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二章山水田园诗歌

2024-11-04

2第二章山水田园诗歌(精选4篇)

2第二章山水田园诗歌 篇1

山水田园诗歌专题

【知识点滴】

一、田园诗

诗歌史上,把田园诗和山水诗是分开的。用诗歌吟咏田园风光描写农村生活的乐趣大约始于东晋的陶渊明,代表作是《归园田居》、《饮酒》等。到了唐代,田园诗不但描写出如画一般的朴素优美的田园景象,而且写出了诗意般的农家生活。如孟浩然《过故人庄》、司空曙《江村即事》、王建《雨过山村》等都描绘了农村美丽的风光和淳朴的人情,辞章流露出作者对农村生活的热爱和向往。宋代,不仅吟咏田园风光的诗词多了,内容也有了拓展。作品或描写农村风光,或描绘山村、水乡的风俗画,或写农村生活,农民劳动和各式各样的人物,它们不仅表现农村恬淡寂寥的闲适情趣,而且通过农村的日常生活和生产劳动的描写,着意表现充满生机的自然及纯朴而富有活力的劳动者。如辛弃疾《鹧鸪天·陌上柔桑破嫩芽》、《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陆游《游山西村》等。值得一提的是,这些田园诗如同它的名字一样,语言清新质朴,不事雕琢,常常选择典型事物进行叙述描写,形象真切近人,生活意味极浓。

二、山水诗

山水诗从曹操的《观沧海》始,经南朝谢灵运、谢眺的进一步创造到唐代已臻成熟,成为蔚为大观的诗歌流派。出现一批胸襟旷达,气象宏伟,意境阔大的讴歌祖国壮丽山河的诗篇,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望天门山》、杜甫的《望岳》、王维的《终南山》、孟浩然的《望洞庭湖呈张丞相》等,更有大量的诗歌着意描写山水绮丽迷人的风光,山林的幽静花鸟怡人的自然秀美,如王维《山居秋暝》、杜甫《春夜喜雨》《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杜牧的《山行》《江南春》等。

田园诗和山水诗都表达了作者的主观感情。古人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什么样的景(包含读者的感受),即反映出作者什么样的情怀。大凡用明丽的诗句写出壮美的诗篇,多表现作者热爱祖国山河的民族自豪感和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如《望岳》;用清丽的词句,描写秀丽迷人风光的山水诗,大多表现作者热爱生活,积极用向上精神或恬淡快乐的生活情怀,如于良史《春山夜月》、刘方平《月夜》。如果诗歌刻意描绘的是静谧、幽深的景物,一般多则反映诗人寄情山水,陶醉于自然,厌恶世俗,超然尘外的情趣,或表现对隐逸生活的崇尚和追求,或表现作者清高、孤傲的心志。如王维的《山居秋暝》、李白的《山中问答》、柳宗元的《江雪》等。

【当堂练习】

雨过山村

唐 · 王建

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

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着庭中栀子花。

1.这首诗押的韵脚是什么?从全诗来看,这个山村居住人口是多还是少?从何处可以得知的?

2.这首诗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怎么的景象?

3.这首诗调动了人的哪些感觉?你觉得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4.作者的心情是这样的?从诗歌的什么地方可以得知?

春山夜月

唐 · 于良史

春山多胜事,赏玩夜忘归。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兴来无远近,欲去惜芳菲。南望鸣钟处,楼台深翠微。

1.诗中说“赏玩夜忘归”的原因是什么?首联在全诗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2、颔联给我们描绘一幅怎样的画面?

3..尾联“楼台深翠微”,“深”和“微”你觉得矛盾吗?

