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期刊核心论文发表

2024-11-12

教育期刊核心论文发表(精选9篇)

教育期刊核心论文发表 篇1

在民汉合校的工作应注意的几个方面

加强双语教育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利国利民的一项有力举措,从二十一世纪开始,新疆各地大力推行双语教育,成立双语班、双语学校、民汉合校,民汉学生混合编班,双语教育得到推广和加强,我就是在这种大好形势下进入了我现在所在的学校---沙雅县托依堡镇民汉合校明德小学,担任校长一职的。民汉合校是一项新事物,汉族和少数民族在生活习惯,思维方式等方面有一定的差异,特别是在语言交流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为切实做好学校各项工作,我认真进行摸索,按照党的教育方针处理各种问题,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教学质量逐步提高,受到上级的表彰奖励和学生家长的好评,多次在地区双语教育交流会上发言,自治区、地区、县和教育局领导多次到我校调研和指导工作,全镇的民族学生家长争相送子女到我校上学,我校已成为全县影响较大的一所民汉合校。总结近五年的工作,我认为在民汉合校工作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要懂一些少数民族语言。要在民汉合校工作,不懂一些少数民族语言一切都无从谈起,你无法同民族教师交流,你说的话民族学生听不懂,不理解,无所适从,你就像一个聋子的耳朵,成了摆设。如果你能懂一些少数民族语言,就能同少数民族教师和学生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那么一切工作做起来就可以游刃有余,遇到问题和困难,就能得到民族教师、学生及学生家长的帮助和配合,少了很多误会。同民族教师、学生及学生家长接触的时间久了,你会发现他们有许多优点,有许多值得学习的地方。彼此之间就能产生信任感,到了这种境界,在民汉合校工作你就可以得心应手了。因此我在学习少数民族语言方面下了较大的功夫,利用一切可以学习的机会进行学习,同民族教师交流时,尽量使用少数民族语言,经过几年不懈的努力,现在我已能用少数民族语言同民族同志进行沟通。

二、要了解少数民族的生活习惯。少数民族有些生活习惯的确不可取,如不注意卫生,讲封建迷信,无完无了的聊天等,但也有一些习惯有其积极意义,如使用流动的水洗手和脸,在长辈面前不吸烟、不喝酒等就是好的生活习惯,值得我们学习。所以在学到一些少数民族语言后,就要了解他们的生活习惯,对一些丑规陋习予以摒弃,对一些好的生活习惯予以发扬光大,你这样做了,同样可以得到少数民族教师、学生及学生家长的尊重。俗话说“走乡随俗”就是这个道理。不能有大汉族思想意识,其实,汉族也有许多习惯是不好的,只有互相尊重,互相理解,才能打好民族团结的基础。

三、要大张旗鼓宣传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现在各学校都开设了《新疆地方史》课程,用历史事实讲了新疆自古至今同内地就有着密切的联系,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教师要很好使用这本教材,首先自己要对教材进行认真钻研,熟悉教材的内容;其次要把这本教材的内容用生动的实例进行讲解,结合本地的实际进行讲解,让学生有切身和实在的感受,明确民族分裂分子妄图分裂祖国的罪恶目的,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情感。

四、要把加强民族团结落实在班级管理的各个方面。要讲加强民族团结的重要意义,但光有这些显然是不够的,必须通过实例让学生感受民族团结的重要性。除将报纸上、电视里的实例编成故事讲给学生听以外,在班级里要开展多种形式的民族团结活动,如“一帮一”、“结对子”,每天学一句汉语、学一句维语,互交朋友等等,这些都是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教师要根据本班的实际情况进行摸索和总结,把民族团结这一工作落到实处,体现在班级管理的各个方面。我们学校在民族团结方面树立了许多典型人物和典型事例,使学生学有榜样,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多年来,学校从未出现过影响民族团结的人和事。

五、要坚决反对民族分裂主义。民族分裂主义的本质是分裂祖国,是国家的敌人。近年来新疆民族分裂主义活动猖獗,影响恶劣,使各族人民深受其害。对民族分裂主义的危害一定要进行深刻的批判,让学生了解其分裂祖国的本质。在这一点上,教师不能有丝毫的含糊。现在批判民族分裂主义的材料很多,教师要结合本学校、本班级学生的实际从中选取,深入浅出进行讲解,使学生从小树立起坚决反对民族分裂的思想意识。我们学校有一半是民族教师,他们在这个大是大非问题上都能做到立场坚定旗帜鲜明反对民族分裂主义,确保了我校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六、要坚决反对非法宗教活动。非法宗教活动和民族分裂主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比民族分裂主义更有欺骗性,更能迷惑青少年。新疆的大部分少数民族信仰的是伊斯兰教,教规教义传播广泛,深入到所有人的心目中。因此少数民族少年儿童从小耳濡目染,影响深刻,更有甚者,一些学生家长经不起宗教教职人员的蛊惑,让少年儿童也去学习宗教内容。宪法规定这是绝对不允许的,这是犯罪。在这个问题上,班主任教师要立场坚定,旗帜鲜明,要通过多种方法坚决杜绝这种现象的发生,让青少年儿童从小就接受正确的教育。

七、要一视同仁对待所有学生。绝对不能歧视少数民族学生,在有些方面还要对少数民族学生予以特别关照,如:有些少数民族学生由于汉语水平差,造成理解能力差,学习成绩跟不上去,班主任就要耐心做工作,利用休息时间给他们补课,在课堂上多提问这些同学,给他们发言的机会,让他们树立起自信心。再如有些少数民族学生家庭生活困难,班主任就要想办法为他们排忧解难,在“两免一补”方面对他们予以特别关照。这样就能取得少数民族学生及其家长的信任,各方面的工作做起了就顺利得多。

八、要经常进行家访。具备了懂一些少数民族语言和生活习惯以后,还要经常到少数民族学生家庭进行家访,家访是沟通的最好方式,当你进行几次家访后,你会觉得少数民族老乡是那么热情好客,那么纯朴热情,那么容易沟通,你会交上一批维吾尔朋友,你要解决的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了。应该说我原来所带的班级,一些民族学生有经常旷课的现象,甚至有辍学现象,经过我的几次家访后,他们都十分体谅我的工作,能认识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意义,让自己的孩子回到学校上课。

