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学和译介学

2024-09-26

译文学和译介学(精选6篇)

译文学和译介学 篇1

黄龙街道述学和评学制度

★ 个人述学

党员以规定的学习内容和目标体系为标准,客观、真实地进行自我认识、自我考核、自我总结、自我评价。⑴要按照上级每年规定的学习内容和目标体系,结合本人工作计划,认真制订出当年度理论学习的计划,并建有个人学习笔记本。⑵对党员考察座谈时,由本人向组织讲述学习情况。⑶在每年两次的党员督查会上,党员汇报学习情况。⑷在年终述职报告中要有学习的内容,并上报一篇结合本人工作实际的理论或调研文章。“述学”的内容主要是:对理论学习的认识态度;对集中培训学习、必读书目的阶段性等学习情况;执行党支部学习制度的情况;撰写学习体会文章和理论调研文章情况;用学到的知识指导实际工作情况;在学习上存在的问题及整改措施。

★ 群众评学

在“述学”的基础上按照民主、公开、公平的原则,在一定范围内让群众对党员的学习情况和理论水平进行民主评议和测评。群众评议的主要依据:⑴依据党员的“述学”情况。⑵依据平时对党员学习和理论素质的观察及了解情况。“评学”的方式主要是通过采用召开座谈会,制作考评表让群众填写等进行。“评学”的主要内容为党员的理论水平、理论素质、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风气和实际应用能力,可划分为“优秀”、“良好”、“一般”、“较差”四个档次,让群众无记名填票,然后进行汇总,作为“评学”的评议结果。

★ 结果运用

⑴对党员“述学”、“评学”的情况进行辩证分析和综合评价,做出恰如其分的结果评价。⑵对党员“述学”、“评学”的结果及时向被考核者的党员领导班子和个人反馈。⑶把考核结果作为选拔使用干部的重要依据。对学习刻苦、理论联系实际好、政绩明显的党员要予以表彰,特别优秀的要作为典型加以宣传;对考核结果被评定为一般和较差档次且德才平平、没有政绩的,要进行批评、诫勉,直至降职和免职。

★ 建立档案

建立党员个人学习档案,为党员的学习考核和提拔使用提供依据。个人档案包括理论学习的考试成绩,参加集中学习培训的考试考核情况,年度、届中、届末理论学习考核的结果,重要理论学习成果等。

译文学和译介学 篇2

海瑟威克

一、内在的尺度

不少青少年面对美轮美奂而又千姿百态的雕塑和建筑, 都会由衷地啧啧赞叹:它们的设计师多么了不起啊!

就讲一位设计奇人的故事。

为纪念曼彻斯特2002年全英联邦运动会, 海瑟威克费时20个月设计出一名为“爆发的一瞬”的雕塑, 集力量与美感于一体, 热烈和力量是它的主旋律, 看起来就像一个爆炸后火星四溅的巨大火球, 迸发的火球代表了运动员蓄积的能量, 用“瞠目结舌”来形容人们看到的感受, 都显得那么苍白无力。

还不到34岁的海瑟威克, 是英国最有“野心”的设计师。他“不断地创造, 对所有的创意都兴致盎然”。他的爷爷是剧作家, 也是诗人。父亲以前是“最有创造力的音乐家”, 为各种社团创作音乐。母亲是英国珠饰工艺会社的创始人之一, 她是儿子进入建筑艺术领域的领路人, 毫不怀疑儿子能成为一位伟大的设计家。她回忆起当年与儿子一起去桥梁博物馆的往事, “海瑟威克对那些桥梁的结构特别感兴趣, 不厌其烦地把它们拆开, 然后再拼回去”。她经常带他和其他孩子一起参加各类手工艺展览会, 逐渐引导他进入手工艺品的世界。

海瑟威克对待工作非常严谨, 他真诚地相信并希望能将世界变得更加完美, 而他的每一件作品都是独立和完美的。伦敦设计博物馆馆长利比·塞勒斯说:“打破陈规, 提出新论是海瑟斯克的基本设计理念。”海瑟威克说:“创造是我生活的全部。”[1]

真是一位奇人, 奇就奇在他在设计方面的创造性特别突出。这使我们揣想他的精于设计的心灵中一定有神奇的尺度——融科学和美学于一体的尺度。这使他能够用完全不同的方式来思考, 创造出完美的设计——要是我们有他那样的尺度多好啊!

事实上, 我们可以通过一种途径拥有海瑟威克的尺度, 那就是审美思维教育。

审美思维教育能够促进青少年创造性发展, 原因在于它能够培养青少年审美素质, 在于审美思维能使青少年具有一种“内在的尺度”。

马克思在《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有一段名言:“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 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 并且懂得怎样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因此, 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此话告诉我们, 人之所以比动物高明, 在于人有“内在的尺度”。这种尺度体现了美的规律, 人的创造就是人运用这种尺度, 按照美的规律的创造。人的“内在的尺度”不难理解, 它实际上就是人的审美和创造美的智慧, 即人的审美理想、审美标准和审美旨趣的总和。

进一步看, 人的“内在的尺度”就是内在的审美与创造美的智慧的巧妙组合, 它在人类的长期活动中经过强化和优化, 积淀为人的审美素质。这种强化和优化具有教育的性质, 人的审美素质是人类长期审美思维教育的结果, 尽管从前没有审美思维教育这个名词。

那么, 人的“内在的尺度”从何而来?它和审美思维什么关系?跟审美思维创造基因又是什么关系?这一系列问题需要从科学角度进行审视。

从生物进化论角度看, 人类的外在形象和内在智慧都来自进化, 人的美感也不例外。我国的美学学者早就指出:“美感是动物快感的发展、升华和质变”, “美感是人类快感中的一个特殊分支和高级形态”[2]。这说明人类的美感是进化而来的, 美感作为对事物审美的理解和把握, 就是人的“内在的尺度”, 即审美的尺度, 按照美的规律建造世界的尺度。审美的尺度已具有智慧的因素, 她随着人类的不断进化, 延伸和发展为智慧。

