会儿,祖母又喊了起来:“狼下山了,狼过河了!成汉,快回来!”偶尔有几次,听到母亲急促而愤怒的呼吼:“你再不回来,不准进门!”祖母的声音拉得很长,充满韧性,就像她擀的杂面条,那么细,那么有弹力。有时全村的呼唤声都停息了,只有野成性的我还没回去,祖母就焦急地一声接一声喊我,声音格外高,像扩大了几十倍,小河、树林、小草都帮着她喊。

祖母最后的呼唤声,带着担忧和焦急,我听得出来,她是一边吁喘,一边使尽力气在呼唤我啊!她的脚缠得很小,个子又瘦又高,有一米七以上,走路时颤颤巍巍的,只有扶着我家的大门框才能站稳。由于她几乎天天呼唤我回家,久而久之,我家大门的一边门框,手扶着的那个部位变得光滑而发暗。祖母如果不用手扶着门框,不仅站不稳,呼唤声也无法持久。天寒地冻,为了不至于冻坏,祖母奇小的双脚不时在原地蹬踏,她站立的那地方渐渐形成两块凹处,像牛皮鼓面的中央,因不断敲击而出现的斑驳痕迹。

我风风火火地一到大门口,祖母的手便离开门框扶着我的肩头。她从不骂我,至多说一句:“你也不知道肚子饿。”

半个世纪来,或许是命运对我的赐予,我仍在风风雨雨的旷野上奔跑着,求索着,依我的体验写诗,跟童年时入迷地逮田鼠和兔子、挖掘甜根苗的心态异常的相似。

祖母离开人世已有半个世纪之久了,但她立在家门口焦急而担忧地呼唤我的声音,仍然一声接一声地在远方飘荡着:

“成汉,快回家来,狼下山了„„”

(选自《读者》2011年第4期,有删节)

阅读感悟

当祖母悠长的呼唤穿越时空再次回荡在耳畔,你是否又一次嗅到那熟悉而又温暖的气息?那一声声呼唤包含着多少祖母对孙儿浓浓的爱意!而长大后的孙儿又因了这声声呼唤度过了多少个辗转难眠之夜!祖母的呼唤被作者渲染得有形有声,细腻感人,长久地停留在读者的记忆里。悦读悦练

1.结合文章的线索,谈谈你对本文主旨的理解。

2.结合题目及文章主要内容,说说“偶尔有几次,听到母亲急促而愤怒的呼吼:‘你再不回来,不准进

门!’”一句在文中的作用。

3.“天寒地冻,为了不至于冻坏,祖母奇小的双脚不时在原地蹬踏,她站立的那地方渐渐形成两块凹

处,像牛皮鼓面的中央,因不断敲击而出现的斑驳痕迹”一句,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美文展示二】

萧萧池塘暮

□陈志宏

和故乡的其他风物一样,池塘是极通人性的,年年岁岁见证着村人的喜忧。

“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一阵村风暖,池塘岸边各色水草倒挂而长,一根根亲水而去,犹如一串串清脆玉润的珠帘,将蓄满春水的池塘装饰得如梦如幻。蓄积了一冬的力气,妇女们挽起衣袖,在抽枝长叶的青柳下,浣纱洗衣。池塘中央,开始脱毛的水鸭在和煦的阳光下畅游,荡起层层涟漪。鸭儿不时地“呱呱”乱叫,声音在池塘上空回荡。远处聆听,像是从柳树深处发出来似的,訇訇然,如乐一般美妙。“春江水暖鸭先知”,那一声声呱啼,应是报春的讯息吧!最热闹的要数夜里,无数青蛙齐鸣,叫醒暗夜,那是临产前的阵痛,更是即将身为父母的幸福欢唱。青蛙鸣春,是江南池塘不朽的胜景。

夏日的池塘是孩子们的世界。太阳还在半山腰,孩子们就在池塘里玩耍了。在岸上一个猛扎,静静的池塘便溅起灿烂的水花。孩子们排成队列,挨个儿跳水,珠圆白嫩的颗颗水滴飞入浓密的柳荫里,打得青叶脆响,像是一场急雨。孩子们玩腻了,就在厚厚的泥层里摸螺蛳,在水草里抓鱼。夜幕降临,他们用旧衣服一裹,满载而归。

农人在月满中天时分才收工,钻入池塘,洗去一天的尘与汗,洗去一天的疲劳。人在水里,话农桑,谈天气,是再惬意不过的事了。池塘在一拨又一拨人的折腾下,泥沙翻涌,浑黄浊黑。经过一夜的沉淀,它一早又澄澈清冽,一眼就看得见水里的游鱼,厚软的肥泥,以及泥上的走蚌和挪动的螺蛳。池塘静默、博大,容纳故乡人身上所有的灰土污垢,而它自己永远是碧澄如镜。

秋来水瘦,池塘花容失色,只剩寥寥一些残水,像是哭干了眼泪的小妇人的杏眼。但它依然接纳万物,吐故纳新,洁净如初。农人依然来塘里洗澡,一天胜过一天地喊:“啊,水好凉呀!”故乡的秋天,在这一声声水凉的叫喊中,悄悄地不为人知地到来。水凉好个秋。

冬天,村里以鱼闹年,以祈年年有余。每到年终,我们村前村后的池塘都要抽放积蓄了一年的水。一群人赤足在冰冷的泥中捉鱼,笑声在空旷辽远的上空久久回荡。他们不怕冷,俗话说,鱼头上藏了三点火!见了冒火的鱼,还有谁怕寒冷呢?一筐又一筐的肥鱼小虾壮螺蛳从塘里往岸上挑,笑声随之在岸上塘里一阵一阵炸响。

池塘鲜活了四季,更鲜活在所有子民的记忆里。

(选自《收获灵感和感动》,有删节)

阅读感悟

美丽的池塘曾经带给农人多少欢乐,承载着作者多少美好的记忆,见证了世间多少悲欢离合!不论季节如何更替,不论光阴如何流转,不论世事如何变迁,故乡的池塘永远荡漾在深爱着它的农人们的记

忆里。

悦读悦练

1.本文采用了

的结构,按照

顺序描写了故乡的池塘。

2.第四段中“一眼就看得见水里的游鱼,厚软的肥泥,以及泥上的走蚌和挪动的螺蛳”一句,采用了哪种描写方法?请简要分析其作用。

3.下列句中黑体动词用得极妙,请说说它们好在哪里?