4.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结合全诗做一下分析。

【温故知新】

题破山寺后禅院

唐·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声。

1.“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被后人誉为写景之绝句,请从画面美的角度,赏析一下该句。

2.尾联采用了什么的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3.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2第二章山水田园诗歌 篇2

一、孟浩然山水田园诗的清淡美

孟浩然山水田园诗歌最大的特色就是充满了一种冲淡自然之美, 这样的冲淡, 或者说清淡, 让人们如同切身般感受到山水田园之美, 悠远的意境与诗人旷达的情怀相结合, 这样的山水已经不再是普通大自然山水, 也不仅仅是诗人咏怀之物, 而是浑然天成的呈现在读者的面前, 让读者感受到自然的恬淡与人生的恬淡两种审美体验。孟浩然一生创作的体裁几乎都是比较单一的山水田园诗, 表现的是隐居的闲适与羁旅的愁思, 在这两种生活的境况的变化中进行清淡的诗歌创作。

孟浩然的山水田园诗歌的境界更加的开阔, 相比较南朝以来的山水田园诗, 在题材和意境方面都达到了山水田园诗的一个新的高度, 他将山水田园诗歌中繁杂的咏物简化, 不再以迤逦的咏物来表现对山水与人生之情, 而是将山水与内心相结合, 衍生出一种诗歌中如自然山水般的“气象”, 这样的“气象”让他的山水田园诗变得与众不同。不同诗人所看到的自然是不同的, 屈原看到的自然是高度精神化的产物, 每一种自然之物都似乎是一种精神与节操的外化, 而在孟浩然的诗歌中我们所看到的自然就是平淡异常的自然, 所不同的是诗人孟浩然为我们营造出一个内心与之相契合的平淡。这样的清淡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诗人的山水田园诗歌中没有强烈的情感的表达, 没有激烈不可自拔的诗情的倾诉, 诗歌中更多的是与自然之物一样的清静, 内心与自然一样存有一丝“浩然”之气。另一是孟浩然的诗歌中没有浓烈的诗意, 所以呈现出一种清淡之美, 没有大诗人李白的不断涌现的浓厚的诗情诗意, 他的诗歌更多的是一种清淡。最后, 孟浩然诗歌中语言的平淡, 也增强了诗歌整体风格的清淡, 没有浓妆艳抹般对自然的描绘, 语言上更多的是一种自然而然为之的表达。虽然诗歌的诗歌呈现出一种清淡的风格走向, 但是诗歌却在平淡中饶有兴味。李白在《赠孟浩然》中就这样评价孟浩然“红颜弃轩冕, 白首卧松云。高山安可仰, 徒此揖清芬。”从中的“清芬”我们就能够看出李白对孟浩然诗歌中审美意趣的评价。

二、孟浩然山水田园诗歌中清淡美的成因

孟浩然山水田园诗歌之所以呈现出一种清淡之美, 原因是来自于多方面的。首先不得不提的一点就是孟浩然长期的隐逸生活。诗歌是生活精神层面真实的写照, 孟浩然诗歌之所以能够呈现出一种对于自然的独特情怀, 就源自于诗歌长期的与自然的接触, 这也是其诗歌风格形成的客观原因, 山水田园中寄托了诗歌对生活以及人生理想的情怀与抱负, 隐逸生活恬淡自然, 没有强烈的巨变, 有充足的与自然接触的机会, 寄情在山水中, 久而久之, 就形成一种对于现实的淡漠, 对自然的热衷, 这是中国古代诗歌创作的一个比较大的走向, 魏晋时有陶渊明, 南朝有谢灵运, 唐朝与孟浩然, 孟浩然的山水田园诗与南朝山水田园诗歌有着极大的不同之处, 这主要源自于诗人所处的时代特性有关。不管怎么说, 隐逸生活让孟浩然的诗歌呈现出清淡之美的一大因素。

其次是羁旅的愁思, 孟浩然生平热爱旅游, 在羁旅中哪怕是充满了清苦与无奈, 在诗人心中都是恬淡自然的, 诗人的心境开阔, 就如同这自然中的万事万物一样, 羁旅中有愁思, 但是都能够被诗人的内心情感消解, 羁旅中无限的感怀, 融入在诗人的诗句之中, 依然没有浓烈的自我表现, 这一点与李白的诗歌有所不同, 但是孟浩然的这种诗歌上的清淡之美却是为李白等很多诗人所喜爱的。羁旅中的寒士, 孟浩然不像杜甫现实主义的情怀, 来表现自我与社会生存的矛盾, 孟浩然诗歌有积极向上的抱负, 但是不是一腔热血, 而是在以一种平淡为基础, 这样的平淡在一定程度上反而正是呈现出诗人高洁的情操。所以孟浩然的诗歌成为其精神的外化, 清淡的自然之美, 与清淡的人格之美相得益彰。