从生物遗传学角度看, 人的“内在的尺度”即人的审美思维, 是人类在外界生活条件改变的情况下, 个体发育过程中获得的一种新性状, 即人类生物体中形成了具有审美功能的形态特征或生理特性。这种思维具有先天性, 赋予人以审美天赋, 但又必须通过下一代后天的各种审美思维教育, 才能显露、延续和发展, 成为睿智的审美能力[3]。

“爆发的一瞬”的雕塑

从创造心理学角度看, 人的“内在的尺度”又是一种内觉, 它不一定对审美对象有清晰的认识, 却能够伴随着美好情感从整体上进而从部分上把握它, 这种内觉显然是具有艺术气质的人一种创造性审美体验。在审美体验中出现的“内在的尺度”, 其具体表现就是以“审美的顺序完整地展现出它的整体。一旦欣赏的是整体, 那么每一部分就会由于整体的意义而获得新的意义。审美体验本来就能够认识到各个部分中间的密切关系与相互联系、能够认识到每个部分怎样去影响整体、整体最后又怎样影响每个部分。”[4]

总之, 审美思维不仅使人的主体具有审美性, 而且具有创造性, 并使这两种特性融为一体, 即一种把握美的规律的“内在的尺度”。这种尺度致使人的主体的全部机能在创造实践中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官能性的浅层情绪上升为整个心理的深层体验。“只有在这种各种官能高度配合的实践过程中, 主体对形式局部因素的敏感才能上升为对形式整体关系的玩味。”[5]

审美思维创造基因的科学机制昭示我们, 审美思维对青少年的创造性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青少年今后从事的科学型劳动或艺术型劳动, 在本质上既是审美性的又是创造性的, 即既需要审美体验和审美把握, 又需要创造思维和创造技能, 两者不但缺一不可, 而且必须相辅相成。因此, 培养审美思维的审美思维教育不可掉以轻心。

二、学生年级越高为何创意越少

2005年上海头脑奥林匹克比赛 (OM) 出了一条新闻:专家评委感到不安——学生年级越高为何创意越少。

这是怎么回事?

请看记者报道:“年级越高的学生, 创意空间就被束缚得越厉害”。一天下午, 在头脑奥林匹克大赛的即兴题赛场, 评委秦菊英老师微微蹙眉。

即兴题是被公认为最紧张、最难的智力角逐。让我们来看一道语言题——随机抽取30张卡片, 每张卡片上都印有除“9”之外的阿拉伯数字, 选手5人一组, 4分钟内按卡片上的数字编个完整的故事。

秦老师解释, 这道题考察的是学生合作创意的精神、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水准。但让评委们略感意外和失望的是, 高年级的学生一看到数字就几乎全联想到考试, 并且年级越高的学生, 想象力被束缚得就越厉害。相反, 倒是小学生的想象力要丰富得多:外星人降临、动物王国历险, 不少精彩的奇思妙想逗得评委直乐。

“为什么高年级的学生见识越广, 想象力却越贫乏?值得深思啊。”评委们这样感叹。而就在同时, 在大赛组织的“青少年创意”论坛上, 四川大学教授、发明家赵萌也讲述类似的不安:在不久前国内的一场大赛上, 大学生和小学生被分别要求以“杯子”为题作出描述。让评委们纳闷的是, 大学生的回答个个中规中矩, 纷纷从杯子的用途、功能、结构、制造着手, 面面俱到详加阐述, 无啥新意。可小学生们的回答却多姿多彩。有的历数古往今来杯子的变化, 有的创意未来杯子的新模样。“为什么相对于中小学生, 大学生的创意反而有枯竭之感呢?”赵教授认为, 这是因为社会、学校和家庭对开发无限思维的素质教育仍未真正认识清楚, 依然觉得素质教育不过是让孩子们开开心的事罢了, 至于高年级的学生, 就“不该玩这样的游戏”了。因此, 年级高了, 创新教育也就停止了。

对此, 教授和评委们一致呼吁, 创新思维的培养, 素质教育的落实, 不是“一时之计”, 而是要贯穿孩子成长的始终。只有将科学真正融入到游戏和学习中, 孩子们长大了才不会创意枯竭[6]。

为什么创新思维的培养, 素质教育的落实, 要贯穿孩子成长的始终?为什么只有将科学真正融入到游戏和学习中, 孩子们长大了才不会创意枯竭?……这些问题值得我们深深地思索。

在我们看来, 孩子创意枯竭的原因很多, 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缺乏审美思维教育。要知道, 创新思维中有审美思维, 素质教育中有审美教育, 科学中有艺术, 艺术中有科学。创新思维不培养, 素质教育不落实, 审美思维教育无从谈起, 就不能将科学真正融入到游戏和学习中, 孩子长大了怎能不创意枯竭?

再说创意的最重要因素是丰富的想象力, 想象力在很大程度上来自审美思维教育, 这已是人们的共识。其他如合作创意的精神、语言表达水准也和审美思维教育有关。前者是人格的显示, 后者是思维的体现, 而人格的塑造和思维的训练都离不开审美思维教育的参与。因此, 学生的精彩的奇思妙想也好, 多姿多彩的回答也好, 莫不和审美思维教育有这样或那样的联系。

其实, 上述头脑奥林匹克比赛在编故事和回答本身就包含了审美思维教育的作用。如小学生编的外星人降临、动物王国历险故事, 小学生历数古往今来杯子的变化, 创意未来杯子的新模样, 不仅有明显的审美意识, 而且有难能可贵的审美感知、审美情感、审美想象和审美理解等审美思维能力。

那么, 为什么相对于高年级学生, 中小学生的创意比较多?