(1)一筐又一筐的肥鱼小虾壮螺蛳从塘里往岸上挑,笑声随之在岸上塘里一阵一阵炸响。

(2)农人在月满中天时分才收工,钻入池塘,洗去一天的尘与汗,洗去一天的疲劳。

【美文展示三】

那年冬天好大雪

□连俊超

腊月里,冬天像是一台年久失修的鼓风机,把粗糙的北风吹得没完没了。

我们裹着棉衣或棉被在刚盖好的大楼里抽烟、打扑克。我们在等着工头回来发工钱。出来半年了,我们才领到了三个月的工钱。工头说他也没拿到钱,要找开发商去要。他开着轿车出去了几天了,眼下风还没有把他给吹回来。我们只管等,这种情况见多了,除了等我们想不到别的办法。

下午,胡小兵正在那边打扑克,突然披着他的破被子凑到我身边,递给我一支烟,还给我点着了。胡小兵今年才跟他爹出来。几个月前,他爹从脚手架上掉了下来,摔坏了腿,回家了。我想这小子,可能有什么事。我抽了一口,说:“有啥事?”他嘿嘿一笑,说没事。

我拿出自己的半瓶酒:“来一口?”胡小兵还是嘿嘿一笑,接过去,咕咚灌了一大口。胡小兵喝过酒,脸色通红地说:“叔,我爹的腿不行了。当初以为是小事,可后来加重了。”我不知说什么。胡小兵又给自己灌了一口,说:“上个月我给娘打电话说给她寄一千块的,现在我就剩五百了,我给娘说过要给家寄一千的。我怎么凑也得凑够一千块。”

我口袋里也没有几个子儿。家里老老小小的,都张着嘴等我一个人喂呢!虽说我和胡小兵是老乡,可挣的都是血汗钱。

我吞吞吐吐地说,自己口袋里没有钱了,都寄给家了。胡小兵盯着我说:“叔,就借一百,等发了工钱就还你!要是工头不回来,侄儿明年出来的第一张钱就还给叔!”

我顿时感到尴尬万分。胡小兵脸上挂着的泪珠令我不忍再看。我翻了几层衣服,掏出两张藏好的百元票子,说:“侄儿,拿上,什么时候说还钱我就不再搭理你!”我说完,有些手足无措,夺过酒瓶一气喝干了。

“胡小兵,还差多少呢?”突然有人问。胡小兵哽咽着说:“三百。”

“既然答应过给娘寄一千的,就不能寄五百,差多少我们给你凑齐!别嫌少,拿上这五十吧!”一只只粗糙皲裂的手伸进了口袋。一张张皱巴巴的人民币塞进了胡小兵的手里。胡小兵流着鼻涕,不住地说着谢谢。

我的鼻子酸酸的,出来半年我鼻子还没这么酸过。我朝窗外瞟去一眼,看见了随风飞舞的雪花。我说:“北风得了势了,把大雪也叫出来了。”我们一屋子人都挤到窗户旁,争着看大雪。不时有人说“也不知道咱们家里现在下雪了没?”:“咱家的雪肯定比这里的要大得多!”

那年,我们没有等到工头回来,就一起卷起铺盖奔向火车站了。坐在火车上,仍然看得见窗外的雪片追逐着火车飘飞。

(选自《感动农民的68个打工故事》,有删节)

阅读感悟

他们建起了一座座高楼大厦,但都市中却没有一间房子属于他们;他们从事着最苦最累的劳动,得

到的却是最微薄的薪酬;他们说不出动听的话语,但流淌在他们之间的却是世间最淳朴的情谊。假如没有他们——辛劳的农民工,我们这个社会还会这么美丽吗?

悦读悦练

1.认真阅读短文,通过文章记叙的要素,理清文章思路。

故事发生的时间:________;地点:________;人物:________;事情的起因:________;经过:________;结果:________。

2.联系文章情节,分析文中画线句子采用了哪种记叙顺序?有什么作用?

3.“也不知道咱们家里现在下雪了没?”“咱家的雪肯定比这里的要大得多!”你从这句话中体验到了什么感情?

【美文展示四】

母亲的眼睛

有孩子的女人不一定都是真正的母亲。真正的母亲有一双敏锐的眼睛,这双眼睛能够洞察儿女的一切,仿佛X光,会透过种种表象,透视你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又仿佛千里眼,无论儿女身在何方,都能明察秋毫。

我就有这样一个母亲。我的一切都逃不出她的眼睛。我在邻居家吃了巧克力之后回到家,她见到我就说:“我跟你说过多少次了,两餐之间不要吃零食,既然这样,晚餐的甜食你就不要再吃了。”

“你是怎么知道的?”我诧异地问。

“没有母亲不知道的,”她说,“一切都在你额头上写着呢。”

我放学回到家,她用手朝卫生间一指。我惊讶得把眼睛瞪得像金鱼眼,问:“你是怎么知道我急着要方便的?”

她耸了耸肩:“一切都在你额头上写着呢。”

更神的是,她还能看出我心里想的是什么,因为有的时候我的问题还没有说出口呢,她就开始回答了。“你要的东西,在橱柜的第二个抽屉里。” 类似这样的事经常发生。

我二十岁的时候出了一次车祸。那时我已经搬出家一个人住了。我的母亲看电视新闻时,看到一个画面从屏幕上一闪而过。那个画面上是一副担架,担架上躺的人盖着布,只露出了两只脚。但是,母亲立即把父亲从床上拉起来。“快穿衣服,”她说,“去医院,女儿出事了!”

岁月没有减弱母亲的直觉能力。随着我的岁数增加,母亲的直觉能力也越来越出神入化了。母亲能看出我的婚姻是否幸福,我工作是否顺利,甚至无需看到我的人也能洞察我的情况。一次,我去乡下办事,遭遇了几个流氓的骚扰,我摆脱这些家伙刚回到我住的地方,母亲就打来了电话。“女儿,”她说,“告诉我,发生了什么事情?”

五年前,母亲因病住院,那时我在离家很远的一个地方工作,我天天给母亲打电话,但都没有回去。一天晚上,我突然有一种感觉我必须要见母亲。第二天,我乘飞机来到母亲身边。我和母亲紧紧地抱在一起。“哦,女儿,”母亲说,“你怎么知道?”

