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与公安情报的关系(精选7篇)
知识与公安情报的关系 篇1
信息时代下我国公安情报政策与法规的建设与发展方向
摘要:随着现代化信息技术和网络的发展,公安信息化的提高,公安情报工作的手段与方法的不断变化,导致工作中不断出现新的问题和矛盾。这时就需要合适的情报政策与法规来完善工作机制,解决公安情报工作中的问题,保障公安情报工作的顺利进行。
关键词:公安情报
情报政策
公安情报政策与法规
要了解公安情报政策与法规的发展方向,必须首先理解什么是公安情报。公安情报是指公安机关通过侦查手段、秘密力量、日常办案、日常管理、社会调查、公开资料等多种途径获取的有关违法犯罪活动、治安行政管理、公安机关自身管理及与公安工作相关的其他各类情报信息及其分析研判后的成果;公安情报可以广泛应用于实战、治安环境监视、预警、公安决策、公安管理等各项公安工作。可从两个层面来理解公安情报概念:第一,在外延上,公安情报就是公安信息,公安机关收集的各种客观性资料,都属于公安情报,公安情报信息的收集、整理、存贮、检索等公安信息管理活动,都属于公安情报工作内容;第二,在内涵上,公安情报是对公安信息进行分析研判并应用于实战的主观性成果,即公安情报产品,其工作内容是信息、知识的激活,即情报研判工作。公安信息管理是整个公安情报活动的基础,公安情报研判是公安信息管理的高级阶段,是整个公安情报活动的目的与意义所在。
理解了公安情报的含义,进一步就需要了解什么是情报政策:具有法令性的以保证情报系统优化运行和履行其社会功能的基本准
则。情报政策的总目标是发挥国家情报系统的总体功能。其内容包括:①保证充分利用科学、技术、经济和社会科学等有关方面的知识,以促进国家科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②保证有足够的情报以满足政府和各类情报用户进行决策的需要。③促进情报用户有效地利用情报。④提供针对当前需要的和未来的潜在需要的情报服务。⑤促进国际间情报的交流和合作。
国家情报政策的范围:①确定满足社会对情报需求的重点。②提出满足情报需求的措施。③组织国家情报系统提高情报 服务能力。④促进 情报资源的有效利用。⑤提高国家情报基础结构的能力,保证发展情报事业所需要的情报人员、物资和经费。
公安情报政策体系的主要内容有:公安情报政策目标、公安情报技术政策、公安情报系统和公安网络政策、公安情报资源政策、公安情报人才政策、警务情报合作政策。公安情报法规体系的主要内容有公安情报基本法、公安情报资源法规、公安情报技术法规、公安情报安全保密法规、公安情报人才法规、国际警务情报交流与合作法规。
公安机关情报政策:公安情报活动相关的有关国家及公安部门制定的政策。
国家情报政策与公安机关情报政策是公安情报政策的主要组成部分。
公安情报政策:国家与公安机关根据攻难情报工作需要而制定的有关公安情报需哦东的决定,决议,命令,规则,一件及通知等,它涉及公安情报的搜集,传递,管理与利用等各个环节,是调整公安
情报活动并借以指导,推动公安情报供桌的方针,准则与行动指南。
既然懂得政策,想深入理解还需理解什么是公安情报法规的概念。法规就是法律规范的简称。法规是法律、法令、条例、规则、章程等法定文件的总称。而公安情报法规是调整公安情报活动环境中产生的各种社会关系与警务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具体而言。公安情报法规的调整对象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在公安情报搜集、存储、检索、传递与利用等环节中产生的各种社会关系与警务关系;二是在公安情报技术与公安情报产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一系列的警务关系与警务问题。
所谓的公安情报政策法规就是指国家与公安机关根据公安情报工作需要而制定的有关公安情报活动的法规、决定、决议、命令、规则、规定、意见及通知等, 它涉及公安情报的搜集、传递、管理与利用等各个环节,它是调整所有公安情报活动并借以引导公安情报工作并借以指导、推动公安情报工作的方针、准则与行动指南。纵观我国公安情报政策与法规建设的历史,尽管在不同时期都取得了进展,但仍然存在不少问题,如公安情报政策法规在制定、执行及监督机制上不健全;内容存在重复、交叉与冲突;出现诸多空白领域,与情报主导警务潮流不相适应;无独立的公安情报法规,更无体系可言;无法与国际接轨,缺乏兼容性等。针对公安情报政策与法规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公安情报及公安情报工作的实际情况,建立一套科学、合理、规范的公安情报政策法规体系已是当前公安情报工作一项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也是推进公安信息化建设与实现情报主导警务理念的前提
和基础。了解到这一方面,我们才能真正的懂得公安情报政策法规的真正意义。那么公安情报政策法规包括哪几个方面便是我们重点了解的地方了。因此,公安情报政策法规包括的国家情报政策法规、公安机关情报政策法规及国际警务情报政策法规等方面都需要我们重点了解。
狭义上将公安情报政策法规理解为“小公安情报政策法规”。仅仅解释为与公安情报活动相涉的有关国家及公安部门制定的政策法规。广义上则将公安情报政策法规解释为“大公安情报政策法规”。把所有与公安情报活动相关的宏观政策法规理解为公安情报政策法规。
从广义角度将“法规”等同于“法”。认为法规就是法律规范的简称。它包括了法律、规章、行政法规等以各种形式存在的法。
公安情报政策法规的调整对象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在公安情报搜集、存储、检索、传递与利用等环节中产生的各种社会关系与警务关系;二是在公安情报技术与公安情报产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一系列的警务关系与警务问题。
公安情报政策法规的建设历史大致经过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公安情报政策法规的初建阶段(大约为1948-1965 年), 这一阶段仅仅局限于人力情报政策。
第二阶段是公安情报政策法规的探索阶段(大约为1978-1993 年), 这一阶段主要是对刑事情报政策法规的建设, 公安部出台了关于刑事犯罪情报资料工作暂行规定《关于加强刑事犯罪信息资料工作 的通知》等。
第三阶段是公安情报政策法规的兴起阶段(大约为1994-2002 年)。这一阶段公安情报政策法规建设的视野逐渐开阔。随着社会信息化与公安信息化的快速发展, 公安部门也逐渐加大了公安情报应用系统和公安情报资源的建设。
其标志是公安部印发了关于做好全国犯罪信息中心建设准备工作的通知《关于加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信息安全管理的通知》等,2002 年, 公安部、教育部、国家安全部、信息产业部、文化部、国家工商总局、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国家保密局联合发文关于《互联网有害信息专项清理整治工作方案》的通知,最引人瞩目的是公安部在关于公安派出所执法执勤工作规范中专门规定了情报收集的范围、方法与手段及报送规定等。
第四阶段是公安情报政策法规的发展阶段(2003 年至今)公安部于2003 年提出了“情报信息主导警务”战略。该战略的倡导促进了公安情报政策法的建设, 同时也使公安情报的内涵与外延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公安情报已不再是单纯的预防与打击刑事犯罪活动, 公安情报工作已渗透到公安决策与日常事务管2005 年, 公安部决定将公安情报建设列为今后一个时期内必须抓紧做好的一项重点工作, 并明确提出了公安情报信息体系建设的发展思路, 从警务战略高度来推动公安情报工作的现代化水平, 将情报信息作为公安机关决策的基础, 突出情报信息在警务决策中的重要作用。
理中。
在注重采集各种直接的敌对活动、恐怖活动、违法犯罪活动等情报的同时, 加强对与此相关的社会信息的采集, 规范情报工作流程, 从制度上保证情报的鲜活准确、联通共享、及时应用
2007 年公安部又专门强调了要大力实施科技强警战略, 在“金盾工程”一期建设的基础上, 进一步扩展、完善、提高, 启动金盾工程二期建设。拓展情报信息系统的应用深度和广度, 八大公安信息资源库的数据质量全面达到完整、准确、鲜活, 基本形成全警采集、全警录入、全警应用、全警共享的公安信息化应用格局。
加强公安情报政策法规重点内容的建设
公安部门应根据情报信息主导警务的战略目标, 制定出公安情报政策法规的实施计划。重点加强公安情报收集与利用政策法规建设、公安情报技术政策法规建设、公安情报安全政策法规建设、公安情报预警与评估政策法规建设、公安情报交流与合作政策法规建设、公安情报内外部共享政策法规建设、公安情报人才政策法规建设、公安情报标准化政策法规建设、公安情报系统与网络政策法规建设等。
在我国公安情报政策法规建设是进入新世纪后才受到重视, 公安情报政策法规被真正纳入研究视野只是近一两年的事。然而, 公安情报政策法规在公安情报工作中的重要性已日渐显要。这个过程采用的是政策先行, 法规跟进的模式。
2009 年2 月通过的《刑法修正案(七)》新增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对于实践中频繁出现的严重侵犯公民个人信息行为进行刑法规制。但一年多来,实践中因侵犯个人信息被追究刑责的人并不多见,而公民信息被泄露、相关权益被侵犯的事件依然层出不穷。究其原因,主要在于相关司法解释没有及时出台,司法机关在适用中难以操作。由此,在加快相关立法的同时,敦促最高司法机关尽快制定司法解释,弥补刑法条文的漏洞和可操作性的不足,公安情报政策与法规的发展就显得尤为必要。
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两个罪名的犯罪对象并不相同:(1)出售、非法提供公民个人信息罪的对象仅限于国家机关或者金融、电信、交通、教育、医疗等单位在履行职责或提供服务过程中收集、保存、管理的公民个人信息: 首先,获取公民个人信息的主体必须是国家机关或者是金融、电信、交通、教育、医疗等具有合法获取个人信息权力的单位;其次,获取的个人信息必须是这些单位利用公权力所获。(2)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罪的对象可以包括任何符合前述主客 观条件的个人信息。实际上,《刑法修正案(七)》对于该条款中作为本罪对象的“上述信息”可以有不同理解。从刑法第253 条之一第1 款可以看到,在“信息”之前有两个修饰语: 一是国家机关或者金融、电信、交通、教育、医疗等单位在履行职责或者提供服务的过程中获得的;二是“公民个人”。对于“上述信息”既可以理解为国家机关或者金融、电信等单位在履行职责或者提供服务的过程中获得的公民个人信息。也可以理解为任何符合条件的“公民个人信息”。这种理解的分歧在于立法的模糊不清,两种理解都可以说得通。但是,立法目的在于保护个人权益。如果对于实践中大量的非利用公权力获取他人信息的行为不加以规制,将难以保护有效公民权益。所以,我