这也和审美思维教育有关。相对于高年级学生, 中小学生特别是小学生年龄比较小, 他们的身心接受社会环境的影响也就比较小;小学生接受文化知识比较少, 他们的心灵空间也就比较大。这就有利于他们有比较多的时间和比较单纯、活泼的心理, 在美术、唱歌、跳舞、游玩或其他课外活动中接受审美思维教育, 具有比高年级学生良好的审美思维、丰富得多的想象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从而他们的创意比较多。

由此可见, 对学生而言, 创意多比知识多更重要。也因为如此, 有识之士更重视能对学生创意的培养和训练起重大作用的头脑奥林匹克。而头脑奥林匹克之所以能够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创意, 其中一个很大的原因, 是它具有审美思维教育导致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思维方法。例如它让学生在活动中接受文学、音乐、戏剧乃至服装设计、广告制作等方面的审美思维熏陶, 目的就是为了使学生在活动中不仅获得审美的愉悦和享受, 而且融合审美意识和审美思维方法, 以利于创意的脱颖而出。

头脑奥林匹克与其说是智力的比赛, 不如说是创意、创造力的比赛, 它的赛题既能体现学生的科学素养, 也能体现学生的审美思维。学生没有经过审美思维教育, 很难在比赛中富有创意, 取得良好成绩。

我们再来看头脑奥林匹克比赛长期题:

特技车参赛队要设计、制作并操纵两辆特技车。特技车从出发线出发, 完成5个障碍跑, 到达终点后, 还要撞击托盘并刺破气球才算完成任务。与此同时, 参赛队还必须创作一个配合赛题的剧本, 在8分钟的比赛时间里进行表演, 吸引观众。

在你的梦里参赛队要创作和表演一个梦境, 时而愉快, 时而荒诞, 时而恶梦般令人心悸。梦中必须出现一个怪物, 它得改变外表、捡起东西、转身, 并完成2个参赛队自己设计的任务。

古典……不同的交流方式参赛队要创作并表演一个原创故事, 且必须用原始的、改进的和未来的交流方式讲述3次, 同时还要辅以相应的可视信号, 演示出地球在某一发展过程 (如水循环、地震、龙卷风等) 中的变化。

古怪的圆柱参赛队要设计、制作一个由轻质木和胶水组成的结果, 机构的重量不超过15克。比赛时将该结构放置在3个高度不同的物块上, 在结构的上面放一块承压板。队员们在上面叠加杠铃片 (砝码) , 直至结构被压垮。承重量最大的队伍获胜。

大笑一场参赛队要创作并表演一个喜剧或滑稽剧, 其中必须出现木偶、哑剧演员、影子的幻觉和迅速变化的情景。此外, 参赛队还应为其再设计2个幽默特色。

自编寓言 (初级题) 参赛队要创作并表演一个寓言故事。一个队员扮演无生命的物体, 这个物体会变化, 并具有人类的特征;还要有一个具有人类特征的动物角色;寓言要给人类一个教训或忠告[7]。

以上题目比赛时都是以表演形式体现的, 而且要表演得生动活泼、有趣幽默, 具有艺术性。即使是“古怪的圆柱”, 也不是制作一个圆柱形的东西就大功告成, 而是形象必须“古怪”, “古怪”又能够用来表演, 体现“承重”的主题要求。虽然这个题目的主题是科学性的, 但它的表达不是说理性的、枯燥的介绍, 而是喜剧性的、形象的表演, 融知识和愉悦于一体, 合科学性和审美性于一身。这就很不简单, 没有平时的审美思维教育根底, 没有一定的艺术素养, 没有审美的指导, 难以成功。

头脑奥林匹克比赛题目基本上都是科学性和艺术性的结合, 这说明科学和审美思维教育有很大的关系。青少年经过审美思维教育, 有了科学和艺术的素养, 以后才能更好地创造发明。近现代科学发展史和当代科学美学、技术美学充分表明, 不少杰出的科学家、工程技术专家正是因为具有良好的审美素养, 接受过审美思维教育, 才有真和美统一的科学发明创造, 才有融功能和审美于一体的“迪扎因” (现代艺术设计) 才能。

对于正在热中于学习科学知识的青少年来说, 自然也少不了审美思维教育的滋养。科学潜能的开发, 科学创造力的培养, 在很大程度上和审美思维教育的滋养正相关。也就是说, 让青少年得到这种教育, 可以有效地促进他们的创造性, 激发他们的科学创造力——这正是我们值得关注和研究的问题。

三、关于“以美启智”的思考

有一本书这样解释“以美启智”:“就是寓智育于审美活动中,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 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审美活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 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和审美创造力, 引导学生在形象的感染中进行抽象的思考, 启迪学生的思维, 发展学生的智力。加强教学过程中的审美要求, 创设出娱情激智的课堂教学气氛, 使学生从以往那种消极、沉闷、被动的精神状态中解放出来, 在一种积极、亢进的精神状态中, 激发出学习兴趣, 丰富其想象能力和审美创造能力, 提高其智力发展水平。”[8]

这个解释, 过去看来没有什么问题, 现在看来需要推敲。很明显, 它立足于“智力”二字, 但又不限于智力范围, 还包括创造力。然而创造力是一种智力吗?