“一切都在你额头上写着呢。”我流着眼泪说。

“你远在加利福尼亚也能看见?”母亲问。

直到那时才明白,尽管所有的女人都有母亲,但是只有少数幸运的女人才能做真正的女儿。我再次拥抱母亲,说:“没有女儿不知道的。”

(邓笛/编译,选自《读者》2011年第22期)

阅读感悟

世界上没有什么能比母亲的眼睛更温柔,也没有什么能比母亲的眼睛更敏锐。母亲的眼睛里有三月的阳光,有山间的清泉,母亲的眼睛是儿女欢乐的天堂;母亲的眼睛是X光,是显微镜,能洞悉儿女的一切。母亲的眼睛里有儿女的整个世界。

悦读悦练

1.简要分析第一段在文章内容和结构上的作用。

2.作者说“有孩子的女人不一定都是真正的母

亲”,结合文意说一说怎样的母亲才是“真正的母亲”。为什么“ 只有少数幸运的女人才能做真正的女儿”?

3.“一切都在你额头上写着呢。”一句在文中反复出现,有什么表达作用?

【美文展示五】

你的美,不只是上帝看得到

□崔修建

2009年11月最后一个周末,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莫克小镇,一场隆重的葬礼正在举行。从四面八方自发而来的人们排成了长长的送葬队伍,默默地为因心肌梗塞而死的杰夫森送行。也许有人会惊讶,杰夫森不过是一个有着三十多年乞讨史的职业乞丐,他平生似乎并没有任何英雄壮举,可是,为什么那么多人都异口同声地说他是一个好人,说他的美上帝都看得到呢?

原来,这个失去了一只臂膀、靠乞讨为生的杰夫森,在他三十多年的乞丐生涯中,还做了许许多多令人感念的事情,下面就是从中选取的一小部分:

他曾向消防部门报告了三处火险隐患,及时避免了可能发生的重大火灾。

他曾为一位截肢的青年无偿献血500cc,保证了那个手术的顺利进行。

他曾向遭受飓风的佛罗里达州的灾民捐献了2000美元,而那是他全部积蓄的三分之二。

他曾协助警方捣毁了一个贩毒窝点,并多次向警方提供重要的破案线索,被当地警察尊称为最值得信赖的“眼线”。

他曾花费一年多的时间多方奔走,终于帮助两个走失的儿童找到了亲人。

他每年春天都会蹲守在那条繁忙的公路边,悉心地照料那些需要穿越公路去繁殖的青蛙,尽力地帮助它们免遭往来车辆的伤害。他还先后收留过7只流浪猫和3只流浪狗,救助过受伤的猫头鹰和苍鹭。

他山间的简易小屋里,几乎所有的用具都是他从垃圾箱中捡来的。他平素生火做饭,都是从山上捡枯枝和树叶做烧材,从没有砍伐过山上的一棵树。他从不乱扔垃圾,没有用的废物,他会背着走上五里多的山路,送到镇上的垃圾回收站。

他是一个爱美的人,居住的小屋收拾得干干净净,屋前还种了好多的花,屋后栽了果树。他每次出门乞讨前,都要换上干净的衣裳,都要上上下下整饰一番,仿佛是去见尊贵的客人。

他不管是否有收获,收获有多少,常常是微笑着,知足地过着每一天,从没有听到他叹息过,更没有听到他抱怨过什么。

葬礼上,牧师阅读了杰夫森放在衣兜里的遗言:“我很感激自己能够生活在这样美好的世界里,我一生都在接受人们善意的关注和帮助,都在感受着爱的温暖,我也十分愿意为这个世界留下一些关切和温暖,只是我做得太少了,少得可能连上帝都看不到,但我还是衷心祝愿这个世界越来越美好„„”

“杰夫森,你的美,不仅上帝看得到,世间无数眼睛都看得清清楚楚,不只是今天来为你送行的人们,还有许许多多的人,相信他们都会敬重你的美德,都会为你美丽的人生心存敬意。”牧师深情的话语,道出了世人共同的心声。

没错,杰夫森的美,不只是上帝看得到,爱的眼睛都看得到。

(选自《小品文选刊》2011年第9期)

阅读感悟

美好的东西总会为人们所感念。也许你地位卑微,也许你容貌平庸,也许你学识浅陋,但只要你心怀善念,你在别人眼中就是“美”的。美好的德行就像埋藏在地下的宝石,总能穿透尘埃,照亮世人的心灵。

悦读悦练

1.认真阅读全文,简要概括杰夫森的美体现在哪些方面(至少写出三个方面)。

2.文章结尾说:“没错,杰夫森的美,不只是上帝看得到,爱的眼睛都看得到。”请结合文章结构、主旨及作者情感分析其作用。

B12-B13版

美文展示一:1.文章以“祖母的呼唤”为线索展开记叙,表现了祖母对孙儿的爱,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祖母的深切怀念之情。2.以母亲的呼唤衬托祖母的呼唤,有力地突出了祖母的慈爱。3.运用了细节描写这一表达方式,表现了祖母对“我”深深的毫无保留的爱,也表达了“我”对祖母的怀念和感激之情。

美文展示二:1.总-分-总;时间顺序。2.间接描写;衬托出水的清澈透明。3.(1)“炸”字生动地写出了人们收获后的欢乐心情。(2)“钻”字形象地写出了人们灵活的动作和急不可待的心情。

美文展示三:1.一年冬天的腊月里 城市中刚盖好的大楼里 “我”和胡小兵等一群农民工 胡小兵向“我”借钱为父亲治伤 “我”虽然经济拮据,但仍借钱给胡小兵 其他的农民工兄弟纷纷向胡小兵伸出援助之手,主动借钱给他。2.插叙。为下文即将展开的情节作铺垫,同时借胡小兵父亲的遭遇表现农民工的生存状况。3.远离家乡的农民工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和牵挂之情。

美文展示四:1.内容上总领全文,结构上首尾呼应。2.“真正的母亲”有一双敏锐的眼睛,这双眼睛能够洞察儿女的一切。因为并不是所有的女人都拥有“真正的母亲”,从这个意义上说只有少数幸运的女人才能做真正的女儿。3.凸显了母女之间发自内心的互相关爱。

感情与形象类记叙文阅读教案 篇5

阅读一

帮一个,是一个

他是一个农民,但他一年中的大部分时间,并不在他的十几亩农田里种地,这些土地上长出的庄稼,除了留给他的家人做口粮外,其余的,都被他变卖成盘缠了。

他总是在路上。过去的16年,他徒步走了十万公里,最长的一次,他一个人在深山戈壁里,走了整整十三天。

他的随身物品中,有一部相机,这就是他的全部行当。20年前,他花了300元钱外加三袋麦子,从一位同学手中买回一部国产二手相机。这个当初藉以谋生的工具,后来被他用来拍摄另外一群人。