们倾向于后一种观点,即本罪的对象是一切符合条件的个人信息。而且,实践中司法机关也是这样把握的,如上海周娟等特大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案中,被告人所获取的信息就没有受特定单位所获信息的限制。
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的行为必须“情节严重”才构成犯罪,“情节严重”的判断常常影响司法机关对于行为人是否能够提起指控。如2009 年合肥市蜀山区检察院仅以涉嫌伪造、变造、买卖国家机关公文、证件、印章罪,对骗取公民个人信息的吴伟依法批准逮捕,原因就在于对吴伟非法获取公民信息是否达到“情节严重”的程度难以把握。如何理解“情节严重”,有多种观点: 有人认为应从信息的数量、性质、违法所得的数额、财产损失情况、个人生活或人身安全。
受影响的程度、社会影响的严重程度等方面进行细化。有人认为应当考虑信息的数量、重要程度、影响力以及行为的次数等方面的因素。也有人认为应当参考与本罪具有等值性法益的犯罪,考虑将多次侵害个人信息、滥用个人信息进行违法犯罪活动、给被害人造成人身伤害、重大财产损失或其他严重后果、致使某一领域的社会秩序混乱以及其他给国家、社会和人民造成重大利益损失的行为认定为情节严重。
上述观点所提出标准基本反映了两罪实践中的状况,但是对于各情节在量刑中的地位和意义,并没有形成一致的意见。我们认为,确定“情节严重”的标准应当从以下方面把握:(1)公民权益的受害程度。本罪的立法宗旨在于保护公民权益,所以“情节严重”的判断标
准应当首先以公民权益的受害程度作为判断标准。即使只出卖一条信息,只要其严重侵害公民合法权益,就应当构成犯罪。(2)信息的用途。行为人出卖、非法提供、非法获取的信息的如果用于违法犯罪活动,将直接对他人权益造成损害。如在北京通讯员工出售、非法提供公民个人信息案中,行为人出售的公民信息就被他人用于犯罪活动,最终导致被害人被杀害于家门口。所以,信息的用途也应是一个判断“情节严重”的标准。在没有证据证明上述两个情节存在的情况下,可以根据信息的数量、性质、意义、重要性、行为人获利数额、非法获取信息的手段等来进行判断。
对于出售、非法提供公民个人信息罪来说,具有以下情节的,可以判断为“情节严重”:(1)导致被害人人身伤害或死亡的;(2)严重干扰被害人的正常生活或严重影响被害人名誉(包括致使受害者精神失常或自杀)的;(3)出售、非法提供公民个人信息给单位造成经济损失5 万元以上,或者给个人造成1 万元以上损失的;(4)明知出售、非法提供的信息可能被用于违法犯罪活动而出售或者提供的;(5)出售、非法提供公民个人信息30 条以上,或者出售或者非法提供10 人以上公民个人信息的;(6)出售、非法提供公民个人信息5 次以上的;(7)出售公民个人信息单位获利5 万元以上,个人获利1 万元
以上的;(8)导致50 条以上公民个人信息流向境外的;(9)其他情节严重的情形。
对于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罪来说,具有以下情节的,可以判断为“情节严重”:(1)导致被害人人身伤害或死亡的;(2)严重干扰被害人的正常生活或严重影响被害人名誉(包括致使受害者精神失常或自杀)的;(3)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给单位造成经济损失5 万元以上,给个人造成1 万元以上损失的;(4)将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用于违法犯罪活动的;(5)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30 条以上,或者非法获取10 人以上公民个人信息的;(6)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5 次以上的;(7)单位利用所获取公民个人信息获利5 万元以上,个人获利1 万元以上的;(8)导致50 条以上公民个人信息流向境外的;(9)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手段恶劣的;因此,在当前严峻的国内国际环境下,在不法分子日益猖狂的形势下,我国公安情报政策法规的建设与发展已经刻不容缓,加强对公安情报政策法规的建设发展,将对我国社会稳定、民族团结、国家兴衰起到关键的作用。
知识与公安情报的关系 篇2
情报分类是使情报有序化的重要工作。没有情报的分类, 必将使收集到的情报杂乱无章, 增加查找成本, 从而降低情报的利用效率。科技情报具有自己的分类特点。一套好的分类体系一定要考虑其使用目的和用户需求。科技情报是为人们从事科技有关的工作、学习、研究和科技活动等而收集提供的有关情报, 一方面其分类体系应着重体现科技特点, 具有科技的专业性质。另一方面在建立自己分类体系的同时, 也要考虑事物的共识性, 为情报的共享和使用提供方便。公安科技情报具有自己的专业或行业特点, 其分类体系的建设有助于推进公安学科的发展。公安大学主持的公安学学科研究课题组对公安学学科的分类作了有益探索, 但是要作为一个学科存在必须要有自己的研究特点, 而不是汇集其他学科的研究到自己的门下。当前与公安有关的学科分类在国家标准《学科分类与代码》 (GB/T 13745-92) 中仍是没有进展。假如我们先从建设公安科技情报分类体系入手, 那么可以较快地解决公安学科分类中的不足, 起到弥补的作用。
1 关于情报、信息与分类
在讨论公安科技情报分类之前, 我们先来回顾一下情报与信息关系的话题。因为当下中国情报信息主导警务成为了一句时髦的口头语, 那么情报信息究竟是什么?在情报信息成为一种时尚时, 再次讨论一下情报与信息的关系这一旧话题对于分类体系的建设应当是有一定帮助的。因为曾几何时, 随着“科技情报”更改为“科技信息”后, 我们可以通过对近十几年有关“情报”的论著进行检索, 就会发现其在上个世纪末对情报概念和使用的研究几乎已经到了被忽略的程度, 似乎情报就是信息, 情报不需要与信息进行区分了。进入新世纪后对于情报的研究又开始逐渐升温, 这表现在近年来关于“情报”的论文显著增加。
关于情报信息, 首先是信息, 然后才是情报, 是关于情报的信息。情报的外延也许有时与信息的外延具有相同性, 但情报是指有用的信息, 其外延必然小于或者等于信息的外延。因此使用“情报信息”这一术语, 完全和使用“梨子水果”的语言一样, 完全没有必要在情报之后加上信息一词。
情报是从人的能动性, 是从主观出发的具有动态性质的信息。而信息既有动态的也有静态的。情报显然是加上了人的认识。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 严怡民通过对情报的知识性、传递性和效用性等情报基本属性的分析, 认为情报就是作为交流对象的有用知识。并认为这样理解虽有过宽的片面性, 但也有较广泛性, 而且也容易为人们理解, 有助于情报的充分交流和利用, 促进整个情报、信息产业的发展[1]]。钟义信教授则认为情报是一类特殊的认识论信息, “是对主体具有某种特殊意义 (军事利益、政治利益、经济利益、科技利益等等) 的认识论信息, 它与认识主体的目标利益密切相关——情报的价值因人、因时、因地而不同。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认为, 任何情报都一定是信息.但并非任何信息都是情报。这是因为, 任何没有信息的情报都没有价值, 也就不成其为情报, 因此, 情报必须有信息;然而, 并非有信息都具有情报价值, 因而不一定都能成为情报, 只有那些具有特殊意义的信息才成为情报。”[2]
由于对情报或信息的分类本身也是一种认识活动。我们去对文献进行标引时, 首先是人对这一文献的重要性的认识, 但是标引假如仅针对个体的特定性, 那么这种标引是没有任何社会学上的意义的。因此, 情报或者信息的分类规范是针对人类社会而言的, 是为人们方便利用情报或信息而设立的。这是建立各种分类法的关键原因。
为强调信息在公安与公安科研中的有用价值, 因此本文还是使用“情报”这一术语来描述有关问题。从外延上来说, 从情报到公安科技情报处于这样一种包含关系, 即:情报?公安情报或科技情报?公安科技情报。本文研究的是最内层的公安科技情报。
2 公安科技情报分类对公安科研的意义
我们知道信息分类的目的是便于信息的归类、检索, 进行信息的有序组织, 从而可以为形成某一知识体系服务, 或者为用户提供定题信息服务等。
当今世界互联网已经相当普及, 人们检索资料已经十分便利, 资讯已不是少数机构或者少数人可以垄断的事情。但是, 情报分类在科研工作中依然没有失去其功能和作用。尽管电子文献检索时可以采用任意关键词, 检索结果又有计算机自动分类, 自动进行语言标识。但是人们在使用分类词时依然是具有主体的能动作用的, 而且被检索到的文献依然要经过检索者的判断和主观筛选, 因此分类依据在信息的检索和使用中依然是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这是针对数据库中的静态文献而言的。而科研工作中有相当多的资料是处于动态中, 比如实验中的数据、研究中的问题等, 因此科研工作中的资料具有流动性和即用性, 是属于动态的。这时假如具有分类体系知识就可以随时提醒科研工作者其研究成果的归类和进一步研究并检索资料的方向。这是情报分类体系建设对科研工作的重要意义。
对于公安情报分类, 由于我们学科门类中并没有公安或警察方面的学科, 因此建设好公安科技情报分类体系对于我们进行公安科研工作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 尤其是在学科的归类、人员的选择等方面。其中, 在科研评价中出现外行评内行的情况, 一个重要的技术原因就是分类工作没有做好。
笔者因长期从事科技管理工作, 深感分类是进行科研所必须要做的首要工作, 深感现有学科分类体系对公安科研和学科研究所起的作用之不足, 深知建立公安科技情报分类体系对于公安科研和学科研究的重要性。
从内涵上来说公安科技情报分类体系建设对公安学科建设与科研工作具有以下更为直接的作用或特点:
其一, 公安科研急需这样的分类体系。公安科技情报分类的直接对象是与公安科技有关的信息, 为公安科技工作所需要的信息采集、存贮、加工、利用以及进行科技评估服务的。从事公安科研工作, 进行信息分类时需要有公安方面的一般业务分类知识。举个常用的例子, 例如我们申请研究课题就涉及到学科分类的问题, 现在普遍采用国家标准《学科分类与代码》。在实践中我们会发现, 公安科研申请书如果按照《学科分类与代码表》进行分类, 一是面太广, 二是可能选错评审专家, 出现外行评审内行的情况。例如治安学按照《学科分类与代码表》的分类法填写科研项目申请书, 可能被申请者归入法学中的行政法学学科, 但是行政法学专家不一定就懂得治安学。科技评估常常要依赖于信息的分类, 因此建立公安科技情报分类具有重要意义。实践体会告诉我们, 公安科技评估急需这样的分类体系, 急需对现有《学科分类与代码》的补充, 以迫切解决公安科研中分类问题的困扰。
其二, 促进公安科研的发展。一方面可以促进公安知识体系化。知识也是人的一种认识活动的结果, 反映了人的认识规律。完善的知识是需要体系去构建的, 分类本身可以使知识自成体系, 因此公安科技情报分类体系的建设, 有助于公安科研的开展, 有助完善公安学科知识体系。另一方面可以促进公安科研管理规范化。例如, 学术评审的规范化, 前面提及的评审专家的遴选制度, 从而最大限度地保证学术研究的真实性。
其三, 促进公安学术人才的分类建设。科学发展, 人才是关键。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而好的分类体系本身就是一种知识要素的最佳配置, 根据这种分类, 再结合公安人才建设的要求所做出的公安科研安排就具有合理的依据。因此完善的公安科技情报分类体系建设, 也是促进公安学术人才分类建设的重要作用之一。目前的《学科分类与代码表》中没有公安学学科, 与公安有关的一些三级学科是设置在法学等其它学科门类之下的。而要设置一个一级学科具有相当的难度, 因此公安科技情报分类体系建设对公安人才培育具有促进作用。
其四, 促进公安硬件的分类规范建设。目前, 大学各类基地的建设一般依赖于学科, 被称为学科基地建设, 主要指实验室、资料中心、研究所和试验场站[3]。由于公安学科或分类的不完善, 导致各类公安硬件建设的盲目性, 例如公安到底应当建立什么的实验室、示范基地才是符合公安的科学发展要求的, 就是一个很难回答的答案。因此公安科技情报分类体系的论证和建设, 对于公安硬件配置合理化和规范化具有促进作用。
3 现有学科分类对公安科技情报分类的启示
前面论述了公安科技情报分类对于公安科研的重要意义。公安科技情报分类体系的建设可借鉴和参考其它分类体系的建设经验。而科研是学科建设的前提与拉动力;学科建设又是科研的基础[3]。因此, 本文重点考察《学科分类与代码》对公安科技情报分类体系建设的启示。
3.1 各种分类法对公安科技情报分类的启示
应当肯定公安科技情报是情报的一个种类, 其适用一般情报的分类技术。因此, 构建公安科技情报分类体系应该充分利用各种分类资源, 借鉴前人的分类研究成果, 既要考虑标引的规范化, 更要考虑促进公安学科的研究与建设。目前《学科分类与代码》、《中国图书分类法》等一些分类法涉及到了一些公安方面内容, 可以予以借鉴适用。为体现公安科技情报的学科价值, 可参照《学科分类与代码》, 因其具有学科建设的特殊性, 符合公安学科建设的需要;为公安文献分类的方便, 可分别参照《中国图书分类法》、《专利分类法》等有关内容;为便于公安标准建设, 可参照《中国标准文献分类法》、中国国家标准分类目录之A90社会公共安全综合之下的标准。另外从标引角度出发也可以参考《中国分类主题词表》中的分类词。各种分类方法对公安科技情报的分类有以下启示:
首先, 每一种分类法都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应当给予重视并充分利用各种分类资源的优势。当我们正准备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重新去构建一种新的分类体系时, 一定要慎重考虑其可行性、科学性和需求性。
其次, 为便于科学研究, 公安科技情报的分类不应打乱现有学科分类体系, 但为便于归类、查找和自成体系, 可以进行重视排序。公安科技情报分类体系在公安领域有比学科分类更为广泛的使用者。因此情报标引词还应当考虑具有一定的通用性, 让使用者能够看得懂。收集情报的目的是为了使用, 假如使用者不明其意, 必然降低使用效率。
再次, 应参考现有的分类方法。尽管分类方法出现了从列举式到分面组配化、分类主题一体化、机械化和自动化、标准化等特点[4], 但是建立公安科技情报分类体系并不是照搬照抄这些经验和模式。一些分类方法只能作为参考, 例如词频分析法虽然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前研究的热点问题, 但不能用词频分析法来确定研究重点。有学者仅根据词频得出的《中国分类主题词表》中“G356已不是情报学领域的研究重点”[5]的观点是明显不成立的。因为也有可能某一领域的技术属于高精尖技术, 只有少量的人能研究得了, 比如关于“神七”关键技术的主题词少就能因此断定这不是研究重点吗?词频高也许能反映当前的使用或普及程度, 更多的科技人员能够从事这一领域的研究和分析工作, 但不能因为词频低就否定一个研究重点。当然也不能全盘否定这种分析法所起的其它作用。词频分析可以作为一个单位情报储备的依据, 合理优化信息储备空间。
3.2 《学科分类与代码》对公安科技情报分类的启示
由于学科分类、建设与科研的关系, 因此本文重点详解《学科分类与代码》表对公安科技情报分类的启示:
学科往往是按照事物的性质来展开的, 是经过主体认识之后的符号世界。贝塔朗菲说“什么是唯人才有的行为?答案是明确的。人所特有的、能将人和别的事物截然分开的独特行为就是在思想和语言中创造符号宇宙的能力。除了直接满足生物需要而外, 人不是生活在事物的世界中, 而是生活在符号的世界中。”[6]通过对《学科分类与代码》的研究, 我们会发现公安科技中的许多内容其实在学科门类中均有所体现, 只能把这些知识或技术应用于公安行业而已。因此通过《学科分类与代码》表的重新排序, 可以突显其对公安科研和学科建设的影响, 根据这一排序进行公安科技情报的分类, 两者相辅相成, 相得益彰。公安科技情报分类体系因其具有极强的科技性, 因此应当与学科分类相适应, 并根据公安特点而细化之。
公安涉及治安管理、刑事侦查和司法鉴定三大体系, 可以说这三大体系在公安业务中较有行业特色, 在《学科分类与代码》中均有所体现, 以下分析之:
(1) 以公安为主的学科分类。在《学科分类与代码》中仅有一个学科是属于以公安部门为主的, 即法学门类中的刑事侦查学 (820.3060) , 当然根据我国《刑事诉讼法》的规定, 军队保卫部门和检察机关也对部分案件行使侦查权, 但是绝大部分案件的侦查权是属于公安部门的。
(2) 与公安直接相关的学科分类。在《学科分类与代码》中相应涉及管理学、法学等学科门类, 以下从现有学科分类出发作一分析:
司法鉴定学 (340.2040) 。《学科分类与代码》中的“司法鉴定学”侧重于程序性质, 因此放入法学门类是合理的。而司法鉴定所采用的技术则完全与其它学科门类相同, 因此在《学科分类与代码》没有归入“司法鉴定学”, 因此我们发现公安刑事技术中常用的法医学、照相技术等分别被列入不同的学科。但是, 我们根据公安特点而专门建立的公安科技情报分类体系就不需要受到这种局限, 完全应当考虑到用户的使用要求和方便。因此统合各学科知识“司法鉴定学”在公安科技情报体系中应属于重要的一级条目, 其下级条目可以设立法医学、照相技术等刑事技术方面的内容。
安全管理学 (620.2060) 。公共安全可以简称为公安, 但是我们今天所指称的“公安”一词是有其特殊含义的, 是专门指公安机关或者公安民警。但是人民警察并非专指公安。我国《警察法》第二条规定“人民警察包括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监狱、劳动教养管理机关的人民警察和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的司法警察。”由此可见警察管理和公安管理的外延并不一致。警察管理包括公安管理, 而“公安”本身具有社会公共安全的含义, 公安又具有行政管理职能, 其中一个重要的职能是治安管理, 根据我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规定治安管理针对的是扰乱公共秩序, 妨害公共安全, 侵犯人身权利、财产权利, 妨害社会管理, 具有社会危害性, 尚不够刑事处罚的行为。因此把“治安管理”归入“安全管理学”学科比较合适。
(3) 通用学科的分类。这些类别在公安行业没有什么特别的特色, 完全可以照搬现有学科分类体系, 然后在名称前面加上“公安”或“警察”二字。比如警务管理可以放入“行政管理” (630.45) 学科中;公安情报可以放入情报学 (870.30) 中, 等等。根据《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的规定, 公安部主管全国的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 但是计算机安全本身有单独的学科, 《学科分类与代码》中有“数据安全与计算机安全” (520.1060) 、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 (520.6070) 、安全信息工程 (620.5010) 和管理信息系统 (630.5045) 学科, 因此涉及信息安全方面的学科或情报完全可以按此进行分类。
(4) 分类体系总结。结合以上分析, 公安科技情报分类体系可以分为三个子体系, 即治安管理学、公安刑事侦查学和公安司法鉴定学。为有利于公安学科和公安科研基础研究, 在建设分类体系时应当标注清楚下级子条目所对应的现有国家标准的学科分类。以公安司法鉴定学为例, 可设计分类码与分类词如下, 括号中对应的为学科名称和代码:
03 公安司法鉴定学 (司法鉴定学, 820.3065)
0301 法医学 (法医学, 340.2040)
0302 刑事摄影学 (照相技术, 410.7070)
0303 痕迹检验学
0304 刑事化验学 (化工测量技术与仪器仪表, 530.14)
0305 其它
这样与《学科分类与代码》结合起来, 我们就可以发现现有学科分类没有痕迹检验学之不足, 从而得到弥补, 促进公安科研的发展, 进而有利于公安学科体系的研究和建设。
摘要:公安科技情报分类体系建设对于公安科研工作具有重要的作用, 有利于弥补现有学科分类在公安方面的不足, 促进公安科研的发展, 其分类的根据可参考现有各种分类体系, 以学科分类为主, 以公安为主线进行词语分析, 进而重新排序, 使之兼有分类与公安学科建设之需要。
关键词:公安科技,科技情报,公安学科,公安科研
参考文献
[1]严怡民.情报学研究导论[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1992:33.