“以美启智”之说由来已久, 在人们看来, 它是指用审美思维教育启迪人的智力, 或者说借助于美感的功能使人的智力得到激发和开掘。应该说, 这样的理解是可以的, 因为审美思维教育的确能够启迪人的智力, 或者说激发和开掘人的智力。

不是吗, 我们在生活中常常有意识地让孩子接触某个美的事物, 由于他们有爱美之心和好奇之心, 一定会对那个事物仔细观察, 还一定会问这问那。如果我们此时能及时引导, 那么就能提高孩子的观察力, 使孩子对事物的美观察得更认真更敏锐更细致。这种以美启迪孩子培养孩子观察力的方法和作用, 就是“以美启智”。

观察力是一种智力, 记忆力、注意力、想象力、操作能力等都是智力。智力当然很重要, 但它不能和智慧相提并论。前者是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后者是辨析判断、发明创造的能力。这两种能力不仅有层次上的区别, 更有境界上的区别。正因为如此。有智力者固然也能有所作为, 但不能有所发明有所创造, 有所发明有所创造者, 必定是拥有智慧者。

正因为存在对“以美启智”含义理解的片面性, 因此产生了对它功能理解的片面性。有一所中学主要以学生管乐团为美育抓手, 颇有成绩, 在总结“以美启智”的美育经验时, 认为“以前人们所担心的喇叭声会掩盖读书声的疑问终于在历届初、高中毕业生事实中找到了答案”, 还列出了历届初、高中管乐队毕业情况统计表, 说明该校管乐队员毕业后升学率高是“以美启智”的结果[9]。

以过去的应试教育观点看, 学生升学率高就是教学质量高, 这观点是不正确的, 因为升学率高不是教学质量高的标准。以现在的素质教育观点看, 学生综合素质好才说明教学质量高。管乐队员升学率高是因为他们文化知识学习比较好, 跟他们学管乐有没有关系?应该说有些关系, 但没有必然关系, 因此不一定是“以美启智”的结果。看来上述中学说的“以美启智”, 是指以美启迪智力, 而看重智力只能是应试教育的观点。

“以美启智”的“智”, 应有双重含义。一是指智力, 二是指智慧。这就是说, 美有启迪智力的作用, 但还有更重要的启迪智慧的作用。这才是“以美启智”的本义和重点。过去我们只注意前者的作用, 而忽视后者更重要的作用, 显然是不对的。

进一步看, “以美启智”的“美”, 不但是指审美的途径、美感的功能, 更是指审美思维教育, 因为有了它, 才有审美的途径、美感的功能。因此, “以美启智”的正确理解, 是指通过审美思维教育启迪智慧。

再进一步看, 通过审美思维教育启迪人的智慧, 不但指一般人, 更是指青少年。因为青少年在生理和心理上处于人的发育发展阶段, 他们更需要通过审美思维教育启迪创新智慧, 以获得创造力的提升和发展。

四、审美思维的创新功能

那么, 如何通过审美思维教育启迪青少年的创新智慧呢?

这就是上面所说的通过审美思维教育, 培养青少年的审美素质, 使他们具有一种“内在的尺度”, 即审美和创造美的智慧。有了这种智慧, 就能把握、按照和运用美的规律, 创造美好的世界。

审美思维的创新功能的一种载体, 就是至今还没有引起人们高度重视的美感。许多青少年埋头读书或醉心于游戏机, 对事物的美没有兴趣没有反应, 因而变得死气沉沉、迂腐僵化, 不能不令人担忧。青少年的身心应该最活泼, 对美的感受应该最灵敏, 他们的创新能力也应该由此生发和显露出来, 这对他们今后的发展是十分重要的。一部人类发展史证明, 美不仅能引善, 使人的道德品质净化和优化, 还能启真, 导致人对客观事物规律性的探索。因此, 很多杰出人物都高度关注美感这种审美素质, 努力涵养它保持它, 如果因为工作繁忙而疏忽了它, 使它磨损或失去, 还非常后悔和痛苦。达尔文在自传中说自己青年时代曾对文学艺术非常感兴趣, 但长期的科学研究使他对莎士比亚的诗感到乏味和厌烦, 对绘画和音乐的兴趣也开始丧失。他痛苦地感到自己的思想似乎已经变成了一种机器, 它只是机械地从无数事实和原料中剔取出一般规律, “我真的不明白为什么对艺术的爱好的丧失会引起心灵的另一部分能力——能够产生更高级的意识状态的那一部分能力——的衰退。我在想, 一个具有比我更高级和更为全面统一的意识的人是断然不会像我现在这样的。假如我能够从头再活一次, 我一定要给自己规定这样一个原则:一星期之内一定要抽出一定的时间去读诗和听音乐。只有这样, 我现在业已退化的那一部分能力才能在持续不断地使用中保持下来。事实上, 失去这种趣味和能力就意味着失去了幸福, 而且还能进一步损害理智, 甚至可能会因为本性中情感成分的退化而危及道德心。”[10]达尔文的话, 从今天看来依然是真知灼见, 令人深思和警觉。

审美思维的创新功能的另一种载体, 是创造性想象。创造性想象不仅是高级思维能力, 而且是充满灵性的智慧表现, 有了它就能像古人说的那样“寂然凝虑, 思接千载;悄焉动容, 视通万里”, 从有限通向无限。人类的所有文明创造, 都体现了创造性想象的无穷魅力。创造性想象作为审美素质一种载体, 必须通过多种形式的审美活动才能发挥作用。1978年度诺贝尔奖获得者、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格尔索在回答“如何才能造就好的科学家”的问题时, 说往往许多物理的解决并不在物理范围之内, 涉及多方面的学问可以提供广阔的思路, 如多看看小说, 有空去看看动物园也有好处, 可能帮助提高想象力。因此培养创新智慧的人才, 就得通过各种途径的审美思维教育, 孕育和激活青少年的创造性想象, 充分发挥它的创新功能。