这八个方面是最基本的内容,民汉合校学校的领导(核心论文发表)和教师还要根据学校和班级的实际情况,进行具体的安排和设计,只要坚持不懈,各方面的工作一定会取得成效。

教育期刊核心论文发表 篇2

1994年国家科委颁布的《学术类科技期刊质量要求及评估标准》中规定:论文发表周期小于280天为优, 280~380天为良, 超过380天为差。据报道:国外科技期刊论文发表周期一般为7~12个月;而我国大部分科技期刊都存在发表周期偏长的问题, 如兽医类、数学类、农业类、草业类、医学类期刊, 其发表周期多数在一年以上, 平均为14.1个月。一般而言, 影响力大的中文期刊其时效性反而较差。科技部和新闻出版总署也要求期刊要缩短稿件在编辑部的滞留时间, 以最快的速度报道出去, 减少信息贬值。因此期刊编辑部尽量缩短论文发表周期就显得十分重要了。

目前, 已有不少学者在分析论文发表周期偏长原因的基础上, 提出了一些缩短论文发表周期的措施。有关分析指出, 影响论文发表周期的主要因素有登稿数量、退稿率和论文发表数量。稿源丰富, 载文量少, 审稿环节不畅, 出版频次低, 评审、修改用时长及编辑流程落后是其主要原因。为此, 我们需从作者、审者、编者、印刷者四个方面来寻求解决问题的有效措施, 包括:缩短稿件处理周期, 增加印张, 加大信息容量, 调整版式, 精编细改, 提高有效信息密度, 健全审稿专家队伍, 加速编辑、出版和管理系统的现代化步伐, 利用网络资源建立现代化的编辑流程等。

本文以本刊和国内某科技期刊为例, 通过分析这两本期刊在缩短论文发表周期上的一些做法, 为其他期刊调整论文发表周期提供参考。

本刊关于稿件的处理完全在采编系统中进行。作者进入本刊网站后进行注册, 注册成功后即可投稿;最为重要的是, 投稿成功后, 作者可以随时看到自己稿件的进展情况, 可以知道所投稿件的责任编辑是哪一位, 并可在线与编辑人员进行交流。本刊编辑人员进入系统后, 便可了解自己的工作内容, 页面上有:需下载稿件、新返回审稿意见、非责编退改意见、新返回作者退改答辩、待处理稿件、新分配责编稿件、待审稿件、待编修稿件等16项内容。较之以前, 这无疑增加了工作效率。在线采编系统的启用, 不仅增加了编辑与作者之间的沟通, 而且缩短了论文的发表周期, 大量的优秀论文得以刊发。在启用在线采编系统前, 本刊每年的发稿率在7%左右;在启用在线采编系统后, 由于缩短了论文的发表周期, 发稿率得以上升。以2010年为例, 本刊正刊全年来稿3800余篇, 发稿率为10.52%, 保持了核心期刊地位。《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 (2010年版) 显示:影响因子为1.520, 在200多个医药卫生事业管理学科期刊 (其中29个期刊上榜公布) 中, 影响因子学科排序位列第一。由此可见, 现代化的网络管理系统为本刊作者、读者、编者之间的互动, 搭建了便捷的“绿色通道”。

本文要提及的科技期刊自创刊起就率先采用了“科技期刊稿件采编系统”, 实现了编辑流程网络化, 即在线投稿、在线审稿、自动催审、网上查稿和远程编辑等。由于其采编系统中已建立了较完备的审稿专家库 (储存有500多位相关领域专家的通信信息) 、邮件内容模版, 所以在稿件送审时, 该刊编辑只需根据研究方向、专业等来选定审稿专家, 不超过2分钟就能完成送审过程。另外, 通过不断地摸索、试验, 该刊还灵活采取一些独到的方法, 充分利用其采编系统, 使其更大限度地发挥作用。如:对其采编系统中的参数进行修改, 将自动催审时间从送审的第16天改为第12天, 从而达到提前自动催审、提醒专家的目的。

该刊在创刊时就建立了独立网站, 作者投稿以及一切编辑流程都可在网上进行。该刊网站实行全文免费下载, 这极大地方便了读者获取相关信息。而且, 该刊网站设有动态消息发布栏, 让作者和读者能及时了解到与该刊有关的最新情况。另外, 该刊网站还开辟了互动交流栏目, 这使得编辑部、作者和读者之间可以进行交流、讨论, 达到信息共享。

采编流程网络化已是一种趋势, 它能使期刊业务管理规范化、信息服务网络化, 提高工作效率。现在已经有越来越多的期刊采用上述或类似的采编系统, 但是, 网络化采编系统的应用目前并未完全普及, 很多期刊仍然以收发邮件为主, 甚至有少数期刊还以邮寄的传统方式来处理稿件, 这必然导致稿件处理时间的延长。

在缩短论文发表周期方面, 该刊还有两点值得借鉴:一个是外审环节, 另一个是退修环节。在外审环节, 收稿当天初审完毕后即进入外审阶段。其外审时限为15天, 比目前多数科技期刊所规定的30天缩短了15天, 这是该刊缩短编辑流程的关键措施之一。如果专家15天内未完成审稿, 其采编系统将在第16天自动催审, 一个月内催审两次后还未审回, 就增加审稿人。目前, 该刊在征求其编委同意后, 将自动催审时间从送审的第16天改为第12天。这意味着如果顺利, 该刊在15天内就能完成从投稿到外审的过程。在退修环节, 该刊退修时限为90天。由于该刊强调浓缩信息、提高密度, 要求语言精练、篇幅短小, 因而修改用时相对较短。另外, 该刊采取了一种做法, 即对于需修改后提交编委会终审的稿件, 在退修时酌情告知下一次召开编委会的时间。这样, 作者通常会在下一次编委会召开前返回修改稿和修改说明。一般而言, 作者能在一个月左右修回稿件, 如得知开会时间, 修回时间相对更早。

教育期刊核心论文发表 篇3

【关键词】在线出版;学术出版;学术期刊

【作者单位】黄国春 ,广西民族大学传媒学院。

国际STM学术期刊已经实现了数字化出版,据DOAJ统计,到2014年,以e-only数字形式开放获取出版的期刊已经超过10000种[1]。学术数字化出版已是不可逆转的大趋势。而中国的学术数字出版平台迟迟未见出现,这既有技术原因,也有着学术出版体制、学术评价机制等深刻与复杂的原因。但无论如何,任何困难也挡不住中国学者对数字学术出版的期盼。

一、中国学术出版数字化从艰难中走向前台

中国学术出版数字化的推进步履维艰,传统纸质学术期刊仍处于强势地位。原因有三:一是学术期刊垄断学术资源,学者争相向“核心期刊”投稿。新媒体无法与之争夺学术稿源与受众;二是中国学术期刊体制特殊。学术新媒体难以获得“刊号”等出生证;三是学术评价机制的不合理。学术期刊是学术评价的前提,所有评价机构的定量评价都是基于“刊”的[2]。这三个原因确实切中要害,也是学术出版数字化进程难以推进的关键所在。