[2]钟义信.信息科学原理[M].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 2002:59.
[3]李铁君.大学学科建设与发展论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4.
[4]侯汉清.当代分类法主题法索引法研究[M].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 1993:89.
[5]李文兰, 杨祖国.1993-2002年情报学科研究主题分析[J].图书情报工作, 2004 (7) :97.
知识与公安情报的关系 篇3
关键词:知识 情报 图书馆 基本属性
一、信息、知识、情报的内涵
信息是一个极其广泛的概念,普遍存在于自然界、生物界和人类社会。也就是说,一切能够表示一定物理形式和物理量的东西,都可以称为信息。信息在不同的事物之间以各自的不同的特征和一定的联系方式传递着。人们正是通过获得和识别自然界、社会的不同信息来区别不同的事物,从而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因此说,信息是现象与知识的中介,是事物运动状态或存在方式的直接或间接的。信息作为自然界、生物界、人类社会的一种普遍现象,可以区分为自然信息、生物信息、人类信息等。
如果我们把信息概念限制在社会范围内,把人的认识作为信息过程的一个重要因素来考虑,从而把握社会共享的人类一切知识以及反映各种客观现象的消息的总和,就得到了情报概念:
情报是在人类社会中传递着的信息。被理解了的信息就是情报。情报是指含有最新知识的信息。”知识存在的物质形式即为情报。换言之,情报是借助感觉器官能理解的自然语言或其他符号系统表达的明确的知识。例如:由别人传授的通过研究或通过学习取得的知识;关于某种事件或情况的知识;准备用于传递或利用的事实或数字(不同于包括在已取得组织定形的知识领域的那些)。
综观上述表述,我们可以从中归纳出情报的几个基本属性。①情报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信息(信息属性);②情报是知识(知识属性);③情报是动态性的(运动属性);④情报是有利用价值的(价值属性)。情报只存在于人类社会中,它来源于人类的认知活动,是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产物。它存在于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及其全部发展过程,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条件。
知识(指广义的知识)是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记录与经验总结,是人的主观世界对客观事物和想象的反映与概括,既包括理性认识过程中获得的知识,也包括感性认识过程中获得的知识。在上面的讨论中,我们已经认识到:知识性是情报的基本属性之一。情报不论以什么形式出现,或者属于哪一个领域,它都具有一定的内容,含有一定的知识。情报是人与人之间传播的一切符号化、系列化的知识。情报是针对一定对象的需要所提供的、在生产实践和科学研究中起继承、借鉴和参考作用的新知识。可见,情报交流的主体是知识,知识传播的内容是情报。
人类的社会实践是知识产生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也是情报产生和发展的基本条件。前苏联情报学家米哈伊洛夫说过:“科学情报的来源是人、人类社会的认识活动,自然界、社会和思维的现象和规律不是由个别的人甚至是某些人群,面是由整个人类社会来认识的”。情报与情报活动是人类在不断认识和改造自然与社会的活动中产生和发展的。
人类之间进行社会交流的一切信息必然含有能为人类感官接受并理解的知识内容,这部分内容即为情报。不含有知识内容的信息是无用的信息,不含具有情报价值的知识只能是过时的知识。也可以说,知识是信息的一部分;情报则是人們获取的具有一定利用价值的信息即知识。对于人类来说,无论是面对信息还是面对知识,重要的都是把握它们的有价值的内涵,即情报。
二、文献、情报与图书馆工作
人类知识的存储一般有三种形式:一是大脑存储。大脑所存储的知识是围绕着人的社会实践而产生的,大多属于经验性质的知识,这是一组未被组织和未被符号化的知识(相对于文献符号化的知识而言)。所以也叫做离散知识或潜在知识。大脑存储是其它知识存储形式的基础,是科学存在的根据。二是文献存储。文献存储是将大脑存储的知识反映在或者说移植于文献中。大脑中存储的知识移植于文献,须将知识加以符号化,并组织成某种体系。所以,文献存储的知识叫做符号化的记录。比之于大脑存储,文献存储的知识可以长远地保存下来,并便于广泛交流和充分利用,因此,知识的文献存储形式,便成为人类知识最稳固和最基本的存储形式。三是实物存储。实物存储是指大脑存储的知识和文献存储的知识作用于具体实物,凝固在实物之中的存储。这是一种物化了的知识,或叫做知识的物化形式。
情报作为传递中的有价值的知识,也有其相应的存在形式。从情报的来源看,有文献形式和非文献形式两种。非文献形式情报源,包括口头传播情报和实物传播情报,主要是由科研人员直接参与下进行的。现代情报工作的主要管理对象是文献情报。所谓文献,是指用文字、图形、符号、声频、视频等技术手段记录知识的载体,是各种文献资料的总称。文献是一个集合概念,它包括多种形式,诸如图书、期刊、报纸、档案、声像资料等等,也就是说,情报具有多种存在形式,图书、报刊等是其最主要的载体形式。
无论什么形式的情报,都以情报实体——情报载体的结构存在着。情报实体指情报内容本身,亦即情报所表示的意义。情报载体是指情报赖以存在的文字、代码、声波、光波、电波等记录情报的信号(第一载体)、纸张、化学材
料、磁性材料、空气等负载信号的介质(第二载体)。第一载体可以保证情报的存在,第二载体可以保证情报的传递。从本质上看,文献正是情报实体和情报载体的结合。它是情报的主要来源,是情报的主体。
文献作为情报的主体存在形式,具有如下作用:存储情报的工具。作为情报实体和载体的统一,文献记录着大量的人类知识,是情报、知识存储的主要工具,并成为科学积累和继承的重要形式。情报交流的工具。文献记录有情报、知识,文献的传递,即成为情报的交流。现代情报工作也主要是通过有组织地传递文献采集来完成情报交流的。认识世界的工具。文献作为存储和交流情报、知识的工具,必然成为人们认识世界的最重要的手段。
图书、报刊作为文献的一种,同样具有上述三种功能。作为情报的具体存在形式之一,图书与情报的关系,是局部与整体、个性与共性的关系。因此,它必然具有情报价值,反映着情报的属性。情报还可以分为原生情报和派生情报。原生情报是直接记录科研活动成果的情报(一次情报),派生情报则是对原生情报加工的产品(二次情报、三次情报)。原生情报是客观事物和社会现象的直接反映,派生情报则是“反映的反映”,它是对客观现实的间接反映。图书既具有原生情报意义又具有派生意义的情报,这就决定了它的存在价值和情报利用价值。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的结论是:信息是现象和知识的中介,是一个极其广泛的概念,包括自然信息、生物信息、人类信息等。情报是一种社会信息,它是信息中经过人的参与并存储下来的那部分信息,是在人类社会中传递着的具有利用价值的知识。知识是人类已把握的信息,情报则是人们获取的有利用价值的知识。图书是情报的具体存在形式,是情报实体和情报载体的统一,也是情报的组成部分。“情报——是作为存储、传递和转换的对象的知识。”因此图书具有情报的基本属性,它在本质上是一种情报,情报是图书的本质价值。
知识与公安情报的关系 篇4
——英国国家情报模式启示
公安情报信息体系是一个以公安信息化为手段、公安情报信息活动流程为主要内容、公安情报信息共享应用为目的的综合体。其内容主要包括:构筑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规范统一的情报信息工作模式,建立科学规范的情报信息工作机制,整合情报信息机构,培养专业化的情报信息分析研判队伍等。公安情报信息体系建设是一项整体性系统工程,需要各级公安机关立足全局,从战略高度来组织实施。因此,必须正确认识公安情报信息工作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不断探索公安情报信息工作的新思路和新办法,充分发挥公安机关整体优势,逐步完善公安情报信息体系框架,将有助于公安情报信息工作实现跨越式发展。
近年来,介绍和借鉴国外情报信息工作实践成功经验和理论研究成果的文章虽然很多,尤其是关于英国国家情报模式(The National Intelligence Model,NIM)方面的文章也为数不少,但这些文献都是从“情报主导警务”模式的角度来加以阐述,突出情报活动规律及其情报信息如何推动、导向警务工作。根据我国当前情报信息工作成效来看,如何在宏观和整体层面加以突破是今后公安工作和情报信息工作的重点。因此,从情报信息体系建设的角度,选择性借鉴英国国家情报模式无疑对我国构建一个完善的公安情报信息体系是有益的。
一、建立全国统一规范的情报信息工作模式 建立全国统一规范的情报信息工作模式,就是要通过技术融合、资源重组、业务集成等方式,把分散或机构化的情报信息工作纳入一个统一的工作框架,规范各警种、各业务部门情报信息工作流程,实现情报信息资源应用的最大化。