五、审美思维教育的基本原则

素质教育的目的是开发和涌现人的潜能, 重组和完善人的素质结构。作为素质教育有机组成部分的审美思维教育, 也是为了开发和涌现人的审美潜能, 重组和完善人的审美素质结构。审美思维教育又是美育的有机组成部分, 从而它和素质教育、美育都相互交叉、渗透和融合, 素质教育和美育密切而重要的联系, 也由此凸现出来。审美思维教育的这种特殊性, 主要通过人的内在心理效应起作用, 具有以下三个基本原则:

感性原则这个原则要求开发和涌现审美思维潜能时, 注意和强调感性, 使具有审美功能的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 对客体世界感性地审美感知, 灵敏而不迟钝, 丰富而不贫乏, 热烈而不冷漠, 活泼而不呆板。这也就是激活人的感性, 使感性呈现鲜活状态。之所以如此, 是因为社会的高度理性化, 使人的感官疲软和迟钝, 失去敏感和激情, 从而对丰富多彩的自然现象、现实生活和艺术作品麻木不仁, 患了美国学者托夫勒所说的“不感症”。激活人的感性, 就是开发和涌现审美思维潜能, 重组和完善审美素质结构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 这个原则不仅符合德国美学家鲍姆嘉通对美学的“感性认识的科学”的定义, 而且具有将当代人的感性从理性的压抑下解放出来的现实意义。

内在性原则这个原则要求人从内在需要出发, 自然而然、自由自在地追求美和创造美, 而不是勉强地接受和强制地进行审美思维教育。这也就是高度重视人的审美自由性, 不受任何限制, 使审美活动始终处于自觉自发自主的良性状态, 给审美主体最为宽广的自由空间, 以符合席勒所说的“审美王国的基本法律”。另一方面, 这也是高度重视人的审美情感性, 因为人只有通过喜怒哀乐的情感活动, 才能发现美和体验美, 也只有通过内在情感的潜移默化, 才能使内在的人格、情操审美化, 促成审美主体的升华。因此, 这个原则是充分发挥审美思维教育功能, 把人的审美需要内化为人的审美思维, 以促进审美个性的形成和发展。

艺术性原则这个原则要求开发和涌现艺术性的审美思维潜能, 使人能以艺术的眼光发现客观事物的审美意义, 能以艺术的心灵创造精神世界的审美价值。如此即便不作曲不画画不写小说, 也是艺术家, 具有化腐朽为神奇, 从有限走向无限的才情, 正如美学大师宗白华早就指出的那样:“我们心中不可没有诗意、诗境, 但却不必定要做诗”[11]。心中有没有诗意、诗境, 是衡量一个人是不是能够审美思维的重要标准。不少人认为自己不从事艺术活动, 没有艺术细胞, 因而不可能有艺术的眼光和心灵, 这实际上是无视或低估自己的审美思维潜能。他们应该通过审美思维教育, 重组和完善艺术性的审美素质结构, 成为一个常有审美心境的人。须知审美心境十分重要, 它能使人具有良好的生存状态和生命现象, 保持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与协调, 随时得到美的滋润和美的享受, 为创造性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的培植提供活性的良性的土壤。不言而喻, 审美心境对青少年审美思维的形成和创造性发展尤为重要, 应引起我们高度重视。

摘要:审美思维教育是美育 (审美教育) 的有机组成部分, 也是思维科学和美学、教育学结合的新生事物。通过这种新颖的创造性的教育, 可以使人们特别是青少年具有融科学和艺术于一体的审美思维能力, 有效地促进他们创造力的提升和创新智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浮蓉.英国设计奇人海瑟威克.新民晚报, 2005-2-4

[2][5]刘骁纯.从动物的快感到人的美感.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 1986.67页

[3]参见姚全兴.儿童文艺心理学.重庆:重庆出版社, 2007.256页

[4][美]阿瑞提著.钱岗南译.创造的秘密.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 1987.244-245页

[6]曹奕等.学生年级越高为何创意越少.新民晚报, 2005-2-27

[7]陆梓华.头脑奥林匹克比赛长期题一览.新民晚报, 2005-2-27

[8]叶昌奎.以美育人教育模式论.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 2000.119页

[9]张一德等.育海无涯美作舟.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2.89页

[10]引自滕守尧.审美心理描述.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5.351页

译文学和译介学 篇3

关键词:普通术语学,术语词典编纂学,维斯特

中图分类号:H083;N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578(2012)04-0054-04

收稿日期:2011-01-11 修回日期:2012-04-02

作者简介:冯志伟(1939—),男,博士生导师,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研究员,杭州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委员,研究方向为计算语言学、计算术语学。通信方式:zwfengde2010@hotmailcom。 现代术语学奠基人欧根·维斯特(E Wüster,1898—1977)的德文版《普通术语学和术语词典编纂学导论》(第三版)[1]的中文译本[2]最近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普通术语学和术语词典编纂学导论》是术语学的经典著作,这本著作全面地论述了维斯特的术语学理论,在术语学的发展历史上具有开创性的功劳。为了推动我国术语学和术语标准化工作的进一步发展,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邱碧华同志在奥地利学习术语学理论期间找到了这本书的德文原著,回国后把这本著作从德文翻译成中文,该委员会的刘青副主任请我审校邱碧华的译稿。我在20世纪80年代曾经在德国夫琅禾费研究院(FhG)担任高级研究员,90年代又在德国特里尔大学和康斯坦茨高等技术学院担任过客座教授和学术顾问,对于德文有些初浅的常识,于是我仔细地对照德文原著审校全书,有的地方做了重译,现在付诸出版。

维斯特于1898年生于奥地利的维瑟尔堡(Wieselburg,下奥地利州)。1931年他以“技术中的跨国语言标准”(die internationale Sprachnormung in der Technik)为题完成了博士论文,在德国的斯图加特技术高等学校(Technische Hochschule Stuttgart)以优异成绩获得博士学位。