④迄今,他拍摄了十万多张照片。照片的主人,都是甘肃、陕西、青海、内蒙古、新疆、四川、宁夏等西部贫困地区,贫困失学儿童、他们的亲人以及代课老师的照片,没有一张风景照。如果你从这些照片中也看到了风景的话,那是一幅幅贫穷、荒凉、无助、绝望的风景。

⑤他在全国各地进行了几十场展览。他用一根根绳子,将这些照片串在一起,挂在城市的街头,与其说他展览的是他拍摄的一幅幅照片,不如说是一张张极度穷困、极度悲哀、极度绝望的脸,他希望人们记住这些可怜的面孔,并力所能及地给予他们帮助。

⑥他自创了一种爱心资助模式:一对一。如果你被某张照片打动,希望帮助照片背后那个可怜的孩子,那么,他会将有关这个孩子的资料,全部提供给你。通过这种方式,已经有一万三千多名孩子获得资助,重新回到校园。

⑦他是这样算账的。能借宿的,绝不住店;能步行的,绝不乘车。他省下每一分钱,就是为了使自己能够走得更远,拍到更多的孩子。有个北京朋友,曾经请他吃了一顿饭,花了142元。朋友结账时,他心疼不已,他说,这是西部一个家庭一年的伙食费。说完,端起一个盘子,将里面的剩菜,呼噜呼噜全吃掉了。

⑧他叫王搏,他的身份是甘肃天水的一位普通农民。但是,有人说他是摄影师,有人说他是慈善大使,有人说他是志愿者,他说自己只是个农民志愿者。

⑨通过他的镜头,一万三千多名贫穷失学孩子获得了帮助,其中一些孩子的命运,可能从此改变。这已经是一个了不起的数字,可是,相对于他拍摄过的贫穷孩子,这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相对于他所亲眼看到的还没有拍摄过的贫穷孩子,更是沧海一粟。拍的越多,走到的地方越偏远,接触到的贫困孩子和家庭越多,他越觉得自己力不从心。

⑩有人劝他,你不是救世主,那么多因为疾病、穷困失学的孩子,你帮得了吗?

11他说了一个故事。大海边,每次海水退潮时,都会有很多小鱼被搁浅在沙滩上,烈日

○很快就会将他们烤焦。有位住在海边的老人,总是跟在潮水的后面,将一条条搁浅的小鱼,捡起来,扔回大海。有人劝他,你这样能救活几条鱼,更多的小鱼,没等到你去救它们,就早已死了。可是,老人说,捡一条,是一条。

12王搏说,和那位老人一样,我也是帮一个,是一个。

○13电影《一个都不能少》,曾经感动了无数人。一个都不能少,那是一个理想的状态,○可是,有多少孩子,正在失学,有多少穷困的家庭,仍然挣扎在苦难的边缘。和王搏一样,我们大多是普通人,靠辛苦所得养活自己和家人,我们的能力有限,我们不是救世主,但是,以我们的微薄之力,却可能改变一个人的一生。

14你帮助了一个孩子,就少了一张愁苦的脸;你帮助了一个孩子,这个世界,就多了一

○张笑脸,多了一份温暖,一份希望。1.整体感知——请简要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

王搏16年间不辞辛劳通过他的镜头,让一万三千多名贫穷失学孩子获得了帮助。2.人物形象——选文写道“有人说他是摄影师,有人说他是慈善大使,有人说他是志愿者,他说自己只是个农民志愿者”,你觉得王搏是一个怎样的人呢?请结合选文,谈谈你的理解。

参考:我觉得他是一个伟大而又平凡的人,对自己节俭对贫穷失学孩子大方的人。3.表达方式——选文最后两段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其作用是什么?

议论。扣题,点明中心。

阅读二

⑴夜色凄冷,阵阵江风袭来,她不禁打了个寒颤。

⑵一年前,她禁不住好友的怂恿,拿出所有的积蓄和朋友合伙开了一家火锅店。生意本来红红火火,不料厨师的一次失误,导致两位顾客食物中毒。尽管她们第一时间为对方治疗,火锅店的声誉还是受到了影响,顾客开始越来越少。关键时刻,好友撤资,一走了之,她内心十分痛苦。

⑶风更大了,她走到自己的汽车前面,竟发现一个十一二岁的小男孩趴在车前睡着了,手里拿着一个脏兮兮的蛇皮口袋,看样子是捡废品的。

⑷她轻轻摇醒小男孩:“你怎么趴在这里睡觉?”男孩揉揉眼睛问:“阿姨,您丢东西了吗?”她下意识地一摸口袋,手 机居然不见了!小男孩见状,拿出一部手机,笑着说:“这是您的吗?”原来,小男孩捡废品时,在汽车旁边发现了这部手机,为了物归原主,他耐心等待,竟睡着了。

⑸真是个好孩子!他要捡多少废品才能换一部手机?她非常感动,问道:“天晚了,你一个人在这儿不怕吗?”男孩笑着说:“没啥怕的,每天放学后我都来,为了赚学费呀!”

⑹原来,男孩的母亲是聋哑人,他还有一个妹妹,一家四口人的生活全靠父亲打零工维持。男孩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就利用放学的时间出来捡废品。她看了看他的蛇皮口袋,里面放着几个饮料瓶子。她忽然想起来,放在汽车后备箱里的空饮料瓶还在。她赶快从后备箱里搬出来,又找出车内散落的旧报纸和杂志,全倒在男孩的蛇皮口袋里。男孩开心地笑了。

⑺风停了,她感到了一阵温暖。不久,重拾希望的她关了原先的店,筹钱开了一家新的火锅店。从那时开始,不管生意好坏,她都坚持资助小男孩上学,直到他大学毕业。男孩能自食其力了,他走过很多地方,尝试过很多工作,不管收入如何,他都会拿出一笔钱打到她的账户中。她把那些钱又重新汇给男孩,并打电话告诉他不必这样做,因为她出资援助他,完全是因为他的善良,根本不求回报。

⑻又过了几年,因房子要拆迁,曾经红火的火锅店生意再次变得冷清,最艰难的时候她甚至付不起房租。正在她心急如焚之际,小城电视台的记者忽然跑来采访她。原来当地的小学收到一笔捐款,捐款人正是她。她沉思了片刻,很快就明白,这件事的幕后策划者一定是男孩。这条新闻播出后,很多人被她的善良感动了,宁肯绕很远的路,也要到她的店里来吃饭,火锅店的生意很快又好转起来。

