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中石兽语文课件(精选6篇)
河中石兽语文课件 篇1
第五单元复习(1课时)
复习目标:1.掌握本单元的生字词,积累本单元的文言词汇,背诵《河中石兽》两则。
2.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整理本单元的知识点,作者简介、课文主要内容、写法借鉴,重点语句的赏析、课文主题思想。
3.能通过科学认识世界,探索万事万物的奥秘,体会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复习重点: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整理本单元的知识点,作者简介、课文主要内容、写法借鉴,重点语句的赏析、课文主题思想。
复习难点:能通过科学认识世界,探索万事万物的奥秘,体会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复习过程:
一、知识梳理
1.听写本单元字词。
2.整理本单元文学常识。
3.梳理本单元知识点,积累文言词汇。
二、合作探究
探究点1:字词
问题1:听写本单元生字词。
问题2:选出下列各组词中有错别字的一项并改正。
(1)A.风定天清
B.阴阴约约
C.遥遥在望
D.毫不犹豫
()
(2)A.惊谎失措
B.哀鸣
C.变化无常
D.断肢残腿
()
(3)A.篡夺
B.扰乱
C.更胜一筹
D.夜色仓茫
()
(4)A.弥漫
B.海域
C.历历在幕
D.一叶孤舟
()
探究点2:句子。
问题1: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这支动人的歌声,同学们百听不厌。
B.参加课外活动的同学比昨天减少一倍。
C.有没有崇高的理想,是决定一个人在事业上成功的关键。
D.这次活动,使同学们提高了口头表达的能力。
问题2:根据例句的结构,再仿些一个句子。
例句:如果你种下的是葵花,秋天收获的是一片金黄;如果你种下的是甘蔗,秋天收获的定是蜜糖。
仿句:
探究点3:文言文阅读
问题1: 阅读《河中石兽》回答问题。
河中石兽
①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②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③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再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傎;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④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
一寺临河干()
山门圮于河()
阅十余岁()
但知其一()
2.指出下面加点词语的古今异义。
如是再啮
古义:()
今义:()
尔辈不能究物理
古义:()
今义:()
3.下面句中的“之”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闻之笑曰
B.当求之于上流
C.一老河兵闻之
D.其反激之力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⑴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翻译
⑵然则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翻译
5.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三、达标测评
阅读下面选文,回答问题。
①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
②经验告诉我们:天空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
③那最轻盈、站得最高的云,叫卷云。这种云很薄,阳光可以透过云层照到地面,房屋和树木的光与影依然很清晰。卷云丝丝缕缕地飘浮着,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如果卷云成群成行地排列在空中,好像微风吹过水面引起的鳞波,这就成了卷积云。卷云和卷积云都很高,那里水分少,它们一般不会带来雨雪。还有一种像棉花团似的白云,叫积云。它们常在两千米左右的天空,一朵朵分散着,映着灿烂的阳光,云块四周散发出金黄的光辉。积云都在上午出现,午后最多,傍晚渐渐消散。在晴天,我们还会偶见一种高积云。高积云是成群的扁球状的云块,排列很匀称,云块间露出碧蓝的天幕,远远望去,就像草原上雪白的羊群。卷云、卷积云、积云和高积云,都是很美丽的。
④当那连绵的雨雪将要来临的时候,卷云在聚集着,天空渐渐出现一层薄云,仿佛蒙上了白色的绸幕。这种云叫卷层云。卷层云慢慢地向前推进,天气就将转阴。接着,云层越来越低,越来越厚,隔了云看太阳或月亮,就像隔了一层毛玻璃,朦胧不清。这时卷层云已经改名换姓,该叫它高层云了。出现了高层云,往往在几个钟头内便要下雨或者下雪。最后,云压得更低,变得更厚,太阳和月亮都躲藏了起来,天空被暗灰色的云块密密层层地布满了。这种云叫雨层云。雨层云一形成,连绵不断的雨雪也就降临了。
1.看云识天气最基本的经验是;(用文中的句子回答)。
答:
2.第②段介绍了哪几种云?它们的共同点是什么?第③段介绍了哪几种云?它们的共同点又是什么?