中国学术出版数字化的推进步履维艰还有一个最根本的问题,那就是中国的学术期刊多数是附属于研究机构、大学或政府部门,在行政上、经济上不是一个独立的单位。这与国外的学术期刊作为独立机构或出版集团的一部分有着本质的不同。2012年7月,原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发布了《关于报刊编辑部体制改革的实施办法》,试图把学术期刊编辑部“转企”或合并到出版集团 [3],以期实现学术出版的集团化、集约化和数字化发展,但因忽视了学术期刊非独立性的体制问题,引起了学术期刊的很大抵触,结果无法实施下去。

但中国并没有因此停住迈向学术传播数字化的脚步,学术数字出版领域出现了知网、维普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等多种数字化学术传播平台。在数字化和互联网的冲击下,传统学术期刊依靠纸本传播信息的渠道早已名存实亡,今天的学术期刊无一不依靠互联网来进行传播,这已是不争的事实[2]。但这些数字化学术传播平台只是学术期刊纸本的网上浏览器,并不具备数字出版功能。中国的数字化在线学术出版平台还亟须建立。

二、学术数字出版平台的模样

桑海博士在《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在线学术平台》[4]中对未来的“在线学术平台”进行了构想:学者注册为平台用户,向网络平台投稿,通过平台编辑人员初审后发给评审专家,通过同行评审的稿件发至作者投向的期刊,限期选用。若作者选择“OA(开放获取)出版”,未被期刊录用的稿件将在OA平台发表,发表的文章注册DOI号。论文在平台以专栏化的形式呈现给读者。

这个在线学术平台的形成有几个条件:①有众多的学术期刊加盟;②建立各学科的评审专家库;③OA出版的文章注册DOI号。这个平台在不改变纸本期刊结构的基础上与网络两条腿走路,网上投稿审稿,纸本出版与网上发表可同时进行。这个平台之所以纸网条腿走路,一是纸本的权威性和合法性目前仍无法撼动;二是向数字出版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三是用纸本的学术把关人为数字出版开路。

在線学术平台的数字出版模式是OA出版,即纸本期刊没有选用通过评审的稿件时,在作者选择的前提下,可以在网上开放获取。平台并没提及Online First(优先在线出版),而真正的数字出版应该是e-only的。OA是在纸本之余的在线出版。而Online First则不同,论文通过评审后优先在线出版,纸本期刊再从中选择印刷出版。论文经过二次筛选、二次评审,更突出纸本的精品地位和评价作用。为了体现学术研究的多样性、层次性,平台应该扩大优先在线出版的容量,让更多论文Online First发表,注册DOI。数字出版平台以学术交流和传播为中心,大量的在线优先发表论文增大了纸本选择的空间,纸本期刊从中自由选择,再进行专家评审出版。无论是优先在线出版或是纸本出版,论文全部进入在线平台数据库开放获取。平台提供用户评价功能,用户可对论文进行在线评议和评分,系统计算引用量和影响因子。

桑海文中没有提及在线学术平台的数字出版格式。从目前来看,国际STM数字出版平台普遍采用基于Web平台的XML、HTML5或RichHtml格式文档[5],如SpringerLink、Elsevier等。而国内的学术网络传播平台普遍采用适合印刷的PDF格式。采用XML格式的好处是可以多媒体出版,可以容纳文字、图片、视频、音频和动画等多种媒体元素,XML文档可标记、注释、编辑、链接和搜索,为语义出版提供条件[6]。文中的数据、公式可计算,程序代码可运行,XML文档还可容易地转换成其他格式的文档。

三、数字学术出版带来的影响

从国际上看,数字出版给学术出版带来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对中国学术出版的影响至少在以下三个方面是可以预见的。

1.DOI成为学术论文的身份证

国际出版界广泛采用DOI(Digital Object Unique Identifier)数字对象唯一标识符,在学术出版领域被称为“学术论文的身份证、出生证”[7]。国际DOI基金会(IDF)授权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作为中文DOI码的注册机构(RA),为中文学术出版界提供中文学术内容(包括期刊、图书、科学数据等)的DOI注册、解析等服务。出版机构或信息服务机构给在线发布的论文注册DOI编码。截止到2015年8月,DOI注册量1.17亿,点击量每月最高超过3亿次。2015 年 5 月 15 日,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和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联合发布了GB/T 7714—2015《信息与文献参考文献著录规则》,2015 年 12 月 1 日正式实施。规则新增DOI作为电子图书、电子学位论文、电子期刊和电子资源的标识符,意味着中国将DOI纳入国家标准管理范围。

2.扩大投稿渠道与选稿范围,有效阻止学术不端

纸本出版形式中,作者要选择将论文投向某一期刊,而且不能一稿多投。数字出版形式中,数百上千的期刊加盟到一个数字出版平台上,作者只要将论文投入一个在线平台,那么平台上所有期刊都有机会参与选择论文。投稿方式由论文选期刊变成期刊选论文,论文与期刊从一对一变成多对多关系,从而提高论文对期刊的适配度和命中率。DOI提供论文的惟一标识和永久性的内容链接,可联网查询。抄袭、剽窃、篡改他人学术成果,伪造数据、文献和注释的论文很容易在数据出版平台入口被堵住,无法进入传播平台,從而有效阻止学术不端行为。

3.数字出版为建立新的学术评价机制带来可能

尽管在一定时期内,具有评价性质的纸本学术期刊还会保留,但学术评价机制不能把数量庞大的数字出版论文长久排除在外。基于纸本“三大核心”的学术评价机制颇受争议。数字出版出现之后,以刊评文、以量评文的学术评价体系会受到以质量评文、以文比文评价体系的严重挑战。一是DOI可以提供准确的论文访问量、引用量的统计,为学术评价提供准确的计量依据;二是数据出版平台可以提供学术批评功能,注册学者可以在具体某一篇论文的“学术批评”栏提出学术批评,指出其学术缺陷或赞扬学术成就,批评的依据直接链接到DOI。

四、数字出版将迎来学术出版的大众化时代

数字学术出版平台的出现,扩大了学术成果的出版渠道,学术成果呈现可以多样化,对广大学者来说,这将是一缕明亮的曙光。尽管在线学术出版平台只是比现有的纸本出版多了一条出版通道,但数字出版将大大地改变以往期刊的出版概念,没有了定期出版和定量出版的限制,论文可以随时在线发表,且数量不限。这样必然会出现数字出版的论文比纸本出版的论文多出几个数量级的现象。只要有研究价值、创新价值,符合学术规范的学术论文都可以在线发表并进入传播平台。数量庞大的e-only论文按学科门类在网络传播,为学者阅读、检索和引用提供了便利。随着时间的推移,传统期刊观念将逐渐被淡化,纸本期刊若无不可替代的功用,有可能会被数字出版湮没。

[1] The Gold Open Access Landscape 2011-2014 Wed, 09 Dec 2015 at 08:40 http://wwwdoaj.org/.