最后, 孟浩然诗歌中充满了清淡之美, 根本上而言还与诗人的隐逸情怀有着较大的关联。正是因为这样的隐逸情怀才使得在诗歌的咏物上充满了诗人高洁的情操与人生态度。人们在这样的清淡之美中, 看到了“大道无形”般的自然与人格美。

三、结语

孟浩然是中国古代山水田园诗的杰出代表, 其山水田园诗开拓了南朝以来中国山水田园诗歌的情境。孟诗呈现出一种清淡之美, 这样的清淡之美表现在诗人诗意的清淡、语言的清淡与情感的清淡, 这样诗歌风格的清淡之美与诗人内心的隐逸情怀有着一定的关系。

摘要:孟浩然是中国唐代山水田园诗的杰出代表, 其山水田园诗风格冲淡自然, 打破了山水田园诗咏物的界限, 注重抒怀个人抱负, 在自然中发现万事万物之美, 通过表现的手法将山水与诗人的情感有机结合起来。本文探析的就是孟浩然山水田园诗歌中的清淡美与成因。

关键词:孟浩然,山水田园诗,清淡美,成因

参考文献

[1]万洪莲.孟浩然“清淡”诗风浅析[J].作家, 2011 (24) .

2第二章山水田园诗歌 篇3

关键词:柳宗元 永州时期 山水田园诗歌 特点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永州时期,柳宗元创作了大量以山水为题材的诗文,素为人称道,山水文学也一直是柳宗元研究中的热点。本文试图从柳宗元对永州山水自相矛盾的描述和他寄情山水,以及佛理渗透等几个方面来体察永州时期柳宗元备受压抑、忧乐交替、渴望自我抒解的处境。

一 自相矛盾的永州山水描写

柳宗元于永贞元年(805年)年末来到永州,当时,这里还是比较荒僻的地方,是远离中原政治、经济中心的南荒。据《旧唐书》卷四十《地理志三》记载,这里天宝年间有户二万七千四百九十四,口十七万六千一百六十八。而经历安史之乱后至元和初,据《元和郡县图志》卷二十九记载,仅有户八百九十四。显然,在柳宗元的时代,永州是经济凋敝、民不聊生的地方。宋邵博《邵氏闻见后录》亦云:

柳子厚云:“北之晋,西适豳,东极吴,南至楚、越之交,其间名山水而州者以百数,永最善。”以妙语记其可游者,读之令人悠然有出世之意。然子厚别云:“永州于楚为最南,状与越相似。仆闷则出游,游复多恐,涉野则有蝮虺大蜂,仰空视地,寸步劳倦,近水即畏射工沙虫,含怒窃发,中人形影,动成疮疠。”子厚前所记黄溪、西山、钴铒潭、袁家渴,果可乐乎?何言之不同也?

宋人汪藻曾游永州,亦探访过黄溪,并记之:

黄溪距州治七十里,号称名山水而村者以百数,此为最善,然在子厚当时,以地远即少游,客更不易到此。至宋绍兴间,汪藻来零陵,访子厚遗迹,如愚溪、钴鳃潭、南涧、朝阳岩之类,可得见者不少,独黄溪为峒獠侵耕,嶝危径塞,无自而入,以远故也,汪浮溪以后,不闻更有人谈黄溪。

可见宋时的永州依然是山高林密、幽深荒僻的,也可以间接印证永州在柳宗元的时代确为“涉野则有蝮虺大蜂,仰空视地,寸步劳倦;近水即畏射工沙虱,含怒窃发,中人形影,动成疮疠”。然而,柳宗元在“夫美不自美,因人而彰”的美学观念下,努力寻找着永州山水的美丽之处,以证明荒僻之景有美感,被弃之人亦有用。这种心态又以初贬永州时最为明显,如《法华寺石门精室三十韵》、《构法华寺西亭》、《游南亭夜还叙志七十韵》、《湘口馆潇湘二水所会》等诗创作于元和元年(806年)至元和四年(809年),其共同特色是精心营构、铸词精确,对山水景色摹写穷形尽相,这种铺排细致的手法,虽构造了永州山水诗幽峭、僻远的特殊风貌,却有着过于细碎和缺少蕴藉的不足,有些长篇山水诗中还充斥着理语议论,如《法华寺石门精舍三十韵》云:“小劫不逾瞬,大千若在掌。体空得化元,观有遗细想。喧烦困蠛蠓,局 疲魍魉。寸进谅何营,寻直非所枉。探奇极遥瞩,穷妙 清响。”读之令人不耐。