答:
3.第③段文字采用了从现象到本质的说明顺序,说明
是现象,说明
是本质。
4.第③段文字的语言,既有平实说明,又有生动说明,各举一个例子。
平实说明:
生动说明:
5.语段中加点字“往往”、“常常”、“一般”和“常”不能去掉,理由是:
河中石兽语文课件 篇2
为此,结合学生课前的预习情况,我抓住“究”字,通过“究”言、“究”文、“究”人、“究”理四个环节,由言及文,由文及理,深入理解文章内涵。
一、究“言”
“字字落实,句句清楚”像一把利剑悬挂在文言文教学的头上,如何让学生轻松高效地解决文言文教学中的“言”?我尝试了两种方法,教师可以试着做一个“懒老师”,让学生自主学习,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文言文学习的主人。其次,以“言”解“言”,从字源上解读字意。
教授本课时我先让学生小组讨论,组内互助解决文言字词,疏通全文。组内讨论时,小组内每位同学翻译一个句子,组内其余同学认真倾听,遇到理解不同的字词再组内讨论,或翻阅字典得出最后结论。之后每个组长将组内解决不了的字词句写在黑板上,综合如下:“二石兽并沉焉”“曳铁钯”“乃石性坚重”“盖石性坚重”“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固颠”“然则天下之事,可据理臆断欤”。
接着进行组间互助,同学们争先恐后地来到黑板前帮助别的小组解决疑难字词。大部分疑难字词通过组间互助都能解决,个别无法解释的字词再由教师点拨理解。如“乃石性坚重”中的“乃”。
[教学片断]
师:我们来看看字典中乃有几种解释?
(生迅速翻阅字典)
生:主要有五种,第一种:你,你的;第二种:于是;第三种:却,竟然;第四种:只,仅仅;第五种是,就是。
师:好几位同学都认为“乃”是第二种解释“于是,就”,你们赞成这种解释吗?
生:我觉得解释不通,我认为“于是”连接的两个句子是有先后顺序的,比方说:上课铃响了,于是我们都安静下来了。可是这里两个句子没有这种先后顺序。石头又坚硬又重,沙子又松软又轻是事实上存在的,所以我认为“乃”应该解释为“就是”。
师:你分析得有条有理,比讲学家的逻辑还要通畅。是的,这里的“乃”解释为“是”,翻译句子的时候可以解释为“应该是”“何况是”更通畅。
当学生解决了大部分字词之后,教师要适当点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某些关系全文核心字词的内涵。本文的核心是一个“理”字。讲学家嘲笑僧人“尔辈不能究物理”,老河兵听了讲学家的分析之后也同样“笑曰”,他也在嘲笑讲学家不能正确地“究物理”。作者最后得出的结论是“可据理臆断欤”。对于“理”的理解直接关系到能否理解文章的核心。
师:老师也有个字要同学们帮助解决,“尔辈不能究物理”的“理”怎么理解呢?
生(齐答):道理、规律。
师:什么是道理呢?
(生沉默)
师:(屏显)《说文》:“理,治玉也。”理,就是冶炼玉的意思。《韩非子.和氏》:“王乃使玉人理其璞。”大王叫做玉的人打磨加工玉石。从这两句话中我们发现,“理”就是打磨玉石的过程,把玉石表面的杂质乱纹等去掉,现出玉石的本质。
生:我明白了,“道理”就是指一样事物的本质、规律。
师:对,谁能说说在《河中石兽》中的“理”是什么“理”呢?
生:就是大家对于石兽位置的理解是不一样的。
师:你能简单地说一说吗?