从1972年到1974年,他在维也纳大学语言学学院(der Institut für Sprachwissenschaft der Univers

itt Wien),作为荣誉教授做了“普通术语学和术语词典编纂学导论”的讲座,这个讲座的讲稿成为了这本《普通术语学和术语词典编纂学导论》的基础。

维斯特载誉全球,他在科学、技术和经济等不同领域中都分别担任着职务。他是不同国家级专业委员会和国际专业委员会的成员,或者在其中担任主席职务,或者担任董事长职务。

他在维瑟尔堡建立了一个术语学研究中心,这个中心同时协调着国际术语工作。从1971年起,这项任务由奥地利标准化研究所的国际术语信息中心(Infoterm)接管,这个中心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普通信息项目”的框架内运作。维斯特是这个中心的奠基者,并一直是这个中心的负责人,直到他去世。

维斯特有500多篇论著,涉及术语学、术语标准化、文献资料汇编、符号学、类属词典、十进制分类﹑语言学、计划语言、词典编纂等领域。

维斯特的这本专著《普通术语学和术语词典编纂学导论》博大精深,涉及面极为广泛,既论述了术语学的基本理论,又研究了术语词典编纂的方法。全书从0到9共分为10个部分。

第0部分是“绪言”,论述通用语言的科学性,说明了普通术语学和一般语言学基本观点的区别。

第1部分是“命名原则之间的权衡”,说明了命名时应当考虑经济原则,主张避免过于讲究命名的精确性。

第2部分是“个体化的对象”,说明了客观存在的客体或多或少独立于主体之外,并且常常受到时间制约。

第3部分是“概念和它的特征”,说明了概念的本质、概念之间的关系、概念的顺序特征、特殊的概念系统及其描述、主题分类、符号系统,并介绍了几种常见的综合分类示例。

第4部分是“定义”,对于定义做了一般性的阐释,说明了内涵定义、外延定义,并把定义分为“Ist定义”和“Soll定义”,最后说明了插图对于定义的作用。

第5部分是“名称”,说明了名称的组成部分及其连接、语素的外在表现形式及其来源、语言要素的连接、转义名称等。

第6/7部分讲述“符号”,介绍了语言符号、标记和习俗符号,并对符号做了进一步的论述。

第6部分是“习俗符号的划分”,说明了如何根据符号主体来进行划分、如何根据符号含义来进行划分、如何根据符号的使用范围来进行划分、如何根据符号与含义的对应关系来进行划分,最后论述特征类型的组合。

第7部分是“书写符号的划分”,分别说明了如何依据形式来划分书写符号、如何依据结构并参照它们在符号系统中所起的作用来划分书写符号、如何依据语言相关性并参照对应性来划分书写符号、如何依据含义的直接性并同时参照语言相关性来划分书写符号,最后简述文字发展的几个阶段。

第8/9部分讲述“永久性的语言对应关系”,着重介绍了维斯特提出的四部分词语模型,分别讨论了传统的三部分词语模型、维斯特的四部分词语模型、迄今为止对维斯特模型的理解情况、语言中永久的和偶然的对应关系,最后论述永久性的语言对应关系,并把语言标准看成是对这种永久性的语言对应关系。

第8部分讨论“永久性语言对应关系的类型”,分别论述了语言对应关系的单义性和语言对应的统一性。

第9部分是“语言词典”。维斯特认为词典是一种永久性的语言对应关系,词典是语言标准化不可或缺的工具书。这是该书的最后一个部分,专门讨论术语词典编纂学,分别论述了语言词典和专业词典、语言词典的内容范围、词典条目(作者称之为“段落”)的内容、词典条目的顺序、词典条目的范围、词典条目的载体、语言词典的主要部分和次要部分、按作者划分的词典种类、词典的编订等内容。

全书共有73个插图,都统一放在书的最后部分。

可以看出,该书全面地论述了普通术语学和术语词典编纂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涉及面十分广泛,我在这里主要评论一下维斯特对于术语学的基本观念的理解,这是维斯特这本著作的关键所在。

维斯特提出了术语学的三个特点。这三个特点成为了术语标准化的理论基础。

第一个特点:术语学要从概念的研究出发。每项术语工作都是从“概念”的研究出发的。它的意图就是要划分清楚概念间的界限。在术语学中,概念领域是独立于“名称”(Benennung)领域之外的。所以,术语学家谈概念,而研究通用语言的语言学家,谈的则是“词的内容”(Wortinhalt)。对于语言学家来说,一个名称单位由一个词构成,概念是这个词的含义。而现今大多数语言学家则主张把词的形式和词的内容结合起来,他们认为,词是由词的形式和词的内容组成的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与“概念”这种表达有关,存在着一种情况能够使术语学家变得轻松一些。对于术语学家来说,“名称”(die Benennung)的含义仅限于事物的含义中,这种含义也称为“概念含义”(Begriffsbedeutung)。在讨论概念含义的时候,术语学家只考虑术语的“概念含义”,不必再考虑“附带的含义”(die Mitbedeutung)。

因此,术语学要以研究概念为出发点。

第二个特点:术语学只限于研究词汇。除了术语学中把概念置于优先地位之外,维斯特还提出了一种与语言表达方式有关的观点:术语学只限于研究“词汇”(Wortschatz)。对于术语学家来说,由于只考虑概念的名称,因此,“词汇”的研究在术语学中就变得非常重要。维斯特指出,术语学不研究单词的“变格变位”(Flexionslehre),也不研究“句法”(Syntax)。术语学研究词汇这个特点是从通用语言的研究中直接承袭过来的。但是,通用语言除了研究词汇之外,还要研究语言的其他方面。