直至元和四年(809年)左右,柳宗元被贬初期的怨愤才渐渐平复,他利用闲居时间,开始大量读书、思考、漫游,以寄托情思。而“少时陈力希公侯,许国不复为身谋”的壮志也悄然瓦解,开始大量创作山水诗文。永州虽地处南楚,其境内有著名的九疑山、湘潇二水,山陵起伏,景致幽清深奥,还是有许多可观之处的。由于心境悄然变化,柳宗元的山水性情也开始占据上风,一些在永州中后期创作的山水诗以其明净清幽的诗美风格深受世人喜爱。

如《游石角过小岭至长乌村》:

磴回茂树断,景晏寒川明。旷望少行人,时闻田鹳鸣。风篁冒水远,霜稻侵山平。

《秋晓行南谷经荒村》:

杪秋霜露重,晨起行幽谷。黃叶覆溪桥,荒村唯古木。寒花疏寂历,幽泉微断续。机心久已忘,何事惊麋鹿?

《旦携谢山人至愚池》:

新沐换轻帻,晓池风露清。自谐尘外意,况与幽人行。霞散众山迥,天高数雁鸣。机心付当路,聊适羲皇情。

《雨晴至江渡》:

江雨初晴思远步,日西独向愚溪渡。渡头水落村径成,撩乱浮槎在高树。

这些描绘山水的小诗极为精确传神,择取幽谷荒村的冷寂、雨后渡头的撩乱来描绘,将当地的风光、情景写得历历如画,又有瞬间有悟的情趣,而这一类型的山水小诗最为清润流动的是《渔翁》: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烟销日出不见人,声乃一声山水绿。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这首小诗在动态中传神写照,有一种神超意旷的性灵之美。从上述分析可知,随着柳宗元心态的变化,对山水的观感也发生着变化,因此导致对永州景致描述的矛盾,当然统观柳宗元永州山水诗的创作,总体上仍是以幽险峻峭的山水气貌来象征和隐喻其幽愤不平的内心。

二 情有独钟的永州山水描写

从上文可知,柳宗元在永州经常出游并大量创作山水诗文,这并不完全因为永州当地的自然风景如何美丽所引发了诗思,而是借山水来舒解诗人心中郁结的情感,来表达贬谪生活中的寂寞与痛苦,所以柳宗元的山水诗文总是强烈地彰显着诗人的主观情感。元好问云:“谢客风容映古今,发源谁似柳州深?朱弦一拂遗音在,却是当年寂寞心。”元好问认为柳宗元不仅学习了谢灵运模山范水的创作方法,更重要的是领会了谢灵运意在山水的不得已与哀伤寂寞,故其诗深得谢灵运的神韵。柳宗元确有一些山水诗的谋篇布局如谢灵运山水诗一样讲究精细刻画、模山范水,在一些长篇山水诗中学习谢灵运的痕迹还非常明显,如前文曾引过的《法华寺石门精舍三十韵》。但究其根本,柳宗元的山水诗是抒发骚人意。柳宗元的遭遇、心情与屈原相似,柳宗元在贬谪永州途中即作《吊屈原文》,至永州后又有骚体文十篇,如《乞巧文》、《骂尸虫文》、《斩曲几文》等,借骚体以寓怨,其文章中也多有哀怨之意。观其在永州的山水诗创作,也透露了这种心境,如:

弃逐久枯槁,迨今始开颜。

投迹山水地,放情咏离骚。

杳杳渔父吟,叫叫羁鸿哀。

羁禽响幽谷,寒藻舞沦漪。

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中云:“若乃山林皋壤,实文思之奥府,略语则阙,详说则繁。然屈平所以能洞鉴风骚之情者,抑亦江山之助耳?”而葛晓音《山水田园诗派研究》则论述,对山水的大量描述实出于《楚辞·九歌》之中,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未尝不可将楚辞视为山水描写的先声”。至永州后,柳宗元受楚地风物影响,深谙屈原来此后的徘徊苦闷的心情,在诗歌创作中有意识以楚地山川风物入诗,情感上也以骚怨为主,虽偶有闲情逸致欣赏山水,但仍是一瞬间而已,如《构法华寺西亭》云“窜身楚南极,山水穷险艰”,但登高望远之后,景色怡人,“割如判清浊,飘若升云间。远岫攒众顶,澄江抱清湾”,因而“神舒屏羁锁,志适忘幽潺。弃逐久枯槁,迨今始开颜”。然而这种快乐仍是暂时的,强烈的悲哀迅速将诗人拉回现实,“赏心难久留,离念来相关”。如果联系柳宗元在永州所作的山水游记,这种希望在山水中寻得解脱的心理路程就更为明晰了。柳宗元在“贬”且“窜”之后,仍然坚守着自己的信念和情感,仍然悲愤哀伤于人际世事,这也就是屈原的情操傳统。柳宗元在永州时期诗歌创作中表现出来的执著、愤懑的强烈情感,孤峭严峻、冰清玉洁式的艺术风格传达出来的正是类似于屈原的深情美丽。可见,长期生活在楚地的柳宗元,应该是有意识地借永州山川风物营造浓郁的楚骚情调,用以反复咏叹失志之悲,形成了独特的风格。陆时雍《诗镜总论》云:“刘梦得七言绝,柳子厚五言古,俱深于哀怨,谓骚之余派可。”失时违志,悦山乐水,是中国古代文人普遍的心理选择。却没有一个像柳宗元那样把描写山水的美也作为一种抗争,作为隐含的自矜和孤傲不屈的精神的外化。

三 佛理渗透的永州山水描写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对外文化交流最发达的时期,尤以佛教为媒体的中印文化交汇融合最为活跃。柳宗元以儒者而崇佛,对汉译佛典有精深的钻研,与佛徒亦有长期的交往,《柳河东集》正集四十五卷诗文中,佛教碑文约占两卷,有关游访寺庙、赠答僧侣的文字各近一卷。

柳宗元一生试图寻找儒佛相合的一面,不仅在诸多文章中反复论述,曾说“退之忿其外而遗其中,是知石而不知韫玉也”。如认为佛教义理“往往与《易》、《论语》合,诚乐之,其于性情爽然,不与孔子异道”,从道德伦理的角度,柳宗元则推许学佛之人脱世俗之桎梏,追求心性自由的高尚思想与行为。柳宗元反复申明的是以儒统佛。

柳宗元对佛理的研究亦盛于永州时期。他贬永初期寄居佛寺,直接感受佛学氛围,更重要的是求助于佛理以减轻心灵痛苦。柳宗元在永州的嗜佛显然是借助于佛学这一外物来抒解心中的悒郁。

柳宗元永州诗中纯粹宣讲佛理、体认佛理的作品并不多,直接与佛徒交往而写的诗篇亦不算太多,检点柳集亦不过十来首。这些诗在艺术表现上,明显分为二类:一类为纯粹言理,带有浓郁的佛教理趣意味,主要是《巽公院五咏》中其一《净土堂》、其二《曲讲堂》、其三《禅堂》;另一类诗篇则是以景托理,景理相融,有着空灵洁净的美感,有《晨诣超师院读禅经》、《戏题石门长老东轩》及《巽公院五咏》中其四《芙蓉亭》、其五《苦竹桥》诸诗。

柳宗元所作的纯粹宣讲佛理的诗并不是泛泛而论,通常都带有诗人自己对佛教理论的态度与倾向,是诗人内心的体悟以及对佛理的精深认识,是把佛理渗透于山水田园诗之中。如巽公院五咏》之三《禅堂》:

发地结青茅,团团抱虚白。山花落幽户,中有忘机客。涉有本非取,照空不待析。万籁俱缘生,杳然喧中寂。心境本同如,鸟飞无遗迹。

此诗用山水田园的景物描写淡化了佛理的枯燥感,虽然用鸟飞无迹的意象象征心灵无碍的自由活动,本是佛家之语,有着浓郁的佛家气息,但用在此诗中,令原本清幽静寂的境界中增添了一点灵动的色彩,富于艺术韵昧。与另一类佛理诗有相似之处。其它各篇以佛理入诗的诗歌都是与这相似的佛理与情采相融的佳篇,比较著名的是《晨诣超师院读禅经》,此诗以极为清冷的笔调描绘自己读佛经的情景,向来为世人所喜:

汲井漱寒齿,清心拂尘服。闲持贝叶书,步出东斋读。真源了无取,妄迹世所逐。遗言冀可冥,缮性何由熟?道人庭宇静,苔色连深竹。日出雾露余,青松如膏沐。澹然离言说,悟悦心自足。

诗人于佛寺禅院中忘却了世间烦恼,也消隐了生活的悲情和伤感,心境平和冲淡,风格也自然冲淡。

《赠江华长老》一诗赞赏江华长老精熟佛理,亦以清逸之笔写景述怀,在语言上不雕琢刻画、用字用典不求乖僻深奥,明白如话,风格与《晨诣超师院读禅经》相似。除去上述这些直接宣讲佛理、描述与佛徒交往的诗歌外,柳宗元永州诗中还普遍存在着佛理对柳诗的渗透,尤其在以山水田园为审美对象的诗歌中,给柳宗元的永州诗歌融入了独特的美感。这就说明贬至永州的诗人企求从乐山水、嗜闲淡中超脱自己,从心理上拉开与现实的距离,于是借助于佛学。由于佛学讲求通过静滤思维,使心体空明,不粘不滞,祛除妄念,追求心灵的感悟,对于山水亦以幽清景致为美,恰巧暗合柳宗元追求山水之美以解心灵之忧的需求。当心物俱无的佛学作用于他进行审美活动时,就必然以距离世俗的情趣为其诗美追求。如《郊居岁暮》:“屏居负山郭,岁暮惊离索。野迥樵唱来,庭空烧烬落。世纷因事远,心赏随年薄。默默谅何为,徒成今与昨。”诗中写田家农事自然生动,且心无挂碍、悠然自得,读来自有一份冷静与平和。其它诗歌如《夏昼偶作》、《雨晴至江渡》以及愚溪诸诗,都体现了这种闲淡的、物我相忘的特殊美感。对佛理的嗜好应在无形中帮助柳宗元形成清新简淡、重视理趣的美学观,因而柳宗元永州诗中具有的明净幽清的风貌是得益于佛学的,也对其诗歌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参考文献:

[1] 杨文榜:《柳宗元及其诗歌研究》,南京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7年。

[2] 陈松柏:《柳宗元初到永州的心态解读——以〈谪龙说〉〈江雪〉〈首春逢耕者〉为线索》,《广西社会科学》,2010年第7期。

[3] 徐翠先:《柳宗元诗歌的创作风格及其艺术渊源》,《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期。

诗歌鉴赏之咏物、山水田园诗 篇4

【解题钥匙】

一、咏物诗

咏物诗,指的是以客观世界中的具体事物如景象、器物、动物或植物等为描写对象,通过对客观之“物”的描写,表达诗人的襟怀情操、志向抱负或生活情理等的一类诗歌。

1.明确所咏之物,体察“物”之特征。咏物诗对物象的描摹不仅在于逼真和形似,更在于对物象神韵、品格的开掘与揭示。所咏之物的特征,一般通过其形态、色泽以及生长习性、环境等来体现。解读咏物诗先要做好对所咏之物特征的分析。

2.体悟诗人在描摹事物中所寓含的情感。解读咏物诗的关键是理解和把握诗人通过所咏之物透露出的人生态度、美好理想、生活事理等。由于诗人的经历、情趣以及对事物观察角度、认识深浅的不同,即使对同一事物,不同的诗人往往也会有不同感受。因此,分析咏物诗所言之“志”要密切结合“物”的意蕴。

3.分析诗人在强化情理方面的技巧。咏物诗是“物”与“志”的结合,所借之物是作者的理想、志趣、节操等的载体或化身。咏物诗要凸显“物”的特征,强化情理,通常需要借助一些艺术手段,如联想、想象、比喻、拟人、对比、借代、双关、象征、寄情于物、借物喻人等一些常见的表达技巧。此外,从具体描写方式来看,除了正面描写,还常用侧面烘托的方式。