[2]朱剑.学术新媒体:缘何难以脱颖而出[J]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4).

[3]仲伟民. 缘于体制:社科期刊十个被颠倒的关系 [J].南京大学学报,2013.

[4]桑海.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在线学术平台[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学科·社会科学),2015(3).

[5]彭希珺,张晓林.国际学术期刊的数字化发展趋势[J].中国科技期刊,2013(6).

[6]翁彦琴,彭希珺.爱思唯尔语义出版模式研究[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4(10).

教育期刊核心论文发表 篇4

卷首语――冷静坚定地迈向未来………………………………………………………史鉴(1)

思想品德・思想政治课优秀教师、教研员评选揭晓……………………………………………(4)

全国中学“时事杯”小论文竞赛揭晓……………………………………………………………(5)

理论视野

人人有责人人参与……………………………………………………………………陈泓宇(6)

《中庸》“至诚”教育方法及现代价值…………………………………………………王丽(10)

教材分析

政治与历史学科交叉知识的研读及教学建议………………………………………肖忠华(12)

关于《文化生活》的主线……………………………………………………陈昌胜滕洁(14)

新课程新理念

情境教学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运用………………………………………………梅其蕉(15)

要注重研究教学内容…………………………………………………………………王书明(18)

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实效………………………………………………………王静(20)

课改探索

新课程视阈下政治课教学的预设与生成……………………………………………陈春芳(23)

创新教学模式构建高效课堂………………………………………………周玲李才勋(26)

社区课程资源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运用…………………………………………郭琦昭(29)

视频资源在思政课堂中的运用………………………………………………………刘苑芬(31)

新课改中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与对接…………………………………………………董磊(33)

教学研究

重视课堂教学对学生答问的指导……………………………………………………李艳红(34)

功夫更在技巧外………………………………………………………………………徐守霞(36)

政治课教学应注意的四对关系………………………………………………………廖官生(39)

如何提高高中生学习哲学常识的.兴趣………………………………………………吕得晶(41)

政治课教学中的道德底线教育………………………………………………………吴相德(43)

学教一得

少些说教,多些交流……………………………………………………………………杨静(46)

让学生在选择中走向阳光……………………………………………………………周天伦(47)

我有一本“教学案例集………………………………………………………………杨明金(48)

教学设计

“市场配置资源”教学设计…………………………………………………………朱雪萍(49)

“历史唯物主义”复习课教学设计…………………………………………………李杰(53)

“诚信是金”教学实录与反思…………………………………………………………吴琰(57)

“生活处处有情趣”说课稿…………………………………………………………闫莹(60)

案例教学

思想品德趣味教学案例五则…………………………………………………………骆殿兵(62)

经济生活趣味教学案例四则…………………………………………………………丁新松(64)

中考之窗

以“小先生制”重建思品课堂…………………………………………………………刘小娟(66)

如何让学生在思品课中“习得有助”………………………………………………李屹青(68)

思品课促进学生由知到行的四点尝试………………………………………………曲忠敏(70)

问题研讨

关于“教材价格说”的几点商榷………………………………………………王学朝周天航(72)

对《文化生活》教材内容的探讨……………………………………………………胡来章(75)

杏坛一叶

思想政治教师的问题意识……………………………………………………………刘社锋(77)

教育需要包容“异质思维”…………………………………………………………黄虎(80)

给孩子一个美的世界……………………………………………………………………许芳(81)

时事综览

6月份国内外大事……………………………………………………………………………(83)

五彩校园

集体备课,出彩于“五步走”…………………………………………………………储昭柏(84)

善待老师的批评………………………………………………………………………马拥军(86)

“祖国接你回家”所想到的…………………………………………………………卢晓丽(87)

“做”才知道“能不能”………………………………………………………………吴秀珊(88)

新知识新信息

“人文学科存在危机吗?”等10则………………………………………………红叶辑(89)

资料卡片

教育期刊核心论文发表 篇5

审计师分为三个级别,初级审计师、审计师和高级审计师,高级审计师是从事检查并进一步证实公司会计账目和报告的正确性、合理性和可接受性的专业人员,是公司的高级职员。高级审计师资格评审工作以省、自治区、直辖市为单位进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审计厅(局)应经人事厅(局)的批准后组织成立高级审计师评审委员会。高级审计师除了需要具备相关条件之外,还要满足论著发表的要求,评审高级审计师一般需要发表的核心级刊物上,各省市对高级审计师评审要求略有不同,具体还要看本地的政策。

《审计研究》以推动中国的审计理论与实务研究为己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百家争鸣的方针和为审计事业发展服务的办刊宗旨,在积极探索审计基础理论的同时,大力倡导审计应用理论研究,密切关注审计实践中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反映、介绍国内外审计理论与实务及相关学科研究的最新成果及发展趋势,是审计理论研究人员探讨审计理论、进行学术交流的平台,也是广大审计工作者提高审计理论素养、开拓实务工作和进行理论研究必不可少的参考读物。高级审计师要核心期刊论文发表联系期刊之家杨编辑微信:LunwenFz

《当代财经》(月刊)创刊于1980年,是由江西财经大学主办的学术刊物,系第三届国家期刊奖百种重点期刊、全国三十佳社科学报、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华东地区优秀期刊、中国经济类核心期刊、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其四大主要学科(经济理论类,中国经济、经济计划与管理类,会计类,财政类)均进入“中文核心期刊表”,居全国经济类期刊前列。

推荐阅读:审计论文如何提高内部审计在电力企业内部控制中的价值

教育期刊核心论文发表 篇6

职称论文发表征稿启事

刊名: 制造业自动化

Manufacturing Automation 主办: 机械部北京机械工业自动化研究所 周期: 半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开本: 大16开 ISSN: 1009-0134 CN: 11-4389/TP 邮发代号: 2-324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制造业自动化 曾用刊名:机械工业自动化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BST 科学技术文献速报(日)(2009)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2008)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中文核心期刊(2004)中文核心期刊(1992)期刊荣誉: 中科双效期刊

址: 北京德胜门外教场口1号

投稿邮箱:jiaoyu2@126.com

投稿QQ:917769216 本杂志由北京机械工业自动化研究所主办,国家机械工业局主管,1979年创刊。主要刊载制造业自动化领域所取得的新技术、新成果、新产品、新方法以及自动化技术应用成果、科技动态与信息等。常设栏目有:专家论坛、先进制造技术、CAD/CAM/CIMS、生产自动化、自动化技术与装置、控制与检测、数控技术、工业机器人、应用技术、产业动态等。读者对象为从事制造业自动化技术工作的科技人员、管理人员、企业技工、院校师生等。