要最大化地发挥情报信息资源价值,就必须建立一个统一规范的情报信息工作模式,这是英国警务情报工作的成功做法。1993年,英国审计委员会出版的《以调研为辅助:有效解决犯罪问题》一书提出三个核心要点:一是警务职能和职责机构缺乏 整合与效率;二是警方未能充分利用资源;三是重点关注犯罪分子比关注案件更有效。此书中,充分利用情报对付惯犯是一个获得广泛认可的主题。几年后,这一主题在另一份具有影响的警务监察局报告《情报支撑警务》中继续受到关注,该报告试图将先发制人策略和管理引入英国警务的主流。“提升国家刑事情报能力的重要驱动因素来自一线警察机构。”然而,在地方层次上,情报工作明显处于空白状态。于是,在《情报支撑警务》和《以调研为辅助》报告的基础上,英国内务部支持的研究项目进一步表明了对情报工作热情的升高。随后,国家刑事情报局在警察首长协会的授权下出台了《国家情报模式》。其宗旨在于“实现全国情报工作的职业化,并将刑事情报融入所有警务决策”。英国国家情报模式是一个总体业务流程和管理哲学,它提供了支撑核心警务活动的通用思路。“国家情报模式的业务流程必须要植于国家和地方层次的警务工作。”英国国家情报模式以警务情报产品为动力来推动警务工作的开展,形成了信息更加通畅、标准化程度更高的警务管理机制,成为警方及其他执法机构采用的一种通用业务模式。
近年来,公安机关不断加强公安情报信息基础建设,充分运用先进、成熟的信息技术,强化情报信息网络后勤保障,初步形成了公安情报信息工作体系格局。但是,与时代和形势的发展相比,当前公安情报信息工作仍然存在较大差距。首先,现有的公安情报信息工作体系过于分散,各地情报工作水平良莠不齐。各部门、各警种、各地区都在做情报工作,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有的基于传统情报信息工作基础较好、有的基于领导具有较强的情报信息思维和理念、有的基于在情报信息经济投入多、有的基于情报信息应用意识强等,这些警种、部门、区域的公安情报信息工作成效显著。而那些情报信息工作基础较差、领导情报信息工作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经济条件,甚或是没有情报信息应用意识等的警种、部门、区域,公安情报信息工作成效差强人意。另外,由于文化、体制、绩效考核等因素的影响,各警种、部门、地区公安情报信息建设自我封闭,资源不能得到有效整合,信息不能共享,难以发挥整体效益。基于上述不足,迫切需要建立全国统一规范的情报信息工作模式,“一个全国统一的模式是明显必要的”,促进当前各警种、各部门、各地区信息化建设成果纵向发展、横向联合,形成整合互补优势。
借鉴英国的做法,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构建全国统一规范的情报信息工作模式,提升公安情报信息资源的使用价值。一是通过机构重组来整合情报信息资源。英国实施国家情报模式,对分散的情报信息机构进行了整合,在国家层面设立了国家犯罪情报局,在地方警察局中均设立相应的情报部门,确保了中央与地方以及各地之间的协调关系。
当前,我国应对各省市及地方公安情报信息工作开展情况进行全面调研,分析存在的问题,从国家层面设计一套情报信息整体运作模式,将国家、省市、地市、县市及各警务科、所、队、室的情报信息工作全面纳入国家情报信息运行模式中来。该运行模式旨在打破警种、部门、区域之间的信息流通壁垒,规范统一数据种类及格式,规范情报信息工作流程和情报信息流通机制,建立完善的信息使用监督机制和规范的情报信息工作机构。二是以专门情报信息机构为支撑,综合情报机构为龙头,形成中央与地方统一的公安情报机构。专门情报机构是“条”性情报机构,主要是指在各业务部门内设立的情报科和专业情报队,是组织、实施公安情报体系建设的主体,各级公安机关都应设立专门的情报 机构。综合情报机构是负责综合、协调情报体系建设,组织开展综合情报服务的组织,主要包括“块”性情报机构(主要是指各行政区划公安部门的情报机构)和从“条”、“块”两个方面来统领各业务部门和各行政区划部门的情报工作机构。目前,我国“条”性情报机构专业分工越来越细,不同“条”线的情报信息工作推进深度差异很大,“条”线之间信息沟通、交流障碍很大;各地“块”面情报信息工作情况亦难统一,跨区域整合困难;统领“条”、“块”两个方面的综合性情报机构也仅在区域层面协作,从中央到地方的纵向统领性较差。鉴于上述情况,有必要从中央到地方进行情报信息机构整合,构建以专业情报机构为支撑、综合情报机构为龙头的统一情报管理机构体系。三是强化情报信息技术保障,保证公安情报信息高效运行,建立起一个纵向贯通、横向集成、互联互通、高度共享的信息网络平台,并在此基础上 建立各种应用系统,把散点式的公安组织部门通过技术网络平台和应用系统连接起来,实现信息无缝传输和应用。四是从国家层面整合非警务情报信息共享机构,加强与社会合作,扩大非警务信息资源的来源渠道。约翰和马奎尔认为,英国警务的进步,更为密切的跨机构伙伴关系,对非警务来源信息进一步使用,对产出成效的更广泛理解,均来自于国家情报模式。我们亦可效法英国情报机构的做法,实现与非警务情报信息机构的合作和信息共享。
二、建立健全情报信息警务管理机制
所谓信息警务,是指在信息社会条件下,以社会治安信息和警务管理信息为资源,以信息化警察队伍为主体,以信息化警械为手段,以信息化网络为神经中枢系统的一种新型警务模式。警务管理机制是指警务管理系统的结构及其运行机理;其本质上是警务管理系统的内在联系、功能及运行原理,是决定管理功效的核心问题。信息警务管理机制就是信息化条件下的警务管理机制,具有内在性、系统性、客观性、自动性、可调性等特征。
公安信息化建设成果为信息警务管理机制改革、创新提供了条件和动力。随着公安信息化的发展,公安部“金盾工程”建设使公安信息基础设施、通信网络平台、业务应用系统建设获得了快速发展,初步实现了公安工作通信多媒体化、业务信息共享化、办公流程无缝化,提高了公安机关打击犯罪和社会管控能力,同时也使之与信息化同质共生的警务管理机制得以确立。然而,由于公安机关传统的社会管理和打击犯罪模式是在过去相对封闭以及信息化发展滞后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受这一模式惯性思维的影响,社会和公众还没有完全将信息化与警务管理机制结合起来的强烈期望,加之公安机关的一些垄断特权也未被彻底打破,遵循信息流通规律的信息警务管理机制尚未完全建立。“警察采取什么样的编制体制,不是任何人随心所欲、任意安排的。它不仅由国家的国体和政体所决定,而且也以一定的物质文化,特别是以科学技术为基础。”信息化作为被社会普遍认同的现代化手 段,基本解决了警务机制改革创新的技术问题,成为警务管理机制改革、创新的重要动力。
信息技术应用的成效关键在于组织变革、体制和机制创新。英国国家情报模式之所以取得成功,就在于它是一个统一的警察管理机制。英国《国家情报模式》出台前,麦克〃马奎尔和提姆〃约翰代表“警察研究小组”进行了长达一年的考察。他们对8个地方警队的地方性侦查手段的作用进行了研究,这些侦查手段包括刑事情报系统、监控手段和秘密力量。考察结果表明,只有那些实行了重大机制变革的警察机构在实现“主动式警务”方面获得 了成效。英国国家情报模式实施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在于:一是在NIM中,高素质的情报分析员被赋予广泛的职能并嵌入各个决策者周围,灵活设臵情报分析员岗位,情报分析员不再被贴上业务警种标签;二是NIM的应用为解读问题提供了标准方式,使集体合作和跨专业、跨区域和跨越国界的理解成为可能,NIM确保每个情报分析成品都针对特定问题;三是NIM提供的文化和组织机制在各个层次上都更为重视前瞻性,重视依据证据做出决策从而解决问题,它使警务人员能够依据实际问题调配资源。
借鉴英国国家情报模式的做法,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建立健全信息警务管理机制,提升信息化环境下的警务工作效能。一是警务业务流与情报信息流融合共进。在警务行动中推进情报信息工作,通过情报信息工作提高警务行动效能和业绩,在二者共进中促进民警之间、机构之间、部门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削弱专业情报信息人员的标签身份,形成全警参与的情报信息工作机制;二是在全国统一规范的情报信息工作模式下,实现全国情报信息工作职业化。将各类犯罪情报融入所有警务决策,从国家到地方分层次设臵情报信息工作机制,并把各个层次情报信息工作灵活、适应性地统一起来;三是建立情报信息人员与警务工作人员间的互动沟通机制,实现情报信息工作与警务工作的无缝对接。尽管警务活动中有情报信息工作,情报信息工作服务于警务工作,但现实中两者是相互分离的两条线。情报信息工作(尤其是情报信息研判工作)任务一般始于用户提出的需求,如果双方不能很好地沟通或缺乏好的沟通渠道,情报信息工作往往会倾向于脱离管理者(情报信息用户)所处的现实工作局面,或是情报信息工作总处于被动工作状态,缺乏主动与情报信息用户沟通的动力。因此,建立起用户情报需求与供给相统一的沟通机制,促进情报信息工作真正围绕战术、战略需求开展是十分必要的;四是公安管理部门应从情报信息工作实战人员和他们所服务的管理层用户之间的关系入手,致力于解决数字鸿沟(由机构间信息系统不兼容造成)、串并盲点(由跨越机构辖区的系列犯罪形成)、噪声(由信息质量差、数量大等问题造成)、情报信息越载(由情报信息分析系统缺乏分析能力造成)、数据冗余(各个机构在各自的系统孤岛中保管同一信息形成)、机制摩擦(具有不同使命、组织结构和工作方式的机构之间缺乏沟通与合作造成)、情报信息壁垒和信息孤岛(信息持有者封锁信息、情报信息共享意愿低造成)、顾此失彼(在一个地方集中大量资源对付短期问题,诱发重复投入等其他组织病症)、本位主义(存在于机构内各部门和机构之间)等问题,促进情报信息工作更有效地服务于公安工作;五是加强面向高层决策的情报信息产出流通机制建设。当前,大多数情报成品用户是具体办案的侦查人员,研判部门的多 数工作成果对战术问题保持了强烈关注,很少重视情报信息分析人员和决策者的关系,但英国国家情报模式倾向于产出面向高层警官的战略情报成品。决策者是能够驾驭治安局势的人和机构,加强情报信息产品为决策者服务,是实施情报信息主导警务的关键之一。