生:第一个僧人的“理”是石兽就在下落的水里,第二个僧人的“理”是石兽被冲到下游了,讲学家的“理”是石兽沉下去了,老河兵的“理”是石兽在上游。
初一学生古文知识的匮乏,人生经验的缺失导致他们无法全面深入理解“理”字,因此引用《说文解字》中对“理”的解释,让学生从字源上了解“理”字的内涵,自然而然引出僧人、讲学家和老河兵所认为的“理”,即从疏通文言文的“言”过渡到理解文言文的“文”。
文言文教学由“文”和“言”组成,掌握了“言”才能更好地理解“文”。教师要学会适时地做一个“懒”老师,在此过程中教师“教的活动”可相机而动,不妨散漫一些;学生“学的活动”有序展开,相对忙碌。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质疑,通过小组合作探讨、查阅字典等方式析疑学“言”。让学生成为“质疑”的主人,也成为“答疑”的主人,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和积极性。此外,教师也要适时地成为课堂“舵手”,遇到潜藏的“冰山”时,引导学生用最适合学情的方式破冰前行。
二、究“文”
《河中石兽》入选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对于只学了《世说新语两则》和《论语十二则》的初一学生而言,这篇文言文篇幅较长,内容较复杂。预习时,有近三分之一的同学提问:“课文讲了什么?”“讲学家提出了什么方法?”“老河兵提出了什么方法?”因此,疏通了文言字词之后,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即“文”的把握也成了本堂课的重点。为此,针对四种找石兽的方法,我设计了四幅图片,打乱顺序展示。先让学生判断每一幅图片所展示的寻找石兽的方法,再让学生看图说话。看图说话时先用白话文陈述,再用文言文表达,最后成诵。
初一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还未发展成熟,我们可以通过感性的方法直观地展现给学生其中的原理,图文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更便捷、记忆效果更显著。
三、究“人”
《河中石兽》中对人物身份并无特别交代,但是人物的语言描写却异常精彩,令人玩味。
作者对讲学家进行了漫画式的描写,学生都能读出作者的嘲讽,可是嘲讽究竟是从哪些文字中流露出来的?这样的语言描写为何会让读者会心一笑?富于实践经验的老河兵为何更受人尊敬?这些问题只有在深入品读人物语言的基础上才能获得。
为此我将删减的讲学家语言与原文进行对比,通过细品“尔辈”“乃”“耳”“不亦”“岂能”等最能表现人物语气的字词以及对众人的描写:“众服为确论”,深入感知讲学家狂妄自大、傲慢无礼、目中无人的形象。在了解了讲学家形成的话语霸权之后,理解老河兵的“勇”和“智”就水到渠成了。
[教学片断一]
(屏显)对比:
改文: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曰:“君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不能为暴涨携之去。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
原文: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小组讨论,找出其中的一个不同点进行分析,品味讲学家的形象。
(生小组讨论后交流)
生:我们组找的是“笑”,讲学家是在寺庙里“教书”的,却嘲笑僧人连这么简单的道理都不懂,可以看出讲学家的傲慢无礼。
师:的确,一个没有“师德”的讲学家。
生:我们组找的是“尔辈”,改了之后变成“君”,“君”是对人的尊称,“尔辈”是你们这些人,一位老师用这样的态度对待询问的人,也可以看出讲学家非常傲慢。
师:是的,对人的称呼中也可以看出一个人的个性。
生:我们组发现“耳”是“罢了”的意思,讲学家觉得僧人连石头又硬又重不会被大水冲走这么简单的道理都不懂,那种不屑溢于言表。所以,讲学家是一个目中无人的人。
师:一个语气词也可以读出一个人的个性。
生:我们组认为“沿河求之,不亦颠乎”是不可以删去的,因为讲学家是来解答僧人的疑惑的,他已经指出了僧人找石兽的方法是错误的了,还要再取笑僧人“颠”,我认为讲学家是个会挖苦他人、狂妄自大的人。
师:显摆自己懂得“物理”的同时还不忘讽刺一下别人,讲学家的确可恶。
生:我们组发现原文“岂能为暴涨携之去?”讲学家是用反问语气说的,也是认为僧人连常识都不知道,非常不屑,傲慢无礼。
生:最后一句“众服为确论”不能删,这里的侧面描写非常重要,从这句可以看出众人是一群没有主见、不会思考的人,正是他们人云亦云才能让讲学家这么自以为是。
师:的确,众人仿佛就是讲学家的粉丝,在粉丝团的簇拥下,我们似乎能看到讲学家轻摇扇子,眼神微闭,自信满满地为人们解答的神态。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讲学家的话,读出他的自以为是,狂妄自大,傲慢无礼。
[教学片断二]
师:我们看到整个社会形成了以讲学家为核心的话语霸权,这个时候老河兵出场了,从文本中你看出老河兵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生:当人们都认为只有在河床底部才能找到石兽的时候,老河兵说出了不同意见,从中可以看出老河兵是一个敢于挑战权威的人。
师:的确,老河兵是一个“勇敢”的人,只有勇者才能挑战话语霸权。
生:“河兵”是巡河、守河的士兵,因为他见多识广,所以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所以他是一个实践经验丰富的人。
师:仅仅经验丰富就能分析得这么深入了吗?