《制造业自动化》杂志是自动化行业综合性技术刊物。于1979年创刊,是制造业自动化领域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刊物,是机械行业优秀期刊。本刊国内外公开发行,月刊,大16开本,每月25日出版。邮发代号:2-324。广告经营许可证号:京西工商广字0/93号。

《制造业自动化》杂志由北京机械工业自动化研究所主办。创刊于1979年,是制造业领域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刊物(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机械行业优秀期刊)。杂志面向市场,面向国内外企事业单位、面向制造业科研、应用、设计、制造、使用等部门。本刊开设多个栏目,刊载自动化领域取得的新成果、新动向、新方法、新器件、新经验及自动化应用技术信息等。

《制造业自动化》杂志(原《机械工业自动化》)是自动化领域的综合性技术期刊,在行业内具有广泛的影响力。杂志社聘请制造业自动化领域的社会知名人士和技术专家组成(bian)(wei)会,确保稿件的科技性、理论性和前沿性。《制造业自动化》杂志及时地介绍国内外最新制造技术、机电产品信息及实践经验。

标准论文格式

一、纸型、页面设置、版式和用字。毕业论文一律用国际标准A4型纸(297mmX210mm)打印。

页面分图文区与白边区两部分,所有的文字、图形、其他符号只能出现在图文区内。白边区的尺寸(页边距)为:天头(上)25mm,地脚(下)20mm,订口(左)25mm,翻口(右)20mm。文字图形一律从左至右横写横排。文字一律通栏编辑。

使用规范的简化汉字。除非必要,不使用繁体字。忌用异体字、复合字及其他不规范的汉字。

二、论文封面

封面由文头、论文标题、作者、学校、年级、学号、指导教师、答辩组成员、答辩日期、申请学位等项目组成。

文头:封面顶部居中,占两行。上一行内容为“河南广播电视大学”用小三号宋体;下一行内容为“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3号宋体加粗。文头上下各空一行。论文标题:2号黑体加粗,文头下居中,上下各空两行。

论文副题:小2号黑体加粗,紧挨正标题下居中,文字前加破折号。

作者、学校(市级电大)、年级、学号、指导教师、答辩组成员、答辩日期、申请学位等项目名称用3号黑体,内容用3号楷体,在正副标题下适当居中左对齐依次排列。占行格式为:

作者:XXX 学校:XXX 年级:XXX 学号:XXX 指导教师:XXX 职称:XXX 答辩组成员: XXX(主持人)职称:XXX XXX 职称:XXX „„ 答辩日期:X年X月X日 申请学位:学士(不申请可省略此项)由于论文副题可有可无,学位可申请可不申请,答辩组成员可以是3、5、7人,封面内容占行具有不确定性,为保持封面的整体美观,可对行距做适当调整。

三、论文

论文由论文目录(提纲)和题目、作者姓名、完成日期、摘要、关键词、正文、注释、参考文献、附录等项目组成。

需要列目录的论文,目录要独占一页。“目录”二字用3号黑体,顶部居中;以下列出论文正文的一、二级标题及参考文献、附录等项及其对应页码。用小4号宋体。

论文题目用3号黑体,顶部居中排列,上下各空一行; 作者姓名:题目下方居中,用四号楷体。

完成时间:作者姓名下方居中,字样为“X年X月”,用四号楷体。

摘要:作者姓名下空一行,左起顶头,写明“摘要”字样加粗,点冒号,接排摘要内容。一般用五号字,字体用楷体。

关键词:摘要下方,左起顶头,写明“关键词”字样加粗,点冒号,接排关键词。词间空一字。字型字体同摘要。

正文:关键词下空一行开始。正文文字一般用5号宋体,每段起首空两格,回行顶格,单倍行距。

正文文中标题:

一级标题。标题序号为“

一、”,4号黑体,独占行,末尾不加标点。如果居中,上下各空一行。

二级标题,标题序号为“(一)”,与正文字体字号相同,独占行,末尾不加标点; 三、四、五级序号分别为“1.”、“(1)”和“①”,与正文字体字号相同,一般不独占行,末尾加句号。如果独占行,则不使用标点。每级标题的下一级标题应各自连续编号。注释:注释采用脚注形式。加注符号以页为单位排序,标在须加注之处最后一个字的右上角后,用带圈或括弧的阿拉伯数字依次标示。同时在本页留出适当行数,用横线与正文分开,左起空两字后写出相应的注号,再写注文。每个注文各占一段,用小5号宋体。建议使用电脑脚注功能。

参考文献:在正文项目后空两行左起顶头用四号黑体写明“参考文献”,另起行空两格用5号宋体编排参考文献内容,每个参考文献都另起行。参考文献的项目见“实施方案”正文。

附录:在参考文献后空两行左起顶头用四号黑体写明“附录”字样,另起行编排附录内容,格式参考正文。

正确论文格式,请参考。

企业家社会资XXXXXX的影响探析

张三

(中国大学商学院 安徽 合肥 230039)

摘要:企业家利用自己拥有的社会资本为企业进行融资是目前许多中小企业融资的重要手段之一,企业家社会资本对中小企业融资管理会产生较大的影响,文章在对企业家社会资本对中小企业融资管理的影响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如何更好地利用企业家社会资本提高中小企业融资效率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企业家社会资本;中小企业;融资 正文:„„„

由于我国经济发展仍处于转型时期,市场发展水平和各项法律制度均在不断发展完善之中,各种社会关系以及一些非正式的制度安排在政策、信贷、信息甚至是生产要素等资源的获取以及企业之间商业关系的建立等方面都会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企业家与政府部门之间以及企业家之间的关系网络有着不可低估的价值。在我国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始终伴随它们的最大难题是融资难的问题,多数企业家都在想方设法通过自己的各种社会资源为企业融资,那么企业家社会资本对中小企业的融资管理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如何更好地利用企业家社会资本提高中小企业融资效率呢?本文拟就上述问题进行探讨。

一、企业家社会资本的内涵

社会资本的概念是法国学者布尔迪厄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来的,他把这个概 注释:

①周林彬著:《企业家社会资本探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69页。②孙宪忠:“不动产物权取得研究”,载梁慧星主编:《民商法论丛》,法律出版社第3卷,第42页。③高富平:《中小企业融资》,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112页。参考文献:

教育期刊核心论文发表 篇7

第六届中国科协期刊优秀学术论文评选结果已揭晓,我刊发表的综述文章“风沙运动研究中的若干关键力学问题”(作者:郑晓静、周又和;发表于2003年第25卷第2期)荣获“第六届中国科协期刊优秀学术论文”三等奖.