第三个特点:术语学要进行共时的语言研究。维斯特还指出,概念在术语学中的优先地位不可避免地导致术语学的语言研究是“共时性”(synchronisch)的。对于术语学来说,概念系统是一种语言中最为重要的东西,概念系统是在“共时性”的语言的基础之上建立起来的。

维斯特把术语定义为概念的语言标记。维斯特的这个定义是传统的定义,它是ISO国际标准关于“术语”定义的来源。

奥地利著名术语学家费尔伯(H.Felber)继承了维斯特关于术语的理论。他明确指出:“现实(reality)中不存在概念(concept)。人生活在客体(object)世界中,客体不同程度地(more or less)独立存在于作为思维实体(entity)的人之外。”他又指出:“个别客体可以是物质的,如房子、飞机,也可以是非物质的,如想象中的雷暴(thunderstorm)。”费尔伯关于“现实中不存在概念”的论述,明显受到维也纳逻辑实证主义哲学的影响。这样的说法未必完全正确,但我们在这里不拟进一步讨论这样深奥的哲学问题。目前,随着信息科学技术和脑科学的迅猛发展,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客体”与“思维实体”之间并不存在不可超越的鸿沟,概念属于人类精神产物的客观世界,概念存在于“信息世界”(information world)的现实之中。费尔伯把客体分为物质的客体和非物质的客体,这种分法,与维斯特的分法是一致的。他们建立了术语学中的维也纳学派[3],成为这个学派的代表人物[4]。

在术语学和国内外术语标准化工作中关于客体、概念和术语的论述,基本上来自维斯特的《普通术语学和术语词典编纂学导论》中的有关论述。

维斯特在该书中还指出,术语学中的规则是“应该-规则”(SOLL-规则)。他说:“直到最近,语言学还认为语言的发展是自由的、基本上是不受人们干预的。在通用语言中,语言的实际运用被看成是一种在事实上客观地存在的规则。人们可以把它简单地称为‘是-规则’(‘IST-规则’)。在术语学中则相反,由于其概念和名称的数量极其庞大,如果任语言自由地发展将会导致无法承受的混乱。所以,术语学家在20世纪初(在某些专业领域甚至更早一些)就已经开始对相同的概念和名称进行人为的协调。他们把经过协调之后形成的规定也同样称为‘规则’(Norm),不过这样的‘规则’是受到人为干预的,是由人为制约的。为了与‘是-规则’相区别,人们把这样的规则称为‘应该-规则’(‘SOLL-规则’)。在专业性的标准语言中,‘SOLL-规则’相当快地得到确立,具备了客观性,最后也变成了‘IST-规则’。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普通信息项目’的框架内建立的‘国际术语信息中心’(Infoterm),于1979年在维也纳出版了一套规范词典的图书目录(Infoterm系列2)。从这套目录中得知,现今在世界上有大约10 000种已经规范化过的专业词典。”

根据这样的理解,维斯特在该书中进一步指出,术语是可以标准化的。他说:“由于不允许照搬通用语言中已有的经验,人们多年来对术语标准化曾经提出过这样的说法:‘语言是不能标准化的’。但是从此以后,越来越多的著名语言学家通过自己的出版物开始了对术语标准化这一崭新的事物进行了深入认真的钻研,人们发现,原来认为‘语言是不能标准化的’的说法对于术语来说是不正确的,‘术语是可以标准化的’。”

维斯特的关于“术语是可以标准化的”论述,为术语标准化工作提供了坚实的理论依据。

由此可见,维斯特的这本专著是关于术语学和术语标准化工作的理论基础,是每一个从事术语学和术语标准化研究的人必须阅读的经典著作。

尽管维斯特的这本著作对于术语学和术语标准化工作具有重大贡献,但也并不是完美无缺的,难免存在各种局限性。根据近年来术语学和术语标准化工作的进展,我们认识到,除了像维斯特那样从概念出发来研究术语之外,我们还可以从知识本体的角度来研究术语;除了像维斯特那样在术语学中只研究词汇之外,我们在术语学中也可以研究句法和语义;除了像维斯特那样进行共时的术语研究之外,我们也可以进行历时的术语研究。因此,我们在继承维斯特奠定的传统术语学理论的同时,还要看到这种理论的不足,大胆地进行理论创新,进一步发展这种理论[5],并在中国术语工作的基础上,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术语学理论。

参 考 文 献

[1]Wüster E Einführung in die allgemeine Terminologielehre und terminologische Lexikographie[M]. 3th ed Auflage, Bonn: Romanistischer Verlag, 1991

[2]欧根·维斯特 普通术语学和术语词典编纂学导论[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

[3]Felber H The Vienna School of Terminology: Fundamentals and its theory, in INFOTERM Series 6, Theoretical and Methodological Problems of Terminology[M] Munich: KG Saur Verlag, 1981:69-86

[4]费尔伯 术语系统的本体论研究[J] 顾汝亮,译. 自然科学术语研究,1993(1): 24-26

眼视光学和眼视光技术有什么区别 篇4

2、学年不同:

至于眼科学,如果作为一个专业来讲,五年制临床医学本科不会分这么细,至少是研究生阶段才会有的,或者是本硕连读和本硕博连读会有。不会学那些光学类的课程,主要针对的的医学基础学科、眼科学和眼病学。

3、技术层次不同:

但是眼视光学体现在理论层次,而眼视光学技术则体现在应用技术层面上。眼视光学和眼视光学技术学的课程都差不多,但是一个是四年制理学位一个是五年制的,五年制的唯一差别就是可以考执业医师资格证。单就发展前景和就业方向来看两者都没多大差别。

主要培养眼视光行业中的高级技术人才,即具有专业的眼视光、眼科学基础理论知识,并掌握眼睛检测、验配,屈光不正矫正和视觉训练的`眼视光医疗技术人员。

通过学习,使学生具备应有的科学文化素养;掌握本专业必需的职业基础知识和职业技术知识;熟练运用各种眼科、视光学的先进仪器设备,掌握规范的验光配镜技术;具有眼视光保健知识及技能和一定的视力保健产品和眼镜的营销、管理能力,并有一定的英语基础,能借助辞典阅读本专业的英文书籍。

主要课程:

论语学而篇全文带译文 篇5

有子说:“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而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不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没有的。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啊!”