生:老河兵让我想起了《论语》中的那个守门人。“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那个守门人和老河兵一样,都是做着最普通的工作,可是也都关心时事,我觉得他们都是大智若愚、深藏不露的人。
师:好一个大智若愚、深藏不露。把我们学过的《论语》也搬出来了,融会贯通,举一反三,你才是真正的深藏不露的“智者”呢!《论语》中的守门人是一个隐者,说不定我们的老河兵也是一个隐士哦!
生:老河兵还是一个有礼的人,他在解释石兽为什么在上游时用了“盖”字,也就是“因为”的意思,态度非常谦和。而不像讲学家那样用“乃”字,带着蔑视。
师:分析得非常到位,比较两个人物说话的口气分析出人物的性格。真正的“勇者”和“智者”必定是谦虚有礼的人。
纪昀写作此文的目的是告诫人们“究物理”时要结合实践经验,不能忽略事物的细微变化。虽然讲学家和老河兵都注意到了石与沙的特点,但只有老河兵认识到了水的关键作用。因为老河兵常年驻守在河边,对于水流的侵蚀作用非常了解,由此也能明白“河中石兽”的最终走向。而讲学家却是一个常年坐在寺院讲学的“专家”,是自以为懂得“究物理”却忽略了“物理”的“纸上谈兵”的知识分子。纪昀对讲学家之流的嘲讽之情透过语言描写表现得淋漓尽致。但是很多教师在疏通字词、了解文意之后,直接得出文章的道理,忽略了细节也就意味着忽略了“究物理”的核心价值。两个人物,两种形象,两种情感,只有深入品析细节,才能感受到作者蕴含其中的褒贬之意。也只有了解了讲学家和老河兵的形象,对文章的主旨把握才能更深入。
四、究“理”
《阅微草堂笔记》是纪昀晚年的一部文言笔记小说,写作目的之一是揭露伪道学者的虚伪臆断以及泥古不化。《河中石兽》中老河兵之所以能发现其中的规律,是因为他常年驻守河边,凭借着丰富的经验而得。而讲学家“但知其一,不知其二”是因为没有实践经验,只能通过事物的特点臆断。很多老师讲到这时课文即将结束,我也正有此打算,此时一学生提问:“老师,按照老河兵的说法真的能找到石兽吗?”这一问激起千层浪,由此引发了对老河兵身份的思考,一位驻守河边的老河兵能否说出这样文绉绉的语言?老河兵是不是作者纪昀的化身?
[教学片断]
生:老师,按照老河兵的办法能找到石兽吗?
(生七嘴八舌地议论起来)
生:课文里面写着“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石兽当然找到了。
生:可是,我认为找不到,因为石性坚重,沙性松浮,石兽倒掷在坑穴的时候肯定会沉到下面,石兽多转几次,就会越沉到下面。慢慢地就会看不见了。
(生恍然大悟)
生:那纪昀写这篇文章本来是要讽刺讲学家脱离实际,主观臆断,可是老河兵也脱离实际了。
生:可是如果那是条小河,河里的泥沙不够多,石兽不是会一直往前翻转吗?那么老河兵的判断也是正确的。
(生议论)
师:同学们,我们来看注释,《河中石兽》是以笔记形式写成的志怪小说。“志怪”的意思是记录神异鬼怪故事。既然是故事,小说中的人物就是虚构的。纪昀只是借老河兵这一形象来讽刺当时脱离实际、主观臆断的社会现实。
生:我明白了,其实石兽找不找得到不重要,重要的是纪晓岚通过找石兽这个故事让我们明白不能犯“但知其一,不知其二”的毛病,让我们努力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河中石兽》属志怪小说,虚构性是小说的特质,通过虚构的人物、情节、环境来反映现实生活,小说的隐喻性是它的魅力所在。
纪晓岚借老河兵之口劝诫人们不可“但知其一,不知其二”,不可“据理臆断”。因此,创作本文时,第一个僧人未考虑石兽的重量,河沙和流水;第二个僧人只考虑了水流的方向,两人都“但知其一,不知其二”。作为专家的讲学家本应是学界权威,自信满满,一开口却也出现了纰漏——只考虑了石兽的重量。纪晓岚本想借一位实践经验丰富的老河兵,告诉人们理论联系实际方可解决问题,但是行文中并未涉及“实际”一河床,因此这位老河兵很可能忽略了石兽倒掷时必会下沉这一点。如果河床足够深,泥沙足够多,老河兵本人也可能犯了“但知其一,不知其二”的毛病。学生找到了这一文本创作的“漏洞”,据此深入探究“物理”,对文本主题的理解更加深入。但无论如何都不能抹盖纪晓岚的可贵之处,正是他发现了世人“但知其一,不知其二”的问题,并用文学创作这一实践方式践行了陆游“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道理。