本届优秀学术论文是从122个全国学会推荐的论文中评选产生的,其中一等奖50篇,二等奖150篇,三等奖271篇.中国科协期刊优秀学术论文评选活动有助于倡导和鼓励我国科技工作者将高水平的学术论文在国内学术期刊发表,吸引国内外优秀作者投稿,提高我国科技期刊学术质量和水平.

期刊论文发表 篇8

当前呼吁调整中国计划生育政策的民众,很喜欢引证日本战后的人口发展经验及当代日本所面临的人口问题,而绝口不提国土面积与中国几乎相等的美国。

这似乎容易理解。

与美国相比,我们在国力上的相形见绌、人均财富上的捉襟见肘,让人很难回避中国人口过多的事实。

但日本不同。

日本以三十七万平方公里弹丸之地,拥一亿两千八百万人口之众,在相对的意义上,说日本其实比中国人口更多也毋庸置疑。

而当今日本千方百计地鼓励国民生育,以挽救超低的生育水平,中国却反其道而行之,继续强硬推行计划生育。

因此,中国民众把日本当作一面镜子来杯葛国内的计划生育政策,乃是俯拾即是的现象。

自然也有人更愿意拿美国甚至澳大利亚作为参照,支持中央政府继续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

但很快被斥责为中国人口发展不能也不可能做遥不可及的“美国梦”,澳大利亚更因为人口稀少制约国际影响力而被本文由论文联盟收集整理认为不足为师。

从引证之学与辩论之术来看,反对与支持两方这样一来便沦为各执一词,形同鸡对鸭讲,谁也说服不了谁。

假如基于中国国情继续推行计划生育人口政策是理性的,那么无论比较美国还是参考日本,都应该衍生出相同的支援性结论。

所以,站在力挺计划生育的一方,哪怕日本这面镜子不尽如人意,也不能拒绝。

相反,倒要看一看,人口问题上日本这面镜子到底照出了什么!

战后日本出现了两次人口增长高峰:第一次是一九四七至一九四九年持续三年的婴儿潮,共出生八百零六万人,总人口增至八千一百七十七万人,出生率由一九四五年的23.2‰急速上升到30‰—34.3‰。

WWw.11665.CoM这个时期出生的人被称为“团块世代”,而这个团块世代中的女性到一九七一至一九七三年进入适婚年龄,又形成了战后第二次生育高峰。

经过两次人口增长高峰,到一九七三年日本总人口终于突破一亿关口。

经历了战乱之苦,新中国甫定同样迎来了人口增长高峰。

与日本相比,生育率水平不相伯仲,但中国出现了三次人口高峰,而且每次高峰的持续时间要远远超过日本,分别持续了一九四九至一九五七年的八年、一九六二至一九七零年的八年及一九八一至一九九零年的九年。

日本战后二次人口增长高峰使总人口增加了51.22%(一九四五——一九七三年),而新中国三次人口增长高峰使总人口飙升了109.29%(一九四九——一九九零年)。

面对战后出乎意料的人口的爆发式增长,中日两国政府都先后做出了反应。

但日本政府反应迅速,在第一次婴儿潮来临的第二年即一九四八年,日本政府便出台了《优生保护法》,实行少生优育。

等到政府二十几年后才开始限制生育时,日本人口形势已是时过境迁,人口生育率在七十年代中期甚至下降到了人口更替水平以下。

政府在见识了整个第一次人口高峰的凌厉之势后,对人口问题虽有警觉,但随即被浮夸与冒进之风所冲淡。

一九五七年提出“新人口论”、主张限制生育的马寅初还被打成了右派。

直至经历第二次人口增长高峰,整个人口形势变得危如累卵,中央政府再也不能坐视不理,这才在一九七三年出台“晚、稀、少”的人口政策。

可是人口基数已大,限制措施为时已晚。

接下来十年人口平均增长率虽大幅下降,但年均新增人口依然高企。

最终政府不得不在一九八三年全面推行“一胎化”政策,并将计划生育确立为基本国策。

战后中日两国的人口增长和有意识的人口控制,虽有很大差别但终究还是程度不同而已,如果可以这样说的话,那么,战后两国的经济社会景象以及人口与经济之间的态势,却是天壤之别。

战后日本在物质资本几乎荡然无存的情况下,经过到五十年代中期的经济恢复,再用不到二十年时间,就由一个令人唾弃的列强帝国,一跃而成为叫整个世界惊羡的工业强国。

一九六八年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

与此同时,新中国成立后同样面对满目疮痍的经济基础,在经过短暂的国民经济恢复后,亦试图鼓足干劲搞建设,但随后演变成内部阶级斗争,“反右”与十年内乱将国民经济重新推向了崩溃的边缘。

战后中日两国社会经济与文化环境演变的泾渭分明,彻底改变了两国人口与经济之间的关系。

在日本,先是五十年代的节制生育降低了人口生育水平,到了七十年代人口再生产已经无需政策节制,发达的经济基础与崭新的文化环境形成了自发的生育约束机制,以至于日本政府开始面对超低生育水平所带来的新人口问题。

反观中国,在国民经济每况愈下的同时,当国民的基本权利只剩下生育自由时,无度的人口繁殖反过来成为社会发展难以承受的巨大负担,计划生育前甚至采取了把城市青年赶到农村去的“上山下乡”运动方式,来解决城市人口的就业问题。

如今,很多人不理解,日本人口那么多,人口密度那么大,还要鼓励生育,而中国人口虽多,但国土幅员辽阔,经济资源固然不能与俄罗斯、美国相比,但比日本还是绰绰有余,况且经过四十年计划生育,中国人口发展已进入低生育水平国家之列,何以泱泱大国非得继续坚持计划生育?对此,笔者有如下浅见:

第一,日本比中国更有能力负担较多的人口。

二零一二年日本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四万五千七百七十四美元,中国五千四百三十二美元,日本人均财富是中国的8.43倍。

如果日本人宁愿承受与中国国民一样的生活水平,它的总人口可以膨胀到十亿;反过来说,中国人口继续不加节制地增加下去,只会令国民的生活状况愈加窘迫,也会令目前由于人口过多而加剧的人与资源、人与财富、人与人之间的紧张关系更加紧张,酿成更大更多的社会发展问题。