孔子说:“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

孔子说:“治理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就要严谨认真地办理国家大事而又恪守信用,诚实无欺,节约财政开支而又爱护官吏臣僚,役使百姓要不误农时”。

孔子说:“弟子们在父母跟前,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顺从师长,言行要谨慎,要诚实可信,寡言少语,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文献知识。”

子夏说:“一个人能够看重贤德而不以女色为重;侍奉父母,能够竭尽全力;服侍君主,能够献出自己的生命;同朋友交往,说话诚实恪守信用。这样的人,尽管他自己说没有学习过,我一定说他已经学习过了。”

孔子说:“君子,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学习可以使人不闭塞;要以忠信为主,不要同与自己不同道的人交朋友;有了过错,就不要怕改正。”

曾子说:“谨慎地对待父母的去世,追念久远的祖先,自然会导致老百姓日趋忠厚老实了。”

子禽问子贡说:“老师到了一个国家,总是预闻这个国家的政事。(这种资格)是他自己求得呢,还是人家国君主动给他的呢?”子贡说:“老师温良恭俭让,所以才得到这样的资格,(这种资格也可以说是求得的),但他求的方法,或许与别人的求法不同吧?”

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因为他无权独立行动),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合理部分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

有子说:“礼的应用,以和谐为贵。古代君主的治国方法,可宝贵的地方就在这里。但不论大事小事只顾按和谐的办法去做,有的时候就行不通。(这是因为)为和谐而和谐,不以礼来节制和谐,也是不可行的。”

有子说:“讲信用要符合于义,(符合于义的)话才能实行;恭敬要符合于礼,这样才能远离耻辱;所依靠的都是可靠的人,也就值得尊敬了。”

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子贡说:“贫穷而能不谄媚,富有而能不骄傲自大,怎么样?”孔子说:“这也算可以了。但是还不如虽贫穷却乐于道,虽富裕而又好礼之人。”子贡说:“《诗》上说,“要像对待骨、角、象牙、玉石一样,切磋它,琢磨它”,就是讲的这个意思吧?”孔子说:“赐呀,你能从我已经讲过的话中领会到我还没有说到的意思,举一反三,我可以同你谈论《诗》了。”

译文学和译介学 篇6

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了解姓名,研究姓名

教学目标:

⒈通过以“姓名”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开阔视野,增长见识。

2.了解《百家姓》,知道姓氏中多数是单姓,部分是复姓,能读准姓氏中特殊的字音。教学重点:

了解《百家姓》,活动中增进人文素养,培养热爱中华民族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大家看,老师手里拿的这本书是什么?——《百家姓》。这本书里共有单姓、复姓503个,其中单姓442个,复姓61个,编为四言韵语。

我们每天叫着别人的姓名,我们的姓名也在被别人叫着。试想,如果没有了姓名,生活中的一切不都是乱了套。因此我们应该了解姓名,研究姓名。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说名道姓》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二、单姓和复姓

单姓

1.首先让我们一起走进单姓版块,这是一首姓氏歌,里面有很多容易读错的单姓,请大家自由练读,注意看清音节,读准字音。

2.开火车读,师相机正音,齐读。

3.去掉音节再次练读、指名读(打节奏)、比赛背

复姓

1.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复姓版块,这些都是我们常见的一些复姓。请大家自由练读,一定要看清字音,读准字音。

2.指名两个两个读,再提高一点要求一行一行读,谁的本领最大能连起来读。

3.去掉音节自由练读、指名读(打节奏)

4.你还知道哪些复姓?(学生讨论)

(1)你还知道哪些人和上面的姓相同?比一比,看谁知道得多?指名交流

(2)当你想知道别人叫什么时,你应该怎么问?

(3)现在重名的现象很多,你对解决这个问题有什么好的建议?

三、自由浏览

那么我们的姓氏是怎么来的?你知道有关你的姓的故事吗?请大家自由浏览姓氏的由来。相信你一定会收获多多。(高山流水的音乐)

四、知识竞答

1.同学们已经了解了很多姓名方面的知识,下面我们进行知识竞答,请大家进行姓名大比拼,这里共有10题,对的打“√”,错的打“×”。看谁最厉害。

2.指名交流

3.统计比赛成绩

五、激趣想象,自由写话

1.你的大名叫什么?小名叫什么?是谁给你起的?为什么给你起这个名字?在名字的背后是不是还有一些故事?我们可以“说明道姓”为题写一篇作文,怎么样?

2.一天,小灵通乘飞机到“无名国”去旅游,一上飞机,小灵通就像空姐打听:“我们去的地方为什么叫无名国呢?”空姐笑着说:“说来有趣,这个国家的人全都叫一个名字——无名氏,所以这个国家就叫无名国了”„„请以《小灵通漫游“无名国”》为题写一篇想象作文,看谁的想象最奇特,写得最有趣。

【译文学和译介学】推荐阅读:

译介价值08-23

译介研究08-30

比较文学接受学08-12

语文学案导学问题例谈07-03

上一篇:“讲严立”专题组织生活会对照检查材料下一篇:物物交换活动策划2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