河中石兽去哪了 篇3
从前,河北省沧州城南有一座临河的寺庙,庙前有两尊面对流水的石兽,据说是用来“镇水”的。那一年暴雨成灾,寺庙山门倒塌,那两尊石兽也被洪水推入河中,庙僧一时无计可施。待到10年后募金重修山门,僧人们才感到那对石兽不可或缺,于是派人下河寻找。按照他们的想法,河水东流,石兽理应顺流东去,于是他们划数只小船,拖着铁钯去找,谁知一直向下游找了十多里地,也不见其踪影。这时,一位在庙中讲学的先生提出他的看法:“石兽不是木头做的,而是由大石头制成的。他们不会被流水冲走。石重沙轻,石兽必然于掉落之处往下沉,你们往下游找,怎么找得到呢?”旁人听了都认为此言有理。不料,一位守河堤的老兵插话说:“我看不见得。凡大石落入河中,水急石重而河床沙松,寻者应求之于上游。”众人一下子全愣住了:这可能吗?老兵解释道:“我们长年守护在河边,深知河中情势。那石兽很重。而河沙又松,西来的河水冲不动石兽,反而把石兽下面的沙子冲走了,还冲成了一个坑。时间一久,石兽势必向西倒去,掉进坑中。如此年复一年,就好像石兽往河水上游翻跟斗一样。”众人听后,无不信服。寻找者依照他的指点,果真在河的上游挖出了那两尊石兽。
纪晓岚叙述完故事后,评议说:“天下的事情。但知其一,不知其二的事太多了,岂可主观臆断呢!”艺术品有望成收藏新宠 宝珍
在中国经济转型的大环境下,艺术品投资前景如何?长江商学院专家梅建平教授认为。过去50年的艺术品市场走势和美国的蓝筹股价格走势实际相同,所以艺术品的长期价格和蓝筹股的价格几乎一致。
梅建平教授说,艺术品市场还和资金成本有关,对中国艺术品市场未来的一个不利因素可能是市场的利率化。如果市场利率化步伐加快、资金成本上升加速的话。那么会对艺术品市场产生负面的影响。
经过梅教授和他的研究团队测算,中国当代的油画在过去10年中,每年的年均投资收益,或者说价格都会上升19%。这个结果似乎令人担忧。10年平均每年上涨19%,是非常高的数字。但同时对比国家统计局公布的过去10年的广义货币供给的数据。发现过去10年中国的广义货币供给平均每年增长速度是18%。由此梅教授得出结论。即使中国艺术品市场有泡沫,这个泡沫也并非想象中的那样大。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梅建平教授认为,伴随着大国的崛起。每个国家都会诞生一些具有长远影响力的艺术大师以及艺术作品,比如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达·芬奇、托斐尔,西班牙的戈雅、埃尔·格雷考,荷兰的梵高,英国的特纳等伟大艺术家及其作品。都与大国的崛起同步。美国就是最佳例证。在过去50年,最好的投资产品是美国画派的作品。50年前美国的艺术品相对比较便宜,而欧洲的很多艺术品已非常昂贵。因此,一个国家的崛起会使该国文化成为世界主流文化,其艺术品就是最好的投资品。
在中国,投资艺术品要好于投资股票,因为中国经济总量比较大,但是质量差,因此股票不是太好的投资。同时,随着中国的崛起以及全球教育水平提高,中国人欣赏艺术品的能力不断提升,艺术品开始逐步成为长期持有的资产对象,并逐步受到更多关注。
艺术品投资有四个原则需要把握:第一,艺术品是高风险、高收益的投资,投资量不要超过个人资产的10%;第二,选择流通性高的艺术品作为投资对象;第三,选择艺术品要和个人爱好相结合;第四,选择性价比较高的艺术品投资。
河中石兽语文导学案 篇4
《河中石兽》说的是一个庙门口的石兽,倒塌到河里,十几年后,人们找石兽的事。
一 基础达标
(自主完成,二人互检)
1. 填空。
《河中石兽》选自 。作者是 ,字晓岚,清代 ﹑ 。他学问渊博,在乾隆年间辑修《四库全书》
2.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棹小舟( ) 曳铁钯( ) 湮( ) ...