⑼重新赚到钱的她,十分感激所有帮助过她的人,继续资助贫困孩子。每次捐款,她总写下那个男孩的名字。其实,对她和男孩来说,写谁的名字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在他们手中,善心如一簇小小的火苗,正在悄悄传递,它无法照亮整个世界,却温暖了很多人的心。

(原文有改动)

4、通读全文,根据下面提示找出表现“她”情感变化过程的词语。(2分)

十分痛苦 ①非常感动(或感到温暖)重拾希望 ②心急如焚

十分感激

5、选文中的小男孩是一个怎样的人?(3分)

善良(拾金不昧)、懂事、勤劳、乐观、知恩图报、(答出三点即可)(3分)

6、第(6)段划线部分运用了哪种记叙顺序,有什么作用?(4分)

插叙。(1分)交代了小男孩贫苦的家境和捡废品的原因,(1分)突出了小男孩懂事、善良、乐观的品质,(1分)为下文写“她”给男孩废品并资助他上学做铺垫。(1分)

7、结合上下文说一说第⑺段“风停了,她感到了一阵温暖。”一句中加点词语“温暖”的含义。(2分)

既指风停了,“她”的身体感到暖和,(1分)也指小男孩的善良、懂事使“她”内心倍感温暖。(或小男孩的乐观坚强使“她”深受鼓舞,重拾希望。)(1分)

8、分析结尾划线句“其实,对她和男孩来说,写谁的名字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在他们手中,善心如一簇小小的火苗,正在悄悄传递,它无法照亮整个世界,却温暖了很多人的心。”在选文的结构和内容上的作用。(3分)

总结全文,(1分)照应题目(或点题),(1分)点明善心的传递可以温暖人心这一主旨。(1分)

9、请结合选文的内容,谈一谈你读了本文之后的感受。(3分)

能联系选文(1分),谈感受(1分),语言连贯、通顺(1分)。

示例:小男孩因为善良,受到“她”的资助读完大学;“她”因为善良,火锅店的生意由冷清又好转起来。善良不仅温暖了别人也帮助了自己。

阅读三

站立在废墟上的衣橱 麦子

1奶奶的卧室有一个大大的衣橱。衣橱里挂着各式各样的旗袍。

○2穿着旗袍的奶奶很精神,○也很好看。我很喜欢她穿着旗袍的样子。也很喜欢她挂着旗袍的大衣橱。高兴的时候,我喜欢躲进里面,嗅着樟脑丸淡淡的芬香;受委屈的时候,我喜欢躲进里面,一个人偷偷地哭。

3奶奶说,长大后,衣橱里的旗袍都归我。为此,我向同桌的小芊炫耀了很久。

○4那一天中午,○我们全家坐在院外的丁香树下,正议论镇东的大叔家来了一只野猫。突然,丁香树剧烈地晃动起来,所有的东西都晃动起来。站立不住的我们晃趴在了地上。

5然后,到处一片“轰隆隆” ○。

6接着,一片静寂。时间也仿佛为之停止了很久,很久。等我们反应过来时,看到的除 ○了尘烟,还是尘烟。在尘烟中,我家的四合院已荡然无存,只剩下一堵墙,还有墙下奶奶的那个大衣橱。

7后来,我才知道,那一天倒了许多的房,死了许多的人。而小芊也永远看不到我穿旗 ○袍的模样了。

8爸爸妈妈去镇上的医院帮忙了。奶奶去了附近的农贸市场,听说那里的房子全倒了。○孤零零的我带着被吓坏的小狗阿白钻进了奶奶的衣橱。

9衣橱完好无损。衣橱里的衣服仍然光鲜、亮丽。可是,我害怕极了。○10傍晚的时候,奶奶回来,从废墟里刨出一些饼干。可是,我们都没有心情吃,阿白也○没心情吃。我们一起坐在衣橱里,望着满天的星斗,呆呆地等待着黎明。

11第二天,○爸爸妈妈仍然没有回来。我和奶奶从废墟里拾掇出一些米和蔬菜,还有一些完好的砖块、木料。穿着一身蓝色旗袍的奶奶在废墟上砌了简易的灶,为我熬了稀粥。还用那些砖块、木料在衣橱旁搭建了一个能睡觉的小窝棚。

12因为下了一场雨,衣橱开始渗水。

○13天晴后,○奶奶找来一根长长的绳子,一头系在那株丁香树上,一头系在从前院内的那株橘树上。我和她将衣橱里的旗袍一件一件又一件,慢慢地晾挂在绳上。阳光下,那些旗袍随风轻轻地摇摆,像一面面绚丽的旗帜。站在这些旗帜下的我,悲伤的心慢慢有了温度。

14后来,镇上来了救援队、医生,还有许多志愿者。奶奶也加入到他们中间,为那些受 ○伤的人做饭、洗衣。每天早上,奶奶去做事前,都会拉开她的衣橱,精心挑选出一件美丽的旗袍。她说:“漂亮的衣服会使人的心情逐渐好起来。”

15奶奶说得一点没错,○每天目送她穿着旗袍离去的身影,我的心情也逐渐不再像从前那样悲伤。而阿白也渐渐有了生气。我们一起在废墟上走来走去,还采来野花,放在窝棚里,放在衣橱上。不远处传来小鸟的叫声,空气中有栀子花的味道在弥漫。我开始明白某些东西已永远失去,但某些东西却留了下来。

16一天一天过去。○灾后重建开始了。爸爸妈妈所在的厂区恢复了生产,学校有了板房教室。奶奶为我缝制了一个新书包,上面还绣了一朵金色的太阳花。

17我们一家寄居过的窝棚被拆去,○废墟上的碎砖烂石也清理走。大家开始陆续搬进简易的板房。我们也不例外。衣橱也搬了进去。里面的旗袍依然光鲜、亮丽。樟脑丸依然散发出淡淡的芳香。

18奶奶的精神依然很好,穿着旗袍的她依然好看。而我依然喜欢高兴的时候躲进衣橱,○也依然喜欢伤心时,一个人躲到里面,哭泣。

19一些东西已改变,一些东西却仍然在。

10、从全文来看,题目中的“站立”指的是什么?(4分)

“站立”指:地震中没有倒下的大衣橱;灾难中人们坚强、团结、乐观的精神。

11、请赏析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3分)