日本资源匮乏,但日本人凭借一技之长足以从地球上任何国家那里获取它所需要的经济资源,反躬自问,我们目前尚没有那种力量。

出于民族情绪而抵制日货之所以难以奏效,盖由于日本技术已渗透到全球经济的各个领域,况且抵制所谓之“日货”,不仅包含着日本人骄傲的技术利得,也浸润着中国劳工的血汗。

第二,日本面临劳动人口枯竭的危机,而中国长时期内劳动力供给仍然过剩。

日本战后在短暂的人口增长高峰后,七十年代中期人口发展出现逆转,人口出生率下降之快,在世界上也是罕见的。

生育率锐减使得每年新生儿数量有可能少于死亡人数,人口“少子化”呈明显趋势。

在这种形势下,日本政府出台鼓励与奖励妇女生育的政策,以便保障经济系统必要的劳动力,尤其是青年劳动人口的供给,当然是可以理解的。

但是,日本的经济成就从来没有仰仗过“人口红利”,战后日本崛起之际,正是第一次婴儿潮抚育之时,而第二次婴儿潮尚未来临。

即便按较窄的口径计算,目前中国二十至五十九岁年龄组劳动人口为八亿三千九百万,三十年内仍将维持在七亿至八亿之间,在数量上相当于所有发达国家劳动力资源的总和。

这还未考虑生产力水平因素,除非生产力水平踏步不前,正常情形下随着生产力水平特别是农业生产力的提高,人口中还将释放出源源不断的剩余劳动力,因此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中国根本不会缺乏劳动力,劳动力人口总体上仍然是严重过剩的,就业压力还将长期存在。

在坚持计划生育政策、长期稳定低生育水平的情况下,劳动人口总量当然会逐渐减少,人们因此担心“人口红利”的消失,却没有认识到,中国意义上的人口红利是必然要消失的,这并非节制生育之过,而是技术创新上不思进取、单靠消耗资源与廉价劳动力这种经济增长方式难以为继的结果。

第三,日本鼓励生育可以缓解人口老龄化,而中国不节制生育却只会加剧老龄化的社会负担。

日本是人口老龄化最严重的发达国家之一。

由于日本人平均寿命大大超过世界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及眼下超低的生育水平,日本人口老龄化趋势变得愈发明显。

根据日本国立社会保障人口研究所的预测,二零五零年日本老年人口比例将高达35.7%。

日本虽然采取鼓励生育的措施,但因为人口增殖的自我约束,能起到多大作用亦未可知。

但以日本强大的创富能力、以完善的社会养老与福利保障体系相匹配,就算将来三人行必有老者,也构不成日本人口毁灭性的灾难。

人口老龄化是发达国家人口发展的普遍现象,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带有“跨越式老龄化”的显著特征,就是在中国尚未成为发达国家,但又必须实行计划生育的情况下,比发达国家较早出现人口结构老龄化现象。

中国人口老龄化提前到来,确系计划生育所致。

其一,这是“人口过多”和“人口老龄化”之间,两害权衡取其轻,是实行计划生育控制总人口必须接受的一个结果。

其二,只要持续稳定低生育水平,人口老龄化率虽然提高,但老龄人口的绝对数逐渐减少,因而养老总负担反而减轻了。

其三,只要提高生产力水平,建立全民覆盖的社会化养老制度,佐之以延迟退休等措施,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不是不可克服的社会难题。

试图通过多生人口来缓解中国人口老龄化,无异于饮鸩止渴。

第四,日本人口发展具有自发的节制机制,而中国人口自我约束的能力微弱,一旦放开生育,后果不堪设想。

中日两国的人口问题,表面上有相似之处,比如少子化、老龄化,但彼此之间的基本区别在于:一个是高度工业化发达国家的人口问题,一个则是初步工业化发展中国家的人口问题。

日本总人口虽然不少,但人口总量尚不构成社会经济发展的压力,最重要的是人口再生产具备了自我约束的机制,即使政府鼓励生育也不致总人口膨胀到失控的地步。

中国的人口问题,从根本上说,既不是过去生的太多,也不是现在生的太少,而始终是人口太多。

人口超载始终是制约中国社会发展的主要因素。

另一方面,虽然经过三十年改革开放和持续快速的.经济增长,中国社会经济与文化环境发生了剧烈的变化,大中城市人口已经呈现类似发达国家生育率自发降低的迹象,但总体而言,中国人口再生产还缺乏可以信赖的自我约束机制。

目前要求中央政府放松生育限制的呼声强烈,把脉群情,中国人的生育渴望感同身受。

全国各地生殖中心的生意火爆,不少人试图通过生物技术达到一胎多育的目的。

如此情形,一旦放开生育,后果不堪设想。

唯面对日本时,我们可以说中国人口并不算多。

这差不

多就是人们愿意拿日本当镜子的心思所在。

本文履行着论辩规则,只字不涉美国、俄罗斯、澳大利亚,但谁也不能否认,中日两国的人口还是有别的。

中日两国人口之别,不在数量上,不在人口的“口”上,却在人口的“人”上。

二十世纪中叶,中国人与日本人曾一起站在时代的起跑线上。

日本经济在战后奇迹般地崛起,理由千万条,从人口学上看,自明治五年(一八七二)颁布《学制令》以来,日本人口发展尤重“人”的开化、教育和教养,故如发展经济学家舒尔茨所说,日本战败后虽然物质财富灰飞烟灭,但其国家财富中的重要部分、具有知识水平的人还大量存在。

建筑论文发表期刊 篇9

论文关键词:国际承包 问题 对策 建议

论文摘要:随着建筑行业的不断发展进步,目前,我国具有对外经营权的企业越来越多,越来越多的工程承包企业向国际建筑市场进军,我国国际工程承包事业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但同时,我们也需要意识到一些问题,面对国际工程承包市场的全新环境,很多企业在新环境中的生存发展受到一定阻碍。

不仅对企业自身的利益带来重挫,对国家形象的展示也有一定影响。

为此,针对国际承包工程项目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要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处理解决,才能促使我国的国际承包工程企业能不断适应国外建筑市场的激烈竞争。