溯流( ) 臆断( ) 啮( ) ...
3.下列语句中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 .一寺临河干 B.曳铁钯
C. 不亦颠乎 D.一讲学家设帐寺中
4.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古义和今义相同的是( )
A.但知其一 B.是非木柿 ..
C.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D.一讲学家设帐寺中 ..
5.翻译下列语句。
(1)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2)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二 设问导读
(阅读课文,探究问题)
1. 文中讲到了寻找石兽的哪四种方法?他们各自的根据是什么?
第一种:
第二种:
第三种:
第四种:
2. 文章最后一段运用了那种表达方式,有什么启发意义?
三.自主检测
(语段阅读,回答问题)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fèi),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yān)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
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niè)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1. 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
(1) 果得于数里外 .
(2) 如是再啮 .
(3) 如其言 .
2. 翻译句子。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3. 分析讲学家和老河兵“笑”的含义。
四.拓展延伸
阅读并回答
“老头子”
纪文达(即纪昀)体肥而畏暑,夏日汗流浃背,衣尽湿。时入值南书房,每出,至值庐(值班的房间),即脱衣纳凉,久之而后出。高宗(乾隆皇帝)闻内监言,知其如此,某日欲有以(设法)戏之。会纪与同僚数人,方皆赤身谈笑,忽高宗自内出,皆仓皇披衣。纪文短视(近视),高宗至其前,始见之,时已不及着衣,亟(急)伏御座下,喘息不敢动。高宗坐二小时不去,亦不言。纪以酷热不能耐,伸首外窥,问曰:“老头子去耶?”高宗笑,诸人亦笑。高宗曰:“纪昀无礼,何得出此轻薄之语!有说(解释)则可,无说则杀。”纪曰:“臣未衣。”高宗乃命内监代衣之,匍匐于地。高宗厉声继问:“‘老头子’三字何解?”纪从容免冠,顿首(磕头)谢(谢罪)曰:“万寿无疆之为‘老’,顶天立地之为‘头’,父天母地之为‘子’。”高宗乃说。
1.从上文中可见纪昀的性格如何?
2.熟读文章,积累实词。
3.纪昀的逸事广为流传,搜集几则有关他的小故事,探究他的性格。有兴趣的同学还可以找一找历史上其他才子故事加以比较。
参考答案
一. 基础达标
1.阅微草堂笔记 纪昀 学者、文学家
2. zhào yè yān sù yì niè
3.B 钯同“耙”,平整土地用的农具。
4.D 但:古义:只;今义:但是,表转折; 是:古义:代词,此,这,今义:判断词,是; 去:古义:离开;今义:到某个地方。
5.你们这些人不能探究客观事物的道理。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洪水带走呢?
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现象,不知道其中根本道理的人和事很多啊,难道可以根据自己所知道的道理就主观判断吗?