三、按情报信息流程整合情报信息专业机构
公安情报信息机构是实施公安情报信息收集、加工、分析研判、存储管理、传输、提供利用等有关公安情报信息活动的组织。
我国公安情报信息专业机构林立,专业分工过细。计划经济时代,公安机关初步形成了办公室或秘书部门、刑事犯罪情报资料部门、档案管理部门、信息技术部门四大条块情报信息专业机构。近年来,随着公安工作的发展,警种的不断增多、细化和日益专业化,公安情报信息体系建设有了很大进步,各级公安机关、各警种为整合情报信息资源,进一步强化了情报信息专业机构建设:一是全国不少公安机关已经建立了综合性情报信息机构,从“条”、“块”两个方面来统领各业务部门和各行政区划部门的情报信息工作。二是从纵向和横向两个层面拓展“条”性专业情报信息机构。三是在行政管辖区域内设立“块”性情报信息专业机构,统领辖区内公安机关的情报工作,负责本行政区内情报的分析汇总及上传工作。无论是纵横拓展,还是以行政区划为单位的块向整合,甚或是建立统领“条”、“块”的综合情报信息机构,都是基于公安业务分工进行的,不同警种业务条线上自成体系的情报信息机构仍是当前的主要组织形式。这种机构设臵模式不利于公安情报信息的共享应用。英国国家情报模式以警务情报产品为动力来推动警务工作的开展,按情报信息业务流程进行分层运作,分为辖区内犯罪、跨区域犯罪、全国性或国际性犯罪三个层面。三个层面虽然对情报信息产品的需求内容和数量都会有很大差异,但不论是处理区域性犯罪还是全国性或国际性重特大犯罪,NIM的操作运转流程保持不变。三个层面相互关联、互为依托,即警务情报信息在三个层面之中循环流通,确保最大程度地共享警务情报信息资源,实现警察机构内部最佳的工作效率和对社会公众需求回应产生最优的效能。
借鉴英国NIM流程模式,按照情报信息流程来整合我国公安情报信息机构,实现公安情报信息活动的无缝循环、公安情报信息产品的分层供给。一是通过技术手段和情报信息收集工作机制创新,汇集全警采集的公安情报信息,形成海量数据源。无论是专业公安情报信息机构,还是综合公安情报信息机构,甚或是警务业务机构,情报信息活动均始于收集。在收集环节,对各类警务情报数据格式进行统一规范设计,并理顺情报数据汇集渠道,将全警公安情报信息纳入统一框架数据集,实现公安情报基础数据、源头数据、业务工作数据全警共享,从而打通不同警种情报信息机构之间的工作壁垒;二是不以警种划分,而根据实战、管理、决策三层对情报信息产品需求的不同,分层制定情报信息分层研判机制,强化各警种各层面情报信息研判功能及层与层之间相互依托的关系。当前,我国公安情报信息研判机构不健全,情报信息研判工作层与层之间、警种与警种之间差异很大。从全国来看,基层或实战一线研判功能不足,以指挥中心为龙头的综合情报信息研判既缺乏对实战一线提供确实可行的情报信息产品的能力,更不能为高层决策提供战略性和前瞻性的情报信息产品。在底层数据或信息共享的基础上,分层设计公安情报信息供给模式,实现情报信息产品定制式生产(即按需供给),提高公安情报信息产品应用效能,既加强了公安情报信息的共享度,又强化了公安各层之间的情报信息联系。三是构建全警情报信息机构工作平台。情报信息共享与情报信息产品分层供给的实现,都需要有强大的系统作支持,公安情报信息机构实现业务内容融合,需要有共同工作的平台环境。公安机关应整合公安情报信息系统,构建全警情报信息机构工作平台,高效服务公安工作。
四、培养专业化情报信息分析与研究队伍
从某种意义上讲,公安情报信息体系建设的关键因素不在于技术、物质,而在于人,在于情报信息队伍素质。一方面,在公安信息海量化与多元化并存的今天,公安情报信息工作所涉及的领域与范围日益扩大,公安情报信息生产对人的智力与知识水平要求越来越高,情报信息研判与情报信息分析中的知识与智力投入不断增加;另一方面,信息时代网络环境对公安情报信息工作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数据库技术、网络技术等)介入情报系统,改变了公安情报工作的物理环境和情报信息交流模式,互联网的开放性和交互性拓展了公安情报信息业务。随着公安情报信息工作由传统到现代的转变,使得从杂乱无章的海量信息中梳理、分析和获得有价值的情报,成为当今情报信息人员面临的一项极富挑战性的工作。数据化环境下公安情报信息工作更需要既懂信息技术,又具有情报学专门知识,尤其是具有情报分析理论知识的情报“通才”和“杂家”。因此,要推动公安情报信息工作变革,实现情报信息工作对警务工作的引领作用,必须要有一批高素质的情报信息专业分析研究人员。
目前,我国公安情报信息分析研究工作备受重视,但缺乏整体化运作机制及整合后的情报信息分析人才力量的支持,致使情报信息分析研究多停留在战术层面和分警种专业的零星状态。随着公安信息化建设的深入推进,情报信息主导警务模式的贯彻落实,为积极应对社会治安环境的复杂变化,主动预防各种犯罪事件发生和有效打击违法犯罪活动,各地公安机关在综合情报信息机构(指挥中心)中设臵专门从事情报信息分析研判的部门,部 分警种在注重传统情报信息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通过理念创新、手段革新、方法突破等强化各类情报信息的分析研判工作。但是,不论是增设公安情报信息分析研判机构,或是改进传统公安情报信息分析研判理念、手段与方法,由于情报信息分析研究人员的能力跟不上信息环境和工作模式的改变,公安机关没有形成上下统一的情报信息分析研究团队,没有整合社会专家人才参与情报信息分析研究,没有打通专业警种信息分析研究之间的交流机制等,致使当前的公安情报信息分析研究工作依然呈现出战术性为主、各自为阵、情报信息产品未能上升到战略层面、情报信息资源开发不足等问题。
加强情报信息分析研究专业队伍建设是增强情报信息价值、警务工作发展后劲的有力保障。英国自“国家情报模式”问世至今,不仅建立了国家刑事犯罪情报署这种高层次的情报警务工作实体,而且还构建了一支从事情报分析和研究工作的专家型人才队伍,形成了专家参与英国国家情报模式运作这一重大特色。英国成立一个由国家警察局长协会牵头、国家犯罪情报总局和各地警察局高级警官参与的项目管理委员会,总体协调该模式的推广工作。英国在实施NIM的过程中进行了大量的宣传和技术培训,使每个警察都能够自觉地按照信息警务的要求,改变传统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成为各个信息流程中的专业人才。这是英国国家情报模式得以成功推进、情报主导警务有效实施的关键。
情报分析和研究的质量受制于专职情报人员的素质和能力。在美国情报界曾有这样一种说法,即各类资源在情报工作中发挥作用的比例是:硬件资源占5%,信息资源占20%,而情报人员占75%。先进的硬件设施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情报信息的生产能力,但这种能力增长往往是一种静态的、有限的增长,而情报人员的专业水平和知识创新能力却是动态的、无限发展的生产能力。这种生产能力正是信息时代情报工作的核心推动力。因此,建立一支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强,知识水平高的情报信息分析研究人才队伍,最大限度满足我国情报警务工作需求,保持可持续发展后劲,并拓展情报信息工作更大发展空间,是做好公安情报信息乃至公安工作的必然选择。
知识与公安情报的关系 篇5
为全面总结我局“大情报”体系建设的阶段性成果,认真剖析当前形势和突出问题,对下一步工作进行动员部署,6月11日,宝清县公安局在小城子派出所召开了全局“大情报”系统建设现场推进会。县公安局局长兼党委书记任树凯,副局长冯杰、秘书科科长兼“大情报”体系建设办公室主任牛文忠,网监大队队长兼办公室副主任李延忠,刑侦大队队长
户政科科长张宗保等相关领导出席了此次会议。会议由冯杰副局长主持,县局党书记、局长任树凯做了重要讲话。
首先,会议由户政科张宗保科长通报了近一段时间以来对派出所在“大情报”体系建设信息采集录入方面的抽查、考核情况,在肯定优点的同时也指出了他们工作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和个别不足,接着,镇东、小城子、朝阳三个派出所的所长和民警代表分别代表镇内和农村派出所向与会民警细致介绍了他们在各类源头信息采集录入过程中所积累和摸索出的典型经验、好的作法并详细的向局领导汇报了信息采集录入工作的开展情况。
知识与公安情报的关系 篇6
说
明
请在题本、答题卡上严格按照要求填写好自己的姓名,填涂准考证号。
1、必须在答题卡上答题;在题本上答题,一律无效。
2、监考人员宣布考试开始时,方可答题,宣布考试结束时,应立即停止答题。题本、答题卡、草稿纸一律留在桌上,待监考人员确认数量无误,允许离开后,方可离开考场。如果你违反了以上任何一项要求,都将影响你的成绩。
3、在这项测验中,可能有些试题较难,因此你不要在一道题上思考时间太久,遇到不会答的题目,可先跳过去,如果有时间再去思考,否则,你可能没有时间完成后面的题目。试题答错不倒扣分。
4、禁折叠答题卡!