时间也仿佛为之停止了很久,很久。

运用反复的修辞,(1分)突出了地震瞬间带给人心理感受上的时间之久。(2 分)

12、联系文章语境,揣摩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4分)(1)第二天,爸爸妈妈仍然没有回来。

(2分)是说爸爸妈妈仍然在抗震救灾的现场,从侧面反映了灾难的深重,也写出了作者对父母的担心。

(2)站在这些旗帜下的我,悲伤的心慢慢有了温度。

(2分)奶奶对生活的热爱、对困难的乐观态度影响了我,让我害怕、悲伤的心慢慢 有了温暖。

13、文中的奶奶是一个怎样的人?请作简要分析。(答出两点即可)(4分)

结合事例,围绕“热爱生活、坚强乐观、善良热心、疼爱孙女”等作答。(言 之有理即可)

14、作者说:“一些东西已改变,一些东西却仍然在。”结合全文,说说这句话 的内涵。(4分)

示例:房屋没了,一些人没了,环境改变了,但活着的人依然坚强乐观,依然 热爱生活。不管发生什么样的灾难,人总要坚强乐观地面对生活。

阅读四

山 果

黄兴蓉

○1我从北京出发到云南元谋县,进入川滇边界,车窗外目之所及都是荒山野岭。火车在沙窝站只停两分钟,窗外一群约十二三岁破衣烂衫的男孩和女孩,都背着背篓拼命朝车上挤,身上那巨大的背篓妨碍着他们。

○2我所在的车厢里挤上来一个女孩,很瘦,背篓里是满满一篓核桃,她好不容易地把背篓放下来,然后满巴掌擦着脸上的汗水,把散乱的头发抹到后面,露出俊俏的脸蛋儿,却带着菜色。半袖的土布小褂前后都是补丁,破裤子裤脚一长一短,也满是补丁,显然是山里的一个穷苦女娃。车上人很多,女孩不好意思挤着我,一只手扶住椅背,努力支开自己的身子。我想让她坐下,但三个人的座位再挤上一个人是不可能的,我便使劲让让身子,想让她站得舒服些,帮她拉了拉背篓,以免影响人们过路。她向我表露着感激的笑容,打开背篓的盖,一把一把抓起核桃朝我的口袋里装,我使劲拒绝,可是没用,她很执拗。

○3慢慢地小姑娘对我已不太拘束了。从她那很难懂的话里我终于听明白,小姑娘十四了,家离刚才的沙窝站还有几十里,家里的核桃树收很多核桃,但汽车进不了山,要卖就得背到很远的地方,现在妈妈病着,要钱治病,爸爸才叫她出来卖核桃。她是半夜起身一直走到天黑才赶到这里的,在一个山洞里住了一夜,天不亮就背起篓子走,才赶上了这趟车。卖完核桃赶回来还要走一天一夜才能回到家。

○4“出这么远门你不害怕吗?”我问。

○5“我有伴儿,一上车都挤散了,下车就见到了。”她很有信心地说。

○6“走出这么远卖一筐核桃能赚多少钱?”

○7“刨除来回车票钱,能剩下十五六块吧。”小姑娘微微一笑,显然这个数字给她以鼓舞。

○8“还不够路上吃顿饭的呢!”我身边一位乘客插话说。

○9小姑娘马上说:“我们带的有干粮。”

1○0那位乘客真有点多话,“你带的什么干粮?”

○11“我已经吃过一次了,还有一包在核桃底下,爸爸要我卖完核桃再吃那些。”

1○2“你带的什么干粮?”那位乘客追问。

1○3“红薯面饼子。”

1○4周围的旅客闻之一时凄然。

1○5就在这时,车厢广播要晚点半小时,火车停在了半道中间。我赶忙利用这个机会,对车厢里的旅客说:“这个女孩带来的山核桃挺好吃的,希望大家都能买一点。”

1○6有人问:“多少钱一斤?”

1○7女孩说:“阿妈告诉我,十个核桃卖两角五分钱,不能再少了。”

1○8我跟着说:“真够便宜的,我们那里卖八块钱一斤呢。”

1○9旅客纷纷来买了,我帮着小姑娘数着核桃,她收钱。那种核桃是薄皮核桃,把两个攥在手里一挤就破了,生着吃也很香。一会儿,那一篓核桃就卖去了多半篓。那女孩儿仔细地把收到的零碎钱打理好,一脸的欣喜。

2○0很快到了站,姑娘要下车了,我帮她把背篓背在肩上。然后取出一套红豆色的衣裤,放进她的背篓。对她说:“这是我买来要送我侄女的衣服,送你一套,回家穿。”她高兴地侧身看那身衣服,笑容中对我表示着谢意。此时,一直在旁边玩扑克的4个农民工也急忙站起来,一人捏着五十元钱远远伸着手把钱塞给小姑娘:“小妹妹,我们因为实在带不了,没法买你的核桃,这点钱拿回去给你妈妈买点药。”姑娘哭了,她很着急自己不会表达心里的感谢,脸憋得通红。小姑娘在拥挤中下车了,却没有走,转回来站到高高的车窗跟前对那几位给他钱的农民工大声喊着:“大爷!大爷们!”感激的泪水纷挂在小脸上,不知道说什么好。那几位农民工都很年轻,大爷这称呼显然是不合适的。她又走到我的车窗前喊:“阿婆啊,你送我的衣服我先不穿,我要留着嫁人时穿,阿婆……”声音是哽咽的。“阿婆,我叫山果,山——果——”

2○1灿烂阳光下的这个车站很快移出了我们的视线。我心里久久回荡着这名字:山果!眼里也有泪水流出来。车上一阵混乱之后又平静了,车窗外那一族族漫山遍野的野百合静静的从灌木丛中探出素白的倩影倏尔而过,连同那个小小的沙窝站,那个瘦弱的面容姣好的山果姑娘,那些衣衫不整的农民工,那份心灵深处的慈爱消隐在莽莽群山中。

(选自《文摘报》2016-04-23,有删改)

15、简要概括小姑娘的形象特点。(4分)

答:小姑娘是一个瘦弱、穷苦、俊俏的孩子,她对 生活充满自信和乐观,懂事孝顺,懂得感恩。

16、试从小姑娘的角度,对文中画线句子进行赏析。(4分)

答:画线句是对农民工动作和语言描写,这些描写表现出农民工善良淳朴的性格特点,传达出人与人之间的纯真情感。

17、找出文中一处景物描写并分析其作用。(3分)