二. 设问导读
1. 四种:一在河中原地寻找两个石兽,理由原地是石兽沉落的地点;二到河下游找,
理由是认为石兽会顺流而下;三是就在原地沙下找,理由是石重沙轻,石兽会渐沉渐深。四是到河的上游去找,理由是由于河水冲激,石兽反而会溯流而上。
2. 议论,由此可以看出,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其一,
不知其二,不能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做出推想,要根据实践情况做出判断。(或是事物的`变化是很多的,不能凭主观臆断去判断事物。)
三.自主检测
1.(1)介词 在 (2)介词,像 (3)介词 按照
2.按照老河兵说的去找,果然在河的上游几里外找到石兽。
3.讲学家的“笑 ”是嘲笑顺流而下寻找石兽的做法,说明讲学家自以为是,空有理论,是可笑的。老河兵的“笑”是嘲笑讲学家的认识错误,众人轻信讲学家的糊涂,说明老河兵阅历深广,有实践经验。
河中石兽语文课件 篇5
在我们平凡的学生生涯里,说起知识点,应该没有人不熟悉吧?知识点是知识中的最小单位,最具体的内容,有时候也叫“考点”。为了帮助大家更高效的学习,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人教版初一上册语文《河中石兽》知识点,欢迎阅读与收藏。
一、读准字音
河干(gān)圮(pǐ)棹(zhào)曳(yè)铁钯(pá)木杮(fèi)
湮(yān)啮(niè)坎穴(xué)溯流(sù)臆(yì)断欤(yú)
二、原文与译文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pǐ)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译文:沧州南边有一座寺庙就在河岸上,寺院的大门倒塌在河中,(门前)两只石兽一起陷入水中。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译文:过了十多年,僧人募集资金重新修缮寺庙,在水中寻找石兽,竟然无法找到,就认为石兽顺着河水流到下游去了。
棹(zhào)数小舟,曳(yè)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译文: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耙,往下游找了十几里地,不见石兽的踪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fèi),译文:一位教书先生在寺中开设学馆教学,听了这件事笑着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客观事物的道理。这两尊石兽不是木片,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译文:怎么能够被洪水携带走呢?只不过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子的性质疏松漂浮,湮(yān)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译文:石兽埋没在沙中,逐渐沉到深处罢了。顺着河水寻找它们,不是弄颠倒了吗?”大家信服,认为是确定不移的道理。
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译文:一位镇守河防的老兵听到了这件事,又笑着说:“凡是河水中丢失的石头,应当到上游去寻找。”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译文:正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子的性质疏松漂浮,(所以)河水不能冲走石头,它相反的冲刷力量,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冲走沙子形成陷坑。
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译文:越冲刷坑越深,到了石头的一半那么深,石头一定倒转栽倒在洞坑中。如此这般又一次冲刷,石头又往后翻转一圈。
转转不已,遂反溯(sù)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译文:翻来翻去停不下来,石头于是反而逆着河水朝相反的方向移到上游去了。到下游寻找石头,固然荒唐了;在河底寻找,不更加荒唐吗?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译文:按照他说的那样去找,果然在上游几里外找到了石兽。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译文:真么说来,天下的事,只知道其中一点、不知其中第二点的多了,可以凭据常理主观地推断吗?
三、重点字词解释:
沧州南一寺临(靠近)河干(河边),山门圮(倒塌)。于河,二石兽并(一起)沉焉。阅(经过,过了)十岁,僧募金重修,求(寻找)二石兽于水中,竟(终于,到底)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划船)数小舟,曳铁耙,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者设帐(讲学,教书)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你们)不能究物理(事物的道理,规律),是(这)非木柿(木片),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埋没)于沙上,渐沉渐深耳(语气词,表示“罢了”)。沿河求之,不亦颠(通“癫”,疯狂)乎?”众服为确论。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日:“凡河中失石(丢失的石兽),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这里是侵蚀、冲刷的意思)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这样)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于是)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之于数里外。然则(既然这样,那么)天下之事,但(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主观地判断)欤?
四、简答题:
1、的中心思想?
通过寻找掉在河里的石兽的故事,说明任何事物都不能根据主观臆断,实践出真知。
2、对于河中石兽的位置,寺僧判断其“在水中”、“顺流下矣”;讲学家判断其在(),理由是();老水兵则判断其在(),是因为“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3分)
答案:“湮于沙下,渐沉渐深” “石性坚重,沙性松浮” “求之于上流”
3、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2分)
答案: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仅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就根据常情作出主观的判断,而要根据实际情况作出判断。
4、探究在寻找石兽的问题上,庙僧和讲学家犯了什么错误?为什么只有老河兵提出了正确的方法?(4分)
庙僧只考虑流水,没有考虑石兽、泥沙的关系,讲学家考虑了石兽和泥沙的关系,却忽略了流水,他们都犯了脱离实际、主观臆断的错误。老河兵而“老河兵”则根据石性、沙性和流水反激力等物理属性,以及三者之问的关系,作出正确的判断。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准确把握三者的性质及其相互关系,因此能提出正确看法。
5、课文阐述的事理对我们平时的生活、学习有什么启示?
不能片面地理解,而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事物的特性;更不能主观臆断,而应当遵循客观事物的规律。同时也诠释了生活学习中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不可做空头理论家的哲理。
6、分析寺僧、讲学家、老河兵性格特征。
寺僧:“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可见其毅力坚定但经验不足
讲学家:“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足显其一知半解而好为人师,自视清高而轻视他人老河兵:有实际经验,沾沾自喜
7、文章最后一段运用了那种表达方式,有什么启发意义?