前言

国际工程承包指的是一个国家的政府部门、企业、项目所有人等委托国外的一些工程承包人,要求他们按照规定的条件来承担并且完成一项工程任务。

它是一种国际贸易方式,也是一种国际劳务合作关系。

这种贸易方式对技术水平的要求很高,往往需要培训专门的技术人员。

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国际工程承包可以分为不同的种类。

若按照计价方式不同,可以分为两类,一是“成本加费用”类合同,这种模式指的是指承包人先行垫付所有的费用,再向发包方进行报销。

二是固定价格合同,这种合作模式在约定的范围内,各种款项不再调整,这种模式需要双方在合同中对风险范围、费用计算等方面做一些规定。

按照责任承担不同可以分为几类。

一是分项工程承包合同,指的是工程被分成很多项目,一个发包人与多个承包人之间签订合同。

二是“交钥匙”工程承包,指的是跨国的企业在所在国建设项目时,项目完成之后要将项目的管理权和所有权交还。

三是“产品到手”工程承包,这种模式指的是承包人从项目勘察开始直到正式生产都要进行负责,而且在正常生产之后的一段时间内还要进行相应的培训、设备维修等服务工作。

国际工程承包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一)公司经营范围和规模小

在我国,大多数从事国际工程承包的公司企业中,规模较小的占多数,由于受多方限制,这些公司大多只能做一些中介性的工作,比如承揽、介绍或者组织等,这个行业中,还有很多是结构单一的一些建筑施工企业。

而当前的国际化承包市场中,发包人对承包人的要求越来越高,要求更加全面地进行工程勘探、建筑、设计、电力、供水、设备采购与供应、人员培训等各方面的工作,要求的不断提高,使得很多中小规模的公司企业被淘汰。

企业管理水平有问题

目前,我国主要有两类公司从事相应工作,意识国有企业,是我国范围内进行国际承包的主要力量,另一种是私人企业,私营企业的发展势头很足,如上所述,但规模和影响范围始终不够,而且在公司的管理体制上也还有很多问题。

而管理体制问题对该行业带来极大影响的,更多的是国有企业。

目前,我国很多国有企业都已经改制,但一些国有独资或者控股的公司,其管理模式还没有多大改革。

这导致一种现象的出现,即企业具有对外经营权,但一些海外的分公司却很难有独立经营权,而且,负责国际工程项目管理的部门大多数都依靠电话、

邮件传真等方式与国外进行联系,对于国外工程的情况掌握还有一些困难,因此,这导致企业在进行一些重要问题的决策时,很容易出现偏差。

另外,由于国际承包工程的市场不断改变,国际工程投资逐步多元化,招标投标方式也发生改变,目前,我国的很多公司在进行国际工程承包管理决策时,与国际工程承包市场发展的脚步不相适应。

在这个行业中,从市场考察、投标、决策、项目实施、竣工等过程中,还没有形成完整、成熟的操作流程,以至于对于项目中出现的问题不能及时有效地探讨解决,还是按照国内的经验来制定方案,耽误了决策时机,最终被市场淘汰。

融资能力不足,资金短缺

随着国际工程项目的规模逐渐扩大,工程项目的投入资金也不断增长。

在这个市场中,越来越多的采用带资承包的方式开展工作,这对项目的承包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很多时候,一家企业的资金量以及融资能力,成为一家企业能否赢得工程项目的关键。

我国的国际工程承包项目市场主要分布在亚洲和非洲,这些地区的资金并不十分充足,需要我国的企业自行融资,而我国的金融服务体系还不够健全,

各种金融业务的品种比较单一,使得我国的企业在融资过程中受到极大的影响和限制,与发达国家的承包商差距很大。

在资金匮乏的情况下,许多企业只能挂靠于国外大公司,或采取其它合作形式,不仅影响了经济利益,而且对于对增加企业的业绩和提升企业品牌形象都不利。

另外,缺乏具有国际化经营管理经验的专业人才,也是国际工程承包市场发展的一个重要瓶颈。

我国国际工程承包项目的发展对策

建立适合国际市场的工程承包公司,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国际工程承包市场是不断进步的,如果一味按部就班,企业自然会被淘汰。

因此,转变国际工程承包企业的体制,使其转化为国际化的经营模式和理念,走集智力、技术、资金多条线为一体的道路,才是企业生存的根本。

对于企业原来在管理与决策上的弊端,在发展过程中,企业首先要做的是一个准确的定位,可以进行资产重组,最重要的是将国际工程承包这一部分的业务从总公司的业务中进行分离,

使得相应的分公司能集中精力投入到国际工程承包项目中去。

总之,国际工程承包公司生存的原则就是以市场需要为前提,将公司体制进行相应变革,以适应国外市场。

其次,还要不断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

总体来说,我国在国际工程承包项目中,技术能力是有,但经营管理的效果不佳,很多时候,经营管理理念的好坏决定了企业在国际工程承包项目中的利益是否能实现。

因此,相应的企业必须进行相应的经营体制和理念的变革,建立适应市场的企业发展机制。

加大技术创新力度

我国的国际工程承包企业应该对国际化的大承包商进行研究,吸收他人先进的经验,一方面,可以创新使用施工和管理方法,在国际工程承包项目上采用新的技术、材料、技术和工艺等,而且促进承包的工程项目向智能化和现代化发展。

另一方面,我国的国际工程承包企业要多与国内外的科研机构、学校等开展合作,努力提高自身的创作能力,增强工程承包的竞争实力。

建立完善的金融服务体系

融资是我国国际承包企业发展的一个难题,为此,要不断完善金融服务体系,加大融资扶持的力度。

一方面,企业可以与银行建立合作关系,或者与跟银行有合作关系的企业进行相互的资金合作,或者向社会筹集资金,比如上市等,通过这种方式来改变企业在国际工程承包市场中资金缺乏的现状。

另一方面,对于那些有一定资本的企业要运用BOT的运作模式,通过资金的积累来提高自身资金的运作能力。

加强企业与银行之间的联系,是提高企业融资的关键,这也有助于企业获得更多项目和提高工程运作能力。

加大对人才的培训

专业复合型人才是企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基础,针对国际工程承包行业的特点,应该不断引进培训创新型的、复合型的人才,以提高工程项目的管理水平。

要逐渐形成以高校为基地,以企业作为人才锻炼舞台的模式,对人员进行各方面的培训,比如投标报价、施工组织、财务管理、材料管理、法律服务等。

与此同时,也可以聘用一些国外的高级工程管理人员,建立人才使用和储备机制,在企业中,给员工提供良好的福利待遇和发展机遇,才能真正调用人员的积极性,留住更多复合型人才,以促进企业发展。

结语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国际工程承包项目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从事该行业工作的企业也越来越多,但与国家化的专业性公司相比,

我国的国际工程承包行业还存在一些问题,为此,采取相应的举措,例如,培养复合型人才,不断改变企业的体制和经营理念,加强融资能力等措施,都能促进企业和我国国际工程承包市场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庾莉萍.我国国际工程承包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J].中国工程咨询,(12)

吕文学,葛飞,杨林峰.对外承包工程企业本土化经营策略[J].中国港湾建设,2006(03)

柳栋钧.中国企业在国际工程承包市场中存在的问题[J].科学之友(下旬),(05)

上一篇:写景作文:人间至美是晨雾下一篇:县长在16届高考备考工作会议上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