※※※※※※※※※※※※※※※※※※※※※※※※※※※※※※※※※※※ ※ ※
停!请不要往下翻!听候监考老师的指示。
否则,会影响你的成绩。
※ ※ ※※※※※※※※※※※※※※※※※※※※※※※※※※※※※※※※※※※
第一部分 客观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字母填在题干的括号内)
1、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立法机关和国家权力机关,享有撤销法规、规章等规范性文件和人事罢免的权力,其监督权属于()监督权,因而具有极大的权威性。A.人民 B.国家 C.法律 D.社会 2、2000年3月1日,公安部公布了(),明确提出了公安队伍建设的三年目标,即“经过三年左右的不懈努力,使公安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执法水平明显提高,队伍的整体形象和纪律作风有较大改进,违法违纪和腐败现象得到有效遏制,人民群众对公安工作和公安队伍比较满意”的目标。A.《关于加强公安队伍建设的十二项措施》 B.《人民警察法》
C.《人民警察职业道德规范》 D.“五条禁令”
3、服务人民,其要点是:(),(),爱憎分明,除害安良。A.热爱人民,忠于祖国 B.甘当公仆,忠于祖国 C.听党指挥,甘当公仆 D.热爱人民,甘当公仆
4、一切行动听指挥,是警察职业的一个特点。()是对人民警察行动上的要求。
A.政治纪律 B.组织纪律 C.工作纪律 D.保密纪律
5、我国公安机关的基本职能是() A.专政职能和民主职能 B.政治镇压职能和社会管理职能 C.民主职能和社会管理职能 D.社会管理职能和专政职能
6、警衔等级的设置是警衔制度的核心。下列自上而下排列顺序正确的是()
A.总警监、副总警监、警监、警督、警司、警员 B.总警监、副总警监、警督、警监、警司、警员 C.总警监、副总警监、警监、警司、警督、警员 D.总警监、副总警监、警督、警司、警监、警员
7、行政处分是国家行政机关根据行政法规的有关规定,给予有违纪行为的公安民警的惩罚。行政处分的种类有() A.通报批评、警告、记过、降级、撤职、开除 B.通报批评、警告、记过、降职,撤职、开除 C.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撤职、开除 D.警告、记过、记大过、降职、撤职、开除
8、为严明纪律,树立公安队伍良好形象,(),公安部发布了加强公安机关内部管理的“五条禁令”,对公安机关内部管理提出了更明确的要求。A.2003年1月22日 B.2003年1月1日
C.2003年2月1日 D.2003年5月1日
9、以下哪一项不属于刑事强制工作?() A.拘传 B.取保候审 C.监视居住 D.驱逐出境
10、公安赔偿中,造成部分或者全部丧失劳动能力的,应当支付医疗费,以及残疾赔偿金。其中残疾赔偿金根据丧失劳动能力的程度确定。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赔偿最高额为国家上年度职工年平均工资的()倍;全部丧失劳动能力的为国家上年度职工年平均工资的()倍。A.5,10 B.10,15 C.10,20 D.20,25
11、公安行政赔偿,是指公安机关及其人民警察违法行使()职权,侵犯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益造成损害的,由国家承担的赔偿。A.司法 B.行政 C.立法 D.强制性
12、《国家赔偿法》第25条规定:“国家赔偿以()为主要方式,能够返还财产或者恢复原状的,予以返还财产或者恢复原状。” A.支付赔偿金 B.原物返还
C.恢复原状 D.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13、根据《国家赔偿法》的规定,公安民警侵犯公民健康权,造成公民死亡的,应当支付死亡赔偿金、丧葬费,总额为国家上年度职工年平均工资的()倍。A.10 B.20 C.30 D.40
14、国家要求警察必须与国体一致,与政体一致,与国家意志一致,成为国家忠诚的统治与管理工具,这是公安工作()的体现。A.社会性 B.阶级性 C.群众性 D.专政性
15、公安政策是党和国家的意志在公安工作中的体现,是党和国家为实现公安工作任务而规定的指导公安工作的() A.理论指导 B.政治原则 C.思想原则 D.法规体系
16、(),是我们党根据历史经验和对肃反斗争的深刻理解而提出的,是指导人民警察同刑事犯罪分子作斗争的一项重要政策。A.打击与保护相结合
B.党委领导下的专门机关与广大群众相结合,C.惩办与宽大相结合 D.严肃与谨慎相结合
17、公安机关的任务从时间上分包括() A.目前任务和长远任务 B.局部任务和全局任务 C.基本任务和具体任务 D.局部任务和具体任务
18、公安机关依法对负有治安责任的社会团体、组织及其个人实施治安行政管理的一种权力属于() A.治安行政处置权 B.治安行政处罚权 C.治安监督检查权 D.治安行政强制权
19、履行维护辖区内的治安秩序,预防和制止治安案件和突发性事件;预防和制止犯罪行为;参加处置灾害性事故;维护交通秩序;接受公民报警;劝解、制止公共场所发生的民间纠纷;为社会和公民提供救助和服务等职责。在一定路线或一定地段用巡逻方式进行勤务活动的人民警察属于() A.巡逻警察 B.户籍警察 C.刑事警察 D.交通警察
20、必须长期坚持对严重危害社会治安的犯罪分子采取依法()惩处的政策,必要时在全国范围或较大区域内开展对严重刑事犯罪活动集中统一的打击行动。
A.从严从重
B.从严从快 C.从重从快 D.从宽从轻
21、()多数情况下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从当地社会治安情况出发,主动地和有节奏、有准备、有重点地开展。A.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B.社会治安防控体系 C.社区警务
D.集中打击或专项斗争
22、应对广大社会成员进行治安形势和违法犯罪发展趋势的教育,提高其
A.遵纪守法意识 B.社会公德意识 C.危机意识 D.治安防范意识。
23、国家机器的形成,是警察产生的()条件。A.政治 B.社会 C.文化 D.经济
24、()可以发布通缉令 A.县级以上检察机关 B.县级以上人大常委会 C.县级以上公安机关 D.县级以上人民政府
()
25、取保候审的期限最长不得超过()个月 A.3 B.6 C.9 D.12
26、又聋又哑的人或者盲人,由于生理缺陷的原因而违反治安管理的,()处罚。A.不予 B.从轻 C.减轻 D.减轻或免除
27、《治安管理处罚条例》对一人实施数行为的责任遵循的是() A.吸收原则 B.择一原则 C.限制加重原则 D.分别裁决,合并执行
28、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是公安工作中党的领导、公安机关和人民群众三者有机结合的新形式,是公安工作()的根本原则和群众路线在新形势下的新发展。
A.党委领导
B.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C.垂直领导 D.综合治理
29、将“巡捕”和“巡警”改为警察的是()
A.南京临时政府 B.蒋介石 C.清政府 D.新中国
30、中国共产党在中央机关设立的最早的保卫组织是() A.中央特科 B.国家政治保卫局 C.“巡警部” D.社会部
31、公安机关的任务从层次上分包括() A.目前任务和长远任务 B.局部任务和全局任务 C.基本任务和具体任务 D.目前任务和具体任务
32、依据《刑事诉讼法》的规定,表示刑事诉讼的开始,表明公安机关的侦查活动有了合法依据的刑事诉讼的一个独立程序是() A.提起公诉 B.侦查 C.立案 D.审判
33、依法进行公开的、秘密的专门调查和运用刑事科学技术手段,揭露和打击刑事犯罪;运用公开管理手段、秘密力量,依靠人民群众联防,控制社会上的复杂场所,限制和缩小犯罪分子的活动空间;研究犯罪分子的活动规律,防范刑事犯罪活动的人民警察属于()A.治安警察
B.户籍警察 C.刑事警察 D.交通警察
34、()的隐蔽性和公开性,决定了公安工作的隐蔽性和公开性。A.工作方法 B.工作手段 C.工作内容 D.工作对象
35、(),是人民警察首要的政治品质。A.忠于法律
B.对党、对人民绝对忠诚 C.勇于献身
D.严格执法,热情服务
36、对于侦查破案、拘留逮捕、审讯、处置突发暴力事件、制裁违法犯罪等项工作,公安机关的工作对策主要是() A.耐心说服教育 B.严密监视行动 C.以感化和挽救为主 D.以强制力进行打击
37、我国公安队伍能有统一的认识、统一的部署、统一的行动,是与有统一的()分不开的。A.公安理论 B.公安方针 C.公安政策 D.公安对策
38、所谓依法从重,是指依照()的规定,在量刑幅度以内从重处刑。A.《刑事诉讼法》 B.《刑法》 C.《行政诉讼法》 D.《治安管理处罚条例》
39、公安机关要及时向党委汇报重要的敌情、社情和治安情况。党委根据具体情况提出()的决策意见,责成并督促政府和公安机关贯彻执行。A.具体性 B.政策性 C.技术性 D.宏观性
40、警察使用暴力,对威胁统治阶级的政治统治与国家安全的政治势力实行镇压是()A.警察的政治镇压职能 B.社会管理职能 C.社会文化职能 D.经济管理职能
41、近代警察发端于(),是资本主义发展的产物。A.西欧 B.美国 C.德国 D.中国
42、我国公安机关的宗旨是() A.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B.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C.对敌专政,对人民民主 D.“严格执法,热情服务”
43、对我国公安机关的专政职能与民主职能的关系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专政职能是民主职能的基本保障,民主职能是专政职能的社会基础 B.二者相互矛盾 C.二者没有任何关系
D.民主职能是专政职能的基本保障,专政职能是民主职能的社会基础
44、(),是指对可能酿成违法犯罪、治安事件、治安事故的因素有重点地开展教育工作。
A.全社会普遍进行的正面教育
B.为防范治安危害进行的有针对性的教育
C.对造成治安危害的有关人,在执法过程中进行的教育工作
D.制裁后的教育管理工作,如对刑满释放、解除劳动教养或少年教养及执行治安处罚以后的人员的帮教工作,使他们吸取教训,不再重犯