二、山水田园诗

山水诗,是以山水等自然景观为主要描写对象的诗歌:田园诗,是指歌咏田园生活的诗歌.大多以农村的景物和农民、牧人、渔父等的劳动为题材。诗人们以山水田园为审美对象,把视线投向静谧的山林和悠闲的田野.表现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场景.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以及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

1.析物象,把握景物特征,明确情感所在。通过描写景物来抒发感情,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一大特色,山水田园诗更是如此。山水田园诗描写大自然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有的浓墨重彩,有的简笔勾勒。诗人笔下的自然景物都充满了生命意识,倾注了诗人的情感与追求,开拓了景物描写的意境。考生只有把握住景物特征.才能准确把握住诗人情感。

2.知作者,推断深层内涵。山水田园诗抒发的情感主要是诗人对美好自然的热爱,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对黑暗现实的不满等。考生在鉴赏古诗词时,不能把诗人对山水田园的向往都归结为避世隐居思想,而要和诗人的人生经历和个人追求联系起来。

3.看表达,分析艺术手法。山水田园诗离不开对自然风光的描绘,但其终极目的是为了表达情感.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在写景方面,或浓墨描绘,或白描勾画,或灵活运用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修辞手法等写景方式,从而呈现出高、低、俯、仰等立足点和角度的变化。

【针对训练】

一、阅读下面的诗歌,按要求回答问题。

昭君怨咏荷上雨

杨万里

午梦扁舟花底,香满西湖烟水。急雨打篷声,梦初惊。

却是池荷跳雨,散了真珠还聚。聚作水银窝,泛清波。

1.这首词的动词用得生动别致.请以“跳”字为例分析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整首词中.作者的心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作简要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的诗歌,按要求回答问题。

春日独居

欧阳修

众喧争去逐春游,独静谁知味最优。

雨霁日长花烂漫,春深睡美梦飘浮。

常忧任重才难了,偶得身闲乐暂偷。

因此益知为郡趣,乞州仍拟乞山州。

1.这首诗描述了作者怎样的生活?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面的诗歌,按要求回答问题。

田园乐

王维

萋萋春草秋绿,落落①长松夏寒。

牛羊自归村巷,童稚不识衣冠②。

[注]①落落:松高貌。②衣冠:士大夫的穿戴。指士大夫。

1.怎样理解第二句中的“夏寒”一词?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中第三、四两句描绘了一种怎样的生活?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下面的诗歌,按要求回答问题。

招隐诗(其一)

左思

杖策招隐士,荒涂横古今。

岩穴无结构,丘中有鸣琴。

白云停阴冈,丹葩曜阳林。

石泉漱琼瑶,纤鳞或浮沉。

非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

何事待啸歌?灌木自悲吟。

秋菊兼糇粮,幽兰间重襟。

踌躇足力烦,聊故投吾簪。

1.本诗描写出了怎样的隐居环境?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歌是从哪些方面写隐者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阅读下面的诗歌,按要求回答问题。

咏檐前竹

沈约

萌开箨[注]已垂,结叶始成枝。

繁荫上蓊茸,促节下离离。

风动露滴沥,月照影参差。

得生君户牖,不愿夹华池。

[注]箨:笋壳。

1.诗歌是如何写竹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人认为“得生君户牖,不愿夹华池”两句显得突兀。你认为是否突兀?请简要说明理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阅读下面的诗歌,按要求回答问题。

入朝洛堤步月

上官仪①

脉脉广川②流,驱马历长洲③。

鹊飞山月曙,蝉噪野风秋。

月夜

刘方平④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注]①上官仪(约608~664):字游韶,陕州陕县人。本诗是作者宰相(661~663)任上所作。②广川:指洛水。东都洛阳的皇城,傍洛水。③长洲:指洛堤。洛堤是官道,路面铺沙,以便车马通行,故喻称“长洲”。④刘方平(生卒年不详):河南洛阳人,天宝前期曾应进士试,未考取,从此隐居,终生未仕。

1.刘诗的后两句描写了一个独特的、很少为人写过的意境。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两首诗都写到了“月”,其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月”下之情?

上一篇:闪光的菊花作文下一篇:实验小学考核方案