答:“车窗外那一簇簇漫山遍野的野百合,静静地从灌木丛中探出素白的倩影倏尔而过,消隐在茫茫群山中”这里借助环境描写衬托了小姑娘的形象,与文章开头相照应,深化了文章的主旨。

18、本文以“山果”为题的好处。(4分)

阅读的意义与作用散文鉴赏 篇6

书,是人类文明沉淀的载体,是传承文化的一种重要方式。从殷商时期开始,人们通过将古老的文字刻画在龟甲兽骨上,形成了甲骨文,后演变至战国时期的篆书铭文,以及竹简,直到如今的纸质书籍。书陪伴了世界五千年余,记录了人类文明一点一步的变换。成就了人类文明的永久传承。

古人常云:书能香我何须花,茗能香我何须墨。自古,阅读就伴随着人的一生。我们通过阅读了解到了世界的变换,文化的昌荣,历史的演变,以及最深处的自己。书也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了文化色彩,为优秀品质的传承铺开了崭新的道路;为我们的思想披上了智慧的衣衫。

——题记

阅读的作用:形成自我,建设自己的灵魂庙宇。

里尔克说,灵魂没有庙宇,就会被雨水淋湿。人生活在世界上,首先得形成自己。包括自己的信仰,品格,爱好,观念等等。这些东西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应该是不断加深的。读书,让人能够更加清楚地认识自己,发现自己,从而建设自己灵魂的庙宇。在这庙宇里可以看到古往今来无数伟大灵魂的影子,触摸到那些真知灼见经久不变的温度。这样一个庙宇完全被自己的心灵所拥有时,真正的自我就会浮现出来。这时人不易为外界所左右,不需要依靠外力来支撑他的生命,灵魂的承受能力也会十分坚强。?

读书是一种享受,更是自我修行的一种方式,当你遇上一位写出你心灵的作者,你会如同交到了一位难得的知己。相逢恨晚,灵魂深处的孤寂像冰一样刹那间碎裂、融化。这样美好的感觉,是对生命的恩赐。?

提起形成自我,让我不得不想起一位作家和这样一本书。1899年11月奥地利心理学家西特蒙德弗洛伊德所著《梦的解析》与世界见面了,在人类未能充分了解自己的时候,人们将梦境视为来自神的劝导。在《梦的解析》里,弗洛伊德为我们讲解了,人类的梦境,源自于意识。通过对梦境的了解,认识自我,认识意识深处的东西。书中弗洛伊德声称他发现了三大真理:梦是无意识欲望和儿时欲望的伪装的满足;俄狄浦斯情结是人类普通的心理情绪;儿童是有性爱意识和动机的。每个人都有梦境,每一种不同的梦境背后,也隐藏着一只真是的自己。梦境也因为这样一本书,变成了自我与意识的一种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国家的思想,政治体系以及个人行为准则都守着儒道的影响和制约。《道德经》相信全天下的中国人都不会陌生这样一本书,它教育着我们清净而无为,无争而自化。无欲而自朴。人从出身的那一刻开始,受着环境,教育以及自我意识的影响,形成不同的人格,有邪恶,有正义。而在这样一个影响和演变的过程中,书无疑成为了我们人格品质的一种向导。因此阅读也帮助我们构建了一个健康积极的品质。道德经为我们传承的一个重要思想便是朴素辩证法。让每一个受着欲望控制的灵魂,在繁华的世界中寻求着简静的大美。“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不争。”老子一生崇尚于水,他认为水是天地万物最接近于道的东西,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并提出了顺应天地道法的处事方法: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告诫我们:心胸保持沉默而深不可测,纳百川。待人真诚,友爱无私,说话恪守信用,为政精简,处事发挥特长,行动善于把握时机。最善的人正因为有不争的美德,所以没有过失。也不会遭到怨恨。曾有人这么说“千人千道”一千个人读道德经,就会有一千种理解,但我想,无论是哪一种理解,只要阅读,必然能从中吸取你所需要的。可谓: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阅读的乐趣与其中的智慧并非一言两句所能阐述的,而书中真正的东西也需要我们用心去体会。以上简单的引用,希望展现的是书的魅力,是智慧的魅力!通过阅读我们了解到了如何形成一个健康积极的自己,从书中我们能够领略到古人千百年的智慧结晶。在那些智慧的结晶里充实自己,形成自我,建设属于自己的灵魂庙宇!

阅读的作用:文化的载体,世界的窗口。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殷商时期,古人为了传承自己的智慧,将文字图案刻画与龟甲兽骨之上,方便后人阅读,而后人则从中吸取先辈的智慧,不断的学习成长。无论以什么的方式,阅读,都是人类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所接触的书籍有很多,人生哲学类,教育类,医学类,青春读物类,思想政治类,小说类,世界军事类。等等,几乎你可以再书中找到所有人类文明的气息,以及智慧燃烧的火焰。而阅读无疑成为了我们开拓眼见的一条必然之路。

说到书是我们认识世界的窗口,我想到一位来自于法国里昂作家,这位作家因为一本童话而成为传奇,这位既有着飞行员职业又有着作家身份的人叫做:安东尼·德·圣埃克苏佩里。他生平有过很多的作品,《夜航》《人类的大地》他在其中阐述了,人类只是生存在一个大部分是山、沙、盐碱地和海洋组成的星球上,生命在上面只是像瓦堆上的青苔,稀稀落落地在夹缝中滋长。文明像余晖似的脆弱,火山喷发、海洋变迁、风沙都可以使它毁灭无遗。这些形成了圣埃克苏佩里的看法:人生归根结蒂不是上帝赐予的一件礼物,而是人人都要面临的一个问题。人的价值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获得的.。“我的行动,从今以后,一个接一个,组成我的未来”。他以一名飞行员的视角,为我们阐述了我们的星球,和他所看到的世界。从中悟出了生命的意义。

这名传奇作家真正成为永恒著作,却是一部简单的童话《小王子》。这部童话改变了无数人的一生。它讲述了,一个来自外星球的小孩,生活在一个只比他大一点点的星球上,然后因为年轻,不懂得爱他的玫瑰花, 离开星球,经历了7个不同的地方。最终来到了地球,也因为想要回到自己的星球,重新爱护自己的玫瑰,而终结了生命。这样一本简单的童话中,传递了无数的思想与智慧,童话中一共出现了:

玫瑰花:象征着爱人,教会我们爱情的可贵,责任与担当!成熟与理智

飞行员:象征着大人,告诉我们,成长是每个人都需要为止努力的事情,而之所以无法本真,真正的问题不在于长大,而在于遗忘。

狐狸:象征着知己,朋友总会在最迷茫的时候为你指点迷津,人生也因友情的可贵,而不再孤独。

其中小王子经历的七个星球,遇到了希望掌控权利的国王,刻板不懂变通的守灯人,欲望获得巨大财富的商人,爱慕虚荣的小丑,好吃懒做的酒鬼。等等。也利用小王子,刻画出了一个真善美的人格品质。最终遇见了一条蛇,蛇说自己掌握了生命的意义,送小王子回到了自己的星球。

之所以提起这本书,也是因为这部神奇的童话,象征了世界儿童读物的一个崛起。以及文化知识对下一代影响的重要性!阅读也能因此改变自己,改变世界。

人类的历史,世界的变迁,万物的发展声息,似乎都在用简单纸笔记录着。改写着。我们通过书籍了解他们,不出茅庐,方知天下!这是何等的智慧呀!

阅读的意义:人性与教育,创新与格局。

自古以来,推动人类进步的,不是金钱,不是地位,而是大脑。人性决定着世界的格局,以及未来发展的方向。在和谐社会的体制下,人性体现尤其重要,不同的个体,一个接一个,发展成社会。马克思唯物辩证法中提到:世界发展存在于个性与共性之间。《六祖坛经》里提到:人性本清净,万法从自性生,思量一切恶事即生恶行,思量一切善事即生善行。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善良的本质,离不开一刻顺应自然的心。

谈起人性,何为善者何为恶。不得不提到这样一本有关宗教的书籍,中国第一善书《太上感应篇》它提倡“积德累功,慈心于物”, 强调“忠孝友悌,正己化人,矜孤恤寡,敬老怀幼”。在儒家学说中,尤其强调五伦纲常,认为君臣、父子、夫妇的等级界限分明,而在《太上感应篇》中亦以“扰乱国政”,“违逆上命”、“用妻妾语”、“违父母训”、“男不忠良,女不柔顺,不和其事,不敬其夫”作为恶行的准则。可以说,《太上感应篇》实际上建立的是,以儒家道德规范和道家道法自然为标准的立身处世准则。我们从书中了解到一个健康大善的人性。通过不断的学习,形成了如今性。《太上感应篇》作为一部道教经典,它所阐扬的入世行善以求长生乃至成仙的理论,使积善成仙这一修持法门得以流行推广,从而便利民众修道。该典籍含摄了儒、道两家的主流思想,最大限度地扩充社会的行善群体,促进了人间善业的发展。《太上感应篇》作为一本,道德行为手册,加之其对“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的提倡,更是对当今创和谐社会的实践与完成有积极明确的指导作用。

教育,是人类发展的最重要一步,教育的本身意义就是为了智慧与精神的传承,古代的教育从研读四书五经开始。发展到如今,教育已经不只是单纯的阅读而已,但阅读,却是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部分。高尔基说:“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波罗果夫说:“书就是社会,一本好书就是一个好的世界,好的社会。它能陶冶人的感情和气质,使人高尚。”从某种意义上说,书可以改变人生。

阅读对于教育的影响甚至于超越了教育者对被教育人的影响。从少年时期时期,少年时期对人生观、价值观的影响最重要的因素就是阅读。阅读是少年进行自我教育,自我提高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道德经》中提到: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所以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儿童的自我教育往往是从读一本好书开始的。”儿童读一篇好文章就等于上一堂生动的思想教育课,看一本好书,就是在同一个优秀教师谈话。一些优秀作品,展现在学生面前的是绚丽多姿、丰富多彩的天地。受到情感的熏染和美的陶冶。阅读能提高自我意识、自我评价、自我激励、自我调控的能力。儿童可在阅读中找到自己的偶像,确立自己的“参照系”。德育心理学认为:“真正决定人们思想品德的是他心目中的参照系统。”马斯洛的人格发展阶段图中,构成基本价值观和世界观的第一学习就是模仿。一个人羡慕谁,他就会向谁学习;向往什么,就会向那个方向努力。儿童通过阅读,确立自己的奋斗目标,树立远大理想并可形成持之以恒的坚强意志。也就是说,儿童通过阅读增加了一条逐渐脱离成人监护,直接受教育的一条途径。而且这种教育是内在的、长期不断的最根本的自我教育。书籍尽早地进入儿童生活,成了朋友,并能伴随成长乃至一生。青少年精神空虚的原因之一,就是缺乏真正的阅读。阅读之所以能成为一种强大的教育力量,是因为人在赞赏英雄人物的道德美和努力摹仿的时候,就会联想到自己,用一定的道德尺度来评价自己的行为和自己的为人。

书籍,是创新之本,人们在书籍中获取的知识,通过创新变为一种新型的能源及财富。这些创新就是人类发展的一个必然阶段。阅读影响着一个人的知识贮备量,更影响着一个人是否具备创新意识。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创新变得尤其重要,你甘愿在千篇 一律的生活中消磨时光,最终虚度年华,因为碌碌无为而悔恨。还是想要充分利用时间,在阅读学习过程中,不断的发现机遇,创造机遇。从而让有限的时光,变得无限大!从思维创新,知识创新,到能源创新。三者影响着人类的进步,从个人发展,企业发展。到人类社会的进步。思维的革新,是对新型事物的接受以及思考,墨守成规的,终究会被飞速发展的社会遗落在过去。知识创新。本身就是文明的发展!而知识的获取最快最有效的就是阅读。通过不断的学习,改进自我,提高自我。修炼能力,在有限的知识里,让创新意义变得无限大!能源发展更是一个从有限到无限的过程。能源的创新和发现,在于智慧的累积,和科学的进步,教育进步就是科学进步,教育发展就是智慧发展,他们之前相辅相成。能源一直以来都是人类棘手和争议的一个话题,而从有限到无限的发展,则是一个漫长和艰苦的过程,要想舟行而不殆必须做到自我提高。从个性的提高,到共性的提高。最直接的方式,就是阅读!

阅读能让人性的田野撒满光辉,能让教育的长河留向永恒。人性善,教育兴,勇创新,则格局变!阅读能让世界变成和谐美满的世界,能让人生变得美满而充实。

中国一位伟大的无产阶级外交家,政治家,思想家,最受人民爱戴的总理,周恩来说到:为了中华崛起而读书!

上一篇:英语作文:写给父母的感谢信下一篇:主题派对嘉年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