45、加强行政管理是减少治安危害,建立良好社会秩序的(),是直接维护社会治安秩序的基础工作。A.重要手段 B.关键 C.首要环节 D.特殊预防工作
二、多项选择题(共5题,每题2分,共10分。从下列各题列出的4个备选答案中,选出2至4个正确答案。请将选定的答案,按答题卡的要求,在答题卡上用2B.铅笔填涂相应信息点。多选、少选、错选、不选均不得分)
1、加强公安队伍建设的重要性,体现在()
A.有利于提高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战斗力,适应新时期公安工作的要求 B.有利于增强公安队伍防腐拒变能力,自觉抵制社会不良风气的侵袭 C.有利于促进人民警察同广大人民群众的联系,密切警民关系 D.不利于民警个人的成长和个人才能的发挥
2、近代警察与古代警察的主要区别有()
A.近代警察的职能是独立的,警察职能主要集中于警察机关。古代警察的职能尚未能集中于一个统一的专门机关,而是由行政官吏、军队、审判机关分别行使的
B.近代警察从中央到地方形成专职的警察队伍,成为国家庞大的专政工具之一,行使专门职权。古代警察则军警不分,警政合一,没有专门的组织 C.近代警察强调了法制。警察机关的建立及其体制和职权,均以宪法或法律为依据。古代警察执法极不严格,私刑普遍存在
D.近代警察有统一的制式服装,古代警察则没有专门的服装 3、1994年,公安部对人民警察职业道德规范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概括和阐述,并在全国公安系统颁布实行。《人民警察职业道德规范》的内容和要点是()
A.对党忠诚,服务人民 B.秉公执法,清正廉明 C.团结协作,勇于献身 D.严守纪律,文明执勤
4、人民警察的保密纪律是() A.不允许实现工作信息的资源共享
B.人民警察要保守国家秘密和警务工作秘密,不该问的坚决不问,不该说的坚决不说,不该看的坚决不看
C.决不允许徇私枉法,给违法犯罪人员通风报信,违者必然要受到法律的追究
D.与政务公开、警务公开相互矛盾
5、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是()
A.党和政府全面解决我国社会治安问题的战略方针 B.是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C.是公安工作中党的领导、公安机关和人民群众三者有机结合的新形式 D.是公安工作党委领导的根本原则和群众路线在新形势下的新发展。
三、判断题(15题,每题1分,共15分,判断错误不倒扣分)
1、公安机关权力的单向性,是指公安机关各项权力都是由国家法律、法规所规定的,反映的是国家意志。()
2、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有政治的、经济的、行政的、教育的、文化的、法律的等手段和措施。()
3、防范是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首要环节,是落实综合治理其他措施的前提条件。()
4、警察的政治镇压职能是社会管理职能的前提,社会管理职能是政治镇压职能的基础。()
5、国家政治保卫局是我国最早的人民政权的公安保卫机关。()
6、警察的职能是否集中于一个统一的警察机关是近代警察与古代警察区别之一。()
7、地方自治警政管理体制以英国为代表。()
8、公安执法监督,是指公民和社会组织对人民警察依法履行职责、行使职权的活动和遵守纪律的情况所实施的监督。()
9、事后监督,是指监督主体在公安机关及其人民警察执法行为终结之后进行的监督,如行政复议、行政诉讼、督察监督等。事后监督是对执法行为的后果进行的监督。()
10、督察机构认为需要对公安机关的人民警察给予行政处分或者降低警衔、取消警衔的,督察机构可以提出建议,移送有关机关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办理。()
11、人民检察院还通过参与行政诉讼对公安机关行使行政职权的活动是否合法进行监督,通过受理公民和社会组织对人民警察的违法违纪行为的控告、举报,追究违法、违纪人民警察的法律责任,对公安机关及其人民警察的执法活动实施监督。()
12、维护统治秩序与惩罚犯罪的客观需要,是警察产生的社会条件。()
13、近代警察发端于西欧,是资本主义发展的产物。()
14、有没有专门的统一的制式服装是近代警察与古代警察区别之一。()
15、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赞成不赞成、答应不答应,是衡量公安工作的最高标准。()
第二部分 主观试题
四、案例分析题(本体共五小题,每小题五分,共25分)
1、一成年甲与15岁少年乙共同入室盗窃,将户主捆绑限制其人身自由。其中甲在被抓获后主动提供线索,揭发了另一人的犯罪行为,经查属实。乙是侦查员丙的外甥。
问:(1)、甲乙两人是否构成犯罪,何种犯罪?(2)、甲的行为属于,在定罪量刑上的情节?(3)、丙是否可以继续侦查,原因?
2、王甲是某县派出所所长,王乙是王甲亲弟。县公安局治安执法队员执勤时发现王乙等人在其开办的娱乐中心聚众赌博,将一干人等带上警车,正在这时王甲及手下李某先行感到,强行喊下王乙等7人,后又导致其他6人脱逃。问:
1、王乙有无资格开办娱乐场所,原因?
竞争情报与企业知识产权保护 篇7
由于缺乏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尚不能摆脱受制于人的局面,同时国内企业对于知识产权保护还未予以足够重视,对同行业专利技术信息缺乏了解,所以往往会出现在生产过程中被动侵权的情况,因此,有关政府部门和部分企业开始重视并加强竞争情报的研究,运用竞争情报武器,提高知识产权保护的预警能力,增强企业的竞争力,避免或减少国内企业在国际贸易中的损失。
知识产权预警
所谓知识产权预警,就是指对某一领域的专利等知识产权的申请情况进行广泛的信息搜集,并在此基础上研究知识产权的发展策略,对将要发生的专利等知识产权争端发出预告。
面对日趋复杂多变的国际和市场竞争形势,我国建立知识产权保护预警机制势在必行。由于知识产权保护涉及的因素很多,因此,建立知识产权保护预警机制还应对更多方面的情况进行监测、分析和预警。诸如国外知识产权与专利发展战略的研究、实施和调整动态;跟踪发达国家的政府和企业集团实施技术壁垒的动态以及大型跨国公司多家联合、共同设置技术壁垒,垄断市场的新动向;外国公司利用收购、并购国内企业等形式抢夺国内高新技术成果的策略和动向;发达国家争夺发展中国家人才的最新动态以及人才流失对知识产权保护构成的威胁;发达国家的政府与企业集团对倾销和反倾销的监控及内部措施、应对技术与技巧、经济诉讼案件的成功经验,等等。知识产权保护的预警也可以理解为一种过程,即运用情报方法和手段进行信息搜集、整理、加工并向特定用户传递的过程,它与竞争情报的研究有着密切的联系。
知识产权预警在竞争情报搜集方面主要针对下述内容:(1)专利概况分析。主要针对特定行业或特定技术领域的专利年度授权量和年度申请类别的趋势分析。(2)申请国分析。有助于了解某项技术在哪些国家和地区形成了专利权,帮助技术实施方预判专利侵权风险。(3)申请人分析。针对申请人研发力分析和申请人技术构成分析。(4)发明人分析。(5)专利存活期分析。根据设定的专利存活期计算方法、所述专利的申请日以及所述专利有效性信息,得出所述专利的存活期。(6)IPC分类分析。通过对不同IPC技术领域专利申请分析,可以了解到IPC技术申请热点。通过对不同技术分支专利申请趋势分析,可以了解不同技术分支的技术衍变过程和变化周期。(7)竞争对手分析。通过对不同竞争对手的专利申请排序分析,可以了解竞争对手的综合实力、研发投入等情况。
企业对策
企业专利竞争情报分析与利用的发展对策:(1)完善知识产权工作机制和政策法规体系,加强政府专利管理能力。加快制定我市知识产权发展战略,将专利等知识产权工作纳入到可持续发展的宏观战略中来,使知识产权战略深入各个领域。全面加强专利等知识产权政策法规体系的建设,进一步加强专业的知识产权执法队伍的建设。规范知识产权管理工作,有效转变政府职能,提高相关部门的服务意识。不断提高知识产权管理和服务的效率,完善政府对各类重大项目立项、技术引进等环节对专利等自主知识产权的指标要求和评估评价体系。(2)加大对知识产权工作的投入,重点用于扶持专利产业化。加强扶持力度,加快企业内部知识产权机构的建设步伐,由点到面,促进更多企业建立健全知识产权工作的组织和队伍建设。鼓励企业按照企业知识产权工作规范要求健全自身的专利工作制度,加强企业相关部门与政府管理机构的沟通和合作,鼓励企业配合城市知识产权战略制定自身的专利和知识产权发展战略。(3)建立企业专利分析平台。建立企业专利分析平台是一件较有意义的举措,可为企业提供专利分析与方法应用的途径。(4)引进高层次人才和知识产权中介机构。加快知识产权人才教育培训基地建设,不断完善知识产权人才培训基地的运作模式,通过学历教育和职业教育,培育一批知识产权行政管理和执法人才、企业知识产权管理骨干人才、知识产权中介服务专业人才,以及具有应对国际知识产权事务能力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5)加强知识产权的科技统计分析建立跟踪制度和数据库。知识产权发展迫切需要知识产权中介机构扮演重要的角色,各类知识产权中介缺乏骨干机构和行业组织,相关服务人员较缺乏,满足不了日益增长的专利申请需要。因此,要通过政策引导,鼓励相关机构和产业的市场化运作,要进一步加强知识产权公益服务,建设好科技信息平台,特别是要建立知识产权科技统计分析及跟踪制度,建设相应数据库,强化公共服务体系的服务功能。(6)建立知识产权维权中心,提高全民知识产权意识。建立健全知识产权服务体系,加快知识产权服务的市场化和国际化步伐,通过政策引导,鼓励相关机构和产业的市场化运作,加快行业知识产权保护协会的建设,不断完善行业知识产权保护机制。
【知识与公安情报的关系】推荐阅读:
招警考试公安基础知识:公安工作的根本路线07-16
公安情报分析08-12
公安基础知识课件06-10
公安基础知识题库08-30
公安基础知识(“时间”题库)10-24
公共和公安基础知识08-09
公安公共基础知识题库08-21
公安情报个人先进事迹范文07-30
招考警察公安基础知识模拟样题10-15
2023年江西公安基础知识模拟试卷五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