议论。由此可以看出,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不能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做出推想,要根据实践情况做出判断。(或是事物的变化是很多的,不能凭主观臆断去判断事物。
8、文中讲到了寻找石兽的哪四种方法?他们各自的根据是什么?
答:四种:一在河中原地寻找两个石兽,理由原地是石兽沉落的地点;二到河下游找,理由是认为石兽会顺流而下;三是就在原地沙下找,理由是石重沙轻,石兽会渐沉渐深。四是到河的上游去找,理由是由于河水冲激,石兽反而会溯流而上。
9、分析讲学家和老河兵“笑”的含义。
河中石兽语文课件 篇6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2.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3.训练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过程与方法 朗读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到实践的重要性。
2.遇事不可随意主观臆断,应根据客观事实进行分析。
重点
1.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2.训练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难点
理解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教师指导法、合作探究法。
1.本课涉及石头运动的原理图。2.多媒体课件。
2课时
俗话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有一则故事记载,某土地庙前石兽因河岸崩塌掉入河中。十多年后重修山门,寻找石兽,它却不在原落水处,也不在下游。一位老兵说,应该在上游寻找,依他的话,果然捞出了石兽。石兽为什么会向上游“跑”呢?今天我们来学习《河中石兽》一文,从中找出答案。
纪昀,清代有名的才子,学识渊博,自幼聪慧过人,再加之后来对人情世故之通达,24岁便中进士,31岁成为翰林院大学士。他为人为官刚直不阿,机智善辩,其渊博学识和管理才能深受乾隆帝赏识,成为卷帙浩繁的《四库全书》的总纂官,其作品涉猎文学、历史、哲学、政治、经济、地理等各个领域。
1.朗读课文 2.思考文中寻找石兽的几种方法,有条件的同学制作相关演示课件。
四种:一在河中原地寻找两个石兽,理由是原地是石兽沉落的地点;二到河下游找,理由是认为石兽会顺流而下;三是就在原地沙下找,理由是石重沙轻,石兽会渐沉渐深。四是到河的上游去找,理由是由于河水冲激,石兽反而会溯流而上。3.就课文不理解处提出质疑。
4.课文可以分几个层次?概括各层次大意。可分四层:
第一层:交代石兽沉落河中的地点和寺僧到下游找没有找着; 第二层:讲学家认为石头埋在沙里只能越埋越深;
第三层:老河兵讲解应当在上游找的理由,按照他的话果然找到石兽。第四层:由事到理,得出遇事不能主观推论的道理。
1.讲学家对自己的判断持怎样的态度?从哪一个词语中可看出来?结果怎样?
讲学家对自己的判断很自信,似乎胸有成竹,我们从“笑”可看出来。讲学家笑寺僧,包含了一种嘲讽和一种自信,写出了讲学家的自恃博学的心态。结果石兽却在老兵的指引下在上游找到了。
2.如何理解老河兵的“笑”?最终依据谁的推断找到了石兽?哪些语句可以表明? 老河兵的“笑”更多的是对讲学家自恃博学的一种否定,也表现了老河兵的自信和胸有成竹。最终还是依据老河兵的推断找到了石兽。我们可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看出来。3.“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说明老河兵的推断是正确的,是不是由此可以推断,凡重物坠入河里,就一定要到上游去找?如果不完全是,那么,在原地或在下游或在上游寻找,分别应该具备什么条件?
不完全是的。重物坠入河里,要分几种情况:如果重物很重,流水又很慢,重物将不会被冲走,它就会慢慢地陷入泥沙中,在原地不动;如果河中泥沙很少,水的流速很快,那么重物将被冲走,带到下游;如文中所述情况,重物将在上游找到。所以,在原地或在下游或在上游寻找,与河水的流速、泥沙的多少有关系。
4.简要赏析“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这句话。
【河中石兽语文课件】推荐阅读:
河中石兽 原文09-25
河中石兽教学实录06-07
河中石兽翻译校对11-13
部编版河中石兽06-14
河中石兽研讨与练习09-05
《河中石兽》名师教学实录09-26
河中石兽导学案11-16
《河中石兽》作者相关资料11-28
河中石兽的启示12-01
纪昀《河中石兽》原文和译文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